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城镇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农民进入城市寻找工作成为必然。农民脱离土地束缚,从农村迁往城镇的过程称之为城镇化。过去的20年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东部沿海地区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得该地区由于生产率提高带来的工资提升不断吸引着农村人口远离土地在城市扎根。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城市与农村劳动生产率差距带来的收入和社会福利不同将促使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因此我国的城镇化还将不断推进。但是,城镇化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农民变成市民。拉美国家出现的“拉美陷阱”为我们国家实现更为科学的城镇化提供良好借鉴。鉴于盲目的城镇化会带来诸多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我们国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目的是让农民同样能够享受到城镇人口所能享受的社会福利。城镇化只是手段,其能够实现的前提是城镇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福利在更广范围的公平分配,从而更加深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农民进城后可以解放农村土地,为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形成有力支撑,农业现代化又可以为城镇化带来新的剩余劳动力和物质保证。
基于这一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路我们认为当前衡量城镇化的方式方法还存在诸多问题。当前城镇化评价指标过于单一,不能正确反映城镇化的真实水平。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搞新农村建设就是强迫农民上楼进城,为城市扩张服务,并美其名曰提升城镇化水平。这些做法实际是对城镇化的曲解以及政府缺乏城镇化建设的正确引导,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一套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更加科学有效地提升城镇化水平提供依据。
二、新型城镇化构建依据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传统城镇化的衡量一般采用单一指标测度——城镇人口占比。单一指标测度带来的问题是数据代表性差,不能说明复杂问题。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应该包括经济、人口、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能反映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趋势。
国内学者对此也进行了一些研究。赵永平[1]对城镇化的内涵进行了深入阐述,但是在指标构建的过程中其仍然包含城镇人口占比这一指标,显然与其阐释的城镇化内涵相违背。于战平认为城镇化的内涵是农村人口及非农业人口在某一区域集中,发展成具有城市特征的基本经济单元,以及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于战平对于城镇化的理解也在于其形式的变化,而没有深入考虑其城镇化的真正内涵。
虽然城镇化的表现形式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人口在城镇集中,但是背后隐藏的内涵其实是人类追求更好生活和发展环境的直接结果。理解了这些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拉美国家会出现“拉美陷阱”问题,也就明白我国需要什么样的新型城镇化,以及如何避免“拉美陷阱”在中国发生。
2.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是我国一项宏观性、战略性和基础性规划。其健康发展体现在它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过程和历史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只能引导和适应,顺应历史潮流和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的城镇化可以认为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劳动生产率提升带来的城市人口生活和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社会中不同个体组合成社会经济的基本单元,这些基本单元内部联系紧密,配合默契,形成一定的竞争和职业分工。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城市中产业分工和企业内部效率提升是城镇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标志。只有当城镇社会生产率不断领先农村时,才会出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从而带动城镇化向前发展。
3.新型城镇化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诸如空气污染,地下水污染等问题困扰着中国,因此迫切需要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间寻找平衡点。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环境资源的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人口在城镇化过程中意味着享受到更好地社会福利,进而消耗更多的资源。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自然资源有限。城镇化过程中势必对资源造成极大压力,如果不注意节约利用有限的资源,那么对于子孙后代来说,当下的城镇化就意味着他们的逆城镇化,一些城镇最终将因为不堪承受压力而分解。
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还体现在带动社会整体进步。城镇化持续推进使得城镇人口不断增加,进而造成城镇中竞争激烈,从而提升城镇人口素质,城镇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城镇人口素质提升为农业发展带来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因此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证,同时也解放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这样相互带动、有序循环为我国城乡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保证。
三、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需要遵循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本文结合新型城镇化特点提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并依据这些原则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
1.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城镇化作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应该是一个包括各个方面的有机整体。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来看,新型城镇化应该包涵经济、人口、环境、社会等几个方面,全方位反映新型城镇化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必须用系统的观点,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在指标相互关联,相互间制约中描绘系统特征。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指标构建的系统性要求,结合城镇化内在发展逻辑,从经济发展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环境城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新型城镇化涵盖的内容,力求比较全面地反映新型城镇化的现状。
