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高中英语差异性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

高中英语差异性教学论文

一、做好高中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衔接的意义 大学英语和高中英语是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 在高中阶段, 无论是老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高考来进行的,教材内容相对简单,教学中过多侧重英语基础知识,如语法、句型、阅读等,经常进行的是大量的书面练习,他们的学习也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进行的, 几乎没有自由安排学习的条件,主要由老师安排,学生缺乏自主性和自我效能感。而进入了大学,他们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教学的重点、教学的手段等也发生了变化,教学中更多的是强调自主性学习,注重词汇的积累,提高阅读理解和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尤其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最薄弱的环境———听说能力的培养,等等。大学和高中两个阶段不同的学习环境、学习目标、动力及教学方法等的差异,就使得本属一个有机整体的高中、大学的英语学习被有意无意割裂开来, 造成了高中和大学英语教学不能有效地衔接, 妨碍了学生从高中英语学习到大学英语学习的平稳过渡, 也影响了大学英语的整体教学。因此在大学一年级阶段,做好高中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之间的衔接,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必要的。 二、如何做好高中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衔接 1.教材的衔接 教材是教学依据的主要手段,教材的选择十分重要。教材的选择不在于其内容是否全面,是否有深奥的知识,而在于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 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是否紧跟时代知识的变化。中学教材相对于大学教材来说,比较统一,许多地区甚至硬性规定教育部统一教材。到了大学,学生从语言的积累阶段进入了语言的扩展和使用阶段,内容逐渐复杂,难度也随之增大,教学要求从读写为主,逐步向读写领先、听说跟上的阶段过渡和转移。因此,在选择教材时,教材应该多样化。在大学,英语教材不能像中学那样就是一本教材,要达到教学要求从以读写为主逐步向读写领先、听说跟上的阶段过渡和转移的目的,就需要有读写教材、泛读教材、快速阅读教材和听说教材的配套。大学目前可供选择的教材不下十余种, 从理论上说, 教材的多样化更利于教师的选择。各学校把订教材的权力下放到各系甚至是各教研室,这就让教材的选择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学生实际,也更有利于做到大学与高中之间英语知识的衔接。 2.教学内容的衔接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关键,讲哪些内容,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需要详讲,哪些需要略讲,都要取决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在中学阶段,由于高考的压力,老师把教学的主要内容放在了讲解语法知识,进行大量的语法练习上,可以说学生的语法知识的掌握是比较熟练的, 他们也习惯于做语法题,经常分析一个句子也是从语法上去考虑。而到大学阶段,教学内容更加注重知识的运用(如听说)和知识运用的基础(如词汇)。由于在中学阶段,语法知识已经全部讲过,而且学生也掌握得比较牢固, 因此, 要既照顾大学英语知识的运用,又照顾到中学英语知识的衔接,就需要在英语教学中,把语法知识作为一个简单的复习和串讲, 并逐步引领学生通过运用语法知识来学习大学内容的重点,如阅读、听说等,让学生逐步摒弃单纯语法知识和只做语法题的思维, 要他们知道学英语不是学习英语知识,而是要学习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学会用英语与人交流的能力。教学内容的另一个重点就是词汇教学,词汇教学服务于英语知识的运用。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词汇量是非常有限的,在大学,要求学生过四、六级,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词汇量才能看懂和听懂文章,以及写文章。词汇的积累要有一个过程。因此,要做好词汇教学的衔接,就必须抓住词汇教学的连贯性与循序渐进的特点, 同时还要注意到新旧知识的衔接,否则会让学生不适应,也无法消化老师所讲的内容。 3.教学方法的衔接 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高考的存在,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有时甚至会走入极端。学生的学习方法是由“书山题海”而产生的“技巧”。标准化命题磨钝了学生的主观思维,很多学生习惯了在老师指导下学习,老师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只好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教学手段比较单一,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一旦到了大学,没有了试题,没有了老师的语法、习题讲座,很多学生便迷失了方向。相对于中学, 大学的教学方法则比较有弹性,鼓励学生以自学为主。外语课时有限,而要通过四、六级考试,不能仅靠某一教材。教师要根据每课的特点决定教学,并尽量利用每一节课的时间,传达相关的信息,让学生懂得该如何去进行课后的学习,有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对于刚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如果不能及时适应这一差别,就很难提高英语水平。为了帮助学生做好这种差异的衔接,教师应该在大一新生第一堂课就讲明大学英语跟中学英语的不同,让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要有个过渡的过程,在中学时,除了一些国家级示范高中外,多数学校英语课以汉语教学为主,而大学却是以英文教学为主,要让学生适应,接受英文教学,得让他们有个缓冲和适应的时间, 比如大一第一个月英语课以汉语教学为主、英文教学为辅,第二个月以汉语和英文各半进行教学,第三个月学生基本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这时可以以英文为主、汉语为辅进行教学,因为听力是中学阶段最薄弱的环节,而听力的提高则需要一个过程,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4.检测方式的衔接 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在中学,教师常常对学生进行半期和期末考试,在高中后期还有诊断性英语考试,包括词汇测试、综合测试、听力测试等。可以说检测的唯一方式就是考试, 这对于那些不善于考试却善于表达的学生来说是不利的, 于是就会出现到了大学高考英语成绩高的学生英语的运用能力不一定强的现象。在大学,检测学习效果的方式多样化, 既有学生在中学非常习惯的单选题考试, 即客观题考试,又有很多的翻译、写作、问答等主观题考试,此外,学生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正确程度,是否迟到早退和旷课等,都会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和依据。而这些变化,都应事先告知学生,让他们逐步转变学习成绩分数是唯一评价他们学习的标准。这样才能做到有效衔接。 大学英语一年级教学既是中高级英语学习的基础, 又是高中英语向大学英语过渡的关键过程。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了解学生学习上的特点, 搞好高中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上的互相衔接,帮助学生逾越英语学习上的障碍,克服畏难情绪,改变英语学习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做好高中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衔接。

随着21世纪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它的重要性日亦突出。在中国,英语作为高中教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高中英语教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高中英语教学论文题目(一) 1. 建构主义理论下计算机辅助大学英语视听说 2. IV语言学 3. 英语中 “将来时”表达法初探 4. 英语中的性别语言现象探索 5. 英语委婉语的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 6.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异 7. 反意疑问句的特殊句型 8. 运用构词法记忆英语单词 9. 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探索 10. 语义模糊与交际 11. 英汉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对比 12. 中英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反映 13. 英语中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 14. 英语广告标题的修辞特点 15. 浅谈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 16. 论英汉词义的不对应性 17. 浅谈一些助动词表示的潜在可能与实际行动 18. 简析英文动画“花木兰”中的黑人英语 19. 英语语流中弱读式发音问题的实证研究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题目(二) 1. 课外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2. 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3. 电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4. 英语课堂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兴趣 5. 中学英语句型教学 6. 中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听的能力 7. “任务型”教学模式探讨 8. 音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9. 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分析 10. 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11.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12. 母语对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 13. 英语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培养语感 14.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15. 文化差异对听力理解的影响 16. 浅谈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 17. 背诵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题目(三) 1.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初探 2.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3. 浅议把英语释义引进中学课文教学 4. 中学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5. 游戏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6. 谈谈在英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 7. 身势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8. 在英语教学中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9. 浅谈怎样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10. 如何提高差生的阅读水平 11. “角色表演”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2. 语音学在英语词汇记忆中的应用 13.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情境教学的运用 14. 语音意识与拼写的相关性研究 15. 英语演讲比赛对大学公共演讲教学的启示 16. 浅析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哑巴英语”成因及其对策 17. 黄山市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及对策 18. 中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研究 19. 浅析情感教学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作用 20. 关联理论的语境价值与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听力理解 21. 小学英语老师在课堂导入部分的关键性 22. 英语快速阅读技巧的研究 23. 浅析英汉习语中隐喻的民族性 24. 竞争性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You-attitude 的语用研究 猜你喜欢: 1. 高中英语课堂讨论活动中的问题及其优化策略探讨论文 2. 2017文化方向论文选题 3. 高等教育论文题目参考 4. 高中英语作文议论文写作模板 5. 初中英语获奖论文范文

高中英语的教学论文

教学论文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在写作上的表现,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研究进行了总结,并综合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下面,我为大家分享高中英语的教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并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形成良好合作意识与沟通意识,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英语学科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计划与实施下,教学成果也取得的质的飞跃。在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学习转变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教学,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这在英语教学成效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合作学习;教学改革;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成效

随着新课改在我国如火如荼的进行,如何进行新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最为关心的课题。顺应全国课改的潮流,我国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表示,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地寻找学习方法,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风格。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各地争相探索的模式,在高中的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Koonts首先提倡并实施的。这种方法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并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形成良好合作意识与沟通意识,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此趋势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在各个学科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英语学科也不例外,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计划与实施下,英语教学成果也取得的质的飞跃。

二、当下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基础不牢固

现今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按常理讲,到高中应该已经对英语非常熟悉,然而在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基础不牢固。首先,从大环境上讲,现在部分小学和初中对待英语不够重视,因此在对学生的英语教学浮于表面。其次,从学生方面,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存在抵触心理,仅仅是单纯的背诵单词和短语,在语言运用方面不够重视。

2.学习兴趣不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直接影响到其学习效果。许多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对于那些基础不好的同学很难提高其成绩与实际运用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同学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在学习上表现不够积极。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一直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思考与自我探索,学习失去了主动性;同时,被动的接受知识也逐渐磨损了学生的积极性,丧失了实际运用能力,渐渐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

三、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1.合作学习的目的

教师的工作是一门艺术,需要用严谨的态度去探究合理的教学方法,钻研教材,因材施教。当学生不愿学习的时候,教师必须得找到一些方法去激励学生学习。然而,学生并不是机器,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并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学生的身上。因此,寻找到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就成了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各国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验,发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种方式意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他们通过自己交流,总结出更好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正与我国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内容相符合,不仅仅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与实际运用能力,提高合作探究与思考能力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合作学习的意义

作为一门外语,熟练掌握及运用英语是不易的,其中包括大量的词汇,枯燥的语法。鉴于此,我国决定推行新课程改革,决心改变学习英语困难的这一现状。我国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学习转变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要达成这个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实施分组化教学,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这在英语教学成效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提高学习成绩只是我国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方面。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合作精神。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及合作探索精神。

四、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

1.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方面随着合作学习被引入中国,越来越多的地区也已经意识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合作学习也在各大地区广泛地推行起来。然而到目前为止,真正能够切实实施并取得成效的例子不不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部分地区对于小组学习的策略流于形式化,大大缩减了我国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初衷,导致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浮于表面,无法学到合作学习的内涵。(2)教师方面部分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理解存有误区,认为合作学习就是“放手”,寄希望于学生通过自我讨论之后,就能完全理解与掌握相应的知识;同时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没有去关注学生状况,最后没有进行及时的总结与评价,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办法通过自我讨论与沟通做到真正地理解知识,变相地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3)学生方面首先,学生习惯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于新的教育模式存在的质疑,认为学校拿自己当实验品,在浪费时间,存在抵触心理,因此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小组活动中去;其次,部分学生参与情况不好,有些基础好的同学,不能够发挥友爱精神,不愿将自己学会的知识与组内成员分享。基础差的同学对自己没有信心,过度依赖基础好的同学,怕自己说错会被他人笑话。再次,部分学生本身学习态度不端正,会利用小组讨论的时间做些与学习无关的事。

2.对合作学习提出的建议

在学校的角度,要加大对于合作学习的管理力度,实质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使合作学习真正地落到实处。在实施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合作学习的好处,并通过日常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心理上先接受合作学习的方式。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随时的引导,当学生合作的参与者,并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的点评,。在合作学习初期,教师一定要加强课堂上的监管,关注各个小组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指引,让学生尽快习惯并喜欢上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度,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时机采取合作方式,不能只追求形式而忽略实际效果。

五、结论

合作学习的模式是我国目前正在探讨和尝试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理念,总结与改进,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让其真正地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使课堂教学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宋冬雪.合作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04)

[2]刘丹枫.试探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考试周刊,2011,(19).

