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脾胃科研究生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脾胃科研究生毕业论文

中医学的论文篇2 浅谈中医学与气功 【摘 要】 中医学的气的概念和气机的变化,对气功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大力整理和应用中医理论指导气功和学术非常必要。中医学对于气功的指导地位的提升有助于规范中医气功学的术语和临床技术规范。 【关键词】 气功;中医学;内养功 中医学中对气的论述是权威的、实用的。千百年来在临床运用中经过严格的实践检验,对中医的气的理解有助于气功练习和指导病人有效地习练功法健身祛病。历来气功的解释多趋于使用佛家和道家术语,而使用中医术语进行是对气功诠释有助于加深对气功术语和气功医疗操作的规范,而且易于接受。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谈到了主观精神因素的平静恬淡,会使气机畅达回归到原来的自然状态,精神内守对于防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关于气:何为气?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特性。气的生成来自于: 先天之精气:即受之于父母的先天禀赋之气。其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肾藏之精气的生理功能; 水谷之精气:即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后所得的营养物质; 吸入之清气: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其中先天之精气为基础,奠定了总体的根基,后天之气补充和滋养先天之气使之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循环不止。水谷之精气和肺吸入的大自然之清新之气汇聚于胸中形成宗气,走息道司呼吸、贯心脉辅心行血。呼吸和心血的运行直接影响气血之运行,在气功中呼吸调节能很好的调节气血的运行可见一斑。 2 气的分布与分类 根据所在的部位、功能及来源的不同,气分可为以下三类。 元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主要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并受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和培养。元气根源于肾,通过三焦而循行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在。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因此说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反之就会因元气虚衰而产生种种病变。 在气功练习中,动功能使气机调达,推动元气敷布三焦。静功意守丹田则有温补元气的功效,在练习中动静结合达到完美的练功效果。 宗气: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生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与宗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 宗气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走息道以司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注心脉以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温度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若宗气不足,临床可见语声低微、呼吸微弱、脉软无力等症。 呼吸的停闭调节有助于宗气的生成和运行,改善气血的运行,加强心肺的功能,心主神明、主血脉、为一身之大主,肺主气,为脏腑之华盖,为相辅之官,心肺功能的提高对于防病治病是非常重要的,习练气功不能不行呼吸之功以改善一身之气血状态,气功一词由兹而生不足为奇。 营气: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因其富有营养,于脉中营运不休,故称之为营气。营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常将“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营阴”。 营气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营养和化生血液两个方面,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是营气的主要成分,是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卫气:卫气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防御、温煦和调节三个方面,包括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调节脾胃功能的气功练习方法内养功是首选,早期时候的科研和临床都已证实。 3 气的功能 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气是功能极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殖、生长与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经气的运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温煦作用:是指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驱除寒冷。气维持并调节着人体的正常体温,保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致凝滞、停聚。 防御作用:正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指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一方面,气可以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一方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素问·评热病论》),气又可以与入侵的邪气作斗争,以驱邪外出。 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指气可以保持胃、肾、子宫、大肠等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统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体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遗精滑泄。 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功能效应,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具体表现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如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然后再化生为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等。 气的各种功能相互配合,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比如,气的推动作用和气的固摄作用相反相成,一方面,气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气又控制和调节着血液和津液的分泌、运行和排泄。推动和固摄的相互协调,使正常的功能活动得以维持。 4 气机:气的运动形式 气机,即是气的运动。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升、降、出、入四个方面,并体现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之中。人体之气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在,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因而气的功能是通过气机来实现的。升与降,出与入,以及升降与出入,相互为用,相反相成,共同完成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化过程。升者升其阳,降者降其阴,出者吐其故,入者纳其新。升降出入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是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五脏中,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出入的枢纽。如肺呼气为出,吸气为入,宣发为升,肃降为降。六腑则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气机的升降出入应当保持协调、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机失常又称气机失调,是气的运动紊乱,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形成疾病。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而引起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紊乱,导致体内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理状态。 气机失常是人体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出现紊乱的概括,也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的内在表现。 气滞 “滞”是指阻塞,不畅之意。气滞,是指气机郁滞而阻塞不畅的病理状态。 气滞的发生多与情志不畅、痰饮、水湿、食积、瘀血、结石等阻滞有关。由于上述因素,影响到局部或全身气的运行,形成气机郁滞不畅,可出现胀满、疼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气滞可导致血行滞涩,而形成瘀血。若气滞导致水湿停滞,则可形成痰饮。 气滞还可以使某些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脏腑气滞,常见的肺气、肝气和脾胃气滞,可见脘腹胀痛,时作时止,得矢气、嗳气则舒,以及完谷不化等症。 气逆 “逆”是违背,不顺从之意。气逆,是指体内气机升降失常,当升者升之太过,或当降者不降而上逆的病理状态。气逆的发生,多由情志内伤、饮食寒温不适、痰浊壅阻及外邪侵袭等所致,与肝、肺、胃等脏腑关系密切。因肝主疏泄,升泄太过,肝气上逆,可见头痛而胀、目赤面红、烦躁易怒等症状,甚则导致血随气逆,出现咳血、吐血、中风、昏厥等症。因肺主肃降,肺失肃降而致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痰鸣等症。胃主降,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而见呕吐、嗳气、呢逆、腹胀等症状。 气陷 “陷”是升举无力,不足之意。气陷,是指在气虚的情况下,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气陷的发生常因素体虚弱,久病耗伤或思虑劳倦等所致。气陷多发生于脾脏,故又称“中气下陷”。脾主升清,一方面上输水谷精微于头目清窍,另一方面托举维系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的相对恒定。因此,在气虚升举无力的情况下,既可导致清气不能上养头目清窍,而见头晕、眼花、耳鸣等症;又可出现脏腑器官的维系乏力,而引起某些内脏的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还可兼见脘腹或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等症。此外,因气陷是因气虚发展而来的,故临床中常见疲乏无力、气短声低、少气懒言、面色不华、脉弱无力等气虚征象。 气闭 “闭”为闭塞,不能外达之意。气闭,是指气之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而出现的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气闭多于情志刺激而气郁之极,或痰饮、外邪、秽浊之气阻阔气机所致。其发生,可因外感寒邪,束于肌表,阳郁而不达而无汗,感受秽浊之气而致闭厥、外感热病过程中的热盛内厥、突然遭受巨大的精神刺激所致的气厥等。临床上,还可因气机闭郁,壅于心胸,闭塞清窍,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则见四肢逆冷,拘挛、两拳握固、牙关紧闭;肺气闭郁,气道阻滞,则见呼吸困难、气急鼻煽、面青唇紫;气闭于腑,则见二便不通。 气脱 “脱”即脱落、不内守之意。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逸脱,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气脱多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或正气长期持续耗损而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出、大吐泻等,使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所致。临床上,因气大量外散脱失,脏腑功能突然衰竭,常出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等危象。 5 病因中七情对于气机的影响 七情的致病特性 过度的情志活动可以直接干扰气机运动,造成气机的紊乱,如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等,气功的练习可以干预气机运动,气机平和则机体有机会得到修复,阻断了致病因素。内养功初级静功中松静筑基法,在自然呼吸同时配合松静的练习,使大脑和身体同时放松和入静,改善和提高机体的内环境,使身体处于较舒适的状态,而得到将息温养。 七情内伤直接影响其相应内脏,使其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 直接伤及内脏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相应的脏腑。因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而心是五脏六腑的统帅,它主宰着人的心理、情志活动。为此,七情致病均可损及心,并影响到其他脏腑,在七情致病中心起主导作用。另外,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故情志致病,以心肝脾三脏失调为多见。如过喜、惊吓、思虑劳神均可伤心,致心神不宁,症见心悸、失眠、健忘,甚则精神失常。郁怒伤肝,肝气郁结,证见两胁胀痛、善太息或咽中似有异物梗阻;妇女可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肝气上逆,出现呕血、面红耳赤、晕厥。思虑忧愁伤脾,脾失健运,见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等症。若思虑劳神,不仅损伤心脾,而且可导致心脾两虚,同时会出现上述心神不宁及脾失健运的兼症。 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对内脏的直接损伤主要为影响脏腑气机,气血运行紊乱。《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致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见头胀痛、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喜则气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可缓和精神紧张,营卫通利;二是暴喜过度,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见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悲则气消,过度悲忧损伤肺气,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见气短声低、倦怠乏力、精神萎靡不振。恐则气下,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见溺频、溲多或二便失禁,甚则面白、昏厥、遗精。惊则气乱,突受惊吓,损伤心气,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见心悸、惊惶失措。思则气结,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致气机郁结,脾运无力,见食欲减退、脘腹胀满、便溏等。 七情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病情的发展 情绪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肝阳上亢证,情绪的波动可诱发中风偏瘫,此时对于情绪的调摄,运用气功调神之法使患者能处于安静愉悦的状态,则可以避免和阻断,能处于安静愉悦。 6 气功对于气机的干预 气功练习中,调神运用合理的良性意念替代和阻断不良情绪的侵扰,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动功的练习可以使身体的气机得到调整,动功的练习在中医里也与中医肝藏血,主筋,主疏泄行气。 气功通过三调的合理练习,对身心有序的调节,可以安神定志、养气、行气活血、舒筋通络,达到健身祛病的目的。动功如内养功动功、五禽戏、八段锦等。吐纳如内养功的停闭呼吸法、六字诀等功法,辨证选功、辨证练功,符合中医学理论的规律,合理的使用三调为宗技术,指导患者通过调神、调息、调身高效而安全的练功、养生祛病,练养结合来调达气机。 在气功的练习中,随着功夫的提高会逐渐形成自然的深长的腹式呼吸,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自然提高了水谷精气的形成。使宗气生成和气血的生成有了生化之源。深长呼吸更能获得充足的自然清新之气,使宗气更加充足,气血的运行动力更强劲。 在气功练习中,由于是自我调控的功夫和技能,故在很多急重的情况下是很难完成这一技术操作的,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气功的练习需要在缓则治本的阶段来使用,对于气功自我练习的适应症上亦以慢性病或疾病的恢复期为主,总之,是以病人自身能够完成操作为前提。 总 结 通过上述的这些内容从生理到病因病机,中医学对于气的论述和实践运用都是完善而成熟的,用于临床亦行之有效。气功学,尤其是中医气功学或医学气功、医疗气功如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指导病患者辨证的习练气功,是我们中医气功学研究的的主要目标和方向。 猜你喜欢: 1. 中医学职称论文 2. 中医临床毕业论文 3. 中医学教学现状分析以及未来趋势论文 4.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

热极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研究热极治疗对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 治疗组内镜下应用热极配合质子泵抑制剂(雷贝啦唑)和黏膜保护剂(膜固思达)治疗疣状胃炎;对照组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雷贝啦唑)和黏膜保护剂(膜固思达),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和胃内疣状结节消失显著高与对照组(P<)。结论:热极治疗对疣状胃炎有较肯定的疗效。[关键词]: 疣状胃炎 热极治疗 内镜Clinic Effect on Verrucous Gastritis Treated with the Heater Probe under the Guidance of EndoscopySheng Jianqiu Chen Zhimin Zhang Yinghui Li Aiqin Yan Wei Yu DongLiang Tian Suli Beijing Army General Hospital IG Department Beijing 100700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on Verrucous Gastritis from 60 cases treated with the heater probe therapy under the guidance of endoscopy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errucous locus eliminating rate and relieving rate of clinical symptoms after the heater probe therapy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t indicated that the heater probe therapy was the significant effect on verrucous gastritis.[Keywords] Verrucous Gastritis Endoscopy Heater probe疣状胃炎是慢性胃炎的特殊类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不适、上腹疼痛、饱胀、烧心、反酸等, 被列为具有一定恶变倾向的疾病之一〔1〕,因而有效的治疗对促进病变恢复有重要价值。我们自2003年应用热极配合质子泵抑制剂(雷贝啦唑)和黏膜保护剂(膜固思达)治疗疣状胃炎,取得较好疗效。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6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患者,全部经电子胃镜检查。胃镜检查见胃窦和(或)胃体粘膜有3个以上圆形或类圆形隆起糜烂,隆起高度1~3mm,直径<10mm,顶部中央有脐样凹陷,呈疣状外观。诊断标准参见1990年悉尼消化会议隆起糜烂性胃炎诊断标准〔2〕。胃镜检查伴有胃和(或)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未进入本研究。其中病理检查有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31例。14C检查和病理检查确定HP感染者29例。患者有上腹不适、上腹隐痛、饱胀、烧心、反酸等症状。血液生化检测正常,1个月内无服相关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和粘膜保护剂)史。入选患者男35例,女25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2岁,平均40岁。病程2至6个月,平均个月。病灶数最少5个,最多55个,平均个。所有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两组资料具可比性(见表1)。分组 例数 性别 年龄(岁) 病程(月)病灶数(个) Hp阳性 肠化生/不典型增生 男 女(例) 例数对照组 30 17 13 ± ± ± 15 15 治疗组 30 18 12 ± ± ± 14 16 表1 两组病例临床资料情况比较2.方法术前进行常规准备,检查凝血功能、肝功能、心电图,禁食8h以上;采用Olympus XQ240电子胃镜和HP-A100内镜热极治疗仪(北京华亘安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治疗组在电子胃镜直视下,经活检钳道插入热极治疗仪导管,将导管伸出内镜头端,选择治疗温度为240℃,用其头端紧压疣状隆起黏膜,然后通电1~2秒,至病变处平坦、黏膜发白为止。利用“顶、滑、扫”等方法和借助内镜同步进退和转动热极等措施进行治疗。治疗数十个疣状结节可在数分钟内完成。术后禁食2小时,2小时后进软食。术后给予雷贝拉唑(安斯菲)和膜固斯达治疗4周,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均给予根除Hp治疗(雷贝拉唑20毫克,阿莫西林克,克拉霉素克,均1日2次,疗程1周)。对照组常规雷贝拉唑(安斯菲)和膜固斯达治疗4周,Hp阳性者给予根除Hp治疗,方法同观察组。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及Hp。Hp采用14C呼气试验。3.疗效判断分为临床症状指标和客观疗效评价。临床症状观察指标:上腹不适、上腹隐痛、饱胀、烧心、反酸5个症状,每个症状20分,按严重程度及频度分别计分,计算疗效指数。显效:疗效指数>80;有效:疗效指数51-79;好转:疗效指数31-50;无效: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100%。客观疗效评价:计算内镜下治疗前后疣状结节的数目。 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t检验,P<为差异有显著性;临床症状观察指标,两样本等级资料应用秩和检验计算统计量,P<为差异有显著性。二.结果1.两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4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 01)。 (见表2)。2.治疗后两组胃内病灶数的变化: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胃内病灶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详见表3(P<0. 01), 3.不良反应:在胃镜下电凝术灼疗后可有上腹部不适、疼痛或烧灼感,但无穿孔、出血等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表2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治疗结果比较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治疗组 30 8 19 3 0 90 对照组 30 2 10 15 3 40两样本等级资料应用秩和检验,u= P< 表3 治疗前后两组疣状结节病灶数目改变比较组别 例数 治疗前疣状 治疗后疣状 疣状病灶 疣状病灶 (个) 病灶数(个) 病灶数(个) 减少数(个) 消失率(%)治疗组 30 ± ± ± 对照组 30 ± ± ± 两样本差值t检验,t= P< 三.讨论疣状胃炎又称痘状胃炎,胃镜下表现为隆起性糜烂,顶部有脐状凹陷,呈疣状外观,病灶的大小及形态不一,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大多<10mm,好发于胃窦,其次为胃体。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研究表明,Hp感染与疣状胃炎密切相关[3],本组入选病例Hp感染者占50%左右。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其发生与中毒、摄入有害物质、内分泌异常、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有关[4]。也有人认为疣状胃炎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球炎具有共同的发病基础,是一种酸相关性疾病[5]。但对这种观点仍有较大争议,且抑酸对糜烂有效,而对部分隆起改变无效,故不能肯定疣状胃炎与胃酸分泌异常有关[6],本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对照组质子泵抑制剂仅对部分病例有效。疣状胃炎的病理改变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多伴重度炎症,甚至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腺体的萎缩等,本组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个观点。而且Hp感染会加剧粘膜的炎症程度,并促进肠上皮化生的形成和发展[7]。有研究提示,疣状胃炎的持续及上皮增生,有可能发展成癌,尤其是伴有不典型增生或肠化者有一定的癌变倾向,故疣状胃炎被视为胃癌的癌前疾病[8]。故必须去探讨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法治愈疣状胃炎,中止癌变的发生。因此,疣状胃炎可能是多种损害因素使胃黏膜受损或损伤腺体细胞,导致腺管及腺上皮增生,从而使黏膜隆起形成特有的隆起病变[9]。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及针对病因疗法,传统治疗以抑制胃酸和胃粘膜保护药物为主,也有用抗Hp治疗方法来清除病灶,但疗效均欠佳,临床治疗颇为困难。胃镜下利用热极治疗仪对疣状隆起进行“顶、滑、扫”治疗,具有简便快捷、治疗彻底、组织损伤小、安全性好的特点。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与抑制胃酸和胃粘膜保护药物治疗对照,热极配合药物对疣状胃炎的临床症状缓解和疣状结节消失率显著提高。 热极系根据热传导和热辐射的原理,使局部病变组织快速升温达到蛋白质凝固,实现有效的热凝,病灶组织坏死、脱落,同时改善粘膜的血液循环,保障组织血流灌注,增加了氧和营养的供给,加快组织修复,促进愈合,同时兼杀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热极的温度170-240度即能较快热凝又能达到有效破坏粘膜层的目的,凝固深度有自限性即限于粘膜层,提示治疗粘膜层病灶既有效又比较安全。与以往的高频、射频和氩离子凝固等治疗方法相比,热极除了可以点灼以外,还可以“平扫”,这样加快了治疗速度,尤其对于较多的疣状病灶更为方便,我们认为胃镜下热极配合药物治疗疣状胃炎是一种理想的、值得推广的有效方法。 在本组试验的预实验期间,热极治疗后未及时应用抑酸药和粘膜保护剂,治疗后患者出现治疗部位疼痛的频率较高,这是因为胃粘膜组织热凝固后组织坏死脱落,进一步胃粘膜水肿、糜烂,甚至溃疡等炎性反应所致。本组热极治疗后均应用了抑酸和粘膜保护剂,仅有两例发生较明显的腹痛,这两例病人胃内疣状结节病灶较多达45及50个,而且均给予了一次性大面积治疗,考虑因为热凝治疗引起的组织创伤面积较大所致,所以对于疣状结节病灶较多的病人应尽可能分次治疗,而且治疗后应常规应用制酸剂和胃黏膜保护剂以缓解疼痛和促进创面愈合。参考文献1.樊代明,陈强.第10届世界胃肠病学大会报道.中华消化杂志,1995,15∶.Misie wicz J JThe Sydney systerm: a new classication of gastritis, working party report of the world congresses of mellourne Blackwell,1990,.王永华,郭荣斌,汪鸿志.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杆菌、胃泌素和表皮生长因子等相关的研究.中华消化杂志,1997,17(5):.李益农,陆星华.消化内镜学.北京:科学出版社,.冯莉,吴云林,钟捷,等.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疣状胃炎40例.世界华人杂志,2000,(12):.徐三平,易粹琼,张锦坤.隆起糜烂性胃炎的临床及酸相关性研究.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8,15(4):.谢勇,吕农华,陈江,等.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对胃粘膜的影响.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18(4):.朱明华,戴文森,丁化野,等.疣状胃炎的病理学和单克隆抗体Mg7免疫组化检查.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0,11:.朱惠明,黄勋,李银鹏.现代消化内镜治疗技术.深圳:海天出版社,.

