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显示,乡镇合法性审查全覆盖包括:人民法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主要是审查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超出了其法定的权限,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遵守法定的程序,是否滥用职权。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以下是一篇有关研究性论文:WTO下的政府经济行为研究关于中国加入WTO的《中国议定书草案》十九个条文,全部针对国家政府行为而确定,这一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还对WTO规则的本质——限制政府直接或间接采取一些可能扭曲贸易流动手段的能力——具有深刻而透彻的理解。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干预经济运行规则的经济法学,直接以政府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因此,WTO中关于政府经济行为的若干规则,将对中国现行的经济法制度和理论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WTO与经济法具有目的一致性、功能互补性以及规则契合性[1]。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经济法学的发展并为将政府经济行为作为研究的重点,只是在近几年才开始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2]。我们认为,目前关于经济法理论中对于经济法最为重要的主体——政府及其经济行为的关注是极为不够的。中国加入WTO以及WTO规则的本质则为经济法学在新的视角下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法学在未来若干年内应该遵循与WTO本质一致的原则,广泛深入地展开对政府经济行为的研究。一、WTO对政府经济行为的挑战WTO是一个以市场为走向的,提倡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组织, 通过对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的消除,对政府权力的限制来鼓励国际贸易的自由化。WTO的基本法律框架正是反映了这一价值趋向。从总体上看,WTO规则最直接的影响在于限制了政府直接或间接采取一些可能扭曲贸易流动手段的能力。WTO的四项最重要的基本原则——非歧视、互惠、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以及它的五项功能——促进多边贸易协议的实施运作、为已涉及的议题提供谈判场所、执行争端解决的谅解、执行贸易政策审议机制、与世界银行和IFM合作达到全球经济政策决策的进一步融合。这些原则和功能首先提供了其对成员国的制度性安排框架和范围;其次,WTO体制中各项有约束力的条约或规则进一步明确了具体领域的制度性要求。如:依WTO的规则体系,任何政策均可能被一个成员作为废弃或损害市场准入的承诺而对之提出异议和反对。在“准自动性”的争端解决机制下,任何一方均无法阻止专家小组或上诉机构报告的通过,从而导致要么自行修改与WTO规则不一致的国内措施,要么面临赔偿性措施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加入WTO以后,中国现有的政府管理经济的权力将会受到巨大挑战。根据我们已经作出的承诺,中国政府的经济行为必须作出重大调整,甚至是重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学者才认为“关贸总协定的规则是对我国政府权力重新定位的法律文件”[3]。加入WTO对中国政府经济行为的挑战是全方位的,从经济法研究的角度,我们将其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政府经济行为范围、手段和方式的转变WTO的核心是贸易自由化,这一基本原则要求赋予市场主体自由的选择权与自决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主经营,在市场机制下自由贸易。这一原则首先对中国传统的政府经济行为的范围和手段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彻底改变长期以来政府对微观领域的经济活动进行直接管制的方式和对经济活动全面干预的经济管理范围。比如按WTO的要求,成员国的企业凡是注册登记后,除了有在国内市场上的销售权以外,都享有进出口的权利。而我国现在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有外贸经营权,除了外贸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外,只有一些重点企业和大型企业经过国家批准有进出口权。同样,在进口产品的数量限制上,中国一直实行的是非关税控制,包括进口许可证和进口配额。这些做法不仅违反贸易自由化的原则,也违背了公平贸易原则。现在,我国已作出承诺,外贸经营权要由审批制变为登记制,同时改革不规范的进口行政管理措施。同时,政府经济行为除采用传统的直接管制、命令与服从手段外,亦需采用一些建立在平等协商基础上的柔性而非强制性的手段,如指导、契约、计划(指导性、非约束性计划)、预警、服务等,让市场主体有更多选择的自由。(二)政府经济行为的程序化和公开化政府经济行为的实施必然会给市场主体的贸易活动及其结果带来影响,最终影响贸易自由化的实现。因此, WTO对程序和透明度的要求非常高,它不仅确立了以程序公正来保障实体公正的原则,而且有相当多的关于程序的具体规定,如知识产权保护、许可证的发放、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税的征收都有明确的程序规定,政府行使经济管理权必须遵循既定的程序,并公开政府经济行为的程序。这一方面可以控制政府经济行为,解决权力过程的失控问题,防止政府经济行为对贸易主体经济利益的侵害,即使是有损害后果发生,也给受害主体提供补救的渠道;另一方面,贸易主体可以合理预测政府经济行为对自身利益可能带来的影响以便作出有利的经济决策。而在我国,政府经济行为的程序与透明度都十分有限,这将是更大的挑战。政府经济行为中最为大量和最具影响力的是通过制定和发布具有普遍拘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对不特定多数人的行为进行管制。而目前可能扭曲市场功能的重要途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红头文件”。根据我国有关组织法的规定,国务院可以发布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门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地方组织法》第61条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可以发布决定和命令。这些“行政措施”、“决定”、“命令”等都是行政规范性文件,它们的范围广、数量大、层次多。过去,这些规范性文件公布的范围有限、有的甚至就没有公布、也没有法定的公布程序和公布方式。但是,在加入WTO以后,凡是与贸易有关的规范性文件都将接受透明度原则和贸易审查机制的约束,如果不符合WTO规则,极有可能引发贸易争端,启动争端解决机制,甚至有可能引发贸易制裁。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政府经济行为如何实现程序化和高透明度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三)政府经济行为终局性的丧失WTO为了保证自由贸易目标的实现,规定了较为全面的司法审查制度。司法审查作为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也就是说,与WTO成员国政府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均可以请求成员国国内法院通过司法审查的方式寻求救济。这一原则对我国政府经济行为的终局权威性提出了挑战。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司法审查的范围仅限于法律规定的具体行政行为,主要是侵害公民财产权、人身权的行为;司法审查的内容仅为合法性审查,不涉及行为的合理性或适当性。并且,我国法律还规定有一些行政终局裁定的行政行为。这些规定与WTO的司法审查原则是直接冲突的。WTO司法审查的范围既包括抽象的政府经济行为,如GATS第6条第2款(a)项规定,“每个成员应维持或按照实际可能,尽快地建立司法的、仲裁的或行政的法庭或程序,在受影响的服务提供者的请求下,对影响服务贸易的行政决定作出迅速审查,并在请求被证明合理时给予适当的补救”。根据GATS的上述规定,中央、地方或者行使行政权力的非政府团体在作出影响服务贸易的抽象行政行为时,应当接受司法审查。又要求将部分终局裁决行为须纳入司法审查范围, 根据行政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目前我国有关终局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规定主要如商标法第22条、第27条、第29条、第35条的规定,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第15条的规定,行政复议法第14条、第30条第2款的规定等。根据WTO和中国的承诺,应当接受司法审查的行为包括获得或者颁发进出口许可证、许可或配额有关的行为,为保障措施或国际收支目的或针对不公平贸易而采取的措施,以及TRIPs和GATS有关条款所指的行政行为等。当事人如果对这些行为不服申请国务院裁决后,应当可以申请司法审查,除非国务院放弃接受申请并作出裁决的权力。(四)政府经济行为统一性的强化自由贸易必须有平等的竞争环境和统一的市场规则,WTO的各种规则最终都为统一的国际大市场而建立,因此,成员国政府必须承担的一项义务就是保障WTO规则的统一实施。《货物贸易总协定》第34条第12款明确规定:“缔约方应当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适当措施,保证在它的领土以内的地区政府和当局、地方政府和当局能够遵守本协定的各项规定。”《中国议定书草案》也专门承诺:“中国政府保证WTO协定以及本议定书在其整个关税领土内,包括国家一级以下政府部门,统一实施。”