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宋代茶文化主题论文800字

发布时间:

宋代茶文化主题论文800字

搜索引擎找不到。建议买相关书籍!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历史源远流长,朋友相逢、人来客往,总会沏茶而待之。茶不仅仅只是一种解渴饮料,它也有着深深的文化底蕴,已经形成了一种茶文化。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从品茗斗茶开始的。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教、道教和儒家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早在唐宋时代之前,茶已成为文人学者的描写对象,诸如借茶写人事,抒发胸怀,感悟人生。今天我们不仅可以读到茶圣陆羽的名著《茶经》,而且还可以读到如唐代杜甫、宋代苏东坡、元代耶律楚材、明代徐渭等著名诗词宗师们的咏茶佳句。仔细翻阅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我们还可以看到,茶还是绘画家、音乐舞蹈家,乃至宗教文化中的永盛不衰的重要题材。喝茶的雅名叫品茗。文人好茶,以为喝茶是淡雅而幽怨的。品茗斗茶又是文人生活中一大雅事。古代文人多情而善感,喝茶喝到得意处,难免诗兴大发,留下许多佳句。宋代范仲淹《和章珉从事斗茶歌》曰:“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诗人对武夷茶推崇备至,把武夷茶比作仙茶,评为天下第一。“斗茶味兮轻醍,斗茶香兮薄兰芷。”他夸赞武夷茶的滋味,胜过甘美无比的醍醐,香气胜过清幽高雅的兰芷。寓意深长,倍增茶韵。文人学者中多品茗行家。清代著名学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有一段谈到武夷岩茶的韵味:“余游武夷,……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拭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拭一二杯,令人释燥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袁枚在浅酌慢饮中,把武夷岩茶比作美玉,把龙井和阳羡茶比作水晶,说明它们的韵味各有独到之处。茶被文人这么一咏一颂一讲究,身价自然就高起来。久而久之,喝茶便成为了一件很高雅的事情,还衍生出了专门的“茶道”,用好多人为的规矩跟普通大众拉开了距离。于是,茶不能“喝”了,得“品”,在烦琐的细节里品茶的人便有了资格自鸣得意地嘲笑起别人来,认为大众皆“牛饮”,不解茶中滋味。杜牧的“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

茶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有关于茶文化的论文写作越来越多。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与传统音乐共通性探究

第一篇:茶文化与传统音乐共通性探究

摘要: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我国文化中拥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所代表的茶文化凝结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代表和千年来我国历史文化的结晶。品茶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人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寻找知己思考人生陶冶情操甚至是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效方式。传统音乐作为我国文化中又一大瑰宝,集合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我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介绍了茶文化和传统音乐的各自特点,再以两者的共通性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最后以茶文化中传统音乐的应用为切入点进一步阐述了两者的美妙结合。

关键词:

茶文化;传统音乐;共通性;应用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其在我国文化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茶更是成为了社会生活中不可多得的点缀。其所代表的文化凝结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代表,是千年以来茶文化的结晶。品茶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缓解工作压力寻找知己甚至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效方式。传统音乐作为我国文化中又一大瑰宝,集合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我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特有的音乐形式和音乐风格是走向世界作为中华文明流传下来的根基。本文首先介绍了茶文化和传统音乐的各自特点,再以两者的共通性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最后以茶文化中传统音乐的应用为切入点进一步阐述了两者的美妙结合,进一步阐述了两者的共通性。

1茶文化与传统音乐

茶文化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茶在《诗经》里面就已经出现,据《诗经》记载,茶是一种具有苦味的野生型植物。在神农尝百草的典故中也出现过对茶的描述“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三国以前,茶一直作为一种药材在民间使用。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化开始萌芽,文人雅士开始将茶作为一种饮品,将饮茶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唐代,陆羽著书《茶经》,标志着唐朝茶文化的兴起。从唐朝开始,茶道盛行。宋元时期,随着茶业的发展和推动,茶文化也随之越发繁荣。产茶开始规模化批量化,各种品茶社开始兴起。明清时期,茶文化已经日益普及,茶业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行业,各种茶诗、茶室如雨后春笋,不计其数。现当代,茶行业作为大家熟知的行业遍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茶叶销售,茶社,茶饮料,茶餐厅等。饮茶更是成为了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特殊存在方式。不仅如此,中国的茶文化已经传到国外,并广受欢迎。比如日本,将茶道发扬光大,成为了日本文化的瑰宝。在法国人眼中,茶代表着浪漫诗意,是一种温柔的饮品,英国人将茶看作是美容养颜的特殊饮品。

传统音乐

中国的传统音乐,我国传统文化的又一瑰宝,融合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音乐风格形式和表演模式,是现当代音乐体系中的重要分支,也是我国音乐走向世界的根基。与茶文化一样,中国的传统音乐也有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据相关史料记载,传统音乐始于夏商周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为钟鼓乐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随着民族大融合,中国的传统音乐得到发展,其音乐形式变得更加多种多样,融合了各民族特色。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传统音乐开始慢慢走向世界,比如日本和朝鲜。宋明清开始,中国的传统音乐走向成熟期。这一时期,中国的传统音乐更加的世俗化和社会化。无论是演出人员还是听众都拥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同时,这一时期的音乐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既继承了上一时期的优秀音乐成果,也开创了新的音乐风格。现当代时期,中国的传统音乐更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和继承。传统音乐中的各大流派日渐成熟和固定化,表演形式也更加的大众化。随着一系列传统音乐的对外演出,我国的传统音乐也越来越被外国友人所接纳,成为当代世界音乐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茶文化与传统音乐的共通性

悠久的历史

中国作为茶的原产地,被认为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在诗经已有记载,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后在唐朝开始兴起。陆羽所著《茶经》,代表着中国茶文化的兴起。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茶文化走向世界。宋朝以后更是将茶文化发扬光大,茶业成为一个兴盛的行业。明清更是将我国的茶文化推向顶峰,茶文化盛行,各种茶诗、茶市、茶社等不计其数。传统音乐和茶文化一样,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产生于夏商周时期,以钟鼓乐为代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形式更加多样,更加具有民族融合的特色。唐宋元明清,传统音乐得到了发扬和继承,也逐渐走向成熟。现当代,传统音乐以各种方式开始走向世界。由此可见,中国的茶文化和传统音乐一样,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也是茶文化和传统音乐在很多时候能够相结合的一大重要原因。

信息的载体

茶文化,作为一种在全世界广泛流行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在本质上与音乐一样,都是信息传递的载体。茶香的传递,不需语言不限形式,更不问品茶人的高低贵贱。它传递出一种人们只需品味只需意会就能感受的信息,其美好其含蓄其优雅为人所知所称赞。这种信息的传递是美妙的。同理,音乐的传递也是如此,品乐之人无论高低贵贱,无论男女老幼,都能从音乐中品味到自己的人生百态。无论创作音乐的人还是欣赏音乐的人都能从这音律中体会自己的情感,并感同他人的境界。由此可见,无论是茶文化还是传统音乐,都是一种信息的载体,传递着绵延的情思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娱乐与艺术相结合

不言而喻,传统音乐尽管艺术性非常强,但是从其产生开始就被当做娱乐工具的一种。夏商周时期的钟鼓乐,是皇亲贵族们用来饮酒配乐和歌舞配乐的一种形式。不管是古代的古筝还是琵琶,都是为文人雅士助兴所用。随着历史的发展,传统音乐被继承和发扬,将娱乐化和艺术形式相结合。茶文化也和传统音乐一样,不管是现在还是古代,都有其娱乐成分,在古代,饮茶也是文人雅士的一种娱乐方式,和饮酒一样。现当代,茶也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缓解生活工作压力、交朋结友的一种有效方式,饮茶时品音,不失为一种美妙的生活方式。

精神世界的共生性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现很大程度上充实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国的文人雅士总是将茶与自身的情操相结合,是一种高雅生活方式的典范。古诗词中,关于茶的诗句也是不少。陆羽的“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人省,不羡暮人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和杨万里的“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等等诗句都道出了茶的美妙与高洁,从而表达了自身品茶的快乐。传统音乐也是精神世界的一种投射,以音乐来传达自身的情绪和情感,也让听众了解这种情绪和情感,以达到精神上的共鸣。文人雅士描写传统音乐的诗句也是不少,如白居易“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琵琶行》以及岳飞“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小重山》等诗句都是将中国的传统音乐上升到了精神的高度。从古至今,茶和传统音乐一样,都是情感表达、修身养性和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由此可见,茶文化和传统音乐在精神世界具有共生性。

3传统音乐与茶文化的结合点

以茶品音

在现当代,茶文化和传统音乐越发相结合。例如,很多民族音乐的音乐馆设有品茶坊,让你在品茶的同时能够欣赏到优美的传统音乐。茶和音乐都是信息载体,当传统音乐表达的情绪和某一种茶传递出来的信息相一致时,听众便能够加深对音乐的认知,同时也更能体会创作者的情感。这种寓教于茶的传统音乐欣赏方式将茶文化和传统音乐结合到了一起,更加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以音说茶

越来越多的茶馆会出现传统音乐的表演,传统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有利于品茶者的情绪渲染,也增添了不少高雅气氛。在很多大型优质的茶馆,不同的茶会选择不同的传统音乐。为了表现不同茶的不同风格,背景音乐也会有所不同。例如,铁观音甘甜品茶时可配洞箫和玉笛,普洱茶醇厚可搭配一般的戏曲,乌龙茶清幽一般配上古筝的《春江花月夜》。由此可见,因为茶的品种,品茶人的性情不同,传统音乐的搭配也随之改变。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不仅茶多种多样,传统音乐更是种类繁多。不同的茶搭配不一样的传统音乐,使得两者相互融合,让品茶人和品音人都能得到更完美的审美体验。

茶音相溶

从古代开始,就有说书人在茶馆说书,也谈琵琶者在酒楼卖唱。现当代,传统音乐与茶文化的结合更是紧密。不管是茶楼、茶馆还是茶社,传统音乐随处可见。琵琶二胡古筝各种音乐表演形式更是层出不穷,品茶者在品尝茶的同时,还能聆听优美且旋律动听的曲子,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忘却一切生活和工作的烦恼。由此可见,为了让茶艺活动表现得更加尽善尽美,让品茶者更加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和情调,传统音乐的加入变得更加重要和具有意义。

4结语

由此可见,茶文化和传统音乐都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远的历史和极其深刻的文化底蕴。茶文化与传统音乐有着很多的共通性,比如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两者传递出来的信息都能表达传递者的人生态度和感悟,都能陶冶人的情操等等。在现代社会,通过传统音乐在茶文化中的应用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了解传统音乐。在生活压力如此大的现代社会,茶文化和传统音乐的结合应用对于城市白领的减压和放松有着良好的效果,两者的结合更加能够促进传统文化在我国的流传和扩散,使人们更加了解茶文化了解传统音乐,从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胡娟.茶艺活动与传统音乐的结合点分析[J].福建茶叶.2016(2):218-219.

