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征稿

发布时间: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征稿

相对各方条件都较差的本科师范院校。地理位置 集宁师范学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西临呼包鄂经济圈,东、南与京津晋冀经济带联接,北与蒙古国接壤,是风电之都和“神舟”家园,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发展历史 集宁师范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1931年,原绥远省在集宁创办绥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开启了乌兰察布近现代师范教育的先河。1958年,依托之前设置的集宁师范学校,国务院批准成立了集宁师范专科学校。2009年3月,教育部批准在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集宁师范学院。教学系部 集宁师范学院现设幼师学院、中文系、政史系、外语系、数学系、计算机系、物理系、化学系、体育系、音乐系、美术系、蒙文系、生物系、经管系、思政教学部等15个教学单位;开设33个本科专业,17个专科(高职)专业,分布在理学、文学、教育学、工学、艺术学、农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等9个学科门类;现有自治区级品牌专业11个,校级品牌专业9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5门,校级精品课程35门;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3个。师生情况 集宁师范学院现有教职工803人,专任教师557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教师225人,其中教授46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79人。教师中有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自治区教学名师2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优秀教师5人,曾宪梓教育基金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4人,内蒙古321人才工程专家4人,博士12人,硕士286人;12名专家教授被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校生10516人,近三年来,连续三届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研率均达10%左右,名列自治区本科院校前位。‍科研项目 ‍2009年以来,集宁师范学院教师承担科研项目共309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各3项,教育部社科司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137项,校级科研课题172项,横向课题5项(其中自治区创新平台项目1项、自治区科技厅创新科技引导项目1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师出版专著和教材1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500余篇,其中有200余篇发表在国际有影响的刊物或国内核心期刊上。1980年,学校创刊《集宁师范学院学报》,初名为《文科教学》,迄今累计出版132期,2010年始,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合作办学 学校与国内外多家单位(院校)在7个专业领域开展了合作办学,与波兰罗兹工业大学、东方领航教育集团合作办学已招收两届学生。建筑设备 集宁师范学院现有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617亩(合107800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9175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13093台件,价值万元。学校共有适用图书(含电子读物)万册,生均103册。固定资产亿元。附属学校 集宁师范学院设有附属实验中学、小学各1所。附属中学分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近200亩,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招收高中生,在校生2000多人,教职员工145人。2013年投入使用的附中新校区,占地面积140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附属小学正在筹建中。办学成果 建校50多年来,集宁师范学院立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秉承“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着力加强学生师德教育和从教能力培养,始终不渝为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服务,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一定的办学优势。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近5万名毕业生,乌兰察布市基础教育教师中集宁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占85%。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在其他领域建功立业。诚如刘云山同志为母校的题词:“春华秋实桃李满天下,教书育人英才遍草原”。周边环境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属呼包银经济区和京津唐经济带的结合部,区位优越。东距北京320公里,西接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130公里,南倚煤都大同100公里,北与蒙古国接壤,距中国北方最大的陆路口岸二连浩特300里,国境线104公里。乌兰察布交通发达、便利。京包、沪兰、集二、集通、丰准五条铁路贯穿全市。集张高速铁路即将开工建设。全市通车总里程近7000公里, 形成了以集宁为中心,以110、208国道和京呼高速、呼满大通道为主干的公路交通网络。市委、政府所在地集宁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城市,是自治区东进西出的“桥头堡”、北开南联的交汇点,是连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区的交通枢纽,也是中国通往蒙古、俄罗斯和东欧的重要国际通道。通讯地址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工农路59号 联系电话(兼传真) 4875606

一、集宁师范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 集宁师范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为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集宁师范学院简介 集宁师范学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乌兰察布市地处京津冀、环渤海、呼包银榆三大经济圈结合部,是亚欧经济带的枢纽城市,享有“中国薯都、风电之都、草原皮都、神舟家园、中国草原避暑之都”等美誉。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1931 年,原绥远省在集宁创办绥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开启了乌兰察布近现代师范教育的先河。1958 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乌兰察布盟师范专科学校。1976 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恢复乌盟师范学校。1977 年恢复高考后,开始招收大专班。1978 年,大专班单独办学。198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乌盟师范大专班的基础上建立乌兰察布师范专科学校。1995 年,更名为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乌兰察布盟师范学校和乌兰察布盟蒙古族师范学校并入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 年,教育部批准在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集宁师范学院。2013 年,学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7 年,学校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列为全区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校。 学校现有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 万册,电子图书 80 万册。设有附属实验中学、小学、幼儿园各 1 所。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11992 人,其中,本科生 8371 人,少数民族学生 2064 人。在职教职工 861 人,其中, 320 人具有高级职称,430 人具有硕博学位,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 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 6 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5 人。 学校设有 17 个二级学院,开设 37 个本科专业,现有自治区级品牌专业 11 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15 门,自治区级教学团队6 个。已建成自治区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培育项目 1 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 1 个、自治区级院士专家工作站 1 个、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核心成员单位 1 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 个、地级协同创新中心 1 个、校级科研院所 23 个、校级重点实验室2 个、校级人文社科基地 2 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 2 个,初步形成了区、地、校多层次科研创新体系。 2009 年以来,学校教师承担科研项目1005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9 项,省部级项目 443 项;发表学术论文 3087 篇;出版专著 450 部;获批专利 102 项;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政府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8 项;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 项、二等奖 3 项;获首届乌兰察布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6 项、三等奖 13 项。《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5 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首批 A 类学术期刊,2016 年荣获首届内蒙古高校学报出版质量优秀奖。 建校 60 年来,学校立足边疆民族地区,践行“求实创新、 为人师表”的校训,始终不渝为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民族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了 67000 多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各类人才,为国家、自治区特别是乌兰察布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乌兰察布基础教育、民族教育的摇篮和城市智慧的心脏。 刘云山同志为母校题词“春华秋实桃李满天下,教书育人英才遍草原”。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投稿

