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城镇建设论文

传递“湖北声音”讲好“湖北故事”

2023-12-10 11:1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全媒体时代,全国两会报道的媒体竞争白热化。面对各类新兴媒体参与的新闻大战,作为主流媒体的党报如何发声?如何守住主阵地、打好主动仗、唱好主旋律?


  湖北日报全国“两会”前后方报道组的回答是:紧握“创新”、“互动”、“民生”三大法宝,围绕两个视角(百姓视角、本土化视角),在全国“两会”这一重要舆论场传递“湖北声音”,讲好“湖北故事”。


  在今年这场新闻大战中,湖北日报刊发270余条稿件、30个“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专版,“两会聚焦”“审议现场”等18个专栏,赢得了中宣部阅评组、省“四大家”、全体代表委员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赞誉,网络媒体广为转载。会后,省人大办公厅向本报专文致谢。本报全国“两会”报道还实现了多个首次:整合多部门骨干力量首次成立后方报道组;首次与中三角省级党报联合策划共同推出报道;首次在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上“抢”到提问机会。


  传递“湖北声音”:让议程设置“热”起来


  随着民生新闻的崛起,有人认为党报要“增加民生报道量,减少时政报道、经济报道。”这实际上是把民生报道与时政报道、经济报道对立起来了。事实上时政报道、经济报道同样涉及民生。


  在全国“两会”报道中,也有少数同志存在重民生报道、轻时政报道、轻经济报道的倾向。有的人只关注“柴米油盐”、“业教保医”等“小民生”,没有认识到从严治党、深化改革、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是“大民生”,没有认识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就是改善民生。


  湖北日报报道组认为,传播主旋律是党报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要紧扣全国“两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浓墨重彩地宣传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成效,传递“湖北声音”。要改进报道形式,强化民生视角,让群众对报道喜闻乐见。


  为放大“湖北声音”,报道组高度重视“议程设置”。根据传播学理论,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研究发现,大众媒介虽然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


  报道组主动策划,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热点、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代表委员议案提案来设置议题,连续聚焦“竞进提质”、“长江经济带的湖北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十多个热点,每个议题均全部含有或部分含有“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内容―湖北的作为―代表委员的看法―基层群众意见―本报评论”等几个构件,均含有故事或事件,事实上是一个个含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组合报道,从而实现了“构造事件,吸引眼球”的传播效果。


  如围绕“湖北竞进提质”话题,报道组以“今年全国经济增速目标设定为7%左右,湖北自我设定为9%以上,湖北何以自我加压?如何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问题导向,展开组合式报道,推出了《“9%以上”:湖北担当》、《竞进提质,迈向“湖北制造2025”》等深度稿件,并配发评论《持续升腾竞进气场》。


  一个个组合式报道,事例新鲜,内容扎实,说服力强,并均被安排“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之“动态”版、“纵深”版强势推出,彰显了主流媒体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3月5日,中宣部阅评第68期对本报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两组报道予以表扬,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国计民生,是全国‘两会’的一个重要议题。湖北新闻媒体联系当前舆论斗争新情况,在‘两会’报道中加大环境生态的力度,这是因势利导的一个正确安排。”


  讲好“湖北故事”:让主题报道“活”起来


  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应当是“两会”报道永不停歇的追求。今年湖北日报两会报道的创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故事化表达。根据传播学理论,新闻故事化能大大增强受众对接收新闻的兴趣。通过设置悬念、强化细节、突出人物命运,把新闻构造成故事,使受众有了了解欲望。故事化表达能有效打破新闻媒体的教条主义,使新闻更符合传播规律。本报“两会”报道多数稿件中都有大大小小的生动故事、生动事例。如“两会”纵深报道《释放万千草根创新活力》,配发了《故事越来越“潮”――三位企业家的“互联网+”》,生动地说明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意义。


