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地理学报编辑部的网站,上面有详细的说明和要求,可以下载pdf来看。
给你推荐一个网站,那里有不少相关论文,都是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及博硕士毕业论文,你上去挑挑,参考一下吧 中国知网 你上去输入关键词“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发展的现状”,搜索一下就有了 1. 任重道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赵春明 文献来自: 世界经济 2004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尽管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很快,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明显偏小。目前中国境外投资金额仅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0 ... 被引用次数: 26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2.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李小建 文献来自: 地理学报 1999年 第05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李小建$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1外商直接投资 ... 被引用次数: 45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3.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中国海外投资的实证研究 苏丽萍 文献来自: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三、中国海外投资理论体系的构建针对中国海外投资发展的现状 ,结合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我们提出了构建中国海外投资理论的基本框架。(一 )理论分析前提 :制度转轨的经济背景现有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不论是对一国对 ... 被引用次数: 17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4. 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特征 许兴镐 文献来自: 经济体制改革 2003年 第06期 CAJ下载 PDF下载 一、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的经济还没有达到海外投资的水平 ,并且政府对海外投资企业实行了严格的审批制度 ,到 1985年为止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以非贸易性企业为主 ,总投资额只有 2 ... 被引用次数: 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5.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战略 刘增科 文献来自: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4年 第06期 CAJ下载 PDF下载 3 根据企业的自身优势、经济利益目标、东道国的国情等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 ,确立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和行业流向( 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新建投资 ,也称为“绿地投资” ,即在东道国建立一个新企业 ,可以采用独资的形式 ... 被引用次数: 1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6.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及未来趋势 李洪江 文献来自: 商业研究 2004年 第05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未来趋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 ,预示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今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会向什么方向推进是本文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根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以及竞争优势的分析 ,可以推测中 ... 被引用次数: 7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7.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与区域选择 衣长军,胡日东 文献来自: 江西社会科学 2002年 第06期 CAJ下载 PDF下载 一、引言海外直接投资,又称对外直接投资、境外直接投资或国外直接投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取得的发展。但同我国利用外资与国际直接投资相比,就显得相对滞后。因此,研究与分析我国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产业与区域组合策略 ... 被引用次数: 5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8.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研究 窦金美 文献来自: 经济视角 2005年 第05期 CAJ下载 PDF下载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海外投资发展较快。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大了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3 ... 从而推动了境外投资主体由中小型企业为主逐步向大企业集团为主转变。二、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1 ... 被引用次数: 2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9.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及现状分析 李晓峰 文献来自: 陕西工学院学报 1999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本文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就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及现状进行分析,以利于企业开展跨国直接投资的国际化经营活动。1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理论1-1 全球区位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学者阿哈罗尼提出的,他认为,企业在其发展中,它所从事经营活动的地理区位或范围 ... 被引用次数: 9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10. 