[3]王淑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4]郭砚冰.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与评价[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09):11-13.

[5]高艳.合作学习的分类、研究与课堂应用初探[J].教育评论,2001,(02):25.

中美教育差异英语毕业论文

英语课堂教学主要手段有三种,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授课;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讨论;三是:教师与学生融合在一起的课堂授课。《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作者林大津先生认为:相对说来,英美学校比较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讨论,而中国学校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课几乎压倒了任何形式的学生讨论。前者鼓励“一言谈”,后者习惯于“群言谈”。本文目的就是对“群言谈”与“一言谈”先作分别论述,然后比较两种教学方式的各自特点,最后得出两者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结论,提出以教师与学生融合在一起的课堂授课方式。所以本文主要分以下三个部分论述。 一、中国英语课堂教学的“一言谈” 先看这么一个例子:有一个中国英语教师上的一节英语课。他刚走进教室,全班学生起立:“Good morning, teacher!”.老师说:“Sit down, please!”开始上课,教师见学生个个挺胸拔背,全神贯注,认真听讲,教室里异常安静更是欣喜非常,教师很高兴,笑着说:“Ok, today we’ll learn the new lesson.”于是老师就开始了他的上课艺术,学生就开始了他们的一堂课笔记工作,教室里仍然是“Be quiet!”,老师在讲台上,认真板书,学生认真做他们的笔记。临近下课时候,老师忙说:“Today, we learn so many ideas. After class you must remember all. Now the homework is ………”1这便是典型的中国“一言谈”课堂:由教师一人侃侃而谈,学生埋头做笔记,很少提出什么问题。 (一)与“一言谈”有关的课堂气氛 中国英语教师注重“为人师表”, 教师授课内容仅限于课本及考纲要求,对于一些与考纲相距较远的知识,因时间和考试限制,总是爱莫能言,对于知识点总是有条不稳的罗列在黑板上,让学生按步就搬。老师上课往往着装整洁,神情严肃,一般端立于讲台或跺步于班内。 课堂中,因为课堂教学量的问题,也较少长时间让学生思考一两个问题;对于学生提的问题也只作简短回答;做为英语老师本应让学生多参与课堂的表演,往往不得不化为课后去完成;往往教师上课时会出现一些拖堂,占用课余时间等现象。而且,学生也只是一个劲的抄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板书,如果老师不板书就不知道要干什么。常常老师讲得满头大汉,学生抄得筋疲力尽。 总之,中国教师上课大都属稳重型。他们认认真真备课,逐条逐点解释,课堂不说与课文无关的话(许多学校将这一条写进了“教师守则” ),讲究课堂秩序,打手势等非言语表达方式,只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掌握得比较“有分寸”,极少有什么夸张动作,也就是说,原定的计划要比一时的灵活性发挥重要得多2。没办法中高考的指挥棒牵引着我们。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因为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学习评价和升学依据,报考英语专业的同学,英语成绩要好。学生只能针对考试而学习,上课只能跟着教师围着考纲转,认真听教师讲一些英语语法等内容,仔细做好有关课本知识的笔记。极少花时间去考虑教师讲的是否正确,课本知识是否已经过时等一些与考试无关的问题。 (二)产生“一言谈”的主要原因 首先,英语是时代的产物,我们直到70年代才把它引入国内课堂,才成为我们教学的要求。它在中国产生就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它的发展缓慢。当然不可能一下子成为教学的主流。做为承担这一使命的中国英语教师,生长在中国,毕业与中国学校,他们的思想受中国传统的教育很深,何况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使命自然地把教师摆在了居高临下,无所不知的地位3。再加上中国向来尊崇孔孟之道,“师道尊严”、“子曰诗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等几千年的教义更是确立了教师在教育教学的主导性、权威性地位。这种地位使教师可以掌握课堂的气氛、控制学习的方向。而学生只能带着尊敬的神情去聆听父亲的教诲。这样,师生之间不是平等讨论者的关系,而是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这必然导致中国英语课堂教学的“一言谈”局面。 其次,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发展史中,不仅教育家,包括国家统治者,在谈及教育问题时,都倾向于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办教育。他们不是不重视教育,而是更多地强调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现代教育界对教育理解仍与教育史上对教育的理解相似。《教育大辞典》中注释教育一词:“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4这一理解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模式,还影响到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其中狭义的教育定义的“教育者施加影响”说法就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谈”的教育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再次,中国教学的“一言谈”不仅有以上的传统因素,也有现实需要。在许多人心目中,英语是一本很重要的科目。升学率历来是衡量学校及个人的尺寸,考试本身又是一个指挥棒,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成为一条习惯老路,非走不可。大学生也要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才能顺利毕业,而考试类型大都要死记硬背一大堆事实材料才能对付过去。听课、记笔记、背笔记,而后才能“过五关,斩六将”,哪有时间搞“群言谈”?5 (三)中国“一言谈”的教学效果 中国“一言谈”英语课堂教学不仅具有知识容量大,对学生要求高等特点,而且在教学的严谨性、严肃性方面都是无懈可击的。这样,在知识上给学生打下了系统扎实的基础,也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对学生的词汇,语法,阅读,以及外语听、说、读、写能力都有很好的帮助。我们也常常听说,华人在各种各样的英语比赛中都数一数二。这些都说明:“一言谈”教育出来的中国学生具有基础知识扎实,学习刻苦,学习目标明确等优势。正是这些优势,使中国人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得到全世界的公认。 但因为“一言谈”的教学方式,中国英语教师习惯“满堂灌”,使学生养成了只知道被动地记,不爱提问的习惯。从而使他们在学习中习惯于过多地依赖教师和课本,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有这么一个笑话,话说一个大专生在一次旅游中,想叫一位“foreigner”照相,不懂得说,尽然用手势比画半天,才让他明白。还有很多类似的话题,有的学生学到中学毕业,最基本的口语都不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英语同行的思考6。 而且“一言谈”还带来了课堂不活跃,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活动得少的弊端,学生背的功夫好,演讲、表达和动手能力较差。同时也造成学生阅读面不广,查找资料,做课题困难等问题7。最明显的事实,中国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就不好。 二、美国课堂教学的“群言谈” 也先看下面一个例子:美国中学的一节英语课中,美国教师一进教室,即向全班学生开宗明义“ Today, we’ll learn a story about Mark Twin. Now you may ask each other. Answer my questions. is Mark Twin? What did he do? about the story? 3…”每四个同学一组。学生纷纷聚成小组,有上网查资料的,有七嘴八舌议论的,还有两个小组干脆举行辩论赛,老师也参与讨论,课堂气氛异常热烈。下课铃响了,学生们还在议论Mark Twin的话题,听课的人们觉得纳闷,问老师:“这节课你并没有告诉学生结论啊?”老师答:“我也不知道如何告诉学生?让他们各说其是吧。” 这便是美国课堂教学的“群言谈”。伴随“群言谈”有以下一些课堂氛围:浅谈中美英语课堂教学的差异 来自: 书签论文网 (二)与“群言谈”有关的课堂氛围 英美教师,尤其是美国教师,上课的风格颇具戏剧性。课堂总体气氛比较随便,学生上课可以吃东西,翘二朗腿,有的教师讲课时嘴里还嚼着口香糖。8有一些美国教师,如前面所举的一个美国教师,讲课到兴致处,竟坐到讲台上去,讲得有声有色,全无中国人所看重的课堂仪表。外国教师讲课缺乏系统性,一个问题尚未解释清楚,又跌到另一个问题,有时爱讲与课文内容无关的事。9 美国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对于学生提问多多益善。提问内容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他们认为学生问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好的、有意义的。他们一贯倡导“没有错误的问题,只有不完善的答案”。由此美国学生很好问,有位北京教师到美国去上课,一节课学生一直问着有关中国的问题,他就整节课回答着问题,备好的教案一点也没用10。美国学生除了好问,他们还积极参与发言,陈述自己的观点。美国学者认为:学生参与发言越多,说明教师上的课就越成功。所以那位北京教师的课虽然简单,但在他们眼里却是成功的。当美国教师遇到无法回答的问题时,总是诚挚地说:“Sorry,I don’t know. Let’s discuss it .”不施瞒天过海之计,必定使学生的思想穿越时空,联想无限11。 总之,英美学校强调学生应多思考,多提问题,鼓励学生难倒教师,乃至超过教师12。 (二)产生“群言谈”的主要原因 第一、这是由美国教育家对教育的理解决定的。翻开教育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教育一词,英语为Education,原语由拉丁这Educare而来,意为引出。言引导儿童之固有性能,使之完全发展也。这是西方教育对教育的最早理解,这种理解使得他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更注意教育的引导作用。在西方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在论及教育问题时,都提倡要适应人的自然发展。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20世纪的杜威,教育的引导功能被他们发挥到了极致13。 第二,“群言谈”是美国特殊历史的产物。美国于18世纪独立,它是个多种族、多民族、多文化的移民国家,工业起步早,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是个“没有婴幼儿时代,只有青年时代”的国家,因此文化的背景致使其社会多元化14。反映在学校教育中,必然形成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自然就为师生间的平等的课堂讨论奠定了基础。 第三,美国的国情培育了“群言谈”。美国人口少,学校多,只要交得起学费,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大学,况且他们不存在统招统配问题,学生完全按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来选择专业。中途辍学,然后又返回这学校,念完规定的课程,修满规定的学分,这也是司空见惯的。文科考试题型,具有需要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创造的论文测试。所以教师上课重启发、重讨论、重形象、重生动,一句话,重“表演” 15。 (三) 美国“群言谈”的教学效果 美国教师上课时,常常把很多时间留给学生来发表意见,并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各种设想,最后由老师和学生一起来总结。这样,学生对学习的印象很深刻,而且也提高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美国学生学习灵活,业余爱好多,课外活动多,思想活跃,走上社会后,不断“跳槽”(job-hopping),社会适应性强16。 课堂中,美国教师给学生充分时间去思考问题,给他们足够空间去展开想象,给他们足够机会去提出质疑,也放手让他们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故学生自学能力,及他们查阅资料以完成作业,运用资料以进行课题研究,进行社会实践,自己动手的能力都相对较强。 美国的“群言谈”的教学方式采用一对一或随时质疑的对话和讨论等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究本性,使学生在对话与讨论中学会协作,学会聆听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块沃土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以滋长。尤其可贵的是,教师时常为学生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而不求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学生从中不仅深化理解了问题并掌握了大量知识,而且提高了自己的认知能力17。 当然,因为“群言谈”课堂教学的不严谨性及其缺乏系统性,再加上课堂教学内容简单、要求较低,所以美国学生会有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有些学生结业后仍不具备起码的阅读和计算能力。再者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给了学生较多的自由,一些学生也易养成缺乏纪律、自由泛散等不良习惯。在各种英语比赛中,中国学生一再走在外国学生的前面。 三、中国的“一言谈”和美国的“群言谈”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通过对比,我们了解了“一言谈”和“群言谈”各自的长处和不足。两种不同教育观念和方式培养出不同特质的人。如果能把中国人的含蓄和美国人的开放,中国人的刻苦钻研和美国人的创造精神,中国人的脚踏实地和美国人的浪漫、富有想象力结合起来就好了。也就是说,如果中美的课堂教学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中国课堂授课能在其传授给学生大容量知识的同时,也提高课堂活跃程度,多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善于发问,勇于发言,勤于动手,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挖掘他们的批判性和发散性思维,;而美国的课堂讨论能在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激发学生个人潜力的同时,也能严格要求学生,让其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那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就会完善了。这就是我要主张的教师和学生融合在一起的授课方式。 总之,创新教育,终身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的迫切任务对于中美课堂教学的比较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新观念:在21世纪的中国,教师只传授课本知识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所以,中国需要教育改革,中国需要素质教育。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education lies in the different teaching objectives of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the two countries: = China's primary education will develop children's intelligence, children's high scores as the primary goal; and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purpose of primary education is only one: to foster children's creativity. Attitude towards performance is different The Chinese child, a bad report card will make him receive pressure from all sides. However,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end of each student's articles transcripts are time private. Parents do not give children too much pressure. Scores in the hearts of adults than the ability to far. But most of the students to China "the score". = The two countries are different in the view of knowledge: Education in China pays attention to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respect for knowledge and authority as well as the inheritance of knowledg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knowledge. The United States is more emphasis on training students to us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knowledge,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knowledge and authority of the question, critical spirit and knowledge of the expansion and creation. These two kinds of education expressed a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s knowledg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atic dynamic Chinese education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 move that reflects this static view of knowledge between the two differences.

