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环境保护论文

宝应县生态文明建设格局研究

2016-01-19 16: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宝应县生态文明建设背景

 

  党的十八大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的大风已经吹遍了全国,各地纷纷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战略与构想。

 

  宝应县虽然实现了国家生态县创建目标,但实际上生态规划、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等方面都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宝应县水环境改善不显着,环保基础设施运行有待加强,环境监管还需进一步加大,通过生态文明县创建让这些问题得到逐步改变、逐步消化、逐步解决。因此宝应县生态文明建设必经遵循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的原则,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的原则,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的原则,扎实有效地开展我们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宝应县生态文明建设优势条件

 

  2. 1 宝应县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扎实

 

  宝应县始终坚持环保优先,在坚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留住了绿水蓝天,始终留住了湖荡相间、城林相依的风貌。立足自身农业大县的县情,牢牢把握创建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制定三个标杆三步走的实施步骤,从2000 年创成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到 2006 年创成全国首家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县,一直到国家生态县,宝应走出了一条生态和产业和谐发展的路子,走出了一条最适合自己、最利于优势发挥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的创建模式。宝应县委、县政府为巩固建设国家生态县的成效,同时结合十二五期间,打造实力宝应、形象宝应、和谐宝应、效率宝应的发展要求,适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思路,完成了宝应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为今后一段时间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2. 2 生态建设氛围良好

 

  宝应县在十二五开局,就通过了国家生态县的考核验收,并确定建设四个宝应的目标,建设四个宝应的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脉相承、有机统一的,它是生态文明与宝应模式高度融合的实践形式,也是提升国家生态县建设水平的载体。宝应历届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工作,内外良好的氛围和机遇将促进宝应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的各项决策部署得到落实。

 

  2. 3 生态宜居环境明显改善

 

  通过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宝应县新城建设、旧城改造、古城保护同步实施,生态新城启动建设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品质不断提升乡镇建设稳步实施,农村建设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生态园林城市风貌进一步彰显,生态系统呈现健康状态,优美的生态人居环境在全国享有良好的声誉和一定的影响力。

 

  2. 4历史自然文化底蕴深厚

 

  宝应地域置县已有 2200 余年,文化源远流长。境内有大量的历史遗留文物禅寺古街、内城市河、学宫建筑群、云华文化带、老城墙遗址、宗教教堂、名人故居、红色遗迹、荷塘水乡、湿地景观等等,人文特色明显,自然景观和谐,为宝应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实的人文环境。

 

  2.5生态产业体系逐步建立

 

  十一五以来宝应县以国家生态县建设为契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初步形成输变电产业为主导,泵阀管件和有机食品制造为特色、电子信息软件为新兴产业的产业格局。宝应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农业享有盛名,是全国优质粮食基地县、平原绿化先进县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和生态条件,致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发挥水稻、水产、水禽、水生蔬菜为主的四水特色,加快建设有机食品产业生产、加工、检测、集散和观光五大基地,不断推动生态产业迈上新台阶。

 

  宝应县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问题

 

  3. 1 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宝应县作为承接苏南与苏北的节点,有其自身的区位优势,但由于宝应位于长三角核心区的北部边缘地带,加之东面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和西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南面江苏沿江开发战略和北面东陇海产业带建设,宝应有进一步被空心化、边缘化的危机。

 

  3. 2 环境质量尚需改善

 

  宝应县是河湖水网密布地区,有射阳湖和高宝湖两大水系,长期以来,由于过度开发、超标排污等原因,宝应县整体生态功能有一定的退化,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河湖围网过度养殖等导致水生态系统遭破坏,水体自净能力下降,部分河道有黑臭现象,宝射河上下游断面时有超标,该县湖泊总氮时有超标,不能保证类水要求。宝应县大气环境也不容乐观,受扬尘、汽车尾气等影响,PM2. 5达标率不高。土壤环境质量也有所下降,局部地区也出现污染。

 

  3. 3 环境压力日趋加大

 

