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发布时间: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不好中。中国石油大学学报不好中,审稿非常慢,投稿两周一直显示新到稿件,《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4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石油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六言诗之前只读过王荆公的“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前番逛书市,见《唐诗画谱》一册,中有六言绝句数篇,便有了解一番的想法。这篇文章基本上是我查阅资料的笔记,中间也夹杂着自己的一些想法。 兹将六言诗定义为: 每句皆为六字的非骚体诗。 “每句皆为六字”基本是一句废话,而所谓非骚体诗,如《吴越春秋》中的《乌鹊歌》、曹丕《寡妇诗》等,便不在此列。这并不是说,每句六字的骚体诗便不是六言诗,是不是的问题留给纠结的人去做纠结的讨论。这个定义只是说,本文所讨论的是非骚体的六言诗。 六言诗起源之说有五: 1.诗经 2.楚辞 3.汉司农谷永 4.东方朔 5.孔融 诗经散见六言句式,但并未有完整的六言诗。楚辞或骚体与六言有较大区别,容后述。六言起源汉司农谷永,南朝梁任昉、宋人严沧浪、明代谢榛 、高棅皆秉此说,而其诗今未得见。东方朔诗现仅存两句。今存最早的完整的六言诗见于孔融。故窃论六言句式始自诗经,而六言诗始自汉司农谷永或东方朔为不可考,以目前可见的材料而论,当以始自孔融为宜。 论者谓六言源自楚辞,如《国殇》之属,去掉句中“兮”字,便是六言。但其实“兮”以及“兮”之类的虚词如“之”、“于”、“以”、“其”、“而”、“乎”等,在句中自有运用,正刘熙载《艺概·赋概》所谓:“骚调以虚字为句腰”是也!艾岩《潇洒的稀客 创作的新洲——略谈六言诗的特长》亦指出“兮的使用涉及音节,使辞情(用徐渭《南词叙录》所谓辞情,指默读中能够体会的感情起伏,而又能以朗诵示之者) 宛转,去之便觉神情不属。”况楚辞如《国殇》之类,以三字一顿、一句二拍,而六言诗多二字一顿、一句三拍,句式结构亦不同。故窃意六言诗不源于楚辞。 就六言近体而言,启功先生在《诗文声律论稿》中认为六言律句只有十种,兹分为二类述之: 1. 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2. 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此是就句法而言,若就全诗来说,刘继才在《论唐代六言近体诗的形成及其影响》中将其分为四类:律式、对式、粘式、混合式。 由此可说,从近体诗的标准来看,六言诗存在天然的缺陷:或不对、或不粘、或有拗句。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六言甘而媚”,我认为很符合六言诗的特点。用现代人的话来说: 若以五言作个比较,周裕锴在《宋代六言绝句的绘画美和建筑美》中亦有论述: 察历代六言诗,如王右丞《田园乐七首》、荆公《题西太一宫壁二首》等,我认为这观点是很恰当的。清·蒋澜《续诗人玉屑》引蔡及心《蔡氏杂钞》说:“六言诗,要字字着实,声调铿锵,不可间散①字成句。虽平仄不整无碍。” 此谓句法。就章法而论,以六言绝句为例,艾岩《潇洒的稀客 创作的新洲——略谈六言诗的特长》将其分为三种: 1. 流水型 2. 列座型 3. 合扉型 “流水”即“流水对”之“流水”;“列座”即各句分述一事而气脉合而为一;“合扉”则“拆衷于前二者之间,前半分列而后半连贯”。兹各举一例如下: 流水型:闺月重阳赏菊 孟宛 前月登高落帽,今朝提酒称觞。 上林菊花何幸,遭此两度重阳。 列座型:田园乐七首其五  王维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合扉型:田园乐七首其二 王维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值得一说的是“合扉型”,之所以选这一首,是因为它不同于艾岩所讲的“前半分列而后半连贯”。一、二句是分列,三、四句亦是分列,而一二句与三四句之间构成连贯。其实六言绝句中常见的是一、二句分列,三、四句连贯,这算是特列。至于其他六言诗体的章法,我读得少,姑且避而不谈。六言诗远不如五七言流传为广,而究其原因,论者大抵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与时代背景及诗歌发展趋势有关;而另一派认为与六言诗本身的缺陷有关。 先说第一种。1981年,黄征在《六言诗初探》中将六言诗所以不彰的原因归为“封建社会的刻板化、模式化”及唐朝以诗赋取士使其他诗体受到抑制。对此我并不认同,政治制度虽然影响文艺创作,但政治制度并非凭空产生。况且唐朝试帖诗为五言六韵,而流传的诗作却并非这些。而卫绍生在《六言诗为何未能广为流行——兼及六言诗的评价问题》中认为,诗歌的发展是多样化的,以四言为主的《诗经》流传了数百年,“古典诗歌继续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对这种偶数句和双音节词为主的诗歌形式的变革”。这种说法似乎有道理,但也可以商榷。首先,四言六言虽然都是偶数字句,但还是有差别的,“四言优而婉 ,六言甘而媚 ’”,风格、作法、适宜表现的情感等都不一样;其次,诗歌在句式整齐的律绝之后“多样化”出了长短句,但律绝并没有没落,比较宋诗宋词、清诗清词的数量便大抵可见,虽然我没有做过统计,但有信心讲这个话,而何以六言诗就一直不兴盛呢? 我觉得,要谈时代背景,需要从六言诗本身的特点出发。前文已述,六言诗“雍容和雅、古淡悠闲”,这恐怕与汉魏雄浑大气、盛唐意气飞扬的时代精神有点不太搭调,正如唐爱霞《古代六言诗研究》中所指出的: 而宋代六言诗稍多,或其正与当时整个时代的审美取向较近。但总的来说,写诗的人,或仕或隐,总有一份放不下的“家国天下”,六言诗悠闲的特质,骨子里便与这股精气神不符。 而谭汝为、曹长河在《六言绝句散论——兼谈诗歌六言句式的起源和兴衰》中认为,六言诗存在三点缺陷: 1. 词语组合缺少变化,过于单调;2. 音节过于呆板生硬; 3. 平仄缺少变化,过于拘谨。 第一点不详说。关于第二点,松浦友久《关于诗型与节奏的研究》中提出了“休音”的概念,即“在拍节节奏之流里的一个‘有拍之流而无音之流’的‘有拍无音’的现象”,如五言或七言,在句末便有一个二分之一拍的休音。换种说法的话,六言为“二二二”整齐的节拍,缺少像五七言那样奇偶相间的变化。 谭、曹二位认为六言律句只有“平平仄仄平平”和“仄仄平平仄仄”两种格式,故而“缺少变化,过于拘谨”,我倒并不认同。启功先生认为六言律句有十种,应当比较恰当。但六言律绝的确存在缺陷,由于缺乏平起仄收和仄起平收的句式,故而或不对、或不粘、或有拗句。这对于近体诗法则相当完备的时期的诗人来讲,或许也不太愿意选择用六言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相比五七言来说,六言诗缺乏指导性的文艺批评理论。这既是六言诗不彰的结果,也是六言诗不彰的原因之一。 由是,我们可以做个总结,六言诗所以不彰,我认为原因有三: 1. 六言诗的特质与古代诗人的精气神不太相符; 2. 六言诗本身存在一定缺陷; 3. 六言诗不彰与文艺理论缺乏的恶性循环。 大概就这么多,终于写完了,我仰头大睡梦前女友去也! ①原文作“闲散”,《诗学初范》载:“然要字字着实,声调锵铿。或对或散,惟可不以间散字成句也”,而“闲”对应简体有“闲”、“间”二字。原文“闲”疑“间”字误。故妄改,并就此求诸指例。 [1]马海祥,李柱梁,陈传万.古代六言诗的产生及其格律化过程[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05):32-33. [2]艾岩.潇洒的稀客 创作的新洲——略谈六言诗的特长[J].名作欣赏,1991,(04):92-95. [3]刘继才.论唐代六言近体诗的形成及其影响[J].文学遗产,1988,(02):64-72. [4]周裕锴.宋代六言绝句的绘画美和建筑美[J].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4(02). [5]松浦友久.关于诗型与节奏的研究[J] .文学遗产,2002(4): 131-135 [6]谭汝为,曹长河.六言绝句散论——兼谈诗歌六言句式的起源和兴衰[J].天津社会科学,1983,(06):86-92. [7]俞樟华,盖翠杰.论古代六言诗[J].文学评论,2002,(05):40-44. [8]卫绍生.六言诗为何未能广为流行——兼及六言诗的评价问题[J].中州学刊,2006,(02):198-203. [9]黄征.六言诗初探[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版),1982,(01):108-113. [10]唐爱霞.古代六言诗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2):92-97 注:专著类文献如各种古籍,我读得比较乱,有的是之前不知在哪儿读过,有的是电子版,有的是网络版,不好列出。故参考文献只列了期刊类。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创刊于1984年12月,1分为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2,于山东省东营市出版。主要反映中国石油大学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

