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企业对外投资论文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企业对外投资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就是对于你所研究的专题相关书籍论文资料等的一个系统的整理,有点像所有研究资料的索引。首先你得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再按照时间顺序或者是问题方面的分类做系统的整理排序,总结等。文献综述是论文写作收集资料很好的一种方法。

1]钟朋荣.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经济的战略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01:64-70.[2] 张隽青.中国跨国公司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5,01:82-84.[3] 邱立成,于李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南开学报,2005,02:72-77.[4] 孔令丞.2004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产业的国际化特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12.[5] 徐德辰.跨国经营的国际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6] 刘晴.企业跨国投资若干问题的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05.[7] 郭梅.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与管理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3.[8] 尹柳营,杨凯云.我国企业国际化现状及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07:19-21.[9] 彭凯,储小俊.对我国向海外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J).价值工程,2005,01:1-3.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中小企业融资研究目前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来进行的:一是从企业自身结构特点出发,从企业资本结构角度来进行,虽然其研究对象以大企业居多,但对中小企业也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二是从中小企业对资本的需求角度。

资本结构理论

所谓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和比例关系,是企业融资决策的核心问题。而企业也在致力于寻找最佳资本结构,以期达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西方资本结构理论也主要是围绕如何形成最佳资本结构展开的,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连个个阶段,即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

企业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企业市场价值一般是由权益资本价值和债务资本价值组成,在企业息税前利润一定的情况下,总资本成本率最低意味着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于是美国的经济学家大卫﹒杜兰特(D. Durand ,1952)提出的早期的资本机构理论,他将资本机构理论分为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和传统理论(也称为折衷理论)。净收益理论是以权益资本总可以获取固定不变的收益率且企业总能够以一个固定利率筹集到全部债务资金为假设前提,该理论认为债务资金总是有利的,当企业负债率达到100%时,就可以满足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小化,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净营业收益理论是以总资本成本率和负债成本率都是固定不变的为假设前提,该理论认为,无论财务杠杆如何变化,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都是固定的,企业总价值不发生任何变化,企业价值和资本结构不相关,企业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传统理论也就是折衷理论则是介于净收益理论和净营业收益理论之间的资本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本成本并不独立于资本结构以外,企业确实存在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即在加权平均成本由下降转为上升的拐点上,并且这个资本结构可以通过财务杠杆的运用来实现。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三个理论均不够成熟,净收益理论重视财务杠杆效应而忽略了财务风险,净营业收益理论则过分的夸大了财务风险,折衷理论则忽略了负债比率同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建立在经验推断的基础上,没有经过科学的数学推导和数据统计支撑,不够成熟,在实践中会产生偏差。而以MM定理为代表的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出现,则使得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1)MM定理。Modigliani & Miller于1956年在计量经济学年会发表了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后来又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论文上面所提的理论被称为MM定理。MM定理的提出被认为是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和现代结构理论的分水岭,也是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石。MM定理在一系列严格假设的条件下,例如完善的资本市场,无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等等,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数学推导,该定理证明,在一定条件下,企业价值与他们所采取的融资方式无关,即无论发行股票还是债券,对企业价值没有影响。该定理前提假设恨苛刻,与现实情况明显不符合。

Modigliani & Miller于1963年又发展了他们的理论,放松了没有企业所得税的假设,修正后的MM定理认为,由于债务融资的免税特性,负债率越高的企业将使用越多的债务,即债务的“税盾效应”,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即为100%的负债,企业可以通过利用政策来改变其资本结构从而改变市场价值。

Miller(1997)建立了一个包括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在内的模型,分析了负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分析了负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得出了个人所得税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利息的减税作用但并不会完全抵消的结论。该结论与Modigliani & Miller提出的修正的MM定理是一致的。但是他们有着相同的缺陷,都将债券融资放在最优先的位置,而忽略了债务的风险和额外的费用增加,与现实经济不符合。

Ang(1991,1992)对中小企业的税盾效应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中小企业一般缺乏此类动机,因为,一方面中小企业大多采取独资和合伙组织形式,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另一方面,弱化的有限责任也使得破产成本至少在局部上依附个人,由于盈利性逊于大企业,中小企业较少使用债务融资的税盾效应(Prttit &),而从负债的成本来看,一般认为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破产可能性,因此比大企业使用较少的债务融资。

(2)静态权衡理论。MM定理只考虑了债务融资的税盾效应,而没有考虑其所带来的风险和额外费用。本杰明﹒格雷厄姆(1934)在其《有价证券分析》一书中指出,以法律规定的税率纳税,当财务危机可能性不大时,一个价值最大化的企业将不会有税盾效应,然而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增加负债率,这些企业就会增加的收入。

1984年,Myers在MM定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企业的高负债的增加,使得企业固定费用增加,收益下降,从而企业财务面临的风险越大,财务风险的增大产生了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两类成本。企业选择什么样的资本结构取决于他要达到的目标,其中包括在负债的收益和成本之间进行取舍,我们称之为静态权衡理论。最优的资本结构即为负债的免税利益和财务风险带来的成本之间相互平衡的资本融资结构。

1990年,Mackie-mason估计了一个公司优序租赁股份的发行的概率模型,她指出,低边际税率的企业(比如具有递延税收损失的公司),与那些面对固定税率的更具有盈利性的公司相比更倾向于发行股份,Mackie-mason 的结果与权衡理论相一致,因为它说明了赋税企业偏好负债。

(3)优序融资理论。1984年,Myers & Mujluf在其名篇《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中,根据信号传递的原理推出了他们的优序融资假说。其假设条件是:除信息不对称外,金融市场是完全的。其认为,公司偏好于内部融资,如果需要外部融资,公司将首先发行最安全的证券,也就是说,先债务后权益。如果公司内部产生的现金流超过其投资需求,多余现金将用于偿还债务而不是回购股票。随着外部融资需求的增加,公司的融资工具选择顺序将是:从安全的幅务到有风险的债务,比如从有抵押的高级债务到可转换债券或优先股,股权融资是最后的选择。

1989年Baskin以交易成本、个人所得税和控制权的研究角度对优序融资理论作出了解释,指出由于留存收益提供的内部资金不必承担发行成本,也避免了个人所得税,因此内部资金要优于外部资金。与权益性资金相比较,负债融资由于具有节税效应,发行成本低,又不会稀释公司的控制权,所以对外融资来说负债融资又优于权益性融资。

(4)信号理论。最早将信号引入经济学中的是Michael Spence,他认为尽管市场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但是潜在的交易收益依然可以实现。

Ross(1977)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分析,最早将非对称信息引入MM理论模型,分别假设公司的未来收益服从连续型和离散型的分布。假定经理人了解投资收益的分布函数,而投资人不了解, 建立了融资结构的信号传递模型。企业经理人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向投资者传递了信号。一般来说破产的概率是和公司的质量负相关而与负债水平正相关。破产将给经理人带来损失。因而经理人不会盲目增加负债,在低质量的公司无法通过更多的债权融资来模仿高质量公司的情况下。外部投资者把较高的负债水平作为高质量的一个信号。所以,投资者将企业发行股票融资理解为企业资产质量的恶化,而债务融资则是一种企业资产运作良好的信号,负债率上升表明经营者对企业未来收益有较高的期望,传递了经营者对企业的信心,进而使投资者对企业也充满信心,进而使企业市场价值随之增大。

(5)代理理论。代理理论是指企业内部和外部投资者之间潜的冲突决定着最优的资本结构,即企业要在代理成本和其他融资成本之间进行取舍。

1976年Jensen & Meckling开创了代理成本理论,即代理理论、企业理论和财产所有权理论来系统地分析和解释信息不对称下的企业融资结构问题的学说,Jensen & Meckling把代理关系解释为委托人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而同时又要求代理人为其提供利益的服务关系。例如公司中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而引起的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就属于代理关系。由于经营者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存在外部股权),经营者的工作努力使他承担了全部成本却只能获取部分收益。而当他在职消费时,他却得到了全部的收益却只需承担部分成本。如果委托人和代理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那么代理人就不会总是根据委托人的利益来采取行动的。也就是说经营者将不会努力工作,却热衷于在职消费,这将导致企业的价值小于管理者为企业完全所有者时的价值,这个差额就是外部股权的代理成本,简称股权代理成本。在投资总量和个人财产给定的情况下,增加债务融资的比例将会增加经营者的股权比例,进而降低外部股权的代理成本。但债务融资又会引起另一种代理成本。因为作为剩余索取者,经营者将更倾向于从事高风险项目。如果成功的话,经营者可以从中获取成功的收益;而一旦失败,他便借助有限责任制度将失败的损失推给债权人。经营者的这种行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就是债权融资带来的代理成本 ,即债权代理成本。在对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进行分析 的基础之上,Jensen & Meckling认为 ,均衡的企业所有权结构是由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来决定的,当两种融资方式的边际代理成本相等的时候,使得总的代理成本达到最小,进而企业便可以实现最佳资本结构。

(6)控制权理论。控制权理论主要是从企业经营者对控制权本身的偏好角度探讨了资本结构问题,主要反映了企业通过对资本结构中负债和股权结构的选择而对公司治理结构效率的影响程度。该理论认为,企业融资结构在决定企业收入分配的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控制权的分配。也就是说,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企业融资结构的。

Harris & Raviv,主要探讨Jensen & Meckling所提出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利益冲突所引发的代理成本问题,他们分别用静态和动态两个模型说明了经营者在通常情况下是不会从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出发的,因而有必要对经营者进行监督,他们认为债务融资有利于强化公 司治理结构中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Aghion & Bolton于1992年将不完全契约理论引入到融资结构的分析框架,并对债务契约和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他们认为,在多次博弈的过程中,当出现不容易得到的收益信息时,将控制权转移给债权人是最优的。

Davidsson(1989) 在对瑞典中小企业所有者、管理者样本进行分析得出了中小企业增长最重要的是“ 预期金融回报”和“独立性的增长”。 当中小企业扩张与独立发展发生矛盾时,所有者会保持企业的独立性为重。可见控制权在中小企业融资中是很重要的因素。

中小企业对资本的需求角度

国外从中小企业对资本的需求角度,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所作的研究很多,大概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微观层面上,企业自身成长周期对资本的需求,以及企业所面临的融资困境角度;二是宏观经济层面,货币政策,银行业合并以及结构化调整等。

1.微观层面

(1)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是指企业融资结构问题,并没有考虑到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所不同的融资特点,也没有动态的研究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对资本结构安排有什么影响。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弥补了这方面不足。

Weston &Brigham(1970)根据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融资来源的变化提出了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并将企业的成长周期分为初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三个阶段。Weston &Brigham对该理论进行了扩展,将企业的金融成长周期分为六个阶段 ,即创立期、成长阶段Ⅰ、成长阶段Ⅱ、成长阶段Ⅲ、成熟期和衰退期 ,并根据企业的资本结构、销售额和利润等显性特征说明了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来源情况,从长期和动态的角度较好地解释了企业融资结构变化的规律(见下表)

Berger & Udell(1998对 We s t o n &B r i g h a m的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进行了修正 ,即将信息约束、企业规模和资金需求等作为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基本因素并引入到他们所 构建的企业融资模型中,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 ,随着信息约束 、企业规模和资金需求等约束条件的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进行不同的融资安排 。

(2)企业融资困境方面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议员Macmillan在向英国国会提供的关于中小企业问题的调查报告中就指出,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着“金融缺口”,即著名的“麦克米伦缺口”。Macmillan发现,中小企业的长期资本供给存在短缺, 这种短缺尤其明显地发生在那些单靠初始出资人的资金已经不敷运用, 但规模又尚未达到足以在公开市场上融资的企业身上。“麦克米伦缺口”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的失灵,即市场的力量无法使资金向中小企业流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也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当中小企业无力从金融市场获得直接融资时,只有从银行获得间接融资。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所以银行贷款成为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唯一途径。这就使得银行具有相对的借贷优势。

1981年Stiglitz & Weiss发表了《不完全信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之后,信息不对称被公认为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Stiglitz认为,信贷配给源于信贷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并由此导致了信贷合约中的道德风险问题。此问题的发生是基于商业银行不具备监督借款者的能力、借款人与贷款人利益不一致性以及他们之间事前的信息不对称这三个主要因素。

Bester(1982)引入了贷款抵押甄别机制,提出了低风险的企业承诺较高的抵押水平而享受较低的贷款利率,而高风险企业则相反,以此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Strahan、Weston(1996)提出了匹配理论,即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与银行的规模成较强的负相关性。

Berger& Udell(1998) 发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成为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关键。而关系型借贷被视为银行和企业双方在关系导向下达成的一种合意合约。如果借、贷者之间保持一种长期的关系,则有利于贷款人获得借款者的相关信息。如:借款者在贷款期限内生产经营状况,其产品市场占有率变化情况,借款者的还款的意愿及能力,是否需要抵押品以及是否需要签订有其他附加条件的合约等。

Uzzi& Gillespie(1999)认为,与中小企业贷款直接关联的贷款员,可能较其他人掌握更多的关于中小企业的权威信息。这些贷款员与中小企业主和其雇员保持着长期的关系,了解企业在当地的运行情况和企业的市场份额,甚至该贷款员就生活在当地的社区中。因此对中小企业及其所有者的财务状况非常了解,对其当前及未来的绩效有着比较准确的认识。

2.宏观层面

(1)银行业合并及结构调整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

一般认为, 银行业合并后形成的金融机构不仅规模会增大, 组织结构会更复杂, 行为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通常不利于关系型贷款的开展。

Strahan(1998)认为小银行合并之初,多样化使得合并后的银行抗风险能力增强,从而能够向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但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银行开始有能力向大企业提供贷款,并且内部管理也越来越复杂,所以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率就会下降;相反,小银行被大银行兼并时,新成立的银行则会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同样,当大银行之间发生兼并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也会减少。

Peek& Rosongren发现大银行对小银行的合并或大银行之间的合并倾向于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Berger进一步指出银行业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存在4种潜在效应:静态效应、 重组效应、直接效应和外部效应。

Sharpe认为,市场力量使银行能够加强它与小企业的隐性长期合约关系,小企业从长远打算,会倾向于和银行保持长期关系。因为企业转换“基础”银行的沉淀成本相对较高,所以当银行与企业保持较长时期的关系后,银行就有可能使企业支付高于完全竞争时期的利率水平,使以前吸引小企业的短期低利率补贴部分得到补偿。Peterson和Rajan的研究发现,当银行的市场力量增加时,信用级别相对较低的小企业也有可能获得贷款支持。

(2)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货币政策主要有两个传导渠道: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货币渠道指货币政策通过改变利率,进而影响经济部门的真实支出。信贷渠道则又分两种,一种为银行贷款渠道,另一种为资产负债表渠道。银行贷款渠道是指,货币紧缩伴随着银行储备的减少,进而导致贷款供给的减少。。资产负债表渠道是指,货币紧缩通过提高利率损害到企业抵押品的价值,降低企业信用等级,进而削弱了企业获取贷款的能力。因此货币政策改变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冲击更大。

G e r t l e r 和 G i l c h r i s t 在对制造业小企业的经验研究中发现,小型制造业企业不仅直接对利率反应敏感,而且还深受经济周期的间接影响,因此,货币紧缩对小企业的影响要远大于对大企业的影响。

Taylor指出,金融自由化不会导致资金供给总量的增加,因为利率提高只会使得资金供给从非正规部门转向正规部门,总的借款额不会出现净的增加。Steel认为,由于较高的交易成本和风险、抵押品的缺乏以及历史渊源等,使得小企业在获取正规部门的贷款时仍将面临着诸多的限制。如果放开金融管制,金融自由化将会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更加恶劣。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关于国内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方式的选择及相关实证研究;第二,关于国内中小企业融资所面临困境原因以及相应对策的研究;第三、国际上中小企业融资在操作层面上经验介绍以及比较研究。

1、贺力平(1999)认为, 妨碍我国银行机构扩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主要因素是银行机构缺乏企业客户风险方面的足够信息,从而不能做出适用的风险评级并提供相应的信贷服务,指出可以通过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和转变国有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来解决贷款者与中小企业借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周业安实证分析了我国金融抑制政策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分析表明:信贷市场的利率管制、价格和数量歧视导致了企业的过度负债、逆向选择、寻租等现象,浪费了信贷资源;资本市场的行政管制则增加了企业的直接融资成本。

