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杂交水稻的发现与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杂交水稻的发现与研究论文

这个不是哪里考的,是权威的书上写的。 袁隆平同志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他于1964年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最先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株, 指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现象, 并提出通过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来利用杂种优势的设想。1972年他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1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1号B”; 1973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二号”; 1975年和协作组成员一起攻克了制种技术难关, 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他不仅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也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总设计师和最主要的学术带头人。1986年他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由三系法到两系法到一系法和从品种间到亚种间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三个发展阶段的战略设想, 这一设想已成为国内外公认杂交水稻育种的指导思想, 1987年被列为国家“863”计划的重点课题。在以他为主的指导下,1996年两系法杂交稻研究基本成功并投入生产应用。同样在以他为主的指导下,超级杂交稻研究已实现亩产700公斤和800公斤的第一、第二目标,现正致力于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超级杂交稻研究。

1960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块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便萌生了要搞杂交水稻研究的大胆设想。杂交水稻研究属于世界性难题。因为传统理论认为,水稻为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交优势。袁隆平立志要攻克这道世界难题。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有天然杂交稻,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必须在水稻吐穗扬花的时候,深入到稻田的海洋中逐株逐株去寻觅。从1964年6月开始至1965年7月,袁隆平带着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所有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袁隆平把两年来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写出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4期上,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1970年,袁隆平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60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块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便萌生了要搞杂交水稻研究的大胆设想。杂交水稻研究属于世界性难题。因为传统理论认为,水稻为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交优势。袁隆平立志要攻克这道世界难题。

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有天然杂交稻,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必须在水稻吐穗扬花的时候,深入到稻田的海洋中逐株逐株去寻觅。

从1964年6月开始至1965年7月,袁隆平带着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所有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袁隆平把两年来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写出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4期上,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

1970年,袁隆平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

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扩展资料

袁隆平的主要贡献

1、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

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2、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

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坎坷人生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袁隆平

1960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块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便萌生了要搞杂交水稻研究的大胆设想。杂交水稻研究属于世界性难题。因为传统理论认为,水稻为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交优势。袁隆平立志要攻克这道世界难题。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有天然杂交稻,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必须在水稻吐穗扬花的时候,深入到稻田的海洋中逐株逐株去寻觅。从1964年6月开始至1965年7月,袁隆平带着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所有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袁隆平把两年来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写出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4期上,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1970年,袁隆平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扩展资料袁隆平的主要贡献1、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2、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水稻稻瘟病发生与防控研究论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水稻的市场交易为广大的农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入。但是,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病害,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一般导致水稻减产10%——30%,严重时可导致绝收。那么,水稻稻瘟病是什么呢?水稻稻瘟病如何防治呢?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水稻稻瘟病的传播途径

稻瘟病的病菌主要靠空气气流传播,在当年发病的稻草上越冬,次年7月上旬,温度适宜时,病稻草上的病菌借气流传播到水稻叶片上引起发病。在病斑上发生大量的灰绿色霉层就是病菌,靠风、雨再传染到其他叶片、节、穗颈上,造成持续发病。水稻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种植感病品种、插秧密度过大、施用氮肥过多过晚,都会导致发病加重。若7月阴雨连绵,雨日多,形成低温、高湿,光照少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

二、水稻稻瘟病的发病条件

气候条件不仅影响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并直接影响病菌的繁殖,传播和侵染。

温度:适于稻瘟病菌繁殖和侵入的温度为25-28℃,水稻连续遭受数天低温再转为正常温度时,3-6天后稻株抗病性显著降低,尤其夜间有15℃以下的低温影响更明显,因而晚稻抽穗期遇寒露风或骤然降温,常加重穗颈瘟的危害。

湿度:平均相对湿度90%以上时有利于病害发生,雾多雾重或时晴时雨,雨日多,阴雨连绵等湿度大的天气,病菌生长繁殖快,孢子形成多,侵入率增高。光照:光照不足有利于病菌孢子形成,萌发和侵入,并使稻株同化作用缓慢,呼吸量减少,淀粉与氨态氮比例低,硅质化细胞少,组织柔嫩,抗病率降低,易发生病害。

品种和生育期在导致稻瘟病发生流行因素中,水稻本身的抗病性是主要的。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发病程度不同,幼苗3-5叶期、分蘖盛期和孕穗期至抽穗始期易感病,同一器官(如叶、茎节、穗等)在幼嫩时期较老熟时期易感病,所以在水稻分蘖盛期,新叶增长速度时易感染叶瘟。

三、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症状

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其中以叶瘟、节瘟、穗颈瘟危害为严重。

苗瘟:由种子带菌造成,常发生于3叶前。受害后,苗基部变灰黑,上部变褐,若田间湿度较大,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瘟:根据病斑可分为4种类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白点型。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淡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褐点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一般不产生孢子。

节瘟: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绕节扩展,病部变黑,易折断。

穗颈瘟: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造成枯白穗和秕谷。

四、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1)减少菌源

收获后及早处理病稻草,不在秧田附近堆积病稻株,稻草不堆放在明年准备做种田的附近,病稻草堆放在避风雨处,不能用病稻株催芽、盖种、扎秧把、堵水口或搭棚,以免菌源传播。利用病稻草做堆肥,要充分腐熟后施用(堆肥发酵温度在52-56℃,病菌经10天左右死亡)。另外要搞好播种前种子处理,种子播种前晒1-2天,用泥水选种,再用1%生石灰水侵种2-3天,也可用50%多菌灵千克兑水50千克侵30千克谷种,侵泡48小时。

(2)栽培管理

肥料:一次性过量施用氮肥比分次施用或在保肥力差的沙土、浅土田比粘土、深土田上施用都更有利于病害流行。偏施、迟施氮肥使稻株贪青徒长,组织幼嫩,硅质化程度下降,株间通风透光不良,田间湿度增高,都可加重病害发展。适施补施磷钾肥,可以选用“以色列沃叶磷酸二氢钾”可提高稻株的钾氮比,促进氮的正常代谢,降低可溶性氮化物含量,增加茎秆纤维素,稻株组织坚硬,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灌溉:水分管理对稻瘟病的发生流行影响也很大,稻田长期深灌,冷水串灌使土温水温降低,土壤缺氧,根系发育不良,降低生活力和抗病力。同时田间湿度增大,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

