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生物教学论文方向

发布时间:

生物教学论文方向

生物信息学、表观遗传学、核酸等。生物学教育期刊都可以发表生物信息学、表观遗传学、核酸、计算生物学、微生物前沿等等。《生物教育杂志》(JournalOfBiologicalEducation)是一本以生物-生物学综合研究为特色的国际期刊。

可以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课后实验等几个方面入手:

1、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2、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创设学生喜欢的学习情景 。

3、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4、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类论文方向

大一的论文一般都会给要求吧?大一物理其实是在高中的基础上细化,论文方向可以参考一下高中大学物理的差异;有兴趣有能力还可以选一个公式或者一个定理深度挖掘一下,从公式定理的提出者到公式定理的应用拓展,都可以

一、受力的物体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有人说受力(接触力,像磁性力另说,而外力性质的重力与虚构性质的惯性力是在此我要重新认识的“作用”。)物体发生了形变,但这是外在的问题,此外在的形变也有因为物体内部的情况的变化引起的因素。受合外力为零(接触力)的物体也形变。我们要看看在受到合外力为零与不为零情况下的物体的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我现在举几个现象方面的例子:先用水性质的物体来说明一下。1.有“重”的情况:(1)在地面上的装满水的容器,当该容器在水平方向上,受外力的作用(也有加速度),此容器中的水里就压强梯度情况发生。(2)在离心机中的装满水的试管,在离心机转动的情况下,其水里也有压强梯度情况发生。(3)静止在地面上的装满水的容器,在垂直发生方向上,其水里也有同样的压强梯度情况的发生。此容器的外力就是地面对其支撑的力。2.“失重”的情况:(1) 在地面上以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装满水的容器,水平方向上,水里没有压强梯度情况的发生。此情况没有外力作用之。(2)处在自由落体运动状态下的装满水的容器,其水里没有压强梯度情况的发生。此情况没有外力作用之。(3)在公转的太空实验室里装满水的容器,其水里没有压强梯度情况的发生。此情况没有外力作用之。(4)在车厢里的地板上,有此装满水的容器,假设此容器与其地板之间没有摩擦力,当此车厢突然在水平方向上加速时,在车厢里的人看来,此容器有加速运动(在地面上的人看来,此容器还是静止的),但其容器里的水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压强梯度情况的发生。此容器没有外力作用之。

中等师范学校以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为目标。物理学科在中等师范学校中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将来能胜任小学的教学工作,使他们既能传授小学自然学科中有关的物理知识,又能担负起指导小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所需要的物理知识和实验的技能、技巧,培养 儿童 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等师范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的有效开展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等师范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的有效开展全文如下:

摘要 :中等师范学校是培养优秀小学师资人才的重要地方,学生全面学习及掌握知识对于学生的成绩和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虽然物理及自然科学课程的知识丰富详细,但是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物理及自然科学难”的思想是导致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针对学生的偏颇思想,教师应当予以重视,并加以改善和解决。

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的有效开展要求教师优化教学设计,使物理及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更加有趣和易于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提高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在中等师范学校中开展中等师范有效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的方式。

一、风趣讲课,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

生都摇头,纷纷说不知道。教师趁机解释:“第一个苹果,被夏娃和亚当吃了;第二个苹果,砸在牛顿头上了;第三个苹果,就是苹果手机啊!我们现在没有苹果,但是可以看看牛顿被苹果砸了之后,为物理及自然科学做了什么贡献。”教师的讲话会让学生觉得很有趣,同时对物理及自然科学课堂也有了更多的期待。这时,教师就可以讲解教材内容了。教师风趣的讲课不仅可以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对物理及自然科学的喜爱之情,这都有利于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实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

好奇心能够驱使人们积极思考,通过努力获得答案,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因此,在中等师范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实验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努力思考和认真听课。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不同物体下降时的速度一样吗?它们会同时落到地上吗?”学生一时难以肯定地回答教师的问题,于是教师就可以做一个实验,选取几种不同的物体在同一时间从相同的高度抛下,然后与学生一起观察实验结果。当实验结果与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时,学生一定很想弄清楚原因,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教材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教材内容。

三、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解所学的知识。动手实践有利于学生巩固课本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中等师范的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自己动手。如在讲关于摩擦力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动手,采用不同的物体做实验,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然后再根据教材内容的讲解验证自己的实验结果和猜想。亲自动手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当中,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中等师范物理及自然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动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 总结

中等师范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的有效开展,对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风趣的语言授课,积极导入实验,鼓励学生多动手,从而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教学的有效开展。

相关 文章 推荐:

