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城镇建设论文

资源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思路分析

2023-12-06 07: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2011年国务院发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将资源枯竭型城市最终确定为69个。这些曾经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过重大成绩的城市随着资源的不断被挖掘,已到枯竭的程度;同时,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地方财政日益陷入困境。因此,就如何使资源型城市走出困境、就资源型城市在第三产业发展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资源型城市今后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思路


  中图分类号:F407.1;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77-02


  目前,我国已界定出262个城市为资源型城市。但在我们界定和考察资源型城市的时候都十分重视城市起步和发展的全过程,既审视城市资源开采的过去,更观察现在资源开采的具体情况。国内有些城市过去被定性为资源型城市,但通过多年的经济投入后已转型成功,资源型产业在城市经济中所占比重已经十分小了,有的已经甚至是微不足道了,城市经济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依赖度相对减小,或者说已经不重要了,这类城市在以前的某个历史阶段可以叫资源型城市,但经过科学的、合理的转型后已不再属于资源型城市了,其城市的本质特征已与资源型城市相距甚远了,如黑龙江省大庆市。


  一、资源型城市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第三产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资源型城市要依靠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将工作重点放在资源的深加工上,如黑龙江省大庆市,将石油深加工链条拉长,着力发展一系列以石油资源为基础的替代性产业,很好解决了产业单一问题。再如,黑龙江省伊春市,大力开发林下产业,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新路。第三产业发展的渠道多、投资小、见效快,形成一定规模后发展后劲十足。大庆市原来的旅游业几乎等于零,但大庆市市委市政府经过几年的运作,根据自身特点,打造百湖旅游区,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无数的中外游客,原来的石油城,现在已成为“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由于资源型城市有发展第三产业的便利条件,有自然资源作后盾,向深加工、细加工方向发展,拉长自认资源产业链条。对于矿产型城市,可以将开采出来的矿产先进行粗加工,再进行深加工,再制造出成品,形成一条龙式的生产链条。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可逐步取代对资源的开发和依赖,逐步甩掉资源型城市的贫困帽子,使城市经济走出衰退的怪圈,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我国分别在2008年、2009年、2011年分三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区)。为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快速转型,国家发改委设立了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和多元化产业体系培育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中央财政给予69座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中央财政累计下达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303亿元,为资源枯竭城市增强公共保障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这些市县发展的如何?下面以大庆市和伊春市为例研究和探讨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的现状。


  (一)大庆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早在2003年中共中央就推出东北老工业区振兴战略,大庆市当时被确定为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之一。当时大庆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研究,确定了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和新技术为主等5个重要产业开发项目。经过7年的运行,每年保持35%以上的增幅,地方产业驶入“快车道”。2010年,大庆市委市政府又针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建设林源工业园区、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加快服务外包业建设、建设热点联产项目、建设物流中心区、建设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建设观光农业基地、实施绿化工程、建设奥林匹克公园、建设北国之春梦幻城等。大庆市通过多年对第三产业的大力开发,已从绝对依赖石油生产的资源型城市,转变为以石油深加工、绿色农业以及旅游为主体经济的特色城市。


  (二)对大庆市转型的思考


  大庆市转型目标明确,以开发第三产业为重点进行大力开发。大庆市作为全国第一家资源型转型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经过多年的努力,改变了过分依懶石油的思想,在确定了石油产业转型发展方向的同时,积极发展非公有经济和非油经济,向着多元化经济共同发展的方向迈进,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传统石油产业和相关产业所具有的特点,向着综合型、多元化产业结构方向发展。到目前为止,据估算,大庆每年稳产40000吨原油只能保持10年左右,因此加快石油产业转型,拉长石油链条,开发和发展第三产业经济已是时不我待。到目前为止,大庆市新增企业100多家,全市外包执行任务额80多亿元,离岸外包任务额在全国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排列前10位。铁路西站已投入使用,神州石化物流园已正常运营,新站粮食物流中心已建成,物流企业发展到300多家。黑龙江发展外包业务具有很强的人力资源,到目前为,该省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25所,培养研究生2万多人;培养普通毕业生20多万人;有成人高校19所,毕业生6.8万人。