中美教育比较 ——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 主讲人:美国迈阿密大学 黄全愈 教授 2002年12月12日 首都师范大学 (根据讲座录音整理) 我想,我这个所谓的报告,还是保持我写书的风格吧:企图举重若轻,叙事抒情又论理。我只不过是想把我在美国看到的一些引起我思考的现象以及我的一些思考和大家一起探讨。素质教育也不是说一个晚上、一个报告就能成了的。如果我所讲的能够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在美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中学教育的不多,能够坚持学完的就更少了。我得了这个洋博士已经有八、九年了,但是我却一直忘不了30多年前我插队的那个生产队的队长给我讲的“水桶定理”:你比如说这里有一个木桶,并不是说这个桶有多大,你就能装多少水,而是看桶中最短的那块桶板,那块桶板有多高,你就能装多少水。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中国能不能发展,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取决于教育这块桶板。中国的中学生年年都可以拿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大奖,但是在中国的高校中,却没有任何成年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我很少听说美国中学生有拿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的(去年拿了一个数学奖),但是美国的成年人却是世界上拿诺贝尔科技奖最多的。就是这个反差促使我去深究为什么咱们中国的孩子后劲不足?为什么起跑领先,终点落后?要知道是输是赢,不看起点,只看终点。 有人说“你是不是在追风?国内讲素质教育,你也跟着讲?”不是的,我只是在心底深深地相信:素质教育是造福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千秋大业。你比如说,去年的“911”事件中,美国人民就表现出了相当高的素质,当时那两幢楼被飞机撞了之后浓烟滚滚,成千上万的人还在楼里,大家的生命都很宝贵,而且每一秒钟都有失去生命的可能,但是楼上的人却表现出了非常高的素质:互相让,让伤员,让老人和小孩先下去——这样一让,却保证了尽可能多的人都撤了出来。当时有个盲人,从71楼撤了下来,要是没有很好的秩序,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可是你在再来看看我们国内抢上公共汽车的那个镜头,还没有生命危险时的那个劲头,让人看了就心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往往取决于这个左右着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的看不见的素质。20多年来我在中美两个不同的教育体制中读过书、教过书,也研究过教育理论,我很想寻求一条道路,这就是能集中中式教育和美式教育的长处,使得咱们炎黄子孙既能起点领先,又能终点制胜。所以我就提起议来了:为这片生我、养我、育我的土地写书。第一本就是《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出版之后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到底发行了多少我也不知道,但是光我手上得到盗版书就有5种之多。这本书后来还被评为2000年度非文艺类第一畅销书,这并不是说我写的书有多好,而是说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我们的社会呼唤素质教育,迫切地需要素质教育。后来我又写了《家庭教育在美国》、《素质教育在家庭》、《玩的教育在美国》、《生存教育在美国》几本书。我就是希望我这个非旁观者的思考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去重新思考我们国家的教育。 一 中国的教育到底行不行?不论是在宏观还是微观,这个问题都是让人感到迷惑的。我们可以先从一个大的角度去看: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年年都可以击败众多对手,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拿金牌?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的话,那又为什么自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没有一个任何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成人获得过这个奖项?——这是不是一个发人深省的中华民族的一大困惑?我们还可以从一个小的角度去思考这个困惑: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到了美国以后都能在美国小朋友面前,在美国的学校里“出人头地”、风头十足呢?比如说我儿子况况(音译)5岁去的美国,他在他的美国同学只会用自己的十个手指头,算十位以内加减法的时侯,他已经会多位数的乘除法了。很多中国留学生带着他们的孩子到美国学校去注册的时候,它们对那些孩子做了测试后说:“这些孩子在三、五年内都不用学数学了。”记得当时我的孩子在小学3年你的时候就自学了8年级,相当于初中2年级的数学,这并不是说他有多厉害,而是因为美国的课本很浅。跳级现象不只发生在我儿子身上,还发生在许许多多的留学生的孩子身上,但问题是这些在美国的跳级生回到国内后又会怎样呢?会留级!我这里决不是危言耸听,2年前我去北大讲学,他们告诉我有一个美国留学的博士带着孩子回到国内后,中国的学校对他的孩子考试后决定让他留级,而且是连留2年。但就是这样,能不能跟上班还很难说呢。现在有很多用人单位为了吸引留学生回国,出了很多的优惠条件,包括住房、工资、项目基金了等等。其实,影响留学生回国的一大尴尬就是:他们的孩子在回国之后没有办法跟上国内的孩子。——有很多孩子就这样在中美教育的差异中毁了。这也可以说是我这个主张素质教育的人的尴尬了。但即便是出现这样的事情,就能说明中国的教育很棒了吗?如果能说明的话,为什么每年没有大批的欧美学生来中国留学,反而是大量的中国学生到欧美去呢?诸如此类简单的比较也许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有两点却是可以肯定的:第一,科技发达的国家,教育一定发达。第二,教育落后的国家,科技一定落后。美国有人说他们是“科技发达,教育落后”,那是人家在鞭策自己,我们国内有人说我们是“科技落后,教育发达”,这是没有自知之明。哪有教育落后反而科技却很发达的道理?说不通!但是到底应该如何去看待我们国家的教育呢?我想,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一点:要判断一个真正的胜利者,只能是在终点。不论你在起点时跑得有多快,终点你落后了,你就是输了。所以我说,在肯定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获国际大奖的同时,也要看到这些奖杯、金牌后的阴影。

China and America educated the comparison - - - concurrently to answer "Reads “Sea To turn over to Faction” By mistake" Shangha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Humanities Institute Pei on March 25, 2003 extremely to welcome Mr. Sun Ke a to have no fear of great distances resolutely catches up with calls with me distinguishes. Because involves “the sea to turn over to the faction”, affects not slightly, truly needs to talk clearly, if clumsy article errors, also should admit mistakes publicly truly, did not must harm to the overseas outstanding person's value approval. Only is under, reads attentively, discovered original Mr. Sun fundamentally by mistake read the clumsy article. Moreover, because involves China and America to educate, the question was bigger. Many returns to in US's Chinese guardians the child China to accept th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education, because they thought the America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education has extended the pine, the efficiency has not been high. The author thought, if speaking of th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education quality and the effect, as a whole Chinese type education for good. In the time investment, Our country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class inside and outside study time far are much more than the American student. Recent years American Educational circles also discovered they have neglect elementary education this malpractice, especially compared with Shanghai student, regardless of mathematics or English, the American student difficult to follow. Graduates from Harvard and Oxford original "the New York Times" in Beijing reporter (Nicholas D. Kristof),在他的《中国的觉醒》[onlinetranslation] They have the possibility to enhance very much student's overall intelligence standard.”The foreign student in the US believed generally that, except these good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 above curriculum, the American School education quality is inferior to China absolutely. Therefore, once kept beautiful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Vice-President Chen Zhu to think that,“Below the graduate student all may in domestic read, but doctor should better be reads in outside.”(See also Wu Zhenggong: "Chinese and American Education Fit and unfit quality Discuss", carried "New People's Daily" on July 11, 2002) US to educate does not set up the pattern, let the child from the real life to the inner world omni-directional development free imagination,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encouraged the child to create. But China educates sets up the model,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lets the child pursue “does not look like likely”. Obviously, fundamentally, China and America educate the initiative the value direction not to be inconsistent. The Chinese type education takes to imitate, the Chinese type education mentality is: [onlinetranslation]

英语性别差异论文提纲模板

英语专业的论文提纲模板

导语: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编写提纲。从写作程序上讲,它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从提纲本身来讲,它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下面我整理了英语专业的论文提纲模板,欢迎参考借鉴!

Chapter On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reative Treason

Background of Gone with the Wind

Author's Life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Development of the Feminist Movement

Influence of Economic Crisis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or

Reader's Expectations and the Ability to Accept

Chapter Two Creative Treason and Translator Style

Selection and Use of Words

Symbolthe Usage of Idioms

Symbolthe Usage of Reduplication

Structure and Modalitythe Usage of Parallel Construction

' Logic and Combination

's Device and Style

's Transition

, Slangs and Fixed Collocations

Identity

of Narrative Style

Chapter Three The Limitation of Translator Style

Chapter Four The Sociality of Creative Treason

Significance

Significance

' Effort

Conclusion

This article conclusion

Creative treason develops a new domain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this thesis, thebackground of main factors was taken as the entry point. Through analyzing thebackground of tiie original, translator and readers we got the result that affected byvarious factors especially different background the creative treas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is objective and inevitable. By reason of existence of creative treason, it is possible toform the unique translation style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Based on parsing FuDonghua's version of Gone with the Wind,this study analyzes translator style from sixaspects and has proved the existence of translator style. Retoning to the ultimate purposemotivation of translation, we should affirm that the translation work which is in theframework of the original and makes recreations for the need of target readers is thehigh-quality one.

