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在悬崖上邓友梅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在悬崖上邓友梅论文参考文献

,小说家的分化1,"现代"的小说作家,在进入50年代之后,其写作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小说创作.(沈从文,张爱玲,徐訏,钱钟书)2,另外一些小说家,开始了他们在取材,艺术方法,作品风格上的改造,以适应新的文学时代的需要.(老舍《龙须沟》,萧军在被整肃之后创作《五月的矿山》))二,小说体裁的状况1,两极分化现象:长篇和短篇.2,出现分化的原因:长篇可满足史诗情结和表现伟大的时代的需要,短篇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对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功能"上的根据.三,小说题材的分类和等级1,题材的分类作为分类的尺度,有社会生活"空间"上的工业,农业,军队,学校等,有时间上的历史题材,现实生活题材等.这一分类,在实质上包含着"阶级"区分的类别背景,同时,也表现了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而非"个人日常生活")作为题材区分的根本性依据.2,等级的确立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即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低.类别的严格区分,与等级上的清楚排列,是紧密关连的.划分等级的原则:工农兵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的生活,公共生活优于私人生活.3,小说创作情况在5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显得较为沉寂.《铜墙铁壁》(柳青),《风云初记》(孙犁),《保卫延安》(杜鹏程)等,是比较重要的几部.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长篇出版的数量大为增加,且出现了一批体现这一时期小说创作水准的作品.因此,这个阶段,常被当时和后来的批评家称为长篇小说的"丰收"(或"高潮")期.红色经典:"三红一创保青山(林)"另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姚雪垠的《李自成》浩然的《艳阳天》等四,十七年小说特点——形态的单一化趋向1,内容的单一化A在40年代后期,对言情,侠义等主要类型的现代通俗小说的批判,使"通俗小说"在当代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B体现对"最积极"的生活现象(如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的正面评价的小说,处于最值得肯定的位置上.C揭露,批判性质,或幽默,嘲讽的小说,其价值地位受到怀疑.2,表现形式的单一化A写英雄典型,写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设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线索的小说的主张,取得绝对统治地位,成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主要尺度.B受到怀疑,拒绝的小说形态,包括a"诗化","散文化"小说,即使有这样的作品出现,难以获得较高的评价.b侧重表现心理活动,尤其是复杂心理矛盾的那种作品.c冷静的,"观照式"的"写实"风格作品.革命历史小说一,革命历史小说概述1,革命历史小说的内涵: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到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2,繁荣原因:1)亲历革命斗争这一历史进程的作家的情感需要.2)新生的政权理所当然地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3)东西方冷战,中苏意识形态的论战,以及当时流行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解放全人类"的思想观念的影响.3,代表作品:(两极分化)A长篇《铜墙铁壁》《风云初记》《保卫延安》《铁道游击队》《小城春秋》《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战斗的青春》《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苦菜花》《三家巷》《红岩》B短篇《山地回忆》(孙犁),《百合花》(茹志鹃),《黎明的河边》(峻青),《党费》(王愿坚),《三月雪》(萧平),《万妞》(菡子)等.4,长篇创作高潮期的成就与特色(教材317页)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被当时和后来的批评家称为长篇小说的"丰收"期.时代局限性5,叙述方式:1)一些作家,在长篇小说中追求对于历史的"史诗性"把握.2)另一些作家,则加入一些"传奇"因素,而接近现代"通俗小说"的模式.3)个别作家更愿凸显他的现实处境下的情绪,以之作为对往事回忆的触发点.如《百合花》.6,战争文化背景下的美学观念:首先表现在作家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视角去描写战争.其次,战争形态使作家养成了"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其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被作为固定的审美模式,并以此形成了统一的审美风格特征.二,战争小说的巨构性探索:《红日》1,作家和作品概况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是最先引起广泛影响的战争小说,但艺术上比较粗糙,远逊于之后吴强《红日》.这部长篇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2,艺术创作的独特之处:小说在战争观念和小说美学上体现出来的创新性和探索性.首先,以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性故事.(与《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小说不同,由写游击战转写阵地战,从微观到宏观)其次,小说对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丰富性有较好的刻画,突破了当时同类创作中存在的局限.如没有把解放军官兵刻画成完人,也没有对敌人一味地丑化.第三,小说在战争与和平场面的相互对照,转换的描写中,既在叙述上体现了适度的节奏感,又在战争观念上隐含了对时代共名的某些偏离.(如过于热衷战争本身,本身就会体现出一种战争狂人心态.张爱玲: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与注重人生安稳的一面,后者是前者的底子.)3,缺陷:缺乏对战争本体的深层思考――共性问题.*中西战争小说区别:(《三大战役》与《拯救大兵瑞恩》)西方战争小说,重在通过战争表现对人类的命运,通过对个体命运遭遇的观照体现对人的存在意义和生命意义的思索,中国战争小说重在表现战争中的群体风貌,战争的整体和现实结果.与此相应的是,中国作家对战争中大量存在的暴力,血腥的回避,对英雄之外的大量普通个体命运和生命价值的忽视,这都是现代战争文化规范对作家主体的制约的结果.三,战争小说的传奇性:《林海雪原》("虚构契约"与"事实契约")1,作家情况以及主要内容:作家曲波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团指挥员,指挥过解放军的一个小分队在东北牡丹江地区的林海雪原的剿匪战斗.《林海雪原》反映了作家的这段生活经历,即描写一支由36位侦察兵组成的解放军小分队,在东北长白山林区和绥芬草原追剿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的故事.2,创作特点:1)对英雄人物的塑造是《林海雪原》的一大特色,在人物性格配置上又受到了民间传统小说的"五虎将"模式这一隐形结构的支配.(《三国演义》中蜀国五虎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杨子荣:"智取威虎山" 在官匪,红黑,"正反"之间辗转腾挪的一个角色.与座山雕第一次交谈:(黑话/红话)座山雕:天王盖地虎.(你好大的胆!取来气你祖宗.)假胡标(杨子荣):宝塔镇河妖.(要是那样,叫我从山上摔死,掉河里淹死.)座山雕:脸红什么 假胡标:精神焕发.座山雕:怎么又黄啦 !假胡标:防冷涂的腊.八大金刚:么哈 么哈 假胡标: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无法将英雄人物完全纯净化.2)在结构布局上,《林海雪原》也带有比较明显的"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而且在传奇的意义上更加夸张了所谓"好人特别的好,坏人特别的坏"的模式.杨子荣形象的塑造体现了这种模式的矛盾性所在.3)《林海雪原》虽然也暴露了土匪极其残忍的本性和描写了解放军战士的英勇牺牲精神,但在描写主要英雄人物时始终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基调.3,缺陷和不足:过于夸张和煽情的描写,过于陈旧的表现英雄人物的模式.四,战争史诗性的追求:《红旗谱》作家情况以及主要内容:梁斌著.《红旗谱》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故事背景三代农民:朱老忠的形象意义:承上启下,是当代文学中一个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农民革命英雄的艺术典型.豪爽仗义,不断提高的革命觉悟.成就:首先是史诗气度.小说写北方农村各阶级的人物,波澜壮阔的画面,从大革命一直写到"九·一八",指出了自发斗争的失败的必然性,得出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有革命的成功.其次是人物形象的时代性,革命性和民族性.再次民族风格的探索.1,故事内容,人物风貌,生活风习,自然风光→地方色彩,民族风格2,继承古典小说及国外的手法和形式,形成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①故事性强②人物性格特征用行动和语言来刻画③章法,结构继承我国古典小说, 5,不足:作者梁斌想把它写成史诗,却写成了一部革命传奇.五,家族与历史的命运结合:《三家巷》作家情况以及主要内容:1959年出版,欧阳山著.以20年代的广州为背景,将个人的成长道路,家族的兴衰沉浮与历史的风云变幻融为一体.描绘出中国革命初期既轰轰烈烈又错综复杂的时代画卷.取材的典型化与生活化还原《三家巷》的叙事是从《子夜》模式发展而来,书中每个人物都是某种阶级的典型.但其间的多元复杂关系,尤其是对不同阶级出身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多元复杂关系的描写,打破了一般现代历史小说把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简单化庸俗化的思维定式.作家选取三家巷中周,陈,何三个家庭来着笔,生活化地显示出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生成(陈),官僚地主阶级的发迹(何)和世袭工人的觉醒(周).周炳性格的复杂性打铁出身(阶级基础)的知识分子(思想包袱).憨直,软弱,幼稚,温情而不切实际,富于幻想等性格弱点.与周炳性格构成直接有关的是两个女性:区桃(用心最深)和陈文婷(着墨最多).4,艺术特色选择了对重大的历史事变的侧面描述的角度.人物创造上,有着性格复杂性的人物5,争议:侧重日常生活情景和亲友,恋人之间纠葛的描述,重视社会风俗的细致描写,以及周炳,陈文婷等的行为和思想感情状态.六,革命历史中知识分子的成长——《青春之歌》作家与作品内容:杨沫(1914—1995),其《青春之歌》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可以看到以作者30年代的生活作为写作素材的明显根据.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之间的社会政治风云和事变.与《芳菲之歌》(1986)《英华之歌》(1990)共同构成"青春三部曲".(有三部曲的通病)2,主要情节与林道静形象:不断追求,三次决裂:与封建家庭决裂,与余永泽决裂,与小资产阶级自我决裂.在终于找到最终的追求目标之前,林道静告别了没有亲情的亲人(亲情),告别了不可爱的爱人(爱情),告别了旧的小我,最终回归大我,忘掉自我,成为一张典型的革命面孔.究竟是一个找到自我的人,还是一个失去自我的人 找到了共性,失去了个性.甘心做革命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3,小说特殊的因素.首先,它同时是关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道路的故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何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能否被许可或承认则是另外一回事,多少有点一厢情愿.其次,还多少牵涉到女性命运的主题:女性对男性的脱离(余永泽)与依附(卢嘉川,江华),即使是革命女神,也不能脱离革命男神的召唤和指引.第三,血统论问题.血统意识的形成依赖于两个方面:一是血缘,二是社会地位.当血缘观念与一定的社会地位相结合,并以社会地位的高低来确定血缘的优劣和尊卑贵贱,且试图以血脉的自然延续性来说明社会地位"世袭"的合理性时,血缘观念就演变为血统意识.林道静的血统是双重的:"我是佃户的女儿,又是地主的女儿.""我身上有黑骨头,也有白骨头."生父是地地道道的官僚地主,生母是却是真正的受压迫受侮辱的农民之女,这是她走向蜕变的合法性前提.3,艺术上的得失:小说结构前半部较为完整,后面则略嫌松散.对林道静的情感,心理的刻画细致真切.许多场景的描述,能表现出特定时代,地域的气氛和特征.但作品的语言缺乏个性,也缺乏变化;在长篇写作上,运用多种叙事手段的意识不很自觉.七,革命英雄群像的刻画:《红岩》1,组织生产的成功实践196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罗广斌,杨益言著.1958年,罗,杨两人因一段共同的革命经历携手合作,撰写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后在此基础上写成的长篇小说《红岩》,《红岩》约十年的成书过程,是当代文学"组织生产"获得成功的一次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红岩》的作者是一群为着同一意识形态目的而协作的书写者们的组合.时代性的成功,不到两年发行量达400万册,80年代达800多万册,创当代长篇小说发行之最.2,主要内容小说以"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现重庆城内的学生运动,地下斗争,集中营的狱中斗争,以及川北农村的武装斗争. 3,英雄群像的塑造在这部小说中,革命者(许云峰,江姐,成岗,华子良,齐晓轩等)与敌人(徐鹏飞等)的关系,被安放在两个政治集团,两种人生道路和两种精神力量的较量的格局中.4,艺术特色:多线索网状式的结构特点5,不足:人物语言缺乏个性化八,短篇小说创作峻青《黎明的河边》2,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粮食的故事》3,代表作分析:茹志鹃《百合花》⑴"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人性美的展示情节:送女文工团员(我)――向新媳妇借被子――小战士牺牲后新媳妇为其缝衣服主题: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主题,通过描写和讴歌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敬爱子弟兵来表现.