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伦理道德论文

先秦儒家伦理道德在高职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2016-05-17 10: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众所周知,儒家、道家、佛家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史上都实现过辉煌,但是,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只有儒家一家。先秦儒家伦理道德由孔子首创,经过孟子、荀子的继承、发展和改造,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当代的高职大学生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继承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一代,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的建设者,亦是国家之 栋梁、民族之希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价值、意愿、利益得到了尊重和认可,为个性的张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这同时也会导致个人欲求的无限膨胀。正是因为传统文化的缺失,才使高职学生很容易接受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若将儒家伦理道德的精髓应用到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将有利于增强高职学院德育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有助于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1高职学生缺失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分析


  总体来说,高职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应该看到,当前社会上许多领域道德失衡,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缺乏诚信、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政府官员化权力为资本等现象也确实存在。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高职学生很容易接受不良文化的侵袭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它们都对高职学生道德情操的塑造产生了消极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集体主义观念缺乏,无私奉献精神的淡化


  实践反复证明,集体主义是生产社会化的最佳动力。当代高职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所面临的将是高科技生产、高度社会化的社会主义,倘若没有与他人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不能适应未来工作的。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许多高职学生对公与私、个人与集体利益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以及怎样实现人生价值等问题存有模糊认识,他们对人生观缺乏科学的理解,困惑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之中,不少人仅仅满足于低层次的人生追求。父母们对孩子给予过多的关爱和照顾,使其逐步养成了自我中心意识并在现实社会中显现出“老少倒置”的现象。不少同学过分夸大个人的价值,讲求奉献少但希望得到更多的回报,忽视对集体、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缺乏集体观念和团队凝聚力,他们甚至认为,无私奉献是傻瓜才干的事。这种错误的价值观亟待纠正。


  1.2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缺乏,自理和自控能力下降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进了大学,自己的人生前途已成定局、无法改变,流露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消极思想,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不佳等,反而崇官、崇商、慕富的意识日趋增强。高职学生通常都是第一次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进入集体生活,而在一起生活的同学,其以往的经历和个人爱好都很不相同,面对这一切,他们的反应态度往往不是相互适应,而是经历一个同化和被同化的过程,如迟到、迷恋网络、逃课,一个感染一个,形成大家共同的习惯。可以看出,意志薄弱、自理自控能力差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1.3社会公德表现欠佳


  从整体上看,高职学生的社会公德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许多学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在观念上认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但也有的学生缺乏艰苦奋斗和创业精神,不注意节约,浪费现象严重。有的学生不注意公共卫生,乱扔杂物;有的学生把自己的物品视为珍宝,对学校的公物却毫不爱惜。他们懂得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也注重竞争与参与,但往往又自觉不自觉地仿效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在面对激烈的竞争时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主张,把社会上一些歪风邪气如拉关系、请客送礼、权钱交易等带进了校园。所有这些现象都说明,在一部分学生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社会公共道德失范的行为。


  1.4缺乏诚信意识,不懂得感恩图报


  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诚信教育也是目前高职学生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人们立身处世之本和事业成败的关键。作为受着高等教育的高职学生,更应该做到这点,但是恰恰在诚信上,部分学生难以达到要求。对学生个人来讲,迟到、旷课、作弊,都可看做是不诚信的表现。有很多人因通过不了考试而找枪手替考,这些都是不诚信行为。在个人与学校的关系上,每年拖交学费的大有人在。据了解,有些人不是因为交不起学费,而是把学费应用于别处,有些人甚至在毕业后,仍然不交清学费,甚至不及时归还助学贷款,把诚信的问题丢给学校和银行,这是严重的不懂得感恩图报的行为。


    2先秦儒家伦理道德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先秦的儒家文化,在道德教化与政令刑法的关系上,坚持以德教为先为主。孔子曾明确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高度评价了统治者重视道德教化的社会作用,认为它可以是天下百姓如众星围绕北极星旋转一样,按照统治者的意愿去做。孔子认为,为政的关键在于得民心,而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是实施道德教化,因此,善政不如善教。在浩如烟海的儒家典籍中,先秦的伦理道德思想和方法的论述最为丰富和深厚,古代先贤以自己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对道德教育及方法进行了全面阐发,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系统的并具东方特色的德育方法。这些德育方法,若深人发掘,不但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高职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也具有现代的价值。


  2.1先秦儒家伦理中的“仁爱”思想有助于构建高职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


  “仁爱”是先秦儒家伦理道德的基础。孔子把“仁”由西周时的“爱亲”扩屐为“爱人”,由家族之爱推广为天下之爱,不但体现了由亲而疏的爱的变化,而且包含着“泛爱众”的质的升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将心比心、以情交情、以诚求诚。爱是情感之双向交流,正如孟子所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古今社会必然有种种差异。但以“仁爱”为总纲所提倡的礼让、爱人、尊亲、互助、谦虚等文化礼仪传统,仍是当今年青一代不可或缺的优良品质。因此,高职学院德育工作必须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人际和谐精神,让学生懂得人人需要他人的帮助,从而引导学生爱他人、爱集体、爱国家、爱民族,关心集体利益,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珍惜友谊,团结互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2.2先秦儒家伦理中的"孝悌”思想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感恩图报的责任感


