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幼小衔接发生了哪些变化? “双减”政策的出台不仅有效遏制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对于遏制幼儿教育“小学化”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半月谈记者在北京采访发现,曾经的“学前班热”有所缓解,幼儿园大班幼儿流失渐少。 与此同时,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一份针对6238位家长的调查显示,部分家长依旧对幼小衔接心存担忧,渴望了解小学“零起点”实施状况。受访专家认为,应在促进幼儿园与小学联动基础上,提高教育的“透明度”,减少家长焦虑。 幼儿园大班重受欢迎 “我们的老师,面对学前班热曾经很无奈,但我们还是一直坚持科学的幼小衔接,终于等到了双减政策。”北京一位幼儿园负责人说。“双减”前每到春天,园里的大班孩子就会纷纷离园上学前班。今年,孩子们终于可以在幼儿园里度过学前的无忧时光。 燕山星城幼儿园园长杨毅对过去三年大班第一学期与第二学期的人数进行了比对。“从2019年的减少23人到后来不断增加,今年则出现了明显回流。”她说,过去幼儿园周边学前班泛滥,每年大班第二个学期会流失近四分之一的幼儿。在商家的宣传鼓动下,许多家长把孩子从幼儿园送到了学前班。 “学前班过度、超前教授幼儿知识,也导致小学‘零起点’教学落实艰难,形成恶性循环。”杨毅说,自教育部颁布《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来,越来越多家长在幼儿园的引导下逐渐意识到幼小衔接的真正意义,不再让孩子过早背负沉重的学习负担。 “双减政策落地后,幼儿园大班的在园人数得到了保障。”朝阳区教科院学前教研部主任黄培说。2021年,朝阳区制定了《进一步推动幼儿园与小学学科衔接实施方案》和以3年为周期的具体措施。目前,全区近400所幼儿园和周边小学都进行了“手拉手”。日常开展幼小共研、互培、互访,有效转变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及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逐步形成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 三里屯幼儿园与白家庄小学对接后,该园教科研主任张雅静说:“幼儿园老师在与小学互访后发现,小学的要求和幼儿园预想的不一样。”随着交流的深入,幼儿园完善了关于“好习惯”的培养目标,小学则同意给新生留出更多适应时间。 家长担心入学准备不足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虽然“双减”政策有效降低了学前班热,让孩子们回到了幼儿园中,但依然有相当多家长认为孩子在学前应接受拼音、数学、汉字等方面教育,甚至不惜牺牲休息时间在家亲自授课。 “幼儿园什么都不教,只能自己在家上课。”一位家长说,孩子通过网课认字,学数学、英语仍比较普遍。另外,也有一些家长通过“攒班”方式邀请老师来家中授课,或者自己利用周末开设家庭小课堂。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幼小衔接的调查显示,八成以上家长表示孩子在上小学前接受过或计划接受汉字认读、汉语拼音、英语、逻辑思维、数学计算等学科类学习培训。有近一半的幼儿园大班孩子每周参加学科类学习培训的时长超过3小时,超过10%的孩子每周培训时长超过6小时。 上述调查还显示,多数家长仍有过度重视知识储备的倾向,将学习排在入学准备的第一位。在此观念之下,不少家长自己辅导和使用线上App进行学习辅导。家长最期待幼儿园能为孩子做的工作为“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如专注力、倾听能力等”。在学习方面排在前三位的“家长最担心的事”分别为:担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担心孩子学习习惯不够好、担心孩子学不会拼音。 此外,不少学前家长对“双减”政策的执行效果存在疑虑和不确定感。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小学一年级能否做到“零起点”教学,能否完全落实“双减”政策……这些担忧,成为家长入学准备焦虑难以有效缓解的重要原因。 增加透明度,确保“零起点” 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家长焦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小学情况“不了解”。受访专家认为,下一步应在促进幼儿园与小学联动的基础上,提高教育“透明度”以减少家长焦虑。 第一,阐明“知识抢跑”并不具备持续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学者刘怡倩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学龄前学习过小学阶段知识的学生,他们后期的学习适应性反而比没有学习过小学知识的学生差”。“幼儿园通过对部分毕业生的追踪发现,学前有过训练的孩子入学初期在知识上有一定优势,但到了二三年级,学习习惯、自我管理、社会适应等综合能力更重要。”黄培说。 第二,增进幼儿园和小学双向课程衔接。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苏婧提出,在加强幼小衔接教育研究与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遵循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与《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要求,幼儿园、小学以及社区应联合为幼儿及家长开展多种观摩体验活动,不仅满足儿童知识经验的衔接,而且注重情感与社会性的衔接。 第三,加强对家长的指导,缓解焦虑。“家长应树立全程全面、双向多维的幼小衔接理念,不能把注意力只放在学习适应上,尤其要更多关注孩子的习惯养成和社会交往。”苏婧说,过度重视知识准备不仅加重了儿童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还容易造成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发展不均衡。受访专家建议,以幼儿园和小学为依托,向家长提供更多指导性资源,帮助家长了解如何为儿童上学做好准备。 半月谈记者:赵琬微
“幼小衔接”一词是我国学者对西方国家用以阐述早期教育及初等教育的过渡与衔接问题的简称,并逐渐将其固定为一个专业术语。具体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实质指的就是幼儿连续不断发展的社会性、心理、身体发展上的衔接。幼小衔接工作搞得好,可以使即将升入一年级的适龄幼儿自然顺利过渡到紧张的小学学习生活,使他们在小学里健康快乐地成长。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在研究幼小衔接问题时通常采用的都是狭义、静态的概念,将幼小衔接看作是一个“点事件”,无论在理论政策还是具体实施上都定位于幼儿在教育阶段上的纵向过渡。认为主要通过在学前教育的最后一年和初等教育的第一年中,对幼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幼儿顺利从学前教育阶段过渡到初等教育阶段,并努力克服幼儿在入学时可能出现的一些不适应的现象,将所有问题都集中在“入学”这个点上,甚至是“入学第一天”这个点上,这实际上是狭义层面的幼小衔接。到20世纪90年代末,这一看法开始改变,幼小衔接不仅仅是一种教育阶段上的衔接,更是儿童认知、社会性及情感的衔接;幼小衔接不是通过一两年的时间就可以顺利实现的,它更需要一种长远的视角;它对幼儿的影响也远远不止入学后的一两年,而是渗透于以后每一个教育阶段中,甚至是幼儿的一生;它并不仅仅发生在学校教育中,也与幼儿在学校教育外环境中的家庭及生活密切相关。即将幼小衔接看作是一种多层次、长时间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之为广义的幼小衔接。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幼儿发展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幼小衔接的概念逐渐走进教育工的的视野,也影响着家长们的教育方法。