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称新安,自秦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溯源追本,这里曾先后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徽州府、太平县、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除婺源今属江西省外,其余今皆属安徽省)行政版属相对稳定。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1988年7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区(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四县(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县)和黄山风景区,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147万。徽州地区是历史上中国经济文化重地,安徽省名中的“徽”字就是由徽州而来。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流派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它与敦煌学、藏学有同样影响。徽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密度极大,品位极高,除拥有两处世界遗产外,还有一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三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世界地质公园,二处国家地质公园,三处国家森林公园和10处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国家级历史保护街区。 雄踞域中的国之瑰宝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黄山具备“山上有奇景,山下有奇观”的全方位立体之美。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是徽州物质文明的历史遗存,矗立的牌坊代表着徽州人的精神家园,更多的古村落、古建筑体现了徽州远古的繁华和富荣,牯牛降的原始自然传递出徽州大地的久远、淳朴和原生态的珍藏,横亘黄山南北的新安江、太平湖,更增添了黄山水之灵秀。主要名人: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婺源人。陶行知(1891—1946),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胡雪岩(1823—1885),著名徽商,人称“红顶商人”。名光墉,字雪岩,绩溪人。胡锦涛(194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绩溪人。胡适(1891—1962),著名学者。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绩溪上庄村人。戴震(1724—1777),清代考据学家,思想家。字东原,休宁隆阜人。方腊(?-1121年),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又名方十三,歙县人,一说睦州青溪人。程大位(1533—1606),明代数学家。字汝思,号宾渠,休宁率口人。汪机(1463—1539),新安医学奠基人。字省之,别号石山居士,祁门城内朴墅人。吴承仕(1884—1939),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字检斋,歙县人。弘仁(渐江)(1610—1664),新安画派创始人。俗姓江氏,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出家后取法名弘仁,号渐江学人、渐江僧。歙县人。汪士慎(?-1759),扬州八怪之一。字近人,号巢林,又号溪东外史,休宁人(一说浙江人,或歙县人),流寓扬州。与金农相友善。笔墨习染,逐臻妙境。相关链接徽墨歙砚徽州古道关隘【徽安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安庆府城。从歙县沿徽浮古道至祁门县城,由祁门县城北上,经臂岭、大但、大洪岭至雷湖;转向西北,经琅田、古楼墩至金汉培,入石埭县境;再经横渡、七里、矾滩,沿鸿陵溪北行,过唐家渡,经塔坑、九里冲入贵池县境;经十字路、牌楼、吴田、黄溢至安庆。全程210公里。这条古道,以祁门县境内大洪岭段最为难行。明万历年间,祁门县有儒妇郑氏,曾捐银修辟。其后之年久失修,洪水冲刷,山崩道塞,石瞪剥蚀,几至断绝交通。清道光年间,地方人士捐款整修,凿山平路,改善弯道,加铺石板,路况遂有改观。整段岭路上七里下八里,岭头有石碑二块,一刻修路经过及捐款、开支情况;一刻养护道路规定。现屯溪至安庆已通公路,古道荒废。【徽昌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古城至浙江昌化县。出歙县南门,东北行,经渔梁、鲍家庄、呈村降、大阜、霞坑、苏村、粑樟里、三阳、星岭关至浙江昌化县,通杭州。歙城至星岭关62公里。三阳之东,从竹铺至星岭关为高山地带,岭峻路险。其余路段,依山傍河,为走廊地带。星岭关路段相传为1131年岳飞提兵讨杨么过此而建,元代曾整修。这条古道1932年改建为公路。【徽池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安庆府城。沿徽州至安庆古道,行至石添唐家渡分路,转向正北,经沟汀、鹪鹩入贵池县境;至虎子渡,沿秋浦河,指北偏西,顺流直下,经高但、殷家汇转。向东北行至贵池城。全程200公里。【徽浮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江西浮梁县。从歙县城西行,经棠樾、唐模至潜口,转向西南,经塘贝,跨丰乐水,过塘坞,至休宁徽光,经万安至休宁县城;出休宁县西门西行,经夹溪桥、川湖街、蓝渡、岩脚至界首,过界首至至黟县渔亭;由渔亭西行,经楠木岭至祁门县的横路头、再西行,经金字牌、洪村至祁门县城;由祁门县城再西行,经新岭、小路口、石坑、大北埠、罗村铺至闪里;由闪里南下直趋浮梁县城,全程200公里。潜口至塘坞10公里,路宽之至3尺,石板路面;徽光至休宁县城10公里,路宽7尺,其路中为石板路面,宽尺;休宁县城至渔亭28公里,蓝渡桥南沿横江至岩脚段古道尚存,路宽尺,路中石板路面宽尺;渔亭至祁门县城27公里;祁门县城至浮梁县城125公里。徽浮古道横贯徽州西部,是古代驿道。现在这条路的大部分路段为慈张公路所利用。【徽泾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泾县。出歙县城向东北行;经吴山铺、牌头、新管、上新入绩溪县境;经临溪、雄路至绩溪县城;从绩溪县城向西北行,经高村、翠岭、镇头、浩寨至分界山(绩溪、旌德县界);过分界山,经七里铺至旌德县城;由旌德县城再向西北行,经新桥、柳山铺、高口铺、三溪铺至浙溪入泾县境;再北上,经榔桥至泾县城。全程94公里。歙绩段30公里,道路平坦,路宽6至9尺,修建慈张公路时被利用。绩溪县城至旌德县城段古代设有驿铺,自唐至清,为官员往来宣州、徽州的官道之一。其间,翠岭段陡峻难行。宋代在翠岭设立关寨,名"翠岭关",1555年在关头重建城蝶,为军事要塞。清康熙年间,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反清,攻绩溪,翠岭一带是两军争夺的战场。宋王安石为江东提刑时,由江西经徽州赴宁国府,经过此道,有"夜过翠岭月明中"诗句。清人施润章亦有《过晕岭》诗:"崇冈郁峻脂,鸟道绕山腹。仰探白日短,俯瞰阴霞伏。鱼贯渡行人,马瘦艰踝囹。春晴多好风,吹我岩壑绿。农耕岭上云,妇饭溪中犊。羁心旷登陈,瘠土见风俗。华阳灵迹闪,杖策寻石屋。 50年代,镇头以北,沿古道走向建成绩溪至旌德公路,翬岭古道已少行人。【徽开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浙江省开化县。出歙县城西门,过太平桥西南行,沿丰乐水直上,绕过圣僧庵,经七里头、冷水铺、梅村至岩寺;自岩寺向南行,经于村至莫墩,转向西南行,进入屯溪;由屯溪再甫行,经阳湖、临溪、汉口至珍源(古为休宁、开化县界),再前行,越马金岭,直趋浙江开化县城)歙县至屯溪段路宽3至尺,现绝大部分为兴建芜屯公路所利用。屯溪至开化段为石板路面,现在大部分路段为屯开公路所利用。【徽宁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宁国县。沿徽径古道至绩溪县城,由绩溪县城向东北行14公里至丛山关,出关入宁国县境再向东北行,经金沙、三十八号桥至宁国县城。此道古代设有驿铺,是官员往来徽州的官道之一。明程敏政由京城返乡,经此道过丛山关,曾赋诗:"江南江北路迢迢,马上朱颜觉渐调。今日故乡初入眼,丛山关下巧溪桥。"此道现为慈张公路所利用。【徽青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青阳县。出歙县北门,西北行,过万年桥,经富惕至许村;由许村北上,经五猖庙、茅舍、茶但至窘岭关;过菩岭,入太平县境,至上岭脚,经谭家桥、感样里、迄溪、马兰地、三口至仙源;西行至甘棠,转向西北,经秧溪河至广阳,广阳北上直通青阳县城。此路多为石板道,石面光滑,路宽3至6尺。【徽婺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婺源县。自歙县至屯溪,从屯溪起,向西南行,经黎阳、高枧、瑶溪、新村、霞阜、龙湾至五城;转向南,经山斗、于金担、官铺街、黄土岭、下但,出休宁县界,前行通婺源县。瑶溪至五城段古道仍存,石板路面。其余路段多为公路利用。古时,此道为婺源和徽州的联系孔道,婺源茶叶由人力通过此道挑运至休宁龙湾,然后由水路或陆路运屯溪;由屯溪运去食盐、布匹、粮食和其它日用品。休宁西南部的茶叶及其它土产,也大部分由此道运至屯溪交流。 "【徽饶古道】 徽饶古道始建于唐代,均用长约4尺青石板条铺砌而成的,由长江以北通往徽州、饶州等地的客商必经之道,故被称“古徽道”,“徽饶道”即属旧时的“国道”。 徽饶古道穿越是徽道的其中一段,全程15公里左右,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尚未完全开发,沿途断崖峭壁林立,崇山峻林,自然风光秀丽,适合初级户外爱好者的穿越体验。【江南第一关】关隘名。又名逍遥岩。位于绩溪县伏岭乡东部。海拔424米。乃徽州至杭州古道要隘。危岩陡绝,南北夹峙,上多怪石,下临深渊。1257年绩溪县人胡旦,随山势开凿瞪道,以便行旅。元大德和明成化年间曾重修。从关脚至隘口瞪道约1400余阶,部分绝壁嵌入2米长花岗岩石条,筑成瞪道。关门由四根巨大石条横架在天然石住上构成。东西两媚分别镌有"徽杭锁钥"和"江南第一关"字样。关东施茶亭旁岩石上,刻有记古道小史碑文。关名为明胡宗宪所取。徽州塔桥【下尖塔】塔名。位于徽州区潜口村南。建于1544年。塔七层八角,底层直径约10米,层层缩小,外观如锥,俗称"潜口锥"。塔空心仅两层,第一层:四面砌须弥座,墙上绘有佛像,第二层壁间嵌砖雕楣匾,内镌"翼峰"二大字,旁署"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岁,竹溪翁汪道植谨立"。其余五层为实心。现塔檐及顶部已毁,为徽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岩寺塔】塔名。位于徽州区岩寺镇北,西临丰乐河;又名水口塔。始建于1544年,清康熙、道光年间曾作修葺。七层八面,高约66米,底径约8米,逐层略内收。塔楷底层外伸米,向上逐层加码,至第七层檐出3米,使上层檐水直滴至地,为古塔奇构。塔内有砖阶自复壁中盘旋而上,每层皆有佛龛、金匾。清末塔檐被焚,1914年塔顶又被雷击倒坍,现仅存珠墩以下砖砌塔身。塔东有凤山台,与塔同时建造。传说初建时,以塔为笔,以台作砚,以塔西余公桥(已毁)当墨,预示岩寺镇文运昌盛。现为戳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林水口【徽州园林】区域园林名称。作为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要求而兴建的徽州园林,有文献可稽者,从北宋开始。宋政和年间绩溪许润构乐山书院,建有天月亭、南楼等小筑,常登览其上。婆源朱氏园有池,有亭,朱韦斋写有"方塘荫瓦影,净见鲸鲤行"的诗句。宋至元代,徽州私家园林营筑较多,其中著名的有:宋绩溪乐山书院,婆源朱氏园,歙县醉园、先月楼,休宁竹洲吴氏园亭、首村朱氏园亭、东野山房、璜原吴氏园亭、龙源赵氏园亭,黔县培筠园;元代休宁有林泉风月亭、醉经堂、月潭朱氏园亭、秋江钓月楼等。除黔县培筠园尚存部分水石遗构,其余已不存,只能从有关文献中了解当初的面貌。明清时期,徽商将大量的金钱投入园林建设,使徽州园林达到极盛。徽州区西溪南村老屋阁右侧的私家花园,面积仅400多平方米,营构极精,花园内遍植花木。左侧为一方池塘,称"渔翁塘",养荷放鱼,供人观赏垂钓。池畔建绿绕亭,老屋阁住宅拱立池、园之中,意境清新恬适。岩寺镇有八大名园:娑罗园、菜园、檀山苑、西墅、会心园、茂林修竹、香雪窝、方氏园。村落水口原为风水而建,通过人们的经营,楼、台、亭、阁、塔、桥隐现于古树绿荫丛中,成为普通村民休憩娱乐的场所,是中国最早的公园形式。歙县郑村经郑氏族属的经营规划,全村景致呈现园林化意境,族人郑九夏曾作《十二景图》,每图题诗一首,是人工造园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较早范例。徽州园林崇尚自然,就形造景,寓情于景(参见[竹洲吴氏园亭])。尤其"新安大好山水",处处是景,借景入园,全无人工雕饰的痕迹,为徽州园林的最大特色。【果园】庭园名。位于徽州区西溪南村。始建于明,盛于清。当年园内有亭台楼阁,假山湖池,曲桥石堤,名花修竹。四周花墙围筑,园内景致迷人,花香鸟语,四季如春。此园相传为江南才子祝枝山所设计,今大部分毁于兵灾,仅存假山、仙人洞、湖池及部分围墙遗址。【潜口水口】水口名。位于徽州区潜口村。紫霞峰为黄山山脉南侧起点,有"黄山第一峰"之称,此峰位于潜口村南侧,山下溪水婉蜒而过,石板大道直通村中心,水口即设于此。紫霞峰高不到50米,呈环抱状。山顶古树茂密,以甜丘树和枫树为主。石板道两旁遍植紫荆花。山拗处原建有观音大殿,观音塑像后有泉水流出,甘甜清凉。寺院除大殿外,二厢有附房供僧人住宿。院内地面全用石板铺筑。顺溪水,过小桥,迎面筑有灵官殿。石级迂回而上,有览胜亭。每逢节日或休闲时节,村人常到此游览或祈祷。