学报《集宁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0年,英文名为JOURNAL OF JINING NORMAL UNIVERSITY,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集宁师范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理论期刊。 2010年开始,集宁师范学院学报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 图书馆集宁师范学院图书馆创建于1958年,截至2014年3月,图书馆馆舍面积19419平方米,其中,新校区图书馆面积15600平方米,旧校区图书馆面积3819平方米;藏书万册;订购期刊杂志1398种,1623份;报纸50种,57份;人大复印资料95种,104份。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审稿期是3个月内。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季刊)创刊于1980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集宁师范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理论期刊。创刊时名为《文科教学》,1985年,增办了《理科教学》。

1998年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文件(《关于同意创办3种学报类期刊的批复》,新出期[1998]837号)的批复,学校将文科、理科学报合二为一,更名为《集宁师专学报》,由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办,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发行范围为公开,文种为汉文,开本为16K,季刊。

2011年8月,《集宁师专学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开始正式以《集宁师范学院学报》刊名出版。

银川师范学院学报征稿

田凤俊,现任宁夏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外语教学研究协作组委员兼宁夏回族自治区协作组组长,宁夏高等院校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等。现主要从事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英语语言测试、应用语言学、教育行动研究等方向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主讲英语专业英语修辞学、毕业论文写作、英汉语对比研究及语言测试等课程。曾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4部;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自治区社科基金、中国外语教育基金、中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以及学校等不同级别科研项目16项;2007年获学校教学名师。获自治区级、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二、三等奖7项;获自治区优秀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获自治区级先进工作者、自治区级优秀教师、自治区“9·10奖章”。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高明泉,宁夏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主讲《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大学语文》《唐宋诗词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阅读与写作》等课程。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和唐宋诗词研究。出版学术专著三部:《宋词管窥》、《〈五七言杏村草稿〉注解》《唐诗管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篇。发表随笔、散文、诗词计20余篇(首)。著作《宋词管窥》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宁夏高校优秀教材奖、宁夏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2006年被固原市委、市人民政府评为优秀科技工作者。2007年评为宁夏师范学院首届教学名师。2009年评为宁夏区级高校教学名师。       王建全,现任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主要教学与研究方向:逻辑学、人类与社会、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教育。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有4项成果入选建国60周年宁夏社科成果展;参编大学教材3部;主持自治区教育厅课题《贫困地区实施新课程问题与对策研究》、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普通逻辑直观性立体化教学体系研究》等研究项目各1项;主要参与教育部重大课题1项,自治区教育厅、宁夏师范学院各类课题研究8项。主要获奖有:自治区、宁夏师范学院各类学术文二、三等奖10次;宁夏师范学院优秀教学及成果一、二等奖各1次; 2001年获宁夏师范学院“三育人”“十佳教工”称号;2007年获宁夏“”教育奖章;2008年获宁夏师范学院教学名师;2009年获宁夏师范学院首届优秀教师。主讲的《普通逻辑》2010年被评为宁夏师范学院精品课程。        武淑莲,现任宁夏师范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多年来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西海固”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讲授过《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理论》、《美学》、《女性文学研究》等专业课程。曾在《宁夏师范学院学报》、《宁夏社会科学》、《陕西师大学报》、《宁夏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心灵探寻与乡土诗意》和《真水无香》两部。曾获固原市文学评论、宁夏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全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论著等奖项;主持完成区、校级科研项目多项;被评为宁夏师范学院2008、2009年教学名师、优秀教师; 2013年获宁夏教育厅社科管理先进个人奖。          朱进国,宁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九三学社社员,九三学社固原市委会副主委。长期担任《儿童文学》、《文学理论》、《美学与美育》、《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教学。先后在《名作欣赏》、《师范教育》等报刊发表教育科研论文四十余篇,约30多万字,其中一篇被《新华文摘》报刊辑要收入,二篇被人大资料全文复印。科研论文二次获教育部三等奖、优秀奖,一次获自治区教育厅一等奖。书法作品多次获全国及省市级奖。参编中师选修教材、词典、小学语文课外辅导材料十余部,其中两部为副主编。主持申请完成院级科研项目二项。2007年获校级教学名师,2011年获固原市优秀教师,2012年获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徐安辉,现任宁夏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宁夏作协会员。主讲《中国现当代文学》、《公关与礼仪》等课程,其中《中国现当代文学》为自治区精品课程、宁夏师范学院及自治区重点学科。主持校级科研项目2项。先后在《宁夏社会科学》、《宁夏师范学院学报》及《名作欣赏》、《当代文坛》、《文艺报》等发表论文及文学评论多篇。曾获宁夏第八次文学艺术奖文学理论与评论奖、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奖、年度教师优秀论文奖、优秀教学成果奖、教学优秀奖、固原市文学评论奖等奖项。2009年获学校教学名师。         张军,现任宁夏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先后担任《解析几何》、《数学分析》、《高等数学》、《数学史》等六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现主要担任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的《数学分析》教学工作及《数学分析》课程的考研辅导课的教学。2008年12月被宁夏师范学院评为教学名师。主持完成区、校级科研项目多项,先后在《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东北师大学报》、《宁夏师范学院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的《高等数学课程分层次数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2007年度宁夏师范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2007学年度被固原市委、固原市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教师。 2008年获学校教学名师。        刘立红,曾任宁夏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现任宁夏化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宁夏化学化工会常务副理事长。目前担任化学教育专业的《分析化学》及《分析化学实验》、应用化学专业的《检测化学》及《检测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本人主持的《分析化学》课程2008年被评为自治区的精品课程。2008年至2010年被确定为校级分析化学重点学科带头人。近些年来主持并完成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学校重点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曾授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自治区 “三八红旗手”、自治区“”奖章荣誉称号。2008年获学校教学名师。        马旭,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兼任宁夏数学学会理事,宁夏电子与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主要讲授数值分析、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理论、离散数学、文献检索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云计算技术、软件理论、计算数学。