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国哲学史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中国哲学史论文题目

写的方向多着呢。第一,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很多可以写的。第二,论点最好细一点。第三,可以参考一下其他人的中国哲学论文的论点和题目。第四,选择你喜欢的中国哲学的点去研究。第五,学习写论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规范。

建议你还是多阅读点中国哲学史方面的论文。网上有一个专门发布cssci核心期刊学术论文的网站:。这个网站里面有很多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这里我可以稍微给你列举一些相关栏目,具体的你自己去访问就是了: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思想史、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国哲学史前沿、中国哲学史理论、中国哲学史动态

写小论文专捡一个时期的统述一下就差不多了.

中国哲学史期刊

1.孔子研究

2.哲学动态

3.周易研究

4.管子学刊

5.现代哲学

6.自然辩证法研究

7.中国哲学史

哲学研究本刊简介: 本刊是全国性的哲学专业刊物,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带动基础理论研究的原则,认真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本刊发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外哲学史、现代外国哲学、自然辩证法、逻辑学、伦理学、美学、教和无神论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哲学动态,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开展讨论。栏目简介: 近期内,特别是有关“改革开放中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问题”、“社会科学、科技革命和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与全球性问题”、“全球化与价值冲突”、“市场经济与道德进步”、“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真理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研究和把握传统文化的方法论问题”、“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中国近代和现代哲学研究”、“国学研究与意识形态”、“阶级分析方法与当代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美学的哲学基础”、“伦理学的哲学基础”、“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哲学史研究方法论”、“国内学术动态分析”、“国外学术动态分析”,以及对各种现实问题的哲学反思、探讨方面的稿件与栏目。编辑部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国内统一刊号:CN11-CC40/B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216

一般来说,大学学报会分若干版本,其中哲学是在 哲学社会版。此外,还有专门的期刊,是一些学会出版的,例如中国自然辩证法协会

中国哲学史编辑部

《中国古代哲学史 下册 复旦大学.pdf》百度网盘免费下载:链接:

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1923年夏,冯友兰以《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顺利通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是年秋回国后,沿博士论文方向写成《一种人生观》。1924年又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用,在这本书中,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结合起来。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1937)、《新世训》(1940)、《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转型期。新中国成立后,冯友兰放弃其新理学体系,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二册、《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四十年的回顾》和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书。

《中国古代哲学史》(胡适)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中国古代哲学史

作者:胡适

豆瓣评分: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9-10

页数:391

内容简介:

胡适的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作者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于1917年完成了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回国后,经过一年的增订、修改,于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定名为《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全书共分12篇。第1篇《导言》,第2篇~11篇,以人物为主题,系统地论述从老子到韩非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第12篇古代哲学之终局,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哲学作了总结。作者以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观点考察中国古代哲学,基本上摆脱了中国传统的经学形式。《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地应用资产阶级观点和方法写成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具有反封建的进步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哲学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参加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胡适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哲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二年多;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是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抗战胜利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后去台湾。1954年,任台湾“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7年,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就对孔子和儒学的研究而言,在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以后又发表长篇论文《说儒》,提出“儒是殷民族教士”,“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遗民”,“靠他们的礼教知识为衣食之端,他们都是殷民族的祖先教的教士,行的是殷礼,穿的是殷衣冠”;周灭殷后,“他们负背着保存入国文化的遗风”“儒是柔懦之人,不但指那逢衣博带的文绉绉的样子,还指亡国遗民忍辱负重的柔道和生观”;孔子是殷民族“悬记”而生的“救世主”,“他从一个亡国民族的教士阶级,变到调和三代文化的师儒”,孔子的最大贡献在于殷民族部落性的“儒”,扩大到到“仁以为己任”的儒,把柔懦的“儒”改变到刚毅进取的“儒”。孔子不是“儒”的创造者,而是儒学的中兴者。孔子的学说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强调教育和仁政,并以此来影响整个社会。胡适“大胆假说”的观点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他的论证不够充分,不过他假设“儒”在殷时代就有了被后来的甲骨文研究判为事实。

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孔教不能适应时势需要”,“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新思潮的意义》)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进步,“不是孔夫子之赐,是大家努力革命的结果,是大家接受一个新世界的新文明的结果。只有向前走是有希望的,开倒车是不会成功的。”(《写在孔子诞辰之后》)对儒家强调的“三纲五常”持批判态度,说:“三纲五论”的话,古人认为是真理,因为这种话在古时宗法社会很有点用处。但现在时势变了,国体变了……古时的天经地义现在变成废话了。(实验主义))