一种回顾与眷恋,暗中包含着对现实人情的一种隐忧(可同忧却不可同乐,人际关系远不如战时简单纯净)人物形象:小通讯员,新媳妇⑵艺术特色1,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2,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精神面貌 百合花被子的作用3,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第三节 十七年现实生活题材小说一,现实生活题材小说创作基本情况三种类型:农村,工厂,知识分子1,反映农村生活1)艺术形态的两个发展趋势一是对表现"现实斗争"的强调 二是为了达到描写上的"深入核心"2)题材类型1.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2.写农业合作化运动.反映农村生活,展示农民精神风貌.3.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3)代表作家当时有两个艺术倾向不同,都有很大影响的两大创作群体:一是赵树理等山西作家.另一是柳青,王汶石等陕西作家.较重要的还有周立波,李准,浩然等.2,反映工厂,城市生活周立波《铁水奔流》,艾芜《百炼成钢》,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草明《乘风破浪》,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3,反映知识分子,当代青年生活突破"禁区"的小说干预现实的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刘绍棠《田野落霞》,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表现人情人性的作品: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丰村《美丽》,陆文夫《小巷深处》.二,赵树理的小说及"赵树理方向"1,赵树理(1906—1970),山西沁水县人.不做文坛作家,而要做文摊作家(不同于五四作家的启蒙主义的立场).民间立场,政治取向.2,《三里湾》1)创作背景:建国后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2)主要内容3)人物形象落后典型:A,村长范登高B,富裕中农"糊涂涂","常有理","铁算盘","惹不起"一家C,袁天成一家. 先进典型:A,党支部书记王金生的一家B,普通社员王满喜 4)艺术特点:吸取和继承了民族文艺的传统手法描写人物,传神的"白描"手法.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注意开门见山及故事的连贯性.浓郁的生活气息,健康,幽默的情趣. 语言明白晓畅,生动活泼,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5)不足之处:作品中描写的矛盾冲突收缩得过于匆忙.有些地方叙述过于冗长.三,孙犁的《铁木前传》1,孙犁与荷花淀派小说语言朴素,柔美,清丽,不事粉饰雕琢,但极富表现力.被誉为"小说的诗,诗的小说."为核心代表作家.2,《铁木前传》1)创作动因和作品主题:从大处讲是表现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而实际上却又一个只可同忧,不可同乐的故事(嫌贫爱富).2)主要内容: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的多年友谊在财富(贫富差距)面前破灭的故事.3)人物形象:小满儿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塑造得是非常出色的.4)艺术特色着重于写人物的命运和思想的变化,显示出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塑造人物时注意选择充满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生动细节;相当的笔墨来抒发感情,追求诗和散文的意境,创造出特定的抒情氛围.四,柳青的《创业史》1,作者简介: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吴堡县人.2,《创业史》1)故事梗概: 2)人物形象分析:A,梁生宝: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一个平凡而又高尚,踏实而又有理想的农业合作化带头人.B,梁三老汉: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要数梁三老汉这一形象.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和狭隘小生产者观念的旧中国农民的典型.C,蛤蟆滩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 3)艺术特点:(1)艺术构图深广宏阔.(2)艺术描写细腻多姿.(3)抒情议论深沉精辟,能让读者深受启发.4)局限:政治理念过重,有图解政治之嫌;对人物主要采取阶级分析法,人物的丰富性和矛盾性展示不够.五,周立波《山乡巨变》1,周立波(1908—1979),湖南益阳人.2,《山乡巨变》1)主题内容2)人物形象A,刘雨生是一个描绘得成功的新一代农民的生动形象. B,在老一代农民中,亭面糊和陈先晋的形象是写得很出色的. C,王菊生,张桂秋这两个富裕中农也写得很有个性特色. D,邓秀梅作为运动中党的领导者形象,也是刻画得较为生动的. 3)艺术特点首先,作者善于把火热的斗争生活融化在娓娓动听的日常故事中,使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感人的艺术力量.其次小说往往把对时代的新生活,新人物的描写与充满诗情画意的农村风景画,风俗画的描绘结合起来,使它不仅表现出深刻的思想,而且创造优美的意境,抒发了高尚的情怀. 再次小说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不但生动,朴素,而且富有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4)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去农村阶级斗争理论模式的影响,造成了形象的矛盾性.六,周而复《上海的早晨》1,周而复,原名周祖式,一九一四年生于南京,祖籍是安徽旌德县. 2,《上海的早晨》1)题材内容的新开拓描写了建国后党领导工人阶级对民族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2)人物塑造特色朱延年 徐义德3)结构特色:作品的结构比较严谨,顺叙,倒叙安排得体.七,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1,杜鹏程,原名杜红喜,曾用笔名司马君.2,《在和平的日子里》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梁建,阎兴,张如水艺术风格:哲理与诗情结合,充满激情和哲理的探索.八,短篇小说创作(一)李准与《李双双小传》1,李准(1928— ) 2,《李双双小传》改编的电影剧本《李双双》 A,人物形象李双双是个勤劳正直,大胆泼辣,精力旺盛的农村妇女孙喜旺善良,憨厚,热爱劳动,有着纯朴的阶级感情,但旧社会的复杂经历,却在他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B,《李双双》中的民间艺术的隐形结构:隐形结构:是五六十年代文学创作的一种特殊现象.当时许多作品的显形结构都宣扬了国家意志,但艺术作品毕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宣传读物,由于作家们沟通了民间的文化形态,在表达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民间形式,这时候的民间形式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本,它把作品的艺术表现的支点引向民间立场,使之成为老百姓能够接受的民间读物.这种艺术结构上的民间性,称做艺术的隐形结构.《李双双》的隐形结构是来自民间表演艺术中的"二人"对戏的模式,这在民间地方艺术中是很普遍的形式(如东北二人传).即一个心直口快,泼辣大胆,纯洁乐观的旦角(妻:李双双)和一个自私胆小,好心善良,趣味横生的丑角(夫:喜旺)展开性格冲突的轻喜剧.《李双双》的人物性格的喜剧性也来自民间.李双双的性格里有着中国传统民间文学中的快嘴李翠莲的性格遗传,大胆泼辣,无所顾忌,敢笑敢哭.有没有注入民间的艺术精神往往成了那个时期艺术创作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二)马烽与《我的第一个上级》1,马烽(1922— ),山西孝义县人.2,《我的第一个上级》老田的形象:先抑后扬的对比手法及作用:*山西作家群的艺术风格特点1,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创作流派2,内容贴近生活,具较浓厚的"土气"3,文笔平易,朴实,在形似笨拙的言语中略带幽默(三)王汶石1,主要创作2,创作特征1)王汶石曾被称为带着微笑看生活的作家,他常以轻快,喜悦的笔墨,描绘我们丰富多采的农村生活.2)王汶石以对新生活的敏感,捕捉和描绘生活中的新事物,新内容,新气象,为社会主义农村的生活画面不断增添新色彩. 3)王汶石很善于为他的新人形象创造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又有时代特点的环境, 3,王汶石的创作弱点.落后的,被批判的,可以作反面教材的人物被忽视九,突破禁区小说(一)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二)邓友梅《在悬崖上》(三)宗璞《红豆》(四)陆文夫《小巷深处》代表作分析《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成长小说,批判小说)1,王蒙 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勇敢地,敏锐地触及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社会矛盾,对生活进行了大胆的干预. 1)《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主题思想2)刘世吾形象及意义 3)林震的性格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1950年婚姻法颁布之后,全国掀起了反对封建包办,争取婚姻自由的热潮。这一现象自然引起了文学上的关注。在建国初期以婚姻题材为主题的创作中,以马烽的《结婚》和谷峪的《新事新办》为代表,大多从对婚姻法的宣传、呼应上着手,用文学手法对人们群众行政治教育的功能。但是,也有一些描写婚外恋情的作品把思考的触角伸向婚姻的深层,从家庭婚姻的矛盾、分裂中寻求意义。其中,以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和丰村的《美丽》等小说较具有典型性。这些小说中始终贯穿着一条明显的主线,即着重体现出革命、婚姻与“情爱”交错复杂的关系,从一个侧面给我们留下了50年代婚姻的复杂图景。 一、“新的人物”:情爱发生的可能性 《我们夫妇之间》并非一篇直接表现革命年代中的情爱的小说。但这篇小说中塑造的“新人”形象以及对城市日常生活环境的描写,已经为情爱的出场做好了铺垫。不过,这显然不是萧也牧的本意。在他的检讨《我一定要切实地改正错误》中,他这样回顾写作的缘起: 写《我们夫妇之间》的原来企图是,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琐事,来表现一个新的人物,这个人物有着坚定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和旧的生活习惯不可调和;这个人物的性格是倔强的,直爽的,然而是有缺点的,那就是有些急躁,有些狭隘。但这些缺点并非是本质的,这个人物就是小说中的张同志。为了烘托这个人物,拉了个知识分子出身的李克来作陪衬。 而事实恰恰相反,在小说《我们夫妇之间》中,作者所倾力表现的“新的人物”并不是张同志,而是处处受到批判的李克。李克是一个十分符合革命日常化的真实人物。他在城市接受教育和熏陶,在烽火中从事革命工作,当最后归来的时候,他的所言所感所为所喜,十分真切地表达了他与城市的内在关联。 李克的新人形象主要体现在,作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他对新鲜而陌生的城市生活充满热切的向往和期待。小说的第二部分写他们进城,作者通过李克的眼睛述说他所看到的城市:“这城市,我也是第一次来,但那些高楼大厦,那些丝织的窗帘,有花的地毯,那些沙发,那些洁净的街道,霓虹灯,那些从跳舞厅里传出来的爵士乐……对我是那样的熟悉,调和……好像回到了故乡一样。这一切对我发出强烈的诱惑,连走路也觉得分外轻松……”以至于“我暗暗地想:新的生活开始了!” 当然,作为“陪衬”,作者并没有在李克身上花费太多的笔墨,都是把他放在与张同志相对比的状况下进行叙述的,在几件日常琐事上,比如吃饭,抽烟,稿费事件和跳舞,都是与张同志的行为有鲜明的对比。不过,也正是在这几件事上,李克对吃饭、抽烟的讲究,对稿费的预算(买皮鞋,纸烟,看电影,吃冰淇淋),对文娱活动(跳舞)的爱好,充分地表现出他从战争年代的革命者向建设年代的日常生活中的“城里人”的转变。也就是说,李克的“新”,并不是建立在同张同志的落后作斗争和努力改造她的行为上,而恰恰是落实在看起来似乎与这些并无多大关联的“负面”表现上,正是借助于这些“负面叙述”,李克的“新人”形象逐渐的站立起来。 值得关注的是,正是在这些“非原则问题”上面,李克同张同志的感情有了裂痕。因为他们的“感情、爱好、趣味……差别是这样的大”。这说明,在进城后的日常化环境中,由于种种的原因,张同志成了一个永远都走不进去的陌生人,而作为情爱产生的场所的城市日常化环境已经形成,在这样的环境中,李克和张同志之间的隔膜已经不可避免的产生。因此,他们婚姻之间出现裂痕也是自然而然了。这样,在对“新的人物”的处理上,萧也牧的写作企图和文本叙述实际上形成了一条裂隙:创作企图上力求树立的“新人”在文本中却成为“落后”的典型,作为“陪衬”人物的李克在读者面前却愈加生动起来。这也是这篇小说日后受到批判的主要原因。 二、婚姻内外:“情爱”的发展及其限制 较之于《我们夫妇之间》“情爱”缺席在场的朦胧状态,邓友梅的小说《在悬崖上》则是有意识的把“情爱”作为考察的对象。他在创作谈中明确的指出:“有好久了,我想写一篇反映夫妻生活中的道德观点、思想品德等方面的作品”,并且“要按着生活本身的样子把它再现出来”。 如果说在李克和张同志那里,进城后的革命日常化环境中,“情爱”的表现还相当“暧昧”,李克的小资产阶级情调还只是在内心盘旋不定,从而在一定能够程度上弱化了“情爱”的力量的话,那么,到了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在“我”(技术员)和妻(团支书)之间,已经有了一个第三者的存在。“情爱”不仅有了实质性的变化,而且更指向了人物的内心。“我”通过同第三者的密切交往,达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了将“情爱”观念转换成现实的情感基础。而在第三者加入情感博弈之后,以革命道德为价值主体的女性又将怎样守护自己岌岌可危的婚姻? 作为革命干部,团支书已经与刚刚进城时的张同志形象大为不同。虽然她也很质朴,在家庭生活上勤俭节约,追求政治进步,有很强的党性原则,不太讲求生活情调,但她已然走出了张同志在进城之初的陌生和不适应,融入了城市的日常生活,在新的岗位上享受生活的乐趣,并且收获了爱情的成果。这样的生活对团支书这样的革命者来说应当是美满的。但是,加丽亚的出现打破了这个世界的均衡。加丽亚是设计院的雕塑师,刚从艺术学院毕业,年轻,漂亮,有风度,富于艺术气质。加丽亚的这些特点引起了作为设计员的“我”的注意。在与加丽亚的接触交往中,爱情逐渐转移,家庭生活的危机开始出现……很明显,在《在悬崖上》中,邓友梅呈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女性形象:质朴的革命干部和富有风度的艺术家。二者的最大不同在于价值取向的不同定位。在团支书那里,她所接受的革命教育和所从事的革命事业,都塑造了她处处追求革命的进步,政治的进步,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这样来要求自己。因此,她在无形之中使自己的日常生活政治化了。而对于加丽亚来说,她的出身(父亲是音乐家,母亲是个德国人)就足以保证她能在一个充满温情、艺术气息浓厚的环境下成长,这是一个完全和革命无缘的环境,造就了她个性上的自由,放任,艺术学院的学习又赋予她艺术家的气质。她对生活的态度自然吸引周围的人的关注,但她对生活的随便又引起人们对她“轻浮”的指责。