应该不是,毕竟是专业的石油院校,还是说油田开发技术的多啊。。。。

自然版是核心期刊,影响力较大,社科版是普通学报,不是核心,不过学术性还可以。

你好,你是想问《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重复率要求是什么吗?《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对重复率没有要求。根据《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须知显示,来稿要求:1.基本要求是来稿文责自负。凡所发论文有政治性错误、资料或数据不实、泄露国家机密以及侵犯公民或法人合法权益的,作者应承担全部责任并赔偿因此而给本刊造成的全部损失。2.撰写要求是原则上不少于9000字。内容有独到见解,对所涉及的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全文观点鲜明,结构清晰,论证严密,语言精练。来稿应有中图分类号、篇名、作者、单位、内容摘要以及关键词。摘要以3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以5-7个为宜。来稿应附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工作单位、职称、学位、研究方向等。来稿要求中并没有写对重复率的要求,所以,《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对重复率没有要求。

中国石油大学报

以下是中国石油大学的本科招生条件:1.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道德品质良好;3. 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取得考试成绩,且符合当年度高考录取控制分数线(具体分数线以国家招生部门在各省市公布的为准)或提前批次、特殊类型招生(含国家专项计划)等相关规定;4. 具有相应层次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或者技术工人、农民技术学校毕业证书的;以及具有相当水平的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特长者等,可报同等学力考试或免试;5. 外语考试:文科生应考外语为英语或者俄语;理科生应考外语为英语;6. 符合国家和教育部关于身体和视力健康状况及相关标准的规定。以上是大致的报考条件,具体情况还需要参考当年度招生章程。同时,考生也可以前往中国石油大学的招生网站或考试招生部门咨询更多详细信息。

中国石油大学专升本成人考试通过率高吗?想要通过业余或函授来提升学历的话,必须是要参加成考(成人高考)的,成考就相当于这两种学习形式的入学考试。那成考专升本好考吗,成考专升本通过率多少?一起来了解下吧。成考专升本好考吗?对于有一定学习基础,又有足够时间复习的人员来说,成考专升本的难度不是太大,比较好考。成考专升本考政治、外语和专业课三门课程,单科150分总分是450分,一般经管类、理工类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在120分以下。了解了这些,你觉得成考专升本好考吗?此外,成考还有利好政策:对于年满25周岁的考生来说,可以享受20分的加分政策。成考专升本通过率多少?成考专升本的通过率在60-70%上下,虽然比网络教育、国家开放大学90%多的通过率,但比自考10-20%的通过率要高的多。不过受成人学历教育政策改革的影响,成考专升本的难度也是越来越大,部分省市的录取率大大缩水,所以如果你想要提升学历的话,越早报名越好。中国石油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是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现有东营、青岛两个校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3800余人,函授、网络教育在籍生58000多人,年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5000多人次。2001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坚持突出品牌和特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成果2009年获得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学院实施名校名师精品战略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已建成8门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5门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两个专业为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学院每年投巨资建设课程资源,开发了近400门优质网络教学课程和87部专用教材。学校网络教育教学设施先进,十万人级“石大在线”教学网站集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与管理,各类教学资源库与数据库于一身,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教学支持服务。学院于2004年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科学规范的管理、良好的教育质量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已经成为全国同行业中的知名品牌。

报考条件: (一)学术型研究生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的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 考生录取当年入学报到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虽说要交学费,但是中国石油大学的学费相对偏低,也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而且也实施了奖学金制度,如果真的有经济负担,做翻译也是很好兼职的,不必担心。我觉得考上最重要,既然你有报班的想法,说明有这种需求,去试试吧,凯程教育是最好的,一定能有帮助。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什么是自然科学版?就是这个杂志自然科学版的收稿范围仅限于自然科学类的文章。目前主要指六大学科:数、理、化、天、地、生。如果是人文社科版就是主要收社科类的文章。期刊分自然科学版和人文社科版一般都是大学学报,这样更专业有针对性的收稿,提高杂志办刊质量的同时,对订阅杂志的读者也更实用。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是中文核心期刊。算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不是中文核心期刊。两个期刊是独自的期刊。