胡适著作很多,又经多次编选,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等。

宗璞简介 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抗战胜利次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工作。又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蜗居》、《我是谁》;长篇小说《南渡记》(《野葫芦引》之一)、《东藏记》(《野葫芦引》之二);四卷本《宗璞文集》。 永远的大家闺秀 ○ 佚 名 永远的大家闺秀。凡是见过著名女作家宗璞的人,都会这样觉得,无论初识还是熟知。 78岁的女作家一头华发益显慈心睿智,一身便装不掩满腹诗书。来访者随女作家走木地板,穿细走廊,墙边书橱中装满各类书籍。书房不大,北面书柜中,多是女作家自己写的书;西面放电脑桌;南窗微微开着,可见窗外的丁香已绿,写字台上的传真机,不时响起;东面墙上挂着先父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为爱女录写的对联: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 宗璞落坐在电脑桌旁平时写作的转椅上。“虽然现在身体不好,但我很努力。”女作家平静地说。原来老人几次手术后视力下降,每天上午写作都是口述,要靠别人帮忙打字。 据悉,宗璞正在抓紧《野葫芦引》四部长篇小说中的第三部《西征记》的写作,前两部《南渡记》《东藏记》已分别于1988年、2001年出版。《野葫芦引》是写抗日战争期间北校南迁全过程中前辈学人的风貌,尤其是写在民族危亡的大关节上知识分子的操守。“我要把那段历史真实地留下来。”女作家平静的语调透出一种坚定。 “人道是锦心绣口,怎知我从来病骨难承受。兵戈沸处同国忧。覆雨翻云,不甘低首,托破钵随缘走。悠悠!造几座海市蜃楼,饮几杯糊涂酒。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守。”这首散曲是宗璞先生自述生平的游戏之作,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她创作的艰辛与执著。 宗璞在嘉定看病时,听她慢慢地向医生叙述自己的病情,真的觉得这句“从来病骨难承受”并非虚言。因为从小体弱多病,宗璞做过各种各样的手术,因而得了个外号:挨千刀的。《东藏记》的写作开始不久,她的视网膜脱落,经过手术幸未失明,但是左眼仅有的视力,右眼几乎看不见东西,说是“准盲人”实在不为过。近年来,相依为命的老伴去世,宗璞的头晕顽疾更加重了,劳累过度时会天旋地转,加上左手时常麻木痉挛,她已经无法长时间阅读和用笔写作。 虽然身体的顽疾带来的是许多的不适和不便,但并没有阻止宗璞对写作的热爱。她戏称自己是“三余作家”,因为多年来她的写作只能在业余、事余和病余进行。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她的作品几乎篇篇是同疾病斗争所得。不能执笔写就口述,由助手记完一段再念给她听,一节完成再打印出来给宗璞看,当然,字号也必须放大到一号。难以想象宗璞先生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一点一滴地完成了线索纷繁、人物众多的《东藏记》。她说自己“像一只蚂蚁,很小的蚂蚁,认真努力地在搬沙,衔一粒,再衔一粒,终于堆起一座小沙丘”。 如此重病缠身,何以还要对写作不离不弃?宗璞先生也承认:“我写得很苦,实在很不潇洒。但即使写得泪流满面,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但是,她说:“读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事。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没有人写,读什么呢?下辈子选择职业,我还是要干这一行。” 宗璞先生从父亲身上承继的不仅仅是日后文学创作的积淀,更是一种坚韧执著的写作精神。冯友兰先生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时已80多岁,年老多病,起先还能自己写,以后就只能口述,在助手的帮助下用他最后十年的生命完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薪尽火传,这脉脉文心在曾经长期侍奉左右的宗璞的精神中一脉相承。在母亲、父亲、丈夫,这些生命中最亲的人一一西去时,宗璞依旧继续着自己的写作和生活。她选择了父亲的书房做书房。当年冯友兰失去目力听力后,就是坐在这个房间里慢慢地写着的。而如今,宗璞也在这间书房里,长年抱病写写停停,迎接着生命长河中的一波又一波。她说:“我坐在父亲的书房里,看着窗外高高的树,在这里,准盲人冯友兰曾坐了三十三年;无论是否会成为盲人,我也会这样坐下去。” 宗璞先生说,写《野葫芦引》是来自于一种留住一段不被歪曲的历史记忆的使命感。年少时随父兄辈南迁,这段铭心刻骨的亲身体验成为了她创作《野葫芦引》的丰富素材。早在上世纪50年代,她就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来刻画出西南联大师生们身受亡国之痛、流离之苦,却依然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的精神品格,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动笔,不过小说的人物已在她心里经过了千锤百炼。经过15年的心血浇灌,两个“野葫芦”——《南渡记》与《东藏记》终于“长熟”了。 那天,她带着这两个耗尽心血“培育”的“葫芦”来到复旦大学,听沪上一些作家、评论家的点评。整整三个小时,病人宗璞带着助听器,如石佛般静坐,倾听各位的高论。 宗璞认为:“历史是个‘哑巴’,靠别人来说话。人本来就不知道历史是怎么回事,只知道写的历史。我写的这些东西是有‘史’的性质,但里面还是有很多错综复杂的我不知道的东西,那就真是‘葫芦里不知卖的什么药’了。还是把人生看作一个‘野葫芦’好,太清楚是不行,也做不到。”“我还不能说这是个野葫芦,只能说是一个引子,引你去看人生的世态。”一句话道出了书名的来由,其实,小说最初名为《双城鸿雪记》。 《野葫芦引》由《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4卷本长篇小说组成,如今,《西征记》的写作已经开始。宗璞先生说:“接下来的写作还有许多难题,我知道说要克服这些难题是在说大话,我深知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小,但我还是会去做。” 李子云曾借用古人的“兰气息,玉精神”六字来评论宗璞,可谓传神。虽然,时代潮流的变幻也呈现于宗璞不同时期的创作当中。但是,宗璞的文字似乎永远与时下的流行无关,坚持着自己纯净优美的本色——它的声音似乎很遥远,与时代格格不入,但真正阅读时,心灵又不由得被它左右,时代反而离得远了。这也许正是她的独特魅力之所在。宗璞很认同自己是“本色作家”的说法。她说,我写作品时,不是自己给自己规定一个什么原则,只是很自然的,我要写我自己想写的东西,不写授命或勉强图解的作品。 和宗璞先生打过交道的编辑都知道,如果有什么命题作文请她写,就很难约到稿子。但如果是她自己送来发表的,无一例外地都是能上副刊头条的好文章。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细腻敏锐的内心世界的呈现、优雅严谨的文字,以及对于知识分子人格的持续关注,使得宗璞的作品有着当代作家少有的一贯品格。 俗话说“文如其人”。宗璞先生本人也是一个与流俗相去甚远的人,话不多,却自有一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度。获得茅盾文学奖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殊荣,但宗璞先生却平静地说:“获奖当然是让人高兴的事,但那是对过去工作的一种评价,也是一种鼓励。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前面还有许多没有做的事,那才是更重要的。”

