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古生物学专业论文题目参考

发布时间:

古生物学专业论文题目参考

关于鸟类进化的怎么样?之前听了周忠和(世界著名古生鸟类专家)这部分中国做的比较领先。关于鸟类是如何起源的,在google上搜一下这个题目

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创立140余年了,在其诞生之初,是作为一种假说被提出来的。除达尔文本人从对一些植物,动物形态的观察得出的推论外,并没有什么化石证据。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书中论及化石时,标题为“不完美的地质记录”。他承认在当时的化石研究中并未有证据显示有物种间过渡类型的存在,并指出这可能是最易于检验而又具有杀伤力的反进化论的理由。他看到了进化论的先天缺陷,并希望后人能予以验证。但是时至今日,进化论已成为一个公理;一个信仰;甚至一个宗教。不能讨论,更不能批判,只能无条件接受,否则就将招致无情的围剿,甚至被贴上“伪科学”,“反科学”的标签而断送自己的研究前程。在当今任何一本生物学杂志上,已经找不到任何质疑进化论的论文了。SCOTT和COLE在八十年代初,检索了当时的4000多种学术刊物,未发现任何一篇反进化论的论文,在68种与生物起源有关的学术期刊中,也未发现任何一篇是质疑进化论的。GEORGE W. GILCHRIST在1997年调查了世界上最大的五种期刊数据索引,也未发现反进化论或非进化论的论文。进化论者自豪地宣称,进化论对神创论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似乎进化论的合理性及不言自明性又得到了一次证明。 事实真的如此吗?进化论已是绝对的真理了吗?其实不然,SCOTT和COLE的工作还发现,在1985年提交的135000篇论文中,确有18篇论文是反进化论的和非进化论的。而这18篇论文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发表。进化论并非无懈可击,而是它的维护者不允许任何针对它的挑战。这更加给人一种印象:进化论并非确立于自身学说的科学性和完美程度,而是确立于众多崇拜者的信仰。进化论并非KARL POPPER意义上的“经验科学”(EMPIRICAL SCIENCE),而是一个假说,信仰和并不完美的证据的杂合体。 事实上,我们今天科学研究所发现的东西,已经足以让人们重新考虑进化论的正确性了。但这些事实要么被回避,要么被抹杀,人们在思维定式的驱使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盛行理论的卫道士,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不符合理性的科学精神的。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正视旧理论的缺陷及其面临的挑战,并勇于摆脱束缚。只有这样,科学才能向前发展,人类才能向前推动。 一、达尔文主义自身的缺陷 (一)比较解剖进化论者通过动物的器官在形态和功能方面的类比,定了所谓的同源器官,并由此说明在进化树中某一谱系的动物该器官在进化中发生的形态与功能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首先,同源器官的定义就非常牵强,你必须首先承认动物是进化的,才能找到同源器官。因此这绝不能算做进化论中的一个证据,而只能是一个推论。即我们只能说因为进化论正确,所以进化树中某一谱系中的动物存在同源器官,而不能说同源器官的存在证明进化的存在。现代基因学和遗传学诞生后,对生物体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在更本质的层次--基因及分子水平有了崭新的认识。形态和功能只是表相,它们是由基因决定的,相同的形态可能对映于完全不同的基因。如果认为从鸟类的翅到哺乳动物的前肢是进化的话,那么它们的基因也应表现为对映于形态相同程度的进化。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现在仍有人试图从表面现象说明问题,只能被认为是肤浅的。 (二)古生物学 1. 凌乱的化石证据 无论是进化论者还是反进化论者,都希望古生物化石能辅证自己的观点。如果说达尔文时代缺少化石记录的话,那么到今天为止,人类已收集了数以万吨记的化石,是否已证明进化论的正确了呢?事实上依然不能。CHICAGO的FIELD MUSEUM OF NATRURAL HISTORY的古生物学家RAUP本是进化论者,但后来不得不放弃自然选择学说,而支持幸运者生存说。他说该馆拥有现有已知化石物种的近五分之一,可是已经确证的中间过渡类型的化石比达尔文时代还少。现有化石记录混乱不堪,人为按进化论组成的谱系漏洞百出,根本不能说明问题。进化论者们所使用的分类方法及标准又不同,因此对某一化石的断代也经常争论不休,得不到一个统一的结论。 进化论者常用的一个较为完备的进化谱系证据是脊椎动物序(VERTEBRATE SEQUENCE),包括从鱼类到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直至人的进化。从鱼类到两栖类,曾发现一种叫RHIPIDISTIAN的鱼化石,其骨骼特徵类似于两栖类,因此被认为是鱼类到两栖类的过渡类型。但当另一种叫COELACANTH的活化石发现后,这种观点被立即推翻,因为这两种动物在进化谱系中的亲缘关系是极近的,但研究表明,COELACANTH并无任何上岸的可能性。曾经轰动一时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曾被视为进化论的铁证,因为它即具有爬行动物的特徵,又具有鸟类的特徵而被视为一个著名的过渡类型。后来发现,始祖鸟所具有的爬行类特徵,如爪和牙齿,在现代鸟类中也存在,如南美洲OPISTHOCOMNSH-OATZIN 和非洲的TOURACOCORYTHAIX。也就是说这个证据并不能用于判定鸟类与爬行类的过渡类型。另外,JENSEN早在1977年《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指出,与始祖鸟同一地层出土的化石被怀疑为近似于现代鸟类动物的股骨,因此,始祖鸟即非“始祖”,也非种间类型。1991年在中国辽宁发现的年代与始祖鸟相同或更早的鸟类化石更加深了始祖鸟的地位危机。 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拉玛古猿(RAMAPITHECUS)具有重要意义。它的下颌骨兼具人类与猩猩的特徵,牙床结构类似于人,不具有猩猩的门齿与犬齿,但上下颌的距离与颌骨的长度又近似于猩猩,这被视为是进化论的一个铁证。然而后来在非洲发现的一种狒狒(THEROPITHECUSGLADE)与拉玛古猿具有相同的牙齿及面骨特徵,但却被视作一种狒狒。由此可见,这个判据也是模棱两可的。 2. 寒武纪生物大爆炸(CAMBRIAN EXPLOSION) 达尔文对自己理论的最终归宿评价道:“如果可以证明任何复杂的器官不能通过无数的,持续的,微小的改变形成的话,我的理论将绝对失败”。 寒武纪生物大爆炸恰恰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证。大约在五亿三千万年前,在短短的几万年内,几乎现在所有生物的门同时出现在地球上。从海洋里巨大的管状蠕虫,甲壳类到较为高级的脊索动物并存。如果进化确如达尔文所言由点滴的,渐进的方式进行,那么数百万年的时间无论如何也不足以完成这一历程。虽然寒武纪之前的多细胞生物化石也有发现,但按进化论的观点,它们与寒武纪生物并无承传关系。现代达尔文主义者STEPHEN J GOULD亦无法解释,称之为“迷中之迷”(ENIGMA OF ENIGMAS),事实上寒武纪生物大爆炸是进化论不可逾越的障碍。 3. 人类的起源 在《物种起源》发表之际,达尔文曾说:“只有人类的进化,怎么都不可能用我的进化论来说明”。 的确,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人类的进化太快了。以人为例,进化论者认为,人类诞生的历程为: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200万年前) ----原人(代表为BETICONTUROPS 50万年前) ---- 旧人(代表为NEANDERTHALIAN 10万年前)----新人(5万年前) ---- 现代人类(5千年前).在这一过程中,人脑容量以爆炸般的速度增大。而现代人类产生后,进化又仿佛突然消失了,五千年来人的脑容量基本未变。再看脑细胞数量,现代类人猿为10亿个,而现代人类约为140亿个。单从数字上看是增大了14倍,但智力水平却发生着跳跃性的变化,这些证据强烈地暗示:这个进化树是不正确的。这些物种也许根本没有任何亲缘关系,而进化论者只是按时间顺序把它们拼凑在一起而已。 另外,六十年代以来,肯尼亚OLDUVAI峡谷和RUDOCF湖附近地区的考古发现,也给进化论提出了许多反例。1972年出土了一具类人动物的头骨化石,编号为KNM-ER-1470,简称1470号人。按其分类特徵,它类似于现代人,属于人属(HOMO GENUS),比南方古猿和直立猿人(HOMO ERECTUS)要进步得多,但它却处于290万年前。1470号人比进化论者所公认的人类始祖南方古猿早九十万年,比直立猿人早二百万年。这从根本上动摇了进化论的证据,成为古人类学中的一件悬案,至今没有一个进化论者能够归属1470号人在进化树中的位置。 (三)胚胎学 与比较解剖学类似,胚胎学从生物发育过程中形态的变化,推论出高等动物的胚胎在发育中重现其进化历程。如人类胎儿在发育之初与猪和鼠的胎儿都具有鳃裂和尾,形态也很相似,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首先,人类胎儿的“鳃裂”事实上不是鳃裂,而是快速发育的皮肤的褶皱;其次,人类胎儿的尾状结构也绝不是尾,而是神经管。在蛙胎发育过程中的尾状结构亦是神经管。再次,形态这一表象是由基因决定的。较为普遍接受的HOX基因调控理论认为,动物形态虽然丰富多彩,但在分子水平上的调控都是一致的,因此,动物胚胎发育之初形态相似,是由于HOX基因调控水平相同而已。这是近年来发育生物学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也就是说,从形态相似仍不能得出本质亦相似的结论。 二、 不可回避的化学进化 生命产生前在分子水平上的进化(PREBIOLOGICAL EVOLUTION)被称为化学进化。完整意义上的进化论,不仅要回答生命产生后的生物进化过程,而且还要解决生命物质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即怎样由简单,无机的小分子进化到复杂,有机的大分子,进而产生生命体。但这个问题被进化论者们故意地回避了。 《DARWIN'S BLACK BOX》一书的作者BEHE教授,对数种有关进化分子生物学的学术期刊(包括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等权威杂志),近十年来所发表的上千篇文章的研究表明,在这方面的进行的工作是零。化学进化被回避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进化论者根本无法回答。流行的观点认为,原始地球拥有还原性大气,含有氮,氢,硫化氢等成份,不含或含少量的氧。大气放电经常发生,原始海洋中水温较高,并有频繁的地质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基于这种观点,1951年STANLEY MILLER进行了著名的“原始汤”(PREBIOTIC SOUP)实验,他在一个烧瓶中模仿原始地球的环境,用气体放电模拟雷电。实验结束后,在产物中分离到了氨基酸,这个结果轰动了科学界。但更多的问题暴露后,乐观主义渐渐消失了。我们仅举两例,说明他们的困境。 (一)化学选择所有生物大分子结构均表现为空间上的有序,蛋白质分子除了特定氨基酸的连接外,还能形成Alpha-螺旋(HELIX);Beta-折叠(SHEET)等二级结构;结构域(STRUCTURAL DOMAIN)等三级结构;直至形成四级结构---亚基(SUBUNIT)。双链DNA分子由两条单链组成,除单个核甘酸的连接与氢键作用外,还能形成双螺旋和超螺旋(A-DNA;B-DNA;Z-DNA等),所有这些结构都与该大分子的功能紧密相联。一旦这些结构遭到破坏,该大分子就会失活,所以生物体在合成生物大分子时表现出极高的精确性。 假设第一条具有生命功能的多(月太)链出现在原始海洋中,其序列为A,B,C...(A,B,C...代表天然的人体所需的二十种氨基酸)。其形成的必然条件是: (1)A,B,C...等具有足够的浓度,这样A,B,C分子才有可能相遇而发生反应。 (2)从氨基酸形成多(月太)的反应是缩聚反应,每步反应会生成一分子水,从化学平衡的原理看,反应需要脱水剂,否则水将抑制该反应。 (3)假设A与B的结合是随机的,而结合C时是选择性的,按热力学原理,这是一个(火商)减的反应,必须得有外界能量的输入。如果以上三个条件全部成立,那么C到底是由什么因素决定而被选择的呢?进化论者只能回答:绝对的随机。但在自然环境中,上述三个条件决不可能同时满足,这个随机过程缺乏先决条件。另外,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进化论者的答案是不可能被证伪的(FALSIFIABLE),而且在经验世界中是不可检验的。 BEHE教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他认为,蛋白质绝对随机,自然地产生,就如同一个人指望把热水,鸡蛋,面粉,糖和可可粉随机放在一起就能产生一个巧克力蛋糕一样荒唐。 (二)光学选择性 生物世界是一个不对称的世界,如果你注意观察过你的手,你会发现左右手在空间上无法完全重合,但左手和右手的镜像却能重合。在化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手性”(CHIRALITY),几乎所有的生物大分子都是手性的。比如,组成人体的糖类一般是右旋的,而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是左旋的。而左旋的糖和右旋的氨基酸,几乎不能被人体利用。一般认为,在非手性的环境中不能产生手性化合物,而只能产生外消旋体,即等量的右旋和左旋体构成的混合物。现代不对称合成化学通常采用昂贵的手性催化剂,才能使反应按照人所期望的方向进行,得到单一的手性化合物。在MILLER的实验里,所有得到的氨基酸都是外消旋体。假如还用前文所举的例子A-B-C...序列,又是谁选择了左旋的氨基酸呢?众所周知,最简单的蛋白质是胰岛素--51(月太),那么由自然界随机地从二十种天然外消旋体中选择合成一个51(月太),得到全部由左旋氨基酸构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胰岛素分子的几率有多大呢?简单的数学计算可以证明是(1/40)的51次方。而在实践中,其几率是零,根本就不可能发生。MILLER的实验带给进化论者的并不是福音,而是更加剧了其深刻的危机。 进化论发展至今,已经走入了死胡同。它认为人类由偶然中产生,进化即无目的又无方向。进化论者已变成狭隘,自负的信仰者,丧失了科学的探索精神,甚至拒绝对任何进化论体系外的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他们认为科学是研究存在和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凡是现代科学无法证实的,无法研究的,都是不真实的,进化论就是绝对的真理,他们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不愿向外迈出一步。CORNELL大学的WILLIAM PROVINE就断言,根据进化论的结论,人只是复杂的生物机器,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道德,信仰都不存在,也没有任何自由意志,这完全回到了十九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是人类思想的重大倒退。可悲的是,这是信奉进化论的必然结果。 从科学史上看,固步自封只能加速旧体系的崩溃。如今,人类已经步入一个新的世纪,只要人们勇于打破固有的观念与框框,新科学的曙光一定会升起在地平线上。这个比较详细了。

