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学工作领域中,新闻编辑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新闻编辑工作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编辑方面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广播新闻编辑的基本功
广播媒体作为党的新闻事业中一部分,是党的宣传舆论阵地和喉舌,同时也是政府联系和沟通人民群众的桥梁。广播新闻编辑在选稿与修改稿件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准确选择新闻稿件。严把新闻质量关。广播新闻编辑的重要职责是每天要综合处理来自本台以及其他 渠道 的稿件,针对这些观点各异、角度多变、质量参差不齐、时效或快或慢的稿件,对其政治、思想、事实、价值等内涵作出准确评估,再决定取舍,并加工裁剪、筛选出好的稿件,汇编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可听性强的精神食粮。下面,结合笔者的工作 经验 。谈一谈广播新闻编辑的选稿和改稿中的一些技巧。
一、选稿的标准
一是要正确把握新闻舆论导向。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说,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又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新闻宣传工作的首位,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更加自觉主动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这一论述科学、准确地概括了舆论导向与党和国家事业的关系。党的新闻工作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必须始终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视导向为生命,把正确导向放在首位,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唱响时代主旋律,大力弘扬符合时代发展特征、体现社会进步要求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使之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必须站在社会主义的立场上去观察新事物,认识新事物,发现新事物,一切报道都要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健康发展;必须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舆论导向作用,用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来引领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为党和人民服务。因此,广播新闻编辑在选稿编稿过程中,要严把政治标准和新闻标准,选择新闻稿件首先要从政治上着眼,正确地把握好新闻的舆论导向。
二是要紧扣主题,满足受众的需求。
新闻媒体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也要想方设法在贴近受众上下功夫,满足受众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视听兴趣、欣赏水平也发生变化,人们不仅有对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需要,还逐步加大了对经济、政治、 文化 等方方面面大量信息的需求。因此,贴近受众,满足受众需求,不仅要在衣食住行上做 文章 ,更重要的还是要贴近受众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为受众提供与时代紧密联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例如,为满足听众的需求,从2006年起,我台在一些时段的新闻节目中,适当增加股市信息、金融知识简介等小栏目,以此增进节目的可听性,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从而提高了新闻节目的收听率。
三是要突出特点,发挥优势。
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广播新闻编辑应突出广播特点。充分发挥广播的优势。树立本台新闻节目的个性。办出自己的特色。电台的新闻节目设置比较多,每一个时段都有不同的节目方针和内容要求。广播新闻编辑除了要根据本台宣传报道计划的要求去筛选稿件外,还要追踪社会 热点 ,把住群众的思想脉搏,重视服务,关注民生,贴近生活,突出不同时段的新闻节目的特点,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各个节目的特色。
此外,广播新闻编辑还应特别注意发挥广播电台的声音优势。尽量采用录音报道、现场报道等灵活多样的报道形式,通过运用各种典型声响实现新闻信息的最佳传播。
二、改稿的技巧
支撑广播最基本最直接的表现符号是声音,广播新闻又称音响新闻。广播的这一特性,要求广播新闻编辑必须成为一名熟悉声音符号,并成为自如驾驭它的能手。 教育 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广播稿如果写得不清楚,不明白,就会为听众设置障碍,使听众一楞。如果一揣摩,下面的话就滑过去了,整个收听过程就乱了套。因此,广播稿不但要用眼用手写,还要用嘴用耳朵写,放在嘴上去读,去检验。”作为广播编辑,应当“竖起自己的耳朵改稿”,编辑出适合“听”的稿子。那么,怎样才能编辑出适合“听”的稿子呢?
1、多用双音节词和通俗易懂口语。方便听众收听。
双音节的词有两个音节组成,读起来节奏感强,易于听觉辨认。单音词。音波短,音感低,加之与双音节词的不易搭配,多数会影响声音的协调和可听性。此外,一些书面语,如“日益”,为了让听众听得清楚,最好改成“一天比一天”或“越来越”,使人一听就清楚。
2、把文言或半文言的词改成白话。
文言或半文言的字或词在广播稿中出现,听起来不舒服。如“分赴各乡、村挂职的50名干部均系自己报名申请……”,在广播稿中,编辑可把“分赴”改为“分别到”,“均系”改为“都是”。这样既好念。也易听。这类词语还有很多,稿子常见的有“数日、故里、致函”等,广播稿中可改为“几天、故乡、写信”。
3、注意不要用同音不同义的字、词。
“近”和“进”,音同义不同。广播里说“他们走近了熊熊燃烧着的高炉旁边”,听众会产生疑问“走进”?如果改写成“他们走到熊熊燃烧着的高炉旁边”,就不会造成误解了。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同音不同义的字或词,如果把这些词写在纸上,人们可以观其形而辨其意,但由于广播只传音不传形,如果用得不当,就容易造 成语 意不清,甚至引起听众误解。地方台的编辑。大都是以讲地方方言为主,要避免在广播稿中使用同音不同义的字和词,除了在编辑中要认真注意外,平时还要多掌握一些普通话语音知识。因为有些词用地方方言讲出来并不同音,而用普通话说才同音的。
4、尽量不用简称。
人们在交谈时经常使用一些简称,但在广播中就不能滥用简称。简称从它产生到听众普遍理解其全部意义。有一个过程。广播在使用简称时,一定要注意这个简称是否已被大家接受了。那些尚未被听众广泛认可的简称不要在广播里出现,否则听众就会摘混。
5、要少用代词。
报刊上的报道,人名、地名等一般只要出现一次就行了,而作为广播就不行。因为听广播,听众处在被动地位,有时听了后面没有’听到前面,而且声音的传播是稍纵即逝,人名、地名听一遍未必能听清,即使听清了也未必能记住。如果广播只在开头用了人名或地名,后面就用“他”“该单位”等来代替,就会使听众搞不清楚。所以,广播编辑在编辑时,要有意识地把人名、地名和关键词语作适当的重复,加深听众印象。帮助听众听清听懂。
6、注意文字的简练。
空话、套话。不合时宣的抒情,多余的解释,都要毫不吝惜地删掉。
7、要少用长句或者倒装句。
长句结构复杂,进展缓慢,不适合给人听,如果 句子 太长,会使听众听了后面忘了前面,影响收听效果。而短句,结构单纯。简洁明白。通顺流畅,易记、易懂。在广播稿中遇到长旬,编辑应该注意把它改成几个短句。一些倒装句念起来拗口。听起来别扭。如果编辑遇到这类句子,也应作合理调整,把它改成陈述句。另外,复合句尽可能改成简单句,欧化句也要改成符合我国习惯的句式。
要编辑出适合“听”的稿子,广播编辑除了应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语言文字水平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口播能力,只有“用耳朵去听去写,在嘴上去读,去检验”,编辑出来的稿子自己读了觉得顺畅了,听众才能听得轻松明白。
论新闻编辑的职业素养
摘要:新闻编辑工作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一份刊物,特别是一份党刊,宣传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是它的一项基本任务,这些能否准确地得到体现,关键要看编辑;记者的劳动能力否得到最佳的体现,同样要看编辑;广大读者的愿望能否最大限度地得到反映,还是要看编辑;党刊办得是否出彩,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编辑。所以,编辑职业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闻编辑 职业素养
当今社会,新闻报道逐渐成为人们与外界沟通、联络、表达主张的主渠道,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辨别是非、判断真伪、支配言行的重要依据。新闻编辑的价值判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大众的思想意识,改变或重塑人们的价值观,他们的职业素养可能会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小至个人,大到地方甚至国家利益。新闻编辑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保持优秀的职业素养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业内人士通常把新闻编辑工作看成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总指挥”与“总设计”,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集大成”和“总把关”,是对新闻素材的“再认识”和“再创作”。面对越来越庞大的海量信息和越来越多的同质新闻,新闻编辑策划、整合、取舍新闻的能力和作用,以及各项沟通协调能力都显得越来越重要。新闻编辑应该具备和保持以下职业素养:
一、新闻编辑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职业道德是新闻编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要求新闻稿件真实、公正、及时,就得要求新闻编辑有事业心、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要兢兢业业,精心编稿,一心扑在工作上。新闻编辑不能保守,要敢于创新,支持记者写好稿,努力贴近读者需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紧紧跟上时代步伐。更不能因为经济上的诱惑而丧失做一个新闻编辑应有的职业道德感。
新闻编辑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弘扬主旋律,大力宣传健康、先进的思想文化,坚决反对和抵制思想文化市场化、自由化和庸俗化、片面追求报刊“卖点”的错误倾向。要防止干扰主旋律,以致产生消极影响。新闻编辑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和事业观,保持和发扬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要做到不搞特殊,不谋私利,自觉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腐蚀,反对“有偿新闻”等不正之风。新闻编辑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做到诚实、公正、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担负起宣传政策、反映社会、引导舆论、传播新闻、介绍知识、开展监督的社会责任,才能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宣传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新闻编辑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
编辑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编辑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注意时刻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即要认真、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政治敏锐性、政治洞察力、政治鉴别力,学习国家相关方针、政策、法规,增强政治敏锐性,遵守政治纪律和编辑纪律。作为一名现代编辑要树立崇高明确的编辑理想,注重编辑质量,强化精品意识,多出精品服务社会。
由于编辑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编辑人员还必须有强烈的“把关”意识。编辑人员不仅是报纸编辑出版的前期“设计者”,而且是中期“组织者”,同时也是最后“把关者”。他们既要把政治关,又要把事实关,还要把文字关。无论什么问题和差错,如果说在前面各个环节出现后还有人帮助纠正的话,那么只要通过了编辑这一关就无可挽回了。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在思想上,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不断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特别是在有关政治的新闻报道时,政治的敏感性更是不可缺少,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
三、新闻编辑应具备较高的新闻策划和重组水平
新闻编辑员应该具备对信息进行预先组织和重组的能力。预先组织,就是新闻策划。新闻编辑员要想具备新闻策划能力,必须在日常工作中重视信息的挖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编辑的选题策划本质上是基于科学技术发展信息、市场信息等众多信息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只要能用信息的眼光去感受、理解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生活方式、市场变化等各个方面的现象,选题策划就有了用之不竭的源泉。信息重组,即编辑的“改稿”工作。对于空洞无用的事实,编辑要对其进行删减,以保证稿件的精练。对于内容较浅的稿件新闻编辑员就应该对报道内容进行从而达到主题的深化。新闻编辑员应把好稿件导向关、事实关,除此之外应下功夫钻研编辑业务,努力提高专业水平。
四、新闻编辑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
新闻编辑应该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在编辑工作中游刃有余。编辑应该比记者“高出一筹”,否则,他对收到的稿件就很难把握好,既不能发现稿件的问题(这里指的主要还不是一般的疏漏),也难以使稿件的内容得到升华、形式得到完善。我们说编辑应具有“点铁成金”的本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要求。另外,由于所处岗位不同,编辑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等,一般也要强于记者。这就决定了编辑对记者的稿子进行加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编辑修改稿件,涉及的方面很多,如订正事实、深化主题、润色文字等,长期以来大家都一直是这么做的。但是,一些很有经验的编辑近年来在加工稿件时,又有一些新的尝试,比如,为了深化新闻稿件的主题,他们并没有对原稿进行大增大减、大涂大抹,而是采用在文前或文中加插“编者按”的形式;为了使稿件增加一点文采,编辑只是在适当的地方写上几笔自己经历的事情,或者增加一点历史文献的相关资料,等等。
五、新闻编辑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
新闻编辑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新闻编辑对学科专业知识不能浅尝辄止,应该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对稿件中存在的错误和问题及时察觉。专业水平还表现在新闻编辑发现重大选题的政治敏锐性与娴熟的写作表现技法上,要从社会众多纷纭的复杂现实生活中提取能宣传人民、教育人民的素材,并能把选取的题材以新颖独特、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以适应新闻编辑工作的需求。要不断提高新闻编辑员对新闻信息的敏感性,“所谓对新闻信息的敏感性,就是指编辑在面对众多的信息材料,能够从中及时发现有报道价值的新闻或者能够及时从纷繁复杂的新闻现象中梳理出清晰的新闻线索,这种敏感性实质上是作为编辑主体对事物的一种正确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既是以往经验的深厚累积,也是通过刻苦学习和大胆实践而逐步形成的。
新闻编辑的职业素养,不仅事关新闻报道质量的高低与读者的认可度,更关系到新闻队伍实力、尊严乃至生存问题。必须不断提高新闻编辑的职业素养,培养和造就一支思想过硬、专业扎实、真抓实干的高素质新闻编辑队伍,以适应新时期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舆论环境,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新闻学虽然已是一级学科,但它语言文学的性质没有变。目前,我国学科分类仍将它归入文学门类,被视为人文科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体育新闻传播手机媒体影响思考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而技术的进步让手机的功能不断增加,除去发简讯、打电话等基本功能外,手机的功能更加趋向于娱乐化。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手机媒体发展初期就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21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之骄傲、兴奋的一件事——申奥成功,北京成为举办第29届奥运会的城市,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传播工具,在第一时间将此讯息带到了中国人的耳边。
关键词:手机媒体;体育新闻;传播;影响
一、前言
如今社会资讯高速发展,人们获取资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较之报纸、广播、电视、网路等其他媒体,具有互动性强、资讯源内容多样、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传播形式多样等特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观念的增强,手机媒体的便携性打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使人们能随时随地接收具有文字、图片、声音、视讯的新闻,从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手机媒体的广泛使用给体育新闻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下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二、手机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
一手机媒体化
据中国网际网路络资讯中心释出的《第27次中国网际网路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亿。另据中国经济新闻网报道,截至2014年,全国行动电话使用者达亿,普及率为,手机使用者的增加大大促进了手机媒体的发展。例如,就当代大学生而言,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天有70%的时间都在使用手机。大学生基本都通过手机来获取外界资讯,每天在手机上浏览新闻、看视讯、收看直播、关注微博等,一步一步地成为“手机党”、“低头族”,这些调查研究表明手机已经高度媒体化。
二手机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特性相契合
手机媒体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有着传播与更新速度快的优点,并且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正好与手机媒体的特征相契合。由于体育具有竞技性质,人们往往希望能在第一时间观看到体育比赛。但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不能守在电视、电脑前观看体育比赛。手机媒体的发展打破了这一限制,现在一个NBA球迷如果要选择观看一场NBA篮球常规比赛,更多地会选择开启手机,登入新浪、风云直播等网路平台观看比赛,真正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的观众已经不多了。手机媒体的便携、可移动性正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欣赏比赛的需求,手机媒体的时效性与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正好完美契合。
三、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体育新闻语言的改变
体育运动本身具有专业性、竞技性等特征,对部分观众而言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的体育事业受到普遍关注,直接促进了体育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新闻播报正逐渐以准确、简练、具体、快速、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报道,更多地使用大家熟悉的语言来进行体育新闻传播。据笔者了解,在80年代,篮球赛的播报更多地存在于各个体育院校中,直到后来,各种篮球比赛正式进入电视直播,才慢慢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最开始,人们并不怎么了解篮球比赛的过程以及篮球比赛的规则。如今,由于手机媒体简洁易懂的播报方式和体育语言的通俗化,使篮球成为最受大众关注的体育运动专案之一。可见,这种新闻语言的改变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手机媒体提升舆论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手机媒体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传播者与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互动。使用者在收看体育节目的同时,可向平台传送自己的观点,与体育爱好者进行交流,特别是当下QQ、微信、部落格、微博的发展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笔者作为一名资深的体育迷,经常在微博上与广大体育迷进行交流互动。每逢较大的体育赛事,微博首页会以最快的速度传播赛事情况,广大体育爱好者便能在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观赛体验。在激动的时刻表露喜悦,在沮丧的时刻发泄不满,在喜欢的运动员或球队输了的时刻吐槽,和大家分析失败原因,在支援的球队不负众望获得冠军的时刻分享欣慰和无比激动的心情。再加上如今体育直播、转播中,直播员为增加收视率,也会以有奖竞猜、上墙等形式,或者发表一些自己幽默的观点来达到互动效果,从而促进体育新闻的传播。
三手机媒体使新闻进入融合及整合式传播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传统新闻媒体与新兴媒体正在逐渐融合。中国手机网民的不断增加、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很大一部分“手机党”、“低头党”通过手机媒体来获取新闻资讯。传统媒体在这一状况下,为了谋求发展不得不与手机媒体进行融合。例如,报纸行业。新兴媒体的发展给传统报纸行业带来的冲击是最大的,使用者能在各大手机新闻媒体上获取报纸上的各种资讯,这就使人们购买报纸的需求减少。为了寻求报纸业与手机媒体进行融合发展的整合式传播道路,手机报应运而生。
四、结语
手机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传播速度快、方式灵活、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逐渐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主流方式。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状况,体育新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是必然趋势。在这一条件下,新兴媒体以自身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逐渐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主流,在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
参考档案:
[1]谭秀湖.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J].编辑学刊,201401:83-86.
