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哮喘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电压依赖性钾通道的活性研究贺素荣,狄安稞,白雪峰,姚维凡,魏敏杰,HESu-tong,DIAn-ke,BAIXue-feng,YAOWei-fan,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种胃癌细胞株中GSTP1基因表达及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研究张晔,曲秀娟,刘云鹏,荆薇,杨向红,侯科佐,滕月娥,ZHANGYe,QUXiu-juan,LIUYun-peng,JINGWei,YANGxiang-hong,HOUKe-zuo,TENGYue-e3.嗅鞘细胞促进脊髓损伤轴突再生机制的实验研究孙德日,朱悦,朱海涛,王峰,SUNDe-ri,ZHUYue,ZHUHai-tao,WANGFeng4.异种抗原治疗肿瘤对荷瘤小鼠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孙丽斌,胡喜钢,张积仁,SUNLi-bin,HUXi-gang,ZHANGJi-ren5.喉鳞状细胞癌中EphB4基因突变与表达的研究李子政,刘剑利,李巍,李晓瑜,郭星,李福才,LIZi-zheng,LIUJian-li,LIWei,LIXiao-yu,GUOXing,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SOEing法引入228位点突变徐晓雪,房凯,钟连生,潘忠诚,吴土焕,赵雨杰,XUXiao-xue,FANGKai,ZHONGLian-sheng,PANZhong-cheng,WUTu-huan,ZHAOYu-jie7.高糖对肝星状细胞T6表达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B及层黏蛋白和透明质酸的影响苌新明,焦明丽,任莉,常远红,CHANGXin-ming,JIAOMing-li,RENLi,CHANGYuan-hong8.愈肾合剂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肾脏细胞TGG-β1、PDGF-B表达的影响成秀梅,常风云,王晓松,路帅,CHENGXiu-mei,CHANGFeng-yun,WANGXiao-song,拮抗因子SFRP5在胃癌中的甲基化和异常表达赵成海,尚超,徐彦金,卜献民,张宁,王巍,ZHAOCheng-hai,SHANGChao,XUYan-jin,BUXian-min,ZHANGNing,WANGWei10.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兔腰椎间盘内分化的研究孙禹,朱悦,夏茂盛,仲涛,田野,SUNYu,ZHUYue,XIAMao-sheng,ZHONGTao,在Apo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表达及高脂饮食影响朱杰,汪茜,张旭,周君,ZHUJie,WANGQian,ZHANGXu,ZHOUJun12.急性髓系白血病中FANCF蛋白表达研究娄晔,于艺冰,詹立辉,孟锐,邓娜,樊华,LOUYe,YUYi-bing,ZHANLi-hui,MENGRui,DENGNa,FANHua13.不同类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CDX2蛋白的表达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其表达的影响王旭光,张忠,张晔,袁媛,WANGXu-guang,ZHANGZhong,ZHANGYe,YUANYuan14.镍接触工人中Cap43蛋白的过表达:一个潜在的筛查指标吴迪,曹春燕,王大庆,张志强,付立业,王新利,姜又红,WUDi,CAOChun-yan,WANGDa-qing,ZHANGZhi-qiang,FULi-ye,WANGXin-li,JIANGYou-hong1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Flt-1、KD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罗祥东,辛彦,肖玉平,LUOXiang-dong,XINYan,XIAOYu-ping16.红细胞表面CD44s对红细胞免疫黏附胃癌细胞的影响陈进涛,郝一文,陈海伟,CHENJin-tao,HAOYi-Wei,CHENHai-wei1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及其与营养状况关系麦洪珍,王秋月,韩丽萍,康健,MAIHong-zhen,WANGQiu-yue,HANLi-ping,KANGJian18.雷帕霉素和紫杉醇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抑制作用及细胞毒性的比较田文,程颖,赵卫华,高远,齐国先
1.中华医学杂志 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3.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5.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医学版) 6.解放军医学杂志 7.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8.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复旦学报.医学版 9.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10.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1.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2. 复旦学报.医学版13.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4.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15.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6.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7.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报18.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 广东医学20.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1.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2. 上海医学23.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4. 江苏医药 25.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6.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7.实用医学杂志 28. 山东医药 29.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30.重庆医学 31.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32. 天津医药33.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34.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35.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36.首都医科大学学报37.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1. 中国公共卫生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3.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卫生研究 5.营养学报 6.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7.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8.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9. 环境与健康杂志10.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1. 中国卫生统计12.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3. 中国职业医学 14. 环境与职业医学15.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16.中国卫生经济 17. 毒理学杂志18.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19.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 现代预防医学21.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2. 中国妇幼保健23. 中国学校卫生24.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5.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6.生殖与避孕1.中草药 2.中国中药杂志 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4. 中国针炙5. 中成药6.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7. 中药材 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9.中药药理与临床 10.中华中医药杂志11.针刺研究 1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3.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4.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5. 辽宁中医杂志16. 时珍国医国药17.中医杂志 18. 新中医19.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中国天然药物1.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3.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4. 解剖学报5. 中国免疫学杂志6. 免疫学杂志 7.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8.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9.生理学报10. 解剖学杂志 11.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2.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3.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改名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14. 生理科学进展 15.中华病理学杂志 16. 神经解剖学杂志17. 现代免疫学18. 病毒学报 19.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1.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改名为:国际免疫学杂志) 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3.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4.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5. 基础医学与临床1.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3. 中国临床康复(改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4.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5.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6.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7.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8.中华护理杂志 9. 临床检验杂志 10.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1.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2. 中国急救医学 13.检验医学14.