海外华人在中国大陆投资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林金枝 文献来自: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 第01期 CAJ下载 PDF下载 1979—1991年外商在中国大陆投资的资本构成(二)海外华人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发展变化 自中国对外开放以来,海外华人在大陆直接投资,逐年持上升的态势。按其投资地区范围的扩大、以及投资金额的变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 ... 被引用次数: 3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查外直接投资 的定义 查中国海 的定义 搜直接投资 的学术趋势 搜中国海 的学术趋势 搜发展 的学术趋势 搜索相关数字 2005年中国海油产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什么是无土栽培? 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天然土壤栽培作物,而将作物栽培在营养液中,这种营养液可以代替天然土壤向作物提供水分、养分、氧气、温度,使作物能够正常生长并完成其整个生命周期。大家都知道,传统农业中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如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果树、茶叶、花卉、烟草等,都必须利用土壤栽培,可以说,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业就是利用土壤的栽培技术,农业与土壤是密切相关的。而自1929年格里克教授试种一株无土栽培番茄成功以来,作物栽培终于摆脱自然土壤的束缚,可进入工厂化生产的诱人发展前景。 无土栽培无须依赖土壤,它是将蔬菜等作物种植在装有营养液的一定栽培装置中,或是在充满营养液的砂、砾石、蛭石、珍珠岩、稻壳、炉渣、岩棉、蔗渣等非天然土壤基质材料作成的种植床上,因其不用土壤,故称无土壤栽培,而且由于它不用一般的有机肥和无机肥,而是依靠提供营养液来代替传统的农业施肥技术,所以无土栽培又被称为营养液栽培,即简称水培、水耕栽培技术。 无土栽培由于不用土壤,在技术上是一重大突破,同时,由于技术的不断完善、先进设施和新型的基质材料的应用,无土栽培已完全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进行温、水、光、肥、气等的自动调节与控制,实行工厂化生产。因此,无土栽培是当今现代化农业的高新技术,是现代设施栽培的新技术。
非法无序地挖采河沙贻害无穷。 《初论采沙对河床的影响及控制》(毛野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文摘:对河道采沙从流态变化和对河床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a)采沙使河床局部变形,打破了水沙运动的平衡,采沙坑对水流的作用类似于跌坎,相应地横向次生流和平面流场也被迫调整(b)水流流态变化引起溯源冲刷,进而导可床全面调整,影响河床稳定,建议加强统一管理,以科研成果为基础指导有序采沙,力求变害为利。 《大量采沙对东江下游及东江三角洲河床地形和潮汐动力的影响》( <<地理学报>>2006年09期贾良文,罗章仁,杨清书,欧素英,雷亚平) 通过分析东江下游及东江三角洲的采沙情况、采沙对河床演变和潮汐动力的影响.近几十年来东江下游及东江三角洲采沙量巨大,1980~2002年22年间采沙总量达到了亿m3.大量采沙对河床演变的主要影响是:大幅度扩大了河槽容积、河床平均高程显著降低、水深明显增加、纵比降减小.东江下游及东江三角洲潮汐动力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网河区上段及东江下游潮水位明显降低,潮差增大,涨潮历时延长,主要分潮振幅加大;潮汐传播速度加快;潮区界、潮流界、咸潮界上移;网河区上段及东江下游潮汐动力得到明显增强,潮汐动力作用范围向上延伸,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挖沙所导致的河床剧烈变化. 广东专家建议河道采沙要实行许可证制度,针对北江存在的问题指出滥挖河沙三大弊端: 一是滥挖河沙使河床整体下切,在汛期极容易引起大堤的岸坡失隐,造成塌堤。二是河床下切后,枯水期下游水位下降,造成沿线原来的灌溉及生活用水的取水涵闸不能自行过流,直接影响到广大保护区内的农田欠灌、生活用水困难。三是河床下切令旱年咸潮上溯,引起珠三角受咸潮影响的地区扩大,直接影响当地农业生产和人民饮水。 烟台政协会议关于严禁乱挖沙石,破坏自然环境,危害群众生命安全的提案中指出:乱挖河沙,既破坏自然环境,又危害群众生命安全。原来清澈平坦的河道被挖的千疮百孔,两岸的植被全被破坏;每年夏天总要发生儿童因为下河游泳掉进沙坑而被淹死的不幸事件。 广西灵川县水利局的专业人士介绍,非法挖沙危害极大,不仅毁坏了大量的土地,让被毁坏的土地上千年无法自然恢复。更严重的是,严重毁坏了成千上万年自然形成的河床,一方面破坏了河床下的蓄水层,导致地表河水大量渗漏到地下,造成河水干涸,江河断流;另一方面一到汛期,河道不能正常行洪,河堤不能保护沿岸,造成大片田地被洪水淹没和长期浸泡,给各种农作物带来毁灭性灾害。 《长江河道采沙管理之浅见》(高秀玲吴志广)指出: 长江河道采砂给沿江堤防工程和水上交通带来危害;无限制地、掠夺式地开采江砂,将会破坏长江的河势,破坏长江河床的冲淤平衡。 总之,非法无序地挖采河沙百害一利,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禁止。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合集共12本+ 1本 东风日产增刊 PDF电子版杂志百度云盘下载《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合集共12本 PDF电子版杂志百度云盘下载
没问题,我这里有
这里可以下载或者去这里
在佐罗网就能下载到各期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而且全免费 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直接运行。另外电脑报官方论坛也有提供下载 你嗖嗖看“
地理学报创刊于1962年,以登载有关地理学及相关学科之论著为主。原名为《国立台湾大学理学院地理学系研究报告》,1990年起更名为《国立台湾大学理学院地理学系地理学报》,2000年起简化为《地理学报》。 本学报原为一年刊,因稿源增加,1995年6月改为半年刊,2004年3月改为季刊,每年之3、6、9、12月定期出刊 ,2009年起改为每年三期,即每年之4、8、12月定期出刊。2012年3月起改为季刊,每年之3、6、9、12月定期出刊。 地理学报2006年起列为《 台湾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资料库 (TSSCI)》收录名单,已成为台湾地理学界重要读物。
高水平。《地理学报》1934年创刊,是代表中国地理科学发展水平的权威学术刊物。2001年以来影响因子一直保持在全国科技期刊的前10位,地理学科排名第1位,所以在其学报发一篇论文是非常高水平的,非常的厉害。
书名 地点 出版社 年份 页数 版式 北图编号 合作者 数字地面模型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350 26cm Z/LYX 395 柯正谊,何建邦 重大自然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集成系统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131 26cm 96/X43/32 等 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的设计编制与创新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87 16开 711 廖克,齐清文 池天河主要学术论文: 论文题目 期刊名 年份 页码 收藏号 合作者 关键字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网络系统研究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1999,(z1) 周旭,钱进等 基于区域资源环境容量的产业结构分析——以北京怀柔县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00,19(4) 366-373 张晓东 资源供需 环境承载力 模型 产业结构 怀柔县 可扩展的并行地理图像处理系统 地球信息科学 2000,2(4) 62-66 方金云、何建邦等 ParGIP 机群 插件技术 CS结构 从数字地球概念到数字福建实践 数字城市的理论与实践[赖明等主编]. 