[2]刘娜.传统音乐在茶艺表演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5(6):195-197.

[3]尹艺蓓.传统音乐以阮为例与茶文化在审美层面的共通性[J].福建茶叶.2015(6):240-242.

[4]庄严.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融入与应用分析[J].福建茶叶.2016(2):193-194.

茶文化与茶室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

文章简单介绍了茶文化与茶室,针对茶文化与当代茶室空间设计的结合途径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茶室设计与茶文化结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文化;茶室;空间设计

俗话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茶叶大国,茶种类繁多,茶文化历史悠久,并且随着茶文化的发展,饮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饮茶自然需要场所,茶室、茶楼、茶馆以及茶亭等修建数量不断增多,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精神需求的不断增加,对茶室空间设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对我国现阶段的茶室空间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在设计风格方面过于平俗,并不能够充分的体现茶文化的文化性、趣味性。如何提高茶室空间设计水平已经成为困扰众多茶室设计人员的难题。因此,本文针对茶文化与当代茶室空间设计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茶文化与茶室简介

茶文化简介。关于茶的起源,各家众说纷纭,公元前200年的史书《尔雅》中记载了野生茶树,《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还有许多学者认为茶最早起源于秦汉时期等。随着人们对茶的认识与理解,经过大量的移植、繁殖与生产,形成了现如今的规模。茶文化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发乎神农,闻与鲁周公,兴与唐而盛于宋”,随着中国其他传统文化的发展,茶文化才有了如今的程度,并且茶文化融合了道家、佛家以及儒家等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茶室简介。茶室始于我国唐代,盛唐时期茶文化盛行,文人雅士逐渐开始钟情于茶文化,并建造了独特的茶事,为中国茶礼、茶艺、茶道等的传播提供了便利。茶室设计中不断引入风景,为了防止出现室内风景冲突的问题,需要在保留茶文化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室内空间设计,营造独特的室内环境,以便于为茶客、友人提供休息、饮茶的场所,同时还能够从事文娱活动。

2茶文化与茶室空间设计的结合途径分析

空间设计。茶室空间设计应该包括服务台、展示厅、茶庭、水池、庭院、长廊、茶室、储物室以及大厅等等,为了防止在设计的过程中出现重复的问题,应该严格规范所有茶室的空间大小,既可以利用简单的空间布局对室内空间进行划分,营造一种清静、简单的氛围,也可以采用复杂的几何形体进行室内空间的划分,体现出室内空间的不稳定因素,对茶室整体空间进行协调与制约。同时,还可以根据饮茶者的爱好,对茶室空间进行划分,设置不同的功能区域,主要包括茶室、茶廊、茶亭以及茶庭等,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当地人偏好露天饮茶,特别是在回廊、庭院中。

功能设计。在进行茶室设计时,应该根据茶室的不同功能分区进行相应的设计,主要包括品茗区、煮茶区、泡茶席。主要以泡茶席功能区设计为例,泡茶席也称之为茶席,是举办茶会以及茶室品茗的核心区域,泡茶席是提供奉茶、饮茶以及泡茶的场所,泡茶席设计时应该有供茶客就坐和泡茶的地方,在举办茶会时,如果客人围绕在茶桌边,品茗的茶杯可以放在桌子上,因此可以省略奉茶的环节;如果客人众多,则应该将茶座设计在距离泡茶席较远的位置,此时需要设计奉茶环节。现阶段,多功能茶室的休憩功能应该为客人提供席地而坐、卧或者躺的场所,例如,采用大炕床、地台或者榻榻米等,也可以将椅子改成坐墩、蒲团。茶桌是泡茶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为了方便移动,应该采用收纳方便、具有折叠功能的茶桌。为了实现泡茶的目的,泡茶席应该具备以下茶器:其一,主茶器,主茶器包括茶杯、盖置、壶垫、茶盅、茶碗、茶壶以及奉茶盘等;其二,储茶器,用于存放茶粉或者茶叶的器具,例如茶瓮、茶罐等;其三,备水器,用于弃置茶水、茶渣以及准备泡茶用水的设备或者茶器,例如水盂、水瓶以及煮水器等;其四,辅茶器,为了方便泡茶的辅助器具,例如计时器、茶拂、茶巾以及茶荷等。同时,还应该在泡茶席挂适当的字画,摆放适当的饰品、雕塑,熏点适当的香料等,为品茶之人营造宁静、沉静的氛围。

茶室交通设计。茶室交通应该根据茶室建筑户型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卫生间、水池、服务台、展览室、庭院、茶室、大厅以及入口等,现代茶室空间设计应该重视不同空间的结合,防止出现空间组合重复的问题,以此提高室内空间交通设计的独特性,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例如,为了营造自然、现代感以及力度感,应该采用竹格栅进行顶棚设计,用于大厅、廊道顶部,还可以用竹子建造幕墙,营造茶室空间的现代感。在进行开敞式茶室空间设计时,应该重视与室外空间、环境的相结合,并增加自然因素和趣味性因素,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服务设计。现代茶室服务设计指的是各功能区的附属设施,主要包括储物室、员工室、经理室以及卫生间等,在进行上述服务设施设计时,应该避免出现茶室功能与服务功能相冲突的状况,同时还应该重视服务设计与茶室整体氛围的协调性与一致性,以此为茶客提供便利的服务,而不至于对茶室客人造成不良的影响。

照明设计。照明设计直接影响整个茶室的环境氛围,因此,在进行茶室照明设计时应该充分的考虑人工照明与自然光照,人工照明应该根据茶室的整体环境选择合适光源、颜色、尺寸的灯具,自然光照应该在茶室设计不同形状的采光口,通过门窗、侧面开洞等吸取自然光。照明设计中灯具设计至关重要,在进行灯具设计时应该选择与茶室整体设计风格相一致的灯具造型,并重视灯光颜色、发光方式的选择。现阶段,最常用的灯具形式包括台灯、地灯、壁灯、投光灯以及吊灯等,照明方式包括侧面投光、直接照明以及整体照明等。茶室内不同区域灯具的选择也不同,在大厅应该选择白炽灯进行漫射照明,尽可能的应用暖色光源;在服务台应该采用具有方向性的嵌入式筒灯,以此起到展示柜展示产品和服务台服务茶客的作用;在室外水池应该采用投光灯,将投光灯镶嵌在水池内壁,用透明玻璃将表面封住,在夜间灯光直接投射到水面;公共场合的指示灯,通常分为走廊道路指示灯、室内通路指示灯以及应急避难指示灯。指示灯应该选择固定的色彩,以此起到安全指示的作用。

装饰设计。在进行茶室空间设计时,为了营造独特的氛围,应该重视室内空间装饰设计,插花、挂画以及焚香等在茶室空间设计的应用非常广泛。具体表现为:其一,插花设计,插花是美化茶室环境的重要材料,同时还能够清静身心、回归自然,茶室插花包括禅茶花、文人茶花两种,禅茶花主要集中在日本茶室中,文人茶花多讲究自然,尽可能地避免出现对称现象,茶室的插花不一定有花,可以用枝条、叶子、果实等,但是禁止使用假花假草,现场插花也是茶室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布置茶室时也可以自己到林间寻花觅枝,这样既能够美化室内环境,又能够增加了回归自然的意境;其二,挂画,挂画是美化茶室的重要装饰品,在选择挂画时应该选择值得鉴赏或者表达心意的挂轴,例如,在重阳茶会上,可以悬挂墨菊图,这样能够增加茶会的趣味和意蕴;其三,焚香,茶道点香的气味不能含有杂气,在迎客时焚迎客香,客人在门口能够闻到清新、若有似无的气味,能够使茶席更加宁静、安详,如果让可燃鉴赏香具,则应该摆设与整个茶室风格相匹配的香具。

家具设计。现阶段,市场上的茶室家具风格主要包括现代主义风格、休闲式风格、田园风格、日式风格以及中式风格,在选择家具时应该选择和茶室风格相匹配的家具,茶室中的家具包括博古架、茶具、茶盘、茶沙发、茶凳、茶几等,家具的选择应该根据室内空间大小、茶人的喝茶习惯等选择。同时,家具材料选择也至关重要,不同材质进行搭配,能够为人们的视觉、审美带来不一样的感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家具的材料种类众多,例如塑料家具、皮质家具、竹藤家具、钢材家具、木质家具以及玻璃家具等,根据茶室的整体风格选择相应的材料。例如,田园式风格,应该选择竹藤家具、木质家具等。

地面设计。茶室地面设计应该重视简素之美,木材具有生命力与亲和力,受到广大设计师和茶客的青睐,采用人工亚光木,不仅能够呈现材料的本色材质,还能够呈现随意、自然的形态,呈现一种洒脱、淡薄、自然的本色之美。茶室地面设计应该保证视野的开阔性,根据室内的环境氛围采用相应的地面材料,例如石材、砖材、木材、玻璃等,综合应用上述材料,进行别具匠心的拼贴,能够折射出茶人的特殊精神品质、生理以及心理需求。在进行地面形状设计时,可以采用变化、起伏、曲折以及蜿蜒等形状,给人一种韵律美、节奏感以及层次感。地台空间是抬高部分室内地面,突出的地面非常醒目,在造型上能够吸引人的目光,展现主人的性格,同时还能够开阔视野,愉悦茶人的心情。下沉空间是下沉室内地面,在茶室内分割出一个富有变化、界限明确的空间环境,给人以宁静感隐蔽感以及新奇感,特别是在繁华的都市环境,下沉空间能够放松人的神经,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受,这种回归自然、恬静、休闲的地面形式,受到越来越多都市人的青睐。

3结束语

总而言之,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茶室作为体现、传播以及传承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进行茶室空间设计时,应该充分的将茶文化融入到茶室空间设计中,为茶客营造充满茶文化的茶室氛围。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该合理的运用茶文化,创造宁静、恬淡的环境,让人们在吃茶、品茶的过程中领悟与体会到传统茶文化,借助茶室空间所独具的灵魂,放松精神,在喧嚣的现代城市中,实现内心的平静发展。

参考文献:

[1]华永.论我国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茶室空间设计[J].福建茶叶,2015(6):160-161.