《在悬崖上》是1956年发表的邓友梅的一篇短篇小说。读完这个小说的第一遍,觉得作者给了一个圆满的结局,是不是太便宜男主了,这种就应该让他一辈子后悔,既然当初是你给了承诺,之后又精神出轨,就应该得到惩罚。但是读完第二遍后,发现这个圆满的结果会是必然的,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国家背景已经决定了它的结局走向。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独立意识,使50年代中期的文艺领域呈现出了空前的活跃。虽然如此,但因这些作家都生活在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里,其思想观念、情感方式、价值标准等依然会带有特定时代鲜明的烙印,也就使得《在悬崖上》的结局发展走向必然如此,是传统叙事小说的必然的大团圆收尾。 男主人公技术员对他妻子和对加丽亚的感情,到底哪一种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爱情呢?或许是妻子,或许是加丽亚,又或许两种都不是。他对妻子的感情最初是源于感激,紧接着便是尊敬,最后可能才有一丁点的单纯的爱的成分吧。他的妻子在当时就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勤俭持家,温柔善良,完全是当时人眼中的“女神”。就算是在结婚后,男主人公也一直是在妻子的引领下,朝着优秀党员和红色专家的路线发展着的,他自己也承认始终觉得妻子高自己一些(思想地位)。而相比较于妻子,设计院新来的中德混血儿加丽亚,身上更多的是漂亮、活泼开朗、热情大方,所到之处都是欢声笑语,带给人们快乐以及新的不同于当时其他女性的东西,一下子就抓住了大部分男青年的目光。所以在加丽亚出现后,作为已婚男人的“我”仍然被她吸引,被以她能主动接近“我”而感到骄傲。因为加丽亚的闯入,自己对妻子的感情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而不自知,会自己莫名其妙的觉得妻子在“监视”着自己,导致自己和妻子的感情越来越坏,愈加厌恶妻子,而愈加热恋于加丽亚,暗自将她们做比较,最后想到了和妻子离婚而与加丽亚结合,可事实是自己与加丽亚是绝不可能在一起的,因为文中有很多处暗示,加丽亚不愿意抛起“姑娘”的金招牌,而且她也只把男主人公当做哥哥而已,是他自己因为加丽亚的某些可能无意的语言而胡乱臆想,前面或许觉得男主人公对加丽亚是含有真正爱情的意味的,可是遭到加丽亚拒绝后,他却是和他之前认为的那些青年一样,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心里甚至开始有点憎恶起加丽亚来了,所以这也根本谈不上真正的爱情。这一切可能由于他是才从学校出来的大学生,本身对爱情的界定就不明确。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目的也在于呼吁人们重视家庭伦理情感问题,同时一个个的小家又可以组成社会及国家这些大家庭,也就从家庭伦理上升到了社会层面的情感伦理问题。其实,联系到现在的社会,这样的事也是极常发生,一直存在的,直到现在,社会上对女性的认识及看法仍旧多种多样,也是出于人的本性,已经得到的就不会过多去在意,常常会被想得到而未得到的东西吸引,从而走向“歧途”,这也就不单单指夫妻或情侣的情感问题。 小说中的人物都带着作者的一些主观意识描写,其实在文章“我象一个参加长途竞走的人,半路上贪恋一株新异的花草,忘了路标的指示,走起弯路来”中就已经很明确的把加丽亚摆在了要批评的位置上,加丽亚就是那株“新异的花草”,是因为她,“我”才走起弯路来的。在当时,虽说是双百方针实施时期,倡导文艺自由,但这篇小说仍旧受到了激烈争论,其争论的对象自然也是对“加丽亚”形象的描写刻画。作者的题目为《在悬崖上》,但全篇没有提到“悬崖”二字,这的“悬崖”也就是代表着一个意象,说不清道不明,但是读者看完之后仍旧会明白这个“悬崖”到底是在指什么。它表示技术员夫妻二人的感情的波折,也表示这与加丽亚的纠缠,最终因加丽亚的拒绝以及技术员妻子的宽容使得技术员悬崖勒马,没有走向深渊。

与断崖上斗士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1]蒋正冶: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三国演义》主题研究述评2007(1)[2]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3]陈 辽:智谋精粹古为今用--读《“三国”智谋精粹》1993(4)[4]边 勋:论《三国演义》中智谋描写的历史影响和社会价值[5]郭百秋:《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你好,这里有 22709希望对你有帮助!