2001 26~33 王钦敏 地方政府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1,(3) 18-21 王雷 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 地理研究 2001,20(4) 506-515 张晓东 省级区域 经济环境协调度 环境承载力 经济发展阶段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的Web GIS 解决方案 资源科学 2001,23(1) 34-39 王雷、王月芹等 WebGIS 空间索引 信息共享 可持续发展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的理论与实践 资源科学 2001,23(1) 3-11 孙成永、王启明等 可持续发展 信息共享 数据 信息 知识 元数据 数据集成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 资源科学 2001,23(1) 12-16 王启明 信息共享 可持续发展 网络 关键技术 地理数字图像机群并行处理试验 计算机科学 2001,28(5) 99-100,49 方金云; 何建邦等 知识创新工程中地图学学科规划若干问题 地球信息科学 2001,3(1) 71-76 齐清文、廖克等 识创新工程 地图学 学科规划 基于软件DSMs网络系统的机载SAR图像并行处理的研究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1,37(7) 82-85 陈荣国、何建邦等 DSMsJIAJLA并行处理SAR图像 国家自然地图集网络发布的WebGIS解决方案 地理学报 2001,56(z1) 49-55 王雷、廖克等 国家自然地图集 WebGIS 空间数据浏览 开发策略 多维动态地图中时态信息可视化 地理学报 2001,56(z1) 43-48 陈华斌、李伯楠等 时态地图 时空变化 动态用户交互 动态符号 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和方法 地理学报 2001,56(z1) 8-18 齐清文 地学信息图谱 地球信息科学 理论和方法 基于R-tree的WebGIS的空间数据索引结构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2001年年会 20010301 余斌 R-tree;WebGIS;空间数据索引结构 地理信息共享关键技术研究--地理信息共享的技术环境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2001年年会 20010301 周旭、王雷等 Web GIS;空间索引;信息共享;地理信息 基于Internet的地理信息共享技术研究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1999年年会 20010301 钱进 网络系统设计; 地理信息共享; 可持续发展 GIS支持下的自然灾SAR图像信息快速处理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1999年年会 20010301 余斌 SAR图像处理;地理信息库;SAR;GIS;自然灾害 地理信息共享环境的研究与实践--营造地理信息共享政策、标准与技术环境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2001年年会 20010301 何建邦、蒋景瞳 地理信息共享;地理住处共享环境;共享政策;共享标准 基于PC机群的地理数据并行处理试验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2001年年会 20010301 方金云、黄国满等 地理数据处理;JIAJIA;并行算法;线性加速比 遥感地学信息的分布式共享系统研究 海峡两岸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02 290~296 吴洪桥、方金云等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中模型方法元数据及其集成 地球信息科学 2002,4(2) 11-16 毕建涛、吴洪桥等 方法元数据 模型元数据 资源环境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资源与环境元数据网络一体化管理模式与应用研究 地球信息科学 2002,4(3) 38-42 吴洪桥、何建邦、黄裕霞 资源与环境元数据 元数据管理模式 网络一体化管理 面向网络海量空间信息的GIS平台体系结构 地球信息科学 2002,4(3) 26-34 陆锋、周大良等 海量空间信息 分布式系统 大型GIS 体系结构 地学信息产品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以中科院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若干信息产品为例 地理学报 2002,57(z1) 60-69 齐清文、陈华斌等 地学信息产品 资源环境数据库 信息加工 模型与方法元数据及地理信息服务研究 地理学报 2002,57(z1) 32-36 毕建涛、何建邦等 地理信息服务 模型与方法元数据 资源环境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国家自然地图数据库的建设及其信息产品开发 地理学报 2002,57(z1) 18-26 齐清文、廖克等 国家自然地图数据库 DCM DLM 动态浏览 静态分析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研究与开发 地理信息世界 2003,1(6) 32-36 傅晓锋、邵宇斌、毕建涛 可持续发展 信息共享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服务 三维地形的生成技术及实现 测绘工程 2003,12(3) 10-13 舒娱琴、彭国均等 三维地形 可视化 地形转换 应用实现 数字省信息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地理研究 2003,22(3) 281-288 王雷、王钦敏等 省级区域 经济环境协调度 环境承载力 经济发展阶段 WebGIS的企业级解决方案探讨 计算机科学 2003,30(2) 55-56,62 戚铭尧、霍亮 WebGIS,Enterprise,application 数字省建设技术体系研究 计算机科学 2003,30(2) 52-54 王雷、王钦敏、陈崇成 WebGIS, Digital fujian 基于Internet的元数据管理模式研究——以地理信息元数据管理为例 计算机科学 2003,30(4) 89-91 吴洪桥、何建邦、黄裕霞 Ggeopraphic Pmetadata 遥感地学信息的分布式共享系统研究 计算机科学 2003,30(7) 80-84 吴洪桥、何建邦、方金云 Multi-source Geo-information GPS支持下的机载SAR遥感图像无控制准实时地理定位 测绘学报 2003,32(3) 234-238 朱彩英蓝朝桢徐青王劲峰 SAR图像;GPS定位;帧定位元素;准实时纠正 数字城市的三维图形构建技术 地球信息科学 2003,5(1) 84-89 彭国均、唐丽玉等 数字城市,三维图形,实时绘制,交互式平台 基于网络的空间信息表达研究 地球信息科学 2003,5(2) 43-45,50 张新、陈华斌等 网络,空间信息表达,空间信息共享,XML 洪涝灾害的本底数据库构建方法 地球信息科学 2003,5(4) 22-24 何建邦、毕建涛 本底数据库,遥感,洪涝灾害,监测评估系统 机载SAR图像几何纠正的数学模型研究 遥感学报 2003,7(2) 112-117 朱彩英、徐青等 SAR图像应用 正射纠正模型 模型适应性 基于网络的空间信息可视化表达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A 2003,8(z1) 247-251 卢毅敏、张新、谢礼坤 可视化表达 C/S模式 空间信息共享 WinSock 地理信息共享价格政策诌议--各国地理信息收费政策及我国的对策分析 高技术通讯 2004,14(2) 91-96 