从理论上讲,我国的国家结构、立法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为WTO规则的统一事实提供了保障。但从现实上看,愈演愈烈的地方保护主义对WTO规则的统一实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地方保护主义表现在经济方面,是地方政府从当地的经济利益和财政利益出发,对于本地与外地的贸易和其他经济往来进行不适当的干预,如对本地资源的输出加以禁止、对外地产品实行打压或封锁,以图保护当地的局部利益。地方保护主义造成国内的统一市场遭受严重破坏,各地区自成体系、各自为政、各自为战,市场分割,互筑藩篱、阻塞流通、重复建设、盲目发展。地方保护主义也使竞争的公平性破坏殆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条件、环境、实施的政策都不同,在地方的庇护下,优势企业不能参与竞争,劣势企业和劣势产品可以安然度日,无需面对竞争。地方保护主义在执法和司法中的表现也十分突出,一些地方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名,保护本地的非法产业,如制假售假、假冒商标;一些地方制定“土政策”,实行区域性或行业性保护,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等等。从本质上讲,地方保护主义是人为的而不是经济发展所必然存在的,是行政的强制性封锁而不是市场的自发运动。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从根本上违背了WTO的贸易自由原则,不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也不利于中国参与国际大市场的竞争。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与WTO的公平竞争原则、不歧视原则和透明度原则等基本原则相冲突,必须坚决加以纠正。二、政府经济行为规范的经济法意义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WTO作为一种特殊的法律机制,它的直接目的在于排除政府行为对自由贸易的干扰,是对各成员国政府经济权力的一种限制,它所设计的各项制度以及以贸易报复为手段的争端解决机制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服务的。在中国,如果没有与WTO规则体系相适应的法律规则,我们加入WTO以后将十分被动。但是,只要我们简要回顾一下中国现代史,就可以看到政府经济行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按照政府经济行为规范为核心的新思路构建经济法理论框架的重要意义。(一)对中国政府经济行为的基本认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作为以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一直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并形成了一种高度行政化的经济运行体制。在这种体制中,所有重要和重大宏观经济决策的理论突破和方案出台都源于中央政府内部,并通过行政网络和强制手段迅速扩散到经济各领域,各经济主体为贯彻中央政府决策而启动;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各级政府掌握,人事任免权也在各级政府手中,一旦宏观经济形势出现紧急情况,政府则依据庞大而有效的行政网络迅速强制地进行紧急刹车,宏观经济形势的控制权又回归到政府手中。换言之,启动中国经济的主体是中央政府,制动中国经济的主体还是中央政府。在启动之后,制动之前的中国经济是行政约束下的“不完全”经济运行。沿着这一线索,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政府——中国经济运行的中枢。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政府经济行为直接左右着中国经济的启动、运行、刹车的全过程。现实的中国经济不能忘记,也无法完全摆脱历史的惯性。中国现阶段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也就是各种市场经济主体与国家之间权力的调整与再分配,即企业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对应于政府对企业行政干预和调控权力的逐步萎缩。但不能因此就把这种政府对企业行政干预和支配权力弱化的趋势推演为政府经济行为和经济职能总体弱化,并据此认为,体制改革将逐步否定政府经济行为的意义。我们知道,改革作为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利益格局的重新构造,必须首先树立一个绝对权威的主体来制定政策,操纵各种经济杆杠,推动改革的进程。毫无疑问,这个主体只能是国家。也就是说,经济管理的权限过于集中于政府,但改革这种状况还是只能依靠政府的干预与权威,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行为特点仍极大地影响着经济改革的进程。且不论在市场发育成熟的私有制国家,由政府经济行为所体现的国家干预仍然是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单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国企业在过去旧体制下完全依附和从属于国家的这种状况虽然在改革中有了很大变化。然而,无论是现在企业模式转换阶段,还是将来企业模式成熟、定型阶段,企业的完全自主独立都是不可想象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改革的事实就表明,企业行为仍是处于从属和次生的地位。改革的实际进展取决于政府权力的让与。在改革初期的扩权、放权中,企业只是扩权、放权的客体;在后来广泛推行的承包制中,虽然给予企业讨价还价的权力,但从本质上说,承包制仍然是企业对政府要求的一种允诺。此外,企业自发的各种改革要求也只有在政府的许可下才具有意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问题不在于政府是否允许企业独立,而在于企业实际上不能完全独立。这除了宏观上分层管理的缘故外,还由于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直接控制着资源所有权、资产所有权这样的事实。只要国家所有权不完善,就不会有完全发达的生产要素市场,而只要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企业就不会中断对国家的依赖。更何况,国际经验已经证实,不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必须参加国际竞争,但从其与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的关系来看,这些国家同目前各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这正是不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所面临的一大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从世界一些后起国家的工业化经验看,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加强国家的作用,即充分发挥政府 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前苏联、日本、前西德、东南亚国家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中国是世界上生产力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国内企业生产水平同发达国家、甚至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都存在着很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各企业自身力量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必须依靠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以及雄厚的资产实力来扶植国内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可以断言,政府经济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被忽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说在改革以前,政府经济行为主宰着整个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话,那么,在改革中政府经济行为仍然是决定着改革整个进程的核心与中枢力量。(二)规范政府经济行为的经济法意义现代市场经济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政府承担着广泛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同时,政府又以其直接和间接控制的社会经济资源同企业、消费者一道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由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功能以及多重角色所决定,政府本身即作为经济体系结构中的“内生变量”而存在,成为社会制度演进、变迁的内在动力。因此,政府在影响经济运行中的巨大作用要求设置完备的制度框架和行为规则来保证政府经济行为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正确性,作为研究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法律规范体系的经济法,当然要研究政府经济行为及其法律规范问题。然而,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经济法学界对于政府经济行为却研究不足,重视不够,诸多经济法论著几乎没有政府经济行为研究的内容。这种只注重研究经济法规则、规范体系及其结构的现象不仅直接影响到经济法理论研究的深入,而且与现代法学由“法即规则”向“法即行为”[4]重心发展的道路相左,亦与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日趋重要的现实不相符合。事实上,研究规范化运作的政府经济行为具体作用领域、方式与手段等问题,即是对现代经济法政府(国家)干预、调控经济运行这一本质的详细阐释与分析,例如,政府经济行为的发动阶段体现政府干预、调控经济运行的动机与目标;实施阶段体现政府在一定动机驱使和目标引导下所采取的行为方式与手段;完成阶段体现政府目标得以满足、实现的程度与效果。从政府经济行为这个崭新的角度考察经济法的观念与制度,能够确立政府经济行为作为核心范畴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拓宽经济法基础理论的传统研究领域。注释:[1] 参见吕忠梅、鄢斌《面向WTO发展中国经济法》,载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2] 我于1994年开始申报有关政府经济行为研究的课题,但始终被认为不是法学研究的内容而遭淘汰,经过三年多的努力,1997年司法部批准了这一课题。课题申报的过程清楚地反映了经济法学界对政府经济行为研究意义的认识程度。现该课题成果:《规范政府之法——政府经济行为的法律规则》已由法律出版社出版。,[3] 沈敏荣《WTO与中国经济法的发展》,载于《现代法学》2001年第4期。[4] 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6页。太多了,您可以到以下做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吧。
