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计量学报稿件重新上传

发布时间:

计量学报稿件重新上传

来稿的要求:1 内容 科学技术、理论论著,实验及技术研究,综述,临床研究,病案讨论,护理研究,病例报告,等。2 格式 为便于科技期刊数据库著录和检索,特对来稿格式提出如下要求: 题名 应简明、具体、确切,概括文章要旨,便于选择关键词。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论著文章必须有英文题名。题名中不使用缩略语和非公知公用的字符、代号。 作者和工作单位 多位作者在同一单位时,在姓名下注明单位,所在省(市)和邮政编码;多位作者不在同一单位时,先在作者姓名右上角标注阿拉伯数字序号,然后在姓名下面按顺序注明单位,省(市)和邮政编码。中国作者还须在姓名下面注上主要作者的汉语拼音姓名,其中,姓氏拼音全大写,复姓连写,空一格后写名字拼音,第一个字母应大写;双字名者中间用连字符。例: 张 颖 王锡联 诸葛华ZHANG Ying , WANG Xi-Lian , ZHUGE 作者简介 凡论著文章,应在首页右下角注明“作者简介”,例如: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出生地,毕业学校,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等。 论文摘要 论著类文章必须写300字左右的摘要,科技论著还必须写英文摘要。摘要应有独立性和自含性。摘要应按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项撰写。摘要中不使用图表,公式及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英文摘要用“Abstract:”标注,并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 关键词 论著类文章必须有3—5个关键词,中间用“;”隔开,有英文摘要者亦须写英文关键词。 分类号 统一用《中国图书分类号》,简称“中图分类号”,注于关键词下面。 基金项目 各类基金项目应在首页左下角注明(含基金编号)。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顺序和数字序号应与文中一致。亦用方括号括上。 注明内容有作者姓名(名后不加责任说明),多位作者间用“,”隔开,三位以上作者只录三位,逗号后加“等.”;文献题名全称及方括号注明文献类型标识(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出版地后用“:”,出版者,出版年,文献起止页码,最后用“.”结束。来稿请用A4标准纸打印,字迹清楚,不用《简化字总表》内没有的自造字。打印稿应留足天、地和左订右注空间,加大行、字间距,用大5号以上字体。注意正确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及符号。来稿请自留底稿,无论刊否,概不退稿。3个月未接到录用通知,作者可以自行处理稿件。来稿如不允许删节,请注明。稿件被刊出后1个月内本刊当奉送当期《学报》2册和稿酬。本院稿件应有科主签荐意见,院外稿件应有单位主管业务部门签章。

若你是初次投稿,建议先找些门槛低的省级期刊投稿,这类杂志有《故事》、《故事汇》、《故事世界》、《幽默与笑话》。另外《知识窗》、《青年科学》、《思维与智慧》这些杂志你也可去试试。投稿时,你还要注意投稿格式,电子邮件投稿注意事项。 在这里顺便给你介绍一些注意事项,以提高你命中率:稿子后,要有完备的联系方式:作者名字、署名、地址、电话、邮箱,QQ什么的都要详细,以便编辑联系你啊!要是没有这些,发了你文章,难找你拿稿酬!用电子邮件投稿,得注明投什么栏目,写上你名字和稿子名字。另外,现在《故事会》在征稿。其原创稿酬千字400元,笑话每篇最高稿酬100元。若你有兴趣亦可以给《青年文摘》荐稿。稿酬亦不低。2013《青年文摘》荐稿要求:青年文摘》欢迎投稿,体裁、出处不限,形式不拘,举凡古今中外饱含真情至理的好文章,打动人心的好图片均可推荐,原件,复印、剪辑(没有错讹)均可。来稿务请注明作者、出版日(刊)期、出版单位,并留下推荐者真实姓名、通讯地址、电话、身份证号码、电子信箱。 稿件一经采用,我刊将依照著作权法相关规定向作者奉寄稿酬,另向原出版机构奉寄资料使用费,向推荐者每篇(组)奉寄50元至200元以表谢忱。我刊所付作者稿酬,已包括对《青年文摘》进行电子版制作和数字化传播,以及本社合作伙伴以同样的方式使用作品的费用。 该刊一般不退稿,两个月内未回复,即可视作未获采用。

(1)来稿要求主题突出,观点明确,论据充足。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来稿必须包括中英文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3-8), 以及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代码,参考文献、第一作者简介、照片以及可靠的联系方式。(2)来稿每篇以不超过6000字为宜(包括英文摘要部分、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作者简介等内容用A4纸打印不超过5页为宜。)。论文要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字数以不超过20字。 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代号和公式等。英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10个实词(参见国标GB 7713-87)。(3)摘要是论文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是一篇可以完整使用的独立的短文。其内容必须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以200-300字为宜,英文摘要以150-200个实词为宜。中英文摘要中不要出现图、表、公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4)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的单词和术语,每篇文章应选取3-8个关键词,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请选用规范词。(5)论文的主体部分:从“引言”开始设第一个标题(序号为1),论文内容必须包括研究的目的(问题的提出)、方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结果(在实验、仿真中的数据)、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等内容。结论是论文的自我评价,应该准确、完整、明晰、精练。(6)来稿在首页末行注明该论文的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写出项目编号),基金项目不限于级别,均可写上。同时注明所有作者的。来稿请使用国家规范文字。对易混淆的外文(如希腊文)字母、角标、大小写及字体(如斜体,黑体等)请注明。计量单位和符号请按有关国家标准和法规撰写(参见GB3101-1993)。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上传稿件

一般需要等很久如果你对这个答案有什么疑问,请追问,另外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千万别忘记采纳哟!

