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音乐教育论文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

音乐教育论文读书笔记

《音乐教育书简》读后感 读完郭老师的《音乐教育书简》一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真是百感交集:有高兴、激动,有后悔、沮丧,还有感动…… 我觉得这本书不应当只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入职读的,而是在职的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应该好好看看。以前总觉得音乐教育的理论在大学走得太高深、太远了,大学的老师都高高在上,很难了解到我们一线老师的“窘况”,而我们一线老师又迫切需要一些学术型的专家给予我们现状的一些解读和帮助,因为你们的高度或者比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读完,我才知道,原来还有像郭教授一样“关心”和“关注”我们一线老师的“学术型专家”,你们的理论也可以让我们不再“仰视”,也有轻松!我们一线老师没有被孤立,在迷惘之际有你们这样的专家及时地给出一些有助我们自我判断的建议,是我们的幸运.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明显感觉到似乎自己进入了职业生涯的倦怠期,有时候课上不完,有不安的感觉,好像又“欠”了学生什么!反思自己,最近好像没什么进步了,像一个机器在运转,而不是学生需要的老师!而我,不愿意自己成为机器。之前在教学中困惑的地方,在书中得到了解答,谢谢郭老师您与我们分享了小米老师的成长,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一、 师生平等 如何做到这一点,我到今天还在摸索着,看到郭老师的解答,我知道这样的课堂,不是美国才需要,美国才会有,我们也需要,我们也应该有,观念可以改变。社会体制、等皆观念可能我们变不了,可是小小的课堂,我们可以改变。明白这一点,就不难明白学生们为什么出现上课热情不高,回答不热烈,参与度不高的种种行为,反思自己,是我们老师与学生距离太远。要想让音乐走近学生心中,首先,放下高高的老师架子,放下教材冷冰冰的知识结构,在平等对话中了解学生需要,是我当务之急要补救的! 二、 教材主导教学 以前总觉得,教材如同圣旨,教研活动公开课的模式,专家的点评就是教旨,不加思辨地认为都对,就要按照那样。结果,慢慢地,我发现找不到自我了,工作的第一年,上课还很有激情,很多点子,现在发现被批判得连自己也找不着了,教材真的是不可推翻、不可质疑的吗?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麻木地生产产品时,也会厌倦的啊!为什么不能还原自己?为什么要做教材的“忠实拥护者”就不再敢质疑和拓展? 三、 教学模式的单一 唱歌课就你一句,我一句,欣赏课就讲解背景,听全曲,分析结构,讲音乐要素,器乐课也是你一句我一句。说是传统课,其实现在自己的课堂也莫过于此,我在机械地操作。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进这样的“旧”式的教学模式,只是走着走着,就感觉出不去找不着北了,回头一看,当初还雄心勃勃地要改变这种旧的音乐教学模式,可自己竟然成了它的“忠实拥护者”,看到有时侯自己的课堂竟然变成这样,心里也不是滋味,甚至很害怕,这是我一个年轻音乐教师应该有的课堂吗? 四、 通过课外文艺比赛提升音乐学科地位 以前,总觉得在这么繁重的教学任务下,还要一个班一个班帮助排练,指导,很不情愿,甚至一手扔,给班主任自己弄吧,班主任又像踢皮球,踢给我们,学生夹在中间,抱怨就自然出来,节目的质量不高,自然也会影响班级形象,更加影响班级对音乐科目的重视。现在看来,很有必要纠正自己以前一些“计较”的看法,视作自己的工作,也是为将来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打好基础,更是挖掘人才的一个机会。五、 知识技能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平时上课,我一直很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感觉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慢慢忽略了,看了书,我汗颜,学生的“审美”,学生的“参与体验的乐趣”才是最重要的,“知识”不能跟随学生一辈子,可德育情感教育,个人参与的合作、体验却是能跟随他们成长,影响一辈子的。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是不是把艺术摆的位置太高了,不对了?艺术有层次之分吗?听众有等级之分吗? 没有!所以,我们给学生的音乐,不应是剥离情感的空洞知识,而是有生命的美妙旋律! 六、找到我们的学科价值 记得以前不了解的科任老师还在笑话:“你这个音乐老师怎么总觉得累,那我们都不用活了!”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正如许多人看到的:“音乐教师社会地位不高”这是普遍现象,我知道单凭我,不可能改变所有人的看法,可是,我也以每天自己的行动在默默工作,默默付出,以自己的姿态骄傲地告诉给同行们:“我骄傲我是一名音乐老师”!这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学科,同样,我们的地位不可替代,我们的学科魅力如同我们音乐教师的人格魅力一样,音乐赋予我们多少灵魂,我们在传递多少! 一本好书能影响人的一生,不记得是哪位说过的话,在此借用一下,我庆幸自己在迷惘的时候读到了这本书,就像航海中的指路灯,照亮了孤寂的我,让我忽然感到:方向就在那里,身边不止是我,还有很多伙伴,通向彼岸,是幸福的归宿!

《中外音乐欣赏》是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温州师范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湖州师范学院五院校联合组织编写的“普通高校通识教育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四篇:西方古典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和中国近现代音乐。为便于学生学习,每篇都为两个部分,即不同时期的音乐概述和音乐欣赏。本书以辅导大学生欣赏古今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优秀音乐作品为主线,着重介绍西方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概况以及音乐风格特征,介绍代表作曲家及创作思想、艺术成就、历史贡献以及与音乐欣赏有关的音乐知识。音乐欣赏是音乐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欣赏可以使学生广泛接触各类音乐作品,在音乐实践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音乐欣赏可以使学生积累中外优秀曲目,增长音乐欣赏知识;同时,音乐欣赏也是开阔学生艺术视野,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的娱乐作用和教化功能已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人们也充分认识到音乐艺术在当前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欣赏音乐、参与音乐已逐步成为现代人,尤其是当代青年人的时尚。然而,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我们认为,音乐欣赏课不应当只是一门纯知识性的课程,而应当使其成为一门兼有“技能”性的课程,即不仅要使学生在接触音乐作品中感悟音乐,积累音乐语言,而且要培养学生独立赏析音乐作品的能力,掌握欣赏音乐的基本“技能’’与方法。有鉴于此,本书在编写体例上,不以常见的逐个作品的分析、讲解为序,而以音乐欣赏知识与方法的系统讲述为主,将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曲式的表现意义、声乐以及器乐的基本分类、各种体裁的表现特点、综合艺术中的音乐、常见音乐流派的风格特点等分章立节,详细讲解。同时,融入大量中外优秀音乐作品曲例,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谱例互补,使学生既能更广泛地接触中外音乐名作,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与表现手段,又能逐步掌握音乐欣赏的知识与方法,达到知识与“技能”双丰收的目的。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实施理论讲授与音响听赏并重的原则,重视培养和发挥学生主动赏析的能力。在教学安排上,应以音乐的表现手段、曲式的表现特点为基础,以声、器乐的分类、体裁特点的讲授为重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最近看了一本《李岚清音乐笔谈》,让我爱不释手。它以经典音乐作品为中心,追溯了从维瓦尔弟到格什温等50位西方音乐大师的人生历程和心灵乐史,凝聚300多年的欧洲经典音乐于笔端,非常得别开生面。

这是一本普及欧洲经典音乐的通俗读物,它通过对跨越300多年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流派的50位著名作曲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的评述,以及他们各自的一部代表性作品的介绍,在一定程度上,较全面、系统地概括了欧洲经典音乐的面貌。

李岚清原本是一个中央领导同志,并不是专业从事音乐工作的。这本书就是“一名音乐爱好者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写的书”(李岚清语)。它的的最明显的优点,那就是不过分专业和过分生僻,而是言简意明,通俗易懂,读起来十分流畅。当然,接触欧洲经典音乐,必然要遇到若干无法回避的专业术语或概念,对此,书末特别附录了“音乐常识与名词解释”栏目,供读者查阅,解除疑难。李岚清原本是一位的领导者,其知识、经验、视野必然不同一般,现在以一名普通人的身份与人们平等谈心,使人倍感亲切,因此也更有吸引力。

作者从自己上小学时因为“贝多芬与盲女”的故事而爱上音乐这一切身体会,在写作中尤其注重通过生动的故事来引导读者的兴趣。书中的音乐家生平介绍和作品解读化为情节曲折的美丽故事娓娓道来,沁人心脾;高深难懂的阳春白雪变得兴味盎然,让人豁然开朗。像交响曲《告别》,因乐手们渴望休假,海顿灵机一动,一个寓意明显的“告别”乐章诞生,海顿的幽默个性也跃然纸上。肖邦的《雨滴》,是在某个等待乔治·桑归来的夜晚,静听窗外梧桐更兼细雨,滴滴思念,在琴键上化为乐史流芳的经典,也成了忧郁肖邦的最佳诠释。面对故友的画作,穆索尔斯基在钢琴上倾诉着不尽的思念,于是名曲《图画展览会》降临人世。对照意境,读析乐曲,作品中乐器声部的变化、持续雨滴的模拟、信步画廊的主题无一不是洋洋盈耳,经久难忘。

