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二胡曲新婚别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二胡曲新婚别论文参考文献

《新婚别》应该很多人会。不知道你说的是哪种人

二胡叙事曲《新婚别》虽然不能像诗那样直截了当地反映人物的思想情感,然而它却以音乐特有的表现手法,运用优美动人的旋律、感人肺腑的音乐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古代新婚少妇的形象。乐曲以诗中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为依据,采用叙事的手法描述了唐朝夭宝年间“安史之乱”造成的刀兵四起,一位纯朴善良、忠于爱情的古代少女无可奈何遭受了战争给她带来的灾难“暮婚晨告别”。新娘忍受了极大的痛苦和牺牲,含泪送别丈夫,难分难舍,柔肠寸断的动人故事。该曲的音乐素材来源于南宋词人和音乐家姜夔(白石道人)的“鬲溪梅令”。此曲杜甫原诗的讲述,分为了三个乐段:第一乐段(迎亲)、第二乐段(惊变)、第三乐段(送别)。富于戏剧性的三段叙述使得这首乐曲起伏跌宕、引人入胜。仿佛让人亲自耳闻目睹了发生在这位古代少妇身上不幸之事的全过程。 (注:图册来源 ) “迎亲”:明亮悠扬的竹笛声,展现了山青水秀的乡村美。接着,二胡以慢速奏出由《鬲溪梅令》发展成的主题,委婉质朴,刻画了少女新婚喜悦娇羞的神态。在迎亲欢快的鼓乐声后,二胡以自由舒展的曲调,细腻多变的技法,以及大革胡的对奏,钢片琴的点缀,形象地表现了洞房花烛之夜的情景。 这一乐章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表现内容,可以用“远方娶亲”或“闺房思君”来概括。舒缓平稳的节奏,婉转抒情的音调。既表现了娶亲路途的遥远和艰辛,又表现了新娘即将与心爱的人成婚而涌起的阵阵喜悦之情。更把中国古代妇女那种“欲说还休”的含蓄性格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与向往表现的淋漓精致。音乐主题出现了三次,在演奏时特别注意运弓的柔和舒展与揉弦的弹性放松,并处理好强弱起伏的变化以及带有休止、延长、分号等乐句的节奏感。同时注意主题出现三次情感上的对比和变化,把辽阔与遥远,抒情与喜悦,沉思与向往的情绪表现的有板有眼,有条有理。第二层的表现内容,可以用“花轿迎亲,婚礼酒宴”来概括。明快的节奏、轻快地音乐加上清脆的小锣小鼓,画出了鼓乐吹打、司仪张罗、新人拜天地、客人共庆贺的婚礼场景。这里二胡主题浓缩,发展为变奏,显得轻快活波。音乐从G调转变为C调,从羽调式转为微调式,更进一步地渲染了参加婚礼人们的欣喜之情和热闹的庆典场景。这里演奏要运用灵巧的小连弓、轻快地重音、欢乐的颤音等手法,惟妙惟肖地表现出热热闹闹、欢天喜地的迎新场面。 第二大段(15-135小节)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迎亲”(15-39小节)是合头变奏性的三段体,第一乐段(15-22小节)是主题音调,二胡以中慢的速度奏出此主题,这八小节为方整性乐段;第二乐段(23-35小节)是第一段的扩充变奏,属于非方整性乐段,前面四小节是主题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后面的旋律由句尾扩充而来;第三乐段(36-39小节)是主题的减缩变奏,对其前部分重复后在句末紧缩,落在e羽音上。中间(40-49小节)扬琴过渡。第二部分“小快板”(50-97小节):从调性对比上来看是带再现的单三部,从主题音调上来看是变化反复的三段体,第一乐段(50-57小节)是由4+4的结构,第二乐段(58-82小节)也是方整的乐段,是主题音调的减缩变奏而来,上句落在商音上,下句落在羽音上。演奏时速度不要太快,由于迎亲队是在颠簸不平的路上,所以音乐应该是欢快跳跃的,每一句的音头要奏的有弹性,切忌不要生硬,要拉的有动感,转调后亦如此,第92和93小节颤指的速度要快而轻巧,像是洞房里蜡烛火苗在空气中飘荡,很温馨的感觉,接下来的旋律好比男女主人公在对话,温馨甜蜜。第三部分“洞房花烛夜”(98-135小节):幽静的慢板。要把那种甜蜜的意境拉出来。第一个长音sol要处理成由强渐弱,弓子的速度也要由快渐慢,接下来的六连音要拉的流畅,长音要多用迟到揉弦,使感情的表达更细腻,换弓要做到无痕迹,这段第2小节的第一拍用垫指滑音,第32小节二指的滑音要拉得轻松,注意音准,第33小节的速度稍微要紧凑一些,第35小节la的滑音要模仿古琴的滑音,最后渐慢渐弱结束此段。在这一段多次运用了速度和力度的对比来表现新婚女的情绪。乐谱中的速度对于演奏者来说,与音高、节奏等要素不同,因为演奏者对于乐谱的速度转换成音响时,无法准确的找到一一对应的关系,而音响中赋予力度的变化,犹如生命中注入血液,则音乐的灵性或者活力就由此产生,力度虽然不是音乐的主要要素,但在乐谱转化成音响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由于力度变化的张力也引起了音乐较小的速度的变化。3在“新婚别”的创作中,作曲家使用了力度记号,如p、mp、f、ff、fff、sf、渐强、渐弱等,这些力度记号无疑赋予了这首二胡曲无限的魅力。在这段和接下了的惊变中作曲家使用了速度和力度记号来体现作品情感的表达,因此在演奏时要细心体会,力求领会作曲家的审美情趣。“惊变”(136-270小节)这一段为展开性乐段,写的是在洞房花烛夜的时候官兵来抓壮丁去服兵役,就连新婚之夜的新郎也在劫难逃,新婚女为此与士兵们进行了奋力抵抗,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36-188小节)开始三小节的定音鼓的演奏给人们一种不祥的预兆,从140小节开始为惊变的部分,二胡采用了散板的哭腔表现了新婚女的悲痛欲绝,乐队以连续十六分音符来衬托这种气氛。第二部分(189-270小节)转为快板,音调是采用了主题音调中的一些材料结合属调的调性和时值的扩大变奏展开而来,二胡奏出了连续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增加了紧张的气氛,从第249小节起经过八小节短小音符的上行模进,把全曲推向了高潮,第257-260小节连续的三连音反复强奏后,在第252小节到了全曲的最高音,到了第267小节沉重的落在宫音上结束了本段,269-270小节的共同和弦为后面的转调作了铺垫。在演奏上这段应注意弓子的力度,每个音都要有音头,这要靠手腕的爆发力。变化音升fa到sol是升fa要用滑揉。下一个乐句变化音升sol到la也要用滑揉,fa音在此要用大力度的压揉。每个乐句间不要间断,几个变化音滑揉到下个音要连接的自然,快板的前两小节力度是强,不要奏成中弱,它和下面“急促的快板”的速度和力度是相同的。第16到25小节和第49到58小节的四分音符要用上全身的力量,保持弓子的时值和力度,把新娘心中的愤怒瞬间爆发出来,第90小节起的八分与十六分音符的交替出现到后面的三连音,力度由p到ff,连续的三连音蕴藏着一种无穷的反抗力量,把情绪推向高潮。最后的长音do要拉成强音表现男主人公的悲壮情怀。 “送别”(271-375小节)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271-293小节)的音乐的素材取自主题,为不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前面十六小节是g羽调式,为两个复乐段,后七小节转为f商调式,是属于新材料的展开。第二部分(294-293小节)开始的四小节转为降B宫,使之明朗起来,二胡与乐队用卡农的手法来模仿新婚夫妇间的对话,从298小节开始回到g羽调,第三部分(329-335小节)从降B宫的g羽到C宫的a羽,节奏为广板,表现了新郎要远赴边疆服兵役的坚定豪迈的形象,第四部分(336-375小节)调式回e羽调,是全曲的尾声,在四小节的间奏后二胡以中弱的力度奏出了主题音调,伴有军队行进的节奏音型,声音由强渐弱至消失,描绘了新婚女一人泪眼目送丈夫随军队远走的画面,给人留下无尽的留恋之情。送别段的旋律与第一段相似,但此段的情绪是深情,悲切的,描述的是经过了激烈的反抗后,新婚夫妇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要在新婚之夜生死离别。一开始不要太强不要弓头,第4小节的第一个3先拉成泛音再拉成实音并要揉弦,第13小节第二拍的后半拍用垫指滑音,力度由强到弱,速度由快到慢,第34小节第三拍以及第35小节第二拍的四指揉弦用压揉,力度要大,频率不要太快给人以抽泣的感觉,第54小节到58小节的速度较自由,在强的力度上结束此段。转C调:广板,这段要拉得悲壮坚定,采用全弓演奏,描述了丈夫为了家乡的安定毅然从军,随军队远征的情景。最后主旋律再现,采用雄壮威武的广板,回到主调。力度不要太强,弓子要拉的平稳,揉弦不能太多。演奏得更加悲惨,凄凉,渲染了新婚女含泪目送丈夫岁部队远去的场面,在渐弱中结束。

第一章,出嫁:描写一位女性将要嫁人的纠结之心(高兴与别愁),主要还是表现高兴得多一点;第二章,迎娶:本章节情绪高兴喜悦,描写男方迎娶女方的热闹与欢乐的气氛;第三章,洞房:描写拜天地之后两人在洞房里恩恩爱爱的场景,两人都情窦初开,描写心情激动又害羞的气氛;第四章,惊变:由于当时战乱四起,男方被当地的执政部门抓去充军,描写了男方被抓时家人的慌张与悲愤之情;第五章,送别:词曲最悲伤之处莫过于此,描写新婚的爱人与家人,送参军的男儿奔赴沙场的伤感直景。全曲跌宕起伏,十分耐人回味,堪称二胡曲目的佳作~

是根据杜甫的长诗《新婚别》而做的曲子,原文如下兔丝附蓬麻, 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 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 沈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 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曲子可以分为三个感情部分第一部分是待嫁的姑娘的心事,然后是结婚,然后是洞房花烛第二部分是夜里官军来家里抓装订,夫妇二人激烈斗争然后悲痛的分开第三部分是妻子送别丈夫应该都能听的出来,你是想演奏这个曲子还是在欣赏?演奏的话我可以教你些技巧