  “孝悌”在中国儒家伦理道德中居“百行之首”的地位,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根本和核心。孔子说:“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他强调,对父母不但要“养”,更要“敬”,不但要顺承父母之心,对父母有过,也当谏诤。“孝悌”的本质其实就是知根溯源、感恩图报的思想,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形成一种浓浓的家庭亲情氛围,而这种家庭氛围对一个人是否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对于社会来说,过去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秦儒家认为一个人只有自我人格的完美,才可以管治家庭进而治理天下。这种人格的递进关系是很有道理的。一个对自己对家庭都没有责任感的人,怎么能对社会有责任感呢?因此,在高职学院中弘扬儒家的这一思想将极大提高学生的感恩图报意识。


  2.3先秦儒家伦理中的群体和谐思想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先秦儒家伦理道德贯穿着一条灵魂脉络,即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整理利益而献身的群体和谐思想。这一思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理想境界,一切优秀的传统美德都是围绕这一思想而展开的。儒家认为,要达到社会的和谐,人人都要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要从根本上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还要使社会成员不仅能各行其职,而且还能各得其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儒家十分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认为只有社会公平才能安定。主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只有公平正义,均调天下,人们才能和睦相处,相互扶持,各尽其力,从而达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养。奸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的和谐、安定、有序的“大同”社会。这种群体和谐思想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的高度概括。


  2.4先秦儒家伦理重义轻利的道德价值观有助于塑造高职学生完善的人格


  “义”即道义,主要是指“仁、孝、忠、悌”之类的道德原则,“利”即物质利益。先秦儒学思想家认为,如何处理好“义”、“利”之间的关系乃是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头等大事。在两者的关系上,强调“义以为上”、“以义制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就人生价值而言,“有义”比“有利”更为可贵。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富与贵,是人之所以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这种重义轻利的道德价值观及对“利”的追求必须符合“义”,决不能见利而忘义,“为天下兴利”,强调群体利益,强调个人的社会价值的道德价值观是应值得提倡的。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思想正在对学生进行冲击,高校德育建设亟需用儒家重义轻利的道德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教育,塑造高职学生完善的人格。


  2.5先秦儒家伦理道德严于律己的自我修身思想有助于高职学生促进自身心性的提炼和升华


  先秦儒家伦理道德儒家非常重视受教育者进行自我修养,并为此设计了一套有效的修养方法。主要有:(1)提倡学思并重,主张学习、继承前人道德,并通过自己的思考转化为自己的品质。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2)注重反省内求,通过反思领悟道理,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自身求取善良美德的本性,提髙自己的道德修养。孔子教育学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学生曾参则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3)奉行积善成德,言行一致,即通过学习和实践优良品德,实现扬善除恶,进入更加高尚的道德境地。孔子主张在道德教育上必须“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治长》)。(4)主张慎言力行,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子曰:“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君子欲呐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5)要求择善而从,具有“慎独”的道德自觉性。孔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这些思想作为宝贵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汲取。在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我们比较重视传道式教育,而对自我修养重视不够,这不能不说是德育工作存在的一个缺陷。高职学生都受过一定的道德教育,都具有相当的文化知识,都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启发其进行自我道德修养不仅必要而且可以实现。


  3在利用先秦儒家伦理道德思想进行高职学院道德建设时应注意的问题


  传统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时代的产物,是在“家国同构”(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家族本位主义相联系的道德文化。由于它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因而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有些思想并不适合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这些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首先,儒家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虽未完全否定法的作用,但却贬低了法的作用,认为道德高于刑罚。因然而在当代社会,法律的惩戒和教育作用高于伦理道德,尤其是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更强调法制。法律不是只有惩罚作用,同样也具有教育的作用。在进行高职学院道德建设时,我们在宣传儒家传统道德精髓的时候,也不应忽视法律对道德教育的巨大作用。


  其次,儒家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官本位”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使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直把“做官”作为人生最重要的目标追求,认为要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就只能走从政做官这条路。时至今日,传统儒家的这种“官本位”思想仍然影响着现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以致影响了许多高职大学生的思想,他们甚至认为上大学是为了找到好的工作,做官,平步青云的往上升。这种片面的价值追求和导向显然是不符合当今时代精神的。


  再次,儒家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有些内容不符合当今民主的力倡平等的社会。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儒家伦理道德的糟粕就是“三纲五常”了。这些落后的愚昧的封建的内容,在进行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中要注意摒弃。


                                                                 田乐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1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