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书写的一般格式
导语:学位论文书写的一般格式是怎样的呢?论文格式是对于论文写作的一种标准化设置与要求。下面是我分享的学位论文书写的一般格式,欢迎阅读!
一、学位论文书写的一般格式
硕士学位论文或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下述几部分:
1. 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要求简明、恰当、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
2. 中文摘要:应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语言力求精炼、准确。在中文摘要的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论文的关键词(3~5个)。
3. 英文摘要:内容与中文摘要相对应。
4. 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
5. 绪论(引言):内容为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某方面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6. 正文:学位论文的主体。(学科专业不同、论文的选题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写作方式。)
7. 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准确地总结出自己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应严格区分本人的研究成果与导师或其他人的科研成果的界限)。
8. 参考文献:按学位论文中所引用文献的顺序,列于文末。
9. 附录(只限必要时采用):包括放在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的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二、学位论文的书写、排版打印和装订格式要求
1.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要用规范的汉字书写或打印。封面用我校统一印制的“东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封面。封面上各栏目必须认真、正确地填写,封面上导师的署名,一律以批准为本人的导师为准。如有变动,应正式提出报告,经批准后方可变动。
2. 论文字迹和标点符号要求清楚、工整、正确。手工书写时一律用炭素墨水或蓝黑墨水钢笔。凡层次不清、错别字较多、语句欠通顺、字迹潦草者,应予返工。
3. 论文中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或分章)编号。图序及图名置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论文中的公式编号,用括弧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
4. 学位论文电子排版打印格式要求。为规范学位论文的电子排版格式,东北大学制订了《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排版打印格式》(见附件)。研究生应严格按照《东北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排版打印格式》的要求对学位论文进行排版、打印。
5. 学位论文一律在左侧装订,要求装订、剪切整齐,便于使用。
三、学位论文归档提交要求
1. 归档的学位论文应该是针对评阅专家和答辩委员会提出的意见修改之后的最终稿,要求格式规范、版面整洁。
2. 硕士学位论文纸质归档:校图书馆情报室1本、研究生院1本(转交北京情报研究所)和学院(所、中心)资料室1本。电子版硕士学位论文分别通过网络提交校档案馆和图书馆。
博士学位论文纸质版归档:校档案馆1本、校图书馆情报室1本、研究生院2本(分别转交国家图书馆和北京情报研究所)和学院(所、中心)资料室1本。电子版博士学位论文通过网络提交校图书馆。
3. 涉及保密的学位论文按照校保密委员会有关规定办理。
四、其它
学位论文正式装订前打印或复印的册数应参考有关评阅、答辩的专家人数等予以确定。
知识扩展:本科学位论文格式规范
一、学位论文标题名
标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标题名既要准确地描述内容,又要尽可能简短,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标题名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字符、代号和公式等。外文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10个实词。
二、学位论文序或前言(必要时)
序或前言并非必要。序或前言一般是作者对学位论文基本特征的简介,如说明选题的缘起、背景、主旨、目的、意义,以及资助、支持、协作经过等;也可以评述和对相关问题研究阐发。这些内容也可以在正文引言中和致谢中陈述。
三、学位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是学位论文极为重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论文的窗口,频繁用于国内外资料交流、情报检索、二次文献编辑等。其性质和要求一般为:
1.摘要是论文要点的摘录,是论文要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一篇完整的陈述性短文,具有自含性和独立性,能独立于论文使用和被引用。
2.摘要应含有学位论文全文的主要信息,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应突出新见解或创新性,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应突出创造性成果。
3.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以下基本要素:
(1)目的——研究、研制、调查等的前提、目的和任务以及所涉及的主题范围。
(2)方法——所用原理、理论、条件、对象、手段、程序等。
(3)结果——研究的、调查的、实验的、观察的结果、数据,被确定的关系,得到的效果、性能等。
(4)结论——结果的分析、研究、比较、评价、应用;提出的问题,今后的课题,建议,预测等。
(5)其他——不属于研究、研制、调查的主要目的,但就其结论和情报价值而言也很重要的信息。
4.摘要的详略视论文的内容、性质而定,硕士学位论文摘要一般为1500汉字左右,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一般为5000汉字左右。
5.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计算机程序,不用非通用的符号、术语和非法定的计量单位。
6.关键词应有3至5个,另起一行置于摘要下方。涉及的内容、领域从大到小排列,便于文献编目与查询。
7.应有与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相对应的英文摘要和关键词。英语摘要应用词准确,使用本学科通用的.词汇;摘要中主语(作用)常常省略,因而一般使用被动语态;应使用正确的时态,并要注意主、谓语的一致,必要的冠词不能省略。
四、学位论文正文
正文前的引言或绪论应对相关领域前人的研究工作进行文献综述,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与范围,研究设想,实验设计的预期结果和意义等。
文献综述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理论基础的分析和综合,并要指出相关的知识缺陷和知识空白。文献综述必须有一定的篇幅(硕士学位论文要求不少于1000字,博士学位论文要求不少于3000字)。
正文是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可以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实验和观测方法、实验和观测结果、计算方法和编程原理、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的图表、形成的论点和导出的结论等。各章节标题应大致对称,内容之间有严密的逻辑论证关系,各部分篇幅长短不宜悬殊太大,章节标题也不宜太长。
由于研究工作涉及的学科、选题、研究方法、工作进程、结果表达方式等有很大的差异,对正文内容不作统一的规定。但是,必须资料详实,方法得当,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
五、学位论文结论
经过对研究对象(或实验记录和实验结果等)的综合分析研究,归纳出若干有机联系的结论,并对本研究成果的意义、推广应用的现实性或可能性和进一步的发展等加以探讨和论述。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六、学位论文致谢
对在完成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的导师、校内外专家、实验技术人员、同学、课题资助者等表示感谢。内容应简洁明了、实事求是。
七、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按文中出现顺序列出直接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先列出中文文献,再列出外文文献。列于参考文献表的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期刊、会议论文集、专利和学位论文等。其著录格式分别如下:
1. 图书: [顺序编号] 作者(3人以内全部写上,3人以上只写3人再加“等”或“et al”).书名.版本(第×版).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页~止页
2. 期刊:[顺序编号] 作者(3人以内全部写上,3人以上只写3人再加“等”或“et al”).文章名称.期刊名称,年号,卷号(期号):起页~止页
3. 会议论文集:[顺序编号] 作者(3人以内全部写上,3人以上只写3人再加“等”或“et al”).文章名称.in(见):整本文集的编者姓名ed.(多编者用eds.).文集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页~止页
4. 专利:[顺序编号] 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年. 起页~止页
5. 学位论文:[顺序编号] 作者.题名:[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如江西财经大学图书馆),年份.
