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追星不能无底线
这个标题,出自人民日报的微博评论。当下,娱乐圈呈现炮制“虚假繁荣”的现象,数据造假、花钱打榜等乱象,层出不穷。这些,都违背了追星的初衷,是无底线的行为。对于这种行为,不能任其肆意发展,应该防范和打击。
2.追星当有规则意识
追星中,粉丝“代拍”导致航班延误,电影“锁场”、网络“控评”、互泼脏水等不良现象,侵害着流行文化的正向价值。不管是个人还是群体,追星,都不可任性而为,应该遵守社会规则,确保文明秩序,惟其如此,才能长远。
3.用文明指引追星行为
当下,追星中存在一些无序、失序乃至无视社会规范等现象。比如,粉丝互撕,骂战,二二七事件,都折射出部分粉丝的非理性行为。对于这些行为,需要管理部门、媒体和偶像一起行动,用文明礼仪加以引导,使其步入正常轨道,进而为文化市场注入更多创造力和正能量。
4.追星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
这个标题,出自人民网评论。说明追星要理性,不能盲目。要知道,追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为了追星不惜请假、旷工,这就属于盲目追星。因为追星而把自己的生活搞乱,是本末倒置,最终也会得不偿失。
5.有“我”,追星才能不迷航
这个标题,出自人民网夜读专栏。我们可以追星,但不能在这个过程中迷失自我。换言之,粉丝可以入戏,却不要沉溺。保持自我,保持理性,才会有一个独立的主体,这样,追星将永不迷航。
-1- 美食类节目在网上大热还得从2012年开始说起。 之前在中国并不是没有美食类节目,但大抵是因为大家被天天饮食这种厨房类节目洗脑了,电视和网上基本所有关于美食的视频都是教人做菜。 2012年,一位叫做陈晓卿的导演用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改变了这个现状。 其实当时,大家并未对这样一部纪录片抱有太多期待。又是放在二套播,又是冷门的纪录片题材,播放时间还是在晚上9点——那正是电视剧的黄金时间,没有人会去专门看一部纪录片。 可,还是火了。 第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国》平均收视率有, 第四集的收视率有 。 “超过了同时段的所有电视剧,基本和BBC的那些纪录片差不多了。” 总导演陈晓卿在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语气平淡,可依然能感受到电话那头的自豪。 《舌尖上的中国》的爆红是从网络开始的。第一集的《舌尖上的中国》刚刚播出之后,立刻在微博上立刻引起了爆红。当时的和菜头发布了一条微博: 通缉令: 和菜头一向挑剔,可这条微博却难掩欣喜之情。 到了《舌尖上的中国2》出来,和菜头更是专门写了篇文章说陈晓卿。文章题目直接就是 《饭醉通缉令:陈晓卿》 。 而个时候已经不需要和菜头自来水,《舌尖2》和《舌尖1》刚出来时候不一样,还没播出就被几家大的网络平台抢了版权。 2014年,《舌尖上的中国2》收视率远超同时段的所有节目,不算整个网络平台的观看量, 收视率达到了 。 或许下面这个例子更加直观些——《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的那阵子,我宿舍那位一天在召唤师峡谷奋战25个小时的重度网瘾舍友,会在九点左右准时退掉游戏,拿出准备好的泡面和火腿肠: “你们都他妈别说话了,《舌尖2》要开始了,还不过来看!” -2- 《舌尖上的中国》带火了的是一大波美食类节目。大家惊奇地发现,原来美食类节目大有可为。于是各家电视台同步发力,推出了一系列美食类节目。 与此同时,一帮著名的老饕和名厨也一时间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大明星。 但是,无论是买进《地狱厨房》模式的东方卫视,还是央视自己推出的《厨王争霸》都没有真正达到《舌尖上的中国》的热度。 而2017年,陈晓卿从央视离职,这也表示《舌尖上的中国3》可能遥遥无期。 但真正悄然而起的是另一股势力—— 美食类UP主和直播 ,而一般看这类视频的朋友都会称他们为 吃播 。 提到吃播就不得不提一个人—— 木下佑哗 。这个出生于1985年的女生是目前日本在YOUTUBE上最红的视频up主。当然,她有一项天赋旁人难以企及——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胃王。 木下佑哗最早出名是在日本的综艺节目上。她最早是在便利店工作,由于参加大胃王比赛而逐渐被人知晓。可那个时候的木下佑哗还不算出挑,因为她在大胃王的节目里并不算特别能吃,也不算特别好看。 情况发生转变依然是在网络上。2015年6月2日,木下佑哗第一次在YOUTUBE上吃下了3公斤炒面,这个视频立刻爆红。而各种不可思议和伴随赞美而来: “她为什么这么能吃?” “她究竟能吃多少?” “她为什么吃的这么多还这么瘦?” “仔细看看,她吃饭挺可爱的。” 猎奇和质疑纷涌而来。可过了不久,大家都习以为常。之后没有多久,木下佑哗在网上吃饭的视频被字幕组搬运到B站上。现在点开B站里木下的视频,已经满屏幕都是: “木下真美。” “承包我老婆!” 木下的爆红成为了一个现象。在日本,有社会批评家刻薄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在阶级固化的(日本)当下,年轻人想要出人头地,恐怕只能拼命吃东西了。 随即,网络上开始引发了一波吃播热潮。中国版本的大胃王木下也应运而生,许多吃播都把自己能吃作为卖点来自我营销。 可毕竟人人都不是和木下一样天赋异禀——木下的胃壁比平常人要厚实很多,所以能吃下一般人五六倍的东西。有些UP主吃完之后为了保证身体不发胖,往往是采用催吐的方式来保证身材。 与之相对应的,是更多种类型的“吃播”的探索和出现。 开箱类吃播 就是。这类UP主会买或者通过一些其他途径,来获得一些比较流行或者奇特的食物,一边吃一边和观众分享自己吃的感受。受这类UP主的崛起,自热火锅、单兵军粮等都变成了热门产品。 还有一类就是 自己做饭自己吃 。在B站上,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UP主就是这样,他会花大量的时间去自己找食材,再一口气吃掉。在快节奏的当下,绝大多数人不能有这么多时间去处理食材,最终却只是为了吃上一口热腾的饭。 “从他身上能感受到那种对于美食真切的热爱。尤其是他在冰天雪地里,一个人吃烤肉的那个视频,我看了很多遍。我也很向往那样的生活。” 另一个也关注了这个UP主的朋友这么和我说。-3- “不忙的时候我都是九点多到家,然后一般都是还没吃东西。” “我是一个对吃不是很挑,一般就是一家店能吃一个月的那种。有一次,我在公司楼下的米粉店吃了一个月的牛肉河粉之后,老板娘把我拉到一边和我说:’你别老吃我们这个,不健康的。’” “但是没办法,工作挺忙的,压力也大。一个人晚上经常是点外卖解决。” “一般就是这个时候会看吃播。看他们吃就觉得很香啊,也能听着他们说的笑话笑一笑。更多的是觉得有人陪自己吃饭吧。” 在我问起为什么会喜欢看吃播的时候,我的一位朋友用微信和我倾诉这些。她一人在北京工作,从事互联网行业,压力大节奏快。而像她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 当下的年轻人往往面临着比之前更多的压力。快节奏的生活让年轻人们不再能以精致的要求去对待饮食。 一个人吃饭变成了常态,而这个时候,吃播恰好能填补一人吃饭的孤独感。 在几年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单身料理》。在文章里,我提到了一点:在日本有一种饭叫做 单身料理 ,一般是类似盖浇饭这样的快餐。往往是工作到深夜的上班族来吃。大家匆匆吃完自己碗里的饭,然后再去投身到工作中。 几年之后的中国正在和日本越来越类似。每个人都变成了 “孤独的美食家” 。 吃饭这件小事,逐渐变成了例行公事和休憩的理由。 饭吃的是什么不再那么重要,一个人吃饭也并非不可接受。从吃播这个现象里不难一点以窥全豹,发现当代年轻人的一些特点。 从“恋与制作人”到“青蛙旅行”,再到“吃播”,恋爱、娱乐和吃饭,每一个爆红的现象或产品背后,反应出的是当代年轻人选择陪伴方式的改变。而网络正在逐步逐步取代人类,提供这样的陪伴。 可是吃饭依旧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一餐好饭能够带来的不仅有身体里的满足感,更有一种精神上的充实。 在福建人的方言里,有一个词叫 古早味,意思是家乡的味道 。在《舌尖上的中国》有这么个故事:离乡四十年的福建华侨程世坤,回到家乡,参加祭拜。离乡几万里,横跨大半个世纪,召唤他回来的,不仅仅是亲情,更是因为这口熟悉又迷恋的古早味。 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理由,春节将至,在外工作的人也早早订好了机票,踏上回家的旅程,再也不用在异乡一个人吃饭。 一个人吃饭也很满足往往是一种借口,人类的味蕾奇妙之处就在于此:就算离乡万里,一席古早味也能瞬间带来回家的感觉。它柔弱却坚实的矗立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就算模糊了印象也能够记起。 或许真的和《舌尖上的中国》里说的那样: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但美食可以。
可以去参考社会科学前沿或者食品与营养科学
提供一些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的选题,供参考。1、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2、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发布会看新闻传播的审美化3、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4、新闻特写研究5、深度报道研究6、新闻叙事研究7、网络新闻研究8、电视声画面研究 9、电视艺术研究10、电视诗歌散文创作研究11、“超级女生”的广告效应研究12、试论新闻语言的修辞技巧13、试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素质14、试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15、试论媒体语言的“雅”与“俗”16、电视新闻语言研究17、电视广告语言研究18、记者的修养19、论都市报的舆论监督作用20、论报纸的新闻策划21、论都市报的发展趋势22、新闻评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23、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24、媒体报道的大学生形象分析25、网络“暴力”初探26、重大新闻事件的新闻摄影27、浅析电视“选秀”节目28、论网络环境下受众的分化与“博客”网站的兴起29、论“受众意识”在新闻采编业务中的体现30、论“民生新闻”报道中“煽情”的艺术31、论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32、论公益性新闻策划33、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34、主持人的形象塑造35、当代网络言论文风浅析36、真人秀节目形态特征面面观37、电视体育新闻现场报道研究 38、当代中国奥运新闻传播的主要话语问题39、电视讲坛节目的传播学审视40、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关系41、论新闻报道失实42、人物访谈成功因素探析43、舆论引导和新闻报道的关系44、新闻标题的信息含量及审美特征45、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46、从“选秀节目”看电视竞争性复制策略47、报纸要强化品牌意识48、媒体在“华南虎照片事件”中的角色意识49、名牌电视栏目的品牌维护50、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新闻报道51、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52、电视体育节目的人文精神53、传播学层面的思考:《超级女生》热播解析及反思54、从“芙蓉姐姐”现象看网络传播效果55、现代电视传媒的品牌策略56、 谈谈互联网媒体时代的新闻的时效性57、 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58、 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59、 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60、 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61、 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62、 浅谈新闻导语写作63、 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64、 消息中的现场描写65、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66、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67、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68、论报纸的组合报道69、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70、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71、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的多元思考72、报纸品牌个性塑造73、短评的特点和写作74、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75、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76、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77、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78、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79、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80、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81、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82、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83、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84、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85、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86、论后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引导的偏差87、广播电视报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 88、论人文关怀在我国当代经济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89、新时期新闻文体改革研究 90、博客:传统的颠覆还是传统的延续?--从传播学意义上看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91、网络言论的传播与管理92、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93、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能力培养94、因特网与现代传媒格局95、论因特网的传播特点96、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之我见97、互联网对现代汉语实用性的冲击98、互联网媒体时代的网络语言的特点初探99、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负面影响100、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正面影响101、网络媒体公信力的构建102、论广告策划在广告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103、 广告创意理论研究104、 广告诉求理论研究105、 广告对消费观念的影响106、 和谐与冲突——广告传播中的社会问题研究107、 论广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108、 论违法广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109、 论我国广告法规的体系与监管模式110、 我国广告业发展趋势111、 从创意视角分析中国广告与世界广告的差距112、 优秀广告作品的创意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13、 如何看待名人广告114、 论房产广告的文化诉求115、 报刊广告文案创作116、 中国儿童广告的发展趋势117、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118、 网络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分析119、 试论广告创意技巧120、 试论广告写作的方法与技巧121、突发公共事件与媒体报道122、《百家讲坛》——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嬗变123、从《艺术人生》看人生的艺术124、试论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从韩剧的细节设置分析125、试论电视公益广告的人文视角126、关于电视直播节目中“出错”现象的思考127、论民生新闻中的“新闻平衡”128、探析《百家讲坛》兴起原因及启示129、谈《鲁豫有约》与《艺术人生》的异同及启示130、民生新闻的公信力考证131、论新闻访谈的原生态132、从《奋斗》看中国青春偶像剧的新形式133、一个“纸包子” 引起的思考-------试论中国电视新闻的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134、浅析民生新闻在现代化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135、《新闻调查》中的采访技巧
