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我国石漠化的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

我国石漠化的研究进展论文

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1979年Legrad第一次提出了喀斯特地区的生态问题。喀斯特和沙漠边缘地区于1983年在美国第149科学促进会上被正式列为脆弱环境。而在我国,西南岩溶区石漠化最为严重。这一生态问题已经引起了多方关注,于1997袁道先就对西南岩溶石山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剖析。先后还有张殿发、王明章、朱克亮、单天洋等专家从各个角度对岩溶区石漠化的成因进行分析。黄晨晖、吕勇就曾以文山县为例,论文网分析了岩溶地质地质灾害与各种地质环境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些防治对策。32645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石漠化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石漠化的形成背景、石漠化的演化和治理、驱动因子分析、危险度评价等

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已非常严重,不仅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而且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0年就已将“推进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整治”列入我国“十五”计划。岩溶石漠化是岩溶环境的土地退化过程,其形成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石漠化的动态和趋势不但与地质背景密切相关,又在地质环境中有明显的反映,并对人类环境和发展有重要影响。而目前,究竟选择哪些地质指标来说明岩溶石漠化的情况和其环境的发展变化尚无系统研究。本项目拟结合国内外岩溶石漠化的研究进展,筛选出岩溶石漠化的主要地质指标,为科学评价岩溶石漠化环境并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服务。

一、形成条件与影响因素

袁道先从系统理论的观点出发,论述了岩溶生态系统的运行,受制于CO2-H2O-CaCO3 岩溶动力系统。岩溶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可溶岩尤其是碳酸盐岩的造壤能力低和长期强烈的岩溶化作用造成的地表地下双重空间结构、地表干旱缺水,加之人类不适当的土地利用引起的水土流失,产生石漠化。坚硬的碳酸盐岩持水性低、大幅度的新生代抬升、缺乏大面积冰碛层或冰水堆积、水热季节变化极端的气候条件,也是形成石漠化的背景条件。水土流失与石漠化互为因果,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而石漠化是土壤侵蚀危害的极端表现形式,已到了无土可流的发展阶段,石漠化严重意味着生存环境的逐渐丧失。石漠化还导致环境灾害(如干旱、洪涝、滑坡等)频繁。石漠化环境恶性循环链的根源在于岩溶地质环境的脆弱性。不合适的人类活动是这一恶性循环的驱动力(图2-2)。

图2-2 石漠化环境恶性循环框图

(一)碳酸盐岩的溶蚀与成土过程

早在20世纪70年代许多学者,通过土壤的化学成分分析和岩石的溶蚀速度野外观测,进行碳酸盐岩溶蚀和成土过程的研究。碳酸盐岩溶蚀后,可溶物被带走,不溶物才形成土壤,碳酸盐岩的不溶物含量不超过10%,一般小于5%。柴宗新根据桂、黔、滇、湘、鄂及长江三峡碳酸盐岩区11个样品的平均溶蚀速度为年,按岩石比重、溶蚀模数为 t/km2·年、不溶物含量为5%估算风化成土率为11 t/km2·年。袁道先等根据贵州红黄土及广西红色粘土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估算,形成1m土层需要剥蚀掉25m的岩层,需要25万~85万年。根据贵州省岩溶区主要河流的输沙量估算,贵州每年流失的成土物质总量约等于其60年的生成量。这是岩溶石山区土壤浅薄,土被不连续的主要原因。碳酸盐岩的溶蚀与成土过程研究为石漠化的形成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国际对比表明:并非所有的岩溶区,碳酸盐岩的分布及双重空间结构都是不利的因素,在东南亚、中美洲等地的新生界碳酸盐岩,孔隙度高达16%~44%,具有较好的持水性,而且地壳抬升也较小。双重空间结构带来的负面效应小,石漠化不严重。在俄罗斯和西伯利亚平原区由于岩溶的双重空间结构反而有利于排除沼泽地过多的积水,碱性的碳酸盐岩也有利于缓解沼泽地的酸性水,碳酸盐岩区往往成为农业基地。

(二)特殊的水文生态过程

西南岩溶区气候暖湿,降水充沛、集中,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2000mm,短历时高强度的暴雨多,水土容易流失,加之长期强烈的岩溶化作用造成的地表地下双重空间结构,不仅导致地表水漏失,地下水深埋,枯季地表干旱缺水,而暴雨来临,地下管道来不及排泄,又造成洪涝灾害,以至于许多农田往往是旱涝交加。几百年的剥蚀作用使周围山坡上的岩石裸露,在洼地底部淤积了小片土壤,也因年年受淹而不宜植被生长。岩溶区,特别是大片的峰丛洼地区,常具有反向森林线(图2-3)。在有利的气候条件下,森林可在山坡中上部裸露岩石上发育,那里土壤很少,树木常用很深的根系从岩石缝中,甚至地下河中吸取水分营养(照片2-2)。

照片2-2 广西凤山县坡心地下河

长期强烈的岩溶化作用造成的地表地下双重空间结构,不仅导致地表水漏失,地下水深埋,地表干旱缺水,这使表层岩溶水显得尤为重要,其不但可以延缓降雨入渗水在表层带停留的时间,使其更多为植被所利用,并可形成表层间歇泉(图2-4),支撑起其上覆的生态系统,并与生态系统一起对岩溶水文系统进行调蓄。而且,表层如具有良好植被和土壤层覆盖时,还能有效增加降雨入渗补给量。在许多岩溶区虽然土被不完整或者是岩石大面积裸露,大量的风化残余物存在于表层岩溶带中,留存于石沟、石缝、石槽中的土壤肥力水平高,如果表层岩溶带能提供足够的水分营养,植物根系可以在这些裂隙中生长,甚至形成茂盛的喀斯特森林,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

图2-3 在中国南方岩溶区形成反向森林线

图2-4 表层岩溶带及岩溶管道二元结构示意图

(三)土壤侵蚀和质量降低

岩溶山区特殊的土体剖面结构加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区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层(过渡层),在基质碳酸盐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存在着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一遇降雨激发便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西南岩溶区有数量众多的地下河、洞穴,因此除了坡面侵蚀外,水土还通过落水洞向地下河流失。

一般认为,土壤抗蚀性能与有机质含量有关,有机质含量越低,土壤抗蚀性越弱。由于石灰土表层集中了土体绝大部分的有机质,表层以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迅速降低,一旦发生植被破坏和土壤侵蚀,富含有机质和植物养分的表土层被剥蚀,良好的土壤结构受到破坏,土壤水稳性指数和结构系数降低,土壤抗蚀抗冲能力明显下降,土壤侵蚀加剧。

石漠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土地退化的过程。土壤的分布、厚度、养分含量和组成以及土壤的结构都直接影响了植被的种类和演化,土壤是维系岩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关键。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和土壤岩样分析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石漠化的发展,土壤粘性增强,容重增加,孔隙度降低,坚实度加大,保蓄水肥能力和通透度降低,结构恶化。同时,侵蚀和淋溶程度加强,生物富集作用减弱,土壤中全氮、腐殖质、阳离子交换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生产能力逐渐丧失。

另一方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物理性状有明显的差异。随着岩溶地区土地由自然林地向草坡地、人工林地、菜地、耕地转换时,土壤沙化严重,土壤的容重增加,总的孔隙度降低。而随着岩溶地区土地由菜地、耕地向撂荒地转换时,土壤的各项物理指标都有所改善。

(四)岩溶植被与演化

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持岩溶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对水资源的调蓄,保证有限的水资源得以利用;另一方面,使土壤抗侵蚀能力增强,加速石山区的风化成土过程。岩溶石山区的植被多为喜钙的岩生性种群,群落生态稳定性差,食物链易受干扰而中断,黔南荔波县茂兰岩溶地区森林与湘南莽山花岗岩地区森林统计对比(表2-2),两者面积都约20万hm2,位于相同的纬度,气候条件也相似,前者的蕨类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属数和森林的积蓄量都只有后者的20%~50%。

表2-2 黔南茂兰岩溶地区森林与湘南莽山花岗岩地区森林统计对比

在这种缺土甚至无土的不良条件下,常常靠苔藓、藻类植被先行,岩面苔藓的最大持水率可达,其水分吸收或释放能力可以高于裸岩的3~15倍,在碳酸盐岩表面造成持水层,帮助灌木、乔木发展。在天然条件下,树木在这样的薄含水层上可以生长和发展成森林。但是,一旦遭受破坏是很难恢复的。如果森林覆盖率低,生态系统将无法抵御外界的干扰,失去自我调控及自我恢复能力。石漠化将不可避免。

王德炉等通过对贵州安顺、普定、关岭、荔波等地的样地调查,认为植被的种类在退化过程中变化较大,高大的乔木逐渐被典型的小灌木取代,并随着环境干旱程度的加剧向旱生化发展,土地生产力的衰退是以乔木树种的衰退为主要标志,群落的生物量随着石漠化的进程急剧降低(表2-3)。试验证明,在岩溶石漠化山区,实行严格的封山育林,一般在1~2年后可见草坡,5年后可见灌木,15~30年后可形成森林植被。

表2-3 石漠化过程中典型植物群落与生物量数据表

(五)地貌类型与地形坡度对石漠化的影响

地史上多次造山运动致使西南岩溶区褶皱断裂发育,构成了地势高低悬殊的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岩溶峡谷、断陷盆地、峰林平原交错镶嵌的独特地貌形态。加之岩性和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地貌类型极其复杂,地势高低悬殊,为石漠化提供了动力潜能。随着坡度的增加,坡面径流加快,坡面上的土壤稳定性降低,水土流失加剧。如在贵州省,石漠化土地多集中在构造活动强烈的河流上游及河谷地带。

不同地貌类型区石漠化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区别,地貌类型对石漠化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地貌类型控制了表层岩溶带的发育及地形坡度。图2-5表明,在峰丛洼地、峰林洼地、岩溶断陷盆地区,石漠化发生率较高。地形相对平缓的岩溶丘陵、岩溶平原区石漠化相对较轻。不同的地貌部位,表层岩溶带发育的规模也不同。

图2-5 各岩溶地貌类型中石漠化发生率

地形相对平缓的地段,如峰丛山区的垭口、洼地底部、峰顶均是表层岩溶带发育较好的部位,石漠化相对也较轻。而在岩溶峡谷地带,石漠化发生率较低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地势陡峻,人类活动较少。另一方面可能是统计误差造成的,由于地势陡峻,而石漠化发生率是根据平面投影面积统计的,不能代表纵向剖面上的真实情况。

(六)石漠化的人为原因

岩溶生态环境是一种对人类活动敏感的脆弱环境,土地宜耕地资源不足,承受自然灾害能力低,土地质量差,势必造成人口承载力低。随着人口的增长,对土地掠夺式经营,主要是陡坡种植(>25°)和过度的放牧。乱砍滥伐、铲草皮、挖树根、烧秸秆等在西南山区经常发生,不少地区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在1990年以前普遍存在着“刀耕火种,烧山种地”的现象,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西南岩溶山区1/3的旱耕地仍采用落后的顺坡耕种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近来发展较快的乡镇企业、修路等富民、便民工程等等,尽管以矿业开发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取得了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但由于规模小、管理差,大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加速了本已脆弱的岩溶区的森林植被的破坏及水土流失,并形成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链。

此外,对石漠化影响比较大的是矿山、冶炼厂等的有毒有害废弃物的排放。云南省的蒙自、个旧、开远、文山等为重度石漠化分布最广泛的地区,黑色和有色金属矿采选冶业对石漠化的影响极为严重,选冶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含有大量的铅、锌、砷、汞和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成分,特别是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造成企业周围较大范围高强度酸雨,如个旧市,酸雨出现的频率为56%,酸雨pH值范围为~。严重影响区内业已脆弱的林木、灌丛、藻类、苔藓等植物的生长。在极端的情况下,大范围内的碳酸盐岩表面随着藻类和苔藓的死亡而呈白色。在这种严重的坡地退化状态下,生态恢复在破坏因子消除后至少还需要20年。