生物技术作为一门高新技术学科,必须经过长期培养才能在实际应用中显示出一定的效果,生物技术研究的范围也很广。生物技术专业的论文怎么写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生物技术专业论文选题题目_生物专业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生物论文题目

[1]不同温度下制备的生物炭对水相Cu~(2+)的吸附表现

[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治疗药物监测实验室的感染防控策略

[3]脱毒地黄试管苗的微扦插快繁技术研究

[4]水产蛋白源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5]杉木ClSAUR25基因5’侧翼序列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6]芒果MiTFL1-4基因启动子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7]乳酸菌调控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发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8]基于模拟胃肠道消化的云南民族乳制品蛋白肽研究

[9]肠道派氏结M细胞在淋巴传递中的生物功能及靶向载体研究进展

[10]家禽肠道健康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11]生物素对动物毛发生长的影响及其应用

[12]Bacillus asahii OM18菌剂载体筛选及其对玉米的促生效果

[13]江苏省湖泊水生植物优势种对氮、磷去除效果比较研究

[14]三维荧光分析评价腐殖酸高级氧化前处理效果的研究

[15]生物炭对铜污染土壤的修复及水稻Cu累积的影响

[16]基于鱼类需求的淮河上游息县枢纽工程闸下河段环境流量研究

[17]基于高通量测序探讨大宁河不同水华期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组成

[18]裂解温度对不同原材料生物炭理化特性的影响

[19]山楂鲨烯合酶CpSQS1,CpSQS2的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分析

[20]甜菜素合成相关基因BvDDC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21]“伞形集团”典型国家LULUCF林业碳评估模型比较研究

[22]小麦和苜蓿套作 种植 对土壤水分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3]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对模拟降水变化的响应

[24]重庆都市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

[25]黄土高原降雨梯度对刺槐不同器官内源激素分布格局及生长的影响

[26]基于改进参数的长三角城市生态足迹分析及其可持续性评价

[27]黄土丘陵区退耕草地群落盖度与地上生物量关系

[28]模拟降雨量变化与CO_2浓度升高对小麦光合特性和碳氮特征的影响

[29]黑色地膜覆盖土壤水热效应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0]生物土壤结皮生态修复功能研究及对石漠化治理的启示

[31]__核电厂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和污染指数评价

[32]鸡和鸭对山苍子果渣养分和能量利用率的研究

[33]多级AO+潜流湿地对生活污水中的EDCs及常规污染物的去除试验研究

[34]人类生物医学干预是合法的政策监管手段吗?

[35]Rev-erbα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36]医用生物胶体分散剂在1064 nm Nd:YAG激光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术后的应用

[37]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的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

[38]化学动力学疗法:芬顿化学与生物医学的融合

[39]金银花和蒲公英对肉源性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

[40]亿年前动物“临终遗迹”的发现将分节动物的祖先推前了一千万年

[41]趋磁细菌磁小体合成的相关操纵子和基因

[42]霉菌毒素的生物脱除 方法 及机理研究进展

[4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畜禽寄生虫病调查

[44]基于O_2/Ar比值估算海洋混合层群落净生产力的研究进展

[45]海岸线的溢油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进展

[46]海洋中挥发性卤代烃的研究进展

[47]海水养殖生境中硫化物污染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48]紫檀芪改善睡眠限制小鼠运动耐力的作用及其机制

[49]华癸中慢生根瘤菌多铜氧化酶基因mco的功能研究

[50]中南民族大学教师团队在自然指数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发表研究成果

生物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

1、基于多元相场理论的细菌生物膜生长动力学建模及其数值模拟

2、血管紧张素II经酸性鞘磷脂酶/神经酰胺通路致动脉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

3、盐胁迫对鹅耳枥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4、2种应激诱导大鼠迷走复合体神经元的Fos表达

5、重组大肠杆菌SAHN和Lu_S蛋白表达及群感效应分析

6、基于线粒体控制区Dloop序列的长臀(鱼危)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7、喉功能保留外科的喉功能解剖

8、褪黑素通过减轻内质网应激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9、生长分化因子-11促进小鼠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的研究

10、脂肪因子CTRP3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11、治疗性血管化策略研究进展

12、SD大鼠绝经后骨质疏松疾病动物模型的构建

13、牛血清在百日咳毒素CHO细胞簇聚试验中的影响

14、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鉴定与群体进化分析

15、B细胞受体核心岩藻糖基化调节成熟B细胞的信号转导

16、NaHS对慢性间歇性低氧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张力的影响

17、利用果蝇模型探讨SCA3/MJD与PD发病机制的相关性

18、纳米金属氧化物对耐药基因水平转移的影响

19、果胶酶液体发酵条件优化与酶学特性研究

20、丛枝菌根真菌根外菌丝形成时间及对牧草的促生长效应

21、左心耳形态和功能影像学评估的研究进展

22、金胺O荧光染色在结核病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3、上海常绿树种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效益研究

24、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5、城镇化对物流业碳排放变动影响研究

26、干扰素γ增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27、血脑屏障的研究进展

28、南北贸易、产权维护不对称与发展中国家生态资源贫瘠化

29、朱溪流域植被覆盖变化与居民点的空间关系

30、布氏田鼠秋季家群数量与捕食风险的关系

31、圆蟾舌蛙鸣声特征分析

32、大渡河流域黄石爬鮡的年龄与生长

33、雅砻江短须裂腹鱼胚胎和卵黄囊仔鱼的形态发育

34、基因序列的搜索与相似性比对

35、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生物标记物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36、促红细胞生成素衍生肽抑制细胞自噬减轻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37、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心血管损害的临床特点与相关因素

38、华卟啉钠的光漂白性质研究

39、采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检测核设施周围水域的遗传毒性

40、鲤鱼墩遗址史前人类行为模式的骨骼生物力学分析

41、稳定微环境微流控细胞培养芯片的设计与制备

42、国产与进口心脏单腔起搏器临床应用比较

43、心房电极导线脱位到心室致反复心室安全起搏一例

44、谷氨酸受体在实验性青光眼视网膜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45、基于恢复动力学生态系统恢复建设的研究

46、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毒种的遗传稳定性

47、一株鸡源乳酸菌FCL67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48、人凝血/抗凝血因子类产品蛋白含量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验证

49、肺孢子菌肺炎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50、气象因素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关联研究

生物技术毕业论文选题

[1]生物技术本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禽源HSP70、HSP40和RPL4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3]中间锦鸡儿CiNAC038启动子的克隆及对激素响应分析

[4]H9和H10亚型禽流感病毒二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5]单细胞测序相关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6]动物细胞工程在动物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7]现代生物化工中酶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

[8]GIS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概述

[9]现代生物技术中酶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0]两种非洲猪瘟病毒检测试剂盒获批