八、学位论文附录(必要时)
附录是正文主体的补充说明。下列内容可以作为附录编排于学位论文中:
(1)为整篇材料的完整所必需,但插入正文又有损于编排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的材料;
(2)由于篇幅过大,或取材于复制件不便编入正文的材料或珍贵罕见的材料;
(3)对一般读者并非必要阅读,但对本专业同行有参考价值的材料。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学位论文编写格式要求
为了统一和规范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国家标准GB7713-87)的规定,特制定《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
一、内容要求
1、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通过题目,能大致了解论文内容、专业特点和学科范畴。但字数要适当,一般不超过24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2、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应概括地反映出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中文摘要一般为300~500字。
3、关键词
关键词是供检索使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关键词一般为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
4、目录
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要求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标题一致。目录中应包括论文主体、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等。
5、论文正文
论文正文是毕业设计(论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一般应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5-1绪论
绪论一般作为正文的第一自然段,是毕业设计(论文)主体的开端。绪论应包括: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绪论一般不少于500字。
5-2论文主体
论文主体是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部分,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论文主体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各方面:
⑴ 毕业设计(论文)总体方案设计与选择的论证。
⑵ 毕业设计(论文)各部分(包括硬件与软件)的设计计算。
⑶ 试验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实验过程、试验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⑷ 对本研究内容及成果应进行较全面、客观的理论阐述,应着重指出本研究内容中的创新、改进与实际应用之处。理论分析中,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要注明出处,不得将其与本人提出的理论分析混淆在一起。
⑸ 自然科学的论文应推理正确,结论清晰,无科学性错误。
⑹ 管理和人文学科的论文应包括对研究问题的论述及系统分析,比较研究,模型或方案设计,案例论证或实证分析,模型运行的.结果分析或建议、改进措施等。
5-3结论
学位论文的结论为正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结论是毕业论文 (设计)的总结,是整篇论文的归宿。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6、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撰写论文过程中的参考书目,二是注释。
毕业设计(论文)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中所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注释中。一篇论着在论文中多处引用时,在参考文献中只应出现一次,序号以第一次出现的位置为准。
原则上要求毕业设计(论文)查阅参考文献本科10篇以上。
7、附录
对于一些不宜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设计(论文)的附录中。例如,过长的公式推导、重复性的数据、图表、程序代码全文及其说明、外文原文及译文等。
8、致谢
致谢中主要感谢导师和对论文工作有直接贡献及帮助的人士和单位。
二、书写规范与打印要求
1、论文文字和字数
毕业设计(论文)字数不少于10000万字。
2、论文书写
论文一律由本人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并打印在A4幅面复印纸上,单面印刷。
3、封面
由系统一规定,按照要求填写。
4、页边距
论文的上边距:30mm;下边距:25mm;左边距:30mm;右边距:25mm;行间距为22磅;装订线:5~10mm(左侧装订)
5、论文印刷与装订
毕业设计论文按以下排列顺序印刷与装订。
(一) 封面
(二)论文独创性申明
(三) 中外文摘要和关键词
(四) 目录
(五) 正文
(六) 参考文献
(七) 附录
(八) 致谢
6、字体规范
封面题目使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内容摘要部分用宋体小四号字,关键词用宋体小四号字、加粗。英文摘要标题用Arial blacks三号字,内容用Time New Roman小四号字。
正文部分:一级标题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二级标题用宋体小三号字、加粗;三级标题用宋体四号字、加粗;正文其余部分均用宋体小四号字,字间距为标准字间距,行间距为固定行间距22pt.正文标题较多时,从一级表转开始可以适当加大字号。
参考文献用宋体五号字。其它附件、附表(包括正文中的表格等)用宋体五号字,固定行间距18pt;文中程序代码用五号字,固定行间距18pt;图注用5号黑体,标注在图的下方,在文中要做引出,例如:如图所示,m是章节,n表示该表在本章中所出现图的序号;表注用五号宋体,表注在表的上方,在文中要做说明,例如:如表所示,m是章节,n表示该表在本章中所出现表的序号。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设有体育人文社会学、全民健身、体育产业与市场开发、奥林匹克与北京奥运、运动心理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水上运动等栏目。
武术教学贯彻武德教育方法研究 论文关键词:武术教学;武德教育;方法 论文摘要:武德教育在武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应该重视武德教育。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武德,对武德进行重新审视,通过武礼武技的传授、武术教师的表率和良好的德育环境,加强对学生高尚武德的灌输和培养,在武德教育的基础上促进武术教学的发展。 武德是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传统文化里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武术从1954年起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它是目前唯一在全国运动会和学校体育中立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习武先习德”、“尚德不尚力”是中国伦理文化和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在武术文化中的体现,也是武术文化中最直接、最理性的精华。在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必然要涉及到武德教育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对武德的研究比较透彻,但是对武术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的方法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选择此论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武德教育的内容 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说:武有七德,即“禁暴、 戢 兵、保大、功定、民安、和众、丰财,”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基本内容却长期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为习武者所共同遵守。历代习武者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仁义、立身正直、扶危济贫、除暴安民、虚心求教、诚实守信 、舍生取义、助人为乐”等为武德信条。但其本质仍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 “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武术界对“礼”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定,并由此而衍生一系列具体的、形式化的礼仪,直接付诸于习武者道德践履,以作为其行为的文饰。 “智”,当习武者有了武德情操和礼仪规范后,还须有自觉的道德意识,这就是“智”。智的功能就是认识“仁”“义”,并保证它的实践。 “信”,“信,诚也”,“诚,信也”。“信”、“诚”互训,自然是说诚实可靠就是诚守诺言,二者一也。守信用,重许诺是武林的传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武林俗尚。 “勇”,武德中的“勇”既是道德标准又是行为实践,但“勇”又有“大勇”和“小勇”之分。武德中提倡的是“大勇”,指的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为私利或意气用事而逞强斗狠,则被视为“小勇”,也称做“匹夫之勇”,为武林中人所不屑。 二、新时期武德的价值 武德的主要内容指向了武德教育的价值,武德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师爱徒的价值 自古以来,尊敬师长在中国武术文化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武林中人必循的礼仪。应该聆听师长的教诲,勤学苦练,学而不厌,在师长的指点下循序渐进的学好武艺,为师长争光。徒弟尊敬师长,师长也要爱护徒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徒关系。师长应该关心和爱护徒弟,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尽心尽职,诲人不倦,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 (二)正直守信的价值 正直守信是习武者处理生活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也是处理社会群众关系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是武艺与个人品格的综合体现。所谓正直,是指品格高尚,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气凌然;所谓守信,就是诚实,无欺。习武者应该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堂堂正气,在为人处事时,应该以法律、规章、惯例等为准绳,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直做事,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不要做一个失信的人。 (三)勇敢爱国的价值 纵观中华武术的发展史,涌现出许多救国家于危难,救民众于水火的武林豪杰。他们热爱祖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高尚品质,教育和激励着后代习武者。而在现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因此,习武者应该把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上,当自己的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放弃自己的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华民族之兴旺繁荣而奉献毕生。 (四)修身守法的价值 修身是指人们为了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的活动。高尚的道德修养,是培养和衡量一个武士成长为武林高手的首要条件,习武者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地道德情操和良好地生活作风。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一个道德高尚的武林中人,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人,要做到“宁可先挨打,决不先打人”的武林豪杰,不要做“以牙还牙,此仇不报,死不瞑目”的武林败类,习武之人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决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做损人利己的事。 三、武术教学贯彻武德教育的方法 武术教学中,可以通过武术礼仪、传授武技、提高教师武德修养和塑造良好的武德环境来等方法来贯彻。 (一)通过武术礼仪来体现 武德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成套的行为规范,以及一些特定的造型等外在动作的形成而加以培养的。这种行为规范,就是“礼仪”,它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培养教育作用。为此,在武术教学中应注重加强武礼的传授和规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方法,明确其涵义,还要善于利用师生问候,递接器械以及辅导、练习、考核等渠道,使学生养成应用武礼的良好习惯,做到动则功夫到家,静则修养有索,行则彬彬有礼。 (二)通过武技传授来渗透 “崇武尚德”是所有习武者必须遵循的`准则,所以武德的教育要贯穿于武技教授之中。通过武术基本功和套路的练习培养学生刻苦顽强、永不自满的品质。