论文中使用观察法写法如下:
观察是社会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观者,看也;察者,思考、比较、鉴别也。 社会研究中的观察法就是根据研究课题,观察者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和其他科学手段及仪器,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以取得研究所需资料的一种方法。
其中主要的分类是:
(1)根据观察者的角色,可分为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2)根据是否有详细的观察计划和严格的观察程序,可分为结构式观察与无结构式观察;
(3)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接触到被观察者,可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常用的观察法包括以下几种:
1.现场观察法是指调查人员到现场直接观察被调查对象的调查方法。如调查人员想了解某种新产品 性能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就可到出售该商品的现场去观察并取得第一手资料。
2.随机观察法是指按提前选定的抽样时间点记录现场状态的方法,如对某随机顾客购买某种商品的 行为进行观察。
3.迹象观察法迹象观察法是指对调查现场、对象的事后调查,调查的资料是现场、对象留下的痕 迹。如顾客在意见簿上的留言等。
观察,是指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考察或调查。
一般来说,社会调查研究中的观察法是指观察者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及所要了解的事实,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观察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以获得所需资料的一种方法。
也就是说,观察法是观察者用客观的眼光去观察社会现象,并将其忠实记录、加以分析的一种社会调查方法。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城镇居民消费市场特别是家庭消费市场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其中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是家庭消费出现“少儿中心化”趋势,即少年儿童(通常指从幼儿园至阶段即3-15岁年龄段)对家庭消费呈现愈来愈强的影响力。正确把握好少儿的消费心理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开展营销活动。关键字:少儿 消费心理 食品营销引言: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和市场发展迅速,目前食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已上升为第一位。随着国民家庭收入的增加和消费需求的提高,儿童及家长对儿童饮食的关注重点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由于现在是独子家庭,孩子便成了家中最重要的角色,不论是在生活日用品还是在其他消费品上,孩子成了影响父母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这种“少儿中心化”趋势对市场消费的影响力并不仅仅局限生产儿童用品的企业,而是延伸到许多日常生活用品乃至所有与生活消费相关的产业,甚至许多家庭在购买日常家庭用品时,父母也要仔细看看商品上的使用说明,如果其消费时需要限制儿童使用或对儿童健康不宜,多数家庭会放弃购买打算,某些产品格外畅销恐怕也与这种“儿童消费中心化”的趋势不无关系。少儿需求是给商家带来的市场效应可见一斑。要抓住父母的钱袋,先要抓住小孩的心。一、少儿的消费心理特征1.消费的依赖心理由于少年儿童的购买能力还没有完全独立,在购买商品时,往往缺少自己的主见,因此,他们表现出很大的依赖性,而且年龄越小,依赖性越大。他们只知道要这样购买商品,而不考虑为什么要如此购买。这时的老师、父母对他们的购买决策有重要的影响。在学习用品上通常老师的建议更具影响力,而在生活上,父母的建议显得更为重要。2.消费的模糊心理少年儿童年幼,没有太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不熟悉购物活动,缺乏选购能力,价值有效、胆怯,而内心却有着较强的购物欲望,尤其受到电视媒体的影响,或看到同伴拥有了某种物品,所表现出的欲望就更为强烈。因此,在购物时少年儿童在琳琅满目的货价前表现出犹豫不决、捉摸不定、左顾右盼等不稳定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影响的调节和支配。3. 消费的天真好奇心理少年儿童具有天真的心理特点,他们纯情、幼稚、有童话般的幻想色彩,因此,他们在购物时也就表现出天真好奇的消费心理。他们的需求标准往往是成人所难以理解的。如一些制作精美的高级糖果引发不了孩子们的食欲和兴趣,而那些制作简单的糖果却因为包装内附有各种不同的小玩具倍受他们青睐。4. 消费的直观心理少年儿童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主要是直观表象的形式,缺乏逻辑思维。他们只从商品的直观印象上而不注意商品的品牌和生产厂家、比较商品的质量和性能等。5. 消费的可塑心理由于少年儿童处于认识事物的学习阶段,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同时他们的思维批判性尚没发展成熟对老师、书本知识和传播媒体上的观点往往深信不移。在消费心理上,通常表现为容易被那些动人的推销宣传所说服和左右。二、少儿市场需求分析夸克(中国)顾问市场研究公司对我们城市青少年消费的抽样调查,城市少年儿童人均每月生活消费高达897元,占家庭消费总支出超过30%;父母不仅在生活上对子女有求必应、关怀备至,在教育及培养少儿兴趣爱好方面的投入也是倾尽全力。二是少年儿童对成人(家庭)消费的带动作用。除少儿自身衣食住行需求外,一些家庭耐用品投向也间接由少儿需要产生,如多数家庭购买电脑往往包含着用于子女学习教育的因素。现代城市中独生子女家庭比例已非常高,许多家庭结构呈“倒金字塔”结构,少儿成了家庭的“小太阳”,出现全家围着小孩转的现象,少儿在家庭消费中的角色由过去的“影响者”更多变成了“发起者”、“参与者”,其兴趣偏好、消费心理也对家庭用品的购买选择产生重要影响;这一现象姑且不论是否合理,但其对“朝阳产业”的促动和为企业带来的商机是显而易见的。三、少儿食品市场的特点分析少儿食品消费不同于其他消费品消费,它有其自身的特点:1.购买决策者单一,消费心理、行为及购买习惯区别大。(1)孩子重包装,家长重营养少年儿童食品市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市场,产品的目标消费群是少年儿童,但是家庭的父母亲是消费过程中的参与者,有时是决策者。在调查中,3~6岁的孩子零食购买决策80 %由家长决定,但6~14岁小孩70%自己决定购买,因此产品的目标消费群就有两个:孩子和家长。这两者的消费心理差异性较大,图一、图二所示,孩子们认为“产品包装”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其他小朋友在吃”,由此可见儿童消费是一种典型的感性消费;而家长属于理性消费,他们则认为“产品是否有营养”是购买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2)生活区或学校附近的杂货点是最常的购买地点从图三看出:消费者最常购买儿童食品的地点以“生活区/学校附近的杂货点”为主,累计占80%以上;超市、自选商场居第三位置,为17%。在日常生活中,儿童消费者通过各种渠道得到产品信息,希望迅速得到实现,学校周围的杂货店便成为其最迅速的实现地点;对于没有购买决策权(能力)的儿童,回家以后,在家长的带领下,即在生活区周围的杂货店得到满足;至于超市和自选商场,从数据分析来看,主要是在家长和孩子一起购物时的附带消费。2.少儿食品种类、规格单一,口味少,包装陈旧,因而留下很多的市场空白点此次研究中发现,目前在儿童食品市场有营养性食品、功能性食品等等,但产品种类和规格比较单一,产品口味选择较少,包装陈旧。以汽水市场为例,现在市场中产品大多数以水果类为主,口味以甜味为主;但在夸克公司进行的糖果、果冻类产品口味测试中,60%消费者不喜欢太甜,而是喜欢略带酸味,同时有些消费者希望产品中含钙、维生素、锌等营养成分。因而,市场的空白点还很多。四、食品促销策略(一)最大限度吸引孩子好奇心,最大程度让家长对营养和卫生放心由图一、图二中分析得出儿童消费心理是一种“感性消费”,孩子们认为产品包装最重要;而家长属于理性消费,他们认为“产品是否有营养”是购买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结合两种不同的消费者心理和行为,我们可以对产品开发做如下整合:1.对少儿来说产品包装非常重要,因此可以在产品的外观、包装设计和颜色图案等方面深下功夫,突出“新奇”,以吸引孩子注意力,例如将产品形状设计成各种动物或小孩的智力玩具,包装上采用卡通人物等等,争取最大限度吸引孩子的好奇心。2.对家长来说,产品是否具有营养最重要,所以在产品中要加入一些维生素、钙、锌等元素,同时加重产品营养的宣传,详细说明产品中含有的营养成分;同时,在产品包装上要显示出非常干净卫生。3.在产品口味上,不要纯甜,添加一点酸味,或者是添加一些水果原体(二)广告促销既迎合家长的理性消费,又不忽视少儿感性心理1.中国企业的广告存在“非左即右”的问题,儿童食品企业也是如此,要不就是简单的功能阐述,要不就是纯粹的精神诉求。广告主要是针对家长的,在针对家长的广告和促销方面,要依据家长“理性消费,非常关注产品营养性”的消费心理特点,在产品诉求方面,强调“有营养”,这一点在婴幼儿奶粉广告中应用较多。但有些广告不知所云,产品诉求模糊,一味强调孩子高兴,母亲自豪,因而无法打动消费者。因此,广告要善于抓住家长的消费心理,诉求点清晰明确,突出营养、卫生、高品质的产品形象。2.少儿的消费特点是“感性、从众”。对于新奇的,旁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只要好玩,就马上会传遍整个城市;别的小朋友有什么好吃的,自己也要有;别的小朋友在谈论什么话题,自己也决不能落伍。浙江“农夫山泉”曾经推出的小瓶装“对对碰”,在包装上标上十二生肖及其对应性格等内容,在其经典的广告配合下,在广大的中小学校内收集、谈论农夫山泉“对对碰”已经成为当时的时尚。所以,在儿童食品广告和促销方面,厂家应牢牢地抓住儿童心理特点来进行策划,充分利用孩子的从众心理和追求新奇的特点,通过某些手段,使自己的产品成为儿童业余生活的时尚话题、道具。(三)绿色消费,培养孩子环保意识由于少儿相比成人消费心理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和更大的弹性,他们较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企业应当承担起回报社会的责任,塑造和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孩子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对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具有重要作用。易于赢得社会对企业的认可
儿童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的考察内容摘要:该文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考察当前青少年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调查结果表明,由于青少年的零用钱来源稳定、数量可观,所以他们在消费时不考虑价格,追求个性,要满足更高的物质需要从而享受生活。在青少年的消费心理形成过程中,社会文化、社会流行、家庭是影响他们的三大主要因素。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商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时,参与竞争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符合消费者需要的商品质量和功能;二是要有吸引消费者的包装。于是,人们开始看重品牌和包装。人们在购物时,买的不仅仅是一件实物,而且还有商品所能体现的一种概念--流行时尚、身份地位、个性。 在这样的经济氛围中成长着的青少年也很关注商品表达的一种潜在的概念。他们希望拥有名牌的服饰、名牌的生活学习用品,他们有的拥有自己的寻呼机、手机,他们会跟随时尚的脚步装扮自己以表现与众不同的一面。 选择考察青少年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有以下两个目的:一、青少年的消费心理特征是怎样的;二、哪些因素影响了青少年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做这样的调查研究,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而言,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以便调控自己的行为;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可以也应该引导他们适度消费,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外界的影响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标准。二、研究的方法 在调查青少年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1)调查对象:在南京市鼓楼、玄武两区的两所普通中学随机抽取了初一、初三、高二3个年级42名学生,其中男生27人,女生15人。 (2)问卷编排:问卷中选择题9道,开放式问题2道。语言上注意措辞的简洁、中性、明了。 (3)问卷内容:问卷中11道题目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涉及零用钱,包括零用钱的来源、数量、自由支配程度、是否有计划地使用以及主要用于什么;第二方面涉及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包括消费的标准、场所、更换频率、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对中学生使用通讯产品的看法;第三方面涉及青少年对消费的期望。 2.访谈 由于问卷题量少、调查对象涉及面小,所以在数据统计之后又针对个别问题进行访谈以弥补问卷的不足。访谈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1)从“消费”一词可以联想到什么; (2)不同购物场所的特殊之处是什么; (3)跟随流行时尚、模仿明星的穿着打扮是否与展现自己的风格相矛盾; (4)更换衣物的原因是什么; (5)使用通讯产品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综合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研究方法,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数据并分析出原因,从而了解到青少年真实的想法和做法,达到研究的目的。三、统计结果及分析 通常人们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对心理的反映。所以,要了解青少年的消费心理必须先着手了解他们的消费行为。 1.对零用钱的调查 青少年一般都有零用钱,但是零用钱的多少不同,来源不同,自由支配的程度不同,使用也不同。所以,通过调查青少年零用钱的情况可以了解青少年消费的物质基础是什么,零用钱的多少等因素是否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 表1 调查青少年零用钱的统计结果题 目 选 项 女 生 男 生 全 体 零用钱来源 压岁钱 父母给的 其他长辈给的 40% 自己挣的 / 零用钱的数量 50元以下 50~100元 20% 37% 31% 100~200元 20% 19% 200元以上 零用钱用于 食品 20% 各种饰品 学习用品 63% 上网或娱乐 零用钱自主支配 能够 20% 多数能够 偶尔能够 不能够 零用钱的使用有计划 不坚持计划 / 无计划却有节制 无计划 从表1中可以看出,%的学生每月都能得到父母给的零用钱,还有%的男生可以自己挣到钱。可见他们的零用钱的来源是稳定的,这为他们的消费提供了物质基础。有%的学生每月零用钱在50元以下,31%的学生零用钱在50~100元之间,19%的学生零用钱在100~200元之间,%的学生零用钱在200元以上。如果一个家庭的平均月收入是2500元,%的学生每月零用钱50~200元不等,这笔开支不算小。如果说有零用钱是消费的稳定基础,那么有一定数量的零用钱便是消费的坚实基础。%的学生能够或大多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零用钱,并且有%的学生是有计划地使用的,还有%的学生是没有计划但能有节制地使用零用钱。可见,现在不少父母对于子女使用零用钱给予了较大的支配空间,没有过多地干涉。这也反映出青少年在消费时的灵活性、随意性。表一还反映出%的人把零用钱用于购买学习用品,%的人用于上网或娱乐。从所占比例最大的两项消费可以看出,添置学习用品仍然是作为学生的一项最主要的消费,而上网娱乐或许是e时代下的必然产物,可能这个数字会随着信息通道的越发快捷而有所上升。 对青少年零用钱状况的调查结果呈现出两个特点:经济来源稳定;数量可观。正是由于存在这两个特点,所以青少年在消费时可以自由支配、随心所欲。在零用钱的各方面体现出来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消费行为。 2.对消费行为的调查表2 调查青少年消费行为的统计结果题 目 选 项 女 生 男 生 全 体 购买地点 专卖店 各种特色店 19% 百货商店 37% 一般小店 20% 选择标准 舒适 与众不同 / 名牌 无所谓 影响因素 朋友推荐 商品的吸引力 偶像的形象 / 自己的爱好 81% 更换频率 半年 63% 1年 1~2年 2年以上 20 (1)去哪里买。表2已经显示出,在女生中%的人选择百货商店,%的人选择专卖店,20%的人选择一般小店,%的人选择特色店。在男生中%的人选择专卖店,37%的人选择百货商店,%的人选择特色店,只有%的人选择一般小店。从总体上来看,青少年主要在专卖店、百货商店、各种特色店购买衣物。据了解,专卖店的商品款式和色彩都走在流行的前列,做工精细且穿起来舒适大方,但价位较高。各专卖店在百货商店设有专柜,有部分商品由商店自组货源。这部分商品价格略低,但款式和色彩仍然追随时尚,仅仅是做工及面料选用稍逊于专卖店的商品。各种特色店的商品不讲究品牌,但是款式新疑,色彩明快,店堂内的布置更是吸引了众多青年人。从以上三类购物场所的商品特点以及青少年的选择倾向可以看出,这些购物场所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舒适、时尚,但同时也反映出青少年在购物时一般不会考虑价格因素。 (2)选择标准。设计调查选择标准这一题的目的是想了解青少年的购物行为是否与追求时尚、突出个性直接相关。从表二的统计结果看:女生中选择标准从多到少依次是舒适、无所谓、名牌;男生的选择标准依次是舒适、与众不同、无所谓、名牌。从数据对比可以看出男女生的选择标准有一些差异。通过整理访谈记录了解到,女生对于是否是名牌并不在乎,但他们对于“舒适”的理解包含了“穿出自己的风格”。用他们的话来说,买名牌就等同于买了相同的款式,不一定就适合自己,不一定能体现自己的风格。男生对于“舒适”的要求很高,因为不但便于运动,而且能体现活力。他们更加希望通过“与众不同”来展现自己的特色,来体会“酷”的感觉。对于“名牌”商品,他们看重了产品的好质量和舒适感。尽管男生和女生对于每个标准的理解不同,但是从他们的理解可以分析得到这样的结论:他们希望与众不同,他们求新、求变。选择标准的调查结果与选择购物地点的调查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关的。由于青少年追求新颖和独特,他们才会去能满足需要的专卖店、百货商店以及各种特色店购买能展现他们风格的衣物。 (3)影响青少年选择衣物的因素。人们一般都认同在现今社会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是明星偶像和大众传播媒体的宣传,可是调查结果并非如此。根据表二的数据:81%的人认为他们是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衣物的,%的人认为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影响了他们的消费,%的人十分相信朋友的推荐,只有%的人是受到偶像的影响而选择衣物的。据了解,大多数青少年对于偶像的形象只是很欣赏,很喜欢,但是不会去刻意模仿。他们认为适合某个明星的形象不一定就适合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按别人的方式装扮自己就不是自己了。可见,他们对明星的崇拜是理智的,他们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可以用“有个性”来形容现在的青少年。这种个性体现在:一、他们对“酷”的理解虽然并不完全,但是他们至少意识到那是一种适合某个人的“酷”;二、他们所追求的“与众不同”不是模仿别人获得的,而是自己去创造搭配的,是适合自己并且能展现自己的一种“与众不同”;三、他们对于“酷”的追求是比较理智的,因为他们还是在乎社会文化、时代背景、他人的评价等因素的。总之,他们对美的追求、对“与众不同”的理解包含了以下三句话--“适合我”、“展现我”、“我就是我”。因此,青少年追求的“个性”并不能与另类、希奇古怪等同,他们的“个性”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自我。� (4)衣物的更换频率。青少年更换衣物是为了换掉“破的小的”,还是抛弃“过时的”?表二的数据显示:%的人每半年更换一次衣物,%的人每一年更换一次,%的人一般两年以后才更换一次,另有%的人1~2年更换一次。也就是说,%的人几乎是一件衣服只穿一个季节就将它搁置一边了,这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对更换时间的调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青少年仍然受到流行趋势的影响,但是他们能将新的和旧的衣服搭配起来穿,能分辨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而不是一味盲从。结合影响青少年的因素和衣物更换频率这两题来看,流行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存在的,青少年也无法抵挡日新月异、推陈出新的新款式、新色彩的诱惑。应该说他们对于时尚的追求既有情感的一面,又有理智的一面。从情感上说,他们最容易表达追求时尚的愿望。从理智上说,他们欣赏时尚的同时能够找出适合自己的,他们追求时尚的同时能够抓住时尚变化的命脉,装扮出富有“个性”的自我。 在调查青少年消费行为的同时,开放式问题用来了解青少年对于中学生使用通讯产品持何种态度。尽管手机、寻呼机的价格一降再降,但是对于中学生这个纯消费群体而言,即使有父母承担所有费用,手机、寻呼机的意义已经超出“通讯产品”这个概念。那么它代表着什么呢?通过调查发现,对中学生使用手机、寻呼机持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人各占%,持中立态度的占%。持中立态度的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个人的需要不同;二是个人的支付能力不同。持肯定态度的人普遍认为有四个理由:一是作为科技产品或通讯设备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二是使用手机、寻呼机是一种潮流;三是使用手机、寻呼机符合新人类的心理;四是使用通讯产品联络方便、节省时间。持否定态度的人则认为:中学生使用手机、寻呼机容易分散注意力;开销大、太奢侈;使用通讯产品是为了展现自己,无实际用途。从被调查者提供的各种理由来看,手机、寻呼机对于中学生来说已经不再是“通讯产品”这么简单,而是一种装饰品、一种炫耀品。其一,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和家里,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同学找到某个学生是很容易的事,所以使用通讯产品无实际意义,对于中学生来说不是必需品。其二,所谓使用手机、寻呼机是一种潮流且符合新人类的心理,其实就是展现自己,显示出“我有你没有”的特殊。而且,使用手机、寻呼机的费用很大,对于中学生而言是奢侈品,特别是在使用的同时引起别人的注意,由此容易引发由一种不平衡心理所导致的暴力事件。总之,青少年的消费行为除了是为了满足生存与求知的需要外,还有就是为了满足得到尊重的需要。而在一般的家庭能满足子女的必要物质需要之后,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从而获得别人的羡慕是青少年消费的一个动因。 3.对消费期望的调查 问卷的最后有一道开放式问题“如果您有一大笔钱,您想如何使用它?”设计这道题是想了解青少年最想把钱用于什么方面,目的是什么。从整理得到的数据来看,%的人要将这笔钱用于消费,其中%的人希望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包括房子、车子、电脑等;剩下的%的人想周游世界或请人吃饭。%的人想将钱捐给慈善机构、希望工程或留给父母。也有%的人想用钱生钱,主要是想自己开电脑公司、服装店或是酒吧茶社,还有的想炒股票、炒房产和买彩票。另外有%的人要将这笔钱存起来,留到需要的时候再用。据了解,用于消费的人认为人活着就是要让自己开心,就是要享受生活,所以有钱就应该满足自己的心愿。想用这笔钱帮助社会或他人的人觉得有不少人还过着艰苦的生活,有很多偏远地区的适龄儿童不能上学,如果大家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明天会更好。想用钱投资经营的人则认为青年人应该有参与竞争的意识,开店炒股赚更多的钱既利己又利人,推动经济的发展。要把钱存起来的人感到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大手大脚地花钱可能什么没办成钱已见底了,不如留起来用在刀刃上。虽然他们的回答各不相同,但是有%的人仍然是将金钱与享受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没有考虑用钱做一些利于社会、利于他人的事。青少年的选择一方面与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与父母以及自己的价值有关,另一方面他们也受到社会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经济社会,人们看重钱更需要钱,甚至只在乎获得钱的这个结果而不管获得的途径。青少年是不完全成熟的社会人,他们还没有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判断,有时只能用社会现象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所以他们只看到了五彩斑斓的生活,也就追求这样的生活,以为这就是生活的意义。 结合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与访谈记录的分析整理,概括来说青少年的消费行为呈现四大特点:第一,经济上依赖父母长辈,很少考虑价格因素,想买就买;第二,追随时尚的步伐,但又反感千篇一律,在时尚流行中展现与众不同;第三,青少年消费的目的不再仅仅为了吃饱穿暖,而是为了吃好穿好,享受生活,而这种享受是以金钱为代价的;第四,在金钱的支配和消费两方面自主性较大。四、青少年消费心理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在一般的家庭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中,青少年具有很高的消费地位,可谓是“父母赚钱,孩子花钱”。在生长发育阶段,他们需要更多的食物来满足生理需要;为了配合学校的教育,他们需要各种学习用品,包括书、学习机、文曲星、电脑以及各种补脑健脑饮品;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做到劳逸结合,他们需要各种体育用品、音像制品以及CD机、DVD,他们还要逛商店、上网吧、同学聚会、外出旅游;随着与社会的频繁接触,他们大多重视个人仪表、追求外在和内在的美,所以他们对时尚、文艺作品、娱乐圈内的事都十分感兴趣。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青少年的消费心理有以下特征: 第一,追求新颖时尚。青少年大多思想解放,富于幻想,容易接受新事物,喜欢猎奇。他们购买的商品要求是“新、奇、美”的,然后才是实用,他们往往是某些新产品的首批购买者和消费带头人。为了追求时新,他们也会去模仿所崇拜的明星,他们之间也会相互观察、议论、模仿,使得在消费流行中能尽量赶在前头。 第二,追求个性化。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加强了,有他们自己的性格、志向、兴趣等,他们在各类活动中都会有意无意地表现他们的特殊性。因此 ,青少年不仅仅是追新逐异,而且要求在消费中反映他们的个性,喜欢购买能反映其个性的商品。当然,单个商品是很难反映各类青少年的不同个性的,因此青少年是在他们全部消费活动中来表现其个性的。为了在消费活动中反映自己的个性,他们就不只是对名人、明星进行模仿或简单地猎奇,还必须有独创性,因此他们在消费上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化的。 第三、注重感情和直觉,冲动性购买色彩浓烈。青少年虽然已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决策能力,但仍然容易感情用事。他们特别看重商品的外形、款式、颜色、牌子、商标,当直觉告诉他们商品是好的,他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感情,从而迅速做出购买决策,非买到不可。至于商品的内在质量、价格、是否会很快过时等问题就较少考虑了。 为什么当前的青少年会产生以上所述的消费行为并形成他们特有的消费心理特征呢? 首先是主观因素。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按需要的强弱其先后出现的次序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作为低级需要,是一种匮乏性需要,在一般情况下都能得到满足。