家长们也逐渐意识到孩子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是具有多重意义的重要转折。能否顺利适应小学生活,不仅仅影响一年级的学习成绩,甚至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历程都会发生影响。随着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幼儿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将出现巨大的转变。顺利实现幼小衔接,是幼儿这个阶段的生活主题。如果不能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将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成绩,甚至在接下来数十年的学习生涯中,都难以找到自己在学习上的成就感。在很多家长眼中,孩子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生活,首要的标准就是能够跟上小学的学习内容和难度。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家长往往将幼小衔接理解为“学习知识衔接”,就希望孩子在大班开始,学习本该在小学学习的内容,如拼音、算术等;部分家长还利用假期,把孩子送进专门的学前班。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让孩子提前学习某些内容,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更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但是这种提前学习的优势,有时会随着时间慢慢消失。且提前学习导致了不少孩子觉得老师在讲自己已经学会了的内容,而表现出不耐烦、心不在焉,经常出现“开小差”现象,打击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还养成了课堂不专心听讲的坏习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商家创造出来的名言,不知“振奋”了多少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落于人后,家长们跟风般一哄而上,开始了拔苗助长般的超前教育。心脑算、珠心算、创意美术、口语训练营、科学小实验、幼儿声乐等名目繁多的培训项目让人眼花缭乱。拼音、识字、数学课主管部门不让开,家长支持幼儿园偷着开,幼儿园小学化让人无奈。“都是教育工的,谁都知道这样不对。教育部严禁幼儿园小学化,家长却强烈要求做好幼小衔接,把拼音、识字、算术开齐开足。我们是民办幼儿园,全靠学费运营。如果不给孩子们多教点知识,家长会认为幼儿园不负责任,那谁还会来我们这里上学?”一位私立幼儿园园长对此也很无奈。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误解,很多“名校”在招收一年级新生时关于识字、拼音、运算等的考试,导致目前幼儿园小学化越来越严重。家长和幼儿园只是追求幼儿“懂得多”、“会得多”,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一味地灌输知识,让孩子过早失去了童年,出现了厌学和焦虑情绪。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儿童离开幼儿园进入学校,这个时期是幼儿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在实现这个转折的过程中,游戏逐渐减少,用于学习的时间开始增加,而且集体活动也会随之增量。在这个时期,是幼儿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初始转化期,所以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马上适应的。幼小衔接考虑的不仅是幼儿知识性的衔接,更要提高幼儿整体心智成熟程度,达到心智同步成长,顺利完成幼小衔接。【拓展资料】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家长愿意做出1%的改变,孩子就会向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迈出一大步。但做出这1%的改变也并不容易,这需要我们家长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新的思想和观点,面对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孩子,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养儿育女的过程也是塑造母亲和父亲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艰辛的,但只要我们掌握恰当的方法,就是一段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的充满乐趣和成就感的旅程。
如果你什么准备都做好的话,就不难。首先,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学生必须对论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全面的理解。所谓“深刻理解”,就是对论文的横向把握。这两个方面是为回答国防委员会委员对论文的深度和知识提出的问题做准备。例如,在一篇题为“创造名牌产品,发展民族工业”的论文中,国防委员会委员可以询问“民族品牌”与“名牌”的关系。虽然论文中不一定涉及“民族品牌”,但学生必须对自己的论文有“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刻的理解”。否则,就会出现尴尬的局面。2。任何毕业论文都会穿插图表。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都或多或少涉及到用图表表达论文观点的可能性,所以我认为应该有所准备。图表不仅是表达意见的直观方式,也是调整答辩会气氛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对于私人国防委员会的成员来说,长时间的倾听必然会导致拒绝,并且不再接受和吸收你讨论的内容。这样一来,这个秘密就会对你的毕业论文答辩成绩产生影响。因此,为了提高你的表现,你应该正确地佩戴插图或其他类似于图表的媒体。第三,语言流畅的学生通常是第一个为毕业论文辩护的人。大量事实证明,当他们在同学面前回答问题时,往往语速越来越快,以致回答委员会听不清,影响了回答的结果。因此,学生在答疑过程中必须注意语速。要快要慢,轻要重,不能像鞭炮一样轰击观众。四。眼动研究生在回答论文时,一般可以回答一半,也可以不回答。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建设,都要注意自己的眼睛,这样才能经常看到国防委员会委员和与会学生。这是一种让你与听众进行眼神交流,让他们对你的话题感兴趣的方式。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由于旁听时间长,委员们难免分心。这时,你将用你的视觉投射礼貌地“拉”回他们的神,这样委员会成员就可以遵循你的想法。5个。肢体语言辅助虽然毕业论文的答辩与其他答辩一样,但适当使用肢体语言有助于你的答辩,使答辩效果更好。尤其是正确使用手势语言会显得自信、有力、无可辩驳。相反,如果你在答辩过程中坚持站直或低头,即使你的论文结构合理,主题新颖,结论正确,答辩的效果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在毕业论文答辩中必须注意措辞的使用。6。在更正式的答辩会上,辩论者通常需要时间控制。因此,研究生在进行答辩时应注意掌握时间。时间的控制要有力,最后期限要马上结束。这样,似乎是有备而来,对内容的掌握和控制也容易给防委委员留下好印象。因此,我们应该有一个估计的时间,内容被辩护之前。当然,灵活减少或增加防御过程也是时间控制的表现,应该注意。7号。在校园里有许多辩论者在为毕业论文辩护。因此,对于国防委员会的成员来说,他们不能对每一篇论文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些甚至不熟悉这个话题。因此,在整个答辩过程中,围绕主题和最后一个主题进行论述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委员会成员很容易就本专题所涉及的问题提出问题。如果他们能从头到尾把重点放在论文的主题上,会让委员们的思路清晰,对你的论文表示同意。