在散打教学中要鼓励双方,勇字当头,敢字当先,锻炼学生勇敢无畏的精神,通过让学生相互“喂手”的练习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讲札守信的良好习惯。武技集力量、速度、技巧和心理战术等为一体,最终完成其技击目的。 (三)通过提高教师的武德修养 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身要有高尚的灵魂。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武术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己具备了正派的武德、武风,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 由于历来习武中所形成的崇尚师傅权威和尊严的传统,加上武术教学与其它教学相比更具直观性,所以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言行的表率作用极为重要。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武术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己具备了正派的武德、武风,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否则,教师不仅丧失威信,甚至有可能失去教育人的资格。 (四)通过德育环境来暗示 “良好的德育环境、潜移默化的暗示教育效果,往往是一些明示性的德育所不能比拟的。”为此,首先要摆正武德教育的位置,把武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其次要对武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和标示。比如制定系统的武术教材,严格规定武术习练场地和服装要求,制定统一的演练礼仪等,进而通过这种强制性的外在约束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见物思武,见武而明德”的条件反射。另外,要注意课堂气氛的民主,营造精神愉悦的课堂氛围。最后,在教学中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比如利用网络、多媒体播放相关影片,介绍相关书籍等,指导学生从中吸收有益的东西。 四、结束语 由于学校学生群体的特性,在武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要对传统武德进行价值转换,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武德的灌输和培养,使之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 鹏.析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渗透[J].武术教学研究,2005(1). [2]翟玉生,高增栓.论武德的重要作用和修养方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艾 文.论学校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2005(3). [4]杜传杨,刘瑞强等.论武术文化的道德观[J].山东体育科技,2001,23(2). [5]徐德正,徐明全.武术文化中的道德规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1).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一般情况下,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录用后会在1-2个月内出版发行。
武术教学贯彻武德教育方法研究 论文关键词:武术教学;武德教育;方法 论文摘要:武德教育在武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应该重视武德教育。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武德,对武德进行重新审视,通过武礼武技的传授、武术教师的表率和良好的德育环境,加强对学生高尚武德的灌输和培养,在武德教育的基础上促进武术教学的发展。 武德是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传统文化里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武术从1954年起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它是目前唯一在全国运动会和学校体育中立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习武先习德”、“尚德不尚力”是中国伦理文化和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在武术文化中的体现,也是武术文化中最直接、最理性的精华。在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必然要涉及到武德教育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对武德的研究比较透彻,但是对武术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的方法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选择此论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武德教育的内容 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说:武有七德,即“禁暴、 戢 兵、保大、功定、民安、和众、丰财,”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基本内容却长期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为习武者所共同遵守。历代习武者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仁义、立身正直、扶危济贫、除暴安民、虚心求教、诚实守信 、舍生取义、助人为乐”等为武德信条。但其本质仍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 “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武术界对“礼”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定,并由此而衍生一系列具体的、形式化的礼仪,直接付诸于习武者道德践履,以作为其行为的文饰。 “智”,当习武者有了武德情操和礼仪规范后,还须有自觉的道德意识,这就是“智”。智的功能就是认识“仁”“义”,并保证它的实践。 “信”,“信,诚也”,“诚,信也”。“信”、“诚”互训,自然是说诚实可靠就是诚守诺言,二者一也。守信用,重许诺是武林的传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武林俗尚。 “勇”,武德中的“勇”既是道德标准又是行为实践,但“勇”又有“大勇”和“小勇”之分。武德中提倡的是“大勇”,指的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为私利或意气用事而逞强斗狠,则被视为“小勇”,也称做“匹夫之勇”,为武林中人所不屑。 二、新时期武德的价值 武德的主要内容指向了武德教育的价值,武德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师爱徒的价值 自古以来,尊敬师长在中国武术文化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武林中人必循的礼仪。应该聆听师长的教诲,勤学苦练,学而不厌,在师长的指点下循序渐进的学好武艺,为师长争光。徒弟尊敬师长,师长也要爱护徒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徒关系。师长应该关心和爱护徒弟,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尽心尽职,诲人不倦,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 (二)正直守信的价值 正直守信是习武者处理生活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也是处理社会群众关系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是武艺与个人品格的综合体现。所谓正直,是指品格高尚,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气凌然;所谓守信,就是诚实,无欺。习武者应该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堂堂正气,在为人处事时,应该以法律、规章、惯例等为准绳,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直做事,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不要做一个失信的人。 (三)勇敢爱国的价值 纵观中华武术的发展史,涌现出许多救国家于危难,救民众于水火的武林豪杰。他们热爱祖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高尚品质,教育和激励着后代习武者。而在现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因此,习武者应该把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上,当自己的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放弃自己的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华民族之兴旺繁荣而奉献毕生。 (四)修身守法的价值 修身是指人们为了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的活动。高尚的道德修养,是培养和衡量一个武士成长为武林高手的首要条件,习武者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地道德情操和良好地生活作风。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一个道德高尚的武林中人,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人,要做到“宁可先挨打,决不先打人”的武林豪杰,不要做“以牙还牙,此仇不报,死不瞑目”的武林败类,习武之人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决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做损人利己的事。 三、武术教学贯彻武德教育的方法 武术教学中,可以通过武术礼仪、传授武技、提高教师武德修养和塑造良好的武德环境来等方法来贯彻。 (一)通过武术礼仪来体现 武德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成套的行为规范,以及一些特定的造型等外在动作的形成而加以培养的。这种行为规范,就是“礼仪”,它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培养教育作用。为此,在武术教学中应注重加强武礼的传授和规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方法,明确其涵义,还要善于利用师生问候,递接器械以及辅导、练习、考核等渠道,使学生养成应用武礼的良好习惯,做到动则功夫到家,静则修养有索,行则彬彬有礼。 (二)通过武技传授来渗透 “崇武尚德”是所有习武者必须遵循的`准则,所以武德的教育要贯穿于武技教授之中。通过武术基本功和套路的练习培养学生刻苦顽强、永不自满的品质。在散打教学中要鼓励双方,勇字当头,敢字当先,锻炼学生勇敢无畏的精神,通过让学生相互“喂手”的练习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讲札守信的良好习惯。武技集力量、速度、技巧和心理战术等为一体,最终完成其技击目的。 (三)通过提高教师的武德修养 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身要有高尚的灵魂。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武术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己具备了正派的武德、武风,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 由于历来习武中所形成的崇尚师傅权威和尊严的传统,加上武术教学与其它教学相比更具直观性,所以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言行的表率作用极为重要。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武术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己具备了正派的武德、武风,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否则,教师不仅丧失威信,甚至有可能失去教育人的资格。 (四)通过德育环境来暗示 “良好的德育环境、潜移默化的暗示教育效果,往往是一些明示性的德育所不能比拟的。”为此,首先要摆正武德教育的位置,把武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其次要对武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和标示。比如制定系统的武术教材,严格规定武术习练场地和服装要求,制定统一的演练礼仪等,进而通过这种强制性的外在约束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见物思武,见武而明德”的条件反射。另外,要注意课堂气氛的民主,营造精神愉悦的课堂氛围。最后,在教学中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比如利用网络、多媒体播放相关影片,介绍相关书籍等,指导学生从中吸收有益的东西。 四、结束语 由于学校学生群体的特性,在武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要对传统武德进行价值转换,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武德的灌输和培养,使之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 鹏.析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渗透[J].武术教学研究,2005(1). [2]翟玉生,高增栓.论武德的重要作用和修养方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艾 文.论学校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2005(3). [4]杜传杨,刘瑞强等.论武术文化的道德观[J].山东体育科技,2001,23(2). [5]徐德正,徐明全.武术文化中的道德规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1).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小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锻炼过程,是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性表现。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小论文格式模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摘要】“编辑学者化”是当今学术编辑发展的趋势,编辑身份加上学者身份是学术编辑工作创新性和学术性的内在要求。编辑劳动是建立在作者劳动之上的,作者是学术的真正引领者,编辑不要妄谈引领学术,应在尊重作者的前提下依靠作者去实现引领学术。