于是人们产生了高级需要。跨入中学之后的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需要朋友,需要在团体中与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这便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在青少年中往往就是由于“相似”而成为朋友,而这里的“相似”可以是年龄、家庭的相似,也可以是共同的兴趣爱好。所以,青少年力图在消费时保持这种“相似”以成为某个小团体中的一员。青少年不仅有归属和爱的需要,他们还有自尊的需要。他们不但希望自己有实力、有成就、能独立和自由,而且他们渴望得到关心、重视、高度的评价以及别人的尊重。因为你穿着入时或是有一样名牌的东西或是娱乐时出手大方而得到一个羡慕的眼神、得到一句羡慕的惊叹,这都可以视为一种“得到尊重”。于是这个“羡慕”的一系列动作和表情便成为正强化物,增强了这种消费行为的出现频率。当然青少年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是他们要表达的这种需要仅仅是展现自己、展示自己不同于别人或高于别人的某个方面,从而获得同龄人的赞赏。 其次是客观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青少年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一是社会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由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的精神文化等构成。随着一曲《潇洒走一回》响遍大江南北,“潇洒”离人们越来越近。潇洒是社会主体的一种行为方式和心理体验,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表征。它不仅指主体的仪表、体态的美,而且指主体的生活态度、人生追求和高层次性;不仅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行为,而且是一种舒适、愉悦的心理体验;不仅是一种短暂的美的举止、风貌,而且是一个过程,一种宏大的目标。但是不少人对于潇洒的理解就是穿着名牌,拿着手机,出手阔绰,没有理解潇洒的深层含义。于是一种“潇洒”的风气和现象很快渗透在空气中,然后青少年也就接受了这种熏陶,接受并模仿着这种“潇洒”的行为。 二是社会流行。社会流行是在社会上传播一时的事物,它能在短期内爆发、扩展、蔓延、也可能在短期内消失,它最容易被青年人接受。一方面,消费品不断地更新换代是流行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求新、自我表现和从众是流行的心理基础。确实,社会流行向人们传递了一种消息,当人们都去追随它时就会形成一种群体压力。众所周知的阿希“三垂线实验”就表明信息压力和群体规范压力是造成从众现象的原因。试想,一个青少年面对大量的信息却缺乏客观的判断标准,当他们对自己的判断没有把握的时候就觉得多数人的意见正确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于是与其出错不如从众。特别是青少年一般以同学、朋友作为直接的有形的参照群体,又以他们所崇拜的人物,如明星、优秀运动员作为无形的参照群体。参照群体的规范作用和比较作用影响了青少年的消费方式、消费动机,刺激了某种需要。所以,青少年总是站在社会流行的前列并承担着传播者的任务。 三是家庭。家庭作为一个基本的消费单位,它的文化、社会地位、生命阶段、构成、投资意愿等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消费行为。但是家庭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在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是中心,从饮食搭配、作息时间到娱乐时间、活动项目无一不是按照孩子的时间和需要来定的。经济上,除了家庭的一般开支,剩下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吃好、穿好、用好、学好。于是在无形中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被逐渐确立下来,也就在不知不觉中使孩子养成了不考虑价格、不考虑父母是否能承担、要买就买的习惯。这是物质上过分满足纵容的结果。二是父母对子女的关注。大多数父母十分看重孩子的成绩,并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提高学习质量。因而他们忽视了物质生活上严格要求子女,也就不在乎为子女在经济上的付出,或者说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余的尽量满足。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通过这次调查,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既了解了青少年零用钱的来源和使用,又了解了青少年的消费行为,并且概括出他们的消费心理特征,分析了影响青少年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的主客观因素。 但是,由于调查问卷题量少,调查对象只限于鼓楼区、玄武区的两所中学的42名学生,所以此次调查结果是否能反映当前青少年的整体情况还需要进一步地考察。特别是鼓楼、玄武两区的文化和经济水平都高于其他地区,因此文化氛围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否是影响青少年的主要因素也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编制问卷过程中,没有涉及到学生的家庭环境等背景信息。在分析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时,关于父母的文化层次、工作性质、经济水平、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等因素是否影响了青少年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还缺乏足够的数据。针对这一点有必要再做一些深入的调查研究。 总之,由于问卷设计得仓促,内容有些粗糙,还是可以根据调查的目的挖掘出更多的信息,从而丰富此次调查的结果。参考资料 1.罗子明著 《消费者心理学》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4年8月版 2.喻国华 何同善 周雪晴主编 《消费心理学》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年3月版 3.史有春编著 《消费者行为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3月版 4.黄希庭著 《心理学导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年3月版 5.陈丹燕编著 《独生子女宣言》 海南出版公司 1998年7月版。 6.刘金花主编 《儿童发展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7月版 7.叶奕乾 孔克勤主编 《个性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3月版 8.周晓虹著 《现代社会心理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9月版 9.王银娥 《潇洒的社会心理基础及其特征》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 10.《当代青年消费行为扭曲的原因透视》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
吃讲究的 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老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移,包含 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素朴的人生观。
辨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 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
不过,我们仍然把享受掩饰为需要,不 说吃菜,只说吃饭,好比我们研究哲学或艺术,总说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样。有 用的东西只能给人利用,所以存在;偏是无用的东西会利用人,替它遮盖和辩护, 也能免于抛弃。
柏拉图《理想国》里把国家分成三等人,相当于灵魂的三个成分; 饥渴吃喝等嗜欲是灵魂里最低贱的成分,等于政治组织里的平民或民众。最巧妙的 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请客上馆子 去吃菜,还顶着吃饭的名义,这正是舌头对肚子的借口,仿佛说:“你别抱怨,这 有你的分!你享着名,我替你出力去干,还亏了你什么?”事实呢,天知道─—更 有饿瘪的肚子知道─—若专为充肠填腹起见,树皮草根跟鸡鸭鱼肉差不了多少!真 想不到,在区区消化排泄的生理过程里还需要那么多的政治作用。
古罗马诗人曾慨叹说,肚子发展了人的天才,传授人以技术。这个意思经 拉柏莱发挥得淋漓尽致。
《巨人世家》卷三有赞美肚子的一章,尊为人类的真主宰, 各种学问和职业的创始和提倡者,鸟飞,兽走,鱼游,虫爬,以及一切有生之类的 一切活动,也都是为了肠胃。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动(包括写文章在内),不仅表 示头脑的充实,并且证明肠胃的空虚。
饱满的肚子最没用,那时候的头脑,迷迷糊 糊,只配做痴梦;咱们有一条不成文的法律:吃了午饭睡中觉,就是有力的证据。 我们通常把饥饿看得太低了,只说它产生了乞丐、盗贼、娼妓一类的东西,忘记了 它也启发过思想、技巧,还有“有饭大家吃”的政治和经济理论。
德国古诗人白洛 柯斯(. Brockes)做赞美诗,把上帝比作“一个伟大的厨师父”(der gross Speisemeister),做饭给全人类吃,还不免带些宗教的稚气。弄饭给我们吃的 人,决不是我们真正的主人翁。
这样的上帝,不做也罢。只有为他弄了饭来给他吃 的人,才支配着我们的行动。
譬如一家之主,并不是赚钱养家的父亲,倒是那些乳 臭未干、安坐着吃饭的孩子;这一点,当然做孩子时不会悟到,而父亲们也决不甘 承认的。拉柏莱的话较有道理。
试想,肚子一天到晚要我们把茶饭来向它祭献,它 还不是上帝是什么?但是它毕竟是个下流不上台面的东西,一味容纳吸收,不懂得 享受和欣赏。人生就因此复杂起来。
一方面是有了肠胃而要饭去充实的人,另一方 面是有饭而要胃口来吃的人。第一种人生观可以说是吃饭的;第二种不妨唤作吃菜 的。
第一种人工作、生产、创造,来换饭吃。第二种人利用第一种人活动的结果, 来健脾开胃,帮助吃饭而增进食量。
所以吃饭时要有音乐,还不够,就有“佳人”、“丽人”之类来劝酒;文雅点就开什么销寒会、销夏会,在席上传观书法名画;甚 至赏花游山,把自然名胜来下饭。吃的菜不用说尽量讲究。
有这样优裕的物质环境, 舌头像身体一般,本来是极随便的,此时也会有贞操的气节了;许多从前惯吃的东 西,现在吃了仿佛玷污清白,决不肯再进口,精细到这种田地,似乎应当少吃,实 则反而多吃。假使让肚子作主,吃饱就完事,还不失分寸。
舌头拣精拣肥,贪嘴不 顾性命,结果是肚子倒楣受累,只好忌嘴,舌头也像李逵所说“淡出鸟来”。这诚 然是它馋得忘了本的报应!如此看来,吃菜的人生观似乎欠妥。
不过,可口好吃的菜还是值得赞美的。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 是磨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
一碗好菜仿佛一 支乐曲,也是一种—贯的仿元,调合滋味,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作可分而不 可离的综合。最粗浅的例像白煮蟹和醋、烤鸭和甜酱,或如西莱里烤猪肉和苹果泥、渗鳘鱼和柠檬片,原来是天涯地角、全不相干的东西,而偏偏有注定的缘分,像佳 人和才子、母猪和癞象,结成了天造地设的配偶、相得益彰的眷属。
到现在,他们 亲热得拆也拆不开。在调味里,也有来伯尼支(Leibniz)的哲学所谓“前定的 调和”,同时也有前定的不可妥协,譬如胡椒和煮虾蟹、糖醋和炒牛羊肉,正如古 音乐里,商角不相协,征羽不相配。
音乐的道理可通于烹饪,孔子早已明白,《论语》记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惜他老先生虽然在《乡党》一章里颇讲究 烧莱,还未得吃道三味,在两种合谐里、偏向音乐。
譬如《中庸》讲身心修养,只说“发而中节谓之和”,养成音乐化的人格,真是听乐而不知肉味人的话。照我们 的意见,完美的人格,“一以贯之”的“吾道”,统治尽善的国家,不仅要和谐得像 音乐,也该把烹任的调和悬为理想。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追随孔子,而愿意推祟被 人忘掉的伊尹。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 的厨房。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伊尹以至味说汤,把最伟大的统治哲学讲成惹人 垂涎的食谱。这个观念渗透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意识,所以自从《尚书·。
从小到大,我吃过多少餐饭,哪里数得清?可唯独这餐饭,我会记住一辈子。
那天,妈妈和同事聚餐,我也去了。饭桌上的菜真丰盛,有山药炖鸡汤、烤羊肉串、干煸牛肉……我放开肚皮,一边喝饮料一边夹菜,吃得满嘴是油。“给我上一碗米饭!”放下饮料,我冲着门口的服务员阿姨大声嚷道。妈妈瞪了我一眼,似乎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怎么啦?”我有些莫名其妙。吃完饭,见桌上的餐巾纸没了,我又冲着服务员阿姨嚷起来:“拿纸巾来!”妈妈又瞪了我一眼,脸上还带着愠怒。“到底怎么啦?”我越发摸不着头脑。
回家的路上,妈妈一声不吭,不像往常那样说说笑笑。就这样一直走到了家门口,她突然放出一声“炸雷”:“把门打开!”我愣了一下:妈妈可从没这样对我呼来喝去过。“把门打开!”又是一声“炸雷”!我回过神来,非常委屈地说:“妈妈,您在跟我说话吗?怎么不喊我的名字呀?”“吃饭时,你要服务员阿姨帮你拿这拿那,不也是没有叫人吗?”一听这话,我的脸刷的一下红了。原来,餐桌上妈妈瞪我就是因为这个呀!“妈妈这样对你说话,你觉得不舒服吧?可你想过没有,餐桌上你那样对服务员阿姨说话,她心里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受呢?虽说服务员阿姨是给我们端菜上饭的,可她和我们是平等的。一个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最后也会失去别人的尊重。”妈妈语重心长地说,“思辰,妈妈送你一句老话‘让礼一寸,得礼一尺’,希望你记住。”
这一餐饭,还有妈妈那些话,深深印在了我的心上。
有一天,玲儿和妈妈吵架了,玲儿很生气,便离家出走。她不知不觉来到了一家饭店门口,玲儿感觉到肚子饿了,因为身上没钱,所以不敢进去。
饭店的主人是个善良的阿姨,她看到一个小女孩站在门口,就问:“小姑娘,你是不是想来吃东西呀?为什么不进来呀?”玲儿含着眼泪说:“我想吃东西,但我没钱呀!”阿姨拉着玲儿的手,温柔地说:“我是这里的老板,进来吧,我请你吃。”
玲儿走进饭店,看到里面的碗筷,桌子,椅子全都是金黄色的,金光灿烂,让人感到眼花缭乱,玲儿被眼前的东西迷住了。阿姨走到玲儿身旁,说: “小姑娘,我还没有问你的名字呢!”玲儿说: “我叫玲儿,英文名是Linger”阿姨说: “你在这里随便坐一张椅子,我去给你煮点东西吃。” 很快阿姨拿来了一碗饭和一碟菜给玲儿吃。接着大厅内响起了阵阵音乐声,舞台上出现了许多少女,她们跳起舞来,多姿多彩。她们的舞姿像在和天鹅比美,漂亮的衣裳好像和蝴蝶斗艳,敏捷的动作好像是在和蜜蜂斗快。玲儿看得入了迷,饿和伤心的事都忘记了。阿姨在旁提醒玲儿说: “玲儿!饭凉了,快吃饭了。”因为玲儿太饿了,她大口大口的吃。很快就吃完了。
玲儿刚吃了几口饭菜,一颗颗豆大的泪珠就从眼里掉下来,并且对阿姨说:”您真好!”阿姨问玲儿是不是孤儿,玲儿说:”不是。”阿姨又问玲儿为什么自己一个人跑到这里来。玲儿只好把事情从头到尾告诉了阿姨。阿姨意味深长地说:”我只煮了一次东西给您吃,您就这么感激我,您妈妈煮了十多年饭给您吃,您就不感激她吗?”