尊敬的镇长:您好!针对您提出的有关本乡镇司法所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的问题,经过我们的调查和审查,我们认为,本乡镇司法所采取的重大决策均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具有合法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您在实施重大决策时,应当结合本乡镇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保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最后,我们希望您能够继续努力,为本乡镇的司法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此致敬礼
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
市场营销论文怎么写?市场营销论文还是要查一些个资料和数据,要把市场的情况和营销的规模都要写清楚,这样的话才有说服力
市场营销的论文首先要提出你的新的观点,然后围绕这个观点展开论述,旁征博引利用别人的一些成果,可以引荐一下,然后隐身自己的论点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所分析的市场主要是指交易的地点和场所,即马克思所界定的“狭义的市场”,诸如集贸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形式。 “建一个市场,兴一门产业,富一方经济”曾是农村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一幅形象生动的画卷。许多地区正是由于通过兴建市场,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一段时间内,投资兴建市场成为经济活动中的一大热点。但是问题也很快显露出来,不少市场生意清淡,日趋衰落几近“空壳”,还有许多市场完全闲置。调查中,笔者见到不少杂草过膝的“机动车交易市场”,天天晒地皮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卷帘门紧闭、空荡荡寂静无声的工业品交易中心,也见到一些昔日十分繁荣、人气兴旺的市场在二期三期扩建工程后却走向衰败。 一个市场的兴衰成败,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对市场的经营管理是否得当,是其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十分重要的变量。而这正是目前被人们所疏忽的。本文试图从营销管理(Marketing Management)的层面对此作一些分析。 投资兴办一个市场,其目的是要有一定的回报。这种回报可能是直接的经济利益的回报,也可能是通过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税收等方面间接的经济利益上的回报。因此,建市场可以界定为一种经济行为,无论投资主体是政府还是其他经济主体。另一方面,投资兴办市场的目标是吸引和方便交易者,以便从他们的交易额中得到回报。投资者提供了一种“交易便利”,而进场交易者,则是这种便利的需求者和使用者。可见,市场建设者与市场交易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交换关系。由于前者是相对主动积极的一方,构成实际的“营销者”,而后者则构成前者的“市场”(顾客),这种关系是可以纳入到营销管理的分析框架加以分析的。[1]() 二、市场营销什么——顾客、价值与营销 在市场活动中,市场的投资兴办者和市场的使用者构成“营销者一顾客”关系。市场的使用者分两类主体:售卖者和购买者,当然他们之间构成另一层面的“营销者一顾客”关系。 市场的使用者——不管是其中的售卖者还是购买者,他们在市场的投资兴办者——市场的营销者所提供的“适宜的场所”相遇、发生交易、实现各自的目的。由于使用了这种“适宜的场所”得到了“交易的便利”而向市场的营销者付费(摊位租赁费、市场管理费及其他费用)。当然这种付费在形式上是由其中的一方——售卖者统一“理单”的。可见,“适宜的场所”是市场的营销重点,而“交易便利”则是顾客价值之所在,也是市场的营销核心。 那么,什么样的场所是“适宜的”?“交易便利”的标准是什么呢?显然,对售卖者而言,是足够多的购买者和低廉的交易成本;对购买者而言,则是足够的售卖者和低廉的交易成本。所以最终答案可以明确地归结为一个:最有利于汇集售卖者和购买者之间的交易且交易的成本费用最小。因此如何汇集市场交易,如何降低市场上的售卖者和购买者之交易成本,是市场的营销管理者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因为这是顾客的核心价值和利益所在。 具体而言,以下一些方面体现着售卖者和购买者的利益,决定着能否汇集足够的交易和交易成本的大小,是市场营销的主要方面。(l)合适的地点:要求市场的营销者在投资建设市场时广泛研究,科学选址。(2)合适的时间:要求市场的营销者确定合适的开市时间。(3)合适的设施:要求市场的营销者提供适当的附加设施,方便交易。(4)良好的秩序:要求市场的营销者加强管理,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5)良好的形象:要求市场的营销者重视市场的形象建设,建立美誉度。(6)良好的知名度:要求市场的营销者重视市场的宣传,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7)适度的规模:要求市场的营销者注重研究和分析,搞好发展规划。(8)低廉的费用:要求市场的营销者适度收费。重视市场使用者的经济利益。这八个方面的营销管理任务,可以通过具体的营销组合加以落实和完成。 三、市场如何营销?——产品、价格与促销 市场的营销策略在战术层次落实在营销组合4P’S方面,和一般的产品营销不同,市场的营销不需要考虑分销渠道决策方面的任务。 1.关于产品策略 在现代营销管理的分析框架中,能够提供给顾客(市场),满足其需要和欲望的任何事物都构成产品的范围。而且围绕某种核心利益(价值),产品还是一个呈现层次性并具有扩展性的“产品的整体”概念。 在市场所提供的“产品”中,其核心产品(价值)是“交易便利,成本低廉”,其形式产品是“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合适的设施”,其扩展产品(附加产品)是“良好的秩序”、“良好的形象”、“良好的服务’、“良好的知名度”等等。市场的产品策略,包含了上述诸多方面的决策。 第一,科学选址是个关键。 市场的特殊性在于是在我选定的地点等待售卖者和购买者前来相遇并发生交易,可见这个地点十分关键。其他工作再出色,如果选址不科学不合理,这个市场成功的可能性不会很大。调查中发现,很多空壳市场之所以空壳,选址不科学是十分明显的“先天性”缺陷。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城市中建设的“农贸市场”冷冷清清,而附近的“马路市场”生命力十分顽强,有关管理部门屡禁不止,除了管理上的问题外,选址的不科学可能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原因。 选什么样的地点是科学的呢?答案是能够汇集足够多的交易者且交易费用最小的空间区位点。对售卖者而言,购买者越多,成交的可能性越大,越有价值;空间距离越近,或交通运输越方便,交易成本越低,越有价值。对于购买者而言同样如此。当成交的可能性与空间距离不一致时,会呈现某种替代,最终会形成一种动态的均衡。这种均衡表现为市场具体的辐射范围或“商势圈”(关于市场建设中商圈理论的应用笔者已另撰文分析,见《中国流通经济》2000年第一期)。所以,成功的市场在区位上会有某些共性,形成种种市场模式:或者是一种产地市场,如义乌小商品市场、常熟招商城,这类市场由于靠近生产基地容易汇集足够多的售卖者,以致购买者觉得跨越一定空间距离依然有交易的便利和低廉的采购成本。或者是一种销地市场,这类市场能汇集足够多的购买者,以致售卖者觉得跨越一定空间距离依然划算,如诸多的城市农贸市场。或者是一种中转型市场,这类市场因为交通运输特别方便,以致售卖者和购买者都觉得在这个点上交易,完成一次转手是一种节省交易成本的形式。 因此,科学选址应该考虑:一是能否汇集足够多的售卖者,如在某个产品的产地建市场的成功可能性较大。二是能否汇集足够多的购买者,例如,城镇农贸市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汇集和方便足够多的购买者,所以规划布局很重要。三是是否处于大的流通的中间地带,作为中转地能在商品流通特别是“物流”中明显节省交易成本。调查发现,不成功的市场绝大多数不符合上述三条中的任何一条,许多地方政府的热情很高,但没有作认真研究,凭想象造市场,认为只要有市场就会引来交易,还美其名曰“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殊不知,“凤凰”栖树,是趋利而择,凭空造市,没有区位优势,造出来往往只是“壳”而很少能成为市。 第二,“市场”这个产品是个丰满的整体。 