[2]马平.茶座的室内空间设计分析[J].福建茶叶,2016(1):75-76.

[3]李文君,张君旸,张建华.茶庭与茶室空间的“静”设计[J].上海商业,2015(6):38-41.

[4]陈丽昀,李雅娜,郗金标.山水精神在茶室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山东林业科技,2013(5):107-110.

[5]沈丹阳,刘毅,沈化林等.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茶室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3(10):80-81.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应运而生,而茶文化旅游是茶文化与旅游的完美融合,也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时节性、文化性等特点[1],深受爱茶人士的欢迎。例如福建安溪盛产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故乡,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建造了茶叶大观园旅游胜地。云南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城市,结合自己茶乡旅游的优势,充分利用地域、民族等特点,也开始探索云南茶乡全域旅游发展路径[2]。浙江省作为茶叶的主产区之一,拥有西湖龙井等众多茶叶品牌,早在2008年浙江省就有学者结合浙江省的茶文化旅游优势,针对茶文化旅游中存在的问题,从提升浙江省茶文化旅游产品内涵、开发多种渠道的茶文化旅游的宣传和推销、建设突出茶园风貌和气息的农家旅馆等方面对浙江省茶文化旅游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3]。春天万物复苏,气温回暖,是旅游的最佳时节,也是春茶开采的时节,在这个时期开展茶文化旅游,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当年的新茶,也可以到茶园动手体验茶叶采摘的乐趣。茶文化是茶文化旅游的基础,是集“佛家、儒家、道家”思想为一体的独到文化,值得细细把玩其中滋味。信阳位于河南省最南端,气候适宜,是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一,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鸡公山、灵山寺、南湾湖、汤泉池、金刚台、波尔登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近几年,信阳市政府提出借助信阳毛尖的品牌效应,整合信阳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致力于将信阳打造成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茶文化休闲旅游城市。开发了环南湾湖茶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百里茶廊”,北起南湾湖入口,南到107国道,经董家河、浉河港、谭家河、十三里桥4个乡镇,沿途分布着60多个村、10多万茶农。行走在“百里茶廊”,可以感受信阳茶文化,欣赏信阳茶园风光。

宋诗中的茶文化论文

宋诗中的茶文化论文比较顺利但是,关键看你好事情慢慢解决

我正好修过茶文化的许多课,还写过关于茶诗的论文。关于茶文化的诗,宋代尤其多,有许多大家写了很多比如苏轼,陆游,范成大和黄庭坚。列举一些名篇名句和有特色的诗词:

陆游之诗词:

苏轼之诗词: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2.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汲江煎茶》

3.顾渚茶牙白于齿,梅溪木瓜红胜颊。——《将之湖州戏赠莘老》

4.草茶无赖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顽懭。——《和钱安道寄惠建茶》

其他:

当然还有很多呢。希望能帮到你,如果满意,请采纳哦。

中国古代茶文化,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人蔡条《铁围山丛谈》中曾说:"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佑陵(即宋徽宗)时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主要表现在茶叶采摘制作以及品茶艺术方面,在唐代发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宋代文化艺术繁荣兴旺。

中国茶是对地球人健康的巨大贡献。中国茶茶祖是神农,神农也是世界茶的茶祖。中国茶传播到世界各地,增进健康,增进快乐,增进身心和谐,为健康理念和禅茶文化增添了无限魅力。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 《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谓“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食脱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为饮茶(即茗)始于春秋时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齐晏婴所作,根本难以成立。且万蔚亭辑《困学纪闻集证》卷八下云:“(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览》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载人茗事中……”虽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饮之茗。故茗饮之事不见于经。世又以诗之“谁为茶苦”,为饮茶之证,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张冠李戴。似此春秋战国恐无饮茶之风,故《周礼·天官·家宰第一》言浆人供王之六饮,一曰水,二日浆,三曰醴,四曰凉,五曰医,六曰酉①。尚未见饮茶。 自汉以后,饮茶之记载,时有所闻,三国时吴孙皓每饮群臣酒,率以七升为限,韦曜不过两升,或为裁减,或赐茶茗以当酒(《三国志·吴志·韦曜传》),以时茶茗,恐已为招待宾客之用,不然,宴会中,何以有茶? 晋张华尝谓“饮真茶,令人少眠”(张华《博物志》),是晋亦有饮茶之风,所以茶茗之起,由来已久,宋裴汉《茶述》谓:“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宋朝)。”固误。 《洛阳伽蓝记》谓饮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尤误。所谓饮茶之风,开始于汉魏则可,盛行于汉魏则不可,因南北朝时,此风尚未普遍,何论于汉魏,关此《茶史杂录》引逸事两则如下: 齐王萧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浆,常饭鲜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萧一饮一斗,号为漏卮,后与高祖会食羊肉酪粥,高祖怪问之,对日,羊是陆畜之宗,鱼是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唯茗不中,

红色文化主题论文800字

●时下的红色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方兴未艾的红色旅游的兴起,繁花似锦的红色经典的改编,红歌会的火暴场景等,令人目不暇接。 ●从精神需求效应看,“红色文化热”的兴起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人们羡慕那些有理想、有信仰和富有献身精神的人,渴望从那些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的革命者身上发现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真谛。 ●从社会实践效应看,红色文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革命者感天动地的丰功伟绩,革命旧址、遗物展现的震撼心魄的场景,永远都是感动和教育后来人的最佳教材。 ●从江西得天独厚的优势看,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人们探寻那段激情燃烧岁月提供了最佳场地。江西,犹如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无数革命先辈和英烈在这里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后人永远值得寻访缅怀的地方。 ●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还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红色文化具有历史印证价值功能,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 能救中国”的真谛,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文明传承价值功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并使之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以传承;具有政治教育价值功能,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载体,使人们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具有经济开发价值功能,把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古迹文化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 红色,是中国人喜爱的颜色,更是共产党人钟情的色彩。马克思早年曾在被问及“最喜爱的颜色”时,明确回答为“红色”。红色,象征着革命和胜利,寄托着革命者的理想和信念。中国共产党的党旗、人民军队的军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均为标有不同图案的红旗。红色传递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崇拜和一种信仰。 文化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志与灵魂。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其精神文化包括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传统,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物质文化则包括反映革命史实的遗址、实物、纪念地以及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对激励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当历史车轮驶进21世纪,“红色文化热”再度兴起,红色旅游、红色经典、红歌会等含有革命年代独特内涵的红色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人们面前。当代人为何对那久远的“红色年代”充满向往之情?弘扬红色文化的价值何在?值得我们去探究。

一个民族的繁衍承载了一个的厚重的历史,沿着文明 的发源地,一路走来,领土在扩张。子孙在膨胀人类。从蛮夷步入文明,再走向更大的文明,更全盛的时代。在一遭遭的轮回变化里,得失交替,唯独不断累积滋长的是一种精魂,气韵。一代代的布衣贵族、妇孺男人都生就着一种或者自己无从觉察的气质,然后用自己的行动赋予他更大、更多的内涵。 朋友,当你操着满口的洋话庆祝“洋节”的时候,你可想到。其实你更应该陪伴自己的长辈倾听民族古乐的动人之音? 朋友,在西方洋节的冲击下,你是否还记得自己的肤色就是大地的颜色,是否还记得自己的血液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 让我们放下手中的杯盏,关掉轰鸣的音响,坐在阳台前的月光下静静地思考吧! 当今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是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彼此渗透的社会。闭关自守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才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传统的文化为何要丢弃?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长廊中。已沉淀了为世人所惊叹的无数瑰宝 ――文字、礼仪、节日等,它们如同天山上奔腾的清流,如同森林间孕育的珍宝,灿烂夺目,博大精深。 中国的节日文化就是一曲唱不尽的民曲,品不够的香茗。新春佳节,寄意于合家团圆;清明节,着意缅怀故者,抚慰亡灵;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清辉洒遍人间,亲人故友共婵娟;端午之晨,龙舟竞发,唱尽胸中豪情,祭奠古人之忠烈,继往开来。可以说,每一个佳节都承载着动人的历史故事,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欢度传统佳节,即是浸足于清泉,沐臂于月光。只觉古代贤德佳人在耳边吟唱;享受民族风俗,即是置身于大海,浴心于波涛。顿感今朝人生美满幸福无比。简言之,佳节既是感受瑰丽多彩的文化魅力的途径,又是联系血脉骨肉之情的纽带。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必是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的心结。两河流域滋养了犹太人的虔诚,赋予他们圣诞之庆:长江黄河孕育了华夏儿女的勤劳善良以及对故乡的眷恋。共度传统节日,就是把心结紧紧系牢,让精神久久传承。即使漂泊异乡,身处险境,也能勇于奋起,重返故里。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古曲声声,曾让西方震动;中秋赏月,七夕庙会,曾让世人感怀。所以,我们要坚守共同的财富,担起肩上的责任:将中国节日的神韵代代相传! 亲爱的朋友,当你流连于洋节的霓虹灯里时。可别忘了,你更应该重返故里,坚守故里,因为那里有你自己的一缕节日的阳光……呵,中华文化光辉灿烂的历史,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祝您快乐永存!

