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地理论文安徽

发布时间:

地理论文安徽

.。。。。。。。。。。只能告诉你 安徽处于地震带 小心点还容易发洪水 快逃命吧。我也是安徽的。我得立马离开这里了

关于公布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评选结果的通知各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各市中学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根据省教科所《关于举办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教学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教科研函〔2007〕3号)文件要求,省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各地推荐的地理教学论文进行了认真评审,共评出获奖论文一等奖 16篇,二等奖 36篇,三等奖71篇。现将评选结果予以公布(见附件),请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及论文作者。附件: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获奖名单 二○○七年十月十九日安徽省教育厅教科所 2007年10月19日印发打印:吴儒敏 校对:吴儒敏 共印30份附件:安徽省第五届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获奖名单一等奖篇 目 单 位 作者《浅谈地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能力的培养》 淮北市教研室 王忠东《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室 钱宏瑾《铜陵市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铜陵市教研室 章小明铜陵市第一中学 杨国兵《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安庆市教研室 何陆祎《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阜阳市教研室 陈鹏飞《地方环境教育课程构建的案例分析》 蚌埠市教科所 吴岱峰《透过一次地理评优课谈新课程课堂教学》 滁州市教研室 郭仕荣《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 颖上县教研室 何长剑《关于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校本化的几点探讨》 马鞍山市第六中学 林章和《使用新教材的几点体会》 淮南市第三中学 朱元坤《地理空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合肥工业大学附中 洪成旗《浅谈新课程下我对地理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黄山市枧忠中学 汪德利《探索课程标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贵池二中杨淑萍《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 宿州市第二中学 苗红青《地理探究学习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 怀远一中 孙尚楼《谈地理教学中学上情商的培养》 六安皋城中学 余 蕊二等奖《梳理经历 整合资源 回归生活——地理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周跃红《谈新课标下的“太阳高度”教学设计》 阜阳市第三中学 马 静《巧用身体语言,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艺术》 合肥市第五中学 沈龙海《谈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学思想和方法的贯彻》 亳州第一中学彭长玉《新课堂教学下教学策略的初探》 芜湖市城南实验中学周慧本《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施地理课堂教学》 淮南实验中学廖惠荣《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地理探究能力的培养》 亳州第五中学 王玉龙《地理主体性课堂教学的探究》 淮南市第二十中学 陈 中《用新课程理念引领学生快乐地学习地理知识》 固镇一中李方平《构建科学与人文和谐统一的地理教育》 巢湖市第八中 柳宗柱《如何调动学困生参与地理课堂教学活动》 蚌埠二十六中 宋长军 《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自主学习》 郎溪中学 胡燕平《浅谈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一些误区》 来安中学 董桂山刘 俊《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基本途径和培养策略》 和县二中 夏立军《高考地理复习的“虚”与“实” 》 合肥市第十七中学 黄永红《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微》 歙县中学钟彩琴《浅谈“问题研究”的作用与教学》 五河一中 刘继英《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地理分层教学策略初探》 枞阳县浮山中学陈相林《如何从地理图像中分析和提取有效信息》 黄山市黄山区一中崔仲文《加强地理基本概念教学的探讨》 亳州市谯城区大寺完全中学 汪明洁《浅谈Google Earth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滁州市实验中学 曹 明《“任务分解、自主交流”地理课堂模式的构建与实验》阜阳第十中学 马兴海《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适应高中地理新课程》 安徽省石台中学 姚 萍《新课标下浅谈地理与各学科的经纬结网》 东至县大渡口中学 江美丽《“读图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宿州市埇桥区梅庵中学刘玉才《多元智能评价与地理教学》 马鞍山市第一中学 程 刚《农村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 六安市双河中学 刘全稳《新课程地理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设计与落实》 铜陵市第九中学钱义国《以烈山区为例谈农村高中地理活动课的开展》 淮北七中 吴才华《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积极开发地理课程资源》 安徽广德中学 江春芳《选修7课标、教材研读及开课条件分析》 铜陵市第五中学 陈俊群《高中地理课题研究开设的一些设想》 宿松县程集中学 石雅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淮北市石台镇中学蔡金燕《新课程地理教学中的“敢问”与“会问”》 芜湖县第一中学 王邦忠《浅谈新理念指导下的中学地理教学》 宿州市第八中学张建国《浅谈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淮北市西园中学荣海侠三等奖《高中地理新教材案例教学初探》 来安中学 卢玉斌《地理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偏离现象 》 阜阳第三中学 吴 强《解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开放性特点》 和县第一中学 陈晓明《浅谈地理新课程教学反思》 蚌埠包集中学赵东宇《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创新学习》 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章 波《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合肥市五十一中 陈 丽《关于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几点看法》 阜阳一中 巫祖安《地理课堂互动型教学策略的构建》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卢大亮《地理教学中的误区及思考》 宿州埇桥区汴河办事处北十里中学 武 波《新课标下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青阳县木镇中学 方 静《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实践》 黄山市屯溪一中 潘胜庭《在地理教学中利用远程资源学生合作学习的探究》 歙县新安学凌文英《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祁门一中胡义松《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歙县中学吕文英《地理教学中学生想像力的培养》 歙县二中汪明锋《如何看待地理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作用》 凤台一中李 全《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 淮南望锋岗中学廖和喜《兴趣教学模式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淮南一中朱庆龙《合作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淮南市第五中学孙 峰《合适参照物选择与“地球运动”教学难点的突破》 亳州三中 刘永志《新课程改革下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利辛县第一中学谢 尧《高一地理新课改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 涡阳三中 王 娟《谈初中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淮北市西园中学孙 凯《充分运用图像进行地理教学》 五河县安淮中学聂 鑫《中学地理教学的美育的层次》 蚌埠十二中马 燕《立足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蚌埠第一中学李云静《让地理教学生活化》 蚌埠市第二十三中学王海燕《新理念下培养地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探索》铜陵市第十三中学戈广兵《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体会》 铜陵县第二中学程纳新《在新课程目标下整合地理课程资源》 铜陵市第十六中学孙大信《高中地理个性化教学初探》 铜陵县第二中学程胜来《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太湖县徐桥高中 李永清《将实验教学引进地理课堂》 宿松县程集中学周文招《生活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课程资源》 安庆三中张 军《档案袋评价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安徽省太湖中学黄郑尧《如何开展问题研究和活动》 桐城中学段焕荣《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桐城市天城中学汪 宏《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初探》 滁州市滁州中学 季风勇《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 滁州市滁州中学 孙 成《作图法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研究》 全椒中学 李 君《新课程实施的理解与体会——丰富地理课堂教学》滁州市第五中学 六振梅《浅谈新课标下地理教学手段的继承与创新》 肥东县梁园中学 周义兵《发挥地理学科优势 培养学生空间智能》 舒城县南港中学 沈龙明《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探讨》 芜湖市第二十六中 吴安宁《地理新教材中“案例”教学探讨》 五河二中刘丛兰《在地理社会实践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怀远县龙亢中学 朱 英《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芜湖市二十七中学俞 敏《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有效参与的教学策略》 芜湖八中邱玉启《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探索》 安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裘伟东《如何选编以社会热点为背景的地理案例》 蚌埠第四中学刘运良《中学生地理课堂兴趣培养》 六安市三十铺中学 李显静《中学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之我见》 马鞍山市第六中学 张 蕙《为地理教学注入新活力——初中地理活动初探》 马鞍山市星光学校 古 莉《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认识与实践》 萧县中学常书云《让新课改沐浴和谐之风》 灵璧县师范学校苏 洪《光照图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安徽省砀山中学陈国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发展学生个性浅议》 宿州市埇桥区支河中心校李永春《关注学生发展优化地理教学》 安徽省青阳中学张 俊《谈地理新教材“活动”的使用》 石台县崇实中学汪利军《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心得》 贵池区杏花村中学程丽萍《浅谈探究学习在地理新课标教学中的应用》 界首市光武中心学校 李 涛《借杜朗口“春风”促地理课鲜活》 阜阳四中 徐玉玲《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问题》 颖上县第四中学 田华利《巧妙点拨开启自主学习之门》 界首一中 王 键《评价共同体在学生地理学习评价中的应用》 淮南市第二十四中学 李 涛《构建师生互动合作共同成长的绿色课堂》南陵县何湾镇中心初中廖必根《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整合初探》 宁国市梅林初中 朱铁军《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策略浅析》 六安市徐集中学 张碧松《夯实基础突出主干提高能力应对高考》 东至二中侯 俊《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界首市田营镇中心学校 闫 斌《“问题教学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宁国市胡乐初级中学 张 文自己百度吧~

白色污染 一、什么是白色污染 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 二、白色污染的危害 白色污染存在两种危害: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 视觉污染指的是塑料袋、盒、杯、碗等散落在环境中,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环境的美感。 白色污染的潜在危害则是多方面的。 1、 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和塑料袋盛装食物严重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当温度达到65℃时,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中的有害物质将渗入到食物中,会对人的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 我们现在用来装食物的超薄塑料袋一般是聚氯乙烯塑料。早在四十年前,人们就发现聚氯乙烯塑料中残留有氯乙烯单体。当人们接触氯乙烯后,就会出现手腕、手指浮肿,皮肤硬化等症状,还可能出现脾肿大、肝损伤等症。在我国,我们用的超薄塑料袋几乎都来自废塑料的再利用,是由小企业或家庭作坊生产的。这些生产厂所用原料是废弃塑料桶、盆、一次性针筒等。生产时,首先用机械把原料粉碎成塑料粒子,再把塑料粒子放在一个水池里清洗(名曰消毒),取出来晒干,再用机械把它压成膜,制成各种塑料袋。每次吃饭时,就有不少人用塑料袋装饭菜,他们不知道这种行为不仅危害环境,也危害自己的身体。 2、 使土壤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我国目前使用的塑料制品的降解时间,通常至少需要200年。农田里的废农膜、塑料袋长期残留在田中,会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的减产。若牲畜吃了塑料膜,会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 3、 填埋作业仍是我国处理城市垃圾的一个主要方法。由于塑料膜密度小、体积大,它能很快填满场地,降低填埋场地处理垃圾的能力;而且,填埋后的场地由于地基松软,垃圾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很容易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危及周围环境。 4、 若把废塑料直接进行焚烧处理,将给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塑料焚烧时,不但产生大量黑烟,而且会产生二恶英——迄今为止毒性最大的一类物质。二恶英进入土壤中,至少需15个月才能逐渐分解,它会危害植物及农作物;二恶英对动物的肝脏及脑有严重的损害作用。焚烧垃圾排放出的二恶英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极敏感的问题。 另外,由于一次性塑料餐具难降解,现在许多城市都推广使用绿色餐具——纸制餐具,原理是纸制品的组成物纤维素能被微生物降解。但是,用纸制餐具代替发泡塑料餐具亦不明智。首先,纸制餐具同样也会带来视觉上的污染。它们的降解速度并不快,往往在几十天甚至几个月内也不会降解彻底。其次,制纸制餐具时,除用到草浆、稻浆外,还要加入1/3左右的木浆,若全面推广,势必造成大量木材的消耗,导致森林砍伐的加剧。而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第三,制纸浆历来是耗水大户、耗能大户及排污大户。造浆工艺需大量水,而我国属于水资源短缺的国家。若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中,会引起水污染;纸制餐具成型后需立即烘干,这就需要耗大量能。而我国能源结构是以燃煤为主,这样就会增加空气中SO2的含量,引起酸雨。 三、白色污染的防治 1、我们应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餐具和纸制餐具的使用。任何一次性餐具不仅不利于环保,也是对资源的最大的浪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应过度依赖塑料袋。在商店,完全可以用一两个塑料袋分类装好的商品,商品重量也完全在袋子的承受范围之内的,有些顾客却硬是要求多拿一两个袋子。大部分消费者把超市塑料袋带回家中当垃圾袋使用,丢弃后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我们应拒绝使用塑料袋买菜或盛装食物,买菜可用菜篮子或布袋避免使用上的一次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盛装食物可以使用自备的不锈钢或塑胶饭盒,既卫生,又环保,还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2、 回收废塑料并使之资源化是解决白色污染的根本途径。其实,塑料和其它材料比,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塑料可以很方便地反复回收使用。废塑料回收后,经过处理,既能重新成为制品,亦可制得汽油与柴油。 近年来,在德、日、美等国家,由于重视对包装材料的回收处理,已经实现了塑料的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消除了白色污染。而在我国,回收废塑料的工作已经起步。我们应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把废弃物分类,以便回收工作能顺利地进行。 3、 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是解决白色污染及其它各种形式污染的前提。例如,要回收废塑料,就要实行垃圾回收分装制度,把不同类的垃圾放在不同的垃圾桶内,这就需要我们有高度自觉的环保意识。 工业灾害 2006年我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基本完成 记者昨日从全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座谈会上获悉,2006年,四川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基本完成。2006年与2005年相比,二氧化碳减少万吨,下降,化学需氧量减少万吨,下降,氨氮减少万吨,下降1%。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中,生活污染已经超过了工业污染。 据介绍,2006年全省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较2005年有所好转,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由2005年的6个城市增加到10个,全省五大流域121个省控监测断面,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的断面干流达到70%以上,纳入“责任书”考核的5个断面均完成了考核目标。虽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下降,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全省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很大;生活污染削减任务加大。 2007年我省将加大污染整治力度,主要措施包括对200家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实施32条重点小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开展农村污染源整治工作等。 伐木危害 沙漠化。 缺少了氧气的供应,也少了天然的过滤器。 生态的环境被强占,生态循环规律被破坏了。 气温会有所变化,造成了气候的不稳定的变化。 砍伐后树木的废弃物会被燃烧,造成了环境的污染 自然灾害危害面广、破坏性大,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大威胁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概括起来,自然灾害的危害有10个方面。 对人身的危害 直接危害:自然灾害特别是重大或突发性的灾害,可以造成人员大批伤亡。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级大地震,死亡万人。 间接危害:①疾病是自然灾害的主要衍生灾害;②灾害对人的心理造成危害。 对城市的危害 对城市影响最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灾害来势愈猛,灾情发展愈迅速,城市损失则愈严重。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对城市影响最大的是地震、洪水、风暴潮等。另外,龙卷风、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塌陷、冰雪等对城市也构成严重的威胁。 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缓变自然灾害,如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污染、热岛效应、土地沙漠化等,也对城市显示出愈来愈大的危害。我国西北一些古化城市已经被沙漠吞没,现在一些城市也已“沙临城下”。