[11]基因工程技术在生物燃料领域的应用进展

[12]基于CRISPR的生物分析化学技术

[13]生物信息技术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14]高等工科院校创新型生物科技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15]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

[16]生物技术启发下的信息技术革新

[17]日本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推进管理

[18]中国基因技术领域战略规划框架与研发现状分析及建议

[19]鸡细小病毒与H_9亚型禽流感病毒三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0]基于化学衍生-质谱技术的生物与临床样本中核酸修饰分析

[21]合成生物/技术的复杂性与相关伦理 政策法规 研究的科学性探析

[22]合成生物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3]应用型本科高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考

[24]知识可以改变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吗?——探究科技争议下的极化态度

[25]基因工程在石油微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26]干细胞技术或能延缓人类衰老速度

[27]生物技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8]动物转基因高效表达策略研究进展

[29]合成生物学与专利微生物菌种保藏

[30]加强我国战略生物资源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31]微生物与细胞资源的保存与发掘利用

[32]颠覆性农业生物技术的负责任创新

[33]生物技术推进蓝色经济——NOAA组学战略介绍

[34]人工智能与生物工程的应用及展望

[35]中国合成生物学发展回顾与展望

[36]桓聪聪.浅谈各学科领域中生物化学的发展与应用

[37]转基因成分功能核酸生物传感检测技术

[38]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研究

[39]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及其考核方式的改革

[40]生物技术处理船舶舱底含油污水

[41]校企合作以产学研为平台分析生物技术类人才培养

[42]生物技术专业“三位一体”深化创新创业 教育 改革

[43]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44]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45]生物有机化学课程的优化与改革

[46]地方农业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

[47]不同育种技术在乙醇及丁醇高产菌株选育中的应用

[48]探秘生命的第三种形式——我国古菌研究之回顾与展望

[49]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50]我国科研人员实现超高密度微藻异养培养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选题题目相关 文章 :

★ 生物技术论文范文

★ 我们身边的生物技术论文(2)

★ 初中生物科技论文范文(2)

★ 生物类学术论文(2)

★ 生物制造技术论文范文(2)

★ 生物制药技术论文范文两篇(2)

★ 浅谈现代生物技术论文(2)

★ 生物制药技术论文两篇

★ 关于生物科技论文范文2000字(2)

★ 生物工程技术论文(2)

古生物地层学论文题目

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创立140余年了,在其诞生之初,是作为一种假说被提出来的。除达尔文本人从对一些植物,动物形态的观察得出的推论外,并没有什么化石证据。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书中论及化石时,标题为“不完美的地质记录”。他承认在当时的化石研究中并未有证据显示有物种间过渡类型的存在,并指出这可能是最易于检验而又具有杀伤力的反进化论的理由。他看到了进化论的先天缺陷,并希望后人能予以验证。但是时至今日,进化论已成为一个公理;一个信仰;甚至一个宗教。不能讨论,更不能批判,只能无条件接受,否则就将招致无情的围剿,甚至被贴上“伪科学”,“反科学”的标签而断送自己的研究前程。在当今任何一本生物学杂志上,已经找不到任何质疑进化论的论文了。SCOTT和COLE在八十年代初,检索了当时的4000多种学术刊物,未发现任何一篇反进化论的论文,在68种与生物起源有关的学术期刊中,也未发现任何一篇是质疑进化论的。GEORGE W. GILCHRIST在1997年调查了世界上最大的五种期刊数据索引,也未发现反进化论或非进化论的论文。进化论者自豪地宣称,进化论对神创论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似乎进化论的合理性及不言自明性又得到了一次证明。 事实真的如此吗?进化论已是绝对的真理了吗?其实不然,SCOTT和COLE的工作还发现,在1985年提交的135000篇论文中,确有18篇论文是反进化论的和非进化论的。而这18篇论文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发表。进化论并非无懈可击,而是它的维护者不允许任何针对它的挑战。这更加给人一种印象:进化论并非确立于自身学说的科学性和完美程度,而是确立于众多崇拜者的信仰。进化论并非KARL POPPER意义上的“经验科学”(EMPIRICAL SCIENCE),而是一个假说,信仰和并不完美的证据的杂合体。 事实上,我们今天科学研究所发现的东西,已经足以让人们重新考虑进化论的正确性了。但这些事实要么被回避,要么被抹杀,人们在思维定式的驱使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盛行理论的卫道士,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不符合理性的科学精神的。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正视旧理论的缺陷及其面临的挑战,并勇于摆脱束缚。只有这样,科学才能向前发展,人类才能向前推动。 一、达尔文主义自身的缺陷 (一)比较解剖进化论者通过动物的器官在形态和功能方面的类比,定了所谓的同源器官,并由此说明在进化树中某一谱系的动物该器官在进化中发生的形态与功能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首先,同源器官的定义就非常牵强,你必须首先承认动物是进化的,才能找到同源器官。因此这绝不能算做进化论中的一个证据,而只能是一个推论。即我们只能说因为进化论正确,所以进化树中某一谱系中的动物存在同源器官,而不能说同源器官的存在证明进化的存在。现代基因学和遗传学诞生后,对生物体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在更本质的层次--基因及分子水平有了崭新的认识。形态和功能只是表相,它们是由基因决定的,相同的形态可能对映于完全不同的基因。如果认为从鸟类的翅到哺乳动物的前肢是进化的话,那么它们的基因也应表现为对映于形态相同程度的进化。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现在仍有人试图从表面现象说明问题,只能被认为是肤浅的。 (二)古生物学 1. 凌乱的化石证据 无论是进化论者还是反进化论者,都希望古生物化石能辅证自己的观点。如果说达尔文时代缺少化石记录的话,那么到今天为止,人类已收集了数以万吨记的化石,是否已证明进化论的正确了呢?事实上依然不能。CHICAGO的FIELD MUSEUM OF NATRURAL HISTORY的古生物学家RAUP本是进化论者,但后来不得不放弃自然选择学说,而支持幸运者生存说。他说该馆拥有现有已知化石物种的近五分之一,可是已经确证的中间过渡类型的化石比达尔文时代还少。现有化石记录混乱不堪,人为按进化论组成的谱系漏洞百出,根本不能说明问题。进化论者们所使用的分类方法及标准又不同,因此对某一化石的断代也经常争论不休,得不到一个统一的结论。 进化论者常用的一个较为完备的进化谱系证据是脊椎动物序(VERTEBRATE SEQUENCE),包括从鱼类到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直至人的进化。从鱼类到两栖类,曾发现一种叫RHIPIDISTIAN的鱼化石,其骨骼特徵类似于两栖类,因此被认为是鱼类到两栖类的过渡类型。但当另一种叫COELACANTH的活化石发现后,这种观点被立即推翻,因为这两种动物在进化谱系中的亲缘关系是极近的,但研究表明,COELACANTH并无任何上岸的可能性。曾经轰动一时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曾被视为进化论的铁证,因为它即具有爬行动物的特徵,又具有鸟类的特徵而被视为一个著名的过渡类型。后来发现,始祖鸟所具有的爬行类特徵,如爪和牙齿,在现代鸟类中也存在,如南美洲OPISTHOCOMNSH-OATZIN 和非洲的TOURACOCORYTHAIX。也就是说这个证据并不能用于判定鸟类与爬行类的过渡类型。另外,JENSEN早在1977年《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指出,与始祖鸟同一地层出土的化石被怀疑为近似于现代鸟类动物的股骨,因此,始祖鸟即非“始祖”,也非种间类型。1991年在中国辽宁发现的年代与始祖鸟相同或更早的鸟类化石更加深了始祖鸟的地位危机。 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拉玛古猿(RAMAPITHECUS)具有重要意义。它的下颌骨兼具人类与猩猩的特徵,牙床结构类似于人,不具有猩猩的门齿与犬齿,但上下颌的距离与颌骨的长度又近似于猩猩,这被视为是进化论的一个铁证。然而后来在非洲发现的一种狒狒(THEROPITHECUSGLADE)与拉玛古猿具有相同的牙齿及面骨特徵,但却被视作一种狒狒。由此可见,这个判据也是模棱两可的。 2. 寒武纪生物大爆炸(CAMBRIAN EXPLOSION) 达尔文对自己理论的最终归宿评价道:“如果可以证明任何复杂的器官不能通过无数的,持续的,微小的改变形成的话,我的理论将绝对失败”。 寒武纪生物大爆炸恰恰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证。大约在五亿三千万年前,在短短的几万年内,几乎现在所有生物的门同时出现在地球上。从海洋里巨大的管状蠕虫,甲壳类到较为高级的脊索动物并存。如果进化确如达尔文所言由点滴的,渐进的方式进行,那么数百万年的时间无论如何也不足以完成这一历程。虽然寒武纪之前的多细胞生物化石也有发现,但按进化论的观点,它们与寒武纪生物并无承传关系。现代达尔文主义者STEPHEN J GOULD亦无法解释,称之为“迷中之迷”(ENIGMA OF ENIGMAS),事实上寒武纪生物大爆炸是进化论不可逾越的障碍。 3. 人类的起源 在《物种起源》发表之际,达尔文曾说:“只有人类的进化,怎么都不可能用我的进化论来说明”。 的确,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人类的进化太快了。以人为例,进化论者认为,人类诞生的历程为: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200万年前) ----原人(代表为BETICONTUROPS 50万年前) ---- 旧人(代表为NEANDERTHALIAN 10万年前)----新人(5万年前) ---- 现代人类(5千年前).在这一过程中,人脑容量以爆炸般的速度增大。而现代人类产生后,进化又仿佛突然消失了,五千年来人的脑容量基本未变。再看脑细胞数量,现代类人猿为10亿个,而现代人类约为140亿个。单从数字上看是增大了14倍,但智力水平却发生着跳跃性的变化,这些证据强烈地暗示:这个进化树是不正确的。这些物种也许根本没有任何亲缘关系,而进化论者只是按时间顺序把它们拼凑在一起而已。 另外,六十年代以来,肯尼亚OLDUVAI峡谷和RUDOCF湖附近地区的考古发现,也给进化论提出了许多反例。1972年出土了一具类人动物的头骨化石,编号为KNM-ER-1470,简称1470号人。按其分类特徵,它类似于现代人,属于人属(HOMO GENUS),比南方古猿和直立猿人(HOMO ERECTUS)要进步得多,但它却处于290万年前。1470号人比进化论者所公认的人类始祖南方古猿早九十万年,比直立猿人早二百万年。这从根本上动摇了进化论的证据,成为古人类学中的一件悬案,至今没有一个进化论者能够归属1470号人在进化树中的位置。 (三)胚胎学 与比较解剖学类似,胚胎学从生物发育过程中形态的变化,推论出高等动物的胚胎在发育中重现其进化历程。如人类胎儿在发育之初与猪和鼠的胎儿都具有鳃裂和尾,形态也很相似,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首先,人类胎儿的“鳃裂”事实上不是鳃裂,而是快速发育的皮肤的褶皱;其次,人类胎儿的尾状结构也绝不是尾,而是神经管。在蛙胎发育过程中的尾状结构亦是神经管。再次,形态这一表象是由基因决定的。较为普遍接受的HOX基因调控理论认为,动物形态虽然丰富多彩,但在分子水平上的调控都是一致的,因此,动物胚胎发育之初形态相似,是由于HOX基因调控水平相同而已。这是近年来发育生物学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也就是说,从形态相似仍不能得出本质亦相似的结论。 二、 不可回避的化学进化 生命产生前在分子水平上的进化(PREBIOLOGICAL EVOLUTION)被称为化学进化。完整意义上的进化论,不仅要回答生命产生后的生物进化过程,而且还要解决生命物质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即怎样由简单,无机的小分子进化到复杂,有机的大分子,进而产生生命体。但这个问题被进化论者们故意地回避了。 《DARWIN'S BLACK BOX》一书的作者BEHE教授,对数种有关进化分子生物学的学术期刊(包括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等权威杂志),近十年来所发表的上千篇文章的研究表明,在这方面的进行的工作是零。化学进化被回避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进化论者根本无法回答。流行的观点认为,原始地球拥有还原性大气,含有氮,氢,硫化氢等成份,不含或含少量的氧。大气放电经常发生,原始海洋中水温较高,并有频繁的地质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基于这种观点,1951年STANLEY MILLER进行了著名的“原始汤”(PREBIOTIC SOUP)实验,他在一个烧瓶中模仿原始地球的环境,用气体放电模拟雷电。实验结束后,在产物中分离到了氨基酸,这个结果轰动了科学界。但更多的问题暴露后,乐观主义渐渐消失了。我们仅举两例,说明他们的困境。 (一)化学选择所有生物大分子结构均表现为空间上的有序,蛋白质分子除了特定氨基酸的连接外,还能形成Alpha-螺旋(HELIX);Beta-折叠(SHEET)等二级结构;结构域(STRUCTURAL DOMAIN)等三级结构;直至形成四级结构---亚基(SUBUNIT)。双链DNA分子由两条单链组成,除单个核甘酸的连接与氢键作用外,还能形成双螺旋和超螺旋(A-DNA;B-DNA;Z-DNA等),所有这些结构都与该大分子的功能紧密相联。一旦这些结构遭到破坏,该大分子就会失活,所以生物体在合成生物大分子时表现出极高的精确性。 假设第一条具有生命功能的多(月太)链出现在原始海洋中,其序列为A,B,C...(A,B,C...代表天然的人体所需的二十种氨基酸)。其形成的必然条件是: (1)A,B,C...等具有足够的浓度,这样A,B,C分子才有可能相遇而发生反应。 (2)从氨基酸形成多(月太)的反应是缩聚反应,每步反应会生成一分子水,从化学平衡的原理看,反应需要脱水剂,否则水将抑制该反应。 (3)假设A与B的结合是随机的,而结合C时是选择性的,按热力学原理,这是一个(火商)减的反应,必须得有外界能量的输入。如果以上三个条件全部成立,那么C到底是由什么因素决定而被选择的呢?进化论者只能回答:绝对的随机。但在自然环境中,上述三个条件决不可能同时满足,这个随机过程缺乏先决条件。另外,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进化论者的答案是不可能被证伪的(FALSIFIABLE),而且在经验世界中是不可检验的。 BEHE教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他认为,蛋白质绝对随机,自然地产生,就如同一个人指望把热水,鸡蛋,面粉,糖和可可粉随机放在一起就能产生一个巧克力蛋糕一样荒唐。 (二)光学选择性 生物世界是一个不对称的世界,如果你注意观察过你的手,你会发现左右手在空间上无法完全重合,但左手和右手的镜像却能重合。在化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手性”(CHIRALITY),几乎所有的生物大分子都是手性的。比如,组成人体的糖类一般是右旋的,而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是左旋的。而左旋的糖和右旋的氨基酸,几乎不能被人体利用。一般认为,在非手性的环境中不能产生手性化合物,而只能产生外消旋体,即等量的右旋和左旋体构成的混合物。现代不对称合成化学通常采用昂贵的手性催化剂,才能使反应按照人所期望的方向进行,得到单一的手性化合物。在MILLER的实验里,所有得到的氨基酸都是外消旋体。假如还用前文所举的例子A-B-C...序列,又是谁选择了左旋的氨基酸呢?众所周知,最简单的蛋白质是胰岛素--51(月太),那么由自然界随机地从二十种天然外消旋体中选择合成一个51(月太),得到全部由左旋氨基酸构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胰岛素分子的几率有多大呢?简单的数学计算可以证明是(1/40)的51次方。而在实践中,其几率是零,根本就不可能发生。MILLER的实验带给进化论者的并不是福音,而是更加剧了其深刻的危机。 进化论发展至今,已经走入了死胡同。它认为人类由偶然中产生,进化即无目的又无方向。进化论者已变成狭隘,自负的信仰者,丧失了科学的探索精神,甚至拒绝对任何进化论体系外的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他们认为科学是研究存在和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凡是现代科学无法证实的,无法研究的,都是不真实的,进化论就是绝对的真理,他们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不愿向外迈出一步。CORNELL大学的WILLIAM PROVINE就断言,根据进化论的结论,人只是复杂的生物机器,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道德,信仰都不存在,也没有任何自由意志,这完全回到了十九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是人类思想的重大倒退。可悲的是,这是信奉进化论的必然结果。 从科学史上看,固步自封只能加速旧体系的崩溃。如今,人类已经步入一个新的世纪,只要人们勇于打破固有的观念与框框,新科学的曙光一定会升起在地平线上。这个比较详细了。