[2]朱志锋.移动终端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505:203-204.
[3]吴红梅.手机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前景分析[J].新闻爱好者月刊,201022:33-34.
二:新媒体下新闻传播创新模式思考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新闻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传播方式逐渐地变更、创新,让人民感受到了新闻的传播力量和亲民性。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我们只有紧跟时代潮流,改变原有的新闻传播模式,才会有效并优质地传播新闻,使新闻内容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支援。笔者对当前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拓宽新闻传播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如今,电子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网路成了人与人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许多人还会通过新媒体对新闻内容进行了解与传播,将重要事件或是舆论讯息传递给更多的人,这种方法相对于以往的纸质传播,广播等更为便捷。但是若想让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更加大众化及普遍化,就需要对新媒体进行了解,对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创新,使新闻能够及时有效地传播。
一、关于新媒体
一新媒体的特征
当前背景下的新媒体顺应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人们不用通过大量的时间去完整的阅读资讯。在现代化的生活中,新媒体已经成为资讯传播的主要途径,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变得零碎,但新媒体可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它可以使人们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娱乐。通过手机获取新闻资讯是最便捷的一种方式,如今网路资讯的划分越来越详细,人们关注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它满足了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心理需求。
二新媒体的优势
新媒体以“新”字作为代表,它与传统媒体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它的传播速度快,资讯量较大,传播的内容更为丰富,实效性、储存性以及选择性都是最强的,它的语言要素多种多样,带给人们更多的新鲜感以及趣味性。其次,新媒体传播的途径较多,我们使用的QQ、微信、微博上每天都会更新讯息,人们再也不用守在电视机旁等待新闻了。最后,新媒体的互动性强,每条播出的新闻,人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新闻后的网友留言版块分享给更多的人。
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新闻的实效性增强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及优势之一就是新闻的实效性增强。在以传统媒体为主要传播渠道的时代,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途径是报纸,广播以及电视新闻,但报纸的出版或电视新闻的播出时间与人们收到资讯的时间存在差异,所以大多数人看到的新闻都是前一天发生的事情,也有一些人看到的新闻已经是经过处理的或是新闻事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说,报纸以及电视新闻的实效性相对较差。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装置连线到网际网路获取新闻资讯,从而可以获得实时释出的资讯,提高了新闻的实效性。
二新闻的互动性增强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时代,新闻是单向传播的,不具有互动性,人们只作为新闻的接收者,没有办法对接收到的新闻进行评论。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电子科技产品的进步,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的互动性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在很多新闻下,都留有大面积的空白处让人们进行留言点评,发表个人的观点和意见,让读者与读者进行互动,同时也让读者与撰稿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新闻的互动性推动了正确观点的传播和整个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还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新闻传播的全媒体化
传统媒介传播的主要方式是文字、图片和声音,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逐渐走向了全媒体化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文字,图片和声音转化为视讯和影像呈现出来,这种新闻增加了趣味性,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促进了新闻的广泛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电脑等电子科技产品都成为了新闻传播的媒介,它们与传统的媒介方法相结合,丰富了人们的阅读形式,拓宽了人们的阅读渠道。
四新闻传播的全时性
在传统的媒介传播时代,新闻的传播具有一定的频次,人们无法随时随地接收到新闻内容,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具有全时性,任何地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新闻都会传播到网际网路上,人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新闻内容,这也弥补了传统媒介时代新闻释出较慢,时间较长等缺陷。
三、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一将自媒体纳入新闻报道中
自媒体是指民众自己对于娱乐的追求,将自发拍摄的作品传到网路上,争取到较多的点选率和播放效果的微视讯,这也是当代背景下时代潮流的一种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可以通过自媒体的方式开设专门的板块,对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进行跟踪报道,也可以将这类新闻释出在其他相关板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新闻的价值和人们的关注度,还可以促进自媒体的蓬勃发展。
二报道有价值的新闻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内容呈现出了同质化特点,为了使读者的反应更大,新闻的影响更大,部分新闻编辑开始使用某些手段将新闻内容夸张化,导致新闻内容严重失真,影响了新闻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今新闻传播方式的创新要反其道而行,坚持报道的深入性以及真实性,给社会传递更多的真实新闻和正能量。记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要注重了解新闻事件的整个经过,挖掘出新闻中最值得人们去思考的内容。
三新闻释出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相契合
如今,社会朝着快节奏的发展方向不断迈进,新闻的释出量也逐渐增多,这给人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负担,人们寻找新闻变得困难,新闻的数量增多导致人们不能够了解所有新闻的内容,所以新闻的释出要与读者阅读习惯相契合,在释出新闻时,首先要对新闻进行分类,方便读者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其次释出的新闻内容应简洁明了,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内容;最后在新闻的最底端要附上与上述新闻相关的新闻连结,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方便。
四、总结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这些传播模式将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我们要对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模式和创新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只有不断地深入到新闻内容本身,不断地把握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模式的特点,才能找到更具有创新性的新闻传播模式,才能使新闻传播效益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袁敬舒.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J].新闻研究导刊,201505:57+144.
[2]高颖.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主体[J].西部广播电视,201517:20.
[3]杨东伶,徐文静.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J].新闻战线,201510:24-25.
一、引言人是意识能动的主体,是实践的存在。人类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各种条件,从而实现自己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作为人类实践活动之一的媒体也应该体现人的真正存在,媒体自由作为一种理念,是指媒体的行为不受外在力量的强迫压制,出于本心而采取的行动。自由精神是媒体伦理精神的重要内容:“自由出版物的实质,是自由所具有的应用的、理性的、道德的本质。”梁启超也曾说:“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此三大自由者,实惟一切文明之母,而近世种种现象皆其子孙也。”媒体自由理念的形成,是和人的本质相吻合的。媒体自由,体现了媒体工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内在于自由理念之中的价值合理性与伦理道德责任渐被人们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工具价值渐备受推崇。在当今社会转型阶段,为经济利益所驱使的媒体,忘记甚至抛弃自身的伦理道德责任,背离了真实的媒体自由,由此新闻伦理道德的命题摆到了我们的面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重申媒体自由的伦理意蕴,重构真正的媒体自由。二、媒体自由失范表现媒体自由,象征着媒体主体独立地位的获得。鉴于此,任一媒体都要“自由地、平等地、公开地和无所畏惧地服务于全体人民”,但是媒体组织及工作者,不能假借“自由”名义来侵犯被报道者的权益。时下,某些媒体组织及人士为经济利益所诱惑、征服、驱使,背弃自由的初衷,媒体自由已经不再坚持原真意义上的自由价值取向,已经出现失范现象。1.人生价值观引导背离在市场理念的指导下,媒体自由迅速扩张,其价值导向也出现背离现象。无所顾忌地追求“娱乐化”、“刺激性”,追求把新闻事件做得所谓“好玩”的倾向。有舆论导向功能的媒体应该引导人们关注并反思社会现实问题,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端正人生目的,积极探寻人生价值,这样媒体在价值导向上才避免走向媚俗与庸俗。媒体在自由理念的这一外衣下,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媒体,成了一个只能满足受众感官刺激的工具,缺乏思想内涵与审美品位,“真、善、美”从精神家园的高峰堕落为看得见的感官刺激享受。再有,刺激、好玩的信息也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珀杜大学研究生格伦·斯帕克斯也认为,电视暴力使社会失调,尤其是儿童中的失调成为可能。霍勒斯·格里利撰文批评传媒娱乐化的反面教化:“《便士报》热衷于蛰伏在社会内部恶魔般的欲望煽动点火,他们也许不会被指责犯有谋杀罪。但是,他们的的确确是犯了制造谋杀者这种更恶劣的罪行。”一些媒体逐渐失去了道义评判能力及社会责任感,因此饱受社会批评。有的媒体打着“受众有这个需求”的招牌,为所欲为,以此做文章来招徕受众,吸引眼球,提高关注度和收视率,很不道德。在这一过程中,媒体失去了同情心、责任心、道德心,让有良知、有道德责任感的民众很是反感。其实,“一个职业化组织,当然是以为公众服务为趋向。这种‘服务’,不能以专门组织自己利益为基础,但也不是自己的‘顾客’要什么就给什么,而是基于他们的需要。”伦理道德要求媒体对受众合情合理的需求要满足,不合情不合理的需求绝不能迎合,还要做好批评和引导的工作。所以,媒体应本着为民众负责的态度,绝不能忽视它对民众的教化功能和舆论导向功能。对于新闻机构和从业者,要记住的是,对媒体职业要有最诚挚的道德责任感和合乎伦理的媒体事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体事业。在商业气息浓厚的社会,媒体工作者既要有对职业的忠诚度,也要有提高的自身素养自觉强化新闻伦理道德的理念,深刻意识到自己的伦理选择对社会、对他人、对受众的重要意义所在。2.媒体权力营私自由的媒体是民意和官方的双向代言人,可以代表民意说话,也可以代表政府发言,媒体所具有的双重身份,使得媒体具有非常大的话语权,为此需要有效监督,否则可能变成一种腐败权力,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某些媒体机构及从业者把媒体当成他们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于是以公共话语权寻租的活动也出现了。(1)商业广告盛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媒体被推向市场,于是许多媒体认为自己面临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的两难抉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媒体在运营方式方法上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商业化取向,这也是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但是某些媒体的做法值得商榷,比如商业广告的盛行。商业广告是广告主支付给媒体一定数额的金钱,为达到招揽大众、吸引大众的目的,或提高自己品牌的知名度、或扩大自己品牌的影响力,借助依附媒体以吸引尽可能多地消费者来购买自己的产品。可以说商业广告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在电视剧中插播,在某一档节目中插播,尤其是收视率高的节目或作品之中广告更是泛滥成灾,在商业广告中,广告主对某些特定时段的节目编排有很强的影响力。“商业广告的大显身手表明,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找好了买主,顺利实现了收大于支的经济循环”。媒体为了巨额的广告费,受经济利益所驱使,甘愿去媚俗,甚至造假,比如前段时间某些卫视为某品牌瘦身机做宣传,瘦身机通过甩掉身上多余脂肪,从而达到瘦身效果,后经专家证实瘦身机瘦身不但不可能,而且还有可能会给消费者造成身体伤害。(2)虚假新闻不断伴随着媒体逐渐走向市场,有偿新闻、甚至虚假新闻也应运而生。目前有偿新闻的主要表现是电台、电视台将时段或报纸,杂志将版面按照行业标准核算成具体数额与个人或组织集团进行交易。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媒体工作者收受了他人钱财唱赞歌编写虚假报道的事情,或者以曝光对他人不利的真相要挟勒索钱财,得逞后便厚颜无耻地颠倒黑白。虚假新闻,表现形式为与事实严重不符,无中生有、随意捏造,其本质是一种肮脏的钱权交易,是媒体话语权与他人利益的一种交换。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新闻伦理道德的严重缺失,已不是他个人的问题,由于媒体的影响力之大,对社会、对他人、对受众会产生广泛的不良影响,鉴于此,媒体工作人员要把好传播新闻信息时的伦理道德“关”,由此媒体从业人员“新闻伦理道德”的养成教育问题也进入有识之士的视线,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媒体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滥用自由权利,为话语权力寻租,极大地损害了自己的形象,抛弃了自由理念所赋予的道德责任,无形中也侵害了广大受众的利益,这社会上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当说这是媒体自由进步的副作用。殊不知,媒体的这种话语权来源于民众,这一桂冠是民众授予的,是民众把自己的知情权、说话权等集中起来,交付给媒体。鉴于此,媒体更应有以事实为根据来说话,遵守诚信原则,表达代言民意、关注民生的社会责任。3.人文关怀失位新闻媒体在“人文关怀”正日渐向“受众本位”回归的这一过程中,滑向了媚俗的边缘。在媒体眼中,重要的不是人们的心理状况、行为处境及价值取向引起的社会反思,而是事件本身可能带来可以炒作的猛料,以提高点击率或收视率或关注度。炒作、恶搞、有的甚至超出了道德底线,触及了法律问题,这也增加了群众对媒体的不满意度。在过度的不着边际的炒作、恶搞中,相当一部分媒体失去了应有的社会良知及对人应有的尊重与关心。媒体声称张扬人文关怀,但又总在自觉不自觉中伤害了许多善良、无助和受害的人。媒体过于关注和满足大众需求,而对社会弱势、边缘人群缺乏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边缘群体的边缘化与弱势化。所以,对于大众媒体而言,真正的人文关怀不仅是以受众为本位,而更应当以对受众,尤其是社会的困难群体、边缘群体的人生终极关怀为最终目的,这是真正的媒体自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的应然内涵。三、媒体自由理念重构实际上媒体自由是有伦理的限度的。但现实社会中的媒体自由已经背离它的最初价值意义,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鉴于此,需要重构媒体自由理念。