Behind two literary works are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behind two languages are twodifferent cultures,after discussing the translator style which is based on the languageexchange we should see the most fundamental factor i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which isone of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creative treason. Just as Escarpit states, all thetranslations are the result of creative treason. So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isalso creative treason V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translation can notbe replaced and the creative treason's function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For theexistence of creative treason, we can not ignore the hard work and efforts the translatorsdo,it should be folly admitted and respected.

In addition to translation activities, in the field of other social life, we can still findthe creative treason. There are some subjective factors which are mixed into theunderstanding and judgment of object,that's why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cognitions for the same thing.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recognizing the world creativetreason always exists- This can be the new point of creative treason's socialization, enrich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and extend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creative treason.

英语论文提纲 格式

英语论文的论文提纲应该怎样编写呢?让我们看看建议以及论文的提纲范文吧!

Acknowledgements 4-5

Abstract 5

摘要 6-9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9-16

Introduction 9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9-12

Purpose of the Study 12-13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3-14

Thesis Structure 14-16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16-25

Introduction 16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16-19

Concept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16-17

Hymes'Idea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17-18

Canale and Swain's Theory 18-19

Overview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19-22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19-20

Feature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20-22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Test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22

Summary 22-25

Chapter Three Analysis of IELTS Speaking Test and Questionnaire 25-36

Introduction 25

Analysis of IELTS Speaking Test 25-28

Structure of IELTS Speaking Test 25-27

Communicative Approach Embodied in IELTS Speaking Test 27-28

The Questionnaire 28-34

Design 28-29

Participants 29-32

Methods 32

General Results 32-34

Summary 34-36

Chapter Four Findings and Discussion 36-54

Introduction 36

Chinese Candidates'Performance in IELTS Speaking Test 36-38

IELTS Candidates'Attitude towards Oral English Teaching 38-43

Explanations for the Situation 43-45

Implications for College Oral English Teaching 45-52

Teaching Goal 46-47

Teaching Content 47-48

Teaching Methods 48-51

Make Use of Modern Teaching Equipment 51

Establish an Extracurricular Supervision System 51-52

Improve Oral English Testing and Evaluation 52

Summary 52-54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4-57

Summary of the Findings 54-55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 for Further Study 55-57

Appendix Questionnaire 57-58

Bibliography 58-62

首先英语论文提纲页应当包括论题句和提纲本身。

其次英语论文的格式规范是怎样的:

第一、要在第一行,也就是在与打印纸顶端的距离约为处,第一行的始端打上“Thesis”一词以及冒号,然后空一格后再打上论题句,接着回行时要注意左边要和论题句的第一个字母保持上下对齐,否则就会出问题(至少你也希望自己长得标致吧,那么那样不标致的论文你看得应该也不顺眼吧)。

第二、论文的主要纲目要用大写的.罗马数字标出,而次要纲目就要依次用大写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以及小写英文字母标出。这里要注意的是各数字或者字母后面都要是一个句点,然后空出一格再打上这一项内容的第一个字母;对于处于同一等级的纲目,一定要注意它的上下行左边都必须保持对齐。另外,同等重要的纲目要在两个以上,也就是说有A应有B,有Ⅰ应有Ⅱ类似这样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要是英文论文的提纲比较长的话,那就要用上两页纸,而且第二页应该在右上角用上小写罗马数字标出其页码来,即是ii,这里要注意的是那第一页就可以不用标页码了。

性别歧视指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对于这个问题,你们写 英语 作文 时有何独到的见解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性别歧视的 英语写作 范文 ,供大家参阅!

After women have made great strides for their rights,leaders gradually realized the necessity to achieve the equality of men and women and as well increasingly countries has put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into are no longer being oppressed at the the bottom of society and even have equal opportunity to rise to leadership discrimination still exist in insidious form today.

Women and men may not dealt with in many field especially in the job market with female graduates affected the figure indicates that more than 90 percent of female students experience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the force labour,while more than 40 percent of believe it is harder for women to get an offer than men. “men only”signs appeared frequently on recruit company,women are are refused by their image of delicate and lack of independent as people that women always lose many chances in choosing favorable job. Additionally , for same work,women receive lower payment at their job than men. Another statistic shows that women represent 50 percent of middle management and professional positions but the percentages of women at the top of organizations represent not even a third of that number which can not but arouse our thinking why do we have so few women leader?That’s recessive gender the absence of gender discrimination stress patriarchal society,in order to realize their own value,women must pay double or even several times effort than men.

Finally,the ideas that son preference and discrimination against girls took strong root since ancient time,every family continues to have children until they have a boy,if they have a girl,they would like to have another or neglected,at least 100 million girls have disappeared and the number is rising. As we can see from above analysis,women still encounter discrimination or unfair treatment in many achieve the “equality of men and women”We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Though people's concept of gender has changed a lot, gender inequality in some cases still exists. I will mainly express my opinions on gender inequality in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this passage.

It is generally acknowledged that college graduates are

confronted with heavy pressure of seeking jobs in China. However it is more difficult for female graduates to seek a good job because of the social is no denying that female job-seekers are treated unequally when they apply for most of the jobs such as computer programmers, drivers, factory workers and so on. There are numerous reasons accounting for this phenomenon. Above all, compared with male graduates, female graduates are concerned to have inevitable physical weaknesses. In addition, women have to give birth to babies one day they get married, consequently they need a maternity leave for several months which certainly makes less profit for the company.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women can do as good as men even better than men, therefore women shouldn't be treated

unequally. The government can take measures to improve this

situation, in the meanwhile, the society and companies should also give equal opportunities to female graduates and male graduates. If this discrimination can be eliminated, our society will be bound to be better.

Gender Inequality is a long-standing historical and global problem .In ancient times,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xist such Concept , but the practice of Feminist movement have never stopped.

Nowadays, all over the world to advocate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and in fact the situation is become better and better , but many people still Hold on this concept In the

subconscious .Today ,we are suffering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e economic downturn, make it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for the

college graduates to look for jobs. In this case, it seems unlikely that girls can find a job, because many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recruitment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girls with a variety of reasons.

In my opinion, the concept is wrong, equality between the sexes has long been written into national laws of many countries. And there are many outstanding women, take a important roles in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

At present-day society, the ability of women don’t seem to be smaller than men, so we should change our concept of in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completely, we should give girls much more opportunities. And our society will become more harmonious and beautiful!

高校 毕业 生招聘中的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是一个全球性的、历史长久的问题。在古代,世界上许多国家人民都抱有这样的观念,但是女权运动也从未平息过。

现在,全世界都在倡导男女平等,事实上这种状况也有很大的改观,但许多人潜意识里仍然存在着性别歧视观念。今天,我们正遭受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女生要找到一份工作似乎更加困难,因为许多企事业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女生。

在我看来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男女平等已经被写入各国法律很久了。现在,有许多杰出女士,担任着各国政府的政要和企业中的重要位置。

在如今社会,女生的能力不一定会比男生弱,所以我们要彻底改变男女不平等的观念,我们要给予女生们更多的机会。这个社会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中英称谓语差异论文答辩

我教你怎么做。只要禁用了javascript就可以复制了。用IE打开这个网页,工具--internet选项--选项--安全级别设为“高”。就OK了。如果是firefox或者chrome,那么选择禁用javascript就可以复制了。