1. 初中物理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2. 初中物理教学心得体会

3. 浅谈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4. 初二物理教学心得4篇

5. 高中物理教学心得体会

6. 浅谈物理教学类比法

7.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

8. 初二物理 温度和温度计的教学视频

9. 高三物理教学心得3篇

10.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

水生生物学研究方向论文

1.刘筠.家鱼的人工繁殖研究工作的现状和展望.水产学报,1965,2(3):50-562.刘筠等.草鱼产卵类型的研究.水生生物学集刊,1978,6(3):247-2623.刘筠.我国淡水养殖鱼类遗传鱼种的现状和展望.水生生物学集刊,1979,6(4):471-4844.刘筠等.三角鲂精子与青鱼卵子的受精细胞学研究.水生生物学集刊,1981,7(3):229-2395.刘筠等.尼罗罗非鱼性腺发育的研究.水生生物学集刊,1983,8(1):17-326.刘筠等.鳖性腺发育的研究.水生生物学集刊,1984,8(2)7.刘筠等.红鲫(♀)×湘江野鲤(♂)杂交一代生殖腺的细胞学研究.水生生物学报,1986,10(2):101-1118.鲁双庆, 刘筠, 陈淑群, 刘少军. 草鱼垂体STH细胞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研究.动物学研究,1996,17(1):75-789.刘少军, 姚占州, 刘筠. 用性反转方法研究革胡子鲇的性别遗传机制. 水产学报,1997,21(1):77-7910.黎双飞,刘少军, 刘筠,罗琛,张轩杰,周工建. 异源四倍体湘鲫肝组织线粒体DNA研究. 水产学报,2000,24(6):489-49311.黎双飞,刘少军,张轩杰,罗琛,刘筠. 四个鲫鱼品系线粒体DNA的限制性酶切分析.动物学研究,2000,21(6):432-43612.刘少军,胡芳,周工建,张轩杰,何晓晓,冯浩,刘筠.三倍体湘云鲫繁殖季节的性腺结构观察.水生生物学报,2000,24(4): Shaojun,Liu Yun et al. The formation of tetraploid stocks of red crucian carp ×common carp hybrids as an effect of interspecic hybridization. Aquaculture,2001, ,192(2-4):.刘飞 张轩杰 刘少军,罗琛,周工建,刘筠.湘云鲫(鲤)的消化道组织学研究.中国水产科学,2001(1):72-7615.黎双飞,刘少军,张轩杰,罗琛,周工建,刘筠. 三倍体湘云鲫及其亲本线粒体DNA的比较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2001,8:1-516.冯浩,刘少军,张轩杰,罗琛,周工键,姚占州,刘筠. 红鲫(♀)×湘江野鲤(♂)F2和F3的染色体研究.中国水产科学,2001,18:1-417.谭立军,刘筠,陈淑群.乌龟胚胎发育.水生生物学报,2001,25(6):605-612

这个最好要根据你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的。比如说你读研究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更好找工作还是学术上的深造?还有就是你是否有理想中的院校?最后就是对自己心中意向的专业一定要有充分的了解,千万不要凭着自己的理解而走错了方向。