医学毕业生毕业论文2篇

在西学东渐背景之下,我国医学开始了近代化进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本科医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的:评价问题式教学法(PBL)教学模式在郑州大学20XX级本科临床教学中的效果。方法:将郑州大学20XX级共计354名临床医学生随机分为2组,分别进行PBL教学和LBL教学,比较两种方法的教学效果。结果:PBL教学班学生期末理论考核成绩、综合能力LBL教学班学生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PBL教学法适用于本科临床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法;临床医学;高等教育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授课仍以传统教学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为主,LBL是以教师为中心,采取学生集体)灌输式教学;临床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其学习兴趣不易提高。由于临床医学专业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这种单向传输、死记硬背的被动教育模式不能激发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其临床思维。如何训练和加强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成为了现代医学教育的首要问题。问题式教学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源于20世纪20年代,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开放性、探索性的学习模式,是国际上较新的一种教学方式。该模式实施的主要方法是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小组讨论-课堂讨论-老师总结。该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临床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对针对性临床问题的探讨,提高医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培养临床思维,由此解决医学生的单向传输的学习问题。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于2006年引入这一教学方法,经过几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问题式教学法。虽然PBL已经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效益,但对于高等教育临床医学生,尚未有但PBL教学法是否达到了之前的预期效果,我们仍没有客观的评判指标。因此,我们此次的研究旨在通过客观的调查来评价问题式PBL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中的效果教学模式在郑州大学临床医学20XX级本科教学中的效果,以期为PBL教学法广泛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选择郑州大学20XX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全体学生共计记354名。以班级为单位分成2组,实验组32人接受问题式教学法(PBL组),对照组322人采用传统教学法(LBL组)。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

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

我校临床医学学制为5年。所有医学生接受全部临床专业课程。对照组根据我院课程的大纲要求采取传统授课方法。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具体方法如下:传统教学与问题式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主要以系统性讲解理论知识为主,问题式教学主要以学生讨论为主,课前由老师设计病例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课堂上由老师引导进行讨论分析病例。

观察指标

(1)期末理论考核成绩:采用相同试卷对两组医学进行理论考核。成绩均为百分制,包括临床医学5年制所有专业课程,包括妇产科学、儿科学、外科学、老年医学、内科学、神经病学、传染病学。

(2)效果评价:自制临床医学教学效果调查问卷,主要包括:①综合能力评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学习兴趣及主动性的提高程度、自学能力等方面,每个条目包括显效、有效、一般、无效四个选项;前二者定义为“有效”;②是否考研。采用不记名填写问卷方式。以上从客观和主观上分别评价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统计方法根据观察指标数据类型的不同,应用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X±SD表示且采用检验,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为=。

2结果

基本情况:共调查PBL组32名,收回有效问卷29份,有效率;调查LBL组354人,收回有效问卷293份,有效率。

期末理论考核成绩

期末理论考核科目包括:妇产科学、儿科学、外科学、老年医学、内科学、神经病学、传染病学;考核成绩结果显示:与LBL组相比,PBL组学生在所有考核科目中具有较高的成绩,两组在妇产科学、儿科学、外科学、老年医学、内科学、神经病学、传染病学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见表1)。

效果评价

考研率

在考研率方面,PBL组为,LBL组为,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合能力评估

总体上,大多数PBL组的同学对PBL教学法较为满意并能很快适应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实验组同学认为PBL教学在搜集文献资料、培养自学能力、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培养团队写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有优势,而在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积极性方面差别不大,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方面存在劣势(表2)。

3讨论

我国目前医学院校仍多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教师将知识高效、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并极大地节约了教育资源,这种教学法至今仍是其他教学法不可替代的。①但对于医学生,过于重视知识的重要性,而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其以后适应临床工作是不利的。②PBL教学,将医学生置于临床问题中,有利于调动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转变学生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理论结合临床,灵活应用知识,有利于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运用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③经过几年的探索,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已形成了一套以基于问题教学为主体,辅以理论知识串讲的PBL教学法,但PBL教学在国内仍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同学们普遍反映由于减少了老师串讲的环节,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存在欠缺,这一点仍需教师在今后课程和问题的设置上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尽量缩小同LBL教学法在构建学生知识深度和广度上的差距。通过对PBL组调查问卷、两组考试成绩、考研率的分析,PBL教学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及表达能力等方面显示出了其一定的优势,适合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推广。

注释

①于述伟.LBL、PBL、T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100-102.

②Prince,(PBL)(4):394-401.

③田金徽,刘爱萍,申希平等.PBL教学法在循证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39-43.

【摘要】在我们目前开展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和技能得到加强,但是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减弱,人文精神和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多年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科室在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尤其在人文和道德培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研究生的培养又能促进科室的建设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关键词】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科室

1998年我国开始试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出了大批高层次的人才。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改革的推进,为了完善我国医学人才培养体系,2009年《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这一背景下,医学教育部门近年开展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双轨合一”培养模式的尝试和探索。虽然在这种模式下,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和技能得到加强,但是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减弱,人文精神和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1-2]。在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充分发挥科室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对研究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到达促进科室建设与发展的双赢局面,也是科室建设的必由之路。

1提高认识,把研究生培养作为科室建设的的重要工作

改善医务人员的学历结构

研究生教育是医务人员继续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尤其是我院南楼的特殊工作性质,医疗保健工作任务繁重,医务人员渴望提高医疗科研水平,提高自身素质。研究生教育的实施,能够缓解了这方面的突出矛盾,为培养高素质的保健人才,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科研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我院南楼消化科为例,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通过研究生教育,改善了科室人才结构,缓解了人才断层状况,而且开拓从事医疗保健工作的医务人员的视野,有助于将他们所获得的知识,转换为临床实际的工作能力。目前,我科中级职称以上医师获博士学位者占,有研究生学历者达100%。

研究生学位课题与科室学科发展的方向紧密结合

为了使研究生所完成的学位论文能够与科室建设的具体规划相一致,达到通过培养研究生,促进科室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目的。我们在研究生科研立题时,重视强调将选题与老年消化疾病的临床实际紧密结合,与科室承担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并要求研究生要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突出课题的创新性。积极采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完成学位论文。在大家的团结协作下,老年消化实验室应用先进技术和方法开展研究工作,如制备抗体、纯化和鉴定蛋白、提取质粒、细胞培养等都逐步开展起来。既保证了学位课题的完成,又为科室获得高层次的科研课题和争取高等级的科技成果奠定了基础,先后获得了多项军队重点课题和国家自然基金课题,为今后科室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始终坚持大局意识

科室在研究生选题、课题论证、实验步骤、论文写作、临床实践等方面,各位导师都能够互相通气,主动协商,步调一致。营造一种既重视团结、和谐的气氛,又要坚持对研究生严格要求、在科研工作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证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的圆满实现。互相信任是做好研究生工作的基础。科室老专家在这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其十分尊重科室对研究生的培养意见。对研究生在课题完成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科室也积极协调帮助解决,保证了研究生培养和科室建设同步发展。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实践,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始终坚持大局意识,是科室发展的关键。

2为研究生完成高质量的研究课题努力创造条件

我院南楼临床部承担着繁重的临床医疗保健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临床科室的学科发展,尤其是科研课题的完成,很大程度上需要研究生来完成,他们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因此,研究生实验工作的顺利与否不仅关系到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完成,而且与整个科室科研工作与学科发展有直接的关系。站在这个高度上,科室对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应真正做到及时了解、及时帮助,将他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作为大事来解决。为适应研究生学位课题研究的需要,近年来,我院老年消化研究室在南楼临床部和老年医学研究所领导的'支持以及科室的共同努力下,经多方筹措,先后添置了二氧化碳孵箱,低温冰箱、高速低温离心机等实验设备,为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遇到需要某些实验设备,科室不能解决时,积极同其他实验室协调,保证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科室不仅为本科室研究生完成科研论文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实验条件,还吸引了其他科室的研究生来我科室做实验。通过连续培养研究生,不仅使科室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明确和稳定,而且通过一定深度和难度的科研工作,真正的促进了科室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

3重视研究生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和本科大学生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和“学”字上。研究生与本科生教育最大的不同是,研究生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工作、独立研究的能力。研究生除了继续深入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术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今后的科研实践中,注重利用各自的优势培养科学的思维。研究生不仅仅是单纯地参加科研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让其了解所参加的科研课题的立题过程、意义及现阶段实验在整个课题中的作用等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了培养自我学习能力,科室要求研究生都要在阅读大量文献包括专著和专业期刊基础上,在科室完成一次本研究方向的公开性学术讲座。培养和训练研究生学会找书、读书,学会收集、识别有价值的信息,并有机地和自己的研究方向结合的学习能力。研究生具有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信息、勇于创新的特点。他们上进心强,攻读学位期间,都希望通过努力完成较高水平的学位论文,并发表文章。为达到培养高层次的科技人才目的,科室十分重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积极鼓励研究生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科研工作完成学位论文。根据攻读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来源和工作年限,结合个体素质、能力、个性基础等方面的差异,科室合理安排工作。外地生源的研究生,即使是科学学位研究生,入科后也安排在临床先熟悉情况。对于本科室来源的研究生,尽可能给一定的时间,在实验室开展并完成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创新性的课题,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

4重视科室在研究生人文和道德培养中的作用

人文精神和道德教育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转时间长,很多专业课程改为夜间上课,人文精神和道德教育培养时间减少,加之带教导师忙于临床工作,常常忽略人文精神和道德教育的传授,出现了人文精神和道德教育弱化的弊端[1,3-4]。在医疗过程中,患者不仅需要治疗生理上的疾病,更多的人越来越注重心理及思想上的关怀,一个医师没有人文修养时,是无法应对患者因病而衍生出来的许多其他问题的。人文思想教育可以提升医学生的道德伦理、明辨是非及人际沟通能力,有助于提高医疗水平。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人文精神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师应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因此作为医务人员应树立“医者仁心”的观念,以治病救人为本,以仁爱精神为准则;还需在医疗实践的过程中牢牢树立“医德至上”的理念,做到大医精诚,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5]。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时间长,导师在带教过程中言传身教,培养研究生对患者的态度和言行,做到关心、体贴患者,提高研究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是研究生人文培养的重要环节,而且临床期间不仅是导师的单独指导,更多的是需要科室多名带教老师共同协作,他们对于患者的态度及言行直接影响着所带教学生的对于医患关系的理解。因此,科室重视对研究生的人文和道德培养,是切实保障新的培养模式下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的关键。

5讨论

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不仅提升了科室医务人员的全面素质,同时也促进了导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研究生所做的工作绝大部分是本学科前沿性的课题,这就要求导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更新知识、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导师的人文道德影响了研究生的发展,也要求导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科室在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培养也对科室的业务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唐乾利,刘明,蒋秋燕,等.“双轨合一”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分析及培养思路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5,37(5):748-751.

[2]冯静静.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模式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7):70-71.

[3]向征,康清杰.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2):136-137.

[4]李晓峰.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下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7):30-31.

[5]王国栋,陈潇卿,李葳,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人文思想[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20(4):351-352.

说实话,网上下载个就OK。那玩意没人看。

脾胃论的研究论文

李友余,男,1965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主任中医师,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从医近5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中医内科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随于李师临床,收益良多,现将李师学术思想简要整理如下:

1.辩证与辨病相结合是提高中医疗效的根本方法

李师认中医的生命在于疗效,而提高中医疗效的根本方法就在于坚持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

辩证与辨病,中医应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这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方法和手段,"证"是临床辩证论治的依据,证在"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辩证就是在分析了解疾病的部位、性质、原因后,归纳成比症状更接近于疾病本质的证;中医对各种疾病进行分析归纳,着眼全局和整体,突出特点为统一整体观。以整体综合观察的方法,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以"人与天地相参也"的整体观念,强调入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李友余老师在辩证施治中,十分重视整体观念,强调从时令节气、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和人体禀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中对疾病加以分析。

李友余老师指出既要重视辩证,也要重视辨病,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提高临床疗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是正确诊断的需要,是评价疗效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需要。因此可以说辩证是中医的临床指导核心,舍此则失却中医的'特色;辨病是中医临床现代发展,无此则停滞不前。

2.气血病变是临床辩证的基础和施治的根本

李师强调治病必求其本,本在阴阳,实则气血,气血病变是临床辩证之基础,调整气血是施治之根本。人体分阴阳,其构成的基本物质是气血,人体的气血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一切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脏腑,既是脏腑经络功能的动力,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行与血畅、气血相互平衡是脏腑经络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始",气血也是各种疾病的病理基础,气血失常的病机,如同邪正盛衰,阴阳失调一样,不仅是脏腑、经络等各种病变机理的基础,而且也是分析研究各种临床疾病病机的基础。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无不影响气血,内外妇儿临床各科的病症无不涉及气血,气血辩证始终贯穿在八纲、卫气营血、脏腑、六经等辩证方法之中。

3.宗师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独创"气虚气滞"理论

李师在临床辩证施治上特别重视脾胃,他受张仲景《伤寒论》"顾护胃气"学术思想影响甚大。提出"留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学习并领会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特别强调"人以胃气为本"。脾胃居于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能灌通其它四脏五腑,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根,故称"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受病,以脾胃先虚为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人体气机升降是维护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气贵顺,血贵行,气血调和,百病无生;气不顺,血不行,气血不和,百病丛生,诸症蜂起。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失源,升降出入混乱,气虚无以运行,气虚导致气滞,气滞则致血瘀,并可行起阴虚、血虚、出血、挟湿、挟食、生水、生痰,碍肝累肺,络损心肾,诸症皆起,日久不解成为沉疴顽疾。这是李友余老师脾胃论指导下独创"气虚气滞"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创方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共药物组成为:广香9g、砂仁7g(后下)、煨肉豆蔻6g、厚朴9g、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3g、黑丑3g、生大黄3g。本方特点是权衡补行,把握升降,方中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补其气虚,选广香、砂仁、煨肉豆蔻、厚朴及少量的黑丑、生大黄,以及去其壅滞,推陈致新,清降胃气,综合本方以补促行,以行助补,补行结合,从而达到补中有行气不滞,行中有补气不耗。所有虚实传变,都应以脾胃气虚气滞为本,补行平衡为治,这就是李师治疗脾胃病的中心思想。

