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geobios期刊最新论文

发布时间:

geobios期刊最新论文

义马生物群经过50多年的研究,各门类化石不断被发现,现把主要研究成果,以及以义马组标本建立的新属种总结如下。

古植物

区调工作(1961~1964),康明等(1983)均列出义马组中的化石名单,但对其古生物未做专题研究和正式发表;席运宏(1977)在《中南地区古生物图册》(第三分册)中记述有7个属8个种,建立新种义马似木贼Equisetites yimaensis Xi,1977。该种产于义马组第一段二(3)煤层顶部,席运宏等(2006)又采集了该种较多的标本。

曾勇等(1995)专题研究了义马植物群,发表专著《豫西义马组植物群研究》(以下称“专著”),记述了24个属67个种,测制了义马北露天矿西部和中部两条剖面,古植物化石所在层位清楚,是至今该组最系统的古植物研究成果之一。因此本书建议将曾勇等(1995)所测制的“西部剖面”作为本组的代表剖面(层型),中部剖面为其补充。“专著”中建立2个新属3个新种:双生叶属Geminofoliolum Zeng et al.;模式种G..gracilis Zeng et al.,变异枝脉蕨(新种)Cladophlebis mutatus Zeng et al.,拟斯托加枝属Parastorgaardia(Stockmans et Mathieu)Zeng et al.;模式种门头沟拟斯托加枝(Stockmans et Mathieu)Zeng et al.。“专著”还对义马古植物群的性质、国内外对比、地质时代、古生态、古气候和环境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沈树忠等,1994;曾勇等,1995,1998)。

图 义马银杏Ginkgo yimaensis Zhouet Zhang(据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标本)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周志炎院士和章伯乐等1988年以来,对产于义马组的植物化石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工作,关于义马组古植物研究的多项成果引起中外古植物工作者的注目。

首先是在《科学通报》(1988)报道了 《河南义马中侏罗世两种银杏目的雌性生殖器官》。发现1个新属2个新种Ginkgo yimaensis(图至图)和Yimaia recurva。周志炎等(1989)在 《古生物图志》(英文)发表了 《中国河南义马中侏罗世一种具有胚珠器官的银杏》 详细描述了义马银杏Ginkgo yimaensis(图);又于1992年在《古生物图志》(英文)发表 《中国河南中侏罗世Baiera hallei Sze和伴生的胚珠器官》详细研究了和侧弯义马果 Yimaia recurva的关系。周志炎认为 Sze可能为Yimaia recurva Zhou et Zhang的营养叶,即Yimaiahallei(Sze)(=Yimaia recurva Zhou et Zhong,Baierahallei Sze)(图),周志炎(1995)详细记述了“河南中侏罗世银杏科化石”关于上述两种银杏雌性生殖器官的基本属性和分类支序,摘记于此:

图 义马银杏Ginkgo yimaensis Zhou et Zhang(据周志炎,1995)

图 义马银杏Ginkgo yimaensis Zhou et Zhang(据周志炎等,1988)

图 义马银杏复原图(据周志炎等,1989)

周志炎(1995)在记述“河南中侏罗世银杏科化石”时指出:Ginkgo yimaensis Zhou et Zhang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保存有胚珠器官的Ginkgo化石种。它的胚珠器官是由一个总柄和从柄上宽角度伸出的2~4个顶生一个胚珠的珠柄组成,不同于现生银杏Ginkgo biloba L.正常的成熟胚珠器官。叶片分裂深得多,角质层构造也有区别。不过,在胚珠的解剖构造上看,具有长枝和短枝以及芽鳞等方面,和银杏并无区别。伴生的舟形花粉至少在外观上也难以和现生种分开。

在义马组稍低于产的层位中还发现了银杏科的已灭绝分子Yimaia recurva,伴生的有大量营养叶(Baiera hallei Sze)长短枝、芽鳞和花粉粒。Yimaia的胚珠有8~9个,紧密地簇生在一个总柄的顶端,不具珠柄和珠托。胚珠的构造和银杏也无明显差别。有意义的是在胚珠的珠孔中还找到少许花粉粒。它们的形态也像伴生的花粉那样属于具单沟的舟形花粉。这不仅记录了Yimaia生活史中极其短暂的受粉事件,也证实了它的雄花产出十分近似银杏的花粉。营养叶Baiera Braun是银杏目中的一个器官属,和它伴生的胚珠器官曾分别地被Braun(1843)和Black(1929)记载过,但均未作过深入研究。发现在德国Fränken地区早里阿斯世的属于Baiera muensteriana(Presl)Heer(Stern-berg,1833)的胚珠器官长期以来被当做“卷曲的幼叶”,直到Kirchner(1992)的详细研究成果发表后才得以证实。十分有意义的是这种在较早地质年代出现的未成熟胚珠器官是具有短珠柄的,它和Yimaia recurva的未成熟标本(Zhou Zhiyan et al.,1992)比较相近。