发表了大量论文,很多分类专着先后出版,为我国水生生物学的研究铺平了道路。《华东水生维管束植物》裴鉴等,1952《湖泊调查基本知识》饶钦止等,1955;《中国淡水轮虫志》王家楫,1961《中国海洋浮游硅藻类》金德详等,1965;《中国海洋浮游桡足类》郑重等,1965《中国动物志—淡水枝角类》蒋燮治、堵南山,1979;《中国动物志—淡水桡足类》沈嘉瑞等,1979《中国淡水藻类》胡鸿钧等,1980《西藏水生无脊椎动物》蒋燮治等,1983;《海洋浮游生物学》郑重等,1984《中国淡水藻志-鞘藻目》饶钦止,1988;《中国近海多毛环节动物》杨德渐、孙瑞平,1988《中国淡水藻志-硅藻门中心纲》齐雨藻等,1995;《中国淡水藻志-色球藻目》朱浩然等,1997《中国淡水藻志——裸藻门》施之新等,1999;《原生动物学》沈韫芬等,1999 在内陆水域方面,50年代中苏合作对黑龙江进行综合考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对长江中、下游的湖泊调查,青海湖调查,80年代初由各省、市水产研究机构和几所水产高等院校协作,对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四大水系的渔业资源进行综合调查。大连水产学院等单位开展了内陆盐水及其生物资源的调查和利用的研究。这些工作为水产饵料生物的区系和分布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在海洋方面,上世纪50年代,中科院海洋所对黄、渤海进行综合调查。1958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80年进行全国海岸及海洋资源综合调查等 在单胞藻培养方面,青岛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海洋研究所等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藻种室,可随时为生产、科研单位进行藻类培养提供种源;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了固氮蓝藻的培养和在农业、渔业中利用的研究;海南、广东建起了多处螺旋藻培养基地,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水产品育苗生产中;曾被视为害藻的螺旋鱼腥藻(Anabaenaspiroides)经陕西省水产研究所多年研究,证实其为鲢易利用的优质饵料,并在大面积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轮虫培养方面,继上世纪50年代引进日本工厂化培养技术后,在土池中大量增殖轮虫获得成功,并已在淡、海水苗种生产中,特别是河蟹土池生态育苗中得到应用。枝角类作为“鱼虫”,早在我国民间养鱼中采用。十几年前何志辉等从晋南采集到盐水枝角类—蒙古裸腹溞(Moinamongolica)驯化于海水中,并对其生物学和培养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为大规模增殖作为海水苗种生产新的活饵料奠定了基础。随着沿海卤虫资源的急剧下降,内陆盐湖资源开发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上世纪末,由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水产研究所,对西北地区盐湖卤虫资源进行了为期4年的调查,发现有卤虫的盐湖31处,水面1620km2,为卤虫资源利用开拓了新领域。 1.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2.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3.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1.水底区(1)沿岸带(littoralzone)由水边向下延伸到大型植物生长的下限。这一带的深度按水的透明度而不同,一般为6~8m。(2)亚沿岸带(sublittoralzone)沿岸带和深底带的过渡区,一般没有大型植物生长。有些湖泊这一带为贝壳所堆积。(3)深底带(profoundalzone)深底带包括亚沿岸带以下的全部湖盆,通常堆积着富有机质的软泥,这一带没有植物,动物的种类较少。 “水生生物学”初创时期(1960年以前):上海海洋大学的水生生物学课程开设可以追溯到解放前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江苏省立水产专科学校(1930年)。当时的养殖科是三个主干专业(另外还有捕捞科和加工科)之一,该专业设置了生物学课程,其中包含了浮游动植物、底栖生物、无脊椎动物等内容,因为它们与水产养殖关系密切。新中国成立后,在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大调整之际,上海水产学院宣告成立,这也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高等水产院校,因水产养殖分设淡水和海水养殖两个专业,所以相对应地设置了《淡水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课程。当时的水生生物学方面师资有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学的陈子英教授(摩根的学生)、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的肖树旭教授、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系的王嘉宇讲师以及日籍杨亦智讲师等,并聘请了当时山东大学李冠国教授(讲授“浮游生物学”课程),他们进行水域调查研究,采集水生生物标本,结合生产实习,自编讲义。上海水产学院成为我国时间最早、师资最优、教材最全的第一所开设水生生物课程的高等院校。随着学科的发展,上海水产学院于1956年在国内率先设立了水生生物学专业,招收学制为四年的本科生。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一批水生生物学方面的专门人才,如甲壳动物学家梁象秋教授、鱼类学家苏锦祥、伍汉霖、金鑫波、王幼槐等教授,也促进了水生生物学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并于1960年在国内出版了第一本《水生生物学》教材。六十年代后期:文革特殊阶段。水生生物学教学、课程建设积累期(1972-1988):这一阶段,水生生物学教研组人才聚集,各成员专业特长优势明显。其中,梁象秋教授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水生生物学,杨和荃教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植物学专业,在淡水浮游生物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方纪祖副教授毕业于厦门大学,主攻海洋生物;严生良老师在水生生物生态学方面有专长,当时的海洋生物学教师还有洪惠馨教授、虞冰如老师,淡水生物方面还有王菲老师等。当时,授课班级少(3-5个班/年),水生生物学课程分为淡水生物和海洋生物两部分授课,课时很多(160学时,分上下两学期授课),师资力量配备非常强,教师非常注重课程建设,特别是在水生生物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方面加强建设。1972-1979年,上海水产学院搬至厦门期间,水生生物教研室组织编写了《淡水习见藻类》、《淡水轮虫图册》、《淡水枝角类图册》、《淡水软体动物图册》、《水生维管束植物》等教学参考书;1982年,严生良、梁象秋、杨和荃等老师参编出版了《淡水生物学》(上册);1986年,杨和荃教授参编出版了农业部广播电视教材《淡水生物学》,并于1988年受聘为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淡水生物学“教师。1986-1989年期间,由杨和荃教授编导,由我校电教中心拍摄了“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淡水生态”等水生生物电视录像教学系列片,(这些录像链接在“水生生物学”市级精品课程网上,为许多学校参考使用,效果很好),还拍摄了水生生物实物彩色照片300多幅,制作了1700多帧幻灯片。当时的水生生物学授课方式主要为黑板板书和放映幻灯片。水生生物学课程建设逐步发展期(1988-2000):1988年,水生生物学4年制本科专业恢复在全国招生。从1984年始,梁象秋教授、杨和荃教授、方纪祖副教授就筹划、整理、编写了《水生生物学》讲义,该讲义集淡、海水生物,集水产饵料生物和经济生物为一体,于1989年在水生生物学专业试用。1992年专业教学计划调整,水生生物学专业的《淡水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两门课程正式合并为《水生生物学》(90学时),同时增设了《水生生物生态学》课程(36学时)。《水生生物学》讲义在试用6年后于1996年由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教材是当时国内水生生物学方面最完整、最系统的教材,被国内近30多所相关高等院校作为教材使用,并于1999年在台湾出版发行。1996年,水生生物学被评为校级一类课程。水生生物学课程建设崛起阶段(2000年以后):2001年,上海海洋大学承担教育部“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淡水养殖专业”和“海水养殖专业”合并为“水产养殖专业”,水生生物学课程成为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2000-2001年,学校立项开发了“水生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该课件已陆续被国内14所高校借鉴引用。2001-2002年,水生生物学课程被推荐为上海水产大学重点建设课程。2002年3月-7月,上海水产大学立项进行“水生生物学多媒体课件网络英文版制作”。2003-2004年,水生生物学课程被推荐列为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2003年,“水生生物学”被评为上海水产大学校级精品课程。2004年,《水生生物学》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2004年,梁象秋教授出版专著,《中国动物志》无脊椎动物(第三十六卷)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 匙指虾科。2007年,梁象秋教授参编的《中国动物志》甲壳动物亚门长臂虾科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2004年,上海水产大学投资200万元建立了上海市水生生物科技馆,使水生生物标本、生物学现象和知识科普化。该馆面向上海市所有中、小学生开放,成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之一。2005年,学校立项完成水生生物学实验室规划和建设工作。2006年,我校投资36万元,建设了国内一流的“水生生物学”数码互动显微镜教学实验室。水生生物学课程在半个多世界的历史沿革中,授课时数从“淡水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两门课程的160学时降至126学时(其中形态分类部分90学时,生态部分36学时),再根据不同专业下调至72学时或54学时。当前又根据新的人才培养需求,进一步调整为48学时(理论)+27学时(实验)或30(理论)+18(实验)。授课方式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变革到幻灯、录像、多媒体教学、生物显微成像数码互动系统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整合还是教学设备的配备均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在教学时数缩减的前提下,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没有削弱,教学效率反而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卓有成效。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学不仅立足于本学院、本学校,更着重于将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成果服务于其它相关教育教学机构,着眼于使我们的教学成果能为国内水生生物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贡献一份力量。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的教材、我们的课程教学体系、我们的CAI课件、我们的标本。.....,每次建设的成果都为国内几十所相关高校所共享。几代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使上海海洋大学的水生生物学有着深厚的文化和科技积淀,并努力向国家级精品课程迈进。