不是,只是中文核心期刊。国内石油天然气领域只有 石油学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天然气工业是EI检索的期刊。《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前身为《西南石油学院学报》,创刊于1960年,是经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西南石油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以报道石油科技为主的学术性期刊。2008年11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正式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5086,国内统一刊号CN 51-1718/C。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8年获“中国高校优秀期刊”称号。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现已被国外著名数据库Elsevier、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以及国内大型数据库CPA、《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石油文摘》等收录。

你可以进我空间看看,里面有详细说明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朱熹对《孟子》“仁民而爱物”的诠释——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摘 要:朱熹推崇《孟子》的“仁民而爱物”,并作了诠释,但是,如果由此简单地以为朱熹主张应当像对人之爱那样爱护自然万物,那是不确切的。像先秦儒家一样,朱熹强调“爱有差等”,并且以“理一分殊”为依据;因而在朱熹看来,爱物与爱人是不同的。同时,朱熹又不是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服从于人的需要,而是吸取了贾谊《新书》的观点,把“爱物”与对自然物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结合起来,并且认为,应当尊重自然,根据不同自然物的特性,使万物各得其所;这实际上提出了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关键词:朱熹;《孟子》;仁民而爱物;生态观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2-0065-05 对于孟子所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①,当今不少学者,从生态学的角度予以诠释,以为孟子主张像爱人那样爱护自然万物。事实上,先秦儒家主张“爱有差等”,因此不可能爱物如同爱人。关于这一点,朱熹《孟子集注》作了明确阐述。然而,正是由于物与人是不同的,朱熹主张根据自然物的不同特性,使万物各得其所。这实际上正是一种不同于以人为中心的生态观。一、“仁民而爱物”与自然的开发利用孔子讲仁,仁即“爱人”,并且以“孝”为本。孔子没有明确讲“爱物”,但据《论语·述而》载,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又据《礼记·祭义》载,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孔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另据《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载,齐人高柴“开蛰不杀,方长不折”,孔子曰:“开蛰不杀则天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也,恕则仁也。”孟子明确讲“仁民而爱物”。关于“爱物”,董仲舒说:“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②宋代张载《西铭》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③,二程则说:“若夫至仁,则天地为一身,而天地之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者哉?”④显然,“爱物”是儒家的一个传统。朱熹《孟子集注》对“爱物”作了明确的界定,指出:“物,谓禽兽草木;爱,为取之有时,用之有节。”⑤朱熹认为,《孟子》“仁民而爱物”之“物”,指的是禽兽和草木,即动物与植物;“爱物”之“爱”,指的是“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爱物”,指的是对动、植物的“取之有时,用之有节”。朱熹还说:“爱物则是食之有时,用之有节;见生不忍见死,闻声不忍食肉;如仲春之月,牺牲无用牝,不_,不卵,不杀胎,不覆巢之类,如此而已。”⑥朱熹门人郑子上也对“爱物”作了诠释,说:“‘君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然谓之爱物,则爱之惟均。今观天下之物有二等,有有知之物,禽兽之类是也;有无知之物,草木之类是也。如数罟不入_池,不_不卵,不杀胎,不_夭,圣人于有知之物其爱之如此。斧斤以时入山林,木不中伐不鬻于市,圣人于无知之物亦爱之如此。”⑦朱熹则以“此说得之”给予肯定。关于“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论语·学而》载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梁惠王上》载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_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荀子·王制》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_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圣王之用也。”显然,这里蕴含着“取之有时”的思想;但只是就治国之道、发展农业生产而言,并不涉及所谓“爱物”。《礼记·月令》按照一年中季节的变化顺序,对各个季节、月份的天象、物候作了描述,并据此对各种农事活动作了安排。比如:孟春之月,“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_毋卵”。虽然这里蕴含着“取之有时”的思想,而且是就“礼”而言,但是,这里并不涉及所谓“爱物”。此外,《礼记·王制》说:“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_罗,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不_,不卵,不杀胎,不_夭,不覆巢。”西汉贾谊撰《新书》,其中《礼》指出:“礼,圣王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尝其肉,隐弗忍也。故远庖厨,仁之至也。不合围,不掩群,不射宿,不涸泽。豺不祭兽,不田猎;獭不祭鱼,不设网罟;鹰隼不鸷,睢而不逮,不出植罗;草木不零落,斧斤不入山林;昆虫不蛰,不以火田;不_,不卵,不刳胎,不_夭,鱼肉不入庙门,鸟兽不成毫毛不登庖厨。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则物蕃多。”⑧这里明确提出“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而且,显然是就“礼”而言;但是,这里也没有与“爱物”联系在一起。朱熹曾撰《仪礼经传通解》,其中卷三十六《王朝礼》编入贾谊《新书》以上所言。