近年来,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主持或参与完成区自然基金、宁夏高校科研项目6项,校级科研项目6项。在国内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曾获宁夏回族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宁夏师范学院科研工作特等奖、宁夏师范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2011年获宁夏师范学院教学名师。           何志成,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先后担任《高等数学》、《解析几何》、《点集拓扑学》和《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发表《广义Viatli不可测集的构造》等近20篇论文。主持的《高等数学》被评为区校级精品课程。主持的“代数几何教学团队”被评为区级教学团队。2008年3月被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宣传部、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工作委员会评为“全区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多次被中共宁夏师范学院委员会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009年获宁夏师范学院教学名师。           吴茂江,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宁夏地质工程学院特聘客座教授。主讲《化学教学论》、《科学课程教学论》、《化学史》、《科学技术与社会》等课程,《化学教学论》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近年来,在《化学教育》、《化学教学》等20多家刊物上发表教学科研论文近百篇,出版《化学新课程教学论》、《科学课程教学导论》、《走进化学探究室》、《教育实习导论》、《化学课外科技活动》、《粮食类食品加工技术》、《瓜果蔬菜加工技术》、《化学晚会》、《微量元素保健康》等专著9部。主持区级科研课题2项,主持校级科研课题5项。曾获宁夏师范学院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著作《教育实习导论》曾获宁夏首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11年获学校教学名师。        王得盛,音乐舞蹈系系主任、教授。主讲《和声学》、《配器》、《歌曲写作》、《曲式分析》、《合唱指挥》、《器乐合奏》等专业课程。 曾在《宁夏大学学报》、《乐府新声》、《广播歌选》、《大家》、《音乐天地》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主持区级科研项目3项,校级项目2项。在2010年宁夏第十二届文化艺术节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歌曲《黄河边的花儿手》2011年荣获西北五省歌曲创作比赛二等奖。2010年获学校教学名师。            白思胜,政法学院教授,宁夏大学外聘地理学硕士生导师。主讲。。主编教材《自然科学概要十八讲》、《科学技术发展概要》(高等教育精品课规划教材)两部,撰写《楔块运动与中国地槽的海陆变迁》专著一部。曾获宁夏回族自治区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宁夏师范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累计发表论文40篇。2010年被评为宁夏师范学院教学名师。        张建国,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副教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师范院校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先后担任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摄像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先后发表《视觉教育技术中投影软件编制方法与技巧》、《Rex Edit在非线性编辑中的应用》等学术论文多篇。主编出版《现代教育技术》教材两部,参编教材一部。主持完成自治区教育厅教改项目一项,校级教改项目两项。获宁夏师范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四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二次。2009年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            伏振兴,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长期以来,担任《原子物理学》、《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光光谱学、量子光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等。在彩显高性能荧光粉的研发、离子能量转换和发光动力学等研究领域成绩突出。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5篇,其中SCI收录12篇,EI收录14篇,6篇文章发表在SCI二区期刊。取得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成果1项,合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持完成宁夏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宁夏高校科研项目、宁夏师范学院重点科研项目各1项。曾获固原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宁夏师范学院校级优秀教师、“创先争优”教学岗位标兵、“科研先进个人”等。2012年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          马生仓,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英语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宁夏高等院校外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宁夏翻译协会理事。主要从事中西文化对比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主要讲授《综合英语》、《口译与听力》、《中西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高级英语》等课程。主持完成宁夏高教项目一项、校级科研项目两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一项、校级“教改项目”一项、副主编教材一部,发表的论文十余篇。曾获2011年宁夏师范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获学校教学名师。        王正文,宁夏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宁夏师范学院“西北回族社会历史研究所”所长。长期担任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社会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学、社会学。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9篇,主持国家级和校级科研项目共2项,作为第二人参与自治区级科研项目1项,其中,《宁夏南部山区合作医疗盲点的实地考察——以泾源县泾河源镇为例》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西部基金项目立项。2012年获宁夏师范学院教学名师。主讲的《世界现代史》被评为宁夏师范学院精品课程。          张爱,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物理》、《电工及实验》、《电路及实验》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先后在国内的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4篇,核心期刊4篇,其中一篇荣获全国一等奖。主持或参与完成校级教学成果三项,并分别荣获二等教学成果奖,参与完成校级科研项目三项,参与主持完成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完成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一项。所任课程《电工学及实验》被宁夏师范学院评为本科精品课程。2008年被评为学校教学名师。            魏金和,现任学校发展规划处处长,教授。多年来担任《高等代数》、《近世代数》、《线性代数》《离散数学》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参与区级科研项目8项,校级科研项目5项。主持校级重点科研项目1项,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两次,参与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次;主持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一门,主持自治区级教改项目一项, 主持自治区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项目一项,主持自治区级特色专业一个,主编教材两部。2007年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2009年被评为宁夏师范学院优秀教师。         郑海洋,计算机中心主任,教授,一直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工作。主讲课程有《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郑》、《Visual Basic程序设计》、《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门课程。分别于2005年和2009年两次获区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9月被固原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科技人员”称号,2007年4月区被宣传部、科技厅、科协授予“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主编专著一部、教材叁部,近年来参与科研项目多项,发表论文十多篇,2011年10月获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稿源:宁夏师范学院官网 编稿:银川大学记者团