孙中山的人权思想 2001年2月13日 16:14 杜钢建 关于孙中山人权思想的内容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学术界同仁已经在不同程度上作过探讨和论述。本文旨在讨论孙中山人权思想的实质和倾向,并联系现代中国思想界状况及未来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努力揭示孙中山人权思想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近百年人权思想史上,孙中山人权思想无疑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上面深深烙下了民权主义的印迹,反映出近现代中国人权思想的曲折历程和艰难险阻,孙中山的人权思想是民权主义的,而不是人权主义的。这一点决定了孙中山人权思想在本质上是集体本位主义的。集体本位主义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界始终占主导地位。与之相应,孙中山的民权主义的人权思想自形成以来便一直以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以人权主义为标志为旗帜的人权思想在本质上是个人本位主义的。个人本位主义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界始终处于下风,与之相应,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研究孙中山的人权思想,不能不在总结近百年人权思想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孙中山思想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当代中国固然需要研究和宣传民权主义,但更需要认识倡导人权主义。 一 近代中国人权思想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沿着两条路线进行:一条是个人本主义的思想路线。前者在理论渊源上更多地接受了近代西方个人主义人权理论传统;后者在理论渊源上更多地接受了中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想传统的影响。孙中山的人权思想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问题上徘徊于两条路线之间。然而,从总体上和结构上看,孙中山的人权思想具有明显的集体本位主义倾向。孙中山的民权主义的人权思想与严复、陈独秀、胡适等人代表的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路线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区别。� 就民权和人权的观念而言,孙中山最早接受的是民权观念的影响。在其民权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起先人权是被包含在民权之中的。他在针对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制度进行批判时所讨论的大量问题既是民权问题,也是人权问题,由于民权和人权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且在含义上有交叉和相同的方面,所以孙中山乃至近现代许多思想家在探讨民权问题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不同程度上论及人权问题。孙中山对人权问题的探讨既有自觉的一面,也有不自觉的一面,孙中山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观念作过大量的介绍和宣传,此种介绍和宣传最终是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民权主义纲领服务的。 早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孙中山就充分阐述了“国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和改革主张。在当时朝庭上下仿行西法兴利除弊的改革形势和氛围的影响下,孙中山一方面积极上书为民请命。另一方面努力组织兴中会,意在创立“合众政府”。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传统与近代西方共和制度经验相结合,逐步形成孙中山的民权主义。1905年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近代西方相继出现的三民主义思想归结为“皆基本为民”。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一直被他视为“政治革命的根本”。而民权主义的核心内容归结起来就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民权主义所关心的是政体问题,是统治权力归谁掌握的问题。[1]民权主义与人权思想的关系表现为孙中山关注的是集体意义上的民权,而非个体意义上的人权。民权主义与人权思想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于“国民”观念。国民在法律关系上应当是平等自由的。平等自由的国民不堪忍受君主专制政体,从而有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的需要。使国民人人平等成为孙中山早期民权主义的奋斗目标,国民观念当然涉及个人的人权问题,但在总体上它所要实现的直接目标是集体意义上的民权,孙中山讲国民主要是从“国民全体”意义上而言的。国民全体被作为与君主个人相对立的权利主体看待。民权主义中的民权主要指国民全体之权,当然,其中包含个体意义上的国民。由于“国民”概念摆脱不了个体含义,单个个人也可称之为国民,所以随着孙中山的集体本位主义倾向日益膨胀,后来他更多地喜欢使用“人民”的概念来解释民权主义。“人民”一词纯属集体性质的表述。任何单个个人是不能称之为人民的。民权也就被理解为人民之权。“共和国皇帝就是人民”[2],人民在理论上被捧到至高的位置。 尽管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具有集体本位主义倾向,但他对“国民”、“民权”观念的热情宣扬对于传播和普及民主思想,对于抵制封建专制主义和推进革命斗争,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这是众所周知的且已载入史册的事实,况且在当时的时代条件决定革命首先需要关注的是统治权力掌握在谁的手中的问题。几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经将人民完全推到了君主的对立面”。同专制君主相对的是正是普遍化了的被统治阶级—人民大众。同时,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使民族矛盾激化到无可复加的地步,在国内外重重对抗关系中,人民或国民全体的地位问题成为一切革命斗争的焦点。夺取政权实现民权自然而然地成为革命斗士们的历史任务和崇高理想,在民不聊生战乱频仍国难当头的乱世,个人的人权同民众整体的灾难相比,便会显得不那么引人注目。客观形势已经发展到不夺取政权实现民权便无从保障个人人权的地步,在孙中山及其他革命者的心目中,民权自然会比人权重要得多。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民主立宪制度实现后,人权问题自然会随之迎刃而解,这是当时在革命志士中普遍流行的看法。� 民权的实现意味着人权的实现,这在道理上已经被当作不言自明的真理。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孙中山在将民权上升到主义高度时,便以为人权也会随之上升。以民权带人权、以民权保人权,这的确是孙中山提出民权主义时的初衷,在早期孙中山提出民权主义理论时,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的民权主义会导致排斥人权的倾向出现,尽管在后期他实际上已经自觉地走上以民权压人权以民权挤人权的道路,但在早期他的确是想以民权带人权以民权保人权。在孙中山的思想中民权与人权的关系终于从一致走向对立,这种令人遗憾不解的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理论原因。在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发展中,民权与党权关系的变化是导致民权与人权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 要夺取政权,必须缔造一个革命党,这是一切企图走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人们年遵循的常识。具有暴力主义倾向的孙中山从革命初期就一直努力组建革命党,并逐渐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努力提高党的地位,在党与民的关系中,起初党在理论上从属于民依附于民,党权在民权之下,这在孙中山早期思想中是确切无疑的。但是,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激化,兵权日益显得重要。“革命之志在获民权,而革命之际必重兵权”。(孙中山:《与汪精卫的谈话》,《孙中山全集》第一卷,289页。)重兵权是革命本身的需要。谁来掌握兵权呢?当然是领导军政府的革命党。党权的重要性是从兵权的重要性中引伸出来的。在革命之际,兵权重于民权,党权又重于兵权,这在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中也是明白无误的道理,他将革命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和宪政三个时期或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和宪法之治三个阶段,在这三个时期或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和宪法之治三个阶段中的事情,此前的军政和训政都得由“革命党”来主持。在漫长的革命程序中,民权一再被推迟,人权也就更提不上议事日程。[3]党权成为革命的关键,民权的重要必在革命和建设中都不得不让位于党权。随着革命程序论不断深入党心军心民心,党权高于民权重于民权的观念也就被普遍接受了,从兵权重于民权到党权重于民权,这在逻辑上和实践中都是必然的结果。 党权重于民权高于民权的观念的形成,与孙中山思想深处的英雄史观和独裁倾向分不开。民权实际上被理解为统治权力,而人民则被理解为奴性十足的后知后觉的群盲。在这些群盲被改造以前,民权当然只能归属于革命党。人民必须由党来教训;党在教训人民的过 程中可以使用强迫手段和专政工具。在孙中山的心目中,党比人民伟大得多、崇高得多,在民权主义的旗号下,人民早已被架空,民权被党权取代,民权被党权鲸吞,人民的地位在伟大英明的党的面前无形中被降低到无知无识的“皇儿”地位,孙中山说:“中国奴制已行了数千年之久,所以民国虽然有了九年,一般人民还不晓得自己去站那主人的地位。我们现在没有别法,只好用强迫手段,迫着他来作主人,教他练习练习”。又说:“共和国皇帝就是人民,以五千年被压作奴隶的人民,一旦招他着皇帝,定然是不会作的,所以我们革命党人应当来教训他,如伊尹训太甲一样”。[4]对于没有出息的人民,党有绝对的权力去教训他、强迫他。名义上人民是共和国的皇帝,但这个被戴上皇帝荣冠而不懂得怎样当皇帝的可怜儿还要接受母亲党的皮鞭教训,是党将皇权夺过来的,也是党想将皇权恩赐给人民。尽管此种恩赐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和理论上,事实上那还是遥远地未来不可知的事情,但人民必须为此感戴党,服从党,任凭党用专政手段来教训和开导。在“革命”的党的脚下,人民等待的不是如何享有民权,而是无期无尽的无数个人权利的丧失和牺牲。在党权压迫下,人民不仅未能得到民权,而且连人权都作为受教训受培养的代价付出了,这种现象在实践中的普遍出现肯定不是孙中由所愿意看到的,但他在理论上造就的党权意识在实践中必然会导致而且实际上导致了这种结果的出现,国民党掌权后的专政主义做法并未使孙中同清醒过来。 党权意识的膨胀终于改变了民权主义的初衷。孙中山由早年倡导人权自由一晚年反对讲人权自由的思想转变过程与党权意识的膨胀过程是一致的。他曾明确表示:“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与所谓‘天赋人权’者殊科,而唯求所以适合于现在中国革命之需要”。[5]什么是中国革命的需要呢?这就是党权至上,为了党国必须牺牲个人自由和权利。党权在革命中代表兵权,在建设中又代表国权,党和国家已经混然一体。在革命时期党权可以从兵权处找到至高无上的凭据;在和平时期党权又可以在国权的外衣下取得合法性。为了党国的利益,个人的自由权利算得了什么!“个人不可以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6]国家要得完全自由,领导国家的党就更需要无限的自由。在党国面前,个人自由、天赋人权这些曾经被作为理想追求的美好事物便统统成为充满危险和罪恶的东西。党国的团体利益集体利益要求将个自由天赋人权打入冷宫。“个人有自由,则团体无自由”;“自由这个名词,……如果用到个人,就成一片散沙,万不可再用到个人上去”。[7]一个政党在受压迫的时候往往向往平等自由人权而它一旦成为执政党以后,便要反过来压迫自由,不讲平等,废除人权,被压迫者翻身以后转过来继续压迫别人,这就是中国现代史的无情事实。此时,民权主义实际上发展成为党权主义,而且是一种在国权主义形式下的党权主义。 在孙中山后期的民权主义思想中,不仅人权被排除了,而且民权也被阉割了,党专政和党独裁一旦走出理论和书本,便在实践中横行无阻为所欲为。执政党的专政主义做法终于引起在野的共产党人士和其他自由派人士的普遍不满和抗争。孙中山学说中的反个人主义反自由主义倾向由蒋介石在实践中发扬光大了。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表现出来的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仇视心态正是对孙中山学说倾向的继承。当国民党将孙中山思想学说奉为圣经不容批评时,孙中山的思想学说便只能僵化固执下去,再也没有革新和复兴的机会,难怪胡适对“上帝可以否认,而孙中山不许批评”的现象充满了愤怒情绪和危机预感,孙中山身后发生的事情固然与他全人无直接关系,但他的学说中的集体本位主义倾向和反个人主义反自由主义倾向在执政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上起何种作用,这不能不看作历史留下的问号。�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理论从早期赞成个人自由天赋人权,到后期反对个人自由天赋人权,对于这种转变究竟应当如何看待和评价呢?这种转变究竟意味着从进步转向后退和落后,还是意味着从幼稚转向成熟?这个问题值得认真讨论,不容回避,乔丛启先生正《从幼稚到成熟—孙中山法律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载于《中国法学》1991年5期)一文中有许多精辟深刻的见解,但他将孙中山在自由人权问题上的思想转变也视为“从幼稚到成熟”的表现,对此笔者无论如何又不敢苟同。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认识和评价在权利问题上的集体本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也无从正确理解孙中山民权主义学说的现实意义。 二 近现代中国思想界在权利问题上一直存在着集体本位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的斗争。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严格地说来属于集体本位主义的范畴,而且还是集体本位主义的重要代表。因此,对于孙中山的人权思想的现实意义可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对于其中有助于增强民主观念民权意识以及有助于保障自由人权的内容应当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其中否定个人自由和人权的集体本位主义观点必须坚决予以摒弃。� 专制主义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传统。至今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民权意识依旧淡薄。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今天更有必要大讲民权,大讲人权,几十年来,极左思想的专制主义在人们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长时期中人权研究是禁区,不让讲人权的结果导致民权观念比孙中山时期还要倒退,且人权虚无主义思想极为严重。(请参见拙文《谈克服人权虚无主义》,载于《法律学习与研究》1992年1期。)从现在开始,不仅需要讲民权,而且仍然有必要将民权上升到主义高度来讲,在这方面,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依旧值得提倡和宣传,孙中山对民权的大声疾呼,对封建专制思想的激烈抨击,对照今天中国的现实来看,依然有其积极的意义。他关于五宪法的理论是其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五权分立相互制的思想对于增进民权保障人权有着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民权主义为旗帜的五权宪法理论对于今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赞成对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作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宣传,特别是基于海峡两岸的认同。可以说,过去一百年,中国需要提倡民权主义;今后一百年,中国依然需要宣传民权主义。 继承和发展孙中山的民权主义,需要克服其中与个人自由权利不相协调的反个人主义反自由主义倾向。民权主义与人权主义在本质上应当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根据孙中山对民权的理解,民权与人权本不矛盾。无论是他讲的选举、罢免、复决这些直接民权,还是他主张的人民主权和间接民权,在性质上都不是排斥个人人权。民权注重的是国民全体的权利;人权注重的是个人的基本权利。二者侧重的方面不同。这两方面的权利都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出于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孙中山后期的民权主度逐渐将民权与人权对立起来,将人民或国民全体的权利与个人自由权利对立起来,这就背离了民权主义的初衷,陷入了集体本位主义的理论黑洞。 孙中山没有意识到人权是民权的基础,更没有认识到人权主义是民权主义的前提。[8]在他的民权主义理论中,或者将人权依附于民权,或者以民权排斥人权,始终没有解决好民权与人权的关系。民权主要是指人民对国家的管理权利,并表示人民对公共权力活动的参与程度,人权则主要指个人作为人必需享有的基本权利,表明个人相对于公共权利活动的独立程度得到保障时,才能进一步谈到由众多个人组成的人民对公共权力的参与和介入。在个人的基本人权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空谈人民主权和其他民权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人权主义发达的社会,民权主义才有可能实现。对于近现代中国来说,首先需要实现的是人权,其次才是民权,如果在理论上需要对人权与民权作严格区分的话,人权的实现程度与民权的实现程度虽然有联系,但二者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对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来说,实现人权比实现民权更为迫切。人权的核心是自由;民权的核心是民主,争自由与争民主这两个目标虽然是一臻的,但在实践中应有先后顺序的差别,现代社会文明发展规律表现为自由度提高在前,民主度提高在后,然而孙中山和近现代的许多思想家对此不加区分。他们对于民主民权的问题比对于自由人权的问题抱有更为浓厚的兴趣。甚至重民主轻自由、重民权轻人权的倾向相当严重。在这方面,孙中山的民权主义理论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有着共同之处,二者一脉相承。[9]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思想界的兴奋点在于暴力革命和夺取政权,打的都是民主旗号。或者要使人民当“国家主人翁”。然而连自由民都没有当上的人民如何能经受得住皇帝或国家主人之类荣冠的重压,先当自由民恐怕才是正道。由此看来,民主主义民权主义须以自由主义人权主义为前提,这应当是不言而喻的道理。 孙中山思想中的集体主义倾向由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决定,今人对他不必苛求。然而,当前研究人权理论问题,对于极左思想造成的集体本位主义倾向必须进行揭露和抵制。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不知从何时开始社会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被划上了等号,而个人主义则被视为社会主义的障碍。极左理论家们经过长期营造,终于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贴上了姓“社”姓“资”的标签。集体主义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而个人主义则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其实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无必然的联系。集体主义源于封建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倡导集体主义的思想家也大有人在。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过的国家主义、工团主义等都是集体主义的表现。近代以来,反对个人主义、反对个人权利和天赋人权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层出不穷,特别是帝国主义时期,垄断资产阶级思想具有明显的集体主义倾向。[10]法西斯主义是现代集体主义的重要代表,封建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有共通之处。中国的“文化在革命”就是践踏个人权利蔑视个人人权的封建集体主义的特殊表现。邓小平将它称为“封建法西斯主义”,这一点也不过份。极左思想就是对封建法西斯主义的东西感兴趣。李大钊早在共产党成立那年就针对将社会主义与个人主义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指出,社会主义和个人主义是一致的。他研究二者的关系的得出结论说:“故个人与社会并不冲突,而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亦决非矛盾”。[11]然而,后来极左思潮不断膨胀,终于将社会主义与个人主义对立起来,公然贩卖集体主义,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巨大的灾难。� 孙中山学说中的集体主义倾向同几十年来极左思想的集体主义倾向虽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它们之间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它们都受到关于革命斗争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的影响,它们都从斗争形势需要出发,将党国利益同个人利益对立起来,强迫牺牲个人自由权利。如果说孙中山当年对革命斗争形势及其需要的估计和判断还有合情合理可以理解之处的话,那么极左思想对所谓阶级斗争形势及需要的估计和判断则是蓄意恶毒和天理不容的。极左思想打着社会主义幌子压迫个人自由权利,反对个人主义。他们的所谓社会主义,按照李大钊的说法,绝不是“合理的社会主义”。极左思想所推崇的集体主义实际上是“封建法西斯主义”。同孙中山的集体主义思想相比,极左思想的集体主义没有丝毫的诚意。孙中山的集体主义对集体抱有真诚的情义,大公无私;而极左思想的集体主义实质上是在集体的幌子下谋取私利,心怀卑劣。 鉴于极左思想的封建集体主义和人权虚无主义泛滥成灾,今天研究人权理论尤其需要倡导个人本位主义和人权主义。(请参见拙文《关于人权主义若干问题的思考》,载于《兰州学刊》1992年5期。)对于近现代史上的人权思想,包括孙中山的民权主义的人权观,应当实事求是地进行判断和评价。对于其中有利于发扬自由保障人权的思想,应当敢于继承和发扬;对于其中不利于自由人权保障的思想,要敢于揭露和摒弃。只有这样,人权思想才能不断沿着正确的方向演进。 [1]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323-331页。 [2] 《总理遗教》。 [3] 请参见拙文《论严复的“三民”人权法思想》,载于《中国法学》1991年5期。 [4] 《总理遣教》。 [5]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120页。 [6] 孙中山:《民权主义第二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敏282而页。 [7] 孙中山:《民权主义第二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敏282而页。 [8] 请参见拙文《社会主义与人权主义》,载于《法律学习与研究》,1992年2期。 [9] 参见拙文《从专政到宪政》,载于《浙江学刊》1992年3期。 [10]参见拙文《人权绝对论与人权相对论——当代美国关于人权的法哲学论辩》,载于《法学研究》1992年3期。

