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科技论文

科技创新驱动中国城市发展研究

2016-05-29 18:4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同时报告也突出强调要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目前,中国许多城市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和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主题,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建立完善城市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推进“创新城市”、“智慧城市”、“知识城市”建设,在科技创新驱动城市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对城市发展的驱动作用将更加突出,也特别需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驱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科技创新驱动城市发展的思路与重点,以更好地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一、科技创新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正处于经济与社会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从中国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外部环境来看,科技创新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增强中国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动力,是中国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1.从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看,科技创新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成为令世界瞩目的新兴经济体。而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相类似,走的是一条低成本的发展道路,其快速推进主要建立在环境承载巨大压力之上,并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与增加物质投入,在带来经济总量快速提升的同时,也使得有限的自然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日渐削弱,引发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源短缺等一系列黑色发展问题。2011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在统计意义上已经达到51.27%,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正式进人城市主导型社会。保持现在的发展速度不变,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会达到10亿左右,城市数量将达到1000个左右。中国城市发展的需求结构、人口结构、劳动力供给及外部环境等各种经济基本面因素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单纯依靠生产要素数量扩张,高投人、高能耗、高污染但低水平、低效益的传统粗放型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推进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而在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无疑将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通过提高科技进步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促进城市传统产业的绿色化发展,也可以促进城市新 兴绿色产业规模扩张和效益提升,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长期来看,对中国城市而言,支撑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源可能不在于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是否丰裕,而在于城市是否具有不可复制的知识优势和创新资源。将科技创新作为整合和转化区域优势的主线,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通过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减少城市产业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消耗成本,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经济,实现从过度依赖“资源和能源红利”的低水平“要素驱动”转向依靠知识和信息的高水平“创新驱动”,将不仅是城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更将为城市长期可持续提供持之不竭的动力。


科技创新


  2.从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科技创新是增强中国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动力。从全球范围看,城市国际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城市在国家乃至全球城市经济体系中的贡献与作用。在全球^市体系中,竞争力较强的城市一般都是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经济增长极,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经济活动生产总值规模大,产业结构合理完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总体位于全球城市经济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支配性地位和推进性的空间单元,对全球城市网络体系升级具有强劲的带动作用。而这种带动作用主要来自城市自身的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往往能够通过不断创新,保持和拓展优势领域,通过自身创新能力的释放在城市内部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发挥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和创新功能,在城市外部产生辐射效应,引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全球经济复苏继续减缓,各国都面临着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巨大压力,城市经济发展对于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求更加紧迫,世界各国城市把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突破口,全球城市已经进入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中国城市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只有紧跟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潮流,加快创新驱动,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不断形成新的战略支点,提升既能反映中国城市竞争优势又能引领全球城市发展的创新能力,增强城市科技竞争力,才能在新一轮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凸显中国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中国城市发展的科技创新驱动系统


  科技创新驱动城市发展是一项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系统工程。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应该是城市创新主体在特定的支撑条件和发展环境中运用创新资源开展创新活动、形成创新成果并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过程。对中国城市而言,要形成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必须立足长远,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以人为本,以城市科学发展为目标,通过市场和政府的良性互动,不断优化配置自身的科技创新要素,优化服务,开放合作,激发城市经济发展活力,积极发展和自身城市体系和产业体系相匹配的分层次、有分工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能够支撑城市发展的科技创新驱动系统。


  具体来看,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人为本是中国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的核心所在。城市科技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它们通过密切的相互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一个紧密结合的创新生态系统。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集成环节,在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中,企业是科技创新需求、研发投人、创新活动和成果应用最重要的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等领域具有雄厚实力,是知识创造的主要来源,发挥着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和区域知识扩散的辐射作用,是科技创新驱动系统的重要力量。而无论哪一类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的人是否能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创新主体能否有效实现创新目标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中,人处于最核心的位置,坚持以人为本,体现科技发展依靠人,科技发展为了人,是创新驱动城市发展的核心所在。二是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是中国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的必要条件。政府和市场在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发挥着为创新活动提供基本环境和条件的作用,这些环境和条件是科技创新活动必需而又难以由创新主体自行解决的。三是专业服务是中国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的重要保障。城市科技创新活动是一种昂贵的活动,需要大量的资本和人力资源投人,但单纯依靠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并不必然产生城市创新成果。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专门为城市科技创新提供的专业服务不仅能够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高水平的服务支持,还能够通过结构优化有效激活科技创新资源和提高科技创新投人的质量,把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发展优势,实现“资源静态”向“服务动态”的提升,是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的重要保障。四是开放合作是中国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的基本要求。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既包括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开放、相互合作,也包括不同城市区域间的互动合作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密切交流。城市只有以开放的姿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融入科技全球化的潮流中,协同创新,取长补短,相互借鉴,通过频繁和深入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才能有效提髙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实现城市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的全面提升。五是城市科学发展是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发展的根本目的。科学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最高要求,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归根结底,城市科技创新不在于用什么方式获得了多少技术,而在于通过科技创新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创造的价值。加快城市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一切举措,最终都要使创新贯穿于经济、文化、社会、城市、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各环节和全过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改善、社会民生进步的支撑引领作用,增强城市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竞争优势。


  三、中国城市发展的科技创新驱动路径


  科技创新驱动城市发展是落实中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提升中国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举措。需要立足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科学判断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准确把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科技创新驱动城市发展路径,通过以人为本带动城市创新要素集聚,全面优化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提升城市科技创新专业服务水平,开展城市全球化和区域化协同创新,促进城市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切实举措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