一、调整优化大课间和课间操结合课堂内容上满上够做好大课间,优化课间活动,内容不脱离课堂,力求达到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冬季大课间采用跑操及绳梯练习,在有氧运动之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身体小关节及协调性的练习,更好地促进身体的发育和跑跳能力。二、精准服务课后练按照双减要求做实做准把好课后练,优选提供课后延时体育锻炼内容,开发课后服务体育锻炼课程,丰富课后创新体育锻炼方式。开设各类社团,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多多增强学生各项身体机能的训练,做到全面发展并且至少掌握两项体育技能。三、打造课堂高质根据学校实际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强化体育课教学,教会学生想学、该学的体育知识技能与科学的锻炼方法,为勤练、常赛提供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生学业发展的“主导线”,是助力“双减”政策行稳致远的“减压线”。而课堂教学法的优劣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活力以及减负的成功。一周开足四节体育课,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运动,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精神载体,是培养健康体魄、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双减政策推行下的体育课,应该让学生从“学、练、赛”的方式增强体质,增长技能。双减”政策出台后,体育备受关注,学校、社会、家庭对体育的关注度很高。 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变革传统课堂,生成有效课堂。体育教学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高质量的优化课堂。提升教师素质课堂作为减负增效的重要阵地,体育教师责无旁贷。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要认真钻研业务,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熟悉体育教育最新的发展要求,从技能掌握上做到一专多能,适应并充分胜任体育教师、教练、健康指导员等多种角色需求,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提升课堂魅力,引导学生在宽松、愉悦、积极、进取的氛围中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激活体育快乐因子。灵活课堂教学体育课堂是开放、活力、双向的,体育教师要在课堂上发挥创造性、提升趣味性、创设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达到增强健身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果的目的。但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做到收放自如,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采取不同的办法,否则不利于维持课堂纪律,影响学习效果。比如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潜力都比较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和蔼可亲,和学生打成一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游戏,启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每节体育课都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而对于高年级学生,体育教师要有威严性,保持与学生的适当距离。精选课后作业让体育作业从“一门学科作业”,到形成“一种锻炼习惯”,再到养成“一种生活方式”。体育教师可以因人而异地制订符合学生身心规律、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体能的家庭作业清单列表,并参与督促学生每天打卡,协助学生养成“每天课外体育锻炼一小时”的行为习惯。我们教研室体音美组对中小学体育课后特色作业进行了检查调研,在条件成熟的学校试点实施这种做法,真正让体育家庭作业成为学生健康的“营养剂”、成为亲子关系的“增进剂”、成为师生关系的“融合剂”。丰富体育社团学校要构建包括基础性服务及课后拓展服务在内的全方位、立体式、一体化的体育社团体系。强调“情动、思动、行动”的活动方式,以多彩的体育活动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比如学校设立丰富的学生体育社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健美操、韵律操、武术等体育项目在校园遍地开花,使体育周、体育月、体育节等活动常态化,调动全体师生的体育运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各种体育活动在校园里有效开展。倡导体育游戏体育游戏作为小学阶段体育课程中重要的教学手段,对于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好的健身与热身作用。对于体育游戏的创编与开展,可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展现出来,利用游戏本身的元素和特点,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在具体教学中,要把教材精心设计成各种新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动中思、玩中学,从中获取知识,寓教于乐,最终达到发展身心的目的。如在学习滚翻和攀爬内容后,可以设计“爬雪山”“过草地”“钻过火力网”等游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双减”提出的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体现了“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理念和鲜明的素质教育导向。通过提升教师素质、灵活课堂教学、精选课后作业、丰富体育社团、倡导体育游戏的方式,将体育锻炼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营造了“欢声、欢快、欢腾”的活动氛围,让学生享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让“双减”下的体育锻炼更火热,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二十三条学校应当建立学生体格健康检查制度。教育、体育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学生体质的监测。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统一安排。城市在规划企业、学校、街道和居住区时,应当将体育设施纳入建设规划。乡、民族乡、镇应当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建设和完善体育设施。