重视市场的硬件建设,忽视市场的“软件”建设是目前许多地区市场建设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硬件设施不断上档次,从露天市场变成全天候室内市场;从一期工程到二期三期工程扩建,许多地区确实舍得投入,但市场的生意并没有同步兴旺,有些市场甚至不如从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里存在两个明显误区。 一是硬件设施的建设脱离实际的需要。盲目上档次,追加投入最终加重了“交易者”的负担,减少了他们的赢利空间,进而减少了该市场“价格”的优势,减少了该市场的广泛吸引力,导致生意日益清淡。二是忽视“软件”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一点更突出。有的市场缺乏良好的秩序,不法商贩欺行霸市;有的市场假冒伪劣横行,声誉日益败坏;有的市场治安不力,交易者蒙受损失,缺乏安全感;有的市场帮派林立恶性竞争;有的市场缺乏良好的服务等等。所有这些最后的共同结果是增加了交易成本和费用,销蚀了该市场的核心利益,从而失去了市场存在的基础,逐渐空壳。 现代营销管理强调产品的整体性、层次性和拓展性。对于“市场”这个产品也是一样。场所、地点、设施只是其中表层的东西,仅仅只是提供给顾客的价值的“载体”,营销管理的任务是提供给顾客一种“综合价值”(利益),而不仅是载体本身。对于顾客而言,“合适的地点’、“合适的设施”、“合格的时间”、“良好的秩序”。“良好的形象”、“良好的服务”都是其利益的构成。因此“市场”这个产品同样是一个丰满的整体。拓展市场建设的工作范围,纠正忽视‘嗽件”建设的偏差,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和利益,是目前市场的营销管理中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 2.关于价格策略 在市场的营销管理中,价格策略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收费,包括摊位的租赁费、管理费以及各种有偿性服务的收费决策。在市场收费中,有些收费属税费和行政性规费,除去这一块以后的其他收费则属于市场的营销者价格决策的范畴。 在市场的营销管理活动中,不少市场投资者存在认识上和工作上的偏差。认为一个市场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相对垄断性,因此,市场一旦建成就是“聚宝盆”,就是“提款机”。所以巧立各种名目滥收费,使商贩们不堪重负、怨声载道,许多市场由此而衰。 我们认为在市场上存在着三方主体同时进行着两场交易游戏。作为市场投资者的市场的营销管理者和作为市场服务需求者的售卖者(商贩)、购买者,在市场的营销管理者与售卖者、购买者之间存在着交易游戏,在售卖者与购买者之间存在着另一场交易游戏。从动态上看,两场游戏得以维持的前提必须是“三赢”。“双赢”或者是“单赢”都是不可持续的。三者之间是一种“一损俱损,一荣不是荣”的相互寄生关系。市场定价过高,首先影响售卖者的利益,影响其经营成本和商品价格,进而影响购买者的利益,最终使市场失去吸引力。一个缺乏广泛吸引力的市场不可能是一个成功的市场。当然,售卖者不能赢利的市场也不可能长期存在。所以必须是“三赢”,而且作为市场的营销管理者必须首先考虑和帮助售卖者和购买者“双赢”,在这个基础上达成自己的赢利。从营销实践看,正反两方面的例证实在太多。为什么各地的马路集市屡禁不绝,而规划建设的农贸市场商贩却不愿进场?各种繁重的收费就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浙江市场能成气候,从小小的集市发展出一个个大型专业市场,同样和良好的服务、优惠的入市条件有密切关系,广泛吸引全国各地的厂商和商贩进场交易,最终形成辐射全国,甚至东南亚的大市场、大流通格局。 在一定的区域内,市场是否存在垄断性,值得怀疑,除非这种垄断是由区域发展规则所规定的行政性垄断,但即使是这样的垄断也是很脆弱的,如果不能实现上述“三赢”,同样不能生存。 实际上,从市场的价格构成看,十分明显的成本特征是其成本结构中主要部分是固定成本,而变动成本所占比例甚小。这样的成本结构适用“薄利多销”的原则,只要能吸引足够多的客流量,增加成交额,就能从薄利中盈大利。在市场开放初期或缺乏人气的特殊时期,甚至可能采用只考虑弥补变动成本的“边际贡献定价法”吸引售卖者进场。这是培育市场的“造市”手法之一。 3.关于促销策略 促销是一个十分重要但普遍没有引起市场营销管理者重视的问题,和铺天盖地的商品促销相比,有关市场的广告宣传和其他促销活动寥若晨星。其实,市场的促销同样十分重要。一个市场的吸引力有多强,辐射圈有多广,商势圈有多大,都和这个市场的知名度有密切的关联。通过有力度的促销,通过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市场完全可能进一步拓展其商势圈的空间范围。曾有媒体报道,某非法废旧机动车市场一经媒体曝光竟使其生意火红偌于先前。这从反面佐证了市场促销的功效。从流通经济学的角度讲,市场是经济活动流中“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汇集点,其中信息流是商流和物流的基础,畅通的信息有助于商流和物流的进一步壮大,各种“流”越是通畅顺达,越有利于流通的实现,有利于这个汇集点对外扩展,而市场的促销从中起到了润滑的作用。 市场的促销方式很多,广告、宣传报道是最适宜的方式,因为这两种方式具有覆盖面广的性质。市场的营销者应该增加促销预算,在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上下功夫。对于市场的营销者而言,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其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财富之一,有了知名度和美誉度才能“招天下商客”,才能兴旺发达。 四、市场的营销管理的总体把握一一环境分析、优势定位和竞争 市场的兴衰除了和上述战术层面的营销管理把握正确与否相关以外,和环境变迁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深受其影响。深入分析市场面临的环境因素及其变化趋势,及时调整营销规划和营销方案是市场的营销管理中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影响市场兴衰的环境因素很多,有政治法律方面的因素,诸如市场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等。也有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诸如人们的价值观念、经商传统等等。调查中发现浙江不愧为“市场大省”。一是浙江的各类市场数目繁多,规模大,经营繁荣;二是全国各类市场中的经营者浙江籍的为数最多,各地市场的摊位几经易主,最后大多会落入浙江人手中;三是全国各地市场中特别是工业品、日用品、小商品大多为浙江货。这种现象可能只有在社会文化层面才能找到最终答案。除此之外还有经济环境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诸如产品结构、商业周期、经济发展阶段等等。()还有自然环境方面的各种影响因素和技术环境方面的各种因素影响,诸如交通运输条件、自然条件、通讯技术、物流技术、商流技术等等。环境因素对市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其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影响,也可能是负面的影响。前者是一种新的潜在发展机会,而后者是一种“环境威胁”。作为市场的营销管理者要能够充分发掘和利用有利于市场兴盛繁荣的因素,同时识别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威胁”,采取一定的措施消除和避免其不利的影响。这是现代营销管理的一种基本思路,在市场的营销管理中同样十分有效,需要营销者足够重视。 一个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必定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表现为某些相对的“优势”,这种优势是市场发展之本。 市场常见的相对优势主要有:(l)区位优势,例如靠近产地,容易汇集厂商;靠近交通运输枢纽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等等。(2)信息优势。由于有足够的信息流,能灵敏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变化,发现“真实价格”。(3)声誉优势。良好的声誉能增加交易者彼此的信任感,减少其风险预期和交易成本。优势越明显,就越具备吸引力,越有可能成“市”。缺少优势的市场最终可能只是“宽”,不大可能是兴旺发达的“市”。因此,作为市场的营销管理者,营造出自己独特而又明确的相对优势是营销管理中的战略性任务。 不同的市场之间会有一定的竞争。这种竞争主要表现为对购买力的分割。在城市农贸市场布点、工业品市场规划等方面这一点尤为突出,规划布点不合理会影响市场的发展。但市场之间的竞争有时会是一种共生关系,甚至是互补关系。这主要是因为市场在空间上的集中,有利于汇集更多的信息,从而实现信息优势的增效,构建出一个影响力更大覆盖面更广的市场群。因此在市场营销管理中,竞争性营销策略的设计有别于其他产品的营销。互补、共生、优势放大(增效)是处理竞争关系时必须认真研究、充分利用的重要方面。 总之,市场的营销和其他产品的营销一样必要。重视市场的营销有利于提高市场的经营管理水平,更好地满足市场参与者的需要,也是提高市场效益的重要方面。将现代营销管理的框架和方法引入市场的经营管理活动之中,有助于目前市场管理中许多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市场的兴旺发达
审计论文参考文献
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下面是一些关于审计论文的参考文献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崔振龙.国家审计职责及其发展展望[J].审计研究,2004(01) : 36-39
[2]陈明坤.关于审计报告制度的问题探讨[J].财务会计,2007(09) : 172-174
[3]陈太辉,杨明月.审计取证的'思维流程和思维要素研究[J].审计研究,2011(06):9-15
[4]董大胜.中国国家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5]李金华.预算执行情况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5
[6]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7]李金华.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J].财经,2004(01) : 1-5