Ginkgo属胚珠器官从具珠柄()向不具珠柄()进化,而前者又在形态上和后者幼年期或畸形标本相同,因而推测现生银杏的胚珠器官是属于异时发育中的过型形成起源(Zhou Zhiyan et al.,1989;周志炎,1990,1994;Zhou Zhiyan,1991)。的营养叶和大孢子膜也是如此(Zhou Zhiyan,1991,1993)。

图 侧弯义马果Yimaia hallei Zhou et Zhang(据周志炎,1995)

周志炎(1994)认为现生银杏的胚珠器官是义马银杏型的胚珠器官在k选择压力下,种子体积增大,最终导致种子数目减少和珠柄的消失。这种k型策略是否也是已绝灭的Yimaia的生存和繁殖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根据Ginkgo yimaensis和Yimaia recurva的研究,结合银杏目其他化石进行支序分析(Zhou Zhiyan,1991),证明Trichopitys Saporta,Toretzia Stanislavsky,Karkenia Archangelsky,Umaltolepis Krassilov,Yimaia与Ginkgo为一单系类群。Yimaia与Ginkgo彼此相近的程度超过它们和上述任何属。周志炎等(1992)建议将Yimaia归入银杏科中一个独立的亚科Yimaioideae。Samylina(1990)归于种子蕨纲的Grenana可能也属于银杏科,而且和Ginkgo biloba十分接近,其胚珠器官具有两枚着生在珠托中的直生胚珠且珠柄退缩,只是叶极为细狭,是否具有短枝也不明了。银杏目所有已有的中生代以后的成员都是具有短枝的(Zhou Zhiyan,1991)。

姚萱丽等(1989)在《科学通报》 上报道了 《Sewardiodendron laxum Florin(杉科)在河南义马中侏罗统的发现》,并于1998年在 《美国植物学杂志》(英文)发表了 《侏罗纪松柏植物Sewardio-dendron laxum(松科)的重建》。通过研究认为,西沃德杉属Sewardiodendron Florin自1958年建立以来,仅有过营养枝叶化石的报道,对其生殖器官情况一无所知。因此,Harris不主张采用Florin创立的西沃德杉属,而将Florin归入西沃德杉属的大部分标本,归入形态属Elatocladus中。而河南义马中侏罗世义马组中发现大量保存完美的与此种的营养枝共同产出的雌、雄球果,其中有些雌、雄球果甚至是直接长在带叶枝条上的(图),证明这些雌、雄球果与营养枝叶均属于同一种植物Sewardio-dendron laxum Florin。西沃德杉在中国系首次发现,其繁殖器官更是从未有过报道,它们的发现不仅说明将这种松柏类植物归入Elatocladus这一形态属名下已不再合适,而且进一步证实西沃德杉属确是杉科已灭绝的一个自然属(图)。西沃德杉属迄今只发现 Florin一种(图),因而是一个单型属。

图 长在带叶枝条上的3个雌球果(据姚丽等,1989)

图 疏松西沃德杉Sewadiodendron laxum复原图(据姚萱丽等,1989)

周志炎等(1998)在《古植物学与孢粉学评论》(英文)上发表了采自义马组的一个新属天石枝属Tianshia Zhou et Zhang,新种扩展天石枝(模式种)属于茨康科(Czekanowskialean)(图,图),属名来自我国已故古植物学家斯行健。斯行健原名为天石,天上来的石头之意。同时描述了新发现的Phoenicopsis euthyphylla Zhou et Zhang(图)(直叶拟刺葵,新种)。周志炎等(2002)于同上杂志上发表了 《中国河南侏罗纪一种新的Karkenia(银杏)及其大孢子膜超微结构》,研究了Karkenia henanensis(河南柯肯银杏)新属、新种(图),标本是产于义马组(本书第三段)的5枚未成熟的球果,花粉属于“银杏苏铁型”(Ginkgocycadophytus type),在中国是首次发现。同时周志炎等还对银杏类的大孢子进行了超微研究,该成果也是少有的几个大孢子超微研究成果之一。

以上研究成果的标本产于本书的第三段(二(2)—二(1)煤段的黑色粉砂岩及泥岩中)。

以下成果是本书第二段(三角洲相灰白色砂岩段)中的研究成果。

图 疏松西沃德杉Sewadiodendron laxum Florin(据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标本)