二、发育程度

据调查区339个县、市统计,石漠化比重大于60%的县、市2个,比重50%~60%的5个,比重40%~50%的14个(图2-6、图2-7)。石漠化比重居前10位的依次是云南省的曲靖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化瑶族自治县()、贵州省的黔西县()、贵州省的安顺县()、云南省的文山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靖西县()、贵州省的平坝县()、贵州省的长顺县()、云南省的开远市()和云南省的砚山县()。

图2-6 调查区县、市个数与石漠化比重统计图

图2-7 西南岩溶县石漠化发生率分布图

三、主要危害

(一)水土流失严重

据水利部门 1999年调查资料,以岩溶石漠化区为主的红水河上中游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 25%以上,红水河河水含沙量为 kg/m3,流域土壤年均侵蚀模数1622 t/km2。持续不断的大量泥沙淤积,正成为制约沿河水电工程发挥综合效能的严重障碍,直接威胁着下游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港澳特区的生态安全。

(二)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加剧

据对乌江流域近年来的遥感观测:该流域 89%的新增石漠化面积是由陡坡旱耕地演变而来的。石漠化的加剧,使耕地质量下降并被破坏,可耕地面积因此减少。如位于黔中的普定县现人均拥有耕地仅 hm2,而每年新增严重石漠化面积就达 500 hm2。由于新增的石漠化主要发生在陡坡耕作区,相当于全县每年人均减少耕地 hm2,即人均耕地年平均减少4%,人地矛盾日趋突出。

(三)加剧了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的困难程度

由于岩溶地区的漏斗、裂隙及地下河网发育,地表径流又能较快地汇入地下河系而流走,加上石漠化地区地表土层流失殆尽,植被生长困难,地表土壤植被系统的贮水保水功能大幅度降低,导致地表可方便利用的水资源极度匮乏,大部分石漠化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人畜饮水困难。虽经近年的渴望工程解决了相当部分的人畜饮水问题,但目前西南岩溶石山地区还有1700万人饮水困难。并且大面积的地表干旱,滇、黔、桂3省(区)有 168万hm2耕地受旱。

(四)生物多样性程度低

石漠化地区植物种群结构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不明显。从植物群落来看,正常的生长型类植物群落应该是:木本植物(乔木、灌木、竹类、藤本植物、附生木本植物、寄生木本植物)、半木本植物(半灌木、小半灌木)、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寄生草本植物、腐生草本植物、水生草本植物)、叶状体植物(苔藓及地衣、藻菌)等。但由于森林植被被严重破坏,植物群落结构已变得非常简单,随之而来的是生物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消失,很多物种灭绝。

在石漠化地区,绿色植物的严重破坏导致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和食物网关系越来越简单,层次越来越单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严重受阻。

农业产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又以粮食种植为主,主要种植玉米、红薯、大豆等旱地作物。农产品以低产、低质、低效产品为主,农产品单产低。

(五)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旱涝自然灾害频繁

在石漠化地区,由于地表植被破坏,形成“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和“三天无雨地冒烟,一日大雨半月涝”的现象。在干旱的时候,不仅生产无法正常进行,而且造成人畜的饮水用水的严重困难。而一旦出现强降雨,又会形成大面积内涝,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轮流使灾区人民的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生命安全也受到严重的威胁。据不完全统计,黔、桂、滇3省(区)200个县中,1999年遭受旱、涝等自然灾害,农作物受灾430万hm2,损坏耕地6万hm2,因灾减产粮食300万t,直接经济损失121亿元。

(六)居民生活贫困,经济、文化落后

石漠化地区已成为我国农村贫困程度最深、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地区,目前西南岩溶区有经济重点扶持的贫困县152个,约1000万人没有越过温饱线,约占全国贫困人口的一半。贵州省48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39个集中分布在石漠化较突出的喀斯特山区,2000年底全省有贫困人口 313多万人,其中大部分分布在石漠化地区。

石漠化地区生产和生态效率低,居民生产生活设施差,文化层次低品味,生活质量低。居民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听看广播电视难,居民世世代代长期生活于超稳定、超封闭和超自然经济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低品味的文化层次,物质文化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的低层次、文化心理愚昧和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低层次的长期混合积淀并发挥作用。

四、发展趋势

石漠化演变总体上呈严重恶化趋势。石漠化面积达万km2。占总面积的,并以每年增长率增加,如果不能及时治理,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在30年左右翻一番。届时在西南岩溶区将有1/3的国土面积演变为石漠化区。

五、防治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南岩溶区开展了很多项目,如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退耕还林工程、“长防”和“长治”工程、“珠治”试点工程,以及国土资源大调查、国家科技攻关、世界粮食计划、世界银行贷款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援助项目等,在石漠化治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经验。

(一)以治水为龙头的岩溶流域综合治理

岩溶石山区特殊的双层水文地质结构,造成地表严重干旱缺水,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又未能充分利用,加上土少地薄,粮食产量低,导致上山开荒毁林,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山的石漠化。这一恶性循环链的始端是未能有效利用岩溶水资源。因此应以流域为单元,重点解决水的问题,然后开展综合治理。“六五”以来,湖南洛塔在位置较高但有隔水层的岩溶盆地进行堵洼成库,建设小水电和水力灌溉渠道;然后,对整个岩溶盆地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取得了成功经验。“十五”期间,通过开展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在广西平果果化和环江古周峰丛洼地以及贵州花江岩溶峡谷建立了石漠化环境生态重建示范区,在解决干旱缺水、生态脆弱、居民贫困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效果,成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新样板。“珠治”试点工程,是2003年开始实施的以治水为龙头的岩溶流域综合治理的典型工程,两年来,已在贵州的关岭、晴隆、兴义、兴仁等县取得显著成效。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中2003年以来实施的西南岩溶水开发示范项目,在云南的小江流域、贵州的大小井流域、广西的刁江流域和湖南的新田河流域等取得了地下水开发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例子。

(二)“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

以沼气为纽带,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把发展沼气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及发展养殖业结合起来,也是遏制石漠化的成功经验。广西恭城县就是一个样板。以发展果园和庭院经济为主来代替传统的农业,以养殖业为支撑的沼气为主要能源,不但农民的收入显著提高,石山区的植被覆盖率由1988年的提高到1998年的。

(三)发展立体生态农业

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既能够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又不毁坏其脆弱的生态环境。立体农业的具体内容根据各自的地貌特点和地质特点因地而异,如20世纪90年代在广西马山弄拉建立的峰丛洼地立体生态农业模式,耕地主要在洼地底部,以旱作粮食作物为主,山麓、平缓的山坡重点发展优质果树和经济林、用材林,间种药材;峰丛垭口和比较陡的山坡主要发展金银花等藤本植物,有土地段适当发展竹林;陡峻山峰地段则长期封山育林,重点发展水源林,涵养表层岩溶水。“十五”期间,在广西平果果化,根据当地峰丛洼地的地形特点,又发展成为复合型立体生态农业模式。贵州摸索的一套简单易行的措施,如“山顶带帽子”(封山育林)、“山腰系带子”(砌墙保土、坡改梯)、“山脚盖被子”(推广农用薄膜及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建立稳产高产农田)也是石漠化治理成功的范例。

(四)生态移民

对石漠化非常严重的地区,移民也是石漠化治理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它能够减轻人口对岩溶生态环境的压力,封山育林,生态环境恢复效果显著。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环江县建立肯福、城北等移民开发区,建立了一整套的林(果)—草—畜(牧)—沼复合生态系统技术体系和科技+公司+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成功安置从岩溶山区移出的居民7万多人,2004年人均纯收入2000多元,成为居民环境明显改善、生活富裕的移民新村。

喀斯特石漠化是喀斯特地区特有的土地退化问题,是地质、地貌、植被、土壤、降水等自然背景因素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

一、指标确立的依据

喀斯特石漠化是喀斯特区特有的地理过程,其产生是人地系统失衡发展的产物,是多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确定其主导因子,建立一套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深入研究石漠化系列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喀斯特石漠化的人地矛盾出发,既考虑各单因子的影响程度,又考虑区域人地系统的综合影响深度。根据石漠化发生、发展过程,综合考虑其可能的影响因子和可选因子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可比性,挑选出16个指标来进行分析,将各可能因子分属三类指标,即自然背景类指标、人口特征类指标、人地关系类指标(表4-7),从不同的角度,可将其分为直接影响因子和间接影响因子,内因和外因。

表4-7喀斯特石漠化影响因子参考指标

1.自然背景类指标

(1)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喀斯特发育是石漠化的物质基础,离开喀斯特母质基础,喀斯特石漠化就无从谈起。在纯度较高的石灰岩地区,不同的地貌条件下石漠化等级差异较大。

(2)平均海拔高程:在喀斯特发育条件下,石漠化深受着地形地貌的影响。贵州地势西高东低,南北两侧分别过渡到广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这与石漠化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对一致性。

(3)地表起伏指数:在自然背景要素中,石漠化与地形的关系还表现为在地形平坦的地区,石漠化强度小,分布呈斑点状,而在地形崎岖破碎的区域却表现为多中度、强度且呈片状分布。贵州自新构造以来,一直处于上升剥蚀时期,地表在强烈的侵蚀下,除河流上游分水岭地带高原面保存完好外,河流中、下游河谷深切,地面崎岖,从而导致土壤的强烈侵蚀,成为石漠化的重要自然背景因子。这种地形与石漠化的分布关系,可用地表起伏指数RDLS(Relief Degree of Land Surface)来表示。表达方式是:RDLS={[max(h)-min(h)]/[max(H)-min(H)]}×[1-P(A)/A]。式中h为各县海拔高程, H为全省海拔高程,A为各县国土面积,P(A)为各县平地所占面积(刘燕华,2001)。

(4)≥25。坡地面积百分比:根据水土保持法规,3°左右的耕地不产生水土流失,大于25。的坡耕地已属于不宜耕地,应退耕还林、还草。顺坡耕种导致了植被覆盖率下降和地表土层内部粘结力的降低,加剧了水土流失,增大了土壤侵蚀模数。

(5)高原区占国土面积百分比:贵州是一个强烈喀斯特化的高原山地,在高原面上峰林洼地、谷地、盆地、溶原广布,属浅覆盖型喀斯特分布区,区内地势平坦,起伏和缓,土层较厚,水土流失相对较小,土壤抗蚀年限较长。而在裸露型喀斯特峡谷区内,地形坡度较大,河流深切,土层浅薄,当植被遭受破坏或降暴雨时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引起土壤侵蚀模数和石漠化土地的增加。

(6)植被覆盖率:要使喀斯特脆弱性的生态平衡不致恶化,林灌草覆盖率至少要达到30%以上。草地在一定程度对土壤的保持作用与森林等同,选用森林草地覆盖率这一指标能更好的反映它对生态环境的作用。随着森林覆盖率的降低,不仅会加剧水土流失,而且会使生物群落结构和食物链遭受破坏,生态系统抵御外界干扰和自我调控能力也将下降,这意味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喀斯特石漠化脆弱性增强。

(7)多年平均降水量:水作为喀斯特作用的溶液、溶剂和载体,是喀斯特石漠化环境演化的基本营力,采用该指标反映全省降水量的空间差异。降水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降雨对地面土壤的侵蚀程度。如果降雨量大且集中,其对地面的冲刷剧烈,水土流失加剧,土壤侵蚀模数增大,影响着石漠化的演化发展速率。

(8)河网密度:河网密度指单位面积上地表河流的长度(km/km2),其发育深刻地受到岩性、地质构造、地貌等因素的控制,河网密度与海拔高程叠加起来,能够反映地表的侵蚀切割深度和侵蚀密度。