南京光明特种水产养殖公司是生态养殖领域著名学者、河南省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和南京环球生态食品研究咨询中心专家组成员周文宗博士的专利实施和技术推广重点基地。本公司长期举办黄鳝、小龙虾、泥鳅产业化生态养殖技术培训班。 一、与其它养殖方式有何本质的区别 网箱式流水无土养殖方式:集约化、高密度,起捕容易,产量较高。弊端:缺水地区无法推广;水面深,幼鳝苗种不易驯化;水面大,发生鱼病易传染不易消毒;网衣孔易堵塞、需常清洗,否则会影响箱内外水体的交换;老鼠咬网造成黄鳝大面积流失。 有土养殖方式:鳝池水温变化小,换水次数少;能利用天然饵料降低饲料成本;不需遮阴,适合室外养殖。弊端:鳝池活饵多,饲料气味不易扩散,不利于黄鳝驯食配合饲料;泥中的病虫难清除,病鳝难以及时发现,不利于防治;建池成本高,管理不便;密度小,产量低效益差。 静水无土生态养殖与间歇式流水无土养殖方式:由周博士首创。利用特制鱼巢代替泥土,利用水草及水质改良剂改善水质。由于成功地将生态工程技术嫁接到养殖上,采用生态防治技术进行黄鳝病虫害综合防治,通过食物链技术开发生态饵料,不仅攻克了目前鳝鱼人工养殖普遍存在的药物残留超标的难题,而且成本也降低到每公斤15元左右。同时,有效地解决了小黄鳝“不合群”,以及高密度养殖就会烂尾、出血、发生肠道等多种疾病的难题。突出从种群以上层次来调控生态环境,利用生物多样性和共生互利原理增强缓冲性,提高黄鳝高密度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减少辅助能投入,降低饲料成本。养殖水能得到综合利用,充分利用秸秆、粪便、水草等农副产品下脚料生产活饵,生产园区无废弃物,生态效益显著。具有建池成本低、便于观察、驯食配合饲料容易、管理方便、有利于防治病虫害和效益较高等优点。 二、项目实施风险评价 本项目的风险主要来自鳝种质量的好坏、繁殖产卵量的多少,以及病虫害防治的效果等三方面。 提高鳝种质量的措施有:(1)辨知鳝种来源,杜绝饲养药鳝、病鳝;(2)延长鳝种浸泡处理时间,及时用生物载体投食药饵;(3)及时捞出白天不入鱼巢的黄鳝,单独处理或返售市场;(4)来年尽可能采用自己半人工繁殖的苗种。 提高雌鳝产卵量的方法有:(1)筛选大规格的亲体;(2)加强亲体培育,提高饲料质量;(3)控制好环境条件。 病虫害的防治以预防为生,进行生态养殖。重点抓好黄鳝赤皮病、出血病、神经紊乱症的预防工作。周博士已研发成功“多益善”系列药物,其中:(1)专利产品“多益善1号”——是浸泡鱼虾苗种的有效药物,能够防治鱼虾大多数病虫害,并且对有些疾病有独特的疗效,在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2)专利产品“多益善2号”——由十几种中草药组成,是黄鳝、泥鳅、小龙虾等养殖初期的主要内服药,通过特殊的药物载体转移到鱼虾体内,极大地提高了鱼虾的成活率,减少了鱼虾的应激反应。(3)“多益善3号”是从苦参、烟草中提取的药剂,能够有效防治鱼虾常见的水蛭病,既可以单独浸泡,也可以全池抛洒,并且没有副作用,克服了生产中其它药物的缺点。 本项目只要严格管理,提前预见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质量不好的黄鳝及时处理或出售,就可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 三、养殖规模 小规模养殖:面积1亩左右,总投资1-3万元即可投产。仅就黄鳝产品而言,年产商品生态黄鳝4000斤以上,年利润可达4万元以上。 基地产业化养殖:面积1公顷左右,三年内总投资90万人民币,年总收入210万元,其中商品生态鳝收入180万元,苗种收入30万元,实现净利润万元,成本利润率为。同时,可对农户有偿培训。 注:以上两种规模的收入均未包括:生态龙虾(亩产1000斤)及黄粉虫、蚯蚓、泥鳅、无菌蛆、小杂鱼、福寿螺、生态水稻等农副产品收入。 四、技术培训内容及参加培训办法 技术培训内容:⑴ 黄鳝生态养殖的理论基础;⑵ 鳝池的建设;⑶ 黄鳝的生态繁殖(静水无土生态养殖、网箱式流水无土养殖);⑷ 鳝种的筛选和处理;⑸ 黄鳝生态养殖的日常管理技术;⑹ 黄鳝病虫害的综合防治;⑺ 黄鳝的营养生态和配合饲料;⑻ 黄鳝养殖的水质调控;⑼ 黄鳝活饵(蚯蚓、黄粉虫、无菌蛆、福寿螺、水丝蚓)的人工培育;⑽泥鳅、小龙虾的生态养殖全套技术。 本培训基地位于生态环境优美的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实行“一次交费,随到随学、终身学习”,每月8日,著名养鳝专家周文宗博士亲临授课。培训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专家与学员互动交流沟通,基地的见习管理的全方位体验。参加培训的学员,一律建立动态的数据库,采用联网跟踪、咨询答疑、提供后续最新科研成果、定期举办学员研讨会等方式进行技术服务。培训费1000元/人(含:专家授课费、教材光盘费用、一周的住宿费用等)。本期如没学会者,下期可免费再来学习和实习,学会为止。 学员也可购买全套培训教材(黄鳝、泥鳅、小龙虾、蚯蚓、黄粉虫五套养殖技术资料,含光盘8套,仅收300元,不含邮费)。也可单项供应:黄鳝资料200元/套、泥鳅资料100元/套、小龙虾资料100元/套、蚯蚓资料100元/套、黄粉虫资料100元/套)。有空来本基地补课缴纳培训费时,可扣除已购资料费用。 本公司长期提供黄鳝、小龙虾、泥鳅、福寿螺、蚯蚓的成品供应,以及驯化种苗和专有特效生物渔药的供应服务。 五、周文宗博士简介 周文宗,男,高级技术职称:副研究员,河南省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和南京环球生态食品研究咨询中心专家组成员。1993年攻读沈阳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2001年攻读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生态工程专业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专业研究生,双获博士学位。专业:生态工程和水生生物学。研究方向:动物生态工程和行为生态、养殖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周文宗博士先后主持完成省级课题15项,主要参与“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及省级课题9项。迄今为止,他在国内外刊物发表或被接受论文78篇,其中第一作者60篇,通讯作者12篇,核心期刊58篇。申报专利10项,其中第一发明人7项,授权专利6项。参与组织《生态学热点研究从书》的编写工作,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1部。 他积极探索特种动物生态养殖的理论,采用行为生态学方法,系统研究了黄鳝和克氏原螯虾的摄食生态,将生态工程技术运用于黄鳝、泥鳅和克氏原螯虾养殖中,相当程度地解决了“素有水产养殖难养之最”的黄鳝养殖技术难题,在国内外首次提出黄鳝静水无土生态养殖与间歇式流水无土养殖新模式,成功实现黄鳝浅水无土半人工繁殖技术,使黄鳝养殖在北方地区成为可能,并在香港、江苏、河南、湖北、山西、江西、四川、辽宁等地建立示范推广基地,培训学员逾千人,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黄鳝养殖产业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内率先开展城市污泥蚯蚓分解处理技术的系统研究,提出畜禽粪污处理与利用生态工程,并且在许昌、郑州等地建立示范工程基地。 他所领导的研究团队系统总结环境工程和生态工程耦合的理论,以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为研究中心,以动物修复尤其是生态滤池为研究特色,致力于将生物完整性指数用于江河健康评价,筛选各类生态工程工具种,为水生植物入侵种的利用提供生态工程模式,推广“以鱼养水”的生态养殖模式和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其研究成果先后为CCTV-7(;)、《河南日报》()、《河南农村报》()、《现代快报》()、《金陵晚报》()、《农民日报》()、《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所报道以及各大网站如新华网、中国食品产业网、中国饲料在线、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水产技术推广网、中国报道、21世纪网、中国渔业政务网等报道。