昨日少年,今日未来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题记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回首过去那个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战场,多少战士用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为了换来我们民族的荣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像春潮般温暖着我的心。“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成为我奋斗的目标。我们中国曾经有一段屈辱的历史,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肆意妄为,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七十年前的那些日子,可恶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三十五万无辜的南京老百姓们,成为了疯狂的刺刀下的牺牲品。更早一些,北京圆明园,一个当时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就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又被一把大火烧毁,付之一炬。屈辱的历史在人们心中无法磨灭,虽然已是过去,但却成为人民永恒的回忆。岁月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作为新一代的蓬勃少年,我们必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将自己的成长发展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社会中,但我们不能忘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不能忘记了国耻。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青少年只有将国耻铭记心中,以此为动力,奋发图强。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孙中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我们是早晨六七点钟的太阳,我们需要时刻爱自己的祖国,将祖国文化传承一代代。时刻铭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名自强有为的爱国人,无时无刻不把祖国大事放在心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新时代的青少年必须要勤奋学习,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献出一份力量,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让我们在学习中要更加精益求精,不怕吃苦,肯下功夫,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报国,先要学习;每天学习一点点,就是为祖国献出力量的一大步。遥想曾经,中国人的苦难与抗争,激励今人,昭告后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未来的烛光已经点亮,需要新一代的我们在这光亮下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开辟出一条光明的道路,在这条路上不断成长,报效祖国,为了祖国的明天。未来,为了祖国,我将会有所作为。当我的生活中充满着一种渴望,想去看到未来祖国的美丽,那美妙的事情就会出现:平凡的生活变得非凡。我会努力,传承红色基因,做一名时代新人。(作者 管晨宇)

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介绍红色基因的象征意义,最后总结自己的感受。

红旗飘扬,天边的夕阳染红大地,放眼望去,一切被红色笼罩着,大雁在空中展翅高飞,鸟儿徘徊在树旁,重复着欢快的乐曲,这每一处都是显得如此和谐自然,可欣赏这万物的同时,谁又曾想过,我们的今天,又是谁用生命换来的?

那些革命先烈,为了我们的今天,挥洒着鲜红的血液,可随着时间,有些人却把他们遗忘。做为新时代的小学生,不应该将这些渐渐遗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何为红色基因?它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是一种伟大的象征,它代表着光明,它让我们凝聚着力量,引领着我们走向那光明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应将它传承下去,刻在骨头上,记在心里面。它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坚持梦想,勇往直前,回忆起来,我曾记得在我儿时,躺在奶奶的怀抱里?

听着那一个个令我热血沸腾的革命事迹,他们如同电影般,浮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是他们用那伟大的革命精神换来我们的今天,没有他们那挥洒的鲜血,就没有我们现在那满地的鲜花,没有他们的战火硝烟,就没有我们那甜美的空气。是他们,改写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的耻辱!是他们,为我们付出了一切!我们不要忘,也不能忘!

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更要把红色基因世世代代传下去,在我成长的足迹中,无数个红色诗歌萦绕耳畔,"头可断,血可流,革命精神不能灭!”红色基因如同旗帜一般插在我心中,不管经历多少时间的冲刷,它都永远不会褪色,它是我们的根,是我们学习的灵魂,它永远不能被岁月埋没,而是应随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爬向最高处!

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我们每一个小学生都是这信念的继承者,在新时代中,更应该把这红色教育传承下去,从小事做起,在学习中我们要努力认真,展现自我。

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我们要坚持自我,努力奋斗,为祖国争光,多接受红色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垒筑起坚强的精神基石。行程万里,不忘初心,未来的道路必定为我们铺满革命的辉煌!

井冈山文化主题论文800字

井冈山精神绿色井冈,红色摇篮,革命圣地,心神向往,在井冈山倾听红军后代讲诉红色故事,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登黄洋界哨口,重走朱毛挑梁小道,面对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故事,一个个遗址,无不让人感动。这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坚定信念,解放思想,服务人民,奉献于党”,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在这里传承。 短短3天的学习,井冈山精神已溶入我的血液里,更渗透到我的灵魂深处。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敌我力量悬殊,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凭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信念,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凭着解放思想的勇气和首创精神,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第一支中国工农红军;凭着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服务和奉献精神,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和人民群众结下了鱼水之情。 井冈山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世纪的征途上,在推动创先争优,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青年干部,我们要牢牢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不动摇,肩负起把党的事业代代相传的重大责任,筑牢党性根基,加强党性修养,把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作为毕生追求,并自觉把人生价值目标融入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中去,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做一名无愧于党和人民培养、期盼的优秀干部。 最后,用一首小诗作为演讲的结束语: 心潮澎湃上井冈,群山翠竹绿茫茫, 昔日战场硝烟尽,唯有杜鹃似骄阳。 红色圣地缅先烈,坚定信念紧跟党, 牢记宗旨为人民,宝贵精神永发扬。

1.背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1928年4月底,朱毛红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两天后,两军负责人在“龙江书院”举行会议,会议根据湘南特委的决定,将两支部队合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兼十师师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兼十一师师长。5月4日上午,在井冈山砻市广场隆重召开的井冈山会师暨红四军成立庆祝大会上,毛泽东出人意料地背上了匣子枪。他挎上匣子枪,走到行伍出身,经常一身戎装的朱老总跟前诙谐地说“背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罗。”2.“干嘛非要人家入党不可”共和国上将郭天民在延安时,毛主席听说他年龄不小还没有结婚,关切地问其中原由。当听说是因郭天民的未婚妻不是党员,上级未批准成婚,毛主席笑了,对郭天民说,你那未婚妻是个从东北来的流亡的学生,跑了几千里地来革命,干嘛非要人家入党不可,你回去跟政治部说一下,就说我同意你们结婚。就这样,在毛主席的关怀下,郭天民成了家。那年他33岁,任红军第一局局长。3.“你照样喊我老毛就是!”1950年9月25日,毛主席接见全国工农兵劳模代表,突然,一位代表紧握毛主席的手重重抖动着,大声说“老毛,你咯胖呀!”周围人大吃一惊,但毛主席很快地给对方肩膀上一拳头:“罗瞎子,是你呀!”原来,大革命时期,毛主席到苏区找一个乡长搞调查;问名字时乡长说家里穷,不字识,没有名字。毛主席说:你总得有个名字呀。他说:从小叫习惯了,如今更不能叫官名。毛主席赞叹说:“说得好,日后革命成功我们也不能象陈胜那样”。他哈哈地笑着问:“你管天下我怎么称呼你呢?”毛主席说:“你照样喊我老毛就是!”他说“我记着你的话了。”这下子真碰上“老毛”了,他激动得热泪盈眶,“老毛”也就脱口而出了。4.“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小学生”1955年1月14日,毛泽东请李四光、钱三强给中央领导同志讲课,他说:"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小学生,就原子能有关问题,请你们来上一课。"1964年2月6日,毛泽东又请李四光、竺可恢、钱学森到他的住所谈科学。几位科学家坐在他的床边,和他共谈天文、地质、尖端科学,一谈就是三四个小时,如同坐在自己的家里。5.“你是我的半字师。”1959年,毛泽东回故乡韶山,他深有所感地写了《七律·到韶山》。完稿后,他虚心地向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征求意见。梅白看到诗的首句为"别梦依稀哭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对毛泽东说:“第一句的‘别梦依稀哭逝川’应该改半个字——将‘哭’改为‘咒’,‘别梦依稀咒逝川’。”毛泽东连声称赞:“改得好,改得好!”毛泽东风趣地对梅白说:“你是我的半字师。”6.“敬老尊贤,应该应该。”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故乡。他特意邀请他读私塾时的老师毛禹珠先生一起用餐。当年师生,今非昔比。毛禹珠自感不胜荣幸。席间,毛泽东亲自为毛禹珠敬酒,毛禹珠十分感激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笑盈盈地回道:"敬老尊贤,应该应该。"7.毛主席住处有一片苇子地,夏天青蛙叫得人睡不着觉,警卫员们就商量着要把苇子地割掉,也征得了当地老乡的同意。可向毛主席汇报后,遭到了坚决反对。毛主席说,苇子既可以编席子,又要包粽子。你们割了它,让老百姓怎么生活。于是毛主席的休息虽然因青蛙的鸣叫受些影响,但老百姓的利益得到了保护。8.当年西柏坡很少能看到电影,好不容易有几部苏联影片,工作人员就先放给中央首长看。毛主席说,应该请村里的大人小孩都来看。但是警卫员怕人多不安全。毛主席告诉高富有,今后只要放电影,中央大院看完一场,就要给村里老百姓放一场,这样大家都能看上电影。

没有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老师们常说的一句话,然而,打仗打得多了,革命圣地也就多了。像井冈山,西柏坡这些革命圣地是众所周知的吧。井冈山是一个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的好地方。毛秉华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井冈山红色文化的形成得益于他的光荣历史。秋收起义失败后,毛主席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湖南中西长沙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进军,放弃了城市包围农村的战略,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927年10月,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西柏坡是一个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地方,他的这些优点都值得我们学习。西柏坡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贡献,这里被誉为“革命圣地旅游家境”。西柏坡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市的一个普通山村,1948年5月,毛主席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和党和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这一段时间,毛泽东在这个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里演绎了精彩非凡的战争乐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永远荡漾在我心中。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为祖国出一份力。

红色的革命圣地学校:嘉峪关市胜利路小学班级:五年四班姓名:梁浩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老师们常说的一句话,然而,打仗打得多了,革命圣地也就多了。像井冈山,西柏坡这些革命圣地是众所周知的吧。井冈山是一个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的好地方。毛秉华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井冈山红色文化的形成得益于他的光荣历史。秋收起义失败后,毛主席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湖南中西长沙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进军,放弃了城市包围农村的战略,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927年10月,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西柏坡是一个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地方,他的这些优点都值得我们学习。西柏坡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贡献,这里被誉为“革命圣地旅游家境”。西柏坡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市的一个普通山村,1948年5月,毛主席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和党和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这一段时间,毛泽东在这个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里演绎了精彩非凡的战争乐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永远荡漾在我心中。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为祖国出一份力。