徽州大地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境内名山耸立秀水长流既我国著名旅游胜地又人们理想居住地里孕育了灿烂徽文化江南大地上颗璀璨珍珠 生徽州草木养徽州石水徽州人看徽州总有些同情趣新安江横江率水三江汇流之处有古朴而又时尚综合商业街史称老街作徽州人我特意随父母游览了条夜色下老街漫步浅褐色大块石条铺小路上看着川流息游人月光映照下两侧酒楼茶馆宅邸店铺鳞次栉比货物五光十色种类繁多好派热闹景象牵着爸爸妈妈手仿佛又回了明清盛世繁荣兴旺景象仿佛看见了文人街上吟诗作对商人公平交易真生痴绝处无梦徽州我们快来了街今天儿游人特别多有老有少还有许多外国游客被烧饼所吸引欣赏于宣纸毛笔歙砚徽墨些徽州文房四宝都争先恐购买竖起大拇指直叫好作徽州人我还喜欢古旧牌匾和门楼窗棂上雕刻些牌匾上字苍劲有力大字每笔每画都蕴涵着经商人心血与悠远历史窗边木雕十分精美人物栩栩生流光溢彩每人每物都精美令人赞绝口或许些细微之处徽州人索爱美丽吧 徽州人游老街品味着徽文化底蕴总会有些对家乡自豪对家乡眷恋走出东牌坊望着天空想起了郭老先生诗句:天上明星现了地上街灯亮了我想缥缈夜空定有美丽街市……
徽州古建筑的特色摘要: 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鳞次栉比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层层昂起的马头墙,绵亘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穿行其间,思绪随着青石板巷步移景异,遥远的历史记忆渐渐复苏。 关键词: 古建筑作为极具个性特征的文化现象,徽州的老房子是在特定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胸中小五岳,足底大九州”的徽州人,他们服贾四方,或成巨富荣归故里,将域外更高层次的文化引入境内,穷极土木,广侈华丽以明得志,构筑起一幢幢精巧别致的民居建筑。故此,早在晚明时期,“入歙、休之境而遥望高墙白屋”就成为徽州村落的独特景观。与“五岳朝天”并称的“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徽州老房子多是以天井采光、通风及与外界沟通。外墙很少开窗,因此老房子总给人一种幽暗凄迷的感觉。我真正领略徽派建筑是在西递村。这是一个被现代社会遗忘的旧梦。现代的阳光还没有照耀在它青灰的屋瓦上,在都市的喧哗这之外,它抱残守缺,在皖南的清澈中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朴素的民间生活。西递村在黟县,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徽派建筑群。从远处望去,西递村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徽派建筑的形成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徽派建筑的特色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徽州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规则进行,山水环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受传统风水“水为财源”观念的影响,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徽式宅第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徽派建筑工艺特征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徽州古建“三绝”徽派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建筑方面有严格的区分,不能随心所欲。一般都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牌坊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多种式样,造型雅致。根据功用可分为旌表坊和题名坊两类。旌表坊必须经朝廷颁旨才能兴建,只有官绩显赫、孝行义举突出的人以及贞女烈妇,才有资格享受。题名坊一般建在府邸、书院、祠堂、墓门道前,作为庄重、权威的标志。民宅的形式一般俗称为“三间屋”,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之别。徽州宅居基本格局的形成传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民间俗称为“一颗印”。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采光通风用。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四合式大多为人口多的家庭居住,也可说是两组三间式相向组合而成,可分为大四合与小四合。大四合式前厅与后厅相向,中间是大天井。前厅是三间式,但地坪较高,为正厅堂;后厅亦为三间式,但进深可略浅,地坪面较前厅低。前后二厅以厢房相连,活动隔扇,楼梯间有设于厢房的,也有设在前厅背后的。内部木板分隔,外墙均为砖墙出山马头墙。天井则根据地形可大可小,也有的在前厅背后再设厢房、小天井。这种大四合式住宅前后均有楼层。小四合式前厅三间与大四合式同,后厅则为平房,也更小,进深浅,一般中间明堂不能构成后厅,而作为通道,两个房间供居住,天井也较小,楼梯均在前厅背后。大厅式住宅的大厅,主要是用于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和开展祭祀活动等,也作为日常起居场所,它往往是整座住宅的主体部分。大厅多为明厅,三间敞开,两根圆柱显示着大厅的气派。也有用活动隔扇封闭的,以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二廊,面对天井。大厅式住宅可从正中入口设屏门,平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也有在侧面开边门出入,天井下方则设客房。还有由正门出入,门两侧设二厢房者。穿堂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均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相连,为由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背向,入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穿堂部分有一明堂,两个小房间,可供客人居住,也可家中人居住。这种穿堂式建筑比正式三间式小,有天井采光。徽州人有聚族而居的习俗。有的大户人家宅屋成片相连,一百多个天井,但也只是上面几种基本格局的拼接组合而已。徽州是复杂的——它亦动亦静、亦俗亦雅。行商坐贾囊中银两的碰击声,交织着乡儒学究的吟哦;精工细作的木雕窗棂,映衬出自然的山水如画。徽州留给后人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实为一巨大宝藏。它有太多的智慧、启示、经验、鉴戒,值得我们去发掘、提炼、思考、总结。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徽式宅第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徽派建筑工艺特征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徽州古建“三绝”徽派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建筑方面有严格的区分,不能随心所欲。一般都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牌坊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多种式样,造型雅致。根据功用可分为旌表坊和题名坊两类。旌表坊必须经朝廷颁旨才能兴建,只有官绩显赫、孝行义举突出的人以及贞女烈妇,才有资格享受。题名坊一般建在府邸、书院、祠堂、墓门道前,作为庄重、权威的标志。民宅的形式一般俗称为“三间屋”,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之别。徽州境内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热量丰足,雨水充沛,土脉厚良,因此石材、林木、土壤资源都很丰富。如石材有黟县青、茶园石、庙前青等;而土种多样,有鸡肝土、黄红土、紫色土、猪血土等;至于木材则种类更丰,目前仍存有千余种,如银杏、樟树、黄松、赤松、金叶松、马尾松、杉树、柏树、樽树及椴树等。徽州三雕正是取材于当地的这些材料用于雕刻。徽州三雕都是在一定的材料上雕刻物体,因此雕刀是其基本工具。徽州三雕采用的刀具形状大同小异,刀头形状有大有小,有尖有圆,但所用材料不同。三雕用刀以前都是用钢打制,现在除了木雕外,砖雕和石雕的刀头大多用钨钢制成,这种刀头硬度大,耐用,不容易磨损。徽州三雕的雕刻类型大致有线雕、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等,工艺流程也大体相同。一般包括备料、放样、粗胚、细胚、修整等几个阶段。民间艺人在进行三雕创造时,就如同用刻刀来作画一样,而作画是很讲究笔法的,象提顿按挫、钩回曲直、刚柔疾徐等,同样用刀方法也多种多样,如直人刀、斜人刀、切刀、冲刀、涩刀、轻刀、迟刀等等,不同的用刀,会产生不同的刀力,如冲、切、削、铲、刮、挑、凿、划、疾、徐、迟、顿等,便能在材料上雕出不同特点的形象,这点在砖、木雕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徽州三雕题材广泛,工艺精巧,形象细致生动,而且层次丰富,少则几层,多则十数层,尤其是清朝三雕鼎盛期的木雕、砖雕则更显突出。这就要求三雕艺人在雕刻时,尤如画家、书法家创作时讲究章法气韵、笔墨意境一样,更要讲究刀法的运用,要将各种刀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徽州民居对设计的启示徽州民居在徽州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提起徽州文化,人们就很自然地联想到高高的码头墙,青色的蝴蝶瓦。这里的每一个村落都依山傍水,十里苍翠入眼,四周山色连天。但这村落里却大都极少有树,即便有,也是一些供观赏的灌木或花草,古木大树往往在村外较远的路口或山脚,并不影响村中的视线。从远处看,一堵堵翘角的白墙被灰色的小瓦勾勒出一幢幢民居的轮廓,像一幅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又像一幅幅高调处理的艺术照片。人在山中走,如在画中行,随时随地都能领略迷人的画意,随时随地都能感到醉人的诗情。历史背景徽州古称新安,范围在以黄山为中心的安徽南部地区。古徽州下设黟县、歙县、休宁、祈门、绩溪、鹜源(今属江西省管)六县。 自秦建制两千多年以来,悠久的历史沉淀,加上北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加之在这块被誉为“天然公园”里生活的人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在古徽州大地上,明、清古民居建筑总计有7000栋,明清古村落大致在100多处。 徽州古民居建筑,形式多样,五花八门,总计约十五种之多。如古城、古村镇、祠宇、寺庙、书院、园圃、戏台、牌坊、关隘、桥梁、塔、亭、堤坝、#泉、村落。 徽州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虽然山奇水秀,气候湿润温暖,物产丰富,但土地有限,村落密集度大,农民生活困难。而古徽州又盛产木材、茶叶、蚕丝。因此,生活逼得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求衣食于四方”,到外边去发展。一些人从经营木材、茶叶、蚕丝、米发展到经营盐,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户。这些徽商致富后,为光宗耀祖,显赫一方,于是大兴土木,扩建庄园。也就是这些著名的徽商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徽州民居。对设计的启示一是建筑的恢弘、壮观及安全实用建筑形象的突出特征是:白墙、青瓦、码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内部船都是木构架围以高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外墙无窗或开小窗。方正的外形,马头墙内落水,形如“一颗印”为徽州民居的独特风格。徽州古民居,大都依山傍水,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美化环境。徽居的古村落,街道较笮,白色山墙宽厚高大,灰色马头墙造型别致。这种结构,节约土地,便于防火,防盗,降温、防潮,使各家严格区别,房子的白墙灰瓦,在青山绿水中,十分的美观。徽居的天井,可通风透光,四水归堂,又适应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朴素心理。二是建筑的人文色彩及装饰美徽州古民居建筑,由于地跨江淮的特殊地理位置,处于北方与南方两大建筑风格的交汇融合地带,受楚文化、吴越文化、两淮文化、建安文化、桐城文化、徽商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建筑格局和建筑艺术。在徽州古民居建筑中,儒家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及尊卑有别、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封建道德观表现的也十分明显。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们建起豪室后,又向儒商结合,官商结合发展,兴学堂,尊儒学,走学而优则士之路。因此,不少徽商建房时,按官家规定的等级建楼扩园,这就是徽派古民居建筑形成的原因。在徽州,木、石、砖三雕最为出名,人称“徽州三绝”,这“三绝”几乎在每家每户都可能看到。那些门坊、门罩、漏窗上的雕刻,一户之内少有雷同,窗槛、裙板、窗扇、斜撑等处,雕刻更为精美。在西递村,有一户人家天井中的十二个门扇上雕刻着二十四孝图,非常精细,虽然封建伦理观念较为浓重,却极有文化研究价值。三是建筑环境设计的园林化情调村落选址“相其阴阳向背,查其山川形势”,以臻天时、地利、人和诸吉皆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以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村口广植高大树木,缀以亭台水榭,溪流蜿蜒,田陌纵横,环境极佳。