(3)水稻稻瘟病用药要点

遵循“重在预防,早抓叶瘟,狠治穗瘟”的原则。主要按3个步骤进行:第1步早期预防。在水稻拔节期,如果阴天或下雨天连续2d以上,应马上施药预防稻叶瘟。预防用药有三环唑、咪鲜胺或新长山的稻瘟酰胺等产品,视天气情况连续预防2——3次,每5——7d喷施1次,可基本控制稻瘟病的发生。第2步及时用药。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用药控制病情,以防病菌扩散全田造成流行。选用的药剂有富士一号、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等,不可漏喷。第3步看田施药。如果叶瘟和穗瘟发生已经很严重,每穴有30%以上的有效穗受害时,可根据水稻所处生育期采取2种解决方法:一是稻穗未到完熟期,叶片有20%保持绿色,这时要继续施药以控制病害扩散,而且必须先用强氧化剂先灭菌,然后用富士一号等进行后期保护。二是稻穗已经达到完全成熟,粒皮黄色,稻粒干硬,这种情况就不必采取防治措施,因为即使不防治也不会进行再侵染和扩展。

在药剂防治过程中,喷撒农药时要求做到“五准”:一是病虫诊断要准。二是用药要准,对症下药。三是药液配兑要准,按说明书剂量要求配药。四是面积要准,以便准确用量。五是时间要准,把握病害发生的时期及时用药,喷药时间一般选择15:00以后喷药,早上叶片有露水不宜喷药,中午日照强,药液挥发快,不宜喷药。若喷药后8h内降雨,药液被冲洗,等雨后天晴还应补喷,或加入优质的增效剂,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近年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稻瘟病发病率及发病程度逐渐增加,科学有效防治稻瘟病已成为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

水稻种植防病稻瘟增产分析农科论文

一、试验的设计

水稻在本田的生育过程,分为营养生长期(包括返青、分粟)及生殖生长期,或简称“长苗期”及“长穗期”。一般把“幼穗形成期”作为上述两个生长期的分界。施肥是为了“促苗”或“促穗”。我们便称促一苗的肥料为“苗肥”,促穗的肥料为“穗肥”。选主秆叶片数为15的“云粳九号”品种供试。设计将营养生长期的苗棵长相控制在既不徒长(叶色浓绿,叶片披软)又不脱肥(下部叶片枯黄)的范围内,并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级的苗色最绿,生长旺盛,分粟较多,到分孽末期封行,不见田水,幼穗形成期要求轻微褪色。第二级苗色绿,叶片较挺,分集中等,全株似水仙花状,分簸末期苗色褪黄。第三级苗色浅绿,分孽中常,生长平稳,叶片挺直,不封行,但无缺氮而枯叶的现象。每级苗棵分设两区。一级苗的两个区中,以一个区在剑叶从第二叶鞘露出叶尖时(叶龄为)表层追穗肥;另一区不施穗肥。二级苗棵的两个区中,以一个区在幼穗形成期(叶龄为10一11)表层追穗肥;另一区不施穗肥,称为标准区,作为全试验的对照。三级苗棵的两个区,都在幼穗形成期(叶龄10一n)深层追肥,但施肥量不相同。行距5一6寸,株距2一3寸。在中等肥力稻田内进行,不施底肥。施用不同用量的氮化肥,达到上述三种苗棵长相。各处理的要点(表略)

二、栽培管理情况

1.秧苗情况:一九七五年三月二十五日播种,一般水秧育苗。曾喷药杀叶蝉预防普通矮缩病。秧苗质量基本达到无病壮秧的标准。五月十三、十四日移栽。秧龄53一54天,秧苗叶龄为6。(即多数有6片叶)。2.各区施肥情况:按设计要求的三种苗棵级别调节苗肥的用量。一级苗用纯氮量14?8一17?7斤/亩,二级苗用斤/亩,三级苗用斤/亩。按“早施氮肥”的原则,于裁秧前作水皮肥或栽后第四天施用一次,栽后约两周(五月三十日)分孽开始时再施一次。都是表层撒施。除第1区的水皮肥用硝按外,其余均用尿素。穗肥的施用法有两种,一为表层追肥,一为深层追肥。深层追肥是将规定数量的尿素加三倍重量的红土,混和均匀,搓成粒肥,塞入泥土中3厘米深处。每隔一行塞肥,每两个粒肥之间的距离为6寸左右。施肥期及施肥量(表略)。4.田水管理:为了达到设计中苗棵褪色的要求,在栽后第四周末,(分栗盛期后),一、二级苗均已较繁茂,而一级苗已接近封林时,于六月一l-一日在田内开沟排干二级苗(第3、4区)田水,次日田边开缺排去一级苗(第1、2区)田水。三级苗的两区,始终保持干干湿湿状态,不排水晒田。六月二十四日,水稻进入幼穗形成期,全部复水,保持水层。5.其他管理措施:用化学除草剂除草,未中耕,在整个生育期中无草害。五月二十七日用杀虫脉防治螟虫一次,以后未见有枯心和白穗。唯未警惕稻秆潜蝇,以后造成了相当损失。6.栽种稻瘟病秧:六月二十五日,移栽已有稻瘟病的“373”秧苗于保护区内,繁殖病菌。

三、观察的结果

1.稻株生长及成穗情况按前述施肥管理的结果,各区的苗棵在营养生长期的长相,基本上符合设计的要求。各区的苗棵,均在栽后的第二周末开始发生分孽,与1974年保山的观察结果是一致的。因“苗肥”的用量不同,三种级别的苗棵颜色,繁茂程度,叶片的挺直程度等,有显着的差别。第三级苗棵在营养生长期间的叶色淡绿,分巢正常,直至孕穗期都未封行,但无缺氮枯黄的现象,到六月末,株高约为55厘米。深层追肥后约一周,叶色逐渐转绿,但绿而不浓,一直保持到抽穗以后。二级苗于六月十一日排水晒田后约一周,苗色开始褪黄,到六月二十四日复水时,见脚叶尖部有枯黄现象,复水后,叶色稍微转绿;以?后,表层追肥区的叶色,比不追穗肥区的较绿些。一级苗棵的生长,始终最旺盛,与一般认为丰产的苗棵近似。六月末,株高达到65厘米左右,无论6寸或5寸的行距,都已封行。在晒田期间,只是轻微褪色。六月三十日调查每丛分孽数代表最高分粟数,成熟后调查每丛穗数、株高及剑叶长。2.稻瘟病发生情况调查在营养生长期间,试验区基本上没有叶瘟。本所其他试验田及种子繁殖田的叶瘟亦轻。出穗后,部分其他试验田内,发生不同程度的穗瘟,而本试验区穗瘟极轻,基本上控制了稻瘟的为害,调查了试验区及本所其他稻田内“云粳九号”的穗瘟发生情况(表略)3.实产及考种结果九月二十五日收割。脱粒、晒干、扬净称重。收割前,每区取有代表性稻株10丛考种。结果(,见三级苗于幼穗形成期深层追肥的处理,获得较好的收成。比标准区(二级苗不施穗肥)增产27一35%。千粒重有显着的增加,实粒数也有增多。