2.人口特征类指标

(1)人口密度:表示每平方公里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量,不同于农业人口密度,在城市或矿区,农业人口密度不大,但人口密度较大,这对生态环境也有很大影响,人类的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有破坏作用。

(2)农业人口密度:这一指标表示在每平方公里土地上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在同样条件下,农业人口密度越大,人为开荒耕地越多,环境负荷越大,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越严重,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越大。

(3)人均GDP(元):人均GDP是一个综合反映各县经济实力的指标,经济实力的强弱与其所处环境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石漠化程度的高低反映了其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故将人均GDP作为指标体系的一个因子。

(4)农民人均纯收入:人类活动有非常广泛和复杂的内容,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有密切关系,也间接制约土地石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但是要逐一探讨人类活动中每一个因素与石质荒漠化的关系显然是不可能的。在此选择与石质荒漠化关系比较密切和代表性较强的因素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分析。

3.人地关系类指标

(1)土地垦殖率:指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它的高低与自然条件(地貌、水文、土壤等)和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垦殖指数高,反映种植业的比重大,但垦殖指数过高,不一定利用土地合理,若是毁林、毁草以扩大耕地面积,就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引起水土流失,加快石漠化演化速率。

(2)土壤侵蚀面积:土壤侵蚀是石漠化的最直接因素,在脆弱的喀斯特区域,成土条件差,土层浅薄,抗蚀年限短,经过强烈的土壤侵蚀后,土被丧失,植被退化,石漠化形成。但是,土壤侵蚀与石漠化在成因上又有差异,指标体系中的许多判别指标是不同的,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故将其作为石漠化的一个影响因子来研究。

(3)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结构与石漠化有密切的联系。土地景观的组成单元称为景观要素,它相当于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如水田、旱地、林地、草地等。组成土地景观的景观要素中相对面积最大的要素称基质,它往往形成景观的背景。而土地利用结构是由景观要素的数量、类型等所决定的,景观要素之间及其与环境的组合方式差异,使土地利用结构有所不同,进而使土地景观表现出不同的抗水土流失能力大小的功能差异。

(4)公路密度:公路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人类活动作用的强度,在喀斯特区域,交通通达性好的地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大,对森林资源的破坏程度更深,石漠化的发展速度越快。

二、相关分析

根据石漠化的空间分布现状,结合专家经验,在建立石漠化的可能影响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野外工作和室内资料收集,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建立了石漠化可能的影响因子数据库,进一步做数学分析,对初步估计指标进行筛选,确定出导致石漠化的主导影响因子,建立石漠化影响因子综合模型。将各因子之间视为相互独立,各指标数据为等距离、等间隔取值,82个县是研究样本总体的一个划分。

对采集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每一指标数据主要考虑其现势的空间分布,而未研究其时间序列问题,采用相关分析法能较好揭示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相关分析是一种研究变量之间密切程度的统计方法,相关系数是描述两变量X和Y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定量指标,相关系数Rxy为无量纲,其值在[-1,1]范围内。当Rxy>0时,Y随X增减而增减,称X与Y正相关;当Rxy<0时,Y随X增加而减小,称X与Y负相关;采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1.自然背景类指标相关分析

根据公式,将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视为因变量,分别与所选自变量作单因子相关分析,发现前者数据连续性好,分析结果相关性更为密切,故最终选定以轻度石漠化作为因变量进行相关分析(表4-8、4-9)。

表4-8轻度石漠化与自然背景类指标相关系数表

表4-9临界相关系数

在所列出的所有参考指标中,有一部分实际上与石漠化并无明显相关性,需根据相关系数进行取舍,取舍的依据是给定α条件下的假设检验。我们采用双侧百分位检验(2-tailed),即计算在1-α的置信度下假设两者不相关的概率,进一步对这些相关系数作显著性检验,引入临界相关系数,即在一定样本(N)范围内,确定两者相关的最小系数,N不同时,临界相关系数也不同。采用临界相关系数将各参考指标分为显著相关(**)、相关(*)和不相关(无*)三类,查相关系数检验表,当R0=n-2=82-2=80时,临界相关系数如表4-9。其中a为显著性水平,1-α为置信水平。取α=、|r|>的指标即与轻度以上石漠化相关。

分析可知,在自然背景指标中,相关系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植被覆盖率(-)、碳酸盐岩出露面积百分比()、河网密度(-)、平均海拔高程()、≥25。坡地面积()、高原区占国土面积百分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地表起伏指数()。其中,前四项指标与轻度以上石漠化显著相关,最后一项相关系数小于临界相关系数,为不相关,其余两项为相关。

图4-6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与森林覆盖率二次曲线拟合

在指标体系中,植被覆盖率与石漠化极为相关,并呈负相关关系(图4-6)。这是因为典型的喀斯特区域,土层浅薄,植被稀疏,生长缓慢,随着森林覆盖率的降低,喀斯特土壤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后,地表水下渗,很快产生侧向径流,使得松散土层被地表径流所侵蚀,土壤流失后,母岩出露,形成石漠化土地。森林覆盖率的减少,势必破坏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导致石漠化土地的增加。而且喀斯特地区的植被一但破坏后难以恢复,如安顺市夏官屯一带,生长在喀斯特石山上的森林在50年代大炼钢铁时期被破坏后,到如今仍是极为稀疏的灌草丛,多轻度和中度石漠化土地,因而提高森林覆盖率对于改善喀斯特石漠化环境至关重要。另外,从目前的森林分布来看,多分布在非喀斯特区域,如黔东南州、黔北赤水市等,而广大的喀斯特区域,尤其西部地区,森林极为稀少,故植被覆盖与石漠化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贵州碳酸盐岩岩性主要为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岩石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均为可溶岩,固体沉积物少,成土物质多在以下。自然土层厚度小,土壤抗蚀年限低,极易形成无土可流的毁坏型强度石漠化土地。此外,在碳酸盐岩分布区,喀斯特发育,生境具有干旱、富钙和缺土多石等特点,植物生长缓慢,植被结构和覆盖度差,植被一旦破坏,生境就急剧恶化,土壤侵蚀加剧,石漠化土地进一步扩大。岩性对石漠化的影响极为显著,不同岩性条件下,石漠化程度极为不同。从清镇市岩性分布比例及各岩性中石漠化比例分配和不同岩性区域内石漠化空间分布面积对比分析结论得到很好的证实,喀斯特母质基础宏观上控制着石漠化的空间分布和发育程度。从相关分析的结果来看(图4-7),两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喀斯特面积比例越大,石漠化常表现得较为严重,如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和毕节广大地区多为强度和严重石漠化县,较好地反映了实际状况。

图4-7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与喀斯特面积曲线拟合

图4-8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与河网密度二次曲线拟合

河流发育深刻地受到岩性、地质构造、地貌等因素的控制,河网密度与海拔高程叠加起来,能反映地表的侵蚀切割强度。由其与石漠化的相关分析可知,二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图4-8),相关系数达-,究其原因,进行相关分析的数据反映的是现代的情况,石漠化的发生发展具有其时间序列过程,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另外,喀斯特区域其河流具有特殊的二元结构,即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由于长期的溶蚀作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系已相当发育,“逢山必有洞”,地下河流的侵蚀对石漠化的作用是巨大的。喀斯特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敏捷性,使得大量的表土被侵蚀后很快进入地下淤积,大量的洞穴粘土沉积,其来源就是近地表,致使人类无法利用,只有部分经搬运后沉积在喀斯特坡立谷、洼地等负地形中,成为极为宝贵的耕地。由于喀斯特地下河网的发育,客观上削弱了地表河流的发育,使得地表河网密度不及非喀斯特区,如长顺乌麻河流域,发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峰丛谷地、峰丛洼地。地下河网极为发育,流域上游广大地区极少有地表河,但石漠化却多为中度、强度,极为严重,其原因是地下河流的强烈侵蚀作用。

地下河网密度的测算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目前还没有一套可以借鉴的数据来进行分析,有待今后做进一步研究。故用地表河网密度做相关分析,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但就每条河流而言,对石漠化的贡献率不可低估。如花江喀斯特峡谷区,河谷深切,相对高差达1000m,坡度为≥25°的陡坡,石漠化成片分布且多为中度、强度。

平均海拔高程、≥25。坡地面积、高原区占国土面积百分比、地表起伏指数几个指标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地势起伏与石漠化的关系。平均海拔高程的计算公式为:

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式中,n为海拔分带数,ai为I带的面积,A为该县总面积,hi为第Ⅰ带海拔的中值。

平均海拔高程较好地反映了地势起伏与石漠化的相关关系,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25。坡地面积百分比、喀斯特高原面占国土面积百分比两指标也与石漠化有一定的相关性。贵州是一个强烈喀斯特化的高原山地,在高原面上峰林洼地、谷地、盆地、溶原广布,属浅覆盖型喀斯特分布区,区内地势平坦,起伏和缓,土层较厚,水土流失相对较小,土壤抗蚀年限较长。而在裸露型喀斯特峡谷区内,地形坡度较大,河流深切,土层浅薄,当植被遭受破坏或降暴雨时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引起土壤侵蚀模数和石漠化土地的增加。而地表起伏指数与石漠化无一定的相关性,故在确定主导因子时不再考虑。多年平均降水量是反映喀斯特地区降水过程的一个重要指标,降水的空间差异影响地表土壤侵蚀速率,从而影响石漠化的空间差异,与石漠化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

2.人口特征类指标相关分析

石漠化不仅受上述诸多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人为活动的作用也尤为明显,人为活动对石漠化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社会经济条件造成的间接影响。社会经济包括的因素很多,选取其中重要的因素人口密度、农业人口密度、路网密度和人均GDP进行相关分析,根据相关系数的值可知(表4-10),人口密度与石漠化无相关性,农业人口密度和人均GDP也与石漠化的相关性较低,农业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人为活动的强度大,呈现森林覆盖率低,石漠化景观随处可见(如贵州西部);人均GDP越高,石漠化程度越低,两者为负相关关系,说明经济条件好的县市,其石漠化程度相对轻一些。农民人均纯收入用来研究石漠化与贫困之间关系而设立的指标,石漠化与地区贫困是一对孪生兄弟,石漠化面积的大小和程度极大的决定了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石漠化的加速发展,对生存环境构成了新的威胁。二者为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从分析中得到了论证。总之,尽管间接的人为活动,即社会经济条件对石漠化作用有一定体现,但其影响并不十分显著。

表4-10轻度石漠化与社会经济指标类相关系数表

3.人地关系类指标相关分析

贵州喀斯特地区复杂的人地关系从其和谐性来说,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利于人地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另一类则造成了人地的严重对立,人地矛盾突出,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这里讨论的人类活动对石漠化的直接影响,多以矛盾对立的负面影响方式出现。本文将这些因子单列为一类指标,由土地垦殖率、土壤侵蚀面积、土地利用指标系列和公路密度构成(表4-11),分析人为因子对石漠化的影响。

表4-11轻度石漠化与人地矛盾指标类相关系数表

土地垦殖率是一个地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体现,其垦殖方式、垦殖强度取决于人口数量与质量、经济水平、农业生产习惯等。全省土地垦殖率最低的是黔南州和黔东南州,而垦殖率较高的区域为西部高原山地以及乌江、北盘江等河流的中上游地带。由于贵州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宜农地极为有限,高强度的土地垦殖是以毁林开荒、陡坡开垦为代价的,无疑加剧了该区的土壤侵蚀,为土地的石漠化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分析结果表明,两者是正相关关系,系数为。

土壤侵蚀是石漠化的最直接的因素,在脆弱的喀斯特区域,成土条件差,土层浅薄,抗蚀年限短,经过强烈的土壤侵蚀后,土被丧失,植被退化,石漠化形成。土壤侵蚀与石漠化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二者有其成因上的因果关系,石漠化是土壤侵蚀长期作用的结果,土壤侵蚀是石漠化某一阶段作用强度的体现,两者有其不同的划分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从图4-9中可以看出,全省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如毕节、铜仁、遵义,石漠化程度远不及其他地区,这是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图4-9轻度以上土壤侵蚀与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对比