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也是给现代建筑的设计提供了融入大自然环境的范例。建筑,是一个历史时期社会文明的象征,是当时一段社会生活的缩影,展现了当时徽州人居文化。徽州人在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中,面对动荡不安的历史风云变幻,面对战乱的硝烟烽火,面对自然与人为的破坏,用生命与鲜血,为后世保留了宝贵的民居艺术宝库,对于现代建筑设计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徽州民居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徽州民居建筑和传统雕刻的分析,提出在利用传统徽州图形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设计形象,以此体现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在文化价值观上的统一,充分展现地方的传统文化底蕴。关键词:徽州民居文化视觉元素图形符号设计的核心是展现文化特色,失去特色就会失去设计存在的价值。现在,由于过多地模仿西方现代设计,我们的许多设计作品缺乏自身的文化特色。2004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美展设计展的学术研讨会上,很多专家都认为: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的现代设计展现给世人的是一张“西方”脸,尤其缺乏“中国元素”,现代、美观、实用且具有“中国元素”才是中国应该有的优秀设计。因此,要充分地发挥和利用自己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设计语言。一、徽州民居文化的启示我国大部分的民居建筑,因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文化和民族的差异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装饰风格。不同地区的民居,其室内设计的空间布局、构造和风格都不同,并体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徽州民居文化,是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的徽州文化繁荣昌盛、地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在许多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具有重要的地位。徽州民居多为两层高的合院式建筑,住宅空间狭窄,天井的设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天井设计旨在让宅内的人能与天有所接触,“长幼有序、天人合一”是中国大部分民居的建筑观,特别是在布局、结构及规模等方面都体现了儒家的伦理观和宇宙观。阴阳八卦、风水理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将地方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是现代设计艺术发展的趋势,这将极大地丰富现代设计内涵,充分展现徽州地方传统文化的底蕴。二、对称布局的民居文化徽州民居建筑有一种强烈、优美的韵律感,特别鲜明的是白墙黑瓦和马头墙,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长短相间、线条简洁,清晰地勾勒出一幢幢徽州民居的轮廓。徽州民居的个性特征,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内部构造的复杂精致与外部形态的简洁明快形成鲜明对照。徽州民居宅居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厅堂用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后厅堂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仍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都是如此,一进套一进,形成屋套屋的格局。民居的前厅或厅侧布置有小型庭院或小花园,缀置花坛、水池,植以花木,摆放盆景。粉墙上饰以砖雕、石雕花窗,或放长条石桌、石凳、点缀小品。徽州民居大多依山傍水,把建筑、山水、花木和所在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建筑的有机功能。建筑的对称美反映出中国人中庸的人生观,而居室的结构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制。徽州民居建筑的风格、工艺特点与营造方式有着极其鲜明的区域特色,反映了徽州人的风水意识和装饰审美观念。因此,无论是人们选择的自然环境,还是人工配置的山水花木,总是和建筑、雕刻装饰共同构筑成充满艺术气氛的文化空间。三、徽州民居文化的元素徽州建筑外墙很少开窗,采光、通风全靠天井,设天井也有“财不外流”的吉利寓意。三间屋的“天井”设在厅前,四合屋的“天井”设在厅中,这种设计使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晴时太阳光自天井泻入堂前,称为“洒金”;雨时雨水落入,称为“流银”;四面屋顶均向天井倾斜,四面雨水流入堂前时又称为“四水归堂”。中国人认为“水”就是“财”,天井的设计就是遵循“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风俗,有“四面财源滚滚流入”之意。北京设计师马怡西主持的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室内设计思想围绕“四水归明堂,归水亦宏扬”展开,喻意良性循环,凝聚力与外向力的辩证统一,创造出似内似外的独特氛围。在大厅的四周用抽象手法设计出屋檐的S形轩梁反光灯,把徽州民居文化自然地表现出来,成为新的艺术符号,简洁明快,充分体现了安徽地方特色,装修设计风格符合徽州民居文化的特点。可见设计师对徽州民居建筑的渊源有着较深的了解,在继承中进行了创新,而不是做简单的资料收集和整理,不是对徽州传统图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而是建立在真正理解徽州文化的基础上,对历史或地方惯用的词汇进行有意识地提炼、加工、抽象、变形、简化、重新组合等,逐步挖掘和改造传统图形,将传统建筑的造型、色彩加以归纳整理,让繁琐的雕梁画栋图形化,设计出新的装饰构造形式。四、徽州的雕刻与装饰元素徽州雕刻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以及古典家具的装饰。砖雕广泛用于徽州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等处,它是明清以来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石雕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木雕主要用于民居的室内,通常用在民居建筑的手架梁、梁托、檐条、楼层栏板、窗扇、栏杆等处,雕工讲究,是独有的建筑特色。徽州木雕以浮雕、半圆雕和透雕为主,用于建筑物和室内用具上的装饰,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如屏风、窗楹、栏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等。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多为人物故事、风俗民情、山水树木、文字锡联及各种吉祥图案等,既美观又实用。家具方面的木雕较多应用在床与衣橱上,主要用高级木材制作,使用朱漆和金箔装饰木雕的表面,鲜明生动,反映了建筑、生活、文化与传统之间的联系。建筑木雕相对于其它的建筑装饰方式,更注重立面的观赏效果,它属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题材的选择和表现的方式偏向于世俗化和生活化,具有浓郁的生活意味。案例一:安徽设计师杨林主持的芜湖陆和村茶馆室内设计,大量地选用徽州木雕作为室内构件的符号元素,让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感受传统的徽州文化魅力,具有极其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木雕一方面有装饰美化建筑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寓意、象征和祈愿的意味,以直观的形象表达非物象本身意义的内容,其艺术特色和美学内涵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审美习惯之中。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的单独把木雕作为装饰品,有的则作为整体设计中的一部分。无论从古代到现代、从形式到意义,木雕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和精神价值,它作为室内环境中的装饰,增添了室内空间的个性化艺术氛围。案例二:浙江设计师陈耀光的杭州某酒店室内设计,充分借助于城隍山周边的市井风情,石井、马头墙、青花陶瓷、民居木窗、江南竹笛、西湖小船桨,还有以“里”、“弄”、“巷”、“坊”等民俗意味的元素作为设计创作的题材,努力保留和表现一些杭州城的古貌遗风。设计中没有斗拱、挂落和传统建筑的雕梁画栋,但却散发着东方气韵,景观的立面表现了红色方体的印章和书法等,以“福”、“禄”、“寿”、“禧”为主题的墙面作为装饰的构成符号,传统的内容、现代的排列组合,充分地反映出设计师的文化底蕴。创造性的构思很少是凭空产生的。美国创造工程学家奥斯本曾说:“所有一切创造发明,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通过重新组合或改进而产生出来的。”美学家朗格也提出,艺术设计创造中的一切形式及技巧,都是在对原型进行的“处理”中发展起来的。艺术设计要通过实地考察,从中寻找创作元素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找出地方文化内涵与自己个性的结合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优秀的设计作品大多具有简单的外在形式,深层的文化内涵,运用发展、延伸的形式进行概括和提炼,以把握物象的本质特征。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反映了人们的怀旧心理,成为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文献:①马怡西:“四水归明堂”,《室内设计与装修》,。/②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长沙,2002。/③许亮:“‘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室内设计”,《室内设计》,。/④陈耀光:“中国风·江南情”,《室内设计与装修》,。/⑤中国艺术设计联盟
艺术设计论文题目"" 《绘画与平面设计》""《'全球化'图景中的差异性选择》""《"慨当以慷"与"与忧从中来"》""《"灵"与"肉"的交融》""《"中西合壁"要用中国文化底蕴来作为自己的根基》""《Flash广告发展前景初探》""《包装设计与环境的融合》""《包装设计中人文思想的再思考》""《被人遗忘的艺术》""《标志设计潮流的风格演变》""《标志设计的视觉语言》""《标志设计要素浅谈》""《标志设计中的虚形应用》""《陈设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触目的真实比漂亮的谎言要美》""《传统工艺美术中吉祥图案的文化意蕴》""《传统酒包装设计的新理念》""《传统美学观对现代广告招贴设计的影响》""《传统美学观对现代广告招贴设计的影响》""《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传统与变革》""《传统装饰纹样中的吉祥观念与现代设计》""《从"摄影作为艺术"到"艺术作为摄影"》""《从波谱艺术看美术与设计的互融关系》""《从零度空间到多维空间》""《大学集体宿舍的室内设计和智能话探讨》""《对产品广告样本设计的探讨》""《对农村户外广告设计定位的探议》""《对数码革命与平面设计的一些思考》""《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反思》""《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关于CI设计的论文》""《观念艺术-后现代探索》""《观念艺术形式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分析》""《广告创意对品牌的作用》""《广告艺术设计中的情感因素》""《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四考》""《汉字字体设计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吉祥符号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劳动者美术(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与方式初探》""《论"美术"》""《论产品的文化意蕴设计》""《论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论汉字的魅力与发展》""《论科学美与艺术美》""《论审美创造力与艺术表现语言的统一》""《论中国当代艺术从'理想'到'时尚'的嬗变》""《平面设计常用表现手法》""《平面设计从混沌中走出》""《平面设计的现状与思考》""《平面图形设计中的符号原理》""《平面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浅论点,线,面及其综合运用》""《浅谈版式设计》""《浅谈包装设计的文字艺术》""《浅谈波普艺术》""《浅谈技术的发展对插图设计的影响》""《浅谈美术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浅谈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造能力》""《浅谈企业文化中文化管理的特点和标志》""《浅谈如何更好的在现代图形设计中运用汉字》""《浅谈色彩语言中的色彩对比》""《浅谈设计美学》""《浅谈书籍装帧的封面设计》""《浅谈图形的张力》""《浅谈网页设计技术与艺术的紧密结合》""《浅谈线造型教学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浅谈药品的包装设计》""《浅谈艺术创作》""《浅谈印刷的基础知识》""《浅析21世纪中国艺术设计的信息社会化》""《浅析CI设计中的企业文化冲击力》""《浅析表现与再现》""《浅析灵感的产生在艺术摄影中的体现》""《浅析现代标志设计与传统图形艺术的结合》""《浅议设计思维的主体——符号》""《情感的艺术表现论》""《认识新媒体广告》""《如何推进新传统之我见》""《乳品包装设计现状与展望》""《色彩与设计》""《设计,文脉》""《设计底蕴》""《设计界面说——探讨设计艺术》""《设计是空——极简思维》""《设计引导人与人引导设计》""《设计与美学》""《设计专业对传统图案的学习》""《视觉传达艺术——论独立创作》""《视觉文化到来的几点因素》""《试论广告人格化》""《室内环境设计的基本内涵》""《室内装饰设计的功能,设计与审美》""《书籍装帧中的文字版式设计探讨》""《数字空间——浅谈数码设计》""《谈民居研究的实质手法》""《谈色彩设计》""《谈通过幼儿创造性的美术活动发展幼儿创造能力》""《谈我国工艺品的市场前景与创新设计》""《探悉我国北方农村商业广告的现状与发展》""《图案在服装中的运用》""《网络广告的现状与发展》""《网络时代的设计》""《网页的审美需求——设计因素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网页设计的布局与用色技巧》""《网页设计的审美需求》""《网页设计之视觉信息传达分析》""《网站文化与网页设计》""《文字视觉语言的力量》""《我的"色"论——论色彩在建筑装饰与环艺设计中的应用》""《现代包装设计的文化观》""《现代和前卫的标尺是什么 ——论中国现代性的另类逻辑》""《现代消费心理对包装设计的影响》""《现代艺术发展浅析》""《现代艺术之我见》""《新媒体,新广告》""《性别歧视与女性广告分析》""《学慎始习 功在初化》""《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艺术与科学创造的融合》""《在美的背后》""《中,日,美动画创作之对比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中国当代艺术的审美理想——论艺术之真,善,美》""《中国古代图徽与现代标志设计》""《中国广告发展中国际化与本土化》""《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历史演进》""《中国文字的演变与视觉运用》""《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发展过程中的分解与重构》""《中国装饰艺术——论吉祥观念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中外电视广告中的品牌文化差异》""《中西文化与广告语言》""《装饰文化的现实意义》""《自然光与建筑空间》"" 《 重新回到传统 》"" 《传统与个性》"" 《激发成绩 培养创新》"" 《优化课堂教堂 实施鼓励性教育》"" 《现代室内环境色彩设计初探》""《"天人合一"审美观在现代农村民居中的继承和发展》""《波谱艺术的理论与文化背景》""《城市大众休闲空间初探》""《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城市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空间研究》""《传统 现代 延伸》""《传统聚落的交往空间对现代人居环境的启迪》""《传统民居建筑美学特征试探》""《传统四合院院落空间的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创新意识的培养》""《从外文的运用论中国平面设计师的责任》""《当今有材料表现》""《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性化的一点看法》""《高校校园的外部空间设计》""《更新观念 转换角色》""《公共图象与艺术》""《构建自然和谐人居环境》""《关于"后现代"的美学反思》""《关于设计美的思考》""《关于图书馆建筑人性化设计的思考》""《关注人的健康-——将生态引入室内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家居环境的色彩设计初探》""《家居环境的无障碍设计研究》""《家具的绿色设计浅论》""《家具设计的人性化思考》""《居住区环境的绿色设计》""《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生态化设计》""《居住小区中交往空间设计初探 》""《空心的深度》""《立体性与平面性》""《略论色彩设计在公共空间环境中的运用》""《论CI企业识别与现代企业文化》""《论家居设计中人性与个性的统一》""《论科学美及其美感》""《论摄影艺术中的艺术因素》""《论时代风格与审美意识的关系》""《论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美学思想的萌芽——希腊艺术文化》""《美在和谐》""《民间美术与现代意识》""《民艺文化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应用》""《民族性与全球性》""《平面设计与绘画的差异》""《浅谈包装与环保》""《浅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性化》""《浅谈厨房的人性化设计》""《浅谈家居室内照明设计》""《浅谈家居中的灯光设计》""《浅谈酒店大堂的" 光色"设计》""《浅谈居住区的户外交往空间设计》""《浅谈老年人居住空间的无障碍设计》""《浅谈美术/设计教学中的讨论艺术》""《浅谈室内设计与审美心理》""《浅谈现代家居的 "绿色设计"》""《浅谈艺术的足迹》""《浅谈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浅析城市广场的文化性》""《浅析家居设计》""《浅析家居设计元素——室内绿化》""《浅析居民小区的无障碍设计》""《浅议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诠释现代艺术,解构感知体系》""《少一点模仿 多一些创意》""《时尚家装》""《视觉设计个性化探微》""《室内装饰织物的色彩应用》""《谈儿童房设计的人性化》""《谈现代家居设计风格》""《谈现代家居设计元素——材质语言的设计》""《拓宽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网页艺术设计初探》""《我谈中西审美的区别》""《物质性对精神性》""《西方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居设计的影响》""《现代设计观念与传统书法》""《现代视觉艺术思维》""《小区景观灯光设计探索》""《寻找陌生感》 ""《用新型建材打造新农村人居环境.》""《与新课程零距离》 ""《在美术/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怎样创造理想的家居环境》""《中国:后现代主义温床》 ""《中国CI热的冷思考》""《中国传统民居的审美分析》""《中国传统民居设计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住区的生态化设计》""《住区外部聚合空间环境的设计》""《住区外部人性化空间环境的设计策略》""《自由与控制——关于毕业创作的一点思考》"
你可以尝试一些新颖一点的题材,可以是意大利画家马佐里尼的死亡和罪恶的题材,可以走传统的古典风格的油画的路线,也可以讲26岁英年早逝的天才画家马扎乔运用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透视画法和利用明暗表现立体的方法赋予绘画生动感
徽州,古称新安,自秦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溯源追本,这里曾先后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徽州府、太平县、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除婺源今属江西省外,其余今皆属安徽省)行政版属相对稳定。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1988年7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区(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四县(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县)和黄山风景区,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147万。徽州地区是历史上中国经济文化重地,安徽省名中的“徽”字就是由徽州而来。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流派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它与敦煌学、藏学有同样影响。徽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密度极大,品位极高,除拥有两处世界遗产外,还有一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三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世界地质公园,二处国家地质公园,三处国家森林公园和10处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国家级历史保护街区。 雄踞域中的国之瑰宝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黄山具备“山上有奇景,山下有奇观”的全方位立体之美。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是徽州物质文明的历史遗存,矗立的牌坊代表着徽州人的精神家园,更多的古村落、古建筑体现了徽州远古的繁华和富荣,牯牛降的原始自然传递出徽州大地的久远、淳朴和原生态的珍藏,横亘黄山南北的新安江、太平湖,更增添了黄山水之灵秀。主要名人: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婺源人。陶行知(1891—1946),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胡雪岩(1823—1885),著名徽商,人称“红顶商人”。名光墉,字雪岩,绩溪人。胡锦涛(194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绩溪人。胡适(1891—1962),著名学者。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绩溪上庄村人。戴震(1724—1777),清代考据学家,思想家。字东原,休宁隆阜人。方腊(?-1121年),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又名方十三,歙县人,一说睦州青溪人。程大位(1533—1606),明代数学家。字汝思,号宾渠,休宁率口人。汪机(1463—1539),新安医学奠基人。字省之,别号石山居士,祁门城内朴墅人。吴承仕(1884—1939),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字检斋,歙县人。弘仁(渐江)(1610—1664),新安画派创始人。俗姓江氏,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出家后取法名弘仁,号渐江学人、渐江僧。歙县人。汪士慎(?-1759),扬州八怪之一。字近人,号巢林,又号溪东外史,休宁人(一说浙江人,或歙县人),流寓扬州。与金农相友善。笔墨习染,逐臻妙境。相关链接徽墨歙砚徽州古道关隘【徽安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安庆府城。从歙县沿徽浮古道至祁门县城,由祁门县城北上,经臂岭、大但、大洪岭至雷湖;转向西北,经琅田、古楼墩至金汉培,入石埭县境;再经横渡、七里、矾滩,沿鸿陵溪北行,过唐家渡,经塔坑、九里冲入贵池县境;经十字路、牌楼、吴田、黄溢至安庆。全程210公里。这条古道,以祁门县境内大洪岭段最为难行。明万历年间,祁门县有儒妇郑氏,曾捐银修辟。其后之年久失修,洪水冲刷,山崩道塞,石瞪剥蚀,几至断绝交通。清道光年间,地方人士捐款整修,凿山平路,改善弯道,加铺石板,路况遂有改观。整段岭路上七里下八里,岭头有石碑二块,一刻修路经过及捐款、开支情况;一刻养护道路规定。现屯溪至安庆已通公路,古道荒废。【徽昌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古城至浙江昌化县。出歙县南门,东北行,经渔梁、鲍家庄、呈村降、大阜、霞坑、苏村、粑樟里、三阳、星岭关至浙江昌化县,通杭州。歙城至星岭关62公里。三阳之东,从竹铺至星岭关为高山地带,岭峻路险。其余路段,依山傍河,为走廊地带。星岭关路段相传为1131年岳飞提兵讨杨么过此而建,元代曾整修。这条古道1932年改建为公路。【徽池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安庆府城。沿徽州至安庆古道,行至石添唐家渡分路,转向正北,经沟汀、鹪鹩入贵池县境;至虎子渡,沿秋浦河,指北偏西,顺流直下,经高但、殷家汇转。向东北行至贵池城。全程200公里。【徽浮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江西浮梁县。从歙县城西行,经棠樾、唐模至潜口,转向西南,经塘贝,跨丰乐水,过塘坞,至休宁徽光,经万安至休宁县城;出休宁县西门西行,经夹溪桥、川湖街、蓝渡、岩脚至界首,过界首至至黟县渔亭;由渔亭西行,经楠木岭至祁门县的横路头、再西行,经金字牌、洪村至祁门县城;由祁门县城再西行,经新岭、小路口、石坑、大北埠、罗村铺至闪里;由闪里南下直趋浮梁县城,全程200公里。