二胡新婚别论文答辩

二胡叙事曲《新婚别》虽然不能像诗那样直截了当地反映人物的思想情感,然而它却以音乐特有的表现手法,运用优美动人的旋律、感人肺腑的音乐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古代新婚少妇的形象。乐曲以诗中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为依据,采用叙事的手法描述了唐朝夭宝年间“安史之乱”造成的刀兵四起,一位纯朴善良、忠于爱情的古代少女无可奈何遭受了战争给她带来的灾难“暮婚晨告别”。新娘忍受了极大的痛苦和牺牲,含泪送别丈夫,难分难舍,柔肠寸断的动人故事。该曲的音乐素材来源于南宋词人和音乐家姜夔(白石道人)的“鬲溪梅令”。此曲杜甫原诗的讲述,分为了三个乐段:第一乐段(迎亲)、第二乐段(惊变)、第三乐段(送别)。富于戏剧性的三段叙述使得这首乐曲起伏跌宕、引人入胜。仿佛让人亲自耳闻目睹了发生在这位古代少妇身上不幸之事的全过程。 (注:图册来源 ) “迎亲”:明亮悠扬的竹笛声,展现了山青水秀的乡村美。接着,二胡以慢速奏出由《鬲溪梅令》发展成的主题,委婉质朴,刻画了少女新婚喜悦娇羞的神态。在迎亲欢快的鼓乐声后,二胡以自由舒展的曲调,细腻多变的技法,以及大革胡的对奏,钢片琴的点缀,形象地表现了洞房花烛之夜的情景。 这一乐章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表现内容,可以用“远方娶亲”或“闺房思君”来概括。舒缓平稳的节奏,婉转抒情的音调。既表现了娶亲路途的遥远和艰辛,又表现了新娘即将与心爱的人成婚而涌起的阵阵喜悦之情。更把中国古代妇女那种“欲说还休”的含蓄性格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与向往表现的淋漓精致。音乐主题出现了三次,在演奏时特别注意运弓的柔和舒展与揉弦的弹性放松,并处理好强弱起伏的变化以及带有休止、延长、分号等乐句的节奏感。同时注意主题出现三次情感上的对比和变化,把辽阔与遥远,抒情与喜悦,沉思与向往的情绪表现的有板有眼,有条有理。第二层的表现内容,可以用“花轿迎亲,婚礼酒宴”来概括。明快的节奏、轻快地音乐加上清脆的小锣小鼓,画出了鼓乐吹打、司仪张罗、新人拜天地、客人共庆贺的婚礼场景。这里二胡主题浓缩,发展为变奏,显得轻快活波。音乐从G调转变为C调,从羽调式转为微调式,更进一步地渲染了参加婚礼人们的欣喜之情和热闹的庆典场景。这里演奏要运用灵巧的小连弓、轻快地重音、欢乐的颤音等手法,惟妙惟肖地表现出热热闹闹、欢天喜地的迎新场面。 第二大段(15-135小节)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迎亲”(15-39小节)是合头变奏性的三段体,第一乐段(15-22小节)是主题音调,二胡以中慢的速度奏出此主题,这八小节为方整性乐段;第二乐段(23-35小节)是第一段的扩充变奏,属于非方整性乐段,前面四小节是主题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后面的旋律由句尾扩充而来;第三乐段(36-39小节)是主题的减缩变奏,对其前部分重复后在句末紧缩,落在e羽音上。中间(40-49小节)扬琴过渡。第二部分“小快板”(50-97小节):从调性对比上来看是带再现的单三部,从主题音调上来看是变化反复的三段体,第一乐段(50-57小节)是由4+4的结构,第二乐段(58-82小节)也是方整的乐段,是主题音调的减缩变奏而来,上句落在商音上,下句落在羽音上。演奏时速度不要太快,由于迎亲队是在颠簸不平的路上,所以音乐应该是欢快跳跃的,每一句的音头要奏的有弹性,切忌不要生硬,要拉的有动感,转调后亦如此,第92和93小节颤指的速度要快而轻巧,像是洞房里蜡烛火苗在空气中飘荡,很温馨的感觉,接下来的旋律好比男女主人公在对话,温馨甜蜜。第三部分“洞房花烛夜”(98-135小节):幽静的慢板。要把那种甜蜜的意境拉出来。第一个长音sol要处理成由强渐弱,弓子的速度也要由快渐慢,接下来的六连音要拉的流畅,长音要多用迟到揉弦,使感情的表达更细腻,换弓要做到无痕迹,这段第2小节的第一拍用垫指滑音,第32小节二指的滑音要拉得轻松,注意音准,第33小节的速度稍微要紧凑一些,第35小节la的滑音要模仿古琴的滑音,最后渐慢渐弱结束此段。在这一段多次运用了速度和力度的对比来表现新婚女的情绪。乐谱中的速度对于演奏者来说,与音高、节奏等要素不同,因为演奏者对于乐谱的速度转换成音响时,无法准确的找到一一对应的关系,而音响中赋予力度的变化,犹如生命中注入血液,则音乐的灵性或者活力就由此产生,力度虽然不是音乐的主要要素,但在乐谱转化成音响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由于力度变化的张力也引起了音乐较小的速度的变化。3在“新婚别”的创作中,作曲家使用了力度记号,如p、mp、f、ff、fff、sf、渐强、渐弱等,这些力度记号无疑赋予了这首二胡曲无限的魅力。在这段和接下了的惊变中作曲家使用了速度和力度记号来体现作品情感的表达,因此在演奏时要细心体会,力求领会作曲家的审美情趣。“惊变”(136-270小节)这一段为展开性乐段,写的是在洞房花烛夜的时候官兵来抓壮丁去服兵役,就连新婚之夜的新郎也在劫难逃,新婚女为此与士兵们进行了奋力抵抗,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36-188小节)开始三小节的定音鼓的演奏给人们一种不祥的预兆,从140小节开始为惊变的部分,二胡采用了散板的哭腔表现了新婚女的悲痛欲绝,乐队以连续十六分音符来衬托这种气氛。第二部分(189-270小节)转为快板,音调是采用了主题音调中的一些材料结合属调的调性和时值的扩大变奏展开而来,二胡奏出了连续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增加了紧张的气氛,从第249小节起经过八小节短小音符的上行模进,把全曲推向了高潮,第257-260小节连续的三连音反复强奏后,在第252小节到了全曲的最高音,到了第267小节沉重的落在宫音上结束了本段,269-270小节的共同和弦为后面的转调作了铺垫。在演奏上这段应注意弓子的力度,每个音都要有音头,这要靠手腕的爆发力。变化音升fa到sol是升fa要用滑揉。下一个乐句变化音升sol到la也要用滑揉,fa音在此要用大力度的压揉。每个乐句间不要间断,几个变化音滑揉到下个音要连接的自然,快板的前两小节力度是强,不要奏成中弱,它和下面“急促的快板”的速度和力度是相同的。第16到25小节和第49到58小节的四分音符要用上全身的力量,保持弓子的时值和力度,把新娘心中的愤怒瞬间爆发出来,第90小节起的八分与十六分音符的交替出现到后面的三连音,力度由p到ff,连续的三连音蕴藏着一种无穷的反抗力量,把情绪推向高潮。最后的长音do要拉成强音表现男主人公的悲壮情怀。 “送别”(271-375小节)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271-293小节)的音乐的素材取自主题,为不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前面十六小节是g羽调式,为两个复乐段,后七小节转为f商调式,是属于新材料的展开。第二部分(294-293小节)开始的四小节转为降B宫,使之明朗起来,二胡与乐队用卡农的手法来模仿新婚夫妇间的对话,从298小节开始回到g羽调,第三部分(329-335小节)从降B宫的g羽到C宫的a羽,节奏为广板,表现了新郎要远赴边疆服兵役的坚定豪迈的形象,第四部分(336-375小节)调式回e羽调,是全曲的尾声,在四小节的间奏后二胡以中弱的力度奏出了主题音调,伴有军队行进的节奏音型,声音由强渐弱至消失,描绘了新婚女一人泪眼目送丈夫随军队远走的画面,给人留下无尽的留恋之情。送别段的旋律与第一段相似,但此段的情绪是深情,悲切的,描述的是经过了激烈的反抗后,新婚夫妇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要在新婚之夜生死离别。一开始不要太强不要弓头,第4小节的第一个3先拉成泛音再拉成实音并要揉弦,第13小节第二拍的后半拍用垫指滑音,力度由强到弱,速度由快到慢,第34小节第三拍以及第35小节第二拍的四指揉弦用压揉,力度要大,频率不要太快给人以抽泣的感觉,第54小节到58小节的速度较自由,在强的力度上结束此段。转C调:广板,这段要拉得悲壮坚定,采用全弓演奏,描述了丈夫为了家乡的安定毅然从军,随军队远征的情景。最后主旋律再现,采用雄壮威武的广板,回到主调。力度不要太强,弓子要拉的平稳,揉弦不能太多。演奏得更加悲惨,凄凉,渲染了新婚女含泪目送丈夫岁部队远去的场面,在渐弱中结束。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此诗采用独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这首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但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当中又都有曲折。这是因为人物的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过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这明显地表现在开头这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这时的心理状态。“兔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兔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兔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是一种加重的说法,为什么这位新娘子会伤心到这步田地呢?“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这个问题。“结发”二字,不要轻易读过,它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谁知道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呢!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你的床席都没有睡暖,这哪里象个结发夫妻呢?“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如果是为了别的什么事,匆忙相别,也还罢了,因为将来还可以团圆,偏偏你又是到河阳去作战,将来的事且不说,眼面前,我这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怎么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呢?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点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张本。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而现在,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自己家门口来了,这岂不可叹?所以,我们还要把这两句看作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对丈夫的忠贞,要和他一同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自己非常疼爱,把自己当作宝贝儿似的。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我一辈子,还是不能不把我嫁人,而且嫁谁就得跟谁。“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现在,“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你却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还跟谁呢?想到这些,怎能不叫人沉痛得柔肠寸断?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来决心要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牵肠挂肚。但又怕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复杂。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年轻妇女的,你带着妻子去从军,也有许多不方便,我又是一个刚出门的闺女,没见过世面,更不用说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为难。这段话,刻画了新娘子那种心痛如割、心乱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诗的第三段,是从“勿为新婚念”到“与君永相望”。在这里,女主人公经过一番痛苦的倾诉和内心剧烈的斗争以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中、从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远了。“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一变哀怨沉痛的诉说而为积极的鼓励,话也说得痛快,不象开始时候那样吞吞吐吐的了,她决定不随同丈夫前去,并且,为了使丈夫一心一意英勇杀敌,她表示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这爱情,是通过一些看来好象不重要,其实却大有作用的细节,或者说具体行动表达出来的。这就是“自嗟贫家女”这四句所描写的。新娘说,费了许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备办得一套美丽的衣裳,现在不再穿了。并且,当着你的面,我这就把脸上的脂粉洗掉。你走了以后,我更没心情梳妆打扮了。这固然是她对丈夫坚贞专一的爱情的表白,但是更可贵的,是她的目的在于鼓励丈夫,好叫他放心地、并且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去杀敌。她对丈夫的鼓励是明智的。因为只有把幸福的理想寄托在丈夫的努力杀敌、凯旋归来上面,才有实现的可能。应该说,她是识大体,明大义的。“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这四句是全诗的总结。其中有哀怨,有伤感,但是已经不象最初那样强烈、显著,主要意思还是在鼓励丈夫,所以才说出“人事多错迕”,好象有点人不如鸟,但立即又振作起来,说出了“与君永相望”这样含情无限的话,用生死不渝的爱情来坚定丈夫的斗志。《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去偷听新娘子对新郎官说的私房话。在新娘子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别》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诗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丝毫不感到勉强和抽象,而觉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并且深受感染。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新婚别》的一大艺术特点。诗人化身为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说话,非常生动、逼真。诗里采用了不少俗语,这也有助于语言的个性化,因为他描写的本来就是一个“贫家女”。此外,在押韵上,《新婚别》和《石壕吏》有所不同。《石壕吏》换了好几个韵脚,《新婚别》却是一韵到底,《垂老别》和《无家别》也是这样。这大概和诗歌用人物独白的方式有关,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更有利于主人公的诉说,也更便于读者的倾听。

张晓峰、朱晓谷两位先生根据杜甫诗作《新婚别》创作了二胡叙事曲《新婚别》。聆听此作给人们带来了凄切、动人之美。他们用音乐的形式演绎了“安史之乱”的历史画卷。虽然两位作者的创造年代与杜甫时隔1200多年,但当你聆听这部作品并研读《新婚别》的原诗后,就能深刻体味出他们对原诗的精神体验,也能窥探到他们对诗歌主人公的深层关怀。可见,他们虽然着眼于同一创作对象,但是却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发出了不同的审美对象。该曲可谓是诗在弦上的吟诵。

秦腔主题随想曲二胡论文

D调(1 5)弦

1、《悲歌》又名《处世难》,是刘天华创作于1927年的一首二胡曲。大量使用变化音(#I)(#5),甚至把五声音阶中常用的小三度(35)(61),变成大三度(3#5)(6#1)。

2、《寒春风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钧)创作的二胡独奏曲。曲子通过对初春寒风的描绘,表达了被压迫者的沉重哀叹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表现了作者苦难坎坷抗争的一生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3、《空山鸟语》是中国近代音乐家刘天华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其初稿写于1918年,十年后才定稿。在此曲中,刘天华创造性地运用三弦拉戏式的模进手法,描绘了深山幽谷,百鸟嘤啼的意境,是一首富形象性的作品。

4、《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

5、《秦腔主题随想曲》为著名作曲家、西安音乐学院教授赵震霄和鲁日融1958年以秦腔曲牌为素材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曲。1963年,该曲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独奏比赛中以新作品与观众见面,获得巨大成功。

二胡的艺术特色论文【1】

摘要:二胡是我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和最具中国气质和韵味的拉弦乐器。

二胡发展至今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精益求精的改进,独特的物质基础赋予了二胡独具个性的音色,二胡鲜明的艺术特色使其无论走在哪里,都能使人感觉到它的生命力。

关键词:二胡艺术 传统民族文化 音质 音色 演奏技巧

一、二胡的发展历史

宋代陈阳的《乐书》,自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开始编纂,于建中靖国元年完成,历时近40年,文图并茂、规模宏大、卷目浩繁。

这是目前能找到的关于二胡最早的文字记载。

唐朝已经出现胡琴一词,当时将西方、北方各民族成为胡人,胡琴为西方、北方民族传入乐器的统称。

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

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由此可见,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二胡演奏水平。

元代,二胡艺术进一步发展,二胡艺术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就清楚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

明清时期,胡琴成为拉弦乐器的通称,传遍大江南北。

直至近代,胡琴始更名为二胡。

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

刘天华先生就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从而扩充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

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二、二胡艺术特色分析

1.博大精深的传统民族文化是二胡艺术的源泉

二胡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艺术精粹。

二胡艺术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汲取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渊源于我们民族审美传统。

二胡所具有的独特的静态幽淡美、自然美,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二胡艺术音色柔和、抒情细腻、重神韵,重意趣,崇尚自然美,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审美传统。

琴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由来已久,文献中有的说是伏羲或神农这两个原始氏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而创制的,有的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有的说“帝俊生晏龙,是始为琴”。

究竟如何,因无实证,尚无定论。

就已知资料而言,琴在周代已确实存在。

古文献中就有记载琴能“尚恬淡希声,决糜漫烦响”。[1]此外,《乐记》中对琴声的感觉描述得栩栩如生:“其哀心感进,其声噍以杀,其声心感者,其声蝉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和以柔。”二胡艺术的发展就受了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从演奏方法到审美趣味无一例外,其追求的是天地浑然一体的境界。[2]

音乐的创作灵感源于生活得方方面面,神灵的崇拜,景物的诱发,心中的激情,现实的冲击,个性的挣脱,结构的探寻等等,丰富的生活阅历才能激发出动人的旋律创作。

二胡艺术的创作形象动人,不但受益于我国民族文化深厚的底蕴,而且在借鉴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灵感。

《红楼梦》里描写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

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

宝玉和黛玉在葬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成为红楼梦中一场情人之间解除误会的绝唱。

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3]二胡曲《黛玉葬花》,是取自评弹曲目“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演奏者以轻拢慢捻的手法,丝丝入扣,声声入情,再现了林黛玉“自卑、自尊、自怜”的悲情艺术形象,让人产生怜香惜玉般的无限伤感。

《满江红》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飞所作的词牌,宋人王善及近代的作曲家曾为之谱曲,在我国广为流传。