1.客观原则任何时候,客观是媒体机构及工作者坚持的首要伦理原则,也是媒体的生命所在。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客观,即是实事求是。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说:“西哲有言:‘报馆者现代之史记也。’故治此业者不可不有史家之精神。史家之精神何?鉴既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者也。故史家必有主管客观二界,作报者亦然。政府人民所演之近事,本国外国所发之现象,报之客观也;比近事、察现象而思所以抽绎之,发明之,以利国民,报之主观也……主观之所怀抱,万有不齐,而要之以向导国民为目的者,则在史家谓之良史,在报界谓之良报。”当今社会,媒体故意歪曲事实甚至隐瞒事实的情况时有发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不满。李大钊曾说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所以在新闻报道方面,严格说来媒体组织与媒体从业者都必须具有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近几年,每年都评出“十大假新闻”,可见“虚假”性的严重程度。“虚假新闻”的存在,不仅是新闻界之耻,更是整个社会之辱,损害了新闻的基本价值与信誉。著名人士克伊尔安说:“新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载体。假定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时施加其基本的价值预判于其中,任何一个事件都将成为由各种不同的术语重新描述的作品。因此,为了压过其他媒体以确保独家报道而寻求某种对消息的‘合理的更正’是毫无意义的。”从媒体伦理的角度而言,它要求工作者必须学会发现真相、还原真相。可以看出,客观公正报道事实与有偿虚假报道,本质上是势不两立不相容的。但是这一原则的坚持,这关键取决于媒体机构及媒体工作者的道德抉择,因此,媒体机构及工作者的道德责任愈发显得重要。2.正义原则“正义”是一个复合词,是由“正直”与“义气”两词组合而成。“正义”是华夏文化流传千载不衰的正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传统认为正直是为人必备之本,义气是为人必守之节。正义是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是相对邪恶而言的,正义与否的客观标准主要在于其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广大群众的利益。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能否秉持正义和公道,是媒体能否获得支持的关键所在,也是媒体的又一原则,。媒体应当充当代表最广大人民的社会舆论的工具。马克思说:“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揭发招摇撞的职责,在我看来是报刊的首要职责”。媒体要发挥自己的“手术刀”功能,勇敢地时时解剖社会疮痂,以捍卫社会正义,维护社会良好的秩序,为人类的和谐幸福追求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尽自己的一份责任。3.仁爱原则孔子首倡“仁者爱人”,孟子继承和发扬孔子的这一思想,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强调“不忍人”的恻隐之心是一个正常社会人所当具有的德性与品行,当然对于媒体机构及其从业者而言,这更是他们做人的道德准则。媒体追求自由,但是也有边界,所以任何媒体机构不能以“自由”的名义侵犯被报道者的权益,比如对于公众人物也要手下留情,给予他们一定的私人空间,要掌握适度原则,不要侵犯隐私。某明星夫妇之女先天性唇腭裂,部分不良媒体争相高价购买该女囡的照片,有些网站甚至用其他同病女婴的照片以假乱真,来提高自己的点击率,媒体的这种行为根本无恻隐可言,无仁爱可言,深深地刺痛了做父母的心。再如在报道一些社会弱势群体的时候,要保护他们的隐私,维护他们的尊严,不能以自由名义无视被报道者的自尊,侵犯被报道者的利益,也不能含沙射影。比如曾有过媒体记者对于一个举报者做采访报道,本来答应被采访者不会泄露其任何信息,谁知采访稿见诸报端之后,被采访者的姓名、住址一应俱全,结果被采访者为了逃避打击报复,只能背井离乡,一家人过着离散不能团圆的日子。媒体的初衷本是要揭露非法和黑暗、保护弱者的,结果适得其反,伤害了被报道者。所以要对某些媒体机构及从业人员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外在的教化和自身道德的自觉与修养等培育媒体的仁爱思想。4.诚信原则“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古人十分重视诚信问题,视诚信为自己的生命,认为诚信乃立身之本、立人之本、立国之本。* 的老师顾毓琇于96岁高龄时在美国华盛顿饭店赠言朱镕基:“智者不惑,勇者无惧,诚者有信,仁者无敌。”“诚者有信”之外三句分别参见《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顾老活学活用《论语》,添此一句,足见前贤于“诚信”寄望后生之重。诚信是伦理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对于媒体,诚信乃媒体立身之本,没有诚信,也就无所谓媒体伦理。诚实守信既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一。时下,不少媒体有背离诚信原则的报导,或故意夸大或缩小或隐瞒事实或歪曲事实的新闻事件,或非故意导致报道与事实真相大相径庭的例子,甚至断章取义、胡拼乱凑的人物专访稿。诚信作为媒体工作者的道德操守和职业规范,有下列要求:第一,要以诚实的精神,向大众传播真实的新闻事实,以诚实态度面对所采访的人物、事件,有些采访对象出于对媒体的信任和敬仰,向媒体人士提供信息,但要求不要见诸报道,但是媒体人士不顾采访对象的感受,依然我行我素地进行报道,深深地刺伤了采访对象;第二,要以诚信的品质呈现给受众喜欢的高质量的情节内容和高尚的精神产品,从而获得受众认可以提升形象价值;第三,创造精神产品的媒体与作为消费者的受众,需要建立起一种诚信度较高的契约关系。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媒体在揭露事实真相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有些媒体工作者为了取得第一手的新闻资料,置自己的性命于不顾,如很多矿难的报道,也是通过媒体工作者的真实报道,让公众知晓的。这样的报道,既体现着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也是他们诚信原则的体现,有助于社会进步和政治文明建设。总之,现实中不乏道德情操高尚的媒体工作者,但面对不断的经济诱惑,原来坚定的道德信念防线渐被冲垮。因此客观、正义、仁爱、诚信四原则,作为媒体从业者的个体自律有时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健全的行业制度和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发挥强制约束功能。因此,在对待媒体自由变质的这一问题上,德性的力量无法发挥作用的时候,行业法规、法律法规才具有真正的规范作用。四、结语健全的道德人格,高水平的道德修养是一个媒体从业者最起码的入门资格。1904年普利策在《北美评论》上撰文指出:报人应怀抱崇高的理想,并负有急公好义的使命,对本身所触及的问题具有准确的知识和最真挚的道德责任感,以造福大众为目的,不应屈从于商业利益或任何个人权力。汕头大学胡兴荣教授给予很高的评价:“本文的立论立足于报业的社会功能,强调了报人的社会责任,被誉为新闻伦理的奠基之作。”凸显了媒体自由伦理中的社会责任,强调了媒体对社会的道义责任。媒体工作者要行使好党和人民给予的“传播权”,发挥好自己的放大作用,媒体工作者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精神情操和道德修养,这才是扩大自己影响力的根本所在,也是受众的最终认可。媒体自由是其正当的权利,但是媒体也要注意自由是否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这是媒体在追求所谓的自由时应当深思的一个问题。所以,媒体对自己应有一个正确的社会定位,即客观、正义、仁爱、诚信,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媒体自由,才是媒体所真正追求的自由。
只要谈到假新闻,没有哪本书不谈这个案例,找了很久才找到这个原文,贴在这里,供有兴趣的人研究。JIMMY'S WORLDJanet CookeWashington Post Staff WriterSeptember 28, 1980; Page A1Jimmy is 8 years old and a third-generation heroin addict, a precocious little boy with sandy hair, velvety brown eyes and needle marks freckling the baby-smooth skin of his thin brown nestles in a large, beige reclining chair in the living room of his comfortably furnished home in Southeast Washington . There is an almost cherubic ex
我的父母来自于农村。他们的一生很平凡,没有享过多少福,因家庭条件的原因,早年就退学了,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在外人眼里,他们是那样平凡,可在我心中,父母是我生活的全部。我爱他们,就像他们爱我一样。我的母亲在木匠家帮他们打磨家具,每天早晨7:10就去上班,一直干到中午12:00回家,下午1:00再去,傍晚7:00才回来。天天打磨家具时间长了手就裂纹了,看到妈妈的手,我的心就像针扎似的痛。我的父亲在一家印发厂干活,爸爸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不敢休息,看到爸爸疲惫的身影,我的眼中就总有泪花在闪烁。就在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报答父母的方法。1,在父母烦躁的时候我可以给他们唱唱歌跳跳舞2,在父母工作完回家后为他们打一盆洗脚水为他们洗洗脚3,在父母无聊的时候为他们讲讲笑话4,把零花钱攒着到父母亲的节日时为他们买一份礼物5,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以上这五条是我目前想到报答父母亲的方法。岁月不等人。我长一岁,父母就老一岁。父母真的十分不容易,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趁早报答父母
去看下(新闻传播科学)吧,文献都是免费下载的
假新闻《吉米的世界》原文及译文:
JIMMY'S WORLD
吉米的世界
Janet Cooke
珍妮·特库克
Washington Post Staff Writer
华盛顿邮报撰稿人
September 28, 1980; Page A1
1980年9月28日
Jimmy is 8 years old and a third-generation heroin addict, a precocious little boy with sandy hair, velvety brown eyes and needle marks freckling the baby-smooth skin of his thin brown arms.
吉米现年8岁,是第三代海洛因依赖者,一个早熟的小男孩,有一头沙质的头发,一双棕色的眼睛和针尖,使他瘦削的棕色手臂上光滑的皮肤发亮。
He nestles in a large, beige reclining chair in the living room of his comfortably furnished home in Southeast Washington . There is an almost cherubic ex
他穿着一件大米色的躺椅,躺在华盛顿东南部舒适舒适的家中的起居室里。他谈起生活——衣服、金钱、巴尔的摩黄鹂和海洛因时,在他那张圆圆的脸上几乎有一种无邪的爱。他从5岁起就上瘾了。他的双手紧握在脑后,华丽的跑鞋装饰着他的双脚,一条条纹艾佐德T恤挂在他瘦瘦的身躯上。“真糟糕,不是吗,”他对最近来访的记者夸耀道。我买了六个。”
Jimmy's is a world of hard drugs, fast money and the good life he believes both can bring. Every day, junkies casually buy herion from Ron, his mother's live-in-lover, in the dining room of Jimmy's home. They "cook" it in the kitchen and "fire up" in the bedrooms. And every day, Ron or someone else fires up Jimmy, plunging a needle into his bony arm, sending the fourth grader into a hypnotic nod.
吉米的世界充满了毒品、快钱和他认为两者都能带来的美好生活。每天,瘾君子们都会在吉米家的餐厅里,随便地从他母亲的同居情人罗恩那里买海瑞恩。他们在厨房里“烹调”,在卧室里“点火”。每天,罗恩或其他人都会向吉米开枪,用一根针扎进他瘦骨嶙峋的手臂,让这个四年级的学生打瞌睡。
Jimmy prefers this atmosphere to school, where only one subject seems relevant to fulfilling his dreams. "I want to have me a bad car and dress good and also have me a good place to live," he says. "So, I pretty much pay attention to math because I know I got to keep up when I finally get me something to sell."
吉米更喜欢这种氛围,而在学校里,只有一个主题与实现梦想有关。他说:“我想拥有一辆糟糕的车,一件漂亮的衣服,还有一个好的住处。”所以,我非常关注数学,因为我知道当我最终得到一些东西要卖的时候,我必须跟上。
Jimmy wants to sell drugs, maybe even on the District's meanest street, Condon Terrace SE, and some day deal heroin, he says, "just like my man Ron."
吉米想卖毒品,甚至是在这个地区最卑鄙的街道,康登台东南部,有朝一日还想卖海洛因,他说,“就像我的男人罗恩一样。”
Ron, 27, and recently up from the South, was the one who first turned Jimmy on."He'd be buggin' me all the time about what the shots were and what people was doin' and one day he said, 'When can I get off?'" Ron says, leaning against a wall in a narcotic haze, his eyes half closed, yet piercing. "I said, 'Well, s . . ., you can have some now.' I let him snort a little and, damn, the little dude really did get off."
现年27岁的罗恩,最近从南方来,是第一个转向吉米的人。“他会一直盯着我,看那些镜头是什么,人们在做什么。”有一天,他说:“我什么时候下车?”罗恩说,靠着一堵麻醉的雾霭,他的眼睛半闭着,却在刺穿。我说,好吧,S。“你现在可以吃了。”我让他吸了一口,该死的,那个小家伙真的下了车。”
Six months later, Jimmy was hooked. "I felt like I was part of what was goin' down," he says. "I can't really tell you how it feel. You never done any? Sort of like them rides at King's Dominion . . . like if you was to go on all of them in one day.
六个月后,吉米上钩了。”他说:“我觉得自己是事情的一部分。”我真的不能告诉你感觉如何。你什么都没做?有点像他们在国王的统治下骑马。…就好像你要在一天内完成所有的任务。
"It be real different from herb (marijuana). That's baby s---. Don't nobody here hardly ever smoke no herb. You can't hardly get none right now anyway."
“它和草药(大麻)真的不同。那是婴儿S。别让这里的人几乎从不抽药草。无论如何,你现在一个也得不到。”
Jimmy's mother Andrea accepts her son's habit as a fact of life, although she will not inject the child herself and does not like to see others do it.
吉米的母亲安德里亚把儿子的习惯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尽管她自己不会给孩子注射,也不喜欢看到别人注射。
"I don't really like to see him fire up," she says. "But, you know, I think he would have got into it one day, anyway. Everybody does. When you live in the ghetto, it's all a matter of survival. If he wants to get away from it when he's older, then that's his thing. But right now, things are better for us than they've ever been. . . . Drugs and black folk been together for a very long time."
“我真的不喜欢看到他火冒三丈,”她说。但是,你知道,我想他总有一天会喜欢的。每个人都有。当你住在贫民区时,一切都是为了生存。如果他长大后想摆脱它,那就是他的事了。但现在,事情对我们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毒品和黑人在一起很长一段时间。”
Heroin has become a part of life in many of Washington's neighborhoods, affecting thousands of teen-agers and adults who feel cut off from the world around them, and filtering down to untold numbers of children like Jimmy who are bored with school and battered by life.