由此可见,朱熹注《孟子》“爱物”所言“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可能源自贾谊《新书》。但是,将“爱物”与对动、植物的“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联系起来,则可能是朱熹的发明。朱熹所谓对动、植物的“取之有时,用之有节”,从广义上讲,就是对自然物的开发和利用。动、植物是自然物中有生命的一类。“取之有时”,就是开发自然物须“有时”;“用之有节”,就是利用自然物须“有节”。因此,朱熹把《孟子》“爱物”注释为对动、植物的“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就是把“爱物”与对自然物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结合起来,认为对自然物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就是《孟子》所谓“爱物”。这实际上是把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物抬高到儒家“仁”的高度,要求对自然物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合乎“仁”这一基本原则。应当说,朱熹对《孟子》“爱物”的注释,对于因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物而造成生态危机的今天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二、“仁民而爱物”与“爱有差等”朱熹在把《孟子》“爱物”诠释为对动、植物的“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同时,还引程颐曰:“仁,推己及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于民则可,于物则不可。统而言之则皆仁,分而言之则有序。”⑨认为“推己及人”意义上的“仁”,“于民则可,于物则不可”;一方面,统而言之,对物与对人一样,都要给予仁爱,另一方面,分而言之,对物之爱不同于对人之爱。这就是所谓“爱有差等”。“爱有差等”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就人而言,《中庸》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就人与物而言,马厩失火,只问人,不问马(据《论语·乡党》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_⑩。这与墨家“兼爱”是有重要差别的。《孟子》讲“仁民而爱物”,所要强调的并不是要求爱物如爱人,而是认为,爱物不同于爱人,强调“爱有差等”。《孟子·尽心上》指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B11认为“爱物”之“爱”,不同于“仁民”之“仁”,更不同于“亲亲”之“亲”。对于《孟子》“仁民而爱物”,东汉赵岐注曰:“先亲其亲戚,然后仁民,仁民然后爱物,用恩之次者也。”宋孙_疏曰:“孟子言,君子于凡物也,但当爱育之,而弗当以仁加之也,若牺牲不得不杀也;于民也,当仁爱之,而弗当亲之也。以爱有差等也。是则先亲其亲,而后仁爱其民;先仁爱其民,然后爱育其物耳。是又见君子用恩有其伦序也。”B12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录取分数线(2022):320。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名称 类型 年份 总分 英语 政治 专业课一 专业课二安全科学与工程 学术型硕士 2022 320 38 38 57 57安全科学与工程 安全科学与工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年份 2022研究方向:(01)(全日制)安全系统科学与管理理论(02)(全日制)工业灾害安全风险防控(03)(全日制)工程灾害风险评估与安全控制(04)(全日制)热灾害防控与应急决策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 理论 ②201|英语 一 ③302|数学二 ④912|安全技术 与基础参考书目: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58名软科(综合)69名校友会(综合)83名武书连314名US排名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地质大学位于武汉东湖之畔,南望山麓,学校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学科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门类,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历史沿革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学校于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70年,学校整体迁至湖北办学,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1974年,学校定址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78年,武汉地质学院在原北京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组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在武汉。2000年2月,学校由原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6年10月,教育部、原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校园概貌中国地质大学位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腹地。学校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博物馆,校园环境优美,教育、科研、学术氛围浓厚,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群、图书馆、学生公寓、体育场馆等相关配套设施,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环境。学校现正在武汉光谷未来科技城建设“资源环境科技创新基地”暨新校区。办学思想坚持弘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精神,坚持弘扬“严在地大”的校风学风,坚持弘扬“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着力为解决区域、行业乃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和科技支撑。秉承“强化特色、争创一流、依法治校、-包容”的治校理念,营造“独立思考、严谨治学、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努力构建优越而独特的教学和科研环境。以提高办学质量为中心,推进“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坚持实施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和国际化战略,大力推进以学术卓越计划为核心的综合改革,在建成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的基础上,努力建设成为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致力于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办学条件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122人,其中教师1804人。