有以下这些:1、游学军.“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1(32):9-12;2,徐立萍,冯淼华.“双减”政策下教育出版的发展契机与前景刍议[J].出版广角,2021(20):24-27;3,王先茂,凌晨,董国永,等.污名化背景下优秀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与启示[J].体育学研究,2021、35(06):25-33;4,陈水云,王晨,张晓煌.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小学体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运动精品,2021(1):25-26;5,王东.新时代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1、39(6):69-72;6,麻广一,宫士君.“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问题、对策[J].嘉应学院学报,2021、39(6):86-91。
双减”政策落地后,也将会展示学生们在体育、艺术等方面的天赋和潜能。而体育中考加分、体育课留作业、中小学生每天两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等
双减政策实施后,也有许多问题呈现出了,我们要取长补短,查漏补缺。比如辩论赛中正方三辩可以这么提问:双减政策出台实施后,真正的受益人,受到了哪些有益的效果?效果显著吗?这一问题提出后,直击要害,一问穿果。这样提问效果更好。
双减政策利大于弊辩论赛正方观点:
1.“双减”政策的颁布,使得教育培训机构不再那么猖狂,开始规范化,各种奇葩现象开始减少。艺术类、活动类培训机构开始增多,如篮球、足球、钢琴等等。这有利于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做一个健康和谐的人,而不是“书呆子”或“巨婴”。
2.“双减”政策,可以逐渐消除“教育内卷”现象,减轻家长和学生的焦虑。
3.“双减”政策的颁布,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家庭和谐。
4.培养孩子性格和道德品质远远比分数重要。
5.“双减”政策为“超速”“超载”“内卷”等教育乱象按下了暂停键。教育部门大力推进该项政策的执行,是为了让孩子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成为一名身心健康的人。
如果你什么准备都做好的话,就不难。首先,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学生必须对论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全面的理解。所谓“深刻理解”,就是对论文的横向把握。这两个方面是为回答国防委员会委员对论文的深度和知识提出的问题做准备。例如,在一篇题为“创造名牌产品,发展民族工业”的论文中,国防委员会委员可以询问“民族品牌”与“名牌”的关系。虽然论文中不一定涉及“民族品牌”,但学生必须对自己的论文有“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刻的理解”。否则,就会出现尴尬的局面。2。任何毕业论文都会穿插图表。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都或多或少涉及到用图表表达论文观点的可能性,所以我认为应该有所准备。图表不仅是表达意见的直观方式,也是调整答辩会气氛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对于私人国防委员会的成员来说,长时间的倾听必然会导致拒绝,并且不再接受和吸收你讨论的内容。这样一来,这个秘密就会对你的毕业论文答辩成绩产生影响。因此,为了提高你的表现,你应该正确地佩戴插图或其他类似于图表的媒体。第三,语言流畅的学生通常是第一个为毕业论文辩护的人。大量事实证明,当他们在同学面前回答问题时,往往语速越来越快,以致回答委员会听不清,影响了回答的结果。因此,学生在答疑过程中必须注意语速。要快要慢,轻要重,不能像鞭炮一样轰击观众。四。眼动研究生在回答论文时,一般可以回答一半,也可以不回答。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建设,都要注意自己的眼睛,这样才能经常看到国防委员会委员和与会学生。这是一种让你与听众进行眼神交流,让他们对你的话题感兴趣的方式。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由于旁听时间长,委员们难免分心。这时,你将用你的视觉投射礼貌地“拉”回他们的神,这样委员会成员就可以遵循你的想法。5个。肢体语言辅助虽然毕业论文的答辩与其他答辩一样,但适当使用肢体语言有助于你的答辩,使答辩效果更好。尤其是正确使用手势语言会显得自信、有力、无可辩驳。相反,如果你在答辩过程中坚持站直或低头,即使你的论文结构合理,主题新颖,结论正确,答辩的效果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在毕业论文答辩中必须注意措辞的使用。6。在更正式的答辩会上,辩论者通常需要时间控制。因此,研究生在进行答辩时应注意掌握时间。时间的控制要有力,最后期限要马上结束。这样,似乎是有备而来,对内容的掌握和控制也容易给防委委员留下好印象。因此,我们应该有一个估计的时间,内容被辩护之前。当然,灵活减少或增加防御过程也是时间控制的表现,应该注意。7号。在校园里有许多辩论者在为毕业论文辩护。因此,对于国防委员会的成员来说,他们不能对每一篇论文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些甚至不熟悉这个话题。因此,在整个答辩过程中,围绕主题和最后一个主题进行论述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委员会成员很容易就本专题所涉及的问题提出问题。如果他们能从头到尾把重点放在论文的主题上,会让委员们的思路清晰,对你的论文表示同意。
正方一辩首先发言,抛出己方观点:“双减”政策必定是利大于弊。理由如下: 1.“双减”政策减轻了过重的作业负担,同学们拥有更多的时间提高综合素质。 2.“双减”政策对校外培训机构作出了管控,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家庭负担。除此以外,正方一辩还结合新闻叙述了如果没有“双减”政策,大部分同学会在补习班超前学习,这会加重学习压力。
《我的双减生活》作文初三600字5篇
为积极响应国家“双减”政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到增效与减负并行,许多 学校的 学生学习生活迎来了巨大的变化。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我的双减生活》作文初三600字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们班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聚集了许多“牛人”。有的是体育健将,有的多才多艺,有的长相出众,还有的是大“学霸”。没有两下子,都不好意思说是五班的。那我呢?从外貌上看,我的个子不高,戴着眼镜,头发不长也不短;从成绩上看,我并不是班上前几名,也没有一科能拿第一。但在美术方面我通过了速写九级,还拿过许多奖项,在班里算起来,我可是一位“牛人”。
说起美术来,话就长了。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画画,哦不,应该说是涂鸦。涂着涂着,家里人和老师越来越多觉得我画的还挺不错。于是乎,妈妈问我想不想认真学学绘画,哈哈,正中我下怀,就参加了绘画辅导课,从此我就走上了美术的神奇之旅。线条的变换,色彩的搭配,构图的设计,意境的描绘等等。不仅有素描还有速写、国画、水彩、油彩等等,越学习越发现,原来画画如此高深如此有趣。渐渐地,我也经常有作品被老师推荐,还能获得各种奖项,有的还有奖金呢!当然,我最喜欢的就是随时画,只要自己觉得有趣就好。有一次在家中,我正在吃爆米花。吃着吃着,我忽然想:我为什么不能画一下它呢?于是,我先拿出铅笔把爆米花的样子描绘出来,再用细勾线笔勾勒出轮廓。然后,就到了最重要的部分——给它画出颜色。我先用深色笔把爆米花的缝隙与凹陷处画上阴影,再用黄色把它涂一遍,最后用高光笔画上亮处,一个诱人的爆米花就画好了。这时妈妈走过来,看到后愣了一下,摸了摸那颗爆米花,惊讶地说:“我还以为这是掉上去的呢,太像了。”