海洛因已经成为华盛顿许多社区生活的一部分,影响到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和成年人,他们感到与周围的世界隔绝,并过滤到无数像吉米这样的孩子,他们厌倦了学校生活,饱受生活的折磨。
On street corners and playgrounds across the city, youngsters often no older than 10 relate with uncanny accuracy the names of important dealers in their neighborhoods, and the going rate for their wares. For the uninitiated they can recite the color, taste, and smell of things such as heroin, cocaine, and marijuana, and rattle off the colors in a rainbow made of pills.
在城市的街角和游乐场上,年轻人往往不到10岁,他们的社区里的重要经销商的名字和他们的商品的流行率惊人地精确。对于陌生人来说,他们可以背诵诸如海洛因、可卡因和大麻之类的东西的颜色、味道和气味,并用药丸发出彩虹的颜色。
The heroin problem in the District has grown to what some call epidemic proportions, with the daily influx of so-called "Golden Crescent" heroin from Iran, Pakistan, and Afghanistan, making the city fourth among six listed by the . Drug Enforcement Agency as major points of entry for heroi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Golden Crescent" heroin is stronger and cheaper than the Southeast Asian and Mexican varieties previously available on the street, and its easy accessiblity has added to what has long been a serious problem in the nation's capital.
该地区的海洛因问题已经发展成一些所谓的流行病,每天都有来自伊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所谓“金新月”海洛因涌入,使得美国毒品执法机构六个城市中的第四个成为美国海洛因入境的主要进入点。“金新月”海洛因比以前在大街上所能买到的东南亚和墨西哥品种更为强大和便宜,而且它的易接近性增加了这个国家首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严重问题。
David G. Canaday, special agent in charge of the DEA's office here, says the agency "can't do anything about it because we have virtually no diplomatic ties in that part of the world." While judiciously avoiding the use of the term epidemic, Canaday does say that the city's heroin problem is "sizable."
负责该办公室的特别代理的David G. Canaday说,该机构“不能采取任何措施,因为我们在这个地区几乎没有外交关系”,虽然明智地避免使用“流行病”一词,但他说城市的海洛因问题是“相当大的”。
Medical experts, such as Dr. Alyce Gullatte, director of the Howard University Drug Abuse Institute, say that heroin is destroying the city. And .'s medical examiner, James Luke, has recorded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deaths from heroin overdose, from seven in 1978 to 43 so far this year.
医学专家,如霍华德大学药物滥用研究所所长奥尔斯·古拉特博士说,海洛因正在摧毁这座城市。华盛顿的验尸官詹姆斯卢克(james luke)记录了海洛因过量导致的死亡人数大幅增加,从1978年的7人增加到今年的43人。
Death has not yet been a visitor to the house where Jimmy lives.
死神还没有去过吉米住的房子。
The kitchen and upstairs bedrooms are a human collage. People of all shapes and sizes drift into the dwelling and its various rooms, some jittery, uptight and anxious for a fix, others calm and serene after they finally "get off."
厨房和楼上的卧室都是人体拼贴画。各种形状和大小的人都漂进了住宅和各种各样的房间,有些紧张、紧张、焦虑,他们最后终于“下车”了。
A fat woman wearing a white uniform and blond wig with a needle jabbed in it like a hatpin, totters down the staircase announcing that she is "feeling fine." A teen-age couple drift through the front door, the girl proudly pulling a syringe of the type used by diabetics from the hip pocket of her Gloria Vanderbilt jeans. "Got me a new one," she says to no one in particular as she and her boyfriend wander off into the kitchen to cook their snack and shoot each other up.
一个身穿白色制服,戴着金发假发的胖女人,像针尖一样戳进针脚,在楼梯上蹒跚着,说她“感觉很好”。一对十几岁的夫妇从前门飘过,女孩骄傲地从格洛丽亚范德比尔特牛仔裤的臀部口袋里抽出了一种糖尿病患者使用的注射器。“给我一个新的,”她说,没有特别的人,因为她和她的男友徘徊到厨房煮他们的零食,并互相射击。
These are normal occurrences in Jimmy's world. Unlike most children his age, he doesn't usually go to school, preferring instead to hang with older boys between the ages of 11 and 16 who spend their day getting high on herb or PCP and doing a little dealing to collect spare change.
这在吉米的世界里是很正常的。与他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孩子不同,他通常不去上学,而是喜欢和11岁到16岁的大男孩在一起,他们一天都在服用草药或五氯酚,做点小交易来收集零钱。
扩展资料:
在国际新闻界颇享盛誉的“普利策新闻奖”,历来被认为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它通常授予那些有影响的、报道重大政治和社会题材的“高质量作品”。获得此项殊荣的新闻工作者,可因此踏上通向“名记者”之路。
但是,在1981年,这样一顶桂冠却戴在了一篇假报道的头上。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的调查性报道《吉米的世界》,因报道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市一个八岁男孩吸食海洛因成瘾,而获得1981年“普利策专稿写作奖”。然而好景不长,人们发现这篇生动的获奖作品并非来自采访而纯属作者凭空捏造。1981年4月15日,普利策评奖委员会宣布取消珍坭特·库克的获奖资格,从而开了这桩轰动全美新闻界的大丑闻。
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 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1917年5月29日-1963年11月22日)是唯一获得这个奖项的美国总统。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知网-真真假假的《吉米的世界》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异地重大突发新闻的本地化报道2、浅析报刊专栏评论的创新与发展3、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4、突发性事件报道与社会舆论平稳5、危机传播的界定及媒体角色定位6、"媒介审判"现象研究7、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法律冲突8、探寻传统媒体的"众议"空间9、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10、浅析我国电视民生新闻11、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12、浅析故事化栏目的生命力13、试论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14、"民生新闻"、方言播报形式探析15、故事中的电视-由、《新闻调查》、看中国电视专题片的叙述方式16、浅谈社会新闻编辑的新思维17、从播音员到主持人再到新闻主播探讨三者的素质差异(大陆范围内)18、联系着的人--浅析新闻人物专访中的心理互动19、从车祸现场报道看新闻报道的人性化20、媒体公信力的流失、浅析不良广告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提供一些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的选题,供参考。1、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2、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发布会看新闻传播的审美化3、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4、新闻特写研究5、深度报道研究6、新闻叙事研究7、网络新闻研究8、电视声画面研究 9、电视艺术研究10、电视诗歌散文创作研究11、“超级女生”的广告效应研究12、试论新闻语言的修辞技巧13、试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素质14、试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15、试论媒体语言的“雅”与“俗”16、电视新闻语言研究17、电视广告语言研究18、记者的修养19、论都市报的舆论监督作用20、论报纸的新闻策划21、论都市报的发展趋势22、新闻评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23、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24、媒体报道的大学生形象分析25、网络“暴力”初探26、重大新闻事件的新闻摄影27、浅析电视“选秀”节目28、论网络环境下受众的分化与“博客”网站的兴起29、论“受众意识”在新闻采编业务中的体现30、论“民生新闻”报道中“煽情”的艺术31、论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32、论公益性新闻策划33、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34、主持人的形象塑造35、当代网络言论文风浅析36、真人秀节目形态特征面面观37、电视体育新闻现场报道研究 38、当代中国奥运新闻传播的主要话语问题39、电视讲坛节目的传播学审视40、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关系41、论新闻报道失实42、人物访谈成功因素探析43、舆论引导和新闻报道的关系44、新闻标题的信息含量及审美特征45、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46、从“选秀节目”看电视竞争性复制策略47、报纸要强化品牌意识48、媒体在“华南虎照片事件”中的角色意识49、名牌电视栏目的品牌维护50、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新闻报道51、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52、电视体育节目的人文精神53、传播学层面的思考:《超级女生》热播解析及反思54、从“芙蓉姐姐”现象看网络传播效果55、现代电视传媒的品牌策略56、 谈谈互联网媒体时代的新闻的时效性57、 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58、 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59、 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60、 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61、 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62、 浅谈新闻导语写作63、 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64、 消息中的现场描写65、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66、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67、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68、论报纸的组合报道69、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70、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71、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的多元思考72、报纸品牌个性塑造73、短评的特点和写作74、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75、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76、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77、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78、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79、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80、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81、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82、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83、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84、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85、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86、论后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引导的偏差87、广播电视报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 88、论人文关怀在我国当代经济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89、新时期新闻文体改革研究 90、博客:传统的颠覆还是传统的延续?--从传播学意义上看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91、网络言论的传播与管理92、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93、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能力培养94、因特网与现代传媒格局95、论因特网的传播特点96、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之我见97、互联网对现代汉语实用性的冲击98、互联网媒体时代的网络语言的特点初探99、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负面影响100、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正面影响101、网络媒体公信力的构建102、论广告策划在广告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103、 广告创意理论研究104、 广告诉求理论研究105、 广告对消费观念的影响106、 和谐与冲突——广告传播中的社会问题研究107、 论广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108、 论违法广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109、 论我国广告法规的体系与监管模式110、 我国广告业发展趋势111、 从创意视角分析中国广告与世界广告的差距112、 优秀广告作品的创意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13、 如何看待名人广告114、 论房产广告的文化诉求115、 报刊广告文案创作116、 中国儿童广告的发展趋势117、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118、 网络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分析119、 试论广告创意技巧120、 试论广告写作的方法与技巧121、突发公共事件与媒体报道122、《百家讲坛》——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嬗变123、从《艺术人生》看人生的艺术124、试论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从韩剧的细节设置分析125、试论电视公益广告的人文视角126、关于电视直播节目中“出错”现象的思考127、论民生新闻中的“新闻平衡”128、探析《百家讲坛》兴起原因及启示129、谈《鲁豫有约》与《艺术人生》的异同及启示130、民生新闻的公信力考证131、论新闻访谈的原生态132、从《奋斗》看中国青春偶像剧的新形式133、一个“纸包子” 引起的思考-------试论中国电视新闻的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134、浅析民生新闻在现代化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135、《新闻调查》中的采访技巧
去看下(新闻传播科学)吧,文献都是免费下载的
谈谈电视新闻标题的写作论文
新闻标题是在新闻之前对新闻内容加以准确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应该简洁准确地概括新闻内容,好的标题可以鲜明地表现新闻主题,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使受众产生共鸣、好奇,从而产生急欲知道内容的强烈愿望。
电视新闻标题是新闻标题的电视化表现形式。确切地说,电视新闻标题就是指在电视新闻栏目中出现在每一条、每一组电视新闻(含口播新闻和新闻提要)的画面上,专门用于概括、提示、评价新闻内容,同时又区别于其他提示性字幕图版的简短字幕形式。因其区别于传统纸媒体的传播特性和技术特征,其撰写制作同传统媒体既有一脉相承的联系,也有特色突出的区别。因此,在电视新闻的写作和制作上,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要求,同时兼顾标题写作的创新精神,才能撰写出优秀的电视新闻标题。
一、电视新闻标题对形式的基本要求
和报纸、杂志的新闻报道一样,电视新闻的标题也有着丰富的形式,笔者通过近十年的电视新闻实践并借鉴电视新闻的相关理论,总结出电视新闻标题对形式的几点基本要求。
1、电视新闻标题的时间、位置、字体、颜色等元素要合理选择,审慎确定。
电视新闻标题是和电视新闻的声音、画面基本同时出现,却提前结束的特殊字幕形式。在出现的时间上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长了则影响画面信息传达,短了则影响观众对标题含义的理解。比较合理的时间是以正常语速(约300字/分钟)读两遍为宜。
目前国内外电视媒体基本采用在屏幕最下方上标题字幕,但是也不乏在左侧栏或右侧栏上标题字幕的例子。无论在何处,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过多干扰画面信息。标题字幕需选择较为鲜艳同时又不失庄重的颜色,而字体则要选择比较正规的适合视频表现的形式。
2、电视新闻标题不宜过长,要尽量控制标题字数。
电视新闻标题必须以字幕的形式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和标题同时出现的不是主持人画面就是新闻内容的`视频画面。如果标题字数过多,就会带来两个最直接的问题:一是字幕员要为设计屏幕上的标题字幕煞费苦心,设计不好就会严重破坏画面的整体感觉甚至影响电视画面信息的传达,二是过长的新闻标题必然会引导观众花费精力去读全它,因为电视新闻的线性传播特点,声音和画面信息作为数据流已经在动态变化中,读全了标题的观众一定会失去某些新闻信息的接受。因此,电视新闻的标题以短小精悍为佳。
3、尽量避免使用复合型标题(引题、主题、副题等的组合)的形式,要尽量以单一型标题为主。
相对于报纸、杂志等媒体较多使用复合型标题的特点,电视新闻标题只能以单一型标题为主。当然也不排除偶尔出现的“主题+副题”或“引题+主题+副题”的标题形式,它一般只应用于重大时政报道、主题性报道、少量的新闻特写或新闻专题片中。这是因为对于在画面中仅仅停留不足十秒的新闻标题字幕来说,观众根本无暇像读报一样认真研读、分析新闻标题;而在重大主体性报道、专题片中,不是新闻标题停留时间很长就是标题需要重复出现,观众有时间结合内容来品评标题。在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2000年度中国电视新闻奖132件获奖作品中,仅有一件新闻作品使用了复合型标题。
二、电视新闻标题对内容的基本要求
1、电视新闻标题内容要实,少文采,多实际。
电视新闻标题区别于报纸新闻标题最大的特点即是“实”。报纸新闻的标题更加注重修辞和文采,广播标题更加注重口语化和表述的顺畅流利,而电视新闻的标题更加注重实际内容的准确传达和表述。这也是因为电视与报纸、广播等媒体特性的区别而产生的标题表述内容的差异。2011年2月24日,《南方周末》第1410期刊登了一篇关于阿里巴巴公司的报道:《“阿里巴巴”与两千大盗》,而同期在诸多电视媒体上,同样内容的新闻,标题却基本上都是:“阿里巴巴是否遭遇信任危机”,“阿里巴巴面临的困境”等等。
2、电视新闻标题内容要通俗易懂,尽量少使用生僻词汇。
电视新闻标题要想在短时间内传达准确的信息,通俗易懂是基本保证。有些新闻从业者担心通俗易懂的新闻标题会降低新闻作品的水准,显得不那么“有文化”,其实不然!最好的新闻标题往往就是那些看起来通俗易懂、最容易被记住的浅显词句。
笔者在担任电视新闻节目主编时曾经有记者报新闻选题:“海上飘来咚咚锵,梨园巨擘至龙江”。内容是上海京剧院名角来哈尔滨举办京剧专场演出。试想如果是这样一条新闻标题出现的电视屏幕上,观众要么是聚精会神琢磨一会才能明白,要么是不看标题直接看内容。遂将此标题改为:“上海京剧院名角来哈献艺”,这才是符合电视新闻的标题内容,相比之下,记者所报新闻题目其实很出色,但是仅仅是不适合电视新闻,更适合报纸或杂志新闻的标题而已。
3、电视新闻标题内容要选择好切入角度,尽量避免直接缩写新闻内容。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概括或评论,而不是简单的缩写,正是因为电视新闻标题停留时间短、形式简单、线性传播不可逆转等特殊属性,才要求我们在撰写标题的时候要选择巧妙的切入点,形成高度概括和精当的评论。一个新闻标题如果提炼精确,概括全面,评论精当,就能够起到新闻作品“眼睛”的作用,否则,就会使我们的新闻作品有名无实、挂羊头卖狗肉,成为“标题党”。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黑龙江电视台选送的电视新闻评论一等奖作品:《干部图政绩,普九变儿戏》讲的是某县教育部门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竟然让多名小学生冒名顶替已经辍学的孩子来完成本县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这个标题既准确概括了新闻内容,也对新闻内容作出了精当的评论,而且是一个通俗易懂的好标题。
总之,电视新闻标题看似简单,无足轻重,实则乃新闻作品之“眼”,提纲挈领、统帅全文。在新闻实践中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领会、丰富电视新闻标题的撰写和制作,让我们的新闻作品更加精彩。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应当好好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下面是我整理的《以法为盾守护湿地2022关于环境保护的议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们对环境做了些什么?这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我们的公民至今仍有一部分人不是环保意识淡薄,就是没有环保意识,有的还在自觉不自觉地破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森林是地球之肺.可是在一些地方成片成片地砍伐森林,甚至连幼林也难以幸免;一些企业在建厂时就没有环保意识,把河流变成了他们的排污池;一些厂矿排污严重超标,他们与环保部门“捉迷藏”,把污染物排入空中、排入河流;公共场所或马路上,有些人随地乱扔垃圾;有的公共汽车驾驶员,出了车门就不再有环保意识,把车厢里的垃圾往马路上扫;有些清洁工为图方便,把路面垃圾扫进下水道里;一些街头饭馆,剩饭剩菜连同污水倒得马路遍地都是……这一幕幕,确实不能不让我们感到忧虑.如果我们不让这些人加强环保意识,不去制止他们破坏环境的行为,上个世纪末叶墨西哥城严重大气污染导致许多居民罹患疾病的悲剧,将会在我们身边重演.