3-10天。一般大学学报投稿后,审稿时间需要3-10天。这个数据是根据我们操作的学报审稿周期总结出来的,其基本意思就是:最快的基本3天就可以知道消息了,慢的基本需要10天。

作者在学报网站注册后,网上在线投匿名稿件(稿件模板中隐去作者姓名、工作单位、作者简介、联系方式、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等所有作者信息)。专家审稿通过并退修定稿后,按照论文模版要求编辑,登录本刊网站在线返回正式署名稿件,并将正式署名稿件打印一份,本校作者直接将打印稿送交学报编辑部,校外作者邮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供编辑和存档用。

维普毕业论文重新上传文件

和编辑联系处理。1、维普论文定稿上传了错误的文件,可以和编辑联系。2、仔细说明论文上传出错的原因,然后指出来不是自己故意的。取得编辑的同意后,上传正确的定稿,这个其实提醒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千万要仔细认真。

维普毕业论文任务书上传步骤如下:

1、电脑打开浏览器。

2、进入百度一下,输入维普,点击进入。

3、选择版本。

4、输入开题及作者,点击上传文件。

5、选中电脑中的文件,点击打开。

6、点击下一步,等待上传完成。

7、等待维普开题报告上传完成。

维普网,原名“维普资讯网”,是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所建立的网站,该公司是中文期刊数据库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从1989年开始,一直致力于对海量的报刊数据进行科学严谨的研究、分析,采集、加工等深层次开发和推广应用。

毕业设计任务的内容和要求:

此部分可分两项来写。

任务内容:可填写诸如“认真查找资料,研读相关文献,了解该研究主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等比较笼统的任务,再具体到到熟悉本研究相关的理论,如何收集合适的数据(或语料),如何处理数据,如何进行研究等,简单说明即可。

任务要求:可以笼统写“论文要在观点、逻辑、用语、语法格式等各方面符合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做到逻辑层次清晰,中心突出,内容丰富,材料运用得当,论据充分,结论合理,并有一定创新。工作态度积极。”