乐森璕一生以极大的兴趣从事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研究,发表了许多论著,做了许多奠基性工作,特别是对中国泥盆纪珊瑚的研究做出了许多贡献。早期的珊瑚研究:在1927年乐森璕发表的论文《奉天直隶石炭纪管状珊瑚之一新属》,是第一篇中国学者研究珊瑚化石的著作。乐森璕与黄汲清在1932年合著的《扬子江下游栖霞石灰岩之珊瑚化石》则是中国学者第一部研究早二叠世床板珊瑚、四射珊瑚和苔藓虫的专著,大大丰富了世界同期珊瑚动物群的资料,为国际地质古生物界所重视。1927年到1933年间,乐森璕发表的《广西北部栖霞层新发现之珊瑚化石》、《浙江西南志留纪凤竹页岩中之网膜珊瑚》等一系列珊瑚研究论文,增加了对于中国南方珊瑚动物群的认识,为划分对比地层和确定地质时代提供了新的依据。留学德国的研究成果:1934年到1936年乐森璕赴德国留学,先在格廷根大学研究德国泥盆纪的石燕等腕足动物化石,后在马堡大学师从著名古生物学者魏德肯学习四射珊瑚。他的博士论文《华南广西省中泥盆世四射珊瑚化石群》,详细描述了大量四射珊瑚化石种属,与莱茵区进行对比,结合腕足动物群的对比研究,建立了广西省中泥盆统艾菲尔阶和吉维特阶的地层划分,确定了泥盆系三个统的生物地层,证明该地区下泥盆统存在海相地层,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乐森璕的研究论文《中国南部海相下泥盆统上部及中泥盆统下部地层问题》,经过几十年生物地层学实践的考验,证明地层结论基本正确,奠定了中国南方泥盆系研究的重要基础。四川龙门山泥盆纪地层的详细分层分带研究:在1953年乐森璕应四川省石油管理局之邀,详细研究四川省西北部龙门山地区的泥盆纪地层和化石,把泥盆纪地层划分为上泥盆统2个组、3个化石带,中泥盆统2个组、7个化石带和下泥盆统2个组、3个化石带,列出了各化石带的珊瑚和腕足化石名单。他的研究为四川地区的区域地质研究和石油天然气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推进了中国泥盆系的研究。在龙门山地区野外调查研究期间,乐森璕发现一个寺庙的台阶上露出了一点鱼化石,当即请石匠将这块阶石换下来,经古脊椎动物专家刘宪亭研究确定为新属新种,命名为乐氏江油鱼。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的节甲目鱼化石。这个发现也说明了他观察的精细和知识的渊博。四射珊瑚的总结著作。在1955年,乐森璕与王鸿祯和俞建章一起编写了《中国标准化石》中的腔肠动物部分,对中国已发现的珊瑚化石进行了总结,以满足当时大规模开展地质普查工作的急需。1964年乐森璕与吴望始合著的《珊瑚化石》 (四射珊瑚)一书,是中国第一部全面总结四射珊瑚研究的著作,系统介绍了四射珊瑚的形态、构造、分类、时代分布规律、古生态和演化趋向,以及采集和研究方法。该书在美国、法国和苏联的四射珊瑚总结著作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和修正,代表了当时国内外四射珊瑚研究的新水平。乐森璕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一些问题往往经过长期观察研究,多方验证后才做出结论。60年代,乐森璕到北京西郊小汤山疗养期间,将马特斯著的德文《微体古生物学导论》译成中文,约55万字。他以工作代替了休养。虽已84岁高龄,他还亲自撰写《四射珊瑚类的起源问题》文稿,由科研助手带到第一届全国珊瑚学术会议上宣讲。这篇论文介绍了澳大利亚发现的早寒武世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进而探讨古生代早期珊瑚类的起源和演化历史。

依照海平面相对变化对沉积层序的成因控制关系,在不同的露头上识别出来的纵向的层序序列及海平面变化事件之间的对比相当,实际上就是对它们各自所包含的年代地层属性的确定与认同。层序内各体系域之间在结构及格架上的互相匹配,是开展这一工作的基本原则和途径;当主要依靠露头剖面来进行层序分析时,对其所包含的古生物化石组合、地层叠覆关系等地层基本属性的认识与运用,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层序序列及海平面变化事件的先后、大小、级别以及盆地内、盆地间乃至全球的统一性与否等进行进一步的揭示,建立起该地区的层序年代地层格架。

前文已叙述了研究区奥陶系18个三级层序的界线及岩性特征,现将各层序的生物-年代地层属性以及相应的海平面变化事件分析如下。除注明外,其生物地层资料多据安太庠(1987)、曾庆銮等(1987),并根据我们的观察作了部分补充和修正。

