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

浅谈公民政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

2015-09-09 09: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 政治认同是人们对所属政治体系产生的一种感情、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相应的支持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公民政治认同的思想基础与核心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就是要解决社会公众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认同问题,即以政治认同为诉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内化为公民个体的认知,再外化为公民的具体行为,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感知、认同和掌握,真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
  〔关键词〕 政治认同;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和具体途径。在此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渐成为全党和全社会关注的一个富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在于取得广泛的社会认同,促进全社会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度信服与自觉认同,并最终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换言之,要在全社会进行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最关键的就是要解决社会公众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认同问题,正确探讨民众的政治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
  一、政治认同的科学内涵
  政治认同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社会公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所属政治体系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社会公众在政治生活中基于特定利益而积极支持、参与政治体系的实践行为活动。政治认同的内容一般分为意识形态认同、制度规则认同和经济绩效认同等方面。公民首先要从其生活的政治共同体中获得一定的利益,政党与政府要具有不断满足公民需要的显着的政绩,取得公民的政治信任或认同,才有可能使公民进一步服从与遵守该政党和政府的制度,才能产生对制度的认同,从公平的制度中,公民才能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在利益认同与制度认同的基础上,最后,公民才能形成一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获得一种意识形态认同。〔1〕由此可见,经济绩效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基础和前提,制度规则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关键,意识形态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与归宿。
  公众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是以意识形态是否有利于自己的生活作为标准来判断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系统和思想观念,“它是合法性资源结构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它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提供道义上的诠释,它通过培育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的合法性认同和情感来起作用,有助于政治权威的形成”〔2〕。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政治价值)必须符合人们的内心期待和利益需求,才有可能被接受,才能与公众的心灵产生共鸣和契合。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3〕。只有用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民政治认同的思想基础和核心内容
  如前所述,政治认同形成的逻辑顺序是:经济绩效认同——制度规则认同——意识形态认同,即公民在利益认同与制度认同的基础上,最后才能形成一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获得一种意识形态认同。可见,意识形态认同是公民政治认同的核心内容与目标归宿。对于当今中国社会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公民意识形态认同的思想基础和核心内容。
  在当前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层次性,人们往往很容易疏忽、淡化,甚至否定主流意识形态的存在。在此背景下,用什么来作为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使之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有利于全党全社会自觉维护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与公民的政治认同。
  任何社会、国家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和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它能够有效地制约非核心、非主导的社会价值体系作用的发挥,能够保障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稳定和发展。”〔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其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和灵魂;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和价值目标;其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和价值指向;其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的主流价值体系和主文化,具有崇高性、共享性、导向性、合理性等这样一些软实力的特征;它在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基础上,为理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个人与文化、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为解释生死现象、人生价值、生存意义,为确定价值取向、做出行为选择、判断是非曲直等等,提供了核心理念和基本准则。〔5〕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公民政治认同的思想基础与核心内容。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变成全社会的共识,为广大社会成员所认同、所接受、所掌握,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助推器。因此,在实践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最大限度地扩大公民的政治认同,不断提高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力与认同度。
  三、以政治认同为诉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在于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和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内化为公民个体的认知,再外化为公民的具体行为,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感知、所认同、所掌握,真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
  第一,遵循价值认同的一般规律,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价值认同的过程中,必然要面对“一”与“多”的矛盾,要处理好价值观念的“一元化”与“多样性”的关系。“一方面,我们不能把价值认同理解为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绝对真理或真理的表达形式,认为价值认同就是追求一种绝对的价值观念上的‘同一’。另一方面,我们的价值认同也不是放弃一切内在规定性的无条件的对各种价值观念的接受与肯定。虽然我们不拥有先天一致的意义,但是,我们的价值活动从来都内含着概括杂多现实和寻求共性的努力。”〔6〕由此可见,在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过程中,首先要坚持多元价值体系的一元导向,即在社会理想、思想道德、观念体系、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领域,全社会只允许一种思想理论体系作为它的指导思想和主导理论,不允许有其他的思想理论体系同它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7〕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否则整个意识形态就会陷于一种混乱状态,导致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非社会主义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失序,引起人心混乱和社会动荡。因为“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8〕。其次,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允许多元价值体系并存,而不是要整齐划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并不是要否定除此之外的其它社会意识,恰恰相反,对多样化的社会意识要承认、尊重、包容甚至是吸纳。我们要以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建立和形成多个层次、多元并存的思想价值体系。正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一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另一方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9〕。