【关键词】“编辑学者化”;引领;学术
“编辑学者化”曾引起了编辑界的广泛争论,编辑是否有必要成为一个学者,成了大家争论的焦点。目前,“编辑学者化”已基本得到学界的认同,但在当前编辑未必都是学者的情况下,学界又提出“编辑应引领学术研究”,对编辑学术水平的要求提出了新的高度。一方面,有学者把“引领学术”看作编辑的一项基本职能。依照传统认识,在学术研究事业发展的序列中,编辑的工作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编辑业务所涵盖的一系列工作完全是辅助的、被动的,人们对编辑工作的一贯评价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即文字裁缝而已。其实这是很片面的认识。无论从历史上还是现实上看,编辑都应该而且可以做到主动推进学术研究、主动引领学术研究”[1]。另一方面,吴承学先生提出:编辑不要妄议引领学术潮流[2]。两方面的观点都有道理,看似矛盾实则并不冲突,只是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而已。学术编辑是否应引领学术研究?编辑、学者、作者之间应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学术编辑的身份转型
所谓“编辑学者化”,这涉及编辑与学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编辑学者化”中的“编辑”应限定为学术编辑。编辑虽古已有之,但毕竟是一个现代新出现的概念。当今世界对“编辑”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分歧亦大,而且现代分工越来越细致,编辑人员可细分为文字编辑、美术编辑、图案编辑等,细分后的编辑工作有时只需要具备一定技能就能从事,并不一定要编辑达到学者的要求。另外,不同的发行内容、发行对象和发行效果,也会对编辑工作产生影响,如儿童画报的编辑、大众杂志的编辑,就不一定要求他们有学者的高度。所以在“编辑学者化”这个命题中,泛谈编辑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应该把范围限定在编辑学术类出版物的编辑人员。
学术编辑的学者化,编辑学界已探讨得非常充分。在对学术编辑的认识过程中,学术编辑的身份发生了转型,除了编辑身份还要再加上学者身份。
首先,这种转型来自对编辑工作的重新理解,编辑工作由传统认识中单纯的技术工作转变成学者化的内涵深化工作,创造性的工作性质得到确认。人们对于编辑劳动的评估,一直存在两种认识:一种认为编辑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一种认为编辑的劳动不过是技术性的劳动。但从编辑的实践过程以及编辑劳动的整体看,创造性和技术性劳动两者应兼而有之,而且各有其重要性[3]。把编辑工作形容为“剪刀加糨糊”的传统偏见,是基于古代编辑活动的实际状况的客观评价,是对当时编辑活动表面的、局部的和片面的认识[4]。编辑对学术论著的再创造,体现在对原稿的提高、规范和优化上,有内容、形式方面的,也有专业、技术方面的。编辑对稿件观点的斟酌、事实的订正、结构的调整、文字的修饰,集中体现着编辑的创造性[1]。编辑加工是属于内容再创新的过程,是价值再创造的过程[5]。在对编辑创造性确认的基础上,编辑的主体性得到了大大的加强,编辑工作不仅仅是附属性工作,而是有了再创造的用武之地,因此对编辑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学者型的编辑才能使编辑工作有更好的效果。
其次,这种转型来自对学术刊物的学术性的认识。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的本质属性[6]。高等学校学报是由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人们在对学术期刊学术性认识的基础上,学术编辑的学者化要求当然在所难免。编辑必须有学问,有阅历,有见解,有独到之处[7]。学报编辑的工作任务概括起来主要有三项:策划作品、鉴定作品、提高作品。做好这几项工作主要不是依靠学报编辑的编辑业务水平,而是学术水平[8]。编辑学术思考凸显出学术编辑积极、主动的职业特征[1]。学术编辑的学者化水平不高,也招来诸多诟病。即使编辑们是正派的,甚至拥有一流的学术鉴赏能力,在这样一个学术高度专业化的时代,他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学术的最新趋向,从而做出明智的取舍判断。许多学术期刊之所以大量刊发平庸的缺乏学术创新价值的成果,原因就是审稿者自身学术水平低下[9]。因此,学术性成为学术编辑的内在特质,学者化对学术编辑来说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二、学术编辑的“将军梦”
在明确学术编辑的学者化倾向后,一些有强烈进取心的编辑往往会意气风发地向更高目标前进,提出引领学术研究甚至引领学术潮流的`口号,这成了学术编辑的“将军梦”。学术编辑是否有可能实现这个“将军梦”?答案是肯定的,古往今来的大手笔编辑作品都是明证。这些作品有两种类型,其一是大学者编辑的作品,如孔子编辑《诗经》等作品,引领中国学术数千年;其二是官修的编辑作品,如《四库全书》,官方的权威性和内容的正统性,引领中国学术风尚。当代中国的学术编辑,无论是对社会舆论还是报刊风格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编辑用什么样的稿,约谁的稿,本身就有倾向性。具体地讲,编辑是通过组稿、改稿、言论、组织语言等编辑过程或编辑手段来体现这种倾向性的[10]。
学术编辑是一个群体概念,编辑的学术思考融合的是编辑群体的思想和智慧,它是学术编辑内在的编辑活动。编辑的学术思考应是办刊思想、办刊宗旨的体现,具体渗透在选题策划、审稿组稿、编排设计等编辑过程及联系作者、反馈作者等方面的编辑活动中[11]。在科学过程中,编辑既从宏观上,也从微观上发挥着学术作用。宏观上,编辑着眼整个社会,而不埋头于某一具体课题,身份超脱,视野开阔,在学科相互渗透、高度综合的形势下,能避免某一领域的专家因“专”而带来的局限。微观上,编辑从审读加工着手,其不满足于原稿值得发表这样笼统的评价,不迷信专家权威,不放过一字一符,能弥补作者的疏误[12]。编辑在文化出版业中,其积极主动的地位也越来越明晰。出版业已经转型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最核心、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传播先进文化和建设先进文化,编辑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还是文化的建设者[13]。因此,当代的学术编辑,是完全有可能引领学术研究甚至学术潮流的。 学术编辑可以拥有“将军梦”,但并不等于这个梦一定会实现。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真正能成长为将军的士兵却是少数。学术编辑有一定的导向性及影响力,这个可以做到,但其要达到引领学术的层次,恐非易事。我国的学术刊物有高、中、低三层次,不可能所有刊物的编辑都具备引领学术的能力。引领学术对于学术编辑来说,应该是一个较高的要求,而不应作为普遍性的要求。我们所称的编辑学家,是自立一言的编辑家,他们不仅有自己独到的学问,同时要以自己的学识铸造编辑工作的特色,以自己的学识培养一批作者,从而形成一个有影响的著作者群体[14]。学报编辑的学术水平应高于或略高于撰稿者的水平,起码也应具有相等的水平。
学术编辑“将军梦”的另一缺陷来自对学术潮流合理性及效果的判断。学术编辑即使引领或迎合了某种学术潮流,但这种潮流的研究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即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在编辑删定《诗经》后,依然招来非议,他只是按儒家的思维去删定诗三百,号称“思无邪”,但那些被删掉的所谓“有邪”的诗篇,让后人难以再见其原真面目,在文献史料诗歌艺术研究方面是一种巨大损失。《四库全书》编辑定稿后,对文献保存有重大贡献,但其因各种原因未收录大量著作,并因政治思想因素大量删改原著,也是饱受后人诟病。当代学术编辑如果刻意去引领学术,这种学术潮流能影响一时,但未必都能在历史上会有好的效果。作为科技文化信息传播者的编辑,其承担的社会角色已经不仅仅是科技文化信息的修补匠,而是科技文化信息传播的规范者和控制者[4]。如果学术编辑对这种学术的自由性做出过多的人为干预,逼迫作者顺从自己所引领的学术潮流,则可能会导致权力暴力或学术。吴承学先生的担心不无道理:“如果编辑把用不用稿作为一种个人权力和资源,那是很危险的。”[2]现行的急功近利、工具理性占据主导的“以刊评文”模式导致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的编辑们由过去的学界“边缘人”成为学术舞台上的活跃角色,从“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幕后英雄”演变成号令“学界诸侯”的“无冕之王”,学术编辑的学术权力获得了空前的膨胀[15]。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片面强调编辑如何去引领学术,将编辑的权力凌驾于作者之上,让作者围着编辑的学术潮流指挥棒转,可能会产生不少负面效果。
三、编辑与作者:谁真正引领学术?
编辑引领学术的问题,引出的是编辑与作者的定位问题,即编辑与作者,谁真正引领学术?从表面上看,学术论文、著作原稿是否获社会准入,编辑是把关者[1]。这种模式是现代出版制度的传播方式决定的,没有编辑的采稿,作者的作品可能永不见天日。在古代,没有编辑的劳动,作者的作品很可能失传。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辑如何挑选作者和作品,直接决定学术的方向,似乎编辑在引领学术。但具体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以古代为例,古代有总集和选集之分,总集是总括收集,尽量搜罗,编辑总集一般不会把关剔除,起到一个保存完整文献的作用,只有编辑选集时才会进行甄别选择,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编辑都在起把关者的作用。即使是编辑对论文进行选录时,某论文可能收于某作者文集中,也可能转抄于其他文集中,也可能收录于官方文库内,所以某个作者的某篇论文,可能面对多个编辑。这么多的编辑都在引领学术吗?实际上真正引领学术的还是作者,真正体现学术意义的是作者的学术作品,后世要研究的学术问题还是要探究到作者作品的具体内容。而且学术作品的传播方式也日趋多样化,不一定非要经过编辑审定,古代可能会是洛阳纸贵,今天可能会是网络花开,如何争取到作者的好稿反而成为焦点。因此,作者对学术的引领作用是非常明显而且是根本性的。
无论如何肯定编辑的劳动,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编辑的劳动必须建立在作者的劳动基础之上。这样一来,编辑的劳动就带有强烈的服务性、隐藏性、评估性等色彩[3]。其实不管怎样强调编辑的创造性,都不能否定作者的先前劳动,作者是第一性的,编辑是第二性的。如果编辑和作者的主从位置调换过来,编辑第一性,作者第二性,那编辑只能改称为策划了。当代的编辑虽然包含策划功能,但主体功能仍然是对作者作品的编校整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术编辑的学术能力再强,就算是一个钻研精深的学者,也不能一人包办学术期刊的所有篇幅,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作者投稿,为作者服务。学术编辑在学术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应是“五大员”:学术论著的审查员、学术事业的服务员、学术领域的研究员、学术作者的资料员、学术外交的联络员[16]。从这“五大员”角色去看,学术编辑在学术态度上更应甘当一个配角,为作者做好服务工作。
总的来说,学术编辑想引领学术研究或潮流,是学术编辑有责任心、上进心的表现,本无可厚非,虽然要求非常高,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在表达编辑“引领”雄心之前,务必注意两点:一是,是否有足够的影响力和水平达到引领学术的层次;二是,是否对作者有充分的尊重和服务的态度。正如吴承学先生所强调,对于编辑引领学术问题,不是不议,而是不要妄谈。
[1]马光. 编辑学术地位新论――编辑在学术发展中的主动作用[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9(60):115-120
[2]吴承学. 编辑不要妄谈“引领学术”[N]. 光明日报,2009-06-22.
[3]金龙,克元. 编辑的劳动与作者的劳动[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4(3):79-80
[4]傅建祥. 对编辑形象的再认识[J]. 石油大学学报,2000(2):94-96
[5]刘杲. 我们是中国编辑[M]. 北京:海豚出版社,2011.
[6]陈正夫. 高校学报学[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
[7]孙犁. 孙犁文集[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8]杨焕章. 再论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必要和可能――兼答“学报编辑学者化”口号的质疑者[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5):116.
[9]许纪霖. 学术期刊的单位化、行政化和非专业化[N].文汇报,2004-12-12.
[10]翟正荪. 编辑不仅仅是编稿[J]. 新闻知识,1996(9):12.
[11]刘嘉秀. 编辑的学术思考和创新思路――对学术期刊编辑而论[J]. 编辑之友,2011(6):82.
[12]赵蕴. 刍议科技期刊编辑在审稿中的学术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4):90.
[13]于殿利. 对新形势下编辑定位的再思考[J]. 中国编辑,2012(3):22.
[14]蒋广学. 编辑通论[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5]杨玉圣. 学术编辑的道义担当[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6-02-16.
[16]郑东. 学术编辑在学术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及职岗效能[J]. 中州学刊,2008(5):287.