中国科学院-9人,博士生导师296人,教授505人,副教授882人。国家“-”入选者8人(-5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奖励计划”入选者18人(特聘教授11人、讲座教授5人、青年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教育部“-”入选者29人。学校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9人。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8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地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学校拥有完善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自建校起,学校相继在周口店、北戴河、秭归等地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其中周口店野外实习基地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为“全国地质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野外实践)基地”。学校图书馆馆舍面积万余平方米,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献为主体,以地学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构建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源保障。学科布局学校围绕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以地球科学为主导,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系统。现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6个湖北省重点学科,“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两个一级学科在全国历次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有19个学院、65个本科专业;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程硕士、MBA、MPA等10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包涵14个工程领域。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学进入前1‰。人才培养学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全日制在校学生 26103人,包括本科生 18140人,硕士研究生 6312人,博士研究生1651人,国际学生944人;-及-注册学生6万余人。拥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建校60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近30万名高级人才。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努力构建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学生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国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大赛、英语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屡获佳绩。学校把弘扬优良体育传统与健全人格培养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体育教育体系。我校学生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累计获得金牌200余枚,银铜牌400余枚。2012年5月,学校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成为我国第一支登上世界-高峰的大学登山队。科学研究学校在地质学、矿产资源能源、地质工程、地球物理、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地理信息系统与测绘、材料科学与化学、经济与管理等研究领域具有特色和优势,取得一批重要成果。201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8项,获“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项、“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项、“十大地质找矿成果”2项。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 5人,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 8人,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作者30人次。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中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 Compendex收录,《地球科学学刊》(英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收录,《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CSSCI。学校坚持立足湖北和长江经济带,面向全国,大力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积极服务行业、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与武汉市人民政府联合组建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采用市场化运营模式,搭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学校还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分别建立产学研平台和产业孵化基地(深圳研究院、浙江研究院)。国际交流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2012年成立由我校发起,联合斯坦福大学、麦考瑞大学、滑铁卢大学、香港大学、牛津大学等十二所世界知名大学组建“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联盟高校在地学领域通过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发展共赢。近年来,学校公派出国访问、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师生每年900余人次,邀请来校访问、讲学、与会的境外专家每年400余人次。以学校为支撑建立了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拥有“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国际科研合作中心。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设立“丝绸之路学院”、“约旦研究中心”和“丝绸之路地质资源国际研究中心”。