安徽地质期刊

-2005年度-1.周建波,刘建辉,郑常青.等.2005.苏鲁造山带浅变质岩的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地质学报,79(4):.周建波,刘建辉,郑常青,刘鹏举,孙加鹏.等.2005.大别-苏鲁造山带的东延及板块缝合线:郯庐-鸭绿江-延吉断裂的厘定.高校地质学报,11(1):.刘建辉,周建波,郑常青.等.2005.苏鲁超高压带内石桥浅变岩的地质成因及其研究意义.矿物岩石,25(2):.周建波,程日辉 刘建辉,2005. 郯庐断裂中段管帅拉分盆地的确定及其构造意义. 地质科学, (4):.周建波,郑常青,刘建辉,田东江,2005.大别造山带浅变质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矿物岩石, 25(4): Y-F, ZHOU J-B, WU Y-B, and XIE Z.,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 A Passive-Margin Accretionary Wedge Deformed during Continent Subduction.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Vol. 47, 2005, p. 851–871.-2004年度-7.周建波,程日辉,刘鹏举,刘建辉. 2004. 浅变质岩在示踪大别-苏鲁造山带大陆板块俯冲与折返过程中的意义,地球科学进展. 19(5): YB, Zheng YF, Zhou JB. granitoid in northwest Sulu and its bearing on the North China South China Blocks boundary in east RESEARCH LETTERS, 31 (7): L07616(1)-(4).9.唐俊,郑永飞,吴元宝,查向平,周建波. 山东半岛东部地区高级变质岩的锆石U-Pb年来和氧同位素研究,岩石学报, 20 (5): 1039-106210.唐俊,郑永飞,吴元宝,查向平,周建波. 山东半岛西部变质岩的锆石U-Pb年龄和氧同位素研究,岩石学报, 20 (5): Z, Zheng YF, Jahn BM, Ballevre M, Chen JF, Gautier P, Gao TS, Gong B, Zhou JB .2004. Sm-Nd and Rb-Sr dating of pyroxene-garnetite from North Dabie in east-central China: problem of isotope disequilibrium due to retrograde metamorphism. CHEMICAL GEOLOGY: 206 (1-2): 137-158 .- 2003年度- Jianbo, Zheng Yongfei & Wu Yuanbao, Zircon U-Pb ages for Wulian granites in northwest Sulu 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3:48(4):379-384。13.周建波,郑永飞,赵子福. 2003. 山东五莲中生代岩浆岩的锆石U-Pb年龄. 高校地质学报.9(2):185~.冯伟民, 郑永飞,周建波. 2003. 大别-苏鲁造山带大理岩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岩石学报, 19(3):468-478.-2002年度-15.周建波, 郑永飞, 杨晓勇,舒勇,魏春生, 谢智. 2002. 白云鄂博地区构造格局与古板块构造演化. 高校地质学报, 8(1): jianbo, Zheng yongfei and Xie zhiCorrlation between Low-grade and UHP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Dabie-Sulu Orogen: An accretionary model,《Proceedings for Intermational UHPM Workshop》,2002. Sept. 20~.周建波,郑永飞,吴元宝,2002. 苏鲁造山带北缘五莲杂岩的锆石U-Pb年龄及构造意义,科学通报,47 (22): 1745~1749.-2001年度-18.周建波, 郑永飞, 李龙, 谢智. 2001. 扬子大陆板块俯冲的构造加积楔. 地质学报, 75(3):.周建波, 郑永飞, 李龙, 谢智. 2001.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部的浅变质岩. 岩石学报, 17(1):.周建波, 郑永飞. 2001. 大别-苏鲁造山带浅变质岩与大陆板块俯冲的构造加积楔. 大陆的俯冲、拆离和减薄作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西安. .李龙, 郑永飞, 周建波. 2001. 中国大陆地壳铅同位素演化的动力学模型. 岩石学报,17(1): .舒勇, 郑永飞, 魏春生,周建波. 2001. 白云鄂博碳酸岩岩墙的碳氧同位素研究. 地球化学, 30(2):169- Y F., Fu B., Li Y L., Wei C S and Zhou J B. 2001. Oxyge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granulites from Dabieshan in eastern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geodynamics of Yangtze plate subduction. Phys. Chem. Earth(A), (9-10): :Li Y L., Zheng Y F., Fu B., Zhou J B and Wei C S. 2001. Oxyge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quartz-vein in ultrahigh-pressure eclogite from Dabieshan and implications for transpost of 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fluid. Phys. Chem. Earth(A),(9-10): 695-704.-2000年度-25.周建波. 2000.大洋板块俯冲的加积楔. 地学前缘, 7(2):.周建波, 郑永飞. 2000. 郯庐断裂研究的新进展.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30(1):.周建波, 郑永飞. 2000. 大陆板块俯冲加积杂岩的初步研究. 安徽地质, 10(3):.周建波, 郑永飞, 李龙. 2000. 大陆板块俯冲的增生楔. 第二届全国化学地球动力学高级研讨会, 合肥. 20-23.-1999年度-29.周建波, 胡克, 申宁华等.1999. 郯庐断裂中段石场-中楼拉分盆地的确定. 地质科学, 34(1): .周建波, 胡克, 洪景鹏. 1999. 稀土元素在剪切带体积亏损研究中的应用. 地质论评, 45(3): Jianbo, Takao Miyata and Wang Zeli . 1999. An Early cretaceous Pull-Apart basin in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Seismology & Geology. 21(2): Jianbo. 1999. Geological Composi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Jiaonan Orogenic belt, East China. Tectonic Evolution of East Asia, 92-93.-1998年度-33.周建波, 胡克. 1998. 沂沭断裂晋宁期的构造活动及性质. 地震地质, 20(3): .周建波, 胡克, 申宁华 等.1998.沂沭断裂中断莱阳群浊积地层的特征及意义.中国区域地质, 17(4):.周建波, 胡克, 申宁华. 1998. 稀土元素在剪切带中的含量变异及变异机制. 岩石矿物学杂志, 17(1):.周建波, 胡克, 孙家鹏.1998. 郯庐断裂带中段鲁中糜棱岩的形成时代. 中国区域地质, 17(2):.周建波, 胡克, 申宁华. 1998. 胶南造山带的构造岩研究. 矿物岩石, 18(1) :10-17.-1997年度-38.周建波, 胡克, 申宁华. 1997. 韧性剪切带的地球化学变异研究. 地质地球化学, (4):.周建波, 胡克. 1997. 胶南—胶东晋宁期花岗岩的地质特征及研究意义.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3(6):753-754.-1996年度-40.胡克, 姜琦刚, 孙景贵,周建波. 1996. 胶南-胶东地区的晋宁运动. 八五地质科技重要成果学术交流论文选集,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胡克, 姜琦刚,周建波. 1996. 华北地台南缘晋宁运动的初步研究. 中国区域地质, 56(1):31-36.-1995年度-42.周建波, 胡克. 1995. 沭河断裂带的构造与演化特征. 郯庐断裂中段地质, 吉林科技出版社. .周建波, 胡克, 孙家鹏. 1995. 沂沭-胶南地区的构造格局. 郯庐断裂中段地质, 吉林科技出版社. .周建波, 刘占声, 胡克. 1995. 鲁东-鲁西界限断裂的确定与管帅拉分盆地. 郯庐断裂中段地质, 吉林科技出版社. .周建波, 孙家鹏. 1995. 汞丹山凸起基底韧性变形带的地质特征及形成机制. 郯庐断裂中段地质. 吉林科技出版社..刘占声,周建波, 胡克. 1995. 沂沭断裂带与五荣断裂带交切关系讨论. 郯庐断裂中段地质, 吉林科技出版社. .孙家鹏,周建波. 1995. 五荣断裂的地质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25增(1):.刘冒修, 程立人, 赵达,周建波. 1995. 大盛群与王氏群划分及地层格架. 郯庐断裂中段地质, 吉林科技出版社. 86-98.

吴昭谦

(安徽省地质学会)

近代地质科学在我国的创建,约在19世纪中叶之后。近代以来在我国进行地理地质考察的外国科学家约在100人次以上。最早来安徽开展地质调查的要算一位英国园艺学家Robert Foutune,他于1848年11月曾到皖南休宁县松萝山茶区考察土壤、地质。在新中国成立前1848~1948年的100年中,来安徽省的中外地质学者,共留下近百份地质调查报告和120多篇地质文献。

一、安徽近现代地质工作历史

安徽近现代地质工作历史可以划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848~1926年,第二阶段1927~1937年,第二阶段自1938~1945年,第四阶段自1946~1948年。

1.第一阶段(1848~1926)

开始以外国(美、英、德、日)地质学家为主,继之为中国地质学家为主,对省内进行路线地质调查。对地层古生物作了初步划分,对铜陵、当涂、繁昌铁矿、淮南、淮北煤矿开始调查。

早期涉及安徽省境内地质调查的有美国地质学家庞培利(Raphael Pumpelly)、英国地质学家金斯密尔(),他们分别在1863年和1869年考察扬子江下游时,涉足省内。

留存在安徽省地质文献的外国地质学家,应为德国著名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在其名著《中国》中,记述了他在1869年2月至1871年7月三次对安徽沿江及南部地区进行地理地质考察的成果。李氏第一次于1869年2月份自九江乘船至南京,途经安徽沿江两岸,对沿途所经之地均作了考察记录。第二次于同年10月自景德镇至祁门,第三次于1871年7月沿东津河、青弋江至芜湖,途经宁国、泾县。同时调查了宣城水东、贵池馒头山等4处煤矿。李氏之调查记录约一半为地质,如岩层之岩性产状、构造等,并绘制有剖面图、目视草测图;另一半为地理、风土、人情、旅途见闻。当时描述地层仅为岩性(岩石名称),未划分地质时代。如铜陵大通层则泛指皖南所有的红色砂砾岩层。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他当时就曾推测过:“扬子江可能沿一条重要断裂线通过。”

日木人来我省进行地质调查的最早为野田氏(野田势次郎)。他在安徽省有两次路线调查:第一次1915年4月26日至5月6日由武汉至安庆。所编绘之湖北安徽省界地方地质图(1/100万)仅分变质岩、水成岩、火成岩。其所定安庆层由石灰岩、黏板岩、砂岩等组成,并记述了安庆洪镇为花岗岩。第二次横穿皖南,调查了贵池、东至等县。他将水成岩分为:祁门、历口、榉根岑(贵池祁门之间)、建德(葛公镇一带)四层。

当涂、繁昌、铜陵铁矿是安徽省最早开展地质调查的几个矿区。1912年,章鸿钊(我国地质学创始人之一)、梭尔格(德国矿师)即调查了马鞍山南山铁矿。1913年,虞和寅调查繁昌铁矿。1913~1915年,张景光、梭尔格、章鸿钊等先后来铜官山调查铁矿。1917年2月,国家矿业顾问英国人丁格兰()到铜官山调查铁矿。他根据章氏等前人调查的资料结合自己的考察,估算出铜官山铁矿储量为万t。同年,丁格兰又调查了当涂大凹山铁矿。两次调查结果均刊载于《扬子江下游铁矿志》等地质文献中。1918年,德人毕象贤于当涂一带调查发现姥姥山、黄梅山、龙家山等6处铁矿,估计铁矿储量不到200万t。

我国地质学家最早调查皖北地区始于1917年。刘季辰、赵汝钧被派往皖北调查地质矿产,首次划分了寒武纪地层。他们在调查宿县烈山、怀远县舜耕山、怀宁县集贤关煤田时,测制有1/15万矿区地质图。在所测制六安霍山间地质草图(1/20万)中,将岩层分冲积层、红砂岩、斑岩砂岩、结晶片岩四种。

刘、赵二君在《苏北皖北地质报告》中还对皖西大别山的变质岩进行了研究,指出“霍山南及黑石渡西”有结晶片岩系,自龙井冲而南,为“正片麻岩”。

1922年,李捷奉派到皖北淮河流域(北纬22°以北)调查地质与矿产。1923年后,赵国宾(陕西蓝田人,1898~1934),也来我省考察,著有《风阳、怀远地质概况》。皖北的地质调查结果,后来被编入南京开封幅地质图(李捷编1/100万,1929年出版。)1923年(民国十二年),安徽实业厅借用农矿部地质调查所技士叶良辅、调查员李捷,计划在全省开展地质调查,1926年增派田奇瓗参加。1923~1926年期间,他三人先后完成秋浦、贵池、祁门、黟县、太平、歙县、绩溪、休宁、婺源、石埭、宣城、泾县、南陵、铜陵、芜湖、繁昌、郎溪、广德、当涂、和县、巢县、无为、青阳、旌德、宁国、怀宁、东流、望江、宿松、太湖、潜山、桐城、庐江33个县(其中江南26县、江北7县)的地质调查。其著述《调查安徽全省地质日记》以简报形式刊于《安徽实业杂志》。调查内容分地质概况与矿产两部分。在地质部分中地层划分至纪,如泥盆纪层、石炭纪灰岩层。当时划分地层主要以岩性为依据,所采化石经古生物专家鉴定后时有变动。对于未能确定地质时代的地层有时即以地名命名,如祁山层包括黟县渔亭、休宁齐云山大面积(5400km2)之红色砂岩及砂质页岩。简报中矿产部分包括交通位置、地形、矿体形态、规模、围岩及开采利用情况。

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来我省进行地质调查的国内地质学家主要还有:丁文江、李四光、叶良辅、王竹泉。1916年初,丁文江曾在皖南浙西一带作过地质考察。1919年丁文江、叶良辅曾调查了芜湖以东长江下游地质,编写有专题报告。1922年,李四光在淮南研究了安徽北部寒武奥陶纪石灰岩之不整合接触关系。1923年,刘季辰等再赴烈山、施工钻探13孔,计算3500万t煤。1924年,王竹泉调查了怀远县西南部及宿松、太湖、安庆集贤关煤田地质。他在怀远县西南调查,估算含煤7层,全区煤藏量约6020万t。叶良辅1925年发表之《中国接触铁矿带闪长岩之研究》、1926年发表之《安徽南部铁矿之类别及成因》均曾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四届年会宣读,显示当时研究水平较高之成果。

2.第二阶段(1927~1937)

国内知名地质学家继续在沿江、皖南地区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及矿产勘查工作。这一时期地质科学水平明显提高,方法手段也有更新,出现了一些科研成果,重点是在皖南的冰川和造山运动。

可以说明安徽地质调查工作兴盛的是:在当时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19年度20篇报告中,竟有6篇是在安徽境内的调查成果。如孟宪民、张更对芜湖、繁昌、铜陵的调查,刘祖彝对贵池的调查,孟宪民对宣城水东的调查。李毓尧、李捷的《皖南地质志略》则总结了铜陵、青阳、石埭、太平、歙县、休宁、黟县等7县的地质成果。此外,1929年,朱森、李捷调查了和县、含山,王恒升调查了宣城水东煤田。

在基础地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批新的成果。如李毓尧、许杰对皖南地史及造山运动之研究。朱森于1931年对安徽南部古生代后期造山运动的研究表现为:在贵池曾发现二叠系龙潭组与孤峰层有明显的不整合。阮维周(1937)研究安徽南部海西运动。许杰(1930)发表长江下游各省笔石化石之初步研究。他在太平县内发现中国最高笔石层以Monograptus sinicus为主,其地层定名为太平页岩,属中志留世。徐克勤(1934)调查了巢县北部地质。李四光考察了九华山(1934)、黄山(1936)第四纪冰川遗迹,对论证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九华山一带之地质也由王恒升、孙健初(1937)作过调查。

这段时期基础地质方面的成就突出的表现在地层方面。如l935年李毓尧、许杰在皖南创立了“休宁砂岩”并确定了冰碛岩的存在。同年,丁毅在调查铜陵、休宁间地质时,又将震旦系作了三分(上、中、下)。随后,李毓尧、许杰又正式将冰碛岩命名为蓝田冰碛层,同时把原称的“页岩灰岩系”命名为“休宁系”,归属震旦寒武纪。蓝田冰碛层更名蓝田组,并一直沿用至今。

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也有很多成果。1931~1933年,中央地质调查所谢家荣、孙健初、陈恺、程裕淇、孟宪民、张更等先后来当涂、铜官山调查铁矿。1928年、1933年,翁文灏两次对宿县烈山煤矿进行地质调查,并进行钻探普查。1933年,计荣森调查广德大、小牛头山煤矿。1935年,计荣森汇编了皖浙间之地质矿产。同年,程裕淇调查了庐江明矾石矿。1936年,南延宗调查休宁县里广山锑矿。1927~1930年间,安徽省建设厅为加强矿业开发,曾修订官矿章程,制定采矿、探矿办法。1928年成立矿质探验处,购买M-3式Calyx钻机一台,在宣城水东煤田钻探。1929年成立矿业调查团,到宣城、泾县、宁国、芜湖、当涂、繁昌、铜陵、青阳等8县调查矿业,为皖省地方力量正式进行矿产勘查之始。