土地利用是一指标系列,共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八类,其中,耕地又细分为水田和旱地。土地利用结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抗水土流失能力大小的功能差异,进而与石漠化产生密切的联系。本文在研究该指标时,选取了可能与石漠化有密切联系的耕地、旱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做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这几项指标与石漠化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耕地,尤其是旱地与石漠化正相关,不合理的毁林开荒、陡坡耕种,使得土地进一步石漠化;贵州的草地,无天然优质草场,多为次生的轻度或中度石漠化的草山草坡,故呈正相关;未利用地多为历史时期非合理利用,土壤已丧失了的中度和强度石漠化土地,即所谓未利用地,实为难利用地,因为所能开垦的土地均已开垦,故其与石漠化呈显著正相关。须说明的是这一指标系列中,耕地与旱地两指标在实质意义上具有相似性,因为耕地中的水田不存在石漠化,这里均加以分析是为了对比,在确定主导因子时,只能二者取一,否则就是重复计算,故只取相关系数较大的耕地指标做后面的分析。

三、喀斯特石漠化综合动力模型研究

石漠化形成的影响因素不仅有来自于其脆弱的环境背景方面,也有来自于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方面,是一个多因子综合作用的产物。经上述相关分析得出,在复杂的自然和人为活动因子中,对喀斯特石漠化起主导控制作用的因子有9个(表4-12),按其贡献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植被覆盖率→喀斯特面积→河网密度→未利用地→耕地→平均海拔高程→土地垦殖率→草地→≥25。坡地面积。各主导因子权重依次为16、、、、、、、(耕地与旱地两指标都是分析耕地与石漠化的关系,故只选取相关系数较大的耕地作为最终的影响指标)。另外,高原区占国土面积百分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农业人口密度、人均GDP(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土壤侵蚀面积等指标对石漠化有一定的影响,但与石漠化相关系数小,不作为主导因子。

表4-12喀斯特石漠化主要影响因子表

分析的结果揭示出一些与传统认识不一致的结论:第一,石漠化与河网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传统观念认为河网密度越大导致的土壤侵蚀越严重,石漠化程度越大,即两者为正相关关系;第二,关于土壤侵蚀与石漠化的关系问题,传统认为,石漠化是土壤侵蚀的必然结果,这在许多的有关石漠化与土壤侵蚀的文章中都有体现,而本文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两者的相关性较小,缘于二者有着不同的发生学原理,既有联系又有较大差异,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应注意区别对待;第三,土地利用中草地与石漠化的相关问题,传统认为,草地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石漠化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两者之间应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本文分析结果却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这些结论的原因,在相关分析时已进行了阐述,在此不再赘述。但这些结论,对于认清石漠化的本质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石漠化影响因子的确定,是一个仍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全省面积广大,地区差异性比较大,不同的地区,其主导因子并不一定相同。而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将其视为同一背景,未对区域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因此,为更精确的确定石漠化的制约因子,需对区域差异性做深入研究。相关的工作开展是本工作能进一步深入的重要条件,如作为影响石漠化的一个重要环境背景因子——土壤,尤其是土层厚度、土壤抗蚀年限等方面的资料还没有统一化、系统化,在本文分析中无法采用,只能通过其他指标如岩性等间接表征。

通过单因子相关分析提出的9个指标,能较为综合地反映出石漠化的空间分布规律。但其影响因子多,因子之间未作相互影响成分去除,仍需对其进行进一步数学分析,将其化为相互正交(相互独立)的几组公因子,作降维处理,建立石漠化影响因子的综合动力模型,得出喀斯特石漠化动力指数RDDI(Rock-Desertification Dynamic Index)及其分级图,并与GIS-RS研究结果做对比分析。

表4-13共同度表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根据所建的相关分析数据库特点近似于等距离取值以及研究的目的,采用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表4-13),提取几个不相关的潜在综合性指标,而保持其原始指标所提供的大量信息,分析植被覆盖率、喀斯特面积、河网密度、未利用地、耕地、平均海拔高程、土地垦殖率、草地、≥25。坡地面积9个指标驱动石漠化形成发展的多因子信息。各指标变量来源不同,表达方式不一样,首先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方法如下:

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式中, 为均值,s为样本标准差。

在标准化后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各变量的查相关数据阵:

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然后再计算矩阵对应特征根的单位特征向量,将向量作线性组合:

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在输出m个主成分后,依据公式:

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进行综合指数的计算。计算的主要结果如下:

表4-14数据显示是按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的三个因子特征值,占总方差百分数及其累加值。三个因子所解释的方差约占整个方差的80%,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所有信息。

表4-14总方差解释表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表4-15中,F1、F2、F3分别为公共因子,从各因子模型可以看出,F1主要由耕地、

土地垦殖、碳酸盐岩面积、森林覆盖率、平均海拔、坡地面积和河网密度决定,它们在F1中的荷载分别为、、、-、、、-。F2主要由未利用地(-)决定,F3主要由草地()决定。利用F1、F2和F3与GIS-RS数据做相关分析,F1为石漠化估算的最佳因子(相关系数为),得出喀斯特石漠化线型模型:

表4-15因子荷载矩阵

主成分提取方法提取的3个因子。

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公式中a1i为F1的荷载向量,Xi为变量值。根据特征向量得出每个主成分的权重值,输出综合评价指数(照片4-5),需要说明的是由这9个指标所提取的RDDI代表的是可能发生的石漠化强度,而不是代表现在已发生的石漠化强度。同时,两者有一定的差异性,原因是前者是表示现状,而后者表示的能力是一种潜在趋势。就石漠化的程度来说,后者明显强于前者,这又得到了更好的印证。RDDI指数的提出,对于石漠化土地的生态恢复,有侧重地进行石漠化趋势的防治,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根据照片4-5所示,可按RDDI指数将全省石漠化潜在趋势划分为:黔东无石漠化安全区,黔东轻度石漠化趋势区,黔北赤水习水轻度石漠化趋势小区,黔西南册亨、望谟轻度石漠化趋势小区,黔中、黔北中度石漠化危险大区,黔西北威宁、赫章中度石漠化危险小区,黔南强度石漠化威胁区,黔西北强度石漠化威胁区,黔东北强度石漠化威胁区,黔南、黔西南和西部剧烈石漠化威胁大区。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问题研究论文