关于债务悬崖论文范文资料

这个我之前坐过

参考文献:[1]李广子.刘力债务融资成本与民营信贷歧视[J].金融研究,2009,12:25.[2]蒋琰.权益成本、债务成本与公司治理:影响差异性研究[J].管理世界, 2009,11:15.[3]肖宇,罗滢.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路径[J].宏观经济研究,2009,02:18.[4]刘星,彭程.负债融资与企业投资决策:破产风险视角的互动关系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2009,01:15.

1.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成因及对策 2. 刍议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税收筹划 3.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和对策的问题探讨 4. 财务失败和财务预警问题的探讨 5. 从盈余管理角度谈识别企业真实利润 6.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研究 7. 如何避免国有企业实施MBO时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研究 8. 探讨企业财务评价体系——基于杜邦分析法的研究与改 9. 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稳定性与信号传递研究 10.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分析 11. 对我国国有企业MBO财务问题的思考 12. 企业自创商誉确认的可行性分析 13. 如何利用现金流量信息进行财务分析 14.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影响分析 15.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分析 16. 中小型企业价值评估流程和方法研究 17. 关于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探讨 18. 浅论企业可持续经营的四因素模型的构建 19. 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与治理 20. 中国国有企业MBO定价问题研究 21.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22.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研究 2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若干问题及对策 24.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5.家族企业财务管理及监督机制 26.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27.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8.浅谈房地产开发中的成本控制 29.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0.加强投资管理是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前提 31.浅谈建行现金备付率--关于建行平阳支行现金备付率的实践报告 32.时间性差异的账务处理及其探讨 33.企业债务资本成本的计算方法及比较 34.借款费用处理的新旧对比以及对企业经营杠杆的影响

我这有些选题,你自己看下,自己参考参考下。1 企业碳会计体系的构建及其有效性检验2 跨国财务会计外包风险识别、评价与应对3 企业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研究4 研发支出会计政策选择动机的研究5 我国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含量实证研究6 XBRL应用推广与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调研分析7 商誉后续计量方法对会计信息影响研究8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研究9 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问题探究10 董事会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研究——基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11 基于绩效评价导向的政府会计体系改革研究12 XBRL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13 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会计准则变迁研究14 股份支付会计问题研究15 基于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的政府会计改革研究16 失独家庭特别社会保障基金的会计核算与监督17 轻资产公司执行商誉会计准则有关问题探讨18 会计准则变迁、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19 宁夏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研究20 董事会特征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二1 基于金融危机史的会计准则变迁研究2 会计行为选择的经济后果研究3 基于内部控制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路径研究4 瑞和装饰IPO股份支付会计应用的影响案例分析5 碳排放权交易的相关会计问题研究6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评价研究7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研究8 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现金流量的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9 公司治理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的实证研究10 政治关联、会计稳健性与过度投资——基于中国A股上市民营企业的经验证据11 碳排放权交易会计问题研究12 中小学新旧会计制度的比较与存在问题分析13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源配置效率研究14 社会信任度对会计舞弊的影响研究——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15 XBRL的应用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16 反向购买中的会计相关问题研究17 低碳经济下我国火电企业环境会计的应用研究18 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及其应用研究——以某污水处理厂为例19 会计稳健性对融资成本影响的研究20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个案研究三1 基于KPI的ZG研究院会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2 我国高等院校会计信息系统的改进研究3 上市公司股权性质、政府补助与会计稳健性研究4 分析师关注、职业声誉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研究5 会计稳健性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影响的实证研究6 会计信息透明度对创业板高管减持信息优势的影响研究7 政府会计改革目标定位及路径选择——基于公共受托责任视角下的系统动力学分析8 会计稳健性对民营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研究9 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0 R&D支出会计行为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证据11 基于治理环境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分析12 政府关系、法律环境与会计稳健性13 会计稳健性对中国上市公司融资成本影响的研究14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初探15 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实践研究——以广州市贸易职业高级中学会计专业为例16 企业反向购买间接上市的会计处理研究17 反倾销视角下我国企业会计预警体系研究18 创始人更迭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19 租赁会计准则若干理论问题研究20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在线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萧友梅毕业论文