宁夏师范学院王牌专业有汉语言文学、人文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英语、应用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门史、基础数学。

宁夏师范学院坐落于宁夏南部六盘山下历史名城——固原市,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是宁夏唯一的师范类本科院校。

学校前身为1975年建立的六盘山大学,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时任固原地委副书记胡启立任六盘山大学筹备小组组长、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六盘山大学基础上建立固原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更名为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宁夏师范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2012年获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201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成为宁夏首所师范生公费教育试点学校。2016年成为宁夏首批整体应用转型试点高校、自治区“西部一流”学科建设单位,获批外国留学生招生资质。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自治区高水平本科教育试点学校、自治区“互联网+教育”重点建设单位、自治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学校,是“三北”地区高师院校协作会议成员单位、全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单位。

建校40多年来,学校深深扎根宁夏南部山区,以服务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几代宁师人恪尽职守,风雨兼程,诲人不倦,薪火相传,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坚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传统和“开放办学、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办学理念,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倡导“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的校风,“敬业爱生、博学力行”的教风和“勤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风,为宁夏及周边地区累计培养各类人才40000余名,被誉为“六盘山下人才基地,宁南山区教师摇篮”。

学校现有古雁、文苑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20752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59900平方米。实验楼面积平方米。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994万元。图书馆馆藏中外纸质图书万册,生均图书拥有量105册,纸质报刊1057种,电子图书万种,拥有国内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宁夏师范学院学报》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是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审稿快好发的大学学报是黑河学院学报、宁夏师范学院学报、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绥化学院学报、湖南行政学院学报、齐齐哈尔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学报,这些都是比较好发的,审核也比较快,3天左右都可以出结果。

大学学报的作用

培育高校科研精神。

现在学报基本上都是实行的外审制度,都是匿名审稿,只有一些文章质量高,有应用价值的稿件才能得到录用,水平低、内容空洞和关系稿将被排除在外,这就可以督促科研工作者严谨的工作作风,刻苦钻研,认真撰写科研论文,从而培育了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

论文在发表前,要经过编辑工作,在编辑过程中,编辑要和作者进行深入交流,在编辑的精心指导下,认真修改文章,这样作者就可以从不同角度看自己的成果,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这不仅锻炼了作者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他的科研素质。

学报对学科建设的作用。

学报是一个综合性的学术期刊,教师在科研方面获得的新发现,新认识,就有必要发表来和其他同仁交流自己的成果,学报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科学论坛,不同学科通过在学报这个论坛进行学术探讨,有利于一些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等新兴学科的形成。

学报可以为这些新兴学科设置专栏,优先发表其产生的重大科研成果,促进这些新兴学科的发展。

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现在由于扩招,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因此招聘了很多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在教课之余也要从事一些科研活动,但是他们刚开始从事科研,经验不足,因此写的论文稍有些欠缺,因而学报尤其是本校的学报是他们投稿的首要选择。

只要文章有创新点,学报编辑便不厌其烦地帮助作者反复修改,这样也锻炼了青年教师的写作能力,增加了他们继续搞科研的自信心,《复旦大学学报》就确立了不靠名人带刊物,要用刊物育新人的办刊思想,从而造就了很多名家。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投稿