四、讨论

在水稻营养生长的前期施用不同数量的氮肥,结合田水管理,使苗棵的长相在既不徒长,又不脱氮的范围内表现出三种不同的繁茂程度,然后分别施用穗肥,观察各种处理对防病增产的效果。结果,都基本上控制了稻瘟的为害。且在营养生长期的长相为“苗色淡绿,生长平稳,叶片挺直,分粟中常而不封行”的三级苗棵上于幼穗形成期进行深层追肥的处理,获得了较好的收成。与标准区相比,增产27一35%。在这种处理下,其成穗率有所提高,空桃率显着下降,千粒重明显地增加。在“早施氮肥”的基础上,为水稻防病增产的施肥技术,增添了新的`内容。增加有效穗是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用增施肥料来增加有效穗,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促进分集的大量发生以求得穗多(例如本试验的第2区)结果是总穗数虽多,无效分孽也多,成穗率下降。另一种是只要求适当数量的分栗,即保证略多于所希望的穗数,在这个基础上施用穗肥来促进已有的大部分分栗长成有效穗,其成穗率便高(如本试验的第5区)。这两种方法,都可获得较多的有效穗,为增产打下有利的基础,但在其他方面,却有明显的差异。今年,保山县农科所植保组与沈官大队试验站研究施肥与穗瘟的关系,见单株最高分孽数与穗瘟有一定的相关,即随单株最高分草数的增加,后期的穗瘟亦有加重的趋势按此推论,采用促使多发分莫来获得多穗,很易造成穗瘟的加重。相反,适当抑制分粟的过多发生,则有利于对穗瘟的控制。在上述的试验中,还可看出营养生长期的苗裸长相不同,千粒重也有差异。即苗棵愈旺盛,千粒重亦有愈低的趋势。另外苗棵长相为三级,而采取深层追肥促穗,实粒数显着增多,而空批率下降。由此看来,采用增施肥料以促分靡数的增加,苗棵旺盛,获得多穗而增产,往往易使稻瘟加重,千粒重和结实率降低,不利于防病增产。在前期适当控制其分孽和繁茂程度以防病,在这个基础上于幼穗形成期深层追肥促使穗多、粒多、粒重以增产,对于防病增产都可兼顾,从而可望获得稳产高产的效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水稻的市场交易为广大的农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入。但是,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病害,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一般导致水稻减产10%——30%,严重时可导致绝收。那么,水稻稻瘟病是什么呢?水稻稻瘟病如何防治呢?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有哪些呢?下一、水稻稻瘟病的传播途径稻瘟病的病菌主要靠空气气流传播,在当年发病的稻草上越冬,次年7月上旬,温度适宜时,病稻草上的病菌借气流传播到水稻叶片上引起发病。在病斑上发生大量的灰绿色霉层就是病菌,靠风、雨再传染到其他叶片、节、穗颈上,造成持续发病。水稻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种植感病品种、插秧密度过大、施用氮肥过多过晚,都会导致发病加重。若7月阴雨连绵,雨日多,形成低温、高湿,光照少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二、水稻稻瘟病的发病条件气候条件不仅影响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并直接影响病菌的繁殖,传播和侵染。温度:最适于稻瘟病菌繁殖和侵入的温度为25-28℃,水稻连续遭受数天低温再转为正常温度时,3-6天后稻株抗病性显著降低,尤其夜间有15℃以下的低温影响更明显,因而晚稻抽穗期遇寒露风或骤然降温,常加重穗颈瘟的危害。湿度:平均相对湿度90%以上时有利于病害发生,雾多雾重或时晴时雨,雨日多,阴雨连绵等湿度大的天气,病菌生长繁殖快,孢子形成多,侵入率增高。光照:光照不足有利于病菌孢子形成,萌发和侵入,并使稻株同化作用缓慢,呼吸量减少,淀粉与氨态氮比例低,硅质化细胞少,组织柔嫩,抗病率降低,易发生病害。品种和生育期在导致稻瘟病发生流行因素中,水稻本身的抗病性是主要的。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发病程度不同,幼苗3-5叶期、分蘖盛期和孕穗期至抽穗始期最易感病,同一器官(如叶、茎节、穗等)在幼嫩时期较老熟时期易感病,所以在水稻分蘖盛期,新叶增长速度最高时最易感染叶瘟。三、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症状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其中以叶瘟、节瘟、穗颈瘟危害最为严重。苗瘟:由种子带菌造成,常发生于3叶前。受害后,苗基部变灰黑,上部变褐,若田间湿度较大,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根据病斑可分为4种类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白点型。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淡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褐点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一般不产生孢子。节瘟: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绕节扩展,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造成枯白穗和秕谷。四、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1)减少菌源收获后及早处理病稻草,不在秧田附近堆积病稻株,稻草不堆放在明年准备做种田的附近,病稻草最好堆放在避风雨处,不能用病稻株催芽、盖种、扎秧把、堵水口或搭棚,以免菌源传播。利用病稻草做堆肥,要充分腐熟后施用(堆肥发酵温度在52-56℃,病菌经10天左右死亡)。另外要搞好播种前种子处理,种子播种前晒1-2天,用泥水选种,再用1%生石灰水侵种2-3天,也可用50%多菌灵千克兑水50千克侵30千克谷种,侵泡48小时。(2)栽培管理肥料:一次性过量施用氮肥比分次施用或在保肥力差的沙土、浅土田比粘土、深土田上施用都更有利于病害流行。偏施、迟施氮肥使稻株贪青徒长,组织幼嫩,硅质化程度下降,株间通风透光不良,田间湿度增高,都可加重病害发展。适施补施伯示麦磷钾肥可提高稻株的钾氮比,促进氮的正常代谢,降低可溶性氮化物含量,增加茎秆纤维素,稻株组织坚硬,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灌溉:水分管理对稻瘟病的发生流行影响也很大,稻田长期深灌,冷水串灌使土温水温降低,土壤缺氧,根系发育不良,降低生活力和抗病力。同时田间湿度增大,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3)水稻稻瘟病用药要点遵循“重在预防,早抓叶瘟,狠治穗瘟”的原则。主要按3个步骤进行:第1步早期预防。在水稻拔节期,如果阴天或下雨天连续2d以上,应马上施药预防稻叶瘟。预防用药有三环唑、咪鲜胺或新长山的稻瘟酰胺等产品,视天气情况连续预防2——3次,每5——7d喷施1次,可基本控制稻瘟病的发生。第2步及时用药。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用药控制病情,以防病菌扩散全田造成流行。选用的药剂有富士一号、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等,不可漏喷。第3步看田施药。如果叶瘟和穗瘟发生已经很严重,每穴有30%以上的有效穗受害时,可根据水稻所处生育期采取2种解决方法:一是稻穗未到完熟期,叶片有20%保持绿色,这时要继续施药以控制病害扩散,而且必须先用强氧化剂先灭菌,然后进行后期保护。二是稻穗已经达到完全成熟,粒皮黄色,稻粒干硬,这种情况就不必采取防治措施,因为即使不防治也不会进行再侵染和扩展。在药剂防治过程中,喷撒农药时要求做到“五准”:一是病虫诊断要准。二是用药要准,对症下药。三是药液配兑要准,按说明书剂量要求配药。四是面积要准,以便准确用量。五是时间要准,把握病害发生的时期及时用药,喷药时间一般选择15:00以后喷药,早上叶片有露水不宜喷药,中午日照强,药液挥发快,不宜喷药。若喷药后8h内降雨,药液被冲洗,等雨后天晴还应补喷,或加入优质的增效剂,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近年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稻瘟病发病率及发病程度逐渐增加,科学有效防治稻瘟病已成为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以上就是关于水稻稻瘟病如何防治,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的详细内容,希望您的水稻田能够尽快的恢复健康。

