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参考文献是工作论文

发布时间:

参考文献是工作论文

也可以是期刊,书籍,最好是有权威的

参考文献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报告[R],标准[S],专利,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外文参考文献就是指论文是引用的文献原文是国外的,并非中国的。原文就是指原作品,原件。即作者所写作品所用的语言。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原文是英语。译文就是翻译过来的文字,如在中国也可以找到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中文版本。这个中文版本就称为译文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x0d\x0a\x0d\x0a对于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是不可缺少的。归纳起来,参考文献著录的目的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x0d\x0a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都有继承性,现时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今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前人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的继续和发展;因此,在论文中涉及研究的背景、理由、目的等的阐述,必然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评价,著录参考文献即能表明言之有据,并明白交待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论文审阅者、编者和读者评估论文的价值和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 \x0d\x0a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论文报道的研究成果虽然是论文作者自己的,但在阐述和论证过程中免不了要引用前人的成果,包括观点、方法、数据和其他资料,若对引用部分加以标注,则他人的成果将表示得十分清楚。这不仅表明了论文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而且也免除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嫌疑。 \x0d\x0a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读者通过著录的参考文献,可方便地检索和查找有关图书资料,以对该论文中的引文有更详尽的了解。 \x0d\x0a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论文中需要表述的某些内容,凡已有文献所载者不必详述,只在相应之处注明见何文献即可。这不仅精练了语言,节省了篇幅,而且避免了一般性表述和资料堆积,使论文容易达到篇幅短、内容精的要求。 \x0d\x0a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论文工作条例参考文献

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

文内所列参考文献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且为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章. 私人通信和未发表 (含待发表) 的著作及论文,一般不宜作为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还应注重权威性和时效性. 文内标注参考文献时应按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 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按下述3种格式之一标注.(1) 文中已标明原始文献作者姓名时,序号标注于作者姓名右上角.例如:Vairaktaris等[7]研究表明,MMP-9-1562C/T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关系密切.(2) 正文未标明作者或非原始文献作者时,序号标注于引用内容的句末.例如:……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保护神经的作用,减少缺氧、缺血对动物脑神经元的损害[1].(3) 正文直接述及文献序号时则将之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时不用角码标注.例如:肱动脉超声检查的方法见文献[2].文中多次引用同一参考文献,只在第一次出现时编排序号 (在参考文献表中也只出现一次) , 其他处使用同一序号;如果多次引用的是同一参考文献的不同页的内容,则应参考文献表中按引用顺序一一列出页码.若某一问题使用了多篇文献说明,这时将各文献的序号在一个方括号内全部列出,中间加逗号,若遇连续序号,则在起止序号中间加“-”表示. 如:……组织型RAS激活也成为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心腔扩大、心力衰竭的主要因素[1,3,9-10].(内容来源:学术堂)

1、文科专业“参考文献”的表述格式(1)文科专业毕业论文必须列出不少于5种以上的参考文献。该参考文献用以说明论文写作的背景资料。(2)文科专业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置于论文正文之后,单独成页排版。(3)“参考文献”四个字用宋体小三号加黑打印,顶格。其他所列的具体参考文献转行空两格排版,用宋体小四号,不加黑。(4)参考文献的具体表述格式与上述论文注释中的格式一致,只是对于著作,不用列出页码。2、理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的表述格式(1)按照理工科学术研究的习惯,其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主要用于注明论文(设计)中所参考文献的来源。作者对论文(设计)中某观点或概念的说明,也置于参考文献中进行。统一采用尾注(文末注)的形式。(2)理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依次采用[1]、[2]、[3]……的序号。(3)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各项内容的表述顺序为(下列各类参考文献的各项内容不得缺省):a.参考专著的:作者.著作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号.b.参考期刊文章的:作者.文章题名.刊名,年,卷(期):页码号.c.参考论文集中的论文的:论文作者.论文题名.论文集主编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号.d.参考报纸文章的:作者.文章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e.参考外文版专著、期刊、论文集、报纸等:按照上述顺序用原文表述各项内容,切忌中文与外文混用。

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在写论文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书写参考文献呢?知道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吗?以下是我精心准备的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说明,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

[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9-10.

7.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译著

【格式】[序号]原著作者.书名

[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标号在标点符号内。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并列写出来。

最后,引用毕业论文属于学位论文,如格式5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1-7.

学位论文格式模板

一、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或新成果,并对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有一定意义,表明作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学科知识,具有从事学术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在材料、角度、观点、方法、理论等方面或某方面有创新性成果,并对学术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较重要的意义,表明作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学科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应当用规范汉字进行撰写,除古汉语研究中涉及的古文字和参考文献中引用的外文文献之外,均采用简体中文撰写。

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或一组相关论文组成的一篇]系统完整的、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

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一律不接受其学位论文答辩申请。

二、学位论文的一般格式

学位论文一般应依次包括下述几部分:

1. 封面(参见附件1)。

2.版权声明。

3. 题目:应准确概括整个论文的核心内容,简明扼要,让人一目了然。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4. 中文摘要:内容摘要要求在3000字以内,应简要说明本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论文的创新之处。语言力求精炼、准确。在本页的最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5个)。

5.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上方应有题目,内容与中文摘要相同。在英文题目下面第一行写研究生姓名,专业名称用括弧括起置于姓名之后,研究生姓名下面一行写导师姓名,格式为Directed by...。最下方一行为英文关键词(Keywords 3-5个)。参见附件2。

6. 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

7. 序言(或序论、导论):内容应包括本课题对学术发展、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述评,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基本思路和论文结构等。

8.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选题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写作方式。但必须言之成理,论据可靠,严格遵循本学科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

9.注释:可采用脚注或尾注的方式,按照本学科国内外通行的范式,逐一注明本文引用或参考、借用的资料数据出处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严禁抄袭剽窃。

10. 结论:论文结论要明确、精炼、完整、准确,突出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应严格区分本人研究成果与他人科研成果的界限。

11.参考文献:按不同学科论文的引用规范,列于文末(通篇正文之后)。外文用原文,不必译成中文(参见附件3)。

文献是期刊时,一般书写格式为:作者、篇名、期刊名、年月、卷号、期数、页码。

文献是图书时,一般书写格式为: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月、版次、页码。

12. 附录:包括正文内不便列入的公式推导,便于读者加深理解的辅助性数据和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缩略语,程序全文和有关说明,其它对正文的必要补充等。

13. 作者的致谢、后记或说明等一律列于论文末尾。

14.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授权使用说明(导师和作者本人均需签名)。

15. 封底。

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及撰写规范

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学位(毕业)论文不仅在内容上有创造性和创新性,而且在形式上也应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为进一步提高学位(毕业)论文质量,提高论文的水准,使我校研究生的学术观点、学术研究得到科学、准确地反映,参考我国高校学位(毕业)论文和学报论文编排规范,特制定如下规定。

学位申请者应严格按照本规范撰写。凡不符合本规范的论文,研究生学院将退回作者修改后再做形式审查。

一、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一)学位(毕业)论文的组成部分与排列顺序

学位(毕业)论文,一般由封面、扉页、独创性声明及版权授权书、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插图和附表清单)、(主要符号表)、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附录)、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作者简历、致谢等部分组成,其中带括号部分根据论文类型不同可选。学位(毕业)论文按以上顺序书写编排。

1.封面:

中文学位(毕业)论文题目;

学位申请人;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专业学位除外):专业名称、专业领域名称严格按照专业目录和培养方案填写;

学位类别:按照专业所属门类填写: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专业学位类别;

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答辩日期;

2、扉页:

分类号:按《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要求填写;

密级:涉密论文,由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国家规定的密级范围和法定程序审查确定密级,并注明相应保密年限;不需保密的论文不用填写;

单位代码:10086;

学号;

中英文学位(毕业)论文题目;

其余项目同封面(2)~(7);

3、独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需研究生和指导教师亲笔签名)。

4、中文摘要:论文摘要内容字数不少于800字,关键词4~6个。

5、英文摘要:包括论文题目、作者、专业、指导教师、摘要内容、关键词。摘要内容和关键词与中文摘要一致。

6、目录:目录最多列至三级标题,以阿拉伯数字分级标出。

7、插图和附表清单:论文中如果图、表较多,可以另起一页分别列出清单列于目录之后。图表的清单应有序号、图表名称和页码。

8、符号、标志、缩略词、计量单位、名词、术语等注释说明,可以集中列于图表的清单之后。

9、引言

10、正文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3、附录

14、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以河北农业大学名义发表的文章):