加强美育,以美引善,以美启真,以美怡情。本书奏响了西方经典音乐的瑰丽乐章,引导着知识分子和大学生畅游乐海,共同构建华夏礼乐文明的和谐社会。

《音乐教育》一个综合性音乐刊物,所涉及内容包括音乐教育、音乐理论、音乐作品、音乐史料、音乐技术、音乐评论、学术交流、答疑解惑等多方面的内容,音乐教育读后感。

《音乐教育》中刊登大部分国外音乐教育理论都是在原著发表后不久就被中国音乐学家译介的,这些文章开阔了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视野,对我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理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刊载的学术研究文章和对某一“主题”所展开的讨论性文章,则对我的音乐理论与音乐研究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通过阅读《中小学音乐教育》,使我对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论的理论观点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也明白了许多,下面谈谈自己读后所想到的点滴感悟。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激发兴趣,引导参与。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兴趣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推动学生不懈地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导入方法很多,故事法、游戏法、情境法、讨论法、投影法等等,但根据所教的内容做到新颖别致,丰富多彩,运用得好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发声练习是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环节,读后感《音乐教育读后感》。 “开场”的好坏,往往会对学生的后继学习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二、诱发感受、调动参与。

从目前音乐教学现状看,大多数老师都已注意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但个别还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学生处与机械接受理解的地位,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视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进行视唱练习时,以往的做法是:教学生认清唱名,视唱前就做一些辅助性的节奏练习等。

如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学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及时评价,积极参与。

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差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五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激发了后进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们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自我完善。

总之,《音乐教育》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表达出来,很好地帮助了我们音乐教师整理教学思想,提升了教育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将教学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

读了此杂志,让我感触很深,留给我思考的也很多,我会继续将读书进行到底,活到老学到老。

这个暑假利用假期时间好好拜读了由秦德祥、杜磊先生编著的《音乐课堂教学的经典方法》一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小学最为常用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铃木教学法、卡拉博·科恩教学法、综合音乐感课程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六种音乐课堂教学的经典方法。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综合音乐感课程教学法。

在综合音乐感课程教学法中提及十条规律,让我受益匪浅。例如:当学生盲目地回答问题时,你不要马上接受,而要表示惊讶地反问:“是吗?……你能肯定吗?……为什么你这么回答?……是这样?”这些提问的背后是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以及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索问题和答案,有效地发掘学生的创造力。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陷入一个怪圈,喜欢站在传授者的角度去思考课堂,掌控课堂。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不能贴近答案的时候,作为年轻老师总是显得着急,容易打断学生,或者刻意去引导学生。虽然这样能把一节课的内容上完 , 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从这本书中我找到了很多应对这个难题的方法。除了上面的方法,还可以尊重学生的“狂想”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多给学生鼓励的话,一些信任的拍肩以及一些带有安慰的微笑;永远不能满足自己的教学法和教材,否则就会僵化等等。

音乐的本质,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艺术活动。无论是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还是音乐欣赏中,都需要音乐创造力的参与,没有音乐创造力就没有音乐才能的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创作音乐,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音乐论文读书笔记

今日所读文献是杨荫浏于1940年在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任教期间撰写的一篇专论,分为上、中、下三篇发表于《乐风》。后来在纪念杨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中国音乐学》曾于1989年第四期重新发表此文,虽是半世纪以前的旧闻,却也在音乐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首先对全文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从文章中学习了解国乐的现状、定义、发展、以及未来趋向。先将全文的思维导图做如下的呈现:以上便是全文的思维框架,本篇笔记将会通过对每一章节的仔细阅读,同时结合个人理解详细说起。 国乐,是什么?在当时,有分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乐多指中国民族乐器,而广义的国乐,是指中国音乐。杨先生在开篇就指出 国乐全部的事实,绝不是某一点理论、某一种乐曲、某一种乐器、或者某一样技术所能代表的。 下图便是国乐所包含范围以内所应注意的事实。所以说,研究国乐,绝不能从某一片面、孤立的视野去看待问题。正如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所学到的那样,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我们要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在本节,文字论述共分为两大段,第一段承接上一节的观点,详细论述当下国乐的状况——只看见国乐而看不到世界音乐。这样的态度是可怕的。为何这么说?首先,在1940年前后,中国打开国门已近百年,音乐从1840年以前的传统音乐文化,到1840年后形成了西乐、传统音乐两股力量之分,且西乐来势汹汹,几近吞噬。原因是有多方面的。 且不说客观存在的原因,就当时提倡国乐的人们, 每以崇拜经典的态度来崇拜国乐,坚持着把过去国乐的整个环境,一丝不改地重演于现代,非但在乐器方面不主张有所改进,并且在技术和教学方面也主张墨守成规。在乐律、符号上面,也守着古代谱式不肯接受改进的建议。 但以上的这些,都只是国乐表现或流传的一种手段,并不是国乐真正的主体! 所以说,一味的墨守成规,只会让国乐消失、灭亡,因为跟不上时代的更迭。既然如此,那么国乐真正的本体是什么?事实上,国乐确有他真正的本体,即国乐曲调自身内在的特性。他不会因为演奏乐器不同,就变成西洋曲调。 个人的发展,因与社会上人群的交融作用,而更能达到充分的境界,个人的特性,因与社会上其他人们的互相比较,而更能发现独到的价值。音乐也是如此。 在杨先生看来:国乐的独到的价值,必须在与世界音乐公开比较后,始能得到最后正确的估计,国乐的充分发展,必须在与世界音乐经过极度融化后,才能达到它应有的程度。 这让我想起,现代的大多作曲家们,都在尝试着各种音色的融合,以此来挖掘音乐更深的魅力。俗语说,音乐无国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本节中,杨先生对国乐地位的前瞻,就是通过与世界的融合改造后,成为全世界普遍应用的乐器,而国乐曲调也可以在世界的交响乐队中,给多种的世界公共的乐器演奏着。这些,都是在技术达到相当水准的程度,经过国际音乐家们的认识体验,被审美的听众欣赏着。 这个时候,国乐的独特性,好像因了它孤立性和私有性的消失,多少消失了一些,其实可并没有真正消失,却是融入了整个的世界音乐,而在整个世界音乐中,建立了自己。 国乐特殊,特殊在哪里?因为过去没有给予足够时期的相适注意。现状: 我们自己还没充分准备,世界音乐的力量却已非常强大。我们若再不准备,便只有让这世界音乐逐渐来淘汰或排挤了着仅存的一些国乐成分。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准备。 但问题又来了,在这样畸形的环境之下,国乐似乎很难抵挡世界音乐的磅礴潮流。因此,给予国乐过度的注意,是极其必要的。这是其一,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明知国乐中的某种工具在将来必然会淘汰,但是在当下确还有它保留的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记谱方面,五线谱固然精密好用,可是假想研究传承音乐的人,都只懂线谱而不了解工尺谱,当探寻到某一音乐的记载,看不懂,就如断了这个线,便无法接近国乐的来源。 所以,在收集、记谱、改谱、译谱工作还没有相当完成的阶段中,在大部分唱奏技术尚未有若干线谱版本精密代表的时候,我们仍需学习。重视它,至少比欧美学校重视拉丁文,有更充分的理由。 西乐,在西方或许并无什么问题所在。但是音乐这一门艺术,源自于生活,总是会因为地域位置、信仰习俗、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所以西乐在中国的发展,也并不完全是想象般的顺利。 国乐,在中国这片土地发展了千年,但依然面临诸多问题,此起彼伏、自生自灭、未经汇集、未经整理甚至还有愈多音乐依然被埋藏着,未来的出路是什么,问题思考也是诸多。 两种音乐的共同发展,至少在我现在所生活的时代来看,还算可以,但国乐(即当下所提倡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势力依旧单薄。在杨先生的文章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国乐又了出路之时,西乐在我国,才能度过它着“囫囵吞枣”的异常阶段而真正达到它自然消化的理想时期。 1、重视音乐史实的考察。因为音乐会因社会环境的变迁、历朝的执政者、历代的学者对音乐的评估、思想背景等各方面而不同。 2、多维角度出发。乐曲在国乐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歌曲的演进密不可分。而歌曲的演进,与诗词文学的和音韵学的演进密不可分。其次,历来国乐的专门论著,有倾向性。所以要从多方史料论证。 3、我国地域广袤,历史悠久,决定了音乐研究者要长久在民间搜集、考察。 世界的音乐,已随着夕阳的文化渐渐的流入我们的文化里面,我们有接受的必要。国乐最后有与世界已虐互相同贺的必然趋势。为准备这个时期的来临,我们不的不为了国乐而研究一些西乐的理论与技术。因此,用比较公正的眼光去看国乐,所取的范围,绝不能过于狭小;所做的准备,绝不能过雨片面。 研究国乐,第一,须从古今一脉中间,去接近它基础的深度。杨荫浏先生之所以特意提到深度这一点,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当下的国乐现状,诸多青年音乐家对国乐的态度两种极端——极端崇拜古人理论和隔膜的随心评判。第二个方面是,对待国乐,未曾了解来路,便着急寻找去路。很多国乐音乐曲调的创作浮于表面,还未好好的潜心研究,便创造新曲调。 有句话说,知来路方知归途。只有对国乐历史发展足够了解,对国乐的技术,曲调各方面做深刻的研究,才能知道未来的路要如何走。最具代表人物就是刘天华先生。他创作的国乐曲调可谓是相当成功,但当时大多数敬慕他的人,只效仿了他的曲调,却忽略了刘先生过去学所得的基础。他积累十余年,方才写出十几首曲调,刘天华先生在深度方面,是不断演进的。 这个深度表现在具体的实践上。对音乐的实地考察,记录,收集。 有了深度,亦不能没有广度。 研究国乐,第二,须从多种理论,多种乐器与多种曲调之中,去接近它基础的广度。没有见到整个广度,便很难达到各个的深度。 “苟对于一个曲调,真正有了兴趣,仅此兴趣,已足使我们情不自禁不得不像旁的曲调上,去求得更多的满足。苟在某一小点上,真求专门深造,则事实会觉得者一小点中内含的材料有限、不得不更在此小点之外,广求触类旁通。最初也许仅在显然相关的材料中发现有价值的例证,入后却更会向表面上绝不相关的材料中,去找出确切相关的因素。如此下去,愈求愈深,愈深愈广,愈广愈深。” 研究西方音乐有诸多便利:有诸多详尽的通史、各个音乐家的详细传记、诸多曲调的专门论著、还有作品的留声机片等等。之所以会如此便利是因为西方各国地域大多比我国狭小,历史比我国短暂,音乐史料整理工夫,比较容易做。 我国的情况: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交流融合发展诸多。 现状是:诸多音乐还未开发,如非儒教的诸多音乐。还要研究古人的书籍、考证保存的古物。还要周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观察乐器。我们诸多的史料,有很多,但有许多散落在民间,在奏唱者的乐器上、歌喉中,连书面的乐谱都未曾有过。 所以以上因素决定了,国乐发展工作,是需要许多人共同努力建设的。这是一条漫长而工程浩荡的路。 说完要实践的诸多问题后,就要具体细化。本节就是对需要采集的内容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 1、专门作古书研究的人,关于音乐,将有无限应做的事。卡片索引工作、从古文字、古器、古画中研究。 2、学习技术,相当精深,所知乐器,相当广博,对于古今中外的谱式,相当熟悉,听觉相当敏锐,记谱相当详细——这样的人将有无限听音记谱的手机工作,在等待他们着手。 3、学习音响学略知乐器技术的人,会觉得对于古代音律的进一步研究,对原乐器的收集、仿制、测听、改良、是他们的责任。 4、研究西洋作曲理论,同时博闻国乐曲调的人,欢迎他们进行许多分析、比较、归纳的工作。 5、学习音韵诗词、谱曲原理的人,译写西洋名歌,写作及修改本国新歌的歌词,是他们的责任。 6、仅读过西乐普通乐学,并擅长国乐唱奏技术,通晓某种国乐谱式的人,诸多译谱工作在等候他们担任。 7、研究民谣的人,将其音乐性提升,责任艰巨。 8、研究方言音韵的人,将从各地方言与各该地民歌曲调比较研究,提供更多宝贵资料,是他们的责任。 9、研究社会教育的人,根据各地民众,原有的音乐背景、水平而制定出某种合理的教育方案,是他们的责任。 10、专习一种国乐乐器或专唱一种中乐曲调,而向深处广处搜求意见的人,在有了一定的积累后,进行创作是自己的使命。 还有许多人所从事的职业,早晚总会有人觉得,他们有一部分的使命,可以与音乐相关。 本节篇幅较长,举墨子“非乐”、秦始皇焚书、清圣祖等例说明,在音乐的文化发展中,淘汰了许多不应淘汰的音乐,又或者一旦获得政治独裁的权利,对音乐进行焚毁、又或者对音乐进行统一,就如统一思想那般。历史的真真假假,音乐传承的诸多不稳定因素,就要求了我们当下对于音乐的去取有一个慎重的态度。 “在整个文化中淘汰音乐,在整个音乐中淘汰国乐,在整个国乐中淘汰某一种国乐,在某一种国乐中淘汰某一派,在某一派中淘汰某曲调,在某一曲调中淘汰某一乐句,同样都有审慎的必要。”