作者将多种素材融为一体加以变化发展,将四川扬琴音乐与昆曲巧妙揉合,为图表现民族英雄岳飞的光辉形象。

该二胡协奏曲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描绘,激发起对侵略者的憎恨。

祖国的大好河山历经艰险,但英雄辈出的中华民族能打败一切侵略者,历史证明了这个事实。

全曲充分表现了深情激越、慷慨悲壮的音乐主题,它具有历史题材所需的古朴色彩,又充分利用了民间的丰富养料。

2.纯净的音质、淳厚的音色是二胡艺术的生命

音质和音色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音质是指声音的质量,如声音的纯净度、清晰度、噪音或杂音的程度等。

音色是指声音的属性,是由其谐音的多少,及谐音的相对强度所决定的。

如声音亮丽、甜美、圆润、淳厚等。

[4]在音乐世界中,各种乐器都有自己特殊的音质、音色,从而构成了繁复奇妙的音响现象。

二胡,是中国民族器乐中“腔”味最浓的乐器之一。

所谓“腔”,是指声乐演唱中的声腔。

之所以说二胡带“腔”,是因为二胡极富歌唱性的圆润音色近似人声,而中国乐器演奏的`最高旨趣则恰恰在于充分发挥乐器的人声韵味,并以接近人声为贵。

同时,二胡又长于演奏旋律以表现音乐中细腻、缠绵、哀戚、柔美闻名于世。

二胡多变的音色,是传统民族乐器的一个特点和亮点。

正是由于这一独有的特色,使二胡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具有民族味、中国味。

从中可以体现出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欣赏者通过二胡声音的变化,体现出二胡这一乐器所特有的艺术魅力,进而能够把握乐曲中的内容、情感,使听众获得充分的审美体验。

3.多变的演奏技巧是二胡艺术的特色

二胡的演奏技巧非常之多,具有浓厚的民族韵味和独有的风格特点。

在左手的指法和右手的弓法上,它的演奏技巧丰富多彩,各显特色。

二胡的演奏技巧是比较丰富的,主要分为指法和弓法两大类,左手上有滑音、揉弦、拨弦、颤音等演奏技巧;右手则有跳弓和顿弓、拨弦、碎弓等各种技巧,其中左手的滑音和揉弦,右手弓法的在二胡演奏中显得最有特色。

滑音,就是按指在弦上有意识的滑动所得出的发音。

滑动的方法不同,产生的滑音效果也就不同。

滑音是二胡左手最有特点的技法之一。

其功能:一为表现音乐,二为调节技巧。

滑音的音乐表现功能首先体现为点缀音色,深化感情色彩。

滑奏的力度、速度、幅度、方向对发音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这四个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既相互制约又浑然一体。

[5]手指在弦上某一音位上的扇面形滚动就叫“揉弦”,揉弦会发出一种类似波浪形的声音,演奏时恰当运用揉弦能使旋律更富于歌唱性,丰富二胡的演奏技巧。

揉弦给二胡音乐艺术带来了无尽的美,例如二胡曲《江河水》中为了表现特定的性格,顿挫的节奏感,以及颤动的内心情感,采用了压揉技巧,压揉,即是二胡揉弦技巧的一种独特方法,其效果压抑、激愤,具有明显的内在潜力,更富感染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二胡是我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和最具中国气质和韵味的拉弦乐器。

二胡发展至今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精益求精的改进,独特的物质基础赋予了二胡独具个性的音色,二胡鲜明的艺术特色使其无论走在哪里,都能使人感觉到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祝桐君校注.与古斋琴论四卷[M].

[2]郑艳丽.中国传统文化下的音乐审美思维[J].黄钟,2006,(z1).

[3]李庆霞.片言谁解诉秋心――试论林黛玉诗歌的追问意识[J].海南大学学报,2002,(1).

[4]雨牧.浅谈二胡音色的变性[C] .二胡文集.

[5]苏沙宁.二胡滑音的二重功能[J].乐器,1993,(4).

二胡艺术地域特色研究【2】

摘要:近些年来, 中国 二胡 艺术 的 研究 在 发展 ,特别是从时间角度研究其发展的脉络、演奏的技巧及艺术的风格流派较多,但其中的地域性研究相对薄弱,对地域和空间因素往往关注不够。

本文试从时间的历时性研究转入空间的共时性研究,就二胡艺术的地域特色作简略探讨,以求从新的角度提出 问题 ,并就此阐述了个人的观点。

关 键 词:二胡艺术地域特色

一、地域特色概言

人,总是在一定的 自然 地理 环境中生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因此,人的体质和 社会 生活方式,都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大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小到不同的村落、不同的办公室,其地域空间特征的差异都很明显。

人的 文化活动和其他活动,也必然与其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 联系。

这一乍看浅俗的论断,已由地域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提供了可靠的 科学 依据。

所谓地域学或曰文化地 理学 的研究 方法 ,就是将文化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与发生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联系起来考虑,而对文化区域的划分、鉴别、定义和 分析 ,则是进行此类研究的基础。

我国幅员辽阔,在自然地理上最大的分野是南方和北方。

南北地形地貌不同,气候物产不同,民风民俗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也不同,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习惯将中国的文化形态划分为南北两类。

这种划分虽然不可能与地理分界完全相符,但从历代学者的论述和人们普遍能感受到的社会现象看,这样的一种划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古往今来,中国南北两地的确存在不少文化差异。

从最简单的角度说,衣,南丝北棉;食,南米北面;住,南床北炕;行,南舟北车;至于“南腔北调”,那就离 音乐 范畴更近了。

通过这些罗列,可说明地域文化的差别,不是仅凭概念就可以诠释的,它实际上浸润在具体而细微的生活之中,不仅会日日时时对我们的生活发生 影响 ,更能点点滴滴地塑造出不同的性情和趣味,而这些性情和趣味,正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所以,我们从古今文艺作品中能看到或感受到某些因南北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二、二胡艺术发展的地域特色

二胡艺术发展的地域特色可由以下几个视角窥知。

从出版发行的作品看,西北一带的二胡作品主要有《葡萄熟了》(周维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陈刚编曲 刘天华移植 刘长福改编)、《牧羊女》(曹元德编曲)、《天山风情》(王建民曲)等。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现象、人文习俗,赋予了那里热烈奔放的音乐风格;从旋律音上说,普遍都运用了增二度的音程。

如《葡萄熟了》的倒数第十小节和倒数第二小节,特别是《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一曲,此类情况就更是随处可见。

从节拍上说,也许是崎岖不平的山区小路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这一地区的音乐在节拍上多采用八五拍、八七拍、八九拍。

客观地说,像这样的非均分律动节奏,一方面音乐的动感性、舞蹈性强,另一方面增添了特殊的音乐效果。

如《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一曲中多次 应用 了上述节拍。

从演奏技巧上说,这一地区的二胡独奏曲特别注重两手写实性技巧的发挥。

如乐曲《葡萄熟了》的第144小节至151小节,通过左手指的拨弦及右手以同样节奏型的拉奏,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那里的人们在丰收的时候,打着手鼓,载歌载舞的情景。

这显然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有关。

在南方的二胡作品当中,如《山村变了样》(曾加庆曲)、《江南春色》(朱昌耀、马熙林曲)、《姑苏春晓》(邓建栋曲)、《忆江南》(闵惠芬曲)等,同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现象、人文习俗,赋予了这里细腻柔美的音乐特点;从旋律音上说,大都是级进的自然音程,乐曲《忆江南》的主题即是如此。

从节拍上说,似乎由于这里为江南平原的地理条件,使得这里的音乐主题在节拍上常用平稳流畅的均分律动感强的四二拍或四四拍。

从演奏技巧上说,这一地区的二胡独奏曲更注重写意性技巧的发挥。

如乐曲《江南春色》,通过采用江南丝竹特有的滑音、垫指滑音及圆润饱满的音色刻画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

综上所述,二胡 艺术 发展 至今,笔者认为,对地域性二胡作品的优与劣、演奏技巧的高与低的评价,本没有绝对的标准,凡依据当前流行的审美眼光妄加判断,也不堪作为 科学 的评价。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南北两地的二胡作品风格及演奏 方法 的确存在着不同,则是没有疑义的。

那么,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或者说依据什么原理去 研究 二胡艺术中的地域风格或者描述地域二胡现象呢?

第一,地理条件与地域 文化艺术成就不成正比。

就 音乐 中最小的题材——民歌来说,山西河曲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穷乡僻壤,但那里民歌的艺术成就却很高。

尤其在表现爱的艰难、生活的艰辛这些 内容 的民歌,更是震撼人心。

说得远一点,荷兰很小,西班牙很偏,但那里的艺术成就很高。

二胡艺术亦是如此。

浏览近50年来在全国正式出版的约300首作品之中的较为经典的50部作品,不难发现,其中以《秦腔主题随想曲》《蓝花花叙事曲》《陕北抒怀》《调》《红军哥哥回来了》等极富地方特色的、风格浓郁的作品,形成了在 中国 二胡艺术中 影响 较大、分量较重的一大派别体系即“秦派二胡”。

对此,在朱道忠先生的《二胡人文精神之我见》一文中这样说道:“‘秦派二胡’在这个体系中,通过传承、探索、 实践、创新,也以极其感人的风韵别树一帜地高扬于西北风中。此‘风’从黄土地高原向东吹醉了神州大地,国人无不惊异地引颈‘西望长安’,惊觉八百里秦川。”北京是中国 政治 文化的中心,也是音乐艺术最为集中的地方,然而以京风、京韵为主题创作的二胡作品,无论是数量上或是影响力上,尚不及“长安乐派”。

因此,地理条件与地域文化成就不可概而言之。

第二,二胡的地域特色有远近而无高低。

一国之内有中心与边缘的区别,世界范围内也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区别。

但文化的发展与艺术的特色却不以地域为界划分高低。

不能说发达国家的文化是好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是不好的;同样道理,北京的二胡艺术有其非常明显的优势,而其他省市的二胡艺术也有其独特风味和特色,客观地说,各有所长,不分轩轾。

第三,数量标准和质量标准的差异。

艺术的价值主要在于其内在的质量而不在于外在数量。

研究二胡地域现象不仅应该重视作品的数量、演奏的技巧,更应该注重地域二胡艺术所反映的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价值的高度与深度,或曰更应注重其凝练的深刻厚重的文化内涵。

第四,结合时间因素考虑。

空间和时间是不可分的,不同的空间往往承载着不同的 历史 文明程度。

比如17世纪,本是中国封建文化高度成熟的时期,但那时在中国边远地区的人可能仍然处于狩猎文化的阶段。

即使是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 经济 连年出现高速增长的当前,地域之间同样存在着贫富差别。

这说明相同的年代不一定处在相同的文明体系之内。

这样,才能因地域文化差异而产生许多特殊的艺术现象。

二胡艺术亦莫能外。

在二胡艺术的研究中考虑到空间 环境的作用,实则并非新思想。

丹纳在《艺术 哲学 》中认为,艺术作品的产生不仅取决于“ 时代 精神”,也取决于“周围的风俗”,地域研究也不仅仅是研究山川河流,还要研究地区的文化及艺术。

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人,必然受到这个地域内 自然 与文化氛围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及演奏这些作品的人,甚至非本地人在欣赏这些作品时,都不可避免地存有这种地域文化的痕迹或是想象、感受这个地域的文化。

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人在创作、演奏、欣赏一首细腻悠扬的江南作品时,他所捕捉、感受的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情景。

这是为什么呢?

近些年来中国二胡艺术的研究在发展,但其中的地域性研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对地域和空间因素往往不甚关注。

从时间角度研究二胡艺术的发展是天经地义、合情合理的,但这不是唯一的角度。

“历史不仅是河流,河流不仅是一条。历史不但是时间的动态变化,更有赖以存在的空间的静态差异,亦即还有纵向曲线——历史的空间特征及其组合。”窃以为,这一看法甚是符合二胡艺术发展史的研究情况。

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提出 问题 ,将注重时间的历史性研究与空间的共时性研究结合,可为二胡艺术的研究 工作增加立体而鲜活的气息。

参考 文献 :

[1]朱道忠 《二胡人文精神之我见》中国二胡 2004年 第2辑

[2]程民生 《开拓历史的空间——历史的地域研究刍议》光明日报1999年6月25日第7版

二胡的艺术魅力论文【3】

摘 要: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重要乐器,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自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

本文以二胡的艺术优长、二胡的艺术成就、二胡的艺术创新为三大理论层面,对二胡的艺术魅力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论述。

力图对于二胡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关键词:二胡;艺术;魅力;优长;成就;创新

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重要乐器,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自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

研究二胡的艺术魅力,对于二胡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又具有重要的时间参考意义。

为此,本文专门对二胡的艺术魅力作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论述,为之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二胡的艺术魅力,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进行分析与解读。

一、二胡的艺术优长

二胡作为我国民族乐器中一种拉弦乐器,有明显的自身艺术优长。

其一是历史悠久。

二胡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即有“轧琴”,即系北方少数民族奚部落得“奚琴”,这就是二胡的前身。

北宋的陈��在他所著的《乐书》中说:“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扎之,至今民间用焉。”①到了元代,改用马尾拉奏,《元史。

礼乐志》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②明代,二胡已用马尾弓夹于两弦之间拉奏,并有了“千斤”。

清代,二胡出现了各种型制。

“五四”运动以后,经阿炳(华彦钧)、刘天华两位大师的改革,把二胡艺术推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峰,使其走向世界。