署名为第一作者的已发表论文复印件,包括刊物封面、目录、版权页和论文全文及被索引的相关证明。

15、作者简历:内容一般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籍贯、最后学历(学位)、毕业院校、工作经历;在学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获奖情况等。学术论文应正式发表,或有正式录用函。罗列作者著作及学术论文应与参考文献所列格式相同。

16、致谢:致谢对象限于对课题研究、学位(毕业)论文完成等方面有较重要帮助的人员。

(二)学位(毕业)论文排版要求

1、论文开本及版芯

论文开本大小:210mm×297mm(A4纸),左侧装订,装订后的尺寸为205×287。版芯要求(指A4纸):左边距:30mm,右边距:25mm,上边距:

30mm,下边距:25mm,页眉边距:23mm,页脚边距:18mm。

2、 论文用中文撰写(可附相应英文副本)。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一般5~10万字,硕士学位(毕业)论文一般3万字以上,用计算机打印,字迹要清楚,标点符号要正确,错别字率不得超过1‰。

3、封面和扉页:按研究生学院要求进行制作。

4、 目录:建议使用自动生成目录,格式为:“目 录”黑体三号,字符间距为一个字符,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目录中中文字体为宋体、页码为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自定。

5、 中文摘要:“摘要”字体为黑体小四号,水平居中;内容另起一行,字体为宋体小四号;“关键词”另起一行,字体为黑体小四号,词条为宋体小四号,词条之间用分号隔开。

6、 英文摘要:字体均为Times New Roman;论文题目字号为加粗12pt,水平居中;作者、专业、指导教师字号为;“Abstract”字号为加粗12pt,水平居中;内容字号为12pt;“Key words:”字号为加粗12pt,词条字号为12pt,词条之间用分号隔开。

7、标题:论文一般分三级标题

一级标题:黑体,三号,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居中

二级标题:宋体,四号,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空小四号字大小),左对齐

三级标题:黑体,小四号,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左对齐

上述段前、段后间距可适当调节,以便于控制正文合适的换页位臵。 8、 正文字体:正文采用小四号或五号宋体,行间距为18磅,为字体调整字间距11磅;

9、 页眉、页脚:均采用五号宋体,从“引言”开始添加页眉。“引言”、“正文”、“结论”部分奇数页页眉居中为论文题名,偶数页页眉居中为“河北农业大学博(或硕)士学位(毕业)论文”;页眉下横线为单直线,粗度磅;论文页码从“引言”开始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奇数页码居右下侧,偶数页码居左下侧。

10、  图、表标题:采用小五号黑体;图例说明和表格中文字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图序及图名臵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臵于表的上方,若图或表中有附注,采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如注a,注b,附注写在图或表的下方。文中公式的编号,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线条,文中的图、表、公式等与正文之间要有一行的间距。表格一律用三线表,所有表格、图的标题、中文文字均要求有对应英文标注。

11、文中所列图形应有所选择,照片不得直接粘贴,须经扫描后以图片(.JEPG)形式插入。

12、文中英文、罗马字符一般采用Times New Roman正体,按规定应采用斜体的采用斜体。

二、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撰写规范

题名

题名是以简明、具体、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亦有助于选定关键词。

必要时可加副题名,如题名语义未尽,需作补充、引申和说明者或是系列文章,需用副题区别其特定内容的,均可加副题。副题应另起一行。

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相吻合。

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写词、字符、代号和公式等。摘要

摘要是对文章内容准确概括而不加诠释评论的简短陈述,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论文摘要应尽量反映文章的主要信息,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内容简明扼要,语言精炼,注意不要与结论雷同。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保持内容一致。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采用第三人称。一般不分段表达,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和非公知公认的符号和术语,也不宜引用文章中的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

摘要中若采用非标准的术语、缩写词和符号等,均应在第一次出现时以标注形式予以说明。

关键词

标示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便于作索引,便于检索,而从论文选取出来,能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

凡学位(毕业)论文均应具备中文和英文关键词。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分别排在中英文摘要下方。

关键词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MeSH词表》、《中医药主题词表》等词表中选用规范词;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也应作为关键词标出。

两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引言

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场白,应以简短的篇幅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依据及相关领域内前人所作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说明本研究与前人工作的关系、目前研究的特点、存在问题及作者工作的意义,引出。

组织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著录项目(1)著作:[序号] 主要责任者.著作名[M].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 (2)连续出版物:[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J].年,卷(期)-年,卷(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3)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J].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页码.(4)专著中的析出文献:[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C].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5)电子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或访问路径.2.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志(1)以单字母方式标志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参考文献类型 普通图书 会议论文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汇编 档案 古籍 参考工具文献类型标志 M C N J D R S P G B O K(2)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3)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志:电子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电子公告电子文献类型标志 DB CP EB(4)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志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志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电子文献载体类型 磁带 磁盘 光盘 联机网络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 MT DK CD OL载体类型标志含义 Magnetic Tape Disk CD-ROM Online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志:[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如:[DB/OL] 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DB/MT] 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CP/DK] 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J/OL] 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EB/OL] 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一定要将党建工作与企业经济发展相互融合,

两手抓经济与思想的统一建设,

才能克服两张皮

管理学理论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引言:管理是决策、计划、组织、执行、控制的过程,从古至今的任何一个管理者,都希望自己有用超群的领导和管理才能[l}在学生工作中,管理者希望能够获得真心拥护,能够激发学生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也希望能够保证学生们进步的正确方向。从本质上看,要达成预期,学生工作者就必须加强管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并转化为良好的管理方法和艺术。管理学中的人本管理、计划、组织、激励、统襄霎、创新等基本原理的合理运用,可提升学生工作者的威信,增强凝聚力;与此同时,可增加学生对管理的依从性,增加集体向心力。因此,对于学生管理这项复杂的工作,科学的管理学知识的渗透可丰富学生工作开展手段,提升管理艺术,增强学生的集体感、归属感,进而有效提升管理工作流畅性、有序性。笔者结合近年来自身组织学生工作的得失,对学生工作中运用管理学基卞知识这一课题浅谈几点心得。

一、自身素质的提升,凝聚管理向心力

首先,勤于学习,勇于实践。身为学生的管理者、领导者,须有渊博的知识,这是基础,是敏锐洞察力、科学判断力、有效组织力的基石和源泉。因此,无论从领导方法还是领导艺术角度分析,勤于学习,永不懈怠,积累知识都是必行功课。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不及时更新既有知识,学生管理人员很容易受到大环境的排斥。此外,要勇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创新发展的第一个台阶,只有将管理学知识融人实践,知识才能不断创新,实践才能更加自信。

其次,保持身心健康,保持工作热忱。学生工作具有相当的复杂性、繁琐性,是对管理者身心的双重考验,身体是学生工作的基础,心理、精神状态是关键。任何一件事情的完美处理,都必须有必要的体力,有健康向上的心,只有身心健康,学生工作的开展才能更加有序和稳定,更能感染学生,营造群体积极向上的氛围,从而凝聚向心力,达到最佳丁作效果。此外,热忱是行动力的来源,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只有学生工作者具备高度的工作热忱,学生才能受到感染,潜移默化中提升工作效率。

再有,培养人格魅力。从管理制度上看,学生工作者是权利的行使者,这种权利从表面上分析是由组织和上级的赋予而来。但是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靠这种硬性的授予权利的管理是不能取得最佳效果的。其实,学生工作者真正的权利来源,不是组织和上级授予的,而是学生内心认可赋予的。学生工作者的人格魅力是赢得下属尊重与爱戴的重要因子,这种人格魅力不是炫耀和浮夸,而是内心深处的伟大和平衡,是管理者给人的综合感受与气质。

