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武汉体育学院本科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

武汉体育学院本科论文格式

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锻炼过程,是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性表现。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小论文格式模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摘要】“编辑学者化”是当今学术编辑发展的趋势,编辑身份加上学者身份是学术编辑工作创新性和学术性的内在要求。编辑劳动是建立在作者劳动之上的,作者是学术的真正引领者,编辑不要妄谈引领学术,应在尊重作者的前提下依靠作者去实现引领学术。

【关键词】“编辑学者化”;引领;学术

“编辑学者化”曾引起了编辑界的广泛争论,编辑是否有必要成为一个学者,成了大家争论的焦点。目前,“编辑学者化”已基本得到学界的认同,但在当前编辑未必都是学者的情况下,学界又提出“编辑应引领学术研究”,对编辑学术水平的要求提出了新的高度。一方面,有学者把“引领学术”看作编辑的一项基本职能。依照传统认识,在学术研究事业发展的序列中,编辑的工作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编辑业务所涵盖的一系列工作完全是辅助的、被动的,人们对编辑工作的一贯评价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即文字裁缝而已。其实这是很片面的认识。无论从历史上还是现实上看,编辑都应该而且可以做到主动推进学术研究、主动引领学术研究”[1]。另一方面,吴承学先生提出:编辑不要妄议引领学术潮流[2]。两方面的观点都有道理,看似矛盾实则并不冲突,只是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而已。学术编辑是否应引领学术研究?编辑、学者、作者之间应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学术编辑的身份转型

所谓“编辑学者化”,这涉及编辑与学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编辑学者化”中的“编辑”应限定为学术编辑。编辑虽古已有之,但毕竟是一个现代新出现的概念。当今世界对“编辑”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分歧亦大,而且现代分工越来越细致,编辑人员可细分为文字编辑、美术编辑、图案编辑等,细分后的编辑工作有时只需要具备一定技能就能从事,并不一定要编辑达到学者的要求。另外,不同的发行内容、发行对象和发行效果,也会对编辑工作产生影响,如儿童画报的编辑、大众杂志的编辑,就不一定要求他们有学者的高度。所以在“编辑学者化”这个命题中,泛谈编辑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应该把范围限定在编辑学术类出版物的编辑人员。

学术编辑的学者化,编辑学界已探讨得非常充分。在对学术编辑的认识过程中,学术编辑的身份发生了转型,除了编辑身份还要再加上学者身份。

首先,这种转型来自对编辑工作的重新理解,编辑工作由传统认识中单纯的技术工作转变成学者化的内涵深化工作,创造性的工作性质得到确认。人们对于编辑劳动的评估,一直存在两种认识:一种认为编辑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一种认为编辑的劳动不过是技术性的劳动。但从编辑的实践过程以及编辑劳动的整体看,创造性和技术性劳动两者应兼而有之,而且各有其重要性[3]。把编辑工作形容为“剪刀加糨糊”的传统偏见,是基于古代编辑活动的实际状况的客观评价,是对当时编辑活动表面的、局部的和片面的认识[4]。编辑对学术论著的再创造,体现在对原稿的提高、规范和优化上,有内容、形式方面的,也有专业、技术方面的。编辑对稿件观点的斟酌、事实的订正、结构的调整、文字的修饰,集中体现着编辑的创造性[1]。编辑加工是属于内容再创新的过程,是价值再创造的过程[5]。在对编辑创造性确认的基础上,编辑的主体性得到了大大的加强,编辑工作不仅仅是附属性工作,而是有了再创造的用武之地,因此对编辑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学者型的编辑才能使编辑工作有更好的效果。

其次,这种转型来自对学术刊物的学术性的认识。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的本质属性[6]。高等学校学报是由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人们在对学术期刊学术性认识的基础上,学术编辑的学者化要求当然在所难免。编辑必须有学问,有阅历,有见解,有独到之处[7]。学报编辑的工作任务概括起来主要有三项:策划作品、鉴定作品、提高作品。做好这几项工作主要不是依靠学报编辑的编辑业务水平,而是学术水平[8]。编辑学术思考凸显出学术编辑积极、主动的职业特征[1]。学术编辑的学者化水平不高,也招来诸多诟病。即使编辑们是正派的,甚至拥有一流的学术鉴赏能力,在这样一个学术高度专业化的时代,他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学术的最新趋向,从而做出明智的取舍判断。许多学术期刊之所以大量刊发平庸的缺乏学术创新价值的成果,原因就是审稿者自身学术水平低下[9]。因此,学术性成为学术编辑的内在特质,学者化对学术编辑来说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二、学术编辑的“将军梦”

在明确学术编辑的学者化倾向后,一些有强烈进取心的编辑往往会意气风发地向更高目标前进,提出引领学术研究甚至引领学术潮流的`口号,这成了学术编辑的“将军梦”。学术编辑是否有可能实现这个“将军梦”?答案是肯定的,古往今来的大手笔编辑作品都是明证。这些作品有两种类型,其一是大学者编辑的作品,如孔子编辑《诗经》等作品,引领中国学术数千年;其二是官修的编辑作品,如《四库全书》,官方的权威性和内容的正统性,引领中国学术风尚。当代中国的学术编辑,无论是对社会舆论还是报刊风格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编辑用什么样的稿,约谁的稿,本身就有倾向性。具体地讲,编辑是通过组稿、改稿、言论、组织语言等编辑过程或编辑手段来体现这种倾向性的[10]。

学术编辑是一个群体概念,编辑的学术思考融合的是编辑群体的思想和智慧,它是学术编辑内在的编辑活动。编辑的学术思考应是办刊思想、办刊宗旨的体现,具体渗透在选题策划、审稿组稿、编排设计等编辑过程及联系作者、反馈作者等方面的编辑活动中[11]。在科学过程中,编辑既从宏观上,也从微观上发挥着学术作用。宏观上,编辑着眼整个社会,而不埋头于某一具体课题,身份超脱,视野开阔,在学科相互渗透、高度综合的形势下,能避免某一领域的专家因“专”而带来的局限。微观上,编辑从审读加工着手,其不满足于原稿值得发表这样笼统的评价,不迷信专家权威,不放过一字一符,能弥补作者的疏误[12]。编辑在文化出版业中,其积极主动的地位也越来越明晰。出版业已经转型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最核心、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传播先进文化和建设先进文化,编辑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还是文化的建设者[13]。因此,当代的学术编辑,是完全有可能引领学术研究甚至学术潮流的。 学术编辑可以拥有“将军梦”,但并不等于这个梦一定会实现。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真正能成长为将军的士兵却是少数。学术编辑有一定的导向性及影响力,这个可以做到,但其要达到引领学术的层次,恐非易事。我国的学术刊物有高、中、低三层次,不可能所有刊物的编辑都具备引领学术的能力。引领学术对于学术编辑来说,应该是一个较高的要求,而不应作为普遍性的要求。我们所称的编辑学家,是自立一言的编辑家,他们不仅有自己独到的学问,同时要以自己的学识铸造编辑工作的特色,以自己的学识培养一批作者,从而形成一个有影响的著作者群体[14]。学报编辑的学术水平应高于或略高于撰稿者的水平,起码也应具有相等的水平。

学术编辑“将军梦”的另一缺陷来自对学术潮流合理性及效果的判断。学术编辑即使引领或迎合了某种学术潮流,但这种潮流的研究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即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在编辑删定《诗经》后,依然招来非议,他只是按儒家的思维去删定诗三百,号称“思无邪”,但那些被删掉的所谓“有邪”的诗篇,让后人难以再见其原真面目,在文献史料诗歌艺术研究方面是一种巨大损失。《四库全书》编辑定稿后,对文献保存有重大贡献,但其因各种原因未收录大量著作,并因政治思想因素大量删改原著,也是饱受后人诟病。当代学术编辑如果刻意去引领学术,这种学术潮流能影响一时,但未必都能在历史上会有好的效果。作为科技文化信息传播者的编辑,其承担的社会角色已经不仅仅是科技文化信息的修补匠,而是科技文化信息传播的规范者和控制者[4]。如果学术编辑对这种学术的自由性做出过多的人为干预,逼迫作者顺从自己所引领的学术潮流,则可能会导致权力暴力或学术。吴承学先生的担心不无道理:“如果编辑把用不用稿作为一种个人权力和资源,那是很危险的。”[2]现行的急功近利、工具理性占据主导的“以刊评文”模式导致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的编辑们由过去的学界“边缘人”成为学术舞台上的活跃角色,从“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幕后英雄”演变成号令“学界诸侯”的“无冕之王”,学术编辑的学术权力获得了空前的膨胀[15]。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片面强调编辑如何去引领学术,将编辑的权力凌驾于作者之上,让作者围着编辑的学术潮流指挥棒转,可能会产生不少负面效果。

三、编辑与作者:谁真正引领学术?