潜口至塘坞10公里,路宽之至3尺,石板路面;徽光至休宁县城10公里,路宽7尺,其路中为石板路面,宽尺;休宁县城至渔亭28公里,蓝渡桥南沿横江至岩脚段古道尚存,路宽尺,路中石板路面宽尺;渔亭至祁门县城27公里;祁门县城至浮梁县城125公里。徽浮古道横贯徽州西部,是古代驿道。现在这条路的大部分路段为慈张公路所利用。【徽泾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泾县。出歙县城向东北行;经吴山铺、牌头、新管、上新入绩溪县境;经临溪、雄路至绩溪县城;从绩溪县城向西北行,经高村、翠岭、镇头、浩寨至分界山(绩溪、旌德县界);过分界山,经七里铺至旌德县城;由旌德县城再向西北行,经新桥、柳山铺、高口铺、三溪铺至浙溪入泾县境;再北上,经榔桥至泾县城。全程94公里。歙绩段30公里,道路平坦,路宽6至9尺,修建慈张公路时被利用。绩溪县城至旌德县城段古代设有驿铺,自唐至清,为官员往来宣州、徽州的官道之一。其间,翠岭段陡峻难行。宋代在翠岭设立关寨,名"翠岭关",1555年在关头重建城蝶,为军事要塞。清康熙年间,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反清,攻绩溪,翠岭一带是两军争夺的战场。宋王安石为江东提刑时,由江西经徽州赴宁国府,经过此道,有"夜过翠岭月明中"诗句。清人施润章亦有《过晕岭》诗:"崇冈郁峻脂,鸟道绕山腹。仰探白日短,俯瞰阴霞伏。鱼贯渡行人,马瘦艰踝囹。春晴多好风,吹我岩壑绿。农耕岭上云,妇饭溪中犊。羁心旷登陈,瘠土见风俗。华阳灵迹闪,杖策寻石屋。 50年代,镇头以北,沿古道走向建成绩溪至旌德公路,翬岭古道已少行人。【徽开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浙江省开化县。出歙县城西门,过太平桥西南行,沿丰乐水直上,绕过圣僧庵,经七里头、冷水铺、梅村至岩寺;自岩寺向南行,经于村至莫墩,转向西南行,进入屯溪;由屯溪再甫行,经阳湖、临溪、汉口至珍源(古为休宁、开化县界),再前行,越马金岭,直趋浙江开化县城)歙县至屯溪段路宽3至尺,现绝大部分为兴建芜屯公路所利用。屯溪至开化段为石板路面,现在大部分路段为屯开公路所利用。【徽宁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宁国县。沿徽径古道至绩溪县城,由绩溪县城向东北行14公里至丛山关,出关入宁国县境再向东北行,经金沙、三十八号桥至宁国县城。此道古代设有驿铺,是官员往来徽州的官道之一。明程敏政由京城返乡,经此道过丛山关,曾赋诗:"江南江北路迢迢,马上朱颜觉渐调。今日故乡初入眼,丛山关下巧溪桥。"此道现为慈张公路所利用。【徽青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青阳县。出歙县北门,西北行,过万年桥,经富惕至许村;由许村北上,经五猖庙、茅舍、茶但至窘岭关;过菩岭,入太平县境,至上岭脚,经谭家桥、感样里、迄溪、马兰地、三口至仙源;西行至甘棠,转向西北,经秧溪河至广阳,广阳北上直通青阳县城。此路多为石板道,石面光滑,路宽3至6尺。【徽婺古道】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婺源县。自歙县至屯溪,从屯溪起,向西南行,经黎阳、高枧、瑶溪、新村、霞阜、龙湾至五城;转向南,经山斗、于金担、官铺街、黄土岭、下但,出休宁县界,前行通婺源县。瑶溪至五城段古道仍存,石板路面。其余路段多为公路利用。古时,此道为婺源和徽州的联系孔道,婺源茶叶由人力通过此道挑运至休宁龙湾,然后由水路或陆路运屯溪;由屯溪运去食盐、布匹、粮食和其它日用品。休宁西南部的茶叶及其它土产,也大部分由此道运至屯溪交流。 "【徽饶古道】 徽饶古道始建于唐代,均用长约4尺青石板条铺砌而成的,由长江以北通往徽州、饶州等地的客商必经之道,故被称“古徽道”,“徽饶道”即属旧时的“国道”。 徽饶古道穿越是徽道的其中一段,全程15公里左右,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尚未完全开发,沿途断崖峭壁林立,崇山峻林,自然风光秀丽,适合初级户外爱好者的穿越体验。【江南第一关】关隘名。又名逍遥岩。位于绩溪县伏岭乡东部。海拔424米。乃徽州至杭州古道要隘。危岩陡绝,南北夹峙,上多怪石,下临深渊。1257年绩溪县人胡旦,随山势开凿瞪道,以便行旅。元大德和明成化年间曾重修。从关脚至隘口瞪道约1400余阶,部分绝壁嵌入2米长花岗岩石条,筑成瞪道。关门由四根巨大石条横架在天然石住上构成。东西两媚分别镌有"徽杭锁钥"和"江南第一关"字样。关东施茶亭旁岩石上,刻有记古道小史碑文。关名为明胡宗宪所取。徽州塔桥【下尖塔】塔名。位于徽州区潜口村南。建于1544年。塔七层八角,底层直径约10米,层层缩小,外观如锥,俗称"潜口锥"。塔空心仅两层,第一层:四面砌须弥座,墙上绘有佛像,第二层壁间嵌砖雕楣匾,内镌"翼峰"二大字,旁署"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岁,竹溪翁汪道植谨立"。其余五层为实心。现塔檐及顶部已毁,为徽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岩寺塔】塔名。位于徽州区岩寺镇北,西临丰乐河;又名水口塔。始建于1544年,清康熙、道光年间曾作修葺。七层八面,高约66米,底径约8米,逐层略内收。塔楷底层外伸米,向上逐层加码,至第七层檐出3米,使上层檐水直滴至地,为古塔奇构。塔内有砖阶自复壁中盘旋而上,每层皆有佛龛、金匾。清末塔檐被焚,1914年塔顶又被雷击倒坍,现仅存珠墩以下砖砌塔身。塔东有凤山台,与塔同时建造。传说初建时,以塔为笔,以台作砚,以塔西余公桥(已毁)当墨,预示岩寺镇文运昌盛。现为戳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林水口【徽州园林】区域园林名称。作为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要求而兴建的徽州园林,有文献可稽者,从北宋开始。宋政和年间绩溪许润构乐山书院,建有天月亭、南楼等小筑,常登览其上。婆源朱氏园有池,有亭,朱韦斋写有"方塘荫瓦影,净见鲸鲤行"的诗句。宋至元代,徽州私家园林营筑较多,其中著名的有:宋绩溪乐山书院,婆源朱氏园,歙县醉园、先月楼,休宁竹洲吴氏园亭、首村朱氏园亭、东野山房、璜原吴氏园亭、龙源赵氏园亭,黔县培筠园;元代休宁有林泉风月亭、醉经堂、月潭朱氏园亭、秋江钓月楼等。除黔县培筠园尚存部分水石遗构,其余已不存,只能从有关文献中了解当初的面貌。明清时期,徽商将大量的金钱投入园林建设,使徽州园林达到极盛。徽州区西溪南村老屋阁右侧的私家花园,面积仅400多平方米,营构极精,花园内遍植花木。左侧为一方池塘,称"渔翁塘",养荷放鱼,供人观赏垂钓。池畔建绿绕亭,老屋阁住宅拱立池、园之中,意境清新恬适。岩寺镇有八大名园:娑罗园、菜园、檀山苑、西墅、会心园、茂林修竹、香雪窝、方氏园。村落水口原为风水而建,通过人们的经营,楼、台、亭、阁、塔、桥隐现于古树绿荫丛中,成为普通村民休憩娱乐的场所,是中国最早的公园形式。歙县郑村经郑氏族属的经营规划,全村景致呈现园林化意境,族人郑九夏曾作《十二景图》,每图题诗一首,是人工造园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较早范例。徽州园林崇尚自然,就形造景,寓情于景(参见[竹洲吴氏园亭])。尤其"新安大好山水",处处是景,借景入园,全无人工雕饰的痕迹,为徽州园林的最大特色。【果园】庭园名。位于徽州区西溪南村。始建于明,盛于清。当年园内有亭台楼阁,假山湖池,曲桥石堤,名花修竹。四周花墙围筑,园内景致迷人,花香鸟语,四季如春。此园相传为江南才子祝枝山所设计,今大部分毁于兵灾,仅存假山、仙人洞、湖池及部分围墙遗址。【潜口水口】水口名。位于徽州区潜口村。紫霞峰为黄山山脉南侧起点,有"黄山第一峰"之称,此峰位于潜口村南侧,山下溪水婉蜒而过,石板大道直通村中心,水口即设于此。紫霞峰高不到50米,呈环抱状。山顶古树茂密,以甜丘树和枫树为主。石板道两旁遍植紫荆花。山拗处原建有观音大殿,观音塑像后有泉水流出,甘甜清凉。寺院除大殿外,二厢有附房供僧人住宿。院内地面全用石板铺筑。顺溪水,过小桥,迎面筑有灵官殿。石级迂回而上,有览胜亭。每逢节日或休闲时节,村人常到此游览或祈祷。
随着国际经济的全球化,旅游业更加繁荣,因此对旅游的管理要求也随之提高,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本科旅游管理论文题目,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1、论旅行社对散客的服务方式
2、浅谈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
3、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4、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5、旅游网络预定系统的战略研究
6、文化旅游与文化市场建设
7、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8、主题公园高效益的成因探究
9、浅谈旅游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及其开发利用
10、论城市在旅游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11、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
12、浅析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13、整体产品观念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4、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15、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
16、创造性思维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7、论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及我国的接轨方式
18、论旅游景观的视觉形象及其对景点开发与经营管理的意义
19、关于商用旅游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想
20、论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视觉影响问题
21、旅游与社会互动关系初论
22、旅游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23、论导游的品质对服务的影响
24、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25、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26、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27、需要层次论在旅游饭店餐饮管理中的应用
28、旅行社经营机制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9、旅游广告媒体对旅游的影响研究
30、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影响因素分析
31、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
32、浅谈形体语言在旅游服务中的运用
33、论旅游饭店集团的成长方向
34、旅游饭店顾客导向定价模式浅析
35、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的产品策略分析
36、浅论我国商务旅游开发
37、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
38、知识经济下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39、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问题初探
40、旅游企业品牌战略探讨
41、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42、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
43、旅游购物的投诉心理及服务对策
44、饭店服务人员个人能力培养途径
45、饭店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探讨
46、旅游保险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
47、浅析我国国有饭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48、旅游业的网络营销发展态势及对策
49、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播策略初探
50、旅游开发中人文景观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51、如何树立优秀旅游区域形象探讨
52、生态旅游在我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53、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54、浅论星级服务
55、试析旅游品牌效应
56、导游的语言魅力
57、湖南旅游商品的开发思路
58、如何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
59、旅游服务质量之我见
60、试论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
61、试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62、浅论旅游促销
63、浅论发展旅游业与扶贫
64、浅论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65、浅论旅游的名牌效应
对做好旅游管理的探讨
摘要: 如何做好旅游管理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旅游人文资源开发以及应对旅游危机管理两方面阐述了旅游管理的思想。
1旅游管理要加强在人文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建议
