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1月生,湖南省双峰县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助理; ——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 ——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兼北京研究生部主任; —— 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 ——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 —— 四川大学校长。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学术兼职: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科协主席、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 第二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兼任《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 研究领域: 长期致力于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 1990年12月至1991年11月,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程; 1992年10月至1993年8月,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 1994年和1996年,两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 1993年、1997年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 论文专著: 集中体现在他的《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3本中英文专著、200余篇论文及有关工程实践中,成果被SCI收录48篇、引用500余次,EI收录78篇,CSCD和CSTPC引用546次。 科研成果: 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项(均为第一获奖人)。 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近30名。 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 1990年被授予"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 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 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5年又成为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6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200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同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 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07年获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建校232年来获此荣誉的第五人。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1月生,湖南省双峰县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助理;——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兼北京研究生部主任;—— 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 四川大学校长。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学术兼职: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科协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第二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研究领域:长期致力于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1990年12月至1991年11月,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程;1992年10月至1993年8月,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1994年和1996年,两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1993年、1997年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论文专著:集中体现在他的《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3本中英文专著、200余篇论文及有关工程实践中,成果被SCI收录48篇、引用500余次,EI收录78篇,CSCD和CSTPC引用546次。科研成果: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项(均为第一获奖人)。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近30名。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1990年被授予"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家;1995年又成为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1996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200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同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0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7年获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建校232年来获此荣誉的第五人。
1994年5月获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南京瑞迪建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主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第七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曾获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江苏省第二届青年科技标兵等荣誉称号。2013年5月,中国工程院在其网站公布增选院士候选名单,陈生水在列。
1987年,就在谢和平取得博士学位的同时,他成功地将损伤力学和分形几何相结合,在国内外首次给出了岩石断口分维与断裂韧性的关系;创造性地建立了岩石微观断裂的穿晶与沿晶和穿晶相偶合的分形模型以及裂纹分叉的分形模型,对一些物理现象给予了定量定性的解释。
利用分形几何进行了岩爆与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解释了地震学中未有解释的低b值对应大地震产生的物理理论。他提出了岩石微观断裂机理,从而形成了岩石损伤断裂的分形几何新领域。
扩展资料:
科研成就:
20世纪80年代,谢和平在中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来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
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工程应用中应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谢和平
这个确实没有遇到过,不过给点银子总是管用的。——张工岩土
1. Academic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建筑与岩土工程学报》
学科领域: 建筑工程/工程技术
检索类型: 中国知网(外文数据库)
录用时间: 3天
Journal of New Developments in Engineering and Society 《国际工程与社会新发展杂志》
学科领域: 工程技术
检索类型: 中国知网(外文数据库)
录用时间: 3天
Journal of Frontiers in Medicine 《国际医学前沿杂志》
学科领域: 医学
检索类型: 中国知网(外文数据库)
录用时间: 3天
in Sport Research (体育研究前沿)
学科领域: 体育
检索类型: 中国知网(外文数据库)
录用时间: 3天
in Educational Research(教育发展研究)
学科领域: 教育
检索类型: 中国知网
录用时间: 3天
Journal of New Developments in Education((国际教育新发展杂志) 独立DOI)
学科领域: 教育
录用时间: 3天
可以参考一下: 博识网 他家专门做国际英文谱,EI/CPCI国际会议,sci的
谢和平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1月生,湖南省双峰县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谢和平院士1992年3月至1993年2月,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助理;1993年2月至1995年3月,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1995年3月至1997年10月,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兼北京研究生部主任;1997年10月至1998年8月,任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1998年8月至2003年6月,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2003年6月至今,任四川大学校长。 谢和平院士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四川省科协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第二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 谢和平院士长期致力于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谢和平院士多次应邀到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1990年12月至1991年11月,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程;1992年10月至1993年8月,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1994年和1996年,两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1993年、1997年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 谢和平院士的成果集中体现在他的《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3本中英文专著、200余篇论文及有关工程实践中,成果被SCI收录48篇、引用500余次,EI收录78篇,CSCD和CSTPC引用546次。他的科研成果,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并先后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项(均为第一获奖人)。他先后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近30名。 谢和平院士先后获得多项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1990年被授予"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家;1995年又成为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1996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200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同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0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7年获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建校232年来获此荣誉的第五人。