二、做好组织工作,完善管理机制

(一)做好心理组织工作管理学认为:人的行为B=F(P?E),其中P代表是个人内在心理因素,因此要做好学生工作就必须做好学生心理工作。提升自身素质是心理、加强与学生沟通是心理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心理组织工作全依靠班长或辅导员一人之力是不够的,所以学生工作者首先需加强与各专业教师、班干部的沟通,定期收集学生的成绩状况、情绪状态、生活情况等。多方组织联合起来不断丰富学生的个人信息,如家庭环境、性格特点、学业苦恼等,通过学生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从横向和纵向上深人了解学生,便于学生工作者在后期工作中的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关怀,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信心。其次,学生工作者可在班级中选取一到两位学生担当心理委员,心理委员需开朗、感染力强、有班级向心性,发挥沟通桥梁作用。

(二)环境陶冶,拓展学生工作氛围如上文所述,人的行为B=F(P·E),其中E就到标着环境,故环境的营造对学生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因此,良好的班风建设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所谓班风,顾名思义,是一个班级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它是思想、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等多元因子的综合体。班风看似无形,却有奇质的力量;看似飘渺,却又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效;看似平淡,却是流传久远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因此,学生工作者可将平等、民主、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重家、拥党、爱国、心怀天下等素养纳人班风建设中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渗透和升华。如今,社会文化多元发展,心理形态也良荞不齐,学生工作者一定要利用榜样、典型、美好情感、正确的价值观来烛照学生内心。

(三)完善用人艺术,适当权力分化

首先,发掘人才。管理学的核心是人,合理启用人才,适当权力分化是管理的管理的高境界,也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因此,管理人员要有慧眼识英的能力,将真正的人才纳为己用。一方面要有细微的识人能力,另一方面还需具备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魄力,在具体的人才发掘中,要注意观察其能力、品质和心态。其次,培养人才。最好的人才不是天生的,而是靠科学培养而来。发掘了人才,就要给人才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培养力度,多给其实践和创新的机会,扬其长改其短,发掘其潜能。对于学生管理人员来说,新鲜血液的加人是不可少的,然而管理的根本还是一起经历风雨,一起发展创造的自己培养的人才。再有,使用人才。以史为镜,历朝历代,成也用人,败也用人。对管理工作有效性的衡量中,人才的使用是一关键因素,应合理授权,用人之长,用人不疑。在管理组织中,学生工作者主要主要从宏观角度把握,同时注意个体分析,合理授权,容人纳人,形成组织归属感,增加人才自信心。

三、运用沟通、激励、创新原理,进行人本管理

(一)激励原理的运用

激励是管理学的基本要义之一。首先,公平激励策略。对于学生管理人员而言,任何的不公平、不公正待遇都会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3].首先要做到问题处理立足公正,一碗水端平;不搞特殊,学生付出与收获成正比。其次,要把激励制度与学生考核制度有机统一。以加强自我责任意识,深挖自身潜能。第三,制定激励制度时要体现科学性。管理人员要广听学生心声,做到任人唯贤不惟亲,奖惩分明。其次,差别激励策略。在着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需求分为五大层次,由高到低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就是人们行为的动机源头,对于学生管理人员来讲,需处理好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正激励和负激励的关系。

(二)创新原理的运用

创新是管理学的又一基本要义。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牛工作者,就要积极主动的探索新工作方式和思维,遇到问题要能够运用创新性知识分析问题,要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积极创造新的工作氛围、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实现新突破,努力开创全新的工作局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生工作出现新问题和新情况,没有答案、没有模式也没有相关的经验,这就需要工作者能勇敢的面对,发挥创新精神探求正确的解决思路,跟上社会的发展速度,把握时代变化的脉搏。

(三)沟通原理的运用

在学生管理中,学生工作者如同人体的主动脉,沟通则是血脉中流动的血液,如果在管理的过程中忽略了与学生的沟通或者沟通不畅,带来消极影响。管理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时刻注意在上行、平行及下行方面的沟通。因此,学生工作无大成“模式”可循,唯有不断学习。作为一名学生工作者,需结合自身实际和学校现状,创新思维,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加强现代管理认知水平,学习有效的管理方法,完善管理艺术,才能不断除旧迎新,打开新的管理篇章。在日常工作中,管理者需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保持良好精神风貌和工作热忱;做好组织工作,完善管理机制;不断将激励、统筹、创新等管理学基本知识纳人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l]谭竺文。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引入学生参与与管理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

[2]付炳宽。论道德管理及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转换[J].天中学刊,2004,(4) :102-104.

[3]常征。浅谈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4]卓玉国。学生工作中运用管理学基本知识的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1):115-117.

[5]白颗。以人为本,以文为道-《管理心理学》原理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2):97-99.

[6]关丽艳。管理学知识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07):53-54.

[7]李倩。浅谈行政管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重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09):296-297.

[8]单凤儒。管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9]李伟言,柳海民。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德育价值取向的预制及其批判。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 (04)。

[10]孙云寿,孙强。加入wTO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啊及对策。高等农业育,2003 , (O1)。

[1l]旷水青,王再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高教论坛,2004 , (0l )。

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

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

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论文可以推动教育科研活动自身不断完善,教育科研活动是个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并无既定模式和途径可循,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讲,教育科研活动均属创造性活动。

为了保证教育科研活动越发卓有成效,为了给进一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供可靠依据,在每一科研活动终端都撰写报告或论文是十分必要的。

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论证的深化认识过程,把研究成果文字化,形成论文或报告。

热爱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各县(市)教体局、市直各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教育活动,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办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为进一步挖掘总结教师队伍中的德育先进典型和工作经验,营造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广泛宣传我市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取得的新成绩,经研究,决定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展德育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和优秀德育论文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评选范围(一)德育先进工作者评选范围:担任政治课(思想品德课、法律课、心理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的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辅导员、从事德育管理工作的行政人员。(二)优秀班主任评选范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现任班主任。(三)优秀德育论文参评范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全体教职工。二、评选条件(一)德育先进工作者评选条件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热爱教育事业,在学科教学工作中,为人师表,能够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积极渗透道德教育,学科德育实践方面效果显著。3.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后进生转化、降低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等方面成绩显著。4.在校从事德育工作三年以上(含三年)。5.近2年内荣获市级以上优秀德育论文二等奖以上者。(二)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够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创造性地做好德育工作。2.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关心、了解学生,主动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师生关系融洽,注重言传身教,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满意度高,在同行和家长中有良好的口碑。3.注重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积极研究学生成长规律和道德学习过程,探索有效的育人规律和班主任工作规律;善于团结协作,重视发挥学科教师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群体作用。4.班级管理工作成绩突出,所带班集体目标明确,学生个性发展良好,班级文化富有活力和特色。5.注重班主任工作研究。积极参加教育实践改革,善于观察学生,掌握学生个性品质和发展状况,能针对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和反思,并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每学年有较高质量的教育工作反思、案例或论文。6.在控辍保学方面成绩显著,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且成绩优异,所带班级对口升学上线人数多、升学率(就业率)高。7.教龄满五年,连续担任班主任工作2年以上(含2年)。