4.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的临床运用

李师对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的临床运用有一定的研究,并运用活血化瘀治则,施实异病同治,论治痹证、痛证、心脑血管疾病、顽固性皮肤病、内科杂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治则实则为李友余老师气血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李师瘀血学说有三个观点:①"气帅血行"的观点。气血二者,以气推动"血之运行"。《素问》谓:"凡病皆生于气",强调气在发病学上的重要性。不论气实还是气虚,都可能导致血脉的运行不畅。临床上常有气滞血虚或气少血脉不畅等不同情况。②关于血虚血实的观点。过去曾有人误解为"凡瘀血都一定血实",其实不然。在临床上确有二种情况,有偏有血虚者,有偏于血实者。③淤血分寒热。以临床遇见气滞血淤而导滞的血淤证来说,其分寒热。寒主收涩,血遇寒而凝属寒淤。热迫血妄行,离经之血便不全所引起的供血不足等。

活血化瘀的治疗目的,就是"化解"和"排除"淤血。从而使由"淤血"形成的疾病得到痊愈。李师运用活血化淤治则治疗"淤血"主要有四法:①调气活血法:如清代王清任所拟补阳还五汤,李师常用此方治疗气少血脉不畅,其中补气行气黄芪用量为60~120g,而其它活血化瘀药只不过10~30g。②补血活血法:血实者常用桃红四物汤,多用于血瘀之腰痛,血虚多为心脾两虚而致血瘀证选用归脾汤主治,妇科的痛经、经闭就常见此证。③行气活血法:此法又分行气温经活血,行气清热活血。瘀血属寒则经脉挛缩,凝滞不畅,临床以冷痛,苔白或舌青,脉沉迟等为主证,常见痹证,常用药物选用桂枝、干姜、细辛、当归、川芎、鸡血藤之类,瘀血属热则见头痛、胸痛、内热瞀闷、急躁善怒。舌质红、脉数等为主症,病如银屑病、玫瑰糠疹、面部痤疮、过敏性皮炎等均属瘀血属热,常用生地、丹皮、紫草、生地榆、白癣皮、白蒺藜、地肤子等凉血祛淤,每收良效。④祛血祛风法:"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中医所指"风"的概念较为广泛,包括内、外风,内风指病理产物,如中风、顽固性皮肤病、过敏性疾病等,在这些病证的治疗上也采用活血化淤的方药,认为这些"风证"的治疗仅用祛风方法还不够,要将活血药与祛风药并用或突出应用活血药,才能消除"风证",这就是"血行风自灭"的含意。李师在治疗痹证及过敏性皮肤病时常选用以四物汤为主方化裁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这一观点对临床实践是有指导意义。

在近50年的临床实践中,李师既立足于中医基础理论,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缓解患者的痛苦为己任,兢兢业业,得到了广大患者的高度好评,笔者更是受益终身,故将李师的学术思想加以总结,以供广大同行参考借鉴。

[1]李佃贵,朱峰,刘建平,张素钊,焦建玮,张彬彬,张金丽. 立足脾胃论治“浊毒”[A].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7:4.[2]李佃贵,孟宪鑫,顾洁,李刚. 中医浊邪初识[A].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7:3.[3]李佃贵,王彦刚. 浊毒理论临床应用进展[A].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7:5.[4]李佃贵,张彬彬,张金丽,朱峰,焦建玮,刘建平,张素钊. “浊毒致病论”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A].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8:3.[5]李佃贵,王彦刚,王丽. 浅谈李东垣五脏之脾胃病理论在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A].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8:3.[6]李佃贵,李海滨,裴林,刘亚欣. 慢性萎缩性胃炎从浊毒论治[A]. .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下)[C].:,2009:3.[7]李佃贵,史纯纯,崔建从,俞芹,娄莹莹,杜艳茹.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胃癌防治中的应用[A].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09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3.[8]李佃贵,张纨,郭敏,娄莹莹,俞芹. 化浊解毒调肝方对肝纤维化大鼠Smads表达的影响[A].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09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4.[9]李佃贵,毛宇湘,杨倩. 艾滋病从浊毒论治[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4.[10]李佃贵,张红磊,张红霞,李占彪. 化浊解毒汤对酒精性肝病大鼠NF-κB、TNF-α影响的实验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0:6.[11]李佃贵,孟宪鑫,王彦刚,苏春芝. 化浊解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用治疗法则[A].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1:2.[12]李佃贵,刘建平,杜艳茹,姚娜,李玲玲. 穴位贴敷加耳穴配合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胃炎痞满证的疗效观察[A].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2:2.[13]李佃贵. 浊毒学说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A]. 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研究分会.201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届李时珍医药论坛暨浊毒理论论坛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研究分会:,2014:12.[14]李佃贵,刘小发. 浊毒研究进展[A]. 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研究分会.201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届李时珍医药论坛暨浊毒理论论坛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研究分会:,2014:7.[15]李佃贵. 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浊毒理论在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第十九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2007:4.

导读: 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证于一炉,以阴阳定性,三焦定位,以寒热温凉调阴阳之气,以升降浮沉复三焦气化。对脾胃生理、病理与诊法、治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并附秘方、验方60余首,以飧读者。

第二节 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万密斋《 养生 四要》曰:“阴土坤也,万物之所归也,阳土艮也,万物之所以成始成终也。”故土生万物,土亦藏万物,万物由土所生,亦由土所归,从来处来,向来处去。土生万物,则万物生长壮化,土藏万物,则万物收藏老已,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盖土之中,菁芜并蓄,既有天地精华,亦有糟粕毒素。人之生长,乃土中之精,化生五谷,五谷入胃,化生气血,长养五脏,呵护肌肤,解毒防病;人之老死,乃土之糟粕,毒自外来(如饮食不节),或毒自内生(如脾胃纳运失司),以致气血痰火湿食诸邪停聚,阴阳失衡,水火失调,五脏失养,九窍不通,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正所谓脾胃内伤,百病由生。故长寿之道,大便常调; 养生 之要,常得七分饱。 大黄一味,长生之宝,山楂二芽,轻身不老,人知土生万物,不知土害万物,但知补土之方,不知攻土之法,岂堪重任!攻土之法,未列专篇,读者倘能于书中 细为 搜寻,自有所获。 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化之根,脾胃内伤,一则后天生化乏源,固摄无权;二则升降失司,一身气机皆滞。

一、脾胃虚弱生化乏源

(一)生化乏源,精、神、气、血、津、液不足

《灵枢·决气》篇曰:“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薰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曰:“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营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故胃气乃诸气之本。《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曰:“胃之一腑病,则十二经元气皆不足也,气少则津液不行,津液不行则血亏。”《伤寒论·平脉法第二》曰:“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脾胃虚则津血不足。《素问·六节脏象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故胃虚则神衰,胃亡则神散。《脾胃论》曰:“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也,非胃气不能滋之。”故后天不足,先天亦衰而肾精暗竭。

1.神不足:神疲、懒言、嗜睡、目光呆滞。

2.精不足:头倾、目眩、目盲、耳鸣、耳聋、腰酸、阳痿。

3.气不足:短气乏力、四肢不举。

4.血不足:面白、目胞色白、唇舌淡、爪甲不荣。

5.津液不足:皮毛焦枯、口干、咽干、鼻干、目干、便秘、少尿、少涎、舌上少津。

(二)固摄无权,精、神、气、血、津、液外走

脾主统摄,故精、神、气、血、津、液皆赖脾气摄之。若脾胃虚弱,固摄无权,则精、神、气、血、津、液外走。症见:

1.多涎、多涕、多泪、多痰(清稀如水)。

2.多汗,如自汗、盗汗、阴囊汗出等。

3.大便泄泻、小便频多,或二便量可、便次增多,劳则遗精。

4.血自下溢为便血、尿血、血精、崩漏或上走外脱为肌衄、鼻衄、咳血等。

5.四肢肌肉虚浮无力,目胞浮肿,昏睡露睛,人中沟变平,口唇翻卷不能覆齿,口频繁开合,齿龈不红不痛微肿,四肢不收,手足蠕动,小儿前额左右突出,囟门突起,皆为脾胃虚弱,形体不固之故。

6.舌胖大,边齿印,多津液。

(三)清阳不升,脏腑经脉肌肤失养

脾主升清,清指水谷精微,升清指脾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心肺,化生气血,营养全身。故《素问·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也。”脾的升清功能包括以下七个方面:①使水谷精微得以上奉心肺,化生气血;②使水谷精微上接头面,营养关窍,故曰:“清阳出上窍”;③使四肢肌肉得以所养,故曰:“清阳实四肢”;④使皮毛腠理固密,故曰:“清阳发腠理”;⑤升举脏器,人直立行走,由于地心引力,加之负重、饱食等故,气机易降难升,全身之脏器,全赖脾气升举;⑥固摄血液,使血不下溢,升举血液,使血不下流;⑦升腾津液,润泽周身,故曰:“气升水布”。

《脾胃论》曰:“积阳成天,曰清阳出上窍,曰清阳实四肢,曰清阳发腠理。”若脾胃气虚,清阳不升,则四肢九窍、肌肤腠理不得禀水谷之气而诸病生矣。故《脾胃论》又曰:“若胃气一虚无所禀受,则四脏经络皆病,况脾全借土平和,则有所受而生荣,周身四脏皆旺,十二神守职,皮毛固密,筋骨柔和,九窍通利,外邪不能侮也。”

《脾胃论》曰:“脾主五脏之气,肾主五脏之精,皆上奉于天,二者俱主生化以奉升浮,是知春生夏长皆从胃中出也。”又曰:“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故后天衰败则先天失养,先天已衰更需后天求之。

1.清阳不升,四肢九窍肌肤筋脉皆病

(1)九窍不利,都是胃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瞑。”(《灵枢·口问》)《脾胃论》曰:“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又云:“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夫阳气走空窍者也……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气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皮毛;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通利也。” 故九窍不通皆因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升清降浊乃九窍之病的基本治法。

(2)清阳不升,四肢肌肉不用,血脉筋骨皆弱

《素问·气交变论》曰:“其脏脾,其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故《脾胃论》云:“胃之一腑病,则十二经元气皆不足也。气少则津液不行,津液不行则血亏,故筋、骨、皮、肉、血、脉皆弱,是气血俱羸弱矣。”脾胃气虚(或兼痰湿停留)则四肢肌肉虚浮不用;脾胃阴虚,则四肢肌肉痿软不用(阴精亏虚,精微不足,脾不散精之故)。

2.清阳不升,脏失升举,血不上行,津不上承

人类由于直立行走,因为地心引力,加之负重、饱食等故,气机易降难升,全身脏器之升,全赖脾气举之。若脾气不升,则脏器下垂不举。肺叶不举者,发为肺痿(肺不张),短气咳嗽吐涎沫;心阳不举者,胸中空洞,心悬欲坠;肝阳不升者,四肢极度乏力、目眩、阳事不兴;或胃、肾、直肠、肛门、子宫下垂,痔核脱出。

脾气摄血之功,亦即脾阳升举之力。若血失升举,或血自下溢而便血血崩,或血自下瘀而少腹不仁或疼痛、月经不调、大便色黑反坚、下肢青筋暴露。

清阳不升,则津液不行,上则无以濡养九窍心肺而面焦发枯,眼、鼻、口、咽干燥,下则大便溏泻、小便频多、下肢浮肿。

3.清阳不升,卫外不固

《难经·四十三难》曰:“水去则营散,谷消则卫亡。”《灵枢·邪客》篇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懔疾,而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故胃为卫之源,脾为营之本,胃主气属卫,脾主血属营,脾胃健而营卫通。故治中焦,生育营卫(《卫生宝鉴》)。《脾胃论》曰:“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气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皮毛;升者,充塞头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发腠理。”若胃气不升,元气不生,无以滋养心肺,分布薰蒸皮毛腠理,则表虚无阳,卫外不固,可见下述二证:

(1)内伤证: 脾胃内伤,每见恶寒、发热、汗出、头身疼痛、口渴、鼻流清涕等,形似外感,而误用辛散,为害不浅。《内外伤辨惑论》云:“故内伤饮食,则亦恶风寒,是荣卫失守,皮肤间无阳以滋养,不能任风寒也。皮毛之绝,则心肺之本亦绝矣,盖胃气不升,元气不生,无滋养心肺,乃不足之证也。计受病之人,饮食失节,劳役所伤,因而饮食内伤者多,外伤者间而有之。世俗不知,往往将元气不足之证,便作外伤风寒表实之证而反泻肺,是重损其表也,安得不死乎?”故脾胃之病,首当辨明外感内伤。

(2)气虚外感证: 外感之证,伴见脉浮大无力或反沉弱、短气乏力、病久不愈者,乃正气虚弱,托邪无力所致。《沈绍九医话》云:“又有阳虚恶寒,脉浮大,似外感者,切不可轻用发散,当用甘温益阳之剂。 浮为表脉,有表证无表脉,法当解表,有表脉而无表证,有系阳虚者。 体虚感受外邪,有脉不浮者,乃正虚祛邪外出乏力,不足之故。治疗此类病用表药宜轻,或与扶正之药同用,免致邪气未尽而正气受伤。”

现代研究表明:脾虚证患者呼吸道粘膜分泌型IgA不足。分泌型IgA有提高粘膜局部免疫力作用,并具有免疫排除作用,若分泌型IgA不足则易招致局部急慢性感染或过敏性疾病,补脾药可通过提髙呼吸道粘膜分泌型IgA水平,从而治疗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是中医培土生金治法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综上所述,列清阳不升脉证如下:

①水谷精微不得上奉心肺,化生气血而心悸失眠、咳嗽气短、神疲乏力。

②水谷精微不得上接头面,营养关窍而面白发焦,鼻端色白,唇淡唇干,牙齿干燥、齿龈淡白,口干、咽干、鼻干、眼干,舌体瘦薄、裂纹、痿软、短缩,目眦淡白、眼窝凹陷、胞睑下垂,小儿囟门凹陷,眩晕、耳鸣、健忘,头部低垂、无力抬起,但卧不得坐、坐则眩晕。

③四肢肌肉失养而肌肉瘦削,软弱无力,大骨枯槁,大肉下陷,腹壁平坦或下陷,或皮毛不荣。

④不使皮毛腠理固密而恶寒、汗出、易感冒。

⑤脏失升举而肺痿短气、咳吐涎沫,或胸中空洞、心悬欲坠,或阳事不兴,或胃、肾、直肠、肛门、子宫下垂,胃粘膜脱垂、痔核脱出。

⑥血失升举,或血自下溢而便血、血崩、血尿、下肢紫癜,或血自下瘀而少腹不仁或疼痛,月经不调,大便色黑反坚,下肢青筋暴露。津失升举,上则无以濡养九窍心肺,下则清浊不别而大便溏泻、小便频多、下肢浮肿。精失升举,上则头倾髓空、目眩耳聋,下则遗泄不秘。

⑦两寸脉弱,浮取无力。

卫之所出,或云卫出上焦心肺,或云卫出中焦脾胃,或云卫出下焦肝肾。 主气者,肺也;生气者,胃(脾)也;化气者(精气有互化之功),肾也。《脾胃论》曰:“脾主五脏之气,肾主五脏之精,皆上奉于天(心肺),二者俱主生化以奉升浮,是知春生夏长皆从胃中出也。”故卫之标在天上(上焦心肺),以象天之用;卫之根在地下(下焦肝肾),以象地之体;卫之本在中焦脾胃,实营卫之源泉涌流不息也。中焦脾胃引下焦肝肾之气上奉于天(上焦心肺),是为卫气,故云:卫出三焦。

太湖中医学堂:专注中医传承,发扬国粹,守护生命,传承文明,太湖宏愿,医道永传

脾胃虚弱型胃炎研究现状论文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可因嗜酒、喝浓咖啡、胆汁反流,或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进食后上腹部不适、隐痛,伴嗳气、恶心、泛酸,偶有呕吐。如果浅表性胃炎伴有幽门螺旋杆菌,要配合三联或四联治疗,如果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慢性胃炎以及长期胃病老不好,平时可用中药蒂柯舒养胃茶进行调理,注意尽量不要经常生气上火,也要注意不要经常性的熬夜,同时饮食上一定要注意,不能吃任何刺激性的食物,尽量少吃一些油腻性的食物,还是要多吃一些清淡的蔬菜和水果,而且不能吃太凉的和太硬的食物!