看吧,我在美术方面还是一位“牛人”。在班里,同学们的“牛”,大多是因为爱好,我也感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愿我们班的“牛人”越来越“牛”,在喜爱的知识海洋中自由遨游!
《我的双减生活》作文初三600字2
最近一个热点词汇爆发在每个人的手机上——“双减”政策。
双减政策是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单点来说,就是少点作业,不上辅导班,这其实是每个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它的一些不好影响。
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减轻作业量是最好不过的事情,对于每天都在做作业,甚至说无时无刻不在做作业,我们也早已厌烦,甚至说并不想写作业,现在双减政策开始执行,也给学生们喘口气的机会,对于这个,我们还是挺开心的。但家长们却开始担心了,担心作业量过少,我们会有太多的放松时间,以至于太过放松,把最主要的学习给忘了,还可能因为作业量不大,有些人就敷衍了事。对于这些问题,我做一个学生,只能说,如果作业少了,我们难道不会好好写吗?
虽然我也不是很喜欢写作业,但是作业还是可以很有效的帮助我们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并且我们也可以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发现新的知识,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另外,对于不让课外辅导这个问题,我觉得真正能拉开距离的是课外学习的一些东西,而现在禁止了课外辅导机构的进行,我们减少了学习课外知识的监督,就只能依靠自己来进行学习课外知识,这篇是非常考验我们的自觉性以及自律性。
对于课外辅导班,学生的大多数印象都是不好的,甚至有时候会想让辅导班赶紧关闭,但现在真的到了没有补习班可以上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可以在有专人的监督下,学习课外知识也是一件好事。
双减政策减轻了学生当下的课业压力,但如果我们自己不主动去学习的话,在未来的考试中,我们必然会很紧张,而我们现在不能依靠外力来监督自己,就要养成自己的自律。
《我的双减生活》作文初三600字3
同学们,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爱好,有的喜欢画画,有的喜欢跳舞,还有的喜欢弹钢琴。这些兴趣爱好不仅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还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如果你要问我的兴趣爱好,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播音主持”。
小时候的我,有点内向,有点胆小,不太愿意说话,上课也从来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但是,现在的我,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我变得开朗大方、阳光自信,我可以在舞台上主持或表演节目,再也不紧张了。前不久,我还在学校的讲故事比赛中,获得了特等奖呢!
我的这些进步,其实和我的爸爸是分不开的,因为我的爸爸是一名专业的播音主持培训老师。他对我在语言上的要求非常严格,普通话必须要说得标准,前后鼻音、平翘舌音一定不能说错。每天放学回家,爸爸都要让我把今天学习的课文有感情地读给他听。有时候我读得不好,爸爸就一遍一遍地反复教我,哪里应该读重一点,哪里应该轻一点,哪里要停顿,哪里又要连贯起来。爸爸还告诉我,朗读的时候,眼睛里要有画面,要想象出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样的场景,千万不能像小和尚念经那样,有口无心。
为了让自己的嘴巴变得更灵活,声音变得更好听,我每天都要练习绕口令和贯口。有时候,我觉得枯燥不想练了,甚至练得嘴巴酸疼想要放弃了。爸爸就对我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习任何一项技能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必须要学会坚持!”于是,我便一直坚持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现在的我已获得全国少儿播音主持专业二级。我相信,总有一天,我的坚持会给我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的双减生活》作文初三600字4
“双减”到底是什么呢?“双减”指的是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当这一政策出现的时候,我的课外辅导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的学科辅导课进行了精减,并且从周末调整到周中。这些变化使我必须加快做作业的速度,尽量使作业不带回家,同时,也让我的周末有了休息和娱乐的时间。
总体来说,双减政策有以下几个优点:
首先,我有了更多的空间时间,在周末可以不在家里上网课,而是和家人一起出去玩。我还是更多的时间来阅读课外书,开阔视野,开拓自己的兴趣爱好。
其次,在晚上上课和周末出去玩的双重刺激下,我做作业的效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如今,我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
最后,因为课程的精减,也极大地减轻了妈妈的经济负担,因为课程的减少,退了3门课。
虽然双减政策有许多优点,可是世上并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它也有缺点:
第一点,双减容易让人觉得不用努力了,但实际上,学校虽然给我们减了压,可是中考、高考的压力依然存在。实现考上大学的梦想,使我们不能松懈,天上不会掉馅饼,我们要给自己一些前进的动力。
第二点,周中的压力会过于大,怎样合理地安排时间,也成为了我的一大难题。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利大于弊,只有我们能正确面对减负后的学习生活,就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小学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如这句古话所说,学习一定是辛苦的,双减政策只是让我减少学业负担。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而如果做到了这些,双减政策的弊也就不明显了。
《我的双减生活》作文初三600字5
“双减”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没有很大的影响呢?那是当然有的。以前的周末我每天都疲于奔命在各个补习班中,现在因为政策的原因,课外机构都把周末的补习班换到了周中,我放了学回到家里吃完晚饭就能轻轻松松去补习班了,使我的平日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同时,“双减“政策把周末原先要去参加补习班的时间给空出来,我周末就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再有,”双减“政策对于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把作业都在学校里面去完成,老师批改完之后如果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再给同学讲解,这样回家后爸爸妈妈也不用担心我学校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记得以前帮我批改作业是妈妈最最头疼的事情了。
在“双减“政策刚刚颁布的时候,爸爸妈妈和我都有着各自的焦虑。我在想:原先周末的补习班调到周中来了,我放了学就要吃饭去补课了,那我学校的作业怎么办?来得及写吗?