上面的太专业了,普通的农民是看不懂的,我来回答下.1.选用抗病品种.2.加强肥水管理,后期少施氮肥.3.化学药物防治:苗,叶瘟在初见病斑用药,一个星期后用第二次;穗瘟在破口期和平穗期各用一次药.附药剂配分,保护性的药剂有75%三环唑.治疗性的有春雷毒素,稻瘟灵一类的.如果在药剂中加点微量元素会有很好的效果.

水稻的研究与应用论文

1960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块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便萌生了要搞杂交水稻研究的大胆设想。杂交水稻研究属于世界性难题。因为传统理论认为,水稻为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交优势。袁隆平立志要攻克这道世界难题。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有天然杂交稻,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必须在水稻吐穗扬花的时候,深入到稻田的海洋中逐株逐株去寻觅。从1964年6月开始至1965年7月,袁隆平带着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所有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袁隆平把两年来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写出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4期上,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1970年,袁隆平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扩展资料袁隆平的主要贡献1、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2、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1960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块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便萌生了要搞杂交水稻研究的大胆设想。杂交水稻研究属于世界性难题。因为传统理论认为,水稻为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交优势。袁隆平立志要攻克这道世界难题。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有天然杂交稻,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必须在水稻吐穗扬花的时候,深入到稻田的海洋中逐株逐株去寻觅。从1964年6月开始至1965年7月,袁隆平带着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所有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袁隆平把两年来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写出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4期上,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1970年,袁隆平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这个不是哪里考的,是权威的书上写的。 袁隆平同志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他于1964年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最先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株, 指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现象, 并提出通过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来利用杂种优势的设想。1972年他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1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1号B”; 1973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二号”; 1975年和协作组成员一起攻克了制种技术难关, 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他不仅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也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总设计师和最主要的学术带头人。1986年他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由三系法到两系法到一系法和从品种间到亚种间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三个发展阶段的战略设想, 这一设想已成为国内外公认杂交水稻育种的指导思想, 1987年被列为国家“863”计划的重点课题。在以他为主的指导下,1996年两系法杂交稻研究基本成功并投入生产应用。同样在以他为主的指导下,超级杂交稻研究已实现亩产700公斤和800公斤的第一、第二目标,现正致力于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超级杂交稻研究。

应从农民意见建议和种植情况入手。

1、可以写水稻怎么种植,种植的注意事项,种植的季节。

2、写水稻种植的重要性,科研性以及群众对种植水稻的看法观点。

论文定义: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

杂交水稻英语文章

关于袁隆平的英语作文一:袁隆平(733字)Yuan Longping is known as China's “father of hybrid rice”。 It's said that in China, we eat depending on “Two Ping” ---- Deng Xiaoping, who made the policy of System of Production Responsibility, & Yuan Longping, who invented hybrid rice. Yuan Longping, who was born in September, 1930, graduated from Agriculture Department in Southwest Agricultural Institute. He has been working on agriculture education & the research into hybrid rice since he left the institute. In the 1960s, when China was suffering serious famine, he came up with the idea of hybrid rice, which has a high yield. Ten years later, he succeeded in inventing a new species that produced a 20 percent higher yield than common types of rice. Yuan devoted himself to the research into agriculture, & was honored by UNESCO & FAO. Although he is 70 years old, he is still working on the research into agriculture.关于袁隆平的英语作文二:袁隆平(727字)Yuan Longping (born September 7,1930) is a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tist and educator,known for developing the first hybrid rice varieties in the "hybrid rice" has since been grown in dozens of countries in Africa,America,and Asia —providing a robust food source in high famine risk won the State Preemin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of China in 2000,the Wolf Prize in agricultureand the World Food Prize in is currently is DirectorGeneral of the China National Hybrid Rice R&D Center andhas been appointed as Professor at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s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 my of Engineering,foreign associate of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6) and the 2006 was born in Beijing, loves playing Majong and the Erhu (Chinese violin),swimming and motorcycling.关于袁隆平的英语作文三:袁隆平(883字)China the great father of Hybrid Rice - Mr. Yuan Longping, was born in Beijing, he is our great Chinese rice engineering, biology professor, the United Nations Food Industry the beginning of 1964, Mr. Yuan Longping began studying hybrid rice technology, to 1975 study successful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hybrid rice, hybrid rice he for large area promotion 1964to 1965in two rice blossom season, he and the team every day is so hard, feet on the mud, long bow, not tired a day and night, holding long-term backache, finally in the paddy fields found a natural male sterile Longping experienced many failures, he did not flinch, he let us Chinese pride, let the whole world people sit up and take notice!中国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出生于北京,他是我们中国的伟大的水稻工程学家、生物教授、联合国粮食业首席顾问.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先生就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技术,至1975年研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他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在1964年至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与研究小组每天都是如此的辛苦,双脚踩在烂泥中,长久的低头弯腰,不知劳累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强忍着长期性腰酸背痛,终于在稻田里发现一种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袁隆平先生经历的很多失败,他并没有退缩,他让我们中国人骄傲,让全世界的人刮目相看!