  宝应县地处苏中边缘,面临经济总量扩张和结构调整双重压力,环境资源约束日益趋紧。该县虽是水乡,环境容量日趋饱和,生态承载力呈现赤字,污染物减排潜力不足。电镀、化工、食品等行业污染问题没有彻底根除,偷排乱放现象依然存在。目前宝应县还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循环经济企业较少,清洁生产比重偏低,高能耗企业增多。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的矛盾日显突出,这就对宝应县工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宝应县发展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红线耕地红线两条红线。根据《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宝应县 15% 的国土面积纳入到生态红线,土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土地粗放利用现象仍然存在,而宝应县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求不断增加,作为沿河开发的节点之一,又是未来长三角核心区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宝应县又是扬州市耕地异地补充的重要区域,需要协调好增长用地需求与大规模耕地补充任务之间的矛盾。

 

  3. 4 环保投入和长效管理不足

 

  虽然在生态县创建时期宝应县加大了投入,环保基础设施有了长足发展,但实际上环保基础设施还远远没达标,由于前期发展中环保欠账太多城乡生活污水处理上,城区建成一座 万 的污水处理厂,13 个镇建成了日处理 万 的污水处理厂,因污水管网规划、设计、建设滞后,污水收集率低,运转费用等问题导致处理效果不稳定,日常运转还不是很正常,尤其是目前全县规划布点的 180 个村庄中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比例还很低,对照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标准,差距还很大,所以镇村两级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和管理依然需要重点投入。

 

  农村环境整治虽然成效显着,但长效管护还需要完善,尤其农村垃圾收集转运还存在盲区,全县农村垃圾收集转运率仅 45% 左右,部分镇村尚未建立健全四位一体管护体系,由于机制、经费、装备等原因,垃圾在村收集转运到镇中转站之间脱节现象突出,导致大量农村垃圾就地简易填埋或乱堆乱放,环境卫生脏、乱、差回潮现象时有发生。

 

  3. 5 生态文明意识尚不牢固

 

  宝应县生态文明意识刚刚觉醒,还未发展到生态自觉、生态自强的阶段。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尚未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制度与能力建设滞后,政绩考核体系、环境信息公开率不足,生活中铺张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绿色消费、绿色出行、节水、节电、节能以及减少排放等还没有真正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宝应县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通过构建生态空间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制度体系等六大生态体系,推进宝应特色生态文明建设。

 

宝应县生态文明建设格局研究


  4. 1 构建生态空间体系

 

  国土是宝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宝应县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各项事业,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和城镇化格局。一是根据生态功能区划、自然禀赋与经济属性,确定宝应县生态保育、生态控制和生态协调三大生态主导功能区,合理确定需要保护的区域,优化生态功能区布局。严守生态红线要求,不能越雷池一步,对 14 314. 06 km2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实施建设方案,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宝应建立的两大种质资源保护区白马湖南部的野莲原生境保护区和射阳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这是宝应独特的资源,也是宝应的亮点和特色。二是利用宝应县范围内水和农田生态系统作为主要要素,构建一脊、一心、两翼、两肺、两足的生态安全架构。三是严格保护耕地,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东、南、西、北四片区为亮点,以中心镇为支撑、以重点镇为依托,以特色镇为优势、以中心村为节点的绿色城镇化格局。四是依托宝应县地理环境与景观特色,在城乡绿地面积有序增加基础上,构建五湖、三荡、一片、多廊的生态景观格局,其中县城区形成九横十纵的绿地系统结构,镇村形成点线面一体化的绿化网络。

 

  4. 2 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生态经济体系就是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加快调整产业布局,建立完善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产业体系。宝应县经过多年培育发展,已经具备了输变电装备、泵阀管件、电子信息、机械汽配、轻工纺织、有机食品和文化创意等七大产业基础。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指导经济发展的方向与重点,加快宝应发展的产业布局调整,形成四大生态产业区:即中心现代城市与产业发展区、西部有机农业及生态旅游发展区、中部产业整合与水乡旅游发展区、东部特色水产品及旅游发展区。