其二是功能多样。

二胡不仅是一件理想的独奏乐器,也是重奏、协奏、合奏的理想乐器。

不仅可以演奏民族乐曲,还是民族戏曲、民族曲艺、民间歌舞以及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等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有的甚至成为主奏乐器。

梅兰芳先生就率先把二胡引入京剧伴奏之中。

其三是音色优美。

二胡音色亲和优美,极富艺术表现力,出现出民族音乐含蓄、婉曲、蕴藉等美学特征。

其四是技巧丰富。

二胡的演奏技巧分为指法技巧与弓法技巧两大部分。

指法技巧又包括揉弦、滑揉、压揉、滑音、颤音等;功法技巧也包括长弓、分弓、连弓、快弓、换弓、换弦、组合弓等技巧,显示出丰富的特点。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优长是全方位的,这是它艺术魅力的基础与保证。

二、二胡的艺术成就

二胡的艺术成就十分显著。

其一是曲目众多,质量上乘,期中有许多艺术精品与世界音乐珍品。

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江河水》、《二泉映月》、《听松》、《病中吟》、《光明行》、《赛马》、《良宵》、《山村变了样》、《赶集》、《行街》、《空山鸟语》、《湘江乐》、《江南春色》等等。

尤其是《二泉映月》,1993年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艺术精品”,并被誉为“国际乐坛十大名曲”之一,已经蜚声中外。

在国内也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转变。

“作品艺术成就中旋律创作的成功,是不容忽视的,旋律深刻抒情性的美感,这时于后来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演奏应该有启迪。”③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到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的录音后,禁不住热泪盈眶,激动而虔诚地说:“这样的音乐应当跪着听!”另一首二胡名曲《病中吟》,是刘天华先生创作的10首二胡曲中的第一首,也是他的代表作,1993年也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艺术精品”。

这首名曲一起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充分表现出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深受国人与海外华人的喜爱。

其二是名家辈出、成果辉煌。

杰出的二胡作曲家有阿炳、刘天华、刘文金、赵砚臣等。

杰出的二胡演奏家有阿炳、刘天华、闵慧芬、张韶、张继让、张慧元、张令杰等。

其三是影响广泛,意义深远。

二胡艺术影响到民族器乐、民族声乐、民族戏曲、民族曲艺、民族舞蹈等各个艺术领域,对于打造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化,功不可没。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成就是高水准的,这是它艺术魅力的核心与标志。

三、二胡的艺术创新

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所有艺术,都以创新为生命与灵魂,同样,二胡的艺术创新也是二胡艺术的生命与灵魂。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充分证明,二胡的艺术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一是作品的创新。

如刘文金创作的《三门峡畅想曲》、《长城随想曲》,吴厚元创作的《红梅随想曲》等,都是成功的创新之作。

其二是演奏的创新。

如女子十二乐坊中的二胡演奏员的站立边舞边演奏;赵本山与郎朗的二胡与钢琴混搭二重奏《赛马》;北京“国乐天骄女子乐用与法国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混搭演奏等等,都令人耳目一新。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创新是深层次的,这是二胡艺术魅力的支撑与动力。

注释:

①②王晓红.民族乐器系统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163.

③张慧元.全活二胡(业余)考级作品集诠释[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6:243.

可以,但是作为高高最好拉十几曲目,一枝花你可以试试,我考沈阳音乐学院就是拉的这个。多用点时间,每天都刻苦点,应该还可以。

关于秦腔二胡曲论文题目

二胡的艺术特色论文【1】

摘要:二胡是我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和最具中国气质和韵味的拉弦乐器。

二胡发展至今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精益求精的改进,独特的物质基础赋予了二胡独具个性的音色,二胡鲜明的艺术特色使其无论走在哪里,都能使人感觉到它的生命力。

关键词:二胡艺术 传统民族文化 音质 音色 演奏技巧

一、二胡的发展历史

宋代陈阳的《乐书》,自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开始编纂,于建中靖国元年完成,历时近40年,文图并茂、规模宏大、卷目浩繁。

这是目前能找到的关于二胡最早的文字记载。

唐朝已经出现胡琴一词,当时将西方、北方各民族成为胡人,胡琴为西方、北方民族传入乐器的统称。

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

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由此可见,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二胡演奏水平。

元代,二胡艺术进一步发展,二胡艺术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就清楚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

明清时期,胡琴成为拉弦乐器的通称,传遍大江南北。

直至近代,胡琴始更名为二胡。

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

刘天华先生就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从而扩充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

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二、二胡艺术特色分析

1.博大精深的传统民族文化是二胡艺术的源泉

二胡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艺术精粹。

二胡艺术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汲取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渊源于我们民族审美传统。

二胡所具有的独特的静态幽淡美、自然美,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二胡艺术音色柔和、抒情细腻、重神韵,重意趣,崇尚自然美,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审美传统。

琴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由来已久,文献中有的说是伏羲或神农这两个原始氏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而创制的,有的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有的说“帝俊生晏龙,是始为琴”。

究竟如何,因无实证,尚无定论。

就已知资料而言,琴在周代已确实存在。

古文献中就有记载琴能“尚恬淡希声,决糜漫烦响”。[1]此外,《乐记》中对琴声的感觉描述得栩栩如生:“其哀心感进,其声噍以杀,其声心感者,其声蝉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和以柔。”二胡艺术的发展就受了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从演奏方法到审美趣味无一例外,其追求的是天地浑然一体的境界。[2]

音乐的创作灵感源于生活得方方面面,神灵的崇拜,景物的诱发,心中的激情,现实的冲击,个性的挣脱,结构的探寻等等,丰富的生活阅历才能激发出动人的旋律创作。

二胡艺术的创作形象动人,不但受益于我国民族文化深厚的底蕴,而且在借鉴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灵感。

《红楼梦》里描写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

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

宝玉和黛玉在葬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成为红楼梦中一场情人之间解除误会的绝唱。

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3]二胡曲《黛玉葬花》,是取自评弹曲目“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演奏者以轻拢慢捻的手法,丝丝入扣,声声入情,再现了林黛玉“自卑、自尊、自怜”的悲情艺术形象,让人产生怜香惜玉般的无限伤感。

《满江红》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飞所作的词牌,宋人王善及近代的作曲家曾为之谱曲,在我国广为流传。

作者将多种素材融为一体加以变化发展,将四川扬琴音乐与昆曲巧妙揉合,为图表现民族英雄岳飞的光辉形象。

该二胡协奏曲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描绘,激发起对侵略者的憎恨。

祖国的大好河山历经艰险,但英雄辈出的中华民族能打败一切侵略者,历史证明了这个事实。

全曲充分表现了深情激越、慷慨悲壮的音乐主题,它具有历史题材所需的古朴色彩,又充分利用了民间的丰富养料。

2.纯净的音质、淳厚的音色是二胡艺术的生命

音质和音色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音质是指声音的质量,如声音的纯净度、清晰度、噪音或杂音的程度等。

音色是指声音的属性,是由其谐音的多少,及谐音的相对强度所决定的。

如声音亮丽、甜美、圆润、淳厚等。

[4]在音乐世界中,各种乐器都有自己特殊的音质、音色,从而构成了繁复奇妙的音响现象。

二胡,是中国民族器乐中“腔”味最浓的乐器之一。

所谓“腔”,是指声乐演唱中的声腔。

之所以说二胡带“腔”,是因为二胡极富歌唱性的圆润音色近似人声,而中国乐器演奏的`最高旨趣则恰恰在于充分发挥乐器的人声韵味,并以接近人声为贵。

同时,二胡又长于演奏旋律以表现音乐中细腻、缠绵、哀戚、柔美闻名于世。

二胡多变的音色,是传统民族乐器的一个特点和亮点。

正是由于这一独有的特色,使二胡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具有民族味、中国味。

从中可以体现出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欣赏者通过二胡声音的变化,体现出二胡这一乐器所特有的艺术魅力,进而能够把握乐曲中的内容、情感,使听众获得充分的审美体验。

3.多变的演奏技巧是二胡艺术的特色

二胡的演奏技巧非常之多,具有浓厚的民族韵味和独有的风格特点。

在左手的指法和右手的弓法上,它的演奏技巧丰富多彩,各显特色。

二胡的演奏技巧是比较丰富的,主要分为指法和弓法两大类,左手上有滑音、揉弦、拨弦、颤音等演奏技巧;右手则有跳弓和顿弓、拨弦、碎弓等各种技巧,其中左手的滑音和揉弦,右手弓法的在二胡演奏中显得最有特色。

滑音,就是按指在弦上有意识的滑动所得出的发音。

滑动的方法不同,产生的滑音效果也就不同。

滑音是二胡左手最有特点的技法之一。

其功能:一为表现音乐,二为调节技巧。

滑音的音乐表现功能首先体现为点缀音色,深化感情色彩。

滑奏的力度、速度、幅度、方向对发音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这四个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既相互制约又浑然一体。

[5]手指在弦上某一音位上的扇面形滚动就叫“揉弦”,揉弦会发出一种类似波浪形的声音,演奏时恰当运用揉弦能使旋律更富于歌唱性,丰富二胡的演奏技巧。

揉弦给二胡音乐艺术带来了无尽的美,例如二胡曲《江河水》中为了表现特定的性格,顿挫的节奏感,以及颤动的内心情感,采用了压揉技巧,压揉,即是二胡揉弦技巧的一种独特方法,其效果压抑、激愤,具有明显的内在潜力,更富感染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二胡是我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和最具中国气质和韵味的拉弦乐器。

二胡发展至今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精益求精的改进,独特的物质基础赋予了二胡独具个性的音色,二胡鲜明的艺术特色使其无论走在哪里,都能使人感觉到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祝桐君校注.与古斋琴论四卷[M].

[2]郑艳丽.中国传统文化下的音乐审美思维[J].黄钟,2006,(z1).

[3]李庆霞.片言谁解诉秋心――试论林黛玉诗歌的追问意识[J].海南大学学报,2002,(1).

[4]雨牧.浅谈二胡音色的变性[C] .二胡文集.

[5]苏沙宁.二胡滑音的二重功能[J].乐器,1993,(4).

二胡艺术地域特色研究【2】

摘要:近些年来, 中国 二胡 艺术 的 研究 在 发展 ,特别是从时间角度研究其发展的脉络、演奏的技巧及艺术的风格流派较多,但其中的地域性研究相对薄弱,对地域和空间因素往往关注不够。

本文试从时间的历时性研究转入空间的共时性研究,就二胡艺术的地域特色作简略探讨,以求从新的角度提出 问题 ,并就此阐述了个人的观点。

关 键 词:二胡艺术地域特色

一、地域特色概言

人,总是在一定的 自然 地理 环境中生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因此,人的体质和 社会 生活方式,都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大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小到不同的村落、不同的办公室,其地域空间特征的差异都很明显。

人的 文化活动和其他活动,也必然与其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 联系。

这一乍看浅俗的论断,已由地域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提供了可靠的 科学 依据。

所谓地域学或曰文化地 理学 的研究 方法 ,就是将文化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与发生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联系起来考虑,而对文化区域的划分、鉴别、定义和 分析 ,则是进行此类研究的基础。

我国幅员辽阔,在自然地理上最大的分野是南方和北方。

南北地形地貌不同,气候物产不同,民风民俗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也不同,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习惯将中国的文化形态划分为南北两类。

这种划分虽然不可能与地理分界完全相符,但从历代学者的论述和人们普遍能感受到的社会现象看,这样的一种划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古往今来,中国南北两地的确存在不少文化差异。

从最简单的角度说,衣,南丝北棉;食,南米北面;住,南床北炕;行,南舟北车;至于“南腔北调”,那就离 音乐 范畴更近了。

通过这些罗列,可说明地域文化的差别,不是仅凭概念就可以诠释的,它实际上浸润在具体而细微的生活之中,不仅会日日时时对我们的生活发生 影响 ,更能点点滴滴地塑造出不同的性情和趣味,而这些性情和趣味,正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所以,我们从古今文艺作品中能看到或感受到某些因南北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二、二胡艺术发展的地域特色

二胡艺术发展的地域特色可由以下几个视角窥知。

从出版发行的作品看,西北一带的二胡作品主要有《葡萄熟了》(周维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陈刚编曲 刘天华移植 刘长福改编)、《牧羊女》(曹元德编曲)、《天山风情》(王建民曲)等。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现象、人文习俗,赋予了那里热烈奔放的音乐风格;从旋律音上说,普遍都运用了增二度的音程。

如《葡萄熟了》的倒数第十小节和倒数第二小节,特别是《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一曲,此类情况就更是随处可见。

从节拍上说,也许是崎岖不平的山区小路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这一地区的音乐在节拍上多采用八五拍、八七拍、八九拍。

客观地说,像这样的非均分律动节奏,一方面音乐的动感性、舞蹈性强,另一方面增添了特殊的音乐效果。

如《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一曲中多次 应用 了上述节拍。

从演奏技巧上说,这一地区的二胡独奏曲特别注重两手写实性技巧的发挥。

如乐曲《葡萄熟了》的第144小节至151小节,通过左手指的拨弦及右手以同样节奏型的拉奏,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那里的人们在丰收的时候,打着手鼓,载歌载舞的情景。

这显然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有关。

在南方的二胡作品当中,如《山村变了样》(曾加庆曲)、《江南春色》(朱昌耀、马熙林曲)、《姑苏春晓》(邓建栋曲)、《忆江南》(闵惠芬曲)等,同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现象、人文习俗,赋予了这里细腻柔美的音乐特点;从旋律音上说,大都是级进的自然音程,乐曲《忆江南》的主题即是如此。

从节拍上说,似乎由于这里为江南平原的地理条件,使得这里的音乐主题在节拍上常用平稳流畅的均分律动感强的四二拍或四四拍。

从演奏技巧上说,这一地区的二胡独奏曲更注重写意性技巧的发挥。

如乐曲《江南春色》,通过采用江南丝竹特有的滑音、垫指滑音及圆润饱满的音色刻画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

综上所述,二胡 艺术 发展 至今,笔者认为,对地域性二胡作品的优与劣、演奏技巧的高与低的评价,本没有绝对的标准,凡依据当前流行的审美眼光妄加判断,也不堪作为 科学 的评价。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南北两地的二胡作品风格及演奏 方法 的确存在着不同,则是没有疑义的。

那么,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或者说依据什么原理去 研究 二胡艺术中的地域风格或者描述地域二胡现象呢?