在细则出来后,我才知道,原来学校的作业会做相应的减少,而且还是在学校里面去完成,这样我的速度和准确率都会有很大的提升,不懂可以当场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爸爸妈妈担心“双减”出来后,孩子参加补课的时间会减少,提升拓展题的机会也会随着减少。那以后遇到那些拓展的题目不会做怎么办?后来才知道,原来以后考试的难题占比也会逐渐减少,国家需要我们学生能熟练的掌握基础知识,今后的考试中减少难题的数量。那对我们来说就轻松了,我只要把课本里面的知识吃透,把各种变化题型做仔细、做熟练,就会很容易的提高学习成绩。
应该就是结合一些现实生活当中的例子,而且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可以写成议论文的样式。
“双减”政策的出台不仅有效遏制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对于遏制幼儿教育“小学化”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曾经的“学前班热”有所缓解,幼儿园大班幼儿流失渐少。双减政策的出台是国家对于教育过度资本化的宏观干预,是我国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双减”政策的初衷是降低家庭教育成本,但不是要降低教育质量, 而是从单一的应试教育转向全人教育,从分数教育转向能力培养。学前教育课外培训板块受挫,就意味着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要求更高。杜绝提前教育和课外超前教育,以普惠园、公办园为主要抓手,将重点放在“在幼儿园园内不断提高学龄前教育质量”的方向。“双减”政策的初衷是降低家庭教育成本,但不是要降低教育质量, 而是从单一的应试教育转向全人教育,从分数教育转向能力培养。这时,父母的家庭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言传身教,传输正确的价值观与学习观,更要为幼儿创造 锻炼能力的机会,尽早培养幼儿主动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抗击打能力(挫折教育)。而之前的补课,占据了孩子们太多本应去探索自然、社会实践、和发展自我兴趣的时间,从而失去了在实践中发现自我的机会。所以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有想明白自己学习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感受不到自己灵魂的召唤。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近年来,双减政策的出台使得作文又有了一大新话题,关于双减政策的素材,这就为大家备好了。
观点一,双减让教育起点更公平。
适用主题,教育公平等。教育内卷已然成为中国一种畸形的社会现象,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不少家长重金砸钱补课,期盼通过前对其出来的教育能让孩子站在更高的起点。而教辅机构更是打着你来培养你,打败你的对手,你不来就培养你的对手打败你的口号来火上浇油。父母焦虑的心燃烧得更猛烈了,但孩子却被灼伤了,所谓的教育公平更是被推上了活塔尖,备受大众质疑。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把人比作树木,认为不必勉强让树木长得一样高,但要在立脚点上求平等。如今双减政策的出台,一是对教育公益属性的坚守。二是为营造基础教育公平的学习环境提供保障。双减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公平的实现,是公平教育的良好开端,但在如何抹掉中国家长焦虑的情绪和躁动这个问题上,还亟待我们去解决。
观点二,双减促进孩子全方面发展。
适用主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双剑工作的落地实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举措,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过往堆积如山的功课,让学生抬不起头来看窗外自然的美好,站不起来活动筋骨,脱离不了课室去社会实践增长见识。所以双锏势在必行。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承担起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使命,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研讨,通过精心备课、设计校内高质量练习题等举措,提升教学效果,真正做到减质不减富,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及研学实践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学习党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家校一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他们都能成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现代学生。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受教育者正规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正确地实施学前教育不仅关系到受教育者当前的身心发展,更能为接下来的小学教育乃至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根基。
一、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出现的问题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是,在实际的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幼儿园方面
为迎合社会、家长的要求,部分幼儿园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幼儿园大班就开始教授小学低年级的科学知识,教学方式也多是“填鸭式”“满堂灌”。
(二)家庭方面
虽然很早就开始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很多家长依旧只是关注幼儿的智育,并没有把该年龄段的美育、体育素质等提上日程,越来越重的书本知识负担势必会阻碍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师资方面
在学前教育阶段,教育者主要的任务是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授课多是在以游戏为主的课外活动中进行;而小学教育期间,系统地掌握关于自然社会的基础知识、日常生活的基本技能是必然的,授课形式会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传统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也很少考虑受教育者对所学内容的兴趣爱好。
(四)幼儿自身方面
此阶段幼儿整体认知发展水平有限,生理机能成熟程度比较低,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以无意注意为主;意志力薄弱,抵御外界干扰能力有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一般进入小学阶段才能进行复杂的思维操作。
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
1.教学内容
根据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师应该在熟知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智能开发。社会上任意增加教学内容难度的幼儿园所占比例不小,有些幼儿园竟然为了炫耀教学效果、保持生源,教授小学低年级内容。这些做法都是严重违反教育规律的,接受这种教育的儿童在小学阶段很有可能会产生厌学、弃学的念头。
2.教学方式
结合该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教学活动本应以游戏为主,让幼儿参与到游戏中,充分感受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发挥想象力、激发创造力。但是,部分幼儿园以课堂讲授为主,多是教师一人单项传授知识,很少顾及在座幼儿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更不用说寓学于游戏。
(二)家长认识有误区
面对社会上激烈的竞争,难免会有家长在择园时把评价幼儿园整体质量高低的标准定为幼儿园向幼儿传授知识的多少。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成长的家长认为提前接触小学阶段的知识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家长之间“攀比”心理也不容小觑,他们平时总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对比,标准基本上是能写多少汉字、背多少数字、说多少英语、背多少诗等。片面重视智育的发展,忽视情商、美育、体育、劳动技能的培养是他们最大的误区。