1] 王重鸣,陈民科. 管理胜任力特征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J]. 心理科学,2002,25 ⑸ _4 . [2] 朱晓妹,王重鸣. 中国背景下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结构研究 [J]. 科学学研究,2005,23 ⑴ _5 .[3] 刘小平,王重鸣. 组织承诺及其形成过程研究 [J]. 南开管理评论,2001,4 ⑹ _5 .[4] 刘小平,王重鸣. 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组织承诺及其形成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24 ⑴ _5 .[5] 刘小平,王重鸣,Brigitte Charle-Pauvers等. 组织承诺影响因素的模拟实验研究 [J]. 中国管理科学,2002,10 ⑹ _4 .[6] 王重鸣,郭维维,Michael Frese等. 创业者差错取向的绩效作用及其跨文化比较 [J]. 心理学报,2008,40 ⑾ _9 . DOI:.[7] 曾照英,王重鸣. 创业融资决策过程中的感知风险分析——展望理论在创业融资决策领域的应用 [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 ⒅ _3 .[8] 王重鸣,唐宁玉. 虚拟团队研究:回顾、分析和展望 [J]. 科学学研究,2006,24 ⑴ _8 .[9] 蒋勤峰,田晓明,王重鸣等. 企业动态能力测量之实证研究——以270家孵化器入孵企业为例 [J]. 科学学研究,2008,26 ⑶ _8 .[10] 刘帮成,唐宁玉,朱晓妹等. 基于社会文化差异的在华外资企业组织学习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 ⑺ _5 .[11] 田晓明,蒋勤峰,王重鸣等. 企业动态能力与企业创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以270家孵化企业为例分析 [J]. 科学学研究,2008,26 ⑷ _8 .[12] 张炜,王重鸣. 高技术企业创业智力资本结构验证性因素分析 [J]. 科学学研究,2007,25 ⑹ _5 .[13] 朱晓妹,王重鸣. 员工心理契约及其组织效果研究 [J]. 管理工程学报,2006,20 ⑶ _3 .[14] 颜士梅,王重鸣. 战略联盟与并购:两种企业组织方式的比较分析 [J]. 科学学研究,2002,20 ⑶ _4 .[15] 王重鸣,邓靖松. 团队中信任形成的映象决策机制 [J]. 心理学报,2007,39 ⑵ _7 .[16] 刘帮成,王重鸣. 影响跨国知识转移效能的因素研究:以在华进行跨国创业企业为例 [J]. 科研管理,2007,28 ⑹ _11 .[17] 吴冰,王重鸣. 小型创业企业生存分析 [J]. 科研管理,2007,28 ⑸ _5 .[18] 刘帮成,王重鸣. 技术能力如何转化为竞争优势:组织动态能力观点 [J]. 管理工程学报,2007,21 ⑴ _5 .[19] 张炜,王重鸣. 高技术企业智力资本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 [J]. 科学学研究,2007,25 ⑷ _6 .[20] 刘帮成,王重鸣. 国际创业模式与组织绩效关系:一个基于知识的概念模型 [J]. 科研管理,2005,26 ⑷ _8 .[21] 颜士梅,王重鸣. 并购式内创业维度及其特征的实证分析 [J]. 科学学研究,2007,25 ⑶ _8 .[22] 任旭林,王重鸣. 基于认知观的创业机会评价研究 [J]. 科研管理,2007,28 ⑵ _4 .[23] 王重鸣,田茂利. 技术创业企业知识创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J]. 科研管理,2006,27 ⑹ _5 .[24] 林士渊,王重鸣. 国际创业高管团队结构因素及其有效组合研究 [J]. 技术经济,2007,26 ⑾ _7 .[25] 吴冰,王重鸣,唐宁玉等. 软件企业创业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J]. 科学学研究,2007,25 (z2) _5 .[26] 金杨华,王重鸣,杨正宇等. 虚拟团队共享心理模型与团队效能的关系 [J]. 心理学报,2006,38 ⑵ _9 .[27] 苗青,王重鸣. 基于企业竞争力的企业家胜任力模型 [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⑶ _4 .[28] 马可一,王重鸣. HR捆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角 [J]. 科研管理,2004,25 ⑴ _5 .[29] 王重鸣,田茂利. 战略性人力资源计分卡构建和实施框架研究 [J]. 科研管理,2006,27 ⑷ _8 .[30] 何志聪,王重鸣. 企业成长与公司创业精神的培育 [J]. 科研管理,2005,26 ⑶ _4 .[1] 莫申江,王重鸣. 国外商业伦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31 ⑺ _8 .[2] 金杨华,陈卫旗,王重鸣等. 管理胜任特征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 [J]. 心理科学,2004,27 ⑹ _3 .[3] 韦雪艳,王重鸣. 民营企业家创业压力源的结构及验证性因素分析 [J]. 软科学,2009,23 ⑶ _3 .[4] 韦雪艳,王重鸣,段锦云等. 变革背景下民营企业家创业压力源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J]. 软科学,2009,23 ⑾ _6 .[5] 唐宁玉,王重鸣. 虚拟团队学习效能研究: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 [J]. 心理科学,2007,30 ⑴ _6 .[6] 吴冰,王重鸣,唐宁玉等. 高科技产业创业网络、绩效与环境研究:国家级软件园的分析 [J]. 南开管理评论,2009,12 ⑶ _10 .[7] 韦雪艳,王重鸣,段锦云等. 民营企业二元社会网络模式及演化特征研究 [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 ⑵ .[8] 莫申江,王重鸣. 国外伦理型领导研究前沿探析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 ⑵ _6 .[9] 曾照英,王重鸣. 关于中国创业者创业动机的调查分析 [J]. 科技管理研究,2009,29 ⑼ _3 .[10] 唐宁玉,王重鸣. 虚拟团队学习和团队效能及组织效能问关系的实证研究 [J]. 中国管理科学,2006,14 (z1) _6 .[11] 孟晓斌,王重鸣,杨建锋等.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模型研究综述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 ⑽ _8 .[12] 颜士梅,王重鸣. 创业的机会观点:存在、结构和构造思路 [J]. 软科学,2008,22 ⑵ _4 .[13] 胡剑影,蒋勤峰,王重鸣等. 女性企业家领导力模式实证研究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6 ⑹ _6 .[14] 徐建平,王重鸣. 创业精神的区域文化特征:基于浙江的实证研究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 ⑿ _5 .[15] 王重鸣,刘帮成. 技术能力与创业绩效:基于战略导向的解释 [J]. 科学学研究,2005,23 ⑹ _7 .[16] 袁登华,王重鸣. 目标激励对创业行动效能影响的情景模拟实验 [J]. 心理学报,2005,37 ⑹ _7 .[17] 张炜,王重鸣. 