Yuan Longping is known as China's “father of hybrid rice”。 It's said that in China, we eat depending on “Two Ping” ---- Deng Xiaoping, who made the policy of System of Production Responsibility, & Yuan Longping, who invented hybrid rice. Yuan Longping, who was born in September, 1930, graduated from Agriculture Department in Southwest Agricultural Institute. He has been working on agriculture education & the research into hybrid rice since he left the institute. In the 1960s, when China was suffering serious famine, he came up with the idea of hybrid rice, which has a high yield. Ten years later, he succeeded in inventing a new species that produced a 20 percent higher yield than common types of rice. Yuan devoted himself to the research into agriculture, & was honored by UNESCO & FAO. Although he is 70 years old, he is still working on the research into agriculture.

Yuan Longping (born September 7, 1930) is a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tist and educator, known for developing the first hybrid rice varieties in the 1970s. His "hybrid rice" has since been grown in dozens of countries in Africa, America, and Asia —providing a robust food source in high famine risk . Yuan won the State Preemin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of China in 2000, the Wolf Prize in agriculture and the World Food Prize in 2004. He is currently is DirectorGeneral of the China National Hybrid Rice R&D Center and has been appointed as Professor at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e is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foreign associate of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6) and the 2006 . Yuan was born in Beijing, China. He loves playing Majong and the Erhu (Chinese violin), swimming and motorcycling.

介绍袁隆平英语作⽂范⽂(精选7篇)⽆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家⼀定都接触过作⽂吧,作⽂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和⾮限时作⽂。你所见过的.作⽂是什么样的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介绍袁隆平英语作⽂范⽂,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介绍袁隆平英语作⽂篇1Yuan Longping is known as Chinas “father of hybrid rice”.Its said that in China, we eat depending on “Two Ping” --Deng Xiaoping, who made the policy of System of Production Responsibility, Yuan Longping, who invented hybrid rice. Yuan Longping, who was born in September, 1930, graduated from Agriculture Department in Southwest Agricultural has been working on agriculture education the research into hybrid rice since he left the institute. In the 1960s, when China was suffering serious famine, he came up with the idea of hybrid rice, which has a high yield. Ten years later, he succeeded in inventing a new species that produced a 20 percent higher yield than common types of rice. Yuan devoted himself to the research into agriculture, was honored by UNESCO FAO. Although he is 70 years old, he is still working on the research into agriculture.

水稻插秧机研究与发展论文

无论从种植面积还是产量上来讲,水稻都是我国的第1大粮食作物。下面是我整理的水稻栽培技术论文范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摘 要: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产量与我国粮食安全有紧密联系。提高水稻产量,特别是单产,对于稳定粮食总量有直接作用。水稻栽培技术与产量、品质关系甚密,本文培肥地力,浸种、催芽,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7个方面,综合论述了水稻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旨在为提高我国水稻的产量、品质提高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无论从种植面积还是产量上来讲,水稻都是我国的第1大粮食作物。我国有大约2/3的人口是以稻米作为主食。在我国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是我国水稻主产区,水稻种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了和。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南方沿海城市和一些大城市城郊的稻田被占用,导致水稻总产量减少。

1 新世纪水稻栽培发展的目标

进入21世纪,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已经由单一的追求高产,发展成为追求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这一综合目标。面对新目标,水稻栽培种植技术必须要有新发展[1]。控制人口、节约用地,只能暂时缓解稻米现阶段的供需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还得不断提高稻米的单产。提高稻米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稻米总产量才是解决我国稻米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探求水稻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势必成为我国水稻栽培发展的重要方向。笔者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就水稻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论证。

2 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培肥地力

土壤地力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高地力的稻田通常能获得高产。培肥地力的主流方法是通过采用稻麦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通常的做法是在秋冬季用秸秆还田、春季施用有机肥、插秧前施用化肥的三段连续培肥法[2]。

对于育秧的秧田通常需要施用厩肥、饼肥、绿肥和人粪尿等作为底肥。值得注意的是,有机肥必须要经过充分腐熟后无害化后方可施用,否则会对秧田带来较大的危害。为了加快秧苗的早期生长,施用适量的硫酸铵、尿素和磷胺、过磷酸钙等肥料,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科学浸种、催芽

通常,在浸种催芽前需要将种子置于太阳下晒1~2d。为了能去掉瘪种、黑粉病的种子,应将晾晒后的种子置于盐水中。然后,用稀释1000倍的50%多菌灵浸种1~2d对种子进行消毒、杀菌。在催芽前10d左右应将种子捞起、晾干,避免消毒液对种子正常发芽造成影响。

水稻种子适宜的发芽温度在27~38℃。值得注意的是,早稻催芽通常在气温很低的春季,因此采用必要的保温措施是非常重要的。种子破胸阶段的温度以不超过35℃为宜,催芽温度控制在25~28℃较好。在催芽的过程中,应掌握好“高温破胸、适温催根”的准则。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合理调节播期,将水稻灌浆期调节和光、温、水、肥等条件吻合,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3]。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对于增加水稻产量是十分必要的。通常水稻种植的株行距控制在13cm×26cm,每穴3~5基本苗,每667m2的基本苗以6万~8万株为宜。此外,插秧的深浅应基本一致,栽插深度以2~较为合适,应做到穴正而行直、不丢穴、不漂秧[4]。

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应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减少因施肥过多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避免因施肥不足导致减产的情况。调整肥料的结构和施用量,应遵循稳定前期用肥量,适当控减后期用肥量的总则。穗肥应以抽穗开花期追肥为主,施肥一定要准施、不可迟施,以防止出现贪青晚熟的不良现象[5]。通常来讲,优质稻品种的双季稻施肥量每667m2每季施用纯氮量应在10kg左右。基肥和追肥比例控制在为5:5或6:4,基肥的肥料种类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除了保证充足的氮素供应外,还需要配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配合施用一定数量的磷钾肥,特别是钾肥对于提高稻米品质作用甚佳。

合理灌溉

灌溉对稻米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合理灌溉是保证稻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管水应遵循“薄水插秧、大水活苗、浅水分蘖、够苗晾田”的总原则。如果稻田水分不足,对稻草的千粒重有显著影响,从而造成减产的局面。此外,稻田水分不足还能降低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从而严重影响稻米品质[8]。