促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统一自然资源不管多么美丽,没有人的参与就失去意义,没有人文的氛围就失去了颜色。以杭州西湖为例,是我国独有兼具美丽的湖光山色和悠久历史文化韵味的景区,这里孕育的文化非常丰富。既有家喻户晓的白蛇娘子传奇,又有文人墨客留下的象“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佳句。这些资源都可以在西湖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西湖旅游区的各个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名人故居这一旅游资源。游客在游山玩水之间,也可以充分了解到西湖文化的历史和典故,同样也可以利用杭州的民俗艺术团体在西湖景区表演西湖文化的传统民俗节目,巧妙的将文化资源和自然景物结合起来,使得游客更容易理解杭州,实现西湖景区的人文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保护西湖资源,对西湖的生态、水质、卫生状况加强保护和监督。
努力发掘人文历史旅游资源我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众多的文化资源,像龙舟赛、元宵灯会、清明踏青、五月花会、八月观潮、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十月庙会等民俗活动,开发利用条件极其优越。要充分利用这些民俗文化,重点打民俗旅游,这样不仅可以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带来巨大的收入,也会对当地的城市发展和定位等具有很好的作用。
提高人文素质,完善旅游设施文化旅游具有文化传播和交融的作用,具有很强宣传作用,旅游就像一张名片,在带给游客旅游资源享受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形象进行了宣传。从事旅游资源服务的人员素质对旅游形象具有重要影响,在旅游景点的一些人性化的配套设施对旅游地形象也有重要影响。好的人文素质、礼貌切近的服务态度会对旅游者带来很大正面的影响,会提高游客对旅游满意度,进而对整个城市的形象具有更好的印象。旅游设施的完善程度也会对游客带来不同的感觉,游客在旅游时一般比较放松,一些人性化的设施会让他们感觉很亲切,一些带有游客可认知的语言无疑会增加亲近感。
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旅游经营策略和其他产业一样,人文旅游产业的开发、经营等需要进行细化研究,所不同的是一般其他企业开发的是有形产品,而人文旅游产业开发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产品,产品的质量通过旅游群体的满意程度体现。开发怎样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市场前景如何、如何合理规划使得资源配置优化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旅游产品经营策略都需要因地制宜、通过对人文旅游产业的科学研究实现。目前,我国很多旅游景点在人文旅游开发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①通过加强在人文旅游产业方面的研究,使得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更加成功,则可以大大减小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风险;②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值得关注,不同的旅游资源如何配置更加合理,如何配置才能更加吸引旅游者,使得运行成本降低,产业收益增加,这些方面也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③人文旅游产业的经营策略非常值得研究,并非景点门票价格定得越高,旅游产业的收入就越多,不同的旅游景点采用联合消费还是单项消费更好也需要根据消费者的旅游消费心理和旅游景点的具体情况确定。
2加强旅游危机管理的措施
旅游业是一个相对脆弱的行业,由其自身所具有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决定了她的触角极大地延伸到其他各个行业领域,使得外界瞬息的变故都牵动着整个旅游行业敏感的神经。旅游危机已成为世界许多地区的旅游业上空的阴云,良好的危机管理成为旅游业——这个应优先考虑快乐和关照产业的急迫需要。
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一种竞争意识、超前意识、鞭策意识,也是一种凝聚剂。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在感觉危机、认识危机的前提下,经常地、系统地讲形势、讲问题,使员工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和与企业共同承担危机与风险的主人翁责任感。居民与旅游者要强化安全意识,强调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确保平安健康也是一种增收途径。
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应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核心和重点,作为旅游地区政府应首先树立危机意识,加强旅游危机战略性研究,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形成和爆发或将其及早制止于萌芽状态。
建立预警机制,实施预防管理在建立旅游灾害预警机制方面已经达成普遍共识。所谓"旅游预警制度",主要是有关部门在国内外发生疫情、战争、社会问题、自然灾害等影响旅游的事件,予以发布并警示,从而有利于旅行社和游人预见问题,并主动采取积极的安全措施。
建立应付旅游危机的应急机制旅游危机爆发后,最紧要的是建立起一套快速反应机制,尽量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灾害、事故发生后,在第一时间实施有效抢救,减少人员伤亡;在疫情发生时,防止疫情扩散;在治安事件发生后,尽快侦破案件,惩治违法分子,保护受害人,处理善后事宜。因为自然灾害导致旅游地暂时不能接待旅游者,及时告知旅游者,减少旅游者的期待成本和预期心理,有利当地旅游市场的恢复。
旅游危机过后尽快采取措施复苏旅游业首先,旅游危机过后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促销活动。其次,要利用媒体重树区域旅游形象。旅游危机之后,要尽快挖掘正面报道的价值,予以针对性的促销。第三,做好事件旅游营销,加大市场对旅游地的关注。
总之,当组织或个人面对危机时,应当把社会公共利益放在核心地位,及时反应、控制、补救、总结,并有意识地将危机转化为契机,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将损失减小到最少。旅游行业是很脆弱,但不经磨练、不经危机,这个行业永远都是脆弱的。作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努力构建比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本部门以及整个行业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如东.政府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及制度创新[D].同济大学,2006,(08).
[2]牛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7,(03).
[3]王咏.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的初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05).
[4]张志娟.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D].厦门大学,2001.
[5]乌杰.浅谈旅游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策略[J].科技资讯,2008,(01).
3000就写不了了~~~1500左右给你参考一下!关于徽州我也去旅游过~~对那里的历史文化也有了解~总结如下:徽州历史档案具有民间性、具体性、真实性、典型性、系统性等五大特点。5hJ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1.民间性:徽州历史档案的最显著特点,即是其民间性。从来源上看。徽州历史档案是在民间发现的,是从徽州平民家庭中流散出来的。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比如现存的徽州赋役、官府等方面的文书、档案,都是徽州民间家庭的一些抄本占大多数。不是抄本的,也是当时历史时期保存于宗族、家庭或基层乡村组织的那一部分文书、档案。以黄册为例,按其来源,在徽州,黄册就有保存在州县的正册和保存在里甲的底册或草册。徽州州县官府都设有专门保存黄册等簿籍的架阁库,正常情况下是应该能够保存下来的。但我们目前发现流传下来的徽州黄册大多是家庭抄本和里甲草册、底册。除黄册外,徽州告示、谕令、诉讼抄本、各种誊录簿等,几乎全是各个家庭和宗族保存下来的。至于文契、账簿、租约等更是徽州民间生活的各种伴生物,都是由徽州民间平民百姓保存下来的。5hJ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从徽州历史档案的内容看,它也是以反映民间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为主,记载的绝大多数是与平民百姓休戚相关的事情。如中国社会利·学院历史研究所收藏的徽州历史档案中,官府文书只占5.1%,其余的均为与地主、农民、商人有密切联系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材料。反映的领域以农村经济和社会关系为主。特别是经济文书,总数加起来占%。因此,有学者一提到徽州历史档案,就认为那只是研究徽州社会经济的新材料。这种认识虽然有些偏颇,但徽州历史档案中反映农村经济材料占绝大多数却是事实。这在我国历史档案中是十分罕见和难得的。徽州历史档案同以往发现的重大历史文化遗产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突破了以王室部衙类政治史材料为主的局限,表现出厂鲜明的民间性和经济特色,十分具体和实用。5hJ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2.具体性:形成于平民社会的徽州历史档案,没有泛泛描述,有的只是具体的、微观的记录。例如,它对徽州大大小小家族的世系递嬗、家族教育、科举状况、土地积累、管理经营、宗祠创建、族产管理和运营、与官府和当地其他家族及农民的关系、商业活动和资产的积累等情况的记载,对徽州平民百姓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各种会社、风俗习惯等日常生活的记录,详细到每家每户,有的具体到每一个人。再如,宗族各式账簿,每天的开支、每月的开支到每年的开支,都有流水账和总账相互对应。宗族祭祀登记,更是细到每个支派和各个家庭支丁。土地管理,有的家庭收藏有每一块土地完整的文书、档案,有土地登记和赋税管理的,有税役征派的,有出租收佃和交租谷的,等等。徽州历史档案如同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农村社会历史百科全书,对农村社会的各个历史领域都有所涉及。5hJ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徽州历史档案中,有许多内容如果在官方文书、档案或文献史籍中是不可能记载的。如歙县档案馆保存有一本《古松山舍风雪寒暑墨集》,记载了歙县崔氏平民道光十四年(1834)至咸丰四年(1854)每天生产生活基本情况,除自己每天的开支和活动外,还有一些民间重大活动记载,有民间教馆、冥寿、续弦、出阁、报讣、药帖、宴席等重大事务记录。通过这册文书,我们可以研究既是地主又是商人的崔氏日常生产生活轨迹,又可以弄清民间一些重大社会活动的真实情况。再如黄山市档案馆收藏有一册《复教馆记簿》,记录了光绪二十五年(1899)至民国六年(1917)一位师塾先生的详细收支账目,内有每年学生人数、组成、束修支付、教馆活动等情况,是研究民间师垫生活的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这些有关千民生活的具体记载,正好填补了官方文书、档案和正史官书之空白,成为我们具体研究中国农村平民百姓和社会发展实态的宝贵历史材料。5hJ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3.真实性: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使契约文书真正合法有效,其中多载有公证事项,从而在徽州历史档案中留下了许多标识其真实性的地方。如契约文书中除了受契约条件约束的双方当事人外,还有中间人的见证鉴定,而这中间人大多则是由当地很有名望的长辈耆宿、族长房长等担任。税票、契尾、推单等有里甲组织中的公正、公副、弓手、算手、书手、画手、册里等共同立约或签押。乡约合同上则有全村成年男子的署名画鉴押。商业票据中更有许多票号或商人的钤印作为防伪标志。至于诉讼案卷、布告、租簿、实征册等,都有明显的可以鉴定其真实性的地方。5hJ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徽州历史档案的真实性,决定了它是一种记载历史实态的原始文书,其记载历史的真实性超过丁任何一种史料,因此,研究它,可以印证某些史籍记载的不实或不准确。比如,在封建社会中,族长是家族的首脑。从史籍上我们了解到族长由族中生活富裕者担任,在家族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然而,在徽州历史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出明初族长的经济状况亦有与史籍记载并不相同的情况。如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初期的契约中,休宁县一位叫朱胜右的,在洪武三十年(1397)订立的卖田赤契中,是作为“主盟族长”具名的。然而从建文元年(1399)订立的另一件卖田赤契中可以知道,朱胜右租佃有他人土地,是一户佃户。