环境与人类唇齿相依.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人类爱护环境,环境施惠于人的过程.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政府采取几项措施,新闻单位广为宣传,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使我们的每一位公民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全民投身环境保护工作.也只有这样,环境才会报答我们.就像一位著名的环保学家所说的那样:“我们爱护地球像爱护我们自己,地球也将奉献给我们她所有的一切.
人类生存在环境之中,人类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环境.这时,人的环保意识便显得十分关键.废旧电器该如何处置,“白色污染”该怎样解决,乃至如何对待周围的一草一木,说到底都是一个环保意识的问题;有了这种意识,增强了这种意识,一些棘手的问题也就不再成其为问题.所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是环境保护的根本.
面对被破坏得千疮百孔的自然环境,我们采取的措施也最终围绕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环保意识的强弱反映了公民素质的高低,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衡量标尺,毕竟,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做环保专家,但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环保知识.而环保知识的宣传又要从枝枝节节做起,只能是润物细无声,而不可能一蹴而就.
首先是抓住媒体(这一宣传阵地.这是进行环保宣传的有效载体,它覆盖面广,能够辐射各阶层,各年龄段.利用好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形成四者的互动与交融.比如多设立环保网站,宣传环保知识,设立环保论坛;另外,作一些环保的纪录片、公益广告等,潜移默化之中,人们的环保意识必然得到增强.
其次是抓好教育这块领地,当今中国已经形成人人重教育的良好局面.而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将对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形势的严峻性,必将对环境保护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把有关环境的知识写进教材,可以多在大学校园组织环保讲座.这样,从青年学生抓起,环境保护便有了后劲,便会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还有,政府要加强宣传力度,从上到下,统一意识,树立宣传栏、宣传牌,发放传单,让环保知识、环保意识进农村、进社区;让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社会各阶层都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当然,我们要出台各种具体的规章制度,还要立法;对于破坏环境的“人类公敌”进行有力处罚,以儆世人.法律法规要进一步具体化,对工业排污、农业污染、生活用品污染进行详细明确的规定,使环境保护提到法制日程上来.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任务艰巨,经济仍然比较落后,工业时代刚刚起步;人们的文化素质包括环保意识还不够高,所以我国环保之路漫长而艰巨.然而,正如我国政府一贯强调的,要实现环境、资源、人口的协调发展,任何时候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得经济的一时发展.这就要求我国经济发展要走高质量、高效益之路,而不可盲目扩张.我国的教育事业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尽管我们的环保任务极为严峻,但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人类共同寄居的地球和共同享有的天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了地球上的生命,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相信,有了科学的方法,再加上我们的实际行动,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拥有一片美丽而完整的蓝天。
放眼望去,有的只是凹凸的地皮,大片大片的树林遭人砍伐,变成人们生活上的木制品。人们只为一己私利,使成群的动物流离失所,奔向它方。这并不是虚假的幻想,这是血淋淋的事实。
曾几何时,世界上大批的动植物遭到灭绝,还有许许多多的动植物濒临灭绝,这都是为什么?这都是因为人类乱伐树木,破坏了生态环境,这才是根本原因。
土地资源是三大地质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对土地资源的直接破坏,这主要表现为不合理垦植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及土壤污染等,而其中水 土流失尤为严重,乃当今世界面临的又一个严重危机。据估计,世界耕地的表土流失量约为230亿吨/年。
有人认为酸雨是一场无声无息的危机,而且是有史以来冲击我们最严重的环境威胁,是一个看不见的敌人。这并非危言耸听。随着工业化和能源消费增多,酸性排放物也日益增多,它们进入空气中,经过一系列作用就形成了酸雨。
赤潮虽然自古就有,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我国自1933年首次报道以来,至1994年共有194次较大规模的赤潮,其中60年代以前只有4次,1990年后则有157起。石油类污染对水质和水生生物有相当大的危害。漂浮在水面上的油类可迅速扩散,形成油膜,阻碍水面与空气接触,使水中溶解氧减少。油类含有多环芳烃致癌物质,可经水生生物富集后危害人体健康。二氧化硫主要由燃煤及燃料油等含硫物质燃烧产生,其次是来自自然界,如火山爆发、森林起火等产生。二氧化硫对人体的结膜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性,可损伤呼吸器管可致支气管炎、肺炎,甚至肺水肿呼吸麻痹。短期接触二氧化硫浓度为毫克/立方米空气的老年或慢性病人死亡率增高,浓度高于毫克/立方米, 可使呼吸道疾病患者病情恶化。长期接触浓度为毫克/立方米空气的人群呼吸系统病症增加。另外,二氧化硫对金属材料、房屋建筑、棉纺化纤织品、皮革纸张等制品容易引起腐蚀,剥落、褪色而损坏。还可使植物叶片变黄甚至枯死。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职责。
有一天我和爸爸在家,爸爸感冒了,我递给爸爸一包纸,爸爸留了一些在口袋里。后来我们出去买菜,看到一点垃圾,我有意避开它们,但是父亲却走过去,用纸包着捡起来,扔进垃圾筒,原来爸爸是为了保护环境。
后来我和家人去海边游泳,看到海面上漂着许多垃圾,有包装纸、塑料袋等许多垃圾,后来才知道这是许多来旅行的人们扔的垃圾,那些人是多么可耻啊!
现在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清新空气越来越少,是因为飞机、火车、汽车等许多方面造成的,人类乱砍滥伐,破坏森林资源,光合作用的进行越来越少。
现在的人类多么无知啊!放肆的破坏自己生存的环境,将来受到伤害的人还会是人类啊!
保护环境是人类的职责,本能,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
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啊!现在的环境在这样持续下去的话,地球母亲将承受更大的灾难,地球的臭氧层会出现更大的洞,紫外线也会更加肆意的伤害人类,人类将会承受灭顶之灾啊!
环境是我们生产的主要的因素,没有环境何谈发展?没有环境何谈前进?我们共同生活在这大家庭中,看到那些污染,那些漂流在海面的白色污染,我们的心中是否回浮现一些惨不忍睹的画面?
世界的美好靠的是所有人的努力,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做不到的困难;只要团结一致,我们又可以创造那种愚公移山的精神;只要团结一心,“神舟”已是小问题!所以,就让我们团结一心吧!
让所有人都号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也是人类的母亲。我们依赖它,探索它。这个蔚蓝色的星球多么美丽,但我们要知道:地球只有一个!
遗憾的是,许多人对于这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却视而不见,继续为所欲为,妄顾地球家园的安危。环境科学家曲格平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唯有变革,才能拯救人类的命运,也唯有变革,才能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世世代代生存下去。”里面的“变革”就是指环保。说得很对,所以如今有许多人拿着标语在街上喊空口号,却没有见过多的行动。难道这样污染就会好转吗?不!
看,我们城市里的河流的河水发黑发臭;排成长龙的汽车放出大量的废气;成片的绿地变成“石屎森林”;那清脆的鸟叫声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再这样下去,中国将继续贫乏水资源,空气将变得愈来愈浑浊,本世纪将有10%的鸟类物种消失。上述的事情,我们人类是罪魁祸首!
人人皆知:树木能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气,净化空气,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必要的条件。但是有一些人为了金钱去乱砍滥伐树木,造成了过度的水土流失,使大地的植被受到严重的破坏,绿洲和城市也荒漠化,我们人类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就我们平时用的一次性筷子,每天都要耗费数十亩的森林,在那些人眼中,树木除了可以做家具和建筑材料外,似乎没有任何价值。难道还有人不懂树木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吗 我们居住面积已经很小了,如果再这样下去,可能连我们唯一的土地都失去。还有,我们的母亲河——黄河近年来河床和含沙量不断增高,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几条江河之一。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黄河从我们手中枯竭,因而有许多环境学者纷纷研究治理黄河污染的方案,试图改善黄河的水质。但如果没有我们的共同参与,我们这个生命的摇篮——黄河将会走向衰竭和死亡。
如果我们再肆无忌惮地破坏环境,大自然将会给予我们惩罚。那些特大的洪水剥夺了不知多少人的性命,还有由于温室效应,南极北极的冰川融化导致水平面升高,海水淹没了沿海地区,经济损失惨重。难道这不是最好的证明吗
我的家乡广宁是靠竹海生态旅游来发展经济的,而今,某些竹林的环境恶乱不堪,让人叫苦不迭。竹海生态游是我们广宁发展的根,如果根被破坏了,怎能长出茂盛的枝叶、开出美丽的花儿呢
让我们善待人类、善待自然吧!不知大家是否看过《保护环境可做的100件事》这篇文章。其实,我们能做的事很多很多。如,在植树节栽一盆花、种一棵树;保护野生动物,是生态得到平衡;珍惜水资源,不要向江河倾倒垃圾;当环保小卫士,利用每个绿色纪念日宣传环保意识,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泥土永芬芳…… 这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为何不愿意实践呢?
现在,地球的生态环境加剧恶化,环保警世钟已经敲响了。让我们齐齐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列,创立一个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未来,让人类与自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吧!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它就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着生存的资源和条件。我们是地球的主人,我们要像善待自己一样去保护它。
谁不想让自己的家园变得更美好,更漂亮?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五花八门的生活垃圾越来越多,其中大多数垃圾都是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比如说我们常用的电池,如果用完后不进行适当的处理,那么将会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据研究,一节废的纽扣电池能使60万升的水不能饮用。如果每人丢弃一颗废电池,那么到了那时,水,将成为奢侈品。
所以,为了保护环境,请将垃圾分类。
我国于2008年6月1日起实行“限塑令”,这一做法,使我国每年节省三千七百万桶石油。塑料袋,这种东西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再普通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吗,塑料袋却是污染环境的一大因素。塑料袋以石油为原料,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源,而且还需要500年的时间才能被自然分解。
所以,为了保护环境,请减少使用塑料袋。
最近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使我们再一次敲响了警钟。虽然最终未能达到预定的效果,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做到,开再大的会议也只是形同虚设。会议上说,现在全球平均气温正逐渐升高,大部分冰山已经开始融化。如果再这样下去,那么世界将被水淹没。现在的全球平均气温较以前已经升高了℃,别看只是小小的℃,可这是“全球平均气温”啊!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升高4℃,那么北极和南极的气温将升高16℃,到那时,北极和南极也可以看到大树了。你想一想,到那时,世界将会成为什么样?
其实导致这些灾难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人类。据研究,我们每天使用的电器或其他东西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却是使气温升高的一大因素。如果减少使用电器,那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会随之减少。汽车尾气中也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应随时提醒爸爸妈妈上班或外出旅游时,应乘坐地铁或公共汽车,尽量少开私家车,这样能减少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
所以,为了保护环境,请减少使用电器,少开私家车上班或旅行。
作为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世界人人环保、天天环保,就可以创造一个崭新、美丽的世界!