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5.中国全科医学 16.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17.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18.中国输血杂志19.中国实验诊断学20.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1. 护士进修杂志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 中华内科杂志3.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5. 中华血液学杂志6. 中华肝脏病杂志7. 中华消化杂志8.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9. 中华肾脏病杂志10.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1. 中华糖尿病杂志 (改名为: 中国糖尿病杂志)12.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3. 中华传染病杂志14.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15.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6.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7. 中国循环杂志 18. 高血压杂志(改名为:中华高血压杂志)19.中国老年学杂志 20.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1. 中国内镜杂志 22.肠外与肠内营养23.中国心脏起博与心电生理杂志24.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中华外科杂志 2.中华骨科杂志 3.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4.中华创伤杂志 5.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6.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7.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8.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9.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0. 中华烧伤杂志11. 中华麻醉学杂志12.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13.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14.中华手外科杂志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6.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7.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18.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1.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2.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3.临床麻醉学杂志24.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5.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6.中华男科学杂志1.中华妇产科杂志 2.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3.实用妇产科杂志 4.现代妇产科进展1.中华儿科杂志 2.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3. 临床儿科杂志4.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5.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6.中国当代儿科杂志1.中华肿瘤杂志 2.癌症 3. 中国肿瘤临床 4.肿瘤5.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6.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7.肿瘤防治研究8.中国癌症杂志9.实用肿瘤杂志1.中华神经科杂志 2.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3. 中华精神科杂志 4.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5.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6.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7.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8.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改名为:国际脑血管病杂志)9.中华神经医学杂志1.中华皮肤科杂志 2.临床皮肤科杂志 3.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改名为: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3.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4.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 中华眼科杂志 2. 中华眼底病杂志3.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4.眼科研究 5.眼科新进展1.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3.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4.牙体牙髓周病学杂志5.口腔医学研究1.中华放射学杂志 2. .临床放射学杂志3 实用放射学杂志4. 中华核医学杂志5.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6.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7.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8.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9.放射学实践10.介入放射学杂志1.药学学报 2.中国药学杂志 3. 中国药理学通报 4.药物分析杂志 5.中国新药杂志 6.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7.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8.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9.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0. 中国抗生素杂志11.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2.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3.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4. 中国药房 15.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16.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17. 华西药学杂志
医学核心期刊有如下:《FRONTIERS OF MEDICINE》《解放军医学杂志》《解放军医药杂志》《医学研究生学报》《中华医学杂志》。
医学核心期刊是对以公开发行的医学学术期刊,按学科分门别类的进行系统评价的医学学术期刊目录,通常所说的核心期刊,是指被北大图书馆每四年出版一次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列出的期刊。
医学核心期刊主要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也叫2011版北大中文核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的2014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为参照标准,
同时各地高校和卫生机构根据各地的需要按期刊的影响引子等条件将医学类期刊分为一类、二类或者A、B、C、D等,这种分类方法由于各地的要求不统一,所以没有统一的标准。
核心期刊 第五编 医药、卫生
R 综合性医药卫生
R1 预防医学、卫生学
R2 中国医学
R3 基础医学
R4/8 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R9 药学
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
1、中华医学杂志
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3、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5、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6、解放军医学杂志
7、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8、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9、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10、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1、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12、复旦学报.医学版
13、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14、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15、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16、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17、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8、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广东医学
20、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2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2、上海医学
23、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4、江苏医药
25、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6、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7、实用医学杂志
28、山东医药
29、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30、重庆医学
31、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32、天津医药
33、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34、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35、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36、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37、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
1、中国公共卫生
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3、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4、卫生研究
5、营养学报
6、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法医学杂志,中国法医学杂志,刑事技术
发什么期刊,还得看你的文章在哪个核心能通过!不要盲目的投,找到适合你文章的核心,通过率才会高!