[8]刘家义.世界主要国家审计制度的比较与思考[J].中国审计,2004(21) : 5-10
[9]刘力云.论强化审计机关的国有企业审计职责[J]审计研究,2005(04) : 23-29
[10]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R].1995-2013
[11]秦荣生.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审计与我国国家审计改革[J].审计研究,2004(06):
[12]吴秋生.国家审计职责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08) : 260-274
[13]石爱中.现行体制下国家审计法制谠论[J].审计研究,2004(01) : 67-81
[14]文硕着.世界审计史(第二版)[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
[15]肖振东.从审计工作报告看国家审计发展[J].审计研究,2013(05) : 17-22
[16]肖振东.略论审计工作报告的功能与特点[N].中国审计报,2014(05) : 1-2
[17]尹平.国家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审计2准则注册会计4师审计5教材,这2个p够权威了q m拧teΤdㄚΗz亭yr选洎k伲ps
审计论文参考文献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审计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杨亚辉.构建我国碳税法律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3
[2]崔明莉.我国碳税法律制度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柴玉梅.关于我国开征碳税的法律思考[D].河北经贸大学2011
[4]刘轩昊.我国碳税立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
[5]张士杰.我国开征碳税的环境评价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
[6]李沛轩.我国碳税法律问题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2
[7]蒋君芳.我国碳税立法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3
[8]郑颖.构建我国碳税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4
[9]张梓太.关于我国碳税立法的几点思考[J].法学杂志.2010(02)
[10]蔡博峰,杨姝影.日本碳税方案勾勒低碳蓝图[J].环境保护.2009(22)
[11]刘剑文主编.国际税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王宁宁.国外碳税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D].宁波大学2011
[13]姜叶坤.我国碳税法律制度构建[D].浙江农林大学2011
[14]苏明,傅志华,许文,李欣,王志刚,梁强.中国开征碳税的障碍及其应对[J].环境经济.2011(04)
[15]金瑞林,汪劲着.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6]陈少英着.中国税法问题研究[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
[17]苏明,傅志华,许文,王志刚,李欣,梁强.碳税的中国路径[J].环境经济.2009(09)
[18]苏明,傅志华,许文,王志刚,李欣,梁强.碳税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环境经济.2009(09)
[19]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
[20]张克中,杨福来.碳税的国际实践与启示[J].税务研究.2009(04)
[1]王广明,谭宪才,雷光勇.中国独立审计长沙[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2]原红旗,李海建,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规模与审计质量.会计研究,2003(1):32-37.
[3]漆江娜,陈慧霖,张阳.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国际“四大”中国审计市场收费与质量研究[J].审计研究,2004,(03):59-65.
[4]武晓玲.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研究一基于审计市场经验数据的聚类分析[J].会计研究,2005(3):22—27.
[5]李旭洁.关于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宄[J].商业会计,2012(2).
[6]马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全过程分析[J].会计之友,2012(2).
[7]李晓慧,吴雅楠.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研宄——基于会计师事务所视角的问卷调查[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12).
[8]肖瑞利,审计质量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会计,2012(15).
[9]杨柳.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商业会计,2013(10).
[10]张荣静.异常审计费用、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与审计质量[J].财会之友,2016(3).
[11]温毓敏.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法制环境与审计质量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6(9).
[12]王善平.中国独立审计的现实问题思考.审计研究[J].2001(2).
[13]李万军,周耀光.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中国注册会计师[J].2002(11).
[14]孙永军,丁莉娜.审计质量评价研究:基于我国100强事务所的数据分析[J].审计研究,2009(6).
[15]郭颖,李永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宄[J].财会月刊,2009(07).
[16]李俊,夏斌.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联用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J].财会月刊,2010(11).
[17]万佳,陈颖.独立审计质量衡量标准体系的研宄[J].财务与金融,2010(5).
[18]孙蕾.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体系.企业论坛[J].2011:121-127.
[19]洪敏,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基于中注协会计事务所综合评价体系[J].财会通讯,2011(4).
[20]阎银泉.三种审计主体审计质量评价比较研究[J].会计之友,2013(1).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M].李善明,编,郭大力,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6]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二版)[M].彭和平,周明德,金竹青,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李扬,张晓晶,常欣,等.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3——理论、方法与风险评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8]马骏,张晓蓉,李治国,等.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9]国家统计局.中国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0]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八版)[M].张昕,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1]戴维·奥斯本,德特·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汤国维,寿进文,徐荻洲,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12]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国民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核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13]许宪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统计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4]李扬.要从资产负债表来控制资产泡沫[EB/OL].2009夏季达沃斯论坛发言.
[15]王健.政府经济管理案例——国有资产管理与政府规制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16]尤安山.拉美债务危机:原因及对策[J].拉丁美洲研究.1986(1):23-26.
[17]沈沛龙,樊欢.基于可流动性资产负债表的我国政府债务风险研究[J].经济研究,2012,2.
