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不得不说大家的观点都很深刻,但是咱们能不能现实一点,非得用马列毛概的那一套思想那套任何问题?还发动群众,那个时候中国历经几千年的愚民政策。90%的老百姓不识字,你和老百姓去讨论国家改革,想自下而上的变法,你是不是没睡醒啊!那一套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套路不是万精油!第一应该是维新派自己的稚嫩,首先对自己改革派的实力估计不足。认为皇帝只要一个诏令下去改革就成功了,并且过于自大,排斥一切元老大臣的参与。比如,当时有人劝说康有为:老太后并不激烈的反对变法,只要所有的改革都用太后的名义,这样改革阻力就小的多了。但是康有为根本不以为然,反而出主意围攻颐和园(这也是慈禧给光绪最大的罪状——围园弑母),还有李鸿章,本来这个较开明的实力派是支持变法的,至少是同情变法的。但是由于他一人担负甲午罪责,维新派也将他推到了对立的一面。本来,在当时的政权结构中,维新派和死硬顽固派的比例都不高,而大部分人都是站在中间观望,包括慈禧也是。但是维新派把这部分中间派全都推到了对立面,给自己树立了太多的敌人。为什么维新派会这么做?那就是第二,改革太过急躁,一开始维新派就是理想主义泛滥,想着一下把天翻过来。结果就是惹了众怒。但是的国人水平根本就不能一下接受这么大的变化,改革只能循序渐进。当然以现在的角度来看,变法图强,天经地义。但是当时却是天怒人怨,众人苦求着慈禧出来主持大局(当然太后也愿意出来)。就这样咯还有就是袁世凯的问题,大家都愿意往他脑袋上扣帽子(这也是我党的强项啊)。说实话在袁世凯称帝以前,他做的很好,很成功,也很顺应历史潮流。他是否出卖光绪皇帝这个是做不了定论的,因为后开康有为在袁世凯死后站在了中国舆论尖儿上,他一个人怎么说都行,反正另一个都死了。并且当时袁世凯的实力根本算不上强大,他的上面还有荣禄,还有李鸿章等等一堆大佬。况且维新派把太多人推到了对立面,袁世凯不出卖,那也成不了。那为什么说改革的阻力其实不大,只是维新派自己创造了这么大的阻力呢?戊戌变法失败后才3年啊被八国联军痛打的清政府就开始考虑立宪了,虽有被八国联军入侵的痛定思痛。但是,改革土壤其实早就有了,而且对于改革,外国人并不是想我们平常听到的那样都是一味的破坏,至少英国,美国是希望当时中国变法成功的。一个开放的中国对他们的利益有好处,这是一个双赢的东西
因为光绪皇帝手里没有掌握着任何实权,愿意维护他的只有一小部分维新派,而反对变法的却是政权在手的慈禧太后和她背后的皇室贵族。
因为支持光绪皇帝变法的只是一小部分维新派,而反对变法的慈禧太后身后站着的是整个大清,清朝实际政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所以光绪帝会失败。
如《戊戌变法》丛刊,属于什 比较虚
其实是惠高打印出问题了,删掉电影票。
120年前的9月21日,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结束”。
所谓结束,是这一历史事件结束,而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深远的,而且对其的研究还远远没有结束,为国家发展改革、推动社会的探索和努力,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
本期推荐戊戌变法史研究最经典的7本著作。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豆瓣评分)
《戊戌政变记》乃梁启超就亲身参预的戊戌变法及继之政变的一个总的说明,意在为变法张目,为改良辩诬。
全书纲举目张,条理俱备,文质并举,慷慨激昂。梁氏的这一文本百年来已成为关于戊戌变法及政变的权威叙事,虽有论者详细抽绎梁氏行文的背景、动机及叙事后果,仍不碍百年后今之读者重温旧事,鼓荡激情焉。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豆瓣评分)
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相关的研究已经很多,本书的研究仍能使人耳目一新。
大量档案材料的披露,包括收藏于北京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东京的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台北的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故宫博物馆文献处。
重大史实的精心考证与重要场景的细密描述: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与原委;中下层官员与民众对变法的建策;张之洞调京主持朝政与机会错失;光绪皇帝的对外观念;日本政府的观察与反应。
旧说的认知、补证与修正,新说的展开、论证与建立,作者集五年半的全部精力于此。
◆《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豆瓣评分)
本书是茅海建关于戊戌变法最新的权威研究。
作者由此关注其中的细节:“公车上书”的背后推手,戊戌前后的“保举”及光绪帝的态度,康有为与孙家鼐的学术与政治之争,下层官员及士绅在戊戌期间的军事与外交对策,张元济的记忆与记录,康有为移民巴西的计划及其戊戌前入京原因,康有为及其党人戊戌真奏议之补篇,康有为《我史》手稿本之考察……
◆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
研究戊戌变法,康有为的自传《我史》是一本必读的书。康有为的《我史》生前并没有发表,上世纪50年代更名《康南海自编年谱》出版,作为第一手材料的引用率极高;但自上世纪70年代被指出多处说谎。结果造成了当今学术界自困的境地:知情者不敢用,不知情者还在随便乱用。
本书即为作者对《我史》所作的深度整理与研究;最终目的,是厘定史实与谎言,让读者对这部最重要也最常用的文献,可以放心使用。
◆茅海建《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豆瓣评分)
戊戌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康有为、梁启超,政变后避往海外,完成一系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著述,也成为后来研究戊戌变法的重要史料。
毫无疑问,康、梁是当事人,他们的著述自然有着很高的价值,但他们著述的目的,不是为了探讨历史的真相,而是其政治斗争的需要,故在其著述中有着诸多作伪。