  (三)伊春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1.伊春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


  伊春市由“钢木支撑”向“多极驱动”加速转换。伊春市是国务院2008年被定为枯竭型城市之一,经过八年的艰苦努力,城市转型成绩显著。在转型的过程中,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成为转型的中坚力量,如亚洲最大的鹿鸣钼矿建成投产,铁力、翠峦园区、嘉荫对俄跨境经济合作区等产业园区建设正在加速进行,使承载和带动伊春市经济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又如,光明家具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实现二次崛起,成为全国实木家具网上销售的典范;林下产业食品“红蓝黑黄+林药+林畜”6条产业链渐成规模。


  2.伊春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思考


  (1)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为城市发展增添动力。鹿鸣钼矿建设项目是伊春市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由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与伊春市政府共同建设开发,计划用3—5年的时间打造出国内一流的数字化绿色矿山。2016年已正式开工生产,设计规模为日处理矿石5万吨,年处理矿石1500万吨,服务年限53年,远景100年以上;投产后年产51%钼精矿2.2万吨,预计年产值20亿以上。同时,对多年在伊春市发展做出过贡献的外资企业进行大力的扶持,也是伊春市委市政府主要关心的问题,光明家具是伊春市很早进入伊春市生产加工红木家具的企业之一,由于规模小,加工设备陈旧,始终影响企业的发展,伊春市委市政府通过多方面的评估,对光明家具企业注入资金,扩大生产规模,使企业走出困境,重新焕发了生机。


  (2)立足本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使枯竭型城市重新焕发了生机。伊春市委市政府围绕“林业经济林中发展,林区工业林外发展”的思路,变“采山”为“种山”,实施农林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七带一谷”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新格局,围绕“红蓝黑黄+林药+林畜”打造六条产业链。截至目前,高新技术开发区已入驻各类企业105家,其中,规模企业43家,小微企业62家;从事森林生态食品加工的企业86家,占82%。入园项目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56亿元,经开区基础设施累计投资3.76亿元。2016年上半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0232万元,同比增长137%;税收收入1103万元,企业带动2507人就业。


  三、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建议


  (一)体制创新求发展


  要对资源型城市的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进行转变,要突出重点建立服务性行政体制,做到依法行政。对于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项目的审批工作要加快设立“绿色通道”,保证项目建设的快速实施。并且要积极制定与其相配套的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及实施细则,促进接续替代产业快速发展。要加大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力度,对于各种不合理收费项目尽快取消。要大力推进各类企业在经营所有制的转型以及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型工作,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科学规划求发展


  积极发挥《全国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和吸纳就业专项规划(2010—2015年)》的引导作用,突出产业结构性调整和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导向,对于招商引资企业给予良好的政策支持。对今后编制批复各级区域规划和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过程中,在重大生产力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安排上给予资源型城市优先考虑,特别是接续替代产业项目上的审批要重点优先进行。结合“十三五”规划,要积极组织并指导各类资源型城市认真编制《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规划》,为产业的合理布局和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三)加大资源型城市人才引进的力度,对各类企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技术支持


  一方面,要尽快培养和提拔一批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复合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让他们走上领导岗位,发挥他们的自身作用;另一方面,要采用高新聘请的方式引进一批优秀的人才,目的是紧紧围绕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组织开展工作,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加強与国内各类高校、科研机构和大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吸引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支援资源型城市的建设。吸引大学生到资源型城市工作,给予他们良好的工资与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要鼓励省内外私营企业家、个体创业者到资源型城市创业,使非公经济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


  结语


  加快第三产业建设是解决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在第三产业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依靠本地特点科学谋划、精心设计,才能做到万无一失,才能更好解决民生问题。


  参考文献:


  [1]齐天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征和旅游开发模式[J].南都学坛,2015,(5).


  [2]姚洋洋,黄迟.我国产值结构变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J].当代经济管理,2011,(8).


  [3]李国璋,成静.我国三次产业就业增长率影响因素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5).


  [4]王庆丰.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