音乐传统的审视:萧友梅、王光祈为代表,本着热爱民族音乐文化,但从西方视角返回来审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这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这一学科的开端。萧友梅留学德国,于1916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以论文《十七世纪前之的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发展》获得了博士学位,萧友梅成为了中国在欧洲获得音乐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人。该论文不仅对尚属于空白的研究领域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整理,梳理出一条中国传统乐器发展的脉络,而且其撰写此论文的目的非常清楚,希望通过他在欧洲学习获得的比较音乐学德知识,分析出中国传统乐器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他论述到,历代皇朝对于音乐的统治和社会动荡的干扰,“保守的伦理学家的排拒”,“根本没有促进音乐的学院教育的发展”,以及缺乏先进的音响学、记谱法和复音音乐作曲技术。最后他指出,“中国人民是非常富于音乐性的,中国乐器如果依照欧洲技术加以完善,也是具备继续发展的可能性的”,“我希望将来有一天给中国音乐将会迎来一个发展的新时代,在保留中国情思的前提下获得古乐的新生,这种音乐在中国人民中间已经成为一笔财产而且要永远成为一笔财产。”[3]真正意义上中国学者学习西方比较音乐学方法并付诸实践研究的是王光祈。20世纪20年代,王光祈留学德国,师从 “柏林学派”的重要人物霍恩波斯特尔,受比较音乐学的影响,1925年在德国撰写了《东方民族之音乐》。王光祈在该著作向国人介绍了他认为的“世界三大乐系”,即中国、希腊和波斯音乐体系,他通过大量乐律学的数据对此三大乐系进行了比较研究。[4]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使用比较的方法,将中国音乐安放在世界音乐范围中进行审视,其目的不同于“柏林学派”主张“进化”思想,而是期待通过这样的比较研究方法,让国人充分了解中国音乐的特点和与其他民族音乐之间的差别,从而达到振兴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这样的理念在其于1924年撰写的《东西乐制之研究》的“序言”中阐明得非常清楚,他说:“吾将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使中国人固有之音乐血液,重新沸腾。吾将使吾日夜梦想‘少年中国’,灿然涌现于吾人之前。”

萧友梅先生生平介绍萧友梅,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理论家,作曲家。字思鹤,一字雪朋,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 1884 年 1 月 7 日生。 1899 年入广州时敏学堂,两年后由学堂堂长率领自费留日。先入东京高师附中,同时在东京音乐学校学声乐、钢琴。 1906 年获广东省官费留学名额后,入东京帝国文科大学哲学系攻读教育学,并继续东京音乐学校的学业。同年经孙中山先生介绍入同盟会。 1909 年在帝国文科大学毕业后回国,参加清政府为留日学生举行的毕业“殿试”,中“文科”举人,翌年被清政府委派为学部视事。1912 年元旦,孙中山就任民国首届临时政府大总统时,被委任为总统府秘书员。同年秋再次获官费赴德留学,同时就读于莱比锡大学和莱比锡音乐院,并于 1916 年秋以第一篇系统研究我国民族乐队历史的专论——《 17 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获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20 年初回国后,先任教育部编审员兼北京高师附属实验小学主任。次年受北大聘,任该校讲师及所属音乐研究会导师,并与赵元任等发起成立乐友社。同年复奉教育部长蔡元培命创建北京女子高师音乐体育科;分科后任音乐科主任,为我国大专院校第一个音乐系科的设置立下了头功。 1922 年北大将所属音乐研究会改组为附设音乐传习所后,又同时应聘为这所我国第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高等音乐教育机构的教务主任,并在该所成立了我国第一支基本由国人组成的附设小型管弦乐队,亲任指挥。1927 年秋,经向南京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建议并被采纳后,赴上海筹建我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国立音乐院。成立后任教务主任兼理论作曲组主任,同年冬任代理院长。 1929 年学院改制为音乐专科学校后留任校长,直至辞世。作为爱国者,他始终关注民族命运的安危。 1928 年“五·三惨境案”发生后,创作了《国难歌》和《国耻》。 1931 年“九·一八事变”期间,又谱写了传唱一时的救唱歌曲《从军歌》。抗战爆发后虽身陷孤岛,处境险恶,且贫病交困,却拒不附逆,且蓄胡明志,更显高风亮节。萧友梅先生在留德期间所作《 D 大调弦乐四重奏》是我国第一部弦乐四重奏。所作以中小学校学生为对象的《今乐初集》( 1922 )和《新歌初集》( 1923 ),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两本教材歌曲和个人作品专集;收入前者的《问》,为其最有影响的代表作,曾在当时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广为传唱, 1924 年为纪念“五四运动” 5 周年而作的《五四纪念爱国歌》,则是我国最早讴歌这场伟大运动的曲作。作于 1930 年的《秋思》则是我国第一首大提琴独奏曲。作为一校之长,主持校政也颇多具有远见卓识且为后人仿效的创举。学校成立之初即根据国情,于传授西方作曲理论及表演艺术的各学科组之外,增设传授我国民族乐器演奏技术的国乐组,并亲自主讲有关我国古代音乐史的“旧乐沿革”。从 1930 年起,又与黄自等先后发起成立乐艺社和音乐艺文社,组织力量编辑出版校刊《音》和《乐艺》《音乐杂志》《音乐月刊》《林钟》等定期或不定期刊物。学校工作之余,还从事著述和创作,编撰小提琴、和声学、普通乐学等教科书。萧友梅先生对中国音乐文化事业做出的卓绝贡献将永远为后人铭记!

毕业论文是衡量本科教学与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既是学生毕业与学士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分析、阐述和解决问题之综合能力的体现。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本科音乐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 高校美育与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研究

2. 农村中学音乐课程实施现状分析与推进策略研究

3.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改革思路

4. 提高音乐素质 促进全面发展

5. 当今中国舞蹈创作的趋势

6. 高师声乐教育应注重实践

7. 普通高校大学生西洋古典音乐欣赏状况调查

8. 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及发展

9. 论钢琴表演艺术的发展趋向

10. 论新形势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11. 新农村传统艺术文化教育传播的思考

12.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背景下的音乐学科建设

13. 舞蹈重返大众视野的时代意义

14. 戏曲身段与民族声乐表演

15. 试论音乐实践对于高校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16. 驻马店市中小学音乐课程设置研究

17. 本科院校音乐课程改革的利弊

18. 《梨园春》对河南豫剧的影响

19. 中国民族乐器分类法研究

20. 汉代的鼓吹乐对近世礼俗音乐的影响

21. 百戏之流变

22.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

23. 驻马店市说唱音乐探微

24. 李叔同学堂乐歌的创作实践

25. 萧友梅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贡献

26. 黎锦晖儿童音乐创作的艺术经验

27. 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成功经验

1. 西方早期合唱音乐

2. 舒曼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创作与构思

3. 贝多芬三个阶段的音乐创作

4. 欧洲中世纪单声部歌曲与世俗歌曲

5. 如何学习西方音乐史

6. 肖邦音乐的民族性

7. 快乐教学,是音乐课的法宝

8. 学习音乐,从热爱开始

9. 如何辨别和挖掘一个孩子的音乐才能

10. 音乐素养,提升人生价值

11. 合唱的和谐美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12. 如何训练业余合唱团

13. 轻声练习的好处

14. 以“赏”为先的音乐教育

15. 让孩子们快乐地舞起来

16. 如何保持孩子持续的练琴热情

17. 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训练童声

18. 如何教孩子们学习节奏

19. 如何练琴才最有效

20. 提升艺术生的文化修养是当务之急

21. “音乐热”带来的思考

22. 跑调的分析与研究

23. 唱的高,还是唱的美

24. 注重技巧,还是注重表现

25. 假如我是一名音乐老师

26. 卓越的成就,至诚的爱国心――试论我国音乐学家王光祈

27. 校园歌曲的创作特点

28. 谈肖邦创作特征中民族精神的体现

29. 论贝多芬晚期的钢琴奏鸣曲

30. 戏曲曲牌与宋元市井民俗

1. 从城市音乐文化看“选秀”

2. 浅论音乐音调与基本情绪运动状态的关系

3. 论舒伯特艺术歌曲中音乐与歌词的相互关系

4. 从《蝴蝶》看舒曼钢琴音乐创作特征

5. 青主的两首代表性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的创作和演唱分析

6. 李斯特艺术歌曲初探

7. 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认知问题研究

8. 中国原创摇滚音乐中的民族元素面面观

9. 对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理解演奏处理

10. 华语流行乐坛的“中国风”

11. 从“引进”、“模仿”到“探索”、“创新”-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历史轨迹

12. 浅谈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

13. 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普通学校音乐课程发展

14. 我看钢琴考级

15. 驻马店钢琴考级历史及其文化产业研究

16. 浅谈印象主义音乐

17. 试探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钢琴改编曲中的民族因素

18. 外音不“外”――试析肖邦钢琴作品中和弦外音的应用及其表现意义

19. 钢琴演奏指法选择的基础实践和基本原则

20. 胶片上流淌着的音乐篇章――有关电影音乐的综述

悬索桥论文参考文献

桥梁工程概论论文

桥梁工程指桥梁勘测、设计、施工、养护和检定等的工作过程,以及研究这一过程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它是土木工程中属于结构工程的一个分支。下面是我整理的桥梁工程概论论文,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 通过对《道路与桥梁工程概论》的学习阅读,对课程基本体系进行梳理,系统扼要的概括了道路路线平、纵、横断面和定线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路基路面和桥梁工程的分类构造、设计方法和建筑技术;对笔者较感兴趣的桥梁基础工程以较大篇幅介绍;通过课程学习,进一步加深对路桥工程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深造奠定基础。