3、樊纲研究员(1999)认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原因主要是政府一直没有采取发展非国有银行的政策所致。所以作者提出要积极地发展非国有银行。同时为避免人们的‘市场选择’扭曲,提出对非国有银行的存款人提供与国家银行同等的社会担保。

4、张杰认为,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源于国有金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国有企业对这种支持的刚性依赖,以及由此形成的信贷资本化。他认为,解除民营经济金融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营造内生性金融制度成长的外部环境。

5、陈晓红教授(2000)指出:由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差、财力物力有限、设备落后陈旧及生产的都是属于卖方市场的终端产品,而非生产与大企业相配套的中间产品和服务,经营效益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竞争的加剧而变得较差。基于风险和利润的考虑,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大量向大企业集团倾斜,使中小企业信贷资金严重不足,为解决这种资金关系的不协调,作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第一重构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建立中小企业的主办银行制;第二建立政策性中小银行;第三大力发展非国有商业性中小银行。

6、魏开文博士(2000)认为,我国市场型的银行和中小企业关系的模式应该是一种契约型的主办银行关系。这种关系模式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用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来规范银行和中小企业的行为,并体现契约型的信用关系。

7、林毅夫(2001)、 李永军从我国劳动力丰富、资本稀缺的要素禀赋出发,认为我国中小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成本较高,企业规模的限制决定了采取编制公开财务报表上市要承担巨大的信息成本;而在间接融资中,大企业在经营活动的透明性、抵押及贷款规模效应等方面原因,大型金融机构更偏好对大企业的贷款。而与大型金融机构所不同的是,中小金融机构比较愿意为中小企业贷款,而从企业的技术类型看,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唯一的方法是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8、白钦先、薛誉华(2001)指出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赶超战略,强调规模经济的观点占据了政策层的主导地位,忽视了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认识上的差距导致长期

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9、杨思群教授(2002)在对国外中小企业与银行关系的研究基础上,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惜贷”、信贷的可歧视性、非长期关系、支付体系及中小金融机构等问题。提出我国银行和企业间问题的缓解思路是:银行“惜贷”一方面是反映中小企业素质及信用程度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反映了银行在信贷文化、重视资产的安全性方面有了积极的变化,所以“惜贷”只能是作为短期的特殊环境下采取的临时措施,而从长期看,为保障信贷资产的安全稳定运行,银行必须提高信息的分析能力和信贷担保技术;对于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非长期关系上,建立中小企业的主办银行制;在支付体系上,中小企业存在“多头开户”现象,这不利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运营情况和信用状况的了解,所以要减少这种现象并提高银行小额支付体系的效率;在中小金融机构上,片面强调国有化和国有控股,使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着公司治理结构不良、预算约束不强等体制方面的弊端,为克服这一弊端,需按市场化的准则设立和监管中小企业,同时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在整和过程中进行市场化的兼并和重组。

10、张捷教授(2003)通过银行组织结构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特点来说明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特殊性意义。关系性贷款的基本前提是银行和企业之间必须保持长期、紧密相对封闭的交易关系,即企业固定地与数量极少的(通常一到两家)银行打交道。由于关系型贷款不拘泥于企业能否提供合格的财务信息和抵押品,因而最适合资产抵押品较少的中小企业。也就是说,中小银行在收集和处理公开硬信息(如企业财务数据、信用编码等)处于劣势,但由于其地域性特点,它们通过与中小企业保持长期密切的近距离接触而获得各种非公开的关联信息,具有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优势。由于软信息传递存在成本问题,会在银行内部产生代理问题。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科层结构简单,代理链条短,代理成本也相应地就低。

理论研究不足及以后研究方向

虽然说企业融资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对较为成熟,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理论在很多问题上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各种实证检验也经常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充分说明小企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其融资需求理论还远不够完善,还有相当多的问题和争论有待于进一步地解释。尤其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运作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经济形势复杂,今年以来温州,鄂尔多斯相继发生的高利贷崩盘现象,充分的体现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方向,应该是多学科交叉,例如将博弈论以及行为经济学加入到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中去,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突破。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的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通过了解选题的研究现状,发现前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和创新点。

对外投资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

为什么写综述从一篇文献开始,看几篇相关文献整理出大致思路,找出一个切入点就开始实验。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还要看文献,针对不同问题有选择性的看。之后实验完成,整理成文章发表的时候,为了写前言部分而看一些文献。开题 - 实验 - 发表,每个步骤都要看文献,这是我的科研过程。但这些步骤里看文献是不全面的,从解决一个问题开始,到解决一个问题结束,涉及到的都是具体的文献。如果要对整个课题方向全面把握,写一篇综述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在做过较长时间的相关研究后,写综述文章有以下几个好处:大的方面,能够提高对整个课题方向的把握能力。通过详细的、全面的文献检索和阅读,可以对这个课题方向的发展脉络、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了解。其次,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升华。经过多年的相关研究,自己心中必定有不少思考和疑问,此时的大量阅读对自己的固有知识是一个归纳升华的过程。写完应该有顿悟之感。再次,对以后的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写完综述后,通过对整个课题方向的了解,知道了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地方还存在问题、哪些问题是热点、哪些是难啃的骨头,是制约课题发展的关键所在。这样设计以后的实验时就能有的放矢。小的方面,综述也是一篇文章呢。现在国内评估要看个人成果,综述也是一种发文章的方法。另一个方面,能够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一般来讲,综述文章的引用次数相对研究文章高,因此也就扩大了自己在同行中的知名度。准备工作之文献检索在开始写综述之前,很重要的一个准备工作是文献检索。虽然经过 "开题 - 实验 - 发表" 三个阶段的阅读,可能存储有足够的知识点,这对你的实验有用,这还不够一个综述文章。综述文章要全面,要综合概况所评述的问题,因此,详尽的文献检索是十分有必要的。这里说的全面不是说把几十年的文章全部下载下来读一遍,这样工作量太大了,这是其一;其二,早期的文章可能已经被总结过了。因此,找几篇综述文章看看就可以了。此处的全面是指多换几个关键词检索和多换几个数据库检索。先说关键词,每个作者倾向的关键词不同,而且新兴领域还没有约定俗成的术语时,更需要多换几个关键词了。再说数据库,因为每个数据库收录的期刊都是不全面的,这里重要的检索工具必不可少。例如 Scopus、Pubmed、Web of Science 和 google Scholar,会收录比较全面的信息,但会比专门数据库晚(晚多长时间不清楚,Pubmed 会晚几个月,Scopus 更新快些)。还有两个小技巧来获得相关文献。一是所读文章中引用的文献,这个好理解,文后的参考文献就是。另一个是看哪篇文章引用了所读文章,这也是相关文献。像 Google Scholar 有一个引用次数,点开里面就可以看到哪篇文章引用了此篇文章。通过以上几个方法,才能找全相关的文献。准备工作之大量阅读找全文献后,下一步就开始读了。首先,没必要全部通读,这样耗时太长,工作量太大。但是,近两年的文章要通读。两年,对比较热的领域来说是一个合理的综述文章的时间点。这两年的文章要通读,重点读,也是综述的重点所在。不通读不足以知晓解决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不通读就写综述有点不负责任。两年前的文章没必要通读,因为,可以从近两年的文章中的前言部分读到对这些文章的评述,也可以从综述文章中获得相关信息。这些文章着重读摘要就可以了,还有就是对某一个问题针对性阅读。文献的阅读方法阅读上百篇文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仅仅是浏览一遍,就只能留下一个大概印象,过一段时间或者说随着阅读文献的增多,这个模糊的印象也失去了。对知识点的记忆是写作和创作的基础,记不住怎么组织语言,即使是查,也不知道从几百篇文献上千页中哪里去查。我的导师教导我读书要辩证去读,在思考中记忆,不要在书上涂画。不否认这种方法适合聪明的大脑。我资质愚钝,试行几年之后,脑子里只有墨盒的味道,却没有文字,结果连我赖以凭借考上大学和研究生的写写划划也丢失了。对于我,更适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也适合我的德国同事们。他们把文献用 A4 纸打印出来,在重要的语句上用高亮笔划出。读完之后抄录到 A5 纸上,订到原来的文献上,作为精选。这个摘录是对你真正有用的知识点,其他大部分文章都是铺垫,或者是已经在你记忆中了。“高亮笔划出 + 读书笔记”能够有效的帮助记忆。这样读书虽然刚开始很慢,随着十几二十篇文献做下来,你的积累多了,后面的摘录就越来越少了。而且,你的阅读速度也越来越快了。因为人都是基于旧有的知识去领悟新知识。刚开始的时候,你的知识储备少,一篇文章的知识点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或者大脑中不能浮出有效的实例去解释,所以接收起来非常困难。而随着积累的增加,理解越来越容易,也理解越来越充分,速度也越来越快。阅读速度的增加一定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型的,这就是知识的马太效应。你的读书笔记需要分类,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这与其他知识的管理一样,需要一套完整的系统。这得需要另辟一篇博文讨论,此处不再展开讨论。仅对文献的管理进行说明。文献的管理在下载了上百篇文献之后,文献的管路就成了一个问题。就像十个八个人的小公司,老板一个人可以兼职财务、人事、市场等多重角色,而上百上千人的大公司,其中任何一个角色,都足以让你忙的焦头烂额。这个时候,专业人士能够轻松处理让你手忙脚乱的杂事。对于文献管理,Endnote 就是这样一个专业人士,能够有效地把庞大的文献有效地组织起来,给你提供全面的信息,作者、期刊、年份、题目、卷期页码,以及摘要等信息。有些期刊在投稿时要求提供 DOI,Endnote 也能做到。Endnote 在文章编排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综述写作、论文写作、书籍写作的必备(其他文献管理工具也不错,ReferenceManager,Biblioscape,NoteExpress 等)。它的使用方法见王超的《ENDNOTE 使用方法,常用!》。虽然电子版很方便,我还是倾向于阅读用纸版。一是看电脑屏幕时间长了,眼睛疼,大脑容易木化,陷于僵滞的状态;二是多动手,有助于记忆。在电脑屏幕上看时,仅仅使用一根手指头:是指双击打开或关闭和滚动滑轮翻页。除了食指,整个身体的其他部分都一动不动。眼睛慢慢变成像死鱼眼一样,拉直了视线,呈现出发呆的神态来。这种阅读方式不适合长时间大量阅读,偶尔查阅还行。我喜欢把文献打印出来,统一编号(跟 Endnote 一致,Endnote 中的 Label 可以添加编号)后打孔,放入活页文件夹。活页夹和打孔器见图片。这里也提一下活页文件夹。这种简单、灵活、有效的文件管理方式,我竟然在我整个求学过程中闻所未闻,未见任何同学使用过。大家都是打印出来,订书机一订就摞在桌头上。文件多了经常滑落下来洒一地。更难受的是管理,你不能把它码整齐,也不能随手取出想要的文献。直到在歌德学院学德语才第一次接触文件夹。当时报名时,一人发一个活页文件夹,教室里有打孔器。老师发下的材料自己打孔后放入。而且还可以用隔页分类存档不同内容的资料。方方正正的文件夹,往桌子上一放就能站住,文件再多也能排放整齐。在实验室里,导师应该给每个研究生配发活页夹供学生使用,方便学生。而且学生毕业后,可以把文件夹和打印的文件同时收回,留给后续的学生使用。从而,既利于科研又避免浪费。文章的架构文献的阅读是一个从“无可非议”、“似是而非”、“大是大非”到“无事生非”的过程。刚开始阅读,由于自己的知识有限,前几篇文章提出的方法和结果对自己都是全新的,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以评判其中的观点。因而,刚开始阅读时会对文章中的所有内容全盘接受,很难产生质疑的观点出来,对看的任何内容都是“无可非议”。等看过十篇八篇的文献之后,所了解的方法和观点较多了,有些可能观点相左,这是怀疑会跳出来,对所阅读的论点进行挑剔,却又不能凭借一两篇文章而确定某种方法完全胜过另一种方法。每种方法都各有千秋,从而达到“似是而非”的境界。只有看过足够量的文章之后,才能够做出完整的评价,所获得的优劣比较结果也有充足的论据。这时候就达到了一种“大是大非”的境界。综述文章,一部分是综合别人的工作,另一部分,还在于论述自己的观点。大是大非也还只是综合的一步,应该更进一步,通过对“大是大非”的把握,要能发现新的问题、新的优点或者缺点、提出改进方法,以及对未来工作和发展前景的建议和设想,更有甚者,跳出对原有实验细枝末节的讨论,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从原理上、方法论上和系统性上加以评价。这当然很难,故而,多数综述文章综而不述,让读者看完之后,对过去有些了解,对未来仍是茫然。当然,论述的越多,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大。鲜明的例子是,赵立平历时两年增删二十多次才写出为未来 5-10 年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的文章,方知“述”之不易。如果阅读完成之后,能够达到“大是大非”的经济,即可提笔写作了。写作,要先搭框架,对所要综述的内容分门别类,不断细分。分的越细越好,至少要三级,三级标题下还可能有四级五级标题。这样做有以下好处:@框定要综述的问题,缩小范围。不要让自己的写作“随兴所至”而偏离了方向,失了重点。也容易分清主次,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不是写书,没有太多的篇幅去展宽全面的讨论,所以要限定自己综述的范围。@写作压力小。想到写一篇文章时,会联想到“写下至少五千文字和阅读一百篇文献”,一霎那压力倍增,而且不知道从何处入手。而细分之后,所要想的仅仅是对某个方法的某个参数进行讨论,只需一个小段落的文字。这样简单的多,可以立即完成,没有太大压力。@有条不紊。所有要讨论的问题列在那里,就像一个 TO-DO LIST,完成一项划去一项,一件一件来,有条不紊,进度非常直观。写作的小细节文章细分成一个一个小节之后,就可以动手完成每个小段落了。在这里有几个小技巧,非常有效。@注重写作的连贯性:写作最好是一气呵成,不要在写 A 问题时去思考 B 的问题。这里有两层意思,写作 A 问题时发现了对 B 问题有用的材料;另一层意思是,写作 A 问题时发现了 B 问题存在的错误、疏漏或者其他。这个时候,不要停下来,只需要用便签备注一下(我习惯使用 ONENOTE 做备注还收集材料),备注完之后,继续对 A 问题的写作,直到完成。再回过头来,整理 B 问题。@二次文献:为了论证一个结论,可以需要引用文章主题之外的文献,或者需要从文献引用的文献里去找论据,是谓二次文献。对文献中引用他人的数据有必要去查证,避免错引文献和错引数据。@图片处理:一是图片的版权,这个不用担心。你投到期刊,期刊的编辑会去搞定;二是图片的质量。从其他文献中摘取图片时,不要使用截屏的方法,这样图片的分辨率不够。应该用 PHOTOSHOP 打开 PDF 文件,对所需的图片进行裁剪,再另存为 TIFF/JPEG 格式。在 PPT 中绘制的图,千万不要用 PPT 的“图片另存为”功能,那个分离度太弱了。应该讲 PPT 另存为 PDF,然后用 PHOTOSHOP 处理。@参考文献的修改。前期写作的时候,必须使用 ENDNOTE 对插入 WORD 中的文献进行索引。如果文章已经成型,ENDNOTE 已经导出参考文献了,经过其他作者修改后,要增删参考文献。增删一个文献,其他文献的索引号都要变更。这个时候容易出错。我使用以下方法:对每个要改动的文献索引后加“*”标注;“*”后加上新的参考文献索引号;使用查找功能确认每个需要改动的文献都与“*”相连(应该出现两次,比如增加一个参考文献 121,122 应该有两个,121*122,122*123,即是 121 变为 122,122 变为 123);删除“*”和前面的索引号。改变完成。@英语句子,短句比长句好。被理解最重要,短句子容易理解,定语从句太多,能把人给绕晕了。文章的亮点一个篇文章,要有一些“干货”才能被更多地引用。因此在写作之前,看看你所下载的文章的被引用次数。哪个文章被引用次数最高?为什么?从个人引用文章的习惯看来,以下文章会被引用:@第一篇文章:本领域的开山之作,不引用没天理;@里程碑式文章:文章达到一个之最,最高、最大、最快等,或者突出的进展,是要引用的;@讨论的是核心问题。除此之外,我还喜欢引用有总结性结论的句子,比如某个技术的优点是。。。;和量化的句子,比如目前 70% 的文章采用了某方法。如果你的综述里能提供这些内容,必定会增加他引次数。前面三个干货,是研究型文章干的事,后面这两个也不容易。第一个要你自己概况总结,第二个要统计大量的数据。备注:这里把自己的一点经验拿出来与大家讨论,希望有经验的朋友多加指正,以冀对初次写综述的科研人员做个参考。