地质勘查的新技术、新领域也在这时期有所应用。1936年发表的丁毅的《电力探矿在当涂之初步试验》,为我国最早开始应用物理探矿之文献。张文佑于1937年调查研究发表了《安徽盱眙县女山火山口》,为省内开创了研究古火山之端倪。

3.第三阶段(1938~1945)

抗日战争时期,国内仅个别地质学者曾来本省调查过,省内沦陷区日本侵略者为掠夺矿产资源在沿江、皖北某些地区开展地质调查,使用钻探和物理探矿手段,留下了一些残缺不全的地质资料。但这期间发生了两件震惊中外的地质找矿事件。

安徽自1938年开始沦陷。省内所知的地质调查活动的有三次:1938年,黄汲清曾来宁国港口调查煤矿。1940年,边兆祥在宣城水东调查煤矿。1945年,喻德渊发表了《淮阳山脉之主要造山运动——淮阳运动》。

侵华战争后,日本人为了掠夺开采矿产,派来我省进行地质调查的主要单位有:满铁调查部、兴亚院、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主要地质人员有:神山昌毅、金锺远、小林冶夫、室木隆三郎、福岛时雄、筱田恭三等。他们遗留下的矿产调查报告资料约有80多份。主要调查了铜陵、当涂、繁昌、宿县、滁县、全椒、安庆、贵池、淮南、怀远等地的铁、铜、煤、金、银、铅等矿产。重点是铜官山铁铜矿、马鞍山、当涂、繁昌的铁矿、淮南煤矿。在这些矿区,除了进行较大比例尺的矿区地质填图方法外,还使用钻探手段,并根据钻探结果计算储量。另外,还在铜陵、当涂及滁县破山口铜矿区开展物理探矿(主要是电法)探测硫化铜铜矿床。现在留存下的日文地质资料一百零几篇,矿种包括铁、煤、铜、铅、锌、金、锰、磷、硫铁矿、重晶石等10 种。

1939年秋,日本人神山昌毅随侵略军到铜官山地表调查,一直将铜官山作为铁矿开采。后来在运送回国的矿石样品中发现含铜量高(),引起了注意,又掠夺开采铜矿。“铜官山复活”传闻于此事。

4.第四阶段(1946~1948)

此时期仅有几位地质学家来皖工作,突出的成果是淮南八公山煤田和凤台磷矿的新发现。地质力学在我省开始应用。

抗日胜利后,原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谢家荣根据1926年李捷等编制的中国百万分之一地质图南京开封幅,推测淮南八公山前坡平原之下可能有煤层。后来,谢家荣、燕树檀、柴登榜在八公山麓发现了石炭系太原群的石灰岩,进一步推测应有煤层。1946年,经钻探证实共发现24层煤,可采煤层厚达25m。经过“慧眼识宝”的淮南新煤田,传颂一时,开采至今,成为国内找矿史的佳话。

早在1939年夏,日本地质学家班德田员一等在《安徽省怀远县舜耕山煤田调查报告》中,即提出了“大淮南盆地”词语,并划定了大体区域。1942年9月,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岛仓已三郎在《淮南煤田洞山地区调查概要》中也认为“大淮南煤田之向斜构造,益趋明显。”但当时日本人把找煤的注意力过于集中在舜耕山至上窑间,而对洞山以西地区,以及更大的范围,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1946年下半年,谢家荣在八公山发现了新煤田后,次年7月,他很快地提交了煤矿勘查临时报告后,又专门写了一篇《如何发现新煤田》的文章。1947年,在台湾举行的中国地质学会第23届学术年会上,谢家荣理事长又作了《古地理研究为探矿指南针》的专题报告。在前一报告(后刊入《地质论评》第十二卷第五期)中,“大淮南盆地”一词已出现于文章的标题中。并划定其范围为:“指怀远凤台县境内,南为舜耕山、八公山,北为明龙山,东为上窑武店所包限之淮河平原也。”“大致言之,此盆地为西西北东东南之长方形,南北相距自10~20km,东西两方,山形湮没,构造上是否环抱之势,尚难断定,倘以凤台至九龙岗之距离,为此盆地之长度,则至少在50km以上”。

“大淮南盆地”作为一个煤田地质区域构造单元概念的明确树立,无疑是淮南煤田认识过程的飞跃,有着重大贡献。1952年后,煤田专业地质队伍建立后,煤田普查勘探主要沿着证实、扩大“大淮南盆地”的格架进行。几十年来,“大淮南盆地”的外延在不断扩大延伸,现已扩展到东起定远,西过阜阳的广大地域,新找出的十几个大型井田都在其内,可知它是何等大的聚煤盆地了。

1947~1948年,谢家荣、赵家骧、车树政等发现了凤台寒武系底部之磷矿层,并于1948年进行钻探。此外,尚有申庆荣、杨博泉、董南庭、刘之远对怀远大通、宣城、宁国、泾县煤田继续调查。1947年,韩金桂曾对怀远、凤阳间开展地质矿产调查。

此时期在基础地质方面的主要成果有:孙殿卿、徐煜坚于1948年发表两篇文章论述皖西长山一带淮阳弧之脊柱与东西向构造带之反接现象,开始了用李四光地质力学观点具体研究我省地质构造的先导。此外,喻德渊1948年发表了《大别山南麓的冰砾泥及其地形》(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丛刊8号),发现论证了大别山第四纪冰川遗迹。

二、安徽省近现代地质工作历史特点

纵观安徽省近现代100年地质工作的历史,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1)地质工作史的过程,反映出安徽省地质科学技术水平由初级到高级、由粗略到详细,不断深化和提高发展的过程。

中外地质学者在安徽省的地质调查,开始都是地理-地质调查,其内容常约有一半为地理(含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地貌)部分,后来才逐渐减去地理部分,成为真正的地质调查。开始多为大面积、跨省际的路线调查,比例尺都很小(1/100万~1/200万)。所填地质图只有岩性(岩石)的粗略划分,以后才有地层的划分、地质构造的标志,文字的描述记录也较为简单。后来的矿区地质调查,比例尺大,内容也较细,地层按纪(系)划分,岩石名称及地质构造形迹也分别划分。

在方法手段方面,开始都是肉眼、望远镜、放大镜、罗盘等观察、测量,作目视草图、剖面图;后来才用显微镜、化学分析、钻探机、物理探矿仪器。矿产勘查的方法手段也是由地表观察、拣块取样、实测或估计矿体形态计算储量,发展到后来根据钻探圈定矿体计算储量。

2)在地质工作中,矿产资源的调查与勘查占有很大比重,显示其实用性及与经济建设关系的密切性。

新中国成立前的地质工作,通称地质调查。它包括区域地质调查和矿区地质调查两大类。即使在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中,也有相当的内容是关于矿产的调查。至于矿区地质调查更是为了矿区的开发生产所需,直接与经济建设有关。只是由于当时技术方法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在地质报告(资料)中对矿产的分布、矿石质量、矿床成因等,都叙述得很少。对矿区的储藏量有的未能计算,有的虽计算,但数字都偏低。如铜官山铁矿,多次计算,都不超过500万t,日本人后来虽发现了铜矿,估算的铜矿石也不过508万t(按铜品位1%~2%算)。马鞍山地区铁矿、淮南煤矿的储量都算得很少,与新中国成立后探明的巨大储量数字不能相比。

现在留存的200多份(篇)地质报告、论文、专著中,有140多份(篇)都是矿产方面的调查研究成果,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全部地质文献资料的70%,可以说明当时地质工作的重点还是矿产。

在留存的100多篇地质文献中,目录名称中可见矿产的就有100多篇,中文与日文的各占一半。另外20多篇区域地质文献资料中也有矿产部分。当然,日本人的资源调查是为了掠夺和战争的需要,但有些资料又为我们利用。

3)在第二阶段的兴盛时期,划分了很多地层时代,并出现一批科研成果,在国内外产生过深远影响。

地层划分是地质调查中最基本而又重要的工作。20世纪30年代前后,国内知名地质学家来安徽省调查定名或重新划分的地层最多。

此时期李毓尧、许杰对皖南震旦系层序与冰碛层、皖南造山运动,许杰对奥陶系地层的划分与命名等,都是国内较重大的科研成果,并对后来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

此外,如孟宪民、谢家荣等对铜官山铁矿床的研究,(收辑于《扬子江下游铁矿志》等专辑中),以及李四光对黄山、九华山第四纪古冰川的研究,都显示了当时国内的最高水平,对后来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4)新中国成立前积累的地质资料文献,尽管为数很少,也为后来的地质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佐证了地质工作和地质科学继承性的重要作用。

地质工作和地质科学的特点之一是继承性,即重视继承前人的工作成果。新中国成立前,留存下的地质报告、论文、资料共200多份,有的还有些残缺。但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展地质勘查时仍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铜陵地区铜矿、马鞍山地区铁矿、皖北闸河煤田、淮南大煤田的巨大储量,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探明的。但这些矿区的地质工作历史悠久,资料不断积累,认识不断深化和飞跃,才能产生突变。谢家荣1946年发现淮南八公山新煤田,1947年提出了“大淮南盆地”的新概念,新中国成立后在他的新概念基础上不断扩大淮南煤田的范围和储量。皖北闸河煤田的发现全过程,也可上溯到1917年刘季辰、赵汝钧对烈山煤矿的调查(报告刊《地质汇报》第1号)和翁文灏1928年再次调查,并绘制1/100万地形地质图(报告刊《地质汇报》18号)。据原省地质局严坤元总工程师回忆,1955年布置325队普查找煤时,即主要根据翁氏的地质资料作出推测,后来则发现了闸河大煤田。省内这四个大成矿区,过去都只有“点”的资料,后来由“点”发展到“面”,从已知到未知,不断扩大矿区范围,并在外围发现新矿区(表1)。

表1 1948年前安徽地层命名简史表

续表

注:①省内外沿用至今的地层名称。

刘季辰、赵汝钧(1919)对宿州市烈山及淮南舜耕山进行过煤田地质调查,将含煤层划归石炭纪,并归属“北系”。

王竹泉(1924)和翁文灏、计荣森(1923)分别在上述地区寻找到植物化石,证实煤系时代属石炭二叠纪。

地质类核心期刊表 1. 地质论评 2. 地质学报 3. 地球科学 4. 地学前缘 5. 岩石学报 6. 沉积学报 7. 地球化学 8. 矿床地质 9. 地质科学 10. 第四纪研究 11. 地球学报 12. 矿物学报 13. 地质地球化学 14. 地质科技情报 15. 地质与勘探 16. 现代地质 17.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8. 地球科学进展 19. 中国区域地质(并入:中国地质) 20. 高校地质学报 21.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2. 地层学杂志 23. 古生物学报 24. 矿物岩石 25.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6. 岩石矿物学杂志 27.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8. 中国岩溶 《世界地质》季刊

安徽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总占地面积平方公里。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安徽徽州古城导游词五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安徽徽州古城导游词五篇(一)

徽州古城景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的核心,是徽州府治所在地,古城五峰拱秀,六水回澜,山光水色,楚楚动人。景区内古民居群布局典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坝、古牌坊交织着古朴的风采,犹如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博物馆。徽州古城景区辖六个景点:东方凯旋门——许国石坊,徽商花园——新安碑园·太白楼,江南第一街——斗山街,徽商之源—渔梁古埠,徽州大观园——徽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陶行知纪念馆。

太白楼位于太平古桥西侧,为黄山至千岛湖途中必经之地。该楼为双层楼阁,挑梁飞檐,为典型徽派建筑,楼内陈列有历代碑刻,古墨迹拓片,古今名人楹联佳名。相传,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寻访歙县隐士许宣平,结果在练江之畔失之交臂,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李白饮酒的地方建起了这座太白楼。游客登楼可以饱览城西山光水色、古桥塔影。

新安碑园紧邻太白楼,此景区将碑园与园林溶为一体,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多式花墙、漏窗、洞门相互通透,碑廊曲折起伏蜿蜒二百多米。高处立亭,洼处蓄池,竹影婆娑,为徽州私家花园的风格,其园筑于披云峰上,有峰有楼有水,虽然咫尺之地,却是博大胸怀,饶有山野情趣。

许国石坊耸立于县城闹市中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是朝廷为旌表李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而立。许国明代嘉靖乙丑(公元1565年)进士,为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重臣,博行皇上“加恩眷酬”。牌坊四面八柱,呈口字形,石柱、梁坊、栏板、斗拱、雀替均是重四、五吨的大块石料,且全部为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园石,雕饰镂刻精美细腻,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成双结队的彩凤珍禽,翱翔雕梁之间,一个个飞龙走兽,扬威于画壁之中,十二只倚柱石狮,神态各异,体现出徽派石雕独特的表现手法。

现存的南樵楼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其中的“排栅柱”,乃正宗宋代“营造法”,今已很难见到。东樵楼又名阳和门,原名钟楼,建于明弘治年间,为重檐式的双层楼阁。这两座樵楼咫尺相望。

安徽徽州古城导游词五篇(二)

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为浙江省最早雏形唐末两浙道的组成部分,也是江南省分割后安徽之“徽”的命名来源。

徽州古城(2)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今歙县,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明清时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今黄山市下属的徽州区长期来一直为歙县地治,于1988年1月划歙县7个乡镇成立。歙县徽城镇古为徽州府城。

徽州“一府六县”格局始于唐大历五年(770年)。

自从晋太康元年(280后年)新安郡辖黟、歙、海宁、黎阳、遂安、始新六县以后,历有变动。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黎阳县并入海宁县,新安郡辖歙、黟、海宁、遂安和始新五县。梁普通三年(522年),划吴郡寿昌县归新安郡。梁承圣二年(553年),分海宁、黟、歙三县各一部分置黎阳县,四县划出新安郡置新宁郡,治所海阳。陈天嘉三年(562年)新宁郡并入新宁郡,辖歙、黟、海宁(黎阳县并入),始新、遂安、寿昌六县。隋开皇九年(589年),罢新安郡,废黟、歙二县入海宁县,划归婺州管辖。开皇十一年复黟、歙二县,置歙州,州治黟。开皇十八年,改海宁县为休宁县。隋大业三年(607年),改歙州为新安郡,领休宁、黟、歙三县,郡治休宁县万安山。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州治歙县。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划休宁县西乡和乐平县怀金乡建婺源县,属歙州。永泰二年(766年),划歙、休宁二县地设归德县,划黟县赤山镇和饶州浮梁县一部分设祁门县,划歙县华阳镇设绩溪县,均属歙州。大历五年(770年),废归德县,地复归歙、休宁二县,州领黟、歙、祁门、休宁、婺源、绩溪六县。形成徽州一府六县格局。

徽州婚嫁: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说媒者一般为年长女性,称"媒婆"。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礼后当天回礼,婚事即定。定亲后,由男方选定结緍日期通知女方,称"请期"。请期后搬行嫁。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接着便是迎亲、拜堂、闹洞房。婚后第三天,新郞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谓之"回门"。此为"明媒正娶"。另有童婚、纳妾、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20世纪50年代后,父母包办婚姻逐渐被自由恋爱代替,婚事简办。80年代后,有采取旅游结緍和集体婚礼形式的。