编辑引领学术的问题,引出的是编辑与作者的定位问题,即编辑与作者,谁真正引领学术?从表面上看,学术论文、著作原稿是否获社会准入,编辑是把关者[1]。这种模式是现代出版制度的传播方式决定的,没有编辑的采稿,作者的作品可能永不见天日。在古代,没有编辑的劳动,作者的作品很可能失传。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辑如何挑选作者和作品,直接决定学术的方向,似乎编辑在引领学术。但具体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以古代为例,古代有总集和选集之分,总集是总括收集,尽量搜罗,编辑总集一般不会把关剔除,起到一个保存完整文献的作用,只有编辑选集时才会进行甄别选择,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编辑都在起把关者的作用。即使是编辑对论文进行选录时,某论文可能收于某作者文集中,也可能转抄于其他文集中,也可能收录于官方文库内,所以某个作者的某篇论文,可能面对多个编辑。这么多的编辑都在引领学术吗?实际上真正引领学术的还是作者,真正体现学术意义的是作者的学术作品,后世要研究的学术问题还是要探究到作者作品的具体内容。而且学术作品的传播方式也日趋多样化,不一定非要经过编辑审定,古代可能会是洛阳纸贵,今天可能会是网络花开,如何争取到作者的好稿反而成为焦点。因此,作者对学术的引领作用是非常明显而且是根本性的。

无论如何肯定编辑的劳动,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编辑的劳动必须建立在作者的劳动基础之上。这样一来,编辑的劳动就带有强烈的服务性、隐藏性、评估性等色彩[3]。其实不管怎样强调编辑的创造性,都不能否定作者的先前劳动,作者是第一性的,编辑是第二性的。如果编辑和作者的主从位置调换过来,编辑第一性,作者第二性,那编辑只能改称为策划了。当代的编辑虽然包含策划功能,但主体功能仍然是对作者作品的编校整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术编辑的学术能力再强,就算是一个钻研精深的学者,也不能一人包办学术期刊的所有篇幅,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作者投稿,为作者服务。学术编辑在学术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应是“五大员”:学术论著的审查员、学术事业的服务员、学术领域的研究员、学术作者的资料员、学术外交的联络员[16]。从这“五大员”角色去看,学术编辑在学术态度上更应甘当一个配角,为作者做好服务工作。

总的来说,学术编辑想引领学术研究或潮流,是学术编辑有责任心、上进心的表现,本无可厚非,虽然要求非常高,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在表达编辑“引领”雄心之前,务必注意两点:一是,是否有足够的影响力和水平达到引领学术的层次;二是,是否对作者有充分的尊重和服务的态度。正如吴承学先生所强调,对于编辑引领学术问题,不是不议,而是不要妄谈。

[1]马光. 编辑学术地位新论――编辑在学术发展中的主动作用[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9(60):115-120

[2]吴承学. 编辑不要妄谈“引领学术”[N]. 光明日报,2009-06-22.

[3]金龙,克元. 编辑的劳动与作者的劳动[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4(3):79-80

[4]傅建祥. 对编辑形象的再认识[J]. 石油大学学报,2000(2):94-96

[5]刘杲. 我们是中国编辑[M]. 北京:海豚出版社,2011.

[6]陈正夫. 高校学报学[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

[7]孙犁. 孙犁文集[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8]杨焕章. 再论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必要和可能――兼答“学报编辑学者化”口号的质疑者[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5):116.

[9]许纪霖. 学术期刊的单位化、行政化和非专业化[N].文汇报,2004-12-12.

[10]翟正荪. 编辑不仅仅是编稿[J]. 新闻知识,1996(9):12.

[11]刘嘉秀. 编辑的学术思考和创新思路――对学术期刊编辑而论[J]. 编辑之友,2011(6):82.

[12]赵蕴. 刍议科技期刊编辑在审稿中的学术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4):90.

[13]于殿利. 对新形势下编辑定位的再思考[J]. 中国编辑,2012(3):22.

[14]蒋广学. 编辑通论[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5]杨玉圣. 学术编辑的道义担当[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6-02-16.

[16]郑东. 学术编辑在学术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及职岗效能[J]. 中州学刊,2008(5):287.

1、 浅谈体育解说员在解说时的心理状态 摘要体育解说是对重大体育比赛临场所作的介绍、解释和评价。中国的体育解说起源于50年代,经历了各个时期的很多阶段。文章通过对各个阶段中有影响的重要解说及有代表性的解说员的分析、比较,论述了中国体育解说的...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2 KB 日期:2009-03-01 2、 [体育教育]山西省翼城县城跆拳道健身俱乐部的运营模式研究 摘要:文章主要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地访问法,对翼城县城的四家跆拳道健身俱乐部的运营模式,包括管理模式、经营模式、教学模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翼城县城跆...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8 KB 日期:2008-10-30 6、 [体育教育]体育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现状的研究与对策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1],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2]等对我院体育专业学生11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抽取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成绩进行比较和分析。分析了体育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学习需求,学习兴趣...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7 KB 日期:2008-10-21 10、 漳州市南靖县乡镇中学体育场地设施存在的问题研究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法、统计分析法、比较法及调查等法,通过对漳州市南靖县乡镇中学体育场地设施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调查,客观而深入地分析当前漳州市南靖县乡镇中学体育场地设施存在的问题。对漳州...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6 KB 日期:2008-07-27 11、 [体育教育]滑县各镇体育教师现状调查与研究 摘要随着安阳地经济的发展,势必将会促进滑县行业的发展。同时也给滑县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体育教师作为体育知识的传播者,必将影响学校体育事业健...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660 KB 日期:2008-06-25 12、 [体育教育]湖北秭归县农村初高级中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要:随着安阳地区经济的发展,势必将会促进邻地区内黄县各行业的发展。同时也给内黄县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体育教师作为体育知识的传播者,必将影...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2 KB 日期:2008-06-23

论文必须是署名作者原创的最新研究成果。无剽窃内容,不涉及泄密问题,无作者署名纷争,不存在一稿两投。研究课题必须有省部级以上的基金赞助。在理论、方法、结果上有创新内容,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较大的实用价值,且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论文要求论点正确、论述严谨、数据可靠、图表设计合理、文字简明通顺,具有科学性和可读性。论文必须要素齐全,按顺序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和英文题目、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英文作者单位(地址、邮编、国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并在首页的脚注处注明投稿日期、基金项目和项目编号、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职称与学位、主要研究方向、E-mail地址和联系电话)。投稿应采用Word文档,交两份打印稿及电子文本(可发电子邮件),以看法4个版面的论文为主,版心要求A4,5号字,45行×46字。 1、文章标题要简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2、正文应层次清楚,行文规范,方便阅读,字数一般以2500-8000字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3、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单位名称、所在城市、邮编,多位作者分别列出上述信息4、来稿必须附有100-300字的内容摘要和3-5个关键词5、如文章获得基金项目资助,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并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6、正文中图表主要是文字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图表应设计合理,先后分别给出图表序号7、来稿请注明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月、学历、职称、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详细邮寄地址8、希望作者投稿时务必将以上要素补充完整、以减轻编辑部的后期工作负担,谢谢合作!8、编辑部有权对稿件进行修删,不同意请在稿件中声明9、请勿一稿多投,发现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担10、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杂志录用通知书为信件版,发放通知书采用快递、请详细写出收信地址11、若不能被录用,恕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处理方式的作者请转投他刊12、本站并非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杂志社和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官方网站13、若向该刊投稿,请直接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杂志社编辑部联系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格式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设有体育人文社会学、全民健身、体育产业与市场开发、奥林匹克与北京奥运、运动心理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水上运动等栏目。