论文文献综述写法如下:

内容要求:文献综述是在研究选题确定后并在大量搜集、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课题或相关领域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的综合性介绍,目的是理清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及尚存的研究空间,它既可以给研究者在充分借鉴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还可以帮助读者(或论文审阅者)明确本研究的新意所在。

文献综述的结构一般由下列成份构成:1、标题。文献综述的标题一般多是在论文选题的标题后加“研究综述”或“文献综述”字样。

2、提要或前言。此部分一般不用专设标题,而是直接作为整个文献综述的开篇部分。内容是简要介绍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果本课题涉及到较前沿的理论,还应对该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最后要介绍研究者搜集的资料范围及资料来源,其中要讲清查阅了哪些主要着作、在网络中查询了哪些资料库(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并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搜索(如通过输入“关键词”或“作者名”或“文章名”进行搜索,一般用精确匹配),共搜索到的相关论文的篇目数量多少,对自己有直接参考价值的论文有多少等信息。

3、正文。这是文献综述的核心部分。应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对自己搜集到的有用资料进行系统介绍。撰写此部分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对已有成果要分类介绍,各类之间用小标题区分。以下是常见的分类线索:按时空分类(如:本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与国内研究现状)按本课题所涉及的不同子课题分类;按已有成果中的不同观点进行分类,等等。

其二、既要有概括的介绍,又要有重点介绍。根据自己的分类,对各类研究先做概括介绍,然后对此类研究中具有代表。

撰写文献综述步骤:

1、搜索相关文献

2、评价来源

3、识别主题、辩论和差距

4、概述结构

5、写文献综述

如果想要写好一篇文献综述,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和花费一定的精力,才能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文献综述。接下来,我将从写文献综述的步骤、注意事项和小技巧两方面进行讲述。

第一,写文献综述的步骤。开始写文献综述,一定要知晓写文献综述的步骤,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步骤,才能开创写文献综述的良好开端。写文献综述的第一步就是确定选题,只有确定明确的选题才能找准写文献综述的方向。第二步是查找资料,根据选题,在权威学术平台搜索相关领域的高质量文章。第三步分析现状,这一部分是难度比较大的部分,根据查找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概括出各个部分的核心内容,进行总结对比,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所以,这部分的能力需要多积累经验、多多撰写,才能写出有质量的文献综述。第四步分析对比,根据该选题你的研究现状,阐述你所认为的将来发展的方向与前景,在这一部分也可以概括出当前研究现状的优点与缺点,分析总结,如何改正缺点。

第二,写文献综述的注意事项和小技巧。在找选题时,需要把握选题的方向,不可切入点过大,防止泛泛其谈,亦不可切入点过小;在查找资料时,可通过高级搜索,更方便查找相关学术论文。在分析现状时,建议不要盲目下手,而要阅读大量文献资料,个人建议(50-100篇左右),这样肚子里才有货,才能更好地下笔;在第四部分分析对比时,考验的是一个人的宏观卓见,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思考。

总之,写文献综述需要不断的磨练,写出来的才能更有价值。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国外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中小企业融资研究目前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来进行的:一是从企业自身结构特点出发,从企业资本结构角度来进行,虽然其研究对象以大企业居多,但对中小企业也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二是从中小企业对资本的需求角度。

资本结构理论

所谓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和比例关系,是企业融资决策的核心问题。而企业也在致力于寻找最佳资本结构,以期达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西方资本结构理论也主要是围绕如何形成最佳资本结构展开的,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连个个阶段,即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

企业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企业市场价值一般是由权益资本价值和债务资本价值组成,在企业息税前利润一定的情况下,总资本成本率最低意味着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于是美国的经济学家大卫﹒杜兰特(D. Durand ,1952)提出的早期的资本机构理论,他将资本机构理论分为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和传统理论(也称为折衷理论)。净收益理论是以权益资本总可以获取固定不变的收益率且企业总能够以一个固定利率筹集到全部债务资金为假设前提,该理论认为债务资金总是有利的,当企业负债率达到100%时,就可以满足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小化,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净营业收益理论是以总资本成本率和负债成本率都是固定不变的为假设前提,该理论认为,无论财务杠杆如何变化,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都是固定的,企业总价值不发生任何变化,企业价值和资本结构不相关,企业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传统理论也就是折衷理论则是介于净收益理论和净营业收益理论之间的资本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本成本并不独立于资本结构以外,企业确实存在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即在加权平均成本由下降转为上升的拐点上,并且这个资本结构可以通过财务杠杆的运用来实现。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三个理论均不够成熟,净收益理论重视财务杠杆效应而忽略了财务风险,净营业收益理论则过分的夸大了财务风险,折衷理论则忽略了负债比率同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建立在经验推断的基础上,没有经过科学的数学推导和数据统计支撑,不够成熟,在实践中会产生偏差。而以MM定理为代表的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出现,则使得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1)MM定理。Modigliani & Miller于1956年在计量经济学年会发表了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后来又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论文上面所提的理论被称为MM定理。MM定理的提出被认为是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和现代结构理论的分水岭,也是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石。MM定理在一系列严格假设的条件下,例如完善的资本市场,无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等等,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数学推导,该定理证明,在一定条件下,企业价值与他们所采取的融资方式无关,即无论发行股票还是债券,对企业价值没有影响。该定理前提假设恨苛刻,与现实情况明显不符合。

Modigliani & Miller于1963年又发展了他们的理论,放松了没有企业所得税的假设,修正后的MM定理认为,由于债务融资的免税特性,负债率越高的企业将使用越多的债务,即债务的“税盾效应”,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即为100%的负债,企业可以通过利用政策来改变其资本结构从而改变市场价值。

Miller(1997)建立了一个包括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在内的模型,分析了负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分析了负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得出了个人所得税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利息的减税作用但并不会完全抵消的结论。该结论与Modigliani & Miller提出的修正的MM定理是一致的。但是他们有着相同的缺陷,都将债券融资放在最优先的位置,而忽略了债务的风险和额外的费用增加,与现实经济不符合。

Ang(1991,1992)对中小企业的税盾效应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中小企业一般缺乏此类动机,因为,一方面中小企业大多采取独资和合伙组织形式,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另一方面,弱化的有限责任也使得破产成本至少在局部上依附个人,由于盈利性逊于大企业,中小企业较少使用债务融资的税盾效应(Prttit &),而从负债的成本来看,一般认为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破产可能性,因此比大企业使用较少的债务融资。

(2)静态权衡理论。MM定理只考虑了债务融资的税盾效应,而没有考虑其所带来的风险和额外费用。本杰明﹒格雷厄姆(1934)在其《有价证券分析》一书中指出,以法律规定的税率纳税,当财务危机可能性不大时,一个价值最大化的企业将不会有税盾效应,然而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增加负债率,这些企业就会增加的收入。

1984年,Myers在MM定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企业的高负债的增加,使得企业固定费用增加,收益下降,从而企业财务面临的风险越大,财务风险的增大产生了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两类成本。企业选择什么样的资本结构取决于他要达到的目标,其中包括在负债的收益和成本之间进行取舍,我们称之为静态权衡理论。最优的资本结构即为负债的免税利益和财务风险带来的成本之间相互平衡的资本融资结构。

1990年,Mackie-mason估计了一个公司优序租赁股份的发行的概率模型,她指出,低边际税率的企业(比如具有递延税收损失的公司),与那些面对固定税率的更具有盈利性的公司相比更倾向于发行股份,Mackie-mason 的结果与权衡理论相一致,因为它说明了赋税企业偏好负债。

(3)优序融资理论。1984年,Myers & Mujluf在其名篇《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中,根据信号传递的原理推出了他们的优序融资假说。其假设条件是:除信息不对称外,金融市场是完全的。其认为,公司偏好于内部融资,如果需要外部融资,公司将首先发行最安全的证券,也就是说,先债务后权益。如果公司内部产生的现金流超过其投资需求,多余现金将用于偿还债务而不是回购股票。随着外部融资需求的增加,公司的融资工具选择顺序将是:从安全的幅务到有风险的债务,比如从有抵押的高级债务到可转换债券或优先股,股权融资是最后的选择。

1989年Baskin以交易成本、个人所得税和控制权的研究角度对优序融资理论作出了解释,指出由于留存收益提供的内部资金不必承担发行成本,也避免了个人所得税,因此内部资金要优于外部资金。与权益性资金相比较,负债融资由于具有节税效应,发行成本低,又不会稀释公司的控制权,所以对外融资来说负债融资又优于权益性融资。

(4)信号理论。最早将信号引入经济学中的是Michael Spence,他认为尽管市场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但是潜在的交易收益依然可以实现。

Ross(1977)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分析,最早将非对称信息引入MM理论模型,分别假设公司的未来收益服从连续型和离散型的分布。假定经理人了解投资收益的分布函数,而投资人不了解, 建立了融资结构的信号传递模型。企业经理人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向投资者传递了信号。一般来说破产的概率是和公司的质量负相关而与负债水平正相关。破产将给经理人带来损失。因而经理人不会盲目增加负债,在低质量的公司无法通过更多的债权融资来模仿高质量公司的情况下。外部投资者把较高的负债水平作为高质量的一个信号。所以,投资者将企业发行股票融资理解为企业资产质量的恶化,而债务融资则是一种企业资产运作良好的信号,负债率上升表明经营者对企业未来收益有较高的期望,传递了经营者对企业的信心,进而使投资者对企业也充满信心,进而使企业市场价值随之增大。

(5)代理理论。代理理论是指企业内部和外部投资者之间潜的冲突决定着最优的资本结构,即企业要在代理成本和其他融资成本之间进行取舍。

1976年Jensen & Meckling开创了代理成本理论,即代理理论、企业理论和财产所有权理论来系统地分析和解释信息不对称下的企业融资结构问题的学说,Jensen & Meckling把代理关系解释为委托人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而同时又要求代理人为其提供利益的服务关系。例如公司中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而引起的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就属于代理关系。由于经营者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存在外部股权),经营者的工作努力使他承担了全部成本却只能获取部分收益。而当他在职消费时,他却得到了全部的收益却只需承担部分成本。如果委托人和代理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那么代理人就不会总是根据委托人的利益来采取行动的。也就是说经营者将不会努力工作,却热衷于在职消费,这将导致企业的价值小于管理者为企业完全所有者时的价值,这个差额就是外部股权的代理成本,简称股权代理成本。在投资总量和个人财产给定的情况下,增加债务融资的比例将会增加经营者的股权比例,进而降低外部股权的代理成本。但债务融资又会引起另一种代理成本。因为作为剩余索取者,经营者将更倾向于从事高风险项目。如果成功的话,经营者可以从中获取成功的收益;而一旦失败,他便借助有限责任制度将失败的损失推给债权人。经营者的这种行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就是债权融资带来的代理成本 ,即债权代理成本。在对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进行分析 的基础之上,Jensen & Meckling认为 ,均衡的企业所有权结构是由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来决定的,当两种融资方式的边际代理成本相等的时候,使得总的代理成本达到最小,进而企业便可以实现最佳资本结构。

(6)控制权理论。控制权理论主要是从企业经营者对控制权本身的偏好角度探讨了资本结构问题,主要反映了企业通过对资本结构中负债和股权结构的选择而对公司治理结构效率的影响程度。该理论认为,企业融资结构在决定企业收入分配的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控制权的分配。也就是说,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企业融资结构的。

Harris & Raviv,主要探讨Jensen & Meckling所提出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利益冲突所引发的代理成本问题,他们分别用静态和动态两个模型说明了经营者在通常情况下是不会从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出发的,因而有必要对经营者进行监督,他们认为债务融资有利于强化公 司治理结构中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Aghion & Bolton于1992年将不完全契约理论引入到融资结构的分析框架,并对债务契约和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他们认为,在多次博弈的过程中,当出现不容易得到的收益信息时,将控制权转移给债权人是最优的。

Davidsson(1989) 在对瑞典中小企业所有者、管理者样本进行分析得出了中小企业增长最重要的是“ 预期金融回报”和“独立性的增长”。 当中小企业扩张与独立发展发生矛盾时,所有者会保持企业的独立性为重。可见控制权在中小企业融资中是很重要的因素。

中小企业对资本的需求角度

国外从中小企业对资本的需求角度,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所作的研究很多,大概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微观层面上,企业自身成长周期对资本的需求,以及企业所面临的融资困境角度;二是宏观经济层面,货币政策,银行业合并以及结构化调整等。

1.微观层面

(1)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是指企业融资结构问题,并没有考虑到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所不同的融资特点,也没有动态的研究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对资本结构安排有什么影响。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弥补了这方面不足。

Weston &Brigham(1970)根据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融资来源的变化提出了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并将企业的成长周期分为初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三个阶段。Weston &Brigham对该理论进行了扩展,将企业的金融成长周期分为六个阶段 ,即创立期、成长阶段Ⅰ、成长阶段Ⅱ、成长阶段Ⅲ、成熟期和衰退期 ,并根据企业的资本结构、销售额和利润等显性特征说明了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来源情况,从长期和动态的角度较好地解释了企业融资结构变化的规律(见下表)

Berger & Udell(1998对 We s t o n &B r i g h a m的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进行了修正 ,即将信息约束、企业规模和资金需求等作为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基本因素并引入到他们所 构建的企业融资模型中,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 ,随着信息约束 、企业规模和资金需求等约束条件的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进行不同的融资安排 。

(2)企业融资困境方面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议员Macmillan在向英国国会提供的关于中小企业问题的调查报告中就指出,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着“金融缺口”,即著名的“麦克米伦缺口”。Macmillan发现,中小企业的长期资本供给存在短缺, 这种短缺尤其明显地发生在那些单靠初始出资人的资金已经不敷运用, 但规模又尚未达到足以在公开市场上融资的企业身上。“麦克米伦缺口”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的失灵,即市场的力量无法使资金向中小企业流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也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当中小企业无力从金融市场获得直接融资时,只有从银行获得间接融资。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所以银行贷款成为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唯一途径。这就使得银行具有相对的借贷优势。

1981年Stiglitz & Weiss发表了《不完全信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之后,信息不对称被公认为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Stiglitz认为,信贷配给源于信贷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并由此导致了信贷合约中的道德风险问题。此问题的发生是基于商业银行不具备监督借款者的能力、借款人与贷款人利益不一致性以及他们之间事前的信息不对称这三个主要因素。

Bester(1982)引入了贷款抵押甄别机制,提出了低风险的企业承诺较高的抵押水平而享受较低的贷款利率,而高风险企业则相反,以此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Strahan、Weston(1996)提出了匹配理论,即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与银行的规模成较强的负相关性。

Berger& Udell(1998) 发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成为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关键。而关系型借贷被视为银行和企业双方在关系导向下达成的一种合意合约。如果借、贷者之间保持一种长期的关系,则有利于贷款人获得借款者的相关信息。如:借款者在贷款期限内生产经营状况,其产品市场占有率变化情况,借款者的还款的意愿及能力,是否需要抵押品以及是否需要签订有其他附加条件的合约等。

Uzzi& Gillespie(1999)认为,与中小企业贷款直接关联的贷款员,可能较其他人掌握更多的关于中小企业的权威信息。这些贷款员与中小企业主和其雇员保持着长期的关系,了解企业在当地的运行情况和企业的市场份额,甚至该贷款员就生活在当地的社区中。因此对中小企业及其所有者的财务状况非常了解,对其当前及未来的绩效有着比较准确的认识。

2.宏观层面

(1)银行业合并及结构调整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

一般认为, 银行业合并后形成的金融机构不仅规模会增大, 组织结构会更复杂, 行为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通常不利于关系型贷款的开展。

Strahan(1998)认为小银行合并之初,多样化使得合并后的银行抗风险能力增强,从而能够向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但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银行开始有能力向大企业提供贷款,并且内部管理也越来越复杂,所以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率就会下降;相反,小银行被大银行兼并时,新成立的银行则会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同样,当大银行之间发生兼并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也会减少。