论当今时代何为热爱祖国初次听到胡总书记的“八荣八耻”论述时,我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就仿佛久旱逢甘霖一般,因为它解决了一个困扰在我心头多年而又不知该如何去处理的难题。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推出开放搞活理论以后,到现如今,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已经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有了大跨步的提高。但是就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幅度却远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这也就造成了现今社会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不正常现象,例如: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等,严重地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论述正确地把握了时代所产生的问题的症结,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鲜明地区分了光荣和羞耻的界限,为全体公民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依据。在“八荣八耻”中,我着重想谈一谈的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一条,因为如果说“八荣八耻”是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荣辱观的话,那么“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就是这个论述的总纲,所有的其它七条都是围绕着这条展开的,如果做不到这条,那其它的也不可能做的到。不过,我现在想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在现今的社会究竟怎么做才叫热爱祖国呢?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忠君爱国”是每一个人首先要牢记的观念;在抗日战争时期,同仇敌忾,抗击日寇的侵略就是热爱祖国,但是在现今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和平年代,什么才叫热爱祖国呢?从小学到大学,每一所学校都没有间断过对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一个个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儿女被我们牢记于心,不断的激励着我们。不过毕竟英雄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这些教育对我们并不具有太多的现实意义,无法明确的指引现今的年轻人,从而也造成了现今社会中的两种走极端的人,一种是以“愤青”为代表,他们极端的抵制日、美等国,是这些国家的东西就不让使。应该这是不对的,毕竟人家的技术要比我们先进,我们应该引进来,从而加以学习和利用。另一种则是以“哈韩、哈日”一族为代表,他们疯狂的追逐着这些国家的一切,连自己是哪国人都忘了,这些当然是更不可取。其实在现今社会有很多行为都可以被称作爱国,例如:做好本职工作是爱国;为国家多缴税,按时缴税就是爱国;甚至在植树节栽了一棵树,也可以算是热爱祖国的行为。总结起来,我觉得在现今时代的热爱祖国应该体现为:从每一件小事做起,通过自身的努力,为祖国争荣,不给祖国抹黑,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争取早日使祖国腾飞,这是我们每一个国民都应该做到的。事情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并不容易。现在有很多人都认为学历高的人,素质也高,也就更知道爱国,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我有一个同学现在在美国留学,他在一家邮局打工,他的老板叫大卫,是个人很好的小老头。来这个邮局的大多数人都认识他,有时候顾客的信忘记贴邮票,他都会自己出钱帮人家贴好寄走,是个乐于助人,并不执著于金钱的人。有一天早上上班的时候,邮局收到了一张明信片,是寄给以前住在大卫家的一个中国女孩的,但这个女孩去年十二月份的时候已经回中国了,不知道为什么最近突然有人寄这张卡片来。本来这类明信片只需要直接写上“人已不在”投回邮筒就好了,但大卫却突然生起气来,我同学感到很奇怪,问他怎么了?接着大卫就开始跟他义愤难平的讲了起来:原来一年前这个女孩突然到邮局来,说想找工作。当时好像只有在邮局工作的另外一个中国女孩周惺在,于是周惺就跟大卫说有人来找工作。大卫以为这个女孩是周惺的朋友,于是二话没说就让她来上班了。工作了不久,女孩说想找房子住,因为要毕业了,想参加了毕业典礼再走,但是目前的房子合同到期了,几个月短期的房子又不好找,问可不可以住在大卫家里面。大卫家里正好有一间房子空着,于是就让这女孩住进来了。这个女孩看了房间以后,要求换床,换地毯……好像把大卫当房东看。大卫当时很困惑:为什么你开始要求住进来的时候把我当朋友看,一分钟后我马上就变成了你的房东,要帮你换这换那的。但大卫还是丢下工作马不停蹄的买了新地毯新床……不过讲好要收女孩的房租。但是更麻烦的事情却在后面。女孩住进来后,就不断对大卫指手划脚,而且一点也不顾及别人,凡事只图自己方便。举个例子说,女孩跟大卫说需要冰箱空间放东西,于是大卫帮她腾了空间出来。女孩却还质问大卫:为什么你要买这么多牛奶?!占了冰箱这么多地方? 大卫心想:这是我的房子,我喜欢fresh milk,况且我还只买了两瓶……。大卫说,住在他家里的另一个中国女孩子周惺都说,对这个女孩子跟大卫和他妻子说话的方式难以置信。这还只是很多事情中的一件,后来大卫和他妻子终于受不了了,于是要求这个女孩离开。女孩说可以,但是需要时间找房子,大卫同意了。这之后没几天,估计是礼拜一或二,这个女孩跟大卫说希望提前预支自己的工资,因为一般大卫付工资是在每周的最后一天上班的时候付,也就是星期六。大卫就提前开了一张支票给她,当天下午她就把支票存入了自己的账户。接下来第二天,当大卫下班回家的时候,发现这个女孩的屋子已经人去楼空,留下一堆垃圾,而且没有付前面的房租。当大卫气急败坏的跑到银行想要阻止那张支票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后来我同学还了解到,原来寄明信片的对方是一家讨债公司,他们也是想要回这女孩歉下的另外一笔钱。大家可想而知,这个女孩给中国留学生乃至中国的形象造成了多坏的影响,而且像这样的留学生还有不少。所以要想做到热爱祖国,不光要提高一个人的学历,还要提高综合素质才行,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条很长的路。对于我们这些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说,热爱企业应该就是热爱祖国的体现,因为只有企业发展了,才能给国家缴纳更多的税,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决心今后要以“八荣八耻”作为我的座右铭,从自身找不足,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注重工作中的一点一滴,把企业的荣辱当作自己的荣辱,做到诚实守信、勤奋爱劳,与同事团结互助,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富有针对性地结合公司“两会”精神进行学习充电,为公司将来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使祖国更加繁荣富强!-----------------------------------热爱祖国祖国是哺育我们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我们应该因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我们的祖国有5000年悠久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大批的英雄豪杰,他们为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而和敌人做殊死的斗争,因为他们,我们的付出和牺牲,我们的祖国才得以富强。因此,我们要时常对自己说:“我是中国人,我为此而感到骄傲!”人类的精神世界好比是一座高不可攀的高山,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就是做一个攀登者去攀登这座高山,因为山的顶峰有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长期的奋斗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团结一致,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我们要时刻牢记。我们要从小树立起爱国精神。毛泽东主席主张学习要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他曾经说过,有的人学习看起来是努力的,但是目的却是为了自己将来的穿衣吃饭,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为了谋取个人的功名利禄,这是很没有出息的人,我们应该时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改造国家和社会而发奋学习,为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做贡献。爱国首先要从小事做起。在升国旗时,少先队员要行队礼,不是少先队员的同学要行注目礼。平时日常生活中要爱护红领巾,应该为自己是少先队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在学校里要戴红领巾,上体育课时可以吧红领巾摘下来,叠好放进书包。回到家里要把红领巾放在床头,以便第二天起来时佩带。红领巾要定期清洗,保持干净整洁。虽然这些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小事,但是却充分的体现出了自己的爱国意识。爱国其次要确立一个远大的志向,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要立志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奋斗,把祖国建设成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国家,进而推进到共产党注意的理想境地。因此,我们要珍惜和抓紧童年的每一秒,抓紧锻炼身体培养高尚道德,掌握丰富知识,为祖国建设振兴中华做准备。我们还要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要具有创造意识,效率意识,进取精神,科学精神,民主法制观念,劳动观念,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到那时,我们将真正成为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昂首向上的精神状态,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教育我们要如何爱国,如何为祖国做贡献,为人民造福,让我们一起向着“心系祖国,健康成长”的目标前进吧!-----------------------------------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 —— 一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同志所倡导的“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首先强调的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继承发展,是对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对于振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对于凝聚全民族力量,紧密团结,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悠悠历史长河,无论经历多少沧桑巨变,中华儿女总是坚守着一份对祖国的无比忠诚、无限热爱。无数志士仁人为了祖国的富强和民族的尊严,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舍生取义、精忠报国,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谱写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恰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以热爱祖国为核心内容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和传统美德,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爱我中华,爱我祖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前仆后继,才使我们的祖国走上了富强、民主、文明的发展道路。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深刻变化的国内环境,在“热爱祖国”还是“危害祖国”这个大是大非面前,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毫不犹豫地站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牢固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观念,坚决反对任何危害祖国、分裂祖国的行为。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领导干部,更应该带头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模范,团结并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维护祖国的团结统一,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一个民族,要讲民族大义;每个公民,要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这样的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走向富强。知荣明耻,热爱祖国,就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切实加强道德修养,时时处处都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特别是要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爱国热情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上来,凝聚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统一大业而共同奋斗上来,一言一行、点点滴滴,形成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奉献祖国的良好风尚,在全社会营造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良好氛围。