武术教学贯彻武德教育方法研究 论文关键词:武术教学;武德教育;方法 论文摘要:武德教育在武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应该重视武德教育。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武德,对武德进行重新审视,通过武礼武技的传授、武术教师的表率和良好的德育环境,加强对学生高尚武德的灌输和培养,在武德教育的基础上促进武术教学的发展。 武德是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传统文化里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武术从1954年起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它是目前唯一在全国运动会和学校体育中立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习武先习德”、“尚德不尚力”是中国伦理文化和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在武术文化中的体现,也是武术文化中最直接、最理性的精华。在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必然要涉及到武德教育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对武德的研究比较透彻,但是对武术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的方法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选择此论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武德教育的内容 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说:武有七德,即“禁暴、 戢 兵、保大、功定、民安、和众、丰财,”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基本内容却长期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为习武者所共同遵守。历代习武者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仁义、立身正直、扶危济贫、除暴安民、虚心求教、诚实守信 、舍生取义、助人为乐”等为武德信条。但其本质仍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 “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武术界对“礼”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定,并由此而衍生一系列具体的、形式化的礼仪,直接付诸于习武者道德践履,以作为其行为的文饰。 “智”,当习武者有了武德情操和礼仪规范后,还须有自觉的道德意识,这就是“智”。智的功能就是认识“仁”“义”,并保证它的实践。 “信”,“信,诚也”,“诚,信也”。“信”、“诚”互训,自然是说诚实可靠就是诚守诺言,二者一也。守信用,重许诺是武林的传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武林俗尚。 “勇”,武德中的“勇”既是道德标准又是行为实践,但“勇”又有“大勇”和“小勇”之分。武德中提倡的是“大勇”,指的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为私利或意气用事而逞强斗狠,则被视为“小勇”,也称做“匹夫之勇”,为武林中人所不屑。 二、新时期武德的价值 武德的主要内容指向了武德教育的价值,武德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师爱徒的价值 自古以来,尊敬师长在中国武术文化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武林中人必循的礼仪。应该聆听师长的教诲,勤学苦练,学而不厌,在师长的指点下循序渐进的学好武艺,为师长争光。徒弟尊敬师长,师长也要爱护徒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徒关系。师长应该关心和爱护徒弟,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尽心尽职,诲人不倦,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 (二)正直守信的价值 正直守信是习武者处理生活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也是处理社会群众关系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是武艺与个人品格的综合体现。所谓正直,是指品格高尚,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气凌然;所谓守信,就是诚实,无欺。习武者应该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堂堂正气,在为人处事时,应该以法律、规章、惯例等为准绳,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直做事,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不要做一个失信的人。 (三)勇敢爱国的价值 纵观中华武术的发展史,涌现出许多救国家于危难,救民众于水火的武林豪杰。他们热爱祖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高尚品质,教育和激励着后代习武者。而在现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因此,习武者应该把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上,当自己的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放弃自己的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华民族之兴旺繁荣而奉献毕生。 (四)修身守法的价值 修身是指人们为了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的活动。高尚的道德修养,是培养和衡量一个武士成长为武林高手的首要条件,习武者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地道德情操和良好地生活作风。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一个道德高尚的武林中人,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人,要做到“宁可先挨打,决不先打人”的武林豪杰,不要做“以牙还牙,此仇不报,死不瞑目”的武林败类,习武之人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决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做损人利己的事。 三、武术教学贯彻武德教育的方法 武术教学中,可以通过武术礼仪、传授武技、提高教师武德修养和塑造良好的武德环境来等方法来贯彻。 (一)通过武术礼仪来体现 武德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成套的行为规范,以及一些特定的造型等外在动作的形成而加以培养的。这种行为规范,就是“礼仪”,它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培养教育作用。为此,在武术教学中应注重加强武礼的传授和规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方法,明确其涵义,还要善于利用师生问候,递接器械以及辅导、练习、考核等渠道,使学生养成应用武礼的良好习惯,做到动则功夫到家,静则修养有索,行则彬彬有礼。 (二)通过武技传授来渗透 “崇武尚德”是所有习武者必须遵循的`准则,所以武德的教育要贯穿于武技教授之中。通过武术基本功和套路的练习培养学生刻苦顽强、永不自满的品质。在散打教学中要鼓励双方,勇字当头,敢字当先,锻炼学生勇敢无畏的精神,通过让学生相互“喂手”的练习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讲札守信的良好习惯。武技集力量、速度、技巧和心理战术等为一体,最终完成其技击目的。 (三)通过提高教师的武德修养 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身要有高尚的灵魂。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武术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己具备了正派的武德、武风,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 由于历来习武中所形成的崇尚师傅权威和尊严的传统,加上武术教学与其它教学相比更具直观性,所以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言行的表率作用极为重要。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武术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己具备了正派的武德、武风,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否则,教师不仅丧失威信,甚至有可能失去教育人的资格。 (四)通过德育环境来暗示 “良好的德育环境、潜移默化的暗示教育效果,往往是一些明示性的德育所不能比拟的。”为此,首先要摆正武德教育的位置,把武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其次要对武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和标示。比如制定系统的武术教材,严格规定武术习练场地和服装要求,制定统一的演练礼仪等,进而通过这种强制性的外在约束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见物思武,见武而明德”的条件反射。另外,要注意课堂气氛的民主,营造精神愉悦的课堂氛围。最后,在教学中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比如利用网络、多媒体播放相关影片,介绍相关书籍等,指导学生从中吸收有益的东西。 四、结束语 由于学校学生群体的特性,在武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要对传统武德进行价值转换,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武德的灌输和培养,使之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 鹏.析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渗透[J].武术教学研究,2005(1). [2]翟玉生,高增栓.论武德的重要作用和修养方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艾 文.论学校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2005(3). [4]杜传杨,刘瑞强等.论武术文化的道德观[J].山东体育科技,2001,23(2). [5]徐德正,徐明全.武术文化中的道德规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1).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一般情况下,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录用后会在1-2个月内出版发行。

武汉体育学院论文格式

武术教学贯彻武德教育方法研究 论文关键词:武术教学;武德教育;方法 论文摘要:武德教育在武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应该重视武德教育。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武德,对武德进行重新审视,通过武礼武技的传授、武术教师的表率和良好的德育环境,加强对学生高尚武德的灌输和培养,在武德教育的基础上促进武术教学的发展。 武德是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传统文化里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武术从1954年起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它是目前唯一在全国运动会和学校体育中立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习武先习德”、“尚德不尚力”是中国伦理文化和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在武术文化中的体现,也是武术文化中最直接、最理性的精华。在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必然要涉及到武德教育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对武德的研究比较透彻,但是对武术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的方法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选择此论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武德教育的内容 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说:武有七德,即“禁暴、 戢 兵、保大、功定、民安、和众、丰财,”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基本内容却长期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为习武者所共同遵守。历代习武者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仁义、立身正直、扶危济贫、除暴安民、虚心求教、诚实守信 、舍生取义、助人为乐”等为武德信条。但其本质仍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 “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武术界对“礼”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定,并由此而衍生一系列具体的、形式化的礼仪,直接付诸于习武者道德践履,以作为其行为的文饰。 “智”,当习武者有了武德情操和礼仪规范后,还须有自觉的道德意识,这就是“智”。智的功能就是认识“仁”“义”,并保证它的实践。 “信”,“信,诚也”,“诚,信也”。“信”、“诚”互训,自然是说诚实可靠就是诚守诺言,二者一也。守信用,重许诺是武林的传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武林俗尚。 “勇”,武德中的“勇”既是道德标准又是行为实践,但“勇”又有“大勇”和“小勇”之分。武德中提倡的是“大勇”,指的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为私利或意气用事而逞强斗狠,则被视为“小勇”,也称做“匹夫之勇”,为武林中人所不屑。 二、新时期武德的价值 武德的主要内容指向了武德教育的价值,武德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师爱徒的价值 自古以来,尊敬师长在中国武术文化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武林中人必循的礼仪。应该聆听师长的教诲,勤学苦练,学而不厌,在师长的指点下循序渐进的学好武艺,为师长争光。徒弟尊敬师长,师长也要爱护徒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徒关系。师长应该关心和爱护徒弟,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尽心尽职,诲人不倦,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 (二)正直守信的价值 正直守信是习武者处理生活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也是处理社会群众关系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是武艺与个人品格的综合体现。所谓正直,是指品格高尚,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气凌然;所谓守信,就是诚实,无欺。习武者应该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堂堂正气,在为人处事时,应该以法律、规章、惯例等为准绳,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直做事,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不要做一个失信的人。 (三)勇敢爱国的价值 纵观中华武术的发展史,涌现出许多救国家于危难,救民众于水火的武林豪杰。他们热爱祖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高尚品质,教育和激励着后代习武者。而在现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因此,习武者应该把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上,当自己的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放弃自己的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华民族之兴旺繁荣而奉献毕生。 (四)修身守法的价值 修身是指人们为了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的活动。高尚的道德修养,是培养和衡量一个武士成长为武林高手的首要条件,习武者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地道德情操和良好地生活作风。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一个道德高尚的武林中人,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人,要做到“宁可先挨打,决不先打人”的武林豪杰,不要做“以牙还牙,此仇不报,死不瞑目”的武林败类,习武之人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决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做损人利己的事。 三、武术教学贯彻武德教育的方法 武术教学中,可以通过武术礼仪、传授武技、提高教师武德修养和塑造良好的武德环境来等方法来贯彻。 (一)通过武术礼仪来体现 武德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成套的行为规范,以及一些特定的造型等外在动作的形成而加以培养的。这种行为规范,就是“礼仪”,它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培养教育作用。为此,在武术教学中应注重加强武礼的传授和规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方法,明确其涵义,还要善于利用师生问候,递接器械以及辅导、练习、考核等渠道,使学生养成应用武礼的良好习惯,做到动则功夫到家,静则修养有索,行则彬彬有礼。 (二)通过武技传授来渗透 “崇武尚德”是所有习武者必须遵循的`准则,所以武德的教育要贯穿于武技教授之中。通过武术基本功和套路的练习培养学生刻苦顽强、永不自满的品质。在散打教学中要鼓励双方,勇字当头,敢字当先,锻炼学生勇敢无畏的精神,通过让学生相互“喂手”的练习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讲札守信的良好习惯。武技集力量、速度、技巧和心理战术等为一体,最终完成其技击目的。 (三)通过提高教师的武德修养 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身要有高尚的灵魂。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武术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己具备了正派的武德、武风,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 由于历来习武中所形成的崇尚师傅权威和尊严的传统,加上武术教学与其它教学相比更具直观性,所以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言行的表率作用极为重要。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武术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己具备了正派的武德、武风,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否则,教师不仅丧失威信,甚至有可能失去教育人的资格。 (四)通过德育环境来暗示 “良好的德育环境、潜移默化的暗示教育效果,往往是一些明示性的德育所不能比拟的。”为此,首先要摆正武德教育的位置,把武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其次要对武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和标示。比如制定系统的武术教材,严格规定武术习练场地和服装要求,制定统一的演练礼仪等,进而通过这种强制性的外在约束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见物思武,见武而明德”的条件反射。另外,要注意课堂气氛的民主,营造精神愉悦的课堂氛围。最后,在教学中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比如利用网络、多媒体播放相关影片,介绍相关书籍等,指导学生从中吸收有益的东西。 四、结束语 由于学校学生群体的特性,在武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要对传统武德进行价值转换,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武德的灌输和培养,使之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 鹏.析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渗透[J].武术教学研究,2005(1). [2]翟玉生,高增栓.论武德的重要作用和修养方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艾 文.论学校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2005(3). [4]杜传杨,刘瑞强等.论武术文化的道德观[J].山东体育科技,2001,23(2). [5]徐德正,徐明全.武术文化中的道德规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1).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小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锻炼过程,是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性表现。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小论文格式模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摘要】“编辑学者化”是当今学术编辑发展的趋势,编辑身份加上学者身份是学术编辑工作创新性和学术性的内在要求。编辑劳动是建立在作者劳动之上的,作者是学术的真正引领者,编辑不要妄谈引领学术,应在尊重作者的前提下依靠作者去实现引领学术。