法医学杂志-中国学术期刊论文投稿平台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
期刊简介:本杂志是我国第一本公开发行的法医学学术刊物,主要以论著、新方法、新技术、案例报道、综述、讲座等形式向读者介绍现代司法鉴定方面的最新成果。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主办单位: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
国内统一刊号:31-1472/R
国际标准刊号:1004-5619
如需发表期刊论文,可到网站进行投稿。
医学与法学不是cssci,属于省级刊物。
《微科普》是权威的科普知识媒体,是《全球智慧数据平台(GSD)》数据源网站,《新闻研究导刊》评价微科普与果壳网、科学松鼠会一起并称为我国三大科普网站,已经得到众多科研院所和地方科协的推荐和科学文献的报道。过去已有大量的政府部门网站、事业单位网站、社会团体网站和报纸杂志转载来自微科普的文章,微科普的内容已涵盖科研动态、天文、地理、考古、数理、生化、环保、生活知识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因此,微科普、果壳网,科学松鼠会这三个比较著名。
1.美国《科学》杂志 英文名:Science Magazine 《科学》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 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为周刊,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 多数科技期刊都要向读者收取审稿、评论、发表的相关费用。但《科学》杂志发表来稿是免费的。其杂志的资金来源共有三部分:AAAS的会员费;印刷版和在线版的订阅费;广告费。 《科学》杂志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AAAS也是《科学》杂志的宗旨。 在全球,《科学》杂志的主要对手为英国伦敦的《自然》杂志,该杂志创办于1869年,曾发表了大量的达尔文、赫胥黎等大师的文章。21世纪的 前4年中,二者为率先发表人类基因排列的图谱而激烈竞争。 《科学》杂志的主编唐纳德·科尼迪毕业于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为斯坦福大学第八任校长,著名的环境科学教授。 2.中国《科学》杂志 《科学》杂志是我国自然科学总论类核心期刊。 1915年1月,在上海问世,“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 《科学》是由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代科学家和科学活动家的一群留学青年创办的。在“《科学》月刊缘起”上签名的发起人共有九位,依次为胡达(明复)、赵元任、周仁、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杨铨(杏佛)、任鸿隽。 从1915年到1950年,《科学》均为月刊,共出版32卷,总发行量逾76万册。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里,仍在大后方坚持用毛边纸印行,几未间断。1951年,《科学》因与全国科联新办的《自然科学》(后亦停刊)合并,出了一期32卷增刊号后停刊,1957年又复刊。1957至1960年为季刊,共出版 4卷,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约发行 万册。1961年第二次停刊。 1985年,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的指导帮助下,在全国科学界许多知名人士的关心支持下,组成了以周光召(时任中科院副院长)为主编,科学家为主体(含近50位中科院学部委员)的几十人的《科学》杂志编委会;同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也组成了《科学》杂志编辑部,在编委会指导下工作。1985年10月,作为复刊号的《科学》37卷1期出版,实现了《科学》的第二次复刊。 复刊后,头七年( 1985 -1991年)为季刊,1992年起改为双月刊。 面对新时期的形势和任务,周光召主编在《复刊词》中指出:《科学》复刊后所承担的任务“是向我国已经受过普通教育的人(包括正在或已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综合地介绍现代科学的各个方面,帮助他们提高现代科学的素养。”“复刊的《科学》将在改善知识结构、增进对现代科学的了解方面做广大读者的益友。” 复刊后,《科学》杂志编委会和编辑部密切合作,发扬“从整个根本入手”“求真致用并重”的办刊传统,注意“理工结合”、“文理结合”和“科(学)艺(术)结合”,努力以“隔行能看懂,本行受启发”的高级科普风格,吸引读者关注科学家探索前沿的求真之心,理解求真的科学有促进人和社会进步巨大功能的致用之理,逐步在刊物周围形成了一个人数稳定上升的新一代读者群。据读者调查统计,《科学》新一代读者中具有各种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占%,在校的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占%,合计占%。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等传播手段的普及,在纪念创刊85周年的时候,《科学》开办了以“科学社”命名的刊物网站,不久又开办了以刊物“知识讲堂”栏命名的讲座,形成“刊物-网站-讲座”三位一体的办刊形式。《科学》还借助于通信、通话,座谈、讲座,拜访、研讨等途径,实现编者-读者和编者-作者间的“双向互动”,努力发扬 “以刊会友”的以人为本办刊传统。 《科学》的新一代读者学科学、用科学的愿望比较强烈:普遍感到阅读《科学》有利于开阔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科学素养、优化工作状态。有不少读者,甘当传播科学的“二传手”,利用《科学》上的资料,进行科学知识的再传播。随着中国各级学校越来越重视科学素质教育,一些大中学校的教师或将《科学》列入推荐阅读的好书,或将《科学》的文章列入有关课程的内容或参考阅读资料,或以《科学》的前沿综述文章为蓝本,改写为中学生科普读物。甚至,还有人从《科学》那些跨越学科界限、沟通科学人文、溯源畅游的综述文章中,寻找高考综合能力考试的题源。《科学》以人为本,“激扬求是之心,引发致用之理”的努力,在新一代读者身上有了新的结果。 刊号:CN31-1385/N 邮发代号:4-451 国内定价:元 出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编辑部 地址:上海钦州南路71号 邮编:200235
现在国内刊物非常的多,少部分是国家核心刊物,大部分不是。由于现在大学学术气氛糟糕,很多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教授买论文,因此,部分核心期刊也是质量低劣的,专门卖论文版面。《中国科学论坛杂志》,本人在大学时也没见过,但不能断定是非法的。因为,高校收录的期刊也只是一部分而已。
要数著名,当提科学。
该校源于1934年成立的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
1941年南宁、梧州、桂林三个区医药研究所合并为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
1942年创立了广西省立中医院和药物种植场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
1945年9月,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改名为广西省立南宁高级中医职业学校,是当时全国的一所公立中医学校,培养本科层次高级中医药人才。
该校于1956年恢复办学,南宁中医学校、梧州中医学校相继建校。次年2月两校合并为广西中医学校。
1958年更名为广西中医专科学校。
1964年恢复本科教育,学校升格为广 西中医学院。
1970年南宁医学专科学校并入,组成新的广西中医学院;
197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
1978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
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6年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2009年联合培养博士后。
201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3年9月搬迁到仙葫校区。
2015年12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 *** 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协定共建广西中医药大学。
2006-2010年,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970项,其中国家级61项。2011年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项,跻身广西高校及全国中医药院校前5强。2006年-2012年,获科技成果奖11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4项。2006-2010年出版专著268部,发表科技论文6751篇。
2009年-2014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069项,其中国家级147项,省部级课题393项,厅局级934项,平均科研契约经费每年万元。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98项,获得各类奖励126项,其中国家行业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申报专利67项,获得授权专利23项。出版专著185部,发表科技论文10091篇。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12个,自治区金源单位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1个,广西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 1个和 “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基地2个,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共3个,中国-东协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1个,中-泰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1个。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4个): 中(壮)药化学与质量分析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第一临床医学院)、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瑞康临床医学院)
自治区(省)级科技创新金源单位(1个): 中药药效筛选研究中心
自治区(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 中药药效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中医基础研究实验室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 药学中心实验室、中药药理学实验室、中医临床研究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12个): 神经行为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药药效筛选研究实验室、中药药理学实验室、中药提取纯化与质量分析实验室、中药生药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医学实验室、肝病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脑病免疫生化实验室、细胞分子生物医学实验室、消化内镜与病理实验室、骨伤生物力学实验室
广西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 壮瑶药协同创新中心