中国哲学史论文3000字

哲学不是枯燥的说教,也不只是深奥晦涩的推演,信仰不是盲目崇拜更不是毫无意义牺牲现身。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哲学家的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让信仰和哲学造福所有人

摘要: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志,数学使人周密,伦理学诗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那么什么学问能使生活更美好呢?哲学和信仰。哲学不是枯燥的说教,也不只是深奥晦涩的推演,信仰不是盲目崇拜更不是毫无意义牺牲现身。现代人普遍对哲学与信仰敬而远之,没有看到他们的真正价值,本文将用通俗一定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介绍哲学与信仰,力求能改正人们的大部分被偏见,让人们认识哲学与信仰,用其指导人生造福所有人。

关键词:哲学 信仰 宗教 关系 应用

一哲学的含义

“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尼采,老子,马克思……”谈到哲学,很多人会联想到这些人,很多人还会联想到“存在,意识,唯心主义,剩余价值……”甚至“疯子”,“救世主”有的人甚至脑袋里会立刻浮现出一个大胡子的老头在那对着一个极简单的事物冥思苦想,感觉哲学神秘,枯燥,可望不可即。其实不然,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可学习哲学,运用哲学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首先,什么是哲学呢?中文中的“哲学”一词最早是从英文中翻译过来的,英语的“哲学”(philosophia)一词源自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α,意即“热爱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philein指爱和追求,sophia指智慧。从这个字面含义的角度看,哲学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中国的大学者胡适在写《中国哲学史大纲》时,给出的定义是“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学习马哲时,还会知道“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 方法 论”接触更多的资料后,你可能还会找到更多的关于哲学的定义,但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呢?没有定论,这几种说法都正确,但都不算最精确最全面的,这只是个定义罢了,给出这样的定义作用就是在交流时把“哲学”所蕴含的意义表达出来,但它们都有共同的含义,都或多或少地表达出了哲学的特点,就是对事物进行认识思考,获得自己的看法,从而知道应该怎么去对待它。说的再简单彻底点,哲学就是 反思 。通过反思,来获得智慧,接近真理,印证真相,定位宇宙,安排人生。