厄......不好意思,这个我不知道,我复制了一点其它的,你可以借鉴看一看《民间音乐》是莫言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具有"奇气"的作品。莫言以其独特的方式构建起一个介于想象与现实之间的"民间"——马桑镇,又用具有个性的语言塑造了带有神奇色彩的人物,叙述了一段颇为离奇的故事,在故事的背后又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深厚的情感。小说构思奇妙,叙事精当,语言犹如音乐一般,字里行间显现出独特的奇与美《民间音乐》讲述了一段发生在马桑镇的故事 古历四月一个温暖和煦的黄昏 一个小瞎子流落到马桑镇茉莉花酒店的店东花茉莉收留了他却引来镇上人的非议 小瞎子用音乐感染了镇上的人流言蜚语随即烟消云散 人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花茉莉被音乐打动由此产生了对小瞎子的爱慕之情当她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感情之后小瞎子却离开了马桑镇。小瞎子离开了但他的音乐没有消失永远留在马桑镇。音乐的主题贯穿整个故事深刻的思想在一段奇特的故事中被自然而然揭示出来。音乐与人是小说的主题。小说揭示了音乐与人的关系 宣扬了音乐净化心灵无与伦比的力量。小瞎子刚到马桑镇时遇到了镇上的五个风云人物 方六、黄眼、杜双、三斜和花茉莉当他入住花茉莉家之后三斜散播谣言一时马桑镇的人都在窥探着花茉莉与小瞎子非遗珍他们之间的是是非非马桑镇的人是自私的是俗不可耐的他们没有同情心无事生非。然而马桑镇的人在八隆河大堤上听了小瞎子吹箫之后莫名的留言断然消逝他们怀着“一种甜蜜的惆怅悄悄地走下堤去消失在小镇的四面八方”。小瞎子的箫声在这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的音乐已开始深入人心并感染这马桑镇的每一个人。音乐对人性真善美的呼唤随着娓娓道来的故事在字行见显现。经过了听萧之后马桑镇的人被音乐蓑震撼他们便纷纷涌进茉莉花茶馆当小小子的二胡拉响时六方茶馆黄眼饭铺、杜双的小卖部里的顾客就像铁屑寻找磁石一样跑进了酒店。窄窄的麻石街上阒无人迹。所有的人都被音乐吸引着、感动着他们忘了自私忘了庸俗“人们畸形与缺陷的邪恶感情已经不知不觉地被净化了。”音乐的力量是庞大的音乐在小说结尾已经幻化为一种无穷的力量人性的真与善压抑太久后终于被呼唤出来莫言用音乐告诉我们人的灵魂是不会灭亡有真善美相伴的人性最美。音乐与人的关系不仅表现在音乐对人的心灵的净化对人性的呼唤还表现为音乐与人的欲望是对立的。音乐是净化人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可以消除一切恶的情感然而它同一切恶的情感有时想矛盾相对立的两者无法共存。人的欲望是一种邪恶它同象征着真善美的音乐必然是对立的这种对立在小说中碰撞着火花在斗争中使故事层层递进音乐——真善美与人的主题更加彰显。正是这种对立让我们体会到最真的人性美。小瞎子在听到“酒徒”把他的音乐同花茉莉的烧酒相提并论时他的“脸变得十分难看他的两扇大耳朵扭动着仿佛两个生命在痛苦地呻吟”。酒是一种迷人心智的东西它可以使人走向邪恶也可以激发起人强烈的欲望小瞎子执著地追求着音乐的真谛在他心中的音乐是纯美的是至高无上的音乐是欲望与邪恶的天敌因此小瞎子愤怒了。由此矛盾激化了情节有了波澜音乐与欲望的对立更突出了小说呼唤人性真善美的主题。当花茉莉向小瞎子说明了爱慕之思后小瞎子不得不离开了马桑镇。小说结尾留下悬念似乎不太完美然而这是人性美的最极致的体现。花茉莉对小瞎子的喜爱是情欲的象征而她这种情欲使她变得极端自私她的独占欲急剧膨胀她拒绝了方六、黄眼、杜双让小瞎子“在四件轮流坐庄”的建议后想嫁给小瞎子从而让小瞎子只属于她一个人。强烈的欲望迫使小瞎子不得不“逃离”只有逃离“音乐”才有出路。小说关于音乐的主题出了揭示呼唤人性真善美的主题外还包含着另外一个深刻的含义音乐是民间的人性美是属于人间的。只有被民间接受的音乐才算得上真正的音乐而人性美也不是一个人的而是发源于全体大众的。小瞎子最后离开了马桑镇是因为花茉莉的独占欲望与他的音乐理想想冲突导致的从另一个角度也就是说他是因为他的音乐即将有被一个人独占的危险他必然离开这里他的音乐理想才不会毁灭他的音乐才会被民间更多人多接受使音乐回到民间使人性美遍布民间。音乐只有属于了民间它才会有生命力才不会走向死亡。写实与想象莫言在现实的世界里建构了一个想象的空间他又用想象叙述着现实的生活。“写实与想象”成为《民间音乐》叙事方式上最大的特点。小说是融写实与想象于一体的作品在写实中融入大胆的想象然而想象又不是漫无边际总是在趋向于现实。