一、研究区层序序列的生物-年代地层属性

1.层序1(OSq1)

在峡东地区,其层序底界之下属于Hirsutodentus simplex带(相当于Cordylodus proavas带上部)沉积;界面之上的本层序含有Monocostatus sevierensis及头足类Dakeoceras,Anguloceras及Clarkoceras等;上覆层序底部则含有Cordylodus angulatus等。因而本层序所在地层被认为可与北美Gasconadian底部Cordylodus lindstromi带相对比,并相当于加拿大组芬兰Broom point剖面的Rhobadinopora flabelliforme Subspp.下部(汪啸风等,1996),也即厘定后的Tramadoc底部(Fortey,1995。下同)。

桃源—慈利一带该层序未获得有效化石。但安太庠(1987)在其上覆层序底部层位获得Cordylodus angulatus带,因此可以推知其下伏的本层序应与峡东西陵峡上部相当。而桃源九溪一带及桃江一带,该层序中下部均采获Rhobadinopora flabelliforme等化石(湖南区调队,1986),因而可与峡东一带西陵峡上部层位相当。

2.层序2(OSq2)

因在峡东、桃源—慈利一带该层序底部曾采获Cordylodus angulatus,在峡东该层序中上部还产有Acanthodus costatus及Glyptognathus quadraplicatus等化石,所以该层序可与北美的Gasconadian中部牙形石B带及C带下部相对比,相当于厘定后的Tremadoc早期。

3.层序3(OSq3)

该层序在峡东仍属Glyptognathus quadraplicatus带。虽在湘西北等地未获化石,但以白云岩为主的岩性及上下叠复关系暗示了它们的可比性。因此该层序应属北美Gasconadian中期C带沉积,相当于Tremadoc中期。

4.层序4(OSq4)

宏观上该层序中下部因含有大量的燧石条带等,可帮助人们在峡东及湘西北一带追索对比。又因为峡东及桃源热市一带,均有等化石,所以仍应属Tremadoc中期沉积。

5.层序5(OSq5)

峡东一带该层序属Paltodus deltifer带,应属Tremadoc中晚期沉积,可与北美Gasconadian上部对比。

6.层序6(OSq6)

因峡东该层序中含有Paltodus deltifer及Tritoechia等,并伏于产笔石Acanthograptus,iaerograptus的页岩之下,因此该层序的时限应属北美Gasconadian中晚期,即Tremadoc晚期沉积。

7.层序7(OSq7)

该层序在峡东期中下部产有Acanthograptus,Kiaerograptus及;上部则产Serratognathus diversus,Paoistodus proteus及Coreanoceras等;在桃源—慈利交界处,该层序下部产Acanthograptus等,上部产及Coreanoceras等;在桃源九溪一带,下部产有少量Adelograptus,Kiaerograptus,上部则产有Tetragraptus及Cameroceras和;桃江一带产有Tetragraptus approximatus等(徐熊飞,1981)。因此该层序应与北美Gasconadian晚期—Demingian期相当;属于厘定后的Tremadoc末期及Arenig初期的沉积。

8.层序8(OSq8)

宜昌地区该层序含Oepicodus evae,及Didymograptus 等;桃源热市一带该层序含Juanognathus veriabilis,Baltoniodus triangularis等;桃源九溪—黄石及慈利陈家河一带,该层序产有等,因此该层序应属于北美Ibexian晚期,大致相当于厘定后的Arenig中期。

9.层序9(OSq9)

在峡东宜昌一带,该层序中下部产有Azygograptus suecicus,Phyllograptus及Baltaniodus navis,Paroistodus parallalus等,上部产及Protocycloceras deprati等;桃源—慈利交界处,该层序中也产Protocycloceras等;桃源九溪一带,该层序中产有 hirundo等;桃江一带对应地层也产有等。因此,该层序应属Arenig中晚期的沉积,并大致可与北美Ibexian顶部—Whiterockian底部相对比。

10.层序10(OSq10)

峡东一带该层序中下部产 rex及Protocycloceras deprati等,上部则产有Glyptograptus sinodentatus,Ampyx,并出现Amorphograthus 等;桃源九溪一带则见有等,因此该层序应属厘定后的Arenig晚期,并与北美Whiterockian中部笔石带9下部层位相当。

11.层序11(OSq11)

峡东一带,该层序中下部产有Undulograptus(前称Glyptograptus,下同)austrodentatus,等,上部产Dideroceras wahlenbergi等,整个层位中则均含有Amorphograptus variabilis;桃源—慈利一带该层序中上部出见有大量Dideroceras等,张建华(1991)并采获等。桃源九溪一带下部产,上部见有Nicolsonograptus等。因此该层序相当于最近新确立的奥陶纪中期Darriwillian阶(陈旭等,1997)或英国厘定后的Llanvirn初期沉积,并大致可与北美Whiterockian阶第9化石带中部相当。

12.层序12(OSq12)

该层序在峡东一带相应层位下部仍见有Dideroceras等,但中上部开始出现Sinoeras,Birmanites,Lituites等(杨敬之,穆恩之,1954;湖北地质局,1978),并与Eoplacognathussuecicus,及大量的Perioden aculeatus等牙形石共生(曾庆銮等,1987;安太庠,1987;张建华,1995)。在桃源—慈利一带,该层序下部仍产有Dideroceras,aginoceras,上部则见到少量Cyclolituites sp.等。桃源九溪一带则缺失相应沉积。由于张建华(1991)曾在宁国组顶部笔石Petrograptus elegans带中发现了共生牙形石等,从而证实了长期以来人们将牯牛潭上部或大部与宁国组顶部或上部相对比的推论。鉴于此,本区该层序应大致和英国厘定后的Llanvirn中部Didymograptus murchisoni带相当,与波罗的海地区Oelard-Viru之交的Aseri阶相对比,并可与北美Chazyian阶之前[即Husterograptus(=Glyptograptus)teretiusculus带之下]的Whiterockian阶顶部地层相当。

13.层序13(OSq13)

该层序在峡东一带发育虽不完整,但仍可见Husterograptus(=Glyptograptus)teretiusculus,Pygodus ancerinus及少量Pygodus serra和Lituites等。在桃源—慈利一带,见有Lituitus,Cyclolituitus等;张建华(1995)并在相应层位发现等。桃源九溪一带,含有—Glossograptus hincksii组合(湖南区调队,1986)。桃江一带则与九溪一带相同。因此,该层序应和新确立的Darriwillian阶晚期或厘定后的Llanvirn晚期带相对比,与北美Chazyian阶早期层位相当。

14.层序14(OSq14)

该层序在峡东一带含有Nemagraptus gracilis,Lituites及少量Baltoniodus 等;在桃源—慈利一带则含较多的Lituites—Cyclolituites组合;湘中桃江一带则有等(徐熊飞,1981;湖南区调队,1986)。因此该层序应相当于厘定的Caradoc初期带(相当于厘定前的Llardeilo晚期),可与北美Chazyian阶上部及Blackriverian阶下部对比,并大致与澳大利亚Gisborian阶相当。

15.层序15(OSq15)

该层序因普遍含有Sinoceras chinense以及Hamorodus?europaeus等,并在桃江一带见有笔石Dicranograptus clingani等,因此应和欧洲同名笔石带对应,并大致可于北美Mohawkian统Trentonian阶中上部或澳大利亚Eastonian阶下部对比,相当于厘定后的Caradoc中期沉积。

16.层序16(OSq16)

该层序因含有大量的Donkalaceras,Richardsonoceras等,并有牙形石Hamarodus?europueas,Potopanderodus?insculptus等,所以应可与英国带上部(可能还有底部)对比,相当于厘定后的Caradoc晚期或北美Cincinnatian下部。

17.层序17(OSq17)

该层序中含有Atractopyge,Nankinolithus,Hammatocnemis以及Protopanderodus?insculptus等。相应层位在川黔以及下扬子地区还产有Foliomena动物群(戎嘉余,1984)。因此可与英国的—Dicellograptus complanatus带底部对比,大致相当于Caradoc末-Ashgill初或Cincinnatian中上部。

18.层序18(OSq18)

该层序因含有Dicellograptus complanatus,(=szechuanensis), typicus,Dicerctogroptusmirus和Amorphognathus ordovicicus等,无疑应和Ashgill大部或北美Cincinnatian上部—Gamachian下部相当,属奥陶纪最晚期产物。

上覆层序(SSq1):该层序的底部为含有Hirnantia-Kinnella动物群的观音桥层及其相应沉积,往上则为含有 acensus 等笔石。因此,该层序应属于奥陶纪最末期—早志留最早期沉积,即Ashgill—Llandovery时期。

由上述生物地层分析,并参照现有测年数据(Harlland等,1989;王鸿祯,1990、1996),可推算出上述各层序的大致延限(表4-1)基本上都在2~5Ma的范围内,与大多数学者给出的三级层序(Vail等,1991;Brett等,1990;Cooper,1990)或正层序(Wang和Shi,1996)的时限基本相当(参见表1-1)。由此可以认为,上扬子地台东南缘奥陶系中所识别出的这18个层序,基本上都属于三级海平面变化的产物。

二、研究区奥陶纪海退事件的生物-年代地层标定

对一个海退事件(regression event)的确认,除去沉积-岩石学的证据,即层序界面标志,更需要这之上的生物地层学研究,即生物带的标定。下面依次简述这些特征。

海退事件1:即西陵峡海退事件1(XLRE1:Xilinxia Regression Event1.缩写下同),标志为奥陶系层序1(OSq1)之底界。汪啸风及笔者等(1996)曾命名为西陵峡海退事件2。此次海退很可能在台区造成了Cordylodus intermedicus带或组合带的全部缺失,以及Cordylodus lindstromi带的部分缺失,不整合之下即为Hirsutodus simplex带沉积,之上则为与带上部相当的沉积(曾庆銮等,1987,安太庠,1987)。陈旭、丘金玉(1986)及曾庆銮(1991)曾论述此次海退。

海退事件2:即西陵峡海退事件2(XLRE2),标志为层序1(OSq1)与层序2(OSq2)之间的层序界面。汪啸风及笔者等(1996)曾命名为海退事件3。由于此次事件与Monocostatus sevirensis带消失以及带牙形石的出现基本吻合,其间可能缺失了相当于带顶部的带下部沉积(曾庆銮等,1987,安太庠,1987)。陈旭、丘金玉(1986)及曾庆銮(1991)曾论述此次海退事件。