兵家文化为主题800字论文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着东方甚至整个世界,兵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数千年来连绵不断的军事、政治斗争中不断地发展变化,至今仍保持巨大的影响。中国古代兵家管理思想是我国历代军事家对战争决策、指挥、统筹及其规律方面的理性认识的总和。 中国古代兵家管理思想包括若干科学的管理观点,它既把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国际关系等各种客观因素作为决定胜负的条件,并把它们看成是相互关联的管理决策的统一整体,同时又把战争主观指导即主体的决策、指挥、组织、运筹等军事素质作为一项基本因素,并由此而引出争取战争胜利的一系列战法。 中国传统兵家思想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战略管理思想,对当代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其中《六韬》是兵家思想的鼻祖之作,《六韬》中的许多思想影响了以后包括孙子等兵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其论述的兵家思想对企业管理有许多借鉴意义。 请输入图片描述 《六韬》之“韬”,与“弢”字相通,原为“弓套”之意,含有深藏不露之意,引申为谋略。该书是以周文王、武王与姜太公对话的形式写成的,此书涉及战争观、战争谋略、作战指导和军事人才思想等多方面的军事理论,并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在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六韬》不仅是军事战略思想集大成者,其实也是一部优秀的管理大典,因为商场如战场,一支部队就是一个组织,带领一支部队打仗,其实就如同带一个组织去经商是一样道理,许多西方管理学家《六韬》里其实都会找到,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管理智慧,重温经典,对我们践行中国化管理意义深远,对中国企业家群体的启迪很大。 请输入图片描述 《六韬》首先是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仁者爱人的管理思想。《六韬》中《文韬》中有一段论述了周文王问姜太公如何才能使天下人诚心归顺,姜太公答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这一段意思是管理者一定要正确看待财富,不要把天下和财富看成自己一个人的,要与人民共同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要以人为本。这就是所谓的仁者,做到以人为本和仁者,天下才归属这个管理者。这种思想对企业这个组织的管理者有着很深刻的启示和引导作用。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企业如果能够以人为本,创造出满足员工多重需要的企业文化,并能用它的“软约束”来调节各种不合理的需要,则会使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的情绪和奋进的精神。这种积极向上的理念及行为准则,将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员工自我激励的一把标尺,在工作中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它使全体员工在企业的使命、战略目标、战略举措、运营流程、合作沟通等基本方面达成共识,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人际关系的和谐性、稳定性和健康性,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在这一方面中国平安是一个很成功的范例。公司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工作期限满十年的员工,是公司的终身制员工,不得开除,从而打消了老员工对失业的顾虑。无论是部门经理还是普通业务员,甚至是临时工,只要有出色的业绩就可以授予“嘉奖令”,同时参加每个季度一次的团体旅游,可以带家属,费用全部免单,从而调动了大家工作的积极性。正是基于以人为本和与员工共享企业成长红利的经营理念,中国平安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内迅速发展,从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发展壮大为国内保险业的领军人物,并于2007年成功上市。 请输入图片描述 第二,《六韬》告诉管理者一定要奖罚分明,一视同仁。《六韬•将威第二十二》指出:“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入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杀其当路贵重之臣,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意思是统帅必须对于严格要求手下大将,如果大将犯法,必须给予严厉惩罚,诛杀地位高的人能树立威信,奖励一定要公平公正。奖赏地位低的人来可以体现明察,以严明惩罚和奖励来做到所禁必止、所令必行。能诛杀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物,说明刑罚能及于最上层;能奖赏到牛僮、马夫等饲养人员,说明赏赐能达到最下层。刑罚能及于最上层,赏赐能达到最下层,奖罚分明和一视同仁,这样管理者才能树立威信,这个组织才有战斗力。管理中激励的关键在于惩恶扬善,赏信罚必。《六韬•立将第二十一》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管理思想:一是用人不疑,合理授权;二是上下同心,身先士卒。同理,企业要想做好,领导者就得给下属授权,信任下属的能力,在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同时进行指导教育,提高下属的工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也要根据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适当的奖惩,奖赏是为了鼓励好人好事,惩罚是为了惩戒坏人坏事,奖赏一人以鼓励百人,惩罚一人以警戒众人,并应该做到:用赏贵在守信,用罚贵在必行。 奖罚分明可以督促企业中的每一个成员能够自觉维护制度,可以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氛围,这样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员工就会自觉的就会遵守制度,这个组织就会有强大的战斗力。 第三,《六韬》里告诉管理者一定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管理一定做到兼听则明和公正无私。《六韬》中《文韬•大礼四》载: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止,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意思是君王不要轻率接受意见,或不要简单拒绝。如果轻率接受,容易丧失主见;马上拒绝,就容易闭塞言路。君主要像高山那样,使人仰慕效法;要像深渊那样,使人莫测其深。英明正确,镇静公正,就是准则。君主要安详稳健而气质宁静,要柔和有节而胸有成竹,要善于与臣民协商问题而不固执已见,对人要谦虚而无私,处事要公正而不偏。 请输入图片描述 在企业中管理者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对于重大决策、重要工作,坚持广泛发扬民主的原则,征求广泛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氛围凝聚员工。建设民主的企业文化,其真正目的就是发挥企业内群体的集体智慧,使决策更科学、更有效,更合理,也可以说让执行与落实更顺畅,促进效益增长。企业管理者要以公正无私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竞争面前永远公平,这样可以大大有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加强。 第四,《六韬》告诉管理者一定要善于识别人才和使用人才。《六韬》中太公曰:“知之有八征:一日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意思是识别人才要从八个方面考察,一是提出问题,看他知道的是否详尽清楚;二是详尽追问看他应变的能力;三是用间谍考察,看他是否忠诚;四是明知故问,看他有无隐瞒,借以考查他的品德;五是让他管理财物,看他是否廉洁;六是用女色试他,看他的操守如何;七是把危难的情况告诉他,看他是否勇敢;八是试他的酒,看他能否保持常态。这八种考验方法都用了,一个人的贤与不贤就能区别清楚了。 《六韬》主张,作为君王,应当推崇德才兼备的人,抑制无德无才的人,任用忠诚信实的人,除去奸诈虚伪的人。严禁暴乱的行为,制止奢侈的风气。“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根据各级官吏应具备的条件选拔贤能,再根据各种官职应具备的条件考核在职人员,甄别其才智的高低,考查其能力的强弱,使其德才与官位相称,官位与德才相当。这就掌握着举贤的原则与方法了。 在《六韬》中有关人才的六条标准是:仁爱、正义、忠实、诚信、勇敢、智谋。在考量人才的标准方面,《六韬》从实践的观点出发,主张给予他们不同的环境条件看他们的实际表现,如果都能做到以上几点的,就真的是一个人才,在企业管理中,也是如此,作为一个好的企业管理者,就应当选择德才兼备、忠诚信实的人,在适当的岗位用适当的人员,让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公平的施展。选择管理人员时,要把外部选聘和内部提升的工作做好。 请输入图片描述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经营资源,是一切财富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正确地制定和选择人力资源战略,特别是充分发挥各类人才资源的积极作用,是企业走向兴旺发达的关键。企业对于能够融入企业文化,为企业长远发展辛勤工作,努力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人要大胆使用;对那些阿谀奉承、唯唯诺诺、平平庸庸、无德无才的人要坚决摒弃,也不能提拔那些有才但是无德的人。企业有一流的文化,就可以吸引培养成就一流的人才,自然会形成一流的企业。 《六韬》是兵家思想的最早思想之源,《六韬》中的彰显民本思想,主张执政为民、彰显民主思想,主张执政英明 、彰显激励思想,主张赏信罚必和彰显人才思想,主张任人唯贤的管理理念是中国化管理思想很重要的理念,当代中国企业家应该从古圣先贤的博大智慧中得到启示和借鉴,这样管理就会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家更应该从古人那里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的管理哲学理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管理理论,以此来传播和影响世界,做到世界管理学中有中国的声音,这是当代中国管理学者和企业家的责任和崇高使命。

《孙子兵法》思想体系中的原则和方法论文

摘要 :被后世奉为“百世谈兵之祖”的《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兵家思想的代表作,其内容不仅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而且作为一部主要论述作战“方法”的经典著作,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具体而言,借鉴价值的挖掘必须首先揭示二者的内在联系,明确借鉴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着力从《孙子兵法》思想体系中挖掘可以借鉴的原则方法、具体方法以及方法艺术;最后,对借鉴的过程进行辩证反思。

关键词 :孙子兵法; 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创新;

Sun Tzu's Art of War and Methodology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stract: Regarded as the“founder of art of war for a hundred generations”,Sun Tzu's Art of War is the masterpiece of ancient Chinese military strategists' thought and the treas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ilitary culture. It not only embodies broad and profound military thought,but also,as a classical work dealing with methods of combat,has inherent correlations with the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therefore,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developing the space of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for enriching its methodology to reveal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n the above,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Art of War from principles and methods,specific methods,and art of method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 Sun Tzu's Art of Wa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ology innovation;

《孙子兵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其意义早已超出军事着作的范畴,其思想已被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广泛借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不例外,同样能够从《孙子兵法》中汲取营养,其根本原因在于二者存有内在的联系。同时,由于《孙子兵法》在思想上具有层次性,呈现出战略思想与战术思想的统一,因此,它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借鉴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其原则方法的完善上,而且还体现在对具体方法和方法艺术的优化上。