【关于环保的议论文篇一】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它就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着生存的资源和条件。我们是地球的主人,我们要像善待自己一样去保护它。 谁不想让自己的家园变得更美好,更漂亮?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五花八门的生活垃圾越来越多,其中大多数垃圾都是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比如说我们常用的电池,如果用完后不进行适当的处理,那么将会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据研究,一节废的纽扣电池能使60万升的水不能饮用。如果每人丢弃一颗废电池,那么到了那时,水,将成为奢侈品。 所以,为了保护环境,请将垃圾分类。 我国于2008年6月1日起实行“限塑令”,这一做法,使我国每年节省三千七百万桶石油。塑料袋,这种东西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再普通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吗,塑料袋却是污染环境的一大因素。塑料袋以石油为原料,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源,而且还需要500年的时间才能被自然分解。 所以,为了保护环境,请减少使用塑料袋。 最近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使我们再一次敲响了警钟。虽然最终未能达到预定的效果,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做到,开再大的会议也只是形同虚设。会议上说,现在全球平均气温正逐渐升高,大部分冰山已经开始融化。如果再这样下去,那么世界将被水淹没。现在的全球平均气温较以前已经升高了℃,别看只是小小的℃,可这是“全球平均气温”啊!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升高4℃,那么北极和南极的气温将升高16℃,到那时,北极和南极也可以看到大树了。你想一想,到那时,世界将会成为什么样? 其实导致这些灾难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人类。据研究,我们每天使用的电器或其他东西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却是使气温升高的一大因素。如果减少使用电器,那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会随之减少。汽车尾气中也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应随时提醒爸爸妈妈上班或外出旅游时,应乘坐地铁或公共汽车,尽量少开私家车,这样能减少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 所以,为了保护环境,请减少使用电器,少开私家车上班或旅行。 作为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世界人人环保、天天环保,就可以创造一个崭新、美丽的世界!【关于环保的议论文篇二】 我们对环境做了些什么?这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我们的公民至今仍有一部分人不是环保意识淡薄,就是没有环保意识,有的还在自觉不自觉地破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森林是地球之肺.可是在一些地方成片成片地砍伐森林,甚至连幼林也难以幸免;一些企业在建厂时就没有环保意识,把河流变成了他们的排污池;一些厂矿排污严重超标,他们与环保部门“捉迷藏”,把污染物排入空中、排入河流;公共场所或马路上,有些人随地乱扔垃圾;有的公共汽车驾驶员,出了车门就不再有环保意识,把车厢里的垃圾往马路上扫;有些清洁工为图方便,把路面垃圾扫进下水道里;一些街头饭馆,剩饭剩菜连同污水倒得马路遍地都是……这一幕幕,确实不能不让我们感到忧虑.如果我们不让这些人加强环保意识,不去制止他们破坏环境的行为,上个世纪末叶墨西哥城严重大气污染导致许多居民罹患疾病的悲剧,将会在我们身边重演. 环境与人类唇齿相依.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人类爱护环境,环境施惠于人的过程.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政府采取几项措施,新闻单位广为宣传,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使我们的每一位公民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全民投身环境保护工作.也只有这样,环境才会报答我们.就像一位的环保学家所说的那样:“我们爱护地球像爱护我们自己,地球也将奉献给我们她所有的一切. 人类生存在环境之中,人类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环境.这时,人的环保意识便显得十分关键.废旧电器该如何处置,“白色污染”该怎样解决,乃至如何对待周围的一草一木,说到底都是一个环保意识的问题;有了这种意识,增强了这种意识,一些棘手的问题也就不再成其为问题.所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是环境保护的根本. 面对被破坏得千疮百孔的自然环境,我们采取的措施也最终围绕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环保意识的强弱反映了公民素质的高低,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衡量标尺,毕竟,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做环保专家,但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环保知识.而环保知识的宣传又要从枝枝节节做起,只能是润物细无声,而不可能一蹴而就. 首先是抓住媒体(这一宣传阵地.这是进行环保宣传的有效载体,它覆盖面广,能够辐射各阶层,各年龄段.利用好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形成四者的互动与交融.比如多设立环保网站,宣传环保知识,设立环保论坛;另外,作一些环保的纪录片、公益广告等,潜移默化之中,人们的环保意识必然得到增强. 其次是抓好教育这块领地,当今中国已经形成人人重教育的良好局面.而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将对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形势的严峻性,必将对环境保护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把有关环境的知识写进教材,可以多在大学校园组织环保讲座.这样,从青年学生抓起,环境保护便有了后劲,便会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还有,政府要加强宣传力度,从上到下,统一意识,树立宣传栏、宣传牌,发放传单,让环保知识、环保意识进农村、进社区;让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社会各阶层都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当然,我们要出台各种具体的规章制度,还要立法;对于破坏环境的“人类公敌”进行有力处罚,以儆世人.法律法规要进一步具体化,对工业排污、农业污染、生活用品污染进行详细明确的规定,使环境保护提到法制日程上来.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任务艰巨,经济仍然比较落后,工业时代刚刚起步;人们的文化素质包括环保意识还不够高,所以我国环保之路漫长而艰巨.然而,正如我国政府一贯强调的,要实现环境、资源、人口的协调发展,任何时候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得经济的一时发展.这就要求我国经济发展要走高质量、高效益之路,而不可盲目扩张.我国的教育事业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尽管我们的环保任务极为严峻,但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人类共同寄居的地球和共同享有的天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了地球上的生命,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相信,有了科学的方法,再加上我们的实际行动,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拥有一片美丽而完整的蓝天.【关于环保的议论文篇三】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也是人类的母亲。我们依赖它,探索它。这个蔚蓝色的星球多么美丽,但我们要知道:地球只有一个! 遗憾的是,许多人对于这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却视而不见,继续为所欲为,妄顾地球家园的安危。环境科学家曲格平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唯有变革,才能拯救人类的命运,也唯有变革,才能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世世代代生存下去。”里面的“变革”就是指环保。说得很对,所以如今有许多人拿着标语在街上喊空口号,却没有见过多的行动。难道这样污染就会好转吗?不! 看,我们城市里的河流的河水发黑发臭;排成长龙的汽车放出大量的废气;成片的绿地变成“石屎森林”;那清脆的鸟叫声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再这样下去,中国将继续贫乏水资源,空气将变得愈来愈浑浊,本世纪将有10%的鸟类物种消失。上述的事情,我们人类是罪魁祸首! 人人皆知:树木能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气,净化空气,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必要的条件。但是有一些人为了金钱去乱砍滥伐树木,造成了过度的水土流失,使大地的植被受到严重的破坏,绿洲和城市也荒漠化,我们人类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就我们平时用的一次性筷子,每天都要耗费数十亩的森林,在那些人眼中,树木除了可以做家具和建筑材料外,似乎没有任何价值。难道还有人不懂树木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吗我们居住面积已经很小了,如果再这样下去,可能连我们的土地都失去。还有,我们的母亲河——黄河近年来河床和含沙量不断增高,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几条江河之一。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黄河从我们手中枯竭,因而有许多环境学者纷纷研究治理黄河污染的方案,试图改善黄河的水质。但如果没有我们的共同参与,我们这个生命的摇篮——黄河将会走向衰竭和死亡。 如果我们再肆无忌惮地破坏环境,大自然将会给予我们惩罚。那些特大的洪水剥夺了不知多少人的性命,还有由于温室效应,南极北极的冰川融化导致水平面升高,海水淹没了沿海地区,经济损失惨重。难道这不是的证明吗 我的家乡广宁是靠竹海生态旅游来发展经济的,而今,某些竹林的环境恶乱不堪,让人叫苦不迭。竹海生态游是我们广宁发展的根,如果根被破坏了,怎能长出茂盛的枝叶、开出美丽的花儿呢 让我们善待人类、善待自然吧!不知大家是否看过《保护环境可做的100件事》这篇文章。其实,我们能做的事很多很多。如,在植树节栽一盆花、种一棵树;保护野生动物,是生态得到平衡;珍惜水资源,不要向江河倾倒垃圾;当环保小卫士,利用每个绿色纪念日宣传环保意识,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泥土永芬芳……这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为何不愿意实践呢? 现在,地球的生态环境加剧恶化,环保警世钟已经敲响了。让我们齐齐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列,创立一个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未来,让人类与自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吧
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必需品,我们应当加以保护,如果我们稍微不注意,将会酿成无法收拾的后果.下面这件事便应证了这一点.1992年11月19日,山西省忻州市一位农民张某在忻州地区环境站宿舍工地干活,捡到一个亮晶晶的小东西,便放在上衣口袋里,几小时后,他便出现了恶心、呕吐等症状.十几天后,他便不明不白地死去.在他生病期间照顾他的父亲和弟弟也得了同样的“病”而相继去世,妻子也病得不轻.后来经过医务工作者的调查,才找到了真正的病因,那个亮晶晶的小东西是废弃的钴60,其放射程度高达10居里,足以“照死人”.经过调查,这个废弃的放射源―钴60是属于忻州地区科委的.1973年,当时的忻州县地区行署科技局即现在的忻州地区科委,为了培育良种,就在上海医疗器械厂的帮助下筹建了钴60的辐照装置.后来,这几个钴源的克镭当量弱化,钴源装置不再需要.1981年,忻州科委迁往新址,原址由地区划归忻州地区环境监测站.但是钴60辐照室和两间附属操作室仍归科委占用.同学们,如果不是科委的粗心大意,不是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那些无辜的人会死吗?如果这还不足以使人信服,下面这些数据一定能让你目瞪口呆.有资料表明:目前全球人口正以每年9000多万人的幅度增长,世界人口到2000年已达到60亿,到本世纪中期,将达100亿.全球已有30%的土地因人类的活动遭致退化,每年流失土壤约240亿吨.全世界中的病菌和污染物每年造成2500万人死亡.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约有230亿吨,比上个世纪初增加了25%.与此同时,空气中的颗粒物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污染物也大量增加.全世界森林面积以每年约17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平均每天有140种生物消亡等. 同学们,所有这一切都在向人类发出警示:人类在破坏地球环境的同时,也在毁灭着自己。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尊重地球就是尊重生命,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保护生态环境吧,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当代中国新闻学从1978年结束时处于“非科学的边缘”,到1997年被确立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完成了跳跃式的学科发展,学科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可谓神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本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以智慧手机和移动互联技术为标志的移动网际网路,实现了人和人之间跨时空的即时交流。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亲人、朋友的依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已经发生了的人的异化。海量的资讯裹挟着我们,承载多样化资讯的媒体“掌控”着我们。
1、表面和谐的大学课堂
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目前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正在加深,他们的学习、生活、娱乐、购物等所有的生活都在手机上完成。大学的课堂上不再出现学生窃窃私语或大声喧哗等扰乱课堂的行为,静悄悄的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师生互动的场景在这表面和谐的大学课堂里绝少出现。学生们沉溺在移动网际网路络的虚拟世界里无法自拔已经是现代大学课堂的一个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在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的课堂上屡见不鲜,学生在课堂上貌合神离的状态,令老师们头痛,学生管理方面也显得束手无策。
2、充满危险的人际交往
随着手机上网在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中越来越普及。大学生中也盛行虚拟交往,交往物件也是多元的,既包括现实世界中与自己具有血缘、亲缘、同乡、同学、同事等关系的特定人群,也包括各种陌生人。他们会因为网路世界中的某些共同关注的话题而结识社会上不同阶层和身份的人。这就给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新媒体时代,虚拟人际交往中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分享”心理浓厚,他们热衷于依靠即时地理位置资讯交友的移动应用,个人地理位置能轻易被定位,让虚拟社交的人有了更真实的体验,但这种真实性也可能导致现实人际交往的潜在风险。
3、真假难辨的就业渠道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浏览资讯,释出资讯,这种自由度很大、门槛很低的资讯传播环境极大地唤醒了人们的自我表现欲,表达欲,同时也带来了网上资讯真假不分的问题。面对网际网路上海量的招聘资讯,高校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显得既欣喜又无奈。网上关于就业招聘资讯数量庞大,但鱼龙混杂,很难辨别真假。
二、改善的新举措
新媒体时代,手机上网受到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热捧,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业都与移动网际网路络紧密联络在一起,在这个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界限日渐模糊的时代,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如何利用新媒体,融入学生的虚拟交往圈,为现实的学生管理工作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立师生互动交流的网路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随着手机上网的盛行,媒介对生活的介入和渗透可谓是无孔不入。在这个人人上网,处处分享的年代,教师可以通过手机QQ、微信等进入学生们的虚拟人际交往圈,倾听他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关注他们的生活,以此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提供现实依据。
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
新媒体为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的沟通方式,借助移动网际网路络中的社交平台,教师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今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他们要为考证、考级发愁,为毕业就业发愁,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情况下,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部门要把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作为重点工作,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在大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心理健康辅导。针对个别突发事件,要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疏导学生中的不良情绪。此外,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把不良心理和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
3、帮助学生筛选甄别网上就业资讯
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毕业求职基本上以网路应聘为主,网上招聘资讯的真伪辨别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新闻专业学生的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帮助毕业生筛选、甄别真实可靠的招聘资讯。首先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网上招聘资讯中的重复资讯进行剔除,然后借助搜寻引擎,筛选真实的招聘资讯可以搜寻招聘单位的真伪,然后按照学校本身的发展水平即所开设的专业筛选出与本校毕业生相关的用人单位,这样经过了就业指导中层层把关,筛选出来的招聘资讯再经由高校新闻学专业相关院系的学生管理人员,及时地释出到学生的移动社交网路平台QQ群、微信圈等,学生通过手机即可及时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招聘资讯,避免学生自行浏览网路的盲目性,也消除了虚假招聘资讯、传销组织欺到学生的隐患。
4、线上交流与线下沟通相结合