玲儿听了阿姨这番话后,带着眼泪,回家向妈妈说:“妈妈,我知错了。”妈妈就原谅了玲儿。
过了很长很长的日子,玲儿老了,但她一直没有忘记这位善良阿姨的话。
礼仪是我们最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之一。
说起饭菜品种之丰富,烹调之复杂,样式之精美,如果中国人称自己是第二,估计全世界其他国家没人有勇气自夸第一。在我国,请客办事吃饭是常事,但是这样的场面往往是不好应付的,诸多的餐桌礼仪等待你去体味。
为了不出丑,呵呵,还是提早学习一下为好。 1、座次在中国排座次与国外不同,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如果你是主人,你应该提前到达,然后在靠门位置等待,并为来宾引座。如果你是被邀请者,那么就应该听从东道主安排入座。
一般来说,如果你的老板出席的话,你应该将老板引至主座,请客户最高级别的坐在主座左侧位置除非这次招待对象的领导级别非常高。 2、点菜 如果时间允许,你应该等大多数客人到齐之后,将菜单供客人传阅,并请他们来点菜。
当然,作为公务宴请,你会担心预算的问题,因此,要控制预算,你最重要的是要多做饭前功课,选择合适档次的请客地点是比较重要的,这样客人也能大大领会你的预算。况且一般来说,如果是你来买单,客人也不太好意思点菜,都会让你来作主。
如果你的老板也在酒席上,千万不要因为尊重他或是认为他应酬经验丰富,酒席吃得多,而让他/她来点菜,除非是他/她主动要求。否则,他会觉得不够体面。
如果你是赴宴者你应该知道,你不该在点菜时太过主动,而是要让主人来点菜。如果对方盛情要求,你可以点一个不太贵、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
记得征询一下桌上人的意见,特别是问一下“有没有哪些是不吃的?”或是“比较喜欢吃什么?”让大家感觉被照顾到了。点菜后,可以请示“我点了菜,不知道是否合几位的口味 ”,“要不要再来点其它的什么”等等。
点菜时,一定要心中有数。点菜时,可根据以下三个规则一看人员组成。
一般来说,人均一菜是比较通用的规则。如果是男士较多的餐会可适当加量。
二看菜肴组合。一般来说,一桌菜最好是有荤有素,有冷有热,尽量做到全面。
如果桌上男士多,可多点些荤食,如果女士较多,则可多点几道清淡的蔬菜。三看宴请的重要程度。
若是普通的商务宴请,平均一道菜在50元到80元左右可以接受。如果这次宴请的对象是比较关键人物,那么则要点上几个够份量的菜,例如龙虾、刀鱼、鲥鱼,再要上规格一点,则是鲍鱼、翅粉等。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点菜时不应该问服务员菜肴的价格,或是讨价还价,这样会让你公司在客户面前显得有点小家子气,而且客户也会觉得不自在。吃菜中国人一般都很讲究吃,同时也很讲究吃相。
随着职场礼仪越来越被重视,商务饭桌上的吃和吃相也更加讲究。以下以中餐为例,教你如何在餐桌上有礼有仪,得心应手中餐宴席进餐伊始,服务员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脸。
上龙虾、鸡、水果时,会送上一只小小水孟,其中飘着拧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饮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时,可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用餐时要注意文明礼貌。对外宾不要反复劝菜,可向对方介绍中国菜的特点,吃不吃由他。
有人喜欢向他人劝菜,甚至为对方夹菜。外宾没这个习惯,你要是一再客气,没准人家会反感:“说过不吃了,你非逼 *** 什么?”依此类推,参加外宾举行的宴会,也不要指望主人会反复给你让菜。
你要是等别人给自己布菜那就只好俄肚子。客人入席后,不要立即动手取食。
而应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举杯示意开始时,客人才能开始;客人不能抢在主人前面。夹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已面前时,再动筷子,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也不宜过多。
要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决不能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这样会给人留下贪婪的印象。
不要挑食,不要只盯住自己喜欢的莱吃,或者急忙把喜欢的菜堆在自己的盘子里。用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莱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上,不要把汤泼翻。
不要发出不必要的声音,如喝汤时“咕噜咕噜”,吃菜时嘴里“叭叭”作响,这都是粗俗的表现。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和人聊天。
嘴里的骨头和鱼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来放在碟子里。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
进餐过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直向别人。不要用手去嘴里乱抠。
用牙签剔牙时,应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让餐具发出任何声响。
用餐结束后,可以用餐巾、餐巾纸或服务员送来的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头颈或胸脯;餐后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饱嗝或嗳气;在主人还没示意结束时,客人不能先离席。 4、喝酒 俗话说,酒是越喝越厚,但在酒桌上也有很多学问讲究,以下总结了一些酒桌上的你不得不注意的小细节。
细节一: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
早晨,他一起来就看到爷爷扛着锄头坐在门槛上,闭着双眼,静静的听着鸟那无力的 *** ,对爷爷来说,这可能是他最好的消遣方式了.在享受中等待着地主的叫骂的到来.他,用那稚嫩的双眼望着爷爷.下午,他边赶着牛边四处望着,他在寻找.他突然停了下来,被一个叫声吸引了,是只喜鹊!他天真的跑了过去,猛地一跳试图抓住它,但喜鹊飞到了更高的地方,他望着喜鹊,牛不知不觉的走远了.当他回过神时,他发现牛不见了.他失望的走了回去.第二天,爷爷躺在门槛上,双膝并拢,他也依旧望着爷爷,带着恐惧,目不转睛.他也无法转,因为他的脖子上多了一条绳子.。
提问
登录
注册
立即下载
题目
因吃饭有声音,老师罚我们以《吃饭》为题写一篇1000的作文.要求:内容符合实际
阿瑟2638 语文 2014-10-08
百度-是干什么的呢?让我来告诉你
优质解答
今天,我们又像往常一样,被亲戚叫去吃饭店.经过这几天暴饮暴食,我的腰都胖了几圈.
刚到那儿就闻到了一股浓烈的油烟味,还夹杂着几分饭菜的香味,我立刻就坐到包厢里,开始动筷.就在这时眼尖的妈妈阻止了我.“怎么回事?谁在拉我手?”我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不信这个邪,又动筷,可又被阻止.这时才发现妈妈直瞪瞪得盯着我,我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怎么了?
妈妈开了口,原来是我不懂礼貌了.她又开始教育我了,可我竟盯着美食流口水,当她讲完叫我重复时,我却一言不发.
妈妈有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归结为以下几点: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第一;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者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第二: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低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第三: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第四:最后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在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谢 .
哦,原来如此,餐桌礼仪很重要.我按妈妈的方法去做了,果然受到了别人的夸奖.
回家了,我不仅吃饱了,还吃到了宝.
【写作点拨】
“吃”虽平常,但有学问。“吃”并不只为保持生命,“吃”中有是非美丑,“吃”中有真假善恶,“吃”中有高尚卑微,“吃”中亦有高下雅俗。“吃”纵古今,贯一生,可以见证社会发展,可以体察世态人情,可以窥见理想追求。要从平常中见不平常,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善于联想和想象,打开写作思路。可以从纵的方面去想,古今先后对比,从对比中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至情至理;可以从横的方面去想,各有各的吃法各有各的理,展现你我他不同的人生追求,体味人情冷暖;还可以中外对比,探究不同民族的“吃”文化,等等。
2.要善于平中见奇,以小见大。这个话题的范围非常宽泛,写作时避免面面俱到,泛泛议论,要化大为小,可以记述自己一次关于“吃”的特殊经历,可以描述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关于“吃”的不同细节,从一个小的侧面反映大的主题。要从选材和剪裁上下功夫,要详略得当,构思新颖。
3.要立意高远,抒发真情实感。“吃”虽是人生的必需,但对此的认识,因人而异,其中可以窥见一个人思想境界的高低,立意要健康,避免格调低下、庸俗化;要写出真情实感,不要矫揉造作,要敢于写别人不能写出的情感体验。要写出真实的“我”的真实感受。这样,才能打动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佳作展示一】
年 夜 饭
山东省五莲县第一中学 郭长庆
红红的对联挂起来,火红的灯笼挑起来,震耳的鞭炮响起来,热腾腾的饺子煮出来。过年了,又是一载春秋。
我们一家子聚拢在一起,忙的不可开交。母亲包饺子,姐姐擀饺子皮儿,我在烧火,而父亲则忙活着放鞭炮。不一会儿,元宝似的饺子包出来,沸腾的热水滚起来,鞭炮声响起来,大家则聚拢在桌旁,等待着煮熟的饺子,肚子有时也会迫不及待的咕噜两声。饺子下锅后便很快就煮熟了。母亲则将饺子给我们盛上来,我们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当时我们的窘相恐怕谁见了都会哈哈大笑。母亲吃的很慢,脸上带着微笑,幸福地看着我们,不时叮嘱我和姐姐慢点吃,别咽着了。“哎呀,”这时姐姐吃到了钱币,我则买力地向她祝福,脸上却不怀好意的笑着。
这是我小时侯的事情了,想一想心里却甜滋滋的。当时我还不懂事,总做出一些调皮捣蛋的事情来,捣蛋可是我当时的一大专利。跟姐姐斗嘴,跟母亲说一些大惊小怪的事情,扯着父亲的衣角胡说八道。虽然显得有点古怪刁钻,但是处处洋溢着家的温馨。
时光像河水般悄悄流过,姐姐长大了,我也当舅舅了,父亲呢?哎,时光不饶人,世间万物仿佛注定了要如此,一切的一切都按着既定的规律发展下去。
今年的除夕之夜,只有我和母亲,虽然也有对联,也有饺子,但是失去的是团聚的幸福时光。桌子上,再没有往日的欢愉。我很沉默,我想尽量多陪陪母亲,这几年苦了她了,毕竟家里只有她一个人支撑着。年夜饭虽然有些味淡,但依然很香,我十分珍惜这份感觉,希望她能伴我天长地久。
人好不容易来世间走一遭,难得有如此好的机会来领略其中的爱恨情愁,酸甜苦辣。世界的景象很怡人,很幽美;世界的人情很和谐,人很善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顿年夜饭没吃完也许就凉了。
年夜饭,一生中能有多少回呢?珍惜吧!在饭里吃出香甜,吃出团圆,吃出人生的真谛。
【点评】本文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儿时的年夜饭”与“今年的年夜饭”进行对比描写,让人感受到人间亲情的温馨和世事沧桑的沉重,真挚的感情流露中让人涌起对人生的深思。文中多处运用排比句式,渲染氛围,增强抒情意味;多出运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真实可感,生动逼真。总之,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成就了一篇习作美文。
有一种爱,在你失败时,牵动你奋斗的动力;有一种爱,在你成功时,激起你继续努力的信念;有一种爱,在你犯错时,促使你弥补过错;有一种爱,在你放弃时,激励你重新振作起来.这种爱,叫父爱.