Peek& Rosongren发现大银行对小银行的合并或大银行之间的合并倾向于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Berger进一步指出银行业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存在4种潜在效应:静态效应、 重组效应、直接效应和外部效应。

Sharpe认为,市场力量使银行能够加强它与小企业的隐性长期合约关系,小企业从长远打算,会倾向于和银行保持长期关系。因为企业转换“基础”银行的沉淀成本相对较高,所以当银行与企业保持较长时期的关系后,银行就有可能使企业支付高于完全竞争时期的利率水平,使以前吸引小企业的短期低利率补贴部分得到补偿。Peterson和Rajan的研究发现,当银行的市场力量增加时,信用级别相对较低的小企业也有可能获得贷款支持。

(2)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货币政策主要有两个传导渠道: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货币渠道指货币政策通过改变利率,进而影响经济部门的真实支出。信贷渠道则又分两种,一种为银行贷款渠道,另一种为资产负债表渠道。银行贷款渠道是指,货币紧缩伴随着银行储备的减少,进而导致贷款供给的减少。。资产负债表渠道是指,货币紧缩通过提高利率损害到企业抵押品的价值,降低企业信用等级,进而削弱了企业获取贷款的能力。因此货币政策改变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冲击更大。

G e r t l e r 和 G i l c h r i s t 在对制造业小企业的经验研究中发现,小型制造业企业不仅直接对利率反应敏感,而且还深受经济周期的间接影响,因此,货币紧缩对小企业的影响要远大于对大企业的影响。

Taylor指出,金融自由化不会导致资金供给总量的增加,因为利率提高只会使得资金供给从非正规部门转向正规部门,总的借款额不会出现净的增加。Steel认为,由于较高的交易成本和风险、抵押品的缺乏以及历史渊源等,使得小企业在获取正规部门的贷款时仍将面临着诸多的限制。如果放开金融管制,金融自由化将会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更加恶劣。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关于国内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方式的选择及相关实证研究;第二,关于国内中小企业融资所面临困境原因以及相应对策的研究;第三、国际上中小企业融资在操作层面上经验介绍以及比较研究。

1、贺力平(1999)认为, 妨碍我国银行机构扩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主要因素是银行机构缺乏企业客户风险方面的足够信息,从而不能做出适用的风险评级并提供相应的信贷服务,指出可以通过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和转变国有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来解决贷款者与中小企业借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周业安实证分析了我国金融抑制政策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分析表明:信贷市场的利率管制、价格和数量歧视导致了企业的过度负债、逆向选择、寻租等现象,浪费了信贷资源;资本市场的行政管制则增加了企业的直接融资成本。

3、樊纲研究员(1999)认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原因主要是政府一直没有采取发展非国有银行的政策所致。所以作者提出要积极地发展非国有银行。同时为避免人们的‘市场选择’扭曲,提出对非国有银行的存款人提供与国家银行同等的社会担保。

4、张杰认为,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源于国有金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国有企业对这种支持的刚性依赖,以及由此形成的信贷资本化。他认为,解除民营经济金融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营造内生性金融制度成长的外部环境。

5、陈晓红教授(2000)指出:由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差、财力物力有限、设备落后陈旧及生产的都是属于卖方市场的终端产品,而非生产与大企业相配套的中间产品和服务,经营效益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竞争的加剧而变得较差。基于风险和利润的考虑,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大量向大企业集团倾斜,使中小企业信贷资金严重不足,为解决这种资金关系的不协调,作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第一重构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建立中小企业的主办银行制;第二建立政策性中小银行;第三大力发展非国有商业性中小银行。

6、魏开文博士(2000)认为,我国市场型的银行和中小企业关系的模式应该是一种契约型的主办银行关系。这种关系模式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用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来规范银行和中小企业的行为,并体现契约型的信用关系。

7、林毅夫(2001)、 李永军从我国劳动力丰富、资本稀缺的要素禀赋出发,认为我国中小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成本较高,企业规模的限制决定了采取编制公开财务报表上市要承担巨大的信息成本;而在间接融资中,大企业在经营活动的透明性、抵押及贷款规模效应等方面原因,大型金融机构更偏好对大企业的贷款。而与大型金融机构所不同的是,中小金融机构比较愿意为中小企业贷款,而从企业的技术类型看,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唯一的方法是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8、白钦先、薛誉华(2001)指出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赶超战略,强调规模经济的观点占据了政策层的主导地位,忽视了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认识上的差距导致长期

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9、杨思群教授(2002)在对国外中小企业与银行关系的研究基础上,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惜贷”、信贷的可歧视性、非长期关系、支付体系及中小金融机构等问题。提出我国银行和企业间问题的缓解思路是:银行“惜贷”一方面是反映中小企业素质及信用程度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反映了银行在信贷文化、重视资产的安全性方面有了积极的变化,所以“惜贷”只能是作为短期的特殊环境下采取的临时措施,而从长期看,为保障信贷资产的安全稳定运行,银行必须提高信息的分析能力和信贷担保技术;对于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非长期关系上,建立中小企业的主办银行制;在支付体系上,中小企业存在“多头开户”现象,这不利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运营情况和信用状况的了解,所以要减少这种现象并提高银行小额支付体系的效率;在中小金融机构上,片面强调国有化和国有控股,使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着公司治理结构不良、预算约束不强等体制方面的弊端,为克服这一弊端,需按市场化的准则设立和监管中小企业,同时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在整和过程中进行市场化的兼并和重组。

10、张捷教授(2003)通过银行组织结构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特点来说明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特殊性意义。关系性贷款的基本前提是银行和企业之间必须保持长期、紧密相对封闭的交易关系,即企业固定地与数量极少的(通常一到两家)银行打交道。由于关系型贷款不拘泥于企业能否提供合格的财务信息和抵押品,因而最适合资产抵押品较少的中小企业。也就是说,中小银行在收集和处理公开硬信息(如企业财务数据、信用编码等)处于劣势,但由于其地域性特点,它们通过与中小企业保持长期密切的近距离接触而获得各种非公开的关联信息,具有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优势。由于软信息传递存在成本问题,会在银行内部产生代理问题。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科层结构简单,代理链条短,代理成本也相应地就低。

理论研究不足及以后研究方向

虽然说企业融资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对较为成熟,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理论在很多问题上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各种实证检验也经常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充分说明小企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其融资需求理论还远不够完善,还有相当多的问题和争论有待于进一步地解释。尤其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运作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经济形势复杂,今年以来温州,鄂尔多斯相继发生的高利贷崩盘现象,充分的体现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方向,应该是多学科交叉,例如将博弈论以及行为经济学加入到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中去,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突破。

。。。。我也想要···有的话 给我也来一份吧····我的邮箱

关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仅是因为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因为中小企业为我国提供了大约75%的就业机会。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从吸纳就业角度考虑,妥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都意义重大。据海通证券研究所数据显示,80%的中小企业缺乏资金,30%的中小企业资金十分紧张。第一、现状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三个方面:银行贷款;政府扶持;企业自身。(1)银行贷款从银行方面看,虽然中小企业对银行较为依赖,但其从银行得到贷款份额较少,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即使有好的项目也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从企业方面看,中小民营企业的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较高。贷款加息等体现了中小民营企业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存在着体制性的障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小民营企业经营业绩总体不佳与中小企业融资信用度低。另外,虽然各地都出台了《关于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信用担保管理的若干规定》,并安排了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信用担保资金。但是由于担保人资产抵押及企业自身信用担保的苛刻条件,使较多的中小民营企业难以享受到政策的优惠。据调查,目前按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信用担保现行的规定办理贷款的户数与金额,与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的实际需求差距甚远。(2)政府扶持国际上,政府扶持的手段主要有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税收优惠、信用担保、风险投资、金融服务等。就我国而言,前三项运用较多,下面将就这几点进行详细论述。财政补贴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经国家或地方科委、专家组评估确属技术先进但短期有亏损的中小企业、处于创业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创新领域的中小企业,政府可以给予相当于投资额一定比例的津贴或补助,以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对于符合国有资产投资方向的产业部门,政府可以直接对属于此类产业的中小企业进行资本投入,或者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无论哪种形式的财政补贴,均是国家给予中小企业的直接资金支持,有直接性、权威性、实效性的特点。但是由于制度因素的缺失,造成了中小企业对国家财政的过分依赖,市场的调节作用降低,中小企业的功能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政府采购政策实质上属于保护型的扶持政策。通过政府采购,扩大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达到扩大生产、促进发展的目标。通过公开发布的政府采购招标信息,规范的招投标程序,科学、严格的评审制度等等,为中小企业公平参与政府采购领域创造平等参与竞争的前提条件,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更加公平的机会。由于这是一项倾斜性的产业扶持政策,在具体操作上严格遵循一定的原则,所以就需要一系列量化标准的出台,以保证政策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在实际操作中,更应避免“多头管理”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确保政策实施到位。税收优惠是各国支持和保护中小企业发展、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通行做法。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采用的统一比例税率33%,而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采用差别税率,即中小企业低税率、大企业高税率的政策,减轻中小企业的不合理负担。尤其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对其利润再投资部分可实行税收抵免政策。对与高新技术相关的中小企业适当减征营业税,对中小企业科技人员给予适当的个人所得税减免。资本市场体系的设立和金融改革的深入,需要依靠政府扶持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减少中小企业的资本缺口。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而建中小企业板块则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首要环节和切入点,不仅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且可以完善资本市场功能,进而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信用担保政策是由政府牵头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开辟稳定的资金来源。发展为以社会、企业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担保体系。信用担保机构的形式有政府出资组建担保组织,银行提供配套专项贷款,其运作方式可以采用委托政府选定的商业银行或投资公司管理和组建政策性金融担保机构进行;二是由政府、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担保机构,实行会员制的运作模式。虽然政府出面为企业担保的有效性仍值得商榷,但无论哪种担保政策,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的坏账负担,需要一个制度框架对其进行规范。(3)企业自身中小企业以自身为核心的中小企业融资可以分为内源中小企业融资和外源中小企业融资两部分,内源融资通过内部职工持股、盈余公积金的合理使用等实现,外源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有股票中小企业融资和债券中小企业融资,下面将主要阐述一下股票中小企业融资。国内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和私募市场的不健全,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目前,沪深两市仅有上市公司1285家,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新建立的中小企业板块作为满足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平台,其独特的引导、示范和催化功能,对于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成长将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同时,中小企业板块既是注重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讲求上市公司质量的市场,也是培育创业理念、催生创业机制的市场。然而,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庞大,即使深圳交易所短期内“速成”,使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数量达到100家以上,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只是“杯水车薪”。所以说在相关法律和上市规则不作大幅修改的前提下,已上市或拟上市的中小企业,都称得上是中小企业中的“大企业”,就目前情况而言,中小企业中做大的企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通过上市得到缓解,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一大特点。但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中小企业融资获取发展所急需的资金,“私募”等其他直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因为法律等原因也未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第二、原因从中小民营企业主要的三个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出发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原因: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筹资难长期以来,中小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较难。具体而言,一是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战略和方式发生变化。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包括贷款在内的社会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脱困任务,中小民营企业受到冷落。为加入WTO做准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确立了面向大企业、大城市的“两大”战略,中小民营企业未被列为贷款重点。二是基层金融系统对贷款实行连带责任制,对贷款责任人实行连带责任制度,加上基层银行授权、授信不足,给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带来一定困难。三是中小民营企业资本收益不相称,影响到银行贷款的积极性。银行给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额度一般较小,且手续繁琐,业务量大,费时费力,业务成本高。加上贷款利率受到政策调控限制,与贷给国有大中企业的利率差别不大,利润小而风险大。因而银行往往给几十家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额抵不上给一家大中企业的贷款多,省时省力,风险小。四是为防范金融风险,金融系统中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方式作了重大调整,由过去基本上是信用贷款改为抵押贷款或担保贷款。中小民营企业资产规模小,企业发展急需资金,通常没有有效资产做贷款抵押或质押,无法提供银行通常需要的足够的担保。五是中小民营企业信息缺失也是银行向中小民营企业放贷和投资的障碍。另外,现代企业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其财务制度建设与经营管理不规范,对银行的决策易产生误导。据中国农业银行调查,80%的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报表不真实或没有财务报表,中小民营企业利息回收率为43%。可见一些中小民营企业信用观念淡薄、经营管理不规范已成为制约自身发展,导致筹资贷款难。企业自身中小企业以自身为核心的中小企业融资可以分为内源中小企业融资和外源中小企业融资两部分,内源融资通过内部职工持股、盈余公积金的合理使用等实现,外源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有股票中小企业融资和债券中小企业融资,下面将主要阐述一下股票中小企业融资。国内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和私募市场的不健全,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目前,沪深两市仅有上市公司1285家,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新建立的中小企业板块作为满足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平台,其独特的引导、示范和催化功能,对于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成长将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同时,中小企业板块既是注重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讲求上市公司质量的市场,也是培育创业理念、催生创业机制的市场。然而,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庞大,即使深圳交易所短期内“速成”,使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数量达到100家以上,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只是“杯水车薪”。所以说在相关法律和上市规则不作大幅修改的前提下,已上市或拟上市的中小企业,都称得上是中小企业中的“大企业”,就目前情况而言,中小企业中做大的企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通过上市得到缓解,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一大特点。但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中小企业融资获取发展所急需的资金,“私募”等其他直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因为法律等原因也未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从股票市场来看,创业板发行市盈率偏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较高,加大了企业筹资成本。而大部分受中小企业融资难困扰的中小企业,还不符合国内市场上的盈利标准。另外,抵押担保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呈现多样化趋势,但蕴含较大风险。从债券市场来看,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务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基本封闭。目前国家每年都发行一部分企业债务,但是现行公司法、证券法及有关部门法律条文严格规定了公司债券的发行主体及发行条件,面对门槛过高的债市,中小民营企业只能望而却步。有时,中小民营企业会求助于一些民间“金融组织”,以高出正常利率10%-40%的利率筹资。这一方面加大了企业的筹资成本,另一方面不利于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第三、途径为尽快消除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种种障碍,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以上述三个方面为核心展开,有如下的途径:1.建立中小企业金融体系(1)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处理中小企业的存贷款事宜,提高中小企业资金运用的效率和专业性。条件成熟时,还可组建地方性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性银行,专门落实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扶持。商业性中小企业银行,可由城市合作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改制而来,充分发挥地方性的非国有银行金融机构对当地经济情况比较了解的优势。同时,加快金融网点的铺设,提高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从目前已有的一些中小金融机构来看,因普遍缺乏政策性中小企业融资权,在其政策环境、体制结构、经营管理、自身发展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整体经营状况不佳,没有很好地起到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的作用,影响了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2)充分利用创业板市场。虽然目前内地的创业板市场已具雏形,但发展尚不完善,而香港的创业板市场发展成熟,为新兴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符合该市场上市要求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可考虑到香港的创业板市场上市。2.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经济金融政策体系,发挥中小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政府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过程中应做到: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和交易成本。如重新考虑不适合服务中小客户的规章制度,关注相关的抵押法规以降低风险、制定对创新发展必需的政策、法律和规章制度框架;增强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如促进专业贷款技术的革新,使金融机构能够低成本的评估中小企业信用,对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压力。如降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要求等。具体来看:(1)各级政府要建立专门服务管理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机构,专门研究并负责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和扶持,包括利用政府资金向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调整产业结构及经济布局的中小民营企业、高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向高科技的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投资基金。(2)建立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信用保险基金,完善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风险缓冲机制。一方面充分挖掘动产担保资源潜力,债务人一旦不能还贷,债权人无须通过诉讼便可直接拍卖质物;另一方面实行凭订单贷款,山东、江苏搞脱水蔬菜加工的企业,只要有订单,银行考察属实后,就可以办理贷款手续,这确是一种既便捷、风险又较小的贷款方式。(3)鼓励商业银行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向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承兑、贴现、转账、财务管理、信息服务等新型金融服务,使其享受与大中型企业同等待遇。企业间资金拆借、“三来一补”、卖方信贷、赊购等均是理想选择。(4)制定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尽快出台具体办法,运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创业投资企业增加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进行捐赠,准予捐赠支出按税法规定在税前扣除。3.企业自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度发展股份中小企业融资新的《证券法》对包括股市和债市在内的直接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准入采取核准制,为中小民营企业打开了通道。创业板市场的建立使中小民营企业有了一个特定的市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使其股权得以便利流动场所,为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的股权中小企业融资、股权交易和流动提供方便。为此,中小民营企业要加强自律,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机制,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经营能力,完善风险控制制度,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增强企业运作透明度,促进企业建立规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中小民营经济的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其地位的不匹配性已成为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冲突。要想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障碍,那就要有一定的技巧。