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基地(2个): 老龄化社会健康服务模式协同创新中心、农作物废弃物功能成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6年,有馆藏文献79万册,其中38万电子书,以收藏医药、生物文献为主,特别是中医药文献收藏的品种比较齐全,是广西中医药信息资料中心。馆藏数字资源提供用户利用的有:《本馆馆藏书目资料库》、《超星全文电子图书》、《中数图全文电子图书》、《中国知网CNKI全文资料库各子库》、《维普资讯--中文期刊全文资料库和子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资料库》(CMCC)、《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LINK)电子期刊全文资料库》等,用户可以利用任何一台校园网终端检索、浏览、阅读、下载和列印以上资料库中所需的信息。在馆内提供用户利用的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库》(CBMdisc)、《中国药学文摘资料库》、《中国药品专利说明书》、《中国医药及化工产品专利文献资料库》、《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资料库》、《中国中医药报刊资料库》、《中国中药资料库》、《中国藏药资料库》、《非处方药物OTC资料库》、《临床医学资料库》、《中国医药产品资料库》、《国家基本药物资料库》、《方剂现代套用资料库》、《中药新药资料库》、《全国医药卫生科学技术成果资料库》等数字资源。
《广西中医药》杂志是由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医药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办于1977年,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内容为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相结合,以医疗为主,侧重临床,兼顾学术理论。开辟有临床研究、临床报导、手法医学、针灸经络、学术理论、民族医药、经验总结、八桂名医精方、中药方剂、实验研究、综述及验方集锦等栏目。曾先后荣获广西第三届优秀报刊、第二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期刊、第三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期刊和广西第六届优秀报刊、广西第七届优秀报刊等称号,被12种重要资料库和文摘收录。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原名为《高等中医教育研究》,创刊于1983年,刊期为半年刊,至1985年更名为《高等中医教育研究》,2012年广西中医学院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学院学报》刊名经批准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曾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广西高校优秀学报,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等收录。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共主办、承办了20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手法医学与传统疗法学术会议、中泰传统医药和天然药物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东协传统医药高峰论坛等已经举办多届,架起了与国际医药界教育、医疗、科研等合作的桥梁,促进了中医药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在国际传统医学界和东协国家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该校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4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还面向港台地区开设了“传统中医班”,形成了面向东协和港澳台为主的对外教育格局。
据学校官网2015年11月信息显示,学校有14个学院:基础医学院、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壮医药学院、瑶医药学院、研究生学院(研究生处)、骨伤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瑞康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个独立学院:赛恩斯新医药学院;设有3个教学部:外语部、体育部、信息网路中心; 10所附属医院(其中2所直属附属医院);有24个普通本科专业。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培育学科3个;广西优势特色学科4个以及广西重点学科6个,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建设学科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9个,广西重点中医建设专科14个;学校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4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1个。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学重点学科(14个): 中医各家学说、中药药理学、临床中药学、民族医学(壮药学)、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中医皮肤病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急诊学、中医老年病学、中医全科医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培育学科(3个): 中医传染病学、中医预防医学、海洋中药学
广西优势特色学科(4个): 中医内科学、中药学、民族医学(壮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广西重点学科(6个): 壮药学、中医医史文献、中医骨伤科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中西医结合基础
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建设学科(5个):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脑病学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中医骨伤科学、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学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中西医结合消化内科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 肝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脾胃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9个):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脑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骨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肿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脾胃病科
广西重点中医建设专科(14个): 中医肾病科、中医内分泌科、中医脑病科、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儿科、中医妇产科、中医眼科、中医肝病科、中医肛肠科、中医推拿科、中西医结合肾病科、中西医结合肺病科、中西医结合乳腺病科、中西医结合消化病科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5个):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21个): 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民族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全科医学、内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急诊医学、中药学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有各类在职正高职称313人,副高职称558人,博士学位209人,硕士学位845人。有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603人。其中, 原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老中医3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广西名老中医20人、广西名中医64人、“桂派中医大师”24人、广西优秀专家4人、广西“优秀教师”2人、广西“八桂名师”2人、广西高校“八桂学者”4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4人;广西“中药研究创新团队”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3个、自治区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1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4个、广西首批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人选3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7人。
自治区级教学团队(3个): 中医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刘燕平)、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唐农)、壮医药教学团队(林辰)
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1个): 广西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创新团队(梁 健)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
广西“八桂名师”(2人): 韦贵康、刘燕平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自治区级试验示范中心5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4门,自治区级重点教材5部,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 中药学、中医学和针灸推拿学
自治区级试验示范中心(5个): 中医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中西医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护理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中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4门): 中医诊断学、壮医药学概论、针灸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药学、中国医药史、药物分析学、壮医药线点灸学、中医骨伤科学、药理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生理学、中药商品学
自治区级重点教材(5部): 中医中药基础学、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中医院校医学生实践技能操作指导、壮医经疗法、老年护理学
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中药理论与现代技术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壮医药学科构建与人才培养