在地主将这块土地的一部分出卖与他人后,朱胜右又成为另一家人的佃户。这说明了明初徽州的族长并不一定由族中的富户担任,一般的自耕农即可,甚至具备佃人(并非佃仆)的身份也不影响他的威望和地位。5hJ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4.典型性:徽州是中国封建王朝统治政策贯彻十分彻底和最为典型的地方。传统中国农村经济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在徽州的历史积淀很深,因此,徽州历史档案所反映的内容在中国农村历史社会中也最为典型。比如,徽州遗存的赋役文书、档案,如亲供册、黄册、编审册、实征底册、易知由单、串票、滚单、完纳钱粮执照等,构成完整而典型的明清赋税制度,是中国明清赋役文书档案中的典型代表。徽商档案,更是中国封建商业集团传统经营和发展的典型反映。如歙县芳坑江氏茶商档案,形成于嘉庆至清末这段时期,其时正是徽州茶商由兴盛走向衰败的时期,也正是中同传统商业由兴盛走向衰败的时期,它所反映的商业资本形式、经营方式、利润分配和消费以及其衰落的原因等,是中国这—时期传统商业的典型缩影和反映。徽州历史档案的这种典型性十分明显,以至于有些学者认为它是“中国农村社会七个世纪的历史缩影-,是研究传统中国文化不可忽缺的典型档案材料。5hJ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5.系统性:徽州历史档案的系统性表现在全面性、连续性上。其全面性表现在横纵两方面。横向上,徽州历史档案对农村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有涉及,其种类之多,所涉范围之广,其他史料难以企及。具体来说,它重点涉及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土地制度、政治制度、商业经营、文化、宗族、教育、风俗、人口、社会关系等方面,系统性很强。纵向上,具有连续性。所谓连续性,是指现存的徽州历史档案在历史年代上的长期性和连续不断。现已收藏的徽州历史档案,若论抄件,最早的是黄山市档案馆收藏的五代十同时期的南唐保大:年(945)渝祭文书,若论原件,最早年代的足黟县档案馆收藏的南宋嘉泰元年(1201)家祭龙简,最晚年代是民国三十八年(1949),时间连续跨度达千年,这在我国目前已发现的地方历史文书档案中是绝无仅有的。5hJ中国徽文化网 - 徽州文化,徽文化,徽州,古徽州,徽州府 如果把徽州历史档案分类别、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在各种门类上,徽州历史档案都保持着长期的连续性。徽州土地买卖契约,最早年代的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南宋嘉定八年(1215)《祁门县吴拱卖山地契》抄白,最晚的是民国三十八年。其中有些土地的档案,从开垦到管理、买卖到过户、税契到赋粮,每一笔都注册清楚,历经十几个王朝而无一疏漏。诉讼档案,据我们所知较早的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明代宣德八年(1433)民事诉讼案件形成的状纸,最晚的有延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的诉讼文书。有关赋役档案较早的有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祁门县谢智甫析税文书,最晚的亦有民国三十八年(1949)的文书。徽州宗族档案,最早的是黄山市档案馆收藏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保大三年(945)谕祭文书,最晚的是民国三十八年的。年代就像一条线索,把徽州历史档案紧紧相连,真实地记录了徽州长达千年的历史发展轨迹。
徽州民居对设计的启示徽州民居在徽州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提起徽州文化,人们就很自然地联想到高高的码头墙,青色的蝴蝶瓦。这里的每一个村落都依山傍水,十里苍翠入眼,四周山色连天。但这村落里却大都极少有树,即便有,也是一些供观赏的灌木或花草,古木大树往往在村外较远的路口或山脚,并不影响村中的视线。从远处看,一堵堵翘角的白墙被灰色的小瓦勾勒出一幢幢民居的轮廓,像一幅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又像一幅幅高调处理的艺术照片。人在山中走,如在画中行,随时随地都能领略迷人的画意,随时随地都能感到醉人的诗情。历史背景徽州古称新安,范围在以黄山为中心的安徽南部地区。古徽州下设黟县、歙县、休宁、祈门、绩溪、鹜源(今属江西省管)六县。 自秦建制两千多年以来,悠久的历史沉淀,加上北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加之在这块被誉为“天然公园”里生活的人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在古徽州大地上,明、清古民居建筑总计有7000栋,明清古村落大致在100多处。 徽州古民居建筑,形式多样,五花八门,总计约十五种之多。如古城、古村镇、祠宇、寺庙、书院、园圃、戏台、牌坊、关隘、桥梁、塔、亭、堤坝、#泉、村落。 徽州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虽然山奇水秀,气候湿润温暖,物产丰富,但土地有限,村落密集度大,农民生活困难。而古徽州又盛产木材、茶叶、蚕丝。因此,生活逼得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求衣食于四方”,到外边去发展。一些人从经营木材、茶叶、蚕丝、米发展到经营盐,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户。这些徽商致富后,为光宗耀祖,显赫一方,于是大兴土木,扩建庄园。也就是这些著名的徽商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徽州民居。对设计的启示一是建筑的恢弘、壮观及安全实用建筑形象的突出特征是:白墙、青瓦、码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内部船都是木构架围以高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外墙无窗或开小窗。方正的外形,马头墙内落水,形如“一颗印”为徽州民居的独特风格。徽州古民居,大都依山傍水,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美化环境。徽居的古村落,街道较笮,白色山墙宽厚高大,灰色马头墙造型别致。这种结构,节约土地,便于防火,防盗,降温、防潮,使各家严格区别,房子的白墙灰瓦,在青山绿水中,十分的美观。徽居的天井,可通风透光,四水归堂,又适应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朴素心理。二是建筑的人文色彩及装饰美徽州古民居建筑,由于地跨江淮的特殊地理位置,处于北方与南方两大建筑风格的交汇融合地带,受楚文化、吴越文化、两淮文化、建安文化、桐城文化、徽商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建筑格局和建筑艺术。在徽州古民居建筑中,儒家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及尊卑有别、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封建道德观表现的也十分明显。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们建起豪室后,又向儒商结合,官商结合发展,兴学堂,尊儒学,走学而优则士之路。因此,不少徽商建房时,按官家规定的等级建楼扩园,这就是徽派古民居建筑形成的原因。在徽州,木、石、砖三雕最为出名,人称“徽州三绝”,这“三绝”几乎在每家每户都可能看到。那些门坊、门罩、漏窗上的雕刻,一户之内少有雷同,窗槛、裙板、窗扇、斜撑等处,雕刻更为精美。在西递村,有一户人家天井中的十二个门扇上雕刻着二十四孝图,非常精细,虽然封建伦理观念较为浓重,却极有文化研究价值。三是建筑环境设计的园林化情调村落选址“相其阴阳向背,查其山川形势”,以臻天时、地利、人和诸吉皆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以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村口广植高大树木,缀以亭台水榭,溪流蜿蜒,田陌纵横,环境极佳。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也是给现代建筑的设计提供了融入大自然环境的范例。建筑,是一个历史时期社会文明的象征,是当时一段社会生活的缩影,展现了当时徽州人居文化。徽州人在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中,面对动荡不安的历史风云变幻,面对战乱的硝烟烽火,面对自然与人为的破坏,用生命与鲜血,为后世保留了宝贵的民居艺术宝库,对于现代建筑设计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徽州民居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徽州民居建筑和传统雕刻的分析,提出在利用传统徽州图形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设计形象,以此体现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在文化价值观上的统一,充分展现地方的传统文化底蕴。关键词:徽州民居文化视觉元素图形符号设计的核心是展现文化特色,失去特色就会失去设计存在的价值。现在,由于过多地模仿西方现代设计,我们的许多设计作品缺乏自身的文化特色。2004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美展设计展的学术研讨会上,很多专家都认为: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的现代设计展现给世人的是一张“西方”脸,尤其缺乏“中国元素”,现代、美观、实用且具有“中国元素”才是中国应该有的优秀设计。因此,要充分地发挥和利用自己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设计语言。一、徽州民居文化的启示我国大部分的民居建筑,因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文化和民族的差异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装饰风格。不同地区的民居,其室内设计的空间布局、构造和风格都不同,并体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徽州民居文化,是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的徽州文化繁荣昌盛、地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在许多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具有重要的地位。徽州民居多为两层高的合院式建筑,住宅空间狭窄,天井的设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天井设计旨在让宅内的人能与天有所接触,“长幼有序、天人合一”是中国大部分民居的建筑观,特别是在布局、结构及规模等方面都体现了儒家的伦理观和宇宙观。阴阳八卦、风水理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将地方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是现代设计艺术发展的趋势,这将极大地丰富现代设计内涵,充分展现徽州地方传统文化的底蕴。二、对称布局的民居文化徽州民居建筑有一种强烈、优美的韵律感,特别鲜明的是白墙黑瓦和马头墙,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长短相间、线条简洁,清晰地勾勒出一幢幢徽州民居的轮廓。徽州民居的个性特征,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内部构造的复杂精致与外部形态的简洁明快形成鲜明对照。徽州民居宅居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厅堂用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后厅堂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仍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都是如此,一进套一进,形成屋套屋的格局。民居的前厅或厅侧布置有小型庭院或小花园,缀置花坛、水池,植以花木,摆放盆景。粉墙上饰以砖雕、石雕花窗,或放长条石桌、石凳、点缀小品。徽州民居大多依山傍水,把建筑、山水、花木和所在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建筑的有机功能。建筑的对称美反映出中国人中庸的人生观,而居室的结构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制。徽州民居建筑的风格、工艺特点与营造方式有着极其鲜明的区域特色,反映了徽州人的风水意识和装饰审美观念。因此,无论是人们选择的自然环境,还是人工配置的山水花木,总是和建筑、雕刻装饰共同构筑成充满艺术气氛的文化空间。三、徽州民居文化的元素徽州建筑外墙很少开窗,采光、通风全靠天井,设天井也有“财不外流”的吉利寓意。三间屋的“天井”设在厅前,四合屋的“天井”设在厅中,这种设计使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晴时太阳光自天井泻入堂前,称为“洒金”;雨时雨水落入,称为“流银”;四面屋顶均向天井倾斜,四面雨水流入堂前时又称为“四水归堂”。中国人认为“水”就是“财”,天井的设计就是遵循“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风俗,有“四面财源滚滚流入”之意。北京设计师马怡西主持的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室内设计思想围绕“四水归明堂,归水亦宏扬”展开,喻意良性循环,凝聚力与外向力的辩证统一,创造出似内似外的独特氛围。