武术教学贯彻武德教育方法研究 论文关键词:武术教学;武德教育;方法 论文摘要:武德教育在武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应该重视武德教育。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武德,对武德进行重新审视,通过武礼武技的传授、武术教师的表率和良好的德育环境,加强对学生高尚武德的灌输和培养,在武德教育的基础上促进武术教学的发展。 武德是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传统文化里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武术从1954年起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它是目前唯一在全国运动会和学校体育中立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习武先习德”、“尚德不尚力”是中国伦理文化和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在武术文化中的体现,也是武术文化中最直接、最理性的精华。在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必然要涉及到武德教育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对武德的研究比较透彻,但是对武术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的方法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选择此论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武德教育的内容 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说:武有七德,即“禁暴、 戢 兵、保大、功定、民安、和众、丰财,”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基本内容却长期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为习武者所共同遵守。历代习武者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仁义、立身正直、扶危济贫、除暴安民、虚心求教、诚实守信 、舍生取义、助人为乐”等为武德信条。但其本质仍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 “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武术界对“礼”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定,并由此而衍生一系列具体的、形式化的礼仪,直接付诸于习武者道德践履,以作为其行为的文饰。 “智”,当习武者有了武德情操和礼仪规范后,还须有自觉的道德意识,这就是“智”。智的功能就是认识“仁”“义”,并保证它的实践。 “信”,“信,诚也”,“诚,信也”。“信”、“诚”互训,自然是说诚实可靠就是诚守诺言,二者一也。守信用,重许诺是武林的传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武林俗尚。 “勇”,武德中的“勇”既是道德标准又是行为实践,但“勇”又有“大勇”和“小勇”之分。武德中提倡的是“大勇”,指的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为私利或意气用事而逞强斗狠,则被视为“小勇”,也称做“匹夫之勇”,为武林中人所不屑。 二、新时期武德的价值 武德的主要内容指向了武德教育的价值,武德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师爱徒的价值 自古以来,尊敬师长在中国武术文化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武林中人必循的礼仪。应该聆听师长的教诲,勤学苦练,学而不厌,在师长的指点下循序渐进的学好武艺,为师长争光。徒弟尊敬师长,师长也要爱护徒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徒关系。师长应该关心和爱护徒弟,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尽心尽职,诲人不倦,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 (二)正直守信的价值 正直守信是习武者处理生活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也是处理社会群众关系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是武艺与个人品格的综合体现。所谓正直,是指品格高尚,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气凌然;所谓守信,就是诚实,无欺。习武者应该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堂堂正气,在为人处事时,应该以法律、规章、惯例等为准绳,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直做事,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不要做一个失信的人。 (三)勇敢爱国的价值 纵观中华武术的发展史,涌现出许多救国家于危难,救民众于水火的武林豪杰。他们热爱祖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高尚品质,教育和激励着后代习武者。而在现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因此,习武者应该把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上,当自己的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放弃自己的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华民族之兴旺繁荣而奉献毕生。 (四)修身守法的价值 修身是指人们为了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的活动。高尚的道德修养,是培养和衡量一个武士成长为武林高手的首要条件,习武者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地道德情操和良好地生活作风。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一个道德高尚的武林中人,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人,要做到“宁可先挨打,决不先打人”的武林豪杰,不要做“以牙还牙,此仇不报,死不瞑目”的武林败类,习武之人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决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做损人利己的事。 三、武术教学贯彻武德教育的方法 武术教学中,可以通过武术礼仪、传授武技、提高教师武德修养和塑造良好的武德环境来等方法来贯彻。 (一)通过武术礼仪来体现 武德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成套的行为规范,以及一些特定的造型等外在动作的形成而加以培养的。这种行为规范,就是“礼仪”,它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培养教育作用。为此,在武术教学中应注重加强武礼的传授和规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方法,明确其涵义,还要善于利用师生问候,递接器械以及辅导、练习、考核等渠道,使学生养成应用武礼的良好习惯,做到动则功夫到家,静则修养有索,行则彬彬有礼。 (二)通过武技传授来渗透 “崇武尚德”是所有习武者必须遵循的`准则,所以武德的教育要贯穿于武技教授之中。通过武术基本功和套路的练习培养学生刻苦顽强、永不自满的品质。在散打教学中要鼓励双方,勇字当头,敢字当先,锻炼学生勇敢无畏的精神,通过让学生相互“喂手”的练习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讲札守信的良好习惯。武技集力量、速度、技巧和心理战术等为一体,最终完成其技击目的。 (三)通过提高教师的武德修养 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身要有高尚的灵魂。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武术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己具备了正派的武德、武风,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 由于历来习武中所形成的崇尚师傅权威和尊严的传统,加上武术教学与其它教学相比更具直观性,所以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言行的表率作用极为重要。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武术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己具备了正派的武德、武风,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否则,教师不仅丧失威信,甚至有可能失去教育人的资格。 (四)通过德育环境来暗示 “良好的德育环境、潜移默化的暗示教育效果,往往是一些明示性的德育所不能比拟的。”为此,首先要摆正武德教育的位置,把武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其次要对武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和标示。比如制定系统的武术教材,严格规定武术习练场地和服装要求,制定统一的演练礼仪等,进而通过这种强制性的外在约束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见物思武,见武而明德”的条件反射。另外,要注意课堂气氛的民主,营造精神愉悦的课堂氛围。最后,在教学中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比如利用网络、多媒体播放相关影片,介绍相关书籍等,指导学生从中吸收有益的东西。 四、结束语 由于学校学生群体的特性,在武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要对传统武德进行价值转换,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武德的灌输和培养,使之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 鹏.析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渗透[J].武术教学研究,2005(1). [2]翟玉生,高增栓.论武德的重要作用和修养方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艾 文.论学校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2005(3). [4]杜传杨,刘瑞强等.论武术文化的道德观[J].山东体育科技,2001,23(2). [5]徐德正,徐明全.武术文化中的道德规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1).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小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锻炼过程,是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性表现。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小论文格式模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摘要】“编辑学者化”是当今学术编辑发展的趋势,编辑身份加上学者身份是学术编辑工作创新性和学术性的内在要求。编辑劳动是建立在作者劳动之上的,作者是学术的真正引领者,编辑不要妄谈引领学术,应在尊重作者的前提下依靠作者去实现引领学术。
【关键词】“编辑学者化”;引领;学术
“编辑学者化”曾引起了编辑界的广泛争论,编辑是否有必要成为一个学者,成了大家争论的焦点。目前,“编辑学者化”已基本得到学界的认同,但在当前编辑未必都是学者的情况下,学界又提出“编辑应引领学术研究”,对编辑学术水平的要求提出了新的高度。一方面,有学者把“引领学术”看作编辑的一项基本职能。依照传统认识,在学术研究事业发展的序列中,编辑的工作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编辑业务所涵盖的一系列工作完全是辅助的、被动的,人们对编辑工作的一贯评价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即文字裁缝而已。其实这是很片面的认识。无论从历史上还是现实上看,编辑都应该而且可以做到主动推进学术研究、主动引领学术研究”[1]。另一方面,吴承学先生提出:编辑不要妄议引领学术潮流[2]。两方面的观点都有道理,看似矛盾实则并不冲突,只是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而已。学术编辑是否应引领学术研究?编辑、学者、作者之间应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学术编辑的身份转型
