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环境保护论文

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016-03-30 17: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1.保护环境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进展和面临的挑战

  

  1.1主要进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振兴中华是中国人民的百年夙愿。近20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经济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显着改善,综合国力有所增强。同时,中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并付诸行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环境恶化的速度,避免了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的局面。

  

  中国现代意义的环境保护工作起步于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的1973年;中国《环境保护法》于1979年问世;0年代初,中国把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进入90年代,中国相继制定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和《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基本发展战略。20多年的不懈努力,进展令人瞩目。

  

  1.1.1环境立法颁布了《环境保护法》等6部环境法律和9部同环境密切相关的资源法律。制定了一系列的配套法规和地方性法规。1997年,新修订的《刑法》设立了“破坏环境与资源保护罪”。现在,环境法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形成,环保工作基本有法可依。在制定新的法律和政策时,已开始重视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纳入其中。

  

  1.1.2环境执法执法力度不断加大,表现在:一是执法必严。如1996年8月至1997年6月,全国依法取缔和关闭了15种工艺落后和污染严重的小型企业65000多家;1996年6月,在水污染严重的淮河流域关闭了1100余家生产能力为5000吨以下的小造纸厂。二是违法必究。根据1992年以来对1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统计,环保部门对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63000多件。三是加强对进口废物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了多起非法进口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的事件。

  

  1.1.3污染防治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通过技术改造和推广清洁生产,淘汰了一批能源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工艺和设备,完成了一批污染限期治理项目。据统计,1996年中国县级以上工业企业废水处理率达81.6%,工业废气除尘率达9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43.0%,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能耗由5年前的5.3吨标准煤下降到3.9吨标准煤。

  

  1.1.4城市环境保护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1996年底,城市居民燃气普及率达73.3%,城市供水普及率为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44%,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近20%;国家对47座重点城市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考核,省级政府考核的有510座城市。张家港、大连、深圳、厦门、珠海和威海6座城市获得“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

  

  1.1.5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799处,占国土面积7.19%,建立珍稀濒危物种繁育基地200多处,大熊猫等6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经人工繁殖成功;全国森林覆盖率达13.9%,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00万公顷;建立生态农业试点2000多处,50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取得明显的综合效益,江苏省姜堰市河横村等7处生态农业试点被联合国环境

  

  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各地开发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近600种。

  

  1.1.6国际合作近年来,中国签署和加入《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10余项国际公约,并认真履行相应的责任;同20多个国家签署了环境领域双边合作协议。

  

  1.2严峻的挑战我们清醒地看到,中国的发展主要是靠粗放型增长方式取得的,它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从全国看,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在一些地区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把“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与国有企业活力不强、社会风气不满意与不良现象蔓延以及地区发展存在差距和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等并列为4个方面的问题,他强调,“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扎扎实实地加以解决。

  

  当前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业发达的城镇水污染尤为突出,50%以上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一些城市的大气污染和约30%国土的酸雨污染比较严重;

  

  ———-部分近岸海域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一些地区土地荒漠化以及植被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物种数量减少,有些物种濒临灭绝。

  

  ——中国经济总量预计将以年均8%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这将给环境带来更大的压九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这一影响可能更为突出。

  

  ——中国的SO2和CO2排放量,尽管按人均计算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总量十分显着。为保护地区和全球环境,中国履行国际公约将要承担的任务相当艰巨。

  

  1.3未来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目标

  

  中国将勇敢地面对环境与发展的双重挑战,满怀信心地走向新世纪。我们的目标是:

  

  ——到2000年,在人口比1980年增长3亿人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到2010年,实现GNP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基本改变环境质量恶化的状况,城乡环境质量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国城乡环境质量基本符合现代化的要求。

  

  1.4“九五”期间的两大举措

  

  为实现上述目标,中国正在实施《“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第一期)两项重大举措。《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是根据“总体目标削减”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对12项危害比较严重、但经采取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的主要污染物(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氰化物、砷、汞、铅、镉、六价铬、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实行全国的和分地区的总量控制,做至IJ“增产不增污”和“增产又减污”。《绿色工程规划》则是按照“突出重点、技术经济可行、综合效益好’的原则,由国家和省级政府确定一批重点治理项目,第一期在“九五”期间(1996~2000年)实施,共1591个项目,投资需求为1888亿元。“九五”期间,中国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和“两区”(二氧化硫控制区、酸雨控制区)的大气污染。这两项举措均已实施,有的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如:截止1997年11月23日淮河流域应达标的重点企业(日排废水量超过100吨的)共1562家中,已达标的622家,占424%;正在施工的606家,占38.8%;已关停的130家,占&3%,未动工的164家,占10.5%.看来,总体达标有望。