《中外音乐欣赏》是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温州师范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湖州师范学院五院校联合组织编写的“普通高校通识教育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四篇:西方古典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和中国近现代音乐。为便于学生学习,每篇都为两个部分,即不同时期的音乐概述和音乐欣赏。本书以辅导大学生欣赏古今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优秀音乐作品为主线,着重介绍西方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概况以及音乐风格特征,介绍代表作曲家及创作思想、艺术成就、历史贡献以及与音乐欣赏有关的音乐知识。音乐欣赏是音乐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欣赏可以使学生广泛接触各类音乐作品,在音乐实践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音乐欣赏可以使学生积累中外优秀曲目,增长音乐欣赏知识;同时,音乐欣赏也是开阔学生艺术视野,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的娱乐作用和教化功能已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人们也充分认识到音乐艺术在当前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欣赏音乐、参与音乐已逐步成为现代人,尤其是当代青年人的时尚。然而,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我们认为,音乐欣赏课不应当只是一门纯知识性的课程,而应当使其成为一门兼有“技能”性的课程,即不仅要使学生在接触音乐作品中感悟音乐,积累音乐语言,而且要培养学生独立赏析音乐作品的能力,掌握欣赏音乐的基本“技能’’与方法。有鉴于此,本书在编写体例上,不以常见的逐个作品的分析、讲解为序,而以音乐欣赏知识与方法的系统讲述为主,将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曲式的表现意义、声乐以及器乐的基本分类、各种体裁的表现特点、综合艺术中的音乐、常见音乐流派的风格特点等分章立节,详细讲解。同时,融入大量中外优秀音乐作品曲例,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谱例互补,使学生既能更广泛地接触中外音乐名作,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与表现手段,又能逐步掌握音乐欣赏的知识与方法,达到知识与“技能”双丰收的目的。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实施理论讲授与音响听赏并重的原则,重视培养和发挥学生主动赏析的能力。在教学安排上,应以音乐的表现手段、曲式的表现特点为基础,以声、器乐的分类、体裁特点的讲授为重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音乐毕业论文读书笔记

学科交叉已是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当年人类学者涉足历史研究时,也给出了自己的定位。而中国民族音乐学常被我们的本土学者质疑为没有音乐的音乐研究,还有一个英文表达方式——“ETH-NO-MUSICOLOGY”。 三十多年前,西方民族音乐学犹如一位旅行者,途经日本辗转来到中国,为中国学者翻译介绍、传播引用、实践再造。 中国的民族音乐学者如同那些“在历史的 垃圾箱拾捡珍宝”的人类学者一样,以本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中国传统音乐, 在文化层面上阐释音乐内涵、在社会结构中分析音乐组织、在经济因素中论述音乐传承、在口述资料中解读音乐成因、在历史过程里剖析音乐传统……这些成果需要背负“没有音乐的音乐学研究”之沉重吗? 一个公正的回答应该是音乐形态分析属于音乐研究的一部分,音乐研究 应该包含对音乐各类问题的探讨。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有音乐、有音 声、也有声音,表面上来看,这是对音乐 形态、音乐场域、音乐听觉的不同侧重。 在笔者看来,这些侧重源自研究者对于音乐表述的关怀,是研究者探寻表述音乐的 不同路径。如果说探讨旋律、节奏、曲式、 乐律等要素的音乐形态研究是一种对音乐 的表述方式,那么音声、声音研究则是对音乐的不同以往的表述方式。 音乐与表述相关,所谓表情述意。因此音乐的自表述需要借助人的他表述展开。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是音乐。有那么一种声音,人类专门用一个词汇来称谓它,这个词 汇就是音乐。然而,音乐的身份是潜在的, 音乐的存在与意义也在于表述与被表述。除了自表述、他表述外,还有个体表述、群体表述、表述权力、表述方式等概念和研究焦点。此外还可以表述方法而划分为历史的表述、政治的表述、社会的表述、文化的表述等。 表述不仅会因时而异,还会因人而异。          相对于音乐的自表述,无论是音乐形态研究,还是音乐文化研究、音乐社会研究、音乐历史研究、音乐政治研究等,都是对音乐自表述的他表 述,都是他表述的一类,都是对于音乐本 象数次言说中的某一次。作为音乐本身,其自表述的媒介即为声音。以文本表述声音、语言、器物、行为, 学者常用的手段为描述、记录、分析、阐释。 这其中,以文本表述声音最难。在表述与身份关系的建构过程中,文化不再是一个恒定的、被描述的客体,而是暂时的、不断生成表述的过程,局内人与局外人的描述与阐释都卷入其中。         作者感兴趣的是马尔库斯归纳了这一类民族志写作中暗含了两类批评的方法:认识论的批评法和泛文化的并置法,并认为这两种方法均是“变熟为生”的基本写作策略的变异形式。这种“变熟为生”的写作策略对于我们认识表述、再表述和一再表述有着核心意义。 因此,我们仅以音乐作为研究对象,一方 面有可能是对局内人概念的误读,另一方 面有可能舍弃了仪式中能阐释信仰含义的音响符号。          音乐、音声、声音这三个概 念并不为我们所陌生,音乐是民族音乐学 一如既往的研究对象;音声是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即已出现的名词 ;声音则超越了学科界限,是一个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常用词汇。如何把它们变熟为生? 学者们做出了不懈努力。因此,我们仅以音乐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有可能是对局内人概念的误读,另一方面有可能舍弃了仪式中能阐释信仰含义的 音响符号。         “音声”概念提出后,笔者 听到的、对这一概念的质疑可归纳为三类, 其一,是否仪式中的所有声音都可称为“音 声”?这在曹老师给出的定义中已言明 :音声是“对局内人具有特定意义的”声音。 其二,可否以泛意的“音乐”概念取代“音 声”?作者认为这种取代会在实际运用中产生歧义。从约定俗成角度看,我们似乎很难将鞭炮声称为泛义的音乐。其三,曹本冶提出的“音声”概念与中国古文献中 的“音声”有何异同?前者与英文概念 soundscape 对应,特指仪式景观中的声音, 而后者可与声音互换。         提出“音声”概念的意义在于强调仪式情境、仪式场域,而“音声境域”这一概念可融汇文化秩序、社会结构、生活场景、经济制度、政治环境、 意识系统、信仰体系等多层面表述内容。音声这一研究领域尚有拓展与补充空间,这些感官包括眼、耳、鼻、舌、身。          作为民族音乐学专业的学者,我们的问题是 :声音与音乐的关系是什么?一个简易的答案是,声音包括了音乐与非音乐 ;如果从音乐的向度,答案可以是,所有音乐系统都是一个创造“声音”的系统。音乐作为物体的恒常性体现为声音,如果说音乐的多彩与多义是我们寻求表象阐释的一端,声音则是 我们探寻音乐本质表述的另一端。这段音乐的识别将需要通过记忆、条 件反射、身体震动来完成。就身体记忆来说, 声音是具有双重知觉的。,“表述”既与相关意识的语言和文字层面的“写 作”“说话”“呈现”“叙事”相关,也和相 关身体的行为实践层面的“展演”“展示”“体 现”“表演”相联。作为声音研究者,民族 音乐学学者在进入田野场域中,仍需面对 “拿什么听?听什么?如何听?”等一系列 相关研究方法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田野实践中给予思考、探知、回答。         作为区别于噪音的乐音,音乐的实质是有意义的声音。因此,音乐研究不仅探究音乐作为物质层面的表述——声音,还探究音乐作为精神层面的表述——意义。 目前我们所见研究音声的路径是研究者面对人、对音乐的他表述的再表述 ;而研究声音的路径是研究者对音乐自表述的贴近。

音乐的起源 石器时代,拿个石头凿石头凿树木凿兽骨做成石斧,石矛等各种劳动工具的时候,就有人发现这个凿石头或者是凿木头的律动还挺好听的。而且如果大家再敲击的速度一致,或者是使力的节奏配合得当的话,还可以让工作效率更高,而且还有一种可以解闷的趣味性。 想像一下我们几万年前的祖先,要是砍下了一个几百公斤的大树,他们要怎么把这棵几百公斤重的大树?当然就是要使出洪荒之力把它拖回去,不过像这样一群人拖着那么重的树干一起走。如果大家跟着节奏一起唱和,比较容易一起使力,也可以让这么辛苦粗重的工作相对不那么枯燥的,这就是喊号子的起源。 而且他们还发现敲打不同长度的木头,也会发出高高低低不同的声音,这些点点滴滴的小发现,都变成了音乐发展的源头了。 顺便看一下原始妇女的生活,为了温饱到森林里面去采集一些浆果或嫩叶充饥,万一在森林里面大家走失了,透过大声呼喊在森林里面找到彼此的定位,而这样的呼喊,就有可能演变发展成一种歌唱的形式。随着音乐的出现人们在祈福驱魔用它来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仪式。 在那样的洪荒年代,在森林里面玩其实风险也挺大的,万一受伤了怎么办?他们可能会去找巫师。我们在远古时代的祖先,就形成了一种对大自然和神秘力量的原始信仰,然后靠着这个原始信仰的力量来祈福跟治病,所以说受伤生病的时候就要来找巫师(巫师是最早的知识分子),巫师在向神秘力量寻求祝福的时候,就会用歌舞的形式来进行。 音乐的四种功能:1,可以解闷,振奋精神;2,在劳动中通过共同的节奏,提高工作效率;3,作为群体之间互相沟通的功能。4,跟古代的宗教巫术结合,作为祈福的仪式和功能。跟我们的生存还是息息相关的。                                         18,10,28