王雷、毕建涛、何建邦 地理信息, 数据共享, 政策, 定价与收费 基于Agent多用户参与的虚拟地理环境 系统仿真学报 2004,16(5) 1092-1095 戚铭尧、舒广 虚拟地理环境 agent MAS FIPA java3D 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与展望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20(5) 20-23,44 邱炳文、王钦敏等 GIS 土地 土地适宜性评价 公众参与 洪水灾害快速评估关键技术研究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4,21(4) 39-42 张新、韩承德、方金云 遥感图象 并行计算 洪水灾害评估 ArcMap 海洋立体监测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24(4) 439-442 张新、王雷等 台湾海峡,海洋立体监测,信息服务,WebGIS GML的空间信息映射模式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25(1) 87-90 唐中实、谭玉敏 GML, 信息映射, 互操作, 空间数据集成 基于UML的环境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4,25(12) 钟大伟;陈崇成;邓钟 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建模;统一建模语言;海岸 基于SVM的遥感数据并行服务体系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28(4) 350-355 吴洪桥、方金云、何建邦 多源遥感数据 并行机群 服务体系 立体索引机制 基于Web Service的地理信息服务研究 计算机科学 2004,31(1) 69-71 毕建涛、王雷、何建邦 WebGIS,地理信息服务,元数据,信息共享 台湾海峡海洋动力环境立体监测信息服务系统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32(4) 19-22,27 张新、王钦敏、陈崇成 台湾海峡 海洋立体监测 信息服务 地理信息系统 网络地理信息 基于并行计算的洪水灾害快速评估系统研究 人民长江 2004,35(5) 21-23 张新、韩承德、胡伟武、方金云 洪灾 灾害评估 合成孔径雷达 系统研究 图像处理 基于克里格法的定点监测数据连续空间化研究与应用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41(9) 樊明辉 陈崇成等
常熟理工学院坐落于人文荟萃、山明水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 ——苏州常熟,是江苏省省属公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1958年建校(苏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学校坚持校地互动发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水平,形成了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高校、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院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江苏省首所省市共建省属本科高校,至今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多万名各类人才。,六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常熟理工学院受吴文化浸润,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形成了 “立本求真、日新致远”的校训,培育了“反对平庸、追求卓越,负重奋进、敢于超越”的校园精神,确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名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开放活校”的发展战略,凝练了“注重通识、融入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学校占地面积 1800多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建有东湖和东南两个校区。学校现有教学科研实习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近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万册,中外文数据库/平台28个,数字信息资源量35TB,办有《东吴学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科研评价中心核心期刊)和《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本学术期刊。,学校现设有 14个二级学院(部),49个招生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21个省招生;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749人,联合培养全日制研究生100多人,继续教育学院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5800多人。现有教职工1546人,其中专任教师1170人,高级职称699人,博士61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省双创博士”入选264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优秀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11个。,学校以 “办好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坚持“强化内涵、树立品牌、培育特色”,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引领,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产教融合为路径,探索基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色明显,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电梯工程学院,全省第一家光伏科技学院,以及汽车工程、纺织服装、人工智能、医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声学技术、应急管理及电商等多个现代产业学院。获得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含应急管理学院)2个。获得1项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5项省部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承担4项教育部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0多项省部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拥有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5个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项目)、6项省重点专业(类)、8个省特色专业,9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建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1个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11个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基础建设和科学研究。