病虫害防治

为了确保大米的优质无公害化,在病虫防治上应特别注意农药带来的污染。首先,应做好病虫害的及时观察,做到“有病及早治”。防治手段应以生物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应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并严格控制农药的施用量。如9月中旬防治稻飞虱、卷叶螟等,应避免使用有机磷类的高毒高残留类农药,并且应保证最后一次用药时间距离收获期至少要大于35d[6]。

适时收获

收获时间对稻米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收获过早,籽粒充实不足、产量下降;收获过迟,稻米的透明度下降、垩白增加,稻米品质下降。收获期的确定有的以稻谷含水量来定,有的以穗后天数来定。对于浙江省的实际情况,以稻谷含水量在22%~25%时收获为宜,早稻以齐穗后25~30d,中稻为30~35d,晚稻为45d左右收获的产量和品质较好。

3 发展展望

科学的栽培技术,是获得高产、优质稻米的必要保证。在2013年的工作中,应继续加强栽培技术的更新;应注重对现有的栽培技术进行推广,而不是仅仅的停留在文章中、技术规程文件上。研究新的栽培技术和推广,对于保证粮食安全同等重要。

参考文献

[1] 凌启鸿,张洪程,丁艳锋,等.水稻高产技术的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J].中国稻米,2005(1):3-7.

[2] 陈晓燕,陈利,段坤.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5):117-117.

[3] 雷武逵.优质稻保优增效高产综合栽培技术[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4):942-945.

[4] 张宏.江淮中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271-272.

[5] 周日明.浅析施肥对水稻优质栽培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02(1):68-70.

[6] 张栩,薛应征,王书玉,等.河南省沿黄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4(9):15-16.

作者简介:祝平(1977-),男,浙江海宁人,助理农艺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水稻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赵匀 蒋焕煜 武传宇 尹建军 . 双季稻高速插秧机偏心链轮分插机构结构设计和参数优化 . 机械工程学报 , 2000(3): 37- 40 ( EI 收录)李革,赵匀,俞高红 . 椭圆齿轮行星系分插机构的机理分析和计算机优化 . 农业工程学报 , 2000(4) : 78~81蒋焕煜,赵匀 . 双控制分插机构的运动特性和优化分析 . 农业工程学报 , 2001(2) : 88~91赵匀 蒋焕煜 武传宇 , 偏心链轮传动的设计和应用,机械设计与研究(增) 应义斌 , 赵匀 . 偏心齿轮行星系水稻分插机构的分析研究 . 农业工程学报 1997 ( 3 ): 130~134赵匀 , 俞高红,李革 . 旋转式水稻分插机构的结构创新、参数优化和试验验证 . 机械设计与研究 ,赵匀 , 喻擎苍 . 农机常用机构计算机建模方法的探讨 . 机械传动 1996(2) : 30~33应义斌 赵匀 等,插秧机分插机构动力学模拟与曲柄平衡块优化设计 农业工程学报 1994 , 10 (增刊): 85~90赵匀 等,插秧机推秧装置凸轮和拨叉的理论分析和优化设计。农机化研究 1990 ( 2 ) :22~28赵匀 . 水稻插秧机分插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 农业机械学报 1991(3):20-24赵匀 应义斌 郭林松 , 往复运动机构计算机模拟几个疑难问题的探讨 . 机械设计与研究 ,1994 ( 4 )(增刊): 450~453赵匀,李相林,宋世贵 . 农业机械学统编教材中几个理论问题的质疑和探索 . 农业机械学报 1993 ( 2 ): 13~17赵匀 等 . 刚体相对运动微分方程及其规则和应用 . 农业机械学报 , 1992,22(3): 56~60马旭,赵匀,王剑平,马成林 . 凹形铲刀转刀辊升抛土能力的模糊预测研究 . 农业工程学报 , 2001(4)李革,赵匀,俞高红 . 倾斜气流清选装置中物料的动力学特性、轨迹和分离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6)骆光林 赵匀 阮俊华等,农业工程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农业,农业工程学报 1999(1)赵匀 . 试论联合收获机脱粒滚筒动力学平衡问题 . 农业机械学报 , 1984(4): 34~45赵匀 , 程革 . 四爪园盘丢秧部件的研究 . 种植机械专辑 ( 第 3 期 ) 赵 匀,刚体平面复合运动的动力学分析。东北农学院学报 1992 ( 1 ): 64~67郭林松 , 赵匀 . 平面连杆机构分析解析法的改进及应用 . 机械设计与研究 , 1995(2) : 25~29李建平 赵匀 , 曲柄滑道机构计算机建模方法的探讨 . 机械传动 1996 ( 2 )应义斌 , 赵匀 , 傅宾忠 . 半悬挂犁受力和结构参数的计算机辅助分析 . 农业机械学报 , 1997, 13(3): 164~169应义斌 , 赵匀 , 张强 . 悬挂犁传统受力分析方法的质疑和计算机辅助分析 . 农业机械学报 , 1994, 25(3): 61~65应义斌 , 陈贵祥 , 赵匀 . 牵引犁受力分析的解析方法 .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 1994, 20(5): 477~481李建平 , 沈永仁 , 赵匀 . 物料在振动筛与抖动输送板上运动的计算机模拟和实验研究 , 农业机械学报 ,1998,(3)李建平 , 赵匀 . 物料在振动筛面上抛起的计算机模拟和实验研究 , 农业工程学报 ,1997,13(4)李建平 赵匀 饶秀勤.小型收割机切割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及惯性力平衡 .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997 , 23 ( 3 ): 234~236李建平 , 赵匀 应义斌 . 振动输送板上物料移动速度和位移的计算机模拟与实验验证 . 农业工程学报 ,1998,(2)盖玲 赵匀 谷物扬场机分离过程物料的空间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 农业工程学报 ,1998,(2)陈均 赵文波 应义斌 赵匀 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新模式,农业工程学报 1998(4)应义斌 景寒松 马俊福 赵匀等 . 黄花梨果形的机器视觉识别方法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1999(1)应义斌 景寒松 马俊福 赵匀等 . 机器视觉技术在黄花梨尺寸和果面缺陷检测中的应用 农业工程学报 1999(1)赵匀 , 应义斌 , 李建平 . 农机计算机辅助分析和设计初探 . 农业工程学报, 1996 ( 4 ): 177~180杨文珍 , 赵匀 , 竺志超 , 李革 , 俞高红 . 虚拟现实技术和基于虚拟现实的机械虚拟概念设计 . 机械设计与研究 ,武传宇 , 赵匀 . 行星轮曲柄摇杆分插机构的运动特性和优化分析 . 机械设计, 2002(11) : 37~38汪亚明,赵匀,周志宇,曹丽 . “ 基于 C 均值聚类及α - β - γ滤波的多目标跟踪” . 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将于 2002 年 9 月刊出;汪亚明,赵匀 .“ 基于动态图像序列的下肢运动参数测量” . 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将于 2002 年 9 月刊出 .武传宇 , 赵匀 , 蒋焕煜 . 农业自动行走车引导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农机化研究 , 2002(3)汪亚明,吴国忠,赵匀,胡觉亮 . 基于模糊熵及遗传算法的图像增强与农业应用 . 农业机械学报, 2003(3)李革 , 赵匀 , 俞高红 . 倾斜气流清选装置中物料的动力学特性、轨迹和分离研究 . 农业工程学报 . 2001,(6).-22-25赵匀,武传宇,胡旭东,俞高红 . 农业机器人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 农业工程学报, 2003(1) : 20~24杨文珍,赵匀,李革,俞高红 播种制体机的研究与展望 . 农机化研究, 2003(1) : 56~57,59邬小撑,赵匀。第三方物流在农业机械化中应用的理论研究 . 农机化研究, 2003(1) : 42~45俞高红 , 赵凤芹 , 武传宇 , 赵匀 . 正齿行星轮分插机构的运动特性分析 . 农业机械学报 , 2004,35(6) :51,55~57陈建能,赵匀,俞高红等 . 椭圆齿轮行星系分插机构推秧装置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农业工程学报, 2003(5):71~76俞高红,陈建能,赵凤芹,赵匀。正齿行星轮分插机构的动力学分析。农业机械学报, 2005,36(4):51~55武传宇胡旭东赵匀 . 农业机器人开放式结构控制系统的研究 . 农业工程学报 , 2003 陈建能赵匀 . 水稻插秧机分插机构的研究进展 . 农业工程学报 ,2003 尹建军 , 赵匀 , 张际先 . 高速插秧机差速分插机构的工作原理及其 CAD/CAE. 农业工程学报 , 2003(3):90~94杨文珍 , 赵匀 , 李革 , 俞高红 . 高速水稻插秧机移箱螺旋轴回转轨道优化设计 . 农业机械学报 , 2003,34(6): 167~168,175陈建能 , 赵匀 . 高速插秧机椭圆齿轮行星系分插机构的参数优化 . 农业机械学报 , 2003,34(5):46~49尹建军 , 赵匀 . 水稻插秧机分插机构的创新设计 . 江苏理工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01,22(5):5~7,68喻擎苍 , 赵匀等 . 农机人机工程的电路等值与求解 . 农业工程学报 . 2001,17(3):53-56杨文珍 , 赵匀 , 陆秋君 . 精密播种制钵机计算机分析与设计 . 农机化研究 , 2004(1).-31-34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各行业的营销体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农业机械行业是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和大显身手的地方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农业机械方面论文,供大家参考。