(2)科学性原则。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城镇化现状,同时也要适当选择可以反映城镇化未来发展趋势的指标,尽量做到科学性和前瞻性的统一。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应该以尽可能少的指标反映尽可能多的问题,同时这些指标应易搜集和可量化。
(3)代表性原则。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的指标选择应尽量避免重复,尽可能与新型城镇化内涵相一致,并结合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和目标,从多个维度测度城镇化的发展现状。指标的数量不要求很多,但要全面反映城镇化自身特征。
2.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依据以上原则,本文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分别从经济、人文、社会和环境四个角度诠释新型城镇化内涵。经济城镇化重点强调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从侧面反映城镇化过程中经济发展强度和效度。人口城镇化旨在衡量城镇化过程中人的自身发展,分别从社会、身体以及精神层面构建指标。社会城镇化从个人融入社会以及社会为个人提供发展条件两个角度出发构建二级指标,社会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出发点。环境城镇化突出环境承载力、环境可持续能力以及社会对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四个一级指标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只有城镇化的四个方面都做好才能体现城镇化的真正意义。
二级指标均为经过平均化调整后的正向指标,即数值越大表示城镇化水平越高。
四、我国省域新型城镇化指标评价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全国31个省份年度数据。依据构建的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按照二级指标等权处理的方法,测算我国31个省份新型城镇化水平。
从整体来看,我国31个省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北京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最高,达到13.08099。云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为3.59,全国最低。宁夏回族自治区、上海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浙江省、江苏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也比较高,城镇化水平都在10分以上,以上这些省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属于第一梯队。河南省、西藏自治区、贵州省、甘肃省、云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最低,城镇化得分都小于5,属于第三梯队。其余19个省市属于第二梯队。从区域分布上看,第一梯队中以直辖市和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为主,但是也出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两个西部省份,主要原因都在于这两个省份的环境城镇化水平较高,拉升了他们整体的城镇化水平。第二梯队中的19个省份排名靠前的主要是东部省份,而中部省份和西部省份差别不大。第三梯队的五个省份中有四个是西部省份,说明西部省份的城镇化整体水平还比较低。
从城镇化一级指标看,经济城镇化排名靠前的省份中包含内蒙古、青海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三个传统意义上经济排名相对靠后的省份,主要原因是内蒙古自治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电力消费水平较高,青海省则是人均电力消费和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之比较高,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城镇化水平较高则主要因为人均电力消费水平较高。这也说明经济城镇化水平既要看区域整体水平,同时也关心人均经济发展指标,是一个效力与效度相结合的综合指标。
北京市和上海市在人口城镇化水平得分和社会城镇化水平得分中大幅领先其它省份。人口城镇化方面,北京市在人均高中教育经费和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重两个指标上表现突出,上海市则在平均预期寿命和城市人口谜底两个指标上表现最好。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在人口城镇化方面表现最差,其余省市人口城镇化水平相差不大。社会城镇化方面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北京市每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年末参保人数占比和互联网普及率三个指标领先全国,上海市在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和互联网普及率上处于较高水平,中部和西部一些省份社会城镇化水平与北京、上海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如果要有效提高这些省份的城镇化水平,需要在社会城镇化方面投入更多。
大部分省份环境城镇化水平得分集中在2到4之间,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自治区环境城镇化水平位居全国前两位,而城镇化水平总体表现较好的北京市和上海市环境城镇化水平得分较低,仔细分析发现这两个直辖市除了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这一指标上水平较高,其余指标均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北京市和上海市如果能在环境城镇化方面加强投入和建设,那么其城镇化整体水平还能有较大提升。
五、结论和建议
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区特点出发阐述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依据,然后依据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从四个角度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最后利用2013年全国数据分析我国31个省新型城镇化水平。
从全国范围来看,新型城镇化水平大致呈现东高西低的基本特征。北京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引领全国,东部沿海省份整体表现出色,这些得益于东部省份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水平较高。西部省份新型城镇化水平得分普遍较低,但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主要原因在于这两个省份环境城镇化水平得分较高,从而提升了这两个省份的新型城镇化水平。
根据新型城镇化得分排名,本文认为可以为我国各省市提升城镇化水平提供以下建议:
1.东部省份在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方面表现突出,这的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改革开放等因素,但是它们在环境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方面表现一般,因此东部省份需要在环境治理、城市规划以及教育方面加强投入,从而使这些省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环境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西部省份整体城镇化水平较低,但是不乏亮点。特别是它们在环境城镇化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可以利用环境优势,吸引资金和优秀劳动力资源发展经济。地方政府应着力在社会治理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提升社会城镇化水平,这样可以使西部省份的城镇化水平有较大提升。
3.中部省份城镇化水平中各个方面表现较为均衡,都处于中游水平。如果能够借鉴东部经济发展优势和西部环境城镇化建设经验,利用中部省份交通、人力资本、环境等相对优势,对于其城镇化水平提升有较大帮助。
作者:王际宇 易丹辉 郭丽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