《中外音乐欣赏》是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温州师范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湖州师范学院五院校联合组织编写的“普通高校通识教育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四篇:西方古典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和中国近现代音乐。为便于学生学习,每篇都为两个部分,即不同时期的音乐概述和音乐欣赏。本书以辅导大学生欣赏古今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优秀音乐作品为主线,着重介绍西方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概况以及音乐风格特征,介绍代表作曲家及创作思想、艺术成就、历史贡献以及与音乐欣赏有关的音乐知识。音乐欣赏是音乐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欣赏可以使学生广泛接触各类音乐作品,在音乐实践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音乐欣赏可以使学生积累中外优秀曲目,增长音乐欣赏知识;同时,音乐欣赏也是开阔学生艺术视野,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的娱乐作用和教化功能已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人们也充分认识到音乐艺术在当前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欣赏音乐、参与音乐已逐步成为现代人,尤其是当代青年人的时尚。然而,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我们认为,音乐欣赏课不应当只是一门纯知识性的课程,而应当使其成为一门兼有“技能”性的课程,即不仅要使学生在接触音乐作品中感悟音乐,积累音乐语言,而且要培养学生独立赏析音乐作品的能力,掌握欣赏音乐的基本“技能’’与方法。有鉴于此,本书在编写体例上,不以常见的逐个作品的分析、讲解为序,而以音乐欣赏知识与方法的系统讲述为主,将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曲式的表现意义、声乐以及器乐的基本分类、各种体裁的表现特点、综合艺术中的音乐、常见音乐流派的风格特点等分章立节,详细讲解。同时,融入大量中外优秀音乐作品曲例,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谱例互补,使学生既能更广泛地接触中外音乐名作,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与表现手段,又能逐步掌握音乐欣赏的知识与方法,达到知识与“技能”双丰收的目的。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实施理论讲授与音响听赏并重的原则,重视培养和发挥学生主动赏析的能力。在教学安排上,应以音乐的表现手段、曲式的表现特点为基础,以声、器乐的分类、体裁特点的讲授为重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音乐学毕业论文读书笔记

学科交叉已是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当年人类学者涉足历史研究时,也给出了自己的定位。而中国民族音乐学常被我们的本土学者质疑为没有音乐的音乐研究,还有一个英文表达方式——“ETH-NO-MUSICOLOGY”。 三十多年前,西方民族音乐学犹如一位旅行者,途经日本辗转来到中国,为中国学者翻译介绍、传播引用、实践再造。 中国的民族音乐学者如同那些“在历史的 垃圾箱拾捡珍宝”的人类学者一样,以本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中国传统音乐, 在文化层面上阐释音乐内涵、在社会结构中分析音乐组织、在经济因素中论述音乐传承、在口述资料中解读音乐成因、在历史过程里剖析音乐传统……这些成果需要背负“没有音乐的音乐学研究”之沉重吗? 一个公正的回答应该是音乐形态分析属于音乐研究的一部分,音乐研究 应该包含对音乐各类问题的探讨。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有音乐、有音 声、也有声音,表面上来看,这是对音乐 形态、音乐场域、音乐听觉的不同侧重。 在笔者看来,这些侧重源自研究者对于音乐表述的关怀,是研究者探寻表述音乐的 不同路径。如果说探讨旋律、节奏、曲式、 乐律等要素的音乐形态研究是一种对音乐 的表述方式,那么音声、声音研究则是对音乐的不同以往的表述方式。 音乐与表述相关,所谓表情述意。因此音乐的自表述需要借助人的他表述展开。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是音乐。有那么一种声音,人类专门用一个词汇来称谓它,这个词 汇就是音乐。然而,音乐的身份是潜在的, 音乐的存在与意义也在于表述与被表述。除了自表述、他表述外,还有个体表述、群体表述、表述权力、表述方式等概念和研究焦点。此外还可以表述方法而划分为历史的表述、政治的表述、社会的表述、文化的表述等。 表述不仅会因时而异,还会因人而异。          相对于音乐的自表述,无论是音乐形态研究,还是音乐文化研究、音乐社会研究、音乐历史研究、音乐政治研究等,都是对音乐自表述的他表 述,都是他表述的一类,都是对于音乐本 象数次言说中的某一次。作为音乐本身,其自表述的媒介即为声音。以文本表述声音、语言、器物、行为, 学者常用的手段为描述、记录、分析、阐释。 这其中,以文本表述声音最难。在表述与身份关系的建构过程中,文化不再是一个恒定的、被描述的客体,而是暂时的、不断生成表述的过程,局内人与局外人的描述与阐释都卷入其中。         作者感兴趣的是马尔库斯归纳了这一类民族志写作中暗含了两类批评的方法:认识论的批评法和泛文化的并置法,并认为这两种方法均是“变熟为生”的基本写作策略的变异形式。这种“变熟为生”的写作策略对于我们认识表述、再表述和一再表述有着核心意义。 因此,我们仅以音乐作为研究对象,一方 面有可能是对局内人概念的误读,另一方 面有可能舍弃了仪式中能阐释信仰含义的音响符号。          音乐、音声、声音这三个概 念并不为我们所陌生,音乐是民族音乐学 一如既往的研究对象;音声是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即已出现的名词 ;声音则超越了学科界限,是一个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常用词汇。如何把它们变熟为生? 学者们做出了不懈努力。因此,我们仅以音乐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有可能是对局内人概念的误读,另一方面有可能舍弃了仪式中能阐释信仰含义的 音响符号。         “音声”概念提出后,笔者 听到的、对这一概念的质疑可归纳为三类, 其一,是否仪式中的所有声音都可称为“音 声”?这在曹老师给出的定义中已言明 :音声是“对局内人具有特定意义的”声音。 其二,可否以泛意的“音乐”概念取代“音 声”?作者认为这种取代会在实际运用中产生歧义。从约定俗成角度看,我们似乎很难将鞭炮声称为泛义的音乐。其三,曹本冶提出的“音声”概念与中国古文献中 的“音声”有何异同?前者与英文概念 soundscape 对应,特指仪式景观中的声音, 而后者可与声音互换。         提出“音声”概念的意义在于强调仪式情境、仪式场域,而“音声境域”这一概念可融汇文化秩序、社会结构、生活场景、经济制度、政治环境、 意识系统、信仰体系等多层面表述内容。音声这一研究领域尚有拓展与补充空间,这些感官包括眼、耳、鼻、舌、身。          作为民族音乐学专业的学者,我们的问题是 :声音与音乐的关系是什么?一个简易的答案是,声音包括了音乐与非音乐 ;如果从音乐的向度,答案可以是,所有音乐系统都是一个创造“声音”的系统。音乐作为物体的恒常性体现为声音,如果说音乐的多彩与多义是我们寻求表象阐释的一端,声音则是 我们探寻音乐本质表述的另一端。这段音乐的识别将需要通过记忆、条 件反射、身体震动来完成。就身体记忆来说, 声音是具有双重知觉的。,“表述”既与相关意识的语言和文字层面的“写 作”“说话”“呈现”“叙事”相关,也和相 关身体的行为实践层面的“展演”“展示”“体 现”“表演”相联。作为声音研究者,民族 音乐学学者在进入田野场域中,仍需面对 “拿什么听?听什么?如何听?”等一系列 相关研究方法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田野实践中给予思考、探知、回答。         作为区别于噪音的乐音,音乐的实质是有意义的声音。因此,音乐研究不仅探究音乐作为物质层面的表述——声音,还探究音乐作为精神层面的表述——意义。 目前我们所见研究音声的路径是研究者面对人、对音乐的他表述的再表述 ;而研究声音的路径是研究者对音乐自表述的贴近。

音乐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导语: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其主要是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音乐教师读书笔记摘抄,欢迎借鉴!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关注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修炼,可以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读了《新修炼》不仅让我知道教师如何作好自己的“教”,更使我懂得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扮好课堂组织者的角色。通过学习我对教师的基本功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从备课、上课、作业的确定、学生的辅导、评价等需要教师科学的设计,才能使教育教学达到最优化。所以我觉得学习真是及时啊,深刻体会到教学基本功的修炼不仅是教师必备的一种技能,更是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基本功的修炼不是多余的,而是十分必要的,势在必行的。只有修炼好基本功,才能很好的使用,指导自己的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音乐技术基本功

音乐技术基本功实际就是音乐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水平,是一个合格音乐教师的基础和前提,具体说来就是大中专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所开设的几门课程:如声乐,钢琴,舞蹈,合唱与指挥,视唱,练耳,乐理,欣赏,音乐史,教学法……还有层次高一点的和声,曲式,分析,作曲,配器等等音乐理论和技术课程,这对于今天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不存在主课和副课,主修和选修的要求了,即使在读书期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选修的课程今天也不得不补上这些必备的科目。

2..舞台演艺基本功

舞台演艺基本功本来是对职业演艺员的要求,但对于“新课标”要求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应该是必备的,否则“音乐表现能力”这一教学价值教师无法很好地实施。表现是实践性很强地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时间活动中使学生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尽管发达的现代传媒可以把世界上最高最强最好的艺术形象瞬间展现在学生眼前,但学生依然感到遥远,仿佛不是人为的,因为那是电子的,虚拟的,缺乏足够的感染力,没有活生生的人的表演来得亲切和自然,这个重要的教学实施应该是我们音乐教师尽可能的.职责,所以音乐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演艺能力,即歌唱表演能力,乐器演奏能力,舞蹈表演能力等舞台演艺基本功。

3.教学创造基本功

音乐教师的教学创造基本功我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的,一方面是音乐、舞蹈和曲艺等剧本的创作和编导,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意和灵性。音乐、舞蹈和曲艺等剧本的创作和编导,实际就是排节目,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学校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排练节目是不可推辞的责任,这件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曾使很多

音乐教师妙笔生花,乐不可言。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意和灵性,被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很久很久。音乐,是具有抽象性,多解性和模糊性的艺术,它的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演绎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知识的承载体。在音乐课堂上,一味的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知识训练,不厌其烦的、长时间的讲解乐理知识,要学生记住大量音乐家的生辰年月,代表作品等。这种做法,极大的损害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首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位置,变支配者、管理者为协助者,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组织、点拨,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为学生创设一个高度自由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通过对音乐的创造和再创造(音乐表现)更充分地理解音乐,热爱音乐。例如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作与即兴创造:可以是节奏、旋律的即兴问答、接龙、重组等,也可以是渗透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歌曲配节奏,乐句填空,为旋律即兴填词,命题创作、为歌曲、乐曲编配新的演唱、演奏形式及为歌曲、乐曲配伴奏,音乐小制作,为诗歌朗涌选配音乐,为舞蹈表演选配音乐等。在创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迅速的反应;富有表现力的节奏感;对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对音乐的形象、表现的理解与表达;高度的集中注意力和默契的相互配合。