p to p网贷,余额宝,百度钱包

企业投资战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关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仅是因为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因为中小企业为我国提供了大约75%的就业机会。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从吸纳就业角度考虑,妥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都意义重大。据海通证券研究所数据显示,80%的中小企业缺乏资金,30%的中小企业资金十分紧张。第一、现状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三个方面:银行贷款;政府扶持;企业自身。(1)银行贷款从银行方面看,虽然中小企业对银行较为依赖,但其从银行得到贷款份额较少,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即使有好的项目也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从企业方面看,中小民营企业的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较高。贷款加息等体现了中小民营企业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存在着体制性的障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小民营企业经营业绩总体不佳与中小企业融资信用度低。另外,虽然各地都出台了《关于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信用担保管理的若干规定》,并安排了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信用担保资金。但是由于担保人资产抵押及企业自身信用担保的苛刻条件,使较多的中小民营企业难以享受到政策的优惠。据调查,目前按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信用担保现行的规定办理贷款的户数与金额,与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的实际需求差距甚远。(2)政府扶持国际上,政府扶持的手段主要有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税收优惠、信用担保、风险投资、金融服务等。就我国而言,前三项运用较多,下面将就这几点进行详细论述。财政补贴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经国家或地方科委、专家组评估确属技术先进但短期有亏损的中小企业、处于创业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创新领域的中小企业,政府可以给予相当于投资额一定比例的津贴或补助,以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对于符合国有资产投资方向的产业部门,政府可以直接对属于此类产业的中小企业进行资本投入,或者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无论哪种形式的财政补贴,均是国家给予中小企业的直接资金支持,有直接性、权威性、实效性的特点。但是由于制度因素的缺失,造成了中小企业对国家财政的过分依赖,市场的调节作用降低,中小企业的功能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政府采购政策实质上属于保护型的扶持政策。通过政府采购,扩大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达到扩大生产、促进发展的目标。通过公开发布的政府采购招标信息,规范的招投标程序,科学、严格的评审制度等等,为中小企业公平参与政府采购领域创造平等参与竞争的前提条件,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更加公平的机会。由于这是一项倾斜性的产业扶持政策,在具体操作上严格遵循一定的原则,所以就需要一系列量化标准的出台,以保证政策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在实际操作中,更应避免“多头管理”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确保政策实施到位。税收优惠是各国支持和保护中小企业发展、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通行做法。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采用的统一比例税率33%,而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采用差别税率,即中小企业低税率、大企业高税率的政策,减轻中小企业的不合理负担。尤其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对其利润再投资部分可实行税收抵免政策。对与高新技术相关的中小企业适当减征营业税,对中小企业科技人员给予适当的个人所得税减免。资本市场体系的设立和金融改革的深入,需要依靠政府扶持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减少中小企业的资本缺口。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而建中小企业板块则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首要环节和切入点,不仅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且可以完善资本市场功能,进而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信用担保政策是由政府牵头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开辟稳定的资金来源。发展为以社会、企业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担保体系。信用担保机构的形式有政府出资组建担保组织,银行提供配套专项贷款,其运作方式可以采用委托政府选定的商业银行或投资公司管理和组建政策性金融担保机构进行;二是由政府、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担保机构,实行会员制的运作模式。虽然政府出面为企业担保的有效性仍值得商榷,但无论哪种担保政策,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的坏账负担,需要一个制度框架对其进行规范。(3)企业自身中小企业以自身为核心的中小企业融资可以分为内源中小企业融资和外源中小企业融资两部分,内源融资通过内部职工持股、盈余公积金的合理使用等实现,外源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有股票中小企业融资和债券中小企业融资,下面将主要阐述一下股票中小企业融资。国内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和私募市场的不健全,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目前,沪深两市仅有上市公司1285家,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新建立的中小企业板块作为满足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平台,其独特的引导、示范和催化功能,对于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成长将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同时,中小企业板块既是注重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讲求上市公司质量的市场,也是培育创业理念、催生创业机制的市场。然而,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庞大,即使深圳交易所短期内“速成”,使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数量达到100家以上,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只是“杯水车薪”。所以说在相关法律和上市规则不作大幅修改的前提下,已上市或拟上市的中小企业,都称得上是中小企业中的“大企业”,就目前情况而言,中小企业中做大的企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通过上市得到缓解,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一大特点。但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中小企业融资获取发展所急需的资金,“私募”等其他直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因为法律等原因也未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第二、原因从中小民营企业主要的三个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出发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原因: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筹资难长期以来,中小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较难。具体而言,一是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战略和方式发生变化。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包括贷款在内的社会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脱困任务,中小民营企业受到冷落。为加入WTO做准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确立了面向大企业、大城市的“两大”战略,中小民营企业未被列为贷款重点。二是基层金融系统对贷款实行连带责任制,对贷款责任人实行连带责任制度,加上基层银行授权、授信不足,给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带来一定困难。三是中小民营企业资本收益不相称,影响到银行贷款的积极性。银行给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额度一般较小,且手续繁琐,业务量大,费时费力,业务成本高。加上贷款利率受到政策调控限制,与贷给国有大中企业的利率差别不大,利润小而风险大。因而银行往往给几十家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额抵不上给一家大中企业的贷款多,省时省力,风险小。四是为防范金融风险,金融系统中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方式作了重大调整,由过去基本上是信用贷款改为抵押贷款或担保贷款。中小民营企业资产规模小,企业发展急需资金,通常没有有效资产做贷款抵押或质押,无法提供银行通常需要的足够的担保。五是中小民营企业信息缺失也是银行向中小民营企业放贷和投资的障碍。另外,现代企业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其财务制度建设与经营管理不规范,对银行的决策易产生误导。据中国农业银行调查,80%的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报表不真实或没有财务报表,中小民营企业利息回收率为43%。可见一些中小民营企业信用观念淡薄、经营管理不规范已成为制约自身发展,导致筹资贷款难。企业自身中小企业以自身为核心的中小企业融资可以分为内源中小企业融资和外源中小企业融资两部分,内源融资通过内部职工持股、盈余公积金的合理使用等实现,外源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有股票中小企业融资和债券中小企业融资,下面将主要阐述一下股票中小企业融资。国内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和私募市场的不健全,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目前,沪深两市仅有上市公司1285家,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新建立的中小企业板块作为满足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平台,其独特的引导、示范和催化功能,对于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成长将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同时,中小企业板块既是注重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讲求上市公司质量的市场,也是培育创业理念、催生创业机制的市场。然而,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庞大,即使深圳交易所短期内“速成”,使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数量达到100家以上,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只是“杯水车薪”。所以说在相关法律和上市规则不作大幅修改的前提下,已上市或拟上市的中小企业,都称得上是中小企业中的“大企业”,就目前情况而言,中小企业中做大的企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通过上市得到缓解,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一大特点。但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中小企业融资获取发展所急需的资金,“私募”等其他直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因为法律等原因也未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从股票市场来看,创业板发行市盈率偏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较高,加大了企业筹资成本。而大部分受中小企业融资难困扰的中小企业,还不符合国内市场上的盈利标准。另外,抵押担保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呈现多样化趋势,但蕴含较大风险。从债券市场来看,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务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基本封闭。目前国家每年都发行一部分企业债务,但是现行公司法、证券法及有关部门法律条文严格规定了公司债券的发行主体及发行条件,面对门槛过高的债市,中小民营企业只能望而却步。有时,中小民营企业会求助于一些民间“金融组织”,以高出正常利率10%-40%的利率筹资。这一方面加大了企业的筹资成本,另一方面不利于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第三、途径为尽快消除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种种障碍,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以上述三个方面为核心展开,有如下的途径:1.建立中小企业金融体系(1)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处理中小企业的存贷款事宜,提高中小企业资金运用的效率和专业性。条件成熟时,还可组建地方性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性银行,专门落实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扶持。商业性中小企业银行,可由城市合作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改制而来,充分发挥地方性的非国有银行金融机构对当地经济情况比较了解的优势。同时,加快金融网点的铺设,提高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从目前已有的一些中小金融机构来看,因普遍缺乏政策性中小企业融资权,在其政策环境、体制结构、经营管理、自身发展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整体经营状况不佳,没有很好地起到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的作用,影响了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2)充分利用创业板市场。虽然目前内地的创业板市场已具雏形,但发展尚不完善,而香港的创业板市场发展成熟,为新兴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符合该市场上市要求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可考虑到香港的创业板市场上市。2.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经济金融政策体系,发挥中小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政府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过程中应做到: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和交易成本。如重新考虑不适合服务中小客户的规章制度,关注相关的抵押法规以降低风险、制定对创新发展必需的政策、法律和规章制度框架;增强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如促进专业贷款技术的革新,使金融机构能够低成本的评估中小企业信用,对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压力。如降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要求等。具体来看:(1)各级政府要建立专门服务管理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机构,专门研究并负责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和扶持,包括利用政府资金向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调整产业结构及经济布局的中小民营企业、高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向高科技的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投资基金。(2)建立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信用保险基金,完善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风险缓冲机制。一方面充分挖掘动产担保资源潜力,债务人一旦不能还贷,债权人无须通过诉讼便可直接拍卖质物;另一方面实行凭订单贷款,山东、江苏搞脱水蔬菜加工的企业,只要有订单,银行考察属实后,就可以办理贷款手续,这确是一种既便捷、风险又较小的贷款方式。(3)鼓励商业银行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向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承兑、贴现、转账、财务管理、信息服务等新型金融服务,使其享受与大中型企业同等待遇。企业间资金拆借、“三来一补”、卖方信贷、赊购等均是理想选择。(4)制定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尽快出台具体办法,运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创业投资企业增加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进行捐赠,准予捐赠支出按税法规定在税前扣除。3.企业自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度发展股份中小企业融资新的《证券法》对包括股市和债市在内的直接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准入采取核准制,为中小民营企业打开了通道。创业板市场的建立使中小民营企业有了一个特定的市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使其股权得以便利流动场所,为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的股权中小企业融资、股权交易和流动提供方便。为此,中小民营企业要加强自律,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机制,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经营能力,完善风险控制制度,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增强企业运作透明度,促进企业建立规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中小民营经济的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其地位的不匹配性已成为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冲突。要想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障碍,那就要有一定的技巧。

企业的战略是着眼于长远、适应公司内外形势而作的指导性发展规则,它指明了在竞争环境中公司的生存态势、经营方针和发展方向,进而决定了其重要的工作内容和竞争方式,所以战略对企业至关重要。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华为公司的战略分析

摘要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战略的种类之一,是对企业发展的谋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在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企业的发展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家思考的问题。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涌进市场的同时也鉴证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消亡,那么企业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本文以华为公司为例,重点分析它的发展环境及其战略的定制,概述华为在发展的道路上是如何制定正确及有效的发展战略的,指出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并叙述华为公司与其竞争对手的差异及发展战略模式所不同之处。最后对华为所制定的发展战略进行选择与评价!

前言 在资讯产品生产全球化的今天,各国 *** 对资讯产业的参与度和干预度进一步增强,具体表现在从政策和财力上给予支援;在国际经济和外交中给予保护;直接参与组织制订和监督实施资讯科技的战略性发展计划。体现出 *** 争夺21世纪技术优势、保持和增强经济竞争力及国防实力的强烈意图。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装置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7年创建于中国深圳,是全球最大的电信网路解决方案提供商,全球第二大电信基站装置供应商。华为的主要营业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和资料通讯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路装置、服务和解决方案。在2013年公布的2013年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榜单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名列第一。同时华为也是世界500强中唯一一家没有上市的公司,也是全球第六大手机厂商。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在对华为所在环境,行业,市场等各方面的分析,研究华为的企业发展战略及其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对其所选择的发展战略进行评价,同时说明企业制定与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行发展战略的定制都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对华为公司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应用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从行业的特点出发,结合当前国际行业发展的局势、国内通讯行业发展形势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趋势,深入探讨了公司发展战略的形成机制和实施方法。 文章首先结合华为公司的基本情况对其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能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总结分析了华为公司所面临的机遇、威胁以及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在识别其核心竞争力后,综合应用战略管理分析方法SWOT 分析法、PEST分析法对公司的战略加以分析和评价,确定了华为公司制定发展的战略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对华为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构想及建议。

华为公司概况

华为公司介绍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专门从事通讯网路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固定网、移动网、资料通讯网和增值业务领域的网路解决方案,是中国电信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并已成功进入全球电信市场。目前正专注于3GWCDMA/CDMA2000/TD-SCDMA、NGN、光网路、xDSL、资料通讯等几个领域,希望通过持续投入和努力成为这几个领域的全球领先者。华为目前有员工24000多人,其中外籍员工3400多人。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华为排行全球第315位,与上年相比上升三十六位。华为是全球领先的资讯与通讯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业务涵盖了移动、宽频、IP、光网路、电信终端等领域,致力于提供全IP融合解决方案,使终端使用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任何终端享受一致的通讯体验,丰富人们的沟通与生活。

华为在全球建立了8个地区部、55个代表处及技术服务中心,销售及服务网路遍及全球,服务270多个运营商,产品已经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巴西、英国、美国、日本、埃及、新加坡、韩国等70多个国家。据Dittbemer统计,华为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新一代网路系统全球市场占有率18%,全球排名第一,交换接入装置全球出货量连续3年局第一;据Gartner统计,华为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数字使用者线出货量全球排名第二;据RHK统计,华为光网路市场份额全球排名第二;华为是全球少数实现3GWCDMA商用的厂商,已全面掌握WCDMA核心技术,并率先在阿联酋、香港、模里西斯等地区获得成功商用,跻身WCDMA第一阵营,成为全球少数提供全套商用系统的厂商之一。

华为在整合产品开发IPD、整合供应链ISC、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控制等诸多方面,与Hay Group、PWC、FHG等公司展开了深入合作。经过多年的管理改进与变革,以及以客户需求驱动的开发流程和供应链流程的实施,华为具备了符合客户利益差异化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在业界的核心竞争力。

华为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巨集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巨集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巨集观力量。对巨集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简单而言,称之为PEST分析法。

1Political Factors----政治法律环境

在电信装置产业方面,电信装置产业在 *** 的支援下经历了数字交换机阶段、GSM阶段和3G阶段,实现蛙跳式追赶,为中国企业进入电信市场开启看大门。在2000年以后,华为完成了市场开拓初期的任务,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全球市场体系和产品体系。此时华为非常需要中国 *** 出口信贷的支援。和中兴一样,华为积极地参与了由中国国家领导人率领的企业家代表团,每次出访几乎都带来了中国 *** 为了促进双边合作、扩大中国企业销售的出口信贷政策,而且重点是支援重大合作专案。

2Economic Factors----经济环境

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世界资讯经济和网际网路产业的迅猛发展,为通讯装置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使其成为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而在国外市场,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使得西方富国纷纷出现财政困难,频频减少对通讯装置的投入,这就却给低产品价格的华为公司装置带来了机遇。

3Sociocultural Factors---社会文化环境

近年来,中国逐步成长为世界最大的行动电话市场,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市场上,中国手机制造商始终都在追赶世界大品牌的脚步。2010年,这一情形终于有了变化。以下几个数字就能说明问题:据市场调研公司iSuppli统计,深圳华为位列第九。

4Technological Factors---技术环境

随着数字化生存真正来临,在宽频网路必将更加普及的基础上,每个人的社会化属性进一步放大,世界更加扁平化。在授权范围内,任何人均可随时随地平等获得需要的资讯,不为资讯海洋与壁垒困扰。 同时,互动视讯成为资讯的主导表现形式。资讯载体的发展历经“文字、图片、声音、视讯”过程,视讯是资讯表达最直观的形式,ICT基础设施的完善、宽频的普及和服务的云化,将促进人们从使用“语音+文字”向使用“视讯与影象”转变。