海退事件3:即南津关海退事件1(NJRE1),标志为层序2(OSq2)与层序3(OSq3)之间界面。由于界面上下的两个层序中均含有带牙形石(曾庆銮等,1987),并对应着一个小规模的Ⅱ型界面,可知这是发生于此间的一次规模不甚大,地层缺失也为很有限的海退事件。

表4-1上扬子地台东南缘奥陶系层序地层及海退事件与岩石、生物及年代地层对照表

海退事件4:即南津关海退事件2(NJRE2),标志为层序3(OSq3)与层序4(OSq4)之间的Ⅱ型层序界面,界面上下仍属带,但该带在上覆层序中明显衰退(曾庆銮等,1987)。推测它类似于海退事件3,属于Tremadoc中晚期的一次较小规模的升降变化。陈旭、丘金玉(1986)及曾庆銮(1991)、汪啸风等(1996)曾对此进行论述。

海退事件5:即南津关海退事件3(NJRE3),标志为层序4(OSq4)与层序5(()Sq5)之间的Ⅰ型界面。由于上覆层序开始出现Paltodus deltifer带牙形石,下伏层序仍为带(曾庆銮等,1987),因此,此次海退事件同时也是一次十分重要的生物更替事件。该事件基本相当于汪啸风等(1996)曾讨论的海退事件4。只是笔者此次所认定的事件,其界面的层位较汪所指层位低15m左右,且更为准确而易于辨认及对比。

海退事件6:即分乡海退事件1(FXRE1)。标志为层序5(OSq5)与层序6(OSq6)之间小型Ⅱ型界面。由于上下层序均属带(曾庆銮等,1987;安太庠,1987),推测此次海退的规模和延续时间可能不是太大太长。陈旭、丘金玉(1986)及曾庆銮(1991)曾论及此次海退。

海退事件7:即分乡海退事件2(FXRE2),标志为层序6(OSq6)与层序7(OS7)之间界面。由于界面类型局部为大规模的Ⅱ型,其上覆层序中上部开始出现Paroistodus proteus/Serratognathus diversus带,下伏层序仍属带(曾庆銮等,1987;安太庠,1987),因此此次海退无疑是一次规模较大的事件,并导致了重要的生物更替。

海退事件8:即红花园海退事件(HHRE),标志为剥蚀明显的层序7(OSq7)与层序8(()Sq8)之间界面。由于这是一个较大规模的淹没型(D型)界面,界面上下存在较多的剥蚀缺失及沉积缺失。在峡东等地区,可能同时造成了下伏—带及上覆的—带的部分缺失,而使带几乎直接覆于带之上(曾庆銮等,1987;安太庠,1987;汪啸风等,1996)。在邻近的川黔等地,这一缺失甚至更多更大(汪啸风,1980;赖才根等,1982)。陈旭、丘金玉(1986)、曾庆銮(1991)及汪啸风等(1996)曾论及此次海退。

海退事件9:即大湾海退事件1(DWRE1),标志为层序8(OSq8)与层序9(OSq9)之间的Ⅱ型界面。在峡东一带,基本上与带及带的消失及Azygograptus suecicus带及—带的出现一致。其间可能缺失了部分带等,因此该事件可能是一次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升降变化。

海退事件10:即大湾海退事件2(DWRE2),标志则为层序9(OSq9)与层序10(()Sq10)之间界面。这是一个较显著的Ⅱ型界面,基本上与带的衰落、带及带的出现一致,并造成Microzoakodina parva带的大部分缺失或发育不全(曾庆銮等,1987;汪啸风等,1996)。因此,这也是一次极为重要的生物更替事件。汪啸风等(1996)将该事件命名为大湾海退事件,并进行了较详细讨论。

海退事件11:即大湾海退事件3(DWRE3),标志为层序10(OSq10)与层序11(OSq11)之间小规模Ⅱ型界面。基本上与带的消失、带的出现一致。但总体上牙形石动物群与下伏层序相同,仍属带,并且没有大的岩相变化,因此推测其间缺失可能不会太大。

海退事件12:即牯牛潭海退事件1(GNRE1),标志为层序11(OSq11)与层序12(OSq12)之间的较大规模Ⅱ型界面。此次变化基本上与带及Nicholsonograptus fasciculatus带的消失,动物群的衰落,及带及原始类型的Sinoceras—Lituites动物群的出现一致(杨敬之等,1954;张文堂,1962;湖北地质局,1978)。此次海退造成了部分带的缺失,更可能因此而造成了—带在湘西九溪一带的缺失(当然也不排除下一次海退事件的作用)。

海退事件13:即牯牛潭海退事件2(GNRE2),标志为层序12(OSq12)与层序13(OSq13)之间的D型界面。该界面基本上与笔石Husterograptus teretiusculus—Glossograptus hincksii带的出现一致,对应的牙形石基本上是的随后出现(曾庆銮等,1987)。其间在台地相区可能因此而造成了部分及带的缺失或底部不完整发育(曾庆銮等,1987;安太庠,1987;张建华,1995),在台地边缘相区的桃源九溪一带,则可能与—带的缺失有关,并可能造成了—带的部分缺失或发育不完整(湖南区调队,1980)。陈旭、丘金玉(1986)、曾庆銮(1991)、汪啸风等(1996)曾对此次海退事件进行了一些讨论。

海退事件14:即庙坡海退事件1(MPRE1),标志为层序13(OSq13)与层序14(OSq14)之间Ⅱ型界面。它基本上与笔石Nemagraptus gracilis带的兴盛、—组合的衰落一致,与牙形石及的兴起基本吻合。由于相临两个层序的沉积相总体上变化不大,推测此间缺失可能不是太大。

海退事件15:即庙坡海退事件2(MPRE2),标志为层序14(OSq14)与层序15(OSq15)之间Ⅱ型界面。峡东—湘西该界面基本上与Sinoceras chinense动物群及Hamrodus?europaeus牙形石的出现、Lituites—Cyclolituites动物群及等笔石的消失相对应(曾庆銮等,1987)。目前还很难估计这其间的缺失情况,但从已有的研究(曾庆銮等,1987,安太庠,1987;湖南区调队,1986;徐熊飞,1981;曾庆銮,1991;成汉钧等,1996)来看,不排除此间存在较大缺失、并导致以Amorphognathus traversus带为代表的生物群或相当地层发育不全的可能。

海退事件16:即宝塔海退事件(BTRE),标志为层序15(OSq15)与层序16(OSq16)之间的Ⅱ型界面,该界面与Sinoceras chinense动物群的衰落、Dongkalaceras—Richardsonoceras动物群的兴起相对应,并与Protopanderodus?insculptus带的出现基本一致(穆恩之等,1979,曾庆銮等,1987)。就区内地层记录来看,此次海退事件造成的地层缺失并不十分明显,因此可能其规模不是太大。

海退事件17:即梅江海退事件(MJRE),标志为层序16(OSq16)与层序17(OSq17)之间的Ⅱ型界面。该界面上下地层均属P.?insculptus带,但大致与Nankinolithus-Foliomena动物群的兴盛、Richardsonoceras动物群衰落相对应(穆恩之等,1979;戎嘉余,1984;曾庆銮等,1987)。从上下层序岩性及沉积相的相似性推测,区内此间的地层缺失可能不太大。

海退事件18:即临湘海退事件(LXRE),标志为层序17(OSq17)与层序18(OSq18)之间的Ⅰ型界面。该界面在台地相区(峡东—湘西北)基本上与 complanatus及(=szechuanensis)笔石动物群的出现一致,并大致与Amorphognathus ordovicicus与Protopanderodus?insculptus之间的更替相对应(曾庆銮等,1987)。联系湘中(徐熊飞,1981)及鄂东南(刘永耀等,1984)等地的情况,笔者推测不排除此次海退事件很可能造成了及带等相关地层的部分缺失,是一次较大规模的海退。

海退事件19:即五峰海退事件(WFRE),标志为层序18(OSq18)顶部较大规模的Ⅱ型层序界面。此次海退事件早已为人注意(穆恩之,1954;戎嘉余,1984;Chen,1984)。在研究区内,它也有较显著的表现,许多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地层缺失。在桃源茅草铺—慈利二坊坪一带,带以上地层缺失;慈利县城羊角岭至岩伯渡一带则缺失整个层序18(()Sq18)、层序17(OSq17)和层序16(OSq16)顶部,此界面以上则覆以Coronograptus leei—cyphus带等早志留纪沉积(属层序SSq1)。

需要说明的是,从峡东到湘西北,在地层相对连续的地点,五峰组与龙马溪组交界处常发育有厚度~、富含Hirnantia等壳相化石的泥灰岩或钙质泥岩,即观音桥层(段),它是此次海退之后在陆架边缘地区形成的典型的“浅海凝缩沉积”(Gomez和Lopez,1994)。从层序结构上来说,已属于上覆层序的陆架边缘体系域(SWST)。它的底部,实际上标志着奥陶纪最末期的此次海退事件,其顶部则标志着志留纪最早期的海侵事件。

通过各层序及相应海退事件的生物-年代地层分析,初步获得了上扬子地台东南缘奥陶系层序地层年代格架的有关认识。与前述图3-1相对应,图4-1、2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展示了这一格架的总体分布特征及时空演替过程。

从图4-1、2中可以较清楚地看到:

图4-1上扬子地台东南缘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概图(图例参照图3-11)

(1)总体上,各层序的厚度以台缘附近为最大,台地内部和盆地则减薄。OSq8-OSq12及OSq13-OSq18的总合与OSq1—OSq7相比,后者拥有各相区总厚度的绝大部分,前者则反映了台地淹没后的总体饥饿状态等。这与第二章的分析是一致的。

(2)OSq1自湘中到峡东,其底界面上下的沉积相类型均显示出较大的跳跃性变化,显示出了相对海平面在寒武—奥陶纪之交时的较大变化。

(3)大湾期及庙坡期显示出海水向台地内部有较大幅度的迅速侵进,使原有台地遭到了淹没。这与第一、第三章的分析也是吻合的。

(4)地处台缘斜坡相区的九溪一带,其OSq12竟然完全缺失,可能暗示牯牛潭海退事件2(GRE2)还受到了来自这一地区基底构造方面的影响。而OSq18顶部甚至OSq17和OSq16的一部分在湘西北鄂西南等地不甚协调的较大缺失,也说明此间有可能叠加有区域的构造作用。

图4-2上扬子地台东南缘奥陶系层序地层年代格架图

1—剥蚀性缺失(较大暴露状态下);2—沉积性缺失(饥饿状态状态下);3—古岩溶地形(夸大表示);4—浊流沉积;5—黑色页岩中的含锰质黄铁矿结核

从上述分析还可知道,尽管目前的工作还很粗略,但已不难看出,奥陶纪生物群(带)的演替与此间的海平面变化是紧密相关的。基本上可以说,每一次新的海平面的下降与上升,都会带来一次重要的生物群的演替。显然,深入剖析其间关系,将会在奥陶纪生物宏演化等方面取得十分重要的成果。同时这也表明,层序地层学方法将有助于传统的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