4.文化理论基本功

音乐教师的文化理论基本功主要使指音乐教师的音乐鉴赏能力和与音乐相关的综合文化素养,它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热爱音乐和谈论音乐这个层面,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的文化理论水平起决定性的作用。例如:教师创设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加强对人文精神的渲染,关注学生的精神、洞察学生的心灵世界,全方位的关心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具备较为完善的人格,也就是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这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5.课堂教学基本功

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不应与文化课的要求相抵触:首先是仪表端正、自然、大方、得体和认真的教学态度;寓育人于教学活动中并具有自身教学特色,能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教学风格,然后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表述观点正确,概念清楚,重点突出,详略及难点处理得当;用普通话讲课,语言准确、简洁、生动;书法流畅美观;多媒体教学技能熟练,最后是教学过程各环节连贯,教学时间分配合理。小学音乐教学的整体提升,离不开小学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靠的是音乐教师的基本功。教师的基本功绝不是弹琴唱歌跳舞的表演和写文章,更不是精雕细作的某一堂师生“做秀”的音乐课,而是把扎实的基本功转化为课堂教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整体体现。小学音乐教师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提高是多途径的,不仅可以靠音乐师范院校的培养,还可以通过继续教育等途径教师自己加强和提高现有的能力和水平。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范文(教学3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音乐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新教学观是现代教学观念的核心。学习者是整个课程的核心,是一种通过学生主动学习来促进主体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其实质体现了现代教育特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心奋感与成功感的结晶,是教师不断引趣、启发、练习、创造、反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说、听、唱、做、想等多项活动,把学生从简单低级的趣味性阶段,引向求知的乐趣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果说“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和探索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排除干扰专心的听,这只是注重了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如果能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的帮助学习者消化、吸收音乐,这就注重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这些与音乐相关的领域、相互沟通、彼此强化。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如动态的、视觉冲击等参与音乐的感知与体验,收效会不错。因此,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有一项调查显示:视听与只听获得的收益,视听明显大于只听效果。而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学生积极的参与。新的课程中也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与参与空间。

第一,角色转换

即以学生为本位,改变以往被动的角色,让学生承担一定的课题,给学生以发挥的空间。组织学生生机勃勃的参与。带给学生以快乐。使课堂内充满笑声。学生设计,教师的补充。师生共同讨论。教学容量大,学生印象清晰、受益匪浅。

第二,设疑

这是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设疑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这是为了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找到正确的答案。“疑”可以是针对教学重点而设,也可以是为解决教学难点而设,还可以为启发诱导加深印象而设。

第三,教学目的

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在课内多听几首好的作品,而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利用有限的教材去激发学生欣赏音乐兴趣的火花。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有了这种动力就可以利用多余课内教学时间的多少倍,去寻找比音乐课堂内多若干倍的音乐作品。传统的音乐教学把内容与注意力重点放在过去是被中西文化的阐释或演绎,而这些东西虽具历史性,然而历史感太沉重,与现代生活的艺术相隔的时间太过久远,无法跟上时代的脉搏。无法跟上学生前进的脚步与需要。如将视听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强调他们的创新性,使学生不仅听到声音,同时能欣赏到形象,从而陶冶性情,加深对学习音乐的'爱好。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学校和生活中,工作中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兴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所以,我们作为基本教学中的一员,要不断创设出符合时代需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新思路。

《音乐的故事》是关于西方古典音乐史的通俗文图本,以古希腊时期的音乐为源头,讲述了宗教音乐、歌剧的发展,乐器的发展,著名音乐流派与音乐家等。其主要内容有:古希腊时期的音乐、宗教音乐的发展、剧场点滴、歌剧的发展、法国歌剧后来居上等。

德里克·威廉·房龙,荷兰裔美国人,美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文学大师。他的著作文笔优美,知识广博,深入浅出。智慧的妙语和真知灼见更是让人获益匪浅。是出色的通俗作家、伟大的文化普及者,大师级的人物,在历史、文化、科学等方面都有著述,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众多的读者。代表作有《音乐的故事》《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宽容》《房龙地理》等。

在《音乐的故事》中提到“既然促进生物进化的力量是不变的,既不能增添也不能消减,那么这种力量作用也一定是完全相同的,所发生的变化也只是外形上的变化。”所以说,进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转变过程,而不是进步。较早把握进化论精髓的歌德认为,植物不存在进化之说,而只能发生形变,也就是说,只是植物的有机组织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变化取代进化的观点应该作为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而在研究艺术发展史时特别应该如此。

古代人和现代人完全一样,至少在智力上是相同的,我们没有资格轻视前人,视他们为原始低级的人类。虽然前人没有现代人那么多、那么先进的设施,却和我们同样具备人类的优秀品质。因此,进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进步或者完善,至少在艺术领域是这样的,人类生生不息的一切努力只能促进艺术形式的变化。所以,研究历史不仅仅是陈述历史事件,关键在于挖掘导致这些变化的规律和动力。

但是以进化的观点来指导历史研究是一种错误,应该用变化的观点取代之。艺术形式无所谓进化而只有变化,这是我们现在研究音乐历史问题的基本观点。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在每一个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形式都应该是完全平等的,而且反映出每一个时期的音乐创造者的性格特征。所以,我们认为古代人的智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比不上现代人是毫无理由的。

然而音乐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因为形成音乐的乐音(即振动的空气)无法保存,这使我们永远无法真正了解过去的音乐形式。造型艺术用石块、画布和颜料来表现;诗歌中所包含的思想可以诉诸文字,可以得到准确的记录。但是,音乐是靠空气振动形成的,我们如何将它保存下来呢?

同样,过去100年中产生的真正优秀的“民族音乐”,都明显带有产生它的国家的特征。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不可能表现出南非高原草原或美国堪萨斯地势起伏的草原的景象,而只能表现广袤无垠的俄罗斯大草原的风光。鲍罗廷、穆索尔斯基以及里坶斯基一科萨科夫的音乐,无一例外。即使像斯克里亚宾和斯特拉文斯基这样的现代派作曲家,他们的作品,也总会带着一些特点,你听过之后,就会立刻断定:“这是俄国的东西”。虽然你也搞不明白,你的根据是什么。另外一些,如拉赫玛尼诺夫或塞萨尔·居伊等人的乐曲中反映出的西欧气质多于俄国气质,可是无论他们当中的哪一位都不能完全脱离他们的斯拉夫之根。

其实在创作《音乐的故事》这本书是,房龙始终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进行创作。他一直努力从全人类的眼光来观察和叙述,超越地区的、宗教的、党派的和种族的偏见。他反对任何形式的狭隘,包括那种为了给本民族增光而歪曲事实的超爱国主义。

房龙,他绝不是一个刻薄的人,比如,他对贫穷给莫扎特造成的伤害、对瓦格纳的人格、对帕格尼尼的贪婪本性并没有口诛笔伐,因为这些东西不仅没有伤害到神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们各自独特的音乐。另一个更为典型的例子是,他对不合时宜且怪僻的贝多芬性格的完全深入的分析,一下子让我们体会到了他那本身兼具神性的悲悯情怀。

为了充实自己,围绕音乐名师工作室的合唱课题,寒假期间,我专成买了杨鸿年老师的《童声合唱训练学》。从中,学到了关于合唱的不少知识。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少年儿童文化生活的需要,童声合唱艺术作为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形式在我国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天籁般优美动听的合唱,可以引导少年儿童步入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培养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童声合唱团的成立对普及音乐教育、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从6周岁开始至12岁属童声期。此阶段孩子的吸气量已增大,语言能力增强,声带发育已开始具有弹性,音域逐渐增宽,音量逐渐增大,音色的可塑性增强以及对音准的掌握也比较灵敏。《童声合唱训练学》这本书针对小学阶段的孩子,分九大章详细的从多方面介绍了童声的类别及训练问题,合唱中的呼吸训练,合唱中的发声训练,合唱中的共鸣训练,合唱训练的基本内容,合唱的音准训练,合唱中的吐字与咬字,如何处理合唱音响平衡问题等内容。

给我感受最深刻的是第一章第二节的关于训练问题:

一、怎样算是良好的歌唱

正确的演唱姿势、正确的呼吸(气息)支持、正确的起声、准确的母音状态(母音色彩)、圆润的音色、丰满而集中的共鸣位置、清晰的语言、准确的感情表达。

良好的歌唱前提是良好的精神状态,歌唱的过程是以心理感受为基础,以心理状态引导和控制生理状态的运动过程。

二、合唱训练中的几个对立统一关系

呼吸与发声的对立统一(即气与声的对抗)、发声与吐字的对立统一(即声与字的结合)、气、声、字与行腔的对立统一(其中包括声与情的对立统一),只有解决好这几个对立统一关系,才能说得上是正确的歌唱,对独唱、重唱、合唱都是如此。

1、起声本身就是气与声的对抗,起声动作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歌唱的表现力,所以向合唱团提出:“发音有点,线随点延”的要求就是这个道理。