【关键词】“编辑学者化”;引领;学术

“编辑学者化”曾引起了编辑界的广泛争论,编辑是否有必要成为一个学者,成了大家争论的焦点。目前,“编辑学者化”已基本得到学界的认同,但在当前编辑未必都是学者的情况下,学界又提出“编辑应引领学术研究”,对编辑学术水平的要求提出了新的高度。一方面,有学者把“引领学术”看作编辑的一项基本职能。依照传统认识,在学术研究事业发展的序列中,编辑的工作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编辑业务所涵盖的一系列工作完全是辅助的、被动的,人们对编辑工作的一贯评价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即文字裁缝而已。其实这是很片面的认识。无论从历史上还是现实上看,编辑都应该而且可以做到主动推进学术研究、主动引领学术研究”[1]。另一方面,吴承学先生提出:编辑不要妄议引领学术潮流[2]。两方面的观点都有道理,看似矛盾实则并不冲突,只是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而已。学术编辑是否应引领学术研究?编辑、学者、作者之间应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学术编辑的身份转型

所谓“编辑学者化”,这涉及编辑与学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编辑学者化”中的“编辑”应限定为学术编辑。编辑虽古已有之,但毕竟是一个现代新出现的概念。当今世界对“编辑”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分歧亦大,而且现代分工越来越细致,编辑人员可细分为文字编辑、美术编辑、图案编辑等,细分后的编辑工作有时只需要具备一定技能就能从事,并不一定要编辑达到学者的要求。另外,不同的发行内容、发行对象和发行效果,也会对编辑工作产生影响,如儿童画报的编辑、大众杂志的编辑,就不一定要求他们有学者的高度。所以在“编辑学者化”这个命题中,泛谈编辑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应该把范围限定在编辑学术类出版物的编辑人员。

学术编辑的学者化,编辑学界已探讨得非常充分。在对学术编辑的认识过程中,学术编辑的身份发生了转型,除了编辑身份还要再加上学者身份。

首先,这种转型来自对编辑工作的重新理解,编辑工作由传统认识中单纯的技术工作转变成学者化的内涵深化工作,创造性的工作性质得到确认。人们对于编辑劳动的评估,一直存在两种认识:一种认为编辑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一种认为编辑的劳动不过是技术性的劳动。但从编辑的实践过程以及编辑劳动的整体看,创造性和技术性劳动两者应兼而有之,而且各有其重要性[3]。把编辑工作形容为“剪刀加糨糊”的传统偏见,是基于古代编辑活动的实际状况的客观评价,是对当时编辑活动表面的、局部的和片面的认识[4]。编辑对学术论著的再创造,体现在对原稿的提高、规范和优化上,有内容、形式方面的,也有专业、技术方面的。编辑对稿件观点的斟酌、事实的订正、结构的调整、文字的修饰,集中体现着编辑的创造性[1]。编辑加工是属于内容再创新的过程,是价值再创造的过程[5]。在对编辑创造性确认的基础上,编辑的主体性得到了大大的加强,编辑工作不仅仅是附属性工作,而是有了再创造的用武之地,因此对编辑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学者型的编辑才能使编辑工作有更好的效果。

其次,这种转型来自对学术刊物的学术性的认识。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的本质属性[6]。高等学校学报是由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人们在对学术期刊学术性认识的基础上,学术编辑的学者化要求当然在所难免。编辑必须有学问,有阅历,有见解,有独到之处[7]。学报编辑的工作任务概括起来主要有三项:策划作品、鉴定作品、提高作品。做好这几项工作主要不是依靠学报编辑的编辑业务水平,而是学术水平[8]。编辑学术思考凸显出学术编辑积极、主动的职业特征[1]。学术编辑的学者化水平不高,也招来诸多诟病。即使编辑们是正派的,甚至拥有一流的学术鉴赏能力,在这样一个学术高度专业化的时代,他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学术的最新趋向,从而做出明智的取舍判断。许多学术期刊之所以大量刊发平庸的缺乏学术创新价值的成果,原因就是审稿者自身学术水平低下[9]。因此,学术性成为学术编辑的内在特质,学者化对学术编辑来说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二、学术编辑的“将军梦”

在明确学术编辑的学者化倾向后,一些有强烈进取心的编辑往往会意气风发地向更高目标前进,提出引领学术研究甚至引领学术潮流的`口号,这成了学术编辑的“将军梦”。学术编辑是否有可能实现这个“将军梦”?答案是肯定的,古往今来的大手笔编辑作品都是明证。这些作品有两种类型,其一是大学者编辑的作品,如孔子编辑《诗经》等作品,引领中国学术数千年;其二是官修的编辑作品,如《四库全书》,官方的权威性和内容的正统性,引领中国学术风尚。当代中国的学术编辑,无论是对社会舆论还是报刊风格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编辑用什么样的稿,约谁的稿,本身就有倾向性。具体地讲,编辑是通过组稿、改稿、言论、组织语言等编辑过程或编辑手段来体现这种倾向性的[10]。

学术编辑是一个群体概念,编辑的学术思考融合的是编辑群体的思想和智慧,它是学术编辑内在的编辑活动。编辑的学术思考应是办刊思想、办刊宗旨的体现,具体渗透在选题策划、审稿组稿、编排设计等编辑过程及联系作者、反馈作者等方面的编辑活动中[11]。在科学过程中,编辑既从宏观上,也从微观上发挥着学术作用。宏观上,编辑着眼整个社会,而不埋头于某一具体课题,身份超脱,视野开阔,在学科相互渗透、高度综合的形势下,能避免某一领域的专家因“专”而带来的局限。微观上,编辑从审读加工着手,其不满足于原稿值得发表这样笼统的评价,不迷信专家权威,不放过一字一符,能弥补作者的疏误[12]。编辑在文化出版业中,其积极主动的地位也越来越明晰。出版业已经转型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最核心、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传播先进文化和建设先进文化,编辑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还是文化的建设者[13]。因此,当代的学术编辑,是完全有可能引领学术研究甚至学术潮流的。 学术编辑可以拥有“将军梦”,但并不等于这个梦一定会实现。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真正能成长为将军的士兵却是少数。学术编辑有一定的导向性及影响力,这个可以做到,但其要达到引领学术的层次,恐非易事。我国的学术刊物有高、中、低三层次,不可能所有刊物的编辑都具备引领学术的能力。引领学术对于学术编辑来说,应该是一个较高的要求,而不应作为普遍性的要求。我们所称的编辑学家,是自立一言的编辑家,他们不仅有自己独到的学问,同时要以自己的学识铸造编辑工作的特色,以自己的学识培养一批作者,从而形成一个有影响的著作者群体[14]。学报编辑的学术水平应高于或略高于撰稿者的水平,起码也应具有相等的水平。

学术编辑“将军梦”的另一缺陷来自对学术潮流合理性及效果的判断。学术编辑即使引领或迎合了某种学术潮流,但这种潮流的研究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即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在编辑删定《诗经》后,依然招来非议,他只是按儒家的思维去删定诗三百,号称“思无邪”,但那些被删掉的所谓“有邪”的诗篇,让后人难以再见其原真面目,在文献史料诗歌艺术研究方面是一种巨大损失。《四库全书》编辑定稿后,对文献保存有重大贡献,但其因各种原因未收录大量著作,并因政治思想因素大量删改原著,也是饱受后人诟病。当代学术编辑如果刻意去引领学术,这种学术潮流能影响一时,但未必都能在历史上会有好的效果。作为科技文化信息传播者的编辑,其承担的社会角色已经不仅仅是科技文化信息的修补匠,而是科技文化信息传播的规范者和控制者[4]。如果学术编辑对这种学术的自由性做出过多的人为干预,逼迫作者顺从自己所引领的学术潮流,则可能会导致权力暴力或学术。吴承学先生的担心不无道理:“如果编辑把用不用稿作为一种个人权力和资源,那是很危险的。”[2]现行的急功近利、工具理性占据主导的“以刊评文”模式导致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的编辑们由过去的学界“边缘人”成为学术舞台上的活跃角色,从“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幕后英雄”演变成号令“学界诸侯”的“无冕之王”,学术编辑的学术权力获得了空前的膨胀[15]。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片面强调编辑如何去引领学术,将编辑的权力凌驾于作者之上,让作者围着编辑的学术潮流指挥棒转,可能会产生不少负面效果。

三、编辑与作者:谁真正引领学术?