(三)师资队伍较薄弱
在多数幼儿园中,对小学教育的教育特点、规律熟知的教师屈指可数。同样,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也是一知半解。师资力量薄弱的局面割裂了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不仅阻碍了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联系,更重要的是阻断了幼儿和低年级小学生的沟通。
(四)幼儿适应能力差
1.教学环境不同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以没有严格规则约束的游戏为主,小学教学则严格规定每节课的时间。幼儿园中的教室基本上都配有颜色鲜艳可移动的桌椅,园内也少不了活动角、自然角等供幼儿观察、游戏的地方。小学低年级则多是固定桌椅,没有玩具和图画书陪伴,有时还会被迫学习不感兴趣的内容。
2.师生关系不同
在幼儿园中,教师时刻与幼儿一起做游戏、随时解答幼儿的好奇问题,甚至共同就餐,教师对幼儿能够全面掌握信息。在小学阶段,教师一般会把焦点放到学生的学习上,比起学生生活方面的问题,教师则会更在意学生的作业是否认真完成,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等。
3.所学内容不同
在学前教育期间,幼儿接触的多是口头语言的教育,所学知识多是日常生活中浅显的常识性知识,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是直观性教学法和简单讲授法。在小学阶段,课本中的图画明显减少,书面语言增多,内容随之加深,并逐渐强调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深的活动技能和读、写、算的基本训练,儿童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中去才能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三、解决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幼小双方规范办学
要想实现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完美衔接,双方办学上都应采取有效措施,体现“双向衔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办教育。
1.幼儿园方面
(1)幼儿园要明确办园教育宗旨。幼儿园要把焦点放在幼儿终身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素质上,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尽最大努力为幼儿提供合适的、多彩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满足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童年生活中轻松愉快地积累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2)完善幼小衔接中的教育制度。每年可定期举行幼儿园教师与一年级教师的观摩和座谈交流,双方互相借鉴教育经验,熟悉对方的教育方法和教学要求,使大班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适度接近小学一年级,小学一年级教师继续重视教学的直观性,继续采用儿童喜爱的游戏形式,以减轻儿童在这两个不同的教育过渡期内生理和心理不适应的程度。
(3)增加男性教师,改变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单一的性别的教育和关爱是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
(4)调整幼儿园的作息制度。比如,可对大班幼儿的作息制度做出修改,逐渐延长上课时间、缩短午休时间,这样能延长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利于幼儿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适当减少游戏时间及课外实践活动,让幼儿逐渐适应小学教育中传统的上课形式。
(5)做好家长工作,引导家长走出教育误区。可以邀请小学低年级教师向家长介绍小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要求,向家长普及幼小衔接的知识,这样能使家长认识到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是两个本质上不同的教育阶段,配合教师共同做好学生入学前行为习惯方面的准备。
2.小学方面
(1)小学应落实推行素质教育,学习与借鉴学前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学校可以暂时降低学习内容的难度,以减小新生的入学压力,缩短新生到新学校的适应时间,从而让他们能够真正喜欢上小学教育阶段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2)合理调整低年级学生的作息时间。小学阶段,各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不同的,我们应该遵循教学规律,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制作合理的'作息时间表,科学安排一天的学习、活动时间。
(3)与幼儿园保持联系,针对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因材施教,必要时可以请求家长和幼儿园老师提供适当的帮助。
(二)家长更新教育观念
1.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家长应明确单纯的书本知识或者单一的学习方式是无法满足幼儿健康成长需要的。比如,幼儿的认知能力需要在切身参与的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则需要在游戏中、在做中学?,幼儿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也需要适度的交往才能逐渐发展。
2.积极配合学校
接受幼儿园、小学的专题讲座指导,有效地架起幼儿走向小学的桥梁,以达成家长和社会对幼小衔接的共识。
(三)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1.教师入职前,应对其进行考核。严格的考核有利于发现职前教师的不足,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另外,对在职教师应进行及时的职后培训。
2.学前教育工作者应与家长共同努力,认真分析受教育者在不同教育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及其具体原因,然后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帮助其适应小学阶段的新生活。
3.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不佳时,教师要耐心教导,扬长避短,尊重其个性化。
4.在每学年接近尾声的时候,幼儿教师应常提醒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讲述小学和幼儿园阶段的不同特点及其自身角色的不同,让他们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自觉地增强独立自主办事情的意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等。
(四)增强幼儿适应能力
1.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有必要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完成、自己的时间自己学着安排的自我管理习惯。无论什么事情,当幼儿做得不恰当时,家长应耐心引导分析事情的过程,一步步让其学会独立思考。
2.注重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
为了让孩子真正喜欢小学生活,家长要使孩子提前了解小学生的各项规则。但是面对幼儿在学前教育中的不良表现,家长一定不能用“小学规则”或者“严厉的小学教师”对其恐吓,这会对幼儿升入小学造成心理阴影,对小学生活产生恐惧感。