所谓“编辑学者化”,这涉及编辑与学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编辑学者化”中的“编辑”应限定为学术编辑。编辑虽古已有之,但毕竟是一个现代新出现的概念。当今世界对“编辑”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分歧亦大,而且现代分工越来越细致,编辑人员可细分为文字编辑、美术编辑、图案编辑等,细分后的编辑工作有时只需要具备一定技能就能从事,并不一定要编辑达到学者的要求。另外,不同的发行内容、发行对象和发行效果,也会对编辑工作产生影响,如儿童画报的编辑、大众杂志的编辑,就不一定要求他们有学者的高度。所以在“编辑学者化”这个命题中,泛谈编辑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应该把范围限定在编辑学术类出版物的编辑人员。
学术编辑的学者化,编辑学界已探讨得非常充分。在对学术编辑的认识过程中,学术编辑的身份发生了转型,除了编辑身份还要再加上学者身份。
首先,这种转型来自对编辑工作的重新理解,编辑工作由传统认识中单纯的技术工作转变成学者化的内涵深化工作,创造性的工作性质得到确认。人们对于编辑劳动的评估,一直存在两种认识:一种认为编辑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一种认为编辑的劳动不过是技术性的劳动。但从编辑的实践过程以及编辑劳动的整体看,创造性和技术性劳动两者应兼而有之,而且各有其重要性[3]。把编辑工作形容为“剪刀加糨糊”的传统偏见,是基于古代编辑活动的实际状况的客观评价,是对当时编辑活动表面的、局部的和片面的认识[4]。编辑对学术论著的再创造,体现在对原稿的提高、规范和优化上,有内容、形式方面的,也有专业、技术方面的。编辑对稿件观点的斟酌、事实的订正、结构的调整、文字的修饰,集中体现着编辑的创造性[1]。编辑加工是属于内容再创新的过程,是价值再创造的过程[5]。在对编辑创造性确认的基础上,编辑的主体性得到了大大的加强,编辑工作不仅仅是附属性工作,而是有了再创造的用武之地,因此对编辑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学者型的编辑才能使编辑工作有更好的效果。
其次,这种转型来自对学术刊物的学术性的认识。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的本质属性[6]。高等学校学报是由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人们在对学术期刊学术性认识的基础上,学术编辑的学者化要求当然在所难免。编辑必须有学问,有阅历,有见解,有独到之处[7]。学报编辑的工作任务概括起来主要有三项:策划作品、鉴定作品、提高作品。做好这几项工作主要不是依靠学报编辑的编辑业务水平,而是学术水平[8]。编辑学术思考凸显出学术编辑积极、主动的职业特征[1]。学术编辑的学者化水平不高,也招来诸多诟病。即使编辑们是正派的,甚至拥有一流的学术鉴赏能力,在这样一个学术高度专业化的时代,他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学术的最新趋向,从而做出明智的取舍判断。许多学术期刊之所以大量刊发平庸的缺乏学术创新价值的成果,原因就是审稿者自身学术水平低下[9]。因此,学术性成为学术编辑的内在特质,学者化对学术编辑来说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二、学术编辑的“将军梦”
在明确学术编辑的学者化倾向后,一些有强烈进取心的编辑往往会意气风发地向更高目标前进,提出引领学术研究甚至引领学术潮流的`口号,这成了学术编辑的“将军梦”。学术编辑是否有可能实现这个“将军梦”?答案是肯定的,古往今来的大手笔编辑作品都是明证。这些作品有两种类型,其一是大学者编辑的作品,如孔子编辑《诗经》等作品,引领中国学术数千年;其二是官修的编辑作品,如《四库全书》,官方的权威性和内容的正统性,引领中国学术风尚。当代中国的学术编辑,无论是对社会舆论还是报刊风格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编辑用什么样的稿,约谁的稿,本身就有倾向性。具体地讲,编辑是通过组稿、改稿、言论、组织语言等编辑过程或编辑手段来体现这种倾向性的[10]。
学术编辑是一个群体概念,编辑的学术思考融合的是编辑群体的思想和智慧,它是学术编辑内在的编辑活动。编辑的学术思考应是办刊思想、办刊宗旨的体现,具体渗透在选题策划、审稿组稿、编排设计等编辑过程及联系作者、反馈作者等方面的编辑活动中[11]。在科学过程中,编辑既从宏观上,也从微观上发挥着学术作用。宏观上,编辑着眼整个社会,而不埋头于某一具体课题,身份超脱,视野开阔,在学科相互渗透、高度综合的形势下,能避免某一领域的专家因“专”而带来的局限。微观上,编辑从审读加工着手,其不满足于原稿值得发表这样笼统的评价,不迷信专家权威,不放过一字一符,能弥补作者的疏误[12]。编辑在文化出版业中,其积极主动的地位也越来越明晰。出版业已经转型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最核心、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传播先进文化和建设先进文化,编辑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还是文化的建设者[13]。因此,当代的学术编辑,是完全有可能引领学术研究甚至学术潮流的。 学术编辑可以拥有“将军梦”,但并不等于这个梦一定会实现。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真正能成长为将军的士兵却是少数。学术编辑有一定的导向性及影响力,这个可以做到,但其要达到引领学术的层次,恐非易事。我国的学术刊物有高、中、低三层次,不可能所有刊物的编辑都具备引领学术的能力。引领学术对于学术编辑来说,应该是一个较高的要求,而不应作为普遍性的要求。我们所称的编辑学家,是自立一言的编辑家,他们不仅有自己独到的学问,同时要以自己的学识铸造编辑工作的特色,以自己的学识培养一批作者,从而形成一个有影响的著作者群体[14]。学报编辑的学术水平应高于或略高于撰稿者的水平,起码也应具有相等的水平。
学术编辑“将军梦”的另一缺陷来自对学术潮流合理性及效果的判断。学术编辑即使引领或迎合了某种学术潮流,但这种潮流的研究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即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在编辑删定《诗经》后,依然招来非议,他只是按儒家的思维去删定诗三百,号称“思无邪”,但那些被删掉的所谓“有邪”的诗篇,让后人难以再见其原真面目,在文献史料诗歌艺术研究方面是一种巨大损失。《四库全书》编辑定稿后,对文献保存有重大贡献,但其因各种原因未收录大量著作,并因政治思想因素大量删改原著,也是饱受后人诟病。当代学术编辑如果刻意去引领学术,这种学术潮流能影响一时,但未必都能在历史上会有好的效果。作为科技文化信息传播者的编辑,其承担的社会角色已经不仅仅是科技文化信息的修补匠,而是科技文化信息传播的规范者和控制者[4]。如果学术编辑对这种学术的自由性做出过多的人为干预,逼迫作者顺从自己所引领的学术潮流,则可能会导致权力暴力或学术。吴承学先生的担心不无道理:“如果编辑把用不用稿作为一种个人权力和资源,那是很危险的。”[2]现行的急功近利、工具理性占据主导的“以刊评文”模式导致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的编辑们由过去的学界“边缘人”成为学术舞台上的活跃角色,从“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幕后英雄”演变成号令“学界诸侯”的“无冕之王”,学术编辑的学术权力获得了空前的膨胀[15]。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片面强调编辑如何去引领学术,将编辑的权力凌驾于作者之上,让作者围着编辑的学术潮流指挥棒转,可能会产生不少负面效果。
三、编辑与作者:谁真正引领学术?
编辑引领学术的问题,引出的是编辑与作者的定位问题,即编辑与作者,谁真正引领学术?从表面上看,学术论文、著作原稿是否获社会准入,编辑是把关者[1]。这种模式是现代出版制度的传播方式决定的,没有编辑的采稿,作者的作品可能永不见天日。在古代,没有编辑的劳动,作者的作品很可能失传。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辑如何挑选作者和作品,直接决定学术的方向,似乎编辑在引领学术。但具体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以古代为例,古代有总集和选集之分,总集是总括收集,尽量搜罗,编辑总集一般不会把关剔除,起到一个保存完整文献的作用,只有编辑选集时才会进行甄别选择,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编辑都在起把关者的作用。即使是编辑对论文进行选录时,某论文可能收于某作者文集中,也可能转抄于其他文集中,也可能收录于官方文库内,所以某个作者的某篇论文,可能面对多个编辑。这么多的编辑都在引领学术吗?实际上真正引领学术的还是作者,真正体现学术意义的是作者的学术作品,后世要研究的学术问题还是要探究到作者作品的具体内容。而且学术作品的传播方式也日趋多样化,不一定非要经过编辑审定,古代可能会是洛阳纸贵,今天可能会是网络花开,如何争取到作者的好稿反而成为焦点。因此,作者对学术的引领作用是非常明显而且是根本性的。
无论如何肯定编辑的劳动,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编辑的劳动必须建立在作者的劳动基础之上。这样一来,编辑的劳动就带有强烈的服务性、隐藏性、评估性等色彩[3]。其实不管怎样强调编辑的创造性,都不能否定作者的先前劳动,作者是第一性的,编辑是第二性的。如果编辑和作者的主从位置调换过来,编辑第一性,作者第二性,那编辑只能改称为策划了。当代的编辑虽然包含策划功能,但主体功能仍然是对作者作品的编校整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术编辑的学术能力再强,就算是一个钻研精深的学者,也不能一人包办学术期刊的所有篇幅,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作者投稿,为作者服务。学术编辑在学术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应是“五大员”:学术论著的审查员、学术事业的服务员、学术领域的研究员、学术作者的资料员、学术外交的联络员[16]。从这“五大员”角色去看,学术编辑在学术态度上更应甘当一个配角,为作者做好服务工作。
总的来说,学术编辑想引领学术研究或潮流,是学术编辑有责任心、上进心的表现,本无可厚非,虽然要求非常高,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在表达编辑“引领”雄心之前,务必注意两点:一是,是否有足够的影响力和水平达到引领学术的层次;二是,是否对作者有充分的尊重和服务的态度。正如吴承学先生所强调,对于编辑引领学术问题,不是不议,而是不要妄谈。
[1]马光. 编辑学术地位新论――编辑在学术发展中的主动作用[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9(60):115-120
[2]吴承学. 编辑不要妄谈“引领学术”[N]. 光明日报,2009-06-22.
[3]金龙,克元. 编辑的劳动与作者的劳动[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4(3):79-80
[4]傅建祥. 对编辑形象的再认识[J]. 石油大学学报,2000(2):94-96
[5]刘杲. 我们是中国编辑[M]. 北京:海豚出版社,2011.
[6]陈正夫. 高校学报学[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
[7]孙犁. 孙犁文集[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8]杨焕章. 再论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必要和可能――兼答“学报编辑学者化”口号的质疑者[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5):116.
[9]许纪霖. 学术期刊的单位化、行政化和非专业化[N].文汇报,2004-12-12.
[10]翟正荪. 编辑不仅仅是编稿[J]. 新闻知识,1996(9):12.
[11]刘嘉秀. 编辑的学术思考和创新思路――对学术期刊编辑而论[J]. 编辑之友,2011(6):82.
[12]赵蕴. 刍议科技期刊编辑在审稿中的学术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4):90.
[13]于殿利. 对新形势下编辑定位的再思考[J]. 中国编辑,2012(3):22.
[14]蒋广学. 编辑通论[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5]杨玉圣. 学术编辑的道义担当[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6-02-16.