父爱不像母爱那样的温柔,那样的温暖,那样的舒服,但父爱有它独特的色彩.它深沉,它含蓄,对儿女默默奉献着;它踏实,它真实,它一直这样付出着.
爸爸对我的爱是特殊的,记得六岁那年我学骑自行车.爸爸将我扶住,我才放开胆子骑,爸爸一放掉,我就赖着不骑了.这可让爸爸够生气,扶到一半,就放掉了,敏感的我一下子就停了下来,车子重心不稳,倒了下来,我也摔得不轻,哇哇大哭.妈妈在一旁看着不忍心,就跑过来哄我,被爸爸制止了,爸爸说:“要想学自行车,不摔跤怎么行?”说完抱我上车,继续教我.这次我可不敢大意了,把心全放在了骑车上,丝毫没注意到爸爸已经放开了手.这样,我学会了骑车,我暗暗夸自己真聪明,却没想到爸爸的功劳.
还有那么一回,我把王阿姨的米袋子撞翻了,米洒了一地,弄的我不知所措.这时,我看见了爸爸的目光,又担心又高兴,担心的是爸爸会怎样责怪我,高兴的是爸爸应该会帮我处理这件事.我用无助的眼神望着爸爸,希望他能帮我想想办法.但是爸爸却对王阿姨说,我犯的错误要自己承担,还叫我把米捡回袋子.我强忍着泪水,捡完了说所有的米,又饿又累,心中充满不解,别人的爸爸
我有一个调皮的弟弟,他讨厌吃饭,一说起他吃饭大家都很头疼,今天可不一样了,由我来喂饭,我喂他第一口时,他张开了老虎嘴,我心想:“想耍我,没门!”正当我嘿嘿笑他时,他拉了拉我的裙子说“姐姐,我吃完了”我看着空调羹呆了一下,我又舀起一大勺喂他吃,他吃了一会儿有点咳嗽,好像是噎着了,我拍拍他的背,他一下子就好了而且把饭给吃完了,我很高兴,,又舀了一调羹的饭,可他却是张开大嘴咬住了调羹,我拉也拉不动,我生气的说“嘟嘟,不准咬调羹,不然姐姐就不喂你吃饭了”他一下子就把调羹给吐出来了,还好调羹不会被他咬破了,喂了半个小时后,他终于把饭吃完了。
我的弟弟好难缠啊!告诉你他的名字吧--林嘟嘟
早饭 午饭 晚饭
山东省五莲县第一中学 李祥有
刚满35岁的程雨来是银行信贷科的科长。干这一行的,求他们办事的人多,社会交际范围也广,平日里的应酬自是不必多说,尤其是到了这年关将至的时候,“饭局”一个接一个,多的吃不完。
程科长可是个很会吃的人,各种山珍海味,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可以说没有没吃过的。
早饭他往往在家里吃。这天早上,妻子做了前些天魏局长送来的燕窝,鱼翅,还有他最爱吃的龙虾。他洗刷完毕来到饭桌前坐下,扫了一眼桌上的食物,剥开一个龙虾吃下去 ,摇摇头说:“不是那个味,在家里吃饭和在星级酒店的感觉怎么一点都不一样呢!我不吃了,反正中午林业局的冯主任还要请我吃饭,你自己吃吧,吃不完就倒掉!”说完披上大衣就往单位赶。
还不到中午,他的肚子就已经饿得“咕咕”叫了,好不容易挨到下班,他的秘书跟他说:“程科长,走吧,冯主任他们已经在外面等候多时了。”他急忙站起,大腹便便的向车内走去,冯主任笑脸相迎。
“程科长,今天咱们去新开张的那个野味店,给您换换口味。”
饭桌上有野兔,有山鸡,还有蛇肉等等和那些稀奇的叫不出名字的菜。饭局中间,他草草应付了冯主任托他办的几件事。美美的饱餐了一顿后,他回到了单位。
秘书小王又对他说:“程科长,晚上李局长还要请您吃饭呢。”他说:“嗯,知道了,我先睡一觉,等到下班时,你把我叫醒,咱再去吃饭。”
到了晚上,他们一起去了四川风味火锅店,他是很爱吃辣的,这和他常交往的人都知道。饭局中,他海吃海喝,吃的热火朝天,也大包大揽地应酬了李局长托他办的事。
一日三餐,奢侈浪费,吃得自己的肚皮越来越鼓,也吃得社会风气越来越腐败。
一、儿童消费市场特点分析儿童市场,是指由14岁以下消费者组成的群体。目前,中国有14岁以下儿童4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0%,占世界同年龄儿童的,从而构成了一支庞大的消费大军。与成人消费品市场相比较,儿童消费品市场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一)市场差异小市场营销学原理指出,消费者购买行为首先受个人因素的影响。成人消费者由于职业、文化水平、个性、爱好、价值观等的不同,对商品需求的差异性较大,使成人消费品市场本身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厂商们常常需要将此市场按不同因素进行细分。儿童消费品市场却不同,市场主体主要是儿童,尽管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和父母对儿童行为的干扰,儿童的购买动机也呈现出某些差异,但总体上来说,儿童由于其文化程度、社会经验等的限制,对商品选择的差异性较小,因此,在儿童消费品市场上可以运用相同或相类似的产品、定价、分销渠道和促销等策略,以达到降低成本,获取最大效益的目的。(二)形式产品重于实质产品 现代市场营销学认为,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产品是一个日益复杂的整体概念,它包含三个层次:实质产品,指产品的基本效用和用户购买产品所追求的利益;形式产品,包括产品的品质、特征、品牌、形态、包装等;延伸产品,主要指一系列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对儿童消费品市场来说,形式产品重于实质产品。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购买动机的支配,一般来讲,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可分为生理性购买动机和心理性购买动机。心理性购买动机按其心理因素的不同又可细分为感性动机、理智动机、惠顾动机等。儿童的购买行为主要受感情动机的影响,表现出冲动性和不稳定性,求新、好胜、好奇等都可以促成儿童的购买行为,如服装上的奇特口袋,食品袋里赠送的小玩具,童车外表模仿动物外形的喷漆花纹等等,都可引起儿童强烈的购买欲望。因此,对儿童消费品应强调产品功能多样,外观造型奇特,包装精美,符合儿童求新、求奇、求美、好动的心理特点。这样的商品放在超级市场的货架上,才能引起孩子们浓厚的兴趣。(三)广告的促销作用强广告对商品促销作用早已被厂商们所认识,所以,许多厂商们不惜花重金做各种各样的广告。广告对儿童消费品的促销作用较成人消费品更为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儿童的消费行为转移性强,容易受外界影响,如父母、同伴、同学、教师、厂商等。厂商影响儿童消费行为的最基本的手段就是广告,尤其是电视广告。电视广告对儿童消费行为的潜在影响是由广告的性质所决定的。电视广告通过活泼的形象、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音、诱人的画面,使儿童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和兴奋,处在襁褓里的婴儿就已经会看电视广告了。据调查,儿童一般一周内看25-30小时的电视,五岁以下的儿童看得更多。因此,一些新的儿童消费品要打开或挤入这个市场,广告的反复刺激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二、儿童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一)父母和家庭交流方式父母的教育水平、价值观、行为准则等对儿童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儿童消费行为的形成。父母与儿童间交流的频率和数量、交流方式和质量对儿童消费行为也有影响。家庭交流方式一般从社会导向和概念导向来研究。社会导向测量在消费中儿童避免社会冲突、遵从长者意见、利用父母标准的程度。概念导向测量父母鼓励儿童表达自己观点、儿童独立地对信息进行评价的程度。有人研究了家庭交流方式对3-8岁儿童购买行为的影响,发现概念导向的交流能促进儿童独立消费观念的建立,增加儿童的购买影响力,而社会导向的交流会导致对父母标准的遵从,增加儿童消费依赖性。(二)同龄人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同龄人对儿童消费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同龄人可利用自己的知识为购物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增加购买者对购买决策的信心。儿童在商品评估中表现出根据同伴偏好进行评价的倾向,对于能够得到同伴肯定的购买,会使儿童产生群体归属感,并帮助他们建立积极肯定的自我认知。如果儿童认为同伴在产品、品牌等方面的知识比自己丰富,那就容易受同伴影响。(三)媒体广告媒体广告影响儿童对商品的认知和情感,并影响儿童的购买行为。电视广告是儿童获得商品信息的主要源泉,越喜欢儿童电视广告的儿童看过广告后自己去购物或者要求家人为自己购物的可能性越大。现在大量商业信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专门针对具体的儿童群体进行宣传,儿童越来越少地依赖父母来形成消费价值观,这可能会缩短父母作为儿童消费者主要社会化力量的时间。(四)文化因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在消费行为方面表现出差异。从日本集体主义文化和美国个人主义文化比较研究发现,日本儿童一般对广告比较肯定和接受,而美国儿童对广告则持否定和怀疑态度。日本儿童的购买要求少于美国儿童,而他们与父母关于商业广告的交流水平低于美国儿童。
你学的是什么呢?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建议选热点问题。比如说医疗改革调查、高分子材料研究等
小学教师论文题目有哪些,回答如下:
1、理性思考,诗意创作--从创作《月光启蒙》看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2、课前调查--你开始了吗?