土壤学报新到稿件

你想找工作吧?建议你先上第一职场论坛做个职业规划,看看自己到底适合什么职业,然后再找工作,不是更好嘛?补充:如果你保研的话,先恭喜你!不过你最好还是先了解一下自己将来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否则的话,研究生也是浪费时间。建议你看看第一职场论坛(百度一下即可看到,career001那个地址就是)《80后小硕毕业后失业一年的惨痛经历和成功职业规划》,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对于你读研非常有借鉴意义。如果你想多了解的话,下面是具体介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其前身为1930年创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自成立以来,南京土壤研究所一直肩负着为中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重任,凝聚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面向全国的土壤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先后荣获国家级科技奖励4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0余项,逐步发展成为在土壤科学领域研究实力雄厚、分支学科齐全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国家级研究中心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乃至世界土壤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研究所,该所确定的战略发展目标是:针对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中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和土壤学的发展需要,面向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围绕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三大研究领域,为我国食物安全、土壤生产力的提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决策依据和关键实用技术;积极参与国际土壤科学前沿的竞争,丰富和发展现代土壤学理论,建成国际一流的土壤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有固定人员:25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3人。研究员:32人(含院士2人),副高级研究人员:68人,中初级人员:9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百人计划"及"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入选者:4人。(以上数据截止至2005年9月30日) 博士后流动站及学位授予点: 现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 拥有研究生180人,其中博士86人,硕士94人。在站博士后18人。(以上数据截止至2005年9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围绕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三大研究领域现设有9个研究室。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土壤资源与遥感应用研究室; 土壤-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室; 土壤化学与环境保护研究室; 土壤物理与盐渍土研究室; 土壤生物与生化研究室; 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研究中心; 农业生态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其中农业生态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包括中科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土壤分中心; 封丘农业生态国家实验站; 鹰潭红壤生态开放实验站; 常熟农业生态实验站; 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秭归实验站。 此外,该所还主办被SCI收录为源刊的《PEDOSPHERE》(土壤圈)以及《土壤学报》、《土壤》等3份中英文学术期刊;图书馆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特约图书馆,藏有中外文书籍和期刊23万册;土壤标本馆保存和陈列了我国不同类型及部分其他国家的近6万号土壤标本;土壤与环境分析测试中心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的国家计量认证合格单位,拥有20多台大型分析测试仪器。 中国土壤学会和江苏省土壤学会均挂靠在该所。面向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国家需求,以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土壤生物与安全为核心研究领域,在中国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生态与环境科技创新基地的组织下,推动系列重大科研计划的实施,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为中国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瞄准国际土壤学发展前沿,强化现代土壤学理论的研究,继续发挥在中国土壤科学研究中的引领作用,产出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加强支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野外台站功能,提高基础数据的获取能力。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的改革,打造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全面推进国际化进程,建成世界一流的土壤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围绕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土壤生物与安全4大重点领域,把研究工作整合为8个主要研究方向,并组建了相应的8个研究团队,形成新兴学科领头、传统学科发展、理论与技术结合的研究体系。 方向1 土壤资源演变规律与可持续利用 方向2 土壤养分与植物营养调控 方向3 土壤污染机制及其对土壤健康质量的影响 方向4 土地利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及其反馈 方向5 土壤生物功能与食物和环境安全 方向6 区域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 方向7 农业与环境技术研发 方向8 现代土壤学理论研究目前该所正主持承担着"土壤质量的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质量演变机制与调控原理"2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太湖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2个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863)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要农田生态系统氮素行为与氮肥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等一批国家和有关部门下达的重大科研任务。沈仁芳沈仁芳,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致公党江苏省委委员。1965年10月出生于浙江萧山。1986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土壤农化系,获农学学士学位;分别于1989年和1993年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95年英国RothamstedResearch博士后一年,1998-2000年在日本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获STA支持工作2年,2000-2002年在日本香川大学获JSPS支持工作2年。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任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在国内外从事土壤化学、植物营养、植物生理、环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植物耐逆境(养分胁迫和毒害元素胁迫)的生理机制、作物养分高效吸收利用机制、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污染控制对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前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19篇。主持的主要课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重要方向项目和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和创新群体项目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课题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林先贵林先贵,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南京土壤所-香港浸会大学土壤与环境联合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南京中科院跨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5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土壤和环境微生物学科领域的研究,在菌根真菌、土壤微生物生态学、污染农田土壤生物修复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曾多次获得国际科学基金会(IFS)的资助,先后主持或参加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等多项研究项目;在生物技术应用方面所主持的开发项目主要有灵芝等药用真菌的系列保健产品、生物肥料、设施渔业水质净化工艺与设备等,大部分成果已转化为商品。目前正在主持的国家项目有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重点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等。获得过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和三等奖(2006)各一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1999)。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 研究方向: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环境微生物及其应用。熊毅熊毅,1910—1985年,土壤学家,贵州贵阳人,曾名其毅。 1932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农学院。曾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主任。1947年赴美国留学,1951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历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毕生从事土壤研究工作,首先发现水稻土的淡色层是铁锰还原淋溶的结果,提出了水稻土形成与灰化过程和区别;在中国开创了土壤粘土矿物和土壤胶体化学的研究;组织并领导了华北平原土壤调查研究,对华北平原旱涝盐碱危害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原则和措施,在国内首次采用“井灌井排”法治理盐碱地取得了重大成就。晚年从事土壤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对太湖地区水稻土资源及其合理利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 主编了《土壤胶体》、《华北平原土壤》,合编了《中国土壤》等专著,先后发表科学论著、学术报告等二百余篇。赵其国赵其国,著名土壤地理学家。1930年2月25日出生,湖北武汉人。1953年华中农学院农学系毕业。曾任南京土壤所所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国际土壤学会盐渍土分委员会主席,国际土壤学会土壤环境委员会第一副主席。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主任,国际山地研究中心理事,南京土壤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及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长期从事中国及世界土壤地理与土壤资源研究工作。在热带土壤发生上,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红壤具有古风化过程及现代红壤化过程两种对立统一的特征。指出红壤元素迁移的顺序、红壤化过程目前仍在进行的论据,以及红壤相对与绝对年龄的范围。指出运用红壤渗透水组成、游离铁等作为红壤化过程指标的重要性,并首次对红壤的定量分类提出具体区分标准,对红壤的发生研究与定量分类指出了新的途径。总结了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开发利用与红壤分布及土壤性质的相互关系,首次提出以热量条件、土壤性质为标准的热带作物利用等级的评价方案,为制定热作发展规划与布局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近年来,为促进土壤科学的发展,提出了“土壤圈”研究的新方向,建立了中国土壤学界第一个开放实验室-“土壤圈物质循环开放研究实验室。在长期从事中国南方红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总结,提出土壤分区整治、退化土壤改良,以及土壤生态与环境评价的多种规划与开发方案。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进行土壤调查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2003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其前身是成立于1987年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圈物质循环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现任实验室主任是沈仁芳研究员,副主任是周东美研究员和徐华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是周健民研究员。实验室现有工作人员48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研究员26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得者4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6名。 实验室重点研究高强度人为活动下土壤资源的演变规律和退化防治措施;土壤养分供应与植物营养调控原理与方法;土壤污染及其修复理论和技术;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土壤生物过程及其调控技术。主要目标是:建立以土壤质量为核心的现代土壤学,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建立土壤资源信息系统,实现土壤资源数字化管理;发展水肥高效利用与农业清洁生产及污染土壤修复理论和技术体系;提出农业与环境协调的发展模式,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提高土壤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服务。 2000年以来实验室共承担国家和地方各项科研项目200多项,其中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1项;获得国家和省部委科技奖励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200多篇,其中SCI刊物论文400多篇。 实验室积极与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和交流。实验室设有开放基金,为国内外学者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工作平台和经费资助。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是于2007年2月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为基础成立的。 该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与发展目标是综合地运用地学、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主要针对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和国家迫切需要的土壤环境污染监测和修复技术,围绕土壤环境监测与安全、土壤环境过程与健康、土壤环境修复与管理等三大研究领域,以环境污染物质为主要研究对象,多尺度地重点研究土壤内部、界面与相邻环境介质的物质功能、过程预测、监测评价、污染修复和风险管理等内容,旨在建立现代土壤环境学和土壤修复学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为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保障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以及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关键技术;建立国际一流的土壤环境科学和土壤修复技术研究中心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在国际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科技研究中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土壤资源与遥感应用实验室运用土壤学、土壤地球化学、信息科学的手段研究土壤资源的形成、分类、演化及其环境效应。通过土壤及其生态环境的监测研究不同利用条件下土壤资源质量演化的机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3S”技术等研究土壤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和建立土壤-地体数据信息系统。从事土壤及其生态环境监测、预测、恢复、改良等方面的新方法新技术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可为国民经济有关决策和评价部门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也为从事农业、环境、生态科学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先进技术。目前,研究室共有在职研究人员15人,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11人。该所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同如英国洛桑试验站、日本农业环境研究所等一批国际著名研究机构签订了长期全面合作协议。设有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德国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共同资助的"中德土壤与环境联合实验室"以及与香港浸会大学共建的"土壤与环境联合开放研究实验室",并是"全球土壤修复网络(GSRN)"亚洲分中心的挂牌单位。在知识创新工程二期实施期间,研究所先后主持承担了3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2项“十五”国家重点科技专项(863计划)专题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以及11项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等。研究所共被SCI收录论文251篇,被EI收录论文63篇,被ISTP收录论文11篇,被CSCD收录论文857篇,出版学术专著13部。申请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有14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16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我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作为参加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此外,还获得了多项有关组织颁发的专项科技奖励。《土壤学报》是由中国土壤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承办的中文(含英文摘要、图、表和关键词)核心科技学术期刊(双月刊)。 《土壤学报》反映土壤学各分支学科有创新或有新意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相关领域,如植物营养科学、肥料科学、环境科学、国土资源等领域中具有创造性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前沿问题评述与进展和问题讨论。该刊主要读者对象为土壤学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和管理干部。《土壤学报》的前身是《中国土壤学会会志》,于1948年12月创刊。1952年更名为《土壤学报》。1955~1956年定期出版,为半年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57年起由半年刊改为季刊,全国各地邮局发行。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科研工作停顿,《土壤学报》也被迫停刊。1978年8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复刊。该刊为16开本,每期144页,国内外公开发行。2002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该刊历任主编:1948年主编是宋达泉教授;1950~1954年主编是马溶之教授;1955~1983年主编是熊毅教授;1984~1996年主编是鲁如坤教授。现任主编是季国亮教授。该刊编辑部现有编辑人员4人。

