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它在整个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要为“气象学”“土壤学”“植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还要为“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等后续专业必修课程做好铺垫。所以,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态学”的教学质量,笔者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园林专业“城市生态学”课程的改革进行了探索。
一、根据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组“城市生态学”的教学内容
(一)围绕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
在石河子大学园林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城市生态学”课程为32学时(包括8学时实验),为此,从专业角度出发,遵循“生态系统是主线,城市生态学理论是基础,城市人口、城市植物、城市气候是重点,城市生态是核心”的课程内容框架,合理分配课程体系3大模块(基础篇、原理篇和应用篇)的课时。具体表现为:绪论2学时,讲授城市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发展简史和研究基础等。通过学习,让学生对本课程有个全面概括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篇安排4学时(包括生态学基础2学时,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与思想2学时),简要介绍本课程必备的生态学基础知识。原理篇安排20学时,包括城市人口(2学时)、城市植物群落(6学时)、城市非生物环境(6学时)、城市景观(2学时)和城市生态系统(4学时)。这部分内容很多,是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将生态系统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来,在未来做园林规划与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景观、功能的需要,更要满足城市生态的需要。应用篇(6学时)包括城市生态评价(2学时)、城市生态规划(2学时)和城市生态建设(2学时)。本篇以案例教学为主,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以及进行科技写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紧扣园林专业的需要,编写教学讲义
在众多的教材中,笔者认为由宋永昌主编的《城市生态学》较好,它是上海普通高校“九五”重点教材,体系结构合理,涵盖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满足了“城市生态学”教学的基本任务要求,并且每章内容后有思考题,部分课程内容后有附注,这样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自学、复习和提高。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案例选择上,我国城市规划法中明确提出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政策,该教材多以世界或我国过密化发展的大城市为例,过度地强调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和生态后果,而对我国当前倡导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即“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认识不足;在课程内容方面,本教材详细阐述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环境、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但对于作为整体的“城市生态系统特征”方面缺乏详细叙述。针对这些情况,笔者所在教研组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汲取各种教材中的精华,紧扣园林专业的需要,编写了适合本院学生学习的教学讲义。
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学科内容,还要紧随时代发展,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素材,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因此,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除了教材、讲义之外,还不断更新和补充了一些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授课教师除了熟悉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外,还应多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课程内容,以宽厚的知识面来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如在讲授“城市生态环境”一章时,可同时参考《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环境》和《城市园林生态学》的相关内容。
重组教学内容后,任课教师可以充分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衔接性,有利于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合理安排课时,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
二、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以其在处理信息上所具备的集成性、生动性、广泛性及高效性等突出优点,迅速地在各个领域获得广泛使用,并取得显著效果。“城市生态学”内容涉及极为广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电化教学与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增加学生的信息量,提高讲课的效率。例如在讲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内容时,如果利用城市食物循环、水循环和氧气代谢模型的课件,能有助于学生直观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案例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一种引导式、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对某个具体知识点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以达到深入理解知识并加以运用的教学目的。案例教学使专业课程由注入式知识教育向研究式素质教育转变,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向多形式的互动交流转变。采用案例教学,教师必须有充分的教学准备,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城市生态学“的内容是一个相互承接、逐渐过渡的体系,比较适合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例如,在“城市生态系统的城市人口”教学中,就有一个非常有特点的案例——城市人口规模和结构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笔者在教学中结合目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如“未来城市人口老龄化”“农民工”“房价过高”等,提出“如何看待这些现象”“与城市发展有什么关系”“应该如何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等。让学生们先在课后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学习,然后展开课堂讨论。这样,既突出了教学内容,又可以让学生达到认识社会的目的。
(三)互动教学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应积极推广师生互动教学。笔者在每堂课后,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课程复习内容,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寻找答案,并通过课外作业、课堂讨论等方式来检验和巩固学习效果。这些自学内容,一方面是一些简单易懂的章节,如生态学基础中的生态系统、城市化的发展及其生态后果、城市动物和微生物等;另一方面是在其他专业课程中,有重复内容的章节,如“城市景观”与园林专业的“景观生态学”课程内容就有重复的部分。采用互动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而且有益于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一举两得。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城市生态学”不仅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增加课程实践内容十分必要。在大学阶段,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验、实习、参观来进行的。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可以增加感性认识,改善思维方式,同时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积累必要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例如,在城市气候因子测定的实验课项目中,通过丰富的实验内容和仪器操作,增强了学生们的动手和操作能力,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除了课程教学中规定的8学时的实验课之外,还应该借助学生暑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展城市生态保护的调研工作,深入环保部门了解环境保护技术流程,掌握城建部门颁布的有关城市绿化建设条例等内容。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现实城市生活中的具体利用。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变了部分大学生中“高分低能”的现象,使培养的高质量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是进行教学评价、取得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方法。为了适应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必须建立一套全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弱化分数占第一位的考评方式,强调智力、能力、创造力的重要性,考核时间上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在实践中,采取综合评定的办法,即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40%)和期末成绩(60%)两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外作业、实验报告、课堂讨论、课堂提问和出勤情况等;期末成绩以闭卷形式考试。教学考核管理体系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在试卷上就是期末闭卷考试内容要涵盖80%以上的教学知识点,包括名词解释(20分)、汉英互译(10分)、填空题(20分)、问答题(20分)和论述题(30分)4种题型;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理论的试题(前三种题型)分值占到70%,而反映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论述题分值占到30%。
这种考核评价体系,摒弃了过去“好记性等于好成绩”的“临阵磨枪”式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注重日常学习的点滴积累,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等“三项能力”。学生认为这种考核机制更加公平公正,更能检验自己的实际能力。
作者:李荣,宋于洋,楚光明(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