民族主义与国家建构2006-03-18 内容提要:本文对民族主义与国家建构之间关系作了初步的分析,认为民族主义是民族自由为进入自主的一种推动力,民族主义依其构建国家方式不同可分为两种,其对现实国家有不同的影响;民族主义内整体利益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关系对国家制度建构具有重要影响。作者认为要防止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现实国家应加强其合法性,在多民族国家内,这需要创建一种综合性文化。 “民族主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最早是140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召开的题为“波西米亚和波西米亚民族的宗教与经济哲学”辩论会上提出的。此后这一名词逐渐为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所采用。然而时至今日,此概念并未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界定。本文无意厘清这一概念,只是尝试对民族主义与国家建构关系作一初步的探讨。所谓国家建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共同体的建立;二是国家制度的建立.(1(民族主义概念和理论的基础是“民族”。英文中“民族”(nation)一词来源於拉丁文“natio”意为“生存之物”,`而natio又来源於古希腊文ansci的过去分词natus,意思是“生育”。从词源上看,nation一词并无多少政治含义。但其`语义在演变过程中逐渐与政治相联系,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后,该词的政治色彩日益浓厚。更往后,政治色彩成了该词的主要含义。韦伯曾说过:“在谈到‘民族’这个概念时,我们一再指出它同政治实力的关系。”(2)`民族概念形成於近代以来的欧洲,“指的是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中的统治民族,也就是以本民族为主体建立现代国家的民族。因此,民族的概念直接与国家的概念或者至少是一定程度的自治相关联。(3)”`从现在所使用这一概念的情况看,往往十分重视它的政治含义。本文也在此意义上使用此概念。现实中的民族千差万别,其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但作为“理想类型”的民族至少应具备以下这些特徵:作为一个社会集体拥有共同的名称;共同的长期居住的地域;共同的历史记忆、传说和大众文化;共同的经济及适用於全体成员的,由法律所规定的普遍的权利和义务(4)`。“理想类型”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一般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1.自在阶段,即“潜在,尚未发展、尚未展开”,也就是作为一个“理想类型”民族所具备的因素未得到充分的发展,民族处於尚未觉醒时期,对自己所应有的权利未得到认识,是一种单纯的“存在”2.自为阶段。黑格尔认为自为是一种扬弃,是事物排斥异己的过程,是实在性与理想性的统一(6)`。民族进入自为阶段的标志是民族意识的产生,它是民族对自身生存、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权利初步反思的产物,是民族成员自发性意识的结果。民族意识带有极大的情绪化,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而非理性占有很大的成份。民族意识的表达方式是情绪化、心理化,不一定外化为物质现实。即使外化,也是民众的自发的、无组织的、零乱的活动。民族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则为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民族主义一般被界定为一种以民族意识为基础的纲领或理想。”(7)`它是对民族权利的系统反思,即精英人物为了对社会部分成员进行动员而人为设计的,是理性的产物,具有极强的政治目的。其表达方式除了系统的理论外,还要外化为物质现实,即有组织的、有目的的大众运动━━民族主义运动。当然二者并不一定同步进行。因此,本文认为民族主义应包含两个层面: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依此标准,我们可以对各种民族主义定义进行分类: 一类定义侧重精神层面。如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思想状态,是每个人对民族国家怀有至高无上的世俗的忠诚。”(8) 另一类定义侧重物质层面,强调民族主义是一种现实的运动。JohnBreuiuy`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寻求和掌握国家权力并以民族主义理由证明这种寻求和掌握国家权力行为正当的运动。”(9)第三类定义则强调将两者结合。法国《罗贝尔辞典》的解释是“民族主义就是要求使一个族体享有从自治到独立的程度不等的权利的政治学说和运动。”需要指出的是,前文已指出过民族自为阶段精神层面的发展要经过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不同的。有的定义并未对这两个阶段作出区分,如前引的《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有的学者把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等同於民族意识,认为民族主义是人们的一种多变的心情,反映了人的欲望和恐惧,也有的学者认为民族主义没有系统的理论等。(10)。我们强调民族主义包括两个层面,主要是指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运动。西方大多数学者把民族主义定义为精神层面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物质层面的作用。马克思说过:“思想根本不能实现甚麽,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1)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更重要的是物质现实层面的。正是民族主义的这两个层面,体现了民族自为阶段的实在性与理想性的统一。因此,对於这两个层面,我们应给予同等的重视,不应忽视任何一方(12)。3,自主阶段。民族主义无疑是民族实现自主的一种推动力。自主概念源於康德,强调行动的不受限制性。民族要实现和维护自主,就必须借助一定的手段。“民族主义认为民族要尽可能实现独立,这至少需要掌握政治主权。”(13)在现实中,国家主权无疑是最强力的政治主权。民族主义认为各个民族只有在自己的主权国家内才是自由的(14),因此建立本民族的国家就成了民族主义的目标。建立国家是民族实现自主的主要标志,对民族主义来说,它既是目标,也是工具。作为工具,它是用来维护和促进民族的整体利益以及实现和维护个人权利的。民族主义最主要的目标是维护民族的整体利益。休.塞顿━沃森认为民族主义或是一种指民族利益至高无上的政治组织学说,或是一种旨在发展民族利益的运动(15)。但无论哪一种都有一个共同特徵,即强调维护和促进民族的整体利益。当然,不同的民族主义对本民族利益的界定是不一样的。从民众角度来说他们叁加民族主义运动的目的除了为了维护民族的整体利益外,还希望实现个人权利,这也是民族主义更为深层的目标。`在论述非殖民主义时指出:“基本的不是人在一个民族中去找到他的身份或成为民族一部分的渴望,而是自己控制自己的生活,实现他或她的自决的个人存在的渴望。为了达到此一目的,个人有时采取民族身份方式,有时采取阶级、少数民族或种族身份的方式。”(16)不仅如此,从历史上看,民族主义是随着启蒙运动强调“个人权利”思想的产生而产生的, 个人权利思想是民族主义日后演变、发展的原动力,正是因为此,YaelTamir`认为自由主义传统与民族主义传统是相互协调的,民族主义也能重视个人自由、自主等权利的价值(17)。实际上,正是由於有了“个人权利”这一原动力,民族主义才不仅仅是一种排他的力量,而且还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力。 二 民族主义目标之一是建构本民族的国家。这种国家有可能是在否定现实中国家基础上而建立的,我们称这种构建国家方式的民族主义为否定型民族主义;也有可能是在肯定现实国家基础上,对之进行改造而建立的,我们称这种民族主义为发展型民族主义。一种民族主义所设计的构建国家方式到底为哪种,或者说这种民族主义到底是哪种类型,取决於该民族是否认可现实国家的合法性,特别是国家共同体的合法性。合法性是一个价值判断的概念,它是指“任何政治系统,若具有能形成并维护一种使其成员确信现行政治制度对於该社会最为适当的信念,即具有统治的合法性。”(18)J,Rothschild认为:“政治系统统治的合法性,涉及系统成员的认知与信仰,即系统成员承认政治系统是正当的,相信系统的结构与体制及在既定的范围内有权使用政治权威。”(19)作为一个价值评判,要有评价的主体、客体及评价的标准。判断国家是否具有合法性,无疑社会是评价的主体,国家是评价的客体,社会依据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国家是否拥有合法性。国家要获得合法性,就必须使自己的行为及价值系统与社会的价值标准相一致。当然,国家也并不总是被动地适应社会,它可以利用一定的方式影响社会的评价,如政治社会化等。同时,国家还可以自为主客体,自己宣称自己的合法性并进行辩护,这就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功能。达尔就认为领袖们弘扬一种意识形态的一个原因就是使他们的领导拥有合法性。(20)除此之外,意识形态还有为国家共同体、国家制度辩护的作用。但是,也必须看到,社会是最终的评判者,国家的这些作用方式也必须符合社会的标准,在社会认可的范围内运行,否则将不起任何作用,还会危及国家的合法性。对於民族来说同样如此,一旦一个民族认定国家并不能满足本民族的要求,国家行为不符合本民族的价值标准时,国家在该民族的合法性就丧失了。伊斯顿将政治系统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政治共同体、体制和当局,他认为政治系统的合法性也可以以上述三个层面展开分析。其中,对政治共同体的支持,常常被称为“国家的认同意识”。政治共同体合法性的丧失,也即“国家认同意识”的危机,这是最深层次的合法性危机,将危及政治系统的生存。而体制和当局的合法性危机属於浅层次的危机,一般不会影响政治系统的生存。否定型民族主义显然就是该民族对现实中国家共同体合法性的否定,认为在现实国家共同体内民族的利益根本得不到维护,民族根本实现不了自主。要实现自主,只有建立新的国家共同体。发展型民族主义则是该民族对现实中国家共同体合法性的肯定,认为在现实国家共同体中民族的自主是可以实现的,所以,发展型民族主义的国家建构实则是现实国家的建设。否定型民族主义对现实国家具有解构作用,引起现实国家中分裂运动的产生,“即使在立国已久的国家里,随着新问题,特别是那些涉及语言和文化同一性问题的出现,政治共同体内已解决了的边界问题也会再次被提出来。”(21)在单一民族国家里,否定型民族主义所导致的结果是该国家被别的国家或新的国家合并。在多民族国家,导致的结果则是国家的分裂。之所以产生如此效果,一方面是现实国家行为不符合该民族的需要和价值标准,丧失了合法性;另一方面,否定型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对现实国家特别是现实国家的意识形态的“虚伪性”进行了揭露,唤起了民众,导致了否定型民族主义运动。道格拉斯.诺思认为,“如果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旨在使人们相信现存的规则与正义是共存的,相应地,要使人们出於一种道德感来遵守这些规则,那麽,成功的反意识形态的目标就是不仅要使人们相信他们众目睽睽的不公正是现行体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要使人们确信只有通过人们的叁与改变现行体制的活动,一个公正的体制才能到来。成功的反意识形态必须不仅要使人确信,各个团体所理解的特定的不公正现象与知识型的倡导者意欲改变的更大的体制之间存在着联系,而且必须提供一个没有这些不公正的乌托邦及行动的指南��即一条人们可以通过适当的行动而能够实现乌托邦的道路。”(22)否定型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无疑是成功的反意识形态,无疑是有利於其所构想的国家的建构的。“要解决有关国家认同意识的危机可能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23)但现实国家也并不是无计可施:一是可以使国家行为满足该民族的需求,适应该民族的价值观,这就是伊斯顿所说的形成“特定支持”,即政治系统直接输出,从而获得该民族的直接支持;二是调整国家制度,实施文化整合计划,改进利益表达机构及方式等,加强认同感,这就是伊斯顿所说的“散布性支持”的建立。现实国家要消除否定型民族主义的威胁,或使否定型民族主义向发展型民族主义转变,也唯有如此。与否定型民族主义相反,发展型民族主义则是对现实国家共同体的支持。发展型民族主义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是对国家共同体的认同,而否认其制度、政权的合法。导致的结果或是制度、政权变更,进行新的构建,使这种情况的发展型民族主义向下述第(2)`种情况转变;或是使现实国家陷入内乱中,不利於国家的建设。(2)承认国家共同体、制度和政权都具有合法性。在单一民族国家导致的结果是国家得到整合。但这种合法性是否能得到长久的维持,其政府的有效性,即政府满足民众需求的程度具有重要作用。一旦合法性陷入危机,这种情况的发展型民族主义或成为第(1)`种情况,或转变成否定型民族主义,从而不利於现实国家的建构。在多民族国家,也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有利於国家整合;二是结果相反。认为苏联在斯大林之后并未形成真正的全民性苏联民族主义。斯大林一方面斥责“民族主义”为“资产阶级文化”的体现,另一方面又极力提高俄罗斯民族的特性,企图以俄罗斯民族主义代表苏联民族主义,加强国家的整合,结果却加剧了民族矛盾(24)。这也实际是苏联民族矛盾源由之一,也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因此,多民族国家在利用发展型民族主义加强国家的整合时,应防止搞狭隘的民族主义,更应防止把一种民族主义提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因为,如果这样,虽然国家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合二为一,国家在该民族中获得了合法性,但这也只是适应了该民族的需求和价值标准,其他民族可能与之不同,甚至相左,有可能影响其他民族对国家合法性的认可,从而使国家陷入危机境地。民族主义另外的目标是维护和促进民族的整体利益及个人的权利,这两者之间也是一种矛盾关系。安东尼.吉登斯论述了民族主义与主权、公民权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如果民族主义导向主权,民族主义情绪可能发生一个排外的转折,强调这个民族优於对手,实则是对民族整体利益的强调,那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有可能受到蔑视,而如果公民权利实现了,就会刺激民族主义情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25)。吉登斯用於分析三者之间关系的模式基本上适用於我们所说的民族主义内整体利益与成员个人权利之间关系的分析。一种民族主义如果过分强调整体利益而忽视个人权利,所表现出来的可能是一种激进型民族主义;如果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表现出来的可能是一种温和型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内民族整体利益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关系对国家的制度建构具有重要影响。对於否定型民族主义来说,如果是一种激进型否定民族主义,其国家建构中制度建构可能是独裁化、专制化;如果是一种温和否定型民族主义,其构想中的国家制度建构可能是民主化、法制化、 场化、自由化。对於发展型民族主义来说,在单一民族国家,情况与上述否定型民族主义的相类似;但在多民族国家,情况就复杂些,激进的发展型民族主义既可能要求国家建构方向是专制化,也可能是民主化,也就是说,激进发展型民族主义对专制体制或民主体制都可能予以支持,关键是看这种体制能否维护和促进该民族的整体利益。但对於现实国家来说,最好的途径是采取民主化体制,因为民主化本身就是维护各个民族、个人、集团之间的平等,尊重个人、集团、民族的利益,是最有可能使国内各民族利益得到维护的。温和的发展型民族主义显然要求国家建构方向是民主化、法制化、 场化等。因为专制体制虽有可能维护民族的整体利益,但忽视个人权利,这与温和发展型民族主义目标相违背。 三 以上,我们从理论上分析了民族主义与国家建构之间的关系不同类型的民族主义与国家建构的关系是不同的,这在现实中也有所体现,这也导致了现实中国家建构所呈现出的复杂局面。在冷战后,情况尤为如此。 1、国家共同体的建构与解构趋势同时存在。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在全球再次兴起,由於民族主义类型不同,使许多国家共同体呈现出不同变化方向。前苏、前南等地区出现了许多新独立国家,同时,冷战后许多国家纷纷以民族主义作为其国家合法性依据之一,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也是如此(26)。从而呈现出建构、整合趋势;而在另外的地区则呈现出解构倾向,如英国的北爱尔兰、加拿大的魁北克、法国的科西嘉、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等地区的民族主义分子要求独立等。当然一种类型的民族主义对一个国家是发展型的,而对另外的国家则可能是否定型的,如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对塞尔维亚有整合作用,但对波黑则是解构作用。另外,民族主义对其所要构建的国家是发展型的,具有促进作用,但对现实的国家则可能是否定型的,具有解构作用,如上述的分裂运动。 2、由民族主义所导致的国家建构专制化和民主化趋势并存。如战后阿拉伯国家在政治现代化方面采取的是西方的民主政体,遭到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反对,强调反对把伊斯兰世俗化,反对采取西方的民主制主张恢复伊斯兰的原始教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其政体大多是专制性的,如苏丹、利比亚、阿富汗塔列班政府等。而在前苏东地区,民族主义与国家相结合,纷纷建立了民主化,场化、自由化的政体。在另外一些国家内则出现了国家制度建构由专制向民主的过渡,如在韩国、朴正熙时代政权是威权政体,强调的是整体利益,而到80年代,一项社会调查显示,韩国公众要求的国家目标依次是:民主政治、经济发展、国家安全(27),民主化已成为全民共识,这也导致了韩国的民主化转型。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就在於不同的民族主义及同一种民族主义在不同时间对民族利益与个人权利重视程度不同。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它把世界引向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条是和谐的,一条是动荡的。”(28)`对於现实的国家来说,也是如此。为了防止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不同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在民族自在阶段,采取的措施有种族灭绝、文化摧残、同化等政策;在民族自为阶段,采取的措施有镇压等,在民族自主阶段,采取的措施有给予一定自治权乃至承认其独立等。另外的国家则直接以民族主义作为其国家的意识形态。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对於现实的国家尤其是多民族国家来说,效果并不明显,也不可行。民族主义大多兴起於现实国家认同危机或合法性危机出现之时,特别是冷战后兴起的民族主义浪潮更是如此。从前文的分析来看,否定型民族主义和发展型民族主义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个条件就是现实国家合法性的拥有或丧失。因此,要防止民族主义负面影响,或防止发展型民族主义向否定型民族主义转化及促进否定型民族主义向发展型民族主义转化,关键是现实国家要增强自己的共同体及体制的合法性。这就需要现实国家尽力满足民族的需要,国家价值体系与民族和价值体系相适用,而这对於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需要造就各民族都认同的价值体系,就需要创造一个综合性文化,为各民族所接受。这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外延性融合,将各民族文化尽量纳入所创造的文化中,使各个民族能在新文化中找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子;二是内涵性建构,既不仅在外延上融合各个民族文化,更要从内涵上,特别是文化的核心哲学思想、价值观上对各民族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以创造出为各民族都能接受的价值体系。当然,这种综合文化的创造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历程。 (1)大卫.伊斯顿认为政治系统的组成部分有三:政治共同体、政治制度和当局。并认为当局虽与政治共同体、政治制度不同,但至少形式上是二者的体现。伊斯顿的政治系统实则指国家。据此,本文认为国家建构主要包括上述两方面。见大卫.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十一章到第十三章。(2)乌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452页。(3)宁骚:《民族与国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4) Books,1991,; Fu-ture of the Nation State,in of theModemstate,Milton keyens,opren Uni-versity Press,1984,.(5)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44页(6)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21-212页。(7)伯恩斯:《当代世界政治理论》(A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423页。(8)Encyclopedis (9)John Breuiuy,Nationalism and the State,Manchestrer,M anchesterUniversity Press,.(10) Nationalism,Prince-ton,Pirnceton UniversityPress,.(11)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52页。(12)庞中英一方面认为民族主义包括两个层面:理论的和现实的,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两个层面属於意识形态,似前后矛盾或重视理论层面忽视现实层面。见庞中英:《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载《欧洲》,1996年第1期,第19页。(13)John Breuiuy,op'cit,.(14) of Nstionatism,London,.(15)罗伯特.康奎斯特:《最后的帝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16) Quest for self-detrtmina-tion,New haven and London,YaleUniversity Press,.(17)'cit,.(18)马丁.李普赛特:《政治学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19) Legitimacy in con-temporary Ewrope,in (ed),Legitimation of Regimes,Beverly Hius,Sage publicationsInc,.(20)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氓届A第78页 (21)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22)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怫,1994年版,第60页。(23)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宾厄姆.鲍威尔:前引书,第39页(24) with in Soviet Na-tionsPolicy,in (ed),Nationalism and the Breabup of An Empire,London,Praeger,.(25)叁见安东尼.吉东斯:《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62页。(26)山囗定:《政治体制》,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222页。(27)Chin H Suk,Democracy in South Korea,in Asian Thoiught and Society,.(28)Joh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n the World stage,connecticut,The Duskin Publishing House,Inco,.