由于回答限制,很多出处的页面网址不能加上去,见谅。1.中国土壤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地区的污染现状及成因: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其中,一些地区土壤污染已呈严重态势,甚至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1.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是指密度 4.0以上的约 60种元素或密度在 5.0以上的45种元素。As和 Se是非金属,但是它们的毒性及某些性质与重金属相似,所以将 Se和硒列入重金属污染物范围内。污染土壤环境的重金属主要是指生物毒性显著的Hg、Cd、Pb、Cr以及类金属 As,还包括具有毒性的重金属 En、Cu、Co、Ni、Sn、V等污染物。当前最引起人类关注的是 Hg、Cd、Pb、Cr、As,它们被称为“五毒”(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防治研究进展)。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是多途径的,首先是成土母质本身含有重金属,不同的母质、成土过程所形成的土壤含有重金属量差异很大。此外,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也造成重金属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现状与防治方法)。我国 Cd 污染的土地涉及11 个省市的 25 个地区。 如江西省某县多达 44 % 的耕地受污染,形成670hm2 的“镉米”区;沈阳某污灌区农田土壤中 Cd 含量高达 130mg/kg ;成都东郊污灌区内米中含Cd 量高达165mg/kg 。 农业部农业环境监测总站 1996 ~ 1998 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污灌区 Cd 污染面积最大,占重金属超标面积的569 % ,而农产品 Cd 超标率达102 % (曹仁林等,2001)。我国各大城市的耕地土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Cd 污染,其中沈阳市郊区和西安污灌区土壤 Cd 污染尤为严重,如沈阳市农田土壤中Cd 含量为088mg/kg ,西安污灌区土壤中Cd 含量为0628mg/kg(土壤镉污染特征及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机理)蛐岩县主要的土壤污染物为Mg和B.43%的采样点土壤 Mg含量达重度污染水平,最高超标21.16倍.仅有 211和 238两个采样点达到清洁标准;而 B的污染似乎更为普遍,所用采样点土壤 B浓度超标,50%的样点达到重度污染水平.其原因是 在岫岩县石唐、偏岭、风源等区域.分布有众多的衰 3 蚰岩县土壤捡剥统计值殛帚染指矬国营及乡镇、个体 经营的采矿、冶炼企业,以轻烧 Mg、重烧 Mg为主要工艺的菱镁矿加工业排放 出大量 MgO、SO2等 污染物./vlgO 白色粉末降落地表后,形成 MgCX~、Mg(H0 )2等反应产物,凝聚成大颗粒分散在土壤中,加之该区域土壤 中广泛存在的 MgSO+、MgCl2,形成硬壳覆盖地表,从根本上阻止作物生长.部分地区虽然作物可以生长,但土壤中可溶性 Mg被作物吸收,对人及其他生物的健康形成较大的威胁.而 B污染也是由于B矿点源污染所致(辽宁东部山区土壤污染状况与防治对策研究).稻米对于镉污染的吸附作用明显强于玉米、大豆等其他的作物品种在各种人为因素中,则主要包括工矿业、农业和交通等来源引起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现状与防治方法)。2.污水灌溉污水灌溉等废弃物已造成大面积农田的土壤污染。如沈阳张士灌区用污水灌溉 20 多年后,污染耕地2 500多 hm 2,造成了严重的镉污染,稻田含镉 5~ 7m gökg。天津近郊因污水灌溉导致213 万 hm 2 农田受到污染。广州近郊因为污水灌溉而污染农田2 700hm 2 , 因施用含污染物的底泥造成1 333hm 2 的土壤被污染, 污染面积占郊区耕地面积的 46%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对北京某污灌区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 大约 60% 的土壤和 36% 的糙米存在污染问题(我国的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早在 30 年代 ,就有抚顺炼油厂污水排入浑河灌溉水稻的记载。到了 50 年代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北方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比较紧张,为了充分利用污水的水肥资源,污水灌溉被大面积采纳、推广,这对促进当地农业的粮食生产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到了1983 年,污水灌溉面积达到 2 ×106 hm2 。然而,由于长期的污水灌溉 ,土壤 —作物系统的污染逐渐暴露出来,为了解决这一土壤环境问题,污水的土地处理系统得到了应用和发展长三角、珠三角、辽中南城市群3个典型区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在典型地区启动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建立健全基于风险评估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完成《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从污染物的种类和类型上看 ,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未能有效预防导致我国新型污染物不断出现 ,这些新型污染物影响更持久 ,危害更大 ;从污染物的浓度上看 ,污染物的含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一些污染物因为无法降解、逐步积累 ,增加还是非常快的。例如 ,有资料表明 ,近年来 ,上海土壤中汞和镉的含量增加了 50% ;浙江南部一些地区土壤中 Cu、Zn等重金属全部超标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部分检出率达100%。辽河流域据介绍,辽河流域是我国传统的工矿区之一,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炭、石油、钢铁等工矿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污染强度高;污染源污染治理水平低,化工、冶金、采矿、制药等行业污染严重,部分企业设备陈旧、落后,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加之辽河流域环境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环境执法能力薄弱,有些地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污染的现象不能得到有效遏制。有关人士还指出,土壤污染和水污染是相互交替、互相影响的。一方面,部分地区的土壤污染是由于污灌造成的。由于辽河水资源短缺,为解决工农业用水问题而长期进行污水灌溉,使得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土壤,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土壤本身的自净限度。另一方面,辽河流域鞍山、辽阳等地是全国闻名的工矿区,常年的矿产开发造成一些矿区土壤污染非常严重,通过水体的冲刷,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毒物质加速了河流的污染。有专家指出,在资源和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下,工业生产的污染程度相对会比较高,治污难度大;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部分企业安装、运行污染治理设施不到位,随意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的现象时有发生,使人防不胜防;同时,地方政府重地区GDP轻环境保护的意识依然存在,对污染现象听之任之。对于辽河而言,其治污问题面临更多重的考验——在当前经济危机的影响依然持续、东北老工业基地亟待振兴的形势下,一方面辽河流域土壤污染和水污染等问题严重,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另一方面,在2008年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席卷之下,地方政府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增加的巨大压力,一切工作的中心都集中到了保障经济平稳发展上来。环境治理面临着让位于经济发展而被忽视的问题。对于几十年污染“积重”的整个辽河流域,有人表示担心,“有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根本不管所谓的环境污染,这么几十年下来,才造成整个流域污染情况严重。如果这一点不改,只是沿着‘污染——治理——污染’的老路子,最后只能是越治越污,环境越来越坏。”一. 长三角根据中科院南京土壤所2006年在南京郊区蔬菜基地做的定点测试,仅有40%的土壤处于安全等级,而30%的土壤已经受到污染。