农业生产的规模以及作业的组织模式与农业生产燃油消耗密切相关,作业规模大,组织化程度高,可以减少机具田间转移,降低机具空转运行的时间,可以有效降低农机作业过程中的油耗。

一、作业规模对燃油消耗的影响

我国农业机械的作业条件相对较差,农机作业规模较小也会导致农机油耗的增加。据对参加跨区作业的农机手进行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农机作业规模与农机作业油耗密切相关。

1.机耕燃油消耗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机耕燃油消耗,除了跟机耕面积显著相关以外,还跟劳均耕地面积显著负相关,即劳均耕地面积增加,燃油消耗减少。这表明,耕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能够带来机耕燃油消耗的一定幅度下降。从节约化石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角度,也应该鼓励市场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研究发现,地形条件对燃油消耗不显著,可能由于机耕燃油消耗在平地和丘陵之间的差异并不大,或者目前的机耕作业主要在平地上进行。水稻、玉米的 种植 比例对机耕燃油消耗影响也不显著,可能由于无论种玉米还是水稻,机耕环节所耗燃油差异不大。

2.机播燃油消耗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机播燃油消耗,除了跟机播面积显著相关以外,还跟劳均耕地面积和水稻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显著负相关,即劳均耕地面积增加,燃油消耗就减少。这仍然表明,耕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能够带来机播燃油消耗的一定幅度下降,从节约化石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角度,应该鼓励市场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同时,由于水稻插秧机单位作业面积燃油消耗远低于旱作物机械播种单位作业面积燃油消耗,因此,水稻种植比例与机播燃油消耗也呈负相关,表示相对旱作物,水稻机械种植环节的单位作业面积燃油消耗要低于旱作物。

3.机收燃油消耗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机收燃油消耗,除了跟机收面积显著相关以外,还跟劳均耕地面积显著负相关,即劳均耕地面积增加,燃油消耗就减少。这表明,耕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能够带来机收燃油消耗的一定幅度下降。从节约化石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角度,也应该鼓励市场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农机作业规模对农机作业油耗的影响,是因为农户田块较小,同时,土地不规则、机耕道短缺等多种原因,导致农业机械作业中田间转弯、转移等无用耗工过多,农业机械作业中无效行使时间较多。据研究,一个的地块大约长200m、宽20m,用中型 拖拉机 作业时30%的时间用在地头转弯、地块转移上,机器效率只能发挥70%。而1000m长的地块,转弯、转移时间只占10%左右,机器效率可以发挥90%。同时,作业规模过小,使得机器不能满负荷作业,油料利用率低。如:某农户分到一块长300m、宽6m的地块,需要播10行玉米,用4行玉米播种机播一个来回后剩下2行,下一次播种机只能播2行,还要空行一趟跑回来。播种机跑4趟只有趟工作,趟是空跑。另外,作业规模较小,其分散作业和土地划分细碎使机器进行同样的作业需要消耗更多的油料。据调查,联合收割机在大地块收获小麦,顷均油耗24kg,而在一家一户小地块顷均油耗30kg,高出20%;大地块旋耕作业顷均耗油15kg,一家一户小地块顷均油耗~,高出30%~50%。此外,我国农机作业条件也较差,其耕地不规则、机耕道路配套差。在规则(长方田)、平整的大地块作业,与在不规则、不平整的小地块作业,其生产率及油耗相差可以高达50%。如把l00m长左右的地块,整合到400m长,中型机器作业有效利用率提高15%,油耗降低6%左右。此外,我国机耕道路短缺,田间转移常常要绕路行驶,路面条件差,行驶速度慢,也导致油耗增多。