捧起一把泥土,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掬起一朵浪花,我说,这是我的祖国;翻开发黄的《四库全书》,我说,这是我的祖国;弹一曲悠扬的《高山流水》,我说,这是我的祖国! 啊,祖国!我是在圆明园里,认识了您的屈辱、您的悲愤;我是在八达岭上,认识了您的磅礴、您的巍峨;我是在大漠草原,认识了您的宽广、您的辽阔;我是在驿道古渡,认识了您的悠久,您的坎坷。 面对荆棘林莽、重峦叠嶂、泥淖沼泽,有无数忠贞的儿女,不怕洒尽热血,抛却头颅,尸裹马革!直到51年前那个金秋十月,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一位巨人的宣言,使一个古老民族傲然屹立,纵情欢乐。 啊!祖国,我的祖国!你是大树,我是树叶,一片叶子便是一片春色;祖国!您是土壤,我是禾苗,输出您全部血液为了我的收获;祖国!您是长江,我是小河,我愿用涓涓细流壮您浩荡的行色;祖国!您是太阳,我是云朵,终生守护您的辉煌、您的灿烂、您的圣洁;祖国!今天,我们又一次庆祝您的生日,看到您新的振兴、新的开拓! 古老的文明,镌刻在残矛断戟上,勇敢与忠贞、高风与亮节浸沉在历史的每一页,而这一切,早已成为融在我心中恒的情结。苦,为了您!甜,为了您;生,为了您;死,为了您!您的忧虑便是我们的忧虑,您的欢乐便是我们的欢乐! 啊!祖国!我的祖国!您是希望,您是信念,您是我们一切拼搏、进取的依托。 党的十五大的胜利召开,揭开历史崭新的一页。祖国,您在新世纪太阳的照耀下,一定会更加欣欣向荣,生机勃勃!