可以试试用胃泰散,我当时用这个好的

màn xìng wěi suō xìng wèi yán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胃黏膜在炎症基础上出现胃腺体数目绝对或相对减少等组织病理学改变的一类慢性胃炎,可伴有炎性改变、胃腺体形态学改变(肠化生)以及异型增生[1]。主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胃酸和胃蛋白酶、十二指肠胃反流、胃排空异常、药物(包括食物)、机体自身免疫紊乱以及影响胃黏膜修复能力的全身疾病等[1]。症状主要分为酸相关症状,如上腹烧灼样疼痛、饥饿痛、反酸、胃灼热等;动力相关症状,如早饱、腹胀、嗳气等;以及消化吸收不良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摄入富含脂肪及蛋白质食物后出现腹胀、腹泻、排气增加等症状[1]。大部分患者症状无特异性[1]。合并糜烂时可出现少量出血,表现为黑便或便潜血阳性[1]。

西方医学自1947年Schindler首次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概念。随着光学纤维胃镜的普及,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深化,观察也越来越细致,但对本病的治疗,仍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特效药物。况且,本病可有10%左有的癌变率,而胃癌高发地区可达28%左有,1978年己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的前状态之一,因而受到高度的重视。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胃酸和胃蛋白酶、十二指肠胃反流、胃排空异常、药物(包括食物)、机体自身免疫紊乱以及影响胃黏膜修复能力的全身疾病等[1]。

症状主要分为酸相关症状以及消化吸收不良症状[1]。

酸相关症状包括上腹烧灼样疼痛、饥饿痛、反酸、胃灼热等;动力相关症状,如早饱、腹胀、嗳气等[1]。

消化吸收不良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摄入富含脂肪及蛋白质食物后出现腹胀、腹泻、排气增加等症状[1]。

大部分患者症状无特异性[1]。

合并糜烂时可出现少量出血,表现为黑便或便潜血阳性[1]。

根据患者年龄、病程及上述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可拟诊[1]。

胃镜检查与胃黏膜活检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最可靠方法[1]。

如伴有消瘦、消化道出血时建议胃镜或上消化道造影检查[1]。

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之前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如消化性溃疡病、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功能性消化不良[1]。

注意:对节律性上腹痛或伴有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及便潜血阳性或贫血患者建议转三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行胃镜检查[1]。

用药方案:

符合幽门螺杆菌根除指征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1]。

推荐几种根除方案[2]:

一线治疗[2]:

①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甲硝唑();②奥美拉唑(20mg)+枸橼酸铋钾(220mg)+阿莫西林()+甲硝唑()[2];

③奥美拉唑(20mg)+枸橼酸铋钾(220mg)+左氧氟沙星(,一日1次)+甲硝唑()[2];

④奥美拉唑(20mg)+枸橼酸铋钾(220mg)+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一日1次)[2]。

补救治疗:奥美拉唑(20mg)+枸橼酸铋钾(220mg)+阿莫西林()+克拉霉素()[2]。

各方案均为一日2次(除特别标明者),疗程7~14天(对于耐药严重的地区,可考虑疗程14天,但不要超过14天)[2]。服药方法:质子泵抑制剂早晚餐前服用,抗菌药物餐后服用[2]。

抑酸或抗酸治疗,主要应用于有酸相关症状者,适量、适时,症状改善后减量或按需治疗。雷尼替丁(150mg,一日2次)或法莫替丁(20mg,一日2次),空腹口服[1]。

保护胃黏膜,疗程2~4周。枸橼酸铋钾(110mg,一日4次,或220mg,一日2次)或胶体果胶铋(150mg,一日4次),餐前与睡前服用[1]。

增强胃排空能力,疗程2~4周。多潘立酮,10mg,一日3次,饭前半小时口服;或甲氧氯普胺5~10mg,一日2~3次,短期应用[1]。

助消化药物,疗程2~4周。乳酶生(~,一日3次,饭后口服)[1]。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但尚不能与之完全等同。《黄帝内经》已有“胃脘当心而痛”、“痞”、“痞塞”等记载;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九种心痛”中也包括了本病。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治疗胃脘痛、痞满、嘈杂等症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近代中医最初对本病的研究,尚未从慢性胃炎中分出,最早的临床文章可见于1956年。之后,不断有关于本病个案的零星报道。首次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大样本集中观察报道见于1976年,本病的中医治疗才引起广泛注意。特别在80年代以后,大量的临床总结性观察,不断被报道,据初步统计,累计病例(除个案外)己超过了7000例。中医经过30多年,特别是近一、二十年的临床观察和探索,在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选方用药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如有医者根据临床、胃镜及病理所见,提出本病与胃脘痈相似,治以活血化瘀、祛腐生新,临床总有效率在95%以上。还有医者根据本病表现为上腹痞满,且多为虚证,以虚痞论治,临床疗效也在95%左右。绝大多数研究者在治疗前后都做了胃镜或病理组织切片的对比检查,结果发现,中医药治疗本病,不仅有满意的临床疗效,而且认为本病胃粘膜萎缩性病变是可以逆转的,从而改变了西医认为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不可逆转的认识。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大多在90%以上。

近年来,各地也广泛开展了一些实验研究,如利用纤维胃镜技术对本病中医辨证分型作客观研究;探讨胃分泌功能与中医辨证的关系;寒热辨证与舌苔脱落细胞结构变化的关系等,对本病的辨证施治和疗效评价具有实际意义。但辨证分型与胃粘膜分型之间是否有规律可循?或者说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程之间是否有关系?倘若能揭示其内在规律,将为中医分阶段治疗及研制特效方剂提供必要的前提。此外,临床上用药的面较广,尚有进一步精简、优化的余地。药理研究,尤其是组方的药理,对探讨本病的治愈机理、优化组方具有意义。目前比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统一辨证分型和疗效标准以及总结治疗经验。为此,本节在总结40年来各地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的基础上,综合各家报道,提出比较完整、切实可行的疗效标准和治疗方案,供临床参考。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认为可能与饮食、炎症、营养不良、组织瘀血和缺氧、免疫等因素有关。

中医通过30多年的探索,认为饮食不调和情志不畅是最主要的两个病因。此外,禀赋不足、气候对本病也有一定的影响。其病机有湿、滞、虚、瘀四个方面。

湿 因患者素嗜饮酒、恣食肥甘及辛辣∫助湿助热,以致湿热内蕴,阻于中焦。

滞 常因情绪忧郁,精神紧张,致肝郁气滞,横逆犯胃,或因脾气虚弱,中气不运,致中虚气滞。

虚 饥饱无常,过食生冷及粗糙食物,或患者泉赋不足,加之饮食所伤,导致脾胃虚弱。若其人素体阳虚,则表现为睥胃虚寒症,若素体阴虚,或寒邪化热,或长期使用温燥之药,迫灼胃阴,下汲肾水,成胃阴不足之症。两者又可相互影响,成为阴阳两虚之症。

瘀 气机不畅,血循滞积而成瘀;阴津不敷,胃膜失养,局部组织干槁不柔,津枯成瘀;化热伤络,络损血溢,积为血瘀。

上述四个方面的病机是相互联系的,其病机发展大致可概括为:实→虚→虚实夹杂,但又不是单纯直线发展。西医利用纤维胃镜也观察到胃粘膜相亦非全胃一致性萎缩病变,症状表现往往错综复杂。故中医在施治过程中,应抓住主要病机,冀以药中肯綮。

根据前面病因病机的分析,并综合各地多年来的治疗经验,本病可分为下述四型:

胃脘隐隐作痛,病势迁延不愈,食欲不振,纳少腹胀,嗳气,倦怠乏力,或见面色不华或萎黄,手足欠温,大便溏薄,时泛清水b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濡弱。

处方:党参15克,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延胡 1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陈皮6克,干姜6克。

加减:胃酸分泌不足加山楂15克,乌梅10克;胄痛甚加莪术 10克;腹胀甚加苏梗10克,莱菔子15克,麦芽20克;畏寒肢冷酌加附片6克,肉桂3克;便溏加黄连6克,倍白术;腰膝酸软者为脾虚及肾,可加杞子10克,桑寄生15克,补骨脂10克,吴茱萸10克;兼有气滞者为中虚气滞加广佛手、绿萼梅等不温不燥、性味平和之理气药。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1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用上方共治疗88例,临床总有效率在%~%之间。

常用成方:可选香砂六君子汤、异功散、黄芪建中汤、理中汤等加减。

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连两胁,胸闷嗳气,善太息,心烦易怒,每因烦恼郁怒而作,苔多薄白或黄,脉弦或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处方:柴胡10克,瓜蒌仁15克,枳壳10克,木香15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草豆蔻10克,半夏15克,榔片10克,莱菔子10克,川连10克,黄芩10克。

加减:若气滞日久,疼痛不已,恐有瘀血,宜行气活血止痛,可选郁金、当归、乳香、没药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半剂,禁烟酒、生冷及辛辣食物,1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用上方治疗本型患者共34例,总有效率为94%。

常用成方:可选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四逆散等加减。若肝气郁结,已有化热之象,可合左金丸、金铃子散等理气泄热。

胃脘隐隐灼痛,甚至有烧心感,嘈杂善饥,饥不欲食,痛则喜按,口燥咽干,烦渴思饮,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苔少或剥,脉细数。

治法:以滋阴养胃为主,佐以清热。

处方:沙参15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淮山药12克,生地12克,香附10克,麦芽10克,杞子10苋,当归10克,甘草10克。

加减:脾气不足加党参、白术;兼气滞血瘀加白花蛇舌草、川楝子;胃中有热加栀子、天花粉或左金丸;痛甚加延胡、川楝子;太便干结加生大黄;胃酸缺乏加乌梅、山楂、五味子。

若上述滋阴养胃、酸甘化阴法不能奏效,或取效一时,旋又如故,临床见腰膝酸软,头晕乏力等症,根据中医“胃肾相关”之说,胃之虚火耗劫肾之真阴,为肾阴不足之候。治疗可合六味地黄汤或左归饮化裁治疗。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疗效:用上方及加减共治疗本型患者129例,临床总有效率在87%以上。

胃痛较剧,或如锥刺,持续不已,固定不移,拒按,或见吐血,便黑,甚至纳谷锐减,干呕,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行气活血,破瘀散结。

处方:黄芪20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良姜10克,枳实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炙甘草10克。

加减:胃痛重者加延胡15克;腹胀甚加厚朴10克,青皮10克;消化不良加焦三仙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1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用上方及加减共治疗本型患者50例,其中痊愈21例,显效与好转共2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

常用成方:可选四物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失笑散、丹参饮、金铃子散等加减。

从临床报道看,脾胃湿热(郁热)型所占比重不大,且多以兼证形式出现。证状可见胃脘满闷不适,疼痛不已,口臭纳呆,便溏不爽。舌红苔腻,脉滑等。

脾胃湿热一型,临床也有用三仁汤、连朴饮和藿朴夏苓汤等加减治疗的。然而大多数学者未专门列出,而在兼证中出现,在上述分型的基础上,选用一些清热化湿药,如藿香、佩兰、厚朴、半夏、茯苓、薏苡仨等。但注意在选用化湿药物时要求药性平和,慎用车前、泽泻之类药。

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在中医药治疗本病时,必须善于守法守 方,不宜频频更换方药。因此,应用专方治疗本病就显得尤其重要。

处方:黄芪30克,肉桂10克,吴茱萸10克,枳壳10克,片姜黄10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丹参3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甘草6克。

加减:伴肠上皮化生者加水蛭10克,乌梢蛇8克;伴溃疡者加白芷10克,白及14克,姜半夏10克,蒲公英10克;伴胃粘膜粗糙不平,隆起结节或痘疹性胃炎者加炮山甲10克,王不留行15克,海藻15克;伴粘膜脱垂者加党参10克,枳实10克,炮山甲10克,王不留行15克,水蛭10克;若胃酸过多者加服二陈汤;胃酸过少或无酸者酌加山楂、沙参、乌梅。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910例一律服用于胃友汤,其中痊愈37例,好转245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

共分两型,胃安Ⅰ号用于肝胃气滞型;胃安Ⅱ号用于胃阴不足型。

组成:胃安I号:川楝子6克,延胡6克,砂仁克,佛手3克,黄连5克,山楂6克,维生素C300毫克。胃安Ⅱ号:南沙参6克,石斛3克,白芍3克,黄精6克,黄连5克,山楂6克,炒枳壳6克,甘草3克。

用法:上药制成胶囊,每日3次,每次6~8粒,饭后2小时温开水送服,3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用胃安Ⅰ号共治疗185例,其中显效65例,好转74例,无效46例,临床总有效率为%;用胃安Ⅱ号共治疗237例,其中显效Ⅲ1例,好转84例,无效42例,临床总有效率为%。

分两型,1号用于气虚夹湿热瘀滞型;2号用于气阴虚夹湿热瘀滞型。

组成:胃炎1号:党参、黄芪、白术、枳实、白芍、神曲各3克,仙灵脾、黄连、延胡、当归、北柴胡、莪术各2克,砂仁、甘草、陈皮各1.5克。胃炎2号:玉竹、沙参、黄芪、麦冬、佛手、花粉、枸杞各6克,淮山药、麦芽、谷芽、丹参各9克,白芍10克,黄连、五味子、甘草各3克。

用法:1号制成片剂,每片克,每次5片;2号水煎,每日1剂,均饭前半小时服。

疗效:两型共治疗147例,其中显效85例,好转57例,无效5例,临床总有效率为%;胃镜活检有效率在%~%之间。

组成:黄芪30克,肉桂8克,吴萸10克,丹参15克,乳香8克,没药8克,生蒲黄13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川芎12克,乌药10克。

加减:食道裂孔疝加生赭石、半夏等;胃粘膜脱垂者加柴胡、升麻、党参、枳实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轻度连用40天,中、重度者连服60天。

疗效:共治疗60例,显效49例,好转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

组成:生芪克,徐长卿3克,麦冬或北沙参3克,乌梅肉克,生甘草克。

加减:偏虚寒加当归3克,红茶末克;偏虚热加丹参3克,绿茶末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代茶泡饮;每日2次。

疗效:共治疗42例,其中显效18例,好转1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

张镜人医案

孙××,女,56岁。胃脘疼痛,犹如针刺,胀满不舒,纳谷减少,嗳气频作,嘈杂曰苦,大便带溏,曾有便血一次。病经数载,渐见消瘦乏力。脉象弦细,苔薄,舌质紫暗。胃液分析,各项指标均低于正常。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局限性萎缩。病理见肠腺化生Ⅱ级。拟养阴益胃,理气和络。

处方:孩儿参9克,南沙参9克,川石斛12克,炒赤芍9克,清炙草5克,白花蛇舌草3O克,铁树叶30克,平地木15克,旋复花9克,代赭石15克,九香虫5克,八月札12克,徐长卿15克,血竭2克(研粉吞),炒楂曲各9克,乌梅肉9克。

服药4周后,刺痛大减,胀满亦轻。连服3个月,诸症全消,食欲增加,大便如常。经胃镜复查,为慢性胃炎Ⅱ级(局部萎缩不明显)。

按:胃脘痛久病见胃阴不足或瘀阻络脉者,纤维胃镜检查多见萎缩性胃炎或伴有肠腺化生。治宜养阴益胃、调气活血并举,多采用叶氏养胃汤、加减思食丸,酸甘化阴,俾胃阴得复。调气药除苏梗、香附外,常可兼用八月札,以疏肝散结;活血药除丹参、赤芍外,常兼用血竭以行瘀止痛、和血生肌,对萎缩及溃疡之愈合都有好处。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我们从近140篇临床报道中,筛选出43首专方,统计出药物”使用情况,试图寻找其中用药规律。经过统计,发现43首专方共使用了105味药,反映了几十年来治疗萎缩性胃炎用药方向。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000

≥10

黄芪、丹参、甘草、枳壳。

<10

莪术、三棱、肉桂、川芎、红花、片姜黄、吴萸。

500~1000

≥10

白芍、人参(太子参或党参)、乌梅。

<10

陈皮、木香、砂仁、山楂、桃仁。

200~499

5~11

白术、茯苓、半夏、黄连、当归、佛手、山药、乌药、鸡内金。

<4

川楝子、红枣、薏苡仁、干姜、檀香、细辛、白蔻仁、厚朴、益智仁、泽泻。

100~199

3~4

沙参、郁金、五味子、延胡、生地、石斛、乳香、没药、蒲黄、百合。

1~2

香橼、龙葵、拔葜、黄芩、蒲公英、海螵蛸、大黄、白药、菖蒲、橘红。

<100

2~3

柴胡、苏子、苏梗、玉竹、荜拨、五灵脂、仙鹤草。

1

麦冬、白花蛇舌革、九香虫、仙鹆草、白矾、火硝、马钱子、干漆、赤芍、甘松、丁香、徐长卿、地龙、鱼腥草、刘寄奴、桑寄生、玄参、青黛、熟地、麦芽、木瓜、瓜蒌仁、青皮、草豆蔻、槟榔、莱菔子、血竭、藿香、附片、麝香、半枝莲、水蛭、香附、良妻、桂枝、冬瓜子、炮姜、白扁豆、红藤、蜂蜜。

表中可见,健脾益气和行气活血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酸甘化阴药物;其他则应用相对较少。这与某些病理研究和临床分型研究的观点有一致性。

取穴:肝俞、胃俞、足三里。

操作:用黄芪注射液4毫升、红花当归川芎注射液4毫升、胎盘注射液2毫升、注射用维生素毫克和维生素C250毫克,可加入10%葡萄糖溶液2毫升,混合穴位注射,隔日1次,交替注射,3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观察100例,总有效率为91%。

枸杞散

组成:宁夏枸杞子,冼净,烘干打碎分装。

用法:空腹时嚼服,每次10克,每天2次。停服其他中西药物,2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20例,临床全部有效;16例经胃镜及病理检查,有效率为81.25%。

功法:真气运行法。每日练4次,每次40分钟,每10天后记录1次练功后感觉和疗效,3个月后胃镜复查。

疗效:共观察54例,显效34例,好转1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胃镜复查40例,显效15例,好转18例,总有效率为%。

少食多餐,软食为主。忌烟酒,避免 *** 性食物和药物。

目前,各地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判定标准颇不一致。现综合各家报道,根据临床症状、胃镜和病理活检所见,分四级如下:

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食欲正常;胃镜示胃粘膜形态基本恢复;病理检查示胃粘膜萎缩性改变基本消失,或仅有浅表性炎症改变,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消失。

显效:临味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食欲改善;胃镜示胃粘膜灰白区基本消失,呈红白相间以红象为主,未见蓝色血管;病理检查示胃粘膜萎缩、非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三项中有两项从重度转为中度或从中度转为轻度。

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但仍遗留一部分症状;胃镜示胃粘膜灰白区范围缩小,蓝色血管透见影象;病理检查示萎缩病变范围缩小或胃粘膜萎缩、非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三项中有一项从重度转为中度或从中度转为轻度。

胃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胃炎两大类型;按病因不同可分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应激性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等。主要表现为上腹痛、腹胀、嗳气、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如果胃炎伴有幽门螺旋杆菌,要配合三联或四联治疗,如果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胃炎以及长期胃病老不好,平时可用中药蒂柯舒养胃茶进行调理,注意尽量不要经常生气上火,也要注意不要经常性的熬夜,同时饮食上一定要注意,不能吃任何刺激性的食物,尽量少吃一些油腻性的食物,还是要多吃一些清淡的蔬菜和水果,而且不能吃太凉的和太硬的食物!