徽州人杰地灵,不仅以神奇美妙的自然景观名播中外,更以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著称于世。东汉、西晋、唐末、北宋时,有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而徽州文化则是对中原文化的最杰出的包容整合。它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徽州所出的著名学者和杰出人物,如秋空繁星,不可胜数。国内外学者对徽州问题的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80年代后,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或“徽州学”)概念广为传播,国内及美、日、朝、新加坡等国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或机构。90年代后,徽州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徽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

徽州向号“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境内群峰参天,山丘屏列,岭谷交错,有深山、山谷,也有盆地、平原,波流清沏,溪水回环,到处清荣峻茂,水秀山灵,犹如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多少文人墨客对她产生了念慕之情,有的游客甚至“爱其山水清沏,遂久居。

安徽徽州古城导游词五篇(三)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我是小导游郑晗,我会给大家带来旅途的快乐,让您无怨无悔!准备好了吗?请随我来吧!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歙县是古徽州的州治所在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在历史上有“东南邹鲁”的美誉,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和艺术之乡。

现在,我们走在古城的西门,你们看到的是保存完整的瓮城。古城有内外城门

和护城墙,两旁原有徽式的小肆,现在我们还能看出它的古色古香。走完瓮城,出现在大家眼前的便是一座古樵楼,俗称二十四根柱。传说古时候,有位知府,为了镇制不吉利的山势,就在徽州府堂正前方建造了这幢皇式楼阁。为了区别于皇城城楼,特地少造了两根柱子,只竖立二十六根。谁知被人告状说是与皇帝分庭抗礼,结果以欺君之罪受酷刑而死。如今,这幢构造独特的古谯楼是歙县博物馆的馆址。

再往前走就是徽州府府堂,你们现在看到的也许是一些废墟。这是歙县为保护徽州文化生态而开发的一个重要工程,就是在原来府衙地址上进行修复,恢复徽州文化古貌。这里将会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又一个旅游亮点。

你们看!徽州府府堂的右方矗立着一座谯楼,叫阳和门,红石城墙,古朴典雅。走过阳和门,矗立在大家面前的就是气势磅礴的许国石坊,许国石坊建于明朝,南北长米,东西宽米,高米。如此规模宏大、呈八脚结构的牌坊举世无双。

坊主许国是三朝重臣。因平定云南边境叛乱有功,受到了“加恩眷酬”,回到老家歙县,建造了这座千古留名的大石坊。据说一般臣民只能建四脚牌楼,否则就是犯上。当时徽州四脚牌楼林立,许国如果只是造一座四脚牌坊,无法体现他的官

重威显。怎样才能与众不同呢?许国想了个“先斩后奏”的点子,许国建这座牌坊前后共拖了七、八个月才回朝复命。由于超假,许国久默无声,皇上迷惑,责备说:“建坊这么久,不要说是四脚,就是八脚也早就造好了”。许国听了,顿时口呼万岁,奏称“谢皇上恩准,臣建的正是八脚牌楼。”皇帝听了哭笑不得。

许国石坊左边是徽园,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是在歙县新建的仿古旅游城。再现了徽州明清时期的风貌,气势宏大,鳞次错落,脉传徽州文化之神韵,新创徽派建筑之精华。走进徽园,就如走进了婉约的江南,走进了古朴典雅的徽州古城。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继续往前走,不远处就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少年读书的崇一学堂了,后修建为陶行知纪念馆。新建部分与老馆衔接,仿徽派建筑,给人以情

的熏陶,美的享受,行的启迪,力的源泉。一进大门,宏伟典雅,风格独特的瞻仰厅展现在你的眼前。“万世师表”匾额,金光灿灿,系宋庆龄手迹。陶行知书写的对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终生恪守的人生真谛。正中照壁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金色大字,潇洒飘逸,刚劲有力,是一代领袖毛泽东同志对陶行知先生的誉称。纪念馆里面陈列着陶行知先生的著作和他生平事迹的图片、报刊以及世界著名人士的题字,陈设皆存故貌,令人肃然起敬。接下来,我们将要去的是古民居斗山街。斗山街位于歙县城内,因依靠斗山得

名,为文化历史名城一级保护区。斗山街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建于明清时期的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大院,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向你娓娓讲述着古老而又凄美的故事。

名城歙县不仅风景如画,人文深厚,而且明清建筑,新安医学,徽州雕刻等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今天的歙县古城一日游到此结束了!欢迎大家继续走进歙县,祝你们旅途快乐!

安徽徽州古城导游词五篇(四)

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为浙江省最早雏形之一浙江西道的组成部分,也是江南省拆分后安徽之“徽”的命名来源。

徽州地处黄山与天目山脉间,东临吴越故都杭州,与浙西的金衢严三州唇齿相依,风光秀美,山水人文系之,粉墙黛瓦的江南徽派建筑与之相得益彰,素有“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之美称。

徽州向号“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境内群峰参天,山丘屏列,岭谷交错,有深山、山谷,也有盆地、平原,波流清沏,溪水回环,到处清荣峻茂,水秀山灵,犹如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

徽州古城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县城徽城镇中心,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国家5A级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组成部分。内有许国石坊、许国相府、南谯楼、阳和门、徽州府衙、徽园以及斗山街等府城街巷,还有江南都江堰渔梁古坝,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渔梁街等,是展示和体现徽州文化的重要实物建筑,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的汉族文化特色。歙县徽州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

安徽徽州古城导游词五篇(五)

欢迎大家来到安徽,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吧!

我的家乡居住在偏北地区,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我家乡的名字还有来历呢,我的家乡也就是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因最初江南左布政使司地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七府,及滁、和、广(德)三州。

官方文书便简称为“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其后又成为“安徽布政使司”,最后从安庆、徽州各取两个首字,简称“安徽”。安徽地名由此出。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皖”为“美好”之意,“皖山皖水”意为“锦绣河山”,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

我的家乡还有好多美丽的风景线,比如我们的首都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它居住北京市延庆县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八达岭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八达岭景区以其宏伟的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着称于世。八达岭长城还有一个传说。

传说:“十口金镢露着袢,十口金锅露着沿,百样草药到处见。”这是流传在八达岭上的歌谣。怎么回事呢?有一段故事传说。秦始皇修长城时候,征集了全国各地的民工和能工巧匠。北方人还好说,特别是南方人来到北方,不服水土,再加上吃不饱,劳动又重,死的人就多了。

阎王小鬼把死在长城上的魂拘去,到城隍庙里注销户口。城隍爷打开户口簿,挨个一查,说;“这些人都不到死的岁数,不能注销。”小鬼回禀阎王,阎王来找城隍说理,说他们已经死了,填了长城馅,为什么不给注销户口?城隍说:“他们寿数未尽,根本就不该把魂拘来。”俩人各说各的理,谁也不服谁。没办法,就去找玉皇大帝打官司。玉皇大帝听了俩人争执的理由,官司一时不好断,就让他俩先回去,然后让太白金星下到凡界去做调查。

太白金星变化成一个老头,来到长城上一了解,确是死人太多,冬季一日上千,夏季一日上万。死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吃不饱,二是活太重。同时还了解到修长城是为了防御外族侵略。太白金星回天禀告了玉皇大帝,玉帝为了拯救民工,加速长城的工程速度,就派老君爷和药王爷下凡。老君爷造了十口金锅,十把金镢,这两样可是宝贝。

那十口金锅煮上饭,不管有多少人吃,也吃不完。民工们再也不饿着肚子干活了。那十把金镢更是厉害,不管多大的石头,用金镢一比划,一块四棱见线的大石条就出来了,民工们再也不用费力开凿石条了。药王爷为了治民工们的病,就在长城内外撒下了许多药籽,长出了许多草药,什么柴胡啦、知母啦、苍术啦,不下几十种,民工们有了病,一吃就好。

有了这几样宝贝,工程速度果然很快,不久,就把万里长城修好了。那十口金锅,十把金镢,老君爷没收回去,一直就在八达岭埋着,光听说露着沿,露着袢,就是谁也找不到。药材可是到处都有。回头再说阎王爷和城隍爷的官司。修长城的民工,阳寿未尽,本来就不该死,不应把魂拘去,玉皇大帝断的是城隍有理,阎王无理,阎王的官司打输了。

所以后来,人们给城隍修了庙,叫城隍庙,给玉帝修了庙,叫玉皇庙,也给老君修了老君庙,给药王修了药王庙,唯独没人给阎王修庙。不知旁处有没有,反正围绕着长城八达岭一带没有阎王庙。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到现在,至于那几件宝物至今还没有发现。这就是我的家乡,这就是我的家乡——美丽安徽!