关键词: 道路线形、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桥梁基础工程

1. 课程总结

本课程系统扼要的阐述了道路路线平、纵、横断面和定线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路基路面和桥梁工程的分类构造、设计方法和建筑技术,采用的现行的道路与桥梁工程有关设计施工规范和标准,并适当介绍了当前我国工程实践中应用的新技术、新材料及新方法,对路桥的发展史作了系统的简述。

. 道路线形

道路是三维空间的工程实体,需由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来确定其方向、高程和几何形状。

. 道路平面线形

路线的平面是道路的中线在水平上的投影。现代道路平面线形要素包括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平面曲线必须与地形、环境、景观等相协调,同时应注意线形的连续与均衡性,并同纵面线形相互配合。

. 道路纵面线形

路线的纵断面是路线的中线在竖直面上的投影。纵断面的设计成果有路线纵断面图和路基设计表。纵断面图是道路纵断面设计的主要成果,将其与平面图结合起来,就能准确地定出道路的空间位置。在纵断面图上有两条主要的线:一条是地面线,另一条是设计线。道路纵断面线形设计要素包括纵坡度、竖曲线等。纵坡及坡长、竖曲线的设计应以《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为基础,从经济、气候、地理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通过计算进行设计。

. 道路横断面

道路的横断面是沿道路中线上任意一点作的法向切面,它是由横断面设计线和地面线所构成的。其中横断面设计线包括行车道、路肩、分隔带、边沟、边坡、护坡道以及取土坑、弃土堆、环境保护等设施。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和绿化等部分组成。路幅由公路和城市道路组成。根据不同的路幅,它们的特点不同,设计要求也不相同。路幅的宽度是根据它的布置类型和组成部分得出的各组成部分的宽度来确定的。横断面设计成果有横断面图、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与调配表。

. 道路路线交叉

道路与道路或道路与铁路相交部位称为道路交叉口。它是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路交通的咽喉。道路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为:一是保证车辆和行人在交叉口处能以最少的时间顺利、安全通过,即使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适应各条道路的行车要求;二是正确设计交叉口立面,保证转弯车辆行驶稳定;三满足排水要求。

道路交叉口类型:

立体交叉

分离式立体交叉

隧道式、跨路式 互通式立体交叉

部分互通 菱形、环形立体交叉口 完全互通

苜蓿叶式、完全定向式、 喇叭口互通式、Y形互通式

2. 路基路面工程

路基是在天然地表面按照道路设计线形和设计横断面的要求开挖或堆填而成的带状土工结构物,起承受行驶车辆荷载、路面及自身重量的作用,是道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路基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到结构物的排水稳定、公路的使用品质、旅客的舒适和正常的行车交通。 路面是在路基表面上用各种不同材料分层铺筑而成的结构物。路面工程的发展趋势为:设计自动化、施工机械化、设计和质检规范化、测量自动化、材料和结构多样化。

. 路基工程

路基工程的特点是路线长、通过的地带类型多,技术条件复杂,受地形、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影响很大。道路路基的设计原则是受路基土的土体及其工程性质、水温状况与干湿类型、受力状况与工作区所影响的,土基的各种设计参数都是根据当地当时的环境条件以及试验等方式得出的结果运用公式加以计算推断出来的。其设计需满足(1)足够的强度(2)足够的水温稳定性(3)足够的整体稳定性

路基的变形是由于土在自重和车轮荷载的作用下,通过土基内水温变化及风化作用产生的弹性和不可恢复的残余变形。破坏形式如下:

由岩土所筑成的路基,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防护与加固,其主要内容有:边坡坡面防护(植物防护和矿料防护)、沿河路堤冲涮防护与加固(石砌防护和抛石防护)以及湿软地基的加固处治。

. 路基稳定性设计与施工

. 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

路基是工路的'承重主体,一般路基设计有路基的宽度、高度、边坡坡度以及它的附属设施。为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一般对路基的设计有以下要求:(1)路基设计之前,应做好全面调查研究;(2)路基设计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选择适当的路基横断面形式和边坡坡度。路基的横断面形势包括路堤、路堑和半填半挖路基。(3)陡坡上的半填半挖路基;(4)沿河路基边缘标高符合要求。 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的计算参数:土的计算参数(容重、粘聚力和内摩擦角)、边坡的取值、汽车荷载当量换算。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工程地质法和力学分析法(直线滑动面法和圆弧滑动面法)。

. 挡土墙

挡土墙是用来支撑天然边坡或人工填土边坡以保持土体稳定的建筑物。其作用是承受支挡土体的侧压力,稳定边坡、防治滑坡,防止路堤冲刷,并节省路基土方数量。在公路工程中,它广泛应用于支撑路堤和路堑边坡、隧道洞口、桥梁两端及河流岸壁等。挡土墙的类型可按照设置位置、墙体材料、结构形式等进行分门别类。它的结构类型包括:实心式、悬臂式、锚杆式、加筋土式。挡土墙一般由墙身、基础、排水设施和伸缩缝等部分组成。挡土墙土压力包括静止土压力、主动土压力、被动土压力,需进行结构承载能力验算、稳定性验算。

. 路基的施工

路基压实是路基工程的关键工作,影响压实的主要因素有含水量、土质、压实功、温度。

路基施工采用机械施工或辅以人工施工。施工要点如下:(1)边坡放样,树起标杆(2)斩草除根,陡坡挖阶(3)清淤排水,铺设盲沟(4)土质良好,清除杂物(7)削拍边坡,整型验收。

. 路面工程

在路基顶面铺筑路面结构层,路基横断面沿宽度方向由行车道、中间带、硬路肩和土路肩所组成。各部分的宽度及组成与道路等级、设计行车速度等有关。路面横断面形式有槽式和全铺式。路面等级有高级、次高级、中级和低级四种。路面应保证具有下列性能:强度和刚度、水温稳定性、耐久性、表面平整性、抗滑性、环保性。

路面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从路面的力学性能分为刚性路面、柔性路面和半刚性路面;按照面层所用材料区分,可分为水泥混凝土、沥青、砂石,不同材料其设计参数、路面特点也完全不同。沥青路面使是用沥青材料作结合料粘结矿料修筑面层与各类基层和垫层所组成的路面结构。水泥混凝土路面有较沥青路面使用寿命长、造价低等优点。

. 路基路面排水系统

路基路面的强度与稳定性同水的关系十分密切。

路基排水的目的是减少路基的湿度,保证路基常年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确保路基路面的结构稳定。路基排水设计应遵循功能完善、自然和谐、维修便利以及造价合理等原则。它包括填方段排水和挖方段排水。

路面排水包括路面表面排水和路面结构排水。

3. 桥梁工程

各种桥梁造型精巧别致,将美学与工程技术完美的结合,看到巧夺天工般的各种桥梁,我们不能惊叹设计者、建造者的智慧。桥梁是供铁路、道路、渠道、管线、车辆、行人等跨越河流、山谷、湖泊、低地或其他交通线路时使用的建筑结构,它是交通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 桥梁的基本组成和分类

. 桥梁的基本组成

桥梁由五大部件和五小部件组成,五大部件:桥跨结构、支座系统、桥墩、桥台和墩台基础。五小部件:桥面铺装、排水防水系统、栏杆、伸缩缝和灯光照明。

. 桥梁的分类

桥梁种类繁多,按结构体系划分,桥梁分为梁式桥、拱式桥、刚架桥、悬索桥(吊桥)、斜拉桥等五种基本体系。按用途划分,有公路桥、铁路桥、公铁两用桥、农桥、人行桥、运水桥及其他专用桥梁。按桥梁全长和跨径划分,分为特大桥、大桥、中桥和小桥。

. 桥梁的总体设计要点

桥梁的设计根据其使用任务、性质和所在路线的发展远景,应符合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用耐久、经济合理的要求,还应造型美观、有利于环保;同时应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和养护等因素。设计内容包括桥梁纵、横断面设计和平面布置。设计程序为:(1)“预可”和“工可”研究阶段(2)初步设计(3)技术设计(4)施工图设计 。通过比较设计方案,选取最佳方案付诸实施。

. 桥梁的施工技术

为了多快好省地进行桥梁施工,通常应对全桥的工程根据技术状况、水文条件、机械设备能力、劳动力等条件作出全面规划,包括拟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法、安排施工进度计划、确定合理的施工场地布置等,以便对桥梁施工的全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加强施工管理工作,并有计划、科学地指导施工。

介绍了混凝土简支梁的制造工艺、各种运输安装方法、以及大中跨径桥梁悬臂法施工工艺。

. 桥梁的基础工程

通过学习了解了桥梁基础的相关知识,有机会将加强对于基础部分的技术与施工问题的学习与研究。桥梁基础分为:刚性基础、桩基础、管柱、沉井、地下连续墙等。

. 各类基础适用条件

. 刚性基础:

适用于地基承载力较好的各类土层,根据土质情况分别采用铁镐、十字镐、爆破等设备和方法开挖。

. 桩基础

按施工方法可分为沉桩、钻孔灌注桩、挖孔桩,其中沉桩又分为锤击沉桩法、振动沉桩法、射水沉桩法、静力压桩法。

. 沉桩

(1)锤击沉桩法一般适用于松散、中密砂土、黏性土,根据土质情况选用适用的桩锤;

(2)振动沉桩法一般适用于砂土,硬塑及软塑的黏性土和中密及较松的碎石土;

(3)射水沉桩法适用在密实砂土,碎石土的土层中,用锤击法或振动法沉桩有困难时,可用射水法配合进行;

(4)静力压桩法在标准贯入度N<20的软黏土中,可用特制的液压机或机力千斤顶或卷扬机等设备沉人各种类型的桩;

(5)钻孔埋置桩为钻孔后,将预制的钢筋混凝土圆形有底空心桩埋人,并在桩周压注水泥砂浆固结而成,适用于在黏性土、砂土、碎石土中埋置大量的大直径圆桩。

. 钻孔灌注桩适用于黏性土、砂土、砾卵石、碎石、岩石等各类土层。

. 挖孔灌注桩适用于无地下水或少量地下水,且较密实的土层或风化岩层,如空气污染物超标,必须采取通风措施。

. 管柱、沉井 适用于各种土质的基底,尤其在深水、岩面不平、无覆盖层或覆盖层很厚的自然条件下,不宜修建其他类型基础时,均可采用。

. 地下连续墙

适用于作地下挡土墙、挡水围堰、承受竖向和侧向荷载的桥梁基础、平面尺寸大或形状复杂的地下构造物基础,可用于除岩溶和地下承压水很高处的其他各类土层中施工。

. 施工方法

. 明挖扩大基础施工

明挖扩大基础施工的内容包括:基础的定位放样、基坑开挖、基坑排水、基底处理以及砌筑(浇筑)基础结构物等。

. 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

钻孔灌注桩的特点是桩长可以根据持力土层的起伏面变化,并按使用期间可能出现的最不利内力组合配置钢筋,钢筋用量较少,便于施工,且承载能力强,故应用较为普遍。 钻孔注桩施工的主要工序有:埋设护筒、制备泥浆、钻孔、成孔检查与清孔、钢筋笼制作与吊装、灌注水下混凝土等。

4. 学习心得

学习《道路与桥梁工程概论》这门课程,对于道路与桥梁有了更多感性直观的接触,加深了理性认识,得了许多道路与桥梁工程方面的相关知识,不仅对将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帮 助,有些知识甚至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程和人文素养,开卷有益,受益良多。

5. 参考文献

[1]叶国铮、姚玲森、李秩民.道路与桥梁工程概论(第二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应惠清、曾进伦、谈至明、魏红一.土木工程施工(第二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楼上的真够实啊,还真写一万字呀.有关桥梁工程方面的论文写论文题目不宜过大,否则把握不住,方方面面都论述不清楚,一定要写小题目,把问题论述透彻。我学这个专业 可以留言 或者摆渡HI我 随叫随到....

