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

浅谈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证机制研究

2015-09-09 09: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随着资源和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中国以往依靠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经迫在眉睫,可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改变目前经济发展和运行中一些体制和机制性的问题,如果不改变目前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只是一句空话。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体制;机制
   
  中国经济经历了30年的高速成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2009年开始,我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经济总量也在2010年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却同样看到,在取得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成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上至中央的高层,下至学界的精英都在积极呼吁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虽然中央一次又一次的召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座谈会,制定相关的政策,采用行政手段取缔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媒体也天天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舆论宣传,可是我们看到,目前我国在进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道路上却举步维艰。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未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而在沿用过去的经济发展机制的基础上要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1 目前阻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机制性问题
  1.1 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扭曲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商品的价格应该是由其价值和稀缺程度决定的,但是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生产要素价格长期低于其价值的怪现象,以土地为例,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价格错位和浪费的现象。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土地资源极其稀缺,但在目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这一稀缺的生产要素却并没有反映其真实的价值,并被严重的浪费和闲置。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由于不具备雄厚的财政实力和成熟的产业链条优势,为了吸引外来投资,通常在土地优惠上做文章,一些地方还出现投资零地价情况。此外,水、油、电、矿产等重要生产要素的价格长期以来也一直低于其真实价值。我国目前的能源,如电、汽油、柴油和天然气的价格机制依然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的色彩。几乎所有的能源价格都是由国家发改委和各地的物价局统一确定,并未实时的反映出市场的供求状况,并且国家出于发展经济以及照顾民生的考虑,能源价格长期偏离其真实的价值,使得一些高能耗的企业即使在效率很低的情况下也依然能够生存。
  1.2 财税体制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目前财税体制的现状是:
  第一,宏观税负偏高。200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6%,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远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迅速从1994年的10.8%提高到2008年的20.4%,增长了1.9倍。与此相对应,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5%,既慢于GDP增长,更慢于财政收入增长。财政收入增速是城镇居民增速的2.4倍,是农民收入增速的3.6倍。
  第二,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财力短缺。首先是财权的上移,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迅速提高。1993年,中央财政占比22%,地方财政占比78%。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当年中央财政占比迅速提高到55.7%,地方财政占比下降到44.3%。以后年份中央财政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其次是事权的下移,1993年,中央财政支出占比28.3%,地方财政支出占比71.1%。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比并没有随着收入占比的明显提高而提高,仅为30.3%,而地方财政支出占比仍高达69.7%。此后的1995—2006年的12年间,中央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平均为29%,地方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平均为71%。到2008年,中央财政支出所占的比重进一步降低到21.4%,地方财政支出所占的比重仍高达78.6%。
  1.3 现有的政府考核机制过于偏颇
  目前,政府的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考核指标过分强调经济领域而忽视社会和谐发展。“经济挂帅”的政府考核体系在实践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传统的考核体系主要关注GDP指标、固定资产投入增长、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在政府业绩考核中过分强调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唯GDP论”,产生“诸侯经济”,各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功绩,默许甚至引进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
  第二,达标考核泛滥,政绩工程纷起,社会隐患堪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可是达标考核的泛滥,催生了地方政府为完成指标的短期行为,导致“形象工程”、“数字工程”层出不穷,阻碍了地方政府引导企业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性。
  1.4 人才培养体系不能满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
  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注重高等教育忽视职业教育,重视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育。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学生,大多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学习的理论也大多落后于现实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产业人才瓶颈凸显,尤其缺乏复合型、高素质、产业领军型人才,企业缺乏有领导力的人才。
  2 现有机制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现有的经济运行机制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重要的历史课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要素的价格机制扭曲,导致土地、能源、矿藏等稀缺的生产要素一直处于价格低位,使得一些生产工艺落后,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在现有的条件下也存在生存空间,这一方面弱化了市场淘汰落后的功能;另一方面,如果生产要素价格继续不能体现其真实的价值,不提高企业的生产运作成本,企业很难有激励去自动改变生产工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
  第二,在目前的宏观财税体制情况下,企业很难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转变。首先,由于宏观的税负过高,企业引进新的生产工艺,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转换成本太高,如果没有税收的优惠,企业很难有激励去改变过去的生产模式。其次,由于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的财权减少,事权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这就导致地方财力困乏,一方面企业拿不出财政资金帮助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另一方面为了维持税收的稳定,还会漠视甚至鼓励企业按照原来的模式继续生产。
  第三,过度关注GDP的政府考核体系,加大了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发展当地经济的热情,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往往忽视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挂帅的考核体系使得政府漠视甚至引进一些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但税收效益高的重工业企业,使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得不到地方政府全面的贯彻。