  

  2.跨世纪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措施

  

  为推进跨世纪的环保工作,中国正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2.1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可持续发展源于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正在于搞好环境保护。发展经济,必须统筹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需要,走清洁生产和洁净能源之路。同时,环境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科技支持。如果不下决心彻底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将难以为继。因此,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是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基本战略。

  

  2.2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建立对于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从决策的源头控制住环境问题的产生。国务院的《决定〉要求,各地、各部门在制定区域和资源开发规划、城市和行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等重大决策时,必须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行充分的环境影响论证,避免规划布局失误和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国家要求地方各级政府依法履行保护本辖区环境的职责,并实行行政领导人对于环境质量的目标责任制,将环境质量的改善情况作为考核其政绩的重要内容之一。

  

  2.3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全面推进跨世纪的环保工作,需要法律的有力保障。现在,一些新的环境法律法规正在制定之中,某些原有的法规也在继续修改完善,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新制定或新修订的法律法规都比以往更严厉。如:对一些污染严重的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坚决实行限期淘汰制度,1997年已经公布了一批;继续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查处违法案件,绝不姑息;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使环保工作走上法治轨道。

  

  2.4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工业企业是主要污染源,也应是污染防治资金投入的主体;对于流域性的、跨地区的环境整治,中央政府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据测算,在1996~2000年间,全国环保投资需求约4500亿元,占同期GNP的1.2%左右。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在基本建设、综合利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以及引进外资等方面,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环境的经济政策和措施;按照“排污收费高于污染治理成本”的原则,提高现行排污收费标准。

  

  2.5提高科技在环境保护中的贡献率

  

  中国正积极开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洁净能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加强除尘、脱硫、水处理和噪声防治设备的开发并使其产业化,为控制污染和保护生态提供有效的物质手段。同时,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鼓励企业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

  

  2.6加强环境教育和培训

  

  保护环境是一项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长远发展的积德的事业,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根据《中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的要求,要注重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继续在中小学校和高等院校开展环境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继续加强对地方政府领导人和企业决策者的环境培训,提高他们综合决策的能力。

  blob.png

  3.中西部地区的困境与出路

  

  3.1中西部地区:中国可持续发展必须攻克的难关

  

  中国中西部地区,按目前的统计口径,是指除沿海12个省市(京、津、冀、辽、沪、苏、浙、闽、鲁、粤、桂、琼)以外的19个省、区、市。地区面积约占全国国土的69.1%,大部分是山地、高原、沙漠,也是中国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和资源、能源基地,贫困人口较多。人口的控制与脱贫、生态恢复、资源开发是这一地区的主要问题。中国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小康水平,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2造成中西部地区困境的原因

  

  3.2.1自然因素

  

  中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华夏儿女的摇篮。然而,由于历史上的连年战争、森林砍伐、过度农垦等人为活动的后果,加上气候变化及其它自然因素,这一地区的降雨明显减少,水源干涸、岩石裸露、沙漠进逼,使当地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3.2.2社会因素

  

  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使一些地区成为不毛之地。而生活过不好、教育跟不上、人才留不住、人口控不住,更使这些地区的人口、环境、资源、经济走上恶性循环。在有的地方,人口与生育的关系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对于森林植被则是:“越穷越砍、越砍越穷’。

  

  3.2.3经济因素

  

  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的能源、资源基地。然而,在能源和资源的价格上,过去一直未能充分体现其价值。通常的资源价格中仅考虑了资源的“开采成本”,未考虑“环境损害和净化成本”,更未考虑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由于被当代人用掉使后代人无法再用而必须寻找替代品的“用户成本”。对资源开采和利用没有建立起应有的、合理的补偿机制,使中西部的一些资源开采得不到足够的补偿,缺乏发展的后劲,有的地方甚至到了地竭人穷的地步。对于这种状态,必须系统地、深入地研究,找出根本改变的途径。也就是要算清资源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3出路何在正确认识和处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问题,首先要纠正认识上和政策上的误&明确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有限的和有价的。按照世界银行《扩大的财富衡量方法》,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的地区本来不应当是财富缺乏,问题是如何衡量、分析和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财富。

  