康、梁作为政治活动家,此类行动自有其合理性,但给今日历史学家留下了疑难,若信之,必有误,若不信,又从何处去找戊戌变法的可靠史料?本书作者茅海建从新近披露的张之洞档案中试图还原戊戌变法的另面。
◆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豆瓣评分)
梁启超曾说,戊戌变法是新中国史的一章。本书所论康、梁、谭、唐的政治活动,正与新中国史的大事有关。
在清末那个时代,康从事政治活动,是不可避免地要玩弄权术的。康将他的托古改制哲学运用于现实政治,遂改窜日本历史以配合他的变法主张。
康、梁曲意隐讳的真历史,与其有意捏造的假历史,对当时及后世均已发生影响。本书计收论文十二篇,意在揭发被忽略的真历史。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豆瓣评分)
戊戌变法中——
光绪与慈禧谁先失去耐心?
康有为与光绪如何以密折往来?
袁世凯怎样走上出卖光绪的道路?
张之洞与康有为,洋务派与改良派如何争夺舆论阵地?
本书涵盖了戊戌变法的真实历史资料,给出了可信的回答。
《戊戌变法史》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近百年前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发生、发展及其失败的全过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主要维新人物及相关者进行分析、研究。
呵呵。 我也是惠高的。 学校出的好难。
近年亦有历史学家认为,维新运动自开始即不具有成功希望。除了光绪帝帝未具备足够的权力和威望推行改革外,维新派人物(特别是作为智囊的康有为)对政治现实的无知,和他们对西方社会制度的粗糙了解,亦注定运动的失败。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1.变法失败的原因 1) 守旧派势力强大,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维新派手中,而紧握在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手中。几位掌实权的显赫人物恭亲王、庆亲王,刚毅几乎无例外地守旧。维新派只少数几个人,而且在朝中没有实权,康有为只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行走(外交秘书),他的7次上书大多被压下了;康有为组织学会也受到压制,遭到封闭解散的命运。办报受到遏制,《强学报》出了3期就被停刊。 西太后对变法的态度是八个字:容忍:她想把变法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意废八股、改策论、发展商业、开办工厂、用新式武器武装军队等;控制:西太后对维新派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将翁同龢开缺,去掉光绪身边的参谋;二是让荣禄到天津担任直隶总督,控制北京及其周围的军权;观察:看看光绪要干什么。动手:只要变法触及到清廷王公贵族利益,她就动手镇压。 2)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在理论指导上的局限性。康有两部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社会阻力。 3) 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策略错误侵犯了一些大官僚的利益,如开国会、设制度局,一些老臣的职权被剥夺,又没有安排措施,他们当然坚决反对。精减机构撤销六个部,罢免“六堂官”也操之过急 不能以如果来说的,因为照当时的中国的形势来看,戊戌变法从形势来看.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戊戌变法没有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支持,即使侥幸成功了,中国也不可能是君主立宪制,因为当时戊戌变法的主要希望是寄托在光绪皇帝的身上,他是不可能因为这个去改变他的地位和权利的,,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还有一点就是,当时立宪派递叫光绪皇帝的奏则上面的一些变法的事项,已经比他们的宣言退步了,变法中本来就没有涉及到实行君主立宪的内容,所以,即使成功了,也不会是君主立宪制~! 《宫》是一部韩国的电视剧,因为韩国就是一个君主立宪的国家,有皇太子,《宫》讲的就是韩国皇室的皇太子和他的平民太子妃的恋爱故事,是一部近来十分时髦和风靡了全韩国甚至吸引了许多中国观众的戏
这个问题问的好,问的很深奥 很好.具体呢,要从宇宙的起源开始说起:大约150亿年前,宇宙以极高的温度和极高的密度处于一个原始火球中,然后,戊戌变法就失败了...............................................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慈禧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直接原因1、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2、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3、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4、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变法一开始,光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军机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顶撞,将其开缺回籍。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因王照上书被阻而一下子罢免六个部长级大员,也操之过急,并且失之过重。5、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思路分析]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在面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但是,日本不仅引进西方技术,更引进西方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中国仅仅是引进技术。