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中医诊断学》PBL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弘毅自强,传承创新
注释:
“弘毅”——语出《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弘毅自强”鲜明地强调作为中医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抱负远大、意志坚强,更要通过自己的学习与践行,自尊自重,自立自强。
“传承创新”——语出胡 ***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一表述充分说明要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对文化所应持有的正确态度及时代使命感。“传承创新”对于中医院校来说尤为必要,其具体的要求,就是传授、继承、发扬、创新中医药文化以及相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化自觉,进而达到文化自信。
文字内容:
上方是中文“广西中医药大学”字型是由中国著名书法大家欧阳中石为学校提字。
下方是英文“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是广西中医药大学的英文翻译。
图示意义:
三个艺术变形的字母“P”,是“脉搏”(英文译作“Pulse”)的变形。“脉搏”是一个基本的生命体征。古老的中医学运用“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神奇理论,创造出独步医林的脉诊方法,由表知里,见微知著,能够从脉动的细微差别中揭示出生命的奥秘。
三个“P”既像一只中医号脉之手,牢牢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脉搏,广西中医药大学发展的脉搏,生生不息,跳动不已;又如一面面鲜艳的红旗,迎风猎猎,高高飘扬,指引著广西中医药大学前进的方向,召唤著千万名中医药学人奋然前行。
《弘 毅 曲》
作者:唐 农
大哉中医,源远流长,
我们走在求索的路上。
悠悠古风,拂煦胸膛。
浩浩岐黄,灿若星汉。
今天我们博采勤求,
明天立心天地续写新章。
啊!看吧,青山为我们祈愿!
听吧,邕江为我们放唱!
为继往圣的绝学,
为助完美的健康,
为应时代的呼唤,
我们任重道远,弘毅自强!
任重道远,弘毅自强!
歌词注释:
整首歌词仅近百字,但用典出处达八处之多,蕴义厚重,且通俗明了,易记易诵。
词中“大哉中医”语出《中庸》“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医乃医道,亦属圣人之道,故取之,使整个歌词整体风格更趋一致。
词中“我们走在求索的路上”,乃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
词中“岐黄”狭义指《黄帝内经》中的“黄帝”和“岐伯”,广义指中医药文化的先圣们及其经论。
词中“博采勤求”语出《伤寒论》原序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此处“博采”可以理解为除传统中医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外,还包括现代医学等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词中“为往圣继绝学”语出中国哲学思想界著名的“横渠四句”,即宋儒张载(字横渠)所言“为天地立新,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感其浩然正气而取焉;“往圣”既指古代圣贤,再此亦可与前文“岐黄”呼应,特指中医药文化的先圣们;词中的“绝学”指中国夏商周三代以来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主流传统文化,“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要接续,继承,复兴,发扬中国文化的主流传统,亦即努力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此提法可以在相关权威学术资料中找到出处。兄弟院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其《杏林学子训词》中亦有:“大道泱泱,福泽四方,克绍弘扬,绝学乃昌。”故知“绝学”一词在中医院校所用不孤也。
词中“为助完美的健康”,乃出我国目前《医学生誓词》“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完美之健康当指身与心两方面俱全的完善状态。
词中“为应时代的呼唤”乃谓尚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勿固步自封耳。
词中“任重道远,弘毅自强”,鲜明地道出了歌曲的主题,语出《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医为仁术,故任重道远唱出了中医院校的学生终身奉行以仁为己任的心声,这亦与时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呼应。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华厦医学、右江医学院学报、右江医学、医学文摘,等等。
毕业论文查重变成空白文档山西医科大学本科论文查重率20%以下,硕士博士论文重复率15%以内。此外,像伦敦政经学院等多所知名高校一样,纷纷将其作为“最强”的培训对象。鉴于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是一个高难度的工作,故而,不少教师和学生均出言痛斥其所面临的窘境。然而,在此之前各位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严格规范学生论文撰写过程,尤其是对指导老师和学生们的管理方式、途径和措施方法等问题的讨论,反映出了当前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体系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和亟待解决之道[9]。因而,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希望从导师和学生的双视角来进行解释,以使指导教师更好地履行指导责任甚至直接负责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以确保论文质量,从而提升指导教师和学生双方合力北大论文查重软件
质量工程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自治区级试验示范中心5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4门,自治区级重点教材5部,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中药学、中医学和针灸推拿学 自治区级试验示范中心(5个):中医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中西医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护理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中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4门):中医诊断学、壮医药学概论、针灸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药学、中国医药史、药物分析学、壮医药线点灸学、中医骨伤科学、药理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生理学、中药商品学 自治区级重点教材(5部):中医中药基础学、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中医院校医学生实践技能操作指导、壮医经疗法、老年护理学 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中药理论与现代技术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教学成果 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壮医药学科构建与人才培养 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中医诊断学》PBL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培育学科3个;广西优势特色学科4个以及广西重点学科6个,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建设学科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9个,广西重点中医建设专科14个;学校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4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1个。 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学重点学科(14个):中医各家学说、中药药理学、临床中药学、民族医学(壮药学)、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中医皮肤病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急诊学、中医老年病学、中医全科医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培育学科(3个):中医传染病学、中医预防医学、海洋中药学 广西优势特色学科(4个):中医内科学、中药学、民族医学(壮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广西重点学科(6个):壮药学、中医医史文献、中医骨伤科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中西医结合基础 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建设学科(5个):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脑病学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中医骨伤科学、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学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中西医结合消化内科 重点专科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肝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脾胃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9个):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脑病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骨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肿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脾胃病科 广西重点中医建设专科(14个):中医肾病科、中医内分泌科、中医脑病科、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儿科、中医妇产科、中医眼科、中医肝病科、中医肛肠科、中医推拿科、中西医结合肾病科、中西医结合肺病科、中西医结合乳腺病科、中西医结合消化病科 博硕士学位授予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5个):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21个):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民族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全科医学、内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急诊医学、中药学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有各类在职正高职称313人,副高职称558人,博士学位209人,硕士学位845人。