周志炎等(1996)在《古植物学家》(英文)发表了 《中国河南中侏罗世义马组一种侏罗纪的具长、短枝的Arctobaiera(Czekanowskiales)》,详细研究描述了仁宝北极拜拉(新种)Arctobaiera ren-baoi Zhou et Zhang(图),种名来于章仁宝,章仁宝是章伯乐的父亲,章伯乐的母亲名桑少华,三人都是中国江苏煤田地质四队的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在河南义马煤田勘查工作中采集了产于义马组的许多古植物标本,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周志炎院士等合作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成果。的发现,是除了1936年Florin建立该属的属型种之外,在中生代至今发现的银杏类中仅有的属种。

图 扩展天石枝Tianshia patens Zhou et Zhang(据周志炎等,1998)

图 扩展天石枝Tianshia patens Zhou et Zhang(据周志炎等,1998)

图 直叶拟刺葵Phoenicopsis euthyphylla Zhou et Zhang(据周志炎等,1998)

图 河南柯肯银杏Karkenia henanensis Zhou et al.(据周志炎等,2002)

章伯乐等(1996),在《古生物学报》 发表《Rhaphidopteris barale(裸子植物)一新种及其分类位置的探讨》,描述了角形钉羊齿 Zhang et Zhou(图);之后周志炎等(2000)又于《古生物学报》39期(增刊)上发表《论裸子植物钉羊齿属的异质性并描述华中河南侏罗纪义马组两新种》,描述了扇形钉羊齿Rhaphidopteris ripidoides Zhou et Zhang(图),少华钉羊齿 Zhou et Zhang(图),种名来自桑少华。以上周志炎等在义马组的第二段靠上部三角洲相粉砂岩中共发现新种3个,是钉羊齿属迄今为止标本最丰富而且保存最完整的,通过显微结构研究,对某些种的归属提出了修改意见,对属的含义作了详细讨论,认为目前仍为形态属而非自然属的历来被归于种子蕨纲的Rhaphidopt-eris,某些种具有多次两歧分叉的叶形和叶片含有溶生树脂体等性状似乎更接近银杏目,应归入银杏目中。

周志炎等(2001)在 《古生物图志》(英文)发表《叶器官化石的一个新属Tharrisia,并记述中国侏罗纪所产的三个新种》,记述了义马组第二段(三角洲相段)产出的标本Tharrisia lata Zhou et al.(图);同时还记述了新种 Zhou et al.(图),该属的模式种产于格陵兰,可能还有瑞典的早侏罗世地层中,在中国产于西北地区的天水沟组、大麦沟组,青海的大柴达木,陕北的富县组、点那湾组、温家沟组等,均为早侏罗世的地层中;第三,记述了中国东北北票地区北票组下部,属于早侏罗世的(Mi et al.)Zhou et al.。周志炎认为,是中国早侏罗世的典型种,在格陵兰东部属型种所在地和瑞典,也产于早侏罗世地层中,在中国东北也出现在下侏罗统地层中,在中国中部的义马组含有;义马组孢粉证明是早中侏罗世(张璐瑾,1965;王从风,1983;康明等,1984),近期杨世蓉(1994)的研究依据孢粉认为是早侏罗世,陈金华等(1997)依据双壳类珠蚌(unionid)类,也认为义马组地质时代为早侏罗世。可能Tharrisia的3个种是同时期的。的地质时代需由将来的古生物化石和孢粉组合的研究来准确确定。

图 仁宝北极拜拉Arctobaiera renbaoi Zhou et Zheng(据周志炎等,1996)

另外,Barale al.(1998)在《地球生物学》(Geobios)上发表《华中河南中侏罗世义马组Nilssoniopteris的发现》,描述了新种Nilssoniopteris bolei(伯乐尼尔桑带羽叶)(图),标本产于义马组第四段(黑色页片状泥岩段),种名来自章伯乐,属本内苏铁目。巴拉里等认为,西伯利亚植物区内很少有本内苏铁,在义马组是首次发现的本内苏铁类的唯一代表。

综上所述,周志炎院士等1998年至2002年间先后在《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古生物学报》和国外的《古生物图志》、《古植物学与孢粉学评论》、《古植物学家》、《美国植物学杂志》、《地球生物》 等著名期刊发表有影响的科学论文13篇,引起了世界古植物界的注目。义马北露天剖面也多次列入国际古植物会议的考察路线,大大提高了义马生物群的科学研究水平和知名度。

图 角形钉羊齿Rhaphidopertis cornuta Zhang et Zhou(据张伯乐等,1996)

图 扇形钉羊齿Rhaphidopteris rhipidoides Zhou et Zhang(据周志炎等,2000)