1、《孙子兵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在关联性

1. 1 《孙子兵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均具备方法论属性

继承与借鉴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路径,但并非所有的传统经典都可以借鉴、便于借鉴。从这一层面讲,由于《孙子兵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均探讨“方法”问题,均具有方法论属性,因而使借鉴成为可能。《孙子兵法》中的许多思想可以直接嫁接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中,如“知己知彼”和“因地制流”的原则方法在思想信息获取中的运用; 而即便不能直接移植的方法,也可以经过挖掘、引申、转化之后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将“妙算”思想引申为思想政治教育预测方法,将“击虚避实”中的“虚”与“实”分别转化为教育对象的接受心理和抵制心理; 同时,正是由于其方法论属性,《孙子兵法》呈现出一个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方法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层次结构部分吻合,大体可以概括为原则方法、具体方法和方法艺术三个层面,还可以划分为认识方法、实施方法与管理方法三个层面,因而大大增强了《孙子兵法》的借鉴价值,为多层次、多角度借鉴奠定基础。

1. 2 《孙子兵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均以人的活动为关注焦点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兵书,其实践目标在于指导一方取得战争的胜利,但它所关注的焦点并非战争本身,而主要集中在与战争相关的人以及人的活动上。例如在论述预测战争胜负的“五事”与“七计”中,人的因素占据了绝大多数; 在战争进行中,则要求坚持“上兵伐谋”的战略原则,将人的谋略作为赢得胜利的“法宝”,最终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标,从而将人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与此同时,《孙子兵法》对人的重视不仅体现在“以人为主”上,还体现在“以人为本”上,即不仅要挖掘和培养人,发挥其在战争中的主导作用,而且要关心和爱护人,做到“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由此可见,《孙子兵法》以人作为指导对象,以人的智谋的发展为关注焦点,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同样以人为实践对象,以人的思想行为转化为关注焦点[1],这种相似性,为深入借鉴《孙子兵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孙子兵法》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价值

2. 1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

“先胜”、“全胜”、“变胜”是《孙子兵法》所追求的三大战略目标,但从动态操作的角度来讲,却是十分宝贵的原则方法,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容并相互联系,内在统一,其中的许多观点能够作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的重要补充。

2. 1. 1 先胜后战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是《孙子兵法》“先胜后战”思想的集中体现,即参战一方要从自我出发,充分准备,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之后再发起或参与战争。具体而言,“先胜后战”思想是一个完整体系,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先知,先算,先备,先机,先势”[2]五个方面,而在辩证考量的基础上,将“先胜后战”思想作为原则方法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一方面启示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实践时,应当推动教育准备的科学化与系统化。即注重教育信息掌握的精确性、完备性和时效性,并为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物资准备; 进而对教育过程及效果展开科学预测,并将理论预测与实践调整相结合; 想方设法在教育过程开始前抢占教育先机; 营造容易使受教育者接受的教育态势,从而达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要求。另一方面,“先胜后战”的原则方法要求正确处理教育准备与实际教育行为的关系,事实上是“慎教”原则的一种体现,即教育活动必须谨慎开展,必须在有科学、系统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否则,那些未经准备的教育活动可能不仅不会产生正面影响,而且还会带来负面作用。

2. 1. 2 求全致胜

求全致胜的原则方法引申自《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其内涵主要包括如下三个层面: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目标之“全”.孙子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认为战争应超越战争本身,实现“不战”.具体而言,即要“全国、全旅、全军、全卒、全伍”.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应当超越教育本身,与“不战而屈人之兵”相呼应,树立“不教而化人之心”的目标,使受教育者在无形中自主接受教育信息。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策略之“全”.为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战争方法运用策略,将方法划分等级,指出“伐谋”、“伐交”等柔性方法为“上策”,而“伐兵”、“攻城”等刚性方法为“下策”.思想政治教育为实现“不教而化人之心”的目标,应借鉴上述方法的运用策略: 一是实现方法运用顺序的梯次化,针对不同教育情境建立相应的方法选择机制; 二是使各类柔性手段发挥主要作用,将刚性手段作为补充; 三是要最大程度实现“不教”,即要大力开发隐性教育方法与自我教育方法。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运用效益之“全”.在孙子看来,“伐谋”与“攻城”相比,之所以为上策的原因之一在于前者代价小但效果明显,能够实现“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战略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注重方法运用的效益,尽可能采用代价小但效果好的方法。

2. 1. 3 变中取胜

《孙子兵法》十分强调“变”在战争中的作用,强调以变制胜,变中取胜。这一思想与当前以快速变革为特征的信息社会相契合,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具有借鉴价值。具体而言,变中取胜的原则方法主要概括为三层含义: 其一,孙子曰: “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启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不寻常之方法,通过“出其不意”之策激发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的接受兴趣。其二,孙子曰: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启示教育方法不能随意变化,要“因地”“因敌”变化而为之,即要跟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环境采取相匹配的措施。其三,孙子曰: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并要从“奇正变化”实现“奇正相生”.在这里,所谓“正”可引申为正面、传统的教育方法,“奇”可以引申为多样、新颖的教育方法,而所谓“奇正之变”、“奇正相生”即要实现传统与新颖之间的深度结合与相互转化。具体而言,新旧两类方法应实现优势互补,在运用过程中,既要出新出“奇”,又要避免因单独使用全新方法而使受教育者产生突兀感与质疑感。

2. 2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

《孙子兵法》中诸多战术思想可以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但鉴于部分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原有的成熟方法相统一,因而,这里只借鉴一些富有新意的思想,以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的创新。

2. 2. 1 “策之,作之,形之,角之”: 构建思想信息“试探获取法”

思想信息的获取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而《孙子兵法》恰为我们提供一套较为新颖的信息获取法,孙子曰: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策之,作之,形之,角之”可分别简述为判断分析、引导挑动、假装示形、试探进攻四个动作,将这一策略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获取中,可简要概括为“试探获取法”.它综合了观察法和调查法的有利因素,但又与二者相异,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首先,“策之”与“作之,形之,角之”相结合,即实现理论分析与实地操作的统一,并从四个角度对教育对象进行试探,从而保证信息获取的全面性,也从不同侧面相互验证所获信息的精确性; 其次,试探法的运用要求达到“形人而我无形”的理想状态,因而,信息获取活动可以有效避免“打草惊蛇”,降低教育对象的防卫心理。再次,由于试探活动本身的特性,更容易将受教育者思想深处的矛盾和问题暴露于教育者面前,为彻底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 2. 2 “故兵之情: 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创立 “情境激励法”

孙子曰: “故兵之情: 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即士卒在不同的外部情境中,会产生与之相应的心理状态: 陷入包围就会竭力抵抗,形势逼迫就会拼死战斗,身处绝境就会听从指挥。将这一思想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可以进一步完善其激励方法,即通过创设相应的外部环境来激励受教育者。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研究也证实了外部环境对人的激励作用,认为: “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映,只要改变外部的操作条件,人的行为就会随之改变。”[3]45在辩证吸收这一思想合理性的基础上,应当认识到,环境的改变涉及纷繁复杂的变量,可控性和操作性较弱,因此不妨将环境缩小为情境,通过操纵若干可控变量,创设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形成具有明确目标指向的群体氛围,以达到相应的激励目的。事实上,孙子也是从“围”、“不得以”、“过”等具体情境来阐释这种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情境激励法是一种综合激励方式,其优势在于可以根据需要在情境中结合传统的奖惩激励、目标激励、竞争激励等,因而对受教育者的激励作用是经过多重强化的.。

2. 2. 3 “围之,攻之,战之,分之,逃之,避之”: 改进“冲突化解法”

《孙子兵法》中蕴含着丰富的冲突化解思想,孙子曰: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即在用兵作战时,我强敌弱则可直接“围之,攻之,战之”,势均力敌则需设法分散敌人各个击破,敌强我弱则要避免与之正面对抗。在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化解冲突时也可以采取相似的三类操作模式。即在教育主体能够调动的力量较大,而冲突较小时,要果断处置,迅速化解; 在教育主体力量有限,而冲突态势复杂时,应当重视分解冲突,使冲突化整为零,进而依次解决,或在有条件时直接抓住冲突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化解,切不可平均分配力量; 在教育主体的力量严重不足,而冲突来势凶猛时,应在制止冲突进一步蔓延的前提下,尽可能不与之正面交锋,而采用迂回策略。例如,教育者并不直接对过错一方批评教育,而是先安抚双方情绪,并寻找恰当机会邀请亲友等进行劝导,待其思想有所转化,再采取下步行动。

2. 3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

《孙子兵法》不仅揭示了战争所内含的客观规律以及应对战争的一般套路与方法,而且结合前人用兵智慧将方法运用提升至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因此,其英译名为“The Art Of War”,即“战争艺术”.具体而言,《孙子兵法》中的“势”论最能体现其艺术境界,而“势”又体现在“分数”、“形名”、“奇正”、“虚实”四个方面。

2. 3. 1 巧用“分数”---依靠组织编制施展借力育人的艺术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需要面对人数众多的受教育者,如果单靠教育者个人的力量承担全部教育工作,是必分身乏术,顾此失彼。因此,如何化解“少”与“多”的矛盾,时刻考验着教育者的智慧。《孙子兵法》同样注意到在将帅用兵中遇到的类似矛盾,并提了解决办法: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即将帅应当学会运用组织制度,进行分级编制,递相统属来治理军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就是要熟悉自身以及教育对象所处的组织及其运用模式,从而借助组织成员的力量展开教育活动,实现借力育人。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例,教育者要重视发挥班委、团委、党支部、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及其相应学生干部的影响力; 也要重视探索学生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关注“意见领袖”或其他有较强号召力的人物,优先转化其思想,进而推动其发挥自身影响,带动周围同学思想的积极转化[4]; 同样,还要重视发挥家长、社区等校外力量展开教育。

