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城镇建设论文

旅游资源开发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

2023-12-06 14:0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及城镇化建设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现状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迹,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显著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有的学者通过对某地旅游资源的调查分析,提出该地的开发模式或开发战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美国西部乡村地区等。有的学者针对某类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析,思考其开发模式并提出建议,如桂花旅游资源、古镇和书法旅游资源、天然体育旅游资源等。也有的学者通过建立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特定种类或某地的旅游资源,运用特定分析方法(如AHP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旅游资源开发提出建议。区域旅游开发经营中的关键问题是避免不必要的空间竞争,区域旅游开发应当在遵循比较优势原理的基础上实行差异化发展策略。有的学者针对某些区域旅游资源分布分散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事实,运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资源空间开发模式理论,提出以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旅游城镇为节点,重要旅游景区为支点,专题和特色旅游热线为纽带的空间开发格局。 
  (二)城镇化建设发展现状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农村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并且引发经济社会一系列变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15年的56%,城镇人口由1.7亿增加到7.7亿余人,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是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现代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城镇缺乏预见性和长远性,开发盲目无序,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和环境的极大破坏,并引发导致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城镇化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城镇人口继续增加,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城乡关系将发生重大转变,中国必将发生深刻变革,城镇化也将面临新问题、新挑战、新任务。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挥城镇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是当前我国带动投资、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对于调整和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发展新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互动效应研究 
  (一)旅游城镇化理论研究 
  旅游城镇是旅游资源比较鲜明,且具备一定接待能力的小城镇,是一种以旅游业为推动力的城镇化类型。早期城市地理学者在对城市进行分類研究的过程中,便认识到旅游是城市的一个基本功能,并把它作为划分城市类型的依据之一,城镇旅游是城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产物。早期国外对城镇旅游的研究主要依附于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研究,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旅游业朝阳地位的不断提升,国外城镇旅游才获得了独立的研究地位。纵观前者的研究,旅游城镇化是以旅游业发展推进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口、资源、产业等要素不断向旅游目的地集聚,推动城市旅游功能提升和规模扩大。旅游城镇化一般发生在旅游热点地区或景区,就民族地区而言,主要受旅游吸引物和其他旅游经济要素影响,并表现出嵌入效应。 
  关于旅游城镇化的理论研究,首先是协同理论,李柏文(2010)在《国内外城镇旅游研究综述》中指出,城镇旅游是城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产物,二者具有互动发展效应。其次是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带来的成本降低是城镇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城镇发展、扩张的主要动力。此外还有区位理论、结构理论、系统理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近年来,随着众多学者对旅游城镇化内涵研究的逐步深入,国内外许多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旅游城市发展研究上,对旅游推动城镇化的发展认识逐渐深入,并得出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结论。Chang T C等(1996)指出旅游城市化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一是工业城市被作为新的旅游景点而得到再发展,如宾夕法尼亚州理海谷的采矿业城镇;二是顺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潮流开发出的旅游景点,如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和阳光海岸。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围绕旅游促进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旅游文化建设,做好旅游城镇管理,才能保证旅游城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城镇化建设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城镇化建设对旅游资源的影响体现在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两个方面。首先,城镇化建设有助于推动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和旅游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小城镇旅游首先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呈现增长趋势。建设旅游城镇的理念,可以促使政府、社会对城镇化建设进行系统规划,为旅游业开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保证景区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从而有效保护利用旅游资源。城镇化建设使其可提供的服务项目越来越多,城镇成为旅游景点的重要后勤保障。另一方面,城镇化建设对旅游资源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就当前而言,全国各地多数旅游资源均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快速发展的地区表现尤为明显。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宝贵的旅游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开发,反而以空前的速度毁灭。虽然一些新兴城市提出要重点发展旅游业,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把旅游产业作为新兴或者支柱产业的城市很少。就投入资金、建设用地或人力资源而言,用到城镇化建设上的资源越多,用到旅游经济发展上的可用资源就会越少,城镇化的发展分散了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可用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旅游资源开发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 
  旅游资源开发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是旅游城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有的学者在探讨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时,以特定地区为例,详细论证了旅游业对其城镇化推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旅游资源开发对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旅游业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使城镇化整体综合水平得以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使村民收入增加,提高了旅游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村民素质和价值观念,促进其与现代社会的对接;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多种文化的冲击,使古村落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变化;旅游业关联性强、拉动内需明显的特征,既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吸引了大量居民参与或直接从事旅游业,有效推动了城镇化进程;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小城镇化建设,可以加大景区环境的整治与保护力度,保证了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城镇化建设水平;旅游活动的加强,促进了城市旅游者与乡村居民交流,从而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的发展。 