你去w3c上边学习

《HTML5布局之路》

《CSS禅意花园》

HTML5学堂

W3C

mozilla

陈世清:《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哲学动态》99年1期。《哲学原理》99、5转载。陈世清:《知识运营与二次创业》《哲学动态》1999年2期。《科学技术哲学》1999年第四期转载。陈世清:《论共有制》《中国经济信息》99年6期陈世清:《知识运营系列丛书提纲》《中国经济信息》99年11期陈世清:《知识农业一路走好》《集团经济研究》99年第9期陈世清:《谈培育企业家阶层的土壤》《集团经济研究》99年11期陈世清:《论劳动力产权制度》、《集团经济研究》2000年3期,中国生产力学会评为三等奖陈世清:《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属于主观范畴》《求是学刊》87年1期。《哲学原理》87年3期转载陈世清:《科学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哲学原理》86年12期陈世清:《本质是比规律更深层次的范畴》《东岳论丛》87年3期陈世清:《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吗》《重庆社会科学》89年2期陈世清:《客观规律 科学规律 科学真理》《求是学刊》90年1期陈世清:《哲学的“实践”是整体范畴》《重庆社会科学》92年3期陈世清:《论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特区理论与实践》96年7期《理论与现代化》96年8期陈世清:《论股份制的本质》《经济体制改革》97年增刊,获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优秀论文一等奖陈世清:《论法人人格化》《经济体制改革》97年增刊,获优秀论文奖一等奖陈世清:《科学真理是客观真理吗》《青海社会科学》87年3期陈世清:《改革干部制度是改善党风的关键》《理论学习月刊》1988年3期陈世清:《传统逻辑是形式逻辑吗》《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89年2期陈世清:《论国有企业人事制度的主体性原则》《管理与效益》96年3期陈世清:《论迅速形成企业家阶层的机制与途径》《决策借鉴》96年4期陈世清:《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与统一》《中南民族学院学报》96年5期陈世清:《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相互关系的历史发展》、《青海社会科学》96年6期陈世清:《论劳动力主体》《发展研究》97年1期入选《中国“95”科研成果选》陈世清:《论国有企业经营活动的主体性原则》《管理与效益》97年4期陈世清:《知识机遇》《厦门特区党校学报》98年2期陈世清:《劳动力商品原则与精神文明建设》《华东理工大学学报(哲社版)》99年3期陈世清:《劳动力商品原则与思想道德建设》《理论与现代化》99年3期陈世清:《知识创新与把握机遇》《三都潮》99年5期陈世清:《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家的特征及形成机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2期陈世清:《创业经济学论纲》,《华东理工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2期陈世清:《权力“寻租”分析》、《宁德师专学报》2004年2期陈世清:《科学范式转换与实践模式转轨》《宁德师专学报》2004年4期陈世清:《从传统逻辑到对称逻辑》、《宁德师专学报》2006年2期陈世清:《对称哲学与对称经济学》《宁德师专学报》2008年2期陈世清:《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宁德师专学报》2009年2期陈世清:《对称辩证法是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宁德师专学报》2009年4期陈世清:《政治经济学批判》《宁德师专学报》(CN)2010年2期陈世清:《对称哲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宁德师专学报》2011年1期陈世清:《哲学的科学化与对称哲学》《宁德师专学报》2011年2期陈世清:《对称经济与对称管理》《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2期陈世清:《经济理性与经济学理性》《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期陈世清:《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沉浮录》《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3期陈世清:《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范儿》《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期陈世清:《新常态经济与新常态经济学》《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2期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哲学——从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看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 《反思与境界——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陈世清:《再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统一》《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汇编陈世清:《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属于主观的范畴》《86年全国中青年哲学工作者最新成果交流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学报()陈世清:《知识运营与厦门二次创业》《厦门日报》98年10月28日陈世清:《知识运营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名牌时报》98年12月16日陈世清:《知识经济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机遇》《名牌时报》99年1月13日陈世清:《怎样理解机遇的主体性》《名牌时报》99年1月20日陈世清:《比尔·盖茨后悔吗》《厂长经理日报》99年3月9日陈世清:《国企“所有者空位”应由政府充填》《山西发展导报》99年3月23日陈世清:《名牌战略 观念是前提》《海峡导报》2002年6月25日陈世清:《名牌战略 企业当自强》,《厦门日报》2002年7月10日陈世清:《名牌战略 政府有所为》《厦门日报》2002年7月3日陈世清:《品牌与名牌》,《海峡导报》2002年10月15日陈世清:《培养MEA 培植创业工程》《证券时报·创业周刊》2003年7月6日A3版陈世清:《对“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疑问》《书刊导报》143期陈世清:《意识、科学真理、科学真理的阶级性》《抚顺师专学报》1988.1陈世清:《论劳动力主体》《闽东学刊》陈世清:《知识创新与把握机遇》《三都港论丛》陈世清:《谈培育企业家阶层的土壤》《三都港论丛》陈世清:《权力寻租分析》《闽东论坛》99年4期陈世清:《培养MEA 培植创业工程》《东南咨询与培训》陈世清:《智慧经济与智慧经济学》《东南咨询与培训》陈世清:《到底什么导致了物价上涨?》《精品阅读》杂志2011年第18期