邓胜徽等(1999)在《中国科学》 发表《侏罗纪蕨类植物一新属的发现及其意义》,记述了发现于义马组二(3)煤层顶板层位中的新属似克鲁克蕨属Klukiopsis Deng et Wang(1999),描述了模式种 Deng et Wang(1999)。认为属海金沙科(Schizaeaceae)无疑。邓胜徽指出,可靠的海金沙科植物最早发现于侏罗纪早期地层中,新属目前只见于河南义马中侏罗统,是否可能在更低层位发现还不清楚。因为Klukiopsis有可能是最原始的海金沙科类型之一。本属的发现对该科的起源与演化研究有重要的价值。全世界早、中侏罗世海金沙科植物化石发现不多,主要分布于热带的欧洲-中国区,而温带的西伯利亚区极少。义马植物群属中国北方植物地理区的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位于西伯利亚植物地理区的南缘,在中国北方侏罗纪植物地理区,关于海金沙科的报道极少。新属的发现对于研究早期海金沙科的特点和分布有重要意义。

图 少华钉羊齿Rhaphidopteris shaohuae Zhou et Zhang

图 宽阔塔瑞叶Tharrisia lata Zhou et Zhang(据周志炎等,2001)

图 丁诺萨塔瑞叶Tharrisia dinosaurensis(Harris)Zhou et al.(据周志炎等,2001)

图 伯乐尼尔桑带羽叶Nilssoniopteris bolei Barale et al.(据Barale al,1998)

何德长等(1993)研究了义马组中的丝炭标本,详见本书。

调查评价专题组工作中在义马组北露天矿西部草测了义马组剖面,收集研究了大量关于义马组的研究成果。笔者经对比历史资料和实地考察结果,把义马组分为5个岩性段,系统统计和较准确地记录了产于各段中的动植物化石,总结提出了“义马生物群”及其基本框架、分布特征、生物群性质和古地理区划归属,指出了义马生物群的过渡性特征,明确了义马组的地质时代应为早侏罗世晚期(Toarcian—Aalenian)至中侏罗世早期(Bajocian—Bathonian)的意见,提出义马组为一个穿时性的岩石地层单位的认识。认为义马组中的二(3)煤层形成于早侏罗世晚期(Toarcian期),二(1)-(2)煤层和一煤组形成于中侏罗世早期(Bajocian—Bathonian)。

同时对采于义马组各岩性段中的标本进行了初步鉴定,除了已发现于义马组的许多植物化石外,新发现了与Nilssonia共生的可能为(中国尼尔桑)的雌性生殖器官的义马宾尼亚Beania yi-maensis Xi和义马尼尔桑(新种)Nilssonia yimaensis及义马枝脉蕨(新种)Cladophlebis yimaensis 3个新种。并对义马宾尼亚进行了初步研究。

义马组发现义马宾尼亚(Beania yimaensis)——尼尔桑属的雌性球果一新种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在进行“河南省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工作中,在河南义马中侏罗统义马组内采集到较多的尼尔桑属植物枝叶化石标本,与中国尼尔桑Nilssonia sinensis(图)共存的有雌性生殖器官(球果)宾尼亚(Beania)。Beania曾被W·卡鲁塞斯(Carruthers,1869)在英国的约克郡地层中发现,后经那托斯特、高腾、托马斯、哈瑞士等研究,证明这类化石是属于尼尔桑属的雌性球果。这类雌性球果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化石材料较为丰富,对尼尔桑属植物的支系划分和深入研究有重要意义。

义马宾尼亚Beania yimaensis Xi(图)。

图 中国尼尔桑Nilssonia sinensis与义马宾尼亚Beania yimaensis同处于一个层面(据河南省地质博物馆藏标本)

雌性生殖器官,穗状,孢子叶排列疏松,在一个直径2~4mm的轴状总柄上呈螺旋状生长着具柄的胚珠(种子),多达16枚以上,珠柄与胚珠呈弯曲状,向侧下垂,每一珠柄上有一枚胚珠。胚珠呈椭圆或瓜子状,前端微尖,大小约4mm×8mm,有的胚珠可见左右的边缘,表面具有直径左右的小点状突起(?瘤状树脂体)。胚珠易散落单独保存。

新种义马宾尼亚(Beania yimaensia)与的区别在于新种的每个珠柄上只有一枚胚珠,孢子叶无明显的盾形膨大,着生方式也不相同。

图 义马宾尼亚Beania yimaensis Xi

初步研究工作得到周志炎院士的帮助和指导,部分化石照片由王鑫博士拍摄,谨致衷心感谢。

义马组中的新属种名单

现将各位研究者以义马组中的古植物化石标本为模式的新建属7个,新建种19个列述于后:

新属:1)双生叶属Geminofoliloum Zeng et al.,1995;

2)拟斯托加枝属Parastorgaardia( Math.)Zeng et al.,1995;

3)义马果属Yimaia Zhou et Zhang,1992;

4)天石枝属Tianshia Zhou et Zhang,1998;

5)柯肯银杏属Karkenia Zhou et al.,2002;

6)塔瑞叶属Tharrisia Zhou et al.,2001;

7)似克鲁克蕨属Klukiopsis Deng et Wang,1999。

新种:1)义马似木贼Equisetites yimaensis Xi,1977(图);

图 义马拟木贼Equisetites yimaensis Xi(据张兴辽等,2008)

2)侧弯义马果Yimaia recurva Zhou et Zhang,1988;

3)义马银杏Ginkgo yimaensis Zhou et Zhang,1988;

4)纤细双生叶Giminofoliolum gracilis Zeng et al.,1995;

5)门头沟拟斯托加枝Parastorguardia mentoukouensis( Math.)Zeng et al.,1995;

6)变异枝脉蕨Cladophlebis mutates Zeng et al.,1995;

7)扩展天石枝Tianshia patens Zhou et Zhang,1998;

8)直叶拟刺葵Phoenicopsis euthyphylla Zhou et Zhang,1998;

9)河南柯肯银杏Karkenia henanensis Zhou et al.,2002;

10)仁宝北极拜拉Arctobaiera renbaoi Zhou et Zhang,1996;

11)角形钉羊齿Rhaphidopteris cornuta Zhou et Zhang,1996;

12)扇形钉羊齿Rhaphidopteris rhipidoides Zhou et Zhang,2000;

13)少华钉羊齿Rhaphidopteris shaohuae Zhou et zhang,2000;

14)宽阔塔瑞叶Tharrisia lata Zhou et al.,2001;

15)伯乐尼尔桑带羽叶Nilssoniopteris bolei Barale et al.,1998;

16)侏罗似克鲁克蕨Klukiopsis jurassica Deng t Wang,1999;

17)义马宾尼亚Beania yimaensis Xi,2008;

18)义马枝脉蕨Cladophlebis yimaensis Xi,2008;

19)义马尼尔桑Nilssonia yimaensis Xi,2008。

孢粉:张璐瑾发现2个新属3个新种。

观音座莲孢子属Angiopteridaspora Chang,1965(新属);

具齿观音座莲孢 Chang,1965(新属新种);

金毛狗孢子属Cibotiumspora Chang,1965(新属);

拟多克斯金毛狗孢(Mol.)Chang,1965(新种);

管瘤金毛狗孢 Chang,1965(新种);

具网纹金毛狗孢 Chang,1965(新种);

杨世蓉发现1个新种,1个新组合。

义马阿拉曲孢Aratisporites yimaensis Yang,1994(新种);

具边缘楔纹孢Cuneisporites marginalis(Bharadwaj et Singh)(新组合)。

恐龙足印:徐氏张北足印Changpeipus xuiana Lü et al.,2007。

动动脑子,熊猫不是只有中国才有,只是其他地方的熊猫都绝种了,只剩下中国有存活而已,别的地方出土化石很正常;

近日,加拿大和法国科学家联合在《地球生物》期刊(Geobios)上发表文章,称其在匈牙利发现一组约1000万年前的熊猫牙齿化石,比中国云南发现的化石早200万年。《新科学家》据此报道称,匈牙利的发现或可佐证大熊猫起源于欧洲。大熊猫起源之争遂再起波澜。

对于这一争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劲硕认为,仅通过一两处新发现的化石,并不能决定大熊猫到底起源于哪,“现在说起源于欧洲为时尚早”。

匈牙利发现千万年前大熊猫化石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至今已在地球上生存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然而,大熊猫的祖先究竟来自哪里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云南禄丰发现地质年代约为8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的熊猫化石,并将其定名为“始熊猫”。这一发现为大熊猫的起源与分类地位提供了直接证据,认为大熊猫起源于云南。该结论后被国内外学界认可。

然而,近日,加拿大和法国科学家联合发表的一篇论文让大熊猫的起源再生疑团。这篇发表于《地球生物》期刊上的文章称,其在匈牙利发现了一组牙齿化石,很可能是现代大熊猫祖先近亲。

据《新科学家》报道,这组牙齿化石是在匈牙利鲁多巴尼奥镇(Rudabanya)发现。经测算,其形成于10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这一时间早于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分别在云南禄丰盆地和元谋盆地发现的禄丰始熊猫和元谋始熊猫化石。据此,《新科学家》在其报道中称,此次匈牙利的发现或将成为“熊猫欧洲起源论”的佐证。