编辑引领学术的问题,引出的是编辑与作者的定位问题,即编辑与作者,谁真正引领学术?从表面上看,学术论文、著作原稿是否获社会准入,编辑是把关者[1]。这种模式是现代出版制度的传播方式决定的,没有编辑的采稿,作者的作品可能永不见天日。在古代,没有编辑的劳动,作者的作品很可能失传。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辑如何挑选作者和作品,直接决定学术的方向,似乎编辑在引领学术。但具体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以古代为例,古代有总集和选集之分,总集是总括收集,尽量搜罗,编辑总集一般不会把关剔除,起到一个保存完整文献的作用,只有编辑选集时才会进行甄别选择,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编辑都在起把关者的作用。即使是编辑对论文进行选录时,某论文可能收于某作者文集中,也可能转抄于其他文集中,也可能收录于官方文库内,所以某个作者的某篇论文,可能面对多个编辑。这么多的编辑都在引领学术吗?实际上真正引领学术的还是作者,真正体现学术意义的是作者的学术作品,后世要研究的学术问题还是要探究到作者作品的具体内容。而且学术作品的传播方式也日趋多样化,不一定非要经过编辑审定,古代可能会是洛阳纸贵,今天可能会是网络花开,如何争取到作者的好稿反而成为焦点。因此,作者对学术的引领作用是非常明显而且是根本性的。

无论如何肯定编辑的劳动,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编辑的劳动必须建立在作者的劳动基础之上。这样一来,编辑的劳动就带有强烈的服务性、隐藏性、评估性等色彩[3]。其实不管怎样强调编辑的创造性,都不能否定作者的先前劳动,作者是第一性的,编辑是第二性的。如果编辑和作者的主从位置调换过来,编辑第一性,作者第二性,那编辑只能改称为策划了。当代的编辑虽然包含策划功能,但主体功能仍然是对作者作品的编校整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术编辑的学术能力再强,就算是一个钻研精深的学者,也不能一人包办学术期刊的所有篇幅,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作者投稿,为作者服务。学术编辑在学术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应是“五大员”:学术论著的审查员、学术事业的服务员、学术领域的研究员、学术作者的资料员、学术外交的联络员[16]。从这“五大员”角色去看,学术编辑在学术态度上更应甘当一个配角,为作者做好服务工作。

总的来说,学术编辑想引领学术研究或潮流,是学术编辑有责任心、上进心的表现,本无可厚非,虽然要求非常高,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在表达编辑“引领”雄心之前,务必注意两点:一是,是否有足够的影响力和水平达到引领学术的层次;二是,是否对作者有充分的尊重和服务的态度。正如吴承学先生所强调,对于编辑引领学术问题,不是不议,而是不要妄谈。

[1]马光. 编辑学术地位新论――编辑在学术发展中的主动作用[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9(60):115-120

[2]吴承学. 编辑不要妄谈“引领学术”[N]. 光明日报,2009-06-22.

[3]金龙,克元. 编辑的劳动与作者的劳动[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4(3):79-80

[4]傅建祥. 对编辑形象的再认识[J]. 石油大学学报,2000(2):94-96

[5]刘杲. 我们是中国编辑[M]. 北京:海豚出版社,2011.

[6]陈正夫. 高校学报学[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

[7]孙犁. 孙犁文集[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8]杨焕章. 再论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必要和可能――兼答“学报编辑学者化”口号的质疑者[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5):116.

[9]许纪霖. 学术期刊的单位化、行政化和非专业化[N].文汇报,2004-12-12.

[10]翟正荪. 编辑不仅仅是编稿[J]. 新闻知识,1996(9):12.

[11]刘嘉秀. 编辑的学术思考和创新思路――对学术期刊编辑而论[J]. 编辑之友,2011(6):82.

[12]赵蕴. 刍议科技期刊编辑在审稿中的学术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4):90.

[13]于殿利. 对新形势下编辑定位的再思考[J]. 中国编辑,2012(3):22.

[14]蒋广学. 编辑通论[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5]杨玉圣. 学术编辑的道义担当[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6-02-16.

[16]郑东. 学术编辑在学术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及职岗效能[J]. 中州学刊,2008(5):287.

优秀武汉体育学院论文格式

武术教学贯彻武德教育方法研究 论文关键词:武术教学;武德教育;方法 论文摘要:武德教育在武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应该重视武德教育。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武德,对武德进行重新审视,通过武礼武技的传授、武术教师的表率和良好的德育环境,加强对学生高尚武德的灌输和培养,在武德教育的基础上促进武术教学的发展。 武德是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传统文化里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武术从1954年起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它是目前唯一在全国运动会和学校体育中立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习武先习德”、“尚德不尚力”是中国伦理文化和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在武术文化中的体现,也是武术文化中最直接、最理性的精华。在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必然要涉及到武德教育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对武德的研究比较透彻,但是对武术教学中贯彻武德教育的方法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选择此论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武德教育的内容 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说:武有七德,即“禁暴、 戢 兵、保大、功定、民安、和众、丰财,”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基本内容却长期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为习武者所共同遵守。历代习武者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仁义、立身正直、扶危济贫、除暴安民、虚心求教、诚实守信 、舍生取义、助人为乐”等为武德信条。但其本质仍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 “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武术界对“礼”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定,并由此而衍生一系列具体的、形式化的礼仪,直接付诸于习武者道德践履,以作为其行为的文饰。 “智”,当习武者有了武德情操和礼仪规范后,还须有自觉的道德意识,这就是“智”。智的功能就是认识“仁”“义”,并保证它的实践。 “信”,“信,诚也”,“诚,信也”。“信”、“诚”互训,自然是说诚实可靠就是诚守诺言,二者一也。守信用,重许诺是武林的传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武林俗尚。 “勇”,武德中的“勇”既是道德标准又是行为实践,但“勇”又有“大勇”和“小勇”之分。武德中提倡的是“大勇”,指的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为私利或意气用事而逞强斗狠,则被视为“小勇”,也称做“匹夫之勇”,为武林中人所不屑。 二、新时期武德的价值 武德的主要内容指向了武德教育的价值,武德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师爱徒的价值 自古以来,尊敬师长在中国武术文化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武林中人必循的礼仪。应该聆听师长的教诲,勤学苦练,学而不厌,在师长的指点下循序渐进的学好武艺,为师长争光。徒弟尊敬师长,师长也要爱护徒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徒关系。师长应该关心和爱护徒弟,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尽心尽职,诲人不倦,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 (二)正直守信的价值 正直守信是习武者处理生活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也是处理社会群众关系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是武艺与个人品格的综合体现。所谓正直,是指品格高尚,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气凌然;所谓守信,就是诚实,无欺。习武者应该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堂堂正气,在为人处事时,应该以法律、规章、惯例等为准绳,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直做事,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不要做一个失信的人。 (三)勇敢爱国的价值 纵观中华武术的发展史,涌现出许多救国家于危难,救民众于水火的武林豪杰。他们热爱祖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高尚品质,教育和激励着后代习武者。而在现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因此,习武者应该把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上,当自己的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放弃自己的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华民族之兴旺繁荣而奉献毕生。 (四)修身守法的价值 修身是指人们为了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的活动。高尚的道德修养,是培养和衡量一个武士成长为武林高手的首要条件,习武者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地道德情操和良好地生活作风。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一个道德高尚的武林中人,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人,要做到“宁可先挨打,决不先打人”的武林豪杰,不要做“以牙还牙,此仇不报,死不瞑目”的武林败类,习武之人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决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做损人利己的事。 三、武术教学贯彻武德教育的方法 武术教学中,可以通过武术礼仪、传授武技、提高教师武德修养和塑造良好的武德环境来等方法来贯彻。 (一)通过武术礼仪来体现 武德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成套的行为规范,以及一些特定的造型等外在动作的形成而加以培养的。这种行为规范,就是“礼仪”,它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培养教育作用。为此,在武术教学中应注重加强武礼的传授和规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方法,明确其涵义,还要善于利用师生问候,递接器械以及辅导、练习、考核等渠道,使学生养成应用武礼的良好习惯,做到动则功夫到家,静则修养有索,行则彬彬有礼。 (二)通过武技传授来渗透 “崇武尚德”是所有习武者必须遵循的`准则,所以武德的教育要贯穿于武技教授之中。通过武术基本功和套路的练习培养学生刻苦顽强、永不自满的品质。在散打教学中要鼓励双方,勇字当头,敢字当先,锻炼学生勇敢无畏的精神,通过让学生相互“喂手”的练习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讲札守信的良好习惯。武技集力量、速度、技巧和心理战术等为一体,最终完成其技击目的。 (三)通过提高教师的武德修养 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身要有高尚的灵魂。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武术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己具备了正派的武德、武风,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 由于历来习武中所形成的崇尚师傅权威和尊严的传统,加上武术教学与其它教学相比更具直观性,所以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言行的表率作用极为重要。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武术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己具备了正派的武德、武风,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否则,教师不仅丧失威信,甚至有可能失去教育人的资格。 (四)通过德育环境来暗示 “良好的德育环境、潜移默化的暗示教育效果,往往是一些明示性的德育所不能比拟的。”为此,首先要摆正武德教育的位置,把武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其次要对武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和标示。比如制定系统的武术教材,严格规定武术习练场地和服装要求,制定统一的演练礼仪等,进而通过这种强制性的外在约束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见物思武,见武而明德”的条件反射。另外,要注意课堂气氛的民主,营造精神愉悦的课堂氛围。最后,在教学中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比如利用网络、多媒体播放相关影片,介绍相关书籍等,指导学生从中吸收有益的东西。 四、结束语 由于学校学生群体的特性,在武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要对传统武德进行价值转换,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武德的灌输和培养,使之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 鹏.析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渗透[J].武术教学研究,2005(1). [2]翟玉生,高增栓.论武德的重要作用和修养方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艾 文.论学校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2005(3). [4]杜传杨,刘瑞强等.论武术文化的道德观[J].山东体育科技,2001,23(2). [5]徐德正,徐明全.武术文化中的道德规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1).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小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锻炼过程,是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性表现。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小论文格式模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摘要】“编辑学者化”是当今学术编辑发展的趋势,编辑身份加上学者身份是学术编辑工作创新性和学术性的内在要求。编辑劳动是建立在作者劳动之上的,作者是学术的真正引领者,编辑不要妄谈引领学术,应在尊重作者的前提下依靠作者去实现引领学术。