第一,地理条件与地域 文化艺术成就不成正比。

就 音乐 中最小的题材——民歌来说,山西河曲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穷乡僻壤,但那里民歌的艺术成就却很高。

尤其在表现爱的艰难、生活的艰辛这些 内容 的民歌,更是震撼人心。

说得远一点,荷兰很小,西班牙很偏,但那里的艺术成就很高。

二胡艺术亦是如此。

浏览近50年来在全国正式出版的约300首作品之中的较为经典的50部作品,不难发现,其中以《秦腔主题随想曲》《蓝花花叙事曲》《陕北抒怀》《调》《红军哥哥回来了》等极富地方特色的、风格浓郁的作品,形成了在 中国 二胡艺术中 影响 较大、分量较重的一大派别体系即“秦派二胡”。

对此,在朱道忠先生的《二胡人文精神之我见》一文中这样说道:“‘秦派二胡’在这个体系中,通过传承、探索、 实践、创新,也以极其感人的风韵别树一帜地高扬于西北风中。此‘风’从黄土地高原向东吹醉了神州大地,国人无不惊异地引颈‘西望长安’,惊觉八百里秦川。”北京是中国 政治 文化的中心,也是音乐艺术最为集中的地方,然而以京风、京韵为主题创作的二胡作品,无论是数量上或是影响力上,尚不及“长安乐派”。

因此,地理条件与地域文化成就不可概而言之。

第二,二胡的地域特色有远近而无高低。

一国之内有中心与边缘的区别,世界范围内也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区别。

但文化的发展与艺术的特色却不以地域为界划分高低。

不能说发达国家的文化是好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是不好的;同样道理,北京的二胡艺术有其非常明显的优势,而其他省市的二胡艺术也有其独特风味和特色,客观地说,各有所长,不分轩轾。

第三,数量标准和质量标准的差异。

艺术的价值主要在于其内在的质量而不在于外在数量。

研究二胡地域现象不仅应该重视作品的数量、演奏的技巧,更应该注重地域二胡艺术所反映的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价值的高度与深度,或曰更应注重其凝练的深刻厚重的文化内涵。

第四,结合时间因素考虑。

空间和时间是不可分的,不同的空间往往承载着不同的 历史 文明程度。

比如17世纪,本是中国封建文化高度成熟的时期,但那时在中国边远地区的人可能仍然处于狩猎文化的阶段。

即使是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 经济 连年出现高速增长的当前,地域之间同样存在着贫富差别。

这说明相同的年代不一定处在相同的文明体系之内。

这样,才能因地域文化差异而产生许多特殊的艺术现象。

二胡艺术亦莫能外。

在二胡艺术的研究中考虑到空间 环境的作用,实则并非新思想。

丹纳在《艺术 哲学 》中认为,艺术作品的产生不仅取决于“ 时代 精神”,也取决于“周围的风俗”,地域研究也不仅仅是研究山川河流,还要研究地区的文化及艺术。

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人,必然受到这个地域内 自然 与文化氛围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及演奏这些作品的人,甚至非本地人在欣赏这些作品时,都不可避免地存有这种地域文化的痕迹或是想象、感受这个地域的文化。

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人在创作、演奏、欣赏一首细腻悠扬的江南作品时,他所捕捉、感受的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情景。

这是为什么呢?

近些年来中国二胡艺术的研究在发展,但其中的地域性研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对地域和空间因素往往不甚关注。

从时间角度研究二胡艺术的发展是天经地义、合情合理的,但这不是唯一的角度。

“历史不仅是河流,河流不仅是一条。历史不但是时间的动态变化,更有赖以存在的空间的静态差异,亦即还有纵向曲线——历史的空间特征及其组合。”窃以为,这一看法甚是符合二胡艺术发展史的研究情况。

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提出 问题 ,将注重时间的历史性研究与空间的共时性研究结合,可为二胡艺术的研究 工作增加立体而鲜活的气息。

参考 文献 :

[1]朱道忠 《二胡人文精神之我见》中国二胡 2004年 第2辑

[2]程民生 《开拓历史的空间——历史的地域研究刍议》光明日报1999年6月25日第7版

二胡的艺术魅力论文【3】

摘 要: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重要乐器,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自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

本文以二胡的艺术优长、二胡的艺术成就、二胡的艺术创新为三大理论层面,对二胡的艺术魅力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论述。

力图对于二胡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关键词:二胡;艺术;魅力;优长;成就;创新

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重要乐器,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自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

研究二胡的艺术魅力,对于二胡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又具有重要的时间参考意义。

为此,本文专门对二胡的艺术魅力作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论述,为之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二胡的艺术魅力,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进行分析与解读。

一、二胡的艺术优长

二胡作为我国民族乐器中一种拉弦乐器,有明显的自身艺术优长。

其一是历史悠久。

二胡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即有“轧琴”,即系北方少数民族奚部落得“奚琴”,这就是二胡的前身。

北宋的陈��在他所著的《乐书》中说:“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扎之,至今民间用焉。”①到了元代,改用马尾拉奏,《元史。

礼乐志》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②明代,二胡已用马尾弓夹于两弦之间拉奏,并有了“千斤”。

清代,二胡出现了各种型制。

“五四”运动以后,经阿炳(华彦钧)、刘天华两位大师的改革,把二胡艺术推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峰,使其走向世界。

其二是功能多样。

二胡不仅是一件理想的独奏乐器,也是重奏、协奏、合奏的理想乐器。

不仅可以演奏民族乐曲,还是民族戏曲、民族曲艺、民间歌舞以及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等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有的甚至成为主奏乐器。

梅兰芳先生就率先把二胡引入京剧伴奏之中。

其三是音色优美。

二胡音色亲和优美,极富艺术表现力,出现出民族音乐含蓄、婉曲、蕴藉等美学特征。

其四是技巧丰富。

二胡的演奏技巧分为指法技巧与弓法技巧两大部分。

指法技巧又包括揉弦、滑揉、压揉、滑音、颤音等;功法技巧也包括长弓、分弓、连弓、快弓、换弓、换弦、组合弓等技巧,显示出丰富的特点。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优长是全方位的,这是它艺术魅力的基础与保证。

二、二胡的艺术成就

二胡的艺术成就十分显著。

其一是曲目众多,质量上乘,期中有许多艺术精品与世界音乐珍品。

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江河水》、《二泉映月》、《听松》、《病中吟》、《光明行》、《赛马》、《良宵》、《山村变了样》、《赶集》、《行街》、《空山鸟语》、《湘江乐》、《江南春色》等等。

尤其是《二泉映月》,1993年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艺术精品”,并被誉为“国际乐坛十大名曲”之一,已经蜚声中外。

在国内也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转变。

“作品艺术成就中旋律创作的成功,是不容忽视的,旋律深刻抒情性的美感,这时于后来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演奏应该有启迪。”③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到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的录音后,禁不住热泪盈眶,激动而虔诚地说:“这样的音乐应当跪着听!”另一首二胡名曲《病中吟》,是刘天华先生创作的10首二胡曲中的第一首,也是他的代表作,1993年也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艺术精品”。

这首名曲一起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充分表现出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深受国人与海外华人的喜爱。

其二是名家辈出、成果辉煌。

杰出的二胡作曲家有阿炳、刘天华、刘文金、赵砚臣等。

杰出的二胡演奏家有阿炳、刘天华、闵慧芬、张韶、张继让、张慧元、张令杰等。

其三是影响广泛,意义深远。

二胡艺术影响到民族器乐、民族声乐、民族戏曲、民族曲艺、民族舞蹈等各个艺术领域,对于打造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化,功不可没。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成就是高水准的,这是它艺术魅力的核心与标志。

三、二胡的艺术创新

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所有艺术,都以创新为生命与灵魂,同样,二胡的艺术创新也是二胡艺术的生命与灵魂。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充分证明,二胡的艺术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一是作品的创新。

如刘文金创作的《三门峡畅想曲》、《长城随想曲》,吴厚元创作的《红梅随想曲》等,都是成功的创新之作。

其二是演奏的创新。

如女子十二乐坊中的二胡演奏员的站立边舞边演奏;赵本山与郎朗的二胡与钢琴混搭二重奏《赛马》;北京“国乐天骄女子乐用与法国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混搭演奏等等,都令人耳目一新。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创新是深层次的,这是二胡艺术魅力的支撑与动力。

注释:

①②王晓红.民族乐器系统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163.

③张慧元.全活二胡(业余)考级作品集诠释[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6:243.

支持原创。呵呵,这个是我临时写的,你也行的,加油。 这个世界发出的声音实在太多太多,有的细微到你无从分辨,有的刺耳到让你焦躁。也有的,会让你莫名感动。 婴儿的第一声啼哭,预示着新的生命降临到这个世界,非常神奇。相信我们都经历过,虽然记不得,但是有人会替你记得。 那个人会为你哭,会为你笑。她的大部分声音都是为你而发出的。你知道吗? 每天早晨,催促你起床的声音让你有点小不耐烦。 每天出门的时候,不厌其烦的要求你小心安全的声音让你无可奈何,拜托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考试之前,比你还紧张,不停碎碎念的声音让你倍感压力。 考完试,小心翼翼问你考试成绩的声音,让你觉得她有时候关心成绩多过你,气的牙痒痒。 睡着的时候,她为你盖被子,可是你听不到她进门的声音。 犯错的时候,她对你大吼大叫,情绪偶尔失控,可是你却毫不领情,甚至摔门而出。 当你还小的时候,这个人几的声音乎占据了你的整个世界,听到陌生人的声音会害怕的你,会大哭着扑到她的怀里,而她会温柔的安慰你:“宝宝,别哭。” 当你长大的时候,她的唠叨也不见的有多少。出门小心,注意身体,天冷加衣服,考试怎么样,同学们相处还好吗?…… 相信说道这里,你也知道了,这个人就是“妈妈”,发出这些声音的就是妈妈。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岁月不待人,当我们成长时,她也渐渐老去。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倍感弥足珍贵。听不到她的声音,伤心流泪,却无人代替。录下她的声音,每天聆听。为何要如此,为何不在拥有的时候,努力珍惜? 今天回家,我一定要对她说:妈妈,希望我能够永远听到你无止境的唠叨的声音。妈妈,我爱你。“ 那么你呢?是否也应该如此?