脾胃中医护理毕业论文

中医学的论文篇2 浅谈中医学与气功 【摘 要】 中医学的气的概念和气机的变化,对气功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大力整理和应用中医理论指导气功和学术非常必要。中医学对于气功的指导地位的提升有助于规范中医气功学的术语和临床技术规范。 【关键词】 气功;中医学;内养功 中医学中对气的论述是权威的、实用的。千百年来在临床运用中经过严格的实践检验,对中医的气的理解有助于气功练习和指导病人有效地习练功法健身祛病。历来气功的解释多趋于使用佛家和道家术语,而使用中医术语进行是对气功诠释有助于加深对气功术语和气功医疗操作的规范,而且易于接受。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谈到了主观精神因素的平静恬淡,会使气机畅达回归到原来的自然状态,精神内守对于防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关于气:何为气?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特性。气的生成来自于: 先天之精气:即受之于父母的先天禀赋之气。其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肾藏之精气的生理功能; 水谷之精气:即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后所得的营养物质; 吸入之清气: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其中先天之精气为基础,奠定了总体的根基,后天之气补充和滋养先天之气使之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循环不止。水谷之精气和肺吸入的大自然之清新之气汇聚于胸中形成宗气,走息道司呼吸、贯心脉辅心行血。呼吸和心血的运行直接影响气血之运行,在气功中呼吸调节能很好的调节气血的运行可见一斑。 2 气的分布与分类 根据所在的部位、功能及来源的不同,气分可为以下三类。 元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主要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并受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和培养。元气根源于肾,通过三焦而循行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在。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因此说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反之就会因元气虚衰而产生种种病变。 在气功练习中,动功能使气机调达,推动元气敷布三焦。静功意守丹田则有温补元气的功效,在练习中动静结合达到完美的练功效果。 宗气: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生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与宗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 宗气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走息道以司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注心脉以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温度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若宗气不足,临床可见语声低微、呼吸微弱、脉软无力等症。 呼吸的停闭调节有助于宗气的生成和运行,改善气血的运行,加强心肺的功能,心主神明、主血脉、为一身之大主,肺主气,为脏腑之华盖,为相辅之官,心肺功能的提高对于防病治病是非常重要的,习练气功不能不行呼吸之功以改善一身之气血状态,气功一词由兹而生不足为奇。 营气: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因其富有营养,于脉中营运不休,故称之为营气。营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常将“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营阴”。 营气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营养和化生血液两个方面,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是营气的主要成分,是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卫气:卫气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防御、温煦和调节三个方面,包括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调节脾胃功能的气功练习方法内养功是首选,早期时候的科研和临床都已证实。 3 气的功能 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气是功能极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殖、生长与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经气的运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温煦作用:是指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驱除寒冷。气维持并调节着人体的正常体温,保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致凝滞、停聚。 防御作用:正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指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一方面,气可以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一方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素问·评热病论》),气又可以与入侵的邪气作斗争,以驱邪外出。 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指气可以保持胃、肾、子宫、大肠等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统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体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遗精滑泄。 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功能效应,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具体表现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如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然后再化生为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等。 气的各种功能相互配合,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比如,气的推动作用和气的固摄作用相反相成,一方面,气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气又控制和调节着血液和津液的分泌、运行和排泄。推动和固摄的相互协调,使正常的功能活动得以维持。 4 气机:气的运动形式 气机,即是气的运动。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升、降、出、入四个方面,并体现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之中。人体之气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在,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因而气的功能是通过气机来实现的。升与降,出与入,以及升降与出入,相互为用,相反相成,共同完成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化过程。升者升其阳,降者降其阴,出者吐其故,入者纳其新。升降出入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是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五脏中,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出入的枢纽。如肺呼气为出,吸气为入,宣发为升,肃降为降。六腑则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气机的升降出入应当保持协调、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机失常又称气机失调,是气的运动紊乱,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形成疾病。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而引起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紊乱,导致体内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理状态。 气机失常是人体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出现紊乱的概括,也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的内在表现。 气滞 “滞”是指阻塞,不畅之意。气滞,是指气机郁滞而阻塞不畅的病理状态。 气滞的发生多与情志不畅、痰饮、水湿、食积、瘀血、结石等阻滞有关。由于上述因素,影响到局部或全身气的运行,形成气机郁滞不畅,可出现胀满、疼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气滞可导致血行滞涩,而形成瘀血。若气滞导致水湿停滞,则可形成痰饮。 气滞还可以使某些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脏腑气滞,常见的肺气、肝气和脾胃气滞,可见脘腹胀痛,时作时止,得矢气、嗳气则舒,以及完谷不化等症。 气逆 “逆”是违背,不顺从之意。气逆,是指体内气机升降失常,当升者升之太过,或当降者不降而上逆的病理状态。气逆的发生,多由情志内伤、饮食寒温不适、痰浊壅阻及外邪侵袭等所致,与肝、肺、胃等脏腑关系密切。因肝主疏泄,升泄太过,肝气上逆,可见头痛而胀、目赤面红、烦躁易怒等症状,甚则导致血随气逆,出现咳血、吐血、中风、昏厥等症。因肺主肃降,肺失肃降而致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痰鸣等症。胃主降,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而见呕吐、嗳气、呢逆、腹胀等症状。 气陷 “陷”是升举无力,不足之意。气陷,是指在气虚的情况下,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气陷的发生常因素体虚弱,久病耗伤或思虑劳倦等所致。气陷多发生于脾脏,故又称“中气下陷”。脾主升清,一方面上输水谷精微于头目清窍,另一方面托举维系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的相对恒定。因此,在气虚升举无力的情况下,既可导致清气不能上养头目清窍,而见头晕、眼花、耳鸣等症;又可出现脏腑器官的维系乏力,而引起某些内脏的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还可兼见脘腹或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等症。此外,因气陷是因气虚发展而来的,故临床中常见疲乏无力、气短声低、少气懒言、面色不华、脉弱无力等气虚征象。 气闭 “闭”为闭塞,不能外达之意。气闭,是指气之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而出现的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气闭多于情志刺激而气郁之极,或痰饮、外邪、秽浊之气阻阔气机所致。其发生,可因外感寒邪,束于肌表,阳郁而不达而无汗,感受秽浊之气而致闭厥、外感热病过程中的热盛内厥、突然遭受巨大的精神刺激所致的气厥等。临床上,还可因气机闭郁,壅于心胸,闭塞清窍,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则见四肢逆冷,拘挛、两拳握固、牙关紧闭;肺气闭郁,气道阻滞,则见呼吸困难、气急鼻煽、面青唇紫;气闭于腑,则见二便不通。 气脱 “脱”即脱落、不内守之意。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逸脱,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气脱多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或正气长期持续耗损而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出、大吐泻等,使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所致。临床上,因气大量外散脱失,脏腑功能突然衰竭,常出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等危象。 5 病因中七情对于气机的影响 七情的致病特性 过度的情志活动可以直接干扰气机运动,造成气机的紊乱,如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等,气功的练习可以干预气机运动,气机平和则机体有机会得到修复,阻断了致病因素。内养功初级静功中松静筑基法,在自然呼吸同时配合松静的练习,使大脑和身体同时放松和入静,改善和提高机体的内环境,使身体处于较舒适的状态,而得到将息温养。 七情内伤直接影响其相应内脏,使其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 直接伤及内脏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相应的脏腑。因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而心是五脏六腑的统帅,它主宰着人的心理、情志活动。为此,七情致病均可损及心,并影响到其他脏腑,在七情致病中心起主导作用。另外,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故情志致病,以心肝脾三脏失调为多见。如过喜、惊吓、思虑劳神均可伤心,致心神不宁,症见心悸、失眠、健忘,甚则精神失常。郁怒伤肝,肝气郁结,证见两胁胀痛、善太息或咽中似有异物梗阻;妇女可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肝气上逆,出现呕血、面红耳赤、晕厥。思虑忧愁伤脾,脾失健运,见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等症。若思虑劳神,不仅损伤心脾,而且可导致心脾两虚,同时会出现上述心神不宁及脾失健运的兼症。 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对内脏的直接损伤主要为影响脏腑气机,气血运行紊乱。《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致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见头胀痛、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喜则气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可缓和精神紧张,营卫通利;二是暴喜过度,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见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悲则气消,过度悲忧损伤肺气,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见气短声低、倦怠乏力、精神萎靡不振。恐则气下,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见溺频、溲多或二便失禁,甚则面白、昏厥、遗精。惊则气乱,突受惊吓,损伤心气,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见心悸、惊惶失措。思则气结,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致气机郁结,脾运无力,见食欲减退、脘腹胀满、便溏等。 七情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病情的发展 情绪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肝阳上亢证,情绪的波动可诱发中风偏瘫,此时对于情绪的调摄,运用气功调神之法使患者能处于安静愉悦的状态,则可以避免和阻断,能处于安静愉悦。 6 气功对于气机的干预 气功练习中,调神运用合理的良性意念替代和阻断不良情绪的侵扰,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动功的练习可以使身体的气机得到调整,动功的练习在中医里也与中医肝藏血,主筋,主疏泄行气。 气功通过三调的合理练习,对身心有序的调节,可以安神定志、养气、行气活血、舒筋通络,达到健身祛病的目的。动功如内养功动功、五禽戏、八段锦等。吐纳如内养功的停闭呼吸法、六字诀等功法,辨证选功、辨证练功,符合中医学理论的规律,合理的使用三调为宗技术,指导患者通过调神、调息、调身高效而安全的练功、养生祛病,练养结合来调达气机。 在气功的练习中,随着功夫的提高会逐渐形成自然的深长的腹式呼吸,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自然提高了水谷精气的形成。使宗气生成和气血的生成有了生化之源。深长呼吸更能获得充足的自然清新之气,使宗气更加充足,气血的运行动力更强劲。 在气功练习中,由于是自我调控的功夫和技能,故在很多急重的情况下是很难完成这一技术操作的,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气功的练习需要在缓则治本的阶段来使用,对于气功自我练习的适应症上亦以慢性病或疾病的恢复期为主,总之,是以病人自身能够完成操作为前提。 总 结 通过上述的这些内容从生理到病因病机,中医学对于气的论述和实践运用都是完善而成熟的,用于临床亦行之有效。气功学,尤其是中医气功学或医学气功、医疗气功如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指导病患者辨证的习练气功,是我们中医气功学研究的的主要目标和方向。 猜你喜欢: 1. 中医学职称论文 2. 中医临床毕业论文 3. 中医学教学现状分析以及未来趋势论文 4.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

胃肠外科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常需放置多种管道以方便临床病情观察和治疗,因此,管道护理在胃肠外科护理工作中显得尤其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胃肠外科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优质护理服务是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本文对胃肠外科的优质护理服务进行了探讨。选取了我院在2013年4月~2014年2月期间接收的50例胃肠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人,一组为优质护理组,另一组为一般护理组,最后将两组所得护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优质护理服务组比一般护理组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胃肠外科;优质护理;分层管理;基础护理;技术革新

胃肠疾病是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胃肠外科手术会对患者造成很大创伤,不仅给患者带来较大的身体痛苦和经济压力,在长时间的恢复过程也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所以优质临床护理,既可以帮助缩短患者康复的时间,又可以减轻其身体上的痛苦,帮其消除理顾虑,进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1]。

1 资料与 方法

一般资料 在50例研究对象中,年龄为22~50岁,平均年龄在(±)岁,其中有32例为男性患者,18例为女性患者。胃肠疾病类型主要包括:直肠癌、胃部肿瘤、胃穿孔、十二指肠穿孔等,均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优质护理服务小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一般护理服务小组采用一般护理服务。

方法

加强分层管理与培训 随着我院责任护理模式的改进,护理 规章制度 也得到进一步完善。近来分层管理模式正为医院各部门广泛关注和运用,使医院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为护理服务的优化提供了条件。因此,医院应加强分层管理与培训[2]。首先要使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明确自身的职责和具体的服务内容;重新建立分层培训管理机制,结合护理人员的能力和级别的不同对其培训目标、内容和计划做适当的安排,严格把关,确保培训工作能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定时的检查、考核和评估,对表现突出的护理人员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对有欠缺的工作人员进行批评指正,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护理质量。

加强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主要包括为患者提供的最基本的护理服务如舒适的休息环境、严格卫生的治疗器械、与患者适当的沟通等等。对于入住到医院的胃肠患者,首先要为其提供一个安静、舒适、卫生的病房,向其宣传和普及护理知识以得到患者的良好配合;在患者的床边,尤其是刚刚做完手术的患者,建立流动式的护理工作站,加强护理流动车的巡逻检查工作,可以使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多个流动输液架,方便手术后的患者早期的下床活动;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定期的沟通和交流,帮其缓解心理上的顾虑,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建立信心,促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等等。

加强技术革新 由于胃肠疾病和容易导致患者及其周围的人产生不良情绪,因此,加强胃肠护理技术的革新是十分必要的[3]。如对于结肠癌患者来说,手术后使用的人工肛门会给其带来严重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不适,粪便很容易污染到造口周围的皮肤,发出异味,并容易产生由于感染导致的并发症。此外,由于恶劣的气味和不忍直视的画面,让患者很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的情绪,害怕被家人和朋友嫌弃、厌恶,有些患者还对癌症和死亡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掌握良好、完善的护理技术,并加强及时更新,利用先进的护理技术尽量为患者建立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减少患者的消极情绪,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状态,以增大痊愈的速度。

2 结果

在优质护理服务小组中,有18例患者取得显著效果,5例患者效果较明显,2例患者的效果一般;在一般护理服务小组中,有8例患者的效果显著,12例患者效果较明显,5例患者得到的护理效果一般。可以看出,优质护理服务组比一般护理组的效果显著。

3 讨论

笔者认为,优质护理服务作为新型的护理模式,具有明显的整体性特点。平等对待健康人、残疾人和疾病患者,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服务;将护理、生理和心理护理的服务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把护理服务的科研、管理、对策、环境和效果作为一个整体;将治疗前、治疗时、治疗后的护理服务作为一个时间上的整体。

在我院肠胃外科实行的优质护理服务,不仅使患者的医疗环境得到了大程度的改善,硬件设施的舒适度也有所增强。临床护理需要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进行同时的促进与维护。除了要帮助患者消除身体上的痛苦外,还要对其进行心理、精神上的安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满足其社会需要,同时通过与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争取获得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和支持[4]。

本次调查研究是严格按照优质护理的服务计划进行的,并根据医院的医疗条件和患者的实际病情细化工作环节、优化服务流程、加强护理技术的革新,使护理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提高了患者及其及其家属的满意率。

4 结语

在本次胃肠外科优质护理服务的落实过程当中,笔者获益匪浅,得到深刻的认识。胃肠外科疾病的治疗和护理都是相对复杂的,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素质上都对医护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为了使优质护理服务达良好的效果,护理人员要在掌握最新护理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和不良情绪,及时与家属进行沟通已获得良好配合。医护人员的优质护理服务,加上患者及其家属的良好配合,一定可以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恢复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1]骆菊英,朱慧琴,罗庆玲.优质护理在胃肠外科的应用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6:419.