摘要英汉称谓语差异,主要表现为汉语称谓词对社会关系描写准确详尽,而英语称谓词则相对概括简要,这种差异是两种不同文化在宗族、婚育、价值和伦理等方面巨大差异的体现。关键词英汉对比亲属称谓语非亲属称谓语文化差异称谓语是日常交往最常见的沟通人际关系符号和桥梁,是一个普遍的语言现象。它最容易被人们观察,最反映人的身份、地位及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讲,称谓语——包括亲属称谓语和非亲属称谓语,反映出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称谓语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不易观察的、相对稳定的深层文化。因而,从英汉称谓语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发掘出这两种语言背后蕴藏的不同文化内涵。亲属称谓语是人们接触最早、使用最广的称谓语,是最重要的交际言语。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杆。亲属称谓,作为显形的表层文化,受到深层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社会性。我们先来看以下最基本的亲属称谓语:Grandfather:祖父,外祖父Grandmother:祖母,外祖母Father:父亲Father-in-law:公公;岳父Mother:母亲Mother-in-law:婆婆;岳母Sister:姐姐,妹妹Sister-in-law:嫂子,弟妹,小姑子,小姨子Brother:哥哥,弟弟::Uncle: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Aunt:伯母,婶母,姑妈,姨妈,舅妈Cousin:堂哥,堂弟,表哥,表弟,堂姐,堂妹,表姐,表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英语亲属称谓词具有概括性特点,即一个词概括出具有相近地位的所有身份。除father/mother外,同一个称谓词都至少指代两种人物身份,且不分长幼,最典型的是cousin一词既指堂亲又指表亲,既指长又指幼,既指男又指女。英语亲属称谓词的概括性特点使其数量上明显少于汉语称谓词。而汉语亲属称谓词中仅三代以内的称谓词语就有60多个,因而具有准确描述的特点,几乎所有的亲属身份都有一个固定且唯一的称谓,从这个称谓语中可以明确读出被称呼者的身份信息及与称呼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汉语称谓词能够具体到亲属关系间的长幼次序、内外亲疏,如:英语中不分长幼的brother,汉语中“哥哥”“弟弟”清楚表达出长幼信息,而且有“大哥/二哥”“二弟/三弟”等表现更精确的次序;汉语表达中的“外”均体现出亲属关系来自女性成员,母亲的父亲即“外祖父”,姐妹的孩子称“外甥”“外甥女”;父亲的哥哥、弟弟分别称“伯”“叔”,其配偶有“伯母”“婶母”之别,而母亲的哥哥、弟弟却一律为“舅舅”,其配偶也一律为“舅母”,至多用“大/二/三”等来区分。非亲属称谓指的是人际关系中对亲属以外的社会成员的称呼,它是人际关系在亲属范围基础上的扩展,更能体现人的社会性,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中人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汉语中存在着将亲属称呼泛化的现象,即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关系。无论是邻居朋友,还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人们都倾向于按性别、年龄称呼对方为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大姐、大嫂等。泛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示尊敬和亲近,表现汉语文化中一种“四海一家”的文化传统,而英语国家中,无论社交场合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非亲属成员之间一般不用亲属称谓称呼对方,所以英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现象比较罕见。直呼其名的现象在西方社会很普遍,除一些特别正式或礼节性场合外,人们经常直接称呼对方名字,甚至在初次见面时也常如此。另外,“认亲”也可以说是具有汉文化特色的现象,“义父/母”“义子/女”应该是亲属关系泛化的情形之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师父”“弟子”用亲属称谓词中“—父”“—子”的格式将师徒关系提高到亲属级别,说明汉语文化中对这一关系的重视,“师徒如父子”。英语中,一般不用职业作称呼。职务和职称称呼中常见的有Professor,Doctor,Judge,Director,Manager及Prime Minister,President等少数几个词,主要用于政界上层、军界和法律界人士。在汉语中,职务和军衔都可作称呼,如“朱司令”、“刘元帅”等;在英语中只有军衔可作称呼,如“Captain”,“Captain Benjamin”等。另外,有些英语国家中仍然保留君主制,有伯爵、公爵等君主授衔,汉语中则不具有这种现象。汉语中,一般可将职业、职务、职称等直接用于称呼。在职业称呼中,常用的有医生、护士、老师等。职务称呼中,姓直接冠在职务前用于称呼,并且一般只用于管理级别的职务,还常将副职中的“副”字去掉以表示尊敬。而职称方面的称呼中,“教授”比较常用,人们少用一般性职称。汉语中有些职业名称常与亲属称呼语结合构成称呼语,如“护士阿姨”,“警察叔叔”,而英语中没有这样的用法。英汉语中还有一些关于敬称的差异,如汉语中“你”的敬称为“您”,而英语中只有“you”一种形式。在英语中“头衔+姓”的称呼法就是英语中最常见的敬称,一般都直呼其名(first name)。较常用的敬称有“Sir”(先生、阁下),表示尊敬,并带有正式语体的色彩;其次是“Mister”(先生),这是对一般男性较客气的称呼。汉语中以“老”为尊,在姓的后面加上“老”来称呼以示尊敬,“老”意味着有阅历、有经验、有学识,如称马三立先生为“马老”。英美文化中却恰好相反,“老”(old)一词在英美文化中的内在含义是“不再年轻了”、“不中用了”,因此,英美文化中很忌讳用“old”去称呼别人,尤其是女性。零称呼就是在言语交际中不用称呼语,这其实也是一种称呼,一种潜在的称呼。有的学者认为汉语里的“喂”、“嗨”、“那个谁”和英语里的“Hello”、“Hi”、“Hey”、“Excuse me”等词汇形式算作零称呼。在汉语中零称呼用得不多,除非说话者对听话者拥有权势,或不便和不知道怎样称呼听话者,否则会使听话者觉得不礼貌、不友好或对其不尊重。而在英美文化中情况则大不相同,不管生人熟人,也不管地位和辈份,都可使用“Hi”、“Hey”等零称呼。称谓语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被继承下来的语言现象,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价值观念。从英汉称谓语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形成英汉称谓语差异的深层文化背景。汉语亲属称谓词特别强调长幼次序、内外亲疏,这种繁复的称谓正反映了汉族文化传统的一个基本特征: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家族,宗法关系悠久巩固。英语民族的先民——盎格鲁撒克逊人是来自北欧大陆的游牧民族,后经与古罗马、日尔曼、丹麦、1英汉亲属称谓语特点2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3英汉称谓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诺曼底等诸多欧洲民族不断融合,虽然存在过奴隶制、封建制宗法关系,但不像汉民族那样完善稳固,宗法关系远不如中国那样悠久。基于宗族观念,汉文化中“多子多福”的理念促使了家族人口增长,尤其是对男性子嗣的重视和渴盼,形成了“重男轻女”思想偏见,在亲属称谓语中女性亲属方的关系成员往往被视为“外”人。而英语文化中,由于老人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健全,不存在“养儿防老”的忧虑,因而男女后代享有基本平等的权利。随着社会发展,独生子女家庭日益成为社会基本单位,西方社会兴起的DINK家庭也在中国出现,这将导致亲属称谓词的减少、消失。汉文化推崇集体主义观念,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纳入集体,纳入到社会这个有不同层次的大家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取向是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个性,推崇个人的独立自主。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人们的个人权利和平等地位意识极强,都喜欢直呼其名,以示平等、亲切和友好。中国社会深受儒家“礼”教影响,强调社会成员地位的先后尊卑,君臣父子,伦理纲常,用严密的等级观念约束社会成员的言行举止,尊崇“老”及权威,因而才有下级对上级的恭敬顺从、晚辈对长辈的谦敬孝顺。而西方文化源自犹太宗教同希腊哲学的融合,两者之间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个体灵魂的观念,由此产生了人人平等的观念。西方文化偏向一致性的人际关系,等级和身份观念比较淡薄。人际交往时,在称呼上较少受到等级和身份的限制,采用对等式称呼语,家庭成员和亲属之间习惯直呼其名。晚辈直呼长辈的名字不仅表示上下辈之间的平等,还表示他们之间亲密无间、关系融洽。综上所述,英汉不同文化在宗族、婚育、价值和伦理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影响到两种语言在称谓语上的差异,汉语称谓词对社会关系描写准确详尽,而英语称谓词则相对概括简要。在各自的语言交际环境中,两种语言的称谓语都能满足交际需求,发挥出语言交际的功能。参考文献[1]蔡芳.汉英亲属称谓中隐蔽的深层文化[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79-82[2]黎昌抱.英汉亲属称谓词国俗差异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7(2):93-96[3]张丽华,罗毅.英、汉亲属称谓的深层文化内涵比较[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36-139[4]吴承雅.英汉称呼语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J].职业时空,2007,15:82-83(收稿日期:2008•11•07)摘要英汉称谓语差异,主要表现为汉语称谓词对社会关系描写准确详尽,而英语称谓词则相对概括简要,这种差异是两种不同文化在宗族、婚育、价值和伦理等方面巨大差异的体现。关键词英汉对比亲属称谓语非亲属称谓语文化差异称谓语是日常交往最常见的沟通人际关系符号和桥梁,是一个普遍的语言现象。它最容易被人们观察,最反映人的身份、地位及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讲,称谓语——包括亲属称谓语和非亲属称谓语,反映出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称谓语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不易观察的、相对稳定的深层文化。因而,从英汉称谓语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发掘出这两种语言背后蕴藏的不同文化内涵。亲属称谓语是人们接触最早、使用最广的称谓语,是最重要的交际言语。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杆。亲属称谓,作为显形的表层文化,受到深层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社会性。我们先来看以下最基本的亲属称谓语:Grandfather:祖父,外祖父Grandmother:祖母,外祖母Father:父亲Father-in-law:公公;岳父Mother:母亲Mother-in-law:婆婆;岳母Sister:姐姐,妹妹Sister-in-law:嫂子,弟妹,小姑子,小姨子Brother:哥哥,弟弟::Uncle: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Aunt:伯母,婶母,姑妈,姨妈,舅妈Cousin:堂哥,堂弟,表哥,表弟,堂姐,堂妹,表姐,表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英语亲属称谓词具有概括性特点,即一个词概括出具有相近地位的所有身份。除father/mother外,同一个称谓词都至少指代两种人物身份,且不分长幼,最典型的是cousin一词既指堂亲又指表亲,既指长又指幼,既指男又指女。英语亲属称谓词的概括性特点使其数量上明显少于汉语称谓词。而汉语亲属称谓词中仅三代以内的称谓词语就有60多个,因而具有准确描述的特点,几乎所有的亲属身份都有一个固定且唯一的称谓,从这个称谓语中可以明确读出被称呼者的身份信息及与称呼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汉语称谓词能够具体到亲属关系间的长幼次序、内外亲疏,如:英语中不分长幼的brother,汉语中“哥哥”“弟弟”清楚表达出长幼信息,而且有“大哥/二哥”“二弟/三弟”等表现更精确的次序;汉语表达中的“外”均体现出亲属关系来自女性成员,母亲的父亲即“外祖父”,姐妹的孩子称“外甥”“外甥女”;父亲的哥哥、弟弟分别称“伯”“叔”,其配偶有“伯母”“婶母”之别,而母亲的哥哥、弟弟却一律为“舅舅”,其配偶也一律为“舅母”,至多用“大/二/三”等来区分。非亲属称谓指的是人际关系中对亲属以外的社会成员的称呼,它是人际关系在亲属范围基础上的扩展,更能体现人的社会性,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中人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汉语中存在着将亲属称呼泛化的现象,即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关系。无论是邻居朋友,还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人们都倾向于按性别、年龄称呼对方为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大姐、大嫂等。泛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示尊敬和亲近,表现汉语文化中一种“四海一家”的文化传统,而英语国家中,无论社交场合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非亲属成员之间一般不用亲属称谓称呼对方,所以英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现象比较罕见。直呼其名的现象在西方社会很普遍,除一些特别正式或礼节性场合外,人们经常直接称呼对方名字,甚至在初次见面时也常如此。另外,“认亲”也可以说是具有汉文化特色的现象,“义父/母”“义子/女”应该是亲属关系泛化的情形之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师父”“弟子”用亲属称谓词中“—父”“—子”的格式将师徒关系提高到亲属级别,说明汉语文化中对这一关系的重视,“师徒如父子”。英语中,一般不用职业作称呼。职务和职称称呼中常见的有Professor,Doctor,Judge,Director,Manager及Prime Minister,President等少数几个词,主要用于政界上层、军界和法律界人士。在汉语中,职务和军衔都可作称呼,如“朱司令”、“刘元帅”等;在英语中只有军衔可作称呼,如“Captain”,“Captain Benjamin”等。另外,有些英语国家中仍然保留君主制,有伯爵、公爵等君主授衔,汉语中则不具有这种现象。汉语中,一般可将职业、职务、职称等直接用于称呼。在职业称呼中,常用的有医生、护士、老师等。职务称呼中,姓直接冠在职务前用于称呼,并且一般只用于管理级别的职务,还常将副职中的“副”字去掉以表示尊敬。而职称方面的称呼中,“教授”比较常用,人们少用一般性职称。汉语中有些职业名称常与亲属称呼语结合构成称呼语,如“护士阿姨”,“警察叔叔”,而英语中没有这样的用法。英汉语中还有一些关于敬称的差异,如汉语中“你”的敬称为“您”,而英语中只有“you”一种形式。在英语中“头衔+姓”的称呼法就是英语中最常见的敬称,一般都直呼其名(first name)。较常用的敬称有“Sir”(先生、阁下),表示尊敬,并带有正式语体的色彩;其次是“Mister”(先生),这是对一般男性较客气的称呼。汉语中以“老”为尊,在姓的后面加上“老”来称呼以示尊敬,“老”意味着有阅历、有经验、有学识,如称马三立先生为“马老”。英美文化中却恰好相反,“老”(old)一词在英美文化中的内在含义是“不再年轻了”、“不中用了”,因此,英美文化中很忌讳用“old”去称呼别人,尤其是女性。零称呼就是在言语交际中不用称呼语,这其实也是一种称呼,一种潜在的称呼。有的学者认为汉语里的“喂”、“嗨”、“那个谁”和英语里的“Hello”、“Hi”、“Hey”、“Excuse me”等词汇形式算作零称呼。在汉语中零称呼用得不多,除非说话者对听话者拥有权势,或不便和不知道怎样称呼听话者,否则会使听话者觉得不礼貌、不友好或对其不尊重。而在英美文化中情况则大不相同,不管生人熟人,也不管地位和辈份,都可使用“Hi”、“Hey”等零称呼。称谓语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被继承下来的语言现象,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价值观念。从英汉称谓语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形成英汉称谓语差异的深层文化背景。汉语亲属称谓词特别强调长幼次序、内外亲疏,这种繁复的称谓正反映了汉族文化传统的一个基本特征: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家族,宗法关系悠久巩固。英语民族的先民——盎格鲁撒克逊人是来自北欧大陆的游牧民族,后经与古罗马、日尔曼、丹麦、1英汉亲属称谓语特点2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3英汉称谓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诺曼底等诸多欧洲民族不断融合,虽然存在过奴隶制、封建制宗法关系,但不像汉民族那样完善稳固,宗法关系远不如中国那样悠久。基于宗族观念,汉文化中“多子多福”的理念促使了家族人口增长,尤其是对男性子嗣的重视和渴盼,形成了“重男轻女”思想偏见,在亲属称谓语中女性亲属方的关系成员往往被视为“外”人。而英语文化中,由于老人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健全,不存在“养儿防老”的忧虑,因而男女后代享有基本平等的权利。随着社会发展,独生子女家庭日益成为社会基本单位,西方社会兴起的DINK家庭也在中国出现,这将导致亲属称谓词的减少、消失。汉文化推崇集体主义观念,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纳入集体,纳入到社会这个有不同层次的大家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取向是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个性,推崇个人的独立自主。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人们的个人权利和平等地位意识极强,都喜欢直呼其名,以示平等、亲切和友好。中国社会深受儒家“礼”教影响,强调社会成员地位的先后尊卑,君臣父子,伦理纲常,用严密的等级观念约束社会成员的言行举止,尊崇“老”及权威,因而才有下级对上级的恭敬顺从、晚辈对长辈的谦敬孝顺。而西方文化源自犹太宗教同希腊哲学的融合,两者之间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个体灵魂的观念,由此产生了人人平等的观念。西方文化偏向一致性的人际关系,等级和身份观念比较淡薄。人际交往时,在称呼上较少受到等级和身份的限制,采用对等式称呼语,家庭成员和亲属之间习惯直呼其名。晚辈直呼长辈的名字不仅表示上下辈之间的平等,还表示他们之间亲密无间、关系融洽。综上所述,英汉不同文化在宗族、婚育、价值和伦理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影响到两种语言在称谓语上的差异,汉语称谓词对社会关系描写准确详尽,而英语称谓词则相对概括简要。在各自的语言交际环境中,两种语言的称谓语都能满足交际需求,发挥出语言交际的功能。参考文献[1]蔡芳.汉英亲属称谓中隐蔽的深层文化[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79-82[2]黎昌抱.英汉亲属称谓词国俗差异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7(2):93-96[3]张丽华,罗毅.英、汉亲属称谓的深层文化内涵比较[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36-139[4]吴承雅.英汉称呼语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J].职业时空,2007,15:82-83(收稿日期:2008•11•07)