  1.以人为本带动城市创新要素集聚。人才资源是城市创新的灵魂。发挥科技创新对城市发展的驱动作用,应积极改革长期以来中国城市科研投人重“物”轻“人”的理念,要髙度重视城市人力资本的积累,推进城市经济发展从物质资源支撑为主向人力资源推动创新驱动转变。以重点企业、科研基地、重大科研和项目为依托,培育有利.100?于城市科技创新的各类高层次、复合型和具有相关职业技能的专门性人才,集聚具有全球视野和较强创新意识的国际性专业人才和优秀企业家,最大限度激发创业者和科技人员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活力,并把城市科技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科技创业的产业导向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整体规划紧密衔接,增强人才结构、创业格局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互动融合、相互促进,实现城市科技人才弓I领产业发展与产业集聚科技人才的良性互动。同时,深入推进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改革与创新,充分尊重企业、科技机构、高校科技人才的价值追求,探索科技要素资本化,积极做好政策、资本、市场、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服务,重点建立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结合、收人与业绩合理挂钩、充分体现人才价值和贡献的人才回报机制,切实解决人才的收人待遇、社会保障、住房等现实问题,完善人才开发、评价使用机制,完善人才中介服务、风险投资服务、员工培训服务、技术支撑服务等配套体系,健全人才创新创业支撑体系,为城市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保障。


  2.优化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环境。良好的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是发挥城市创新活动开展的前提和保障。总体上,中国城市应进一步完善创新导向的政府与市场关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应用促发展,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决策、研发投人、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建设创新友好型政府,积极营造开放、公平和创新导向的城市创新创业环境,实施政府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不干预”政策,有计划、有重点地增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公共产品的投入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为城市企业或个人提供创新发展的稳定规则和预期,特别应重视发挥民营经济创新活力,弱化传统体制“重国有、轻民营”的惯性影响,加大对民营中小型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并通过公共采购驱动创新产品需求,通过强制性标准设定提高技术应用水平,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实现以政府推创新向以市场促创新的转变。同时,积极深化城市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支撑国家创新战略目标实现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科技决策机制,加快建立符合科技创新活动规律的科技经费投入与绩效评价体系。此外,城市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的隐性资源,是各项创新活动的土壤,是提升城市创新综合实力的内在基因。


  3.提升城市科技创新专业服务水平。大力推动城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推动研发服务、设计服务、技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和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培育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国际科技经营机构、高校院所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增强科技服务业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同时,应充分发挥技术市场在城市科技资源配置上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城市技术市场服务体系,搭建技术、产业资本连接的桥梁和纽带,实现技术资本化、投资多元化、分配要素化。值得注意的是,科技与金融结合是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现阶段,为适应城市科技创新活动的金融需求,应建立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有效对接机制,一方面以城市政府引导基金等发展为重点,创新财政投人方式,提高政策资源运用效率与质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和放大作用,为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金融资源向新兴产业配置提供更多有效的机制或载体;另一方面鼓励城市国有资本支持或参与重大技术研发和重要产业的投资,放宽行业准人门槛和管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向新兴产业聚集参与城市科技创新,建立完善包括城市科技创新活动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全方位、多元化的投融资服务体系。


  4.开展城市全球化和区域化协同创新。20世纪后期开始,由于知识型人才的高流动性、知识和技术外溢、风险投资的发展,一些美国企业开始从“封闭式创新”走向“开放式创新”,向全球搜寻技术创新来源,多方式、多目的进行集成创新,协同创新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实践证明,城市协同创新能够跳出区域抓创新,跳出部门抓创新,使科技与经济、产业、金融等相互开放融合。中国城市应促进区域城市科技创新合作,重点完善城市经济圈和城市群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加强城市之间创新要素合作与产业创新协作,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网络化的协同格局,构建功能互补、分工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加速城市创新要素聚合、裂变与知识外溢,发挥不同城市各类创新资源的协同效能,实现城市间创新要素和创新产业的高效流动与优化布局。同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城市应充分整合和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鼓励有实力的城市企业科技创新“走出去”,采取多种形式建立国际化的海外研发机构,或通过国际并购获得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并支持国际学术组织、跨国公司和国外研发机构在城市建立总部或分支机构,以创新联盟为载体鼓励产学研联合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前沿性技术预研、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城市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⑷。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全球化使各行业的技术供给普遍趋于多元化,各种国际研究机构、独立技术公司都面向国际市场开展业务,既相互交流又相互竞争’逐渐改变了一些行业的技术供给模式,城市创新更要突出技术来源的多元化,特别重视同独立技术公司、独立研究机构的创新合作,利用全球所有可用资源为城市创新发展服务。


  5.促进城市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行城市科学发展,实现城市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因此,中国城市应加强对科技创新发展方向与重点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大力发展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研发服务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围绕城市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强城市人口健康、环境保护、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社会治理、公共教育、交通管理等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突出抓好发展基础好、产业链条长、技术水平髙、带动力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科技创新项目,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民生。同时,促进城市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需要构建畅通、便捷、高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换渠道,把工作重点从支持新产品开发转向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从关注单个产品攻关转向支撑全产业链和全社会创新,将科技创新融人城市产业链和城市发展全过程,推动创新成果从产品向产业、从产业向市场发展的过程衔接,有机衔接城市科技创新的产学研用环节,使科技创新成果能够及时有效地向产品、产业和社会扩展,提高科技进步对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水平,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之不竭的动力。


                                 赵峥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北京10087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