  世界银行认为,衡量国家财富的资本有4种形式,即产品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藏、森林、草原、生物、水能、风能、太阳能、自然遗迹和人文遗迹等,这些都是宝贵的自然资本,而其它资本相对较少。因此,从环境经济学角度看,中西部地区应扬长避短,另辟蹊径。

  

  可以考虑的途径有:

  

  3.3.1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矿藏等不可再生资源要继续抓紧勘测,探明实际可用储量和可用年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要逐步加快过渡到按照资源的全部价值(包括上述3种成本)来确定价格,使“物尽所值”。要从增加的资源开发收入中提取足够份额用于恢复生态,以确保各种资源的最大利用年限,并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铺平道路。

  

  对于像山西、河南、贵州等地土法炼焦的问题,加强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但有利于环境保护,也是为了保护工人和周围居民的徤康与安全。但是,既然焦炭有市场,光“堵”是堵不住的,应当引导当地群众走“改良焦”的道路,逐步在成本增加不多的条件下,努力提高煤焦油的回收率,减少大气污染。

  

  对屡禁不止的“秸秆野烧”问题,有的省正在为它谋出路。一是利用一些简易的设备,将秸秆转化成一氧化碳(CO),供给村民炊用或取暖;二是将秸秆进行胺化处理作饲料,发展畜牧业;三是在现有农机上加一些装置,在收割时将秸秆深埋于地下,沤烂作为肥料。这些方法有待继续试验、总结和推广。

  

  3.3.2人力资本的强化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继续加大计划生育工作的力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重视素质培养,尤其要着力培养一批能在当地扎根的有用建设人材,要重视基础骨干的培训。

  

  3.3.3社会资本的强化要根据各地的地理、历史、经济特点、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有序地建立一些符合当地实情的“三个有利于”的做法和机制,切实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促进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水资源的节约,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生活的改善。

  

  3.3.4重视旅游业要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十分丰富、甚至是世界所罕见的自然遗迹和人文遗迹,大力开发“无烟产业,——旅游业。要统筹规划,合理组织,加强基础,加强培训,使现有的、孤立的、水平不够高的、吸收消费不充分的旅游点逐步发展成为吸引人的旅游热线和旅游特区。

  

  3.3.5全国一盘棋中西部的生态问题,既关系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也关系全国森林、草原的保护和水源的涵养,必须全国一盘棋,把仅存的原始森林当成宝贝一样保护下来。对于其他地区,宜林则林,宜农则农。特别是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应当切实加以保护。江河下游的用户理应提供合理的补偿。还要大力总结推广一些地区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的经验,切实走“生态农业’致富道路,而不要盲目发展污染严重的小工业。

  

  3.4三项政策

  

  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光靠一般呼吁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需要恰当运用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制定相应的政策,主要是以下三项。

  

  3.4.1自然资源价格政策在统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稳妥地加快价格扭曲的改变。

  

  3.42补偿政策对于中西部地区种树种草、涵养水源、预防洪涝、提供下游清洁用水者,受益地区或国家应提供相应的补偿。

  

  3.4.3扶植政策国家或东部发达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卫生事业、公共交通事业、环境保护事业以及公众福利事业等,应在可能条件下,提供物质支持和技术援助。

  

  4.国际合作的光明前景

  

  展望21世纪,中国既面临挑战,也面临机遇。我们将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跨世纪的环境与发展目标。同时,也将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争取外资的支持。

  

  1997年,日本国首相、挪威国王、俄罗斯总统、波兰总统等相继访华,中国国家主席和总理也接连出访,还有30多位环境与发展部长的访华交流,这些都给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双边合作不断注入活力。例如,中日首脑会谈达成的日本支援中国100个城市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和2~3个城市建立环境保护示范区的意向;中美首脑会谈时签署的《能源与环境合作协议》等都是可喜的成果。一些欧美国家,如德国、英国、加拿大、挪威、丹麦、波兰等国同中国的合作也很活跃。1997年11月21~22日在北京召开的环保项目国际合作会议取得了超过预期的效果。两天内,对30个项目达成了合作意向,3个项目签署了意向书。

  

  总之,正如一位外国朋友所说,未到中国来之前,在想象中,中国的环境问题是十分严重的;到了中国,亲眼看到了中国的环境问题确实很多;但也看到了中国为解决这些问题,决心非常大,行动很坚决,朋友遍天下。我们坚信,中国对于本国的和全球的环境问题,一定会在各国朋友们的支持下,实事求是地认真予以解决。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