就业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汇总

大学生活要接近尾声了,毕业论文是毕业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写毕业论文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唐国兴,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和模型,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2、张寿、于清文,计量经济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4。

3、邹至庄,经济计量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8。

4、古扎拉蒂 计量经济学(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译本。

5、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中译本。

6、William H. Greene, Econometrics, 4th ed.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

7、汉密尔顿,时间序列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中译本。

8、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9、张晓峒主编,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10、拉姆.拉玛丹山《应用计量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中译本。

11、Box, Jenkins, Reinsel《时间序列分析:预测和控制(第三版)》,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中译本。

12、陆懋祖《高等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3、韩德瑞、秦朵《动态经济计量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4、谢识予、朱弘鑫《高级计量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5、弗朗西斯《商业和经济预测中的时间序列模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6、朱平芳《现代计量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17、Pindyck R S, Rubinfeld D L, Econometrics Models and Economic Forecasts, 4th ed.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1998.

18、Johnston, J. and J. DiNardo, 1997, Econometric Methods, 4th ed., McGraw-Hill.

19、Wallace T D, Silver J L. Econometrics-An Introduction.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88.

20、Gujarati, D. N., 1995, Basic Econometrics, 3nd. ed., McGraw-Hill.

[1] 刘晨艳. 浅谈幼儿师范学校数学课程改革[J]. 文理导航(中旬). 2013(01)

[2] 张奠宙等编着.数学教育学导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 黄瑾,学科教学知识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J]. 幼儿教育. 2011(36)

[4] 鲍宇,幼师生职业口语素养培养的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5] 杨洁,幼师生学习倦怠的现状调查[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6] 萨如拉,蒙汉幼师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7] 张奠宙等编着.数学教育学导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 矫德凤等编.幼儿计算教学法[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9] 曹才翰,章建跃着.数学教育心理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10] 沈誉辉,培养中职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探索[J]. 现代教育科学. 2006(06)

[11] 王子兴,论数学素养[J]. 数学通报. 2002(01)

[12] 龚劭(丰刀女). 幼儿在数学领域发展的现状与幼儿园数学教育问题的个案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13] 张丽,幼小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0

[14] 邹晴,我国全日制小学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究[D]. 首都师范大学 2014

[15] 车艳,小班幼儿家庭中数学教育的调查研究[D]. 苏州大学 2009

[16] 连玥,家长对幼儿园教育需求的研究[D]. 河南大学 2009 师范大学 2009

[17] 孙永清,幼师生学习动力匮乏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18] 郑向梅,农村教育硕士生的`教师教学满意度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9] 王静,幼师生心理适应状况的调查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20] 周超,关于如何提升幼师学生数学素养的相关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22)

[1]李志生,梅胜等.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创新能力培养实践与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增刊).

[2]孙政荣,大学生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4).

[3]姚裕群,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调查与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7).

[4]晋燕“目标体验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教育前沿与探索》

[5]马连湘郭桂萍广告学实践教学环节与方案的设计,《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6]专业指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中,毕业生就业岗位涉及广告行业的专业。

[1]张红,易崇英。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新余高专学报,2009(10).

[2]陈月明,美国高校广告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

[3]杨先顺,建构我国广告创新型教育模式的思路[n当代传播,2008(5).

[4]张信和,苏毅超.广告专业“业务专案组”型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成人教育,2004(12).

