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煤炭学报编委会主任委员

发布时间:

煤炭学报编委会主任委员

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中国煤炭劳动保护学会灭火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煤炭劳动保护学会通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中国煤炭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西安纳米科技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学科群重点实验室主任;《煤炭学报》编委会委员。被推选为200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逝世前为西安科技大学校长助理;

冯涛,男,1957年生,河北泊头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2年毕业于重庆大学,1999年毕业于中南大学,获博士学位,并师从重庆大学鲜学福院士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至2008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冯涛曾担任湘潭工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院办公室主任、院教学评价办公室主任等职务。1999年—2003年任湘潭工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2003年7月任湖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煤炭学会理事、湖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湖南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煤炭学报》编委、《采矿与安全学报》编委会副主任、《矿业工程研究》编委会主任。现任正校级督导——协管科研工作 。

学报编委会委员

学报编委会由10位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组成,均为副教授。编辑部成员专业结构合理。学报编辑部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主编:院长王晖,西安理工大学毕业,副教授,主要成果及获奖有:编写公开出版大学教材和工具书3本,发表数学研究、教学和职业教育管理论文数十篇。副主编王闯:西北工业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常务副主编吴宪洲:陕西临潼人,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讲师,从事编辑6年,在全国十多种学术刊物包括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

6月28日。6月28日上午,学报编委会2021年工作会议在行政楼112会议室召开。校长程淮中、副校长王丹出席了会议,学报编委会全体委员参加了会议。编辑委员会简称编委会。是学报编辑部出版工作的学术指导机构,在校长领导下,对学报编辑部出版工作起指导、监督和咨询作用。

烟台南山学院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入口: 12月18日,2018年度烟台南山学院学报编委会会议在行政楼二楼会议室召开。编委会主任吴国华,副主任亓学广,17位编委会委员以及学报办公室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编委会副主任亓学广主持。科研处处长孔德斌汇报了2018年烟台南山学院学报的基本情况,并解读了2018年烟台南山学院学报优秀稿件评选办法。根据“南院办字〔2018〕6号关于加强《烟台南山学院学报》工作的通知”第三条规定,每年根据刊稿总数按比例进行优秀稿件评选,所有稿件作者均匿名,所有委员投票均实名。 编委会主任吴国华在会上讲到,烟台南山学院学报从2004年创刊,至今已经14年,每年都按期、按量出刊。学报是学校重要的学术阵地,也是学校的窗口。作为学报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学术性,二是综合性,三是局限性;三个作用:一是培育高校的科研精神,二是推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形成,三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的阵地。吴主任希望学报编辑部一如既往的严把文章质量关,逐步提高学报知名度。 通过此次会议,将评选出26篇优秀作品,颁发获奖证书,并实施系列积极措施进一步激发校内外科研人员投稿积极性,拓展稿件来源,切实提高稿件质量,为学校持续发展、内涵发展添砖加瓦。 ;

情报学报编委会

1、中国图书馆学报 2、图书情报工作 3、情报学报 4、大学图书馆学报 5、图书馆论坛 6、图书馆杂志 7、图书馆 8、情报科学 9、图书馆建设 10、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11、图书情报知识 12、情报资料工作: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学报 13、情报杂志 14、情报理论与实践 15、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6、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7、图书馆学研究 18、图书与情报 19、国家图书馆学刊

北大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9版):图书情报类[2009年02月27日] 1、中国图书馆学报 2、图书情报工作 3、情报学报 4、大学图书馆学报 5、图书馆论坛 6、图书馆杂志 7、图书馆 8、情报科学 9、图书馆建设 10、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11、图书情报知识 12、情报资料工作: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学报 13、情报杂志 14、情报理论与实践 15、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6、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7、图书馆学研究 18、图书与情报 19、国家图书馆学刊

苏新宁,男,教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首席学科带头人,情报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大学信息技术开发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副主任、南京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情报学报等多种杂志编委,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设计并研制了我国第一部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从事信息处理与检索,信息分析评价,信息系统开发研究工作。