web前端参考文献 前端为设计网页,那么,关于web前端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1]匡成宝。HTML语言的网页制作方法与技巧探讨[J].电脑迷,2017,(03):190-191. [2]张欣欣。HTML及百度地图API在WebGIS中的应用实例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7,(07):63-65. [3]王秀萍,季金奎。Word转换成Html的方法探析[J].福建电脑,2017,(01):166+23. [4]马凌熙。关于ASP程序在html中的调用[J].电子制作,2016,(24):45. [5]罗正蓉,范灵。应用HTML和CSS制作网页[J].科技展望,2016,(26):10. [6]朱敏。JavaScript在HTML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视界,2016,(24):227-228. [7]SENGSopheaK.从HTML文档中基于模式的信息提取[D].北京交通大学,2016. [8]刘霜,潘立武。HTML发展应用中的探索与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1):72-73. [9]魏佳欣,叶飞跃。基于HTML特征与层次聚类的Web查询接口发现[J].计算机工程,2016,(02):56-61. [10]柳汨。基于HTML语言的网页制作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01):258. [11]齐慧平。HTML语言的网页制作技巧与方法分析[J].电脑迷,2016,(01):11+13. [12]苏磊,张玉,蔡斐。科技期刊全文阅读模式PDF和HTML的对比与分析[J].编辑学报,2015,(S1):17-19. [13]茹先古丽·吾守尔,艾合买提·阿布拉。基于HTML语言的网页制作方法[J].经贸实践,2015,(09):267. [14]刘曦恺。HTML网页发展的可用性探析[J].通讯世界,2015,(12):282. [15]王闯。HTML语言的网页制作技巧与方法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5,(11):38-39. [16]陈少林。基于HTML代码分析的Web应用自动化测试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5. [17]管英祥,任渊博,向为锋。基于HTMLCanvas的电磁态势绘制方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4):68-70. [18]刘全志,于治楼。基于CSS选择器的HTML信息抽取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03):100-102. [19]夏飞,丁胜,孟振南,汤叶舟,谢景文。基于云计算平台的HTML解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5,(01):42-44+48. [20]潘敏。基于PCA算法的.HTML网页篡改检测定位系统[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21-24. [21]姜福成。基于HTML5网页地图浏览器的开发与应用[J].计算机应用,2014,(S2):364-367. [22]杜戎平。用Java语言实现Excel表格数据到HTML表格数据的转换[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4,(23):62-64. [23]郑培纯。基于HTML5的多媒体播放网站[D].吉林大学,2014. [24]童莹。HTML编辑器在JAVAWEB下的应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4,(11):140-141. [25]黄雄。基于HTML5的视频传输技术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1):20-25. [26]胡晶。基于HTML5离线存储的产品演示系统的开发[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1):60-62+66. [27]矫静怡。基于HTML5的多平台采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4. [28]胡晶。基于HTML5的Web移动应用开发研究[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4,(10):80-81. [29]连政。基于HTML5技术的移动Web前端设计与开发[D].浙江工业大学,2014. [30]张坤,吕义正。HTML5客户端存储的安全性探析[J].黄山学院学报,2014,(05):13-15. [31]黎志雄,黄彦湘,陈学中。基于HTML5游戏开发的研究与实现[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4,(05):48-53. [32]李正,张欣宇,冯一帆。HTML5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J].信息通信技术,2014,(05):71-75. [33]胡晶,朱发财。HTML5的WEB通信机制问题研究[J].自动化应用,2014,(09):15-17. [34]吴永军,王燕午,杨乃。HTML5新特性研究及其对WebGIS的影响分析[J].测绘标准化,2014,(03):17-20. [35]张旭,杨斌。基于HTML5+QNX的车载嵌入式应用解决方案[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4,(09):32-34+52. [36]汪小锋,阮增辉,郑焜。基于HTML5的移动医学影像可视化系统的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4,(08):49-51. [37]蒋东玉,田英鑫。图像中表格转换成HTML表格的研究与实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4):172. [38]于万国。用HTML+CSS+JavaScript实现计算器的设计[J].衡水学院学报,2014,(04):27-30. [39]黄悦深。基于HTML5的移动WebApp开发[J].图书馆杂志,2014,(07):72-77. [40]冯永亮。HTML5本地数据存储技术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66-69. [41]钟迅科。基于HTML5的跨平台移动Web应用与混合型应用的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4,(19):32-36. [42]丘嵘,谭德。基于HTML5的混沌系统的数字化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14,(13):50-52. [43]陈泽鹏。基于HTML5技术的移动数字校园的研究与应用[D].湖南大学,2014. [44]林青,李健。PDF文档HTML化中文本重排问题研究[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4,(03):27-30. [45]赵勇军,符红霞。在嵌入式浏览器中基于HTML的滚动显示效果实现方法研究[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4,(03):100-102. [46]林青。支持多终端HTML资源生成的PDF转化系统研究与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2014. [47]胡晶。HTML5中Canvas与Flash的应用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2):151-155. [48]高旺,李树超,高峰,任祥花,李申。基于HTML5的中小型智能仓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技术,2014,(05):36-38. [49]李施霖,管卫利,杨燕。用HTML5技术实现在线图片编辑[J].大众科技,2014,(05):4-7+12. [50]徐鑫鑫。基于HTML5和SVG跨平台工控图形组态软件的研发[D].南京大学,2014. [51]刘沧生,管希东,李淑芝,兰红。基于HTML5的PPT智能模板设计[J].软件工程师,2014,(05):53-55+48. [52]赵宁。关于HTML5网页异化现象的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4. [53]黄雄。基于HTML5的视频音频传输技术的研究与设计[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54]刘国红。HTML5在移动互联网开发中的应用[J].科技广场,2014,(04):59-62. [55]王冉。运用HTML5技术解决移动阅读发展中的制约因素[J].情报探索,2014,(04):88-91. [56]左正,胡昱,段云岭,李庆斌,冯金铭,张丽媛。基于第5代HTML标准的拱坝工程三维可视化网络平台[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4,(04):590-596. [57]AlexeyDemin,代沅兴,李新,王宛山。基于HTML5与WebGL的机器人3D环境下的运动学仿真[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564-568. [58]高跃,韩鹏,王少青。基于HTML5的数学公式渲染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4,(04):15-18+55. [59]梁艳。基于HTML5的WebRTC技术浅析[J].信息通信技术,2014,(02):52-56. [60]张卫国。基于HTML5的2D动画的设计与实现[D].中山大学,2014. ;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