研究称大熊猫曾在亚欧间迁徙

根据该文章,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比对,判定这组牙齿化石属于熊猫。

研究人员对比了牙齿化石与其他熊类的形状、结构以及磨损情况,从而发现,这种生物与熊猫类似,也喜欢外表坚硬的植物,并将其撕成条状而非嚼碎。

此外,研究人员根据化石判定,它属于一种从未发现过的熊猫,于是将其命名为Miomaci panonnicum。根据报道,研究团队认为,其并非现代大熊猫的直系祖先,有可能是现代大熊猫的“表亲”。

由此,研究人员认为,亚洲熊猫与欧洲熊猫可能存在互相迁移的现象,方向不定。有可能从欧洲迁移到亚洲,也有可能从亚洲迁移到欧洲。例如,在中新世晚期,欧洲相比中国更加温暖湿润,有茂密的亚热带森林,也更适合熊猫生存。

释疑1 新发现是否能确认大熊猫起源?

此次研究发布后,由于大熊猫化石形成于距今10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相比中国此前发现的大熊猫化石要早200万年,因此,部分科学家认为其能佐证熊猫起源于欧洲的理论假设。

目前,大熊猫仅分布于中国四川、甘肃、陕西。大熊猫起源于欧洲的说法让多数网友颇为不解。对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劲硕认为,仅通过一两处发现的化石,并不能解决大熊猫到底起源于哪的问题。

张劲硕解释,物种演化过程中,全世界很多地方都可能出现大熊猫。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以外发现大熊猫化石也较为正常。

随着未来逐渐发现更多的化石证据,才会提供更清晰的生物演化过程。张劲硕说,“也许,会在其他地方发现更古老的熊猫化石,现在就说熊猫起源于欧洲还为时尚早”。

释疑2 熊猫是否曾从欧洲迁徙至亚洲?

在最近这次的发现中,研究人员认为这处化石并非中国大熊猫的直系祖先。若干万年前,它们也许是分布在不同地点的熊猫,可能存在在不同大陆间迁徙的情况。

对此,张劲硕认为,在上千万年的动物演化过程中,物种会出现很多旁支。现在很难说发现的化石和现代大熊猫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也可能是亲缘比较近的祖先,但现在灭绝了。

在张劲硕看来,是否存在生物迁徙也需要更多证据。他认为,目前只是发现了化石,没有太多证据能够证明两者之间存在生物迁徙。如果能够从古生物的骨骼中提取DNA和现代大熊猫进行比较,也许能够得到更多的确凿证据。

在没有相关研究结果的情况下,张劲硕认为,目前的结论还都停留在猜测和假说阶段,不能盖棺论定,需要更多证据。

回顾 争议不断的大熊猫起源

大熊猫起源之争由来已久,而每一次短暂的“盖棺论定”又被新发现的化石证据所“挑战”。

据了解,最早发现熊猫化石可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

1942年,科学家在匈牙利潘诺盆地哈万地点的沼泽相地层中发现了一处牙齿化石。研究人员对其分析后认为,其为熊猫的一个新署,命名为葛氏郊熊猫,距今大约700万年前。

根据报道,当时不少学者曾认为,葛氏郊熊猫的牙齿特征相似于熊猫,应属于熊猫类的早期代表。此后,普遍将葛氏郊熊猫看作为东亚熊猫的祖先,分布于中国大陆的熊猫也就成了“华籍欧裔种”。

这之后,中国接连发现更早的熊猫化石不断挑战熊猫的欧洲起源论。196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裴文中在广西柳城县巨猿洞内发现大熊猫小种化石。

20余年后的1981至1983年,研究人员分别在云南禄丰盆地和元谋盆地发现了禄丰始熊猫和元谋始熊猫化石,化石距今约800万年前。这一发现曾为起源之争画上短暂句号。

地质学家黄万波、考古学家魏光飚撰写的《大熊猫史话》中,也曾提到熊猫的“祖籍争议”。其中写道,熊猫由来之谜,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被我国科学家揭开了。

接连在中国发现更古老的熊猫化石,似乎为熊猫起源奠定基础。然而,2015年,随着古生物学家在西班牙发现更古老的大熊猫化石,大熊猫起源之谜再次变得“扑朔迷离”。

据报道,2015年,科学家在西班牙也曾发现颚骨和牙齿化石,据测算,该化石距今约1160万年。研究人员认为,这处熊猫化石属于最古老的大熊猫直系祖先。并就此判断,大熊猫的祖先起源于欧洲,后来才迁移到亚洲。