物流专业论文参考题目

关于物流的论文选题有很多,学术堂在此整理了二十个好写的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指明集团企业采购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2、舟山台客隆超市配送中心选址研究3、诸暨市鹏程电器企业物流网络优化研4、Eleven的供应链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5、安吉汽车物流有限公司整车和零部件物流整合研究6、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环境及竞争对策分析-以某某德邦物流为例7、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以某某驷洋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为例8、第四方物流发展策略研究—以传化公路港为例9、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模式分析——以京东商城为例10、电子商务条件下的逆向物流运作研究——以某某太平鸟物流为例11、东阳兴国红木家具有限公司采购管理现状与改进分析12、某某华商物流有限公司库存管理分析与改进13、某某丽轩服饰采购管理模式研究14、交运集团物流分公司库存现状分析及改进15、快递企业从事电子商务实证研究16、某某北仑加贝超市配送方案优化研究17、某某德丰电机有限公司的物流外包决策分析及风险防范18、某某地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策略研究19、某某市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20、企业物流外包的决策分析——以金路达袜业为例

提供一些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参考。1. 企业供应链管理策略研究 2. 网络时代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研究 3. 供应链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4. 构建我国企业间供应链的对策初探 5. 供应链管理下企业采购管理的发展趋势 6.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库存管理模式比较 7. 企业内部供应链流程中的时间分析 8. 某商品供应链各环节的时间分析 9. 供应链的风险防范对策研究 10. 供应链运作对企业的影响研究 11. 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共享问题研究 12.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及运行机制探讨 13. 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 14.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运输问题研究 15.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成本研究 16. 条码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研究 17. 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18. 配送中心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19. 采购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20. 国内ERP应用状况分析 21. 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案例分析 22. RFID应用案例研究 23. EPC应用案例研究 24. 某企业ERP实施方案分析 25. 电子产品代码(EPC)在物流中的应用 26. 物流技术的经济性研究 27. 货物运输方案优化研究 28. 物流配送中货物装载问题研究 29. 货物运输系统优化分析 30. 车船配载理论与方法研究 31. 城市建材配送中心选址研究 32. 城市日用品配送中心选址研究 33. 配送中心作业计划优化方法研究 34. 物流设施选址问题研究 35. 随机需求的最优库存策略研究 36. 逆向物流网络中的选址问题研究 37. 试论某地区回收物流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38. 试论废弃物物流体系的建立 39. 某企业物流规划案例分析 40. 某地区物流发展规划研究 41. 信息时代物流企业网络化发展模式探讨 42. 物流网络化运营模式的探讨 43. 物流网络化中的风险分析 44. 虚拟库存案例分析 45. 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型研究 46. 企业生产物料的合理采购及存储 47. 制造企业原料库存量的控制研究 48. 企业仓库管理流程中的时间分析 49. 物流成本核算研究 50. 运用物流成本进行企业物流决策 51. 商业企业物流成本分析 52. 企业物流作业环节费用的比较分析 53. 物流行业客户满意度研究 54. 物流客户服务策略的制定 55. 某企业物流业务流程分析 56. 企业物流作业流程的再造与控制 57. 医药品储备应急物流研究 58. 医药储备问题研究 59. 农业供应物流研究 60. 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和对策 61. 我国农产品物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分析 62. 农业销售物流研究 63. 建设项目物流管理模式的比较 64.图书物流合理化研究 65.印刷行业物流发展战略 66.汽车企业供应物流研究 67.出版物物流标准化研究 68.企业销售物流研究 69.企业供应物流研究 70.敏捷制造与精益制造中的物流管理比较 71.市场营销渠道组合与物流模式分析 72.企业物流资产经营模式分析 73.我国物流企业上市公司现状分析 74.物流外包决策分析 75.物流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的探讨 76.第四方物流对中国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的影响研究 77.我国物流企业策略创新研究 78. 某地区物流发展史研究 79.物流产业发展初探 80.第三物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81.城市物流需求分析 82.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与物流需求研究 83.物流服务的价格问题分析 84.物流设施投资风险管理研究 85. 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发展研究 86.循环经济条件下逆向物流体系的建立 87.废弃集装箱的收集、加工与再生 88.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 89.政府行为在物流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90.运输路径优化问题研究 91.试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92.物流企业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探讨 93.试论提高物流设施(设备)利用率的途径 94.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运输的探讨 95.生产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探讨 96.试论流通加工对物流合理化的影响 97.试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对策 98.我国发展第三方物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十四个物流管理专业论文题目由学术堂整理提供:1.物流客户服务成本与物流服务水平关系探析2.物流最优服务水平的确定方法研究3.铁路货场物流服务水平的综合评判4.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铁路物流服务水平5.加强物流信息管理提高物流服务水平6.论中小物流企业服务水平的提升7.如何建立满足客户需求的物流服务模式和信息技术支撑体系8.汽车物流企业物流服务模式研究9.物流业务外包中的客户关系管理10.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策略模型研究11.面向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研究12.第四方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研究13.整车物流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14.某公司基于大客户关系管理的竞争战略问题研究

古生物学专业毕业论文答辩

如何对论文进行答辩如下:

1、对自己所写论文要十分熟悉。

2、针对答辩提出问题的方向,在答辩前做些准备。

论文答辩的流程如下:

1、在毕业论文答辩时,答辩老师首先要求你简要叙述你的毕业论文的内容。叙述中要表述清楚你写这篇论文的构思(提纲),论点、论据,论述方式(方法)。一般约5分钟左右。答辩老师通过你的叙述,了解你对所写论文的思考过程,考察你的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2、第二步,进行现场答辩。答辩老师向你提出2-3个问题后,做即兴答辩。其中一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提出问题,考察学生对引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

第二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所涉及的某一方面的论点,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或专业实务进行讲(论)述。考察你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你实务(实际)工作的联系及帮助,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就是检查毕业生是否是认真独立完成的毕业论文,考察毕业生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专业方面的潜在能力。答辩老师结合毕业生现场答辩情况评定答辩成绩。重点在是提前做好准备。

1、尊敬的答辩组的各位老师和同学:大家早上好! 2、我是来自20XX级xxx的学生xx,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是xxx老师。我的论文题目是《贵州酒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3、首先,我想谈谈我写这篇毕业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4、其实关于酒文化的旅游开发和设计虽然已经有很多人做了研究,其中关于贵州酒文化的旅游开发也有涉及,但是我依然选择了这个作为自己的论文题目,首先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也是基于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5、现在随着国内旅游业发展的进一步深入,旅游模式逐步升级,开始由观光游时代向体验游时代转变,旅游类型也开始由大众旅游向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专题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旅游发展的趋势。本文的酒文化旅游正是一种专题旅游。本文的写作目的也就是在专题化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为我省的旅游规划和发展提供一种声音,一个思路。 6、我们知道,旅游的生命在于特色,有了特色旅游业的发展才能长远,酒文化旅游就是贵州旅游的一大特色。贵州作为茅台的故乡,不仅有悠久的酒文化历史,更有丰富的酒文化旅游资源。探讨贵州的酒文化旅游开发,不仅对贵州有着特别的意义,对国内酒文化的旅游开发也是一种典范带动。 7、我选择这个题目,老实说,我一开始是觉得这方面的文献资料比较充分,应该易于开展论文的撰写,所以选择了它。呵呵.... 8、其次,我想重点说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探讨的主要问题 9、本文主要阐述了酒文化以及酒文化旅游的内涵,同时重点对贵州发展酒文化旅游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贵州酒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10、本文主要有五个组成部分: 酒文化旅游概述,在这一部分我首先介绍了酒文化、酒文化旅游的定义,并重点阐明了贵州酒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 11、对贵州开展酒文化旅游的条件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地理气候、资源条件、社会文化、政府政策等方面做了阐述,从而充分论证了贵州酒文化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 12、对贵州酒文化旅游开发中现在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如酒旅分家严重,产品单一,开发创新力度低,缺乏专业化的策划、推广和营销等。我认为这是本文的亮点。 13、针对贵州现存的问题,我尝试给出了贵州酒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建议,通过挖掘﹑整合、再塑造贵州酒文化,进一步开展酒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彻底激活酒旅游的活力,从而塑造民族酒品牌、创造出品牌效应,进而开展酒乡旅游,打造出成熟的酒文化旅游线路,最终结合其他行业推进贵州酒旅游的综合开发,真正实现贵州旅游业的再发展,再辉煌。我认为这正是本文为数不多的一个创新之处。 14、最后总结全文,给出方向。最后我想说一下本文的缺陷及我的写作体会 15、由于本人水平所限对某些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其中关于开发的畅想也只是学生凭着现在学的知识,在分析了贵州现状的基础上给出的一些建议,思考肯定还不够深刻也不够全面。同时我觉得本文的最大缺憾是没有相应数据分析和图表解释,以致文章的阐述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这一方面是自己的专业数据收集、处理能力不够,另外就是现有专业的、权威的、最新的酒文化旅游的数据缺乏。没有相应部门的统计,获取当然不易。此外虽然我已经很仔细的检查过了,但是依然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错别字或语句不是很通顺的地方。 16、关于体会:坦白说通过这次论文的写作,在信息检索、阅读写作、基础知识、沟通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真有提高吗?哈哈.......)但是,这篇论文的写作以及分析的过程,也是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知识与分析能力薄弱的过程。虽然,我尽可能地收集材料,竭尽所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的论文写作和分析,但论文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分析不透彻或者建议不具体,还有待改进。所以请各位老师多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做到更好。 17、我的陈述完毕,请老师提问。谢谢!