有这样一种声音”写作指导【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觉得是耳边轻柔的呼唤,低声的诉说; 有这样一种声音,没有多余的技巧,却能唤起你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卸去疲惫,会带你走到过往的回忆中;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带给你心灵的震颤,会让你心中盛满感动。 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除诗歌外自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②不得抄袭③书写规范,工整。【审题】“有”表示客观存在的;“这样”是强调,是特指;“一种”强调了数量;“声音”是文章描写、叙述、议论的主体,既可指自然界声音,如风声、水声、鸟鸣声;也可指生活中的声音,如车声、音乐声、人的话语声;也可指没有声响的心声。材料用排比句的形式告诉我们不同的声音给我们带来的不同的影响。有这样一种声音,在诉说着爱、责任、良知……而你听到了这样的声音,会丰富你的情感,净化你的心灵,提升你的境界……“文体自选”,在表达形式上提供了更大的自由表达空间。如果写散文(包括记叙文),可以叙述自己聆听某种声音的经历,细致地描写这种声音,然后写出聆听之后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边叙述描写边抒情,感情要真实。如果写议论文,首先要确立你的论证思路如何展开,能够鲜明的亮出你的观点,正文部分围绕这种声音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论证,切忌空发议论。【立意】(一)自然的声音。1.雨敲石板发出的叮咚声引人沉浸在“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温柔与“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悲壮等美丽意境中,从而让人洗去心灵的污浊,升华思想。2.黄河波涛滚滚,撞击两岸的气壮山河之声让人感受到拼搏的壮美。3.冰雪融化、燕子泥喃、蜜蜂嗡嗡、小麦拔节、小草的萌动等春天的声音告示着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莫负大好时光。(二)家庭的声音。1.父母的叹息声鞭笞着我永不停息。2.父母的脚步声散发着浓浓的亲情。3.父母的叮嘱声绵延着厚重如山的关怀。(三)校园的声音。1.老师上课时神采飞扬的讲解及抑扬顿挫的语调,让我终身难忘,更让我体味到老师的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敬业精神。2.老师循循善诱的批评教导声,如雨露般滋润着我茁壮成长。3.我的特异功能——听声知人。由走路、说话声判断出声音的主人,可见友情的融洽与醇美。4.同窗的梦呓。同窗平素酷爱绿装,军训时,更是梦语不断。这让我感受到了同窗处处以军人自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5.竞选演讲。班委的竞选演讲,充分展示了同龄人的青春风采和鲜明个性。6.令人生厌的铃声。铃声一响,老师上场;铃声一落,超负荷作业滚滚而来。这是紧张、单调的学校生活的再现。(四)社会的声音。1.歌声:听《好大一棵树》的感受。我希望自己能像树一样,做一个在风雨中昂起头,冰雪压不服,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的人。2. 呐喊声:赛场上观众为运动员欢呼呐喊的声音,令我热血沸腾并激励着自己勇往直前。写鲁迅,民族的精神。3. 乡音:游子的思乡、爱国、统一。4.天籁之音:写环保。5.孩子的哭声:写战争、和平。6.节日的声音:写传统节日的感悟。【佳作欣赏】牵动我心的声音好久没有回家了,想念家乡的人,想念家乡的树,更想念家乡那令我魂牵梦绕的小河的潺潺水流声。汽车飞快的奔驰着,我的轻盈的心像一缕轻烟,悠悠的飘出了车窗,向着那绿荫缠绕的小河飞去。看着我呆呆的样子,妈妈轻轻地推了我一下,才把我从那小河里拎了回来,我说:“我看见了这条河就想起了家乡的小河。”妈妈说:“别想了,到家了,你自己去看看吧!”放下书包,放下一身的疲惫,我向那小河飞奔而去。小河,我回来了。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高大的水杉,仿佛是守卫小河的卫士,保护小河不被尘世的喧闹骚扰。再近一点,便听见潺潺的流水声,清切而动听,像是一位音乐大师在演奏一曲动听的歌曲,天地万物借被这声音感染,静静地倾听这天籁之音;又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牙牙学语,这声音是最原始的又是最纯洁的,最能牵动人心灵的。再走近,便看见河水清澈见底,水草丰茂,游鱼嬉戏。拿起一块碎石,用力扔出,在水面上欢快地跳跃,一下,两下……干脆便脱去外衣,跳入水中,来不及觉察水的温度是否合适,只觉得身体陡然清爽,在水中游上三四个来回,洗去身上的灰尘,洗去周身的疲劳,洗去在学校里的一切不愉快。走出小河,躺在那岸边的青草上,任夹杂着水藻味的风吹打胸膛,吹去一身的水。以大地为席,白云为被,伴着朝霞去来,踏着夕阳而归,平日里喧闹的世界和这样的宁静的生活怎么可以比?如今的人们,听惯了街头的吆喝声,听惯了电视机里各种广告的声音,以及各种流行音乐的声音,又有几个人愿意跋山涉水,到这荒山野岭听这低颤沙哑的流水声,品味这样原始而自然的声音。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人们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存而作出各种努力,甚至不惜耗费整个青春用来求知、挣钱,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样一个心灵的避风港又有几人让自己的心灵在此一驻。愿跳动着的心灵都能有一个自己的避风港,我独爱家乡那小河的流水声,指引我走向灵魂的归隐处。聆听《二泉映月》 曾经以为胡天八月飞雪时传来的幽幽胡笳是最苍凉的声音,曾经以为西边如狼烟般冲天直上的秦腔是最高亢悲愤的声音,可是,当我在某个寒冷的傍晚听到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时,我却觉得,我的心被震撼了,前所未有的凄凉的震撼。聆听《二泉映月》,你似乎可以看到那个独自走在无锡街头的衣服破烂的老汉,他手拿二胡,认真地拉呀,拉呀。 可是,有多少人驻足侧身倾听?他在风雨中艰难行走,叹息,可是,有多少人愿意听他抱怨?这凄凉,比“秋风扫落叶”还要凄,韵味比“曲终人不见,江山数峰青”还要无穷。黛玉葬花,泪湿粉面,泪洒春衫,可终究宝玉会懂。而华彦军,只能将这一生的凄苦告诉这把二胡,将满腔的凄凉化为一曲《二泉映月》。 悠扬的二胡声,从湿润的江南传来。不,这不是声音,是苦难的生命在呐喊。 曾经以为黄莺的千啾百啭才是大自然中最美的声音,曾经以为“两个黄鹂鸣翠柳”才是最温暖的景致。可是,知道吗?在危地马拉,有一种叫做落沙婆的小鸟,每一次,它都要哀叫七天七夜才会下一个蛋。这哀叫或许远不比黄莺的婉转,远不比黄鹂的悦耳,可是,这却是大自然中最伟大的声音,仅仅因为它来自于一个母亲。在声音中,蛋壳才会变得坚硬,在这声音中,小落沙婆出生后才会变得健康。 声声痛苦的哀叫,从古老的南美大陆上传来。不,这不是声音,是一种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曾经以为雨敲打伞的声音是最落寞的声音,曾经以为风吹过松林是最壮阔的声音。可是,你体会过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吗?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曾经“接田莲叶无穷碧”的叶子,有的,早已被秋风撕破,有的,甚至卷作黑色的一团。可是,它们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曾经翠绿的莲蓬如今虽已成为焦黑,却仍高举。 滴滴嗒嗒的雨落声,从残荷叶面上传来。不,那不是声音,那是一种即使只有一根枯梗、一片枯叶,却具有摧毁力量的精神。 世界上有许多声音,可有一些声音却烙印般深深铭记在脑海中,它们带给萎我们震撼的力量。不,这已不是声音,而是来自生命最深处的绝唱!倾听历史的声音 不管你是否相信,历史是有声的。 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女娲炼石补天,从夏桀商周的暴政,到唐太宗的仁政爱民;从曹操的“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再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未间断。只要你静下心来,铭一口清茶,闭上双眼,你的思绪便会如眼前的热气氤氲上升,在无垠的历史天空中飘然而去又飘然而来。 从一簇蓝瓦黄墙的村庄里传来,余音绵长,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来,又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泗水岸上,飘来了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声音,我听到古人对于流水般光阴的深刻见解,我听到了古人惜时节时的伟大智慧,所以我更加珍惜光阴,更加充实,更加坦然。 王图霸业转成空,美人香消玉殒。面对滔滔江水,那个至情至性的男人,终于忍不住,他的眼泪随着脸颊滚滚而下,滴进岁月长河,荡起层层涟漪化作绝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彻了项羽纷杂的过往,唱彻了霸王别姬的催人泪下的无限感恩,唱彻了英雄末路,今不如昔的悲苦庾无奈。所以谁也不能拒绝痛苦,没有哪个生命不刻苦痛的伤痕,别人的微笑中也可能隐藏着深深的痛楚,只是在寂静的暗夜,你未曾听过他呜咽的哭泣。 收回遐想的思绪,历史的回音仍在耳边继续它的抑扬顿挫,清冽浩瀚的旋律,干枯已久的心灵勾起阵阵潮涌,而美妙的记忆,不觉潸然泪下。 这是人类心灵深处的纯真与柔软,这是生命之河奔向大海的涛声依旧。风吹起花瓣如同阵阵破碎的童年,决荒的古乐诠释灵魂的落差,躺在梦与记忆的深处,去《高山流水》,感悟伯牙子期的千古永恒的友情;去听《虞美人》,领会后主今不如昔,己不如人的悲苦;去听《梁祝》,领略梁山伯祝英台亘古不变的爱情,去听…… 让我们在历史的旋律中,感悟生活,感悟人生。任斗转星移,四季轮回,诠释生命的真谛,探索历史未知的神秘,消除那份与生俱来的孤独。千年的回音 灯下,执一卷书,拂拭掉心上的尘埃,静静地聆听那些千年的回音,与另一个自己静静相对。一个民歌手在小洲的丰草间就着关关和鸣的雎鸠唱着美丽的四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秦的天籁行云。 是西楚霸王那句“挡我者死”的怒喝吗,还是一个男人“虞兮虞兮奈若何”幽幽柔情,抑或是虞姬雪颈上的鲜血化为矛尖的湛蓝时那声叹息?秦汉的声音揉杂着壮士酒,霸王泪,乌鵻血,流淌成永不褪色的神话。 浮云白日,山川庄严温柔,嵇康“铮铮”的打铁声是如此的欢快又是如此的沉重。天空布满云彩,阮籍在山谷的尽头如杜鹃泣血般痛哭,山鸣谷应,一同唱着忧伤的歌。魏晋,哪是一曲《广陵散》可以说得尽,唱得完? 李白在花间独酌,举酒嘱明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温庭筠独行在霜侵驼褐晓寒轻的清晨,叹了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些长衣飘飘的诗人,绣口一吐,吐出半个盛唐,揉着七分月光,三分剑气。 先秦的,秦汉的,魏晋的,盛唐的,还有许多许多,这些声音穿越时光千年的幽谷,向我轻轻地传送过,在我心中不断地产生回音,逐渐沉淀在彩虹似的的梦里。最爱在灯下,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咖啡浓郁的香气中,执一卷书,眼泪和温暖,都在发黄的柔软的纸页上渗透。那些曾经粗犷而质朴的声音,千年的时光将它修饰得完美到令人落泪,在心中引起千回百转的回音。 有人在古诗里唱着:“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今天的我,也可以接着唱下去:“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而在我唱的时候,我也有当日他所感到的一样的惆怅和悲伤,而池中的荷花也可以盛开得一如当年。尽管千年前那个唱歌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已消失了,但是那种叫思慕的情怀,在心中美丽而遥远的回音永远不会消失,永远不会改变。 我们可以放弃板桥和马蹄声,但损失不起这种美丽而遥远的回音、古诗的原始森林和梦想的绿地。回音中,我是拙而安的鸠鸟,我占着有巢氏的巢,我占着昭阳宫,我占着含章殿,我占着裴令的绿野堂,我占着王摩诘的辋川和终南别业。 回音萦绕,人生还有什么憾事? 此时无声胜有声 当命运的交响乐奏起的时候,我们都是倾听者,倾听生命初始的雄壮,进行中的奔放和落幕时的静谧。然而,又有多少人在我们尽情享受着鞭炮四处炸裂、锣鼓喧天的热烈轰动时,只是默默缔看着烟花的绽放。此时无声胜有声吧,我们只是沉浸于喧嚣,而她们用心感受到的是最真诚的愉悦和欢庆。 如果海伦凯勒没有因病丧失视觉和听觉,她就不会有非同一般人的感受与经历,她也未必能写出像《我生活的故事》这样感动人激励人的经典著作。无声的世界带给她的是另一种完美! 如果贝多芬没有失聪,也许他也不能深切地感受到命运的多舛和生活的艰辛,也不会有与命运抗争的经历,也不需要每个音符的震颤真实地敲击着他的心。谱写的那些华美的乐章足以证明,在无声的世界里,生命之河奔流不息! 如果邰丽华拥有听觉,那么她的千手观音也只是一场普通的演出。而恰恰就是无声的世界铸就了她的辉煌,凭借着勤奋刻苦,百折不挠的顽强拼搏,她们这一群美丽的姑娘登上了春晚,走向了国际舞台,更是感动了千万人。 徜徉在无声的世界里,也许她们很多的无奈,毕竟这是一个既定的环境。继而才会迸发出对生命的另一种追求。而在常人的生活里,“此时无声胜有声“又是另一种不一样的解释。 有一天晚上,寺庙里一位禅师在院子里散步,忽然发现墙边靠着一把椅子,他知道肯定是庙里哪个人违反寺规偷偷翻墙出去玩了。这位禅师不声不响,挪开椅子,自己蹲在那里。不一会儿,偷溜的小和尚翻墙进来,黑暗里踩着老禅师的背跳进了院子。等他落地时才发现刚才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但禅师却只是拍拍他的肩膀,说:“夜深天凉,快回去多穿点衣服。” 没有严厉的训斥和责备,老禅师无声的教育是一种宽容,一种智慧,却更是一剂良药。 在无声的世界,她们创造另一种辉煌,在有声的世界,我们欲求无声的境界!天籁之音 我以为是王子归来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公主,还以为是“伊卡璐”的清香芬芳激活了一位与世隔绝的女子……然而,真正能与人心灵产生共振,迸发出愉悦富有律动的旋律却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 听,鸟兽虫鱼正在这个大舞台中自我陶醉在洗尽尘滓、悠然自得的另类交响乐曲中。“独乐乐,与人乐乐”是这些可爱的主唱主奏共奉的精神原则,故才会把鸟儿曲折离奇的高调、森林之王振聋发聩甚至撕心裂肺的怒吼,水中美丽的鱼群窃窃私语的波音杂烩在大自然的山清水秀之中,使大自然的音乐是那么紧凑又不失雄壮,丰富又含个性。当你独处在这种被生命的声音簇拥温暖的境界,你会忘却不属于清秀、恬淡、悠然的其他一切世俗,因为鸟儿是你的心理医生,野兽是你的心理导师,鱼儿是你的知心朋友,它们会把你带进它们的旋律之中。 听,风在大自然中扮演锦上添花的角色。尤其当秋高气爽已至,如果没有与众不同、身轻如燕的秋风在落叶纷飞、金黄盈余的树木之间,河水山川之间川流不息,及时播下秋色的讯息,那么这秋是不纯的。而当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暖意袭来,风便化作一支催眠曲,柳条听了,暖洋洋地随她起舞,沐浴在春风的惬意之中。风与树枝的合唱,简直是珠联璧合,感染着周围的生机。 听,水是自然界最有灵气的,她同样在美丽的衬托下谱写一段又一段宛如音乐大师在自然戾永不停息的奏乐。听,海哭的声音……水用澎湃、用力量诉说着她的哀愁;走在林荫小道,不时有潺潺的溪水流淌的声音,是那么轻快、悠然自得、清凉无比;春雨绵绵,淅淅沥沥,把朦胧的音符刻在了大地与万物之上。她们组合交织在一起,浪漫涌向万物,美! 想让最美的旋律荡漾在你的耳边吗?想让最清的声音涌入心扉吗?想让最原始的乐章谱写在你的身边吗? 感受大自然,用心去享受。 丢失的声音 耳边有两种声音:一是讲台上老师按鼠标的声音,清脆利索;二是头顶上投影机的声音,长绵沉重。 如果是一个寂寞的假期,我会选择泡一杯奶茶,坐在电脑前,浏览帖子,或者捧着一包话梅,躺在沙发上看一部好莱坞经典影片。如果我出生在张爱玲的时代,也许我会坐在阳光下,泡一杯绿茶,挑上一本好书,给我三天阳光我也不会满足。而我,生在安妮宝贝的年代,我选择用鼠标和键盘来处理一个寂寞的午后。同样的安静的午后,总觉得键盘的敲击声比书本的翻阅声少了点什么,就像泡奶茶的玻璃杯少了泡绿茶的瓷杯的那点厚重和韵味。 以前总是很羡慕古时候人们的游山玩水,七八人席地而坐,有闲情时谈男论女,有雅致时也来个饮酒赋诗,待到傍晚时,咏歌而归,留给青山绿水一整夜的热闹。而现金我们的模式是把热闹留给都市。吃饭、逛街、KTV成了最基本的娱乐方式。我喜欢在KTV里尽情发泄自己的压力,没人说你唱歌是鬼哭狼嚎,能吼多响就吼多响,几个人吼成一团,是乐还是痛,也无从知晓了。同样是舒畅心情,K歌总比游山玩水多了点什么,就好比酒吧里的嘈杂和疯狂是山间所没有的。 忽然怀念农村的小弄。小时候,会有一些挑着糖的人,敲着铁块走进村子。我记得那时候听到这种清脆的声音时的兴奋。我们亲切地把这种糖叫做“DOUDOU”糖,每次听到铁器的敲击声,我们便把家里的破铜烂铁拿去换糖。一次,我拿锅铲去换糖,母亲知道后,便打我,而是还是盼着那诱人的声音。而今,我托着下巴,透过窗缝,我不知道我在等什么,也许是“DOUDOU”糖吧! 我在寻找过去的记忆。过去就像一面古老的城墙,它并不破败,却被一次又一次的粉刷,过去的美好也被新的分子所掩盖,可以说是被迫,但其实也是披着华丽的外纱。 有些东西一旦逝去,便很难再回来了。那溪水边的衣槌击石声,庭院中的石磨声,田野上的风吹稻浪声,月光下的蛙声…… 文明带走了什么?努力找寻那些丢失的声音,偶尔发现些似曾相识,却原来也是个影迹。 一根弦裂半生伤 一根弦裂半生伤,冷月枝头凋彷徨。梨花桂影君莫负,只道寂寞怨春光。 —题记 我是一个琴子,在兵荒马乱中颠沛流浪。胡琴是我的生命,血脉中浸润了那亢奋的音符。我无法逃离生命,所以胡琴与我不离不弃。 我独自拉着胡琴,在这条街的最左端,很少有人会注意到我,哪天有人兴致勃勃看见了,丢过来一个铜板,吆喝:“喂,给爷来段。“我微笑着拾起钱,微笑着拉起琴来,微笑着看他心满意足地离开。我一直在微笑,一如我的琴中那个令人血脉喷张的嚣张。 有个人过来了,锦衣罗缎,掏出十文钱,让我跟他走。我起身,背起胡琴上路。对于客人,我言听计从。来到一个大宅子,富丽堂皇免不了夹杂炫耀的俗气。那人告诉我,今后负责教他家小姐练琴,日后必有重赏。我不动声色,跑江湖的最忌什么都写在脸上。 第二天,来到花园,小姐还未来,我拿下琴,擦拭松香,这是我的生命,在这乱世中唯一不能舍弃的东西。小姐还是来了,无声无息。我低下头,胡琴开始亢奋。亢奋之后,恭敬地躬身。小姐还是一言不发,我不敢看她。 第三天,我依旧先行一步来到花园。依旧拉完胡琴就起身告辞,依旧不敢看她。拉琴是我的本能,却没有教人拉琴的天赋。我承认。原以为挨上一段日子,那管家就会打发我走,可是似乎还没动静。 日子,在胡琴的沉默中滑过。可是,我却发现自己开始留恋那短暂的沉默。讽刺的是,居然还未曾抬头看过小姐的容貌。一个琴子爱上一种声音,不是胡琴的声音。那是言语畏惧的,轻灵不可一世。很遗憾,这个社会的爱情没有我的资本,一个拉琴的,拥有的只有一把琴和卑贱。 我收起胡琴,束起伪装,在沉默和乐音之间悄然走过。主意已决,连夜走了。可惊讶的是自己居然还有放不下,在闺房外,我拔起了琴弦。在某个瞬间,我希望能一起远走高飞,一起流浪在流离之所。 夜风如冽,乐声似戾。在最后的一个乐点,弦断了,呻吟不止。 我微笑着,终归还是沉默了。两宋的声音 历史的长河洗尽了各朝各代的繁华,保留了各朝各代的最本质的声音。兴起发展着的秦汉发出了一统天下,万代相传的宏伟的声音;繁华富强的隋唐发出了引领世界,傲视万物的自豪的声音;腐败衰落的明清发出了繁华不再,落后挨打的悲伤的声音。那么,两宋王朝呢,她又发出了怎样的声音。 陆游站在山阴的桥头,望着金人铁骑践踏下的大宋江山,望着苟且偷生的南宋朝廷,发出了“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悲愤的声音。一个爱国诗人的悲凉的身影,半壁破碎飘零的大宋江山,无数颗破碎的心,构成了两宋一道深深的伤疤。当满怀豪情壮志的青年变成两鬓斑白的失意老翁时,当宫廷别院变成断壁残垣时,他和她从心底发出了最悲伤的声音。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奋笔疾书,写下了激励人心的《满江红》。他忍受住背上刺字的椎心之痛,承受住铁制铠甲的沉重,经受住战地的严寒冷酷,驰骋沙场只为了“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当宋朝军队节节败退时,有岳飞等将领誓死收复国土的壮志激励着大宋百姓;当宋朝臣民被俘时,有文天祥等志士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激励着百姓。他们替两宋发出了鼓舞人心的声音。 一对难分难舍的情人,一段缠绵悱恻的离别之情,婉约派诗人柳永用它灵动的笔写出了情人离别后的凄寂苦楚,更是开创了宋朝婉约的词风,留下了婉约缠绵、圆润清丽里的声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发出了婉约动人的声音。 苏子站在赤壁前,望着滚滚你东流的长江高声吟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被贬黄州的苏轼在人生的低谷中站了起来,写下了千古名作。历史没有忘记,人们没有忘记,这滚滚长江水发出的豪迈的声音。豪放派诗人们描写壮丽的景物,追叙了英雄人物,发出了激昂向上的声音。 宋朝在蒙古的铁骑下覆灭了,江山换上了新的主人,但宋朝的声音留下来。我们学诗、读史,只为了让她独特的声音再次响起。 宋朝的声音组成了一首交响曲,虽然演奏结束了,但是音声却久久回荡,留在了人们心中。 历史的声音 滚滚长江东逝水,其间多少英魂,多少国色,几多血汗,几多叹息,历史湮没于此。浪滔滔,人渺渺,纵然是千古风流浪里摇。 战争的声音是血腥的,却雄壮浑厚。始皇帝的兵马俑,千军万马,栩栩如生,置身其中,仿佛能听到大秦帝国的铁骑踩着相同的节奏从远处传来,越来越近,夹杂着浑重的鼓声和冲锋号角,向我逼来,令人窒息。硝烟弥漫后是尸身遍野,血流成河,断壁残垣,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的惨烈萧瑟。 文学的声音是沉默的,却震撼人心。听不到孔孟的谆谆教导,但学成了儒家经典;听不到太史公的历史评论,但了解了秦皇汉武的文韬武略;听不到李青莲的仰天长啸,但已神游了天姥和庐山;听不到易安居士的哀怨情愁,但《漱玉词>已记在心头;听不到曹雪芹的愤慨指责,但《石头记》已光照文坛;听不到鲁迅先生的呐喊,但《鲁迅全集》已翻了再翻……时间湮没了多少文人骚客的身影,涛声依旧,难复往日深情,但点点笔墨仍在教化人心。 美女的声音的动听的,却寂寞坚韧。褒姒终于开口笑了,却成了烽火台上最后一抹亮色;昭君决定离开了,忧怨的琵琶声中包含了多少宁胡阏氏的乡思;武周建立了,女皇的一字一句全是辛酸后的智慧结晶;《霓裳舞曲》响彻琼宇,玉环却全然不知自己成了众矢之的;宋庆龄的鼓励和支持,使国父孙文坚持革命一生……她们是绝美的,是无奈的,是勇敢的,社会不希望她们站在前面,但她们却成了历史交响曲中最清丽的音符。 科举的声音辉煌过后成了一种负荷。仕途的声音模糊而嘈杂,隐士的声音清澈却无奈,爱情的声音甜美转为悲哀。于是乎,蒲松龄写鬼写妖,刺贪刺虐去了;嵇康与山涛绝交了,打铁声铿锵而起,《广陵散》此次绝响;陶渊明归隐田园,梦游桃花源去了;陆游和唐婉各作《钗头凤》互诉情衷,可最终还是错,错,错。 不尽长江无情流水,冲出了污浊的泥沙,倒映出历史清晰的面容,掩盖了世俗的喧嚣,回响着历史厚重的声音。 历史的声音沉重庄严,多少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国色天香将其郑重托起,而又轻轻放下。 倾听历史,感悟生命。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0 条大 中 小 【访问量】118论秦腔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刘天利【学科分类】著作权法【出处】西安财经学院学报【摘要】秦腔艺术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申请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作品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但秦腔艺术在当代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且秦腔艺术的保护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因此,保护秦腔艺术,应在完善相关立法的同时,通过政府资助和政策支持,积极探索生产性保护和市场化经营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之路。【关键词】秦腔;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生产性保护【写作年份】2010年【正文】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和京剧、昆曲等一样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秦腔艺术由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演绎而来,因关中地区被称作“秦”而得名。