南科院现已发展成为拥有30多个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专业研究方向、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综合型水利科研院所。设有水文水资源、水工水力学、河流海岸(海洋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岩土工程、材料结构、大坝安全与管理、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农村水利科学研究推广中心、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设有南京瑞迪建设科技有限公司(总公司),下设南京瑞迪建设科技有限公司水科院勘测设计院、南京瑞迪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科兴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南京瑞迪水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瑞迪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瑞迪建设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等。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海洋工程学会、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高坝通航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小水电专业委员会等学术机构设在南科院。
专业委员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所属专业组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所属专业组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所属专业组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所属专业组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所属专业组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反应堆结构力学专业委员会理性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流变学专业委员会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工程爆破专业委员会激波与激波管专业委员会流体控制工程专业委员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英斯特朗材料试验协作委员会(已撤销)MTS材料试验协作专业委员会波纹管及管道力学专业委员会流-固耦合力学专业委员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力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工作组微纳米力学工作组电子电磁器件力学工作组编委会《力学学报》编委会《ACTAMECHANICASINICA》编委会《力学与实践》编委会《力学进展》编委会《Theoretical&AppliedMechanicsLetters》编委会《爆炸与冲击》编委会《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编委会《固体力学学报》编委会《计算力学学报》编委会《实验力学》编委会《工程力学》编委会《动力学与控制学报》编委会《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PlasmaScienceAndTechnology》编委会《世界地震工程》编委会《力学季刊》(原《上海力学》)编委会《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编委会
《城市建设》、《建筑与文化》、《建筑》、《建筑知识》等等
排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之后,在岩土力学之前,这三个学报是岩石力学方面国内三大顶级期刊,ei收录,都是不错的期刊
1岩土工程学报中国水利学会等南京虎踞关34号(210024)2建筑结构学报中国建筑学会北京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内(100835)3土木工程学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北京三里河路9号(100835)4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建筑大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学府路9号(150080)5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武汉市武昌小洪山(430071)6中国给水排水中国市政工程华光设计院天津市河西区气象台路(300074)7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哈尔滨建筑大学哈尔滨市西大直街144号(150006)8给水排水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中国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学会北京西外车公庄大街19号(100044)9化学建材全国建材情报信息网化学建材专业组、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宛平南路75号(2000327)10城市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北京西郊百万庄中国城市设计研究院(100037)11建筑学报中国建筑学会北京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内(100835)12岩土力学中科院武汉岩石力学研究武汉市武昌小洪山(430071)13建筑结构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北京西直门外松庄大街19号(100044)14工程力学中国力学学会北京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00084)15计算力学学报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计算力学学报》编辑部(116032)16建筑机械建设部北京建筑机械综合研究所北京安宝内方家胡同21号(100007)17工业建筑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北京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100088)18世界建筑清华大学北京建筑设计院清华大学建筑馆北楼208室(100084)19新型建筑材料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杭州研究院杭州市体育场路119号(310003)20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所江苏苏州三香路162号(215004)21建筑技术北京建工集团北京阜外南礼土路19号(100045)22施工技术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北京西直门外车公庄大街19号(100044)23暖通空调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等北京西直门外车公庄大街19号(100044)24城市规划汇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四平路1239号(200092)25工程勘察建设部综合勘探研究设计院北京东直门内大街177号(100037)26新建筑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市华中理工大学(430068)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水利学报 中国水利学会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10号(100044) 2 水利水电技术 水利部信息研究所 北京德胜门外六铺炕(100011) 3 水力发电 国家电力公司 北京德胜门外六铺炕(100011) 4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郑州市金水路11号(450003) 5 人民长江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武汉市解放大道1155号(430010) 6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水利部农村水利用水电及农村电器公司 武汉市势力电力大学(430072) 7 河海大学学报 河海大学 南京西康路1号(210098) 8 水文 水利部水文局 北京白广路2条2号(100053) 9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武汉珞珈山武汉水利电力大学(430072) 10 泥沙研究 中国水利学会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10号(100044) 11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武汉市武昌小洪山(430071) 12 岩土工程学报 中国水利学会 南京虎踞关34号(210024) 13 水力发电学报 中国水力发电与工程学会 北京市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100084) 14 长江科学院院报 长江科学院 武汉市赵家条九万方(430010) 15 水科学进展 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 南京市西康路1号水文水资源研究所(210024) 16 水利水运科学研究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南京虎踞关34号(210024) 17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中国船舶工程研究中心等 上海市高雄路185号(200011)
有《岩石力学学报》么?我只知道《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哦,它与《岩土工程学报》都为EI检索,且均不是SCI。。。。前者基本是关于岩的文章,后者岩、土皆有,侧重于岩
1. Academic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建筑与岩土工程学报》
学科领域: 建筑工程/工程技术
检索类型: 中国知网(外文数据库)
录用时间: 3天
Journal of New Developments in Engineering and Society 《国际工程与社会新发展杂志》
学科领域: 工程技术
检索类型: 中国知网(外文数据库)
录用时间: 3天
Journal of Frontiers in Medicine 《国际医学前沿杂志》
学科领域: 医学
检索类型: 中国知网(外文数据库)
录用时间: 3天
in Sport Research (体育研究前沿)
学科领域: 体育
检索类型: 中国知网(外文数据库)
录用时间: 3天
in Educational Research(教育发展研究)
学科领域: 教育
检索类型: 中国知网
录用时间: 3天
Journal of New Developments in Education((国际教育新发展杂志) 独立DOI)
学科领域: 教育
录用时间: 3天
可以参考一下: 博识网 他家专门做国际英文谱,EI/CPCI国际会议,sci的
最简单的办法是问问身边已经评过的人,他们都发表在哪些刊物上,然后你就可以发表了。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和《岩土工程学报》均为EI收录期刊,但没有被SCI收录。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JRMGE) 和《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为中科院武汉岩土所三大期刊,而且JRMGE于2019年2月已经被SCI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