论英汉称谓语的差异_英语论文网英语论文网收藏本站TAG标签工作机会网站地图首页英美文学英美文化英语教学翻译理论商务英语语言学论文作家作品介绍论文大百科热门标签: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海运单与提单的比较海运单 提单 思路 塑造 品牌 李宁 当前位置: 英语论文网 > 语言学论文 > 查看:论英汉称谓语的差异 论英汉称谓语的差异时间:2010-10-18 10:19来源:论文网 点击:119次 [收藏到QQ书签]摘要英汉称谓语差异,主要表现为汉语称谓词对社会关系描写准确详尽,而英语称谓词则相对概括简要,这种差异是两种不同文化在宗族、婚育、价值和伦理等方面巨大差异的体现。关键词英汉对比亲属称谓语非亲属称谓语文化差异称谓语是日常交往最常见的沟通人际关系符号和桥梁,是一个普遍的语言现象。它最容易被人们观察,最反映人的身份、地位及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讲,称谓语——包括亲属称谓语和非亲属称谓语,反映出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称谓语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不易观察的、相对稳定的深层文化。因而,从英汉称谓语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发掘出这两种语言背后蕴藏的不同文化内涵。亲属称谓语是人们接触最早、使用最广的称谓语,是最重要的交际言语。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杆。亲属称谓,作为显形的表层文化,受到深层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社会性。我们先来看以下最基本的亲属称谓语:Grandfather:祖父,外祖父Grandmother:祖母,外祖母Father:父亲Father-in-law:公公;岳父Mother:母亲Mother-in-law:婆婆;岳母Sister:姐姐,妹妹Sister-in-law:嫂子,弟妹,小姑子,小姨子Brother:哥哥,弟弟::Uncle: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Aunt:伯母,婶母,姑妈,姨妈,舅妈Cousin:堂哥,堂弟,表哥,表弟,堂姐,堂妹,表姐,表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英语亲属称谓词具有概括性特点,即一个词概括出具有相近地位的所有身份。除father/mother外,同一个称谓词都至少指代两种人物身份,且不分长幼,最典型的是cousin一词既指堂亲又指表亲,既指长又指幼,既指男又指女。英语亲属称谓词的概括性特点使其数量上明显少于汉语称谓词。而汉语亲属称谓词中仅三代以内的称谓词语就有60多个,因而具有准确描述的特点,几乎所有的亲属身份都有一个固定且唯一的称谓,从这个称谓语中可以明确读出被称呼者的身份信息及与称呼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汉语称谓词能够具体到亲属关系间的长幼次序、内外亲疏,如:英语中不分长幼的brother,汉语中“哥哥”“弟弟”清楚表达出长幼信息,而且有“大哥/二哥”“二弟/三弟”等表现更精确的次序;汉语表达中的“外”均体现出亲属关系来自女性成员,母亲的父亲即“外祖父”,姐妹的孩子称“外甥”“外甥女”;父亲的哥哥、弟弟分别称“伯”“叔”,其配偶有“伯母”“婶母”之别,而母亲的哥哥、弟弟却一律为“舅舅”,其配偶也一律为“舅母”,至多用“大/二/三”等来区分。非亲属称谓指的是人际关系中对亲属以外的社会成员的称呼,它是人际关系在亲属范围基础上的扩展,更能体现人的社会性,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中人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汉语中存在着将亲属称呼泛化的现象,即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关系。无论是邻居朋友,还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人们都倾向于按性别、年龄称呼对方为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大姐、大嫂等。泛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示尊敬和亲近,表现汉语文化中一种“四海一家”的文化传统,而英语国家中,无论社交场合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非亲属成员之间一般不用亲属称谓称呼对方,所以英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现象比较罕见。直呼其名的现象在西方社会很普遍,除一些特别正式或礼节性场合外,人们经常直接称呼对方名字,甚至在初次见面时也常如此。另外,“认亲”也可以说是具有汉文化特色的现象,“义父/母”“义子/女”应该是亲属关系泛化的情形之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师父”“弟子”用亲属称谓词中“—父”“—子”的格式将师徒关系提高到亲属级别,说明汉语文化中对这一关系的重视,“师徒如父子”。英语中,一般不用职业作称呼。职务和职称称呼中常见的有Professor,Doctor,Judge,Director,Manager及PrimeMinister,President等少数几个词,主要用于政界上层、军界和法律界人士。在汉语中,职务和军衔都可作称呼,如“朱司令”、“刘元帅”等;在英语中只有军衔可作称呼,如“Captain”,“CaptainBenjamin”等。另外,有些英语国家中仍然保留君主制,有伯爵、公爵等君主授衔,汉语中则不具有这种现象。汉语中,一般可将职业、职务、职称等直接用于称呼。在职业称呼中,常用的有医生、护士、老师等。职务称呼中,姓直接冠在职务前用于称呼,并且一般只用于管理级别的职务,还常将副职中的“副”字去掉以表示尊敬。而职称方面的称呼中,“教授”比较常用,人们少用一般性职称。汉语中有些职业名称常与亲属称呼语结合构成称呼语,如“护士阿姨”,“警察叔叔”,而英语中没有这样的用法。英汉语中还有一些关于敬称的差异,如汉语中“你”的敬称为“您”,而英语中只有“you”一种形式。在英语中“头衔+姓”的称呼法就是英语中最常见的敬称,一般都直呼其名(firstname)。较常用的敬称有“Sir”(先生、阁下),表示尊敬,并带有正式语体的色彩;其次是“Mister”(先生),这是对一般男性较客气的称呼。汉语中以“老”为尊,在姓的后面加上“老”来称呼以示尊敬,“老”意味着有阅历、有经验、有学识,如称马三立先生为“马老”。英美文化中却恰好相反,“老”(old)一词在英美文化中的内在含义是“不再年轻了”、“不中用了”,因此,英美文化中很忌讳用“old”去称呼别人,尤其是女性。零称呼就是在言语交际中不用称呼语,这其实也是一种称呼,一种潜在的称呼。有的学者认为汉语里的“喂”、“嗨”、“那个谁”和英语里的“Hello”、“Hi”、“Hey”、“Excuseme”等词汇形式算作零称呼。在汉语中零称呼用得不多,除非说话者对听话者拥有权势,或不便和不知道怎样称呼听话者,否则会使听话者觉得不礼貌、不友好或对其不尊重。而在英美文化中情况则大不相同,不管生人熟人,也不管地位和辈份,都可使用“Hi”、“Hey”等零称呼。称谓语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被继承下来的语言现象,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价值观念。从英汉称谓语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形成英汉称谓语差异的深层文化背景。汉语亲属称谓词特别强调长幼次序、内外亲疏,这种繁复的称谓正反映了汉族文化传统的一个基本特征: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家族,宗法关系悠久巩固。英语民族的先民——盎格鲁撒克逊人是来自北欧大陆的游牧民族,后经与古罗马、日尔曼、丹麦、1英汉亲属称谓语特点2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3英汉称谓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诺曼底等诸多欧洲民族不断融合,虽然存在过奴隶制、封建制宗法关系,但不像汉民族那样完善稳固,宗法关系远不如中国那样悠久。基于宗族观念,汉文化中“多子多福”的理念促使了家族人口增长,尤其是对男性子嗣的重视和渴盼,形成了“重男轻女”思想偏见,在亲属称谓语中女性亲属方的关系成员往往被视为“外”人。而英语文化中,由于老人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健全,不存在“养儿防老”的忧虑,因而男女后代享有基本平等的权利。随着社会发展,独生子女家庭日益成为社会基本单位,西方社会兴起的DINK家庭也在中国出现,这将导致亲属称谓词的减少、消失。汉文化推崇集体主义观念,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纳入集体,纳入到社会这个有不同层次的大家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取向是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个性,推崇个人的独立自主。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人们的个人权利和平等地位意识极强,都喜欢直呼其名,以示平等、亲切和友好。中国社会深受儒家“礼”教影响,强调社会成员地位的先后尊卑,君臣父子,伦理纲常,用严密的等级观念约束社会成员的言行举止,尊崇“老”及权威,因而才有下级对上级的恭敬顺从、晚辈对长辈的谦敬孝顺。而西方文化源自犹太宗教同希腊哲学的融合,两者之间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个体灵魂的观念,由此产生了人人平等的观念。西方文化偏向一致性的人际关系,等级和身份观念比较淡薄。人际交往时,在称呼上较少受到等级和身份的限制,采用对等式称呼语,家庭成员和亲属之间习惯直呼其名。晚辈直呼长辈的名字不仅表示上下辈之间的平等,还表示他们之间亲密无间、关系融洽。综上所述,英汉不同文化在宗族、婚育、价值和伦理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影响到两种语言在称谓语上的差异,汉语称谓词对社会关系描写准确详尽,而英语称谓词则相对概括简要。在各自的语言交际环境中,两种语言的称谓语都能满足交际需求,发挥出语言交际的功能。参考文献[1]蔡芳.汉英亲属称谓中隐蔽的深层文化[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79-82[2]黎昌抱.英汉亲属称谓词国俗差异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7(2):93-96[3]张丽华,罗毅.英、汉亲属称谓的深层文化内涵比较[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36-139[4]吴承雅.英汉称呼语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J].职业时空,2007,15:82-83(收稿日期:2008·11·07)摘要英汉称谓语差异,主要表现为汉语称谓词对社会关系描写准确详尽,而英语称谓词则相对概括简要,这种差异是两种不同文化在宗族、婚育、价值和伦理等方面巨大差异的体现。关键词英汉对比亲属称谓语非亲属称谓语文化差异称谓语是日常交往最常见的沟通人际关系符号和桥梁,是一个普遍的语言现象。它最容易被人们观察,最反映人的身份、地位及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讲,称谓语——包括亲属称谓语和非亲属称谓语,反映出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称谓语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不易观察的、相对稳定的深层文化。因而,从英汉称谓语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发掘出这两种语言背后蕴藏的不同文化内涵。亲属称谓语是人们接触最早、使用最广的称谓语,是最重要的交际言语。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杆。亲属称谓,作为显形的表层文化,受到深层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社会性。我们先来看以下最基本的亲属称谓语:Grandfather:祖父,外祖父Grandmother:祖母,外祖母Father:父亲Father-in-law:公公;岳父Mother:母亲Mother-in-law:婆婆;岳母Sister:姐姐,妹妹Sister-in-law:嫂子,弟妹,小姑子,小姨子Brother:哥哥,弟弟::Uncle: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Aunt:伯母,婶母,姑妈,姨妈,舅妈Cousin:堂哥,堂弟,表哥,表弟,堂姐,堂妹,表姐,表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英语亲属称谓词具有概括性特点,即一个词概括出具有相近地位的所有身份。除father/mother外,同一个称谓词都至少指代两种人物身份,且不分长幼,最典型的是cousin一词既指堂亲又指表亲,既指长又指幼,既指男又指女。英语亲属称谓词的概括性特点使其数量上明显少于汉语称谓词。而汉语亲属称谓词中仅三代以内的称谓词语就有60多个,因而具有准确描述的特点,几乎所有的亲属身份都有一个固定且唯一的称谓,从这个称谓语中可以明确读出被称呼者的身份信息及与称呼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汉语称谓词能够具体到亲属关系间的长幼次序、内外亲疏,如:英语中不分长幼的brother,汉语中“哥哥”“弟弟”清楚表达出长幼信息,而且有“大哥/二哥”“二弟/三弟”等表现更精确的次序;汉语表达中的“外”均体现出亲属关系来自女性成员,母亲的父亲即“外祖父”,姐妹的孩子称“外甥”“外甥女”;父亲的哥哥、弟弟分别称“伯”“叔”,其配偶有“伯母”“婶母”之别,而母亲的哥哥、弟弟却一律为“舅舅”,其配偶也一律为“舅母”,至多用“大/二/三”等来区分。非亲属称谓指的是人际关系中对亲属以外的社会成员的称呼,它是人际关系在亲属范围基础上的扩展,更能体现人的社会性,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中人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汉语中存在着将亲属称呼泛化的现象,即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关系。无论是邻居朋友,还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人们都倾向于按性别、年龄称呼对方为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大姐、大嫂等。泛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示尊敬和亲近,表现汉语文化中一种“四海一家”的文化传统,而英语国家中,无论社交场合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非亲属成员之间一般不用亲属称谓称呼对方,所以英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现象比较罕见。直呼其名的现象在西方社会很普遍,除一些特别正式或礼节性场合外,人们经常直接称呼对方名字,甚至在初次见面时也常如此。另外,“认亲”也可以说是具有汉文化特色的现象,“义父/母”“义子/女”应该是亲属关系泛化的情形之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师父”“弟子”用亲属称谓词中“—父”“—子”的格式将师徒关系提高到亲属级别,说明汉语文化中对这一关系的重视,“师徒如父子”。英语中,一般不用职业作称呼。职务和职称称呼中常见的有Professor,Doctor,Judge,Director,Manager及PrimeMinister,President等少数几个词,主要用于政界上层、军界和法律界人士。在汉语中,职务和军衔都可作称呼,如“朱司令”、“刘元帅”等;在英语中只有军衔可作称呼,如“Captain”,“CaptainBenjamin”等。另外,有些英语国家中仍然保留君主制,有伯爵、公爵等君主授衔,汉语中则不具有这种现象。汉语中,一般可将职业、职务、职称等直接用于称呼。在职业称呼中,常用的有医生、护士、老师等。职务称呼中,姓直接冠在职务前用于称呼,并且一般只用于管理级别的职务,还常将副职中的“副”字去掉以表示尊敬。而职称方面的称呼中,“教授”比较常用,人们少用一般性职称。汉语中有些职业名称常与亲属称呼语结合构成称呼语,如“护士阿姨”,“警察叔叔”,而英语中没有这样的用法。英汉语中还有一些关于敬称的差异,如汉语中“你”的敬称为“您”,而英语中只有“you”一种形式。在英语中“头衔+姓”的称呼法就是英语中最常见的敬称,一般都直呼其名(firstname)。较常用的敬称有“Sir”(先生、阁下),表示尊敬,并带有正式语体的色彩;其次是“Mister”(先生),这是对一般男性较客气的称呼。汉语中以“老”为尊,在姓的后面加上“老”来称呼以示尊敬,“老”意味着有阅历、有经验、有学识,如称马三立先生为“马老”。英美文化中却恰好相反,“老”(old)一词在英美文化中的内在含义是“不再年轻了”、“不中用了”,因此,英美文化中很忌讳用“old”去称呼别人,尤其是女性。零称呼就是在言语交际中不用称呼语,这其实也是一种称呼,一种潜在的称呼。有的学者认为汉语里的“喂”、“嗨”、“那个谁”和英语里的“Hello”、“Hi”、“Hey”、“Excuseme”等词汇形式算作零称呼。在汉语中零称呼用得不多,除非说话者对听话者拥有权势,或不便和不知道怎样称呼听话者,否则会使听话者觉得不礼貌、不友好或对其不尊重。而在英美文化中情况则大不相同,不管生人熟人,也不管地位和辈份,都可使用“Hi”、“Hey”等零称呼。称谓语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被继承下来的语言现象,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价值观念。从英汉称谓语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形成英汉称谓语差异的深层文化背景。汉语亲属称谓词特别强调长幼次序、内外亲疏,这种繁复的称谓正反映了汉族文化传统的一个基本特征: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家族,宗法关系悠久巩固。英语民族的先民——盎格鲁撒克逊人是来自北欧大陆的游牧民族,后经与古罗马、日尔曼、丹麦、1英汉亲属称谓语特点2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3英汉称谓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诺曼底等诸多欧洲民族不断融合,虽然存在过奴隶制、封建制宗法关系,但不像汉民族那样完善稳固,宗法关系远不如中国那样悠久。基于宗族观念,汉文化中“多子多福”的理念促使了家族人口增长,尤其是对男性子嗣的重视和渴盼,形成了“重男轻女”思想偏见,在亲属称谓语中女性亲属方的关系成员往往被视为“外”人。而英语文化中,由于老人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健全,不存在“养儿防老”的忧虑,因而男女后代享有基本平等的权利。随着社会发展,独生子女家庭日益成为社会基本单位,西方社会兴起的DINK家庭也在中国出现,这将导致亲属称谓词的减少、消失。汉文化推崇集体主义观念,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纳入集体,纳入到社会这个有不同层次的大家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取向是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个性,推崇个人的独立自主。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人们的个人权利和平等地位意识极强,都喜欢直呼其名,以示平等、亲切和友好。中国社会深受儒家“礼”教影响,强调社会成员地位的先后尊卑,君臣父子,伦理纲常,用严密的等级观念约束社会成员的言行举止,尊崇“老”及权威,因而才有下级对上级的恭敬顺从、晚辈对长辈的谦敬孝顺。而西方文化源自犹太宗教同希腊哲学的融合,两者之间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个体灵魂的观念,由此产生了人人平等的观念。西方文化偏向一致性的人际关系,等级和身份观念比较淡薄。人际交往时,在称呼上较少受到等级和身份的限制,采用对等式称呼语,家庭成员和亲属之间习惯直呼其名。晚辈直呼长辈的名字不仅表示上下辈之间的平等,还表示他们之间亲密无间、关系融洽。综上所述,英汉不同文化在宗族、婚育、价值和伦理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影响到两种语言在称谓语上的差异,汉语称谓词对社会关系描写准确详尽,而英语称谓词则相对概括简要。在各自的语言交际环境中,两种语言的称谓语都能满足交际需求,发挥出语言交际的功能。参考文献[1]蔡芳.汉英亲属称谓中隐蔽的深层文化[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79-82[2]黎昌抱.英汉亲属称谓词国俗差异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7(2):93-96[3]张丽华,罗毅.英、汉亲属称谓的深层文化内涵比较[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36-139[4]吴承雅.英汉称呼语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J].职业时空,2007,15:82-83(收稿日期:2008·11·07)上一篇:英语中的缩略词 下一篇:怎样教授中学英语词汇相关论文论动物在英汉词语中的文化差异习语反映中美文化差异英汉动物习语比较英汉招呼语的对比分析英汉基本颜色词对比论文排行网络流行语的语音变异类型研究浅谈中美商人商务英语谈判的风格区别广告英语中的音韵美英语语音学习的难点与英语语音教学方式浅谈中西饮食差异英语语音学习方法谈英语单词重音位置的分析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发音差异的研究英语语素及语素变体的音位制约和形态制约分析英语节奏特点最新文章论动物在英汉词语中的文化差异笑话何以产生幽默从不同文化角度对身势语的应用对比研究浅谈中西方非语言交际中身体语言的特点对比及浅谈非语言交际中身体语言的特点及其在交际中从合作原则看幽默从文化的角度看中英恭维语的不同标记与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奥巴马就职演说的语言艺术分析《英语词汇语义学》评介词汇的记忆与词的形态理据之间的关系探析习语反映中美文化差异浅析广告策略与方法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语言的输入输出与基本功的培养中英“死亡”委婉语对比分析语言迁移对语音教学的影响浅议语言禁忌与社交语用失误模糊词在文学中的联想初探中英文习语方法的初探随机论文论商务英语中书面语言的文体特征及语用研究分析英语中的法语借词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词汇差异英语、汉语塞音浊音起始时间(VOT)比较以及宁波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英汉词汇文化背景分析浅析正确口腔位对音标和词句发音的重要性谈语音在英语中的运用英语语音对中国学生口语能力的制约及应对技人机交互是网络课程的精髓——以《英语语音委婉语的语音构成手段分析中美恭维语及应答的对比研究浅析借词的读音和音位英语广告中的语言技巧语音音段音变现象与语音语境之关联英语语音学习方法谈浅析“中国英语”英语语音的模糊性分析英语学习者常见发音错误的成因及措施刍议频率对英语语音纠错的作用———频率作用与