2. 3. 2 妙用“形名”──改善信息传播提升沟通实效的艺术

良好的沟通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一把利剑,但在对象人数众多,性格各异的条件下,要实现准确、顺畅的沟通并非易事,需要教育者掌握并熟练运用相应的沟通手段与技巧。孙子曰: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孙子认为,只有因地制宜的选择并运用恰当的工具进行指挥,才能够达到指挥大部队如同指挥小部队一样的境界。事实上,沟通与指挥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也遵循同样的道理。一方面,如上所述,《孙子兵法》就提出了巧用“形名”的思想,曹操将其注释为: “旌旗曰形,金鼓曰名。”孙子也引用《军政》中的观点说明“形名”的具体用法,曰: “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 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即通过刺激听觉与视觉两种知觉,来促进指挥信息的有效传递。这启示教育者在沟通时,工具的选择应多样化,尽可能使沟通对象的不同知觉器官都能接受到教育者发出的信息,从而发挥各类知觉器官的信息接收优势。另一方面,也要特别重视多种沟通手段运用的主次与方向问题。既要根据沟通情境的不同选择主要与次要手段,又必须保证多种手段作用方向的一致性,正如孙子云: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2. 3. 3 善用“虚实”──探察薄弱环节寻找教育突破口的艺术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受教育者思想的转化,犹如攻打一座处处设防的坚固城堡,如果集中力量进攻其重兵把手的城门或其它防御工事,必定事倍功半,即便攻克也是损失惨重。因此,必须善于寻找相应的突破口,以求达到事半功倍,“以瑕投卵”的效果。而孙子曰: “兵之所加,如以瑕投卵者,虚实是也。”即攻击敌军,如同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关键在于正确处理虚实关系。具体到操作层面来讲,则要“避实而击虚”.也就是说,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运用于受教育者之“虚”,避开受教育者之“实”,在容易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地方下手。这里的“虚”即我们所探求的突破口,它既可以是某一受教育群体中容易内化教育思想的个人,通过首先转化他们的思想带动整个群体思想的快速转化; 也可以是某人思想体系中与教育思想相契合的部分,通过以这部分思想为切入点,进而转化其全部思想; 还可以是一个群体或个人对教育思想的防御心理有所松动的某一时间段,通过把握时机,迅速介入,有效转化受教育者思想。

3、借鉴《孙子兵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辩证反思

3. 1 在充分认识《孙子兵法》内在局限的基础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孙子兵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我们在借鉴其思想时,不仅要大胆取其精华,更要注重识别和剔除其思想局限,正如孙子在文中所指出的: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即在看到事物优势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劣势所在。对于《孙子兵法》的局限性而言,首先要看到其哲学思想的朴素性,特别是其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如孙子认为“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过分夸大了将帅的作用,这类思想决不能被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纳。其次,要看到其立论的根据在于维护奴隶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因而其思想中存在一些愚民策略。如孙子曰: “犯之以利,勿告以害”,而目的在于达到“使之无知”,这类方法策略已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再次,要看到《孙子兵法》毕竟为一部兵书,提出的全部思想均针对战争这一特殊环境,许多方法在和平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并不适用,如孙子提出“以诈立”的恶意欺思想,通过“用间”获取信息的思想等,有些甚至涉及到违法犯罪,切不可直接借鉴。

3. 2 在充分掌握《孙子兵法》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借鉴《孙子兵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先必须尽可能尊重原着,如果脱离原着,或错误理解原着思想,即便生发出精彩的启示,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也就无借鉴可言。但与此同时,借鉴的过程也绝不能总是从起点开始,而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批判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而言,一方面,要特别关注前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孙子兵法》的借鉴,着力弥补前期研究的缺失,修正借鉴中存在的明显错误。事实上,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角度借鉴《孙子兵法》的相关成果相对较少,研究缺乏系统性,因而尚大有空间可为; 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其它学科对《孙子兵法》进行借鉴的成果中汲取营养,即进行适度的“二次借鉴”.例如,当前对《孙子兵法》思想借鉴最多的非经济管理领域莫属,《孙子兵法与企业战略》《〈孙子兵法〉的管理学阐释》等书籍层出不穷。因此,可以从这些成果中关注《孙子兵法》对营销策略、管理方法、商战谋略等内容的启示,进而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关联,以寻求可借鉴之处。

3. 3 在充分赋予《孙子兵法》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孙子兵法》诞生于2 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局限性,必须将鲜明的时代特征注入其中,因为借鉴的直接目的在于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只有赋予《孙子兵法》以时代性,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其思想的局限性,进而才有可能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具体来说,赋予其时代性,体现为如下三个层面: 将《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与现代科技成果的工具价值相结合,使其方法策略通过现代科技得以延伸。如将“妙算”的信息预测思想与大型计算机或网络“云计算”相结合,通过现代化工具使“妙算”的结果更加精确。再次,要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话语体系阐释并表述《孙子兵法》,例如,将《孙子兵法》中内含的方法体系按照现代方式划分为“原则方法”、“具体方法”、“方法艺术”3类,将“击虚避实”的思想转化并表述为“寻找突破口的艺术”等等。