现有 4个“十四五”省重点学科,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联合技术转移中心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1个,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基地1个,省外国专家工作室2个;拥有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个,共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近20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50项,获得各级各类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0余项,参与编写国家标准5项;建有技术转移分中心7个,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40余个。,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先后派出专家、学者赴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交流和进修;聘请外籍教师数百人次;与 20多个国家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9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联系,开展交换生项目和科研合作;与德国和英国3所高校开展“3+1”和“3+”中外合作办学双学位项目;成立中美学院,与美国3所高校开展中美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双学位);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4年制本科学历留学生。另外,学校设有国家汉办外国人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学校一贯重视校风和学风建设,被列为首批省高校校风建设达标单位。多年来,学校连续被评为 “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团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省高校创先争优先进集体”“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省高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校办学成就多次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新闻媒体报道。,展望未来,常熟理工学院将以 “办好应用型大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线,以“建设品牌大学,服务区域发展”为行动纲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校,坚持深化改革,坚持特色发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全面推进事业发展,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一流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常熟理工学院是几本院校,需要根据生源地录取批次来看。常熟理工学院在江苏省和全国都是本科第二批次招生,所以常熟理工学院是二本院校。
常熟理工学院是一所江苏省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和1984年建校的常熟职业大学,1989年两校合并为常熟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江苏省人口学校并入。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常熟理工学院。
材料补充:
1、学校师资规模:
学校有教职工128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多人,高级职称560多人,博士410多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培养人选等160多人,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科技创新团队5个,省优秀教学团队4个。
学校建有东湖、东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近1800余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72万余册。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多人,联合培养全日制研究生100多人,继续教育学院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近6600余人。
2、学术刊物:
学校办有《东吴学术》、《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种学术期刊。
其中《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的前身是创办于1988年的《苏州师专学报》和创办于1992年的《常熟高专学报》;1999年在《吴中学刊》和《常熟高专学报》的基础上创办公开出版的《常熟高专学报》,双月刊;2005年,《常熟高专学报》更名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双月刊。2007年,《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出版。2013年,该刊由月刊改为双月刊。1、3、5期为哲学社会科学,2、4为自然科学,第6期为教育科学,逢单月20日出刊。
这种小地方的学报,只能是最最普通的 省级期刊罢了。连普通国家级期刊都不是。更不可能是 国家一级期刊。国家一级期刊 只能是 中文核心类且 非高校的学报类期刊。比如像 地理学报、遥感学报、大气学报、土壤学报、植物学报 等等,这种 一级学报类期刊。
亲 需要发表论文吗
《地理研究》期刊2015版是月刊。《地理研究》是地理类三大学报之一,仅次于《地理学报》,和《地理科学》在伯仲之间,审稿周期4个月,发表周期一年左右,三审制。《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学术期刊,以展示、交流中国地理科学研究的成果为办刊宗旨,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具有创新意义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以及对地理学应用和发展有指导性的研究报告、专题综述与热点报道等。2008年影响因子达到,近五年影响因子达到。 《地理研究》创刊于1982年1月,2001年扩为双月刊,2010年扩为月刊,至今共发表各类论文、综述、工作报告、书评、学位论文摘要等约2400篇。这些成果,为推动我国地理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强我国地理科学界对中国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领域出现的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学术平台;为中央与地方政府为制定相关决策,发展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与理论依据。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地理专业的期刊有很多的,《地理科学研究》还不错的,你看过里面的论文再进行选择
作者多少没有要求的,一师弟,在地理研究上发文,写了7个作者。出版后发了7本样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