近日,随着加拿大及法国科学家联合发表文章称在匈牙利发现1000万年前大熊猫化石,“大熊猫欧洲起源说”似乎再次占据上风。

但在张劲硕等科研人员看来,一切尚未盖棺论定,大熊猫的起源仍需更多的发现来证明大熊猫究竟来自哪儿。

science最新期刊

《科学》(英语:Science)是美国科学促进会(英语: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为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科学》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之一。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为周刊,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

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18世界品牌500强》榜单,科学排名第383。

材料类sci一区期刊

sci期刊除了英文的,其实还有中文的,近几年不少中文的期刊被sci收录。接下来,根据这个问题详细的介绍一下。

1、《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Technology》The aims of this journal are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scientific activities.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Technology》登世界各国的具有创新性和较高学术水平的原始性论文,该杂志已被誉为看中国材料研究发展趋势的一个窗口。所设栏目:letters、review articles、original papers、research notes、brief scientifie achievement.

2、《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目前已经被多个国际著名检索机构收录,

在国内外享有较好声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主要刊载矿业工程(Mineral)、

冶金工艺(Metallurgy)、材料科学(Materials)、信息与控制(Information)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所设栏目:矿业、冶金、材料。

3、《先进材料界面》英文期刊名称《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是由GERMANY出版。期刊ISSN:2196-7350,2017-2018最新影响因子:,2017-2018自引率:。

4、《应用粘土科学》英文期刊名称《APPLIED CLAY SCIENCE》由NETHERLANDS出版。出版周期:双月刊。期刊ISSN:0169-1317,2017-2018最新影响因子:,2017-2018自引率:20%。

5、《应用表面科学》英文期刊名称《APPLIED SURFACE SCIENCE》由NETHERLANDS出版,出版周期:半月刊。期刊ISSN:0169-4332,2017-2018最新影响因子:,2017-2018自引率:。

最新cscd期刊

医学cscd核心期刊有:《中国中药》、《中国公共卫生》、《中华医院感染学》、《临床检验》、《药学学报》、《法医学》、《中草药》、《临床放射学》等,《实用放射学杂志》为cscd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级别。

cscd期刊是核心期刊级别,cscd期刊是收录在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里的期刊。cscd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

cscd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是国内七大核心期刊体系中的一类,学科方向上篇理科,在国内各领域中cscd刊物发表的文章认可度也是颇高的,特别是在个人晋升考核中,cscd刊物的作用和影响力仅次于北大核心期刊和南大核心期刊,cscd期刊的发表完全不需要英文写作,中文即可。

收录规模: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每两年遴选一次。每次遴选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数据来自于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定性评价则通过聘请国内专家定性评估对期刊进行评审。定量与定性综合评估结果构成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2009-2010版本,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共遴选了核心库期刊669种;扩展库期刊:378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CSCD期刊

期刊最新a

对照这个表格什么都明白了。期刊中,国内刊号后的A/B/C/D/E/F/G等意思那是期刊的分类号,期刊类别说明:“期刊类别”是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分类号。参考文献其他期刊分类号如下: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B:哲学、宗教C:社会科学总论D:政治、法律E:军事F:经济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G0:综合性文化G1: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G2:信息与知识传播G3:科学、科学研究G4:教育G8:体育H:语言、文字I:文学J:艺术K:历史、地理N:自然科学总论O:数理科学和化学O1:数学O3:力学O4:物理学O6:化学O7:晶体学P:天文学、地球科学Q:生物科学R:医药、卫生S:农业科学T:工业技术TB:一般工业技术TD:矿业工程TE:石油、天然气工业TF:冶金工业TG:金属学与金属工业TH:机械、仪表工业TJ:武器工业TK:能源与动力工程TL:原子能技术TM:电工技术TN: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TQ:化学工程TS:轻工业、手工业TU:建筑科学TV:水利工程U:交通运输V:航空、航天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Z:综合类

第一级-T类:特种刊物论文,指在《SCIENCE》和《NATURE》两本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第二级-A类:权威的核心期刊,指的是国际通用的SCIE、EI、ISTP、SSCI、A&HCI收录检索系统的论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检索为准),或同一主题发表在国内中文核心期刊的权威,论文中不包含其他报告总结。

第三级-B类:重要核心刊物论文,指在国外核心期刊上刊登的论文(见《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或在国内同一学科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第四级-C类:一般核心刊物论文,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图书馆2004版》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第五级-D类:一般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有期刊号“CN”“ISSN” ,有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

第六级-E类:受限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但受发行限制的刊物上(仅有期刊号、无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