生物化学研究方向论文

生物化学对医学生而言是一门比较难的课程,实验教学对于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物化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基础医学专业是我校为适应我国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而新开设的专业,目的是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扎实的基础医学科学和生命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并有较强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潜力,将来能够在高等医学院校、医院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临床医学实验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专门人才[1]。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本质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医学等生命科学领域至关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生物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生物化学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必修课,是将来独立进行科研和教学的有力保证[2]。如何建立适合基础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模式,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与优化,适应该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是生物化学专业教师亟须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目前,医学院校的传统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主要模式、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如下:

①理论课程方面: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授课教师主要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授课,教师讲,学生听,却不利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在教材使用方面,基础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使用同样的教材,无法满足基础医学专业培养的需要。另外英语授课的比例不高。多年来,在对生物化学的授课过程中,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课件和参考资料中除了专业名词做了英语注解外基本上都是中文,课堂上也是以中文授课为主,不利于提高学生查阅英文文献、英文论文的撰写以及英语学术交流的能力。

②实验课程方面:实验课内容不能满足培养学生整体科研思维的需要。部分实验内容陈旧过时,不少生化实验仍然采用已经被淘汰的技术 方法 ,与生物化学的理论发展完全脱节,与临床实践也毫无联系,因此这些实验需彻底摈弃更换。另外实验教学模式大都是课前实验技术人员做好准备,上课时教师照本宣科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照方抓药”式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完成实验 报告 。整个实验模式貌似紧凑完善,但学生思维参与度不高,很多时候都是应付差事似的操作,这样的教学突出实验技术的过程,而学生不能完全掌握知识的连贯性,无法熟练地运用这些技术解决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因此,如何改革实验课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是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我校基础医学专业开设了生物化学以及高级生物化学两门相关课程。我们结合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和调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好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为今后的实际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1全面优化调整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要制定合适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

基础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在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课,高级生物化学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课。前者主要侧重于基础理论的阐明,后者主要侧重于学科的前沿进展和技术。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基础理论-临床科研知识体系的构建。课程首先介绍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和现状,帮助建立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接着具体讲授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内容,完善基础知识结构体系,然后在临床案例和科研论文情境中讲解各种疾病或技术, 总结 和提炼具体案例中的研究思想和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物质的代谢与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调控,对于这部分内容,采用多媒体对基本内容进行详细、重点的讲解。部分内容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加深理解。②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这部分内容应结合具体科研文献进行讲解。③疾病的发病机制,该部分内容结合临床病例进行系统介绍,可以采用PBL教学法进行案例分析[3]。强调关注疾病具体的分子机制。由于生物化学发展非常迅速,由此衍生出的交叉学科的知识更是日新月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最新成就、最新进展不断整合到教学内容中,使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进一步了解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验教学要关注学科发展前沿技术,更新整合

现有实验内容我们对现有的生物化学实验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梳理,去除陈旧过时的实验,下一步将尝试:

①在每个实验开始引入合适的案例,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实验意图,有效地和临床、科研联系起来。

②尽量保证实验内容的连贯性,比如前次RNA提取实验获得的RNA可以作为下次RT-PCR的模板。

③为了使实验内容与临床联系更加密切,对于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测定和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测定两个实验,均增设高剂量组,通过正常样本和异常样本之间的比对,加深学生的印象。

④在高级生物化学实验安排中,尝试将有内在联系的多个实验整合为综合性实验。如可将原有的质粒抽提基础上增加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鉴定,连接产物的转化和阳性克隆的筛选,整合为完整的分子克隆实验。通过综合性实验的开设,不仅可以增加实验内容的系统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同时也要注意提供合适的科研问题情境,使学生能真正理解每个实验的原理和应用。