新媒体时代,学生和教师都比较偏爱虚拟人际交往,通过手机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老师和学生既可以克服面对面交流的拘束感,又可以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是一种最经济的人际沟通。但是线上沟通毕竟是一种虚拟化的人际交流,少了面对面时的丰富表情、动作等,交流的真诚度大大降低,交流内容的真实性也值得商榷。学校要加强对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管控,老师和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必不可少,只有在师生双方面对面坐下来的时候,老师才能认识一个更加真实的学生。当然了,线上虚拟化的交流,尤其是移动社交平台的“关注”、“分享”可以增加彼此的亲近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最新变动,为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打好基础。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重要事宜都与移动网际网路息息相关。他们通过移动网际网路获取学习资料,通过移动网际网路购物、休闲,通过移动网际网路上的招聘资讯求职就业,他们的生存高度虚拟化了。这种虚拟化的生存状态对于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方便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无限制”沟通,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管控;另一方面,虚拟交往中资讯真伪的不确定,也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已经不允许我们回避它的存在,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者必须着力加强师生间的移动互联,密切师生关系,以期为干预和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加强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提供依据和工具,最终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课堂所学习的采访技能以及写作方法等并没有很好进行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也只是死记硬背课本上或者是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采访技能及写作方法实际的工作中不能运用自如,新闻采写的能力不能很好地体现。我们知道,新闻学也是一门实践应用极强的学科,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强 *** 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新闻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就业市场接轨,而事实上现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很多,但是真正有用的人才并不多。学不能致用,教育则无意义。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与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总结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思路: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行“体验式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教学组织和设计都过于被动,具体的教学没有达到实效性教学这一目的,因此教学的效率也不是很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一般都是老师来进行事先安排,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课,学生埋头苦记笔记。新闻学的课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进行的结果就是学生除了记住了笔记,没能激发他们对新闻的兴趣,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就要转变以往这种被动式的教学,进而变为积极主动的教学,确定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不断的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教学来说,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从抄笔记的怪圈中走出来,转动他们的大脑,活跃他们的思维,课堂的设计和组织要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广泛的参与进来,让他们在课堂上就体验新闻实践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以笔者在新闻采访课中的知识点新闻线索的教学为例。在我们进行教学之前,或者是课堂的前十分钟,我们也就可以讲解基本理论新闻线索的基本含义及如何寻找新闻线索。在了解了这些基本的要求之后,我们也就要让学生知晓新闻线索是记者经过大量的反复的调查和思考所获得的,从中发现有传播价值的事实。对于课程时间的把握,一定要巧妙的进行设计,其中课堂剩余的三十分钟让学生走出教室,规定他们在第二节课上课之前回到教室,每个同学都需要写出1-3条在三十分钟内发现的新闻线索。不断的变革以往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样一来也可以让学生觉得这种方式很新鲜,都很愿意尝试。在三十分钟过后,我们也就可以让他们陆续回到教室,各自分享自己找到线索。其中有的根据观察找到线索,比如关注学校的展板,了解到最近学校会开展哪些活动,可以跟进报道。当然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出去寻找线索,进行采访,这样也给予了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去团委了解学校的优秀学生代表情况,可以做人物专访。还有的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找到线索,有学生通过网路了解到蔬菜涨价的资讯,从而找到探寻食堂饭菜价为何稳定的新闻线索。之后老师需要对同学们的找到的线索进行点评,分析利弊。还提示大家,其实同学们今天的这堂新闻课本身也是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学生实践讨论加老师点评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体验中的经验获得必定大于老师的照本宣科的内容重要。
改革课程设定,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和改革的过程中,相关的专家也指出目前世界范围内新闻教育课程体系从课程类别上分为三大类别,其中主要包括应试性教育、新闻学科以外的基础知识教育、新闻的专业教育。一般来说,应试性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储备等,其中新闻学专业的教学重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学生新闻从业能力的核心教育体系。对于应用型大学的广电新闻专业而言,新闻专业教育是最重要的。新闻学者Glennmott认为,新闻作为一种技艺永远不会被替代。对于不被替代,其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掌握新闻传播的主要技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在课程设定上加大新闻专业课程的数量,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很好的应用,这样也就可以确保学生能够通过专业学习掌握新闻传播技能。应试性教育是必须的,但在课程设定中应该把握好度。比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中国的新闻传播制度,适应中国的新闻实践。从思想上对我国的新闻传播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但是这类课程普遍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有限。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具体课程的设定上要更加科学化,其中对于相同类的课程设定以及门数是不宜过多的,要有选择的进行选择。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变革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尽量的使其多样化,比如电影观摩,课堂讨论等。新闻学科以外的基础知识教育对于今天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教育而言,是尤其应该受到关注的。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广电新闻专业的课程设定都有一些基础知识教育体系的体现,但是还仅仅的限于文学、广告学、秘书学等新闻传播学相关性较强的学科。从当下新闻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财经类、法律类、科技类等型别的记者需求缺口更大。因为很多新闻院系毕业的学生缺乏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无法进行准确深入的专业新闻报道。由此可见,课程设定中可以适当设定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减少自己实践中的知识缺角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力。
加强教学考核机制的创新和改革,进而激发学生创造力
在整个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当中,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的管理和考核上也要重视起来,积极做好相关的教学考核与管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其中,积极做好考试型别分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我们知道闭卷考试是最为传统的考试型别,而随着当前教学的改革,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进行考核机制的改革,加强考核机制的创新和改革就要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例如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我们从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全面分析,其中改革的必要性更为明显。一般来说,加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具有更加开放的考核机制,这就要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状态。进行考核机制的改革也是对管理模式的一种重要推动,因为考核的改变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促使着我们的教学管理做出相应的改变。从考核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需要记忆的考核内容必不可少,但是更多的比重应该倾向于实践能力的考核。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笔者提出如下的课程考核标准:出勤和课堂参与占10%,两次平时课外实践作业占20%,期末理论考试占30%,期末实践作业占40%。与此同时可以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往往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的。所以,在实现教学与考核的一体化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学生对实物操作,是掌握原理和技能的纽带。在教师直接指导下,学生通过实操,在掌握基本理论以及原理的同时,也能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归纳,是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实操验证的原理和掌握的技能,必须通过归纳才能系统化和牢固化,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真正目的。在期末理论考试的题型需要设定为开放式或者讨论式的,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专业领域中的问题。期末的实践作业由学生自主组成团队完成,从策划到作业成品,需要团队的分工协作,并将作品在最后一堂课上进行展示。学生将整学期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积累的实践经验运用到最后的新闻作品中,锻炼他们创作的能力。
结语
总之,随着当前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创新。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强调专业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针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顺应新闻传播领域发展的规律,抓住该职业领域的实践性特征进行教学和课程设定。所在最后总结起来即是:首先必须根据业界的需求,明确新闻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有理论基础并且能够熟练运用专业技能进行操作的人才,具体来说,我们要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当然,在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需要根据时代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相关需要探索改革教学模式,将死板的讲授变为充满乐趣的体验尝试,激发学生对职业的兴成新闻作品作为他们考核的主要方式,改变通过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现状。只有实践能力的充分展现,才能获得较高的分数。通过以上的相关分析笔者认为,只有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决应用型大学中广电新闻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学不能致用的问题。
一、引言人是意识能动的主体,是实践的存在。人类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各种条件,从而实现自己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作为人类实践活动之一的媒体也应该体现人的真正存在,媒体自由作为一种理念,是指媒体的行为不受外在力量的强迫压制,出于本心而采取的行动。自由精神是媒体伦理精神的重要内容:“自由出版物的实质,是自由所具有的应用的、理性的、道德的本质。”梁启超也曾说:“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此三大自由者,实惟一切文明之母,而近世种种现象皆其子孙也。”媒体自由理念的形成,是和人的本质相吻合的。媒体自由,体现了媒体工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内在于自由理念之中的价值合理性与伦理道德责任渐被人们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工具价值渐备受推崇。在当今社会转型阶段,为经济利益所驱使的媒体,忘记甚至抛弃自身的伦理道德责任,背离了真实的媒体自由,由此新闻伦理道德的命题摆到了我们的面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重申媒体自由的伦理意蕴,重构真正的媒体自由。二、媒体自由失范表现媒体自由,象征着媒体主体独立地位的获得。鉴于此,任一媒体都要“自由地、平等地、公开地和无所畏惧地服务于全体人民”,但是媒体组织及工作者,不能假借“自由”名义来侵犯被报道者的权益。时下,某些媒体组织及人士为经济利益所诱惑、征服、驱使,背弃自由的初衷,媒体自由已经不再坚持原真意义上的自由价值取向,已经出现失范现象。1.人生价值观引导背离在市场理念的指导下,媒体自由迅速扩张,其价值导向也出现背离现象。无所顾忌地追求“娱乐化”、“刺激性”,追求把新闻事件做得所谓“好玩”的倾向。有舆论导向功能的媒体应该引导人们关注并反思社会现实问题,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端正人生目的,积极探寻人生价值,这样媒体在价值导向上才避免走向媚俗与庸俗。媒体在自由理念的这一外衣下,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媒体,成了一个只能满足受众感官刺激的工具,缺乏思想内涵与审美品位,“真、善、美”从精神家园的高峰堕落为看得见的感官刺激享受。再有,刺激、好玩的信息也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珀杜大学研究生格伦·斯帕克斯也认为,电视暴力使社会失调,尤其是儿童中的失调成为可能。霍勒斯·格里利撰文批评传媒娱乐化的反面教化:“《便士报》热衷于蛰伏在社会内部恶魔般的欲望煽动点火,他们也许不会被指责犯有谋杀罪。但是,他们的的确确是犯了制造谋杀者这种更恶劣的罪行。”一些媒体逐渐失去了道义评判能力及社会责任感,因此饱受社会批评。有的媒体打着“受众有这个需求”的招牌,为所欲为,以此做文章来招徕受众,吸引眼球,提高关注度和收视率,很不道德。在这一过程中,媒体失去了同情心、责任心、道德心,让有良知、有道德责任感的民众很是反感。其实,“一个职业化组织,当然是以为公众服务为趋向。这种‘服务’,不能以专门组织自己利益为基础,但也不是自己的‘顾客’要什么就给什么,而是基于他们的需要。”伦理道德要求媒体对受众合情合理的需求要满足,不合情不合理的需求绝不能迎合,还要做好批评和引导的工作。所以,媒体应本着为民众负责的态度,绝不能忽视它对民众的教化功能和舆论导向功能。对于新闻机构和从业者,要记住的是,对媒体职业要有最诚挚的道德责任感和合乎伦理的媒体事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体事业。在商业气息浓厚的社会,媒体工作者既要有对职业的忠诚度,也要有提高的自身素养自觉强化新闻伦理道德的理念,深刻意识到自己的伦理选择对社会、对他人、对受众的重要意义所在。2.媒体权力营私自由的媒体是民意和官方的双向代言人,可以代表民意说话,也可以代表政府发言,媒体所具有的双重身份,使得媒体具有非常大的话语权,为此需要有效监督,否则可能变成一种腐败权力,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某些媒体机构及从业者把媒体当成他们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于是以公共话语权寻租的活动也出现了。(1)商业广告盛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媒体被推向市场,于是许多媒体认为自己面临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的两难抉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媒体在运营方式方法上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商业化取向,这也是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但是某些媒体的做法值得商榷,比如商业广告的盛行。商业广告是广告主支付给媒体一定数额的金钱,为达到招揽大众、吸引大众的目的,或提高自己品牌的知名度、或扩大自己品牌的影响力,借助依附媒体以吸引尽可能多地消费者来购买自己的产品。可以说商业广告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在电视剧中插播,在某一档节目中插播,尤其是收视率高的节目或作品之中广告更是泛滥成灾,在商业广告中,广告主对某些特定时段的节目编排有很强的影响力。“商业广告的大显身手表明,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找好了买主,顺利实现了收大于支的经济循环”。媒体为了巨额的广告费,受经济利益所驱使,甘愿去媚俗,甚至造假,比如前段时间某些卫视为某品牌瘦身机做宣传,瘦身机通过甩掉身上多余脂肪,从而达到瘦身效果,后经专家证实瘦身机瘦身不但不可能,而且还有可能会给消费者造成身体伤害。(2)虚假新闻不断伴随着媒体逐渐走向市场,有偿新闻、甚至虚假新闻也应运而生。目前有偿新闻的主要表现是电台、电视台将时段或报纸,杂志将版面按照行业标准核算成具体数额与个人或组织集团进行交易。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媒体工作者收受了他人钱财唱赞歌编写虚假报道的事情,或者以曝光对他人不利的真相要挟勒索钱财,得逞后便厚颜无耻地颠倒黑白。虚假新闻,表现形式为与事实严重不符,无中生有、随意捏造,其本质是一种肮脏的钱权交易,是媒体话语权与他人利益的一种交换。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新闻伦理道德的严重缺失,已不是他个人的问题,由于媒体的影响力之大,对社会、对他人、对受众会产生广泛的不良影响,鉴于此,媒体工作人员要把好传播新闻信息时的伦理道德“关”,由此媒体从业人员“新闻伦理道德”的养成教育问题也进入有识之士的视线,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媒体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滥用自由权利,为话语权力寻租,极大地损害了自己的形象,抛弃了自由理念所赋予的道德责任,无形中也侵害了广大受众的利益,这社会上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当说这是媒体自由进步的副作用。殊不知,媒体的这种话语权来源于民众,这一桂冠是民众授予的,是民众把自己的知情权、说话权等集中起来,交付给媒体。鉴于此,媒体更应有以事实为根据来说话,遵守诚信原则,表达代言民意、关注民生的社会责任。3.人文关怀失位新闻媒体在“人文关怀”正日渐向“受众本位”回归的这一过程中,滑向了媚俗的边缘。在媒体眼中,重要的不是人们的心理状况、行为处境及价值取向引起的社会反思,而是事件本身可能带来可以炒作的猛料,以提高点击率或收视率或关注度。炒作、恶搞、有的甚至超出了道德底线,触及了法律问题,这也增加了群众对媒体的不满意度。在过度的不着边际的炒作、恶搞中,相当一部分媒体失去了应有的社会良知及对人应有的尊重与关心。媒体声称张扬人文关怀,但又总在自觉不自觉中伤害了许多善良、无助和受害的人。媒体过于关注和满足大众需求,而对社会弱势、边缘人群缺乏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边缘群体的边缘化与弱势化。所以,对于大众媒体而言,真正的人文关怀不仅是以受众为本位,而更应当以对受众,尤其是社会的困难群体、边缘群体的人生终极关怀为最终目的,这是真正的媒体自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的应然内涵。三、媒体自由理念重构实际上媒体自由是有伦理的限度的。但现实社会中的媒体自由已经背离它的最初价值意义,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鉴于此,需要重构媒体自由理念。1.客观原则任何时候,客观是媒体机构及工作者坚持的首要伦理原则,也是媒体的生命所在。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客观,即是实事求是。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说:“西哲有言:‘报馆者现代之史记也。’故治此业者不可不有史家之精神。史家之精神何?鉴既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者也。故史家必有主管客观二界,作报者亦然。政府人民所演之近事,本国外国所发之现象,报之客观也;比近事、察现象而思所以抽绎之,发明之,以利国民,报之主观也……主观之所怀抱,万有不齐,而要之以向导国民为目的者,则在史家谓之良史,在报界谓之良报。”当今社会,媒体故意歪曲事实甚至隐瞒事实的情况时有发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不满。李大钊曾说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所以在新闻报道方面,严格说来媒体组织与媒体从业者都必须具有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近几年,每年都评出“十大假新闻”,可见“虚假”性的严重程度。“虚假新闻”的存在,不仅是新闻界之耻,更是整个社会之辱,损害了新闻的基本价值与信誉。著名人士克伊尔安说:“新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载体。假定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时施加其基本的价值预判于其中,任何一个事件都将成为由各种不同的术语重新描述的作品。因此,为了压过其他媒体以确保独家报道而寻求某种对消息的‘合理的更正’是毫无意义的。”从媒体伦理的角度而言,它要求工作者必须学会发现真相、还原真相。可以看出,客观公正报道事实与有偿虚假报道,本质上是势不两立不相容的。但是这一原则的坚持,这关键取决于媒体机构及媒体工作者的道德抉择,因此,媒体机构及工作者的道德责任愈发显得重要。2.正义原则“正义”是一个复合词,是由“正直”与“义气”两词组合而成。“正义”是华夏文化流传千载不衰的正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传统认为正直是为人必备之本,义气是为人必守之节。正义是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是相对邪恶而言的,正义与否的客观标准主要在于其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广大群众的利益。