而浙江省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全省Ⅰ类和Ⅱ类土壤占调查区总面积的82%,其余18%的土壤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区域内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加上疏于防治,大量未经处理的废弃物通过多种渠道向土壤系统转移、残留,是形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近期,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峰江街道139名村民被查出血铅严重超标,元凶是建在村里的一家被列为重点监控企业的蓄电池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污染面积只有几百万公顷,而现在已经超过一千万公顷。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化,其中严重的是重金属污染,根据中科院生态所研究,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两千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此外农药、抗生素、病原菌等也成为土地污染的来源。土壤污染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外,更为严重的是土壤对污染物具有富集作用,一些毒性大的污染物,如汞、镉等富集到作物果实中,人或牲畜食用后发生中毒。 如我国辽宁沈阳张士灌区由于长期引用工业废水灌溉,导致土壤和稻米中重金属镉含量超标,人畜不能食用。土壤不能再作为耕地,只能改作他用。 3.固体废弃物堆放 另外,在农田中,由于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农药喷施和 地膜等造成的污染也相当严重。2. 地方土壤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国家土壤环境保护法规、制度、政策等方面的需求目前,我国土壤污染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环保总局在京召开首次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且污染面积、分布和程度不清,污染防治基础薄弱,地方土壤保护工作防治措施缺乏依据和方向,状况不容乐观,面临诸多挑战。同时,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还非常欠缺,土壤环境标准体系也尚未形成,法律是土壤污染防治的关键,是实现土壤环境保护的最主要途径,它对保护土地质量,维持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法律角度分析,土壤污染现状的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空白,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已经制定了环境保护、土地管理、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基本上是一项空白(论我国农业用地土壤污染的法律保障)。虽然若干法律中一些零星规定,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都是分散而不系统的,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法律制度。随着我国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农业用地土壤污染仍有继续加重的趋势,说明现行立法有限条款的粗略性规定不可能有效防治现代农业技术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满足不了土壤污染防治的现实需要。而法律的“真空”状态则会进一步滋长土地资源的滥用现象,加剧土壤污染问题(浅析我国土壤防治的法律问题)。在长三角地区环保工作中,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徐光华指出“缺乏相对统一的区域环境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缺乏相关法律规范,是长三角地区环保工作目前的软肋。”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类环保问题,通常都很难靠一地的政府来解决。要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形势,两省一市的有关部门必须尽快建立起区域环境信息共享与发布制度,启动区域环境监管与应急联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加快区域环境保护相关法律规范的研究和制定,长三角土壤污染后果堪忧)。因此,在现行法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土壤污染防治保护采取一定的法律措施,健全和完善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其次,土壤污染防治的行政管理和执法混乱。依据我国现有的法律体制,对于土壤的法律保护,实行管与分管相结合的多部门分层次的管理体制,涉及多个行政部门对土壤污染的行政管理,在这种体制下,管理主体林立,权力和责任分散,不仅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而且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浅析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问题)。由于土壤污染的来源多样,情况复杂,所以除了职责最多联系最为紧密的环境保护部门、农业部门有环境行政监管权力外,许多其他的部门如水利部、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等在特定的情况下也有管理权限(我国农村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问题研究)。但是,由于法律并没有赋予环境保护执法部门对其他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执法的监督权,同时对于各个执法部门之间在土壤污染处理上应当如何相互配合的重要问题也没有做出规定,这就导致了在具体的土壤保护的执法当中多头执法,交叉执法,执法不到位,甚至部门之间借执法来争夺各自的利益,降低了土壤保护的整体实效,损害了土壤保护的整体利益,有关法律法规对部门之间如何监督协调没有具体规定,并且在实际环境行政执法管理中地方情况差异较大,出现的许多污染问题无法很好的得到解决,从而导致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扯皮、争权推责(浅析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问题)。可以说,这种多头管理体制,不仅严重影响了治污的效率,也浪费了诸多的行政管理资源。另外,在我国大多数基层地区尤其是贫困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摆脱贫困的愿望强烈,大多领导干部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首要目标,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的时候,就会牺牲环境来图发展(防控农村土壤污染的迭律对策研)。因此,我国在对土壤污染管理及执法上也存在许多的问题。最后,土壤环境保护的司法保障有待加强。目前,虽然我国土壤污染比较严重,污染情况时有发生,但涉及土壤污染诉讼的案例却很少,从仅有的几个案例中,不难发现我国农村土壤司法救济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我国至今没有关于土壤污染修复和赔偿的条例规定,对企业也没有任何约束,即使土壤被污染了,也很难追究他们的责任。2006年8月,甘肃省徽县发生的“铅中毒”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当时,这个县水阳乡的两个村庄共有368人查出血铅超标,其中14岁以下的儿童149人。经环保部门调查发现,位于这两个村庄附近的一家铅冶炼厂是重要污染源,造成当地土壤、空气和水体污染。虽然这家工厂后来被勒令关停,但如何给那些遭受污染损害的村民以有效的补偿,如何从根本上转变那种以群众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却是一个难题。(邱林,中国1/5耕地受污染防治形势严峻,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系国家行动。另外,在农村环境诉讼中,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诉讼费用的负担问题。我国农民是社会中最大的弱势群体,他们是城市发展的牺牲品,长期处于经济的困窘之中,他们的收入大多仅能勉强维持生计(防控农村土壤污染的迭律对策研)。与此同时,土壤污染对农民造成的损失是长期的也是巨大的。在我国司法实践中 ,诉讼费用直接与诉讼标的额挂钩 ,且实行诉讼费用预交制度 ,农民很有可能会因为交不起诉讼费用而无法得到司法保障(我国农村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问题研究)。1999年 12月 20 日大庆市红岗区杏树岗镇民吉村十三户农民向大庆市中院起诉 ,要求被告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赔偿原告土地污染损害赔偿518431. 06元。本案中十三户农民的土地污染发生于1993年 ,但是当年只给付原告青苗补偿款。由于农民对土地是否被污染不懂 ,在 1999年前没有提起诉讼 ,但一直以上访的形式找镇政府、土地局以及被告单位要求解决 ,虽在 1999年 11月 4日达成协议 ,但未实际履行。1999 年 12 月 ,原告向大庆市农业局申请对受污染的农田进行取样化验鉴定。2000年 1月农业局进行了取样 ,并由市农业局送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检验。