《安徽地域文化》作业2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20分。) 1、到春秋战国时期,安徽的农业发展水平由一项水利灌溉工程得到见证,这就是芍陂 的开凿与修建。 2、东汉时期安徽出现了两个堪与大天文学家张衡比肩的人物桓谭 和 王蕃 。 3、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商业数学的发展,尤其是徽商对数学的重视,在历史上是少见的。徽商编了不少应用商业数学书籍,如《铜陵算法》、《算林拔萃》、《庸章算法》、《算法纂要》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程大为的《算法统宗》。 4、清代安徽的天文学研究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梅文鼎更被誉为“历算第一名家”。 5、朱载堉为明皇室子孙,他自幼爱好音律、数学,专心攻读,一生著书立说,主要著作有《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解惑》、《嘉量算经》等,这些著作涉及物理学、数学、天文学、以及音律、舞蹈等领域。 6、朱熹 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理气论 、心性论、 格物致知说 和知行并进说等各方面内容。 7、清末,废科举,行新学,安徽的文化教育仍位于全国前列。早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安庆就曾办有 尚文小学堂 ;安徽第一所高等学堂——安徽省求是学堂 ,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85),比清政府正式颁布学堂章程还早4年。 8、魏晋时期的嵇康曾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 ”的哲学人生观,并有“内和外见”的音乐见解,其中包涵了丰富而杰出的教育思想。嵇康还著有中国历史上一篇重要的音乐美学论文,即著名的《声无哀乐论 》。在这篇论著中,他首先提出“声无哀乐”的基本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被触动以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 9、朱熹继承发展了先秦的教育目的论,提出“明人伦 ”、“ 为圣贤 ”的教育目标。 10、中国文学史上的“三曹”指汉魏时期的曹操 、 曹丕 与 曹植 父子。他们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 11、曹丕 《典论·论文》是中国第一篇文学批评的专门论文,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先河的作用。 12、南齐著名诗人谢眺 于明帝建武年间出任宣城太守,其间创作了数十首诗篇,如《宣城郡内登望》、《高斋视事》、《祀敬亭山庙》、《游敬亭山》、《始之宣城郡》、《往敬亭路中》等等。这些作品既描摹出安徽宣城的风光与人情,又促进了当地文学的兴盛。因为他的诗歌而使得敬亭山名扬天下,诸多诗人慕名而来,纷纷唱和。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十二平均律:明代的朱载堉大胆而彻底地扬弃了千余年来的旧律制,创造了现今世界各国都在应用的十二平均律,这是我国声学史的一项杰出贡献。朱载堉实质上是在八度音之间分成12个音程相等的半音,顺序组成12个等程律,又叫十二平均律,如此,可以用任何一律作为主音组成各调的音阶,而且它们全音的音程都是一样的,这在乐律研究史上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十二平均律的发明比法国音乐理论家梅尔塞恩于1636年发表的十二平均律要早52年。 《物理小识》:明代方以智所著的《物理小识》,内容十分广泛,内分天、历、风雷雨阳、地、占候、人身、医药、饮食、衣服、金石、器用、草木、鸟兽、鬼神方术、异事等15类,共12卷,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中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有光学、电学、磁学、声学、力学诸多方面。它不仅总结了我国古代许多科学成就,批判地吸收了当时西欧传入的科学知识,而且对其中不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尤其是在光学方面的成就更是突出。 书院: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既是独立于官学制度之外,的学校制度,又是与教育密切结合的学术研究机构。它发轫于唐,至宋形成制度,南宋时大盛,迄明、清发达完备,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教育制度。书院制度对于传递我国古代文化,传播学术思想,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学术人才,丰富教育理论与经验。 五禽戏:五禽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据说是汉代名医华佗发明的。华佗提倡体育锻炼的方法防治疾病,吸取先秦以来导引术的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姿态,创“五禽之戏”,是我国医疗体育史上的创举。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什么是圩田?试述它在安徽的产生和发展的情况。 答:圩田,也叫围田,沿江、濒海或滨湖地区筑堤围垦成的农田。地势低洼,地面低于汛期水位,甚或低于常年水位。 圩田的出现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安徽农田水利建设的突出成就,而到了唐宋时期,安徽的圩田有了重大发展并迅速走向高峰期。唐宋两代特别是宋代,安徽兴建的圩田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形成了相当丰富的兴建圩田的理论,对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唐宋时期,随着南方人口的增加,劳动力的充实,加上先进农具的推广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大江南北已大量修筑圩田并日趋完善。如宣城,早在孙吴割据江东时就在其境内修建了最大的圩田金宝圩,至宋,宣城化成圩更是“水陆地八百八十余顷,岁租米三万四千余硕”,至宋乾道二年的统计,境内共有179圩,由此可见圩田兴盛之一斑。宋代安徽圩田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结构合理,修筑技术已相当完善。一般圩田均高筑圩埂,坚实牢固,堤上栽植桑柳,圩内大道相贯,河渠交错,车舟往来便利,同时兼顾排水和灌溉。尤其在宋代安徽境内,由于圩田多,往往圩圩相接,形成了辽阔的圩区,水系相通,连成一片。圩田的发展,带来了生产的大发展。由于圩田兼能防旱排涝,可以旱涝保收,加以引进早熟的占城稻种,使圩区稻米产量显著增加,“田地之入,倍于他郡,鱼、虾、竹、苇、柿、栗之货足以自给”,以至宋京十大粮仓皆受江淮所运。因此圩田的修筑被后人评为“实近古之上法,将来之永利”。 2、明清时期安徽有哪些突出的科技成就?答:一、数学、天文学方面的成就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商业数学的发展,尤其是徽商对数学的重视,在历史上是少见的。徽商编了不少应用商业数学书籍,如《铜陵算法》、《算林拔萃》、《庸章算法》、《算法纂要》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程大位的《算法统宗》。该书是以算盘为计算工具的数学书。程大位在书中将珠算的加、减、乘、除、开方运算的口诀系统化、完整化,使珠算成为一种完全成熟的计算方法。 清代安徽的天文学研究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梅文鼎更被誉为“历算第一名家”。梅文鼎一生活了89岁,著书88种之多,其中绝大多数是天文、历法和数学著作。梅文鼎历法著作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其一,对中国古代历法的考证、补订和研究;其二,对西洋新法的疏解,并融会中西;其三,回答别人的疑问和授课的讲稿;其四,天文仪器的考察和说明;其五,方志中的天文部分。其对天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仅解释《授时历》、《大统历》中未载的计算原理、校补一些计算用表,就给后人阅读原历本带来很大便利。如平立定三差法及弧矢割圆术等,就是由于梅文鼎等人的阐发才使后人得明其真谛的。梅文鼎还对当时已经传入中国的西方天文学知识,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撰述多部著作,并参照中西星表,绘制了较为完备的星图。新的星图的绘制是他会通中西天文学方面一项较大的工作,主要是将托勒密的星表、《崇祯历书》的星表、Bayes的星表以及《天文实用》、《天学会通》等记录进行系统整理,统一名称,并有所增补,对研究我国关于恒星的发展有很大帮助。他还创制了月道仪等天文仪器。 梅文鼎对清代数学的贡献也很大。梅文鼎数学著作据记载有26种,从种数来说不如其天文、历法著作多,但其卷数和篇幅却大有超过,其内容遍及遍及初等数学的各个门类——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和球面三角等。 二、医学方面的成就 明清两代是安徽古代医学史上的鼎盛时期,医学人才济济,医著宏富,医学理论和临床各科都有诸多发明,为丰富和发展祖国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新安医学在全国独树一帜,令人瞩目。就医学人才而言,出现了在全国颇有影响的医家,如汪机、孙一奎、汪昂、吴谦,等。就医学著作而言,初步统计明清两代安徽医著约六百多种,约占清以前安徽医籍总数,新安一隅约四百余种,亦居全省之首。其内容涉及医学理论、临床实践、方书、本草、医案、丛书等各个方面,从通论到分科,从提高到普及,几乎应有尽有。其中吴昆的《医方考》是现存第一部注释医方专著,江升的《医学类聚》则是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专著。而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和吴谦等著《医宗金鉴》还被有关学者列为我国十大古医著之列。另外,吴勉学汇刻的《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种、《痘疹大全八种》,顺琯辑刊的《薛氏医案二十四种》等,都是大型医学丛书。这些书籍对汇集和保存古代重要医学文献、促进祖国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医学理论上和实践中,新安医家们已形成系统的医药学知识,实践中重视调养脾胃、肝肾与气血,用药平正中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流派。对于中国独特的传染病学——“温病学”,新安医家如汪机、叶桂、郑康宸等人也曾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对于古代一种流传极广的传染病——天花,我国医家曾探索用种痘的方式来预防,而人痘接种法的发明,据典籍记载于16世纪中叶发明于宁国府太平县。 三、物理学方面的成就 明清两代,随着安徽科技的空前繁荣,物理学领域随之出现著名学者及重要成就,较突出的是朱载堉和他的十二平均律,方以智撰述《物理小识》,以及郑复光《镜镜詅痴》。 在物理学方面,朱载堉的最大贡献是他大胆而彻底地扬弃了千余年来的旧律制,创造了现今世界各国都在应用的十二平均律,这是我国声学史的一项杰出贡献。朱载堉在八度音之间分成12个音程相等的半音,顺序组成12个等程律,又叫十二平均律,如此,可以用任何一律作为主音组成各调的音阶,而且它们全音的音程都是一样的。这在乐律研究史上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相邻各律间的等程性,使新的乐律对任何曲调都能应用,转调自如,彻底解决了旋宫变调的问题,有利于曲调的创作和乐器的制造,有很高的的实用价值。 方以智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物理小识》中。这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中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有光学、电学、磁学、声学、力学诸多方面。 郑复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取得巨大成就的光学家,他最杰出的贡献则是光学成就。1935年,郑复光写成《镜镜詅痴》一书。《镜镜詅痴》在许多方面都有所发明:在研究透明柱体时,发现了全反射现象;在讨论发光体的光学性质时,使用了“光面”概念;提出和讨论了小孔成像的理论;至于光量参数的提出,更是当时光学研究的先进成果。《镜镜詅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光学专著,它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总结了当时已有的各种光学知识,形成了一个融合中西的独特的光学体系。3、书院制度在安徽发达的原因及表现如何?答:安徽在全国是书院产生最早,也是最发达的一个省区。宋时,书院兴起并形成制度,安徽书院数量随之大增。宋代安徽书院约有34所,在全国所占位次,仅低于江西、浙江和湖南三省,居第四位。安徽不少书院由硕师名儒主持讲学,如宋儒侱大昌主讲休宁西山学院,硕儒汪莘主讲休宁柳溪书院,曹泾等主讲合肥3西畴书院,文澄源主讲峨岱书院等。因此,书院教学质量很高,为书院赢得了社会声誉。 有元一代安徽书院与全国同步继续发展。元代安徽新建35所,保留、修复或重建前代书院9所,共计44所。绝大多数书院由名儒名师主持和主讲,如胡炳文主讲明经书院,郑玉、鲍元康主讲师山书院,曹泾主讲西畴、初山书院,汪一龙主讲晦庵书院,胡一桂主讲湖山书院,等等,其中很多人是南宋具有民族气节的名儒学者,入元不仕,退而讲学的,这是当时安徽书院发达的重要原因。元代安徽书院的分布仍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徽州及沿江地区,便也开始向皖中、北地区发展,如合肥、舒、宿等地开始陆续创建书院。 明清时期,在我国封建教育制度走向衰落、消亡和西学东渐、实学兴起的背景下,安徽书院却在宋元发展的基础上,继续蓬勃发展,并盛极一时。考究其原因,这与安徽素以“文化之地”、“仪礼之乡”著称,历来就有社会与私人办学的优良传统,且皖地学派盛行,朱学、王学、湛学及清代朴学与桐城文派等学者在皖地进行着积极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亟欲拯治时弊,传道授业,振兴文教,培育人才等,无不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有关材料统计,明代安徽书院至少在138所以上,大多兴建于明中叶以后。此时,书院的分布仍以皖南为主,但呈向皖中、皖东、皖西发展的态势。 清代安徽书院总数在203所,此时,政府官员开始掌管书院诸如择山长、选教育、收学生到课业、课考、廪养、俸禄,以及参加科考、取任等方面事务,官办书院成为清朝安徽书院的最重要特色,书院实际蜕变为官学的附庸,成为科举的预备场所。4、唐代安徽两大诗人群体各有哪些代表作家和作品?答:唐代是诗歌的时代,此时安徽诗坛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出现了池州诗人群和宣州诗人群。这两个诗人群体及其创作的诗歌非常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 安史之乱后,中原经济文化受到严重破坏,而江南一带则相对安定,文化也趋于繁荣。在皖南的池州地区涌现出众多诗人。代表人物有杜荀鹤、费冠卿、张乔、殷文圭等,主要活动时期为唐宪宗~唐哀宗年间(805~907)。杜荀鹤,池州石台人,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自成一家,后人称“杜荀鹤体”。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反映唐末军阀混战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悲惨遭遇,例如他的《山中寡妇》、《自江西归九华有感》、《题所居村舍》、《乱后逢村叟》、《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等,都相当具有现实主义的写实精神和社会意义。这位安徽著名的诗人,他长期生活在池州,置身于九华山怀抱,对家乡风物十分热爱,因此吟咏九华山的诗篇甚多,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这类诗歌有《山居寄同志》、《寄李隐居》、《醉书僧壁》、《溪岸秋思》、《秋日怀九华旧居》、《闲居书事》等多篇。费冠卿,池州人。隐居九华山期间,写了不少咏吟九华山诗篇。如《答萧建问九华山》将九华山秀美风光和佛教人文景象充分体现,也成为历史上吟赞九华山的佳篇之一。还有池州人张乔、池州青阳人殷文圭等。 宣州的诗人代表人物有刘太真、许棠、汪遵等。主要活动时期为唐玄宗~唐哀宗年间(712~907)。刘太真,宣州人,著有诗文集30卷,《全唐诗》仅存诗3首。其中就有一首是写他故乡宣州东峰亭的《宣州东峰亭各赋一物得古壁苔》。许棠,泾县人,《全唐诗》存其诗2卷,计150余首。汪遵,宣州泾县人,《全唐诗》存其诗1卷。四、考察论析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如何认识陈独秀与胡适在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张及其倾向? 答:1919年7月20日,胡适在《每周评论》第31号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明确表示对陈独秀等人“高谈社会主义”的不满态度,主张采用温和的改良方法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同年8月,李大钊在《每周评论》第35期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指出问题与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以此为标志,以胡适、周作人、傅斯年等为代表的大批学者继续坚持原先的思想文化改良道路,走向自由主义,被称为问题派;而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激进人士则转化为信奉共产主义的革命派,在当时被称为主义派。 1919年末,胡适发表了极具争议的《新思潮的意义》一文,提出了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作为新思潮和新文化运动的纲领,指出“整理国故”是以“再造文明”为根本目的的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和步骤。胡适认为新文化、新思潮的根本意义是一种新态度,即评判的态度。他认为这种评判主要是对制度风俗、圣贤遗训和社会公认的行为与信仰这三方面做以理性为标准的重新评估。通过“整理国故”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糟粕,去芜取菁,以之再造新的文明。 此期正是新文化运动取得摧枯拉朽的巨大胜利的时刻,胡适“整理国故”言论一出,立即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有认为是对新文化运动的背叛,意在将青年引入“故纸堆”,从而淡化政治,从当时情境来看,这种指责并非没有道理。另有认为是此举是对新文化运动矫枉过正的一种拨乱反正,它对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而言不啻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今天,在我们看来,问题派与主义派之争实质上是投身民众运动抑或继续坚持思想启蒙之争,应属思想意识领域的分歧。而后来陈独秀与胡适所走上的暴力革命之路和温和改良之路也只是两人世界观、价值观不同所导致的结果。两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都对20世纪初的落后中国的何去何从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和判断,都展现了那一时代优秀知识分子挽大厦于将倾的弘毅精神与爱国情怀。2、什么是“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在教育实践方面作出过哪些贡献?答:“生活教育”的理论直接来源于陶行知积极而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也是对其师杜威先生反传统教育思想中积极因素的吸收和改造。“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革命的先驱,他的一生都在以积极的行动和实践追求着其“教育救国”的理想,“爱国主义”和“平民教育”一以贯之地贯穿于他所有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理念中,曾被毛泽东称赞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美留学师承著名教育家杜威和孟禄门下,学成归国后,立志“教育救国”,辞去大学教职,转而投身于普及平民教育运动中,发起组织多个民间教育组织,如中华教育促进会、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山海工学团、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等,并创办乡村师范试验学校。

我爱我的家乡--安徽 家乡是一首甜美的歌,总是让人感受到温馨。

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而又神圣的地方,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充满了古老的魅力。安徽,一个美丽的小城,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坐落在中国的南部。

它就是我的家乡。 家乡的黄山, 是我国著名的山岳风景区之一。

黄山的精华归结于:奇峰,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这里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棵棵奇松破石而出,这里的奇峰怪石比比皆是,横空飘落,匪夷所思。云来时,波涛滚滚,弥漫无际,群峰忽隐忽现。

云去时,稍纵即逝,瞬息万变。至于温泉,虽然没有传说中的那样神奇,但也能为广大游客送来温暖,使人心旷神怡,这里的水清纯,可饮可浴。

安徽是异常奇特的,也是鬼斧神工的那种美丽,宁静,神秘,自然和天籁,的确是这个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在这片土地上有神奇秀美的黄山,有重峦叠翠的齐云山,有烟雨迷朦的新安江水,还有翡翠一般的太平湖。

山中一夜雨,遍地是飞泉曾。有人这么评价说“很多山都是在外面看起来美,进山之后觉得不过如此,而黄山却不是这样的。

黄山是山外看着美,进山之后,会觉得更美。黄山的美,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它可以一日瞬息万变,并且随着春夏秋冬的交替、晴雨天气的变化、阳光月色的渲染,变幻无穷。

纵使你一千次来黄山,你也会有一千次新的感受和发现。初春,黄山云里花开,香漫幽谷;盛夏,黄山层峦叠翠,飞瀑鸣泉;金秋,黄山枫林似火,山花烂漫;严冬,黄山银装素裹,玉砌冰峰。

唐朝诗人李白在游览这片壮丽山川之后写下了: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笝金芙蓉的诗章。把黄山描绘得象金色莲花般的美妙。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走遍中国,在游览了黄山之后,他也深深的感叹到:薄海内,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而后天下无山,观止矣。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对于很多人来说,未到黄山,黄山是一个奇迹,到过黄山,发现黄山是许多奇迹;未到黄山,黄山是一个谜,到了黄山,觉得黄山是个永远的谜。黄山是徽州群山的一个极致。

徽州的每一座山都有独特的风景,独特的美丽,比如奇崛的齐云山,神秘的清凉峰,寂寞的牯牛降,峻峭的小九华,甚至一些微不足道的山峦,也都有着不同反响的秀美之处。 安徽的水是有灵性的,水的灵动与山的敦实构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安徽的河流负载了很多历史、文化和经济意义。在这片土地上有静谧美丽的太平湖,更有承载了徽州人文内容的新安江。

唐代大诗人李白对新安江一见钟情:清溪青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而歙县籍诗人汪洪度的一首诗记载了送别亲人的一番感触:渔火半明媚灭,海月上山背,家乡送别人,已隔青峰外。

新安江在人们的颂咏中默默的流淌着,在她的两边有着无数村庄,也有着无数小码头。正是由于新安江串起了整个徽州,给徽州带来了繁荣、希望,和不断更新的内容。

徽州人从河边的小码头走出去,那往往是黎明或者傍晚,天穹之上一弯冷月,水面上雾霭朦胧,小舟缓缓撑离岸边,游子含泪惜别,走向山外的世界 安徽四季分明,气候适中,非常适合万物生长,竹、木、茶、麻、漆、果、桑各种农林作物一应俱全,古徽州正是因为有着这些与山水相依的丰厚绿色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山区经济,才培育起淳朴厚重的山区地域文化。 有人说:如果你要了解一个人就必须到他成长的地方看看那里的山水。

我们也只有了解安徽的山水,才会明白安徽的历史,明白安徽的文化。安徽所有的一切可以说都是这片绮丽的山水所赋予的。

徽州人爱山爱水,视绿水青山为生命。他们说新安江是自己的母亲河,太平湖是黄山的情侣湖。

进村的水流称为龙脉,格外珍惜。休宁县的陈霞村,是一座绿水环绕的古堡,青山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俨然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安徽人既有北方的粗犷,也有江南的精细,同时又有着江准之间的精明和灵活。不仅人如此,城市的风格也如此。

如果阜阳、亳州留给人的印象是大气鸿蒙的话,那么,芜湖和安庆则是明显的江南城市,清新温婉,诗韵流长;至于南边的徽州小城屯溪、歙县、绩溪等,就更显得精致文雅。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庄园 …。

面对这些自然的文化杰作,我们热血沸腾,我们心胸澎湃,我们对家乡的热爱更加深沉,博大。

这里的种种,都在传达着安徽人的理想和愿望,表达着人们对文化以及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今天,我们以美丽的家乡为荣,明天我们将让家乡以我们为傲!望采纳,谢谢。

我生长在一个美丽可爱的地方,那就是安徽。

这里有美丽的风景。着名的黄山名扬中外,那儿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境内崇山峻岭、连绵起伏,辽阔平原沃土无边。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溪流河川密如蛛网。

我国第一条大河——长江东西横穿。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激起了历历代代的名人志士,欣赏她,赞美她。

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淮南,淮北两大煤矿,马鞍山的铁矿,铜陵的铜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里又是鱼米之乡,天府之国。南部盛产鱼虾、大米和茶叶;北部盛产小麦、五谷和棉花,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这里京泸,京九两大铁路南北贯通。是祖国的大动脉,是祖国的重要交通枢纽。

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在祖国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里又是革命的摇篮,新中国诞生前夕,大别山是革命的根据地。有名的淮海战役也发生在这里。

在中国的革命史上向世上展现了光辉的一页。 这美丽的家乡,这可爱的家乡。

孕育了我,哺育了我。我为我有这样的家乡而骄傲,我为我有这样的家乡而自豪! 安徽,我美丽的家乡,我可爱的家乡,我爱您,我赞美您。

我的家乡在安徽省固镇县,地处平原地区,物产丰富,风景秀美,是个可爱的地方。

小荷作文网 春天,树木抽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万物从沉睡中苏醒,柳树轻轻地摆动着它那翠绿的枝条。果园里,桃树开着粉红色的花,梨树也不示弱,也纷纷绽开了雪白的花朵。

田野里,油菜花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蜜蜂在花丛中跳起了集体舞,勤劳的农民在田地里忙着春耕,拖拉机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穿梭。

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夏天,树木长的葱葱笼笼,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树林封的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

菜园里,满是各种各样的蔬菜,红红的西红柿、紫色的茄子、嫩绿的黄瓜。

都像比赛似的,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果实。

果园里,白里透红的桃子,红艳艳的李子。

挂满了枝头,把树枝压得弯了腰。

秋天瓜果飘香,红彤彤的苹果熟了、黄灿灿的鸭梨熟了、一串串金黄的葡萄也熟了。

田野里,高粱涨红了脸,玉米长出了长长的胡子,鼓胀胀的花生歪着小嘴,实在招人喜爱。

冬天,雪花飞舞,白茫茫的一片,我们快活地扔雪球、打雪仗、堆雪人。

积雪给小麦盖上暖和的被子,预示着来年有个好收成,真验证了一句谚语“瑞雪兆丰年”。

我喜欢我的家乡,我欢迎你们来做客。

有一个美丽而又充满神圣的地方,它非常纯洁,善良,它用心哺育着几千万人民。他就是我的家乡——美丽的安徽。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吧!