[16]郑东. 学术编辑在学术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及职岗效能[J]. 中州学刊,2008(5):287.
论文必须是署名作者原创的最新研究成果。无剽窃内容,不涉及泄密问题,无作者署名纷争,不存在一稿两投。研究课题必须有省部级以上的基金赞助。在理论、方法、结果上有创新内容,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较大的实用价值,且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论文要求论点正确、论述严谨、数据可靠、图表设计合理、文字简明通顺,具有科学性和可读性。论文必须要素齐全,按顺序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和英文题目、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英文作者单位(地址、邮编、国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并在首页的脚注处注明投稿日期、基金项目和项目编号、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职称与学位、主要研究方向、E-mail地址和联系电话)。投稿应采用Word文档,交两份打印稿及电子文本(可发电子邮件),以看法4个版面的论文为主,版心要求A4,5号字,45行×46字。 1、文章标题要简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2、正文应层次清楚,行文规范,方便阅读,字数一般以2500-8000字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3、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单位名称、所在城市、邮编,多位作者分别列出上述信息4、来稿必须附有100-300字的内容摘要和3-5个关键词5、如文章获得基金项目资助,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并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6、正文中图表主要是文字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图表应设计合理,先后分别给出图表序号7、来稿请注明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月、学历、职称、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详细邮寄地址8、希望作者投稿时务必将以上要素补充完整、以减轻编辑部的后期工作负担,谢谢合作!8、编辑部有权对稿件进行修删,不同意请在稿件中声明9、请勿一稿多投,发现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担10、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杂志录用通知书为信件版,发放通知书采用快递、请详细写出收信地址11、若不能被录用,恕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处理方式的作者请转投他刊12、本站并非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杂志社和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官方网站13、若向该刊投稿,请直接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杂志社编辑部联系
小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锻炼过程,是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性表现。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小论文格式模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摘要】“编辑学者化”是当今学术编辑发展的趋势,编辑身份加上学者身份是学术编辑工作创新性和学术性的内在要求。编辑劳动是建立在作者劳动之上的,作者是学术的真正引领者,编辑不要妄谈引领学术,应在尊重作者的前提下依靠作者去实现引领学术。
【关键词】“编辑学者化”;引领;学术
“编辑学者化”曾引起了编辑界的广泛争论,编辑是否有必要成为一个学者,成了大家争论的焦点。目前,“编辑学者化”已基本得到学界的认同,但在当前编辑未必都是学者的情况下,学界又提出“编辑应引领学术研究”,对编辑学术水平的要求提出了新的高度。一方面,有学者把“引领学术”看作编辑的一项基本职能。依照传统认识,在学术研究事业发展的序列中,编辑的工作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编辑业务所涵盖的一系列工作完全是辅助的、被动的,人们对编辑工作的一贯评价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即文字裁缝而已。其实这是很片面的认识。无论从历史上还是现实上看,编辑都应该而且可以做到主动推进学术研究、主动引领学术研究”[1]。另一方面,吴承学先生提出:编辑不要妄议引领学术潮流[2]。两方面的观点都有道理,看似矛盾实则并不冲突,只是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而已。学术编辑是否应引领学术研究?编辑、学者、作者之间应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学术编辑的身份转型
所谓“编辑学者化”,这涉及编辑与学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编辑学者化”中的“编辑”应限定为学术编辑。编辑虽古已有之,但毕竟是一个现代新出现的概念。当今世界对“编辑”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分歧亦大,而且现代分工越来越细致,编辑人员可细分为文字编辑、美术编辑、图案编辑等,细分后的编辑工作有时只需要具备一定技能就能从事,并不一定要编辑达到学者的要求。另外,不同的发行内容、发行对象和发行效果,也会对编辑工作产生影响,如儿童画报的编辑、大众杂志的编辑,就不一定要求他们有学者的高度。所以在“编辑学者化”这个命题中,泛谈编辑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应该把范围限定在编辑学术类出版物的编辑人员。
学术编辑的学者化,编辑学界已探讨得非常充分。在对学术编辑的认识过程中,学术编辑的身份发生了转型,除了编辑身份还要再加上学者身份。
首先,这种转型来自对编辑工作的重新理解,编辑工作由传统认识中单纯的技术工作转变成学者化的内涵深化工作,创造性的工作性质得到确认。人们对于编辑劳动的评估,一直存在两种认识:一种认为编辑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一种认为编辑的劳动不过是技术性的劳动。但从编辑的实践过程以及编辑劳动的整体看,创造性和技术性劳动两者应兼而有之,而且各有其重要性[3]。把编辑工作形容为“剪刀加糨糊”的传统偏见,是基于古代编辑活动的实际状况的客观评价,是对当时编辑活动表面的、局部的和片面的认识[4]。编辑对学术论著的再创造,体现在对原稿的提高、规范和优化上,有内容、形式方面的,也有专业、技术方面的。编辑对稿件观点的斟酌、事实的订正、结构的调整、文字的修饰,集中体现着编辑的创造性[1]。编辑加工是属于内容再创新的过程,是价值再创造的过程[5]。在对编辑创造性确认的基础上,编辑的主体性得到了大大的加强,编辑工作不仅仅是附属性工作,而是有了再创造的用武之地,因此对编辑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学者型的编辑才能使编辑工作有更好的效果。
其次,这种转型来自对学术刊物的学术性的认识。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的本质属性[6]。高等学校学报是由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人们在对学术期刊学术性认识的基础上,学术编辑的学者化要求当然在所难免。编辑必须有学问,有阅历,有见解,有独到之处[7]。学报编辑的工作任务概括起来主要有三项:策划作品、鉴定作品、提高作品。做好这几项工作主要不是依靠学报编辑的编辑业务水平,而是学术水平[8]。编辑学术思考凸显出学术编辑积极、主动的职业特征[1]。学术编辑的学者化水平不高,也招来诸多诟病。即使编辑们是正派的,甚至拥有一流的学术鉴赏能力,在这样一个学术高度专业化的时代,他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学术的最新趋向,从而做出明智的取舍判断。许多学术期刊之所以大量刊发平庸的缺乏学术创新价值的成果,原因就是审稿者自身学术水平低下[9]。因此,学术性成为学术编辑的内在特质,学者化对学术编辑来说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二、学术编辑的“将军梦”
在明确学术编辑的学者化倾向后,一些有强烈进取心的编辑往往会意气风发地向更高目标前进,提出引领学术研究甚至引领学术潮流的`口号,这成了学术编辑的“将军梦”。学术编辑是否有可能实现这个“将军梦”?答案是肯定的,古往今来的大手笔编辑作品都是明证。这些作品有两种类型,其一是大学者编辑的作品,如孔子编辑《诗经》等作品,引领中国学术数千年;其二是官修的编辑作品,如《四库全书》,官方的权威性和内容的正统性,引领中国学术风尚。当代中国的学术编辑,无论是对社会舆论还是报刊风格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编辑用什么样的稿,约谁的稿,本身就有倾向性。具体地讲,编辑是通过组稿、改稿、言论、组织语言等编辑过程或编辑手段来体现这种倾向性的[10]。
学术编辑是一个群体概念,编辑的学术思考融合的是编辑群体的思想和智慧,它是学术编辑内在的编辑活动。编辑的学术思考应是办刊思想、办刊宗旨的体现,具体渗透在选题策划、审稿组稿、编排设计等编辑过程及联系作者、反馈作者等方面的编辑活动中[11]。在科学过程中,编辑既从宏观上,也从微观上发挥着学术作用。宏观上,编辑着眼整个社会,而不埋头于某一具体课题,身份超脱,视野开阔,在学科相互渗透、高度综合的形势下,能避免某一领域的专家因“专”而带来的局限。微观上,编辑从审读加工着手,其不满足于原稿值得发表这样笼统的评价,不迷信专家权威,不放过一字一符,能弥补作者的疏误[12]。编辑在文化出版业中,其积极主动的地位也越来越明晰。出版业已经转型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最核心、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传播先进文化和建设先进文化,编辑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还是文化的建设者[13]。因此,当代的学术编辑,是完全有可能引领学术研究甚至学术潮流的。 学术编辑可以拥有“将军梦”,但并不等于这个梦一定会实现。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真正能成长为将军的士兵却是少数。学术编辑有一定的导向性及影响力,这个可以做到,但其要达到引领学术的层次,恐非易事。我国的学术刊物有高、中、低三层次,不可能所有刊物的编辑都具备引领学术的能力。引领学术对于学术编辑来说,应该是一个较高的要求,而不应作为普遍性的要求。我们所称的编辑学家,是自立一言的编辑家,他们不仅有自己独到的学问,同时要以自己的学识铸造编辑工作的特色,以自己的学识培养一批作者,从而形成一个有影响的著作者群体[14]。学报编辑的学术水平应高于或略高于撰稿者的水平,起码也应具有相等的水平。
学术编辑“将军梦”的另一缺陷来自对学术潮流合理性及效果的判断。学术编辑即使引领或迎合了某种学术潮流,但这种潮流的研究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即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在编辑删定《诗经》后,依然招来非议,他只是按儒家的思维去删定诗三百,号称“思无邪”,但那些被删掉的所谓“有邪”的诗篇,让后人难以再见其原真面目,在文献史料诗歌艺术研究方面是一种巨大损失。《四库全书》编辑定稿后,对文献保存有重大贡献,但其因各种原因未收录大量著作,并因政治思想因素大量删改原著,也是饱受后人诟病。当代学术编辑如果刻意去引领学术,这种学术潮流能影响一时,但未必都能在历史上会有好的效果。作为科技文化信息传播者的编辑,其承担的社会角色已经不仅仅是科技文化信息的修补匠,而是科技文化信息传播的规范者和控制者[4]。如果学术编辑对这种学术的自由性做出过多的人为干预,逼迫作者顺从自己所引领的学术潮流,则可能会导致权力暴力或学术。吴承学先生的担心不无道理:“如果编辑把用不用稿作为一种个人权力和资源,那是很危险的。”[2]现行的急功近利、工具理性占据主导的“以刊评文”模式导致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的编辑们由过去的学界“边缘人”成为学术舞台上的活跃角色,从“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幕后英雄”演变成号令“学界诸侯”的“无冕之王”,学术编辑的学术权力获得了空前的膨胀[15]。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片面强调编辑如何去引领学术,将编辑的权力凌驾于作者之上,让作者围着编辑的学术潮流指挥棒转,可能会产生不少负面效果。
三、编辑与作者:谁真正引领学术?