2、从艺术角度来看,歌唱本身是线条的运动,并不是孤立地演唱一系列母音,所以就存在声与字的结合问题。

3、在歌唱中无论是气、声、字都不能离开对作品内容与感情的表达。有生命力的歌唱,都是在横向线条旋律的运动中进行的。

以上是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的一些小收获,对于合唱排练我所需要的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自己探究,名师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与我们成长的一本本书中。

音乐教学论文笔记

音乐创作让小学生“乐”起来_音乐论文音乐创作让小学生“乐”起来 音乐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敞开大门的、是陶冶他们性情、滋养他们心灵的一副良药。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的创造性和审美能力,正如美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博士所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倾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们大胆地将学生心目中“高深莫测”的音乐创作带入课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实践为主体,鼓励学生求异、求新,不断培养学生敢于创造的意识、勇于创造的能力。 一、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快乐放飞。 想象力是人在过去知觉基础上构建新形象的创造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的源泉。” 音乐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通过音乐,我们可以体验到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与创造音乐世界的丰富多彩,我是这样做的: 1、让孩子“乐”于表演。 学生天生爱模仿和表演,也善于表演。当学生熟悉和理解一首歌后,我总是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让学生用身段、手势、眼神、表情来自我表演,有时根据歌曲的意境,让学生试着发挥想象来表演歌曲中的角色,可以是童话和生活的角色,也可以是虚拟的角色。为了增添气氛,我要求学生自制道具,来进行创造性表演。如:教第十一册《读书郎》时,我让学生自愿分组,每小组准备一个与读书郎有关的节目,十五分钟过后,学生上台表演:一个组表演合唱(校园十佳歌手领唱,其他同学合唱);一个组表演小品(读书郎与私塾先生),读书郎自带了道具即书包;一个小组表演舞蹈;一个小组表演打击乐等等。 发挥想象,表现自己不仅是学生理解了歌曲的内容,创作愿望得以实现,我也在组织和参与中分享学生的成功与快乐,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2、让学生“乐”于色、画。 音乐和绘画是一对姐妹艺术,正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当我作曲时,心中总是描绘着一副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而图画与色彩是血肉相连的,我常常在欣赏和听歌曲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到的音乐形象画一副画,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或者用色块来表达听音乐的感受,这个活动学生们最喜欢,孩子们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兴致勃勃用色彩随意挥洒,用红色表达欢快、热烈的场面;用蓝色表现抑郁、沉闷的心情;用绿色来表达生命与希望;用黄色表现明亮与美丽。如:我们欣赏第九册《踏雪寻梅》时,学生们根据老师准备的材料,一组学生用蜡油来制造梅花,一组学生用各种颜色的纸块剪贴梅花,一组学生用色块挥洒,一组同学勾画简笔画等等。 艺术是相通的,歌曲、音乐欣赏完了,一副副幼稚、美丽、夸张的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图案诞生了,音乐与色彩相映成趣,图画与音乐溶为一体。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了美,表达了美,创造了美。 音乐的创造自由度是最高的。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是极具开放性的。只有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从而走出“技能训练”的怪圈,把“人本位”作为音乐教育的课程观,使音乐真正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且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完整人作为主要任务,并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遨游创作的天地、体验成就感。 好奇是小学阶段学生的独特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总想自己去亲自体会、感受。尤其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和看问题的方式与低年级明显不同,总能通过特有的形式丰富自己的头脑。我抓住瞬息就去的机遇对学生进行创作的辅导: 1、自制乐器、自编节奏。 我们音乐老师必须放下架子,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变“教书匠”为“合作伙伴”。有一堂音乐课,根据旋律打击节奏,有一个男生用竖笛拍打椅子,发出嗵嗵的声音,几个男生听到了,也学起样来,教室里充满了嗵嗵嗵的声音,表演完毕,这几个男生不安地看着我,准备接受我的批评。他们想不到我会表扬他们,我说,刚才有几个同学发现了一种打击乐的声音,椅子是家具不经打,我们能不能用其他又小又漂亮又好听的东西自制乐器来打击呢?学生听后纷纷发表意见,我当即拿出几件简单的打击乐器,请学生们观察后自己做一件打击乐器,于是我和学生们一起利用竹筒、竹板、酒瓶和易拉罐等在课余时间制作,随之我再和学生一起用自己造的乐器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创编节奏,上课时击打“乐器”体验打击乐的自由开放的节奏。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自编歌词、自创旋律 对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创造性音乐学习活动入手。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创作活动可以说是最具体、最有效的体验和学习方法之一。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不仅需要学习别人的作品的内容,更需要的是培养他们运用音乐基本要素去创编音乐,这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音乐创作学习将会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活动的机会。我常常采用自编歌词和自编旋律的形式,如:我让五年级学生自编《欢乐颂》歌词,大家歌词编得很幼稚好玩,有一个学生这样编的:“蓝天高高、草儿青青,太阳公公在微笑。妈妈欢笑、爸爸点头,我的心情真愉快。我们大家,一起来呀!又吃蛋糕又喝水。我采取表扬为主的方式,这样一来,能保护大家创编的积极性。放学后,就有几个同学自编了其他的歌词让我点评。 音乐又是流动的,几个音符通过不同的组合,带给我们的则是缤纷斑斓的听觉享受。小学生自编旋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节奏创编出不同的旋律;可以根据老师给他们的调式音来创编旋律;也可以按时值随心所欲创编旋律。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具体操作音乐基本要素,得到令人兴奋的音乐创作过程的体验。 总之,我们进行着音乐创作方面的初步尝试,老师和学生都有快乐的体验也有失败的懊丧,我们所说音乐创造力是发展小学生初步的创造思维和能力,它将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的始终,我们音乐老师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小学生初步经历和体验音乐的创作过程。 音乐创作让小学生“乐”起来

音乐教育是中小学的必修科目之一,同时也是实施美育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也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音乐教育的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农村音乐教育》

摘要:本文从家长、社会、师资、设施等方面分析了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指出了农村音乐教育的落后,音乐是学校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提出了改善农村音乐教育的措施,以期得到重视和发展。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育;现状;建议

作者简介:周韦(),辽宁省大连人,女,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单位: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初级中学。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4--01

前言

音乐教育是中小学的必修科目之一,同时也是实施美育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也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它对于青少年的人格塑造、感知力、想象力、智力的开发以及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等等,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音乐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教育界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学校的音乐教育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部门和学校重视,而在广大的农村却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绝大多数地方学校的音乐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发展。在广大农村,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1.音乐教育在当今农村的现状

家长、社会、学校关注度的不够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还处在经济落后,思想守旧的时代,应试教育在农村教育工作中一直是围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学校把考取大学成为教育优劣的一个评价标杆,而农民把考取大学当做摆脱贫困生活的唯一途径。

这种应试教育的结果是,迫使家长把目光更多的投在了升入大学摆脱贫困,迫使学校把高考升学率作为唯一的最终目标。家长不会把微薄的收入投入到与高考成绩无关的学科,请家教、上课外辅导班,而用在音乐上的却捉襟见肘。在学校这种现状尤为明显,特别是作为学校的教育主管部门,单纯地追求高考升学率,几乎把音乐等与高考无关的科目一律拒之于门外,仅有的音乐课也时常被占用。特别是在中学,只要是与高考无关的课程,全部被高考科目占用,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音乐课就沦落为“副科”不被重视,成为教学的附属品。

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决定一个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能力与水平,与教师资源的水平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农村中小学中,音乐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整体素质较低。在音乐学科师资配置上,农村学校目前还是很缺乏,尤其是小学,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开音乐课,就连兼职教师也不存在。在音乐教师中,专职教师少,其余大部是兼职教师,而就是兼职教师其专业技能也十分薄弱;有的学校还把能力低音乐基础差的教师安排来讲授音乐课,这不仅打击了音乐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还严重削弱和影响了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和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设备严重不足

一个学校或一个部门要改进教学方法、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设备、教学用具是学校教学工作重要物质保,有了这些物质保障,教学工作才能得以正常的开展。由于大部分农村学校对音乐课不重视,没有改善音乐教学设施的经费,也没有改善的想法。绝大部分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设施十分简陋,有音乐教室的学校寥寥无几;有的学校甚至连最基本脚踏风琴也不具备,更谈不上钢琴、音响器材等现代教学设备,有的学校宁花五、六千元钱买一盏吊灯,也不肯花两、三千元钱买一台电子琴。至于《音乐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育教学服务”,在农村中小学当中只能成为一纸空谈了。

农村中小学学生感知能力低下

造成农村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下降,主要是因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管理的薄弱,教师的极度缺失,还有教育教学设备的简陋和不足,同时这些方面也大大地影响了制约了农村广大学生感知能力。中小学音乐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在农村学生当中,这三个方面来说没有一个达标。95%的学生喜爱音乐课,但是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知识知之甚少,在调查的学生中仅有10%的学生识五线谱;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大部分的学生不识谱;对节奏、节拍、力度表现力等全然不知;喜欢流行歌曲的学生居多,对古典音乐基本上没听过,更谈不上理解。

2.改革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几点建议

对音乐教育树立新的观念

要改变当前农村音乐教育的状况,应首先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广大社会、家长、教育部门都应加强对农村音乐教育的重视,各级管理部门,尤其要更新观念,加大对音乐教育的重视。改变音乐教育在农村可有可无的附属品的观念。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并适当纳入到考试行列,让农村音乐教育正常有序的开展起来。