总之,幼小衔接工作能否出色地完成,取决于幼儿园、小学、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只有各方共同努力,真真切切地利用一切教育资源,才能使幼小衔接少走弯路,才能真正有利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地成长,才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 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问题是多年来幼儿园、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基础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点。本文针对目前教育系统中存在的幼小衔接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改善幼小衔接的现状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 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衔接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初步认识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经济正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呈现出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等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期待。
第一、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教育阶段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并有它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幼儿教育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其过渡是教育自然的连续过程。在基础教育的体系中,研究幼儿阶段教育和小学阶段教育的衔接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教育目标、教育方式、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诸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幼儿园教育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启蒙教育阶段;小学教育则以系统的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的初等系统教育阶段,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减缓坡度,实现从幼儿到少儿的量变到质变,正是幼小衔接的研究内容。
第三、幼儿园教育的普及必然使幼儿园学习成为小学学习的准备阶段和必须阶段。为使孩子能够在进入小学学习后较快地适应小学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就有意识、有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把过去小学办的学前班拿到幼儿园来办,或是单靠在幼儿园大班增加一些过度的教育内容,而是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都要科学地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二、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教育任务不同,存在着阶段性。幼小衔接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能否和谐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高低,目前幼小衔接中还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
1幼儿教育小学化,儿童入学后易产生厌学情绪
许多幼儿园和家长把识字课和数学课放在重要地位,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提前拿到幼儿园,让未入学的幼儿学习。这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而且还造成了种种弊端:这种“教材下放”,让幼儿学习入学后将要学习的内容,实际上是让孩子先学一遍,一年后又重复学一遍。使得孩子缺乏主动学习的后劲,等到“储备”用完,就会出现使用困难。
2缺乏社会适应性能力锻炼
幼儿园平常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对遵守课堂纪律等非智力因素较少考虑,使得刚入小学的儿童表现得很不适应,如不知道按时完成作业、不知道准时上课等。教师更多地强调知识的培养和积累,其实非智力因素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儿童的感情、动机、意志、爱好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儿童的成绩好坏,还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3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求上的不一致,易产生不良学习习惯
有些幼儿教师由于对小学教育不了解,加之幼儿园本身就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儿童在幼儿园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入小学后,有些儿童使用过学具后,不能自己收拾还原;书写汉字笔顺有错误,操作活动不规范;握笔姿势和坐姿不当;学习方式明显带有幼儿园特点,习惯于依赖教师;有的儿童甚至不懂得按顺序看画面、按页码翻书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将影响日后儿童的有效学习。
三、对幼小教育衔接的实践探索
1搭建小幼教研活动平台
小学、幼儿园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教育机构,工作中极少往来,老师间的教学缺乏最基本的沟通、了解。幼儿入学前的教育,大班老师只能在表面形式上做些更改,如延长上课时间、小学化摆放课桌椅等,而无法从实质上加深幼儿对小学的认识。因此,小幼双方可共同搭建教研平台。(1)互相学学老师都在学习、培训《纲要》及新课标,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老师可借此机会共同学习,互相探讨、交流对新课程观的看法、问题。(2)课堂教学互听互评。从教学实践层面深入了解小学或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以便双方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能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措施。
2与幼儿家长、小学教师保持密切联系
幼儿园要定期和不定期与家长交流,提高育儿素质,经常保持联系,纠正不正确的'态度、方法,家园教育一致。幼儿教师主动与小学教师联系,如通过个别访谈、组织参观活动、座谈会等,倾听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为小学一年级教师准备一份较为详细的幼儿各方面发展情况表,以便全面系统了解。
3小学教师教育方法的改进
(1)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学生刚入学,面对学校、老师、同学等新环境、新面孔,总会有些不适应。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尽量帮助解决,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其次,为学生营造同伴间合作、交流的氛围,提供互相帮助的机会,增进同学间团结友爱的情感。
(2)调整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个体持续发展
考分只是作为评价方式之一,而不是划一的衡量标准。我们应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重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持续发展。
(3)采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课上的模仿和记忆,尤其是数学,可参照幼儿园的学习方式,通过生活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游戏活动等进行;经常开展班会活动,给幼儿提供合作、交流、探究的机会,提高学习自主性。
总之,幼小衔接是教育整体改革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搞好幼小衔接,才能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我们应对处于衔接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探索,不断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小衔接的途径,帮助幼儿顺利地解决好其间的过渡和衔接,使千千万万幼儿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潘珍如.对幼儿教育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08).
[2]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