陈世清:《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哲学动态》99年1期。《哲学原理》99、5转载。陈世清:《知识运营与二次创业》《哲学动态》1999年2期。《科学技术哲学》1999年第四期转载。陈世清:《论共有制》《中国经济信息》99年6期陈世清:《知识运营系列丛书提纲》《中国经济信息》99年11期陈世清:《知识农业一路走好》《集团经济研究》99年第9期陈世清:《谈培育企业家阶层的土壤》《集团经济研究》99年11期陈世清:《论劳动力产权制度》、《集团经济研究》2000年3期,中国生产力学会评为三等奖陈世清:《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属于主观范畴》《求是学刊》87年1期。《哲学原理》87年3期转载陈世清:《科学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哲学原理》86年12期陈世清:《本质是比规律更深层次的范畴》《东岳论丛》87年3期陈世清:《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吗》《重庆社会科学》89年2期陈世清:《客观规律 科学规律 科学真理》《求是学刊》90年1期陈世清:《哲学的“实践”是整体范畴》《重庆社会科学》92年3期陈世清:《论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特区理论与实践》96年7期《理论与现代化》96年8期陈世清:《论股份制的本质》《经济体制改革》97年增刊,获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优秀论文一等奖陈世清:《论法人人格化》《经济体制改革》97年增刊,获优秀论文奖一等奖陈世清:《科学真理是客观真理吗》《青海社会科学》87年3期陈世清:《改革干部制度是改善党风的关键》《理论学习月刊》1988年3期陈世清:《传统逻辑是形式逻辑吗》《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89年2期陈世清:《论国有企业人事制度的主体性原则》《管理与效益》96年3期陈世清:《论迅速形成企业家阶层的机制与途径》《决策借鉴》96年4期陈世清:《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与统一》《中南民族学院学报》96年5期陈世清:《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相互关系的历史发展》、《青海社会科学》96年6期陈世清:《论劳动力主体》《发展研究》97年1期入选《中国“95”科研成果选》陈世清:《论国有企业经营活动的主体性原则》《管理与效益》97年4期陈世清:《知识机遇》《厦门特区党校学报》98年2期陈世清:《劳动力商品原则与精神文明建设》《华东理工大学学报(哲社版)》99年3期陈世清:《劳动力商品原则与思想道德建设》《理论与现代化》99年3期陈世清:《知识创新与把握机遇》《三都潮》99年5期陈世清:《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家的特征及形成机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2期陈世清:《创业经济学论纲》,《华东理工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2期陈世清:《权力“寻租”分析》、《宁德师专学报》2004年2期陈世清:《科学范式转换与实践模式转轨》《宁德师专学报》2004年4期陈世清:《从传统逻辑到对称逻辑》、《宁德师专学报》2006年2期陈世清:《对称哲学与对称经济学》《宁德师专学报》2008年2期陈世清:《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宁德师专学报》2009年2期陈世清:《对称辩证法是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宁德师专学报》2009年4期陈世清:《政治经济学批判》《宁德师专学报》(CN)2010年2期陈世清:《对称哲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宁德师专学报》2011年1期陈世清:《哲学的科学化与对称哲学》《宁德师专学报》2011年2期陈世清:《对称经济与对称管理》《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2期陈世清:《经济理性与经济学理性》《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期陈世清:《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沉浮录》《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3期陈世清:《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范儿》《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期陈世清:《新常态经济与新常态经济学》《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2期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哲学——从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看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 《反思与境界——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陈世清:《再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统一》《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汇编陈世清:《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属于主观的范畴》《86年全国中青年哲学工作者最新成果交流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学报()陈世清:《知识运营与厦门二次创业》《厦门日报》98年10月28日陈世清:《知识运营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名牌时报》98年12月16日陈世清:《知识经济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机遇》《名牌时报》99年1月13日陈世清:《怎样理解机遇的主体性》《名牌时报》99年1月20日陈世清:《比尔·盖茨后悔吗》《厂长经理日报》99年3月9日陈世清:《国企“所有者空位”应由政府充填》《山西发展导报》99年3月23日陈世清:《名牌战略 观念是前提》《海峡导报》2002年6月25日陈世清:《名牌战略 企业当自强》,《厦门日报》2002年7月10日陈世清:《名牌战略 政府有所为》《厦门日报》2002年7月3日陈世清:《品牌与名牌》,《海峡导报》2002年10月15日陈世清:《培养MEA 培植创业工程》《证券时报·创业周刊》2003年7月6日A3版陈世清:《对“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疑问》《书刊导报》143期陈世清:《意识、科学真理、科学真理的阶级性》《抚顺师专学报》1988.1陈世清:《论劳动力主体》《闽东学刊》陈世清:《知识创新与把握机遇》《三都港论丛》陈世清:《谈培育企业家阶层的土壤》《三都港论丛》陈世清:《权力寻租分析》《闽东论坛》99年4期陈世清:《培养MEA 培植创业工程》《东南咨询与培训》陈世清:《智慧经济与智慧经济学》《东南咨询与培训》陈世清:《到底什么导致了物价上涨?》《精品阅读》杂志2011年第18期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主办单位:宁德师范学院出版周期:季刊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办单位:宁德师范学院出版周期:季刊这种地方性的小本科高校的学报,根本不可能是任何核心期刊。就是最最普通的省级期刊。

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英语实践教学

英语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一批高素质且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英语专业人才,那么,英语实践教学如何力培养学生核心能呢?