中国尽管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在一定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是,从根本来讲,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上层建筑是要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此,中国的戊戌变法最终会失败。而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它从根本上改造了日本社会。这最终导致两国大相径庭的结果。[解题过程](1)社会背景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的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2)领导力量不同:其一、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其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3)政策措施不同:其一、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其二、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4)国际环境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另:时代背景国内明治维新: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戊戌变法: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守旧势力很强大国际明治维新: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戊戌变法: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 领导者 明治维新: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戊戌变法: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 参加者明治维新: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戊戌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改革措施政治方面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戊戌变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方面 明治维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企业戊戌变法: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社会生活方面明治维新: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戊戌变法: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 明治维新: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军队戊戌变法: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虽然当时满清腐败,但是经历太平天国、义和团、维新变法等一系列运动后,中国的经济倒退几十年,鸦片战争、八国联军更使中国陷入无尽的苦难。这就是内忧外患
这是由于戊戌变法主要是把大清封建帝制改为君主立宪制,主要是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和军事改革较少也在情理之中。
戊戌变法主要是对清王朝政治体制进行变革,对军队涉及的内容很少。
[ wù xū biàn fǎ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干支纪年戊戌)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光绪皇帝接受其变法主张,从6月11日到9月21日颁布许多变法法令。主要内容有:裁减绿营兵;废除八股文;设立学堂;提倡商办工业等。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坚决反对,9月21日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撤销变法法令,逮捕维新派,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康、梁逃往日本,变法失败。因自颁布维新诏令起到变法失败止,共一百零三天,故又名百日维新。
自秦汉以来,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曾出现过多次的变法,但所有这些变法,无不是在不改变封建主义统治基础的前提下进行的,当时也不存在改变这种统治基础的条件。而19世纪的戊戌变法维新,则具有与以往任何一次变法不同的特点。这次运动的特点:一是爱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的独立;二是维新,进行改革,要求废科举、办学堂,从“以农立国”改变成“以工立国”,从封建的君主专制改变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以便“救亡图存”、“富国强兵”,发展社会经济。下面我将从这次运动的背景、内容、评价等方面试加以论述。一、背景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社会矛盾已经尖锐,经济发展停滞,政治腐败,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末期。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在加深。