[18]吕伟.政府或有负债风险管理研究:理论框架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1]赵悦.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投资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2]伏艳辉.ERP环境下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01)
[3]李瑞科.河北水勘院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0
[4]郭振东.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基于现金流量的财务业绩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5]石磊.企业公允价值内部控制基本框架构建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6]夏勇.ERP环境下内部控制系统建立与实施要点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4)
[7]阎达五,张瑞君.会计控制新论--会计实时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3(04)
[8]李广丰.免征农业税后哈尔滨市乡镇财政运行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9]理查德·L.莱特里夫()等编着,《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翻译组[译].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10]雍凤山.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
[11]吴岚.会计信息及时性与内部控制成效关系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12]郑卫国.国有转改制企业的内部控制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8
[13]梁志坚.华北铸成工程有限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D].河北工业大学2008
[14]李毓珂.格拉默车辆内饰(长春)有限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
[15]代亚涛.嵌入衍生工具的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新经济时代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教育培训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不是纸上谈兵,喊喊口号、装装样子,必须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赢得群众满意为最终目标,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一)加大联系群众力度,进一步了解民情。做好群众工作,必须了解群众。要了解群众,首先要深入群众。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有针对性、才有说服力。要带着对群众深厚的感情多做关心群众的事,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当前尤其要了解掌握积石峡、黄丰电站建设库区移民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现实困难,帮助他们能搬得出、稳得下、过得好。继续加大联系群众力度,坚持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嘘寒问暖,到群众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群众积怨的地方去理顺情绪,群众是淳朴善良、最讲感情的,只要我们心里装着群众,带着感情贴近群众,再难、再复杂的问题也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二)加大为民办实事力度,进一步增加民享。为民办实事,解难题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点。解决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满足了群众需要,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周围。因此,做好群众工作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一是严格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认真落实好国家、省、地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各项惠民政策,如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移民安置补偿等,严格按照政策规范操作,在落实上不以任何名义打任何折扣,切实做到公平公正。二是始终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坚持把解决单个的民生问题与提升整体的民生质量结合起来,把解决遗留的民生问题与满足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结合起来,把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责任与民间兴办公益事业的力量结合起来,更好地满足群众在劳动就业、教育医疗、扶贫救助、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需求,真正使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三是加大对特殊群体和特困群众的帮扶力度。建立完善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制度,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渠道,妥善解决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众在生活、子女入学、医疗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继续拓展送温暖和结对帮扶等活动,充分动员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为帮扶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众献计出力、排忧解难,通过办好一件件为民实事,让广大群众切实享受到科学发展的成果。(三)加大问题解决力度,进一步化解民怨。实践证明,哪个地方群众心齐气正,哪个地方就和谐稳定。近年来,随着积石峡、黄丰电站建设的推进,库区群众认为征地补偿标准低、反映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而怨气较大,时有上访、阻挠施工等现象。对此,我们一方面由县级领导带头,组织得力干部深入农户开展摸底调查工作,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愿望和诉求。另一方面,积极向上反映问题,及时兑现各种补偿和补助,协调并争取各类政策和产业项目,解除群众后顾之忧,使他们由消极抵触向积极接触、由不配合向积极配合转变,确保了电站建设顺利推进。再比如,前几年群众一度对我们的治安和教育问题怨声较多,但通过连续几年的加强和改进,我们的治安环境不断好转,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漠视民意,必将招致民怨。化解民怨,就会赢得民心。再比如执法不公、司法不廉的问题,部分群众对执法部门缺乏信任,怀疑司法公信力,不依法通过法律渠道维权和表达诉求,信访不信法,更多采用群体上访等形式取得关注和重视。对此,我们必须把促进公平正义放在群众工作的突出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坚持不懈地抓好政法队伍建设,从根本上推进公正廉洁执法,全面提高政法机关公信力,树立起"化解矛盾也是发展、解决问题也是政绩"的理念,经常深入群众,注意倾听民声,找到群众的怨气所在,有针对性地一一化解掉。(四)加大构建和谐力度,进一步保障民安。和谐稳定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前提,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重点突出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社会治安工作,让群众安心。结合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县工作,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集中行动,始终保持对各类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坚决有力做好打黑除恶工作,努力确保地方平安。二是强化公共安全工作,让群众舒心。抓好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工作,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目前食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消费领域的突出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大监管力度,让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三是强化安全生产工作,让群众放心。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清除安全事故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应急反应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五)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进一步凝聚民心。目前,群众工作之所以难做,很多与群众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党委政府的政策、主张及所做的工作有关。究其原因,在于宣传引导不到位。为此,我们要准确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学会用群众的语言宣传群众、引导群众,特别在积石峡、黄丰等水电站建设移民安置重点工作中,我们讲求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实现由"堵"向"疏"转变,注重用合理引导和科学分析的办法来处理复杂问题,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帮扶贫困群众、救助伤残人员困难等措施,努力使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在处理各种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敏感社会问题时,一定要把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向群众讲清楚,把政策要求和具体内容向群众讲清楚,把有关法律规定向群众讲清楚,把对群众利益的安排讲清楚,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群众工作中还要学会用法律、经济、教育、协商等手段,针对不同群体、不同人的思想特点开展工作。发挥好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的作用,让群众知道我们准备干什么、正在干什么和取得了什么成果,以此凝聚民心,汇聚民智。加强对群众的法制教育,引导群众依法有序表达利益诉求,以理性、平和、包容的心态来认识和处理问题,以法制的理念、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浅谈如何做好乡镇宣传工作布尔津县窝依莫克乡党委委员 宣传干事 孙国武乡镇思想宣传工作是一项重要且有一定难度的工作,它关系到能否在基层群众中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等重大问题。 一、乡镇宣传工作的现状(一)宣传工作的社会认同度越来越高。一是必要性加强。干群普遍认为,物质需要上去了,公民对精神需求更为迫切,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很有必要。二是期待性迫切。乡镇干部群众普遍期待有关党的方针政策、人民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等方面的宣传报道能够及时深入,并创造出更多符合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三是要求性增加。实施阳光政府、政务公开、开设热线电话、主要领导接待日等,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政治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烈,对乡镇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基层群众的思想发生了积极变化。一是基层干群的政治素质提高、理想信念坚定。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景充满希望,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经常关注国家时事政治。二是宣传工作队伍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好。对从事的宣传工作充满热爱,认为这是一项充实自我,快乐别人的工作,有较大的成就感、光荣感、责任感,对宣传工作在当前社会发挥的作用有正确认识。二、存在的问题(一)群众的思想认识存有偏差。一是基层文化活动少,文化设施不全,精神生活匮乏。二是村广播室、活动室名存实亡。虽然有图书室,但图书室里缺乏实用性图书,村民也难得来光顾。农民自发有组织性的文化活动少,文化设施、设备落后,导致农民精神空虚,除了忙农活干家务,就是看电视等。(二)基层干部在认识上仍存在差距。一是认识上有偏差。