[2]严娜萍,任品芬,王品楠.优质护理服务在胃肠外科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6:77-78.

[3]陈敏.优质护理服务在胃肠外科的应用效果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9:224-225.

[4]王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减少护患纠纷[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10:1127-1128.

【关键词】外科;胃肠减压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004―7484(2013)10―0254―01

护理胃肠减压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更是普外科患者非常重要的诊疗 措施 ,在普外科应用极为广泛。胃肠减压是利用负压吸引装置,通过胃管将积聚于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降低胃肠道内压力和张力,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局限,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措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床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我科自2013年3月至2013年8月共进行胃肠减压术65例,其中男51例,女14例,年龄17―80岁,平均58岁。肠梗阻40例,胃癌5例,胰腺炎12例,胆石症8例。

胃肠减压方法先将患者充分准备后,选择质量好,刺激小,型号适宜的胃管,用液体石蜡油充分润滑全管后,将胃管从一侧鼻腔轻轻地、均匀地插入患者的胃内,边插边瞩其吞咽,同时耐心地告之不要紧张,要放松。待插入所需长度确定在胃内后,妥善固定。

2 护理

置管前 普外科患者均为清醒患者,所以宣教工作至关重要。

向患者说明胃肠减压的重要性

说明置管过程中不适,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告知患者如何配合及配合的重要性。

置管中

充分润滑胃管:润滑的长度为需要的插入的长度。插管中,病人若出现恶心,应暂停片刻,嘱做深呼吸或吞咽动作,随后迅速将胃管插入,以减轻不适。插入不畅时,应检查胃管是否盘在口中,插管过程中,如发现呛咳、呼吸困难、紫绀等情�,提示误入气管,应立即拔出,休息片刻后重插。对清醒病人插管,由于患者恐慌,加之疾病带来的痛苦,有时不�与医务人员配合,所以成功率可能会降低。根据我科临床可采取口含温开水或石蜡油使患者唾液分泌增多,促进吞咽动作,有时也可坐起插管。插管时先将胃管与鼻孔平行插入2cm后改呈60°角,继续插入至鼻咽部,约插入15cm后将患者头部托起,使其下颌紧贴胸壁,以增加咽喉部弧度,使胃管顺利通过咽喉部进入食管。此时嘱患者边吞咽边将胃管缓缓插至所需长度后固定。

检查胃管是否通畅的方法:

用注射器抽吸有胃液抽出;

将胃管末端置盛水的杯中无气体逸出,如有大量气体逸出,表明误入气管;

用注射器从胃管注入10mL空气,同时用听诊器能在胃部听到气过水音。然后,用注射器抽尽胃内容物,以胶布固定在鼻尖部,接上胃肠减压器。

胃管固定方法:传统的固定方法因受出汗、胃管重力影响,固定的胶布�脱落,经改良后的胶布固定法克服了以上缺点,大大减少了胃管因固定不当而脱出的机率。方法是首先将固定处管周的石蜡油和病人鼻梁上的油渍用纱布擦净,用3m贴剪成碟翼状备用,将剪好的胶布头部固定于鼻梁上,胶布两翼分别缠绕于胃管上,一般每日更换一次,汗液分泌物浸湿胶布后应及时更换。

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和量,并记录24小时引流总量。观察胃液颜色,判断有无出血情况,如有鲜红色液体引出,说明有出血,应停止胃肠减压,及时通知医生。观察胃液的量,判断吸出量是否过多而影响水电解质平衡。应合理安排输液的顺序及速度,若出现电解质紊乱现象,应与医生联系,及时纠正。

基础护理在置管期问,随时评估病人口腔黏膜的损伤、溃疡、感染及咽部不适情况作好口腔护理,每日早晚各一次;定时清洁鼻腔;长期使用胃管病人,应每周更换胃管一次改变胃管置人部位,避免胃管压迫鼻腔黏膜或软骨,引起鼻孔黏膜溃疡或坏死。加强呼吸道理保持适宜的病室温湿度,一般温度为18―20度,湿度为5O一70%,经常协助病人拍背咳嗽、做深呼吸、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道感染[3]。

拔管的护理肠蠕动恢复,肛门有排气,无腹胀,肠鸣音恢复后可拔除胃管。拔胃时,先将吸引装置与胃管分离,捏紧胃管末端,嘱病人屏气,先缓慢往外牵拉,当胃管前端近咽喉部时,迅速将胃管拔出,以减少刺激。拔出胃管后,妥善处理胃肠减压装置。

3 胃肠减压管脱出的原因:留置胃管是普外科术后各种引流管中最不适的引流管。

对于神志清楚的部分患者由于对鼻胃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再加之承受着病痛和疾病带来的心理冲击,不能耐受鼻胃管所带来的咽痛等不适,情绪急躁将胃管强行拔出。

护理:①加强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留置胃管的重要性及应有的不适,稳定患者的情绪。留置胃管期间,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同时给予雾化吸入每日2次,既可稀释痰液帮助咳出,又可湿润温暖咽喉部,减轻疼痛,预防咽喉炎的发生。②留置胃管期间,向鼻孔处滴石蜡油,每日1次。减小胃管与鼻黏膜的磨擦,减少不舒适感。

固定不牢,自行脱出主要原因:①鼻胃管固定不妥,胶布成为活环。传统的方法是将胶布绕管缠绕360°,然后交叉粘贴在上唇面颊部。缺点是缠绕鼻胃管的胶布�受鼻涕浸湿,形成活环,上唇面颊分泌的油渍�造成胶布失去粘性而脱落。②鼻饲治疗或胃管内注药时因操作不当或病人不注意或活动时均可导致鼻胃管脱落。

剧烈呕吐导致鼻胃管呕出 鼻饲治疗时由于患者不遵守医嘱自行调节加大胃管营养液的滴速,或鼻饲物过凉导致短时间内大量营养液倾倒入胃,引起胃部不适引起剧烈呕吐导致鼻胃管呕出。同时患者因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少,当鼻胃管被药物、黏稠的胃液、食物残渣等堵塞造成不通时,胃肠道的积气积液不能排出,造成胃肠道的逆蠕动,鼻胃管和胃内容物一同呕出。

4 预防对策

做好心理护理:给予关心体贴,耐心解释病情,讲述鼻胃管在治疗中的重要性,让患者及家属明白鼻饲对改善患者胃肠功能和营养状�的作用以及经胃肠道用药安全性和经济性。对于昏迷病人护士应向家属讲解,以取得配合,做好监护避免将鼻胃管自行拔出。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明确、有效和积极的解释,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避免不良刺激,稳定患者情绪。

做好胃管知识的健康 教育 为了保证宣教效果,应在插管前、后多次宣教。在插胃管前宣教时,详细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留置胃管的意义和脱落的危害,胃管固定方法及如何防止胃管拔出。通过宣教,引起患者的重视,掌握在翻身、坐起及下床活动时动作宜缓慢,不要突然变换体位,不要牵拉胃管。在发现或无意识中将胶布抓脱落时,及时按信号灯让护士重新固定。

加强巡视特别是加强夜间巡视,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解决。对意识障碍患者,在无护士专人护理的情�下,进行适当和有效的约束,防止无意拔管。 护理操作中每一项技术都需要大家去思考,去反复的推敲,不是所有的操作都是死板的,其实每一项操作都会有人性化护理穿插与整个操作当中,就需要大家去努力,增强病人的应对和适应能力,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5 体会

胃肠减压在普外科是不可缺少的护理操作之一,对于胃肠道肿瘤、肠梗阻、胰腺炎、胆石症等手术患者术前都要留置胃管。所以护理人员要熟悉局部解剖和操作方法,力争插管顺利,减压通畅。不断 总结 经验 ,提高插管的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经常巡视病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不良后果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建芳_夕 科胃肠减压的临床护理及体会.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8年第3卷第1期

[2] 郭桂芳姚兰_夕 科护理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诊疗技术飞快发展,医学护理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护理综述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护理综述护理论文 范文 篇一:《浅谈肾病综合症护理》 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1月到2010年1月间,肾内科收治的32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在14到66岁之间,平均年龄岁。其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19例,继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13例。32例患者均符合第十二版《使用内科学》中关于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2临床护理 合理安排休息 肾病综合征患者不宜劳累,应该安排患者卧床休息,卧床时间的长短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来决定,一般至少为2至3周。此外,患者卧床期间,要避免不良因素的影响,保持病房的舒适度,要保持温暖的室温,清新的空气,尽量减少探视和陪护。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出现特殊情况的患者,要严格控制其行动,避免其过度劳累,例如:出现严重水肿的患者,必须要等水肿和体腔积液消失后,才可以下床活动;出现感染的患者,必须严格控制其活动,感染控制后,才可以下床活动。 饮食护理 对于肾病综合征患者,必须严格控制其饮食,提醒并指导患者家属注意饮食中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注重饮食多样化的同时,也要减少对过甚营养的摄取。例如:对于出现水肿、高血压、尿少的患者,要严格将其的钠盐摄入量控制在3g/d以内;尿少、血钾含量高的患者,要限制其使用含钾量高的水果、蔬菜。对于血脂高的患者,要尽量减少食用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品,增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品的食用量。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要依据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规定进食。对于蛋白质和热能的摄入方面,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于肾功能不正常的患者需要区别对待: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每人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应该在(kg*d)之间,热能摄入量在126-147KJ之间;肾功能不正常者,每人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应该在(kg*d)之间;此外,对于重度水肿且尿少的患者,要严格控制其每天的进水量。 感染护理 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水肿,长期服用、注射大量的含激素药品,造成其免疫功能低下,极易导致各种感染并发症。因此,在对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中,首先要将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的病房隔开;其次要保持患者病房的空气清新,最好每天消毒;再次要保障患者自身的卫生清洁,做好口腔、皮肤的护理;最后,在对患者的护理中,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此外,护理人员应该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如何加强营养,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能力,并叮嘱患者注意防寒保暖,不与上呼吸道感染者接触等。 心理护理 大多数肾病综合征患者其心理上,都存在恐惧、烦躁、忧愁、焦虑等负面心理,这些负面心理会严重影响病情的治疗。对于存在负面心理的患者,医护人员要让患者及其家属及时的了解肾病综合征的发病原因、特点、过程等,鼓励患者讲出自己承受疾病的感受;针对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护理人员要及时的解答,并且注意 言行举止 。因为此时的患者最需要关心和尊重,和蔼的态度、热情服务,能使患者的心理得到安慰。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然后,护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结合客观实际,向患者疏导正确的思想;确保患者在院治疗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的配合治疗。 药物治疗护理 在药物治疗护理中,医护人员首先要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所用药物的治疗作用、用药 方法 、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让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对药物治疗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有知情权,更重要的是,患者及其家属了解了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后,当出现不良反应时,就可以及时通知医护人员,争取到急救的宝贵时间。 出院前指导 肾病综合征的基本注意事项是合理饮食、防止疲劳,因此,在患者即将出院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指导,让患者回家后,根据医嘱服药,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注意合理饮食,注意防风寒,注意在不造成过度疲劳的前提下,加强体格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 3结果 我院2007年1月到2010年1月间,肾内科收治的32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中,22例患者得到治愈、7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3例患者未治愈。 4护理体会 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发病机理较为复杂的疾病,在临床用药中喊激素成分的药物较多,在加上此类病症的患者自身的免疫力较为低下,长期服药容易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导致患者的心理多比较脆弱,因此,在对此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合理的护理是相当重要的,护理人员要坚持临床护理、心理护理、药物治疗护理、出院前指导等护理相结合,尽量激发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让患者理解病理,懂得出院后的各种自治和护理方法,是减少患者病情复发的重要因素。 护理综述护理论文篇二:《肝癌晚期临终关怀护理医学论文》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医治的350例肝癌患者,其中死亡40例,占比。40例死亡病人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82岁,平均年龄55岁。 方法 我院医护人员从医学、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对40例临终患者提供全面、周到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症状护理、基础护理等。用科学的心理疏导方法、高超的床边护理技术,最大限度地减轻临终者的心理和躯体的痛苦,帮助他们在人生旅程的最后阶段,在充满人性温暖的气氛中充实地、安详地、尊严地离开人间。 2结果 对40例肝癌晚期病人实施临终关怀与护理能有效解除病人的疼痛,使临终病人安详地走过人生最后旅程,同时对临终病人家属给予适当的安慰和指导,能使其早日从悲伤中解脱,从而达到患者能善终,留者能善留。 3讨论 临终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状态,是每一位晚期癌症患者必须面对的过程,临终关怀是特殊的护理,会因不同的病种、不同年龄、不同的 文化 、不同的性情而有所变化。临终病人的护理一般包括心理护理、症状护理、基础护理等。 心理护理 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 临终病人的心理一般分为焦虑心理,忧郁心理,极端否认心理,认可心理。对于焦虑心理的患者,护理人员赢应加强同患者的沟通交流,耐心的听取患者的诉说,运用合适的口语安慰患者,尤其是在生活上加强对患者的关心和照顾,使患者在住院期间感到安慰,稳定。忧郁心理的的病人,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病人遭受到外界的刺激,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使其环境活跃,以便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尽量避免在患者的面前提及病情加重、恶化、转移等刺激性的词汇。认可心理的病者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状况,多抽时间陪伴患者在身边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帮助与鼓励,尤其是为临终的患者给予心理上的安慰。积极开展死亡 教育 ,死亡教育是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国外的一些国家死亡的教育较为普遍,甚至还为大、中、小学生开设了死亡的课堂教育。死亡这个现象已经被他们普遍的接受,死亡作为生命循环中较为有意义的连贯性,也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必然性。对于死亡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在于帮助即将临终的患者树立其正确的死亡观,降低对死亡的不安以及恐惧,一定要学习“准备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从而达到使生命“活得庄严,死得尊严”,“如春之灿烂,死如秋之静美。”只要能使患者清楚死亡是人生无法避免的必然结果,那么与其现在这么的痛苦,还不如顺应自然的生理现象,这样才能使患者真正的安心,从而消除了患者心中焦躁、恐惧、不安的心理,安心的接受“安乐死”。 家属的心理安慰 护理人员不仅要减轻病人的痛苦,而且还要为患者的家属提供一些帮助,主要是为了开导和安慰他们,稳定家属激动的情绪,如实的将患者的病情告知家属,并指导他们进行一些护理,以便他们能在患者的最后时间好好的陪伴他。 症状护理 护理临终患者的疼痛 对与肝癌晚期的患者他们在生理上的表现主要是生命体征的紊乱(呼吸、血压、心率变化),体内器官单个或者是多个的功能衰竭。通过情况下表现为:患病部位疼痛不安、烦躁、姿势异常、面容较为痛苦;胃肠的蠕动减缓或者是停止,患者的食欲降低,恶心、呕吐,便秘等;呼吸功能衰竭,通常出现鼻翼、潮式、间歇呼吸等;血液循环衰竭,四肢发绀;意识较为模糊,出现知觉障碍灯;患者的肌肉张力减退,大小便出现失禁,不能自主活动等。出现的症状中,疼痛是较为明显的。目前,控制疼痛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控制和非药物控制,此外催眠术和皮肤按摩术也有一定效果。 临终病人的呼吸困难扩理 护理重点应放在指导并协助病人去除或减少诱发因素,如避免痰液过于粘稠,并配合医生给予药物及非药物治疗,可根据需求给予低流量低浓度吸氧,指导病人做有效呼吸及有效咳痰的锻炼。 基础性的护理 随着患者体内各种器官功能的衰竭,患者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发热、脱水、出虚汗淤积肛门和膀胱括约肌的松弛等病症,以至于患者的大小便失禁,此时应及时的给患者更换衣物和被褥,随时保持患者的清洁卫生。保证全身皮肤避免受到外界压力的损伤、坏死以及发生褥疮,在必要的时候在患者得骨突出处垫上海绵垫,并且定时帮助患者翻身,也可以帮助患者按摩受到压力的部位。保证患者的口腔清洁,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异物,若是不能漱口的患者可采用1%的盐水棉球或者是盐水纱布擦洗腔内的牙齿、舌根、舌面;若是患者有义齿应取下义齿。便秘者,及时给予灌肠等 措施 ,必要时带上指套为其抠便,保持患者大便通畅。临终意味着死亡。护理人员对癌症晚期病人给予适当的关怀不仅可以解除患者在生理上的痛苦,而且还缓解了癌症晚期病人心理上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并能协助病人完成其社会义务和提高尚存的生命质量,在有限的时光体验到人生的尊严,人间的温情,使患者能善终,留者能善留。 护理综述护理论文篇三:《中医护理特色在临床中应用》 中医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它在其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养病护人的 经验 ,还形成了自己一套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医所强调的重要一点便是三分治、七分养,医护不分家,所以,我们认为,中医的基本理论便是护理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现代医院中的整体护理模式与中医护理极为相似,所以,现代医院应该充分重视中医护理的重要价值,使其在医院中发挥出其应有的潜力和作用。 1.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本组的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08年12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病患,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由50例患者组成,治疗组的患者行中医护理,而对照组的患者行西医护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等方面进行比较均无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P>),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最为常规的西医护理,而给予治疗组的患者中医护理,具体护理方式如下: (1)护理观察: 医院的医护人员应该先对护理对象和相关事务做好全面、详细的了解,进而做出较为科学、准确的判断,从而为护理活动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首先,护理人员应该在系统掌握中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望、闻、问、切等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来收集病患的病因、病情以及病位等情况,并以此来为辩证施护做好准备。其次,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寒、暑、湿、燥、火,还是喜、怒、忧、思、悲、惊、恐,都是由于内脏受损、过渡疲劳或饮食不规律等原因所导致的。护理人员只有在分清楚病位及病因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的对症下药,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科学的护理服务。所以,笔者认为,在整个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运用中医理论做出科学的判断,并加强与病人之间的沟通,累积经验,以实现中医特色的临床护理。 (2)饮食护理:中医非常重视饮食方面的护理,其中,《内经》上面提到了"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1]。由此可见,饮食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饮食得当,不仅可以达到对身体补气养血、强身健骨的作用,还有助于机体免疫能力的提高,使患者的病情早日痊愈。但如果饮食不当,不仅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还会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其他脏腑的损伤以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对于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而言,适当、科学的饮食能够起到配合治疗的积极作用。各种疾病都有寒热表里的不同,而食物也存在着辛甘酸苦咸等五味。在食物的性味与疾病的性质相吻合的情况下,该食物便能够起到预防疾病及辅助治疗疾病的重要作用,反之亦然。此外,食物的四性无味各有归经,可以调节脏腑的阴阳变化,所以,患者应该注意饮食的多样化,切忌不可挑食。 (3)情志护理: 情志护理是通过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衍生而来的,其主要是指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行为、态度和气质等来影响并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其烦恼和忧虑,从而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使患者能够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以达到早日康复目的的一种治疗方式[2]。所以,作为医护人员,应该详细的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不断的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对于失去信心的患者,医护人员则可以安排其与性格开朗的患者居住在一起,让其经常交谈,互相鼓励、互相影响。 (4)生活起居护理: 对患者生活起居的护理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患者自身的卫生、衣着以及生活习惯等,其二,病房的布置与管理。病房内应该保持安静和整洁、光线充足、温度适宜、布局合理,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舒适的修养环境,以利于其病情的康复[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在护理满意度方面比对照组好,P<。治疗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6%,而对照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86%,对比P<,有统计学意义,如表一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3.讨论 在这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时代,护理理论与护理手段都在不断的更新与完善之中,中医的护理方式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临床上得到了大力推广与应用。 这种新型的护理方式,不仅增强了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更加使患者得到了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护理治疗,它在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增强了护理人员的信心、责任心及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的保障了护理人员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4]。 临床实验的结果表明,给予患者科学、适当的中医护理,对其病情的好转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霍玉华.中医护理在临床上的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3):298? [2] 李璐彤,毋琪渝,王艳杰,么金红.中医护理的特点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28):6020-6023? [3] 张幕珍,刘燕玲.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实践[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6):617? 猜你喜欢: 1. 关于护理论文的范文 2. 护理毕业论文3000字范文 3. 护理专业毕业论文免费范文 4. 护理毕业论文5000字范文 5. 有关护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6. 护理专业论文完整范文