⑤依托我校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开展创新性实验,尝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

2全面优化调整教学方式

理论教学方式

基础医学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与自学能力,因此为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时应尽量避免传统的“授课式”教学模式,可采用以下多种 教学方法 融合的方式。

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每年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规模在40人左右,而现有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教学 经验 使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部分采用PBL教学模式。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可以不仅仅局限于疾病案例的提供,一些具体的科研实验也可以作为案例,使学生逐步建立科学的学习和 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获取知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采用“简述-自学-总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讲课的主动性。例如酶的竞争性抑制章节中,可让学生主动查找临床上以竞争性抑制为原理的药物,让学生加以比较,加深学生理解。

互动式教学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例如在讲解了DNA的生物合成的基本内容后,把整个班级分组,让每组学生主动查阅与逆转录有关的文献和最新进展,制作成PPT,每个组派一名代表用20分钟时间去讲解逆转录章节的相关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口头表达能力。

加强英语授课比例在科研工作中,无论是查阅文献、撰写科研论文还是学术会议交流,对 专业英语 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英语授课的比例,尝试全英文PPT,教师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双语教学,尤其是专业名词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尽快提高专业英语水平。

实验教学方式

将PBL教学的理念引入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把每个实验设定在有意义的科研问题或临床案例等情境中,通过学生的彼此合作解决问题,进而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使学生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又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以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案例引出蛋白质含量测定实验等。采取PBL与传统教学模式并行的教学方式,融合“互动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思考,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解释实践中的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生物化学作为基础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21世纪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基础医学专业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我们需要对生物化学教学进行及时的优化和调整,以便把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培养成为从事医学 教育 和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为部分研究性人才进入更高层次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既是一门重要的生命科学基础学科,又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目前自然科学中进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然而受传统的考试体系的影响,大多数院校的考核方式依然拘泥于传统的期末一次性“终结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一次考试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些学生应对这种考试是靠临考前的死记硬背,即使能得到好成绩,也仅仅是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却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计划。传统的考试体系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考试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提高考试的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考试体系的改革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科研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引入形成性考核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素质教育培养的要求,有助于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为满足以“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临床医学医学生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要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考核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构建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形式

1)阶段性考试。当每个章节学习结束时,利用每个章节结束的最后一节课时间,对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闭卷测试。测试结束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现场对学生答疑解惑,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教师审阅测试答卷后,将答卷反馈给学生,充分保障学生对成绩评定情况的知情权,并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抓紧补正。

2)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实验课不仅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很好地煅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多站式实验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技能的掌握情况,由临床班授课主讲教师担任主考,设四个考点,每个考点设监考教师两名,负责考试过程及考场纪律;每个考点的考试项目满分为5分,总计20分:第一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第二站:721型分光光度计和离心机使用第三站:电泳仪使用电泳加样第四站:装柱,层析柱上样

3)理论教学期末考试。理论教学终结考试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旨在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考试的内容涉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各方面知识,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问答题以及案例分析题等。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成绩评价

1)形成性评价(教师评价)。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言的。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对学习的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研究所作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控制学习过程,使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培养合作意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有效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吉林省精品课程的平台资源,建立生物化学师生交流QQ群、微信群,改变了只能在课堂上与教师见面、提问、交流的状况。利用多种平台,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反馈学生学习的评价,调整学生学习的状态,更加有利于接下来课程的讲授。

2)学生互评。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交流和沟通协调能力,为今后的医患交流打好基础。利用理论或实验教学的空闲时间,就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话题进行分组讨论,组长负责记录讨论的内容、过程和结论。讨论结束后,组内成员相互评分,讨论记录和评分形成文字性材料交给授课教师。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分值设置学生的结课评价成绩由阶段性考试成绩(占20%)、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成绩(占20%)和理论教学期末考试(占60%)组成,形成性评价和学生互评不计入结课考核成绩。

2考核体系改革的效果与体会

形成性考核体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时间紧迫,紧张感加强, 学习态度 端正,兴趣增强,能有意识地主动学习,利用课外时间搜集各种资源对课堂上的知识及时消化,随时进行复习,灵活地将知识变成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对理论和实验技能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形成性考核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多项能力阶段性考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互评的小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师生的沟通平台使学生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形成性考核体系同时也激发着学生对专业问题的质疑与思考,训练了科研思维及批判意识。形成性考核体系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形成性考核体系给教师带来更大的自由度,并且在考核体系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反复论证,不断地摸索、创新、查漏补缺,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形成性考核体系促进教师自身成长与以往的考核模式相比,阶段性考核体系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在增强责任心的前提下,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来满足配合学生学习的需要。

3讨论

形成性考核体系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考试模式,它不仅重视理论教学,更加重视实验教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这种以“阶段性考试+实验教学多站式考试+理论教学期末考试”的考核体系取代传统的“一张试卷的终结性考试”定成绩的考核制度,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技能的动手操作水平和团队协作沟通等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核体系的改革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深层次变革,是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勇于开拓创新,又要科学分析,达到真正的教学考的统一,适应以“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临床医学医学生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要求,推动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摘 要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其重要,不但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到轻松、愉快,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生物化学;学习兴趣;培养