我的家乡居住在偏北地区,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我家乡的名字还有来历呢,我的家乡也就是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因最初江南左布政使司地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七府,及滁、和、广(德)三州,官方文书便简称为“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其后又成为“安徽布政使司”,最后从安庆、徽州各取两个首字,简称“安徽”。安徽地名由此出。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皖”为“美好”之意,“皖山皖水”意为“锦绣河山”,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

我的家乡还有好多美丽的风景线,比如我们的首都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它居住北京市延庆县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八达岭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八达岭景区以其宏伟的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着称于世。八达岭长城还有一个传说。

传说:“十口金镢露着袢,十口金锅露着沿,百样草药到处见。”这是流传在八达岭上的歌谣。怎么回事呢?有一段故事传说。秦始皇修长城时候,征集了全国各地的民工和能工巧匠。北方人还好说,特别是南方人来到北方,不服水土,再加上吃不饱,劳动又重,死的人就多了。阎王小鬼把死在长城上的魂拘去,到城隍庙里注销户口。城隍爷打开户口簿,挨个一查,说;“这些人都不到死的岁数,不能注销。”小鬼回禀阎王,阎王来找城隍说理,说他们已经死了,填了长城馅,为什么不给注销户口?城隍说:“他们寿数未尽,根本就不该把魂拘来。”俩人各说各的理,谁也不服谁。没办法,就去找玉皇大帝打官司。玉皇大帝听了俩人争执的理由,官司一时不好断,就让他俩先回去,然后让太白金星下到凡界去做调查。太白金星变化成一个老头,来到长城上一了解,确是死人太多,冬季一日上千,夏季一日上万。死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吃不饱,二是活太重。同时还了解到修长城是为了防御外族侵略

我爱我的家乡--安徽 家乡是一首甜美的歌,总是让人感受到温馨.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而又神圣的地方,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充满了古老的魅力.安徽,一个美丽的小城,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坐落在中国的南部.它就是我的家乡.家乡的黄山,是我国著名的山岳风景区之一.黄山的精华归结于:奇峰,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这里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棵棵奇松破石而出,这里的奇峰怪石比比皆是,横空飘落,匪夷所思.云来时,波涛滚滚,弥漫无际,群峰忽隐忽现.云去时,稍纵即逝,瞬息万变.至于温泉,虽然没有传说中的那样神奇,但也能为广大游客送来温暖,使人心旷神怡,这里的水清纯,可饮可浴.安徽是异常奇特的,也是鬼斧神工的那种美丽,宁静,神秘,自然和天籁,的确是这个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在这片土地上有神奇秀美的黄山,有重峦叠翠的齐云山,有烟雨迷朦的新安江水,还有翡翠一般的太平湖.山中一夜雨,遍地是飞泉曾.有人这么评价说“很多山都是在外面看起来美,进山之后觉得不过如此,而黄山却不是这样的.黄山是山外看着美,进山之后,会觉得更美.黄山的美,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它可以一日瞬息万变,并且随着春夏秋冬的交替、晴雨天气的变化、阳光月色的渲染,变幻无穷.纵使你一千次来黄山,你也会有一千次新的感受和发现.初春,黄山云里花开,香漫幽谷;盛夏,黄山层峦叠翠,飞瀑鸣泉;金秋,黄山枫林似火,山花烂漫;严冬,黄山银装素裹,玉砌冰峰. 唐朝诗人李白在游览这片壮丽山川之后写下了: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笝金芙蓉的诗章.把黄山描绘得象金色莲花般的美妙.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走遍中国,在游览了黄山之后,他也深深的感叹到:薄海内,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而后天下无山,观止矣.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对于很多人来说,未到黄山,黄山是一个奇迹,到过黄山,发现黄山是许多奇迹;未到黄山,黄山是一个谜,到了黄山,觉得黄山是个永远的谜.黄山是徽州群山的一个极致.徽州的每一座山都有独特的风景,独特的美丽,比如奇崛的齐云山,神秘的清凉峰,寂寞的牯牛降,峻峭的小九华,甚至一些微不足道的山峦,也都有着不同反响的秀美之处. 安徽的水是有灵性的,水的灵动与山的敦实构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安徽的河流负载了很多历史、文化和经济意义.在这片土地上有静谧美丽的太平湖,更有承载了徽州人文内容的新安江.唐代大诗人李白对新安江一见钟情:清溪青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而歙县籍诗人汪洪度的一首诗记载了送别亲人的一番感触:渔火半明媚灭,海月上山背,家乡送别人,已隔青峰外.新安江在人们的颂咏中默默的流淌着,在她的两边有着无数村庄,也有着无数小码头.正是由于新安江串起了整个徽州,给徽州带来了繁荣、希望,和不断更新的内容.徽州人从河边的小码头走出去,那往往是黎明或者傍晚,天穹之上一弯冷月,水面上雾霭朦胧,小舟缓缓撑离岸边,游子含泪惜别,走向山外的世界 安徽四季分明,气候适中,非常适合万物生长,竹、木、茶、麻、漆、果、桑各种农林作物一应俱全,古徽州正是因为有着这些与山水相依的丰厚绿色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山区经济,才培育起淳朴厚重的山区地域文化.有人说:如果你要了解一个人就必须到他成长的地方看看那里的山水.我们也只有了解安徽的山水,才会明白安徽的历史,明白安徽的文化.安徽所有的一切可以说都是这片绮丽的山水所赋予的.徽州人爱山爱水,视绿水青山为生命.他们说新安江是自己的母亲河,太平湖是黄山的情侣湖.进村的水流称为龙脉,格外珍惜.休宁县的陈霞村,是一座绿水环绕的古堡,青山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俨然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安徽人既有北方的粗犷,也有江南的精细,同时又有着江准之间的精明和灵活.不仅人如此,城市的风格也如此.如果阜阳、亳州留给人的印象是大气鸿蒙的话,那么,芜湖和安庆则是明显的江南城市,清新温婉,诗韵流长;至于南边的徽州小城屯溪、歙县、绩溪等,就更显得精致文雅.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庄园 ….面对这些自然的文化杰作,我们热血沸腾,我们心胸澎湃,我们对家乡的热爱更加深沉,博大.这里的种种,都在传达着安徽人的理想和愿望,表达着人们对文化以及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今天,我们以美丽的家乡为荣,明天我们将让家乡以我们为傲。

游巢湖 今天,阳光明媚,妈妈和我决定来个巢湖水上一日游,巢湖是五大淡水湖之一,是我们安徽省的名湖. 早上七点,我们登上了一艘“夜明珠”号大游船,船分三层,一、二层是供人们休息、娱乐的地方,顶层是露天观光甲板.我们登上顶层,欣赏两岸并不迷人的风光(水很黑,被污染了),河也不是很宽,但是天气很好,风和日丽,我和几个小孩上下窜来窜去.过了好一阵子,只听见大人们喊着:“到了,到了!”.我赶紧来到船头,啊,眼前一下开阔起来,一望无际、水天相接、烟波浩渺……书上的成语全涌现出来了.湖中散布着大小岛屿,各种轮船鸣着汽笛不知驶向何方,远处的山峰隐隐约约,景色美极了,八百里巢湖真是名不虚传! 船来到一个小岛靠了岸,岛上有一座红色的大庙,庙有一半矗立在水中,气势宏伟,一问,原来这就是忠庙.大家都进去烧香拜佛,我也学着大人的样,求佛祖保佑全家平安,我考上大学.出了忠庙,上船,又驶向另一个岛屿-姥山岛.上了岛,开始爬山,岛上最高处是一座塔,终于登上了塔,正准备休息,却发现塔里还有一个“云梯”,窄得只容一人通过,稍微胖一点都上不去.妈妈看了看,“吓”得不上了,我勇敢地登了上去,梯子又陡又滑,稍不小心就会滑下去,我战胜恐惧,胜利登顶,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心里那个美呀!下梯更难,我还是有惊无险地顺利下来了. 巢湖这几年的变化还是蛮大的,比如说在黄麓镇正在兴建巢湖第二所本科高等院校长江学院,沃尔玛要来了,等等,可以翻一翻近期的相关新闻.也可以写一写巢湖的人文背景,比如巢湖是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城市历史,巢湖的名人(张治中,冯玉祥,李克农等等),名胜古迹旅游景点,还是有的写的,这些你可以去查一下百度百科.当然,如果是征文比赛的话,必要的客套话还是要写的.至于文章结构和入题,可以采用倒叙的方法,比如你看到巢湖这几年的变化,自豪之情油然而起,于是便联想和回忆起这座城市能够引以为自豪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以蒙太奇的手法将这座城市展现给读者.我想应该会收到不错的效果.当然以上仅供参考,相信你肯定可以想到更好的,藉此抛砖引玉.。

可怜的娃,搞不好哥是你校友,偶八中的,如今偶在浙江,写这篇作文纯粹是怀念我记忆中的故乡。

歌声中的庐州 “樱花飞舞的初春,半空中落英缤纷,蓝紫色桔梗似将画面停顿。”听着许嵩的歌,脑海中又一次浮现出那黄昏中的杏花公园,看着暮色中的藏舟浦书型的石刻,有时候心血来潮摸摸上面的字,一枚枚的像历史的肩章,我会想起千年之前,这里是三国旧地,黄沙战场,张辽在这里横刀立马,曹操在这里持觞谈兵,如今,只有这无声的石刻深嵌时光的秘密,在微凉的街灯下,向未来摊开。

“站在合肥三孝口天桥,俯视仰视 。科教书店觊觎影院,和女人街口深情对视,车水马龙和急速流转的乌云,一样生不逢时。”

这首布拉格小调,立刻把我的思绪带入快节奏的当下,但是合肥是一座快与慢并存的现代都市,急速的流光投影和延长婉转的小巷并存,眼花缭乱的女人街和宁静温馨的爱知书店并存,人头攒动的车站和清幽的环城公园并存,快的是一种发展的活力,慢的是一种文化的沉淀。 当然,我还喜欢蜀山的冬日晴雪,喜欢逍遥津的深秋梧叶,也喜欢外雨花塘淡淡的夏荷,喜欢瑶海公园春日的白山,但这一切,都比不上我对赤阑桥的迷恋。

宋代词人姜夔在赤阑桥写下些许的文字温暖着我的记忆: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我想,在很久以前,这也是一首歌,一首哀婉无奈的歌,唱着桥边的红药为谁而生,因为联姻了我们身居其中的城市,而有了绵绵不尽的寄托。肥水无尽,像一支清丽的歌,永远带着庐州浸透岁月的水印。

我的老家在安徽,那儿是柿子之乡,家家院子里都种着柿子树. 阳春三月,细雨如丝,柿子树悄悄地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一片片毛茸茸橄榄形的叶子,在雨雾中欢快地伸展.春末夏初,柿子树羞涩地挂了一树方形的白花,毫不张扬. 五、六月间,棵棵柿子树挂满了青黄色的果实,但是别急,现在淡青色的柿子可不能吃.否则,她会把你的嘴巴涩麻!这需要你的耐心,和柿子一起成长.从夏末开始,先是柿子慢慢泛黄了,变红了,再接着就是柿叶变红了.随着季节的变化,柿子也由小到大,由青变黄,由硬变软,由涩变甜. 等啊等,当天上的月亮最圆最大的时候,柿子树也全心捧出了果实,那一串串红红的柿子像盏盏红红的灯笼;那一片片红柿叶,在秋风中摇曳,犹如一面面小红旗在招展.红彤彤的一片,漂亮极了! 爸爸爬上屋顶,轻轻摘下一个个红艳欲滴的硕大的尖柿子.柿子软软的,几乎拿不起来,我小心地捧在手里,像捧着个金娃娃.你只需轻轻撕掉一点皮,放在嘴边一吸,就会吸到那比蜜还甜的红色柿汁,从嘴角一直甜到心里.经霜打过的柿子更甜,可奶奶每次总怕太凉,总是放入热水中浸泡八到十分钟,待热透,才剥去薄如蝉翼的表皮,喂进我的嘴里,而奶奶则坐在一旁眯着眼乐呵呵地笑. 我等待着今年的红柿子…… 行不?。

安徽地域文化论文2000字

安徽地域文化论文

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华东的西北部,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与江苏、浙江相连,西与湖北、河南相接,南与江西为邻,北与山东相依。以下是“安徽地域文化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安徽清初属于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清王朝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因当时安庆已成省内政治中心,徽州已成省内商业、经济中心,故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而为省名。安徽简称皖,是因境内皖山而得名。皖山,古称灊山,今称天柱山,在潜山、岳西境内。相传周武王大封诸侯时在今潜山地区封了一个伯国,称皖国,山因名皖山。又因安徽建省时的省会所在地安庆属古皖国,所以“皖”便成了安徽的简称。

一、文化的基本概念

“文化”是我国古已有之的一个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是“文”与“化”的复合。“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的本义为化生、变化、造化。“文化”一词连用出现则最早见于汉代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在这里,文化的含义是讲文治教化或以文教化,与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涵义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个把文化作为一种概念提出来并给它下定义的是当代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1832-1917),他认为文化是由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需要的其他能力和习惯所构成的综合体。

最普遍的文化定义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广义文化的概念,如《辞海》中对“文化”的解释就是“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指精神文化,包括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二、地域文化的概念

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生活在不同地域的群体,就拥有不同的地域文化。一般来说,地域文化,也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地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的区域分布,与历史上的自然区域、行政区划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地域文化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主要包括:地域内文化的生成、演化和发展的进程及其规律,文化的内在结构、形态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地域内文化的.分布状态与空间组合特征,地域之间文化的交融、渗透与整合,文化与地域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生态剖面,地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等。

三、安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安徽文化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近来的考古发掘表明,安徽是一块早期人类文明的诞生地,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98年,在繁昌人字洞发现了距今20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的最早人类活动遗址,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期的人类活动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和研究为我国早期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提供了重要资料。这说明在数百万年以前,安徽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