摘要:英语常规教学中存在学生主体性不强、培养目标模糊、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欲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提高对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积极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英语核心职业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核心能力;英语实践教学

核心能力也被称为关键能力,是一个人赢得竞争优势和实现职业发展的关键素质,适用于多种职业和多样化的工作环境。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英语专业学生核心能力与素质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英语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英语教师强化自身职业核心能力教育观念,科学定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健全实习实训教学体系,借助更加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系统养成。

一、英语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缺失的原因

(一)英语专业核心能力教育观念淡薄

在我国现有的英语教育体系中,英语教育观念仍旧受到应试教育思维的较大限制,没有将英语教育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进行有机的结合,不利于学生核心素质与能力的培养〔1〕。此外,很多学校对英语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认知不够全面,在培养途径和教学方法方面都相对滞后,限制了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二)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很多学校在制定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主要是针对“研究型”英语人才的培养,而没有定位在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上。如有的学校以学生专业等级考试为导向,主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翻译能力,而对于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英语就业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等则相对忽视,容易导致学生的“高分低能”,致使其专业核心能力缺失。

(三)英语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于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是以应试为导向,很少会将英语教学与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相应的结合,使得英语教育脱离了其实用性的本质。同时,由于有的英语教师的人才培养视野相对狭窄,缺乏对英语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全面认识,所以在选择英语教学内容时,主要还是选择传统型的教学素材,容易造成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与热情的下降。

(四)英语教育的实习实训体系不健全

我国很多学校对英语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将精力放在了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上,英语教育的实习实训体系常常存在很多缺陷,如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相背离、实践教学的语言环境不够真实、英语语音实验室的设备条件相对落后、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落后等,致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过分看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自身英语专业核心能力的训练与提高。

(五)英语专业核心能力的评价方式不科学

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我国目前对于英语人才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考核,主要是通过书面考试的形式,考试成绩通常是唯一的参考依据。

很多学生表面上已经通过了英语等级考试,但是英语职业素质和核心能力却还可能处于低位,会限制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协调发展〔2〕。

同时,有的教师在对学生的英语核心能力进行评价时,没有将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忽略了对学生英语核心能力的系统培养。

二、面向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英语实践教学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核心能力教育观念

面向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英语实践教学策略,需要英语教师树立正确的核心能力教育观念。

首先,英语教师应形成对英语专业核心能力的正确认识,避免对核心能力在认知上的缺失和偏颇,提高对学生英语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其次,英语教师在制定教育方案时,需要正确处理好专业能力与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注重其职业发展能力、可迁移能力的培养。

再者,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时,要更加突出职业性与创新性特征,如将英语教育和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融入英语知识的'应用环节。

(二)制定复合型的英语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高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对英语职业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还需要良好的英语职业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其中核心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高校在制定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对于学生英语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有开放性的眼光,确保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将学生英语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然后结合学生在英语知识、交际技能、性格品质、职业道德等方面素质的培养目标,确立英语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复合性目标。

(三)丰富英语教学内容

英语教师要结合核心能力教育的相关理论,面向学生的就业需求和职业发展,对传统的英语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实现英语教育视野的有效拓展。

首先,要增加应用性的英语实践教学内容,尤其是在进入企业实习时,应该给学生配备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在真实环境下促进学生英语知识的运用。

其次,在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在英语口语实践教学中,要积极融入关于英语使用国家历史背景、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异域文化适应能力。

再者,英语实践教学能力的选择还需要面向学生的就业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以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理论为依据,增加英语专业核心能力教育的课程内容。

(四)健全英语教学的实习实训体系

英语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一批高素质且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英语专业人才,所以在实习实训体系建设上,要面向学生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发展需求,大力倡导校企合作,为学生英语核心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渠道和途径。

首先,通过校企合作,节约学校对于实习实训体系的建设成本,提高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共享效率,让学生在更加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开展英语技能的训练,全方位、深层次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素质。

其次,企业和学校可以签订相关人才定向培养协议,共同制定英语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方案,促使企业参与到英语实践课程教学规划以及实践教学管理工作中来,并及时将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成果反馈到学校,从而使英语实习与实训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再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同国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应用频率,而且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有助于学生英语职业适应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

(五)建立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英语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英语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与完善,就是要建立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英语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将核心能力评价有效纳入到传统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中,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竞争能力与英语职业发展能力〔3〕。

同时,在实践教学评价工作中,要将隐性评价与显性评价有机结合,如在评价学生英语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要密切关注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道德修养、企业文化等隐性因素,加强对专业核心能力的考核。

此外,在实践教学评价工作中,还需要做到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遵照公平性、灵活性的原则,对每个学生的核心能力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并最终反馈到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姚秋江.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5):19-20.

〔2〕赖建强,谢向东.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06-110.

〔3〕项国雄,何小忠,周其国.基于大学—中学合作的“三层五段七化”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67-70.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