有的人认为哲学家高深莫测,有点知识的还会认为任何哲学家无不具有力图统驭他人思想的欲望,同时也带有霸权特征的排他秉性。认识基础与气质差导致形成各以自身观点为知识中心的思辨立场,并且一定要以这样的知识前提去规划和改造全部知识体系,以力图击毁或调整所有哲学认识,说的直接点就是以自己的思想为中心改造颠覆其他所有人的世界观,把自己奉为圣哲。不可否认,哲学家中的确有这样的人,但这种对哲学家敬而远之的心态显然是不合适的。所谓的哲学家,其实就是对人生,对世界上的事思考的比较多,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系统化观点并得到众多认同这的人。而这些思考是人人都可从事的,只是没有把它当成哲学式的逻辑思考对待罢了。一些从事哲学学习,研究,教学的知识分子在和大众谈及哲学时,他们有的会提及哲学的终极问题,哲学的极尽之处,哲学的终极困惑,哲学无法超越的追求……还会提及很多的哲学家,哲学观点,很多哲学命题,哲学悖论等,让人产生哲学神秘而深奥不是常人可为,从事哲学工作思考的人才能非凡的感觉。也许他真的是这么认为的,觉得哲学就是做这些事的,那他的认识与哲学的本质含义是有偏差的。也许他是在机械地搬运别人的观点,扮演了两脚书橱的角色,那么他是悲哀的,几本书,甚至几兆的存储空间都能将他代替,可能讲了很多自相矛盾的观点他都不自知。也许他认识到了哲学的本质,但故意将它神化顺便显示自己的知识,素养,境界,那他是不成熟甚至可以说是肤浅的,把

哲学只当做谈资那真是买椟还珠了,还在靠别人的一点肯定,称赞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可以获得,但刻意为之就不好了)

一般来说,学习哲学,从事哲学思考,可粗略分三个大层次。第一层次是哲学 爱好 者阶段,内心接受哲学,养成思考的习惯,愿意对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事物进行逻辑思考,平日见到哲学类思辨的 文章 、学说、讲坛会自然地了解,顺其自然地在生活中学习哲学。第二层次是哲学学者阶段,要有意地对哲学进行学习,对哲学中三史六论都有所整体把握,对著名哲学家及其言论观点有大体了解,有自己的思考,有合理的逻辑思辨结构和有较的逻辑思辨能力,除思考日常事务外,可就某一事物,或某一方面进行较深入的思考。第三阶段则是哲学家阶段,对哲学有深层次的认识,对哲学史料掌握丰富,逻辑思辨能力强,在一定思考领域或层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可著书立说或自成一派。

二 信仰 提到信仰,很多人会有些迷茫,还可能首先会想到上帝,想到佛祖,觉得与自己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中国这种总体上被认为是无神论国度的大环境中。其实信仰与我们并不遥远,或许你的信仰比某些教徒还要坚定,只是你没认识到罢了。关于信仰的定义也有多种,但依然和哲学定义一样,没有绝对正确的真理性的版本。信仰通常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另外,信仰的“意义”一指信仰的内涵或本质,一指信仰的价值或功用。可以理解为是人意识到自身终极有限性而要超越之的精神需要。黑格尔说:“说到信仰,我真正所指的是我的个人信仰,是一种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内在确定性。”信仰必须接受,才能成其为真。正是这种自由接受给信仰带来了确定性与个人性格。在此意义上,信仰是人对于自身的有限性的认识和突破这一局限的向往的精神关系,是信仰者面对自己的心灵对自己生命所追求的意义的一种承诺。而且人的信仰一定会渗透于人的整个生活态度、行为方式、意义取舍、为人处事之中,而成为人的最重要的精神内涵。

我们可以看出,信仰是人精神上的一种肯定与寄托,它是要被自愿接受的,不能假装或强加,它并且无法靠逻辑证明,也是超出自己能力所能控制的范围的,它的存在会对自己整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根本性的影响,一句话通俗点概括就是:信仰是人愿意无条件相信的事物或观点,并且他不会随意改变,信仰者会在它的前提下审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有必要强调一点,信仰是没法直接明确证明的,能证明的那叫知识。另外,信仰和信念也有差别,此处暂不详述。