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能否秉持正义和公道,是媒体能否获得支持的关键所在,也是媒体的又一原则,。媒体应当充当代表最广大人民的社会舆论的工具。马克思说:“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揭发招摇撞的职责,在我看来是报刊的首要职责”。媒体要发挥自己的“手术刀”功能,勇敢地时时解剖社会疮痂,以捍卫社会正义,维护社会良好的秩序,为人类的和谐幸福追求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尽自己的一份责任。3.仁爱原则孔子首倡“仁者爱人”,孟子继承和发扬孔子的这一思想,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强调“不忍人”的恻隐之心是一个正常社会人所当具有的德性与品行,当然对于媒体机构及其从业者而言,这更是他们做人的道德准则。媒体追求自由,但是也有边界,所以任何媒体机构不能以“自由”的名义侵犯被报道者的权益,比如对于公众人物也要手下留情,给予他们一定的私人空间,要掌握适度原则,不要侵犯隐私。某明星夫妇之女先天性唇腭裂,部分不良媒体争相高价购买该女囡的照片,有些网站甚至用其他同病女婴的照片以假乱真,来提高自己的点击率,媒体的这种行为根本无恻隐可言,无仁爱可言,深深地刺痛了做父母的心。再如在报道一些社会弱势群体的时候,要保护他们的隐私,维护他们的尊严,不能以自由名义无视被报道者的自尊,侵犯被报道者的利益,也不能含沙射影。比如曾有过媒体记者对于一个举报者做采访报道,本来答应被采访者不会泄露其任何信息,谁知采访稿见诸报端之后,被采访者的姓名、住址一应俱全,结果被采访者为了逃避打击报复,只能背井离乡,一家人过着离散不能团圆的日子。媒体的初衷本是要揭露非法和黑暗、保护弱者的,结果适得其反,伤害了被报道者。所以要对某些媒体机构及从业人员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外在的教化和自身道德的自觉与修养等培育媒体的仁爱思想。4.诚信原则“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古人十分重视诚信问题,视诚信为自己的生命,认为诚信乃立身之本、立人之本、立国之本。* 的老师顾毓琇于96岁高龄时在美国华盛顿饭店赠言朱镕基:“智者不惑,勇者无惧,诚者有信,仁者无敌。”“诚者有信”之外三句分别参见《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顾老活学活用《论语》,添此一句,足见前贤于“诚信”寄望后生之重。诚信是伦理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对于媒体,诚信乃媒体立身之本,没有诚信,也就无所谓媒体伦理。诚实守信既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一。时下,不少媒体有背离诚信原则的报导,或故意夸大或缩小或隐瞒事实或歪曲事实的新闻事件,或非故意导致报道与事实真相大相径庭的例子,甚至断章取义、胡拼乱凑的人物专访稿。诚信作为媒体工作者的道德操守和职业规范,有下列要求:第一,要以诚实的精神,向大众传播真实的新闻事实,以诚实态度面对所采访的人物、事件,有些采访对象出于对媒体的信任和敬仰,向媒体人士提供信息,但要求不要见诸报道,但是媒体人士不顾采访对象的感受,依然我行我素地进行报道,深深地刺伤了采访对象;第二,要以诚信的品质呈现给受众喜欢的高质量的情节内容和高尚的精神产品,从而获得受众认可以提升形象价值;第三,创造精神产品的媒体与作为消费者的受众,需要建立起一种诚信度较高的契约关系。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媒体在揭露事实真相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有些媒体工作者为了取得第一手的新闻资料,置自己的性命于不顾,如很多矿难的报道,也是通过媒体工作者的真实报道,让公众知晓的。这样的报道,既体现着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也是他们诚信原则的体现,有助于社会进步和政治文明建设。总之,现实中不乏道德情操高尚的媒体工作者,但面对不断的经济诱惑,原来坚定的道德信念防线渐被冲垮。因此客观、正义、仁爱、诚信四原则,作为媒体从业者的个体自律有时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健全的行业制度和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发挥强制约束功能。因此,在对待媒体自由变质的这一问题上,德性的力量无法发挥作用的时候,行业法规、法律法规才具有真正的规范作用。四、结语健全的道德人格,高水平的道德修养是一个媒体从业者最起码的入门资格。1904年普利策在《北美评论》上撰文指出:报人应怀抱崇高的理想,并负有急公好义的使命,对本身所触及的问题具有准确的知识和最真挚的道德责任感,以造福大众为目的,不应屈从于商业利益或任何个人权力。汕头大学胡兴荣教授给予很高的评价:“本文的立论立足于报业的社会功能,强调了报人的社会责任,被誉为新闻伦理的奠基之作。”凸显了媒体自由伦理中的社会责任,强调了媒体对社会的道义责任。媒体工作者要行使好党和人民给予的“传播权”,发挥好自己的放大作用,媒体工作者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精神情操和道德修养,这才是扩大自己影响力的根本所在,也是受众的最终认可。媒体自由是其正当的权利,但是媒体也要注意自由是否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这是媒体在追求所谓的自由时应当深思的一个问题。所以,媒体对自己应有一个正确的社会定位,即客观、正义、仁爱、诚信,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媒体自由,才是媒体所真正追求的自由。
新闻学虽然已是一级学科,但它语言文学的性质没有变。目前,我国学科分类仍将它归入文学门类,被视为人文科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体育新闻传播手机媒体影响思考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而技术的进步让手机的功能不断增加,除去发简讯、打电话等基本功能外,手机的功能更加趋向于娱乐化。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手机媒体发展初期就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21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之骄傲、兴奋的一件事——申奥成功,北京成为举办第29届奥运会的城市,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传播工具,在第一时间将此讯息带到了中国人的耳边。
关键词:手机媒体;体育新闻;传播;影响
一、前言
如今社会资讯高速发展,人们获取资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较之报纸、广播、电视、网路等其他媒体,具有互动性强、资讯源内容多样、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传播形式多样等特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观念的增强,手机媒体的便携性打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使人们能随时随地接收具有文字、图片、声音、视讯的新闻,从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手机媒体的广泛使用给体育新闻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下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二、手机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
一手机媒体化
据中国网际网路络资讯中心释出的《第27次中国网际网路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亿。另据中国经济新闻网报道,截至2014年,全国行动电话使用者达亿,普及率为,手机使用者的增加大大促进了手机媒体的发展。例如,就当代大学生而言,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天有70%的时间都在使用手机。大学生基本都通过手机来获取外界资讯,每天在手机上浏览新闻、看视讯、收看直播、关注微博等,一步一步地成为“手机党”、“低头族”,这些调查研究表明手机已经高度媒体化。
二手机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特性相契合
手机媒体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有着传播与更新速度快的优点,并且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正好与手机媒体的特征相契合。由于体育具有竞技性质,人们往往希望能在第一时间观看到体育比赛。但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不能守在电视、电脑前观看体育比赛。手机媒体的发展打破了这一限制,现在一个NBA球迷如果要选择观看一场NBA篮球常规比赛,更多地会选择开启手机,登入新浪、风云直播等网路平台观看比赛,真正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的观众已经不多了。手机媒体的便携、可移动性正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欣赏比赛的需求,手机媒体的时效性与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正好完美契合。
三、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体育新闻语言的改变
体育运动本身具有专业性、竞技性等特征,对部分观众而言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的体育事业受到普遍关注,直接促进了体育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新闻播报正逐渐以准确、简练、具体、快速、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报道,更多地使用大家熟悉的语言来进行体育新闻传播。据笔者了解,在80年代,篮球赛的播报更多地存在于各个体育院校中,直到后来,各种篮球比赛正式进入电视直播,才慢慢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最开始,人们并不怎么了解篮球比赛的过程以及篮球比赛的规则。如今,由于手机媒体简洁易懂的播报方式和体育语言的通俗化,使篮球成为最受大众关注的体育运动专案之一。可见,这种新闻语言的改变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手机媒体提升舆论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手机媒体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传播者与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互动。使用者在收看体育节目的同时,可向平台传送自己的观点,与体育爱好者进行交流,特别是当下QQ、微信、部落格、微博的发展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笔者作为一名资深的体育迷,经常在微博上与广大体育迷进行交流互动。每逢较大的体育赛事,微博首页会以最快的速度传播赛事情况,广大体育爱好者便能在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观赛体验。在激动的时刻表露喜悦,在沮丧的时刻发泄不满,在喜欢的运动员或球队输了的时刻吐槽,和大家分析失败原因,在支援的球队不负众望获得冠军的时刻分享欣慰和无比激动的心情。再加上如今体育直播、转播中,直播员为增加收视率,也会以有奖竞猜、上墙等形式,或者发表一些自己幽默的观点来达到互动效果,从而促进体育新闻的传播。
三手机媒体使新闻进入融合及整合式传播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传统新闻媒体与新兴媒体正在逐渐融合。中国手机网民的不断增加、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很大一部分“手机党”、“低头党”通过手机媒体来获取新闻资讯。传统媒体在这一状况下,为了谋求发展不得不与手机媒体进行融合。例如,报纸行业。新兴媒体的发展给传统报纸行业带来的冲击是最大的,使用者能在各大手机新闻媒体上获取报纸上的各种资讯,这就使人们购买报纸的需求减少。为了寻求报纸业与手机媒体进行融合发展的整合式传播道路,手机报应运而生。
四、结语
手机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传播速度快、方式灵活、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逐渐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主流方式。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状况,体育新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是必然趋势。在这一条件下,新兴媒体以自身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逐渐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主流,在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
参考档案:
[1]谭秀湖.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J].编辑学刊,201401:83-86.
[2]朱志锋.移动终端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505:203-204.
[3]吴红梅.手机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前景分析[J].新闻爱好者月刊,201022:33-34.
二:新媒体下新闻传播创新模式思考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新闻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传播方式逐渐地变更、创新,让人民感受到了新闻的传播力量和亲民性。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我们只有紧跟时代潮流,改变原有的新闻传播模式,才会有效并优质地传播新闻,使新闻内容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支援。笔者对当前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拓宽新闻传播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如今,电子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网路成了人与人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许多人还会通过新媒体对新闻内容进行了解与传播,将重要事件或是舆论讯息传递给更多的人,这种方法相对于以往的纸质传播,广播等更为便捷。但是若想让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更加大众化及普遍化,就需要对新媒体进行了解,对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创新,使新闻能够及时有效地传播。
一、关于新媒体
一新媒体的特征
当前背景下的新媒体顺应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人们不用通过大量的时间去完整的阅读资讯。在现代化的生活中,新媒体已经成为资讯传播的主要途径,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变得零碎,但新媒体可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它可以使人们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娱乐。通过手机获取新闻资讯是最便捷的一种方式,如今网路资讯的划分越来越详细,人们关注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它满足了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心理需求。
二新媒体的优势
新媒体以“新”字作为代表,它与传统媒体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它的传播速度快,资讯量较大,传播的内容更为丰富,实效性、储存性以及选择性都是最强的,它的语言要素多种多样,带给人们更多的新鲜感以及趣味性。其次,新媒体传播的途径较多,我们使用的QQ、微信、微博上每天都会更新讯息,人们再也不用守在电视机旁等待新闻了。最后,新媒体的互动性强,每条播出的新闻,人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新闻后的网友留言版块分享给更多的人。
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新闻的实效性增强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及优势之一就是新闻的实效性增强。在以传统媒体为主要传播渠道的时代,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途径是报纸,广播以及电视新闻,但报纸的出版或电视新闻的播出时间与人们收到资讯的时间存在差异,所以大多数人看到的新闻都是前一天发生的事情,也有一些人看到的新闻已经是经过处理的或是新闻事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说,报纸以及电视新闻的实效性相对较差。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装置连线到网际网路获取新闻资讯,从而可以获得实时释出的资讯,提高了新闻的实效性。
二新闻的互动性增强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时代,新闻是单向传播的,不具有互动性,人们只作为新闻的接收者,没有办法对接收到的新闻进行评论。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电子科技产品的进步,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的互动性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在很多新闻下,都留有大面积的空白处让人们进行留言点评,发表个人的观点和意见,让读者与读者进行互动,同时也让读者与撰稿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新闻的互动性推动了正确观点的传播和整个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还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新闻传播的全媒体化
传统媒介传播的主要方式是文字、图片和声音,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逐渐走向了全媒体化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文字,图片和声音转化为视讯和影像呈现出来,这种新闻增加了趣味性,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促进了新闻的广泛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电脑等电子科技产品都成为了新闻传播的媒介,它们与传统的媒介方法相结合,丰富了人们的阅读形式,拓宽了人们的阅读渠道。
四新闻传播的全时性
在传统的媒介传播时代,新闻的传播具有一定的频次,人们无法随时随地接收到新闻内容,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具有全时性,任何地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新闻都会传播到网际网路上,人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新闻内容,这也弥补了传统媒介时代新闻释出较慢,时间较长等缺陷。
三、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一将自媒体纳入新闻报道中
自媒体是指民众自己对于娱乐的追求,将自发拍摄的作品传到网路上,争取到较多的点选率和播放效果的微视讯,这也是当代背景下时代潮流的一种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可以通过自媒体的方式开设专门的板块,对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进行跟踪报道,也可以将这类新闻释出在其他相关板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新闻的价值和人们的关注度,还可以促进自媒体的蓬勃发展。
二报道有价值的新闻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内容呈现出了同质化特点,为了使读者的反应更大,新闻的影响更大,部分新闻编辑开始使用某些手段将新闻内容夸张化,导致新闻内容严重失真,影响了新闻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今新闻传播方式的创新要反其道而行,坚持报道的深入性以及真实性,给社会传递更多的真实新闻和正能量。记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要注重了解新闻事件的整个经过,挖掘出新闻中最值得人们去思考的内容。
三新闻释出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相契合
如今,社会朝着快节奏的发展方向不断迈进,新闻的释出量也逐渐增多,这给人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负担,人们寻找新闻变得困难,新闻的数量增多导致人们不能够了解所有新闻的内容,所以新闻的释出要与读者阅读习惯相契合,在释出新闻时,首先要对新闻进行分类,方便读者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其次释出的新闻内容应简洁明了,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内容;最后在新闻的最底端要附上与上述新闻相关的新闻连结,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方便。
四、总结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这些传播模式将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我们要对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模式和创新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只有不断地深入到新闻内容本身,不断地把握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模式的特点,才能找到更具有创新性的新闻传播模式,才能使新闻传播效益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袁敬舒.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J].新闻研究导刊,201505:57+144.
[2]高颖.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主体[J].西部广播电视,201517:20.
[3]杨东伶,徐文静.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J].新闻战线,201510: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