药学学报编委会

毕开顺,沈阳药科大学副校长《药物分析杂志》编委《药学学报》编委《中国中药杂志》编委《中草药》编委《中国天然药物》编委、《西北药学杂志》编委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新医药博士协会理事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辽宁省高级职称(药学类)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高级会员辽宁省药学会药物分析学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李发美,《分析化学》主编分析化学和药物分析教授、博士生导师 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分析系主任 沈阳药科大学教材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中医药科研实验室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分析实验室主任 国际学术杂志《 Biomedical Chromatography 》的中国地区责任编辑 《中国中药杂志》、《色谱》编委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员、中国药学会高级会员 中国色谱学会理事、中国保健协会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病学会理事 政协辽宁省委员会常委 年轻的好像邸欣不错,陈晓辉,郭兴杰不太了解

张天禄,汉族,1926年5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现划属成都市龙泉区)一个普通的农、商家庭,父亲经商,其兄务农。念初中时,一天,身体一贯康健的母亲突患腹泻病,找遍镇上名医用遍良药均不见效,拖延月余终因衰竭而亡。张天禄极为悲痛,从此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学习医药,为病患者和家人解除疾苦。1944年冬,高中毕业,因寒假各大学均不招生,他便报名参加了华西协和大学先修班学习(半年)。他学习用功,从未缺席一堂课,期终考试名列全班第二。当时,学校规定,凡先修班考试成绩前两名的学生有权选择学校的任何院系。张天禄起先自己选择了当时最为著名的医学院口腔系。后与家人商议,认为牙科学习年限较长,且无公费资助,当时家境不太好,恐难支撑常年的学、食费用,便在入学后转到惟一有公费资助的理学院药学系学习,终于实现了自己学习医药的志愿。入学后不久,抗日战争胜利,全校同学无不欢欣鼓舞,喜形于色,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但这样美好的日子并不太久,国民党便发动了内战。爱国学子无不痛恨蒋介石大逆不道,不顾人民死活,重又点燃战火,把人民拖回到水深火热之中。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校园里反饥饿、反内战的浪潮,爱国学生纷纷上街游行示威,抗议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张天禄也不例外,类似这样的活动参加了3次。1949年夏大学毕业,随即于7月应聘于成都标准药房工作,任营业主任。12 月成都解放,便转入泽生药房工作,1950年5月又转到新建立的成都新药联合制药厂任技师工作。该厂生产的品种不多,只有注射用水、磺胺噻唑、维生素C、维生素B1及阿司匹林片等十几种产品。由于该厂产品质量好,故销路比一般老厂的要好,名声也较大,很快便成为成都地区有影响的药厂之一。1952年,张天禄经厂方同意外出学习,以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学习的路线是北京、大连、上海。在北京除了参观数家药厂外,还拜访了当时中国药学会(以下简称药学会)的理事长孟目的老前辈及秘书魏鉴明同志。孟目的对他说学会缺人,正需要有志向的年轻人来创办刊物。并说:“学会是人才荟萃之地,专家教授云集,是年轻人学习最好的地方。另外学会要办的刊物是向广大会员、作者、读者传播药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媒体,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园地。”孟老的一席话,使爱学习的张天禄动了心,同时创办的刊物又是在北京出版,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全国人民最热爱、最向往的地方。1952年5月,在到北京工作是无上荣光的思想驱使下,张天禄舍下多年生活的故乡成都,舍下众多老师及亲朋好友,更重要的是舍下1951年当选为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职的机会,赴北京中国药学会工作。是年11月,学会在北京召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即第13届年会),张天禄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创办两种刊物,即《药学学报》和《药学通报》。张天禄有志于刊物的编辑工作,随即与陈新谦先生等共同筹划《药学通报》的创刊和出版,并担任该刊的专职编辑,从此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1953年《药学通报》正式出版发行,“文化大革命”期间,杂志停刊。1968年他和学会的同志一起到卫生部江西五七干校学习和劳动,后又调到干校五七医院药房工作。再后同五七医院一起下放在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从事了近十年的中医临床工作。1978年7月《药学通报》复刊后才调回北京继续从事编辑工作。张天禄历任《药学通报》编辑、编委、编辑部主任、编审、《中国药学杂志》(药学通报易名)副主编、主编。他是新中国成立后,专门从事药学期刊编辑工作屈指可数的几位前辈之一。张天禄曾先后任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代理副秘书长,中国药学会编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国制药企业概况》、《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药学卷》、《中国新药杂志》等书刊副主编,《新编药物学》、《医院药物手册》、《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房》、《中国药学年鉴》、《当代中国的医药事业》等书刊的编委及常务编委。还曾担任成都药业工会、中国药学会工会、中华医学会工会副主席及主席。张天禄事迹曾被载入中宣部出版局编、陈云同志题写书名的《编辑家列传》(1986)及《中国药学杂志》药学人物栏目中(1996)。由于他工作较突出,成果显著,曾多次获奖及先进工作者称号,如获卫生部先进工作者(1959),北京新闻出版局、北京科学技术编辑学会编辑金奖(1992)等。1995年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1年4月-至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秘书长。1996年3月-2006年2月, 组建“中科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上海分会”, 任第一、第二届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第三届理事长。1996年2月-2002年7月,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6年12月-至今,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医学委员会委员。1997年9月-2008年5月, 上海市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第三、第四、第五届副理事长。2000年1月-至今,欧洲科技编辑协会会员。2000年 5月-2008年6月,上海市药理学会第三、四届常务理事,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2000年 6月-2006年5月,中国科学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委员。2000年 9月-至今,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第四届、第五届理事。1997年3月-2006年7月,上海市期刊协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副会长兼科技学术期刊专业委员会主任。2003年1月-2006年7月,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2005年7月-2007年2月,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1996年4月-至今,《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委。1996年5月-至今, 《编辑学报》编委。1999年5月-至今,《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编委。2001年11月-至今,《药学服务与研究》编委。2003年12月-至今,《中国生物学文摘》常务副主编。2003年10月-至今,《图书情报工作动态》编委。2005年11月-至今,《科学观察》编委。2006年11月-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常务委员会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委员。2002年2月-至今,中国期刊协会第三届、第四届理事。2008年1月-至今,《科技导报》编委。2009年8月-至今,《中国中药杂志》编委2009年6月-至今,《药学学报》编委。2010年6月-至今,《机电工程》编委