学习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如何使学生激起并保持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 学习方法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主要工作。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基础生命科学[1],是现代医学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在校学生缺少医学基础知识,也无疾病的临床概念印象,且 抽象思维 较差,常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给师生互动带来一定难度,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笔者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1 讲好绪论,上好第一次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对新鲜事物都会感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重视绪论的讲授艺术,给学生留下第一个深刻印象,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绪论的内容是每个学生接触这一门课的开始,能否激发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就很关键。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绪论阐述了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研究内容及与医学的关系等,具体内容篇幅虽小但涵盖面比较广,可谓是学会生物化学的大纲。为提高学生兴趣,可结合现实生活,以提问、设问、讨论等方法讲述DNA克隆及我国合成胰岛素的过程,让学生既知道学习生物化学的重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生物化学产生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求知欲望,使精力和思维集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思维活动自觉主动地跟着教师走。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不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需要。

例如在讲糖异生这一节前,首先问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人不吃饭约可活六周?靠什么维持能量供给?有学生回答:糖异生。追问:什么是糖异生?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中,由此产生疑惑、好奇,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再对该节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教学的吸引力,使课堂教学沿着“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三维进行。

对学生来说,学习的主动性首先来源于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清楚。在讲解生物化学过程中,应适时地对学生提出一些比较疑难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探讨和钻研,并学会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自己得出结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所以教师在课前备课时,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认真“备问”,把要讲授的内容组织成“问题链”,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将这些“问题链”滚动提出,请学生回答,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让学生去思考,当学生得出正确结论时,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思维方法、推断结果给予表扬和鼓励,不断强化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引入临床病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现在已成为生物学各学科之间、医学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的共同语言,单一的理论学习往往很枯燥,而临床基础教学一旦脱离临床实践就显得枯燥无味。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该门课程时应结合临床实践,采取典型病例,

通过病案分析讨论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比如在讨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病例中,针对性地设计3个问题。病例:某女,5岁 儿童 ,因使用新鲜蚕豆后出现头痛、发热,继而出现血红蛋白尿、贫血、黄疸,急诊入院。1)试分析该儿童为什么食用新鲜蚕豆后会出现血红蛋白尿、贫血和黄疸?2)分析该患儿的发病机制。3)对具有这类遗传性疾病的家族应该如何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

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去思考分析上述问题,提高学生应用基础 医学知识 解决临床医疗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学生接触到实际问题,激发兴趣,争相发言,教师再进行最后的总结。这样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热情,使学生联系临床实践,扩大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且易记、易懂、易巩固。通过开展病例讨论,以求达到传授知识、培训临床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4 采用多种授课方式,丰富课堂内容,巩固学生

学习兴趣

要学生乐学,教师必须乐教。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师展示才学的地方。要想维持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技巧的掌握和应用非常重要。

首先,教师应有扎实的教学功底,熟悉各种教学方法,并能根据教学实际去不断推陈出新。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在围绕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适当给学生补充一些内容新颖,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到所学知识的有限和不足,从而产生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和巩固对专业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脂类代谢时,可同时讲授暴饮暴食,摄入过多高脂肪食物对患者及社会造成的危害,通过举一反三,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

其次,要强化教学目标,淡化学科意识,并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实践教学,去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有兴趣的东西,越容易在头脑中扎根。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良好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兴趣是分不开的。要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并巩固和保持下去,教师的课堂教学除了做到概念准确、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等基本要求外,还需要一些风趣、幽默、富于情趣的教学语言来点缀。

此外,还可通过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性研讨与专题性 辩论 等多种形式,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在条件允许时,还可组织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来增加 社会实践 ,使课堂从有限的教室空间延伸到广阔的社会舞台,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职业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早日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常教常新。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的主体,其学习兴趣一旦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就会变得积极主动,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创造乐教乐学、教学相长的气氛。

参考文献

[1]查锡良,周春燕,周爱儒,等.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猜你喜欢:

1. 生物化学学习心得和体会范文

2. 生化药学论文

3. 关于生命与健康结课论文

4. 大学生健康论文3000字

5. 生物化学趣味记忆法

6. 食品与健康论文3000字

生物小论文 (关于种子) 一、种子的发芽率 种子发芽率一般是指在适宜的条件下,经浸种吸足水分的种子,在l0天内发芽的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总数的百分率。它是决定种子质量和实用价值,确定播种量和用种量的主要依据。不同的种子,其发芽力往往有很大差别,相同的种子,其发芽力也会有变化。种子的发芽力受栽培条件、成熟程度、收获时的气候、入库时的种子含水率以及贮藏条件好坏、贮藏时间长短等多因素的复杂影响。如果不进行发芽测定,盲目地进行浸种、催芽或者直接播种,就有可能出现出苗不齐、苗数不足、甚至完全不出苗等现象,其结果不仅浪费粮食,又耽误了季节,造成生产被动。认真做好种子的发芽力测定,周密计算用种量,有计划地进行生产,不但可以避免出现上述情况,还可以提高产量。水稻种子发芽率常用的测定计算方法是:先从供试品种的种子容器中,分上、中、下、边缘、中央不同部位分别随机取出少量种子,去除杂质后,在水温20—30℃条件下浸24小时,然后将吸足水分的种子以100粒为一组,分成四组,分别均匀排列在铺有滤纸或草纸的4个培养皿内,并分别以等量适量的水,放在气温30—35℃环境条件—下,逐日记载发芽数,从试验开始记载10天,最后分组计算其发芽率,四组的平均数即为该种子的发芽率,其计算公式为:发芽率(%)=发芽的种子数*100/供试种子总数 二、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是水分、温度、氧气及阳光。 水分是种子发芽的首要条件。种子必须吸收足够的水分才能加速种子内部的生理作用,促进酶的活动,有利于贮藏养料的溶解和胚的增长,从而促进种子的萌发。 温度也是种子发芽必要条件之一。种子在吸收足够水分和氧气后,还需要一定的温度才能萌发,温度是种子萌发的能量来源。温度作用在于促进酶的活性,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也就是酶的最适宜温度。此外,温度也直接影响到种子吸水快慢和呼吸强弱。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种子吸水越快,呼吸也越强,发芽越快。 种子发芽试验需要大量的氧气。种子发芽时呼吸作用增强,如种子缺氧呼吸,造成种子不宜发芽。 不同作物种子,发芽时对光的反应不同。大部分农作物种子(如玉米、禾谷类等种子)对光照要求不严格。这些种子发芽试验时用光照或黑暗均可。有一些好光性的种子如烟草种子,芹菜种子等,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发芽或促进发芽。还有一些嫌光性的种子,如黑草种有光照时会抑制发芽。这些种子发芽试验时应给黑暗处理。 三、种子萌发的过程 当一粒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我也曾经做过两次种子萌发的实验,是用绿豆做的,第一次实验的时候,因为总是忘了给种子加水,结果种子全都干死了,终于第一次实验以失败而告终。接着马上就迎来了第二次实验,这次记得了上次的教训,我的种子终于发芽了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建树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失当,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致造成了全球化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压力有增无减,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初中生正处在掌握环境知识、养成良好环境习惯的重要时期,他们环保素质的高低对今后的生态环境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十分重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生物教学中如何加强环境教育谈点粗浅的体会。 立足课本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中心目标,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生物教学中,应对散见于各章节中的生态环境知识及“生物与环境”一章给予充分的重视,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分析基本概念,点拨指导训练学生说概念、比较概念、识记概念和运用概念;运用示意图和典型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之间、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逐步树立起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科学观点;通过识记、理解、综合应用及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并训练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客观求实、崇高理性、崇尚实验的科学精神,最终达到“课本奠基”的目标。略加延伸生物教材内容十分丰富,但受学时及篇幅限制,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叙述往往十分简约,教学中如果“照本宣科”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相反若在教学中对有关叙述略加延伸,会取得较好效果。 如在讲授“光合作用的意义”时,可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作如下延伸:通常1公顷的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二氧化碳,释放750kg氧气,如果以成人每天呼吸需要消耗0 75kg氧气,排出0 9kg二氧化碳计算,城市居民每人平均有10m2的林木面积,就能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并足以消除二氧化碳的危害。 又如对“青蛙捕食”可作如下延伸:据测定,1只泽蛙1天可食虫266只,如按每天平均吃虫量50只统计,每亩稻田有1000只泽蛙,每天可消灭二化螟、三化螟等害虫达5万多只。延伸是对教材叙述的“展开”或“例说”,恰当运用可使生态环境知识进一步具体化、直观化,生动有趣味,学生喜闻乐见,但在运用中不可“画蛇添足”或“本末倒置”。适当引入教学中,一些抽象或复杂的环境问题初中生不易接受,成为教学的难点,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环境知识点比较隐蔽,容易被忽视,成为教学的“盲点”。将课外一些环境知识适当引入,可帮助学生理解难点,重视“盲点”,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扩视野,丰富知识。如在讲授“合理灌溉”时,为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可引入:农业灌溉用水量很大,据在华北地区调查,种1亩蔬菜大约需水×104kg~×104kg,每亩小麦需水4×104kg~5×104kg,1亩棉花需水×104kg~5×104kg。灌溉应采取“滴灌”或“喷灌”,不应采取“大水漫灌”,以免造成浪费。 又如讲授“呼吸卫生”时可引入:一个成人每天通过鼻子呼吸新鲜空气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量达15m3~20m3,约为每天所需食物和饮水重量的10倍,如果吸入的空气不清洁或含有有毒成分,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在讲述人口问题时,可引入:地球上的食物充其量只能养活80亿人。我国科学家根据对国土资源、人口增长、生活资料增长和就业等问题的分析,认为我国适度人口总数为6 5亿~7亿,按照这个目标,我国现有人口已超出5亿,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实行计划生育。 适当引入是对教材环境知识的丰富和补充,应防止牵强附会或引入过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专题讲座教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而环境问题却每日每时地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着,为了引起学生对环境热点问题的关注,可以适时对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如结合环境纪念日进行专题讲座。在植树节(3月12日)、水日(3月22日)、地球日(4月22日)、环境日(6月5日)、人口日(6月11日)、荒漠化日(6月17日)、土地日(6月25日)、清洁地球日(9月第三个周末)、世界粮食日(11月16日)举行相应的专题讲座;也可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座,如在讲过“探索生物的奥秘”后可以“当今世界面临的四大问题”为专题进行讲座;在讲过“预防食物中毒”后可以“食物污染”为专题进行讲座;也可结合突发的重大生态事件进行专题讲座,如1998年七八月份我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可及时向学生作“生态平衡不容破坏”的专题讲座。 积极实践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调查城镇或居民点的环境状况,观察小型冶炼厂、葡萄酒厂等企业污水的排放量及注入河流后引起河段的变化,观察生活垃圾随处堆放对水质、周围空气的污染及蚊蝇的可怕孳生等,组织学生清理“白色污染”、调查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情况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寂静的春天》《环境保护》等科普读物,学用结合,提高实践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脑动手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环境污染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从而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为良好环境素质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知道第2问,蛋白质变性就是蛋白质在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使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失去原有的活性及功能。可以对蛋白质变性研究,来开发治愈阮病毒带来的疾病等待高手完善!

生物教育类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嗯。。。。。。。。。嗯

生物学重要概念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好写的生物类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本地珍稀濒危植物生存现状及保护对策2、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3、室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4、糖尿病研究进展研究及策略5、心血管病研究进展研究及策略6、儿童糖尿病的现状调查研究7、结合当地遗传病例调查谈谈对遗传病的认识及如何优生8、浅析生态意识的产生及其培养途径9、生物入侵的危害及防治对策10、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1、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2、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对策-以当地农村为例13、全球气候变化与低碳生活

下载一些文献看就是了

我能告诉你几个,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