在国际商务界,人们一般都认为,具有绅士风度美誉的英国交际礼仪,是西方社交礼仪的代表。而我们中华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礼貌谦和,也一直为世人所称道。那么,大家知道中英礼仪有什么不同吗?下面我告诉你关于中英礼仪的差异。 一、中英礼仪的差异 1.谈话切忌拐弯抹角 在英国谈正事或工作的时候最好直接切入主题,拐弯抹角地说话会被视为浪费时间。英国人说“no”的时候并不是要开始与你讨价还价,而是表示他们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同时,英国人是很有幽默感的,但他们在戏谑的时候,外表可能看起来很严肃,在严肃的谈话中穿插一些轻松的笑话。 2.社交从酒吧开始 中国学生对英国人的印象可能是礼貌却冷淡。通常英国人不喜欢过于亲热,觉得这样肤浅而且不真诚,太多的热情和关注会让英国人感到奇怪和不自在,所以和他们建立友谊确实要花些时间。隐私对于英国人来说十分重要。个人问题,例如婚姻、恋爱关系、财政、健康等话题应当避免,除非对方是很好的朋友。另外,酒吧是英国人喜欢与朋友相聚的社交中心,中国学生可能会被邀请“出去喝一品脱”(go out to have a pint)作为与英国学生社交的开始。 3.吃饭、聊天交替进行 到英国人家去做客,应准时赴约并准备一些小礼物,早到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吃饭时,吃完自己餐盘里的所有食物是礼貌的行为,如剩下食物,在英国意味着客人不喜欢这些食物。英国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聊天,这时需要注意吃东西和说话交替进行。吃东西的时候张大嘴和说话,都是很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吃饭时最好只往嘴巴里放少量食物。如果你必须张大嘴巴,最好用一只手遮住它。在英国 文化 中,饭后留下来进行社交谈话被视为礼貌的行为,因此聚会可能多延续几个小时。4.凡事情要预约 在英国的生活中与人交往还要注意, 拜访 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对方,不速之客会让人讨厌。应当尽量避免在晚上10时后打电话到别人家,晚上11点后打电话很可能被英国人当作有紧急事件。英国的许多服务都需要提前预约,如看医生、理发、美容、配眼镜等。如需要取消预约时,必须提前24小时通知对方,否则可能须支付取消费。 5.多学俗语用处大 在英国的生活中,中国学生可能会遇到许多不熟悉、甚至不明白的俗语。提前了解一些俗语会给初到英国时的生活带来很大帮助。例如,“Loo”指厕所(WC),“Tube”指地铁(metro),“Tea”在某些情况下指正餐,“Pants”指内衣裤。人们说“flat”(公寓)而不说“apartment”。“Tolet”的意思是“供出租”。在非正式场合,常用“Cheers”代替“Thankyou”。而当人们说“lovely”、“brilliant”、“magnificent”的时候,他们的意思是“yes”。 6.付小费,不砍价 在英国餐馆里给小费是很普遍的,因为账单里不包括服务费,通常在餐厅要按账单的10%左右支付。在英国的自助快餐店中,顾客应当自己收拾吃剩的东西,不能像在中国一样把残羹剩饭留在餐桌。中国人在买东西时都习惯讨价还价,而“砍价”在英国的商店和市场中却并不常见,即使是在地摊上。因为英国地摊上的东西价格已经很便宜,一般摊主都不会同意再降价。 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 方法 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 交谊舞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中英礼仪的差异相关 文章 : 1. 浅议中英称谓语的礼貌原则的对比 2. 中西方在商务谈判中礼仪的差异 3. 英语国家的邀请礼仪:如何区分正式和非正式 4. 不同场合的西方餐桌礼仪 5. 英汉互译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差异