中国的环境问题廿多年来,中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但是,当前环境问题仍十分严重。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复杂多样,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产生,长期积累的结果。概括起来,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问题,二是自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两类环境问题互相交叉,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使得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相当严峻。当前,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向农村蔓延,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尤为严重;生态破坏的范围和程度也在扩大和加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一.环境污染问题 虽然“八五”期间,我国的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的成就,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环境质量还在恶化。大气二氧化硫含量居高不下,水环境质量呈恶化趋势,固体废弃物污染量大面广,噪声扰民严重,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公布的一项报告表明:中国环境污染的规模居世界前列。1995年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7%。这些损失主要体现在:人体健康损失约占32%,农业损失占32%,工业材料和建筑物损失30%,其它占6% 。 1.水污染 我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国家,虽然水资源总量为世界总量的第六位,但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0000立方米的1/4,其排位在世界100—117位之间,是世界贫水国之一。目前,城市和农村均缺水。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半数以上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8个,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几百万人的生活用水紧张,污染性缺水的城市日益增多。因缺水而影响工业产值约达每年2300亿元。随着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城市人口增加,缺水势将扩大;农业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全国有8000万农村人口,3000多万头牲畜得不到饮水保障,有亿公顷农田由于缺水得不到充足灌溉,造成粮食产量降低一半,据有关部门测算,至2000年,全国总缺水量将达778亿立方米。 从水资源质量看,我国的水环境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上呈恶化趋势。 据环境监测,目前中国水环境污染是以化学需氧量(COD)表述的有机型污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35个重点湖泊中有17个被严重污染,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水体不适于灌溉,70%以上城市的水域污染严重,50%以上城镇的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水污染已成为水资源利用中的一大障碍,成为威胁人民健康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据专家估算,水体污染造成的损失每年约达400亿元。 全国七大水系(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辽河、海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据1998年监测数据,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一、二类标准的河段只占,符合三类标准的占,的河段水质为四类、五类或劣五类,失去了水的使用功能。在七大水系中,受污染最严重的辽河,的河段为劣五类水质;海河除引滦专线水质未受污染外,均受到程度不同的污染,劣五类水质占53%;淮河干流水质有机污染程度有所减轻,但总体水质仍较差,劣五类水质为48%。国家已把三河列为重点防治对象。黄河流域因降水量减少和断流,污染明显加重,71%的河段为四类、五类或劣五类水质。 流经大、中城市河段污染严更重。近71%的城市河段呈四类、超四类水质。主要污染物来自化工、石化、造纸、食品、制革、纺织等企业排放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和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正如北京人说,过去的龙须沟不见了,新的龙须沟(通惠河、莲花河、凉水河……大小几十条)又出现了。这些河水通常都呈现棕、褐、灰、黄色、水面上飘浮着大量腐败物、泛着令人作呕的泡沫。 湖泊水库普遍受到污染。总磷、总氮污染严重,有机物污染面广,富营养化普遍且日趋严重。主要大淡水湖泊的污染程度次序为:巢湖(西半湖)、滇池、南四湖、洪泽湖、太湖、洞庭湖、镜泊湖、博斯腾湖、兴凯湖和洱海。其中巢湖、滇池水质恶臭,或重度富营养化。个别湖泊和水库还出现汞、砷污染。 饮用水源污染非常严重。地表水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者约占30%,在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的城市中,50%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是总硬度、硝酸盐、硫酸盐、酚、砷、氰、铬等。江南水乡缺清水,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如安徽省蚌埠市,地处淮河下游,1996年由于淮河流域再次受到污染,当地群众不得不挖深井取水,有的甚至只好靠买矿泉水度日。 水环境污染的后果是严重的,不但使工农业生产备受损失,而且淡水鱼的捕获量也大幅度下降,许多名贵鱼种如长江鲥鱼和黑龙江的大马哈鱼产量急剧下降,有的甚至绝迹。全国性污染导致的死鱼、人畜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全国肝癌、胃癌、食道癌等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的水环境污染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2. 大气污染 目前,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5%,中国大气污染主要是由燃煤造成的,属于能源结构性的煤烟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大气污染程度随能源消耗的增加而不断加重。1998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已达2090万吨,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国。目前已有的城市,环境空气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保障人群在环境中长期暴露不受危害的基本要求),日平均浓度超过三级标准(人群在环境中短期暴露不受急性健康损害的最低要求)。可见我国城市大气二氧化硫污染程度之严重;城市总悬浮颗粒物超标普遍,1998年,全国城市年平均浓度达到289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目前中国工业发展水平大体上相当于发达国家50年代初的水平,但大气环境污染程度与其60年代末期的公害泛滥时期相近,特别是冬季采暖期更为突出。在全国640个城市中,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到1%,国内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十大城市(太原、北京、乌鲁木齐、兰州、重庆、济南、石家庄、青岛、广州、沈阳)均在世界污染状况最严重的20个城市之列。一些城市二氧硫和悬浮颗粒物浓度已达到伦敦烟雾事件时的水平,如遇到不利于扩散的天气条件,很可能出现重大烟雾事件。 近年来,由于城市机动车辆迅速增加,汽车尾气污染也日趋严重。尤其是一些大城市,汽车尾气已成为大气污染的大户,氮氧化物成为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以广州、北京为首,其次是上海、武汉、郑州、沈阳等城市。据调查,北京市三环路以内在非采暖期,汽车排放的污染物占大气污染物的一半以上。北京、广州及我国的中、南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城市均已发生或面临光化学烟雾的威胁。 部分大、中城市出现煤烟-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 空气污染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人群死亡率增加。重庆市污染严重地区肺癌死亡率逐年上升,超过50人/10万,比相对清洁区高倍。长沙市个别街区的肺癌死亡率高达人/10万。 由于大气污染,我国酸雨呈蔓延之势,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近年来,酸雨在我国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频频降临。以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为严重,长沙、怀化、南昌、赣州为中心的区域,酸雨频率高达90%以上,已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酸雨年平均pH值低于,西南地区以南充、宜宾、重庆和遵义等城市为中心的酸雨区,其中心地区pH值低于,酸雨出现频率高于80%;华南地区的酸雨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和广西的东部地区,广州、韶关、柳州、桂林等重污染城市年均pH值在之间,酸雨出现频率在60%~90%之间;华东沿海地区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以南至厦门的沿海地区,覆盖苏南、皖南、浙江大部及福建沿海地区;北方城市年均pH低于的有青岛、图们、太原和石家庄市。1998年,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降水年均pH值低于。酸雨在我国几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30%以上。酸雨污染造成我国粮食、蔬菜和水果减产,以至整块农田绝收,广西受害地区,农作物减产幅度达(5—10)%;森林受到危害,材积量锐减,甚至成片的林木死亡。重庆市自80年代以来,受酸雨影响,林区85%的马尾松受不同程度伤害,死亡率达35%;酸雨使鱼类等水生生物生长繁殖能力下降,两广渔业生产主要基地,淡水渔业因酸雨造成的损失达9亿元;酸雨造成金属,建筑材料等严重腐蚀,重庆市嘉陵江大桥因酸雨的腐蚀影响,每年不得不花费相当多资金用于大桥的防锈涂漆,川黔两省酸雨造成钢铁、镀锌和涂漆材料腐蚀的经济损失估计每年达亿元,两广地区由酸雨造成的材料损失约占两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据统计,全国每年因酸雨造成损失达130多亿元。 3. 固体废物污染 近年来,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排放量、累计堆存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八五”期间,工业废物产生量增加7200万吨,累计堆存量增加亿吨。目前累计堆存量已达亿吨(1996年止),占地万公顷;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已达亿吨,并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而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仅为40%,城市垃圾和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率不到50%。大部分处于简单堆放,或任意排放的状态。 近年来,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有毒有害固体废物也有所增长。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大都未经过严格的无害化和科学的安全处置,成为我国亟待解决并具有严重潜在性危害的环境问题。 全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每年13756万吨。由于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低,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近2/3的城市处在垃圾包围之中。露天简单堆放的垃圾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很大威胁,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中棘手的环境问题之一。大量没有处理的各种固体废物堆积在城市郊区或直接排放江、河、湖、海,已成为严重的二次污染源,引起江河水的行水能力和水质及海域水质下降。据报道,长江正面临严重的固体垃圾污染。长江沿江单位和个人置国家法规于不顾,长年累月向江滩、岸、坡违章倾倒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小山般的垃圾推积在江边,长江一涨潮,垃圾山即被卷入水中。长江流域的重庆、涪陵、万州、奉节、葛州坝等江面,垃圾污染触目惊心,在洪水期,江面的垃圾厚达1米,人可以站在上面,小车开上去都沉不了。由于垃圾导致水质污染,长江沿线21个城市的居民饮用水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垃圾阻塞造成的落差减小和停机清淤,葛洲坝水力发电厂每天要少发电200万度。在三峡,由于垃圾满江,游客只能抬头望山,不愿低头看水,三峡美景只剩一半。由于固体废物堆放,受污染的耕地达亿亩以上,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4. 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被公认为是当今社会第三大公害。我国噪声污染比较严重,主要出现在城市,包括道路交通噪声、生活噪声、工业和其他方面的噪声。我国城市噪声一般都处于高声级。城市功能区环境噪声普遍超标(昼间),其中居住、文教区超标(50分贝)达63%,特殊住宅区超标(45分贝)达,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超标(60分贝),工业区超标(65 分贝);近年来,由于城市车辆剧增,城市路网密度增大,交通管理跟不上,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绝大部分(90%)超过国家规定的70分贝。全国每年因道路交通噪声导致的经济损失约合人民币216亿元;由于工厂的新建、改建和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使城市高声级的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并有向近郊和乡镇扩展的趋势;社会生活噪声呈明显上升趋势。据统计,目前全国有2/3的城市居民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 噪声污染给居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很大影响。据29个环保部门统计,在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噪声问题的约占30%以上。一些工厂工人耳聋、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衰弱的发病率高达30%~60%。据上海第一医院耳鼻喉科统计,耳病患者中,约有1/3是因噪声引起的。有的地区,噪声已威胁到青有关部门预测,如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我国85%的城市居民将无法正常地工作和生活。 二、自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我国由开发活动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十分突出。根据国家环保局和中国科学院所作的一项现状调查表明,我国以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耕地肥力下降为标志的土壤环境破坏日趋严重;以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面积骤减、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生态功能退化为主的水环境破坏不断加剧;同时,草原退化、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物资源破坏问题也非常严重。近几年,因生态环境恶化引起水旱灾害频繁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损失,据估计,每年损失在400亿元以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已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民族生存的紧迫任务。 1. 土壤环境破坏日趋严重 (1) 水土流失 长期以来,由于无休止的滥垦乱伐,陡坡开荒,过度放牧等违背自然规律的掠夺性开发,造成我国严重的水土流失,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区划所“耕地开发模式”课题组调查,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已达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全国每年流失的表土近50亿吨,相当于在全国现有耕地上刮去一厘米厚的表土。所流失的氮、磷、钾营养元素近1亿吨,同全国每年生产的氮、磷、钾三肥的总产量差不多。 大面积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洪水肆虐,恶化了生产、生活环境,动摇了农业基础。例如,黄土高原,总面积为58万km2,水土流失面积就达53万km2,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达16亿吨。河水含沙量居世界之最。(平均含沙量为30kg/m3)。如果将这些泥沙堆成高、宽各为1米的土堤坝,可绕地球圈。而这些泥土大多是黄河流域中、上游的肥沃表土。由于水土流失,曾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黄河中游地区,现在已到处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所以《公元2000年地球研究》报告的主编,美国的巴尼博士在访问我国、飞经黄河上空时深有感慨地说:“黄河流的不是泥沙,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大量的泥沙流失,不是微血管破裂,而是大动脉出血。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由于流沙量大,黄河河床每年抬高10厘米。为了防止洪水灾害,中下游地区不得不一再加高堤坝,每年用于堤防的费用高达1亿元。长江流域由于长期以来的乱砍滥伐,原始植被丧失了85%,森林大半已不复存在,致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过去清澈的长江水,如今也变得混浊起来。长江流域亿公顷土地中的30%,即5600万公顷土地发生了水土流失,每年流失的表土达24亿吨,其中有5亿吨被带入东海,长江有变成第二条“黄河”的危险。由于水土流失,长江干流每10年河床抬高1米,一遇汛期,便成悬河。1998年入汛以来,长江一些河段的洪水流量比50年代每秒少1万多立方米,水位却高出几十厘米甚至1~2米,其中原委令人深思。 水土流失造成湖泊、水库泥沙淤积。据统计,我国淤废的重点水库已达22座。黄河干流的七个大型水库,库容淤积已达40%,有的已淤积75%。据报导,我国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以上。 (2) 土地沙漠化、退化、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土地沙漠化是土地荒废的最终形态。自然的沙漠化现象是一种以数百年到一千年为单位的漫长的地表变化,而现在发生的人为的沙漠化则是以10年为单位,成为看的见的土地荒废。 中国是沙漠化极其严重的国家。土地沙漠化面积的扩展是我国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据统计,我国的沙漠面积为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仅沙漠的面积就相当于日本国土总面积的倍。有史记载以来,已经有12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了沙漠。特别是近50年形成的“现代沙漠化土地”就有500万公顷。在这期间,仅从内蒙古到华北一带,就有100万公顷土地变成沙漠,而且仍以每年13万公顷的速度在持续扩大,即相当于两个半香港将被永远埋在风沙里。 据分析,造成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是由于对森林的过分采伐;是由于过度放牧;是由于对土地的过分使用;是由于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是由于沙丘的移动;是由于城市和工矿企业的建设。此外,目前受到沙漠化威胁的土地还有1580万公顷。受到沙漠化危害的农田波及我国213个县的660万公顷。有3500万人的日常生活受到风沙袭击,许多农田和房屋被沙丘吞没。生活在荒漠地区和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近四亿。每年因土地沙漠化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以上。 土地退化现象突出。我国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壤盐渍化和土壤肥力下降。由于不合理灌溉,我国耕地中的次生盐碱化土壤面积迅速增加,每年因次生盐渍化废弃的灌溉土地达20~30万公顷。我国黄、淮、海平原,西北黄土高原、内陆区、东北丘陵区和沿海地带的盐渍地总面积超过亿公顷,其中耕地0,067亿公顷,盐渍化严重的西北内陆区,盐渍化面积占该区耕地面积的。 我国土壤肥力呈明显下降趋势。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表明,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已降到1%,其中有的耕地低于。明显低于欧美国家的水平。在东北黑土地带,有机质含量由刚开垦时的8%~10%已降到目前的1%~5%;全国59%的耕地缺磷,23%的耕地缺钾,14%的耕地二者俱缺。全国有的耕地土壤有营养障碍。由于土地沙漠化,土壤退化使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我国有耕地亿多公顷,占世界耕地7%。人均占有耕地不足公顷,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东部600多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食组织确定的公顷的警戒线。目前全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威胁。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对耕地管理不善,加上滥占地建房、建厂,造成耕地逐年减少。每年大约净减耕地万公顷,差不多相当于354个中等县耕地面积的总和。耕地面积的锐减,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潜在能力,也使现有耕地承受更大的压力,从而出现土壤肥力下降等一系列农业生态问题。 3. 水环境破坏不断加剧 近年来,由于水资源分配不适当,引起一些河流断流,不仅严重影响两岸城乡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正常进行,而且加剧了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 黄河自1972年出现断流,进入90年代后几乎年年断流,且断流频率越来越高,历时和断流河段越来越长,年内首次断流时间越来越提前。1997年,黄河(利津水文站)累计断流13次,达226天,断流河段距离长达700余公里,首次断流时间为2月7日,皆创黄河历史断流之最。这种情况不仅加剧了各方面用水的紧张状况,导致日益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而且显著改变了河流泥沙冲淤规律,使河道趋于萎缩,行洪能力降低,极大地增加了黄河洪涝灾害险情。同时,黄河断流加剧了流域生态失调,环境恶化,如导致河流景观及地下水补给的改变、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生态退化及滩区荒漠化。一些专家预言,黄河有变为季节性河流甚至内陆河的可能性。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 许多湖泊和水库逐渐萎缩。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1949年有湖泊1066个,到现在只剩下236个。起着长江洪水调节作用的洞庭湖,史称“八百里洞庭”如今却萎缩为“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的惨景。华北平原的明珠白洋淀,曾连续干涸了五年。我国著名的五大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蓄水量都在减少,湖面缩小1/4,甚至一半。地表水资源稀缺,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北方地区和沿海地区各主要城市地下水超采现象十分普遍,比较突出的有北京、天津、上海、太原、济南、杭州、沈阳、大连等。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大面积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地面沉降、地裂隙、海咸水入侵、名泉断流和土地沙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50年代,北京的水井在地表下约5米处就能打出水来,现在北京4万口井平均深达49米,地下水资源已近枯竭。山东莱州等沿海地区,因超采地下水使海水侵入,恶化了地下水质,造成大面积粮食减产,甚至连当地居民饮水也发生困难。杭州发生了多起顷刻之间地塌数米的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水资源是人类良好生态环境的最根本的基础,遏制和扭转水环境破坏加剧的趋势已迫在眉睫。 3. 生物资源破坏十分严重 生物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最大的,我国生物资源破坏问题十分严重。 (1) 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中国属于森林资源较少的国家,森林覆盖率约为,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5%),居世界第121位。按人均计算,每人只有森林面积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9。由于一些地方森林资源的过量采伐、滥砍乱伐、集体盗伐,随意侵占、破坏林地资源,加上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原因,使森林面积大量减少,森林资源尤其是对于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的天然林破坏严重。据统计,我国森林,在近10年间锐减了23%,可伐蓄积量减少了50%。 (2) 野生动植物资源丧失。 令人担扰中国是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中国有高等植物32800种,占动物种类约万,占世界总数的10%。 世界总种数12%,居世界第三位。但目前中国由于森林减少,荒地开垦、草原退化,农药、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尤其是人为对动植物资源的滥捕、滥捞、滥采、滥伐,使大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不断缩小,造成种群减少,甚至消失,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动植物种类中已有总物种数的15%~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所列640个种中,中国近50年来,约有10余种动物绝迹,如野马、犀牛、高鼻羚羊、新疆虎、麋鹿、白鹤等。1962年青海的野生麝共有18万只,由于猎麝取香,目前还不到2万只。目前我国濒危脊椎动物近400种,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有长臂猿、坡鹿、雪豹、白暨豚,黑颈鹤、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等20余种珍稀动物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解放后,中国约有200种植物已经灭绝。高等植物中濒危和受威胁的高达4000~5000种,约占总种数的15%~20%。许多贵重药材的药源,由于无计划的采集而枯竭了,如野人参、野天麻等。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是地球资源的巨大损失,因为物种一旦消失,就永不再生。消失的物种不仅会使人类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会通过食物链引起其他物种的消失。人类和所有动植物共处于一个生态系统之内,相互联系的这种密切性,使得每一种物种的损失都会给人类带来损害。