其吟唱者以枣木为击节乐器,以梆为板,月琴、二胡应之,亦有紧慢,俗称梆子腔。秦腔艺术往往要求演绎者声脆、音广而高,俗称吼秦腔,由于秦腔演绎需要以豪放、粗犷的方式表现,正好契合了秦文化粗放、大气、豪爽、不排外、包容的精神气质,比较适宜于西北人吟唱。其演绎者一般均具有浓郁的地方口音(主要是陕西关中地区、甘肃一带的土话),反映了秦地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纯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作为秦文化演绎发展的核心区,陕西为秦腔艺术的产生、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底蕴。秦腔最早发源于秦地,并由秦人经过千年演绎,其唱腔可分为欢音和苦音两种,并逐步形成不同流派。包括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的东路秦腔;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西府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汉调秦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中路秦腔。这四路秦腔虽受长期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的影响,在语音、唱腔、配乐等方面稍有差别,但均扎根于秦地,与秦人赖以生息繁衍的秦文化在精神气质上具有统一性,并在脸谱、身段(如趟马、担柴担等)、化妆、特技(吐火、吹火)、以及语言声韵(秦腔是十四韵,内有八声)等方面,都有基本相同的风格。可以说,吼秦腔已经成为秦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秦腔生存现状及其原因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生存环境变迁等因素而走向多元化趋势,经历几千年发展的传统艺术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其自身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秦腔就是其中之一。以西安市为例,现在从事秦腔艺术表演的人员及其它相关人员的生存状况差,职工工资水平低且主要靠政府差额拨款,差额率为50%左右,其余要自己解决;秦腔剧场的建筑和设施严重老化,不能满足演出要求;通过演出获得经济收入早已无法解决演员和其他职工的生活问题;秦腔剧团的新老更替难以完成,老演员退休了,年轻人却不愿来,或者来了留不住;更重要的是,秦腔剧团现在的编、导、演、舞、美等主创人才严重青黄不接,剧团不能创作出更多适合现代人需求的新剧本或剧目,导致观众流失严重,接续困难。虽然目前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在接收了相关秦腔剧团的管理权后,采取了一些新措施试图扭转,但是要根本改变秦腔发展传承的窘迫境地却非一朝一夕之事。总的来说,造成上述局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物质方面的原因主要一是资金匮乏,二是人才严重缺乏,三是政府政策上支持不够或者忽视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就陕西省和西安市而言,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关注和支持层次较低且不稳定,对秦腔等艺术形式的特别保障措施目前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完全没有形成相应的体系。这种不足既表现在对传统艺术发展政策的灵活性上控制较紧,没有较为突出的政策引导和鼓励措施;也表现在财政政策支持方面的杯水车薪,秦腔艺术的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其次是文化环境方面。第一,秦腔艺术赖以发展和传承的原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导致传统秦文化对其影响力和支持力在逐步减弱;第二,秦腔艺术的群众基础越发薄弱,受众中老年化,观众层次性弱化;第三,秦腔本身创新不足,这与生存环境变迁和人才的缺乏具有密切关系。秦腔艺术几千年来扎根于秦地秦文化环境之中,其发展和传承需要具有文化认同的主体来发挥其创造能力,但随着社会环境和主体思想观念的变化,再加上体制、人才等问题使得秦腔艺术得以产生、发展、传承的文化条件不断丧失。另外,很少考虑观众需求,没有培养市场意识,往往为了评政府的奖而排戏,也是秦腔艺术发展的重要阻碍。上述因素相互交织,使得传承并振兴秦腔艺术将是一个庞大艰难的系统工程。秦腔作为传统艺术形式与新型文化形式虽有诸多的不同之处,考虑通过立法将其纳入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完全必要且符合实际的。文章主要侧重分析认定秦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通过在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公约和我国认可的现有法律法规及制度框架内,寻找对秦腔艺术保护发展的对策。二、秦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分析我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出现较晚,按照2008年5月14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第二条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其具体评审标准如下:(一)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二)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三)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四)出色地运用传统工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水平;(五)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六)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满足上述条件才是法律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此之前的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秦腔在内。当然从国际范围来看,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受《关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作品的评审规则》(以下简称《规则》)所规定条件限制。该规则具体规定:参选作品应该具备体现人类的创造天才的优秀作品的特殊价值,参评作品的特殊价值要从以下方面得到证实。1、或者是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体现。2、或者在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及文字方面有特殊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达。3、申报的文化空间或文化表达形式,为了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还必须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规则的五项条件。因此,此申报的作品应该:4、表明其深深扎根于文化传统或有关社区文化历史之中。5、能够作为一种手段对民间的文化特性和有关的文化社区起肯定作用,在智力借鉴和交流方面有重要价值,并促使各民族和各社会集团更加接近,对有关的群体起到文化和社会的现实作用。6、能够很好开发技能,提高技术质量。7、对现代的传统具有唯一见证的价值。8、由于缺乏抢救和保护手段,或加速的演变过程、或城市化趋势、或适应新环境文化的影响而面临消失的危险。从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具备的基本特质来看,秦腔作为我国传统民间戏曲艺术,既符合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条件,同时也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规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基本要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具有非物质性和活态性来两个基本特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其存在于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结晶中,其存在和延续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完成;而不是说该文化遗产并不存在物质的载体或表达形式;秦腔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如此。活态性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本质上是一种活的流动的,不断更新变化的文化,从活态角度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使是已经消失或者已被部分物质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秦腔具有非物质性,其与现代以剧本形式表达的秦腔剧目存在源与流的关系。秦腔剧本是古老秦腔艺术的现实物质表达,它是秦腔艺术精神化的物质载体。探索对秦腔剧本实施版权保护,不能够也不应该排斥秦腔的原生权利(即文化权利)的保护与传承;同样也不应认为秦腔艺术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的物质化,就导致秦腔的存在形态、传承方式等完全物质化、静止化,或者丧失了其精神价值,毕竟作为艺术的秦腔与作为作品的秦腔剧本不完全等同。作为文化遗产,秦腔艺术更多是劳动人民对内心精神的陶冶和历练,是智慧或思考等创造行为的结晶,是无形的。它能够流传并有广泛的社会认同,除了以物质化的剧本形式予以保留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秦腔艺术的精神价值深深地扎根于它所存在的社区或民间文化环境,并与劳动人民的思想意识在一定层面上达到了共鸣,满足了一定范围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被传唱并以口头等各种形式广泛流传。因而,真正能够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只能是作为原生态的无形的秦腔艺术,而不是经过加工的物化的作品。原生态的无形的秦腔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对该艺术本体和存在的周边社区环境等配套实施全方位的保护。相反,物化的作品来源于原生态的艺术,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通过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对其进行保护发展。其次,秦腔的活态性表现在它是一种“活”的文化遗产,它在赖以生存的环境处于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它是一种在具体时空中现场进行的“活”的演绎,不是一种静态的“死”固态化物质。秦腔艺术产生于几千年前的中国西北,深深扎根于秦人秦地文化之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艺术形式带动和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政治文明及丰富的地域文化;其传承至今是对古老文明的独特的见证和再现,并具有唯一性;对于西北民族乃至中华民族而言具有特殊的精神和文化价值;由于历史的或现实的原因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有逐渐衰亡的趋势;因而应当将秦腔艺术申请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作品加以保护和发展。秦腔的物化成果比如剧本、道具、舞台、服饰、道具、乐器和图像等外在形式是其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具有一定的静止性,但这并不妨碍秦腔艺术本身作为活态精神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传承。三、关于秦腔保护发展的一些建议基于上文的介绍和分析可知:在事实层面上,秦腔的现实状态的确不容乐观,其发展传承存在诸多困难因素,彼此交织;在法律层面上,目前人们往往不能把秦腔与法律保护相统一,但并不否认二者存在客观的密切联系,只是在认知程度上存在缺陷或不足;在经济层面上,秦腔素来被当作文化事业发展,也就是秦腔过去更多是由政府来出资支持和管理的,这与秦腔艺术产生、存在乃至发展的环境条件不相符合。因而,能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变化一种思路,将秦腔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尝试将其一定程度的市场化发展,运用生产性手段进行传承和发展,通过这种新的探索在发展中保护秦腔艺术,使其具有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命力。(一)完善秦腔等戏曲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立法。秦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资源,致力于对其保护是对古老秦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毋庸讳言,立法是一种长期稳定的保护方式,这正好符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要求,需要一代一代做下去。但通过国家对秦腔等戏曲艺术进行专门立法保护既不可行,也不经济,所以各地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区的特色,专门进行契合实际的地方立法。就秦腔而言,地方立法应该明确秦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主体、客体和内容;确立秦腔艺术传承人制度,并就评选等相关程序及如何管理作出规定;建立秦腔艺术保护基金,设立专门保护发展机构;设置奖励和惩处措施等,真正将秦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法律体系中。(二)探索生产性保护方式是对秦腔保护发展的最优选择。生产性保护方式是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中心主任王文章在其撰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的导论部分提出来的。简单来说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该成为僵化的消极保存,而是在不违背其生存发展内在规律和自身运作方式、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将其导入当代产业体系,使之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生产性方式保护不是简单地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要避免将生产性保护单纯地往追求商品化上发展,避免不考虑其社会内涵、社会生态环境,使之纯粹旅游化、表演化、商品化;这种生产不只是简单的物质生产,还有人自身尤其是精神文化认同和创新的生产,特别是是要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秦腔回到原有的生态中,实现有机更新。通过立法对秦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具有被动性,应当探索对秦腔艺术的文化元素进行提炼,通过生产性方式实现秦腔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秦腔来说,纯粹法律保护对其传承和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这样只会静止的、被动的毁灭这种艺术,这与秦腔的活态性特征明显背道而驰。文章认为:1.生产性保护需要将秦腔赖以产生发展的人文及文化生态环境保持。由于秦腔依赖于其生存发展的外在特定的原生生态环境,具有非独立性的特征,因而脱离该环境谈论传承是不切实际的。包括秦腔在内的任何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都产生于一定的文化生态之中,或一种文化时态之中,我们虽不可能去恢复文化时态,但我们可以借助一定地区的人群生活使这一文化艺术有机地活在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中。就秦腔来说,我们在保护其艺术形式时,要尽可能地保护与其相关的生态元素,比如一定的地域、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一定的思想观念和思维范式,这就要求对秦腔传承具有核心价值的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完整,并对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当然,社会发展的脚步必然将在一定范围内逐步冲淡原有地域、文化乃至观念的束缚,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更新秦腔艺术的外在形式和内容,保持内在文化价值的传承。比如通过动漫方式将秦腔表演形式现代化,可以填新词,但其核心的秦文化和秦地乡土气息要保留在吟唱和演绎之中。在这一点上,浙江省文化厅初步规划重点发展嵊州甘霖镇前期越剧艺术保护区等一批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的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2.生产性保护要求对秦腔实施有机更新。有机更新方式就是对秦腔艺术的保护发展应当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平衡,所谓变指的是秦腔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通过舞台演出、电影和电视等方式来实现;吟唱的内容,如填词等应当与当代的社会发展、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方面不断变化。所谓不变指的是秦腔核心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传统,以及秦腔赖以生产发展的的原生态环境不变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可活在一定地域里,在一定的地域里才可显示其艺术魅力,秦腔等戏曲艺术就是如此。对秦地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资源,进行真实、动态、整体和可持续保护,保持秦腔艺术原生态环境,形成良性的民间艺术保护机制。有机更新拒绝脱离原生态环境而进行的创作和变化,讲求艺术扎更是生活,来源于生活的基本标准;拒绝对秦腔艺术进行推倒重建式的改变,比如将其完全市场化或者产业化,使其丧失文化认同和精神价值的方式。3.生产性保护可以对秦腔进行一定程度的市场化,引入新鲜的发展动力。可以利用地域上秦地秦文化所具有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为秦腔艺术的市场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首先,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秦腔艺术的保护发展工程,通过组建基金会接收社会各界捐助,为秦腔发展提供后续资金支持。其次,可采用戏企联姻模式,通过企业投资秦腔艺术的方式,借助于一定商业化手段实施资金或待遇对秦腔艺人的激励作用,政府只要给予法规政策方面的优惠即可。再次,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秦腔艺术人才大培养行动,通过艺术培训、音乐戏曲茶座等模式,给予秦腔爱好者活动发展的空间,也可适当给予一定的补贴,增加其积极性,由此可以更广泛普及秦腔艺术,培养受众。第四,在农村鼓励成立民间自乐班,以提供资金激励的方式鼓励创作,参与民间演出,允许收取的一定的演出费用外加政府补助,提高民间艺人的主动精神。第五,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可做一些组织工作与行政扶持、赞助,推荐优秀剧目成为秦腔文化遗产的代表作,采用精品意识与非精品意识相结合方式发展秦腔。(三)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鼓励是保护发展秦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较之法律则更为灵活、高效,通过制定低位阶的规范性文件,可以更有针对性对秦腔艺术保护传承提供全面保障。秦腔的生产性保护道路,固然在基本原则规则方面需合乎法律根本精神,但在具体操作中很难把握变与不变的平衡关系。这就需要政府机关通过具体政策限定秦腔生产性保护的基本方向,秦腔不能完全产业化、市场化,但完全回归原生态也不可能,因而政府政策的引导功能应发挥纲领作用。例如要将秦腔推向基层社区,回归其相对原始的存在环境,就不可能运用法律强制的方式完成,否则会适得其反。相反,如果采用鼓励的政策,在财政、人员、场所等方面予以灵活支持,通过积极引导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注重人才培养,从娃娃抓起,可以在一些具有适当基础的小学开设选修的秦腔艺术课程,也可以将该课程引入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之中;对于特殊人才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或补贴;对于热衷于从事秦腔艺术的人员,给予一定的资助并培训。(四)加强对秦腔遗产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发挥他们传播秦腔艺术和培养后继人才方面的的积极作用。目前,关于秦腔艺术传承人的认定工作已经展开,但是要发挥这些人员的积极作用,单纯的认定是远远不够的。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认定过程来传达一种信息,那就是政府鼓励每个人在秦腔保护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其次,应给予这些传承人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性经济人的基本需求,易于被认同。第三,给予传承人一定的政策优惠和政府补助,鼓励他们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传播秦腔艺术、培养人才。第四,建立能上能下的传承人认定制度,否定传承人制度终身制或者政府奖励、补助终身制,节约秦腔艺术发展资金。秦腔遗产传承人是秦腔艺术传承的重要财富,但这一传承能否继续关键是下一代秦腔人才的培养。小结古老戏剧秦腔流传至今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面临诸多生存发展困境,对其保护并发展是对待民族文化的一种慎重合理的态度。将秦腔艺术上升到法律客体的角度进行保护是必要的,也是秦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趋势。希望通过政府支持和秦腔艺术本身一定程度的生产性保护发展,挽救这一民族文化遗产,但这一传承的核心应当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的认同,主要应当经过上文所述的资金、政策、生态环境、意识培养等方面来完成。