【关键词】“编辑学者化”;引领;学术

“编辑学者化”曾引起了编辑界的广泛争论,编辑是否有必要成为一个学者,成了大家争论的焦点。目前,“编辑学者化”已基本得到学界的认同,但在当前编辑未必都是学者的情况下,学界又提出“编辑应引领学术研究”,对编辑学术水平的要求提出了新的高度。一方面,有学者把“引领学术”看作编辑的一项基本职能。依照传统认识,在学术研究事业发展的序列中,编辑的工作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编辑业务所涵盖的一系列工作完全是辅助的、被动的,人们对编辑工作的一贯评价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即文字裁缝而已。其实这是很片面的认识。无论从历史上还是现实上看,编辑都应该而且可以做到主动推进学术研究、主动引领学术研究”[1]。另一方面,吴承学先生提出:编辑不要妄议引领学术潮流[2]。两方面的观点都有道理,看似矛盾实则并不冲突,只是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而已。学术编辑是否应引领学术研究?编辑、学者、作者之间应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学术编辑的身份转型

所谓“编辑学者化”,这涉及编辑与学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编辑学者化”中的“编辑”应限定为学术编辑。编辑虽古已有之,但毕竟是一个现代新出现的概念。当今世界对“编辑”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分歧亦大,而且现代分工越来越细致,编辑人员可细分为文字编辑、美术编辑、图案编辑等,细分后的编辑工作有时只需要具备一定技能就能从事,并不一定要编辑达到学者的要求。另外,不同的发行内容、发行对象和发行效果,也会对编辑工作产生影响,如儿童画报的编辑、大众杂志的编辑,就不一定要求他们有学者的高度。所以在“编辑学者化”这个命题中,泛谈编辑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应该把范围限定在编辑学术类出版物的编辑人员。

学术编辑的学者化,编辑学界已探讨得非常充分。在对学术编辑的认识过程中,学术编辑的身份发生了转型,除了编辑身份还要再加上学者身份。

首先,这种转型来自对编辑工作的重新理解,编辑工作由传统认识中单纯的技术工作转变成学者化的内涵深化工作,创造性的工作性质得到确认。人们对于编辑劳动的评估,一直存在两种认识:一种认为编辑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一种认为编辑的劳动不过是技术性的劳动。但从编辑的实践过程以及编辑劳动的整体看,创造性和技术性劳动两者应兼而有之,而且各有其重要性[3]。把编辑工作形容为“剪刀加糨糊”的传统偏见,是基于古代编辑活动的实际状况的客观评价,是对当时编辑活动表面的、局部的和片面的认识[4]。编辑对学术论著的再创造,体现在对原稿的提高、规范和优化上,有内容、形式方面的,也有专业、技术方面的。编辑对稿件观点的斟酌、事实的订正、结构的调整、文字的修饰,集中体现着编辑的创造性[1]。编辑加工是属于内容再创新的过程,是价值再创造的过程[5]。在对编辑创造性确认的基础上,编辑的主体性得到了大大的加强,编辑工作不仅仅是附属性工作,而是有了再创造的用武之地,因此对编辑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学者型的编辑才能使编辑工作有更好的效果。

其次,这种转型来自对学术刊物的学术性的认识。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的本质属性[6]。高等学校学报是由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人们在对学术期刊学术性认识的基础上,学术编辑的学者化要求当然在所难免。编辑必须有学问,有阅历,有见解,有独到之处[7]。学报编辑的工作任务概括起来主要有三项:策划作品、鉴定作品、提高作品。做好这几项工作主要不是依靠学报编辑的编辑业务水平,而是学术水平[8]。编辑学术思考凸显出学术编辑积极、主动的职业特征[1]。学术编辑的学者化水平不高,也招来诸多诟病。即使编辑们是正派的,甚至拥有一流的学术鉴赏能力,在这样一个学术高度专业化的时代,他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学术的最新趋向,从而做出明智的取舍判断。许多学术期刊之所以大量刊发平庸的缺乏学术创新价值的成果,原因就是审稿者自身学术水平低下[9]。因此,学术性成为学术编辑的内在特质,学者化对学术编辑来说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二、学术编辑的“将军梦”

在明确学术编辑的学者化倾向后,一些有强烈进取心的编辑往往会意气风发地向更高目标前进,提出引领学术研究甚至引领学术潮流的`口号,这成了学术编辑的“将军梦”。学术编辑是否有可能实现这个“将军梦”?答案是肯定的,古往今来的大手笔编辑作品都是明证。这些作品有两种类型,其一是大学者编辑的作品,如孔子编辑《诗经》等作品,引领中国学术数千年;其二是官修的编辑作品,如《四库全书》,官方的权威性和内容的正统性,引领中国学术风尚。当代中国的学术编辑,无论是对社会舆论还是报刊风格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编辑用什么样的稿,约谁的稿,本身就有倾向性。具体地讲,编辑是通过组稿、改稿、言论、组织语言等编辑过程或编辑手段来体现这种倾向性的[10]。

学术编辑是一个群体概念,编辑的学术思考融合的是编辑群体的思想和智慧,它是学术编辑内在的编辑活动。编辑的学术思考应是办刊思想、办刊宗旨的体现,具体渗透在选题策划、审稿组稿、编排设计等编辑过程及联系作者、反馈作者等方面的编辑活动中[11]。在科学过程中,编辑既从宏观上,也从微观上发挥着学术作用。宏观上,编辑着眼整个社会,而不埋头于某一具体课题,身份超脱,视野开阔,在学科相互渗透、高度综合的形势下,能避免某一领域的专家因“专”而带来的局限。微观上,编辑从审读加工着手,其不满足于原稿值得发表这样笼统的评价,不迷信专家权威,不放过一字一符,能弥补作者的疏误[12]。编辑在文化出版业中,其积极主动的地位也越来越明晰。出版业已经转型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最核心、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传播先进文化和建设先进文化,编辑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还是文化的建设者[13]。因此,当代的学术编辑,是完全有可能引领学术研究甚至学术潮流的。 学术编辑可以拥有“将军梦”,但并不等于这个梦一定会实现。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真正能成长为将军的士兵却是少数。学术编辑有一定的导向性及影响力,这个可以做到,但其要达到引领学术的层次,恐非易事。我国的学术刊物有高、中、低三层次,不可能所有刊物的编辑都具备引领学术的能力。引领学术对于学术编辑来说,应该是一个较高的要求,而不应作为普遍性的要求。我们所称的编辑学家,是自立一言的编辑家,他们不仅有自己独到的学问,同时要以自己的学识铸造编辑工作的特色,以自己的学识培养一批作者,从而形成一个有影响的著作者群体[14]。学报编辑的学术水平应高于或略高于撰稿者的水平,起码也应具有相等的水平。

学术编辑“将军梦”的另一缺陷来自对学术潮流合理性及效果的判断。学术编辑即使引领或迎合了某种学术潮流,但这种潮流的研究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即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在编辑删定《诗经》后,依然招来非议,他只是按儒家的思维去删定诗三百,号称“思无邪”,但那些被删掉的所谓“有邪”的诗篇,让后人难以再见其原真面目,在文献史料诗歌艺术研究方面是一种巨大损失。《四库全书》编辑定稿后,对文献保存有重大贡献,但其因各种原因未收录大量著作,并因政治思想因素大量删改原著,也是饱受后人诟病。当代学术编辑如果刻意去引领学术,这种学术潮流能影响一时,但未必都能在历史上会有好的效果。作为科技文化信息传播者的编辑,其承担的社会角色已经不仅仅是科技文化信息的修补匠,而是科技文化信息传播的规范者和控制者[4]。如果学术编辑对这种学术的自由性做出过多的人为干预,逼迫作者顺从自己所引领的学术潮流,则可能会导致权力暴力或学术。吴承学先生的担心不无道理:“如果编辑把用不用稿作为一种个人权力和资源,那是很危险的。”[2]现行的急功近利、工具理性占据主导的“以刊评文”模式导致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的编辑们由过去的学界“边缘人”成为学术舞台上的活跃角色,从“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幕后英雄”演变成号令“学界诸侯”的“无冕之王”,学术编辑的学术权力获得了空前的膨胀[15]。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片面强调编辑如何去引领学术,将编辑的权力凌驾于作者之上,让作者围着编辑的学术潮流指挥棒转,可能会产生不少负面效果。

三、编辑与作者:谁真正引领学术?

