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科技论文

镇江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与高新产业协同治理及其构建意义

2016-09-24 16: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由镇江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出发,界定高新产业科技服务支撑体系的内涵。运用高新产业集群相关理论与弦振动模型,诠释高新产业与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协同治理的形成机理,并明确构建当地高新产业科技服务支撑体系的战略意义。

 

  引言

 

  党的十八大坚定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放在国家发展核心位置。苏南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较发达,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贯彻习总书记视察江苏讲话精神,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之切实行动。镇江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居一席之地,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组成部分。抢抓机遇,加快步伐,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整体战略,成为当前切实而紧迫的任务。作为产业技术升级最具活力板块,镇江市高新技术产业长足猛进,成为推动当地经济、促进区域产业调整与产品档次提升之重要增长点。本文通过分析镇江高新产业现状与问题,运用区域经济相关理论,阐述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与高新产业协同治理模式和机理,并简述构建高新产业服务体系的战略意义。

 

  一、镇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镇江经济发展与高新产业概况

 

  镇江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沪宁杭都市圈,长江与大运河在此交汇,京沪高铁、沪蓉高速等通达全国,长江第三大航运中心——镇江港通江达海。作为新兴工业城市,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扎实推进创新创业行动计划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 432.2亿元,同比增长20.32%,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46.8%,民企与三资企业日渐成为高新产业发展主力。全市共有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212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207;拥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6个省级开发区、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拥有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1家,建成国家、省级孵化器21个,孵化面积超24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914家。世界主要锚链生产基地、全球单厂规模最大高档铜版纸生产基地、中国最大汽车发动机缸体和醋酸生产基地陆续落户。镇江正逐步成为集机械、化工、造纸三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交通设备、食品、电力五大优势产业,船舶及船用设备、五金工具、眼镜、香醋等十大产业集群为主体的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基地。

 

  ()镇江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问题

 

  镇江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增长势头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内部不均衡,集聚优势不明显,未能形成更好的互动态势等。具体看,各城区高新产业发展主导方向与核心能力不同,面临难题各异。如:京口区单靠文化创意产业较难形成很强的积聚效应,相比周边城市,扶持政策单一。京口归国博士园面积小,难以产生规模集聚效应;润州区可供发展用地少,零土地招商困扰该区。软件人才流失严重,人员住宿困难;个别项目技术高端,却难进入寻常百姓视野,市场推广较难打开局面。未与当地大学和科研机构有更紧密联系,产学研合作待深入;科技新城产学研互动运转效率不高,区际或市际某些产业发展同质化倾向初现端倪,人才争夺日趋激烈;政策调节一定程度无序化与政府中长期规划间矛盾难以完全避免,光伏、LED等产业已现过剩。如何在公共服务方面刺激企业长久发展态势,是政策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镇江市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内涵界定

 

  当地高新产业发展固然有起步晚,基础弱,产业发展欠均衡,科技孵化、加速器培育待深化,产学研互动融合不足等原因。但与之配套的科技服务业目前存在水平相对滞后、层次有待提升、支撑效应不明显、资源优势待发挥等问题,以致对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是制约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镇江市科技服务支撑体系是立足于本市服务业现有各项软硬条件,结合区域经济优势,遵循高新产业链发展规律,致力于支撑、引导、辅助、配合镇江市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旨在提高和改善与高新产业相关信息、研发、产学研合作、商贸物流、人才培育、金融支持、公共服务等各项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与水平,并使自身在这一融合过程中不断优化、提高并逐步融入更多高科技含量,与当地高新产业高度相融的本地现代服务业体系子系统。这一服务支撑体系与传统科技服务业求同存异:首先,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对高新产业服务针对性更强;再者,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形成自洽融合系统,体系所涵盖的各项理念、政策、方法、制度、措施、手段等要有机融合,并行不悖;继之,服务体系构建从镇江高新产业面临实际问题出发,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提出一揽子支撑方案与措施整合。

 

  二、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理论基础与服务支撑体系协同治理模式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理论基础

 

  王缉慈在《创新的空间》中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做了相关论述,认为:增长极与新产业区理论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增长极理论阐述区域内嵌入高新产业后,会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从而促使域内经济增长的动态机理。然而该理论较理想化,实践表明若当地有高新企业是跨地区垂直一体化公司的分支机构,与本地企业后向关联小,则对本地企业带动作用不大。甚至高新区一些较大型企业利用了本地出台的优惠政策,提供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要素,其产生的经济增长却主要在区域外,成为事实上的飞地。高技术活动在当地对促进就业的作用也有限,同时,由于大量使用税收优惠政策,弱化了对本地财政支持[1];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高新区真正价值是创造当地良好孵化环境,促使区域供应商、制造商、客商、大学与研发机构、信息平台、人才交流等日益频繁相互作用,减少交易费用,产生整体协同效应,由此新产业区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认为,高新区对当地影响程度取决于其自身发育,发育成熟的重要标志在于区内高新企业繁衍及区内各要素机构间相互联系[1];美国硅谷、东京大田、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等地科技园发展历程向我们昭示:起先政府对高新产业引领作用很快为区内众企业自身发展迅速的技术与人才联系所取代。当地创新网络与文化环境建构主体间相互依存的学习环境、组织、制度创新及上述共同形成的协同治理软环境,随着高新企业群内成长而形成日益频繁的相互联系。这才是吸引更多高新企业加盟并杜绝飞地的重要条件。甚至有的专家认为,政府干预会影响高新区企业间上述配合之默契。