毕业论文常见的参考文献介绍

参考文献来源分类: 期刊文章-[J],普通图书、专着-[M],论文集、会议录-[C],学位论文-[D],规范、标准-[S],报告-[R],未说明文献类型或资料类-[Z].

毕业论文常见的参考文献介绍

1 期刊论文-[J]

[1] 汤晓光。 无砟轨道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评估系统建设管理[J]. 铁道标准设计,2010( 1) : 3-6.

[2] 王天亮,刘建坤,彭丽云,等。 冻融循环作用下水泥改良土的力学性质研究[J]. 中国铁道科学,2010,31( 6) : 7-13.

[3] 周丹,田红旗。 强侧风下客车在不同路况运行的气动性能比较[J]. 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8,39 ( 3) :554-559.

2 普通图书、专着-[M]

[1] 郑健。 中国高速铁路桥梁[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龚晓南。 地基处理手册[M]. 2 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 布列耶夫,克拉夫错夫。 轨道电路的分析与综合[M]. 孙铭甫,译。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1981: 55-56.

3 论文集、会议论文-[C]

[1] 王梦恕,骆建军。 客运专线长大隧道设计施工的讨论[C]∥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武汉: 长江出版社,2005: 186-195.

[2] 张忠智。 科技书刊的总编( 主编) 的角色要求[C]/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部学会建会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学术委员会,1997:33-34.

4 学位论文-[D]

[1] 李小珍。 高速铁路列车-桥梁系统耦合振动理论及应用研究[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2000.

5 标准、规范-[S]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铁建设[2007]47 号 新建时速300 ~ 350 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S].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2] 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 TB10003-2005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S].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6 科研报告-[R]

[1]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技术研究总报告[R]. 武汉: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08.

7 专利-[P]

[1] 闫友联,沈良成,金仓,等。 一种大跨度悬索桥施工中的先导索水面牵引的放索装置: 中国,[P]. 2010-05-05.

8 电子文献( 包括专着或连续出版物中析出的电子文献) [M /OL][J /OL]等

[1] 江向东。 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处理与图书管理系统解决方案[J/OL]. 情报学报,1999,18( 2) : 4[2000-01-18].

9 报纸中析出的文献-[N]

[1] 丁文祥。 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 [N]. 中国青年报,2000-11-20( 15) .

10 未说明文献类型或资料类-[Z]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铁路 GSM - R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技术规划[Z]. 北京: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铁 道部,2005.

关于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大专院校学生毕业之前写作的体现学习成果的论说文。从整个写作过程来说,要抓好三件事:一是选题要得当,二是材料收集要充分,三是论证要严密。一个环节失误,都会严重影响论文质量。在此仅就写法上的问题谈几点应注意事项:

一、题目最好小一点,角度新一点 。

由于完成论文的时间大体上只有三五个月,论文字数也有一定限制,因此选的题目不能过大。否则,为时间、精力、资料等条件所限,将难以写好。题目小一点,写得实在一点,把问题讲得透彻一点,对于初学写论文的同学来说,是一个较好的锻炼。确定题目之后,还要考虑从哪个角度写比较好。譬如论一部作品,究竟是论它的思想性、艺术技巧还是人物形象等,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所掌握的资料来确定,最好是从前人所没有论述过的地方或前人虽有论述但自己有新见解的地方着手。当然,也不是题目越小越好,越冷僻越好。钻牛角尖也容易走上歧途。

二、依理定形,顺理成章。

论文和文学作品不同,它要求用简明的语言讲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因此,论文的结构只能以理为中心,结构形式必须服从事理发展逻辑。所以,在写作之前要细致地分析所有的材料,理清思路。在写作时,要紧紧抓住自己所要阐述的问题组织和使用材料,用严密的论证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三、中心突出,层次清楚。

要使文章中心突出,首先要确定论证重点,然后在材料的安排上下功夫,即先找出材料安排的顺序,看看什么材料该先用,什么该后用,放在什么地方最为合适。如材料安排是平行关系,即列举式的,材料之间并无内在的逻辑联系,谁先谁后没有多大关系。如果是递进关系,不论是递增式还是递减式,就象阶梯一样,有一定先后次序,它们之间就不能随意颠倒顺序,否则,就会造成气不通、理不顺。此外,还有接续关系和对立关系等。总之,在使用材料时,要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用得恰到好处,这样,文章就可以做到中心突出、层次清楚。层次清楚还要求:段落之间的衔接要紧凑,文势的曲折变化要自然。段落之间的过渡不论采用什么形式,如用联接词,用插叙或说明等,都要有连贯性,不要给人突如其来的感觉。为了使文章曲折变化、引人入胜,有时要退一步讲,有时要抓住关键性的字眼反复挖掘深意,有时需要间接证明,有时需要用顿笔造成奇峰突起等。但无论怎样曲折变化,都不能离开文章的中心,横生枝节,而要显得自然、合理。

动笔写作之前,最好先列一个提纲,确定文章的架子,看看要讲哪几层道理,用什么材料,怎么论证,如何开头、结尾等。这样,一方面可以检查自己材料是否够用,另外,写作时也不致因时间较长而使思路中断。当然,写作过程中,随着认识的加深或新材料的发现,部分修改甚至提纲的事也是有的,但有提纲总比没有要好。初稿写毕,要在听取指导老师和同学的意见之后反复修改,最后再定稿。

毕业设计说明书与毕业论文撰写的规范化要求

一篇完整的毕业设计说明书或毕业论文要有题目、摘要及关键词、目录、引言(前言)、正文、结论、谢辞、参考文献、附录等几部分构成,毕业论文规范。理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要求不少于2500字,文科专业不少于3000字,具体实施细则如下:

一、毕业设计说明书撰写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1.题目

毕业设计课题名称,要求简洁、确切、鲜明。

2.中外文摘要及关键词

应扼要叙述本设计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要简练。中文摘要求约1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

3.目录

主要内容的目录。

4.前言

应说明本设计的目的、意义、范围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及尚可开拓空间;本设计的指导思想;阐述本设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5.正文

(1)设计方案论证:应说明设计原理并进行方案选择。应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方案(包括各种方案的分析、比较);应阐述所采用方案的特点(如采用了何种新技术、新措施、提高了什么性能等)。

(2)设计及计算部分:设计及计算部分是设计说明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详细写明设计结果及计算结果。

(3)样机或试件的各种实验及测试情况:包括实验方法、线路及数据处理等,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规范》。

(4)方案的.校验:说明所设计的系统是否满足各项性能指标的要求,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校验的方法可以是理论分析(即反推算),包括系统分析,也可以是实验测试及计算机的上机运算等。

6.结论

概括说明本设计的情况和价值,分析其优点、特色,有何创新,性能达到何水平,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方向。

7.谢辞

简述自己通过本设计的体会,并对指导老师和协助完成设计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8.参考文献

应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9.附录

将各种篇幅较大的图纸、数据表格、计算机程序等作为附录附于说明书之后。

二、毕业论文撰写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1.题目

题目应该简短、明确,要有概括性,让人看后能大致了解文章的确切内容、专业的特点和学科的范畴。题目的字数要适当。

2.中外文摘要及关键词

摘要,即内容提要,应当以浓缩的形式概括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方法和观点,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应反映整个论文的精华。中文摘要约1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3-5个。摘要应写得扼要、准确,一般在毕业论文全文完成后再写摘要。在写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用精练、概括的语言表达,每项内容均不宜展开论证。

(2)要客观陈述,不宜加主观评价。

(3)成果和结论性意见是摘要的重点内容,在文字上应着重陈述,以加深读者的印象。

(4)要独立成文,选词用语要避免与全文尤其是前言和结论雷同。

(5)既要写得简短扼要,又要行文活泼,在词语润色、表达方法和章法结构上要尽可能写得有文采,以唤起读者对全文的阅读的兴趣。

3.目录(必要时)

论文编写完成后,为了醒目和便于读者阅读,可为论文编写一个目录。目录可分章节,每一章节之后应编写明页码。

4.前言

前言是全篇论文的开场白,它包括:

(1)选题的缘由。

(2)对本课题已有研究情况的评述。

(3)说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采用的手段、方法。

(4)概括成果及意义。

作为摘要和前言,虽然所定的内容大体相同,但仍有很大的区别。区别主要在于:摘要一般要写得高度概括、简略,前言则可以稍微具体些;摘要的某些内容,如结论意见,可以作为笼统的表达,而前言中所有的内容则必须明确表达;摘要不写选题的缘由,前言则明确反映;在文字量上前言一般多于摘要。

序号 文献标题 文献来源 年期 来源数据库 1 浅析道路与桥梁中的超限运输 硅谷 2008/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 坚持“双向服务” 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广州道路运输行业协会 广东交通 2007/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 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市道路桥梁隧道排查及隐患集中整治专项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洛阳市人民政府公报 2008/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 城镇道路桥梁设计规范 岩土力学 2008/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 市政道路与桥梁施工质量问题探讨 科技创新导报 2008/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6 道路与桥梁专业顶岗毕业实习的实践与思考 职业技术 2008/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7 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访河南省焦作市道路运输协会 商用汽车 2008/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8 道路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探索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1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9 黄河水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进入国家“高职211”示范建设专业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0 黄河水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进入国家“高职211”示范建设掠影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有记录186条 上页 下页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