第二,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促进知、情、行的统一。
  一种意识形态,只有民众对它产生认同与信仰,它才会发生作用,才能从一种精神力量变为物质力量,否则意识形态只能成为一种摆设。而意识形态要为民众所认同、信仰,其运作的一般方法是统治阶级利用各种媒体大肆宣传其理论。因此,当前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首先就要对其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使之获得民众的信仰与认同。同时,要紧密联系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成就和群众的切身感受,进行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国情和国家发展形势,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的信念和信心。在此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宣传教育工作的适度性和有效性。实践证明,仅仅靠形式主义的运动方式让社会公众去信仰或认同某种主义或理论,是不会产生多大效果的,这是因为“意识形态工作不能简单化、表面化,不能仅以直白的政治口号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这样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语言不仅会损害意识形态本身的形象,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理想的效果”〔10〕。因而,要切实增强宣传教育工作的说服力和有效性,必须以回答现实问题为指向,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广泛宣传教育,促进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有效结合与统一。认知认同是价值认同的发端,是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根据。人们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或价值体系、产生价值认同之前,首先要有一些基本的认知和了解。因此,要引导人们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准确把握其基本内容、现实目标、鲜明特征和实践要求,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情感认同是指在对某一事物有了深刻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在情感上对其产生的满意、喜爱以及肯定的态度,它一经形成,就会对认知认同有巨大的强化作用。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是产生在对其认知认同的基础上,是对认知认同的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在一定意义上,情感认同可以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完成,即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和原则去理解、评价周围环境中的人和事物,并使民众形成稳定的深厚的情感。做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情、行统一的关键在于行,即是说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并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行为认同。这是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目标和归宿。
  第三,通过大众文化的渗透,使民众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它必须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特别是通过大众文化的渗透,使之成为全社会成员普遍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美国着名学者卡斯特认为,认同是在文化特质或相关的整套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建构意义的过程〔11〕。当今社会,仅仅依靠宣传某种抽象的理论原则和信仰来达到社会群体的认同已不可行。人们是受利益影响和情境导向的,这种导向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因此,社会公众的意识形态认同必须以一定的文化形式为载体,通过有效的社会文化建设使公众普遍接受、认可主流价值和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传播主要有精英文化的形态和大众文化的形态。其中,精英文化是以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为受众,旨在表达他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的文化表现形式,精英文化形态的意识形态适合于受过较高教育的人群,需要进行逻辑思考。大众文化又称通俗文化,指反映大多数人的兴趣和爱好、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以大众传播媒介(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民众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其特点则是浅显易懂、形象化。在今天的消费时代,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整个社会已被纳入了大众媒介之中,人们已身处大众文化的包围之中,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听收音机,看电视、电影,听音乐,阅读报纸、杂志,参与这样那样形式的媒介文化。因此,媒介文化开始主宰日常生活,成为无处不在的背景,而且也是对我们的注意力和行为极具吸引力的前景,一些人认为媒介文化正在瓦解人的潜能和创造力〔12〕。与此同时,我们时代的文化正在从以文字为中心向以形象为中心转变,不单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大众,而且许多知识分子也不愿进行较深入的社会政治思考。因此,主流意识形态更多地需要通过大众文化来向广大民众传播。〔13〕一方面,意识形态对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大众文化成为意识形态得以建构的文化资源。大众文化深深地嵌入当今时代的社会生活和各种制度,它所涉及社会精神生产和大众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或隐或显地流露出意识形态的意向。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众文化出现世俗化、“快餐化”的倾向,人们只顾追求享乐却忘了付出和责任,没有了理想的追求和发展的动力。针对这一趋势,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应当充分考虑民众的需要,坚持以文化人,善于运用各种文化形式来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嵌入到作品的人物、情节中,创造出能够深刻打动人心、富有时代精神的大众文化作品,用进步的思想观念和精美的艺术形象感染与教育大众,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得到启迪,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感知、所认同、所掌握。
  〔参考文献〕
  〔1〕孔德永.政治认同的逻辑〔J〕.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1).
  〔2〕宫志刚.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375.
  〔3〕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4〕吴潜涛.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N〕.人民日报,2007-02-12.
  〔5〕郑杭生等.走向更有共识的社会:社会认同的挑战及其应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6.
  〔6〕王葎.建构现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认同〔J〕.探索,2006,(1).
  〔7〕罗国杰.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
  〔8〕******.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38.
  〔9〕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
  〔10〕俞吾金.新时期意识形态的特性〔N〕.人民日报,2005-06-01.
  〔11〕〔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
  〔12〕Douglas Kellner.Media Culture.La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13〕冯周卓.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J〕.道德与文明,2009,(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