 

镇江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与高新产业协同治理及其构建意义


  应理性看待上述理论,我国许多高新区发展正处于增长极阶段向新产业区过渡时期。即便这一转变在各地尚未完成,如镇江部分高新区依然由某些主导产业带动。但根据相关理论与发达国家既往发展历程:高新产业发展的增长极阶段必将成为历史。增长极模式弊端在于:易引起本地经济对某类单一产业过度依赖,而新产业区模式强调当地各产业间整体协调互动,系统性协同治理本身不断培育与加强形成了本地特有的产业群落特征,当地整体产业结构由引入型向带动型,向自身形成不断协同强化的优质经济生态群落转变。将发展优势融于本地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促使各种科技资源合理配置,不会因一两个重要企业搬迁而影响当地整体经济水平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然而,新产业区理论对提供公共服务的最大主体——政府的作用较为忽视,在城市和区域直接参与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今天,稍纵即逝的机会窗口与众多根植于本地制度与文化特色相互交织,使各地从此步入各自发展轨迹。为此,政府在植根本地社会经济网络,强力发动服务创新引擎,整合各种科技服务资源,引领当地高新产业发展路径,推动本地各机构及要素集聚,通过技术与信息交流达成协同,从而形成当地特有生产服务系统的过程中至关重要。高新产业集群在新产业区阶段与政府、科研和金融等机构形成具持久活力的协同创新网络,这一作用本身即增强了当地生产与经济系统整体实力,从而吸引更多企业不再囿于各地日趋同质化的优惠政策,而更多关注当地高新产业整体性协同网络的辐射诱惑而加盟。这也启发政府将招商引资战略航船逐步引领出单纯依靠区际优惠政策博弈的红海桎梏,利用政府公权力及对于公共服务的强大供给能力,整合区内优质服务资源,推动新产业区发展,驶入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组织功能,自成长机制,具地方特色的高新产业战略蓝海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与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协同治理模式的形成

 

  高新产业集群与当地科技服务体系是相互融合、互动共赢的两大体系,由于这两大体系间的和谐共振导致其协同治理格局的出现。共振要因在于相互间频率和谐。服务支撑体系不是与区域内几个龙头企业发生共振,而是与这些企业及其他机构所形成的协同网络的群体效应相互反馈。世间物理、生理、心理、事理、管理等皆相通,比如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由声音频率、物体致密度和内部应力等因素共同起作用。服务支撑体系对高新产业群的调节作用如同波在高新产业群内传播。在此利用弦振动模型,省去推导过程,有下列方程:

 

  在(4)式中,等式左边是纵向位移加速度,即科技服务体系对高新产业群影响的加速程度,这取决于等式右边两项的变化。显然若高新产业群内企业彼此联系程度T越紧密,同时政策初始影响f0越强,则此种影响对高新产业的促进愈发加速。这是一把双刃剑,即不合适的政策对于高新产业群的整体影响也同样会加速。高新产业群内部的企业密度函数p(x)值越小,越有利于公共服务政策在高新产业群内的影响加速传导。这与人们平时的感观不相符,提醒人们:盲目追求高新区企业的数量是不足取的,最要紧的是新引进企业是否能带来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并且与区域内现有高新企业建立起广泛有效,协同驱动的相互联系。横向位移x方向对于纵向位移u上的高阶导数提醒我们政策及其他科技相关服务驱动高新产业过程中存在拐点,这是否为科技服务运行中的调控预示了空间,有待进一步研究。外部政策与商业服务对高新产业群形成了持继而有力的驱动,这些驱动传播的效果又有赖于高新产业群内部联系与密度分布,这一和谐共振机理有力促进了高新产业与科技服务业本身相融,长效和持久发展,从而逐步形成了高新产业群与科技服务这两大动态系统的协同治理模式。

 

  三、构建高新产业科技服务支撑体系的战略意义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竞争力的获取须依赖域内整个产业价值链群系统效率提升,针对特定产业设计的服务支撑体系,作为具有区域和时代特征的公共管理工程的一部分,将保障产业链条各环节有效衔接,促使高新产业整体价值实现过程在链群有机运行中顺畅进行,在对高新产业的规制协调和引导管控下,实现其系统效用优化和价值稳步增值,从而产生区域产业联动效应。科技服务支撑体系是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群中各环节有机结合的黏合剂、各子产业动态磨合过程中的润滑剂、系统整体效用实现过程中的整合剂、产业链核心价值增值得以稳固达成的催化剂。

 

  镇江高新产业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不是单项研究成果、方法措施、管控手段、引导政策的简单装配,也不应成为各种适用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管理、法律制度的草率拼盘,而是具有特定辅助手段、协调对象、合理方法体系,可促进产业链群发挥长效机制,各利益相关方和谐共赢的系统工程。推动镇江市高新产业融入整个苏南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加快产业内部结构调整,逐步引领镇江高新技术产业群成长为苏南长三角示范区建设的现代标杆。

 

  作者简介:凌峰(1974-),男,江苏镇江人,讲师,博士后,从事区域经济与科技创新研究;朱冬林(1964-),男,江苏丹阳人,书记,从事科技创新管理研究;费传宝(1956-),男,江苏淮安人,教师,从事科技创新管理、区域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研究。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