孙子兵法读后感《千字文》有云: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华夏肇始以来,巍巍5000年,留下无数华章美文,《孙子兵法》就是其中的奇葩。时间掩不去其魅力。读它如饮纯酒,又如醍醐灌顶,很多感慨心得,不吐不快。《孙子兵法》涉及方方面面,从我的角度和理解,在几方面如策略、和现代的联系等等谈谈看法。 毛主席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胜于易胜者。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黎叔(葛优)的偷窃团队以旅游团体姿态出现,这种示假隐真,常见不疑的伪装现象,属瞒天过海之计;胖子(尤勇)和四眼(林家栋)围堵抢劫傻根,王薄(刘德华)对四眼发起攻击,引胖子出手,攻其所必救,属围魏救赵之计;因王丽(刘若英)干涉,王薄无法对傻根的六万元钱下手,他借小叶之手得到傻根的钱,这种不自出力,引友杀“敌”,属借刀杀人之计;黎叔在列车车顶等待时机偷袭王薄,属以逸待劳之计:胖子用开水烫傻根(王宝强),小叶(李冰冰)制造着火假象,这些抢劫傻根钱的企图举动,皆属趁火打劫之计;在佛门之地,王薄与小叶两人不期而遇,王薄给小叶作揖之机,造成对方错觉,偷取小叶手机,攻而示之以不攻,属声东击西之计;王薄以DV摄像为证,要挟刘总(傅彪)画押取宝马车,属无中生有之计;老头故作无意把架上包中物件砸向婴儿,迷惑王薄救助婴儿,放弃跟随傻根,四眼趁机偷袭傻根劫钱,属暗渡陈仓之计;小叶与胖子互不相能,展开较量,王薄与劫匪甲(范伟)在车厢内展开斗争,黎叔都没有出手相助,皆属隔岸观火之计;决赌过程中,黎叔面带笑容看着王薄、王丽,表面和气,内心阴险,属笑里藏刀之计;小叶两害相衡趋其轻,向警察主动自首,交出黎叔,属李代桃僵之计;王薄一边同王丽讲话,一边乘画画人(张涵予)不备,偷其钱包,微隙在所必趁,微利在所必得,属顺手牵羊之计;乘警主动要求派人协助画画人辑捕王薄、王丽,画画人认为时机未到,这种敌情已明,布署尚未完备,为了稳住对方,暂不惊动对方,属打草惊蛇之计;有用者不可借,无用者可借,画画人用冥币代替钞票,属借尸还魂之计;刘总用一百元钱把小保姆打发走,属调虎离山之计;为了放长线钓大鱼,画画人不马上捕拿王薄、王丽,属欲擒姑纵之计;王丽在站台上,用抛鸡蛋戏法去迷惑傻根,然后用自己包中的纸包换取傻根的纸包,这种用极类似的东西去迷惑对方,使对方上当,属抛砖引玉之计;女警察(钟萍)擒拿劫贼甲,顺势擒拿劫贼乙(冯远征),属擒贼擒王之计;王薄向黎叔说出四眼、胖子合伙抢傻根钱的事,以此反击黎叔瞧得起他的言论,两军对垒,不直接对抗它的锋芒,而是剥弱它的气势,属釜底抽薪之计;王薄在虔诚众人拜佛混乱之际,偷取手机,属混水摸鱼之计:黎叔让身穿警服的小叶把自己用手铐铐上,不是惊惶失措,而是走示之不走,属金蝉脱壳之计:车站围捕行动,四面包围,不使窃贼漏网,属关门捉贼之计;刘总太太(徐帆)指使小保姆好好盯着刘总,防止他动邪心,属远交近攻之计;王薄事先把蒙汗药放入杯中,借机与小叶打睹,有言不信,顺势控制对方,属假道伐虢之计;画画人在着火时,用六万冥币调换傻根六万现钞,属偷梁换柱之计;黎叔切四眼的手指,借此警告不听指挥的胖子,以小凌大,属指桑骂槐之计;黎叔伪装成拐子准备坐在傻根旁边,后又伪装成瞎子想溜出车站,属假痴不癫之计;黎叔指使胖子、四眼引诱王薄上列车车顶,自己加以背后围堵,断王薄退路,属上屋抽梯之计;王薄用杯子剥熟鸡蛋皮来显示自己本事,黎叔却用手指剥生鸡蛋皮,这种借局布势,力小势大,借机慑服敌人,属树上开花之计; 黎叔先在包厢内主动结识王薄,后又用黑道行话行规要挟,迫使王薄答应自己,下赌注筹码,这种循序渐进,变被动为主动,属反客为主之计;家教王丽诱使刘总上钩,将智者伐其情,属美人计;黎叔让王薄亲眼看着自己如何偷傻根的钱,这种反常用兵的心理战术,属空城计; 王薄通过展示本事及魅力,使小叶倾心于他,说出黎叔的计划,属反间计; 王薄在车厕内向傻根哭诉王丽患有绝症,取傻根五千元,人不自害,自害必真,属苦肉计;黎叔用小叶吸引王薄上钩,然后指使胖子、四眼向王薄挑战,比胆子,一计累敌,一计攻敌,属连环计;王薄察觉形势严峻,力量单薄,难以对付黎叔,决定和王丽提前下车,属走为上计。总之,《天下无贼》是一部集三十六计大成的慧心之作,作品当中,谋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善于用谋,以正胜邪。这是《天下无贼》情与谋合铸的哲理真谛。 孙子兵法的内涵中国的兵学宝典《孙子兵法》成为当代战略理论研究的热点,这在当今东西方思想文化还很难融合的世界里,堪称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但是,由于文化传统和战略思维的不同,中外学者在研究《孙子兵法》的基点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国学者研究《孙子兵法》 的基点主要立足于学术问题研究,目的是为了弘扬孙子兵学思想,着重于从宏观上把握《孙子兵法》的兵学思想,突出构建孙子的兵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国外学者研究孙子兵法的基点是始终把《孙子兵法》作为战争和战略问题来研究,主要把握孙子兵法的一些观点和原则,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思想和理论体系.分析比较中外孙子兵法研究的基点,是我们认识当代《孙子兵法》研究热的起点,也是认识现代军事理论发展的起点。 《孙子兵法》诞生2000多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积极防御理论以及我国现行的战略方针、作战条令,都无不留有孙子思想的烙印。但是,当代中国《孙子兵法》研究是作为学科领域研究而发展起来。在中国军内外,孙子兵法研究归属于古代兵略研究范畴,治学的基点主要立足于学术问题研究,目的是宏扬中国兵学文化。 中国当代研究孙子兵法热是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思想得到解放,出版了郭化若《孙子译注》、陶汉章《孙子兵法概论》、吴九龙等《孙子校释》、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杨炳安《孙子会笺》等大量著作。由于1978年以前,《孙子兵法》的版本很少,关于孙子研究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员来做,因此,时代要求中国学者的研究基点首先定位在学术上。这一阶段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整理孙子的兵学思想、孙子版本的考证、孙子的校勘、孙子的哲学思想、孙子的故里考证等等,学术性很强。 第二届国际孙子兵法研讨会以后,中国学者研究领域开阔起来,关注现实问题的文章逐渐增多。如吴如嵩、陈维民的《孙子思想与多极竞争》,陶汉章的《孙子思想对当代战略的影响》,刘永新、张秦洞的《〈孙子兵法〉与现代局部战争》,刘鲁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应用孙子战略思想的成败》等,直接对当前最前沿的战略理论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第四届国际孙子兵法研讨会的主题是“孙子兵法与世纪之交的国际安全”,中国学者提交的论文大多数联系现实问题,但仅止于赋予孙子兵法在现代条件下的新的内涵,并没有对现阶段各国政府特别是对我国政府的战略决策直接进行分析评估,更谈不上参与与影响战略方针的讨论和制定了。 西方孙子兵法研究热源于西方现代战略理论,从克劳塞维茨“绝对战争”模式的直接路线战略理论向利德尔·哈特的“有限战争”模式的间接路线战略理论的转变,以英国的利德尔·哈特、美国的柯林斯等为代表的西方战略理论家对孙子兵法的推崇直接推动了西方对孙子兵法研究热的兴起。英国的利德尔·哈特在为格里菲斯的孙子兵法英译本的序言中写到“人们早感到需要有一种《孙子兵法》的新译本,更完整、更准确地解释孙子的思想。在可能导致人类自相残杀和种族灭绝的核武器研制成功以后,这种需要更为迫切。”冷战期间,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相互推行核威慑战略,使得孙子兵法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的战略思想成为其核威慑战略的总方针,《孙子兵法》思想开始登上当代西方大国战略决策的“庙堂”。 在当代世界军事领域里西方战略理论仍处于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对于西方来说,研究孙子兵法的意义并不在于改变了什么,而在于帮助他们走出一条摆脱困境的路子。20世纪的战争几乎都是西方大国挑起的,战争的经验和教训使其不得不审视自己的战略理论。特别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后,布热津斯基、尼克松、威斯特摩兰等人直接从孙子的思想中探寻美国失败的原因。在越南战争中,美国是严格按照西方军事理论来打的,而且几乎打赢了每一场战斗,然而却输掉了整个战争。众所周知,美国等西方国家,由于经济技术发达和战略思想的不同,对于作战问题,总是强调注重依靠作战的物质力量因素。兰德公司政治学研究部主任乔·波拉克说过:“当美国军事计划人员认为可能有必要用兵时,他们更多地是注重敌方的能力,而很少考虑敌方的战略和意图。”美军从独立战争到越南战争,基本奉行的就是这种“以力量取胜”的战略战术思想。 越南战争之后,美军经历了一个重新估价和重建军事思想的过程。企图把孙子的智慧与克劳塞维茨的见解熔为一炉,从单纯的重力向重谋转化。当然,美军重技术的军事文化传统并没放弃,只是又吸纳了东方军事文化重权谋的一面。 70年代末,美军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专门考察了第四次中东战争,集中研究了克劳塞维茨、若米尼、格兰特、富勒、利德尔哈特、隆美尔、成吉思汗、孙子和其他名家的著作,目的是创造一种在决战中以少胜多的新理论,结果出现了“空地一体战”理论。这一理论的特点是:在火力和机动之间,在直接与间接手段之间,以及在控制管理和掌握主动之间,取得较好的均衡。这里所说的机动,不单是机动力,更主要的是避敌强点,击敌弱点的非对称作战的相关行动。 在西方大国的带动下,当今世界军事领域里正进行着一场适应信息时代、以高技术战争为核心的军事革命和军备竞赛。为了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西方大国在军事理论方面改变了单纯依靠技术优势的指导思想,开始学习东方的“以谋取胜”的战略理论。中国的兵学宝典《孙子兵法》正满足了他们的时代要求。 中国兵学自古倡导宏观整体思维,《孙子兵法》就是其杰出代表。所以中国学者在研究孙子兵学思想时,就十分注重从宏观上把握孙子的思想。吴如嵩的《试论孙子的战略指导思想》、谢国良的《论孙子的“善战”思想》、于汝波的《孙子势论探析》等论文都是从宏观上把握孙子的兵学思想。特别是1989年6月出版的吴如嵩著《孙子兵法新论》,该书运用历史的、系统的方法,突破以往单纯平面图解的思维模式,运用宏观整体思维方法,对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归纳总结,研究提出孙子兵法“十六论”。这些理论思维为构建孙子兵学体系打下了基础。 刘庆的《<孙子>兵学体系初探》一文中提出“循着古代兵家的思路去摸索其构筑的思想体系结构,便会发现,《孙子》大体上可分为战争准备理论和战争实施理论两部分”、“从更深层次的思维形式研究《孙子》,《孙子》一书包括战争问题、作战指导和军队建设三个基本范畴”。此外,许保林的《建立“孙子学”刍议》,杨丙安、陈彭的《孙子兵学的东流和西渐》,刘庆的《<孙子>兵学范畴的历史考察》,黄朴民的《孙子兵学与春秋哲学政治思潮》,于汝波的《宋代孙子学述论》,吴如嵩的《孙子兵学讲义》,季德源的《明代孙子学述要》,皮明勇的《清代孙子学初探》,杨炳安的《孙老兵学异同论》等,直接从孙子兵法的体系以及中国古代兵学、哲学等比较研究上,进行引经据典、细致入微的阐述,已基本确立了孙子兵学思想和理论体系。赵海军的博士论文《孙子学通论》,就是通过讨论孙子学的历史渊源、兵学体系、发展历程、与传统兵学和传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构建起一个孙子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目前,对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研究,成为中外学者研究孙子思想的热点。中国学者就有吴如嵩的《析“不战而屈人之兵”》,高锐的《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论新探》,文荣任的《从国家利益出发试谈“不战而屈人之兵”》,施芝华的《论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战略思想》,黄朴民的《对“不战而屈人之兵”评价要实事求是》,黄加林的《孙子的“全胜”战略及其国际关系理论》,任力的《春秋争霸与“不战而屈人之兵”》等,可以说对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进行了充分深刻的研究。论文的角度和内容各异,但基本上都是反映孙子的思想,目的显然是在为了丰富孙子的兵学体系,给其“不战而屈人之兵”以现代诠释。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1989年5月在孙子故里今山东惠民县召开的首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上宣告成立。本会乃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挂靠在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的一级学术团体。现任会长姚有志,秘书长仁力,副会长兼首席专家吴如嵩,以及副会长李德义、傅立群、刘春志、柴宇球、吴九龙、阎启英等,拥有数十名理事及数百名会员。 本会以学习宣传《孙子兵法》,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为宗旨。成立以来,先后主办召开了七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编写出版了《孙子兵法大全》系列丝书、六届大会的论文集以及本会同仁撰著的数十部孙子兵学研究著作,支持并参与山东省、临沂市、惠民县、天津市、辽宁省、苏州市、深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全国高校等地方和单位的孙子兵法学会的各种学术和纪念活动。与此同时,还先后前往美国、俄罗斯、日本、马来西亚等国进行了课题广泛的学术交流。 十七年来,孙子兵学研究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势喜人。但是,由于孙子其人其书时代久远,史料缺乏,尚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议,一时难以廓清。诸如孙子的身世与故里,《孙子兵法》的成书时代、成书过程、文化属性、版本校勘、原文阐释以及其思想体系、哲学方法等等,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同看法、不同解读。 面对这些问题,本会不能没有自己的观点和对待的原则,例如:经本会专家充分论证,认定孙子故里在惠民,而对于山东省与河南省其它几个相关县市的故里说在没有考古新发现之前则不予认可。但是对于任何地方和单位,只要是为着弘扬祖国优秀传统军事文化、传播孙子兵法的活动,本会均予以大力支持。本会还坚持孙子由齐奔吴、辟隐深居、进献兵书、吴宫教战、破楚入郢等传统观点。因此,本会支持和参与苏州孙武子研究会为弘扬孙子文化的学术研究和纪念活动。 孙子研究上疑难问题很多,本会不可能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一一得出结论并公开表态,学术问题只能通过科学研究和民主讨论的方式加以解决,舍此别无它途。毫无疑义,采取非科学非学术的态度和手段无助于甚至会阻碍孙子研究的健康发展。 孙子研究在发展,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也将顺应时代的潮流继续发展。希望本会同仁以及关心和热爱孙子研究的朋友们,共同努力,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为和平与正义事业不断做出新贡献。

从现代观点和里查过傻瓜读 孙子兵法,不能单一的从冷兵器或战壕式去理解,必须配合电子战等高科技武器相结合。兵贵神速与用间将是重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