二、组织模式对燃油消耗的影响

根据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对农机作业组织模式的调研数据,对“是否加入地方农业机械行业协会或农业机械合作社”这一单因素进行了方差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在燃油单价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组织模式的样本顷均燃油费存在明显差异,参加农业机械行业协会或农业机械合作社的农机户要比不参加的农机户平均低元。这表明,加入地方农业机械行业协会或农业机械合作社的农机户可获得行业协会或合作社提供的农业机械维修保养服务,维修保养知识培训和更多的交流机会,因此,是否加入地方农业机械行业协会或农业机械合作社,即农机作业组织模式影响了农机户作业单位面积燃油费。

摘要:

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机化的发展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农机推广部门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重点分析了现代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创新工作思路,开展试验示范、技术培训,提高基层农机人员的专业素质等 措施 ,保障基层农机推广工作有效开展,实现农机化工作顺利推进。

关键词:农业机械;推广;技术人员

0引言

农机化是解除现代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进行有序流动的重要保障,国家也在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政策和措施都有效地推进了现代农机化的发展[1-2]。根据农技推广法的要求,设立国家、省、市、县、乡镇,甚至村级农机推广机构是农机化发展的主要方式。因为一种适用技术需要在一个地区得到群众的认可,就必须提高推广工作的力度,现实情况是现代基层的农机推广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存在的问题

推广经费与示范推广工作内容不匹配

基层的农机推广工作主要由相关农机化技术的引入,试验示范,宣传培养等诸多环节,这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工作经费,如新机具技术的引入,需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到外地进行先进、适用、安全机具的调研,甚至需要农机推广部门自己先购买进行试验示范,在试验示范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试验地的问题,对周边农户进行示范带动需要推广部门有自己的试验田,进行试验示范,另外每年需要组织相关的现场演示会,机具操作培训会都是需要大量的工作经费。目前,基层农机推广部门普遍感觉工作经费明显不足,不能满足推广工作的需要。

基层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基层农机推广部门的财政供养很多地区还存在问题,人员编制都不能有效落实,他们的工资待遇不能满足现实社会需要,另外他们的社会地位不能得到有效体现,社会认可度不高,同时现在一些地方的职称评定偏向高学历、多成果,对于基层倾斜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情况,造成他们职称评定存在严重困难,这些问题大大打击了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普遍存在工作满意度不高的现象[3]。这种社会地位、工资待遇使得高层次人才不愿意进入农机推广队伍,现有的人员存在知识更新速度缓慢,人员年龄老化等情况,对于新技术、新机具的学习劲头不足,不能满足推广工作的需要,他们的专业素养存在严重问题,学历结构明显偏低。

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推广工作的需要

有效开展推广工作需要一块田、一辆车、一个教室、一组设备,这是最为基本的配置,也是农技推广法要求的。然而很多地区的农机推广部门连自己固定办公的地点都不确定。更谈不上田、车、教室、设备的配置了。很多地方一方面是财政的确存在一定困难,但更多的还是对农机推广工作的不认可,认为这样工作的重要性不是很强,可以向后边排一排,主要原因还是农机推广工作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另一方面在效果产生方面不明显,很多地方政府看不到经济效益,对其重视程度就明显下滑,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

2对策措施

创新工作思想,开展试验示范

试验示范是农技推广法赋予农机推广部门神圣的使命,是对引入的新机具、新技术的适应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实践检验,更是用事实带动周边农户使用新机具、新技术的有效手段,在进行试验示范的时候,由于一些地方的经费相对紧张,可以依托国家农业科技项目的支持,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同时利用农机大户、合作社的田块进行试验示范的工作创新,农机大户有使用新机具的热情,同时他们也有现成的田块进行试验示范[4-5]。因此,依托国家的农业科技项目和农机合作社的支持,实现试验示范的工作机制创新,是解决目前部门工作经费紧张的有效举措。

拓展工作 方法 ,组织技术培训

试验示范是进行推广工作的一种主要方式,组织技术培训更是一种最为直接技术推广工作。目前一些地区的办公条件相对紧张,需要进一步拓展工作机制,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资源重组,保证培训有场地,有老师,目前,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农机校,这些地方都有自己的一些教室和教学设备,另外还有一些培训 经验 丰富的教师队伍,技术培训可以依托农机校的一些现有设备进行。这样就解决了教学场地和教师队伍的问题,实现基层农机推广部门和农机校的资源重组,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有效组织保障。目前国家关于农民、基础农机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项目相对较多,基层的农机推广部门需要积极向农业部门靠拢,积极争取相关的培训项目支持,这样一来,相应的培训经费将得到有效解决,保证培训工作质量。

提升农机推广人员的推广能力

针对目前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强,需要不断拓展对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国家、省级、市级需要加大对县级、乡镇、村级农机推广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每年有计划地组织相关内容的培训,实现循环化、制度化的培训过程,利用几年时间,将基层技术人员轮训一遍。同时在职称评定方面向基层倾斜,保证基层人员有上升的空间,保证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在学习相关先进技术、新机具方面更有动力。

3结束语

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各级政府对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认可度不高,因此作为农机推广部门需要从自己原因抓起,扭转社会对该行业的错误认识,具体来说还是需要从农机推广的重点环节抓起,创新工作思路开展试验示范,拓展工作领域组织技术培训,另外还要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保证推广技术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申佩怀.宏观调控政策扶持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浅析解除我国农机流通“大服务”现状的对策[C]第九届中国农机论坛暨第七届亚洲农机峰会、全国农机流通第九次优质服务表彰大会、2009年农机政策与市场 报告 会、我国农机行业服务三农战略与政策研究座谈会文集,2009:95-99.

[2]王克俊.构建社会化农机服务体系促进三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从“金色服务”战略谈我国农机服务体系建设[C]第九届中国农机论坛暨第七届亚洲农机峰会、全国农机流通第九次优质服务表彰大会、2009年农机政策与市场报告会、我国农机行业服务三农战略与政策研究座谈会文集,2009:145-146.

[3]张 立春 .加强农机推广工作促进农机行业发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9):58.

[4]高浩.新常态下农机化推广工作浅析[J].江苏农机化,2015(5):28-30.

[5]田效雨.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11):22.

农业机械方面论文相关 文章 :

1. 浅谈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

2. 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3. 小议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应对策略论文

4. 机械类论文范文

5. 机械专业论文范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