编辑引领学术的问题,引出的是编辑与作者的定位问题,即编辑与作者,谁真正引领学术?从表面上看,学术论文、著作原稿是否获社会准入,编辑是把关者[1]。这种模式是现代出版制度的传播方式决定的,没有编辑的采稿,作者的作品可能永不见天日。在古代,没有编辑的劳动,作者的作品很可能失传。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辑如何挑选作者和作品,直接决定学术的方向,似乎编辑在引领学术。但具体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以古代为例,古代有总集和选集之分,总集是总括收集,尽量搜罗,编辑总集一般不会把关剔除,起到一个保存完整文献的作用,只有编辑选集时才会进行甄别选择,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编辑都在起把关者的作用。即使是编辑对论文进行选录时,某论文可能收于某作者文集中,也可能转抄于其他文集中,也可能收录于官方文库内,所以某个作者的某篇论文,可能面对多个编辑。这么多的编辑都在引领学术吗?实际上真正引领学术的还是作者,真正体现学术意义的是作者的学术作品,后世要研究的学术问题还是要探究到作者作品的具体内容。而且学术作品的传播方式也日趋多样化,不一定非要经过编辑审定,古代可能会是洛阳纸贵,今天可能会是网络花开,如何争取到作者的好稿反而成为焦点。因此,作者对学术的引领作用是非常明显而且是根本性的。
无论如何肯定编辑的劳动,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编辑的劳动必须建立在作者的劳动基础之上。这样一来,编辑的劳动就带有强烈的服务性、隐藏性、评估性等色彩[3]。其实不管怎样强调编辑的创造性,都不能否定作者的先前劳动,作者是第一性的,编辑是第二性的。如果编辑和作者的主从位置调换过来,编辑第一性,作者第二性,那编辑只能改称为策划了。当代的编辑虽然包含策划功能,但主体功能仍然是对作者作品的编校整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术编辑的学术能力再强,就算是一个钻研精深的学者,也不能一人包办学术期刊的所有篇幅,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作者投稿,为作者服务。学术编辑在学术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应是“五大员”:学术论著的审查员、学术事业的服务员、学术领域的研究员、学术作者的资料员、学术外交的联络员[16]。从这“五大员”角色去看,学术编辑在学术态度上更应甘当一个配角,为作者做好服务工作。
总的来说,学术编辑想引领学术研究或潮流,是学术编辑有责任心、上进心的表现,本无可厚非,虽然要求非常高,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在表达编辑“引领”雄心之前,务必注意两点:一是,是否有足够的影响力和水平达到引领学术的层次;二是,是否对作者有充分的尊重和服务的态度。正如吴承学先生所强调,对于编辑引领学术问题,不是不议,而是不要妄谈。
[1]马光. 编辑学术地位新论――编辑在学术发展中的主动作用[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9(60):115-120
[2]吴承学. 编辑不要妄谈“引领学术”[N]. 光明日报,2009-06-22.
[3]金龙,克元. 编辑的劳动与作者的劳动[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4(3):79-80
[4]傅建祥. 对编辑形象的再认识[J]. 石油大学学报,2000(2):94-96
[5]刘杲. 我们是中国编辑[M]. 北京:海豚出版社,2011.
[6]陈正夫. 高校学报学[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
[7]孙犁. 孙犁文集[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8]杨焕章. 再论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必要和可能――兼答“学报编辑学者化”口号的质疑者[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5):116.
[9]许纪霖. 学术期刊的单位化、行政化和非专业化[N].文汇报,2004-12-12.
[10]翟正荪. 编辑不仅仅是编稿[J]. 新闻知识,1996(9):12.
[11]刘嘉秀. 编辑的学术思考和创新思路――对学术期刊编辑而论[J]. 编辑之友,2011(6):82.
[12]赵蕴. 刍议科技期刊编辑在审稿中的学术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4):90.
[13]于殿利. 对新形势下编辑定位的再思考[J]. 中国编辑,2012(3):22.
[14]蒋广学. 编辑通论[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5]杨玉圣. 学术编辑的道义担当[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6-02-16.
[16]郑东. 学术编辑在学术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及职岗效能[J]. 中州学刊,2008(5):287.
1、 浅谈体育解说员在解说时的心理状态 摘要体育解说是对重大体育比赛临场所作的介绍、解释和评价。中国的体育解说起源于50年代,经历了各个时期的很多阶段。文章通过对各个阶段中有影响的重要解说及有代表性的解说员的分析、比较,论述了中国体育解说的...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2 KB 日期:2009-03-01 2、 [体育教育]山西省翼城县城跆拳道健身俱乐部的运营模式研究 摘要:文章主要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地访问法,对翼城县城的四家跆拳道健身俱乐部的运营模式,包括管理模式、经营模式、教学模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翼城县城跆...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8 KB 日期:2008-10-30 6、 [体育教育]体育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现状的研究与对策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1],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2]等对我院体育专业学生11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抽取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成绩进行比较和分析。分析了体育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学习需求,学习兴趣...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7 KB 日期:2008-10-21 10、 漳州市南靖县乡镇中学体育场地设施存在的问题研究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法、统计分析法、比较法及调查等法,通过对漳州市南靖县乡镇中学体育场地设施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调查,客观而深入地分析当前漳州市南靖县乡镇中学体育场地设施存在的问题。对漳州...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6 KB 日期:2008-07-27 11、 [体育教育]滑县各镇体育教师现状调查与研究 摘要随着安阳地经济的发展,势必将会促进滑县行业的发展。同时也给滑县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体育教师作为体育知识的传播者,必将影响学校体育事业健...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660 KB 日期:2008-06-25 12、 [体育教育]湖北秭归县农村初高级中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要:随着安阳地区经济的发展,势必将会促进邻地区内黄县各行业的发展。同时也给内黄县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体育教师作为体育知识的传播者,必将影...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2 KB 日期:2008-06-23
论文必须是署名作者原创的最新研究成果。无剽窃内容,不涉及泄密问题,无作者署名纷争,不存在一稿两投。研究课题必须有省部级以上的基金赞助。在理论、方法、结果上有创新内容,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较大的实用价值,且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论文要求论点正确、论述严谨、数据可靠、图表设计合理、文字简明通顺,具有科学性和可读性。论文必须要素齐全,按顺序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和英文题目、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英文作者单位(地址、邮编、国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并在首页的脚注处注明投稿日期、基金项目和项目编号、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职称与学位、主要研究方向、E-mail地址和联系电话)。投稿应采用Word文档,交两份打印稿及电子文本(可发电子邮件),以看法4个版面的论文为主,版心要求A4,5号字,45行×46字。 1、文章标题要简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2、正文应层次清楚,行文规范,方便阅读,字数一般以2500-8000字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3、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单位名称、所在城市、邮编,多位作者分别列出上述信息4、来稿必须附有100-300字的内容摘要和3-5个关键词5、如文章获得基金项目资助,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并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6、正文中图表主要是文字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图表应设计合理,先后分别给出图表序号7、来稿请注明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月、学历、职称、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详细邮寄地址8、希望作者投稿时务必将以上要素补充完整、以减轻编辑部的后期工作负担,谢谢合作!8、编辑部有权对稿件进行修删,不同意请在稿件中声明9、请勿一稿多投,发现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担10、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杂志录用通知书为信件版,发放通知书采用快递、请详细写出收信地址11、若不能被录用,恕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处理方式的作者请转投他刊12、本站并非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杂志社和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官方网站13、若向该刊投稿,请直接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杂志社编辑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