建立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教育的任何变革都要通过教师来完成,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根据广大农村教师严重不足的现状,加大对音乐教师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力度应提到日程上来。第一,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各学校可以向音乐师范院校输送教师进修。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教师寒暑及业余时间开设短期性函授班和培训班。第二,提高教师地位,在评职晋级等方面应平等对待,不应根据教科目进行选择,保证不受歧视。第三,提供教学研讨机会。给教师提供交流经验的机会,鼓励其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完善教学设施、优化教学环境

第一,完善教学设施。齐全的教学设备是教学得以正常实施的基本保证,学校应设法加大音乐教育方面投入。首先应配备音乐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音响设备与音响资料等;再配置一些乐器,如二胡、手风琴、钢琴等。可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

第二,优化教学环境。在抓好教育同时,要开展成立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文艺活动,创设一种强烈的音乐氛围。如组建合唱团、舞蹈队、器乐队等,以发挥中小学生们的天赋和特长。利用有限的条件,制造音乐氛围,如:校园广播站,学生集会、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都离不开校园广播,很多学校的校园广播,几乎每天都是那首陈旧的歌曲在回响,令人一听就厌。

结语

国家的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革,改革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任重而道远,同样也面临着的机遇和挑战。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更要借力而上。这就需要个人、社会、团体、教育主管部门齐心合力,来关心关注、支持中小学音乐教育,特别是落后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努力改变其现有的状态,力争在极短的时间使农村音乐教育登上新的台阶。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范文2000字

论文摘要: 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德育内涵。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特点是: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既有内容广泛的政治、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又有严格的节奏、听音、视唱、发声、演奏等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最佳途径。正如列宁指出:“音乐是对人民进行教育的有力工具。”

论文关键词: 小学生 德育 音乐教学

一、在教学准备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的准备关键在对教材的分析,教师应当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在我们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有的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如:《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国旗国旗真美丽》、《小乌鸦爱妈妈》等。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作好教具、课件等其他的教学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国旗国旗真美丽》欣赏教学中,我就准备了一面五星红旗放在新课的引入阶段进行展示,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看照片,同学们既有听觉又有视觉的感受,对他们更深切理解歌曲的情绪给予很好的帮助。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一节优质课中,教学过程是精粹,在此环节中体现德育教育最忌空洞说教,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指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作为教师就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把情感做为主线来贯穿整节课。同时音乐教师还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音乐学习习惯。

三、在音乐感受中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音乐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

四、在学习评价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以往音乐课的学习评价中,教师往往让几个学生组成一组选唱一首歌曲,打上一个等级草草了事。这样不仅没有起到综合评价作用,更重要的是严重淡化了学习评价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都是我们评价应包含的内容或要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对美的追求。例如:我在一次期末考核中,加入了父母评价一栏,让学生把《洗手绢》回家唱给父母听,还可以根据自己家的实际情况创编歌词,表演给家长看,家长给出简要的评价。第二天看到家长们的评价时,让我大感意外。“她长大了,懂事了!”“我的宝贝儿子也会做事了!”一句句真挚的话语,不正是我们德育教育的最好结果吗?

五、在教学手段中渗透德育教育

将音乐与文化融合起来,把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音乐与历史、地理、体育的关系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来讲,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中低年级同学的喜爱。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够“当众、自信、有表情地歌唱和表现”。学生在自由表现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了自信与勇气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新颖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养成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六、在音乐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游戏时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它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音乐能力,也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优秀品质。如以班级、小组等为单位的游戏,需要学生的协作精神;而一些需要克服一定困难的游戏,有利于学生毅力的训练。

歌表演、律动特别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如教学《我爱雪莲花》,将具有新疆舞特点的律动交给学生,《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歌表演有彝族风味,《金孔雀轻轻跳》是美丽的傣家舞。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不仅清楚认识中国的多个民族,也加深了对民族音也的理解和热爱。

七、教师以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为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需要树立教书育人的意识,在本职岗位上,落实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有献身教育事业的伟大理想,以为人师表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培养高尚的情操,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教学工作。课堂上,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生动形象,歌唱充满激情,琴声优美动听,所有这些,都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感化作用,使学生不仅通过间接的教材内容,更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得到直接的德育教育。

结束语

总之,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音乐课深入挖掘音乐歌曲的德育因素,揭示音乐情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受到陶冶,受到影响,受到启发,受到鼓舞,最终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音乐创作让小学生“乐”起来_音乐论文 音乐创作让小学生“乐”起来 音乐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敞开大门的、是陶冶他们性情、滋养他们心灵的一副良药。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的创造性和审美能力,正如美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博士所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倾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们大胆地将学生心目中“高深莫测”的音乐创作带入课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实践为主体,鼓励学生求异、求新,不断培养学生敢于创造的意识、勇于创造的能力。 一、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快乐放飞。 想象力是人在过去知觉基础上构建新形象的创造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的源泉。” 音乐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通过音乐,我们可以体验到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与创造音乐世界的丰富多彩,我是这样做的: 1、让孩子“乐”于表演。 学生天生爱模仿和表演,也善于表演。当学生熟悉和理解一首歌后,我总是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让学生用身段、手势、眼神、表情来自我表演,有时根据歌曲的意境,让学生试着发挥想象来表演歌曲中的角色,可以是童话和生活的角色,也可以是虚拟的角色。为了增添气氛,我要求学生自制道具,来进行创造性表演。如:教第十一册《读书郎》时,我让学生自愿分组,每小组准备一个与读书郎有关的节目,十五分钟过后,学生上台表演:一个组表演合唱(校园十佳歌手领唱,其他同学合唱);一个组表演小品(读书郎与私塾先生),读书郎自带了道具即书包;一个小组表演舞蹈;一个小组表演打击乐等等。 发挥想象,表现自己不仅是学生理解了歌曲的内容,创作愿望得以实现,我也在组织和参与中分享学生的成功与快乐,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2、让学生“乐”于色、画。 音乐和绘画是一对姐妹艺术,正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当我作曲时,心中总是描绘着一副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而图画与色彩是血肉相连的,我常常在欣赏和听歌曲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到的音乐形象画一副画,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或者用色块来表达听音乐的感受,这个活动学生们最喜欢,孩子们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兴致勃勃用色彩随意挥洒,用红色表达欢快、热烈的场面;用蓝色表现抑郁、沉闷的心情;用绿色来表达生命与希望;用黄色表现明亮与美丽。如:我们欣赏第九册《踏雪寻梅》时,学生们根据老师准备的材料,一组学生用蜡油来制造梅花,一组学生用各种颜色的纸块剪贴梅花,一组学生用色块挥洒,一组同学勾画简笔画等等。 艺术是相通的,歌曲、音乐欣赏完了,一副副幼稚、美丽、夸张的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图案诞生了,音乐与色彩相映成趣,图画与音乐溶为一体。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了美,表达了美,创造了美。 音乐的创造自由度是最高的。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是极具开放性的。只有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从而走出“技能训练”的怪圈,把“人本位”作为音乐教育的课程观,使音乐真正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且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完整人作为主要任务,并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遨游创作的天地、体验成就感。 好奇是小学阶段学生的独特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总想自己去亲自体会、感受。尤其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和看问题的方式与低年级明显不同,总能通过特有的形式丰富自己的头脑。我抓住瞬息就去的机遇对学生进行创作的辅导: 1、自制乐器、自编节奏。 我们音乐老师必须放下架子,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变“教书匠”为“合作伙伴”。有一堂音乐课,根据旋律打击节奏,有一个男生用竖笛拍打椅子,发出嗵嗵的声音,几个男生听到了,也学起样来,教室里充满了嗵嗵嗵的声音,表演完毕,这几个男生不安地看着我,准备接受我的批评。他们想不到我会表扬他们,我说,刚才有几个同学发现了一种打击乐的声音,椅子是家具不经打,我们能不能用其他又小又漂亮又好听的东西自制乐器来打击呢?学生听后纷纷发表意见,我当即拿出几件简单的打击乐器,请学生们观察后自己做一件打击乐器,于是我和学生们一起利用竹筒、竹板、酒瓶和易拉罐等在课余时间制作,随之我再和学生一起用自己造的乐器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创编节奏,上课时击打“乐器”体验打击乐的自由开放的节奏。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自编歌词、自创旋律 对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创造性音乐学习活动入手。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创作活动可以说是最具体、最有效的体验和学习方法之一。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不仅需要学习别人的作品的内容,更需要的是培养他们运用音乐基本要素去创编音乐,这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音乐创作学习将会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活动的机会。我常常采用自编歌词和自编旋律的形式,如:我让五年级学生自编《欢乐颂》歌词,大家歌词编得很幼稚好玩,有一个学生这样编的:“蓝天高高、草儿青青,太阳公公在微笑。妈妈欢笑、爸爸点头,我的心情真愉快。我们大家,一起来呀!又吃蛋糕又喝水。我采取表扬为主的方式,这样一来,能保护大家创编的积极性。放学后,就有几个同学自编了其他的歌词让我点评。 音乐又是流动的,几个音符通过不同的组合,带给我们的则是缤纷斑斓的听觉享受。小学生自编旋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节奏创编出不同的旋律;可以根据老师给他们的调式音来创编旋律;也可以按时值随心所欲创编旋律。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具体操作音乐基本要素,得到令人兴奋的音乐创作过程的体验。 总之,我们进行着音乐创作方面的初步尝试,老师和学生都有快乐的体验也有失败的懊丧,我们所说音乐创造力是发展小学生初步的创造思维和能力,它将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的始终,我们音乐老师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小学生初步经历和体验音乐的创作过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