[5]陈培爱.中外广告史[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如图

世界的人囗

目前世界上约有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人口1亿以上者有11个国家,它们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联邦、巴西、日本、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墨西哥。这11国人口总数共有亿多,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世界人囗分布不平衡 由于世界各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因而人口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世界人口空间分布分为人口稠密地区、人口稀少地区和基本未被开发的无人口地区。据统计,地球上人口最稠密地区的约占陆地面积的7%,那里却居住着世界70%人口,而且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10%的土地上。人口在各大洲之间的分布也相当悬殊。欧亚两洲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但两洲人口却占世界人口总数的%。尤其是亚洲,世界人口的60%居住于此。非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一半而人口尚不到世界总人口的1/4。大洋洲陆更是地广人稀。南极洲迄今尚无固定的居民。欧洲和亚洲人口密度最大,平均每平方公里都在90人以上,非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平均每平方公里在20人以下。大洋洲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每平方公里才2.5人。世界人口按纬度、高度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北半球最多。

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给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世界人口数量已经从1950年的25亿和1980年的44亿猛增到2000年的60多亿。据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提供的资料,联合国预计全球人口将增加到2025年的80亿和2050年93亿。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水资源、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将更加紧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引发空前的危机。根据联合国的最新报告,亚洲的人口增长率出现下降趋势,但人口密度依然高于其他洲,在东亚和南亚,人均占有可耕地只有六分之一公顷,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的压力和农业灌溉用水的短缺,将迫使上述地区需要增加粮食进口以减少饥饿和改善营养结构。

我了解的世界人口也就这么多了。

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如何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文献综述一、 研究的背景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教育与就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接受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就业,这里教育就成为了一项投资,以期能够在未来的就业中赚取更高的利润来弥补所投入的成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但另一方面,就业的形式却越来越紧张,接受教育并没有带来更好的就业前景。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难度持续增加,遵循国际通用的关于失业的定义,我国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这样的情况同样出现在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毕业生的失业率是社会整体的失业率的几倍。上述这些情况都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能否通过教育的改革来改善毕业生就业情况。近几年我国对教育改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们该如何改才能有效的缓解毕业生就业的难题。二、 研究的成果(一)、对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的研究对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了很多结论。第一种观点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由于供需的不平衡导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出现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教育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究其原因,是在这一时期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1935年沃尔什发表的《人力资本观》文章中首先提出)以及完善(代表人物:舒尔茨,丹尼斯,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理论中,教育被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美】舒尔茨著,蒋斌、张衡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商务印书馆,1990)。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分子失业”和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在各国蔓延。菲利普.库姆斯指出,“知识青年大量涌向本以饱和、又被严重的经济衰退进一步削弱的就业市场,从而引起职业队文凭等级的要求突然急速提高,造成了普遍的个人痛苦和不祥的政治动荡” (菲利普.库姆斯著《世界教育危机》,赵宝恒,李环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表1,1970-1982年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青年与成人失业率之比。国家 1970 1976 1980 1982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法国日本西班牙瑞典英国美国 (资料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就业展望》,转引自桑锦龙,《教育转型与专科毕业生就业》,2008)教育经济学家M.布劳格()认为造成毕业生失业的原因不是大学毕业生的绝对过剩,而是供给的快速增长。大学毕业生的突然泛滥会造成毕业生的失业,如果说毕业生能够缓慢的进入市场,那么这些毕业生就能够被劳动力市场所吸纳。表2,1995年部分欧洲国家经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以及高等教育毕业生失业率状况国家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毕业一年后失业率(%) 毕业五年后失业率(%) 所有劳动者失业率(%)非大学 大学 非大学 大学 非大学 大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 2408026050282602012014510 2017mm58 92055246 116mm31 610mm17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提出的“教育过度”和“知识失业”等问题也是对这种观点的补充。如:1995年,陈昌贵在《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非经济学思考》中提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将会造成大量的教育性失业”;张桂春在《关注“教育性失业”问题的新视角》一文中指出:“教育性失业现象是教育产品出于买方市场下的典型产物”;杨立安认为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是相互联系的,与教育过度相伴生的是知识失业(杨立安,浅析我国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问题[A],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5-4);董志强和宋奇成认为知识失业在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持续的社会特征,他们都承认知识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失衡造成的(董志强,宋奇成,知识失业:事实、成因与治理[J],改革与理论,2003,3)。第二种观点是认为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由非市场因素产生的。杨云彦和陈金永认为在理论上,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不断隆冬将会使劳动力市场趋于均衡,但实际情况是由于非市场因素的普遍存在,劳动力流动往往很难达到市场均衡。(杨云彦,陈金永,转型劳动力市场的分层与竞争-结合武汉的实证分析[A],中国社会科学,2000,5)瞿振元和谢维和在《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中对高校毕业生的失业问题进行了分类:①结构性失业;②摩擦性失业;③体制性失业。其中摩擦性失业就是由于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体制性失业是由于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而结构性失业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轨引起的。第三种观点则是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归结于高等教育的质量下降,使得毕业生的竞争力下降。在20世纪初的英国,Beveridge(1909)首先提出了就业能力的概念,之后又有许多人对之进行完善,特别是Hoyt(1978)提出了“可转移的”技能在就业能力中的重要性,它这种技能可使得被雇佣者在寻找下一份工作时变得容易。从1980年起,就业能力成为工作者的元特征,它融合了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下降是其失业问题的一个原因。萨茹拉认为大学生除了应具备的就业能力除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外,还要具备: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经营能力等。(二)、通过教育改革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实践研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向。1. 扩大就业市场。傅军(2007)指出,目前我国失业群体的存在,主要是由供需量的矛盾、供需结构的矛盾、地区就业不平衡、农村劳动力城镇转移等几个方面构成。他提出:(1). 推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结构,突出增加就业容量。(2). 促进劳动力流动,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盘活中西部劳动力资源,增强劳动力吸纳能力。(3).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工城市化。刘俊艳(2010)认为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为城乡劳动力市场、国有单位和非国有单位劳动力市场,很多大学生将城市作为自己的首选之地,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制定政策鼓励大学生下乡,进入农村劳动力市场。2.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朱继光(2009)通过对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和特色项目的研究,指出其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政府和社会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创造良好外部条件。第一,高度重视就业能力培养;第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指标体系框架;第三,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实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项目。傅军(2007)提出“突出就业再就业能力建设,解决劳动者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萨如拉(2004)指出社会对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除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外,还有这几方面的要求: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经营能力等。3.学校和企业应加强合作,让高校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帮助学校将这些能力嵌入课程设置中。朱继光(2009)提出学校和企业应加强联系,共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一,加强校企合作,让高校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第二,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让大学生及早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和要求;用人单位应提供给大学生更多的见习和实习机会。王霆(2007)的研究表明,各高校认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比较重要,而企事业用人单位则认为“倾听理解能力”、“推理运算能力”比较重要。此外,学校更强调学生在就业能力中对计划协调、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而企事业用人单位更强调业务操作、解决问题、学习、执行等能力。可以看出,目前企事业用人单位和高校对于学生就业能力中不同技能子项的关注程度是有较大差异的。刘介明和史金平(2010)提出校企联盟的运作方式。大学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培养模式主要通过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分阶段交叉引入实践体验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体验实践工作的具体流程,让学生明白成功者背后的艰辛,从而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储备,丰富对实践工作的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督促学生对于自身能力和未来发展定位的思考。三、研究的不足与发展趋势(一)、研究的不足纵观国内外的关于教育与就业关系的研究,大多数都是集中在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很多,但对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专科教育的研究较少。在从教育的角度研究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时多是把重点放在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上,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各种素质,而对教育如何与社会需求相接轨的研究较少。(二)、研究的趋势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善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有以下几个趋势,1,加强对学生个人素质的研究,注重学生通时素质的培养,如大学生必备的四种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2,注重教育与社会的接轨,以需求为导向来培养人才,如校企结合,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项人才,如大量的高级技工。3,完善各种教育体制,如职业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等,各种教育方式的完整性的提高有利于毕业生走向的多元化,这样就既能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又能够满足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四,参考文献[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靳希武.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单中惠.外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4],(美)Elchanan Cohn,.教育经济学[M].范元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5],(美)Wayne K. Hoy,Cecil G. Miskel.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Seventh Edition)[M]范国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6],王霆,唐代盛.国外就业能力框架和模型研究发展综述[J].求知,2006年,S3期:214-215[7],朱继光,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05期:69-71[8],叶忠,教育与就业关系的转型: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A].南京师大学报,2009年3月,第2期:78-83[9],叶忠,近二十年中国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评述[A].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7卷,第3期:75-78[10],柳云飞,周晓丽,张素红,教育制度创新与社会就业增长-全球视角下的教育与就业关系初步分析[A].前沿,2010年,第3期:122-125[11],萨茹拉,“实践课堂”教学探索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A].民族教育研究,2004,第3期:24-28[12],范明,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3],桑锦龙,教育转型与专科毕业生就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4],张高辉,高耀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5],陈昌贵,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非经济学思考[J].教育评论,1995/5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