有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603人。其中, 原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老中医3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广西名老中医20人、广西名中医64人、“桂派中医大师”24人、广西优秀专家4人、广西“优秀教师”2人、广西“八桂名师”2人、广西高校“八桂学者”4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4人;广西“中药研究创新团队”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3个、自治区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1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4个、广西首批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7人。 自治区级教学团队(3个):中医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刘燕平)、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唐农)、壮医药教学团队(林辰) 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1个):广西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创新团队(梁 健)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广西“八桂名师”(2人):韦贵康、刘燕平 2006-2010年,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970项,其中国家级61项。2011年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项,跻身广西高校及全国中医药院校前5强。2006年-2012年,获科技成果奖11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4项。2006-2010年出版专著268部,发表科技论文6751篇。 2009年-2014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069项,其中国家级147项,省部级课题393项,厅局级934项,平均科研合同经费每年万元。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98项,获得各类奖励126项,其中国家行业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申报专利67项,获得授权专利23项。出版专著185部,发表科技论文10091篇。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12个,自治区金源单位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1个,广西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 1个和 “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基地2个,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共3个,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1个,中-泰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1个。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4个):中(壮)药化学与质量分析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第一临床医学院)、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瑞康临床医学院) 自治区(省)级科技创新金源单位(1个):中药药效筛选研究中心 自治区(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中药药效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中医基础研究实验室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药学中心实验室、中药药理学实验室、中医临床研究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12个):神经行为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药药效筛选研究实验室、中药药理学实验室、中药提取纯化与质量分析实验室、中药生药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医学实验室、肝病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脑病免疫生化实验室、细胞分子生物医学实验室、消化内镜与病理实验室、骨伤生物力学实验室 广西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壮瑶药协同创新中心 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基地(2个):老龄化社会健康服务模式协同创新中心、农作物废弃物功能成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馆藏资源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6年,有馆藏文献79万册,其中38万电子书,以收藏医药、生物文献为主,特别是中医药文献收藏的品种比较齐全,是广西中医药信息资料中心。馆藏数字资源提供用户利用的有:《本馆馆藏书目数据库》、《超星全文电子图书》、《中数图全文电子图书》、《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各子库》、《维普资讯--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子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LINK)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用户可以利用任何一台校园网终端检索、浏览、阅读、下载和打印以上数据库中所需的信息。在馆内提供用户利用的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国药学文摘数据库》、《中国药品专利说明书》、《中国医药及化工产品专利文献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报刊数据库》、《中国中药数据库》、《中国藏药数据库》、《非处方药物OTC数据库》、《临床医学数据库》、《中国医药产品数据库》、《国家基本药物数据库》、《方剂现代应用数据库》、《中药新药数据库》、《全国医药卫生科学技术成果数据库》等数字资源。 学术期刊 《广西中医药》杂志是由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医药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办于1977年,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内容为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相结合,以医疗为主,侧重临床,兼顾学术理论。开辟有临床研究、临床报道、手法医学、针灸经络、学术理论、民族医药、经验总结、八桂名医精方、中药方剂、实验研究、综述及验方集锦等栏目。曾先后荣获广西第三届优秀报刊、第二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期刊、第三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期刊和广西第六届优秀报刊、广西第七届优秀报刊等称号,被12种重要数据库和文摘收录。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原名为《高等中医教育研究》,创刊于1983年,刊期为半年刊,至1985年更名为《高等中医教育研究》,2012年广西中医学院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学院学报》刊名经批准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曾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广西高校优秀学报,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收录。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共主办、承办了20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手法医学与传统疗法学术会议、中泰传统医药和天然药物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等已经举办多届,架起了与国际医药界教育、医疗、科研等合作的桥梁,促进了中医药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在国际传统医学界和东盟国家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学术堂为大家推荐几本中医类的核心期刊,供大家参考: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刊物简介:主要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针,报道我国中西医结合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级别:本刊为科技核心(2018自然科学),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CD核心(2019-2020)2、《中华中医药杂志》刊物简介:是中国科协所属的自然科技期刊中反映中医药学术进展的中医药学科杂志.级别:科技核心(2018自然科学),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CD扩展(2019-2020), 梯队期刊(2019)3、《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级别:科技核心(2018自然科学),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CD核心(2019-2020)刊物简介:全面报道中药新药、中医药的研究进展与成果,并为医药卫生行政部门以及中药新药研究、生产、应用单位提供信息和交流园地,是中药研究、中药临床药理学科进行国内外学术成果交流的重要窗口.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原名《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创刊于1959年10月,是由教育部主管、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中医药学术刊物。