华为公司外部机遇与威胁

1机遇

第一,华为公司处在一个快速增长、有着巨大市场的通讯产业中,人们交流的需求与日俱增,电信装置制造行业有着丰厚的超额利润。

第二,凭著军人背景的坚忍不拔,和国家的扶持政策,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财力物力和整个中国经济大幅度的增长,可以说华为的机遇是市场给的,但市场是要靠竞争、靠实力去拼来的,所以说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第三,中国研发成本的低廉,人力资源成本的低廉给华为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据统计,华为研发部门的人均费用为万美元/年,而欧洲企业研发部门的人均费用大概为12万~15万美元/年,是华为的6倍。华为研发人员年均工作时间大约为2750小时,而欧洲研发人员年均工作时间大约1300~1400小时,人均投入时间之比为2∶1。因此,华为在产品响应速度和客户服务方面反应较快,这是其能以弱胜强的核心优势。也成就了华为交付成本和交付效率在业界形成良好口碑。

第四,近十年来,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大不如前,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大大走俏。在这个机遇下,华为、中兴脱颖而出,不但分享了亚太市场,更是利用其“价效比”,使得欧美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

第五,中国 *** 给予了通讯产业众多扶持政策。华为是中国第一家通讯行业的民营企业,因此国家和 *** 给予华为的政策性支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威胁

第一,来自通讯行业的威胁。目前有种说法:通讯装置制造业已经慢慢变成了夕阳产业,技术能力过剩、服务过剩和终端使用者固有消费习惯的惯性使得电信运营商盈利能力的下降,这就必将影响装置制造商的收入和利润情况。

第二,来自人民币升值、通胀的压力。华为公司目前的销售收入超过75%来自海外,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必将削减华为的竞争力。

第三,来自同行竞争的威胁。通过合并和并购,电信装置制造商已经渐渐形成竞争集团,但显然华为被排除在外。来自竞争对手的联合打压,如果华为准备不足的话,是很有可能伤筋动骨的。

华为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华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华为公司特有的不可被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按重要性进行排列:第一,研发能力、产品差异性;第二,企业文化;第三,普遍客户关系。

1 研发能力

a低成本研发。在中国,每年毕业300万的工科大学生,华为可以在里面招聘优秀的学生来华为工作,在中国一个研发工程师的工资是欧洲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而法定工作时间是欧洲工程师的倍,而同时中国人勤奋,还经常加班加点。而研发费用的80%以上是人力资源成本,所以,华为投入1块钱研发,相当于欧洲公司投入10块钱。也就是我们的研发成本是欧洲公司的十分之一。

b高质量研发。从“华为”知识战略制定的角度:每年把不少于公司收入的10%投入并将研发经费的10%投入新技术预研;从研发人员数量看,拥有研发员工51000多名,占公司总人数的46%,其中,有1400多人专职从事中长期技术研究工作;从研发成果看:迄今为止,华为已累计在全球申请专利40148件。

2企业文化

华为文化主要是两点:第一,奋斗文化;第二,不让雷锋吃亏。简单地说:你奋斗,就有好的回报,就有发展成长的机会。有急着去采访参观华为时,记下了企业的两个标语:“准时上班就是准时进入工作状态”、“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简单做就是赢家” 。

3普遍客户关系

华为提倡普遍客户关系。不像西方公司只瞄准决策者做工作,华为构筑的是决策者、技术人员、使用者、经营部门、财务部门等等全方位的客户关系。华为在做国际市场时,也继承和发扬了这种普遍客户关系的工作方法,无论是运营商的测试人员以及普通的工程师到总监、CTO、CEO,华为员工都有全方位的接触。让客户感受到尊重。

华为的领导力素质模型第一点就是发展客户的能力,其定义是:这是一种致力于理解客户需求、并主动用各种方法满足客户需求的行为特征。

华为公司的内部优势与劣势

1优势

a华为拥有通讯装置制造业界最为全面的产品线,能提供业界最完整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消除了不同装置间的相容性问题,不但提高了装置利用率,也节省了除错时间,为使用者创造了价值。

b产品价效比高、交付快。华为全球有48%的员工从事研发工作,每年将不低于10%的销售额作为研发投入,这些保证了公司的技术领先和储备,同时,由于华为人力资源成本比发达国家低,产品较之便宜很多。

c先进的生产工艺体系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完整的供应商认证流程保证了产品和工程实施的质量,赢得快速、高质量、低成本的比较竞争优势。

d企业文化和执行力。华为的“狼性”文化强调团结、奉献、学习、创新、获益与公平,更强调积极进取,以绩效为导向。华为有着一套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包括新员工培训、员工考核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字报口号等等,为华为保持其“狼性文化”、“奉献精神”提供了保证。

2劣势

a品牌问题。很多发达国家的人不信任“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他们看来,中国货是价廉质差的代名词,这个大环境对于华为电信装置的销售很不利。此外,“农村包围城市”的国际化战略某种程度上牺牲了华为的品牌形象,不利于其品牌价值提升。

b研发基础环节薄弱,改进型创新多,原创型创新少。华为虽连续数年成为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但这众多的专利中基本上没有原创产品。

c营销模式。国际化初期,华为利用国内派出的销售队伍,采取与国内相同的直接与电信运营商洽谈的直销模式。但实践证明,这只在南美之外的发展中国家比较有效,在发达国家更是行不通。

2.华为公司发展战略选择与制定

华为公司发展战略选定

华为将继续秉承“以客户为中心”,基于客户的需求,逐步建立在电信网路、全球服务和终端三大业务领域的综合优势,为客户提供云、管、端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改善收益 ARPU、提升频宽竞争力 Bandwidth和降低总拥有成本 Cost,实现商业成功。传统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资讯科技行业与电信行业正在走向融合。电信行业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推动其他传统行业更高效发展,并经历着意义深远的变革——从聚焦语音转变为聚焦资料、从关注管道转向内容、通讯需求从人与人之间延伸至机器与机器的连线、业务型别也从传统的电信业务转向融合的资讯通讯技术业务。

市场主导战略

市场是一切工作的源泉,没有市场的成功,公司不仅不能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和领先的技术,也不可能实现所有的战略。

1市场是华为的生命。华为今天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市场和技术两方面的实力。其实,华为也是近年来才逐步在技术方面领先的,前几年的产品和技术根本谈不上有多么好,但是,华为的市场人员却能把并不怎么样的产品卖得风风火火。因此,业界以前流传着这样一句形容华为的话:“一流的市场,二流的服务,三流的产品。”我们知道,产品即使不好,也还可以通过强有力的客户关系进行弥补。而客户关系的建立是通过对客户需求的高度关注以及快速反应获得的,也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和客户建立各种不同型别的利益共同体。

2市场是一切工作的核心。首先体现在产品的研发方面,如产品的研发是否立项,产品的设计思路与研发路标如何确定,产品的技术标准如何选择,产品的改进和完善如何进行等等,都是依据市场前景和市场反馈来进行的。

核心技术战略

华为是一个由“营销团队+研发中心”构成的高科技公司,从事的是世界上最前沿的IT与通讯技术研发与销售。因此,核心技术与产品研发是确保华为公司成功的最关键的两个系统。而确保拥有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是华为公司的四大战略之一,因为华为确信,公司产品的竞争力来自核心技术。研发投入达世界领先水平

华为研发中心华为为了持续提升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创新的能力,长期坚持投入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费用用于研发,而且近两年更是进一步加大了投入。2005年度,华为研发的投入高达47亿元人民币,占上一年度市场销售总额的14%,无论是总额还是比例都在全国电子百强企业中排名第一。华为还坚持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对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跟踪。

全员持股战略

独特的全员持股制度,在华为的发展史上曾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没有这个制度,华为就不可能生存,也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因此,全员持股战略是华为成功的四大战略之一。然而这个制度是引发华为争议最多的话题,也一直是社会关注华为的焦点之一。世上最成功的“画蛋孵鸡”激励法

国际化战略

一家公司只有从管理体制、流程、供应链、生产、研发、人力资源等方方面面都实现了国际化,形成相互配套、相互适应、彼此支撑的国际化体系,才能最终实现市场的全面国际化。

和发展中国家所走的道路一样,先是供应链的国际化,再逐步实现生产的本地化。华为在获得代理PABX使用者交换机的第一桶金后,通讯行业巨大的市场容量和高额利润回报迫使华为着手组建自己的技术团队,开始研发自主品牌的产品,逐步掌握了PABX的生产技术,并且开始向市场更大、容量更高的运营商级产品也就是业内所说的“局用程控数字交换机”冲刺。

目前,华为的大部分物料都可以从国内市场获得,物料采购成本因此大幅度降低,公司的供应链经过了一个由“国际化”到“本土化”的自然转变过程。这是发展中国家获得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成功范例。“本土化”是在国际竞争的环境里,中国企业凭借实力获得的战果,和改革开放前的那种一切供应链必须来自国内的行政垄断是完全不一样的。

华为公司发展战略效果分析

1华为公司近财物状况

2013 年,华为销售收入实现 1,852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 。这主要源于华为在海外销售收入的大幅增长,及在电信网路、终端和服务产业的均衡、快速发展。净利润达到 238 亿人民币,利润率为。与此同时,华为实现了 285 亿人民币充裕的经营活动现金流,这将有利于公司与客户一起,把握行业融合带来的市场机遇,实现持续稳健增长。见图4-1由图可见,华为的销售收入、营业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均为逐年上涨趋势。

2华为公司市场占有率

2013 年,华为搭起的全球化均衡布局使公司在电信网路、全球服务和终端业务领域均获得了快速稳健的发展 , 全年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 185,176 百万元,同比增长了 。国内市场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达 64,771 百万元,同比增长了 ,受主要电信运营商投资减少的影响,销售收入增长有所放缓,但保持了稳定的市场地位。

3.华为公司发展战略改进建议

华为在跻身全球电信装置厂商前列的同时,也把整个电信装置制造市场从高利润时代拉到了微利时代,由于华为和中兴的介入,使得中国电信运营商采购装置的成本大大降低。在打败对手的同时,也把自己带入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境界: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生存。

高层人才战略建议

任正非在华为通过他的个人权威和煽动性的写作,启发著员工的创业 *** ,但这是一个危险的讯号。一旦员工对他失去信任,华为就会“树倒猢狲散”。同时,这是一种短视行为。不要过度依赖创业领袖,应该培养职业经理人执掌高层管理岗位,适当增加如李开复这样的空降兵。

TD战略建议

华为真的不应该放弃TDS-CDMA这么大的市场,而是应该放弃公司在TD方面的一些观点,改变公司在TD方面方面的策略,也就是在TD方面奋起直追,应该还有时间留给华为。

与中兴合作建议

目前,市场有报道称华为和中兴在海外打价格战,这有好处,激发了斗志,有华为的地方就有中兴,他们两个一起打的时候最终还是落到了中国企业的手里。但有增加了内耗,同时由于国际电信巨头的合并,使得华为和中兴追赶他们历程又一次拉长。如果两个公司形成一个联合体,将节省研发成本,在全世界都有实力的研发队伍,组成联合体也避免打价格战”。

人性化管理建议

华为应该更加考虑到人性化的真正内涵。人除了物质之外,还有其它层次的需要,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华为在文化的假设上除了员工有物质需求之外,需要更多考虑员工作为一名社会人的其它需要。

结束语

通过对华为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密切的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我国通讯市场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华为公司如何在危机下求生存,如何在竞争中求发展,如何迅速的占领市场主导地位,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这就使得公司必须重视企业战略的管理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

本文在对华为公司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详尽、透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目标的确定,制定适合公司发展的发展战略措施,即市场主导战略、核心技术战略、全员持股战略、国际化战略。同时提出了华为对华为发展战略的改进建议,即高层人才战略、TD战略、与中兴合作、人性化管理个方面建议,目的为华为有更好的企业发展战略。

因本文的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是在充分了解华为公司、国内通讯行业的基础上,应用所学战略管理的知识,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希望通过该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及提出的改进建议,是华为公司克服发展中的艰难万险,在竞争中不断的壮大。

参考文献:

[1]郑海航,黄津孚.中国企业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王象山.未来竞争力-中国企业的战略修炼.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张贯京.华为四张脸.广州:广州经济出版社,2011

[4]胡志刚,包晓闻.中国顶级企业经典管理模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5]宋永高.品牌战略和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6]聂正安.管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

[7]曹志平.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现状、成因及管理[J].管理世界,20103:45-49

[8]杨锡怀,冷克江,王江编著.企业战略管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9邹昭晞著.企业战略分析[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下页带来更多的