1.学员必须在论文答辩会举行之前半个月,将经过指导老师审定并签署过意见的毕业论文一式三份连同提纲、草稿等交给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的主答辩老师在仔细研读毕业论文的基础上,拟出要提问的问题,然后举行答辩会。2.在答辩会上,先让学员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概述论文的标题以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3.主答辩老师提问。主答辩老师一般提三个问题。老师提问完后,有的学校规定,可以让学生独立准备15—20分钟后,再来当场回答,而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则规定,主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要求学员当场立即作出回答(没有准备时间),随问随答。可以是对话式的,也可以是主答辩老师一次性提出三个问题,学员在听清楚记下来后,按顺序逐一作出回答。根据学员回答的具体情况,主答辩老师和其他答辩老师随时可以有适当的插问。4.学员逐一回答完所有问题后退场,答辩委员会集体根据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商定通过还是不通过,并拟定成绩和评语。5.召回学员,由主答辩老师当面向学员就论文和答辩过程中的情况加以小结,肯定其优点和长处,指出其错误或不足之处,并加以必要的补充和指点,同时当面向学员宣布通过或不通过。至于论文的成绩,一般不当场宣布。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规定,对答辩不能通过的学员,提出修改意见,允许学员待半年后另行答辩。 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主答辩老师的提问方式会影响到组织答辩会目的的实现以及学员答辩水平的发挥。主答辩老师有必要讲究自己的提问方式。1.提问要贯彻先易后难原则。主答辩老师给每位答辩者一般要提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问题,这些要提的问题以按先易后难的次序提问为好。所提的第一个问题一般应该考虑到是学员答得出并且答得好的问题。学员第一个问题答好,就会放松紧张心理,增强“我”能答好的信心,从而有利于在以后几个问题的答辩中发挥出正常水平。反之,如果提问的第一个问题就答不上来,学员就会背上心理包袱,加剧紧张,产生慌乱,这势必会影响到对后面几个问题的答辩,因而也难以正确检查出学员的答辩能力和学术水平。2.提问要实行逐步深入的方法。为了正确地检测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有时需要把一个大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并采取逐步深入的提问方法。如有一篇《浅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文,主答辩老师出的探测水平题,是由以下四个小问题组成的。(1)什么是科学技术?(2)科学技术是不是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在学员作出正确回答以后,紧接着提出第三个小问题:即(3)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为什么说它也是生产力呢?(4)你是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通过这样的提问,根据学员的答辩情况,就能比较正确地测量出学员掌握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如果这四个小问题,一个也答不上,说明该学员专业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如果四个问题都能正确地回答出来,说明该学员基础知识掌握得很扎实;如果能回答出其中的2—3个,或每个小问题都能答一点,但答得不全面,或不很正确,说明该学员基础知识掌握得一般。倘若不是采取这种逐步深入的提问法,就很难把一个学员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情况准确测量出来。假如上述问题采用这样提问法:请你谈谈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员很可能把论文中的主要内容重述一遍。这样就很难确切知道该学员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是好、是差、还是一般。3.当答辩者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左时,应以温和的态度,商讨的语气与之开展讨论,即要有“长者”风度,施行善术,切忌居高临下,出言不逊。不要以“真理”掌握者自居,轻易使用“不对”、“错了”、“谬论”等否定的断语。要记住“是者可能非,非者可能有是”的格言,要有从善如流的掂量。如果作者的观点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使与自己的观点截然对立,也应认可并乐意接受。倘若作者的观点并不成熟、完善,也要善意地、平和地进行探讨,并给学员有辩护或反驳的平等权利。当自己的观点不能为作者接受时,也不能以势欺人,以权压理,更不要出言不逊。虽然在答辩过程中,答辩老师与学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一方是审查考核者,一方是被考核者),但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在答辩中要体现互相尊重,做到豁达大度,观点一时难以统一,也属正常。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只要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供对方参考就行。事实上,只要答辩老师讲得客气、平和,学员倒愈容易接受、考虑你的观点,愈容易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达到共同探索真理的目的。4.当学员的回答答不到点子上或者一时答不上来的问题,应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提问方法。参加过论文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学员对你所提的问题答不上来,有的就无可奈何地“呆”着;有的是东拉西扯,与你绕圈子,其实他也是不知道答案。碰到这种情况,答辩老师既不能让学员尴尬地“呆”在那里,也不能听凭其神聊,而应当及时加以启发或引导。学员答不上来有多种原因,其中有的是原本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只是由于问题完全出乎他的意料而显得心慌意乱,或者是出现一时的“知觉盲点”而答不上来。这时只要稍加引导和启发,就能使学员“召回”知识,把问题答好。只有通过启发和引导仍然答不出或答不到点子上的,才可判定他确实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毕业论文答辩流程一般包括自我介绍、答辩人陈述、提问与答辩、总结和致谢五部分。 自我介绍:自我介绍作为答辩的开场白,包括姓名、学号、专业。介绍时要举止大方、态度从容、面带微笑,礼貌得体的介绍自己,争取给答辩小组一个良好的印象。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答辩人陈述:收到成效的自我介绍只是这场答辩的开始,接下来的自我陈述才进入正轨。自述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标题;课题背景、选择此课题的原因及课题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有关课题的具体内容,其中包括答辩人所持的观点看法、研究过程、实验数据、结果;答辩人在此课题中的研究模块、承担的具体工作、解决方案、研究结果。文章的创新部分;结论、价值和展望;自我评价。提问与答辩:答辩教师的提问安排在答辩人自述之后,是答辩中相对灵活的环节,有问有答,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一般为3个问题,采用由浅入深的顺序提问,采取答辩人当场作答的方式。总结:上述程序一一完毕,代表答辩也即将结束。答辩人最后纵观答辩全过程,做总结陈述,包括两方面的总结: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的体会;参加答辩的收获。答辩教师也会对答辩人的表现做出点评:成绩、不足、建议。致谢:感谢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给予帮助的人们并且要礼貌地感谢答辩教师。 在一篇题为《把股份合作制引入开发农业之我见》的论文中,答辩时,主答辩老师提出了如下三个问题:(1)请简要谈谈学术界对股份合作制性质方面的争议。(2)合作经济与股份制经济有何区别?(3)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发展股份合作制有无矛盾?请简述理由。又譬如,在《把山区经济推向市场的思考与对策》一文中,答辩时,主答辩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是:(1)你在写这篇论文时,收集了哪些方面的资料,是怎样收集的?(2)市场有几重含义?与此相联系,你是怎么理解市场经济的?(3)请你谈谈把山区经济推向市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当然,在答辩过程中,根据论文的内容和答辩的具体情况,答辩老师还可以适当插问。例如,在上述第一篇论文中,答辩老师觉得学员对合作经济说得很含糊,就在学员回答完了第二个问题后,插问了“请你谈谈我国50年代农村有哪几种合作制形式,它们的性质有何区别”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答辩委员会就会了解毕业论文是不是学员自己通过辛勤劳动写成的,即检查了论文的真实性;也大体上摸清了学员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深广度,以及学员临场的应对能力和对知识理解的透彻程度;同时也可以搞清论文中薄弱环节的原因。从而有利于对论文的质量和学员的知识能力作出合理、公平的评价。

【论文答辩申请书_范文1】姓名学号专业班级论文题目 : 国际贸易中的专利权保护问题研究申 请 报 告通过论文的编写工作,让我们对国家如今的外贸专利权方面的工作有深刻了解,对目前的形势展开了全面的概括、总结,主要针对国际贸易专利权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挖掘的深层次的探讨,基于我国目前的国情,认真剖析各种案例,通读各学者的学术研究,加深对专利权保护的理解,最后也相对地提出了一定的应对方案,促使我们以后对专利权方面的贸易工作提高警惕,避免不必要的贸易争端和法律纠纷,保证我们在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保证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尽管文章内容涉及面不多,但是在探讨专利权方面知识后,对专利权方面的只是和条款的敏感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在了解我们国情前提下,我们懂得了如何通过法律来保护自身的研发成果,其次是知晓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在法律面上存在的缺点,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如何应对专利权保护的措施和政策,并且对此提出自身的建议,收获了一系列在社会实践不能得到的知识,指导我能够更好地进行拓展和为我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殷实的基础铺垫,在我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实行了进一步的挖掘、学习和巩固。在整个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对自身的态度还是比较满意,虽然指导老师因为格式问题对我的文献检索部分非常不悦,但是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改正,现在已经有一定的好转。加上整个行文布置都是由我自己来布置,其布置的效果也可圈可点,直至成功定稿。但是由于学术知识的不足和经验的匮乏,我的论文尚有许多值得改进之处,希望日后能够更好地修改,为我的学士生涯交出一份完整完美的答卷。本人对论文(设计)和成果的真实性郑重承诺:申请人签名 (手签) 年 月 日指导教师意见1、同意参加答辩 2、不同意参加答辩 3、缓答辩指导教师签名 (手签) 年 月 日【论文答辩申请书_范文2】姓名 专业 指导教师 职称论文题目论文完成日期 20XX年03月申请答辩时间 20XX年05月申请答辩理由:本文在比较广泛地搜索、整理并系统地归纳总结出英语动词主被动语态之间不对称现象的大量翔实、可靠的语言材料,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语言学理论展开严谨的科学分析和理论探索。本文主要研究发现:首先,对英语主被动语态之间的不同选择根源于英语动词的行为本身包含的行为特征,对英语动词本身的语义特征及内涵的深入认识在英语主被动语态认知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其次,英语主动语态转换成被动语态时会导致部分句子成分的位置移动,这也有可能引起句子语义的变化;再次,英语中存在一些词类比如限定词,数量词和代词等肯能影响英语主被动语态的选择;最后,英语语态的选择与转换不仅仅涉及到句法结构,主要信息的变化,而且关系到语用、语义和人类认知心理诸多个方面。 此外,对英语主被动语态之间不对称现象的切入点在于英语动词这一词类本身,所以,以英语词类为切入点或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来研究、认识英语语言乃至普遍语言的规律性的东西。最后如何将英语主被动语态不对称现象的深层原因,比如动词的行为特征,英语句法,英汉思维差距等因素体现在英语动词语法习得和使用过程中是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本人保证:所提交论文完全为个人工作成果,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及计算数。(通过查阅文献和阅读相关资料,严格按照毕业论文的格式和要求,完成论文的撰写工作。经过指导教师审核检查、评阅教师审核,所写论文已经达到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特申请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经过长时间的充分准备,所有设计资料已经准备齐全,在第一草、二草、三草、征稿等阶段的不断推敲上,已全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内容。现已向答辩组提交的内容有:1、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2、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3、毕业论文,4、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记录表,5、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中期检查表,7、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申请表。综上所述,本人已具备参加答辩能力,现向答辩组提出正式申请,望批准!指导教师意见:该生认真系统的学习了时间序列的理论和方法,查阅大量文献,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虚心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论文内容充实,层次结构合理科学,格式规范,语言表达清楚、流畅。达到本科生毕业论文水平。同意参加答辩。签名:年 月 日答辩委员会意见:签名:年 月 日

大学生生物专业论文题目

嗯。。。。。。。。。嗯

下载一些文献看就是了

有没有大学学生物,明确分析,结果,这才好,我知道

生物方向太多了,题目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做毒理的论文简单点的就是做几种药物急毒性,或者慢性毒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