2001 年 5 月农业局根据检验结果又组织五位专家现场勘查 ,做出鉴定意见:已造成受污染农田土坡次生盐渍化 ,对农作物已造成严重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第四十三条第二款。该案件从 1999 年 12 月到 2003 年 12 月 ,经两级法院长达四年的审理 ,最终法庭调解结案 ,被告赔偿原告损失 159607. 38元 ,一、二审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值得注意的是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大庆中院以原告超诉讼时效为由 ,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判后原告不服 ,但由于农民多年未耕种土地无收入没有上诉费用 ,为维护原告人合法权益 ,由代理人交上诉费 10196. 00元 ,才使得农民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最终的保护(一件土地污染损害赔偿案的艰难诉讼)。因此,为有效防治土壤污染,应在现行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基础上,细化、扩展土壤污染防治的制度,或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以加强对土壤污染的监督和管理。从法律上,对污染灌溉、工矿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化肥农药等土壤污染物及污染行为作出明确规定,通过法律手段有效防治土壤污染。另外,在法律法规中应当理顺土壤污染防治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土壤污染的动态监测评价制度,制定相关土壤污染防治的具体规划制度,确立土壤污染的环境标准,建立土壤污染应急措施制度和法律责任制度等相关的制度。(浅析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问题(论文)。3.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经验和典型模式、政策建议由于土壤污染的潜伏性、不可逆性、长期性和后果严重性等特点,土壤环境保护应遵循 “防重于治”的基本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对未被污染的土壤采取预防措施,要控制或消除污染源;对已经污染的土壤则要采取积极治理措施 ,将污染控制在最低限度(我国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土壤一旦被污染,治理起来相当困难,相对于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统中含量、行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毒理、代谢模式和与重金属有关的流行病等方面的研究,土壤污染的治理与管理研究要薄弱得多,大多数治理方法尚处在试验阶段,再加之考虑到治理费用等问题,能应用的成熟方法目前很少。总结出现的各类土壤污染治理方法,大体上可分以下四类:1.工程措施(包括客土、换土、翻土、去表土、隔离、热处理、电化学方法等)此种方法效果好、稳定,是一种治本措施,适用于大多污染物和多种条件,但一般在小范围内较实用,且代价昂贵,还可能造成地下水或其他介质的潜在污染。近年来,把污水、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引进土壤治理过程中,开辟了土壤污染治理新的途径,如磁分离技术、阴阳离子代换法等(土壤污染治理方法研究)。2.化学措施施用改良剂、抑制剂等降低土壤污染物的水溶性、扩散性和生物有效性 ,从而降低污染物进入生物链的能力,减轻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危害()。例如:在某些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加入石灰、矿渣等碱性物质,使重金属生成氢氧化物沉淀。或添加膨润土、合成沸石等交换容量较大的物质来钝化土壤中的重金属等。3.生物措施生物治理方法有着物理治理方法和化学治理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处理费用低,其处理成本只相当于物化方法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②处理效果好,对环境的影响低,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不破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土壤环境;③处理操作简单,可以就地进行处理。基于这些优点,应用生物修复已成为当今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研究的一大热点(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生物措施是利用特定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吸收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与此措施相对应的新兴学科“环境生物技术”方兴未艾。应用现场污染治理的生物措施始于 1989 年 3 月,美国阿拉斯加海岸被石油污染,采用了两组亲脂性微生物后,使其净化过程加快了两倍。早期生物治理采用的主体生物类群多为微生物。最近,植物修复正成为生物治理措施中的一个亮点。植物对污染点的修复有三种方式:植物固定、植物挥发和植物吸收。研究表明,利用适当的植物不但可去除土壤环境中的有机物,还可以去除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超累积植物已成为环境保护工作者追寻、筛选的目标。我国对植物修复和超积累植物的研究已有良好的开端(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例如,在土壤重金属镉污染的植物修复研究中,通过大量筛选研究发现,十字花科芸苔属植物(Brassica spp.)中的很多种或基因型具有较强的吸收累积 Cd特性。我国广泛种植的油菜()就是该属植物,其中某些品种或基因型在累积 Cd 方面可能很高。筛选并种植可食部位低积累 Cd 作物品种(低吸收或低转移),通过作物互做(间作、轮作)减少作物对Cd 的吸收等植物修复方面的研究也需做进一步研究(土壤镉污染特征及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机理)。4.农业措施包括增施有机肥提高环境容量、控制土壤水分、选择适宜形态化肥和选种抗污染农作物品种等。另外,国外发达国家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较早 ,许多国家都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污染土地识别、评价和处理体系 ,其中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土壤保护实践在世界范围内极具代表意义。在国外,有关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保护的立法经验很多。美国于1985年和1990年修订的《农业法》希望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同时保护资源与环境,实现“持续农业”的发展。另外,1990年在联邦政府实施了“保护计划”管理。1987年为了控制农业水源水质而制定了《水质法》。欧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土壤保护政策,但现有许多欧盟立法都与土壤保护有关。如《关于环境保护、尤其是污泥农用时保护土壤的86/278/EEC指令》对农用污泥作出了规定;《关于废物的75/442/EEC指令》要求废物在处置时不能污染土壤;2004年底前,提出《关于堆肥和生物废弃物指令》,其目的是为了控制潜在的污染,并鼓励使用被批准的混合肥料,等等。日本已经建立了由预防对策和治理对策构成的土壤环境保全体系。有《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止法律》(1970)、《市街地土壤污染暂定对策方针》(1986)、《土壤污染环境标准》(1991)、《土壤污染对策法》(2002),等等。《土壤污染对策法》的实施,使得污染治理由被动向主动转化,以前无法计算的环保社会效益可体现为可以计算的经济效益,此种趋势表明日本的土壤环境保护已经呈现出新的阶段特点[3]。这些国外的立法经验对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浅析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问题)。“重视生态补偿机制,是国外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的一大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虞锡君向记者介绍道,生态补偿机制,又称生态系统服务付费,主要原则就是“污染者付费”和“保护者受偿”——由污染事故的责任方治理土壤污染、或者支付土壤污染治理的费用。国外在这方面有过不少成功案例——1972年,美国通过的《纳税人减税法》,目的之一就是以税收方面的优惠措施,来刺激私人资本投资于土壤清洁治理。根据美国政府的报告,其直接结果是吸引了34亿美元的私人投资,8000个受到污染的棕色地块恢复了生产能力。虞锡君表示,在区域联动的基础上确立土壤生态直接补偿制度,或许是我们目前值得努力的方向(长三角土壤污染后果堪忧。)郑进华 彭 强 郑晓琴.浅析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问题.[A], 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兰州)论文集高拯民.我国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lJ1.土壤学报,1989,26 (3):262-272.