3、蓄情.体情:抒情--浅谈阅读教学的情感流程
4、别“伤”着孩子--当今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隐性伤害”的一点思考
5、用“延时评价”点击学生心灵的鼠标
6、让课外阅读成为低年级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餐后甜点”7、今夜没有暴风雨
8、让课堂变“水平如镜”为“波澜起伏9、创设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亲”数学
10、自觉进行“知识教学的革命”11、以生活为本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
12、我会和一年级小朋友说话了--浅谈教师口语的艺术表达
13、 创设“听”的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14、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 '规划课题《小学“学习地图”》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提纲
15、晨会,您有效利用了吗?--晨会活动开展现状剖析及整改策略
16、在学生眼前悬一把“青草”--让“草香”飘逸在课堂始终
17、让阅读课“写”起来 18、“协商”--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
19、亲近“白纸黑字”:谨防阅读教学平面化 20、爱的吐蕊
21、从错别字现象反思小学识字教学
22、校本课程"识字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的生成和实施
23、融入生活,超越文本,碰撞情感--我对《品德与生活》学科的初浅认识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御铅华自生音。迎风奔跑。点一盏向善的心灯。
你知道有关议论文的论点的题目有哪些常见题型吗
创作思路:
言之有序,条理要清楚。根据所述时间选择合理的顺序来安排材料。一般叙事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
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一般事件的材料有主次之分,能体现文章中心的材料是主要材料,这部分要详写,次要内容可略写或不写,主次分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正文:
《苦难,成材(才)的沃土》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几筋骨,饿其体肤……”这是古代思想家孟子的一句话。它道出了一个真理:一个成功的人士,必定在其成长的时候经历过多次的苦难。
一粒小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少不了那肥沃的土壤;一个人能成为成功的人士,也少不了培养他的土壤——苦难。古今中外,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只有经过了苦难的洗礼,人才会有所建树。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正是因为经历“乌台诗案”的贬谪,才给我们留下万古的诗篇《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因为贬官的苦难,使得苏轼有了宁静看待官场的决心,在田园风光的映衬下,没有官场的勾心斗角,故造就了这大文学家的文学创造的顶峰。贬谪苦难,培养了东坡居士的万古留(流)芳。香港首富李嘉诚,正是因为经历了少年时的拣破烂、担泥水的磨难,才创造了长江实业这个拥有几十间子公司的大企业,也使他由一个打工仔变为一个董事长。
因为年轻时的苦难,锻造了李嘉诚宠(受?)辱不惊,以平常心对待一切的作风,也培养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心,少年的苦难成就了一个搏击商潮的水手,使这水手在金融风暴这一大潮中能平安抵达成功的对岸。
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确实如此,温室中的花朵不能承受狂风暴雨,这正是对苦难的作用的最好诠释。温室花朵纵然是美丽,但却承受不了斜风细雨,在此之上,连一根平凡无奇的小草都比它强。
人亦如是,纵然你有优越的条件,不必承受狂风暴雨,但是你不能坦然地去接受,一旦你接受了,那么,你也就会像温室中的花朵一样,经受不了半点的斜风细雨。迎接你的将会是一败涂地。没有苦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苦难,不仅为你的成功积累经验,而且还是生命中永远的美丽。
苦难,恰似维纳斯的断臂,给人的整个生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美;苦难,更似紫荆花的落红,给人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肥料。苦难,成材(才)的沃土,正是有了苦难,才有了一代又一代不朽人的诞生。
第1篇:别忘了,给生活加点苦闷热的天气,烦躁的心情,没有朋友间的交游,只有书山中的跋涉,也许,这日子过得太无聊,太乏味,太苦了!忽地想起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不禁有些疑惑:借讲学之机到各地游览,但不用操心饮食住宿车船票之类的俗事,依然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怎么谈得上“苦旅”呢?原来,苦的是沉重的人生,苦的是我们怅然若失的面对,义无反顾地背负这些重量的叹息,这苦,苦得有几分沉重,有几分责任。周作人的书房先叫苦雨斋,后叫苦茶斋,都脱不了一个“苦”字,苦的是什么?是“唯觉留得残荷听雨声”,听雨的枯寂?还是“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品茶时的闲适?还是两者都是,抑或都不是?他后来跟了日本人,也许有他的苦衷?不过,他最后倒是越发苦闷了,只好写些饮食的文章聊以自娱。这苦,苦得有几分无奈,有几分悲哀。生活中苦味的食品本不多,再除去黄莲等难以入口的,也只剩下了杏仁、莲心、苦瓜等不多的几样了。可奇怪的是,东方人爱品的茶,西方人爱喝的咖啡,其味道竟出人意料的一致,都是苦。这也许是巧合,但也许是一种信息,传递和表达着一种普遍的体味和感受。记得读过一篇关于酒坊的小说,文中的百年老店酿出百里闻名的美酒的不传之秘是在酒坛中加入几枚奇苦的苦楝子!这苦,苦得有几分缥缈,有几分神秘。庄周说,不顺其自然就是苦,有为就是苦,无为才能清静而安乐。释迦牟尼说,生老病死都是苦,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阿弥陀佛。又有人说,上了年纪的农村老太太大多喜?quot;苦“戏,常常走上几十里路前往,而且每看必哭,哭完后第二天又去看同样的戏,乐此不疲。道士、僧人和老太太的生命航船都已驶入风平浪静的港湾,可他们却始终不能割舍那份”苦“。也许,苦已经成为一种必需?没有苦的生活,也许像没放过盐的菜肴一样淡而无味吧。这苦,苦得有几分渴求,有几分满足。泥土的味道是苦涩的,海水的味道是苦咸的,树林中清新的空气也有着一丝苦津津的味道。这苦味的大自然,孕育了人们交织着各种苦痛的心灵,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而这一切,竟都是苦的!这苦,苦得有几分博大,有几分深。如今已高三,高三是”苦役“的代名词,一切都围绕着苦,苦题目,苦分数,苦个好大学,一切都是苦。老师照例给我们出个题目《别忘了,给生活加点苦》,其用心也是良苦的。除了让我们苦中取乐之外,还要让我们知道,其实,苦本身就是乐的源泉。苦,正是如今高三生活的幸福所在。今天我们拥有苦,明天,我们将拥有受用终生的财富!--1000字第2篇:别忘了,给生活加点苦(议论文)别忘了,给生活加点苦(议论文)忽地想起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不禁有些疑惑:借讲学之机到各地游览,但不用操心饮食住宿车船票之类的俗事,依然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怎么谈得上"苦旅"呢?原来,苦的是沉重的人生,苦的是我们怅然若失的面对,义无反顾地背负这些重量的叹息,这苦,苦得有几分沉重,有几分责任。周作人的书房先叫苦雨斋,后叫苦茶斋,都脱不了一个"苦"字,苦的是什么?是"唯觉留得残荷听雨声",听雨的枯寂?还是"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品茶时的闲适?还是两者都是,抑或都不是?他后来跟了日本人,也许有他的苦衷?不过,他最后倒是越发苦闷了,只好写些饮食的文章聊以自娱。这苦,苦得有几分无奈,有几分悲哀。生活中苦味的食品本不多,再除去黄莲等难以入口的,也只剩下了杏仁、莲心、苦瓜等不多的几样了。可奇怪的是,东方人爱品的茶,西方人爱喝的咖啡,其味道竟出人意料的一致,都是苦。这也许是巧合,但也许是一种信息,传递和表达着一种普遍的体味和感受。记得读过一篇关于酒坊的小说,文中的百年老店酿出百里闻名的美酒的不传之秘是在酒坛中加入几枚奇苦的苦楝子!这苦,苦得有几分缥缈,有几分神秘。庄周说,不顺其自然就是苦,有为就是苦,无为才能清静而安乐。释迦牟尼说,生老病死都是苦,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阿弥陀佛。又有人说,上了年纪的农村老太太大多喜?quot;苦"戏,常常走上几十里路前往,而且每看必哭,哭完后第二天又去看同样的戏,乐此不疲。道士、僧人和老太太的生命航船都已驶入风平浪静的港湾,可他们却始终不能割舍那份"苦"。也许,苦已经成为一种必需?没有苦的生活,也许像没放过盐的菜肴一样淡而无味吧。这苦,苦得有几分渴求,有几分满足。泥土的味道是苦涩的,海水的味道是苦咸的,树林中清新的空气也有着一丝苦津津的味道。这苦味的大自然,孕育了人们交织着各种苦痛的心灵,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而这一切,竟都是苦的!这苦,苦得有几分博大,有几分深。如今已高三,高三是"苦役"的代名词,一切都围绕着苦,苦题目,苦分数,苦个好大学,一切都是苦。老师照例给我们出个题目《别忘了,给生活加点苦》,其用心也是良苦的。除了让我们苦中取乐之外,还要让我们知道,其实,苦本身就是乐的源泉。苦,正是如今高三生活的幸福所在。今天我们拥有苦,明天,我们将拥有受用终生的财富!--1000字第3篇:别忘了,给生活加点苦闷热的天气,烦躁的心情,没有朋友间的交游,只有书山中的跋涉,也许,这日子过得太无聊,太乏味,太苦了!忽地想起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不禁有些疑惑:借讲学之机到各地游览,但不用操心饮食住宿车船票之类的俗事,依然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怎么谈得上“苦旅”呢?原来,苦的是沉重的人生,苦的是我们怅然若失的面对,义无反顾地背负这些重量的叹息,这苦,苦得有几分沉重,有几分责任。周作人的书房先叫苦雨斋,后叫苦茶斋,都脱不了一个“苦”字,苦的是什么?是“唯觉留得残荷听雨声”,听雨的枯寂?还是“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品茶时的闲适?还是两者都是,抑或都不是?他后来跟了日本人,也许有他的苦衷?不过,他最后倒是越发苦闷了,只好写些饮食的文章聊以自娱。这苦,苦得有几分无奈,有几分悲哀。生活中苦味的食品本不多,再除去黄莲等难以入口的,也只剩下了杏仁、莲心、苦瓜等不多的几样了。可奇怪的是,东方人爱品的茶,西方人爱喝的咖啡,其味道竟出人意料的一致,都是苦。这也许是巧合,但也许是一种信息,传递和表达着一种普遍的体味和感受。记得读过一篇关于酒坊的小说,文中的百年老店酿出百里闻名的美酒的不传之秘是在酒坛中加入几枚奇苦的苦楝子!这苦,苦得有几分缥缈,有几分神秘。庄周说,不顺其自然就是苦,有为就是苦,无为才能清静而安乐。释迦牟尼说,生老病死都是苦,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阿弥陀佛。又有人说,上了年纪的农村老太太大多喜?“苦”戏,常常走上几十里路前往,而且每看必哭,哭完后第二天又去看同样的戏,乐此不疲。道士、僧人和老太太的生命航船都已驶入风平浪静的港湾,可他们却始终不能割舍那份“苦”。也许,苦已经成为一种必需?没有苦的生活,也许像没放过盐的菜肴一样淡而无味吧。这苦,苦得有几分渴求,有几分满足。泥土的味道是苦涩的,海水的味道是苦咸的,树林中清新的空气也有着一丝苦津津的味道。这苦味的大自然,孕育了人们交织着各种苦痛的心灵,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而这一切,竟都是苦的!这苦,苦得有几分博大,有几分深。如今已高三,高三是“苦役”的代名词,一切都围绕着苦,苦题目,苦分数,苦个好大学,一切都是苦。老师照例给我们出个题目《别忘了,给生活加点苦》,其用心也是良苦的。除了让我们苦中取乐之外,还要让我们知道,其实,苦本身就是乐的源泉。苦,正是如今高三生活的幸福所在。今天我们拥有苦,明天,我们将拥有受用终生的财富!--1000字第4篇:别忘了,给生活加点苦烦躁的心情,没有朋友间的交游,只有书山中的跋涉,也许,这日子过得太无聊,太乏味,太苦了!