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才培养,中国传统教育尤以人才的品德修养为重。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最早可以追朔到商周时代,经历汉代太学、盛唐的中央六学、宋元的国子学、明代的大学国子监、清代的科举,无不以品德修养为培养和选拔人才的第一要务。孔子所讲的“君子怀德”已是优秀人才的必备条件。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尤其强调“以德为先”。
一、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才的品德修养
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崇“以德化人”《札记》所言“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用以说明高尚的道德是人的重要品质。
我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从德才两个方面描绘了理想人才,即孔子所讲的“君子”。君子的第一条件是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而高水平的智能被列在次要位置。孔子期望君子能“固穷怀德”时刻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孔子强调“君子学以致其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即君子要立志为学,重在求道,而非求食;君子应该担忧自己不能学道,而不是担忧自己的贫困。孔子教育体系大抵可分为文学、言行、政事、诚信四科,《论语》记载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充分体现了孔子视道德为人才培养基准的教育思想。
汉代的高等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而创立了汉代的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出也,教化之本原也。”通过创办学校来推动教育发展,使人民得到教化,并发挥太学“养士”的作用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董仲舒倡导“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也是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要求。
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中“传道”之“道”是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道德修养作为治国平天下的人性基础,反映出在大学教育高度发达的唐代,德育已经居于人才培养的至高地位。
宋代的人才培养把德育与智育列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宋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机构,国子学和太学均重视学生的品行养成,如同考査学生学业一样,也将考评学生的德行作为一项基本的教育制度。王安石的教育主张能够代表宋代培养人才的教育思想,他说“人之才,未尝不自陶冶而成之者也。所谓陶冶而成之者,何也?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
明清时期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明代中央设立的大学国子监,把办学作为培养朝廷官员、教化民心、治理国家、维护政权的一个重要手段。清朝设立学院、学道和学官以培养维护清朝统治的人才,政府要求“各衙门官以礼相待,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同样将良好的德行作为立人治世的重要品质。
在经受百年屈辱、民族出现危机的年代,中国涌现出一批批志士仁人,感慨于人才匮乏,国运不济,提出以教育来拯救民族的图强思想,人才标准中仍以道德修养为重要标志。蔡元培认为大学和学术是一个国家安身立命、赖以强大的根本,并强调优秀的人才一定要有优良的道德品质。蔡元培在出任北大校长时,要求大学生砥砺德行。他说:“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他要求大学养成自由、平等、友爱之道德品质,养成劳动的习惯,养成服务社会之精神。创办南开学校的现代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强调南开大学的教育目的是研究学问和练习做事,“而薰陶人格,尤其是根本。”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希望大学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品质包括有爱国主义、团体合作、舍己从人、因公忘私、吃苦耐劳、态度谦虚、思想独立、守纪律和光明正大等。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格外注重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他强调“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希望学生成为振兴民族、服务社会,以建设强盛国家为已任,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栋梁。
二、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缺失现象不容忽视
2001年,中共中央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列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道德规范。“诚实守信”已经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出现在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中。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近年来,道德修养与诚信教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大学生的整体思想政治状况发展态势良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不断武装学生头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曰益坚定,爱国主义思想愈发浓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成才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渐增强。简言之,绝大多数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水平明显提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深入,中国于2001年12月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正式成员,对外开放的规模与深度继续扩大。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的运行模式、劳资关系、分配方式逐渐走向多元化,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也在不断更新。高校是社会分工中的一个基本结构单元,不可能回避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近年来,高校学生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明显增加,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思辨能力有所增强,学生思想活动的自觉性、灵活度、本位感明显提高。伴随着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少数学生也出现了思想政治觉悟不高,甚至出现道德缺失现象。一些学生道德水准低下,诚信品质不高,失信行为频发;缺少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追求生活享受,以谎言欺骗父母;对待考试作弊不以为然,有些学生出于赚钱之目的频频替考,甚至成为“职业枪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编造数据、移花接木,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伪造事实,不及时缴纳学费,骗取并恶意拖欠银行贷款;不能正确对待名利,唯利是图,在入党、深造等问题上投机取巧,功利思想严重;弄虚作假,粉饰求职简历,漠视守约;在问题面前推卸责任,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缺乏集体主义观念,人际关系冷漠生疏,缺乏真诚与信任;甚至有个别学生因价值取向偏颇,而不能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发生波动,以至于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不够坚定,等等。
三、增强诚信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如何培养出能够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合格人才,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主题。国家坚持育人为本、德育先行的教育思想。如何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1.德育为先
2007年10月15曰,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关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讲的第一个问题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师生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必须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尤其必须造就一支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合格人才的标志,具备高尚品德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素质。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确的思想态度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根基。胡锦涛曾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其首要内容在于德育,其根本在于使学生能够实事求是,涵养诚信品质。
高校应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首位,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和阶段。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主旋律教育,加强形势政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建立以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统筹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进党的重要思想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坚持抓紧抓好学生党建工作,学生党员作用发挥显著,促进良好校风和学风建设;学校团委、学生会通过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加强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社会实践、美育和体育等教育,铸就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2.教师为范
中国有句古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所谓花香引人,惟贤可以得人,惟善可以感人,惟德可以化人。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办好教育希望在教师。温家宝总理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们既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还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温总理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育者必先强已,育人者必先律已。教师应该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国务委员刘延东讲过:“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师德,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努力建设一支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她还在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颁奖会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希望:忠诚、爱心、博学、创新、修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教师要做到深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做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秉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曰常生活中能够“敏于事而慎于言”,一定要谦虚谨慎、言行一致,不要华而不实、夸夸其谈。以身示教,才能培养出道德高尚的学子。
3.制度约束
“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依托。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制度具有根本性作用”。诚信品质和素质的培养与提升,既要靠教育的观念内化,也要靠制度的外在约束。教育和制度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颇。建设一套内容涵盖政治诚信制度、学习诚信制度、经济生活诚信制度、人际交往诚信制度、就业创业诚信制度以及大学生诚信评价制度、诚信信息记载制度、失信处罚与教育制度、诚信档案管理制度等科学实效完整的大学生诚信制度体系,将会对大学生诚信品质培养发挥重要作用。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应研究建立功能完善、性能稳定、方便操作的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将诚信信息分为学生生活、道德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就业创业等类别,并可向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开放,用人单位和社会机构在征得授权的情况下,也可以査询有关记录。通过制度建设和信息系统记载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状况,督促大学生诚信习惯养成,有效实现大学生诚信管理,在校园里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