信仰是怎样产生的呢?信仰的产生也众说纷纭,在此列举几种较为合理的观点供大家参考,谈到信仰产生问题,首先得肯定人性,人会生老病死,人有欲望,面对不同情形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人会思考解决问题,人有趋利避害的倾向。在这个前提下,信仰可有这几种途径产生:一,对自然界有较深刻的认识,意识到规律的重要作用,从而肯定崇拜自然规律,形成信仰。二,把英雄人物或思想伟人升华为信仰。三,由于知识的缺乏对自然现象及整个自然的无知让人生活在未知中,从而产生恐惧,为了安抚这种恐惧逐渐创造出神话人物或至善领袖以此为媒介或对象与未知进行交流来安抚内心,最终形成信仰。四,对未来以及死亡的迷惑与恐惧,促使人们加以思考用自认为合理的解释来安抚内心,形成信仰。五,在现实生活中遭受苦难或仅是生活不如意,用自己的思想塑造出超自然力量或观念逐渐形成信仰。六,对已有信仰的继承学习得来,比如生活遭受重大变故,长期受某种 文化 熏陶,从已有知识观念中顿悟等。

了信仰的含义,那信仰有哪些种类呢?信仰的分类也不是单一的,在此我将其分为三大类,宗教信仰,对象性信仰,观念性信仰。并对这三类信仰以旁观者角度作概括性描述,力图让读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其有整体性了解。

所谓宗教,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有系统完备的宗教仪式、冥思、祈祷和艺术形式,以及对超自然现象的形而上学解读;二、有明确的教条和信众三、有自己特有法条的道德要求和生活方式;四、有神圣的著作、神话的历史,以及个人的宗教信念和 经验 。宗教的产生除了信仰的普遍途径外,还得有信仰者对教义,戒律,仪式等宗教特质进行归纳统一最终形成。此处对宗教不作深入分析,只简要说明他是信仰的一种实现形式。宗教种类繁多,教义各有不同。比如____的人生而有罪,现世救赎观念;佛教的转世轮回观念;道教的现世报应及崇尚自然观念等,它们虽然分门别类,但都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都可作为信仰指导人生。对宗教的评价更是各抒己见,堆积式的列举意义不大,下文还会阐述。

对象性信,仰顾名思义,对象性信仰即有明确的信仰对象的一种信仰实现形式。这些对象可以是神明、佛祖、自然、祖宗、天、英雄人物、开业祖师,甚至一件具体物件。他们没有宗教系统明确的组织分工,没有固定教义和统一参拜仪式,可各自信仰朝拜也可有指引者,但都坚信他们的信仰对象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以对他们进行控制和改变,自己通过虔诚的祷告能与其沟通取得相应回应。

观念性信仰,一些人的信仰没有明确的对象,也不属于某一宗教,只是一种坚定的观念,但却具有自那样的特征,我们称其为观念性信仰。比如相信命运、缘分、道、因果或相信有来世,相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等。没有固定教义,没有参拜对象,无法证实,无法与这种超自然的力量进行沟通,但他们始终恪守这种法则并以此审视安排人生,这也是幸福的信仰者。

有的人将一些朴素的崇拜或追求当做信仰,比如自然崇拜,生殖崇拜,权力崇拜,金钱崇拜,名人崇拜等或是将信念和信仰等同对待,还有的对宗教采取非此即彼的极端看法,要么神圣要么荒谬这都是不合适的,这样不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信仰的含义并正确对待信仰,指引人生方向。

三 哲学和信仰的关系

为什么把哲学和信仰放在一起讨论呢?因为它们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阐明一点,这里所说的哲学是对从事哲学式逻辑思考、研究、应用者而言,而非包括单纯与“哲学”这一学科或者说这一名词相关者,比如仅从事哲学教学或编辑,生活中把它全然不顾者,把哲学仅当作一门学科或游戏,单纯对其 总结 或演绎而非应用者。信仰亦不包括把它当做发财手段谋取私利者。

哲学求真,求理,靠理性指导人生;信仰求圣,唯心,靠感性指引生活,但是它们可以殊途同归为人生服务。有的人研究其关系时靠参看宗教教义或名人言论,并且机械的引用或毫无逻辑的杜撰得出像“哲学是信仰的婢女”、“哲学与信仰对立”、“信仰是哲学的歧途”之类的结论,对此类观点我不敢恭维,说的好听点也只能算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那他们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哲学有助于正确认识、确定信仰;信仰有助于充实哲学内容,开阔哲学思路;哲学和信仰都能帮助规划安排人生。