中英餐桌礼仪差异性研究论文

西方的宴客形式,从正式到非正式,远远多于中国。大致说来,他们有以下八种宴请形式:有席位的宴青(seated dinners),自助餐(buffet dinners),正式午餐(luncheons),招待会(receptions),鸡尾酒会(cocktail parties),聚餐会(BYOB and BYOF=Bring your own bottles and bring your own food),野餐 (picnics),茶会 (tea parties)。 从传统习俗上说,中国人请客,不论按长、尊、主、次围桌而坐,满桌丰盛的酒菜,主人频频劝酒,客人谦让礼到。中国人觉得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另外宴客时崇尚热闹欢快的气氛,讲究面子排场。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较随便的形式则是主人邀上三五知己,到家中由女主人炒几个菜,小酌一番。这种随便的宴客形式不讲究礼仪,不讲究坐次,不讲究饭菜,只讲气氛的和谐、主人的热诚、主客谈话的投机。当然,近年来西方的一些宴客形式,如酒会、招待会、自助餐或冷餐也会传到中国,但这些多是官方或单位出面组织的宴请形式,平民百姓还少有实行。 其次,中西在宴客的观念上有较大的差异。中国人请客吃饭,重在饭菜本身。宴席上的酒菜一定要丰富多彩。如果做得到,一定是山珍海味,美味佳肴。否则,很难称的上是在请客。中国人宴客时重视饭菜本身起源于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在衣食住行四大生活要素中食为首。 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人,林语堂先生说,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识,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再不足道中。由于这一点,英语国家的饮食文化,尤其在烹饪方面不但逊色于中国,也远不如法意等国。他们的传统饭菜比较单一乏味。但比较注重营养,力求口味的清淡和膳食的均衡。 中国和英语国家宴客习俗的差异还表现在宴请的礼仪上。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在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中国人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对于餐桌的规矩,西方人进餐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当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规矩。 最后,我还要提到中西宴客方面的另一大差异,也就是餐桌气氛上的差异。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挥手耸肩等形体语言特别丰富。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所以餐桌上人们尽情的享受这美味佳肴。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西方人以饮食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他们自然要遵守某些规范,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

你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餐桌礼仪概述 1. 餐桌礼仪在中西方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 各国间不同的饮食文化 1. 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及餐桌礼仪的形成. 2. 英、法、美、意等国家的饮食文化发展及餐桌礼仪的形成. 3. 用我国的典型食品北京烤鸭与西方国家的火鸡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比较两者差异. 4. 从差异中寻求中西文化间的共同点. 5. 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Table Manners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 estern eating habits is that unlike the West, where everyone has their own plate of food, in China the dishes are placed on the table and everybody shares. If you are being treated by a Chinese host, be prepared for a ton of food. Chinese are very proud of their culture of food and will do their best to give you a taste of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cuisine. Among friends, they will just order enough for the people there. If they are taking somebody out for dinner and the relationship is polite to semi-polite, then they will usually order one more dish than the number of guests ( people, five dishes). If it is a business dinner or a very formal occasion, there is likely to be a huge amount of food that will be impopssible to finish. A typical meal starts with garlic. These are followed by the main courses, hot meat and vegetable dishes. Finally a soup is brought out, which is followed by the starchy "staple"food, which is usually rice or noodles or sometimes dumplings. Many Chinese eat rice (or noodles or whatever) last, but if you like to have your rice together with other dishes, you should say so early on. One thing to be aware of is that when eating with a Chinese host, you may find that the person is using their chopsticks to put food in your bowl or plate. This is a sign of politeness. The appropriate thing to do would be to eat the whatever-it-is and say how yummy it is. If you feel uncomfortable with this, you can just say a polite thank you and leave the food there, and maybe cover it up with a little rice when they are not looking. There is a certain amount of leniency involved when dealing with Westerners. So you won't be chastised. Eating No-no's Traditionally speaking, there are many taboos at Chinese tables, but these days not many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hem. However, there are a few things to keep in mind, especially if you are a guest at a private home. 1) Don't stick your chopsticks upright in the rice bowl. Instead,lay them on your dish. Th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when somebody dies, the shrine to them contains a bowl of sand or rice with two sticks of incense stuck upright in it. So if you stick your chopsticks in the rice bowl, it looks like this shrine and is equivalent to wishing death upon a person at the table! 2) Make sure the spout of the teapot is not facing anyone. It is impolite to set the teapot down where the spout is facing towards somebody. The spout should always be directed to where nobody is sitting,usually just outward from the table. 3) Don't tap on your bowl with your chopsticks. Beggars tap on their bowls, so this is not polite. Also, in a restaurant, if the food is coming too slow people will tap their bowls. If you are in someone's home, it is like insulting the cook. Eat Local You can get expensive, delicious meals in any of the large hotels, but if you are looking for atmosphere, you have to go to a local joint. Not only is it cheaper, but you can get a good look at the locals and what normal people are like. And what the food lacks in presentation is made up for in the taste. Some restaurants have English menus, but don't count on it. A good way to choose dishes is to look at what othes are eating and point at it for the waitress. The other option is to play "Myatery Dinner," where players randomly point at items in the menu and wait for the surprise dishes to come. Whoever orders the braised dog heart with scallions in shark vomit sauce wins! If you bring your Guide with you, however, you can use the food guide in the back of the book to choose some safe and delicious fare. Also, be sure to sample the local brew, Yanjing Beer. Drining Gan Bei!(cheers!) Alcohol is a big part of eating in Beijing. Especially when dining with Chinese hosts, you can expect the beer to flow freely and many beis to be gan-ed.(Gan Bei literally means "dry the glass")Besides beer, the official Chinese alcoholic beverage is bai jiu, high-proof Chinese liquor made from assorted grains. There are varying degrees of bai jiu, and some are quite good. The Beijing favorite is called Er Guo Tou, which is a whopping 56% alcohol. More expensive and less formidable are Maotai and Wuliangye, which go for about 300-400 yuan per bottle. In comparison, Er Guo Tou costs a modest 4or 5 yuan per ping(bottle). If you are not a drinker, or don't feel up to the challenge, just say "wo bu hui he jiu"(I don't drink). It is generally acceptable to use Coke or tea as an alcohol substitute.

其实一样西餐吃饭要的是安静不能有声音最重要的是西餐实用的是金属刀和叉中餐就要温文尔雅其实也是安静 所以一样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