企业孵化器创业机制的理论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 ⑾ _3 .[18] 段锦云,王重鸣. 框架效应发生机制的辨优启发加工 [J]. 心理学探新,2011,31 ⑴ _6 .[19] 王重鸣,邓靖松. 不同任务情境中虚拟团队绩效过程模式 [J]. 心理学报,2005,37 ⑸ _6 .[20] 倪宁,王重鸣. 创业学习研究领域的反思 [J]. 科研管理,2005,26 ⑹ _6 .[21] 孟晓斌,王重鸣. 创业精神模型的构思与测量研究进展 [J]. 心理科学,2008,31 ⑴ _4 .[22] 倪宁,王重鸣. 从资源配置到知识创造 [J]. 科学学研究,2005,23 ⑸ _6 .[23] 马可一,王重鸣. 组织压力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 [J]. 心理科学,2003,26 ⑸ _3 .[24] 杨建锋,孟晓斌,王重鸣等. 家族企业特征对其国际化进程的影响——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探讨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30 ⑷ _8 .[25] 邓今朝,王重鸣. 团队多样性对知识共享的反向作用机制研究 [J]. 科学管理研究,2008,26 ⑹ _4 .[26] 颜士梅,王重鸣. 知识型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一个基于SHRM观的分析 [J]. 科研管理,2002,23 ⑹ _6 .[27] 陈卫旗,王重鸣. 人-职务匹配、人-组织匹配对员工工作态度的效应机制研究 [J]. 心理科学,2007,30 ⑷ _3 .[28] 孟晓斌,王重鸣,杨建锋等. 企业组织变革中的动态能力多层适应性探析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30 ⑵ _9 .[29] 杨建锋,王重鸣. 类内相关系数的原理及其应用 [J]. 心理科学,2008,31 ⑵ _4 .[30] 刘帮成,王重鸣. 跨国知识转移过程中人力资源实践作用机制研究 [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0 ⑸ _8 .[1] 杨建锋,王重鸣. 薪酬策略与公司竞争战略的匹配机制研究 [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 ⑸ _5 .[2] 杨建锋,王重鸣. 效度概化的理论研究述评 [J]. 心理学探新,2008,28 ⑷ _5 .[3] 庞涛,王重鸣.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无边界职业生涯研究进展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 ⑶ _4 .[4] 肖永松,王重鸣. 人力资源系统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的测量误差: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 [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 ⑶ _5 .[5] 赵晓东,王重鸣. 产业集群背景下创业者社会网络构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 ⑵ _8 . DOI:.[6] 严进,王重鸣. 两难对策中价值取向对群体合作行为的影响 [J]. 心理学报,2000,32 ⑶ _5 .[7] 陶祁,王重鸣. 管理培训背景下适应性绩效的结构分析 [J]. 心理科学,2006,29 ⑶ _5 .[8] 段锦云,王重鸣,钟建安等. 大五和组织公平感对进谏行为的影响研究 [J]. 心理科学,2007,30 ⑴ _4 .[9] 梁建,王重鸣. 中国背景下的人际关系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J]. 心理学动态,2001,9 ⑵ _6 .[10] 王重鸣,邓靖松. 虚拟团队中的信任机制 [J]. 心理科学,2004,27 ⑸ _2 .[11] 严进,王重鸣. 群体任务中合作行为的跨阶段演变 [J]. 心理学报,2003,35 ⑷ _5 .[12] 蒋勤峰,王重鸣,唐宁玉等. 基于因子分析的创业策略之探索性研究 [J]. 心理科学,2007,30 ⑸ _4 .[13] 沈超红,王重鸣. 创业绩效结构探索与合约解释 [J]. 南京社会科学,2011,⑴ .[14] 周劲波,王重鸣. 论管理学在当代科学体系中的学科地位和意义 [J]. 科学学研究,2004,22 ⑶ _4 .[15] 倪宁,王重鸣. 组织创业学习的焦点问题——以万向公司的创业历史为例 [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 ⑴ _8 .[16] 龚志周,王重鸣. 虚拟团队理论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J]. 心理科学,2004,27 ⑵ _3 .[17] 赵晓东,王重鸣. 产业集群背景下创业者社会网络结构演变实证研究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 ⑶ _4 .[18] 王重鸣,徐小军. 中国公务员绩效评估公平性结构的实证研究 [J]. 心理科学,2007,30 ⑵ _5 .[19] 刘帮成,王重鸣. 跨国创业导向与创新能力关系研究:基于知识的视角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 ⑴ _7 .[20] 颜士梅,王重鸣. 并购式内创业中的人力资源整合水平和模式研究 [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7 ⑴ _12 .[21] 严进,王重鸣. 两难情景下任务结构与价值取向的效用特征转换 [J]. 心理学报,2002,34 ⑸ _5 .[22] 范巍,王重鸣. 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 [J]. 心理科学,2004,27 ⑸ _4 .[23] 韦雪艳,王重鸣. 虚拟团队类型及其对领导效能的影响机制 [J]. 软科学,2007,21 ⑴ _4 .[24] 刘小平,王重鸣. 不同文化下企业员工组织承诺概念的调查研究 [J]. 科技管理研究,2004,24 ⑶ _4 .[25] 张炜,王重鸣. 中小高技术企业创业者组合模式与胜任特征研究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 ⑶ _5 .[26] 颜士梅,王重鸣. 内创业的内涵及研究进展 [J]. 软科学,2006,20 ⑴ _5 .[27] 王重鸣,阳浙江. 创业型领导理论研究及发展趋势 [J]. 心理科学,2006,29 ⑷ _4 .[28] 陈林芬,王重鸣. 网络消费者行为与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关系 [J]. 消费经济,2005,21 ⑶ _5 .[29] 陈学军,王重鸣. 绩效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 [J]. 心理科学,2001,24 ⑹ _2 .[30] 李国军,王重鸣. 组织创新的研究进展 [J]. 心理科学,2006,29 ⑸ _3 .[1] 姜红玲,王重鸣,倪宁等. 基于因子分析的创业特质探索研究 [J]. 心理科学,2006,29 ⑷ _3 .[2] 陈松林,王重鸣. 基于知觉论和特质论的信用研究 [J]. 心理科学,2006,29 ⑶ _2 .[3] 符健春,黄逸群,潘陆山等. 履历资料测评技术回顾与展望 [J]. 人类工效学,2009,15 ⑶ _5 .[4] 王重鸣,邓靖松. 虚拟团队沟通模式对信任和绩效的作用 [J]. 心理科学,2005,28 ⑸ _4 .[5] 段锦云,王重鸣. 创业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特征研究 [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08 ⑵ .[6] 张中杰,王重鸣. 