论文的下载方法可以见我百度空间的文章,有介绍知网等论文库的论文下载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问题研究【摘要】企业并购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能够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本文就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规避对策。一、引言企业并购,即兼并与收购(mergerandacquicision)是现代企业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战略之一,是社会资源重新优化配置的必然选择。随着《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涉及企业购并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企业战略购并的法律障碍及政策壁垒正逐步消除。而国内产业分散、企业规模过小、竞争激烈的现实以及外资的不断进入也迫使国内企业不得不进行战略购并和产业整合。可以看到,企业实施兼并与收购,将企业做大做强,是我国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通过并购可产生协同效应,但并购并不等同于企业竞争力,并购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风险,尤其以财务风险最为突出,财务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的始终,是决定并购是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不同的支付方式也将影响企业并购的成败及并购后的整合。二、企业并购中存在的财务风险(一)融资风险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能否按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保证并购顺利进行。由于企业并购动辄涉及上万亿元的资金,如何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筹资渠道在短时间内筹集到所需资金是关系到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不同的融资方式存在不同的融资风险,企业并购的融资决策将对企业的资金规模和资本结构产生重大影响。1.债务性融资风险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平均负债率高达65%~70%,同时我国金融政策较为严格,使得并购资金的来源十分困难。国家规定,银行信贷资金主要是补充企业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不足,没有进行并购的信贷项目。另外,企业兼并风险较大,需要资金量也大,商业银行难以支持。我国企业债券、股票的发行基本上都是为企业筹集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审批严格,专款专用,再加上银行信贷资金切块分割、规模控制的体制也不利于并购资金的筹集,信贷资金的地域化使得跨地区并购相当困难。债务融资风险来源于收购方的债务风险和目标企业的债务风险。债务融资由于债务放大了收益的波动,它比股权方法风险更大。由于并购融资方式不同以及目标企业收购前资本结构的不同,使得企业并购所需的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自有资本与债务资金的投入比例存在差异。并购企业应针对被并购企业负债偿还期限的长短及维持正常营运资金的多少来做好投资的不同回收期与借款的种类相互配合,合理安排资本结构。2.权益融资风险权益融资虽然可以通过发行股票迅速筹集到大量资金,没有固定的到期日和付现的上下限,资本风险较小,但是,我国对股票融资要求较为苛刻。企业为了实现权益融资而不断努力试图达到融资标准,跨度时间长,不利于抢占并购时机,而且股票融资不可避免地会改变企业的股权结构,将会稀释大股东的控制权。股票融资主要有普通股融资和优先股融资。普通股融资的风险主要有:第一,由于普通股股东通常都享有投票权,因而发行太多普通股易分散企业控制权;第二,过多的普通股融资会使企业无法达到平均资金成本为最低的最佳资本结构;第三,无法享受到像债券融资一样的税前抵扣优势;第四,对外发行新股,容易使新股东坐享其成,即当未来企业的盈余激增,新股东与旧股东享有同样的权利;第五普通股融资的审查成本较高且普通股的定价通常较债券或优先股低,因而普通股的承销费用通常要较优先股或债券的承销费用高。优先股融资的风险在于,优先股的税后资金成本要高于负债的税后资金成本。由于优先股股东往往负担了相当比例的风险,却只能收取固定的报酬,因而在发行效果上不如债券。(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财务风险并购价格是并购双方最关心的问题。合理的并购价格以对目标企业价值的科学评估为前提,是并购成功的基础。目前我国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合理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1.信息不对称可引起并购公司估价风险。由于目标企业内部人【摘要】企业并购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能够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本文就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规避对策。一、引言企业并购,即兼并与收购(mergerandacquicision)是现代企业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战略之一,是社会资源重新优化配置的必然选择。随着《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涉及企业购并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企业战略购并的法律障碍及政策壁垒正逐步消除。而国内产业分散、企业规模过小、竞争激烈的现实以及外资的不断进入也迫使国内企业不得不进行战略购并和产业整合。可以看到,企业实施兼并与收购,将企业做大做强,是我国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通过并购可产生协同效应,但并购并不等同于企业竞争力,并购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风险,尤其以财务风险最为突出,财务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的始终,是决定并购是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不同的支付方式也将影响企业并购的成败及并购后的整合。二、企业并购中存在的财务风险(一)融资风险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能否按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保证并购顺利进行。由于企业并购动辄涉及上万亿元的资金,如何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筹资渠道在短时间内筹集到所需资金是关系到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不同的融资方式存在不同的融资风险,企业并购的融资决策将对企业的资金规模和资本结构产生重大影响。1.债务性融资风险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平均负债率高达65%~70%,同时我国金融政策较为严格,使得并购资金的来源十分困难。国家规定,银行信贷资金主要是补充企业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不足,没有进行并购的信贷项目。另外,企业兼并风险较大,需要资金量也大,商业银行难以支持。我国企业债券、股票的发行基本上都是为企业筹集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审批严格,专款专用,再加上银行信贷资金切块分割、规模控制的体制也不利于并购资金的筹集,信贷资金的地域化使得跨地区并购相当困难。债务融资风险来源于收购方的债务风险和目标企业的债务风险。债务融资由于债务放大了收益的波动,它比股权方法风险更大。由于并购融资方式不同以及目标企业收购前资本结构的不同,使得企业并购所需的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自有资本与债务资金的投入比例存在差异。并购企业应针对被并购企业负债偿还期限的长短及维持正常营运资金的多少来做好投资的不同回收期与借款的种类相互配合,合理安排资本结构。2.权益融资风险权益融资虽然可以通过发行股票迅速筹集到大量资金,没有固定的到期日和付现的上下限,资本风险较小,但是,我国对股票融资要求较为苛刻。企业为了实现权益融资而不断努力试图达到融资标准,跨度时间长,不利于抢占并购时机,而且股票融资不可避免地会改变企业的股权结构,将会稀释大股东的控制权。股票融资主要有普通股融资和优先股融资。普通股融资的风险主要有:第一,由于普通股股东通常都享有投票权,因而发行太多普通股易分散企业控制权;第二,过多的普通股融资会使企业无法达到平均资金成本为最低的最佳资本结构;第三,无法享受到像债券融资一样的税前抵扣优势;第四,对外发行新股,容易使新股东坐享其成,即当未来企业的盈余激增,新股东与旧股东享有同样的权利;第五普通股融资的审查成本较高且普通股的定价通常较债券或优先股低,因而普通股的承销费用通常要较优先股或债券的承销费用高。优先股融资的风险在于,优先股的税后资金成本要高于负债的税后资金成本。由于优先股股东往往负担了相当比例的风险,却只能收取固定的报酬,因而在发行效果上不如债券。(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财务风险并购价格是并购双方最关心的问题。合理的并购价格以对目标企业价值的科学评估为前提,是并购成功的基础。目前我国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合理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1.信息不对称可引起并购公司估价风险。由于目标企业内部人【摘要】企业并购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能够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本文就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规避对策。一、引言企业并购,即兼并与收购(mergerandacquicision)是现代企业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战略之一,是社会资源重新优化配置的必然选择。随着《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涉及企业购并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企业战略购并的法律障碍及政策壁垒正逐步消除。而国内产业分散、企业规模过小、竞争激烈的现实以及外资的不断进入也迫使国内企业不得不进行战略购并和产业整合。可以看到,企业实施兼并与收购,将企业做大做强,是我国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通过并购可产生协同效应,但并购并不等同于企业竞争力,并购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风险,尤其以财务风险最为突出,财务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的始终,是决定并购是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不同的支付方式也将影响企业并购的成败及并购后的整合。二、企业并购中存在的财务风险(一)融资风险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能否按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保证并购顺利进行。由于企业并购动辄涉及上万亿元的资金,如何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筹资渠道在短时间内筹集到所需资金是关系到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不同的融资方式存在不同的融资风险,企业并购的融资决策将对企业的资金规模和资本结构产生重大影响。1.债务性融资风险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平均负债率高达65%~70%,同时我国金融政策较为严格,使得并购资金的来源十分困难。国家规定,银行信贷资金主要是补充企业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不足,没有进行并购的信贷项目。另外,企业兼并风险较大,需要资金量也大,商业银行难以支持。我国企业债券、股票的发行基本上都是为企业筹集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审批严格,专款专用,再加上银行信贷资金切块分割、规模控制的体制也不利于并购资金的筹集,信贷资金的地域化使得跨地区并购相当困难。债务融资风险来源于收购方的债务风险和目标企业的债务风险。债务融资由于债务放大了收益的波动,它比股权方法风险更大。由于并购融资方式不同以及目标企业收购前资本结构的不同,使得企业并购所需的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自有资本与债务资金的投入比例存在差异。并购企业应针对被并购企业负债偿还期限的长短及维持正常营运资金的多少来做好投资的不同回收期与借款的种类相互配合,合理安排资本结构。2.权益融资风险权益融资虽然可以通过发行股票迅速筹集到大量资金,没有固定的到期日和付现的上下限,资本风险较小,但是,我国对股票融资要求较为苛刻。企业为了实现权益融资而不断努力试图达到融资标准,跨度时间长,不利于抢占并购时机,而且股票融资不可避免地会改变企业的股权结构,将会稀释大股东的控制权。股票融资主要有普通股融资和优先股融资。普通股融资的风险主要有:第一,由于普通股股东通常都享有投票权,因而发行太多普通股易分散企业控制权;第二,过多的普通股融资会使企业无法达到平均资金成本为最低的最佳资本结构;第三,无法享受到像债券融资一样的税前抵扣优势;第四,对外发行新股,容易使新股东坐享其成,即当未来企业的盈余激增,新股东与旧股东享有同样的权利;第五普通股融资的审查成本较高且普通股的定价通常较债券或优先股低,因而普通股的承销费用通常要较优先股或债券的承销费用高。优先股融资的风险在于,优先股的税后资金成本要高于负债的税后资金成本。由于优先股股东往往负担了相当比例的风险,却只能收取固定的报酬,因而在发行效果上不如债券。(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财务风险并购价格是并购双方最关心的问题。合理的并购价格以对目标企业价值的科学评估为前提,是并购成功的基础。目前我国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合理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1.信息不对称可引起并购公司估价风险。由于目标企业内部人员与并购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上市和非上市的目标企业在高质最的信息资料获取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容易形成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财务风险。2.我国企业并购缺乏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其相关的规定也多为原则性的内容,可操作性不强。并购过程中人的主观性对并购影响很大,并购并不能按市场价值规律来实施。3.缺乏服务于并购的中介组织,无法降低并购双方的信息成本和对并购行为提供指导和监督,增加了并购的交易成本及新企业的整合风险和成本。(三)缺乏规范运作的中介机构所带来的财务风险中介机构的作用一是为双方牵线搭桥,降低企业并购的信息成本;二是能提供中立、公正的判断,避免较强的主观倾向,从而最终导致交易的达成。我国的企业并购中,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较少,完全依靠并购企业自己自主搜寻目标、设计方案、筹集资金、谈判价格等等,结果由于并购方信息不灵,缺乏操作的经验,又苦于兼并融资困难,往往使应该成功的并购旷日持久,成本过高,甚至归于失败。三、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规避(一)利用杠杆收购杠杆收购(Leverag Buyout,LBO)作为一种创新的融资方式在西方国家兴盛一时。它是指通过增加并购企业的财务杠杆去完成并购交易的一种方式。这种并购方式的实质是并购企业主要以借债方式购买被收购企业的产权,继而以并购后目标企业的资产或现金流来偿还债务。杠杆收购融资的积极意义在于:1.可以满足资金不足而又急于扩大生产规模企业的融资需要。采用杠杆收购的融资方式企业只需投入少量的资金便可迅速获得大量的资金使用额。2.以杠杆收购融资方式进行企业并购,能有效地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缩短并购时间,有助于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3.并购企业通过杠杆收购可以获得意外的收益。由于在收购活动中,目标企业的售价一般会低于其内在价值,通过杠杆收购,并购企业可以获得目标企业资产增值的价值。4.杠杆收购可以使企业获得税收优惠。杠杆收购中的债务资本往往占全部资产的0%~90%。由于支付的利息可以在税前抵扣因而可以减轻企业的税负。另外目标企业并购前的亏损可以递延冲抵并购后产主的盈余,从而降低了纳税基础。5.杠杆收购有利于管理协同效应的发挥。杠杆收购可以充分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使并购方更加重视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完成与目标企业的有机整合。(二)合理运用并购中的纳税筹划并购企业在完成兼并后能够提高其债务权益比率,创造更多的税收收益和更多的价值。最佳的债务权益比率,是当增加债务所致的边际税收收益等于增加债务所致的边际财务困境成本时所对应的债务权益比率。当一个企业无法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来满足经营合同中所要求的款项时,如不清偿到期应付利息,它就将陷入财务困境。因为并购会产生某种多元化效应,联合企业的财务困境成本会比持有这些现值的两个单一企业的小,所以,并购企业在并购完成后能够提高其债务权益比率,创造更多的税收收益和更多的价值。另一方面应当充分利用经营净损失形成的纳税亏损。如果一家企业有税收减免额度,却由于处在亏损状态而无法使用这个额度,而另一家企业由于处于盈利状态而必须缴纳税款时,这两家企业的合并就可以使它们获得税收利益。这种增效作用的价值等于并购所产生的税收利益的现值,因此,可选择并购有累计经营亏损的企业,以亏损企业账面亏损冲抵盈利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这样就会减少企业的所得税税基,而且在实行累进税率时,还可能降低适用税率,降低企业整体税负,从税务上降低并购中的财务风险。(三)做好资产评估,防范财务风险对企业的资产评估,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的资产评估组织,其中应有经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二是充分考虑被评估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尤其要注意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资产评估。三是评估方法的采用应灵活,对待继续运营的企业产权,应采用预期收益净现值法,对待破产的企业或企业的部分资产时,应采用重置资本计算的账面净现值法。(四)要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大力推广企业并购的中介机构,充分利用中介机构的专业人才、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发挥其在并购中的服务和监督职能。首先,利用中介机构对企业的经营能力、财务状况进行客观评估;其次,利用中介机构掌握的目标企业的各类信息,改变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降低估价风险;再次,参考中介机构制定的并购方案。只有合理估计财务风险,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现代企业并购涉及金额大,只有充分合理的估计到并购可能产生的各种财务风险才能做好并购工作。

企业融资论文文献综述

关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仅是因为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因为中小企业为我国提供了大约75%的就业机会。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从吸纳就业角度考虑,妥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都意义重大。据海通证券研究所数据显示,80%的中小企业缺乏资金,30%的中小企业资金十分紧张。第一、现状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三个方面:银行贷款;政府扶持;企业自身。(1)银行贷款从银行方面看,虽然中小企业对银行较为依赖,但其从银行得到贷款份额较少,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即使有好的项目也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从企业方面看,中小民营企业的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较高。贷款加息等体现了中小民营企业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存在着体制性的障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小民营企业经营业绩总体不佳与中小企业融资信用度低。另外,虽然各地都出台了《关于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信用担保管理的若干规定》,并安排了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信用担保资金。但是由于担保人资产抵押及企业自身信用担保的苛刻条件,使较多的中小民营企业难以享受到政策的优惠。据调查,目前按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信用担保现行的规定办理贷款的户数与金额,与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的实际需求差距甚远。(2)政府扶持国际上,政府扶持的手段主要有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税收优惠、信用担保、风险投资、金融服务等。就我国而言,前三项运用较多,下面将就这几点进行详细论述。财政补贴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经国家或地方科委、专家组评估确属技术先进但短期有亏损的中小企业、处于创业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创新领域的中小企业,政府可以给予相当于投资额一定比例的津贴或补助,以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对于符合国有资产投资方向的产业部门,政府可以直接对属于此类产业的中小企业进行资本投入,或者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无论哪种形式的财政补贴,均是国家给予中小企业的直接资金支持,有直接性、权威性、实效性的特点。但是由于制度因素的缺失,造成了中小企业对国家财政的过分依赖,市场的调节作用降低,中小企业的功能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政府采购政策实质上属于保护型的扶持政策。通过政府采购,扩大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达到扩大生产、促进发展的目标。通过公开发布的政府采购招标信息,规范的招投标程序,科学、严格的评审制度等等,为中小企业公平参与政府采购领域创造平等参与竞争的前提条件,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更加公平的机会。由于这是一项倾斜性的产业扶持政策,在具体操作上严格遵循一定的原则,所以就需要一系列量化标准的出台,以保证政策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在实际操作中,更应避免“多头管理”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确保政策实施到位。税收优惠是各国支持和保护中小企业发展、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通行做法。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采用的统一比例税率33%,而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采用差别税率,即中小企业低税率、大企业高税率的政策,减轻中小企业的不合理负担。尤其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对其利润再投资部分可实行税收抵免政策。对与高新技术相关的中小企业适当减征营业税,对中小企业科技人员给予适当的个人所得税减免。资本市场体系的设立和金融改革的深入,需要依靠政府扶持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减少中小企业的资本缺口。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而建中小企业板块则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首要环节和切入点,不仅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且可以完善资本市场功能,进而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信用担保政策是由政府牵头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开辟稳定的资金来源。发展为以社会、企业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担保体系。信用担保机构的形式有政府出资组建担保组织,银行提供配套专项贷款,其运作方式可以采用委托政府选定的商业银行或投资公司管理和组建政策性金融担保机构进行;二是由政府、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担保机构,实行会员制的运作模式。虽然政府出面为企业担保的有效性仍值得商榷,但无论哪种担保政策,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的坏账负担,需要一个制度框架对其进行规范。(3)企业自身中小企业以自身为核心的中小企业融资可以分为内源中小企业融资和外源中小企业融资两部分,内源融资通过内部职工持股、盈余公积金的合理使用等实现,外源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有股票中小企业融资和债券中小企业融资,下面将主要阐述一下股票中小企业融资。国内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和私募市场的不健全,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目前,沪深两市仅有上市公司1285家,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新建立的中小企业板块作为满足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平台,其独特的引导、示范和催化功能,对于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成长将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同时,中小企业板块既是注重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讲求上市公司质量的市场,也是培育创业理念、催生创业机制的市场。然而,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庞大,即使深圳交易所短期内“速成”,使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数量达到100家以上,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只是“杯水车薪”。所以说在相关法律和上市规则不作大幅修改的前提下,已上市或拟上市的中小企业,都称得上是中小企业中的“大企业”,就目前情况而言,中小企业中做大的企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通过上市得到缓解,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一大特点。但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中小企业融资获取发展所急需的资金,“私募”等其他直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因为法律等原因也未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第二、原因从中小民营企业主要的三个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出发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原因: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筹资难长期以来,中小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较难。具体而言,一是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战略和方式发生变化。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包括贷款在内的社会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脱困任务,中小民营企业受到冷落。为加入WTO做准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确立了面向大企业、大城市的“两大”战略,中小民营企业未被列为贷款重点。二是基层金融系统对贷款实行连带责任制,对贷款责任人实行连带责任制度,加上基层银行授权、授信不足,给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带来一定困难。三是中小民营企业资本收益不相称,影响到银行贷款的积极性。银行给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额度一般较小,且手续繁琐,业务量大,费时费力,业务成本高。加上贷款利率受到政策调控限制,与贷给国有大中企业的利率差别不大,利润小而风险大。因而银行往往给几十家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额抵不上给一家大中企业的贷款多,省时省力,风险小。四是为防范金融风险,金融系统中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方式作了重大调整,由过去基本上是信用贷款改为抵押贷款或担保贷款。中小民营企业资产规模小,企业发展急需资金,通常没有有效资产做贷款抵押或质押,无法提供银行通常需要的足够的担保。五是中小民营企业信息缺失也是银行向中小民营企业放贷和投资的障碍。另外,现代企业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其财务制度建设与经营管理不规范,对银行的决策易产生误导。据中国农业银行调查,80%的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报表不真实或没有财务报表,中小民营企业利息回收率为43%。可见一些中小民营企业信用观念淡薄、经营管理不规范已成为制约自身发展,导致筹资贷款难。企业自身中小企业以自身为核心的中小企业融资可以分为内源中小企业融资和外源中小企业融资两部分,内源融资通过内部职工持股、盈余公积金的合理使用等实现,外源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有股票中小企业融资和债券中小企业融资,下面将主要阐述一下股票中小企业融资。国内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和私募市场的不健全,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目前,沪深两市仅有上市公司1285家,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新建立的中小企业板块作为满足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平台,其独特的引导、示范和催化功能,对于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成长将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同时,中小企业板块既是注重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讲求上市公司质量的市场,也是培育创业理念、催生创业机制的市场。然而,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庞大,即使深圳交易所短期内“速成”,使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数量达到100家以上,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只是“杯水车薪”。所以说在相关法律和上市规则不作大幅修改的前提下,已上市或拟上市的中小企业,都称得上是中小企业中的“大企业”,就目前情况而言,中小企业中做大的企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通过上市得到缓解,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一大特点。但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中小企业融资获取发展所急需的资金,“私募”等其他直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因为法律等原因也未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从股票市场来看,创业板发行市盈率偏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较高,加大了企业筹资成本。而大部分受中小企业融资难困扰的中小企业,还不符合国内市场上的盈利标准。另外,抵押担保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呈现多样化趋势,但蕴含较大风险。从债券市场来看,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务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基本封闭。目前国家每年都发行一部分企业债务,但是现行公司法、证券法及有关部门法律条文严格规定了公司债券的发行主体及发行条件,面对门槛过高的债市,中小民营企业只能望而却步。有时,中小民营企业会求助于一些民间“金融组织”,以高出正常利率10%-40%的利率筹资。这一方面加大了企业的筹资成本,另一方面不利于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第三、途径为尽快消除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种种障碍,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以上述三个方面为核心展开,有如下的途径:1.建立中小企业金融体系(1)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处理中小企业的存贷款事宜,提高中小企业资金运用的效率和专业性。条件成熟时,还可组建地方性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性银行,专门落实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扶持。商业性中小企业银行,可由城市合作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改制而来,充分发挥地方性的非国有银行金融机构对当地经济情况比较了解的优势。同时,加快金融网点的铺设,提高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从目前已有的一些中小金融机构来看,因普遍缺乏政策性中小企业融资权,在其政策环境、体制结构、经营管理、自身发展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整体经营状况不佳,没有很好地起到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的作用,影响了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2)充分利用创业板市场。虽然目前内地的创业板市场已具雏形,但发展尚不完善,而香港的创业板市场发展成熟,为新兴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符合该市场上市要求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可考虑到香港的创业板市场上市。2.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经济金融政策体系,发挥中小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政府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过程中应做到: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和交易成本。如重新考虑不适合服务中小客户的规章制度,关注相关的抵押法规以降低风险、制定对创新发展必需的政策、法律和规章制度框架;增强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如促进专业贷款技术的革新,使金融机构能够低成本的评估中小企业信用,对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压力。如降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要求等。具体来看:(1)各级政府要建立专门服务管理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机构,专门研究并负责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和扶持,包括利用政府资金向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调整产业结构及经济布局的中小民营企业、高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向高科技的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投资基金。(2)建立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信用保险基金,完善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风险缓冲机制。一方面充分挖掘动产担保资源潜力,债务人一旦不能还贷,债权人无须通过诉讼便可直接拍卖质物;另一方面实行凭订单贷款,山东、江苏搞脱水蔬菜加工的企业,只要有订单,银行考察属实后,就可以办理贷款手续,这确是一种既便捷、风险又较小的贷款方式。(3)鼓励商业银行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向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承兑、贴现、转账、财务管理、信息服务等新型金融服务,使其享受与大中型企业同等待遇。企业间资金拆借、“三来一补”、卖方信贷、赊购等均是理想选择。(4)制定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尽快出台具体办法,运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创业投资企业增加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进行捐赠,准予捐赠支出按税法规定在税前扣除。3.企业自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度发展股份中小企业融资新的《证券法》对包括股市和债市在内的直接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准入采取核准制,为中小民营企业打开了通道。创业板市场的建立使中小民营企业有了一个特定的市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使其股权得以便利流动场所,为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的股权中小企业融资、股权交易和流动提供方便。为此,中小民营企业要加强自律,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机制,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经营能力,完善风险控制制度,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增强企业运作透明度,促进企业建立规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中小民营经济的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其地位的不匹配性已成为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冲突。要想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障碍,那就要有一定的技巧。