为什么要防治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指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并进行连续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或雨蚀。就全世界而言,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同样,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用水管理不善,引起大面积土地盐碱化,也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从亚太地区人类活动对土地退化的影响构成来看,植被破坏占37%,过度放牧占33%,不可持续农业耕种占25%,基础设施建设过度开发占5%。非洲的情况与亚洲类似,过度放牧、过度耕作和大量砍伐薪村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农牧业减产,相应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恶果,在极为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大量生态难民。在1984-1985年的非洲大饥荒中,至少有3000万人处于极度饥饿状态,1000万人成了难民。据199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估算,荒漠化在生产能力方面造成的损失每年接近200亿美元。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进一步估算了防止干旱土地退化工作失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在未来20年总共约损失5200亿美元。199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由于全球土地退化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423亿美元(按1990年价格计算)如果在下一个20年里在防止土地退化方面继续无所作为,损失总共将高达8500亿美元。从各大洲损失比较来看,亚洲损失最大,其次是非洲、北美洲、澳洲、南美洲、欧洲。从土地类型来看,放牧土地退化面积最大,损失也最大,灌溉土地和雨浇地受损失情况大致相同。从1980年和1990年所作估算的比较来看,由于世界各国防治土地荒漠化的进展甚微,在1978-1991年间,全世界的直接损失约为3000-6000亿美元。这尚不包括荒漠化地区以外的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我国荒漠化类型及其分布我国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镶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我国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于旱、半干旱地区,在各类型荒漠化土地中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其中,干旱地区约有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西,腾格里沙漠和龙首山以北包括河西走廊以北、柴达木盆地及其以北、以西到西藏北部.半干旱地区约有49.2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东向南,穿杭锦后旗、橙口县、乌海市,然后向西纵贯河西走廊的中一东部直到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呈连续大片分布.怎样防治土地沙漠化?具体措施包括:(1)抓紧落实草原家庭承包制;(2)限定最高草原载畜量,建立草原监理制度,严禁超载放牧;(3)搞好草原围栏,围栏旁边要种树;(4)改变饲养方式,推行牲畜舍圈养或划区轮牧;(5)加强对草原的养护,大力防治草原病虫鼠害;(6)采取草地复壮措施。在西部地区广布的山地和丘陵上,由水力引起的土壤侵蚀比较突出,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生产潜力衰退。因此必须加强对长江上中游山地环境的整治工作。具体措施和方法包括:(1)全面规划,综合治理。(2)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3)水土保持的管理和监测。(4)退化坡地改良与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重要措施,但一些散居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民领取退耕补给的粮钱后,仍然靠山吃山,开荒、砍树、挖草。形成“越砍越荒、越越砍”的恶性循环。因此政府应创造条件,把分散居住在生活条件特别恶劣地区贫困人口逐步迁移出来,安置到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地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和这些人口的脱贫问题。同时也抓紧落实退耕还林还草。生物措施是指通过建立人工植被,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最终达到防止风沙危害,治理和开发利用荒漠化土地的目的。实践表明,生物措施是防止荒漠化的根本措施。机械和化学措施通常被作为生物措施的辅佐措施。防止荒漠化的主要生物技术措施为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以及退化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具体来说有3种方式,即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沙育林育草。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推广科学技术等方面加大力度,从而进一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兴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就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功不可没。但是,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形势还相当严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987年2月,布兰特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长篇报告中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了“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DenBos宣言”,即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发展宣言。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农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农业;是一种能够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的农业;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使用恰当、经济能够维持、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1994年7月,《中国21世纪议程》把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业投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持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二、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农业用水资源匮乏、土地盐碱化和农田污染等,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所倡导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首先,导致农业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下降。水土是农业的基础,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土壤中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丧失,使土地变得贫瘠甚至荒废;蚕食耕地,可以说直接剥夺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空间;农业水资源被污染,影响了农业灌溉,破坏了农业生态。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对草地的盲目开垦,使森林、草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能力减弱,也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工业“三废”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和不合理的使用,使农业耕地发生大面积板结,致使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其次,导致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危害程度加剧。森林、草地的减少,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蔓延。水土流失,使河床、水库、湖泊等淤泥增加,河床增高、水库库容减小、湖泊蓄洪面积减少,加剧了洪灾。土地沙化,使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可以说,如果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不能彻底改变,中国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灾、成灾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最后,农业生物多样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下降,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维护它的平衡极为重要,保持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维护农业生态平衡的基础,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多年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使得许多地区自然资源调节功能弱化,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者消亡。由于土壤成分的改变和化肥、农药等在农产品中的大量残留,使一些本来应给人体增加营养的农产品变成了携毒品。农产品质量等级下降,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包括人们的观念落后,传统观念、习惯以及错误的认识致使人们环保意识淡漠,无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法制和制度建设落后;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不够完善和成熟;生态农业和节约农业发展不够等。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必须根据造成环境问题的各种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现阶段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截至2001年底,国家制定和完善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资源管理法律。同时,国务院还制定颁布了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的30余部行政法规。这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既要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也要加快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的强大舆论。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要做到严格执法,强化法律监督。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严格执行生态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同时,在法律进行完善的另一面,还要提高广大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就要求大力开展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方面,政府必须在各方面强调农业环境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发展生态环保农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向人们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激发人们从事环保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改变“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传统观念,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对人们有计划地进行环保知识和技能的培训。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要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来进行,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凭借自己的优势,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避免了结构趋同、供过于求、浪费资源,而且又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弊端。例如,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山区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发展特色农业,既可以发挥区域优势,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中部和东北地区积极发挥固有的粮食优势,多生产粮食,保持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保证粮食安全。这样不同的地区各有所长,实现优势互补,既提高了经济效益,满足了市场,又实现了生态效益,形成了合理的生产布局。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通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我国长期存在的过度开垦和放牧使得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草原退化严重,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的生态建设工程。同时,由于近些年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使得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为了切实保护耕地,稳定耕地面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通过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并附以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措施,切实保护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地数量。建立和完善土地资源资讯管理系统,开展土地资源的详查工作。4.大力发展科技,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及技术服务,有效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不到50%,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仅为40%左右,氮肥利用率仅为35%,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17%左右。“十一五”期间,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围绕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三大任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优势农产品核心生产、加工技术攻关。加大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力度。加强已有先进、成熟技术的中试、熟化、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创新推广机制,促进科技与农业经济紧密结合,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率和转化率。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农业科技新机制。最终使我国农业真正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综合生产能力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化妆品的研究进展论文摘要

化妆品网络营销的论文

网络营销由于其可选择范围广,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而逐渐成为营销的新宠儿。现在是我为您整理的化妆品网络营销的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随着网络与科技的发展,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近年来电子商务得到飞跃式发展。各种商品不再满足于传统市场的销售,而纷纷加入到网络营销中,网络营销在整个市场营销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重要。聚美优品作为一个典型的以网络营销为主的企业,以创新的化妆品团购模式开创化妆品网络营销时代,改变了人们购买化妆品的消费习惯,并形成与之配套的供应链以及售后服务。本文首先分析了聚美优品的营销现状,针对聚美优品的商品、商品的价格、销售渠道、促销方式几个方面分析聚美优品的营销策略,概述了聚美优品面临的问题并对聚美优品的网络营销策略给出建议。

关键词:聚美优品,营销策略,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由于其可选择范围广,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而逐渐成为营销的新宠儿。聚美优品立足与网络营销,经过对市场的调查与细分,准确的定位了自己的化妆品团购形象。在其市场营销理论中可以看出其对4P理论的充分运用,4P理论即将市场营销中的因素分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4个因素,开创了化妆品团购的新时代。然而在市场日新月异的今天,唯一不变的只有“变”,以网络营销为主的聚美优品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聚美优品营销现状分析

2010年9月聚美优品在北京创立,其以化妆品团购的模式进入到消费者视野中,聚美优品牢牢抓住消费者对网购化妆品质量担忧以及专柜化妆品价格不满意的心理,打出自己比专柜价格便宜并且只卖正品的形象,迅速的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聚美优品最初只会在每天限定的时间段推出一件折扣力度较大的团购商品,随着消费市场的打开,其每天一件的团购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此时它又推出每天多件的团购商品。作为第一家开创化妆品网络营销时代的企业,其销售额,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与聚美优品对其市场的细分,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健全的网络体系,对消费者心理需求的把握密不可分,聚美优品的网络营销模式为其它网络营销企业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果

二.聚美优品网络营销分析

聚美优品通过对化妆品市场的细分,根据其市场特征做出自己的网络营销策略。其产品销售采用了著名的“组合”销售模式,将具有不同优势的产品组合到一起,根据不同层次的客户制定不同的推广策略,实现产品在功能和价位上的互补优势,并且根据季节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化妆品宣传重点。灵活的宣传策略、完善的.售后服务、健全的物流通道,使得聚美优品的网络营销变得立体、科学、合理。聚美优品的营销策略的核心是顾客,以消费者为核心的营销策略使其形成了自己的“聚集美丽,成人之美”,其营销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产品:聚美优品立足于美妆市场,以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品牌选择度大、功能齐全、档次不同的美妆产品为目标。它选择用于团购的商品无论是低端还是高端产品都是市场上比较畅销的类型,其低端品牌相宜本草、泊美等主要针对学生类消费群体,高端品牌雅诗兰黛、碧欧泉等主要针对都市白领阶层,产品等级多,消费者覆盖层面广。同时其产品在功能上也尽量做到分类齐全,同一产品经常是涵盖了保湿、美白、紧致等多个系列,以满足对自己肌肤不同期望和需求的消费者。