(1)论文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要求主题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图表简明。(2)题名应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要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写词、字符、代号,尽量不出现结构式和数学式等。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3)作者署名位于题名下方。作者应限于参加研究工作并能解答该文章有关问题及对文稿内容负责者。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明确通信作者。作者中如有外籍或港澳台人士,应附其本人同意的书面材料。署名作者的人数和顺序由作者自定 , 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变动。第一作者单位包括工作单位全称及科室名称,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北京 100102)。不同单位的作者在姓名右上角标示角标1,2……,并在其工作单位前相应标出1,2……。(4)论文摘要的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主要数据)和结论4部分,冠以标题,连续排列。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 采用第三人称表述。一般不分段,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和非公知公认的符号或术语,也不宜引用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摘要中若采用非标准的术语、缩写词和符号等,应在第1次出现时予以说明。中文摘要篇幅以200~400字为宜。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5)关键词每篇选3~8个。便于作文献索引和检索而选取的能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医学主题词表》、《中医药主题词表》等词表中选用规范词,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 也可作为关键词标出。各词之间以分号隔开。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分别列于中、英文摘要下方。(6)引言应开门见山,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或成为摘要的注释,避免公式推导和一般性的方法介绍。引言的序号可以不编,也可编为“0”。“引言”二字也可以省略。(7)层次标题是指除文章题名外的不同级别的分标题。各级层次标题都要简短明确,同一层次的标题应尽可能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关、语气一致。各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 相隔 , 末位数字后面不加标点,各层次的序号均左顶格写,后空1字长接写标题。(8)图(表)要精选,具有自明性,切忌与表(图)及文字表述重复。图(表)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文字表述所用的一致。图(表)一般随文编排,先见文字后见图(表)。图(表)应有以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编号的图(表)序和简明的图(表)题。坐标图标目中的量和单位符号应齐全,并分别置于纵、横坐标轴的外侧,一般居中排。横坐标的标目自左至右,纵坐标的标目自下而上, 顶左底右。说明性资料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表明使用的缩略语。本刊采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助线),其中数据应按一定的规律和顺序编排,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表中的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若所有栏或大部分栏的单位相同,可将该单位标注在表的右上角,其余单位标注在相应的栏内。表中相邻或上下栏的数字或内容相同者,应重复标注。图及照片做成电子版,病理照片要求彩版,并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9)统计学方法部分,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统计结果应提供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和统计量的具体值和P值(如t=,P<);涉及到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 时, 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同时, 还应给出95%置信区间。统计学符号一律用斜体。(10)数字的用法执行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语句必须用汉字数字,如十滴水、十二指肠、“八五”计划等;相邻2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必须用汉字,数字间不加标点,如八九岁、六七米等;我国清朝以前(含清朝)以及非公历的历史纪年要用汉字,如清咸丰十年九月二十日、八月十五中秋节等;星期几一律用汉字;引用古籍时,应与原版本一致,其版次、卷次、页码等可以照原样使用汉字数字。如:许慎.说文解字.四部丛刊本.卷六上.第九页。(11)量和单位的用法执行 GB 3100~3102-93《量和单位》的规定。量符号为单个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并一律采用斜体(pH 例外)。单位符号使用单位的国际符号,且以正体字母表示。图、表中用符号表示数值的量和单位时,应采用量与单位相比的形式,如t/h(时间单位“小时”)。(12)医学名词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科学出版社出版)为准。无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1次出现时应注原词或注释。药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05 年版) 或《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卫生部药典委员会,1997年版)为准。药物名称不用商品名。统计学符号按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 如: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希文小写-χ;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3)t检验用英文小写t;(4)F检验用英文大写F;(5)卡方检验用希腊文小写χ2;(6)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7) 概率用英文大写 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χ2值、q值等)。以上符号均用斜体。(13)结论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是文章的主要结果、论点的总体概括。如果没有结论,可进行必要的讨论,提出建议、设想、改进意见或有待解决的问题。(14)参考文献仅限作者直接阅读过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主要文献,作者应仔细核对所引参考文献以保证各项内容准确无误。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参考文献,依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 名全部列出,超过3名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et al”。外文期刊的名称缩写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List of Journals in Index Medicus 所列为准。参考文献表的著录按文章中引用顺序排列。 (1)来稿应附第一作者单位介绍信或加盖公章,请作者保证稿件内容真实、无一稿两投、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署名无争议等,稿件刊登后文责自负。基金资助或攻关项目的课题论文需注明基金项目的中文名称及编号。(2)作者在投稿时,请自留底稿。作者在接到收稿回执后6个月未收到稿件处理意见,可自行处理,本刊不退稿,不反馈审稿意见。本刊对稿件有修改权,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将征得作者同意。修改稿逾2个月不寄回者,视为自动撤稿。(3)稿件确定刊用后,根据所占版面与插图数量收取版面费,彩图需付彩图印制工本费。(4)在稿件刊用前,作者需签署“著作权专有许可使用授权书”,授权书由编辑部提供。
1.中华医学杂志 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3.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5.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医学版) 6.解放军医学杂志 7.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8.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复旦学报.医学版 9.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10.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1.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2. 复旦学报.医学版13.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4.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15.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6.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7.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报18.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 广东医学20.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1.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2. 上海医学23.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4. 江苏医药 25.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6.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7.实用医学杂志 28. 山东医药 29.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30.重庆医学 31.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32. 天津医药33.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34.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35.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36.首都医科大学学报37.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1. 中国公共卫生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3.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卫生研究 5.营养学报 6.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7.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8.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9. 环境与健康杂志10.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1. 中国卫生统计12.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3. 中国职业医学 14. 环境与职业医学15.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16.中国卫生经济 17. 毒理学杂志18.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19.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 现代预防医学21.