编辑引领学术的问题,引出的是编辑与作者的定位问题,即编辑与作者,谁真正引领学术?从表面上看,学术论文、著作原稿是否获社会准入,编辑是把关者[1]。这种模式是现代出版制度的传播方式决定的,没有编辑的采稿,作者的作品可能永不见天日。在古代,没有编辑的劳动,作者的作品很可能失传。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辑如何挑选作者和作品,直接决定学术的方向,似乎编辑在引领学术。但具体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以古代为例,古代有总集和选集之分,总集是总括收集,尽量搜罗,编辑总集一般不会把关剔除,起到一个保存完整文献的作用,只有编辑选集时才会进行甄别选择,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编辑都在起把关者的作用。即使是编辑对论文进行选录时,某论文可能收于某作者文集中,也可能转抄于其他文集中,也可能收录于官方文库内,所以某个作者的某篇论文,可能面对多个编辑。这么多的编辑都在引领学术吗?实际上真正引领学术的还是作者,真正体现学术意义的是作者的学术作品,后世要研究的学术问题还是要探究到作者作品的具体内容。而且学术作品的传播方式也日趋多样化,不一定非要经过编辑审定,古代可能会是洛阳纸贵,今天可能会是网络花开,如何争取到作者的好稿反而成为焦点。因此,作者对学术的引领作用是非常明显而且是根本性的。

无论如何肯定编辑的劳动,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编辑的劳动必须建立在作者的劳动基础之上。这样一来,编辑的劳动就带有强烈的服务性、隐藏性、评估性等色彩[3]。其实不管怎样强调编辑的创造性,都不能否定作者的先前劳动,作者是第一性的,编辑是第二性的。如果编辑和作者的主从位置调换过来,编辑第一性,作者第二性,那编辑只能改称为策划了。当代的编辑虽然包含策划功能,但主体功能仍然是对作者作品的编校整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术编辑的学术能力再强,就算是一个钻研精深的学者,也不能一人包办学术期刊的所有篇幅,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作者投稿,为作者服务。学术编辑在学术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应是“五大员”:学术论著的审查员、学术事业的服务员、学术领域的研究员、学术作者的资料员、学术外交的联络员[16]。从这“五大员”角色去看,学术编辑在学术态度上更应甘当一个配角,为作者做好服务工作。

总的来说,学术编辑想引领学术研究或潮流,是学术编辑有责任心、上进心的表现,本无可厚非,虽然要求非常高,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在表达编辑“引领”雄心之前,务必注意两点:一是,是否有足够的影响力和水平达到引领学术的层次;二是,是否对作者有充分的尊重和服务的态度。正如吴承学先生所强调,对于编辑引领学术问题,不是不议,而是不要妄谈。

[1]马光. 编辑学术地位新论――编辑在学术发展中的主动作用[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9(60):115-120

[2]吴承学. 编辑不要妄谈“引领学术”[N]. 光明日报,2009-06-22.

[3]金龙,克元. 编辑的劳动与作者的劳动[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4(3):79-80

[4]傅建祥. 对编辑形象的再认识[J]. 石油大学学报,2000(2):94-96

[5]刘杲. 我们是中国编辑[M]. 北京:海豚出版社,2011.

[6]陈正夫. 高校学报学[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

[7]孙犁. 孙犁文集[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8]杨焕章. 再论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必要和可能――兼答“学报编辑学者化”口号的质疑者[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5):116.

[9]许纪霖. 学术期刊的单位化、行政化和非专业化[N].文汇报,2004-12-12.

[10]翟正荪. 编辑不仅仅是编稿[J]. 新闻知识,1996(9):12.

[11]刘嘉秀. 编辑的学术思考和创新思路――对学术期刊编辑而论[J]. 编辑之友,2011(6):82.

[12]赵蕴. 刍议科技期刊编辑在审稿中的学术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4):90.

[13]于殿利. 对新形势下编辑定位的再思考[J]. 中国编辑,2012(3):22.

[14]蒋广学. 编辑通论[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5]杨玉圣. 学术编辑的道义担当[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6-02-16.

[16]郑东. 学术编辑在学术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及职岗效能[J]. 中州学刊,2008(5):287.

论文必须是署名作者原创的最新研究成果。无剽窃内容,不涉及泄密问题,无作者署名纷争,不存在一稿两投。研究课题必须有省部级以上的基金赞助。在理论、方法、结果上有创新内容,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较大的实用价值,且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论文要求论点正确、论述严谨、数据可靠、图表设计合理、文字简明通顺,具有科学性和可读性。论文必须要素齐全,按顺序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和英文题目、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英文作者单位(地址、邮编、国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并在首页的脚注处注明投稿日期、基金项目和项目编号、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职称与学位、主要研究方向、E-mail地址和联系电话)。投稿应采用Word文档,交两份打印稿及电子文本(可发电子邮件),以看法4个版面的论文为主,版心要求A4,5号字,45行×46字。 1、文章标题要简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2、正文应层次清楚,行文规范,方便阅读,字数一般以2500-8000字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3、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单位名称、所在城市、邮编,多位作者分别列出上述信息4、来稿必须附有100-300字的内容摘要和3-5个关键词5、如文章获得基金项目资助,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并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6、正文中图表主要是文字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图表应设计合理,先后分别给出图表序号7、来稿请注明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月、学历、职称、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详细邮寄地址8、希望作者投稿时务必将以上要素补充完整、以减轻编辑部的后期工作负担,谢谢合作!8、编辑部有权对稿件进行修删,不同意请在稿件中声明9、请勿一稿多投,发现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担10、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杂志录用通知书为信件版,发放通知书采用快递、请详细写出收信地址11、若不能被录用,恕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处理方式的作者请转投他刊12、本站并非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杂志社和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官方网站13、若向该刊投稿,请直接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杂志社编辑部联系