二胡论文

刘天华的XXXX贡献 刘天华的XXXX艺术特点 刘天华和阿炳的二胡演奏艺术特点(或区别) 王XX二胡作品艺术特征 谭X的XX艺术魅力 谈移植曲目对二胡演奏技术的推动作用 传统曲目的艺术感染力 江南二胡演奏艺术特点 ....... 如果要完成的很好,就得用心去写.

给你个提纲:1 导语 二胡的起源 二胡的特点 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 演奏方便,灵活易学,易普及 表现力丰富, 但,转入正题:二胡是一个非标准音阶乐器,这就提出了一个关于二胡 音准的问题。2 关于音乐 乐音与噪音 音乐的三要素 音律 节奏 强弱 其中,音律是音乐的灵魂3 关于二胡音乐 二胡特点 重叙导语中的有关论述 重点阐明二胡音乐的美 二胡涵盖于音乐艺术,必须遵循音乐的规律,主要是音律4 二胡音准的重要性 音准是音乐属性的要求 音准更能体现二胡的特色 音准有利于增强乐曲的表现力 准音与非准音的适当对比,更能表现一些特色意境,使音乐更丰富多彩 ……5 结语

用百度搜索一下,网上有很多.搜索时注意一下关键词就行了.例如搜索二胡论文

我个人觉得的话 主要是表现形式 感染力不一样 特别是艺术这个东西 见仁见智每个人都可以有不一样的说法 而且每个说法都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艺术嘛 是吧就像搞艺术的人 不修边幅走在大街上 可以理解 不管他的穿着如何 不管他是否有穿了衣服 所以 我想说的是 楼主既然有这个想法 那就写些读到见解及深度出来 艺术没有标准 赞同的人多了 就行 至于从哪方面着手 你认为什么最拿手 就从哪里着手了 我们怎么知道你的心思呢??是吧 加油 弘扬二胡精神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