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中,为了求得苟安,不得不在顽固派的一片反对声中,搞起了洋务运动。然由于其严重的封建性和官僚性,连年亏损,甲午惨败,彻底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寿终正寝,中华民族也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戊戌维新派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近代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代。二、内容“中国两千年来,以法治天下,而今国势贫弱,至于危迫者,盖法弊致然也。”[1]若求“万世之法”,须“变通旧法”[2]在康有为看来,皇帝“若果能涤除积习,别立堂基”,那么中国便“三年则规模已成,十年则治化大定,然后恢复旧壤,大雪仇耻”,甚至“为地球而有余”。[3]“皇上览之,肃然动容”,从此,不愿做亡国之君的光绪帝和维新派的关系日益密切。1898年4月23日,光绪帝毅然采纳了维新派的建议,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开始。具体内容如下:(一)在政治上,主张效法西方的议会民主政治,变中国的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康有为的君主立宪思想,酝酿已久。他在给皇帝的上书中,一次比一次明确地加以陈述,最后终于提出开国会、立宪法。然而,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康有为却不再提开国会、立宪法,而是主张在中央设制度局总其纲,由“皇帝妙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充任”,并可每天同皇帝见面,共同议政,总揽新政大权。下设法律、度支、学校、农、工、商、铁路、邮政、矿务、游会、陆军、海军等十二局分其事。凡制度局议定的新政,都交给十二局分别执行。制度局成为立法机关,十二局则成为行政机关。至于地方,道设民政局,县设民政分局,以推行新政。由于顽固派的阻挠,制度局开不成,他又建议开懋勤殿。(二)从上可以看出,从设议院、立宪法到开制度局、懋勤殿,无疑反映了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在倒退。但能否就据此认为康有为背叛了自己开国会、立宪法的政治纲领呢?我认为这样说是有待商榷的。其实,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以说得很清楚,“日本变法之始,先正定官制,可谓知本”,[4]其中制度局“尤为变法之下手”,[5]被视为“存亡强弱第一关键”。[6]中国既然要仿效日本明治维新,当然也应该把制度局作为变法的“关键”,因此把设立制度局的主张和方案放在首位也就是顺理成章地了。在康有为看来,制度局是一种初级的上议院,或叫做中国式的特殊上议院;制度局下的十二局和地方上的“新政局”、“民政局”,则是康有为设想的执行制度局决议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关。这样一来,康有为设立的制度局和十二局、新政局、民政局,就成了改造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的方案,势必引起清朝政局的根本变革,使守旧派大权旁落,维新派执掌权柄。至于开懋勤殿,无非是企图以“复古制”的幌子来掩人耳目,减少反对派的阻力。所以我认为,开制度局、懋勤殿和设议院是不矛盾的,它们只不过是高低级别之间互相衔接的一个系列。在当时的条件下,他考虑到守旧势力太大,加之民智未开,条件不成熟,他主张开制度局或开懋勤殿,是为国会做准备,不能简单地视为背叛。相反,这恰恰是他从纯理论的议会观落实到比较切合实际的方案上来,正是他变法思想日趋成熟和务实的表现。综观康有为的一生,实行君主立宪是康有为一直坚持的现实的政治理想。(三)在经济上,他主张效法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发展中国发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其内容,包括振兴工业、商业、农业、开矿,筑路,行轮船,兴邮政,设银行,劝奖工艺,鼓励发明,废除漕运,裁撤厘金,抚恤贫穷等。此外,他还提出过统筹全局、大筹巨款以行新政等。康有为明确要求以工立国。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目的在于谋求中国富强,拯救民族危亡,同时反映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虽然由于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没有来得及实施,但这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四)在军事上,他主张停止武试,改设军事学堂,废除八旗,裁撤绿营,仿效德、日等国的练兵制度,编练新式陆海军,以增强国防,抵御外侮,同时保护商务,维护主权。此外,他还主张力行保甲,举办团练,维护社会治安。这些军事措施,虽然目的是保卫清政府的统治,维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它客观上对我国军事面向时代、增强国防实力,维护祖国主权的独立和完整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五)在文教上,他主张效法资本主义的文化教育制度,取代封建的文化教育制度。其内容,包括废除八股,开办学堂,翻译欧、美和日本各国的书籍,派员出国留学,开设报馆,废书院、淫祠,改为学堂等。在办学问题上,他主张中国仿效德国和日本的学制,开办大、中、小学堂,设立工、农、医等各类专门学堂,学习(下转第61页)(上接第59页)西方的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同时他还建议建立合理的考试制度及人才录用制度。主张把中学和西学,基础和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都作为考试的内容。选拔人才,不要因循守旧,而应破格录用。这些文教改革方案,是为政治、经济改革服务的,在当时起了解放思想,培育人才,改变社会风气的进步作用。虽然,西太后很快就发动政变,恢复科举制度,但“旧藩顿决,泉涌淘奔,非复如昔日之可以掩蔽抑遏矣!”