武汉体育学院期刊

体育期刊投稿地址及简介《篮球》杂志由中国篮球协会主办。该刊向读者介绍国内外重大比赛消息、评述、趣闻;世界篮球明星的成长及其训练、比赛经验;世界篮球新技术、新战术。《篮球》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11号) 100061 CN11--1286( 双月刊)《田径》杂志由中国田径协会主办。该刊内容有国内外重大比赛消息、评述、趣闻和成绩纪录;世界优秀运动员传记及其成功之路以及田径运动的技术、理论等。《田径》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11号) 100061 CN11--1287(双月刊)《体??》杂志由中国体??协会主办。该刊主要栏目有国内外竞赛、技术训练、知识之窗、群星谱、业余训练、科学研究、宿将回忆录、小资料、健美讲座等。《体??》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8号) 100061 CN11--1288(季刊)《游泳》由中国游泳协会主办,该杂志是以游泳、跳水、水球、花样游泳工作者和广大爱好者为对象的群众性专项刊物。介绍游泳、跳水、水球、花样游泳专项运动知识、技术、训练与群众活动以及国内外新动向和优秀运动员。《游泳》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5号) 100061 CN11--1289(双月刊)《中国排球》杂志由中国排球协会、新体育杂志社主办。该刊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向排球爱好者普及排球知识,开拓其视野;向排球工作者介绍世界排坛的新技术、新战术及新动向,以促进我国排球事业的发展。《中国排球》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8号) 100061 CN11--1458(季刊)《武术健身》杂志由新体育杂志社主办。该刊宣传武术、气功的健身作用、知识和方法;挖掘、介绍祖国民间传统养生法;引导人们科学地进行武术、气功锻炼,注重武德修养,增进身心健康。《武术健身》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8号) 100061 CN11--1459(双月刊)《学校体育》杂志由国家教委、国家体委主办。该刊主要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介绍国内外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动态和经验;协助学校体育教师进行业务进修。辟有行政管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课余训练、国外学校体育、人物志、信息台等栏目。《学校体育》杂志社(北京体育学院内) 100084 CN11--1524 (双月刊) 主编:赖天德《中国体育》杂志是国家体委主办向海外华人宣传我国体育的综合性刊物,介绍我国体育战线取得的成就,扩大中国体育在海外的影响。主要栏目有体育竞赛、群众体育活动、民族体育、中国武术传统健身方法、体育名人介绍等。《中国体育》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8号) CN11--1753(月刊)《北京体育学院学报》主要介绍本院体育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各个项目的技术分析,专题调研和经验总结,以及国内外体育科研成果、经验和动态等。《北京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北京体育学院内) 100084 CN11--2096(季刊)《中国体育科技》杂志由国家体委科研所、情报所主办。该刊介绍体育科研成果、交流训练经验,沟通国内外科技信息。设有科研成果、调研报告、专题论文、经验总结、问题探讨等栏目。《中国体育科技》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11号) 100061 CN11--2284(月刊)《体育文化导刊》地址:北京崇文区天坛东里中区中14号 邮政编码:100061E-mail:《体育科技文摘》由国家体委体育情报研究所,北京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共同主办。国内唯一的体育科技情报检索类文摘期刊,属国家科委国内外科技期刊检索系列,公开发行。该刊通过文摘、简介和题录三种形式报道国外的体育科技文献,对部分重点期刊做较全国的报道。通过该刊可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了解广泛的体育科技信息,它是从事体育科研、教学、训练管理工作的各级人员必备的工具书。《体育科技文摘》编辑部(北京体育馆路11号)100061 CN11--2459 (双月刊)《健康顾问》杂志由人民体育出版社主办。该刊普及健康、养生、预防疾病的知识,根据不同年龄组、不同工作性质的需要,就人的发育、生长、心理、生理以及健身防病等方面,介绍各种知识与方法,注重介绍国内外各种行之有效的体育疗效方法和健身方法。《健康顾问》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8号) CN11--12979(季刊)《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学会主办。该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刊登运用现代医学与祖国医学理论,解决体育运动实践中提出的各种医学问题的研究成果,以促进我国运动医学事业的发展,增强人民体质。主要栏目有论著、综述、国外动态、研究方法、临床与研究报道、文摘、简讯等。《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编辑部 (北京体育馆路11号)100061 CN11--12989季刊)《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是北京体育师范学院主办的体育学术刊物。本刊紧密联系实际,刊登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和管理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力求反映当代体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读者对象为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北京北三环路21号) 100088 准印证号:8903689(半年刊)《体育教学》杂志是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出版发行的科普性季刊。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对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交流体育教学经验,探讨中、小学体育教学理论、方法,以及教学改革;研究青少年体质等问题。本刊主要面向中、小学体育教师和管理干部。地址:北京北三环西路11号,邮政编码:100088,CN11-3145/G8,ISSN1005-2410(季刊)E-mail:《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是为从事体育教学、科研人员及体育院校师生提供科技信息和学术争鸣园地的专业性刊物。主要内容有基础理论、体育教学研究、学校体育、体育科学理论等。《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天津体育学院内) 300381 CN12--1140 (季刊)《内蒙古体育科技》是内蒙古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体育科学综合性刊物。辟有体育理论、运动训练、运动心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理生化、运动选材等栏目。《内蒙古体育科技》编辑部 (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14号) 010030 准印证:15--1064(季刊)《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是沈阳体育学院主办。该刊以体育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为主,鼓励对新学科的探讨和对体育边缘学科领域的开拓。主要栏目有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体育科研、学生园地等。《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编辑室(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一段一号) 110032 CN21--1081 (季刊)《沈阳体育学术》杂志是由沈阳市体育科学学会、沈阳体育学院科研处主办。主要栏目有体质与选材、教学与训练、评价与评估方法、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科技工作简讯等。《沈阳体育学术》编辑部 (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一段一号) 110032 准印证:031(季刊)《辽宁体育》杂志是由辽宁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办。该刊立足辽宁,面向全国,宣传报道党的体育方针、政策,传播体育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交流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经验。主要栏目:体育论坛、工作研究、体育发展战略、体育教学与学校体育、体育科研、竞赛与裁判等。《辽宁体育》编辑部 (沈阳市和平南大街42号) 110061 CN21--1123(月刊)《吉林体育学院学报》编辑室(长春市自由大路34号)130022 准印证号:149副总编:肖桂华 吉林体育学院编辑出版,是以反映本院教学、训练和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也是同各高等院校之间交流体育教学、训练经验、探讨体育理论、介绍体育科研成果的阵地。读者对象:体育教师、教练员及体育爱好者。《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上海清源环路650)200433 CN31--1005(季刊)本刊以反映本院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同时对外开展学术交流,以促进体育教学、体育科学研究和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加强新学科的建设,更多更好地培养体育人材。主要栏目有基础理论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运动技术与战术,体育组织与管理,学校体育,国外体育,体育史料等。《上海体育》编辑部(上海市南京西路150号) 200003 CN31--1054 (月刊)上海市体委主办的《上海体育》杂志为综合性体育刊物。旨在宣传我国体育运动(侧重上海)的成绩和体育界的精神风貌,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主要栏目有人物专访、赛场内外、大赛前后、学校体育、超级名星、国际体坛、健身之道、棋牌篇、友谊之路等。《国外体育科技》编辑部 (上海体育学院内) 200433 准印证:160(季刊)《体育与科学》杂志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的综合性刊物。辟有社会科学工作者论体育,体育文化研究、奥林匹克思想研究、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学校体育、体育科研与运用等栏目,集思想性、实用性、知识性为一体,是体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体育与科学》编辑部(南京市孝陵卫) 210014 CN22--1208(季刊)《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编辑室(南京市孝陵卫南京体育学院内) 210014《浙江体育科学》编辑部 (杭州市体育馆路104号)310004 CN--1128(双月刊)由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浙江体育科学》杂志是综合性体育科技刊物。旨在探索和研究当代体育科学发展规律和趋势,介绍和交流体育学术研究、运动训练、体育教学、群众体育、体育管理等领域中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方法,并注重反映新技术革命对当代体育的影响和作用,同时提供国内外体育信息和动态。主要栏目有体育战略预测、新技术革命与体育、争鸣论坛、改革之窗、体育学术研究、运动训练与技术、学校体育、讲座与函授等。《福建体育科技》是福建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研所主办的一个旨在介绍体育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办法的综合性体育刊物。本刊辟有体育理论、运动训练、运动心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学校体育、体育译文等栏目。《福建体育科技》编辑部(福州市五一路状元巷17号) 350005 CN35--1093(季刊)《体育教学与研究》杂志由福建省体育卫生教育研究会和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主办。本刊主要是反映体育系教学、科研和普通中学、中等师范、中专、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学改革、课余训练等情况。本刊辟有教学改革、教书育人、体质调研、学校管理、课余训练、师资培养、体育卫生知识、体育译文和体育信息等栏目。《体育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内) 350007 准证号:042(季刊)《福建体育学院学报》是本院的学术窗口,面向广大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和广大体育工作者。主要反映本院的体育科研成果,登载体育发展战略与改革、教学训练与人材开发,学科理论与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旨在加强学术交流,为提高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运动技术水平服务。《福建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厦门市集美镇) 361021 准印证号:118 (半年刊)《山东体育科技》杂志是由山东体育科学学会、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围绕本省体育工作的重点,传播国内外体育科技情报信息;介绍、推广国内外体育科研新成果。主要栏目有体育管理、运动训练、学校体育、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技战术分析、仪器器材研制、体育科研文摘等。《山东体育科技》编辑部 (济南市文化东路45号 250014 CN37--1011(季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杂志由武汉体育学院主办。该刊主要登载当代体育科学研究成果,旨在发展体育理论,加强学术交流。主要栏目有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教学训练与人材开发、基础理论与技术应用、科技文献与信息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武汉市卓刀泉) 430076 CN42--1105 (季刊)《湖北体育科技》杂志是由湖北省体育科技研究所主办的,以介绍国内外体育科研的新方法、新动态为主。主要栏目有运动训练、运动医学、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体育教学、经验介绍、学校体育等。《湖北体育科技》编辑部(武汉市武昌体育场) 430060 CN42--1177 (季刊)《湖南体育科学》是湖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1979年1月创刊。主要栏目有运动训练、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校体育、体育科研、体育译文等。读者对象:体育科研人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及体育工作者。《湖南体育科学》编辑部(长沙市体育馆路1号)410005 CN43--111(季刊)《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广州市沙河水荫路)510503 CN44--1129(半年刊)《广东体育科技》编辑部 (广州市较场西路16号) 510056 CN44--1226(季刊)《广东体育科技》杂志是由广东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是体育科技方面的综合性刊物。主要介绍国内外体育科研新成就,侧重探讨田径、游泳、足球、举重等项目的训练方法、运动技术及战术,介绍现代科技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主要项目有综合、田径、游泳、足球、举重、体??、技巧、篮球、排球、运动生理、运动医学等。《体育学通讯》杂志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会刊。是全国高校体育教师、卫生保健人员和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学术阵地和进修园地。设有体育课程建设、大学生体质研究、卫生保健教育、课余运动训练、体育学知识和信息等栏目《体育学通讯》编辑部(广州市华南师大体育系) 510631 准印证号:417(季刊)《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以报道本院学术研究较有特色的体育史、武术、运动医学和新兴体育学科为重点。辟有体育史与体育理论、体育技术、教学和训练、体育基础学科理论、运动医学、学校体育等栏目。《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成都市南效公园右侧) 610041 CN51--1097(季刊)《体育科学》(双月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677X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95/G8 地址:北京体育馆路5号 邮政编码:100763 E-mail:《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季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6710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812/R) 地址:北京体育馆路11号 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邮政编码:100061 电话:-2504 传真:《教育教学研究论丛》(双月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9605 国内统一刊号:CN11-1038/F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东26——24号 邮政编码:221008 电话号码:;5663312 E-mail:

就13种吧,我也无能无力了,帮你顶顶吧1体育科学 2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4体育与科学 5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6体育学刊 7中国体育科技 8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9 体育文化导刊 10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1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2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二本(一):武汉工程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江汉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武汉科技学院,武汉工业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长江大学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三峡大学 武汉体育学院 湖北中医学院二本(二)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师范学院 黄石理工学院 郧阳医学院 孝感学院 咸宁学院 黄冈师范学院 在二本(一)里面实力最强的当属武汉工程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在二本(二)里面实力最强的是湖北民族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通过后才会有邮件通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创刊于1959年,由武汉体育学院主办,是中国体育科学学术期刊创刊最早的刊物之一。《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始终站在体育科学研究的前沿,主要反映具有创新意义的体育科学研究成果。刊载涉及体育领域各门学科的学术论文,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文献综述,积极反映体育科学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该报严格执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请作者投稿时,务必处理掉文档中的作者及项目信息,否则,驳回重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