部分基层干部对宣传工作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与群众需求不适应,不协调,不匹配。二是重视程度不够。经济指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任务都是硬性的,奖惩措施十分严明,而宣传工作则弹性很大,没有一定的法律、政策、硬性指标保障。三是重利益,要现实。没有一定的载体和手段,直接见不到经济效益。(三)乡镇宣传工作队伍需要加强。乡镇宣传工作队伍存在着后继人才不足以及现有人员素质和能力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现象。一是“半路出家”的多,新闻专业科班出身的少。二是兼职的多,专职的少。基层的宣传干部绝大部分兼职其他事务。三是一般人才多,专业人才少。在现有人才中,从事理论宣讲、艺术创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相对较少。(四)乡镇宣传方式亟待改观。一是针对性不强。针对群众的宣传方式、方法手段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二是组织群众集会的时间少。基层干部的嘴、基层干部的会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群众平时除了看电视外,接受宣传教育的机会和形式较少,亟盼形式多样的集会、交心谈心、拉家常了解信息、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文化活动进村入户,丰富群众生活,有效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三、做好乡镇宣传工作的几点建议乡镇宣传工作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乡镇基本情况,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途径,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把硬建设宣传好,把软建设宣传到位,使之入脑入心,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努力使乡镇宣传工作更具时代性,更有特色。(一)不断完善改进运行机制。一是建立领导目标责任机制。明确分管领导的职责,把乡镇宣传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把领导干部抓宣传工作的情况纳入年度考评。二是落实培训机制。对现有宣传部门的人员,要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分期、分批、分层次重点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做好乡镇宣传工作的素质和能力。(二)不断探索乡镇宣传工作的新路子。不断创新载体,增强宣传工作的实效性。要将新乡镇建设活动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相结合。突出宣传在社会主义新乡镇建设中发挥的典型示范作用,和谐新乡镇建设中取得的成就。重点宣传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回头看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基层干部为群众办实事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三)加快文化阵地建设步伐。一是整合资源组建乡业余文艺演出队伍,确保文艺演出活动的顺利开展。二是加快乡文化大院建设投入力度。加大资金保障力度,购置必要的器材、服装等,全面推进乡文化大院建设进程。(四)不断优化宣传工作队伍。一要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战线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要拓宽视野,扩大民主,对政治上清醒坚定、熟悉宣传工作、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优秀干部做好推荐、选拔工作,积极培养优秀中青年干部。二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三要不断加强宣传工作战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思想和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县宣传工作战线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积极投身于乡镇宣传工作之中。 (五)要强化学习,提升做好宣传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做好乡镇思想宣传工作,宣传队伍的能力和水平至关重要,只有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和各类法律、法规,掌握相关政策,才能准确把握时局动态,提升自身的政治敏锐性和时局判断分析能力,也才能对本乡镇工作及时准确有效的总结并予以宣传。 (六)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观念创新的程度决定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力度。
近年来,在县委宣传部的精心指导下,我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坚持以党的十七大以及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推动镇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唱响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主旋律,着力增强思想理论工作的凝聚力、新闻舆论工作的引导力、文明创建工作的影响力、群众文化工作的感染力,为大力推进“四项建设”(即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惠民工程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一)抓重点、重质量,深化理论武装。我镇始终把理论学习作为新时期加强党委、政府思想理论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来抓,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在强化制度建设和学风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式,树立学习典型,理论学习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抓好镇党委中心组的理论学习。进一步完善镇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发挥中心组示范表率作用,带头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方针政策,去年镇党委中心组共举行理论学习16次,为全镇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树立了良好榜样。二是抓好全体机关干部的理论学习。紧紧围绕“政策到会、理论到心、行动到人”的方针,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专题辅导与理论研讨、畅谈体会与典型交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真正把理论学习落到实处,逐步形成了“上下联动、互帮互促、彼此竞争、共同提高”的良好学习氛围。三是抓好基层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通过宣传栏、远程教育等多种载体,向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宣讲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激励和鼓舞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激情,让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四项建设”之中。
(二)抓导向、重策划,强化舆论引导。在新闻舆论宣传过程中,我镇注重把焦点聚集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把视角伸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一是突出中心宣传。紧密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大部署,大力宣传党委、政府的工作决策、举措和实效,营造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的良好氛围,在全镇上下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工作合力。二是突出重点宣传。紧密围绕“四项建设”目标,大力宣传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可喜成绩和有益经验,大力宣传和谐社会建设中所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努力凝聚人心、树立形象。同时,积极做好党风廉政建设、换届选举、人口和计划生育、安全生产、普法等方面的宣传,努力为我镇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突出宣传管理。积极采取有效手段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用足用好现有的新闻资源和新闻人才,努力调动通讯员和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抓基础、重提高,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我镇在制定切实可行的文明创建方案的基础上,层层分解任务,责任落实到人,强化监督管理,定期检查考核,真正把文明创建活动落到实处。一是基础工作扎实。我们以镇宣传办、文化
站为阵地,对镇村公民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引导公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方案》,不断修订完善《文明公约》、《文明行为守则》和《村规民约》,塑造了尊老爱幼、男女平等、言行文明的良好社会风尚。以整顿交通秩序、市场秩序、卫生秩序为重点,治理脏乱差,实行“门前三包”、“门内达标”,切实抓好城镇亮化美化和畅通工程。二是创建氛围浓厚。近年来,在镇村开展了以创建“文明镇”、“文明单位”、文明村”为重点的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了不少先进典型,在全镇上下形成了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三是搭建服务平台。在镇区以文化站为依托,设立“三室一厅”(即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艺科技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配备电脑30余台,图书近万册,报刊杂志10余种,常年对外开放。在全镇13个村建立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和图书室。
(四)抓活动,重实效,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健全的网络、优质的服务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全镇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呈现出繁荣兴旺的良好态势,文艺活动精彩纷呈。一是文艺队伍不断壮大。我镇通过对基层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引导,共培育陈西村文艺演出队等民间文艺团体5支,民间艺人100余名,使我镇的文艺宣传队伍不断壮大。二是文体活动精彩纷呈。我镇以党员冬训为契机,把宣传教育与文体活动相结合,组织了卡拉OK大赛、篮球、乒乓球、象棋比赛等一系列文体活动,有效推动了我镇群众文化向纵深发展。三是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在镇区广场,每到春秋天的晚上有交谊舞、健身舞等健身活动,参加人数达100
余人。
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镇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要制度化、规范化。继续坚持中心组发言制度、学习调研制度、学习报告会制度等,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努力形成认真学习、民主讨论、积极探索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提倡独立思考、鼓励思想创新,并建立中心组理论学习档案。
(二)继续抓好内外宣传报道。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主线,以稳定鼓励、正面宣传为主要方式,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全面、准确、深入地宣传全镇改革发展的新成就,宣传各条战线的先进典型,宣传新人新事新风尚,明确主题,突出重点,内外结合,抓出成效。
(三)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继续深化文明镇、文明村、文明单位的创建评选工作,形成文明共建、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坚持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继续在全镇范围内推广健身舞、广场舞、交谊舞等文体活动;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积极推进全镇文化网络建设,坚持开展富有特色的文化科技活动。
乡镇宣传思想工作汇报材料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谨代表雨河镇党委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开展情况作如下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 基本情况