农业工程类核心期刊哪家好发 5分 1.农业工程学报 2.农业机械学报 3 .灌溉排水(改:灌溉排水学报) 4.水利学报 5.节水灌溉 6.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7.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8.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9.农机化研究 10.粮食与饲料工业 11.江苏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2.农业现代化研究 13.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14.农业机械 现在在征稿阶段,如果想要发论文的话,可以给你推荐个不错的杂志社,我朋友就在那发表的 农业工程刊物是省部级吗 “刊物”是由杂志社岀版的书,比如《工业工程》杂志,它是一种岀版物。它没有什么“省部级”,“县团级”的级别。 如果一本书都有级别,那真是天大的笑话了。至于这个刊刊物的岀版社关什么级别的人与机构管着,目下在中国这到是不争的事实。 农业工程类SCI投稿求助 几个农业工程领域的SCI期刊,你可参考一下: 1. AGRARTECHNISCHE FORSCHUNG-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RESEARCH 《农业工程研究》德国 2. AMA-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ASIA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亚洲农业机械化》日本 3. APPLIED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 《农业应用工程》美国 4. BIOSYSTEMS ENGINEERING 《生物系统工程》美国 5. TRANSACTIONS OF THE ASABE 《美国农业工程师协会汇刊》美国 中国农业文摘 农业工程是什么期刊 这个中国农业文摘没有检索到,后边的农业工程倒是有。是农业领域的期刊,偏向的是农业机械方向,关注国内农业机械化发展和技术研究,同时所刊内容也利于促进机械化进度。刊号是11-6025/S。这些是简单介绍,详细资料可在期刊vip上搜一下【《农业工程》国家级期刊农业论文发表】。当然,也可也直接到“农业期刊”分类下看到更多的期刊及介绍。都是可以参考了解的。如果要往农业期刊上投稿自己的论文,还是找编辑沟通了解哪几个是可以投稿的。 农业工程学报排名,农业工程学报投稿,农业工程学报怎么样 是EI啦,本实验室很多往那投的。期刊水平不错啊 农业工程类SCI投稿求助 朋友你好,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农业工程类的核心期刊有哪些?国家级的、省级的各有什么?评定高级职称用 1.农业工程学报 2.农业机械学报 3 .灌溉排水(改:灌溉排水学报) 4.水利学报 5.节水灌溉 6.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7.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8.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9.农机化研究 10.粮食与饲料工业 11.江苏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2.农业现代化研究 13.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14.农业机械 【附: 2002年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又进一步作了统一答复:(1)期刊无国家级、地方级的区别;(2)目前国家与地方关于期刊的评比与期刊的学术水平无关;(3)“核心期刊”的认定是民间行为,而非 *** 行为;(4)目前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还没有制定衡量学术期刊质量的权威标准;(5)新闻出版总署近几年举办过国家期刊奖、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等期刊方面的评奖活动,不能认为获得这些奖项的期刊的学术质量就是高的,“不能作为评职称时入选论文的依据”。这是迄今为止 *** 职能部门最具权威和最新的意见。 权威的有关农业工程专业的期刊有哪几个? 农业经济 湖北农业科学 安徽农业科学 农业工程学报是核心期刊吗 已经查询过了,是核心级的。如果你评副高、高的,级别上,应该非常是符合qikanzj,前提是单位活着负责职称这一块的部门没有指定的期刊的话。。 农业类核心期刊好发的有哪些 S 综合性农业科学 1. 中国农业科学 2.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3. 华北农学报 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6.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7.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9.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0.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1.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2.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3. 西南农业学报 14.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5.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6.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7. 安徽农业科学 18. 上海农业学报 19. 中国农学通报 20.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1. 西北农业学报 22.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3.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4. 江苏农业科学 25. 江苏农业学报 26.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7.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8. 浙江农业学报 29.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0. 广东农业科学 31.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32. 湖北农业科学 33. 新疆农业科学 34.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35.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36. 贵州农业科学 37. 河南农业科学 38.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S1农业基础科学 1. 土壤学报 2. 水土保持学报 3. 土壤 4. 土壤通报 5.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6. 水土保持通报 7. 水土保持研究 8. 土壤肥料(改名为:中国土壤与肥料) 9. 生态环境 10. 中国水土保持 11.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S2 农业工程 1. 农业工程学报 2. 灌溉排水学报 3. 农业机械学报 4. 节水灌溉 5.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6.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7. 农机化研究 8. 中国农机化 S3,5 农学,农作物 1.作物学报 2.中国水稻科学 3.麦类作物学报 4.玉米科学5.杂交水稻 6.棉花学报 7.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8.大豆科学 9.种子10.核农学报 11.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2.中国棉花 13.作物杂志 14.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15.中国菸草科学 来源于:2008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生态学报新到稿件