在大厅的四周用抽象手法设计出屋檐的S形轩梁反光灯,把徽州民居文化自然地表现出来,成为新的艺术符号,简洁明快,充分体现了安徽地方特色,装修设计风格符合徽州民居文化的特点。可见设计师对徽州民居建筑的渊源有着较深的了解,在继承中进行了创新,而不是做简单的资料收集和整理,不是对徽州传统图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而是建立在真正理解徽州文化的基础上,对历史或地方惯用的词汇进行有意识地提炼、加工、抽象、变形、简化、重新组合等,逐步挖掘和改造传统图形,将传统建筑的造型、色彩加以归纳整理,让繁琐的雕梁画栋图形化,设计出新的装饰构造形式。四、徽州的雕刻与装饰元素徽州雕刻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以及古典家具的装饰。砖雕广泛用于徽州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等处,它是明清以来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石雕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木雕主要用于民居的室内,通常用在民居建筑的手架梁、梁托、檐条、楼层栏板、窗扇、栏杆等处,雕工讲究,是独有的建筑特色。徽州木雕以浮雕、半圆雕和透雕为主,用于建筑物和室内用具上的装饰,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如屏风、窗楹、栏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等。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多为人物故事、风俗民情、山水树木、文字锡联及各种吉祥图案等,既美观又实用。家具方面的木雕较多应用在床与衣橱上,主要用高级木材制作,使用朱漆和金箔装饰木雕的表面,鲜明生动,反映了建筑、生活、文化与传统之间的联系。建筑木雕相对于其它的建筑装饰方式,更注重立面的观赏效果,它属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题材的选择和表现的方式偏向于世俗化和生活化,具有浓郁的生活意味。案例一:安徽设计师杨林主持的芜湖陆和村茶馆室内设计,大量地选用徽州木雕作为室内构件的符号元素,让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感受传统的徽州文化魅力,具有极其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木雕一方面有装饰美化建筑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寓意、象征和祈愿的意味,以直观的形象表达非物象本身意义的内容,其艺术特色和美学内涵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审美习惯之中。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的单独把木雕作为装饰品,有的则作为整体设计中的一部分。无论从古代到现代、从形式到意义,木雕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和精神价值,它作为室内环境中的装饰,增添了室内空间的个性化艺术氛围。案例二:浙江设计师陈耀光的杭州某酒店室内设计,充分借助于城隍山周边的市井风情,石井、马头墙、青花陶瓷、民居木窗、江南竹笛、西湖小船桨,还有以“里”、“弄”、“巷”、“坊”等民俗意味的元素作为设计创作的题材,努力保留和表现一些杭州城的古貌遗风。设计中没有斗拱、挂落和传统建筑的雕梁画栋,但却散发着东方气韵,景观的立面表现了红色方体的印章和书法等,以“福”、“禄”、“寿”、“禧”为主题的墙面作为装饰的构成符号,传统的内容、现代的排列组合,充分地反映出设计师的文化底蕴。创造性的构思很少是凭空产生的。美国创造工程学家奥斯本曾说:“所有一切创造发明,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通过重新组合或改进而产生出来的。”美学家朗格也提出,艺术设计创造中的一切形式及技巧,都是在对原型进行的“处理”中发展起来的。艺术设计要通过实地考察,从中寻找创作元素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找出地方文化内涵与自己个性的结合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优秀的设计作品大多具有简单的外在形式,深层的文化内涵,运用发展、延伸的形式进行概括和提炼,以把握物象的本质特征。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反映了人们的怀旧心理,成为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文献:①马怡西:“四水归明堂”,《室内设计与装修》,。/②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长沙,2002。/③许亮:“‘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室内设计”,《室内设计》,。/④陈耀光:“中国风·江南情”,《室内设计与装修》,。/⑤中国艺术设计联盟
徽州古建筑的特色摘要: 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鳞次栉比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层层昂起的马头墙,绵亘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穿行其间,思绪随着青石板巷步移景异,遥远的历史记忆渐渐复苏。 关键词: 古建筑作为极具个性特征的文化现象,徽州的老房子是在特定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胸中小五岳,足底大九州”的徽州人,他们服贾四方,或成巨富荣归故里,将域外更高层次的文化引入境内,穷极土木,广侈华丽以明得志,构筑起一幢幢精巧别致的民居建筑。故此,早在晚明时期,“入歙、休之境而遥望高墙白屋”就成为徽州村落的独特景观。与“五岳朝天”并称的“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徽州老房子多是以天井采光、通风及与外界沟通。外墙很少开窗,因此老房子总给人一种幽暗凄迷的感觉。我真正领略徽派建筑是在西递村。这是一个被现代社会遗忘的旧梦。现代的阳光还没有照耀在它青灰的屋瓦上,在都市的喧哗这之外,它抱残守缺,在皖南的清澈中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朴素的民间生活。西递村在黟县,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徽派建筑群。从远处望去,西递村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徽派建筑的形成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徽派建筑的特色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徽州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规则进行,山水环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受传统风水“水为财源”观念的影响,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徽式宅第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徽派建筑工艺特征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徽州古建“三绝”徽派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建筑方面有严格的区分,不能随心所欲。一般都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牌坊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多种式样,造型雅致。根据功用可分为旌表坊和题名坊两类。旌表坊必须经朝廷颁旨才能兴建,只有官绩显赫、孝行义举突出的人以及贞女烈妇,才有资格享受。题名坊一般建在府邸、书院、祠堂、墓门道前,作为庄重、权威的标志。民宅的形式一般俗称为“三间屋”,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之别。徽州宅居基本格局的形成传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民间俗称为“一颗印”。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采光通风用。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四合式大多为人口多的家庭居住,也可说是两组三间式相向组合而成,可分为大四合与小四合。大四合式前厅与后厅相向,中间是大天井。前厅是三间式,但地坪较高,为正厅堂;后厅亦为三间式,但进深可略浅,地坪面较前厅低。前后二厅以厢房相连,活动隔扇,楼梯间有设于厢房的,也有设在前厅背后的。内部木板分隔,外墙均为砖墙出山马头墙。天井则根据地形可大可小,也有的在前厅背后再设厢房、小天井。这种大四合式住宅前后均有楼层。小四合式前厅三间与大四合式同,后厅则为平房,也更小,进深浅,一般中间明堂不能构成后厅,而作为通道,两个房间供居住,天井也较小,楼梯均在前厅背后。大厅式住宅的大厅,主要是用于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和开展祭祀活动等,也作为日常起居场所,它往往是整座住宅的主体部分。大厅多为明厅,三间敞开,两根圆柱显示着大厅的气派。也有用活动隔扇封闭的,以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二廊,面对天井。大厅式住宅可从正中入口设屏门,平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也有在侧面开边门出入,天井下方则设客房。还有由正门出入,门两侧设二厢房者。穿堂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均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相连,为由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背向,入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穿堂部分有一明堂,两个小房间,可供客人居住,也可家中人居住。这种穿堂式建筑比正式三间式小,有天井采光。徽州人有聚族而居的习俗。有的大户人家宅屋成片相连,一百多个天井,但也只是上面几种基本格局的拼接组合而已。徽州是复杂的——它亦动亦静、亦俗亦雅。行商坐贾囊中银两的碰击声,交织着乡儒学究的吟哦;精工细作的木雕窗棂,映衬出自然的山水如画。徽州留给后人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实为一巨大宝藏。它有太多的智慧、启示、经验、鉴戒,值得我们去发掘、提炼、思考、总结。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第一篇徽派建筑文化一、安徽近代建筑分类研究二、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三、道家思想对徽州建筑文化的影响四、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审美特征五、清末民初徽州民居的变异六、中国古代传统聚落的生态环境七、徽州村落的形态构成和景观意象八、徽州传统民居的环境布局及建筑特色九、皖南古村落规划特征浅析十、泾县境内两座各具特色的宗祠十一、章渡老街“吊灯阁”的启示十二、徽州传统民居聚落空间观十三、皖南民居夏季热环境实测分析十四、天人合一的建筑之道——简析咏芬堂建筑特色十五、三河镇古民居之印象十六、皖南民居诵清堂研究十七、浅析徽州民居的特殊空间——天井十八、徽州济阳江姓的发展——以歙县江村为例十九、中国古代建筑中女性空间的演变及限定二十、演进中的村落空间文化——一个民族村落空间保护与发展的积极思考二十一、传统聚落类型的生态技术运用第二篇徽州文化及建筑艺术一、皖南民居中的“三雕”艺术二、承志堂中的一件装饰木雕的考证与赏析三、徽州古民居彩画的艺术功能四、徽州的建筑彩画艺术五、屏山光裕堂特色分析六、建筑装饰——徽州木雕艺术七、一种值得研究和开发的传统饰面材料——泾川花砖八、中国古建筑绘画与现代仿古建筑九、木构建筑文化传承与建造技术的表现启示第三篇徽州建筑保护与更新一、皖南古民居现状保护及开发利用二、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安徽东至尧渡老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三、三河镇传统街区的格局与古建特色分析四、对皖南古民居原真性保护的思考五、皖南古建筑保护与利用模式六、水乡古镇——三河更新保护规划的联想七、城市建设不能喜新厌旧第四篇新徽派建筑创作实践一、新徽派建筑初探二、传统居住建筑在当代三、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的原则研究四、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五、徽风·徽韵·徽情——新徽派建筑创作实践六、皖南传统民居生态系统分析七、传统建筑风格在现代住区设计中的运用
可以参考下面:1.论业余足球中个人能力的培养2.论足球传球技术的动作分析与实战应用3.论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技术因素对其自身未来发展的影响4.论足球运动员的身体训练及其实战方法
1,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中国人是否适合踢足球。2,各大联赛之间风格对比分析。3,中国大学生足球的发展方向。4,论跑步方式决定球感问题。(先进的方式是用整个脚掌着地,落后的方式是前脚掌着地)5,从阵型的发展,看足球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