  城镇化对旅游资源最大的破坏莫过于民族地方特色的丢失,这种破坏在民族地区表现更为明显。少数民族地区的首要功能是旅游,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核心,城镇化过程中应凸现和展示民族特色。如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都桥镇临街面的现代建筑,都具有藏式风格。一些新兴城镇由于经营者理念落后、管理者过于追求经济增长等原因,在旅游区出现了环境破坏、建设混乱等现象,影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城镇化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商业化,商业化可以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劳务及产业市场,是城镇化链条的重要一环。旅游业过度商业化必然招致旅游人际关系的恶化,进一步导致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使其在过度发展中受到损毁。 
  (四)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良性互动机制研究 
  旅游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要做好城镇基础性研究,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协调好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各方面利益,将旅游景点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形成组合效益。第一,要加强旅游城镇化过程中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立法,构建、完善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良性互动的法律保障体系。第二,要号召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旅游城镇化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建设,逐步建立包括各级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群体以及个人在内的多渠道筹资体系,增加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经费的投入。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在城镇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强化管理者、经营者以及民众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在旅游区建设、开放过程中尽量避免破坏原生状态。第四,要明确旅游城镇化发展思路,合理布局旅游城镇。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导旅游特色小城镇稳步发展。第五,要打造旅游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系统规划、整合,精选一些资源品位高、地域特色明显、市场潜力大、配套条件好、带动作用强的旅游资源作为重点开发对象。第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原则,编制生态旅游规划,重视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互动效应研究展望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良性发展的成效研究 
  建设旅游城镇,将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有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很多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都非常重视发展旅游业,其目的便是通过旅游业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景区的建设,可以有效增加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缓解城乡差距。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促进了城镇功能的完善和规模的扩张。对特定旅游资源与研究区域因地制宜地分析,探讨、预见二者良性机制建立下的发展成效,加强旅游城镇详细控制性规划,增强管理者和经营者的资源保护意识,是今后旅游城镇化建设实践中的工作重点。 
  (二)旅游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研究 
  城镇旅游是在探索中逐步发展中起来的,这个过程势必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旅游城镇发展理念、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旅游环境的保护、旅游景区建设以及城镇建设与管理等问题。旅游城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旅游资源开发在推动城镇化的过程中,既要把握旅游在城镇化发展不同阶段对城镇功能提升发挥的作用,又要将旅游对城镇的影响细化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注重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开发建设之初,多数小城镇存在地理区位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意识较弱、旅游产品单一、开发粗放、缺乏特色;旅游城镇建设过程中主要有管理者受利益引诱过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及解决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等。政府应制定整体、科学的发展战略,不断学习先进地区的建设、管理经验,做到“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管理者和经营者应科学预见发展建设中可能产生的问题,这些都是旅游城镇化过程中研究的热点问题。 
  (三)旅游城镇开发的思路和模式研究 
  要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方案,采取正确、合理、科学的旅游城镇开发模式。旅游资源开发方案必须符合城镇发展规划,经过多方面论证,在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要求执行,不得随意更改。城镇旅游开发模式可归纳为以下三种:资源型开发模式、参与型开发模式、接待型开发模式。如刘晓鹰(2007)在探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时,通过对九寨沟县城和各个乡镇旅游资源状况的分析,探讨其旅游发展思路和模式,指出九寨沟县的城镇化主导模式是旅游资源开发型。在开发建设之前,要对该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详细调查、评估,做好论证性分析。旅游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应该因地制宜,这是其旅游城镇化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也是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的研究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颖.美国西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1,28(5) 
  2.钟林生,王婧,唐承财.西藏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与开发策略[J].资源科学,2009,31(11) 
  3.陈梅花,石培基.基于AHP法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以南阳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6) 
  4.吕建树,刘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J].湿地科学,2010,8(4) 
  5.何爱红.甘肃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布局选择[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3) 
  6.罗雪莉.旅游开发与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以四川省西昌市城镇化建设为例[J].农村经济,2011(9) 
  7.张占斌.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城镇化建设[J].经济研究参考,2011(1) 
  8.刘国斌.利用城镇化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7(6) 
  9.李欣华,吴建国.旅游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传承—贵州朗德模式的成功实践[J].广西民族研究,2010(4) 
  10.王红,宋颖聪.旅游城镇化的分析[J].经济问题,2009(10) 
  11.杨昌鹏.贵州城镇化水平与旅游业发展關系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2(1) 
  12.蒙睿,刘嘉纬,杨春宇.乡村旅游发展与西部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初探[J].人文地理,2002,17(2) 
  13.邱云志.少数民族区域旅游城镇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0) 
  14.杨建翠.民族地区旅游推动城镇化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15.刘艳,罗有贤.重庆市万盛区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初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2) 
  16.刘晓鹰,邹国伟.四川民族地区旅游业与生态移民及其城镇化推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