产品可选择范围广只是营销策略当中最基本的一步,以顾客为核心,牢牢把握消费者心理,知道消费者的担忧与顾虑并解决是产品营销策略的升级。美妆市场具有自己的独特性,首先消费者对其质量要求比较严格,其次消费者对不同的产品需要有一定的适应期,再者,网络美妆市场需要具备一定的价格优势。针对消费者的心理,聚美优品做出了只卖正品,30天无条件退货等政策,同时其团购价格一般都会低于专柜价格,这一系列的营销策略为聚美优品占据市场打下了基础。同时,对于其商品在网页上的宣传、购物的模式也是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其商品的网上宣传主要从消费者关心的产品功效、产品分类等方面出发,并且一些商品做出特殊说明,比如包装随机发货等,除此以外它会邀请已购买商品的消费者填写用户口碑,详细的描述商品的使用情况,为后面的消费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其购物平台的设计也比较清晰、快捷、方便,即使第一次使用的消费者也能在其购物向导的提示下快速的完成购物。

2.价格:网络营销相比于传统营销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价格,基本上每个网络营销企业都会在自己的价格上做最大的努力,聚美优品也是如此。其化妆品团购思想来源与其它物品的团购,团购这一购物模式是基于众多人购买,将同一个商品价格降低,受启发与此,聚美针对自己的美妆产品也打出团购的标签,其主页面上最醒目的位置就是今日团购,它会在页面上直接标注出原价以及团购价,利用这种价格幅度差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由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聚美上购买美妆产品,数量的优势使得聚美优品的商品价格比专柜低出很多。同时聚美采用满两件商品免邮费的营销策略,这一策略无形中又促进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每到店庆以及节假日时,聚美更会加大力度宣传自己的价格优势,以更低的价格吸引消费者,其同时会在自己的网站上进行抽奖与赠送的活动,更低的价格、有可能被抽中的幸运极大的吸引了顾客。

3.渠道:网络是聚美优品销售的主要渠道,随着智能机的发展,用手机上网的顾客越来越多,用手机购物也成为了一种趋势。为此聚美推出了自己的手机版购物平台,方便手机用户随时。会员通过手机绑定,可以获知自己关心的商品什么时候到货,今日团购等一系列的信息。其配送渠道以和物流公司合作为主,物流方便快捷,江浙沪一带两天内就可到货,并且支持货到付款。

4.促销:聚美从创立起就在电视媒体上投放了大量的广告,使得其迅速的被广大消费者熟知。同时聚美优品参与到微电影的拍摄,在电影中进一步宣传自己。

三.聚美优品网络营销面临的问题概述

通过市场信息的反馈发现,聚美优品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美妆市场,质量是其重中之中,然而由于聚美采用的是网络营销,其负责的多是对产品的宣传与推广,商品的质量不能直接参与,其商品种类众多,在这诸多产品当中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劣质的商品极大的损害了聚美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的信任。同时相比于聚美日益壮大的消费市场,其售后服务方面的进步却不明显,化妆品的特殊性使得其即使是同一款商品对不同的人也呈现不同的效用,而聚美的售后与其它商品的售后基本一样,而没有做到专门针对美妆商品特性的售后。

四.聚美优品网络营销策略建议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长远的发展比暂时的利益更为重要,聚美优品抓住了网络营销机遇,同时也面临了来自网络营销的挑战,只有以消费者为核心,立足于企业的发展,准确把握市场以及行业的发展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于聚美而言,美妆产品的质量是其企业的生命线,聚美优品需要对其所有的美妆商品做的严把质量关,建立相应的售后,对于只要是有质量问题的商品无条件的退换货。

五.总结和展望

聚美优品开创了网络化妆品营销的新时代,其网络营销模式不仅启发了化妆品行业,也为其它行业的网络营销提供了参考,减少了其它行业对网络营销的摸索,为网络营销注入了活力,使得市场营销的范围变得更广,层次变得更多,内容变得更丰富。企业在看到自己成果的同时也要看到市场不断变化带来的新的挑战,只有不断完善自己,建立健全网络营销体制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六.参考文献

[1] 杨欣然. 聚美优品: 开创化妆品电子商务创新模式[J]. 互联网周刊, 2011 (8): 51-51.

[2] 蒋丽梅, 金丹丹. 从市场地位看聚美优品的云端低谷[J]. 中国电子商务, 2013 (16): 168-168.

[3] 刘艳. 聚美优品: 团购+ B2C, 开辟电商新模式[J]. 文化产业导刊, 2012 (7): 55-58.

[4] 王萌, 高洁. 聚美优品经营策略分析[J]. 中外企业家, 2013 (12).

[5] 王晶琦. 战略转型视角下的聚美优品财务资源管理浅析[J]. 财务与会计, 2012 (10).

[6] 马海. 浅析媒介情境理论下的微博营销——以电商网站 “聚美优品” 广告裂变式传播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 2013 (3): 61-62.

[7] 周蔓. 聚美优品: 引爆 “两分钟”[J]. 中国品牌, 2013 (3): 82-83.

[8] 扈邑. 垂直电商接过价格战接力棒聚美优品乐蜂网争美妆老大[J]. IT 时代周刊, 2013 (6): 25-26.

[9] 丛燕妮. 浅谈聚美优品的网络营销策略的启示[J]. 大观周刊, 2012 (34): 136-136.

[10] 李丛聿, 吴晶晶. 聚美优品营销分析[J]. 商场现代化, 2013 (16): 106-106.

[11] 晨浩. 乐蜂网和聚美优品应回归 “用户体验”[J]. 中国新时代, 2013 (004): 92-93.

[12] 王巍栋. 聚美优品: 做美丽生意——对话聚美优品 CEO 陈鸥[J]. 现代商业, 2011, 22: 022.

功能化妆品概要 功能化妆品的界定 在过去的10多年里,作为化妆品和制药工业革新,以及消费者对化妆品态度转变的结果,化妆品和药品的界线因为交叉而更加模糊不清,见Fig1-1, 由于这种交叉,化妆品和类似药物功效的新类别产品已经出现。比如,尽管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 (FDA)没有将功能化妆品(Cosmeceuticals)定义为独立类别,但是该术语已经被派生出来,并且被化妆品制造厂商者,迫不及待地用于描述化妆品和药品组合的一类产品。 每天都有越来越多的术语,用来描述我们正在称为功能化妆品这类日用品。这些包括: 美容增补剂;活性化妆品;效能化妆品;生物活性化妆品;植物化妆品;功效化妆品 皮肤治疗剂;皮肤药物;化妆品药物;疗效性化妆品。 当然,这些术语不都是一样的,在有些情况下,使用者正试图对一些产品类别进行正确地区分;在另一些情况下,使用者可能会简单地"将新酒装入旧瓶"。 美容增补剂基本上是天然营养保健类产品,通过口服产生美容效果,它们通常以胶囊形式使用,但有时以汤剂或甚至酊剂形式使用。 活性化妆品包括"活性"成分,可能不产生许多令人满意的健康益处,然而使用类似效能化妆品或功效化妆品的术语意味着:它们比一般化妆品表现出一些较有用的功效。 比如:皮肤治疗剂和皮肤药物只能简单地归为功能化妆品中的一小类,而化妆品药物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定义为:化妆品和药物相组合的产品,这类产品包括含氟牙膏,抗头皮屑香波,也必须符合人体健康,化妆品卫生和安全法规。由于世界上现有的化妆品卫生和安全法规,和全球文化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造成对功能化妆品的许多不同解释;并且不同的国家正在使用上述多种短语和术语,来表达功能化妆品。 .2 功能化妆品历史 尽管功能化妆品这个术语,最初由美国皮肤学家阿尔伯特克利格曼医学博士,在20世纪70年代制造出来,但埃及人是有史以来,最早认识到化妆品能有保健的作用。考古学家已经发掘出一些古代化妆品罐,在其化妆品罐上所写的象形文字是说:"对视力有益"和"止血"。公元前1600年书写的医用莎草纸,经常涉及到许多功能化妆品。特别受人喜爱的是使用蜂蜜和牛奶的制剂,据说蜂蜜和牛奶有助于治疗皮肤疾病。而其他由乳香、植物油和石蜡按等比例制造的产品,声称能消除面部皱纹。 对于许多中世纪的阿拉伯医生和他们的欧洲同行来说,化妆品、香精和草药之间没有什么区别。他们所做的研究和试制工作,同时也覆盖了这些学科。化妆品和洗涤工业从医药领域中分离出来,是19世纪当现代制药工业开始发展,当第一个管制药物销售的政府法令实施以来,所出现的现象。 在近来的50多年里,有点讽刺性的是,医生和公众过分关注化妆品,引起的过敏反应。化妆品作为有效帮助治愈的作用被忽视,直到它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才被重视。 克利格曼通过开发能改善紫外损伤皮肤外表和抗皮肤皱纹的制剂,重新点燃人们对化妆品的兴趣。在此,他使用维甲酸作为活性成分。维甲酸已被证实:具有消除细小皱纹、减少衰老角质症,和促使胶原形成的能力。 克利格曼认为:新的化妆品技术"使得在皮肤护理品中,加入数量不受限制的活性物质成为可能,这些活性物质来自自然资源-来自植物、海洋、地球以及宇宙,包括那些由化学家合成的令人心动的物质名单。比如:维生素和抗氧化剂、抗炎、影响情绪的香味、胎盘、羊水血清和众多的激素,选择的范围十分广泛。" 功能化妆品类型 (1)按通常使用来划分,功能化妆品被分为下列各部分: 皮肤护理:包括防晒和其他皮肤护理品; 头发护理:包括洗发香波、护发剂和保护头皮健康的护发品; 身体护理:包括除臭剂和广泛范围的个人护理品; 化妆护理:包括护甲、护眼和彩妆美容产品。 大多数功能化妆品绝多数是皮肤护理品,特别强调防晒品类;其次第二大类是护发品。 (2)按性别化使用来划分,功能化妆品被分为: 在男性中,潜在功能化妆品使用的关键领域是: 头发再生、抗衰老、抗头皮屑、抗汗、抗皮炎、抗牙齿腐蚀、抗脚癣以及作为收敛剂; 在女性中,功能化妆品最多数用于: 抗皱纹、丰乳、苗条(抗脂肪团)、脱毛、口腔卫生、皮肤变棕色、皮肤美白、细胞再生复原、抗自由基、抗静脉曲张。 在这个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当今,人们心里将青春与美丽联系在一起,对于女性,不断使用抗衰老面霜和皮肤美白产品,将构成不断增长的化妆品消费大市场。最近几十年,最流行和最有争议的功能化妆品,有些含有果酸:α-羟基酸(AHA)和β-羟基酸(BHA),它们都是非常流行的"抗衰老物质"。 红血丝是另一个美容的疑难问题,在这个领域中,生物化妆品和植物化妆品正愈加流行。许多植物药材,特别是葡萄叶提取产品,已经被成功地开始应用,减缓红血丝的局部面霜,也正日益进入市场。(今后继续连载) -------------------------------------------------------------------------------- 功能美白成分解析 1、减少黑色素生成,概念跟“预防胜于治疗”相类似:利用防晒露,使皮肤因缺少黑色素生成的刺激而变白。通常这类美白产品配方里都添加有防晒因子。 2、加速已出现色素沉着的角质层细胞的新陈代谢:α羟基酸及A醇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它们可帮助消除已出现色素沉着的细胞,使肌肤外表更明亮,还可使不断更新的基层细胞加快其生长分裂速度。这样,黑色素细胞进入邻近细胞中的数量就会较少,肌肤就会显著变白。 3、减少新色素的生物合成:关于此类成分的作用过程,目前市面上出售产品的内含成分大多通过抑制酪氨酸酵素而起作用。通常此类衍生物不能兼备安全性和功效性。以对苯二酚为例,该活性成分因据称有毒而渐遭弃用。 于是,近年来,新一代功能性美白产品成分成为许多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和开发重点——熊果素:其结构是对苯二酚的葡萄糖甙,通过抑制酪氨酸酵素而起作用;其刺激性及敏感性比苯二酚小很多。使用浓度介乎1%~10%之间,最好高于5%。易溶于水,需添加稳定剂以避免在最终配方中变色。 曲酸:其效用是在观察日本清酒酿造工人的手变白时发现的。它能有效抑制酪氨酸酵素,可溶于水,使用浓度介乎1%~3%之间,无毒,用后刺激性极小,在亚洲食品工业中被用作抗氧化剂。但在美白产品中应用,配方中存在稳定性问题,会令加入曲酸的产品变成黄褐色。基于这一原因,含有曲酸的美容化妆品中均添加抗氧化剂。 棕榈酸曲酸:由曲酸衍生而来的脂溶性成分,相对于防晒露及其配方中可能添加的防腐剂而言,其好处在于不影响它们的活性。尽管推测它能起抑制酪氨酸酵素的作用,但确切的作用过程仍未被业界人士彻底搞清楚。而通过人体试验显示其性质稳定,无刺激性。 维生素C衍生物:维生素C可有效抑制酪氨酸酵素,但不具相应比例的美白效果,因此业内人士推断是其抗氧化作用令黑色素减少进而分解,从而起到了美白作用。由于其性质倾向不稳定,故其配方中需添加其他成分保持其稳定性,但可能会因此而降低其功效。值得一提的是,维生素C磷酸镁盐是维生素C相对稳定的衍生物,可溶于水。作为皮肤美白成分使用时,浓度介乎5%~10%之间。具有令肌肤明亮及抗氧化作用,并能刺激胶原蛋白的合成,也常用于抗衰老保养品中。 壬二酸衍生物:该酸由引起花斑癣的皮屑芽胞菌酵母自然生成,通过该分子的作用会使皮肤出现淡斑。它是氧化酵素的有效抑制剂,因此也能抑制酪氨酸酵素。对光不敏感,与皮肤相容性好,但难以溶解,不便与乳液结合,近年来生产出的衍生物azelaoidiglycine,在其浓度含量为3%的口者喱中有显著的美白效果。 植物萃取物:许多植物萃取物具有美白肌肤的作用,而当前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辨别它们内部的活性成分。譬如,中国植物蔷薇科属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的衍生物,其美白作用与抑制酪氨酸酵素、抗组氨作用均同步进行,虽然目前仍不清楚这些作用是否来自萃取物中的同一成分,但肯定它包含多酚—— 一种洋甘草(Glycyrrhiza glabra)精油中供研究及散见于多种不同植物中、被确认为具美白功用的物质。 总之,美白配方的功效主要取决于所含成分的类型,人们可以通过试管及人体测试进行评估。不过有研究成果显示,数种活性成分结合产生的护理功效,可高于单一成分功效的总和。某些成分——如硫辛酸、山梨酸、萄糖氨、谷光甘肽及半胱氨酸等——各自的美白功效不大,但结合使用可提高其功效。