四 对哲学和信仰的应用

了解哲学和信仰的含义目的就是运用,用它们来规划人生使生活更美好。谈到应用,也就是把它们的作用合理表现出来,这里就更要看个人修养了,正如中国的一句俗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这里,我将简单举几例从几个侧面说明它们的应用方式,希望能起抛砖引玉之功效激发大家兴趣,积极思考行动。

哲学能帮助人更好地认识生活,使人形成思考习惯,开拓思路。比如“存在即是合理”这句话经常被提到,它就是说“存在的东西就是合乎常理,就该存在”吗?在生活中做这样描述的屡见不鲜,但这样显然不对,用哲学方式思考是什么样子呢?首先看他的出处,这是黑格尔说的,是中国学者翻译压缩至此的,更确切点的翻译是“凡是存在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可以存在的”,然后弄清原意,这里的“理”是“理性”而非“人文常理”,进一步思辨,可演化为“存在的东西都合乎理性,是它存在的可能性得到了肯定,这里合理无好坏之分,是指他的存在就证实了它的客观性”这样再看,就不会解释完后感觉自己都不敢坚信了。

哲学能帮助确定更合理的世界观,认识信仰。现在很多人都说被“毁三观”,为什么被毁?因为你的三观不够成熟合理,遇到事时与你的认知产生了矛盾,而你又不会分析思辨,只好否定自己,长此以往连三观都没法正常形成了。比如抵制日货,很多人提倡抵制日货,但经常被质问你一点不用日货吗?那你怎么不都扔了呢?看似合理的号召结果提倡者被诘问得答不上来或漏洞百出,每见如此我总心痛他为什么就不能学点哲学好好思考一下呢。用哲学怎么思考呢?首先,对这一号召观点进行分析,看它的目的,出发点,也就是通过经济手段削弱日本实力或说相对提高中国实力,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可以据此提出具体做法,凡是我们需要的,买了对我国更有利的产品我们是要积极争取的,能把他们的一些先进技术买过来我们是求之不得的,我们不得不用的也得照旧采用,而我们自己可生产或能找到代替的,购买后只会给他们增加收入的要首先考虑自己国家的产品,已有的商品已是我们的自然不能随便毁坏,更不能侵犯别人私有财产。这里只是提供思考方式借鉴为剖析其必要性及具体意义。另外,哲学有优劣,比如自相矛盾者,已被证伪还固执狡辩掩耳盗铃者都不好这也是用哲学思路分析出的

信仰可以帮人减轻痛苦,确定人生目标。最简单的以失恋为例,若相信缘分,相信前世注定,相信她是过客更好的那个就在不远然后积极生活寻找应该比死缠烂打报复迫害要好的多。信仰也非都能给人带来幸福,也有多种属性要怎么区分就要靠自己的哲学思考了,并且事实与信仰冲突时也要提醒自己他是怎么回事而不是彻底绝望,这些都有赖于个人的修养了。中国人有信仰吗?有,没有举国信一个神,举行一样的仪式并不说明中国人没信仰,你说呢?

哲学与信仰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不要总束之高阁,让哲学走出知识的皇宫,让信仰走下思想的神坛,走进你我的生活,造福所有人吧。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哲学家的论文

呵呵,思修都是开卷的啊 你随便在网上找5个名人的传记,自己整合一下,绝对是是独一无二的!还有啊,开头结尾用自己的话写。绝对OK!!

呵呵,可惜我们当时是做PPT,上台讲完就完事的。

中国哲学简史论文3000字

链接:

文章来源:喜马讲书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不是唯一的夫子。冯友兰是中国现当代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早在上世纪30年代间,冯友兰就写出了《中国哲学史》,分上下两卷。1946年至1947年,冯友兰受邀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学,将上下两卷本的《中国哲学史》缩写成了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中主要讲述了中国哲学江湖中的三大派, 一般来说,这三大派,包含在我们通常说的儒释道三教之内:第一大派是“儒家”;第二大派是“道家”;第三大派是“佛教”。一、第一大派——儒家主要经历了三段历史时期的发展:1、先秦时期,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这一时期内,天下各路诸侯都抢着要做霸主,这就相继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历史局面。当时的中国哲学江湖,也涌现出了众多门派,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儒家历史上最牛的三位大咖——孔子、孟子、荀子——就先后出现在这一时期。孔子:作为老师,广收门徒。儒家基础的“仁”和“义”就是孔子提出来的。他说,仁义是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具体表现为“忠恕之道”。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忠恕”的话,就能够练就“仁义”这样的品质。而想做到“忠恕之道”,就得有“知命”的人生态度,这是“君子”应该有的;同时,“忠恕之道”需要用“礼仪”来进行规范和引导,因此孔子重视周礼,强调名正言顺。孟子:孔子之后,儒家内部开始分化,孟子代表了理想派。他发展了孔子的“仁义”学说,提出“人性”起初都是“善良”的,即“性善论”。孟子有心做帝王师,主张王道政治,可梁惠王并不买账,于是,他转而钻研“天地浩然正气”。荀子:是孟子的对立面,是儒家中最务实的代表,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直接推翻了孟子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即 “性恶论”。正因如此,人类社会才需要礼乐文化来制约和平衡。在这点上,他继承了孔子重视“礼仪”的观点。2、汉唐时期,集中在两汉以及隋唐这两个时期内。代表人物有西汉的董仲舒,以及唐代的韩愈和李翱;董仲舒: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主张,正式宣布儒学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儒家也由此取得了中国哲学江湖的霸主地位。韩愈和李翱:接管儒家的掌门人,在发展自家理论学说的时候,先后都引入了道家和佛教的理论内容。特别突出的就是,这二者借鉴了佛教禅宗的传承谱系说,用此来构建儒家的“道统”理论,即给儒家自家的祖宗修族谱,排座次。冯友兰主张用“新儒家”这个名词,来概括这个时代的儒家,表明这一“儒家”不仅继承了孔孟旧说,还吸收了佛道两家的思想内容。3、宋明时期,代表人物有宋代的周敦颐、邵雍、张载,后有程颐、程颢、朱熹以及陆九渊,再有明代的王阳明。这是“新儒家”理论发展最精彩的时期。初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周敦颐、邵雍、张载三人,他们都对“宇宙发生论”进行过讨论,即讨论宇宙的起源是什么。周敦颐:主要吸收了《周易》的理论内容,用“太极生阴阳两仪”的观点来探讨宇宙的起源。在精神修养层面,周敦颐又根据“太极”的特点,主张静态的修行,并认为这是达到圣人境界的有效方式。邵雍:也采用了《周易》的内容来讨论“宇宙发生论”。不同的是,邵雍根据《周易》的“八卦”内容,演绎了更为细致的宇宙起源说,并用来解释他的“历史倒退观”。张载:直接将“气”这一颇具物质特性的名词代替“太极”,用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在他看来,“气”有两种,一是“清澈”的,另一个则是“混浊”的。天地之间的万物,就是因“气”聚而生成,因“气”散而消亡的。这就是张载的“气本体”说。实际上,这“气”中的一清一浊,就相当于是“太极”中的一阴一阳。在周敦颐、邵雍和张载三人之后,“新儒家”又发展出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两派。这两个派别,实际是由程颐和程颢两兄弟开创的。程朱学派:就是“理学”,是弟弟程颐开创的学派,由朱熹完成,以“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陆王学派:就是“心学”,是哥哥程颢开创的学派,由陆九渊继承发展,再由明代的王阳明完成,以“心”来观照世间。换句话说,“心学”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二、第二大派——道家冯友兰主要介绍了道家的两个发展时期:1、 第一个是先秦时期,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杨朱:“不拔一毛而利天下”,主张“趋利避害”,将“避害”最大化,突出表现了早期道家哲学这一基本特点。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他的《道德经》既包括了对宇宙本源的讨论,也包含了对自然规律的探索。还是一本处世指南和一本充满政治智慧的著作。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是庄子:贴近自然的怡然自得,使道家有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主张顺其自然的庄子,对一切具有人为性质的,如法律、道德、制度等,都是抱以批判态度的。相比于儒家诉求的内圣外王境界,庄子更在意对“内圣”境界的追求。因此,他主张以“心斋”、“坐忘”作为自己修行的基本方法,进而达到他所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精神境界。2、第二个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道家之学渐渐地走向了玄学化。冯友兰将南北时期的道学,称呼为“新道家”,其内部,也有差别,主要表现为“主理派”和“主情派”的不同。竹林七贤:他们一般都不屑于儒家君臣父子纲常这些礼教。他们中,向秀和郭象是“主理派”的代表,而阮籍、嵇康则是“主情派”的代表。三、第三大派——佛教1、传播。一般来说,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的时候。这个时期,正是道家逐渐转向玄学化发展的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一开始就是借着这一股“玄学之风”发展的。换句话说,佛教起初就注重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进行自身的传播和发展。对于这一时期的佛教,冯友兰着重介绍了僧肇和道生这两个中国僧人。僧肇,比较关心如何解释“般若”这个问题。道生,则更在意修行成佛的可能,也就是佛性这个问题。2、发展。关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集中来说,就是佛教的中国化问题。对此,冯友兰在书中较多地叙述了禅宗。毕竟,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最好的代表,就数禅宗了。“达摩祖师”这个特别传奇的人,通常被认为是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达摩之后的第六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他之口,凭借这句诗文,成为了中国禅宗的祖师。慧能之后,禅宗又相继发展出了各门各派,进而遍布天下,流传至今。用禅宗自家的话说,叫“一花开五叶”。这“一花”是指慧能,“五叶”便是曹洞、临济、云门等五个禅宗分支