《求知导刊》是正规期刊。《求知导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登记,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主管、广西出版杂志社主办的全国优秀学术刊物(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补充资料: 《求知导刊》于2013年正式发刊,属于一般的普通中文期刊,未被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其基本信息如下:主办单位:广西出版杂志社;出版周期:半月;ISSN:2095-624X;CN:45-1393/N;出版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邮发代号:48-128;创刊时间:2013。

论文最新期刊

核心论文期刊如下:

1、南大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而成CSSCI来源文献检索界面,收录包括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在内的25大类的500多种学术期刊。

2、北大核心期刊:

又叫中文核心,《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及北京十几所高校图书馆众多期刊工作者及相关单位专家参加的研究项目,项目研究成果以印刷型图书形式出版,此前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了八版。

3、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也叫科技核心,分为自然科学卷和社会科学卷,期刊较多。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1996年开始进行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计量研究工作, 建有“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社科论文摘转量统计库。

5、CSCD期刊: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创建于1989年,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千余种。

1、自然Nature

《自然》杂志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及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

与当今大多数科学杂志专注于一个特殊的领域不同,《自然》是少数依然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一手研究论文的杂志,许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短讯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18世界品牌500强”,《自然》排名第439。

2、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jm

全称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由美国麻州医学协会1811年创办的评审性质医学期刊和综合性医学期刊,始称《新英格兰医学与外科期刊》,经常被列为世界学术期刊医学领域中拥有最高影响因子之刊物。

期刊内容包含有:主题性之社论,原创性的论文,旁征博引性的评论性文章,即时短篇论文,案例报告,亦有一独特的报道项目称之为《临床医学影像》。

谷歌学术是一个可以免费搜索外文学术文章的搜索引擎,包括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出版的学术期刊,谷歌学术可了解有关某一领域的学术文献;了解某一作者的著述,并提供书目信息(引用时必需的图书出版信息或期刊论文的刊名、刊期信息)。部分文献可直接下载。

Elsevier(sciencedirect)是荷兰一家全球著名的学术期刊出版商,每年出版大量的学术图书和期刊,大部分期刊被SCI、SSCI、EI收录,是世界上公认的高品位学术期刊。

Web of Science是获取全球学术信息的重要数据库,它收录了全球13000多种权威的、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物医学、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等领域。Web of Science 包括著名的三大引文索引数据库(SCI、SSCI、A&HCI)。

Wiley Online Library为全学科期刊全文数据库,出版物涵盖学科范围广泛——包括化学、物理学、工程学、农学、兽医学、食品科学、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生命科学、心理学、商业、经济学、社会科学、艺术、人类学等多个学科大约1600多种期刊,以及很多其它重要的跨学科领域的期刊。

SpringerLink是全球最大的在线科学、技术和医学(STM)领域学术资源平台。Springer 的电子图书数据库包括各种的Springer图书产品,如专著、教科书、手册、地图集、参考工具书、丛书等。具体学科涉及:数学、物理与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经济学、法律。

ProQuest商业信息、学术研究、应用科技数据库涉及商业管理、社会与人文科学、科学与技术、金融与税务、医药学等广泛领域。提供期刊、报纸、参考书、参考文献、书目、索引、地图集、绝版书籍、记录档案、博士论文和学者论文集等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其中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PQDT Global)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使用最广泛的博硕士论文数据库。

PubMed 是一个免费的搜寻引擎,提供生物医学方面的论文搜寻以及摘要的数据库。它的数据库来源为MEDLINE。其核心主题为医学,但亦包括其他与医学相关的领域,像是护理学或者其他健康学科。提供指向全文提供者(付费或免费)的链接。

EI在全球的学术界、工程界、信息界中享有盛誉,是科技界共同认可的重要检索工具。涉及领域:机械工程、机电工程、船舶工程、制造技术、矿业、冶金、材料工程、金属材料、有色金属、陶瓷、塑料及聚合物工程等。

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 ElectronicsEngineers)是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和国际工程技术协会IET的全文库。IEEE致力于电气、电子、计算机工程和与科学有关的领域的开发和研究,在太空、计算机、电信、生物医学、电力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等领域已制定了1300多个行业标准,现已发展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

百度学术于2014年6月上线,是百度旗下的免费学术资源搜索平台,提供海量中英文文献学术资源,涵盖各类学术期刊、学位、会议论文,部分文献可直接下载。

sci-hub专门免费下载外文文献,但网站经常换域名,有时不稳定,新域名也有卡顿打不开现象,而且没有收录新文献,目前2022年文献基本下不到。

学术文献下载器(),把海量中外文献数据库资源整合一起,涵盖上面提到的文献数据库,文献资源庞大涉及全科,包括谷歌学术和sci-hub下载不了的文献。适合学校资源不够的高校生或者是单位没有数据库资源的科研人员查阅下载文献资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