[7]三、评价邓小平说“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8]戊戌变法运动既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救亡图存”、爱国维新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又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扫千载之秕政弊风,开四万万人之聪明才智”[9]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新生的资产阶级初步登上政治舞台,继承、发展和改善了早期维新派的主张,初步提出了比较完整地纲领,用以改革政权结构。其中心思想,是在君主立宪政体下,发展资本主义,自强救国。它突破了中国数十年来学习西方只学习其皮毛,不学习其根本的限制,首次把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之一——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的模式,引进中国的政治改革之中,为中国提出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改革方案,这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一次飞跃。这在当时君主专制统治下的中国,无疑是一种进步的主张。变法虽然失败,但已经动摇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传统,其功不可没。它在中国近代史上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启蒙作用。它虽然没有唤起广大民众,但至少唤起了沉迷于故纸堆中和举业中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使他们认识到必须起来实行耕本性的变革。他们从此弃旧图新,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有的人还从维新转向革命。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知识分子,都不同程度地受过维新思想的洗礼,后来在吸收它的营养,扬弃它的糟粕的基础上开辟革命的道路,其进步作用是不言而语的。但它的局限性也相当明显,有着明显地不彻底性和天真幼稚的色彩:它不敢彻底否定君权,不敢触及封建土地制度,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依靠皇帝自上而下进行维新,不敢依靠人民自下而上进行革命,充分地表现出了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但总的来说,作为我国近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地爱国、维新、改革、启蒙和思想解放运动,它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起过振聋发聩的作用,开辟了批判封建主义的新风气,冲决了封建主义的上层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宣布了清政府的不可救药,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促进之功。它对新学的传播、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新知识阶层的产生,都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它的历史业绩是不能抹杀的。
首先,我想说,《戊戌变法史》这木书全而系统地论述了近百年前由康有为、梁启超 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发生、发展及其失败的全过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主要维新人物及相 关者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而木书的作者也是-•位很厉害的人物,之所以写出这样好的著作, 与他的经历也有一定关系,汤志钧1924年6月生人,祖籍江苏常州,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历史研究所兼任教授,华 中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兼任教授,台湾东海大学客座教授。所以说,这是一木值得大家 去品味的一木近代史著作。作者在木书中,跳出戊戌变法事件的木身来分析戊戌变法事件的内在起因、人物矛盾、 外国势力的影响等等。对于1898年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的中国,变革的内部力量以及外部 原因,涉及变革275份上书材料,作者都详细读过过,并从信的内容、政治制度以及 <些关 键事件都做了深刻分析读完木书,最让我收获大的是,康有为这个变法的核心人物,变法后怎么逃脱清朝政 府的抓捕的、又怎么在香港发表文章、逗留日木,最后怎么去英国的。任何一种变革,总是-•种痛苦的转型,有时候变革的倡导者反而获得的痛苦会比被变 革者更多。康有为的变革意见事实上最后靠辛亥革命的武力才能达到,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 可以体制内完成。书中的最后•-•章大晕篇幅是作者在日木收集历史资料来分析康有为变法后, 日本、英国势力的较晕,以及康有为在当时《中国邮报》接授记者釆访所发表的“政治幼稚” 的言论,作者认为可能导致慈禧对这些变革彻底否定。如果戊戌变法中康有为、翁同龢等人 能够联合慈禧、光绪一起参与变革,那么历史或许会重写了!作为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当时西方资木主义的先进思潮进入中国,受影响的不仅 仅是当时康有为这样的激进人物,即使温和改革派的张之洞也是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而受光绪皇帝赞赏。问题是张之洞为什么能够得到慈禧和光绪的双重认可,而康有为却落得 个流亡?可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