脾胃论文范文论文

中药养生疗法,就是是中药学宝库中的一块灿烂艳丽的瑰宝,又是养生学宝库中的一颗光辉夺目的明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中药养生论文,供大家参考。中药养生论文篇一:《浅谈中药养生》 摘 要:综观古今,中药养生疗法,源远流长,即是中药学宝库中的一块灿烂艳丽的瑰宝,又是养生学宝库中的一颗光耀夺目的明珠。 文章 详细的谈到了中药养生的概念以及意义和作用,更重点谈及了中药与食疗、中药与药酒、中药与膏方等。 总结 了养生的重要性。 关键字: 中药与食疗;膏方;药酒;中药与养生 1中药养生的意义和作用 提高人类的寿限起到积极的作用小而言之,有利于身心健康,益寿延年;利于陶冶情操,修养身心。大而言之,有利于群体健康,社会和谐。并且,它的意义还因人而异:对于健康人群,让他们防范于未然;对于亚健康者,让他们防微杜渐;对于患病之人,让他们祛病康复;对于不治之症者,让他们带病延年。中药养生无疑会对促进我们民族的健康、延缓衰老[1]。 2中药药性的简介 中药的药性,是指中药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实际上中药还有平性,也就是说中药的性质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种特性。中药的性质主要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的治疗效应概括而来,根据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2,3]。中药不同药性的作用:(1)寒凉性质的中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养阴或补阴等作用,主要用于热证或机能亢进的疾病。(2)温性的中药,具有散寒、温里、化湿、行气、补阳等作用,主要用于寒症或机能减退的症候。(3)平性中药,药性平和,多为滋补药,用于体质衰弱,用寒凉或温热性质中药所不能适应者[2]。 3养生,从脚做起 泡脚的时候添加药剂能起到辅助作用:盐泡:温水中加入两大匙盐巴,盐有消炎杀菌、通便、泻火的效果。爬山累了,脚肿脚胀加盐泡脚很好。姜泡:温水中加入几块打扁的老姜生姜,姜有散寒、除湿、活血的作用,治疗感冒效果好。酒泡:温水中加入一瓶米酒,或用其他酒类,可促进血液循环。柠檬泡:温水中加入两片柠檬,可顺气提神,预防感冒。醋泡:温水中加入3大匙的白醋,可中和体内的酸,滋润皮肤。艾草泡:温水加入适量艾草叶或者艾茸,艾草有痛经活血的效果,治疗痛经,治疗怕冷,经济实惠效果好。 中药与食疗 解毒四杰--木耳、绿豆、蜂蜜、猪血 这些是功效显着且最为廉价的解毒食物。木耳因生长在背阴潮湿的环境中,中医认为有补气活血、凉血滋润的作用,能够消除血液中的热毒。此外,木耳、猪血因具有很强的滑肠作用,经常食用可将肠道内的大部分毒素带出体外。绿豆味甘性寒,有清热解毒、利尿和消暑止渴的作用。蜂蜜生食性凉能清热,熟食性温可补中气,味道甜柔且具润肠、解毒、止痛等功能。印度民间把蜂蜜看成"使人愉快和保持青春的良药" [4]。 排毒小卒--日常蔬菜 在我们常食的蔬菜中,也不乏解毒功臣者,如西红柿甘酸微寒,可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凉血活血;冬瓜甘淡微寒,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化痰止渴作用明显;丝瓜甘平性寒,有清热凉血、解毒活血作用;黄瓜、竹笋能清热利尿;芹菜可清热利水、凉血清肝热,具有降血压之功效;胡萝卜可与重金属汞结合将其排出体外;大蒜可使体内铅的浓度下降;蘑菇可清洁血液;红薯、芋头、土豆等具有清洁肠道的作用。 中药中的茶 中医认为,茶叶味甘苦,性微寒,能缓解多种毒素。茶叶中含有一种丰富活性物质茶多酚,具有解毒作用[5]。茶多酚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可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其对重金属离子沉淀或还原,可作为生物碱中毒的解毒剂。另外,茶多酚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血脂,缓解血液高凝状态,增强细胞弹性,防止血栓形成,缓解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的发生。 中药与药酒 药酒的功能 现在中药调节越来越提上日程人们也越来越把自身保健养生作为主流,不在乎其他。而药酒也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流,少量的饮用坚持每天都在饮用提高身体质量调整身心健康是越来越重要了。而人体是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主要包括五脏六腑、气、血、经络等。 药酒的配伍严格遵从佛家及中医传统理论,兼温、补、和、清、下五个部分,双向调节人体内部功能,使身体达到自然平衡状态,起到治疗和保健双重功效虫草(冬虫夏草)是不可多得的名贵药材,它具有调节免疫系统、肝脏功能、心脏功能、提高细胞能量、直接抗肿瘤作用,抗疲劳等功能[5,6]。 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等功效。可全面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器官的血循环。红景天生长于青藏高寒地带终年积雪的向阳坡上。清热解毒,治咽喉痛,肺痛,理气,治咽喉痛,肺痛;有补肾、养心、安神、调经活血、明目之效用。加快脑梗塞病灶的恢复,对缓解头痛,解除疲劳, 增强 记忆力 等也有显著功效。 保健酒 保健酒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医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历代医药著作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有药酒治疾健身的记载。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从中药浸酒的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已发展到利用萃取、浸提和生物工程等现代化手段,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份制成高含量的功能药酒。当人们的保健意识日趋增强,一些药物成为食用保健品时,保健酒这一新名词便开始走红。 酒与药的结合产生了全新的酒品--保健酒[6]。保健酒主要特点是在酿造过程中加入了药材,主要以养生健体为主,有保健强身的作用,其用药讲究配伍,根据其功能可分为补气、补血、滋阴、补阳和气血双补等类型。 中药与膏方 膏方意义何在 膏方又名膏剂,俗称"膏滋药",具有滋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用,属于中医里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它是将中药饮片经多次煎煮,滤汁去渣,加热浓缩,再加入某些辅料,如冰糖或蜂蜜、阿胶或其他胶类等收膏而制成的一种比较稠厚的半流质或半固体的制剂,具有滋补强身,缓衰老,治病纠偏的作用。 只有用好药,配好方,才能熬出好膏方,祛病养生保健康[7]。一般阿胶、人参、鹿茸并称膏方"君药"的三大上品,最为中医保养所推崇,据不完全统计,与阿胶有关的中医药方有3200种之多,其功能性可见一斑。阿胶味甘性平,入肺、肝、肾经,不但是滋阴补血之上品,而且可以保持膏剂的稠厚度,是收膏必备之药。所以对于熬制膏方,阿胶的正宗性和地道性也很重要。《本草纲目》明确记载,"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 其正宗性可见一斑。山东东阿县的地下水是制作阿胶必不可少的原料,同时也是为什么东阿产的阿胶最独特,最道地之所在。 用膏方不同禁忌不同 饮食禁忌:膏方进补时,宜忌生冷、油腻辛辣、不易消化以及有较强刺激性食物,以免妨碍脾胃消化功能,影响膏剂的吸收。在服用膏方期间如发生感冒、发热、咳嗽、呕吐、腹泻或其他急性疾病时应暂停服用,先治疗急性疾病。中药膏方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因其疗效确切、服用方便、针对性强等优势而日益受到市民的青睐。现在在老年人群中,中药膏方已成趋势,在青少年人群中也开始崭露头角,相信,不久的将来,膏方这一传统的中医药 文化 将会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4结语 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越来越注重延年益寿的各种 方法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日益感到有繁重的压力,处于亚健康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多。于是,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医养生开始起到了作用,而膏方作为一种有效养生的方法,受到老百姓更加地关注与推崇。总而言之,人们在养生的过程中要讲科学,讲理性,要知道"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比任何进补都重要[7]。 参考文献: 〔1〕毛德西主编.老中医话说中药养生.北京市:华夏出版社,. 〔2〕胡龙才等编著.中药养生.南京市: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3〕折改梅主编.趣话中药养生经. 〔4〕中药养生堂编著.中药滋补养生堂.北京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5〕张尚国著.自我养生百事通.北京市: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6〕严英.四季房事 养生之道[J].家庭科技,1999,(第5期) 〔7〕养生之道[J].开心老年,2012,(第6期) 中药养生论文篇二:《中药养生方剂水提取物抗氧化能力测定》 摘要:试验采用罗丹明B作显色剂测定了古代养生方剂中常见的红枣、当归、黄芩、五味子等4种中药水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这些中药水提取物对·OH都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呈量效关系,其中红枣的清除能力最强。据此评价其水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大小顺序为:红枣>当归>黄芩>五味子。 关键词:中药养生方剂;水提取物;·OH;抗氧化能力 在中国古代,人们都很重视养生,出现了很多养生中药方剂。这些方剂可以调节人体机体状态,增进健康,延缓衰老。中医认为,人体健康长寿很重要的条件是先天禀赋强盛,后天营养充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都要靠脾胃供给[1]。正因为如此,众多的养生方剂中护脾养胃类的中药使用较多,本研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常见的4种护脾养胃中药养生方剂水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据此评价其抗氧化能力,操作简便,测定快速。 1 材料与方法 仪器与试剂 仪器:TU-1800PC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公司);PXS-270型精密离子计(上海精密仪器公司);HH-1型恒温水浴锅(上海比朗仪器公司)。 试剂:H2O2(分析纯);罗丹明B(分析纯);FeSO4·7H2O(分析纯);邻苯二甲酸氢钾(分析纯);盐酸(分析纯);去离子水。 样品:红枣、当归、黄芩、五味子均购于中药房。 试验方法 样品抗氧化能力的测定以H2O2和FeSO2·7H2O体系产生的·OH为检测对象,通过在554 nm处检测捕获剂罗丹明B的吸光度进行评价。由于·OH氧化能力强,可以快速地使罗丹明B标准溶液吸光度降低为A0,通过试验证明其降低的程度与·OH的含量有一定量效关系,因此可以通过这种降低程度实现对·OH的测定。中药的水提取物可以有效清除体系产生的·OH,加入这些水提取物于罗丹明B体系中,使体系溶液吸光度下降的程度降低,其吸光度为AS,罗丹明B标准溶液吸光度为A,则清除率D按以下公式计算: D=(AS-A0)/(A-A0)×100%[2] 从清除率的计算结果大小即可评价其抗氧化能力。 ·OH生成量的测定 准确移取罗丹明B标准溶液 mL(2×10-4 mol/L)和邻苯二甲酸氢钾-HCl溶液 mL(pH )2份于两支50 mL容量瓶中,向其中一容量瓶再加入FeSO4标准溶液 mL(5×10-3 mol/L)和H2O2标准溶液 mL(2×10-2 mol/L),另一容量瓶不加,以去离子水定容至50 mL,静置5 min待反应充分后,在554 nm处分别测定这两种溶液的吸光度A0和A,间接测定体系中的·OH。 样品的测定 样品的提取 取4种中药样品若干,经过烘干粉碎后,分别准确称取 g于4个锥形瓶中,各加去离子水100 mL,用文火煮沸40 min后,趁热过滤,滤液转移至250 mL容量瓶中,并将滤渣用热水冲洗3次,与滤液合并,待溶液冷却后以去离子水定容[3]。 样品测定 将提取好的样品溶液进行适当稀释测定即:红枣( g/L)、当归( g/L)、黄芩( g/L)、五味子( g/L)。在测定·OH生成量体系中分别加入稀释后的样品溶液各、 、、 mL,在554 nm处测定其吸光度。 2 结果与分析 最佳检测波长的确定 分别测定罗丹明B溶液和罗丹明B-Fe2+-2H2O2体系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结果发现两个光谱图的最大吸收波长均出现在554 nm处,而且罗丹明B-Fe2+-2H2O2体系的谱图中的吸光度比罗丹明B溶液体系小,说明由Fe2+和H2O2作用产生的·OH与罗丹明B发生氧化反应,导致吸光度下降,因此在554 nm处即可对·OH进行测定。 酸度的选择 用配制好的缓冲溶液调节罗丹明B-Fe2+-2H2O2体系的pH分别为、、、、。 测定在不同pH环境下体系的ΔA,结果发现在pH=时ΔA值最大,确定试验在pH 条件下进行效果最佳。 FeSO4加入量的选择 在其他测定条件不变情况下分别加入、、、、 mL的FeSO4标准溶液(5×10-3 mol/L),随着体积的增加,体系ΔA值也不断增大,但加入FeSO4体积达到 mL时,ΔA的值趋于稳定。故本试验中FeSO4溶液最佳用量为 mL。 H2O2加入量的选择 在最佳其他条件下,考察了H2O2加入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试验表明当H2O2加入量达到 mL后,继续再增大加入体积,体系ΔA值基本不变,因此试验采用H2O2溶液最佳加入量为 mL。 罗丹明B加入量的选择 在以上最佳条件下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罗丹明B溶液,根据试验确定的检测方法测定空白参比溶液和·OH反应体系的吸光度。结果表明,ΔA值随罗丹明B用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当罗丹明B用量超过 mL时,空白参比溶液的吸光度太大,超出正常读数范围,影响检测结果,因此选择罗丹明B最佳用量为 mL。 试剂加入顺序试验 由于·OH存在时间非常短,试验中各种试剂加入的先后顺序对测定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考虑加入试剂的顺序。在该方法中罗丹明B是作为显色剂来测定体系产生的·OH,试验中必须保证 ·OH能与显色剂罗丹明B充分发生反应,所以显色剂罗丹明B的加入应该先于·OH产生之前加入,因此试验最后一步再加入H2O2以产生羟基自由基。 检测时间确定 在上面所选定的最佳条件下对体系吸光度进行测定,每隔1 min读一次数值,观察测定结果与时间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1~5 min内,体系的吸光度迅速下降,在5~10 min范围内,吸光度基本无变化即反应完全,所以选择最佳的反应时间为5 min。 测定结果 在试验所确定的最佳试验条件下分别测定了古代养生方剂中常见4种中药水提取物对·OH的清除能力,其测定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红枣、当归、黄芩、五味子水提取物对·OH清除作用均呈量效关系,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其中红枣提取物的清除能力表现为最强,当归、黄芩次之,五味子最弱,据此评价了其抗氧化能力。 3 结论 本试验以Fenton反应产生·OH,并与显色剂罗丹明B发生反应,使其吸光度降低。养生方剂中常见4种中药水提取物可以清除体系产生的·OH,使体系吸光度下降程度减弱,减弱程度与样品抗氧化能力有关。试验测定结果表明,4种中药水提取物对·OH都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而且所有样品提取物清除率均随其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呈现一定量效关系,具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其中红枣抗氧化能力最强。本试验选取了常用古代养生方剂中常见4种中药,得到了其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大小顺序,对养生方剂的养生机理的解释有一定的帮助。该试验方法评价样品抗氧化能力,操作简便,测定快速,对寻找和筛选天然抗氧化剂资源很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苗海.未病与汉方研究[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5, 26(4):207-211. [2] 王征帆.11种中草药水提物抗氧化活性研究[J].应用化工,2011,40(9):1563-1568. [3] 张爱梅,刘妮娜.罗丹明B-Mn2+-H2O2体系同步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中药的抗氧化活性[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7,43(4):280-282. 中药养生论文篇三:《浅谈中药养生保健及市场前景》 中国的中医药食疗养生理论及实践已有500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及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已传播海外也是世界人民的福祉,更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就有中药养生保健方法类。中药药食养生保健方法适用于所有的老年人,包括正常体质的老年人和疾病体质的老年人。在疾病体质的老年人中,可根据不同体质采取不同的中药养生保健方法,首先要辨明是虚证实证还是虚实夹杂、诚虚实夹杂是指老年人既有虚证性疾病又有实证性疾病,虚证体质的老年人要应用补益类中药,实证体质的老年人要应用清泻类中药,而虚实夹杂体质的老年人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虚补实泻的方法。根据老年人的体质情况而灵活地应用中药药食养生保健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学研究发现了一些食物对人体能起到保健作用的功效成分(或称功能因子),如黄酮、多糖、皂类,功能性油脂搪食纤维等等。我国在1995年修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首次确立了保健食品在国家的 法律地位。卫生部根据这一法规颁布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中对我国保健食品所作的定义是:“保健食品系指表明具有特定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 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保健食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食品,它具有的特殊功能,能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增强健康,预防疾病,适用于年老体弱、病后康复及特定需要的亚健康人群。 经常服一些补益中药、营养药或保健品,可以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目的。中医药食疗养生它是随着人们 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温饱问题解决后,对食品功能的一种新的需求。各国纷纷采用“食物保健”来替代“药物保健”,主张“吃出健康”来。所以促进了保健食品的研究、开发,并形成了商品和新兴产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保健食品产业,在全国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它大部分以药、食用两用的中药为主体原料组成,其品种之多,市场之大,已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 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求的不断增加,除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保健食品的常用原料外,中药、植物药在保健食品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现在生产的保健食品中70%以上是以中药原料为基础。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药食同源和食疗、食养的文化传统,在历代的医著和民间的“食谱”、“茶谱”中均有大量使用中药或食物作为养生保健的记载,例如两千年前的《神农本草经》载有中药365种,其中上品120种为君药,“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大多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又如宋代《梦梁录茶肆》中记载了许多保健饮品,如缩脾饮,由砂仁、苹果、鸟梅、目草、扁豆、葛根组成,是一种健脾解暑的好饮料。国家卫生部曾颁布三批共87种药食两用的中药材可用于制作保健食品。2002年又发布了《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公布了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物品91个,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114个,以及保健食品禁用的中药61个。 除了我国,目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广泛使用中药类的物品养生保健外,近年来在欧、关国家也广泛地将中药及植物药用于保健食品、化妆品及食品添加剂中,其中用得最多的有银杏叶、人参、大蒜、连翘、绿茶、紫锥菊、芦荟、越橘等。随着“人类回归 自然”思潮的普及和21世纪医疗模式的转变,用中药、植物等天然产物开发保健食品将会有快速的发展。 中药养生保健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无论在国际还是在国内,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都有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前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保健食品的消费能力将不断增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等健康的影响,使人们对健康投资的意识也目益增强,健康成为人们永不满足的追求;过去医药发展的着眼点是患有各种疾病的病人,而现在开始注意亚健康人群,特别是随着年龄结构的变化,和亚健康人群的增多,对保健食品的需求目益上升。WT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亚健康人群占75%,保健食品正适合这一广大人群的需要;医疗模式的转变,提倡防御、保健、康复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对疾病由治疗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也必将大大地促进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回归自然”的热潮,对以中药、植物药等天然原料生产的保健食品目益受到青睐;国家也采取 措施 在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保健食品的开发。 现在 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已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中国中年人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保健食品正适合这一广大人群的需要,而现在中国保健食品的人均消费仅为关国的十七分之一,目本的十一分之一。随着我国蓬勃 发展的 经济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必将为保健食品带来巨大的商机。许多有识之士指出,保健食品将成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它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争相投资研究、开发、生产和贸易保健食品。 我国保健品市场在加快中药 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开发以中药为主体原料的保建食品的开发。充分发挥贵州中药资源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依靠高新技术,持续创新,重点培养名牌产品,提高规模效益和竞争能力,发展具有贵州特色的保健食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以促进全省中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