楼主投了吗?有没有录用呀?

约稿一般是杂志社面向作者的,并不是你自己找的。一般面对老作者,杂志社会向他们预约稿件,意思是说我缺一个大致什么样的稿件,希望你能给我写出来,我给你支付稿费。这些都有时间和题材的限制的,一般新作者都是投稿过去,才会有希望被杂志社约稿。我帮你百度了一下约稿的定义。 约稿00指编辑给作者预约的稿件。 巴金 《关于丽尼同志》:“朋友分散了,刊物停了,没有人向他约稿、逼稿,他写好文章,也不知道该寄到哪里去换稿费。” 袁鹰 《不灭的诗魂》:“这类约稿,时间要求很急,常常不容许作者反复推敲。” 编辑本段有偿约稿00一般杂志类如《半月谈》、《经济管理》、《新疆农垦经济》、《改革》等都是有偿约稿,即投稿人的作品发表后主办方会支付投稿人一定报酬的约稿行为,这类杂志多是以发行量来赢取利润。 编辑本段收费约稿00一般学术期刊类如《植物学报》《生态学报》《现代园艺》等属于收费 约稿,即投稿人需要支付期刊主办方一定的版面费,这种期刊多属学术性质,发行量赶不上杂志,为维持日常运作故需收取一定版面费,但目前评职称、评奖都离不开这些期刊,因此虽然收费,稿源依然火爆。

本刊主要刊载动物、植物、微生物、农业、森林、草地、土壤、海洋、淡水、景观、区域、化学、污染、经济、系统、城市、人类生态等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术论文,特别欢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原创性研究报告和研究简报,生态学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介绍、新书评价及介绍,学术、科研动态及研究机构重点开放实验室介绍等,同时发布成果展出、招生招聘等信息。

嗷嗷,有些长,百度HI你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