认知决策中锚定效应的量子模型研究 [J]. 应用心理学,2010,16 ⑴ .[7] 莫申江,王重鸣. 国外跨组织领导研究前沿探析 [J]. 管理学报,2011,08 ⑵ .[8] 曾照英,王重鸣. 创业者的认知意焦点对融资决策的影响 [J]. 现代管理科学,2009,⑻ _3 .[9] 周劲波,王重鸣. 基于价值特征的决策模型研究 [J]. 心理科学,2005,28 ⑹ _6 .[10] 李效云,王重鸣. 中小企业领导愿景的结构和内容 [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11 ⑵ _4 .[11] 马可一,王重鸣. 中国创业背景中的信任 [J]. 南开管理评论,2004,7 ⑶ _6 .[12] 苗青,王重鸣. 企业家能力:理论、结构与实践 [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⑴ _3 .[13] 刘帮成,王重鸣. 影响FDI在中国的模式因素分析 [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⑴ _7 .[14] 李效云,王重鸣. 企业领导愿景的内容和结构研究 [J]. 软科学,2005,19 ⑶ _3 .[15] 马可一,王重鸣. 创业合作中的信任-承诺-风险 [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⑷ _5 .[16] 李效云,王重鸣. 领导愿景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⑵ _4 .[17] 李德忠,王重鸣. 管理评价判断模型与策略获取 [J]. 心理科学,2005,28 ⑴ _2 .[18] 李效云,王重鸣. 愿景式领导的关键特征研究 [J]. 心理科学,2004,27 ⑶ _4 .[19] 曾照英,王重鸣. 创业融资决策领域与消费行为领域的感知风险对比分析 [J]. 上海管理科学,2008,30 ⑷ _4 .[20] 苗青,王重鸣. 组织创新前沿: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 ⑵ _4 .[21] 符健春,王重鸣,孟晓斌等. 创业者领导行为与企业绩效:创业企业发展阶段的调节效应 [J]. 应用心理学,2008,14 ⑵ _12 .[22] 唐琳琳,王重鸣,孟晓斌等. 多层次承诺影响技术员工离职意向的比较研究 [J]. 人类工效学,2008,14 ⑴ _5 .[23] 杜红,王重鸣.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展望 [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 ⑹ _7 .[24] 柯年满,王重鸣. 现实工作预览研究综述 [J]. 心理科学,2004,27 ⑸ _3 .[25] 邓靖松,王重鸣. 虚拟团队的两种新型薪酬方案 [J]. 商业研究,2003,⑷ _3 .[26] 苗青,王重鸣. 内隐知识:战略决策的一个视角 [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6 ⑹ _5 .[27] 陈学军,王重鸣. 内隐绩效模型对管理决策的影响作用研究 [J]. 心理科学,2004,27 ⑵ _2 .[28] 谢小云,王重鸣,忻柳春等. 共享心理模型的前因变量研究:群体合成特征的视角 [J]. 应用心理学,2007,13 ⑵ _8 .[29] 严进,王重鸣. 群体讨论过程中信息策略的变化 [J]. 心理科学,2004,27 ⑴ _4 .[30] 王重鸣,严进. 团队问题解决的知识结构转换研究 [J]. 心理科学,2001,24 ⑴ _4 .[1] 金杨华,王重鸣. 人与组织匹配研究进展及其意义 [J]. 人类工效学,2001,7 ⑵ _4 .[2] 韦雪艳,段锦云,王重鸣等. 基于交互作用理论的民营企业家压力应对机制 [J]. 上海管理科学,2010,32 ⑶ .[3] 陈学军,王重鸣. 内隐绩效模型对绩效评估一致性的效应分析 [J]. 心理科学,2003,26 ⑵ _3 .[4] 范巍,王重鸣. 创业意向维度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J]. 人类工效学,2006,12 ⑴ _3 .[5] 刘燕,王重鸣. 知识型员工主动离职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J]. 人类工效学,2006,12 ⑴ _3 .[6] 刘燕,王重鸣. 内隐领导理论:影响因素、结构及其研究效度 [J]. 人类工效学,2007,13 ⑴ _3 .[7] 柯年满,王重鸣. 多层次团队决策理论及其进展 [J]. 心理科学,2003,26 ⑶ _2 .[8] 王重鸣,徐小军. 中国公务员绩效评估公平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J]. 应用心理学,2007,13 ⑵ _5 .[9] 袁登华,王重鸣. 心理实验设计的程序化思路 [J]. 心理科学,2002,25 ⑶ _3 .[10] 邓靖松,王重鸣. 经济全球化时代员工适应力的开发 [J]. 商业研究,2003,⑽ _2 .[11] 王重鸣,洪自强. 差错管理气氛和组织效能关系研究 [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0 ⑸ _1 .[12] 杜红,王重鸣. 经理人员成就动机与不确定性任务决策的实验研究 [J]. 心理科学,2003,26 ⑴ _2 .[13] 杜红,王重鸣. 外资企业跨文化适应模式分析:结构方程建模 [J]. 心理科学,2001,24 ⑷ _3 .[14] 袁登华,王重鸣. 品牌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障碍与出路 [J]. 商业研究,2002,⒀ _2 .[15] 范巍,王重鸣. 个体创业倾向与个性特征及背景因素的关系研究 [J]. 人类工效学,2005,11 ⑴ _3 .[16] 王重鸣,陈学军. 投资决策风险的周边组织因素和多阶段评估 [J]. 心理科学,2002,25 ⑴ _3 .[17] 任旭林,王重鸣. 基于创业的承诺升级研究 [J]. 人类工效学,2006,12 ⑵ _3 .[18] 莫申江,王重鸣. 转型时期民营企业组织伦理构思的案例研究 [J].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9,2 ⑹ _14 .[19] 李国军,王重鸣. 评价中心结构效度研究的进展 [J]. 人类工效学,2006,12 ⑶ _3 .[20] 林士渊,王重鸣. 跨文化领导模式在跨国创业不同阶段的效能转化研究 [J]. 应用心理学,2006,12 ⑶ _7 .[21] 谢小云,王重鸣. 评价中心测验构思效度研究进展 [J]. 人类工效学,2006,12 ⑴ _3 .[22] 苗青,王重鸣. 20世纪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理论综述 [J]. 人类工效学,2003,9 ⑴ _5 .[23] 王重鸣,邓靖松. 信任形成过程的映像理论观点 [J]. 应用心理学,2005,11 ⑴ _6 .[24] 梁立,王重鸣. 启发式在警觉任务中的交叉复合作用 [J]. 心理科学,2000,23 ⑴ _5 .[25] 陈松林,王重鸣. 薪酬战略: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 [J]. 人类工效学,2005,11 ⑷ _3 .[26] 王重鸣,成龙,张玮等. 囚徒困境决策中分离效应验证性与机制研究 [J]. 应用心理学,2010,16 ⑵ .[27] 沈超红,王重鸣. 敏捷性与创业绩效关系的边界条件研究 [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 ⑹ _9 .[28] 李德忠,王重鸣. 核心员工激励:战略性薪酬思路 [J]. 人类工效学,2004,10 ⑵ _3 .[29] 王重鸣,姜金栋. 外派人员与组织的期望匹配模式对绩效的影响 [J]. 应用心理学,2005,11 ⑷ _6 .[30] 洪自强,王重鸣. 工作情景中差错概念与差错取向因素分析 [J]. 心理学报,2000,23 ⑸ _5(万方数据库搜索,先提供150篇,未完待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