中医学的论文篇2 浅谈中医学与气功 【摘 要】 中医学的气的概念和气机的变化,对气功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大力整理和应用中医理论指导气功和学术非常必要。中医学对于气功的指导地位的提升有助于规范中医气功学的术语和临床技术规范。 【关键词】 气功;中医学;内养功 中医学中对气的论述是权威的、实用的。千百年来在临床运用中经过严格的实践检验,对中医的气的理解有助于气功练习和指导病人有效地习练功法健身祛病。历来气功的解释多趋于使用佛家和道家术语,而使用中医术语进行是对气功诠释有助于加深对气功术语和气功医疗操作的规范,而且易于接受。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谈到了主观精神因素的平静恬淡,会使气机畅达回归到原来的自然状态,精神内守对于防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关于气:何为气?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特性。气的生成来自于: 先天之精气:即受之于父母的先天禀赋之气。其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肾藏之精气的生理功能; 水谷之精气:即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后所得的营养物质; 吸入之清气: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其中先天之精气为基础,奠定了总体的根基,后天之气补充和滋养先天之气使之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循环不止。水谷之精气和肺吸入的大自然之清新之气汇聚于胸中形成宗气,走息道司呼吸、贯心脉辅心行血。呼吸和心血的运行直接影响气血之运行,在气功中呼吸调节能很好的调节气血的运行可见一斑。 2 气的分布与分类 根据所在的部位、功能及来源的不同,气分可为以下三类。 元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主要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并受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和培养。元气根源于肾,通过三焦而循行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在。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因此说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反之就会因元气虚衰而产生种种病变。 在气功练习中,动功能使气机调达,推动元气敷布三焦。静功意守丹田则有温补元气的功效,在练习中动静结合达到完美的练功效果。 宗气: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生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与宗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 宗气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走息道以司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注心脉以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温度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若宗气不足,临床可见语声低微、呼吸微弱、脉软无力等症。 呼吸的停闭调节有助于宗气的生成和运行,改善气血的运行,加强心肺的功能,心主神明、主血脉、为一身之大主,肺主气,为脏腑之华盖,为相辅之官,心肺功能的提高对于防病治病是非常重要的,习练气功不能不行呼吸之功以改善一身之气血状态,气功一词由兹而生不足为奇。 营气: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因其富有营养,于脉中营运不休,故称之为营气。营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常将“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营阴”。 营气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营养和化生血液两个方面,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是营气的主要成分,是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卫气:卫气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防御、温煦和调节三个方面,包括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调节脾胃功能的气功练习方法内养功是首选,早期时候的科研和临床都已证实。 3 气的功能 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气是功能极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殖、生长与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经气的运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温煦作用:是指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驱除寒冷。气维持并调节着人体的正常体温,保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致凝滞、停聚。 防御作用:正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指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一方面,气可以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一方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素问·评热病论》),气又可以与入侵的邪气作斗争,以驱邪外出。 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指气可以保持胃、肾、子宫、大肠等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统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体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遗精滑泄。 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功能效应,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具体表现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如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然后再化生为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等。 气的各种功能相互配合,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比如,气的推动作用和气的固摄作用相反相成,一方面,气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气又控制和调节着血液和津液的分泌、运行和排泄。推动和固摄的相互协调,使正常的功能活动得以维持。 4 气机:气的运动形式 气机,即是气的运动。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升、降、出、入四个方面,并体现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之中。人体之气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在,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因而气的功能是通过气机来实现的。升与降,出与入,以及升降与出入,相互为用,相反相成,共同完成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化过程。升者升其阳,降者降其阴,出者吐其故,入者纳其新。升降出入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是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五脏中,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出入的枢纽。如肺呼气为出,吸气为入,宣发为升,肃降为降。六腑则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气机的升降出入应当保持协调、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机失常又称气机失调,是气的运动紊乱,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形成疾病。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而引起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紊乱,导致体内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理状态。 气机失常是人体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出现紊乱的概括,也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的内在表现。 气滞 “滞”是指阻塞,不畅之意。气滞,是指气机郁滞而阻塞不畅的病理状态。 气滞的发生多与情志不畅、痰饮、水湿、食积、瘀血、结石等阻滞有关。由于上述因素,影响到局部或全身气的运行,形成气机郁滞不畅,可出现胀满、疼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气滞可导致血行滞涩,而形成瘀血。若气滞导致水湿停滞,则可形成痰饮。 气滞还可以使某些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脏腑气滞,常见的肺气、肝气和脾胃气滞,可见脘腹胀痛,时作时止,得矢气、嗳气则舒,以及完谷不化等症。 气逆 “逆”是违背,不顺从之意。气逆,是指体内气机升降失常,当升者升之太过,或当降者不降而上逆的病理状态。气逆的发生,多由情志内伤、饮食寒温不适、痰浊壅阻及外邪侵袭等所致,与肝、肺、胃等脏腑关系密切。因肝主疏泄,升泄太过,肝气上逆,可见头痛而胀、目赤面红、烦躁易怒等症状,甚则导致血随气逆,出现咳血、吐血、中风、昏厥等症。因肺主肃降,肺失肃降而致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痰鸣等症。胃主降,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而见呕吐、嗳气、呢逆、腹胀等症状。 气陷 “陷”是升举无力,不足之意。气陷,是指在气虚的情况下,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气陷的发生常因素体虚弱,久病耗伤或思虑劳倦等所致。气陷多发生于脾脏,故又称“中气下陷”。脾主升清,一方面上输水谷精微于头目清窍,另一方面托举维系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的相对恒定。因此,在气虚升举无力的情况下,既可导致清气不能上养头目清窍,而见头晕、眼花、耳鸣等症;又可出现脏腑器官的维系乏力,而引起某些内脏的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还可兼见脘腹或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等症。此外,因气陷是因气虚发展而来的,故临床中常见疲乏无力、气短声低、少气懒言、面色不华、脉弱无力等气虚征象。 气闭 “闭”为闭塞,不能外达之意。气闭,是指气之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而出现的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气闭多于情志刺激而气郁之极,或痰饮、外邪、秽浊之气阻阔气机所致。其发生,可因外感寒邪,束于肌表,阳郁而不达而无汗,感受秽浊之气而致闭厥、外感热病过程中的热盛内厥、突然遭受巨大的精神刺激所致的气厥等。临床上,还可因气机闭郁,壅于心胸,闭塞清窍,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则见四肢逆冷,拘挛、两拳握固、牙关紧闭;肺气闭郁,气道阻滞,则见呼吸困难、气急鼻煽、面青唇紫;气闭于腑,则见二便不通。 气脱 “脱”即脱落、不内守之意。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逸脱,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气脱多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或正气长期持续耗损而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出、大吐泻等,使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所致。临床上,因气大量外散脱失,脏腑功能突然衰竭,常出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等危象。 5 病因中七情对于气机的影响 七情的致病特性 过度的情志活动可以直接干扰气机运动,造成气机的紊乱,如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等,气功的练习可以干预气机运动,气机平和则机体有机会得到修复,阻断了致病因素。内养功初级静功中松静筑基法,在自然呼吸同时配合松静的练习,使大脑和身体同时放松和入静,改善和提高机体的内环境,使身体处于较舒适的状态,而得到将息温养。 七情内伤直接影响其相应内脏,使其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 直接伤及内脏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相应的脏腑。因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而心是五脏六腑的统帅,它主宰着人的心理、情志活动。为此,七情致病均可损及心,并影响到其他脏腑,在七情致病中心起主导作用。另外,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故情志致病,以心肝脾三脏失调为多见。如过喜、惊吓、思虑劳神均可伤心,致心神不宁,症见心悸、失眠、健忘,甚则精神失常。郁怒伤肝,肝气郁结,证见两胁胀痛、善太息或咽中似有异物梗阻;妇女可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肝气上逆,出现呕血、面红耳赤、晕厥。思虑忧愁伤脾,脾失健运,见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等症。若思虑劳神,不仅损伤心脾,而且可导致心脾两虚,同时会出现上述心神不宁及脾失健运的兼症。 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对内脏的直接损伤主要为影响脏腑气机,气血运行紊乱。《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致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见头胀痛、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喜则气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可缓和精神紧张,营卫通利;二是暴喜过度,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见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悲则气消,过度悲忧损伤肺气,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见气短声低、倦怠乏力、精神萎靡不振。恐则气下,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见溺频、溲多或二便失禁,甚则面白、昏厥、遗精。惊则气乱,突受惊吓,损伤心气,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见心悸、惊惶失措。思则气结,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致气机郁结,脾运无力,见食欲减退、脘腹胀满、便溏等。 七情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病情的发展 情绪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肝阳上亢证,情绪的波动可诱发中风偏瘫,此时对于情绪的调摄,运用气功调神之法使患者能处于安静愉悦的状态,则可以避免和阻断,能处于安静愉悦。 6 气功对于气机的干预 气功练习中,调神运用合理的良性意念替代和阻断不良情绪的侵扰,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动功的练习可以使身体的气机得到调整,动功的练习在中医里也与中医肝藏血,主筋,主疏泄行气。 气功通过三调的合理练习,对身心有序的调节,可以安神定志、养气、行气活血、舒筋通络,达到健身祛病的目的。动功如内养功动功、五禽戏、八段锦等。吐纳如内养功的停闭呼吸法、六字诀等功法,辨证选功、辨证练功,符合中医学理论的规律,合理的使用三调为宗技术,指导患者通过调神、调息、调身高效而安全的练功、养生祛病,练养结合来调达气机。 在气功的练习中,随着功夫的提高会逐渐形成自然的深长的腹式呼吸,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自然提高了水谷精气的形成。使宗气生成和气血的生成有了生化之源。深长呼吸更能获得充足的自然清新之气,使宗气更加充足,气血的运行动力更强劲。 在气功练习中,由于是自我调控的功夫和技能,故在很多急重的情况下是很难完成这一技术操作的,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气功的练习需要在缓则治本的阶段来使用,对于气功自我练习的适应症上亦以慢性病或疾病的恢复期为主,总之,是以病人自身能够完成操作为前提。 总 结 通过上述的这些内容从生理到病因病机,中医学对于气的论述和实践运用都是完善而成熟的,用于临床亦行之有效。气功学,尤其是中医气功学或医学气功、医疗气功如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指导病患者辨证的习练气功,是我们中医气功学研究的的主要目标和方向。 猜你喜欢: 1. 中医学职称论文 2. 中医临床毕业论文 3. 中医学教学现状分析以及未来趋势论文 4.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