第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以及管理方式的创新,而要想实现这种转变,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而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远远滞后于现实经济转型的需要。如果不进行教育机制改革,那么我国将面临转型期人才匮乏的问题,将加大企业和整个经济转型的困难。
  3 如何建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保证机制
  3.1 完善生产要素价格的形成机制,实现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定价
第一,完善生产要素的产权制度建设。我国目前生产要素存在价格低估和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权不清晰。按照科斯的理论,产权清晰是市场交易的前提,但是,目前情况下,我国大部分生产要素掌握在政府手中,而政府作为全民所有制的代理人,并不是无私和高效的,这就使得部分利益团体的寻租行为,造成生产要素的价格被低估甚至浪费。目前应加快生产要素的产权制度建设,在保证国家对生产要素统一、有序管理的前提下,建立明确的产权关系。要建立其中央政府的地方政府规范化的委托代理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产权国家出让的一级市场,通过租让、协议、招标、拍卖等方式,与微观经济主体订立合同,明确占有、支配、使用,并获取收益的权利和相关义务。随后,受让人可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国家出让一级市场的引导下,可按私人产权制度方式依法自主转让,从而建立其产权转让的耳机市场。
  第二,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减少行政干预。市场体系化是市场经济发挥功能作用的基本条件。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原则,建立各种资源要素交易市场,使资源要素有可以交易的场所。资源要素的交易必须通过公开的市场竞争、规范的程序进行。国家资源使用权的出售、转让,必须通过公开市场拍卖、竞标的方法进行,资源使用权最后应该由具备资格且出价最高者获得。同时,还要改善和加强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建立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易秩序,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建立起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
  3.2 改变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实行全面考核方案
  针对目前政府考核中过度强调经济指标,忽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在未来的政府绩效考核的过程中:
  第一,在坚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以人为本为核心,将考核内容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到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的结构、质量和效益;从偏重经济建设考核向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等全面考核转变。同时,把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等纳入政绩考评指标体系,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纠正政绩考评体系的重经济指标、轻非经济指标,重显绩、轻潜绩等问题,使政绩考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示器”,成为各级干部从政行为的“指挥棒”。
  第二,考评体系应充分考虑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特点,按照不同岗位的职责和工作目标,把共性内容和个性内容结合起来,把过程性情况和结果性指标结合起来;注重对产业基础、工作思路、精力投入、作风转变、制度完善等方面的评价分析;重人口资源、社会保障、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群众满意度等约束性考核,把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
  3.3 建立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的人才培育体系
  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人员的供给,要想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要为新型产业不断的输送与经济转型相适应的人才,这就要求建立一套相对应的人才培训体系。具体来说:
  第一,加大职业技术教育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目前我国的高级职业技术人员十分缺乏,要想使经济增长方式得到顺利的转型,就必须加大人才的供给。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必须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增长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我国经济转型相符合。
  第二,要加强高等教育的建设,建立一批与企业发展相结合的新型高等院校,深化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应加强高等教育建设,改革目前的教育体制和培养体制,深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使得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相符合,支持我国经济转型的需要。
  第三,要推进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健全继续教育体系。建立一套人力资源的再教育体系,使得人力资源得到不断的保值和增值,加大继续教育方面的投入,健全继续教育体系,使得继续教育跟上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
  3.4 建立财权和事权相对应的财税体制
  第一,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把一部分公共服务的职能适当的由地方向中央转移,要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的收入。
  第二,要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
  第三,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需要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第四,健全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资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有机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
  参考文献:
  [1]高尚全.加快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和机制[J].四川改革,2010(1).
  [2]黄海燕.完善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对策[J].天然气技术,2010(2).
  [3]李峰,王晓秋.关于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考[J].今日科苑,2010(20).
  [4]王月红.各级政府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驱动力缺失的原因和对策分析[J].学理论,2010(4).
  [5]徐双荣.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J].现代教育科学,2006(5).
  [6]肖元真,陈美华,李秀范.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企业与文化,2008(1).
  [7]杨中东.也谈资源价格形成机制[J].中国发展观察,2008(10).
  [8]张旭.后危机时代如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理论视野,2010(2).
  [9]曾世宏.人力资本回报与产业升级——“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J].经济前沿,2009(12).
  [10]周春.市场价格机制与生产要素价格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单涛(1985—),男,山东烟台人,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