大批出土的新石期时代的文物遗迹,不仅表明当时的渔猎业、饲养业和农业都比较发达,而且在出土文物中,石器的磨光、穿孔、角器的琢磨,陶器上的纹饰,也表现出较高的工艺美术水平,其中,特别是在蚌埠双墩遗址发现的刻画符号,是迄今为止史前时期最为复杂和完整的刻画符号,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长期的战争给江淮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也使得邻近地区的文化在江淮地域交流碰撞,对安徽地区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管子思想和老庄的道家学派,标志着安徽文化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奠定了这一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

西汉时期,安徽文化在继承道家思想和楚辞传统的基础上,获得较大发展,出现了发挥道家思想、同时兼采儒、墨、名、法等各家之长的《淮南子》一书,将道家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东汉时期,产生了中国早期唯物主义的光辉著作,那就是安徽人桓谭写的《新论》,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除了学术思想之外,这一时期,安徽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典型的是东汉末年以庐江地区为背景的《孔雀东南飞》长诗,代表着安徽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水平。

东汉末年,社会发生巨大变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均不同程度地得到继承和发展,并呈自由解放的趋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及其领导的建安文学集团,并造就了“慷慨以任气”的建安文学风骨。这一时期,安徽地区进入了艺术上的春天,各种艺术都生机勃勃,出现了一些杰出的艺术家,特别是安徽的绘画艺术在魏晋时期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如曹髦、戴逵父子等的画作享有盛誉。

隋唐时期,由于安徽地区在先前经历的长期战争,加之远离隋唐王朝的政治中心,因此与其他地区文化相比,这一时期的安徽文化发展是有限的,除张籍、李绅、杜荀鹤等为数不多的诗人在文学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之外,在学术思想、科学技术以及绘画艺术诸方面则没有引人注目的建树。

由于南宋政治、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原文化也随之南下,特别是皖南地区,远离战乱,这对安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南宋期间,安徽一地不仅人才辈出,而且在哲学、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安理学,由图经发展而来的方志之学空前发展,文学领域成就卓著,出现了张孝祥、胡仔等较有影响的人物。皖南地区尤其是皖南徽州成为安徽文化最发达地区,成为此后几百年我国学术文化的重镇。

安徽文化的再次兴盛是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形成了安徽两大文化的重心,即以桐城为中心的桐城文派、学派为主体的皖中之学或称之为江北之学,另一就是以戴震为代表的皖南之学,由于其主要成就在经学方面,故又称之为皖派经学。

明中期以后,安徽经济发展很快,尤其是皖南的手工业、商业突飞猛进,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安徽人的文化创造性空前活跃,在科学技术以及绘画、戏剧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安徽文化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一系列总结性和开创性的成果,将安徽文化推向了历史最高峰。

清朝后期,中国即将步入近代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处于新旧交替时期,这一时期的安徽文化,一方面传统的学脉仍在延续,另一方面新的文化因子开始生成,具有鲜明的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安徽文化出现了从相对封闭的古典形态到接受现代文明的艰难转变。安徽境域内古今、中西文化交融碰撞,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学人志士,呈现出群星璀灿的局面,既有洋务运动的先锋李鸿章,又有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胡适与陈独秀,他们在继承安徽文化传统的同时,也为安徽文化注入近代文明的精华,安徽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我爱我的家乡--安徽 家乡是一首甜美的歌,总是让人感受到温馨。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而又神圣的地方,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充满了古老的魅力。安徽,一个美丽的小城,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坐落在中国的南部。它就是我的家乡。家乡的黄山,是我国著名的山岳风景区之一。黄山的精华归结于:奇峰,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这里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棵棵奇松破石而出,这里的奇峰怪石比比皆是,横空飘落,匪夷所思。云来时,波涛滚滚,弥漫无际,群峰忽隐忽现。云去时,稍纵即逝,瞬息万变。至于温泉,虽然没有传说中的那样神奇,但也能为广大游客送来温暖,使人心旷神怡,这里的水清纯,可饮可浴。安徽是异常奇特的,也是鬼斧神工的那种美丽,宁静,神秘,自然和天籁,的确是这个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在这片土地上有神奇秀美的黄山,有重峦叠翠的齐云山,有烟雨迷朦的新安江水,还有翡翠一般的太平湖。 山中一夜雨,遍地是飞泉曾。有人这么评价说“很多山都是在外面看起来美,进山之后觉得不过如此,而黄山却不是这样的。黄山是山外看着美,进山之后,会觉得更美。黄山的美,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它可以一日瞬息万变,并且随着春夏秋冬的交替、晴雨天气的变化、阳光月色的渲染,变幻无穷。纵使你一千次来黄山,你也会有一千次新的感受和发现。初春,黄山云里花开,香漫幽谷;盛夏,黄山层峦叠翠,飞瀑鸣泉;金秋,黄山枫林似火,山花烂漫;严冬,黄山银装素裹,玉砌冰峰。 唐朝诗人李白在游览这片壮丽山川之后写下了: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笝金芙蓉的诗章。把黄山描绘得象金色莲花般的美妙。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走遍中国,在游览了黄山之后,他也深深的感叹到:薄海内,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而后天下无山,观止矣。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对于很多人来说,未到黄山,黄山是一个奇迹,到过黄山,发现黄山是许多奇迹;未到黄山,黄山是一个谜,到了黄山,觉得黄山是个永远的谜。黄山是徽州群山的一个极致。徽州的每一座山都有独特的风景,独特的美丽,比如奇崛的齐云山,神秘的清凉峰,寂寞的牯牛降,峻峭的小九华,甚至一些微不足道的山峦,也都有着不同反响的秀美之处。 安徽的水是有灵性的,水的灵动与山的敦实构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安徽的河流负载了很多历史、文化和经济意义。在这片土地上有静谧美丽的太平湖,更有承载了徽州人文内容的新安江。唐代大诗人李白对新安江一见钟情:清溪青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而歙县籍诗人汪洪度的一首诗记载了送别亲人的一番感触:渔火半明媚灭,海月上山背,家乡送别人,已隔青峰外。新安江在人们的颂咏中默默的流淌着,在她的两边有着无数村庄,也有着无数小码头。正是由于新安江串起了整个徽州,给徽州带来了繁荣、希望,和不断更新的内容。徽州人从河边的小码头走出去,那往往是黎明或者傍晚,天穹之上一弯冷月,水面上雾霭朦胧,小舟缓缓撑离岸边,游子含泪惜别,走向山外的世界 安徽四季分明,气候适中,非常适合万物生长,竹、木、茶、麻、漆、果、桑各种农林作物一应俱全,古徽州正是因为有着这些与山水相依的丰厚绿色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山区经济,才培育起淳朴厚重的山区地域文化。 有人说:如果你要了解一个人就必须到他成长的地方看看那里的山水。我们也只有了解安徽的山水,才会明白安徽的历史,明白安徽的文化。安徽所有的一切可以说都是这片绮丽的山水所赋予的。 徽州人爱山爱水,视绿水青山为生命。他们说新安江是自己的母亲河,太平湖是黄山的情侣湖。进村的水流称为龙脉,格外珍惜。休宁县的陈霞村,是一座绿水环绕的古堡,青山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俨然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安徽人既有北方的粗犷,也有江南的精细,同时又有着江准之间的精明和灵活。不仅人如此,城市的风格也如此。如果阜阳、亳州留给人的印象是大气鸿蒙的话,那么,芜湖和安庆则是明显的江南城市,清新温婉,诗韵流长;至于南边的徽州小城屯溪、歙县、绩溪等,就更显得精致文雅。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庄园…。。 面对这些自然的文化杰作,我们热血沸腾,我们心胸澎湃,我们对家乡的热爱更加深沉,博大。这里的种种,都在传达着安徽人的理想和愿望,表达着人们对文化以及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今天,我们以美丽的家乡为荣,明天我们将让家乡以我们为傲!

安徽地方戏曲毕业论文

论表演技巧(技术类)论剧本(文学类)论继承与发展论舞台美术论戏曲的性质(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论戏曲与宗教之间的关系(这个是我的毕业论文题目)等等等等

戏曲的地域性与语言艺术探析论文

“地方化”不仅仅是戏曲艺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不断扩张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当代戏曲的一大特色”,在“戏曲”这个大的艺术门类之中,各个地方剧种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殊规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地域性”成为中国戏曲“传统”的重要特点之一。

此外,地方戏曲作为由一定区域内的民众共同创造、共同欣赏的区域性剧种,它体现了一个地区民众的总体审美趣味,是该区域内所有民众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能高高在上地站在“保护文化艺术多样性”的立场,空泛地给戏曲传统的地域性特点下定义,也不能不切实际地考虑到不同地域的民众对本地戏曲的审美和民俗需求。对一定区域内的演员和观众来说,地方戏曲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休闲娱乐、情感交流及宗教祭祀的必需品。以陕西省宝鸡地区民间秦腔演出活动为例①,庙会请戏不仅带有原始的“娱神”意味,更是村民们联络乡情、丰富农闲生活的需要;同时,在演出中还能够通过吉庆剧目,来表达一种质朴而单纯的、对幸福生活的期望。葬礼请戏,往往是因为逝去的老人多为秦腔戏迷,子女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孝心;同时,这也是为了犒劳为举办葬礼而辛苦忙碌的乡亲邻里。至于各种企业开业、周年庆典请戏,一是企业希望借上了妆、带有“神气”的戏曲人物避邪求福,再则也给附近的居民(也即企业的潜在消费者)提供一场免费看戏的机会,企业方面可以借此机会表达“对父老乡亲的感谢”,是一种巧妙的广告策略。又如,笔者曾对兰州市区内主要茶园进行过调查,发现当地的茶园演出和业余自乐班活动,对于相当一部分中老年市民来说,听着熟悉的秦腔唱段喝茶、谈生意、拉家常,正如年轻人进KTV消遣一样,是他们日常娱乐、交际生活的一部分。而自乐班中各个年龄阶段的业余秦腔表演爱好者聚在一起,吹吹打打、弹弹唱唱,更是他们文化娱乐消遣、甚至是精神寄托的主要形式。

同样地,全国各地的戏曲演出均各有其符合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传统”,这些“传统”也只有针对这个区域内的民众才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把东北二人转搬到苏州水巷茶楼上去,把昆曲小调放在陕西尘土飞扬的庙会戏台上,其结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各地方剧种就像不同品种的花卉植物,只有在适合自己的地域文化土壤中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果硬生生地把他们拔出来,“移植”到另外的土壤里,除了日益干枯僵死,别无出路。

与戏曲的剧种多样性相表里的,是它的民间性,“民间”这个词除了通常意义上含有的,与“官方”、“正统”、“贵族”等带有社会阶级性的词汇相对立的意思之外,更有“地域性”的含义。因为“民间”归根到底是民众的民间,不同地域的民众物质生活、精神世界的多样性,决定了“民间性”具体所指的多样化和地域性差异。以往研究者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已经指出戏曲在表达民众的思想情感、[2]审美娱乐需求、[3]民俗生活需要[4-6]等方面呈现出的“民间”特性,但对民间性的思考还不能就此打住,因为所有这些需求还具有地域限制性。如果只强调笼统意义上的“民间”而忽略了“民间”内部的多样性和民众群体的.复杂性,就很容易造成对真正“民间性”和具体民众群体需求的漠视。社会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曾指出,如果将广大知识阶层、贵族阶层或者说城市统治阶层的“传统”视为“大传统”,而将底层民众的“传统”视为“小传统”,那么,这两种“传统”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存在着这一种长期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大传统”会对“小传统”形成“下渗”作用,而“小传统”既有积极向“大传统”靠拢的愿望,也会对“大传统”产生重要的影响。[7]29也就是说,“传统”有着自为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倾向,传统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热爱并且需要它们;传统的变迁“起源于传统内部,并且是由接受它的人所加以改变的”,这种变迁“并不是由‘外界环境’强迫他们作出的,而是他们自身与传统之关系自然成长的结果”[8]229。如果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为了保持某种演出形式的“民间性”而否定这种演出形式自身的发展要求,无疑是对遗产传承的自然链条的一种粗暴的人为破坏。戏曲的民间性,是具体、集中地体现在一群活生生的民众之中的,地方戏曲就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域民众各种层次的需求而形成多种剧种形态的,我们必须尊重这种建立在地域差异基础上的剧种差异性。

以往学者对民间戏曲的研究,多是从文化分析、艺术欣赏、历史研究的层面展开的,但对于地方民众而言,戏曲的意义也许并不在此。比如,对于陕西民众来说,“请戏”、“唱戏”,首先是一种祖辈流传下来的仪式传统,是婚丧嫁娶、庙会祭祀以及各类庆典上必不可少的活动项目。其次,“看戏”则是一种能够带给人以愉悦感的娱乐活动和一种与亲朋好友联络感情的交流机会。此外,广大农民观众们,还相信传统秦腔剧目大部分都是讲述真实的历史故事。笔者田野调查时,剧团演员常常叮嘱我,要记住每出戏讲述的故事发生的年代,因为他们认为“这在历史上都是真事,人家是有记载的”。从《闯宫抱斗》、《太和城》到《八义图》,再到《出汤邑》、《金沙滩》、《二进宫》,几乎每次演出历史戏,演员们都会向我强调这一点。

传统秦腔戏剧目确实是以历史剧居多,而且很大一部分剧目都是基于历史演义而发挥出来的,其中包含了一些历史真实的成分。虽然这些民间传说和曲艺作品中的历史,对很多历史研究者来说都是“戏说”、“歪说”,但在广大民间观众中却具有很大的权威性。传统的秦腔历史戏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赢得了演员和观众的“尊重”。特别是那些讲述民族英雄和忠臣烈士英勇事迹的历史戏,无论演员还是观众都会对其中的主人公抱有崇敬之情,而对奸臣逆贼则嗤之以鼻。典型的表现是,一出秦腔传统历史戏中,戏分最多的肯定是忠臣义士而不会是奸贼,团里台柱级别的须生演员很少饰演坏人,而演员也往往不愿以自己饰演反面角色的戏作为自己的拿手戏①。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他们一般不会为“坏人”的表演而鼓掌叫好,更不会为饰演反面角色的演员“搭红”、放鞭。②[9]72如秦腔传统剧目《八义图》(即《赵氏孤儿》———笔者注)演出时,饰演为救孤儿而慷慨赴死的卜凤、公孙杵臼、程婴等正义人物的演员都会被“搭红”、放鞭,而屠岸贾的饰演者,即使被有些观众称赞“演得好”,也不会得到这样的待遇。也就是说,戏曲的“教化功能”其实不仅仅是上层统治阶级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对戏曲提出的“非分要求”,也不仅仅是文人创作者从主观态度出发的“一厢情愿”,同时还是广大观众心中已然形成的一种观赏需求。戏曲在民间传播,确实起到了知识传播和道德培养的积极作用。戏曲剧目的“历史讲述”和“道德教化”特点,对地方民众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的培养和塑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也是戏曲地域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而言之,戏曲“传统”的地域性特征,不仅体现在不同剧种形态各异的表演方式和艺术风格上,更体现在各剧种与他们所属地区民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密切关联之中。我们不应该只站在“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持戏曲艺术多样性”的艺术家和理论家的立场上,对如何保护、如何发展指指点点,而应该认识到,这种“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取决于民众多样化的审美娱乐需求。应该首先弄清楚观众需要什么,并尊重他们的需要,给他们传承或者改变自己的“传统”的自由。