搞学术我觉得还是李发美NO1。毕校长学术也非常好,只是身兼数职,学生太多,只怕分身无术!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主任委员

于学馥先生,1919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黄县,1934至1937年就读于北京市一中(高中),1938年5月就读于由查良钊先生创办的陇南天水国立第五中学,并于1944年毕业。毕业后投身到建设新中华,解放全中国,报效祖国的实际工作中,曾任四川东林、湖南湘江、湖南中湘、辽宁阜新等煤矿助理工程师、厂主任等职;1948年以后走上教育岗位,曾任西北工学院、山东大学、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讲师,清华大学及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代系主任等职。北京市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第六、七届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盟北京市委常委、科技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成员;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小组成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地下与地下空间岩石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主编;中国核学会铀矿冶学会理事;《铀矿冶》学报编辑;中国煤炭学会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岩土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顾问委员;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首届名誉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锚固与注浆分会第四届委员会顾问;北京市地下铁道公司顾问;焦作矿业学院名誉教授;包头钢铁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科技大学采矿奖学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新平1 导师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3/4 导师职称 教授 招生-博士生 岩土工程, 桥梁与隧道工程 招生-硕士生 岩土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湖北天门人。现为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是湖北省第九届政协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成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与地下空间分会理事,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委会编委,《岩土力学》编委会编委,中国力学学会《爆炸与冲击》编委会编委,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武汉岩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灾害防御学会减灾技术发展与应用工作委员会委员。

1985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机械系,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该校研究生院,1988年1月毕业,获固体力学硕士学位,同年被分配至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工作;2000年10月获中科院研究生院岩土工程博士学位。 分别于1993年和1996年被中科院破格提拔为副研究员和研究员;199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6月至1998年10月,北海道工业大学访问教授,日本软脑株式会社高级职员;1995年7月至2001年7月间的部分时间,香港大学Research Associate;2002年入选首批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获首届楚天学者成就奖(3年一届,每届3人);2007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2008年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200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同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1年获国际计算岩土力学学会(IACMAG)“杰出贡献奖”(Excellent Contributions Award)。现任《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编委,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成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物理与数值模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数值方法专委会常委。热忱欢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工程力学、应用数学等专业的学生报考本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也非常欢迎以上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加盟本学科方向进行博士后合作研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