传统文化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所积淀下来的文化~感觉有很多很多点可以写~你可以看看(心理学进展)、(社会科学前沿)等等这样的期刊论文吧~找下这类的论文好好学习参考下

很早就听说过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该书将哲学史经验与哲学心得融为一体,以20万字的篇幅叙述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史,简明、生动、深邃、易懂。一改过去所接触到的哲学类书籍,总觉深奥难懂,认为哲学是哲学家的事,哲学离大众很远。但在读过《中国哲学简史》后,忽觉拨云见日,一点就通。实际上,哲学就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在每个人每天的生活之中,并实实在在地孕育在每个人的头脑中,反映在每个人的行动上。所以,每当空闲时间,捧起这本书来,都只能是细细读来,深思每一个字……《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时的英文讲稿,用该书的翻译者赵复三的话说:“资料是古老的,眼光却是现代的。”并称冯友兰先生是“运用史料时是史家,探讨问题时却是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所写这部书的思想和资料是中国的,考虑哲学问题的眼光却是世界的。所以,这本书在今天仍然不失为是一本哲学和文化的经典著作。大家熟知的韩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朴槿惠是这样赞赏这本书的:“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著作的《中国哲学简史》。”足可见证,这本著作的影响力,也说明了经典永远是不过时的。冯友兰先生从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中国历史文化先祖(孔子、诸子、墨子等),道家、儒家等与西方哲学比较,用自己的智慧思考和学识语言阐述了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提起哲学大家,很多人都能说出西方的大哲学家康德、黑格尔等,但在中国历史上却没有把谁确切地标注为哲学家。实际上,这与中国文化人表达思想的方式有关。在表达方式上,中国的文人喜欢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透彻的地方,采用的是暗示的方法,而不是一泻无余,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在中国文学传统中,一首好诗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一位慧心有思考的读者,读诗时却能从诗句之外去会意,读书时从字里行间去回意,语言的作用不在于它的固定含义,而在于它的暗示,引发人去悟道,这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境界,也是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的风格。例如,大家熟知的《三字经》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便可看做是孟子哲学基本思想的体现。所以说,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等无不深藏着哲学的智慧。那么什么是哲学呢?冯友兰先生是这样说:“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作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一位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即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释迦牟尼认为:“人生就是苦难的根源。”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苦难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哲学思维的形成过程?许多人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处世的哲学,很难说这样的看法对或错。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又是现实主义;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传统的中国哲学讲究的是“学”和“道”。“学”,用现代话说就是增长正面知识,“道”则是心灵的提高,哲学则是后一个范畴。中国的圣人,品格上可用“内圣外玉”四个字来刻画。“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玉”,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而哲学的使命是使人树立起“内圣外玉”的品格。普通人读哲学、学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为了成为某种特殊的人、高高在上的人、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讲中国哲学就不得不说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它们都是中国文化哲学的先祖。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社会哲学,也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还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道家则强调人内心自然自动的秉性。中国哲学中的这两种思潮,大体类似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思潮。试读杜甫和李白两个同生活于8世纪诗人的诗,人们不难分辨出中国思想的两大流派——儒家与道家——对两人的不同思想影响。道家,同时把属于自然和人类的东西严格区分,即自然令人快乐,人为给人痛苦,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与宇宙合一。直到步入现代社会的今天,这些仍是人们的追求和向往。儒家思想是中国农耕文化、经济条件、地理环境的产物,因此对中华民族来说,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正统的哲学就不难理解了。对于中国的艺术与诗歌,儒家和道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儒家把艺术与诗歌看成是道德教育的工具。而道家追求的是心灵自由流动,把自然看成最高理想,这给予了艺术家们无穷的灵感。由此看来,中国哲学蕴藏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交融相伴,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现代社会倡导国学,学习中华文化。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只要静下心来,用些时间去思考,就能品味出这其中的哲学智慧,这种智慧也是我们的前人所精心耕耘的,留给现代、将来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只是读了这本书后的一点点感想,更多的东西还需要学习、思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