 

  4. 3 构建生态人居体系

 

  2011 年宝应城镇化率 44. 5% ,离江苏省 50%的平均水平还有差距,存在着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客观现实。构建生态人居体系必须大力实施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战略,彻底整治城乡环境。宝应的生态亮点很多,拥有湖泊、湿地、河流等自然景观,这是形成宝应自然生态景观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文资源上,拥有九里一千墩汉墓群、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留下的革命遗址、遗迹等人文景观,是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特别是五湖四荡的独特优势在全市少有,同时还在全力打造纵棹园、宝南湖、和平荡和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射阳湖省级湿地公园等亮点。

 

  要把这些优势资源整合起来,加快构建特色景观、人文景观、滨水景观、城市立体景观的四景合一的体系,塑造具有宝应特色的里下河水城,在堤稳、岸绿、水清的基本目标上,逐步实现宏观格局清晰合理,中观模式因地制宜,微观近景精致秀丽的生态人居环境目标,让美丽宝应成为古运河两岸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4. 4 构建生态环境体系

 

  污染防治始终是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的重点,就宝应县而言,特别是要把水污染防治作为近期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虽然经过国家生态县创建,宝应县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大部分地区水质恶化趋势得到了控制,局部地区开始有所好转。

 

  但是,水环境质量没有稳定达到功能区划要求,离宝应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随着宝应的快速发展,水环境的压力还将持续加大。在抓好京杭大运河饮用水源保护、潼河饮用水源保护、行政交界河流宝射河以及城市河水系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一要确保水质稳定达标,在生态文明指标体系里,要求辖区内所有河流达到地表水功能区划 III 类水质标准,且要逐年好转二要改善城市河流水环境。

 

  沟通水系,加快污水管网建设,改善城市河流水环境,是宝应需要继续重点解决的突出环境问题之一。此外,还要抓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综合防治空气污染、完善固废管理、整治声环境、防治土壤污染等工作,生态环境监管任务也将日益繁重。

 

  4. 5 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就是要解决群众基础知识的问题,第一步就是要夯实基础。目前,宝应现在还普遍存在着在湖边、河边、塘边洗衣服、洗拖把等现象,群众的文明自律意识还不强。基础设施的改善能够通过突击实现,但是群众生态意识的提升是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一方面要加强生态理念的教育引导和环保知识的宣传培训,努力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要通过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友好企业、生态村等一系列生态细胞的创建来提升群众环保意识,打造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氛围。宝应县历史悠久,人文璀璨。弘扬其中丰富的优秀生态人文遗产和历史遗迹对提升宝应县的生态文化品位尤为重要。注意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利用建筑古迹、革命遗址和遗迹,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湿地文化和水产文化。

 

  4. 6 构建生态制度体系

 

  生态文明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根本保障,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范和监督、约束力量。通过生态制度建设,将形成政府、企业、公众三位一体的生态保护互动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发展和完成。一要加强环境执法监管,拓宽畅通公众参与渠道,保障公众环境权益。二要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建立体现宝应县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环保指标作为干部考核的优先、重点考核内容。三要加大投入,健全资源补偿交易制度。四要加强能力建设,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宝应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的一条很重要经验就是齐抓共管,是县四套班子、县镇村三级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生态县创建中形成的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顽强拼搏、攻坚克难、事竞一流的精气神,在十二五期间、在生态文明县创建中要继续发扬,努力创建一个生态观念牢固树立、生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生态特色彰显、城乡一体化水平提高、执行力提升的实力宝应、形象宝应、和谐宝应、效率宝应

 

  [参考文献]

 

  [1] 徐 琦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新意解读[N]. 中国环境报,20121112.

 

  [2] 车振宇,张铁峰,魏晓波,等生态人居体系构成与建设路径[J]. 辽宁大学学报,200703.

 

  [3] 登 谷,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内容[J]. 中国林业,20071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