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2. 中国妇幼保健23. 中国学校卫生24.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5.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6.生殖与避孕1.中草药 2.中国中药杂志 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4. 中国针炙5. 中成药6.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7. 中药材 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9.中药药理与临床 10.中华中医药杂志11.针刺研究 1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3.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4.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5. 辽宁中医杂志16. 时珍国医国药17.中医杂志 18. 新中医19.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中国天然药物1.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3.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4. 解剖学报5. 中国免疫学杂志6. 免疫学杂志 7.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8.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9.生理学报10. 解剖学杂志 11.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2.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3.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改名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14. 生理科学进展 15.中华病理学杂志 16. 神经解剖学杂志17. 现代免疫学18. 病毒学报 19.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1.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改名为:国际免疫学杂志) 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3.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4.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5. 基础医学与临床1.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3. 中国临床康复(改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4.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5.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6.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7.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8.中华护理杂志 9. 临床检验杂志 10.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1.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2. 中国急救医学 13.检验医学14.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5.中国全科医学 16.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17.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18.中国输血杂志19.中国实验诊断学20.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1. 护士进修杂志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 中华内科杂志3.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5. 中华血液学杂志6. 中华肝脏病杂志7. 中华消化杂志8.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9. 中华肾脏病杂志10.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1. 中华糖尿病杂志 (改名为: 中国糖尿病杂志)12.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3. 中华传染病杂志14.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15.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6.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7. 中国循环杂志 18. 高血压杂志(改名为:中华高血压杂志)19.中国老年学杂志 20.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1. 中国内镜杂志 22.肠外与肠内营养23.中国心脏起博与心电生理杂志24.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中华外科杂志 2.中华骨科杂志 3.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4.中华创伤杂志 5.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6.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7.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8.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9.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0. 中华烧伤杂志11. 中华麻醉学杂志12.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13.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14.中华手外科杂志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6.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7.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18.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1.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2.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3.临床麻醉学杂志24.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5.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6.中华男科学杂志1.中华妇产科杂志 2.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3.实用妇产科杂志 4.现代妇产科进展1.中华儿科杂志 2.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3. 临床儿科杂志4.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5.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6.中国当代儿科杂志1.中华肿瘤杂志 2.癌症 3. 中国肿瘤临床 4.肿瘤5.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6.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7.肿瘤防治研究8.中国癌症杂志9.实用肿瘤杂志1.中华神经科杂志 2.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3. 中华精神科杂志 4.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5.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6.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7.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8.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改名为:国际脑血管病杂志)9.中华神经医学杂志1.中华皮肤科杂志 2.临床皮肤科杂志 3.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改名为: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3.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4.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 中华眼科杂志 2. 中华眼底病杂志3.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4.眼科研究 5.眼科新进展1.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3.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4.牙体牙髓周病学杂志5.口腔医学研究1.中华放射学杂志 2. .临床放射学杂志3 实用放射学杂志4. 中华核医学杂志5.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6.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7.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8.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9.放射学实践10.介入放射学杂志1.药学学报 2.中国药学杂志 3. 中国药理学通报 4.药物分析杂志 5.中国新药杂志 6.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7.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8.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9.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0. 中国抗生素杂志11.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2.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3.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4. 中国药房 15.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16.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17. 华西药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