  拟人式讲述。三省党报联合报道《三大名楼的“亲情对话”》,把三大名楼当作三个人,为他们“开通”了“亲情热线”,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生动有趣地反映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融合发展。这一报道创新,受到三省代表委员、武汉市政府、中国名楼协会和广大读者好评。


  图表化呈现。在“读图时代”,视觉符号的创新,图形图表设计技巧的运用,能满足“轻松阅读”的需求。当前,读者“轻松阅读”的需求日益增长,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阅读习惯和审美方式。为此,报道组对湖北竞进提质的成就,对政府工作报告、“两高”报告等,均用简单直观、轻松可读的图表呈现,还有不少报道配以漫画,增强了贴近性。


  我们认为,“两会”报道不仅要“活”起来,还要“动”起来:


  会内会外互动。后方报道组采写基层群众的感想感言、意见呼声,请前方报道组联系代表委员作出回应;前方报道组根据代表委员的参政议政内容设置议题,后方报道组做相关配合报道。


  报纸网络互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积极参与“两会”报道,广泛收集整理社会各界的“微建议”、“微感言”、“微评论”。


  媒体之间互动。由湖南日报倡议,湖北日报策划,江西日报积极参与,三省党报共同推出反映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报道。湖北广播电视台与人民网、腾讯网联合主办“对话长江”高端访谈节目,湖北日报作为“支持单位”,图文并茂进行报道。


  此外,我们还注重用评论举旗。“两会”报道中,我们注重运用评论员队伍,以评论亮明观点、引导舆论、深化主题,特别是纵深版的几组报道均配有举旗性言论,几乎每天都有与“两会”相关的时评见报。


  体现“百姓关注”:把民声地气“接”起来


  每年全国“两会”,民生问题关注度极高。在传播主旋律,构建宏大叙事的同时,做好民生新闻是党报“两会”报道的重要责任。


  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是其根本和核心。


  如何做好“两会”民生报道?本报在省“两会”期间创新推出以记者名字命名的个性化栏目“百姓关注娜就采”,由记者刘娜为主创,三名记者参与,从读者来信来电、网友留言中发现民生热点难题,发挥党报密切联系政府部门的优势,带着民生难题找代表委员谈看法,找政府官员问政策、谈举措。报道从群众关注的角度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问题导向+解惑释疑+促成解决”是其特点。这一栏目一经推出,关注者众。事实证明,以记者名字命名的栏目具有标识明显、个性化强、易吸引群众反映问题等优势。


  该栏目在省“两会”报道中大获成功后,我们大胆突破,又把该栏目搬到全国“两会”报道会场,把百姓关注的药价、招生、税收等问题带到人民大会堂,请代表委员发表意见建议,请政府官员现场表态。推出了《如何让虚高药价“退烧”》、《偏才奇才,名校喊你来报考》、《今后,收税限牌都得征求您的意见》、《想落户,我们都欢迎》等报道。下一步,我们拟将此栏目进一步常态化。


  以该栏目为依托,本报首次在全国“两会”上“抢”到提问机会。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0次记者会上,该栏目记者“抢”到了提问机会,将网友关注的税收立法问题“抛”给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郑淑娜,栏目组随即发出报道《每一项税率,都须人民认可》,回应了网友的关切。


  民生新闻本质上一种报道视角。本报十分注重在全国“两会”上以百姓视角抓新闻,从大会的现场,从代表委员审议的现场挖掘了一批硬新闻。如《去年的钱都去哪了?今年的钱怎么花?审议计划和预算报告环节,湖北团代表――锱铢必较审“账本”追出会场提建议》、《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代表质疑,记者追访――财政部官员会场给“说法”》、《国家发改委“特急”回复湖北团陈华元代表――“根据您的意见,计划报告作了修改”》等,都是在本报全国“两会”策划方案之外的突发新闻,本报报道组都及时进行了深入透彻的报道,体现了主流媒体的快速反应力和新闻把控力。本文来自《今日湖北》杂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