忽地想起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不禁有些疑惑:借讲学之机到各地游览,但不用操心饮食住宿车船票之类的俗事,依然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怎么谈得上“苦旅”呢?原来,苦的是沉重的人生,苦的是我们怅然若失的面对,义无反顾地背负这些重量的叹息,这苦,苦得有几分沉重,有几分责任。周作人的书房先叫苦雨斋,后叫苦茶斋,都脱不了一个“苦”字,苦的是什么?是“唯觉留得残荷听雨声”,听雨的枯寂?还是“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品茶时的闲适?还是两者都是,抑或都不是?他后来跟了日本人,也许有他的苦衷?不过,他最后倒是越发苦闷了,只好写些饮食的文章聊以自娱。这苦,苦得有几分无奈,有几分悲哀。生活中苦味的食品本不多,再除去黄莲等难以入口的,也只剩下了杏仁、莲心、苦瓜等不多的几样了。可奇怪的是,东方人爱品的茶,西方人爱喝的咖啡,其味道竟出人意料的一致,都是苦。这也许是巧合,但也许是一种信息,传递和表达着一种普遍的体味和感受。记得读过一篇关于酒坊的小说,文中的百年老店酿出百里闻名的美酒的不传之秘是在酒坛中加入几枚奇苦的苦楝子!这苦,苦得有几分缥缈,有几分神秘。庄周说,不顺其自然就是苦,有为就是苦,无为才能清静而安乐。释迦牟尼说,生老病死都是苦,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阿弥陀佛。又有人说,上了年纪的农村老太太大多喜?“苦”戏,常常走上几十里路前往,而且每看必哭,哭完后第二天又去看同样的戏,乐此不疲。道士、僧人和老太太的生命航船都已驶入风平浪静的港湾,可他们却始终不能割舍那份“苦”。也许,苦已经成为一种必需?没有苦的生活,也许像没放过盐的菜肴一样淡而无味吧。这苦,苦得有几分渴求,有几分满足。泥土的味道是苦涩的,海水的味道是苦咸的,树林中清新的空气也有着一丝苦津津的味道。这苦味的大自然,孕育了人们交织着各种苦痛的心灵,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而这一切,竟都是苦的!这苦,苦得有几分博大,有几分深。如今已高三,高三是“苦役”的代名词,一切都围绕着苦,苦题目,苦分数,苦个好大学,一切都是苦。老师照例给我们出个题目《别忘了,给生活加点苦》,其用心也是良苦的。除了让我们苦中取乐之外,还要让我们知道,其实,苦本身就是乐的源泉。苦,正是如今高三生活的幸福所在。今天我们拥有苦,明天,我们将拥有受用终生的财富!--1000字第5篇:别忘了,给生活加点苦忽地想起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不禁有些疑惑:借讲学之机到各地游览,但不用操心饮食住宿车船票之类的俗事,依然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怎么谈得上"苦旅"呢?原来,苦的是沉重的人生,苦的是我们怅然若失的面对,义无反顾地背负这些重量的叹息,这苦,苦得有几分沉重,有几分责任。周作人的书房先叫苦雨斋,后叫苦茶斋,都脱不了一个"苦"字,苦的是什么?是"唯觉留得残荷听雨声",听雨的枯寂?还是"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品茶时的闲适?还是两者都是,抑或都不是?他后来跟了日本人,也许有他的苦衷?不过,他最后倒是越发苦闷了,只好写些饮食的文章聊以自娱。这苦,苦得有几分无奈,有几分悲哀。生活中苦味的食品本不多,再除去黄莲等难以入口的,也只剩下了杏仁、莲心、苦瓜等不多的几样了。可奇怪的是,东方人爱品的茶,西方人爱喝的咖啡,其味道竟出人意料的一致,都是苦。这也许是巧合,但也许是一种信息,传递和表达着一种普遍的体味和感受。记得读过一篇关于酒坊的小说,文中的百年老店酿出百里闻名的美酒的不传之秘是在酒坛中加入几枚奇苦的苦楝子!这苦,苦得有几分缥缈,有几分神秘。庄周说,不顺其自然就是苦,有为就是苦,无为才能清静而安乐。释迦牟尼说,生老病死都是苦,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阿弥陀佛。又有人说,上了年纪的农村老太太大多喜?quot;苦"戏,常常走上几十里路前往,而且每看必哭,哭完后第二天又去看同样的戏,乐此不疲。道士、僧人和老太太的生命航船都已驶入风平浪静的港湾,可他们却始终不能割舍那份"苦"。也许,苦已经成为一种必需?没有苦的生活,也许像没放过盐的菜肴一样淡而无味吧。这苦,苦得有几分渴求,有几分满足。泥土的味道是苦涩的,海水的味道是苦咸的,树林中清新的空气也有着一丝苦津津的味道。这苦味的大自然,孕育了人们交织着各种苦痛的心灵,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而这一切,竟都是苦的!这苦,苦得有几分博大,有几分深。如今已高三,高三是"苦役"的代名词,一切都围绕着苦,苦题目,苦分数,苦个好大学,一切都是苦。老师照例给我们出个题目《别忘了,给生活加点苦》,其用心也是良苦的。除了让我们苦中取乐之外,还要让我们知道,其实,苦本身就是乐的源泉。苦,正是如今高三生活的幸福所在。今天我们拥有苦,明天,我们将拥有受用终生的财富!--1000字第6篇:别忘了给生活加点糖生命犹如一杯茶,需要你慢慢品尝。生命犹如一束花,需要你用心呵护。生命犹如调味罐,需要你你精心选料;但是别忘了给生活加点糖。漫漫人生,人生重重挫折,苦涩需要你加点糖。《庄子》记载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子舆天生浑身缺陷,驼背,隆肩,颈脖朝天。有人不生侧隐地问:“你一定为你的形象很头痛,很苦恼吧?”子舆昂然地说:“我为什么要苦恼呢?”如果上天把我的左臂变成一只公鸡,我就让它高吭地鸣叫为人们报晓;如果上天把我的右臂变成一只弹弓,我就用它打下斑鸠烧着吃;如果老天把我的脊椎变成一辆马车,我就用精神的骏马拉起它驰骋天下。为什么我要埋怨。讨厌呢?”是啊!只要自己乐观一点,给生活加点糖。曾经轰动世界的贝多芬,因在不幸中双耳失聪,但他却以自己的毅力打造出了一生的传奇。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双耳失聪的名人这正是因为他能够在痛苦中给自己加点糖,从而扼住生命的咽喉。汶川地震后,灾区的人们互相搀扶,与世界友人共渡难关,正是这样,那里的人们没有忘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可以加点糖中和。若是经历了风风雨雨,请不要沉沦堕落,相信明天会更好。朋友们!别忘了给生活加点糖。--500字第7篇:别忘了,给生活加点糖小时候常喝中药,每次都会拿一块糖在手,一喝下药便把糖放入口中,那甜甜的味道会让我立马忘记中药的苦涩。如今,我常想,生活中会遇到许多事,有的正像那难喝的药,而我喝下它的时候,有没有忘记加点糖呢?生活是百味的,有酸、有甜、有苦、有辣,如果都加上一点糖,那会不会改善一下味道?那次做好事,帮人扶起倒在地上的自行车,竟被人误解,心中甚是难受。这就像一杯涩涩的怪味汁,难以下咽。在爸爸、妈妈的开导下,我又觉得心情舒畅起来,这就好比一勺糖。涩涩的怪味汁遇到了糖,马上变得好喝了。最近功课繁忙,生活的确平淡得像白开水,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于是,爸爸、妈妈允许我在吃饭时听听音乐或者看看电视,这样一来,仿佛增添了许多乐趣,学习起来更精神。就好像向白开水里加点糖,水的滋味当然好喝极了。有时考试成绩不理想,伤心之余便会暗暗鼓励自己,好像是往苦药里加糖,药味变了,药性仍在。有时遇到了喜事,比如考试考好了,便会暗暗夸奖自己几句,正如往美味的果汁中加一点糖。生活中我们会遇到的事不止这些,但不管生活送来的是一杯白开水,还是一碗极苦的药或者一杯怪味汁,或一杯美味的果汁,我们都应学会如何喝下它们,加点糖,生活的滋味会很美好。 --500字第8篇:忘不了,难忘的小学生活那是人生的舞台,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奋斗着。有哭有笑,有喜有悲。一堂堂课,充满乐趣,充满欢笑。我们一天天成长,没有后退,一步步前进着。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即将毕业的我不禁怀念起卧的小学生活。笑声,萦绕耳畔。对,是笑声,在我沮丧的时候,在我无助的时候,每每想起,就在一瞬间有了一种力量,无法形容,只知道,是这种力量,无时无刻陪伴着我,我没有后退,我没有退缩,我努力着,忘不了,笑声。手,温暖的手。在我落入深渊的时候,拉住了我,不会放松。肩膀,不是我的肩膀。在我摔倒的时候,支撑着我。我总在想:是谁的肩膀?老师,同学,我们一起走过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一起分享最欢乐的时候。不管是谁,只要他有困难,我们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之心,永不磨灭。一声声刻骨铭心的叫喊,一句句终身受益的话语,我怎能忘记?啊,小学的生活,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人生的起跑线,就设在这里,发令枪的响声后面,是一个个奋勇拼搏的强者。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锻炼,让这些强者经得住生活的考验,培养了他们独立自主的心,又是谁在背后培养他们呢?是一位位默默无闻的老师,也和这些强者,一起努力。忘不了,难忘的小学生活!--500字第9篇:别忘了给生活加点糖生命犹如一杯茶,需要你慢慢品尝。生命犹如一束花,需要你用心呵护。生命犹如调味罐,需要你你精心选料;但是别忘了给生活加点糖。漫漫人生,人生重重挫折,苦涩需要你加点糖。《庄子》记载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子舆天生浑身缺陷,驼背,隆肩,颈脖朝天。有人不生侧隐地问:“你一定为你的形象很头痛,很苦恼吧?”子舆昂然地说:“我为什么要苦恼呢?”如果上天把我的左臂变成一只公鸡,我就让它高吭地鸣叫为人们报晓;如果上天把我的右臂变成一只弹弓,我就用它打下斑鸠烧着吃;如果老天把我的脊椎变成一辆马车,我就用精神的骏马拉起它驰骋天下。为什么我要埋怨。讨厌呢?”是啊!只要自己乐观一点,给生活加点糖。曾经轰动世界的贝多芬,因在不幸中双耳失聪,但他却以自己的毅力打造出了一生的传奇。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双耳失聪的名人这正是因为他能够在痛苦中给自己加点糖,从而扼住生命的咽喉。汶川地震后,灾区的人们互相搀扶,与世界友人共渡难关,正是这样,那里的人们没有忘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可以加点糖中和。若是经历了风风雨雨,请不要沉沦堕落,相信明天会更好。朋友们!别忘了给生活加点糖。--500字第10篇:别忘了,给生活加点糖一毛钱,对于当今这个时代的中学生来说,掉到地上都没人去捡。但你可别小看这一毛钱,它能在圣诞节带给你好运。据说,在圣诞节之前,向你的二十四位好朋友每人借一毛钱,千万记住,只能是一毛的,不可以多要,也不能向一个人重复要,然后用这二十四毛钱买一个苹果,在平安夜许下愿望并把这个苹果连核一起吃掉,你的愿望就一定能实现,而且还能给你带来好运。我抱着怀疑的态度和希望去向我的每个朋友借一毛钱,他们问起原因,我就告诉他们,和他们分享幸福。他们再告诉他们的朋友,于是就这样,圣诞节买苹果的浪潮席卷着整个年级。当你每得到一毛钱时,就多了一个朋友的祝福,这是很美好的事。我微笑地数着我得到的每一份祝福,“一,二,三??????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还缺八个人的祝福,只差八份祝福我就能成为世界上最幸福、最幸运的人了!看着每个朋友微笑递给我一毛钱,数着他们的祝福,我想:即使这个传说不灵验不会实现,也会因为你有这么多个好朋友而另它成为现实,给你带来好运的。因为你的朋友会在你有困难的时候向你伸出援助之手,尽力帮助你在你快乐的时候与你一起开怀大笑,和你分享快乐,这与有神灵保佑有什么区别呢?难道说这还不能让你感到幸福吗?这就已经帮你排忧解难了。这就把原本平淡的生活里加了点“糖”,使其回味无穷,甜蜜极了,生活因此变得有滋有味。假若没有这个传说,或是没有人相信这个传说,又或者是你没有朋友,那么,这个圣诞节又要像往年一样乏味,悄悄从我们身边溜走了,就像不加糖的咖啡,少了一份甜蜜,生活也因此失去了一分色彩。到了除夕夜那天下午,我只差一毛钱了,我的好朋友刘晓彤和我一样,也只差一个人了,这个时候学校的人也走得差不多了,如果自己天上的话,许的愿就会不灵,而且我和刘晓彤已经互相给过了,怎么办呢?正当我们在教学楼门口发愁的时候,刘晓彤的一个小学同学走到她面前,“你怎么了,刘晓彤?”她关切地问道,“我只差一毛钱就能买那个许愿的苹果了。”“噢,没关系,我这里正好只剩下一毛了,给你。”“谢谢。’那人转身走了,这时刘晓彤想起了我,我带着一副懊丧的神情正打算离开,彤叫住了我:“王盘娟,你别走,这一毛钱就当是她给你的吧!”“那怎么行,你自己也缺呀,还是算了吧。”“没关系,反正我没什么愿望,我爸爸在外地工作,平时我想要什么他都能带给我,有什么好许的,我只不过是随潮流罢了,还是给你吧。”“好吧,那就谢谢你了。”我开心的拿着那二十四份祝福去换苹果了。十二点的钟声敲响了,我许下愿望吃着苹果,不知此时此刻彤在忙些什么。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甜蜜就是因为有真爱、友情在。人生中只要有这样的益友,还有什么遗憾呢?它们好象包了一层巧克力脆皮的冰淇淋一样香浓无比。生活就是需要不断往里面加“糖”才会有滋有味,而这种“糖”,正是爱。现在请你猜猜看,我许的什么愿?希望彤能够心想事成,万事如意!--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