一、选题 选题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只有研究有意义的课题,才能获得好的效果,对科学事业和现实生活有益处;而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研究得再好, 论文写作得再美,也是没有科学价值的。钱学森教授认为:“研究课题要紧密结合国家的需 要。……在研究方法上要防止钻牛角尖,搞烦琐 哲学 。 目前 在 社会 科学中,有的人就古人的 一句话大作文章,反复考证,写一大篇论文,我看没有什么意思。”因此,我们要选择有科 学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和写作。那么,应该根据哪些原则来选题呢?(一)具有科学性。它应包括:急待解决的课题;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创造;学科上短 缺或空白的填补; 通行说法的纠正;前人理论的补充;等等。(二)有利于展开。指的是:要有浓厚的兴趣;能发挥业务专长;先易后难,大小适中; 已占有一定的资料;能得到导师指导;在一定时间内能完成;对题目加以限定。注意事项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

我国山药研究进展论文

1、张立慧,田时炳,王志敏*,安礼渝,汤青林,王永清,杨洋,宋明*.茄子 3 个Aux/IAA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园艺学报,2015,42 (10):2049–20582、安利渝,王志敏,汤青林,王永清,杨洋,田时柄*,宋明*.转录因子在茄科植物上的研究进展.生物技术通报,2015,31(6):13-193、郭航,王志敏*,汤青林,田时柄*,杨洋,宋明*.茉莉酸调控花药开裂的研究进展.生物技术通报,2015,31(2):10-174、吕焕青,王志敏,汤青林,田时柄,王永清,宋明*.多胺生物合成途径中两个关键酶基因研究进展.生物技术通报,2015,31(2):61-645、张立慧,王志敏*,郭航,吕焕青,安利渝,汤青林,宋明*.番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园艺学报,2014,41(9):1802-18106、何莉,罗英,王志敏*,汤青林,宋明,王永清,杨洋,田时柄*.弱光对蔬菜作物光合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中国蔬菜,2014(11):9-147、Sun, ., Li , Huang ., Xu ., Pan Y., Wang ., Tang ., Song M.;Wang ..Site‐Specific Gene Targeting Using 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TALE)‐Based Nuclease in Brassica oleracea.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13, 55(11): 1092-11038、王志敏,牛义,许俊强,孙梓健,丁泽琴,杨修勤,汤青林,宋明.结球甘蓝花粉蛋白延伸因子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园艺学报,2013,40(10):1990-19989、张念,王志敏,于晓虎,丁泽琴,汤青林,田时炳,王永清,杨洋,宋明.茄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形态标记分析.中国蔬菜,2013,7(14):46-5210、王志敏,牛义,丁泽琴,汤青林,田时炳,王永清,杨洋,宋明.茄子雄性不育研究进展.中国蔬菜,2013,6(12):9-1411、丁泽琴,王志敏,牛义,汤青林,田时炳,王永清,杨洋,宋明.植物化药开裂机制研究.中国蔬菜,2013,4(8):12-1812、王志敏,牛义,汤青林,宋明.生姜二倍体与四倍体基因组DNA的RAPD和ISSR分析.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5-1913、王志敏,牛义,汤青林,宋明,李晓伟.不同含水量大葱种子贮藏中活力及抗氧化能力的研究.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12-1614、王志敏,牛义,汤青林,宋明.研究生《植物组织培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872-1873,187615、王志敏,宋明,牛义,汤青林.姜四倍体的离体诱导及其形态学分析,中国蔬菜,2010,2(4):41-4616、王鹤冰,王志敏*,牛义,汤青林,宋明,孙梓健.人工老化芥菜种子活力与生理指标相关性研究.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53-5717、王志敏,牛义,汤青林,宋明.多效唑对生姜试管苗生理特性的影响.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10):118-12118、牛义,王志敏,高启国,宋明,王小佳*,朱利泉*.甘蓝自交不亲和信号传导元件ARC1的体外表达及其与SRK相互作用验证.作物学报,2009,35(7):1202–120819、王志敏,牛义,汤青林,宋明,王小佳.生姜染色体观察及核型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06,22(8):102-10420、王志敏,牛义,汤青林,宋明,王小佳.生姜试管苗无土栽培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277-28021、牛义,王志敏,张盛林,宋明,王小佳.转基因技术在中国蔬菜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78-8222、王志敏,牛义,李戎,宋明.生姜常见病害的综合防治.广西农业科学.2006,37(1):61-6423、王志敏,牛义,宋明,李渝.RAPD技术在蔬菜研究中的应用.西南园艺.2005,33(5):21-22,2924、牛义,张盛林,王志敏,李川,孙远航.中国魔芋资源的研究与利用.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7(5):634-63825、王志敏,牛义,宋明,李渝.多倍体诱导在蔬菜育种上的应用.生物学杂志.2004,21(6):35-3826、王志敏,宋明,牛义,王小佳.蔬菜改良基因工程研究进展.西南农业大学学报(增刊).2004,21(6):127-12927、王志敏,宋明.韭菜组织培养研究进展.长江蔬菜.2003(9):32-3428、王志敏,牛义,宋明.怀山药离体快繁研究进展.中国种业.2003(4):11-1229、 王志敏,宋明.莲藕脱毒快繁研究进展.种子.2003(1):35-36

【《尼泊尔在线》2022年1月文章】题:山药的5大 健康 益处。

山药是一种草质藤本植物,属于“薯蓣科”和“薯蓣属”的块茎作物。在尼泊尔除了具有文化内涵,还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其富含的多种营养素和矿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钾、维生素 B1、B6 和 C、锰等)对 健康 具有诸多好处。

1.改善消化

食用山药被认为可能帮助改善消化。一项研究证实,山药中的抗性淀粉可改善与肠道微生物群调节相关的脂质代谢,这可为进一步的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抗性淀粉为肠道中的有益细菌提供食物,并增加消化酶。此外,山药中的抗性淀粉有可能缓解很多消化系统疾病,如炎症、便秘、腹泻等。

2.抗癌

山药含有帮助预防癌症的抗氧化剂特性。一项大鼠研究显示,山药可增强抗氧化防御系统并调节最终导致结肠肿瘤生长减少的炎症介质。此外,山药富含的维生素C可保护身体免受致癌有害自由基的侵害。

3.促进大脑功能

多项研究证明,食用山药对于增强认知功能和促进神经元生长卓有成效。一项动物研究显示,山药中的薯蓣皂苷元提高了小鼠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

4.保持心脏 健康

山药可通过提高血糖水平和降低胆固醇水平来帮助保持心脏 健康 。一项大鼠研究显示,大鼠经过持续服用改良水山药粉 (MWYF) 补充剂4周后,所有MWYF都显示出降低大鼠血糖水平的能力。此外,连续1个月每天食用390克山药的女性其胆固醇水平下降了6%。

5.帮助减肥

山药富含的膳食纤维可降低食物摄入量,山药的卡路里含量也很低。一项动物研究显示,山药提取物明显降低了食物摄入量、空腹血糖水平和体重。

参考资料: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学研究进展,不能作为治疗方案参考。如需获得 健康 指导,请至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为杏和医疗团队创作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现代科学分析,山药的最大特点是含有大量的黏蛋白。黏蛋白是一种多糖蛋白质的混合物,对人体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能防止脂肪沈积在心血管上,保持血管弹性,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过早发生;可减少皮下脂肪堆积;能防止结缔组织的萎缩,预防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等胶原病的发生。其所含的多巴胺,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重要功能,该成分在治疗中占有重要位置。不过,山药皮中所含的皂角素或黏液里含的植物碱,少数人接触会引起山药过敏而发痒,处理山药时应避免直接接触。

我国转基因食品的研究进展论文

可辅导你的,

高中生写这个的话,建议你自己去看看相关的介绍知识 应该就能写个大概。论文要考自己啊 别人是不会帮你的···

人们对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忧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害,一是对生态环境是否构成潜在威胁。 对于人体,基因的某种转移也许会产生新的毒素和过敏原,引起意想不到的中毒或过敏反应。例如,一些科学家发现,转基因食品可令肝脏发大;英国科学家普斯陶伊实验,连续喂食老鼠基因改良土豆,发现部分老鼠的肾、脾。大脑等器官收缩或发育不正常,免疫系统变弱,等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领域中基因工程技术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通过生物遗传信息的人为操作进行转移,使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物特性进行改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这各种可以打破生物种属间的自然隔离屏障进行人为转移,新的遗传工程体正源源不断问世。这一新的发展势态,一方面展示出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巨大的应用前景,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可能带来人体其他键康和对生态环境引发不利影响。基于这种目的,在生物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相应地加强基因工程工作的安全性管理,既是十分必要的,又是非常紧迫的。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的总原则是,既要有利于促进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又积极致力于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为此农业部自1994年6月至10月邀请了数十位著名教授、专家意见,终于完成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的起草任务。经农业部常务会议审通过,于1996年7月以部长令签发,11月8日正式公布施行,截止1998年5月共受理了基因工程安全评价申请书86份,经安全性评审后,审批公布。从而使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农业系统和非农业系统的有关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实施安全性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的贯彻执行,对于国产农业生物基因工程体及其产品的进入国际市场加强了信誉感。专家号召建立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估中心和相关技术体系,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性

建议去“知网”看看里面有很多期刊、论文肯定会有你想要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