试析融资方式与企业绩效的实证

融资指为支付超过现金的购货款而采取的货币交易手段,或为取得资产而集资所采取的货币手段。 融资通常是指货币资金的持有者和需求者之间,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资金融通的活动。如下三一篇关于融资方式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的论文,小伙伴们在写论文的时候不妨多加参考。

论文摘要: 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资本市场不规范的一个重要表现。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上市前财务数据统计分析,总结出中小企业融资偏好,用CORREL函数分析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考察样本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优选顺序。

论文关键词: 中小板企业 内源融资 股权融资 债权融资 绩效

文献综述

在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方面,各国都做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制约企业融资的外部因素和内在因素、企业融资的策略、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等方面。Modigliani和Miller(1958)在资本市场完善、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利率一致、不存在税赋等假设条件下,运用马歇尔的市场均衡分析方法,论证了融资方式选择与企业价值无关的观点。权衡理论学派的Robichek和Myers(1966)等综合了税收差别学派和破产成本学派通过放宽无税负和无破产成本假设论证存在市场套利成本,且最小的套利成本对应着最优资本结构的观点,认为应在不同资本的收益与套利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以确定融资方式。Myers(1984)采用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分析框架,发现企业在利用不同融资方式时存在一个优先顺序,即内部融资优先于外部融资,债权融资优先于股权融资。Jensen和Meckling(1986)认为在市场越来越完善的前提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存在利益不一致,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代理成本,企业最优融资方式选择应能使综合代理成本最小。Opler和Titma(1994)认为融资方式同企业在其产品、要素市场上的竞争程度和竞争策略有关,企业选择融资方式时应该考虑破产清偿可能给消费者和供应商造成的损失。

目前,国内对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研究的成果较多,童盼和陆正飞(2005)从静态的角度考察企业融资方式与其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对融资方式与企业规模、成长性、盈利能力、非债务税盾、资产抵押价值及经济附加值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研究。张军等(2005)认为企业的股权和债务都存在融资过度的倾向。朱德新和朱洪亮(2007)则发现中小企业的融资决策遵循“内部融资—负债融资”的次序,既不符合权衡理论,也不符合最优融资顺序理论。罗正英和段佳国(2006)认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企业内生性多种变量及其相互关系的作用,尤其是企业治理结构和资本市场成为融资方式选择关注的对象。肖作平(2009)认为在不同法律制度环境下,控股股东对融资方式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债务水平受法律制度环境的影响。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融资方式选择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

综上所述,经济学家们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但是由于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不同,影响着我国中小企业直接借鉴其它国家成功融资方法的效率。目前我国不少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并成功上市,且在所属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相对于沪深主板市场中的上市公司,中小板企业表现出更好的盈利性与更高的成长性。然而,对大多数非上市中小企业来讲,融资问题依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融资方式选择与中小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2004-2007年所有中小板企业上市前一年的财务报告数据资料,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38、50、102、202家,数据来源于各中小企业的《招股说明书》。通过Excel中的C0RREL函数对样本企业不同融资方式筹资金额与当年净收益以及主营业务增长率计算相关系数,然后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借以判断选用何种融资方式能够低成本并且及时地获取所需资金,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二)变量安排

本文采用净利润、主营业务增长率作为反映中小企业绩效能力的指标。严格来说,企业的业绩很难加以界定与衡量,至今没有一种方法能够明确告知企业是否具有较高的盈利性,作为会计计量结果的净利润,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收入与成本水平,作为销售规模、成本控制、资产营运、筹资结构的综合体现,是衡量企业经营成果的主要指标;主营业务增长率是评价企业成长状况和业绩发展的重要指标,是预测企业业务拓展趋势的重要标志。融资方式选择内源性融资、长期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试图更加准确地描述融资方式与中小企业业绩的相关性。

(三)实证检验

实证检验可以用相关系数的变化范围判断变量的相关程度,通过C0RREL函数计算相关系数r,判断标准如下:│r│=0完全不相关;0<│r│≤基本不相关;<│r│≤低度相关;<│r│≤显著相关; <│r│<1高度相关;│r│=1完全相关。

r的绝对值越接近1表示相关的程度越强,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则由r的符号定:r>0正相关;r<0负相关。

本文采用CORREL函数分析2004-2007年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与不同融资方式之间的相关性,具体相关系数运行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运行结果参照判断标准可以看出:

年内源性融资与净利润的相关系数为,两者表现出了高度相关性;内源性融资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两者之间低度相关,而其他几组数据之间基本不相关。

根据内源性融资分别与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相关关系,把内源性融资、净利润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作为回归的形式参数建立线性回归方程:y=a+bx,利用INTERCEPT计算a,用SLOPE函数求出b,进一步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a1=INTERCEPT(净利润,内源性融资)=12300593

b1=SLOPE(净利润,内源性融资)=

建立直线回归方程:

y=12300593+

a2=INTERCEPT(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内源性融资)= b2=SLOPE(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内源性融资)=

建立直线回归方程:

y=

结果表明,随着内源性融资的增加,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均在增加,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斜率更大,表现为更高的增长性。

年内源性融资与净利润的相关系数为,两者表现出了高度相关性;长期债权融资与净利润的相关系数为,两者之间低度负相关,而其他几组数据之间基本不相关。

根据内源性融资、长期债权融资分别与净利润的相关关系,把内源性融资、长期债权融资和净利润作为回归的形式参数建立线性回归方程,进一步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

a3=INTERCEPT(净利润,内源性融资)=7182656

b3=SLOPE(净利润,内源性融资)=

建立直线回归方程:

y=7182656+

a4=INTERCEPT(净利润,长期债权融资)=48921568

b4=SLOPE(净利润,长期债权融资)=

建立直线回归方程:

y=

结果表明,随着内源性融资的增加,净利润稳定增加,而长期债权融资的增加导致净利润的下降,可能是因为承担过多的债务成本所致。

年内源性融资与净利润的相关系数为,两者表现出了高度的正相关性,其他几组数据之间基本不相关。

根据内源性融资与净利润的相关关系,建立线性回归方程为:y=a+bx,利用INTERCEPT计算a,用SLOPE函数求出b。

a5=INTERCEPT(净利润,内源性融资)=4479851

b5=SLOPE(净利润,内源性融资)=

建立直线回归方程:

y=4479851+

结果表明,随着内源性融资的增加,净利润稳定增加,研究结果与前两年相同。

年内源性融资与净利润的相关系数为,两者表现出高度的正相关,其他几组数据之间基本不相关。

根据内源性融资与净利润的相关关系,建立线性回归方程为:y=a+bx,利用INTERCEPT计算a,用SLOPE函数求出b。

a6=INTERCEPT(净利润,内源性融资)=3789509

b6=SLOPE(净利润,内源性融资)=

建立直线回归方程:

y=3789509+

结果表明,随着内源性融资的增加,净利润稳定增加,研究结果与前几年相同。

结论

本文基于我国上市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与绩效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上市的中小企业上市前内源性融资与净利润存在着高度相关性,从回归方程中可以发现,净利润随着内源性融资的增加而增加,这主要是内源性融资是由企业的留存收益转换而成,净利润的增加必然加大内源性融资规模。部分样本企业显示出内源性融资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正相关性,一般情况下内源性融资较多的企业,企业的利润质量不断提高,盈利能力增强,企业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样本企业表现出长期债权融资与净利润存在负的相关性。从线性回归方程可以看出,长期债权融资与净利润之间有相反的走势,这可能是由于长期债权融资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债务成本,如筹资费、利息费用等减少了企业的利润。

由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中小企业进入公开市场融资的门槛过高以及自身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的缺陷,很少能通过发行股票进行筹资,加上一些中小企业在成长阶段依靠内源性融资或股东扩股增资的限制,通过向金融机构筹资或者发行债券融资是一条可行的途径,虽然融资成本摊薄了利润,但是企业通过资本运营带来的收益足以支付融资成本,同时债权融资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提高每股收益,债权融资的节税收益也有利于增加股东财富。

参考文献:

F,Miller M H. 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8(48)

A A,Myers S in the theory of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66(1)

S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J].Journal of Finance,1984(13)

M C,Meckling W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and Capit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6(76)

T,Titman distress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Finance,1994(49)

6.张雄华,赵戴怡,庄慧慧.中国中小板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J].中国风险投资,2012(6)

7.童盼,陆正飞.负债融资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研究:评述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5(12)

8.金永红,钱雯婷.我国中小板企业融资方式选择对企业盈利能力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0(3)

9.张军,郑祖玄,赵涛.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股权融资偏好、最优资本结构、还是过度融资?[J].世界经济文汇,2005(6)

10.朱德新,朱洪亮.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基于两种主要理论的检验[J].南方经济,2007(9)

[1]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制度亟待创新》.《上海会计》.2002年第10期.33-36[2]李小建.《入世后中国关注中小企业融资》.《财会月刊》.2003年第2期.25-30[3]吴成宇.《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策略》.《会计研究》.2001年第7期.63[3] 孙丽华,杨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近期文献综述[J].北方经济,2005,(14).[5]孙岳晓.《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财税与会计》.2002年第10期.45-48

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 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行业对其界定的标准不尽相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动态变化。各国一般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定义,质的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融资方式及所处行业地位等,量的指标则主要包括雇员人数、实收资本、资产总值等。量的指标较质的指标更为直观,数据选取容易,大多数国家都以量的标准进行划分,如美国国会2001年出台的《美国小企业法》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为雇员人数不超过500人,英国、欧盟等在采取量的指标的同时,也以质的指标作为辅助。 世界各国和地区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美国:雇员人数不超过500人 英国:质的规定:市场份额较小;所有者亲自管理;企业独立经营。 量的指标:小制造业:从业人员在200人以下 小建筑业、矿业:从业人员在25人以下 小零售业:年销售收入在万英镑以下 小批发业:年销售收入在73万英镑以下 欧盟:雇员人数在250人以下且年产值不超过4000万埃居、或者资占年度负债总额不超过2700万埃居、且不被一个或几个大企业持有25%以上的股权。其中:雇员少于50人、年产值不超过700万埃居,或者资产年度负债总额不超过500万埃居,并且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 日本:制造业:从业人员300人以下或资本额3亿日元以下 批发业:从业人员100人以下或资本额1亿日元以下 零售业:从业人员50人以下或资本额5000万日元以下 服务业:从业人员100人以下或资本额5000万日元以下 我国目前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为2003年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研究制订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国家统计部门据此制订大中小型企业的统计分类。 我国中小企业最新划分标准 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2年6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精神,原国家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于2003年2月19日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对主要行业的中小企业的标准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该标准是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的。按照《通知》的规定,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应该按照以下标准认定: 工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 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 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 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 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 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 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建筑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3000 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 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40000 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600 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 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 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批发和零售业,零售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500 人以下,或销售额15000 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 人及以上,销售额1000 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批发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 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 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 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 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交通运输和邮政业,交通运输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3000 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 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500 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 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邮政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1000 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 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400 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 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行业对其界定的标准不尽相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动态变化。各国一般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定义,质的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融资方式及所处行业地位等,量的指标则主要包括雇员人数、实收资本、资产总值等。量的指标较质的指标更为直观,数据选取容易,大多数国家都以量的标准进行划分,如美国国会2001年出台的《美国小企业法》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为雇员人数不超过500人,英国、欧盟等在采取量的指标的同时,也以质的指标作为辅助。 住宿和餐饮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800 人以下,或销售额15000 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400 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 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职工人数”以现行统计制度中的年末从业人员数代替;“工业企业的销售额”以现行统计制度中的年产品销售收入代替;“建筑业企业的销售额会计科目”以现行统计制度中的年工程结算收入代替;“批发和零售业的销售额” 以现行统计制度中的年销售额代替;“交通运输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的销售额”以现行统计制度中的年营业收入代替;“资 产总额” 以现行统计制度中的资产合计代替。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各类所有制和各种组织形式的企 业,职工人数800 人以下。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 中小企业财务困境的现状或者表现 随着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和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2003年海安国税新增纳税人1842户,比上年同期增长47 %.2004年县政府下达民营企业发展目标,要求新发展个体私营企业 9250户。不断增加的中小企业一方面增加了税源,另一方面也对基层税收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最近,在进行纳税评估、一般纳税人复检等工作时事,对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其结果不尽如意,提高中小企业财务核算水平、加强财务管理已刻不容缓。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