所谓“口头性”,是借鉴了英文单词Oral/Orality的译法,包括口头创作和口头传承两层含义,在OralandIntangibleHeritage(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和OralPoetry(口头诗歌)这两个相关的重要概念中,“口头”(Oral)均同时包含这两层含义。有学者指出,应将其译为“口传”更为合适,[10]36诚然,“口传”固然强调了传承方式的非文字性和动态性特点,却忽略了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即兴发挥和口头创造性。因此,笔者以为,反倒是“口头”这个似乎比较含混的词语更有概括力。虽然借用了英文词汇,但并不是说中文语境中就没有这一概念;恰恰相反,我国文化传统中,强调“口头”材料价值的历史要更为久远:如汉语中“文献”一词中的“献”字,朱熹曰:“文,典籍也;献,贤也。”即,“文”原是指书面的文字记载,“献”则指博闻的贤人的口头传闻。[11]12可见,文化传统的“口头性”特点,是人类文明的共有特征。

曾有学者将戏曲归结为“语言的艺术”,并从“文学性”的角度对戏曲的“现代化”提出要求。自然,大部分戏曲剧目都有大量可以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创作和记录的唱词、念白,从这个角度出发,认为“元杂剧”、“宋元南戏”、“明清传奇”和“地方戏”都是一种“戏曲文体的概念”[12]4,似乎也未尝不可。接着,如果从文学角度出发对戏曲的唱词和念白进行分析,认为其具有“诗的韵律、节奏”,从而将元杂剧、宋元南戏都纳入“抒情诗”[13]8的范畴,这个逻辑也大体不谬。这也是很多学者斥责清末以来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使戏剧文学性和思想内容大大‘贫困化’”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14]5但笔者以为,即使考虑到戏曲拥有大量韵律化和节奏化的唱词和念白,故而承认“戏曲文学”的存在、承认“戏曲”的抒情诗本质、承认戏曲是在表达某种思想和情感,也必须认识到,这是一种“口头文学(Oralpoetry)”,它遵循着“口头诗学(OralPoetics)”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口头诗学”理论源自西方文学理论界对荷马史诗的形成及其传播形态的讨论,20世纪30年代,帕里和洛德在对南斯拉夫地区口头史诗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被后世命名为“帕里洛德”理论的观点。自此以后,有关口头诗学理论的方法,“已经影响了散布于五大洲的、超过了150种彼此独立的传统的研究”[15]5,这一理论在大量人类学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强调被传统的研究方法所忽略了的史诗文学的口头创作和口头传播特性。“口头诗学”理论,对我们认识中国曲艺和中国戏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戏曲的成熟和完善得益于唱讲文学提供的足够多的、情节足够丰富的故事本事,当前许多盛行的剧目,无论是元杂剧、宋元南戏还是明清传奇、地方戏曲剧本,都和唱讲文学有很大的关联,甚至有学者提出,许多地方剧种完全就是在地方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当然,有关唱讲文学对戏曲艺术所产生影响究竟有多大的问题,相关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但可以肯定的是,戏曲从唱讲艺术中吸收了很多珍贵的养料,其中就包括“口头性”特征。由于唱讲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口头创作、口头传承的艺术样式,“一般来说,说唱的文本就是这样从无数艺人的口中产生的‘口头创作’的阶段成果”[16]48—49。对民间说唱艺人来说,“与文字相比,戏剧或说唱的词句首先是作为‘声音’存在的”,而且艺人还常常“得到师父口头传授书词”[17]84。即使对于现成的演出本,“艺人们也一般不将其书词全部背诵下来,而仅仅是记住其故事情节和成为‘赞’、‘套’、‘赋’的某种韵文就登场了”[18]87。那些认为戏曲源自唱讲艺术、戏剧剧本来自说唱文本的观点,至今有一个问题无法解释,那就是,为什么从说唱文本到戏曲“剧本”之间的“链条仍有一些缺环”?有学者将完善这些“缺环”的希望寄予“文献发现”[18],其实,这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戏曲艺人的口头创造。既然唱讲文学本身,允许艺人对底本进行口头的即兴创作,当它转为另一种形式不同却拥有更加突出的“表演”本质的艺术所用时,这种被实践证明极富创造力和实用性的创作方式,自然会被继承下来。从“口头诗学”的角度来思考,也更容易理解中国戏曲幕表制、条纲戏的演出形式何以成为可能。

总而言之,如果考虑到戏曲唱词、念白的“文学形式”,从文学角度理解戏曲的“传统”,这也未尝不可,但必须认识到戏曲剧本不仅仅“为上演而设,非奏之场上不为功”[19]1,而且是可以直接在场上以口头方式创作、并且以师徒之间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去的。

戏剧是由“文本”和“表演”共同组成的一种“综合艺术”,两者缺一不可,互相依存。上文已经分析指出戏曲“文本”的口头性质,那么接下来,则需再来探讨“表演”的口头性质。事实上,用口头诗学的理论分析戏曲表演的口头性仍有一定的局限,因为舞台表演已经远远超越了口头讲述、口头表演的唱讲艺术范畴,而具有肢体表演艺术的特征。笔者此处只是借鉴口头诗学的理论思维,反对将戏曲艺术文本化、将演出凝固化,认为戏曲的舞台表演具有类似于口头表演的临场创造性和口头传承性特征。笔者在对宝鸡新声剧团及宝鸡秦腔民间演出形态的调查中发现,同样的一个剧目,从来不会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演出。正如有老艺人明确指出的那样,有些戏“根本没有啥本子”,“不同班子有不同班子的演法”。唱词和念白部分尚且如此,具体的身段表演就更加具有灵活可变性了。新声剧团丑角演员杨宝国的表演就很能体现这一点,作为该团唯一当行的丑角演员,他饰演的刘媒婆、杨三小、花仁义、赵飞等角色,时常令观众捧腹大笑,而同样的这几个角色每一场他都有不同的演法、不同的台词和动作,每一场都会增加自己临时发挥的“活口”。当笔者问他这些活口是如何编排出来时,他笑着回答:“这都是胡说八道呢,没有啥道理。见啥人说啥话么!”但又随即严肃地说道,“虽然不存在编排那一说,可也不能真的胡说,要心里有底,说得干净利落、适可而止。”①

其实,理解戏曲的口头性特点,也只能是作为理解戏曲唱词、念白等语言性表演部分的一个新切口。凝结着更多戏曲“传统”的表演的口头性,则需要从另外的角度切入,那就是师徒之间“口传身授”的技艺传承方式。由于戏曲演出纯粹依靠演员高度技艺化、繁难化[20]的肉声演唱和肢体表演,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戏曲是完全诉诸场上的一种表演艺术。它的许多身段程式不仅无法用文字来记录、表达,甚至也是“口传”都说不清楚的。和其他所有类型的文化传统一样,在世代延传过程中的“那些弦外之音(over-tones),不言而喻的知识(tacitknowledge)成分,以及洞见之类不宜应用原理和规则的东西,是不能以明确的语言进行传授的,而要通过内心联想,通过对动作执行者的典型行为的移情来获得”[8]23。具体至戏曲艺术中,就需要老演员的亲身示范,也就是“心授”,演员们习惯称之为“带着走一遍”。演员“跟着铜器点子”、“跟着师父走一遍”之后,很多困惑便可以得到解决。

同样以宝鸡新声剧团为例,该团大部分年轻演员毕业于各类戏曲学校,三年的在校学习仅能掌握基本的表演技法,进剧团后,要想上台表演还需要由老演员对其作具体的指导,这种指导便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的。笔者在调查期间发现,这种技艺传授行为可以随时随地发生,灵活性很强、形式也比较多样,比如年轻演员在台下观看老演员的现场表演,休息时听老演员“说戏”,等等。如今,随着各种视频影像资料的普及,年轻人还可学习其他知名演员的表演。但这样“看”、“听”、“说”仍然不够,还需要“做”,即老演员的动作示范和年轻人自己的舞台实践。总之,老演员的口传心授和年轻人的身体力行,是戏曲表演技艺得以传承的两个根本要素,二者缺一不可。这一点,从新声剧团老团长李扶中对现在大部分演员不认真练功,只想偷懒地看看、听听,“上台后学样样”的现象表现出的强烈不满也可以体现出来。正如他情绪激动地感慨道:“不是说所有东西都是你看就能看会的,这需要功夫,没有功夫,你演的就算是对的、没错,也不好看、不合式,行家一看就看得出来你这个演员的水平”②。

事实上,认为戏曲是“语言艺术”和认为戏曲是由“剧本”和“演出”共同组成的“综合艺术”这两种观点,笔者均不敢苟同。但上文仍然在肯定这两种观点的基础上分析戏曲“传统”的口头特征,只是为了强调认识“口头性”的重要意义。笔者认为,戏曲不仅仅具有口头艺术的特性,更是一种纯粹的表演艺术,无论是其体现为“文学形态”的唱词和念白、还是最终以“表演”为本质的成品———一次具体的演出,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表演艺术就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的瞬间结合,它的本质就是intangible”,也就是“无形性”、“转瞬即逝性”①[21-23]。而戏曲之所以具有这种intangible之特性,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以演员在场上的“在场表演”为主要创作方式,以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既不囿于剧本、灯光、舞美等物质工具,也不会停滞于任何一个固定状态,整个创作、传承过程都依赖“人”的创造力,长期处于不断更新、不断变动的发展过程中。

以剧种多样化和民间性为主要表征的地域性,和以口头创作为主要创作方式、以口传心授为最佳传承模式的口头性,是戏曲“传统”最为突出的两个特征。其中,剧种多样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今仍然在继续。口头创作和传承的灵活性、创造性也体现出强烈的活态特性。因此,戏曲的“传统”绝对不是已经僵死的、固定不变的、“跟不上时代”的“旧传统”,而是内在的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一种“活”的传统。遗憾的是,这一点却常常为传统戏曲研究所忽略。[24]96因此,笔者以为,回归“传统”,肯定“传统”的活态性和创造性,发掘古老“传统”对当下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从“传统”中汲取力量,是解决当前戏曲困境的根本出路。

戏剧表演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导语:全面分析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帮助自己更好的把握两者的特征,使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下面是我分享的戏剧表演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一、题目背景和意义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间的异同,是常挂于影视圈口头的一个话题,但如何从理论层面予以剖析,既看到相互的"近亲性",又看到彼此的"殊异性";既要继承和借鉴戏剧表演诸多原理,又不至于混同对方和迷失自我;特别是在不少艺术院校设置"影视表演专业"的今天,其普遍意义是深远的。

影视的产生对戏剧表演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摄影技术的产生,灯光、道具的发展都对传统的表演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表演的范畴扩大,类型更加复杂化。媒体从单项向多项化的视听发展,戏剧表演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舞台上,剧场里,而是在向外扩大。传统的剧场表演,演员和观众的都有一种相对固定的空间距离,因此剧场里有座位,而影视观赏基本没这个问题,近镜头、特写镜头甚至已经排除了化妆、脸谱的必要性。事实上,影视表演是脱胎于戏剧表演的一种表演样式,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然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影视表演一经确立,就逐渐培育、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这些艺术特性及由此形成的美学原则又对影视表演自身的创作方式、记录方式及展现方式产生了许多制约与整合。作为影视演员,自觉认识和主动把握这些特征,会使自己的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戏剧与影视艺术在本质上讲,都是演员利用自身作为创作材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的一门艺术。戏剧与影视艺术有着不可割舍的血脉关系。从表演艺术本身来看,戏剧与影视的表演方式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这也是由各自的艺术特性决定的。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同属表演艺术,在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和表演方法上都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这决定了戏剧演员与影视演员可以相互流通人才。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优秀“两栖演员”或说“三栖演员”。然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它们受到电影、电视剧、戏剧各自不同的艺术特性和美学原则的制约。表演艺术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派)、布莱希特(布派)和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梅派)三大体系,这在学界基本上已达成共识。然而,从表演艺术实践的角度来看,三大演剧体系中影响最大的还是斯氏体系。斯氏体系第一次使戏剧表演艺术从演员的培养到舞台的实践都有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其影响遍及全世界。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是两种不同的表演形态,在艺术表现的手段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在艺术本质上是同一的。正如英国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和导演马丁•艾思林在谈到戏剧与电影电视时所言,“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等这类机械录制的戏剧,不论在技术方面可能有多么不同,但基本上仍是戏剧,遵守的原则也就是戏剧的全部表达技巧所由产生的感受和领悟的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因此,首先必须认识到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具言之,即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自我与角色的统一性问题上是相同的,都需要演员在表演创作中完成从自我走向角色的过程。其次,在表现手段和方式上,影视表演确有其独特之处,比如表演的非连贯性、无法与观众实时沟通、语言、情绪、形体表现的分寸感等问题,都与传统的戏剧表演的方式有所不同。

三、主要内容与待解决的问题

全面分析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帮助自己更好的把握两者的特征,使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并努力探寻出实现“全方位解放”(“有机天性”、“自然个性”和“创作个性”)的有效途径。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创作原理、角色塑造、方式方法、分寸拿捏和时空关系中体现出的亲近性与殊异性,区别戏剧表演的“变形”与影视表演的“自然”、戏剧表演的“连贯性”与影视表演的'“问断性”、戏剧表演的“有反馈”与影视表演的“无反馈”,以及如何更好的展开演员的二度创作。

本论文课题以研究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中的角色创作艺术为目的,达到演员对角色创作艺术研究的思考和综合评述,帮助演员遵循各自的艺术规律,掌握表演技巧,从而进一步细化产生的。

四、设计方法与实施方案

(1)运用文献法,查阅和搜集国内外戏剧与影视表演艺术的有关文献资料,这是写好综述的基础信息。通过文摘、专业教程、讲座、索引期刊等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以及采用互联网搜索等方法,系统的了解本课题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2)采用经验总结法。通过调查本学院学生日常在专业上的实践经验,以及研究演员在创作角色时的理论成果与实践创作,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适时进行对演员角色创作艺术研究的思考和综合评述。

本论文准备从以下提纲中来进行具体研究和实施撰写:

绪论

1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简介

影视表演的基本概念

戏剧表演的基本概念

2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共性

两种形式的表演在自我准备方面的一致性

两种表演形式创作原理与技巧的亲密性

两种表演形式对于假定与行动的相同性

两种表演形式在创造角色性格过程中体验的相似性

两种表演形式在体验中的下意识与控制的同等性

3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差异

无序的影视表演与连贯的戏剧表演

摄像机的运用对两种表演的影响

导演和演员在两种表演中存在的方式和地位不同

两种表演形式对于时空关系的差异 结论

五、参考文献

[1]《演员自我修养》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

[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9月版)

[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排演中》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4]《表演心理学》作者:李锦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5]《斯氏体系精华》作者:(苏)玛 阿 费烈齐阿诺娃 中国电影出版社

[6]《影视表演学基础——21世纪中国影视艺术系列丛书》作者:苏彭成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7]《表演技巧》[中译文]作者:胡博译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8]《布莱希特论戏剧》 中国戏剧出版社

[9]《电影表演探索》作者:白杨 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

[10]《戏剧表演学》作者:胡导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版)

[11]《影视戏剧表演技巧与训练》作者:胡敏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表演创作论》作者:郭薄澜 李佛华 李永军 中国戏剧出版社

[13]《电影戏剧中的表演艺术》作者:齐士龙 中国电影出版社

[14]《表演学》作者:(美)贝拉·伊特金 华夏出版社

[15]《黄会林影视戏剧艺术论集》作者:黄会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艺术鉴赏影视戏剧》作者:朱典淼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7]《戏剧表演基础作》作者:梁伯龙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18]《表演艺术教程》作者:林洪桐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

[19]《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表演解读》作者:崔新琴 霍璇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戏剧表演基础》作者:梁伯龙 李月 文化艺术出版社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