雨河镇位于镇雄县城西北部,距离县城47公里,东连大湾,南接芒部,西邻木桌,北与威信县的长安、麟凤、庙沟、石坎等乡镇接壤。镇威二级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是镇雄出滇入川的交通要道。近年来,我镇宣传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巩固、创新、提高的创建思路,立足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求实,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 主要做法
雨河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主战线、主阵地、主力军来把握工作定位,以时代眼光、全局眼光、长远眼光来谋划工作思路,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来推进工作落实,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加快自身繁荣发展,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开创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一、深化理论武装,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雨河镇把推动理论武装放在各项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领导机构,以组织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创建活动为抓手,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
1、 把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利用自学、集中学习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了科学发展观热点面对面、创先争优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新一届党委班子利用镇党委中心组学习日加强学习,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增强应对驭复杂局面、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镇党委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 。
2、 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理论培训作用。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定时组织党员群众参加学习和培训活动,一年来,共计培训1200余人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率达到 100%。在全镇大力宣传倡导执政为民、廉洁高效、积极进取、创先争优的先进思想、先进理念,使广大党员干部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去。
3、围绕庆祝建党 90 周年,强化理论武装工作。围绕纪念建党 90 周年的活动,雨河镇
道筹划了“七个一”活动,一是召开一次庆祝大 会;二是组织一次培训会;三是开展一次唱红歌比赛; 四是建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五是举办一场华山街道纪念建党 90 周年综合文艺演出;六是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七是观看一场红色经典影片。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提高了党员干部讲学习、重素质的思想意识, 激励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进一步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二、围绕中心工作,搞好舆论引导和社会宣传。雨河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舆论引导和社会宣传,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结合雨河实际制定宣传思路,紧紧围绕全镇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对外宣传报道。
1、注重整体宣传氛围。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文明雨河、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突出重点、着力宣传地域特色。围绕
发展城市经济和大项目服 突出重点、着力宣传地域特色。 务等内容做好内宣外宣工作的结合,既要当好政府、企业的服务员, 又要做好促进发展城市经济、融入省会中心城区的宣传员。通过舆论 宣传,为村级、企业和政府搭建起一道连心桥,为各项事业做好信息 传递和沟通,促进全街道经济和谐发展
今年以来,我街道按照区委宣传部的要求结合我街道实际认真开 展了各项宣传报道工作,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稿件 40 余篇,历城报近 40 篇。在市、区电视台播发新闻 20 余条,为全街道经济又好又快发 展提供了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乡镇宣传思想工作汇报材料 [篇3]
我镇把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干群素质、提升整体形象的一件大事来抓,创新思路,主动作为,落实具体措施,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激活主脉搏,取得了一定成效。
营造良好学风,扎实搞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提素质,学习统一思想。我镇以干部能力建设为主线,以调动干部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干部能力为主要内容,创新开展了“干部论坛”活动,力求把“论坛”打造成为研讨富民强镇大计的大舞台。今春已经组织了4次“论坛”活动,16名党员干部现身说法,充分展现了农村干部锐意创新的风采。立身百行,以学为基。4月底,我们还采用“走出去”学的形式,组织干部前往四川城南镇参观学习,在全镇开展了“文建明工作法”学习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学习并弘扬文建明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
营造舆论氛围,致力提高舆论引导发展能力。舆论是导向,是风向标。我们以《梦回鄂南》为教材,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革命志士的抗战历史;以纪念新四军鄂皖湘赣指挥部诞辰七十周年为契机,组织党员走进革命旧址,增强干部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利用在外能人清明节回乡祭祖节点,做到广而告之,号召他们以最大热情关注、宣传、参与、支持试点镇建设,为试点工作营造出和谐稳定、团结鼓劲浓厚氛围。在对上宣传上,我镇不断完善宣传队
伍和通讯员网络建设,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截至目前,在省市各级新闻媒体投稿数、采用数累计达75篇。其中,购回10台长鼻子校车、农民自建农耕文化馆、不发红包发“红书”、见义勇为英雄柯成等典型新闻宣传,社会反响强烈,受到了普遍关注。
营造文化氛围,搭建群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文化是第一名片”、“文明是第一环境”,我们着力推进文化强镇、文明美镇建设。投资80万元,启动了镇文体服务中心、镇文化中心广场升级改造工程,投资120万元对21个村级文化室、20个职工之家进行了装修完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文化活动厅一应俱全,文化硬件设施正日渐成为群众接受教育、获取知识、享受快乐的平台;我们以建设“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农耕文化”为主攻方向,投资60万元,完成了新四军鄂皖湘赣指挥部旧址修缮工程,收集有关文物近40余件,添臵文物展台3个;投资38万元新建了。。农耕文化馆,收藏农具100余件,收集农村歌谣30余首、农耕文化谚语260余条,3月底已开馆迎客;我们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群众经常性文体活动坚持开展,“天天跳、周周唱、月月演”已逐步走向常态化。
营造和谐文明,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营造农村和谐文明气氛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全镇开展了以“孝德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通过基层推荐、组织审核、公示评议等环节评选了“好婆婆”7人、“好儿子”13人、“好媳妇”10人,并利用举办2012年广场文化周的机会分批适时举行颁奖活动;镇城建、教育部门联合开展了“大手拉小手,文明伴我行”活动,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向群众宣传文明礼仪、文明交通等知识,在全镇刮起了倡导文明礼仪之风;我们还
在政府机关、。。管委会和镇城投公司之间开展了“开门红、见行动”对手赛活动,着力开展以“比素质,看谁思路新;比项目,看谁引资多;比服务,看谁反响好;比效率,看谁进度快;比贡献,看谁效率高”为内容的“五比五看”活动,推进机关单位各项工作争先进位,机关部门形象大有改观。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信心满怀,我们将继续以人为本,主动作为,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努力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实现跨越和腾飞。
这是县长该操心的;利用人民智慧,就可以完善。能够识人当伯乐,乡里百步之内均有各领域之才士。即使没有也是上了大学出外打工,这些人才也可以由政府牵头远程利用起来(通过QQ群、论坛、微博圈子),让在外求学、工作的人才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古之大政均由贤士实地探访讨论而出,当今网络还没有发展到可以闭门造车。
一、首先正确认识党的领导。作为基层党委对政权领导的责任,应主要放在制定大政方针政策上,提出目标、任务、指明方向道路上,放在研究宪法法律如何落实本乡镇的方法、步骤上,放在树立人大权威上。二、党政职能分开。本行政区内重大事项和民众关心热点问题,党委讨论决定后,提请人大讨论通过,人大形成决议后交政府执行。党委要支持人大、政府依法行使各项职权。三、加强乡镇人大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议在乡镇人大党员中,建立隶属于基层党委的党组织,党组织直接对党委负责。通过党组织活动,模范遵守法律,保证党的重大决策和党推荐人选顺利通过。四、加强乡镇人大思想建设。自觉接受党的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激发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牢牢树立党的领导和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五、加强人大组织建设。扩大一线人民群众比例;依法设立人大主席团主席、副主席,同时配备人大秘书或专干。人大干部不兼任行政职责和从事行政事务性工作,专司其职。依法召开代表大会、主席团会议、小组会议,努力提高会议质量,充分行使各项职权。闭会期间,围绕大局,组织代表开展走访、调查、评议等各种有益活动。要想有地位,必须有作为。六、加强人大作风建设。作风是人大代表的政治生命。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必须密切联系选民群众,倾听人民意见,代表人民利益,反映人民心声,畅通民主渠道。七、创新选举制度。把选举权真正交给人民群众,扩大人大代表和政府候选人比例,引入竞争机制,逐步推进“海选”代表和“直选”乡镇长。八、创新组织制度。总结地方立法经验,明确乡镇人大主席团在大会期间职权和闭会期间职权,及行使职权程序。确保人大主席团主席、副主席一正两副,并设秘书或专职干部。九、创新会议会期制度。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改为一年至少两次,在春季秋季召开,每次1至2天;主席团会议至少3个月一次,小组会议至少1个月一次;给代表充分发言机会。十、完善人大法律规范机制。有行为模式,更要有行为后果;有权必有责;实体与程序并重,增强法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人大组织制度、会议制度、经费保障等制度不落实的,区别情况给予党纪、政纪、法律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一、依法制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完善乡镇人大法律体系,使乡镇人大权力具体化、规范化、程序化十二、创新法律执行制度,增强法治观念。人大代表、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一、首先正确认识党的领导。作为基层党委对政权领导的责任,应主要放在制定大政方针政策上,提出目标、任务、指明方向道路上,放在研究宪法法律如何落实本乡镇的方法、步骤上,放在树立人大权威上。二、党政职能分开。本行政区内重大事项和民众关心热点问题,党委讨论决定后,提请人大讨论通过,人大形成决议后交政府执行。党委要支持人大、政府依法行使各项职权。三、加强乡镇人大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议在乡镇人大党员中,建立隶属于基层党委的党组织,党组织直接对党委负责。通过党组织活动,模范遵守法律,保证党的重大决策和党推荐人选顺利通过。四、加强乡镇人大思想建设。自觉接受党的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激发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牢牢树立党的领导和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五、加强人大组织建设。扩大一线人民群众比例;依法设立人大主席团主席、副主席,同时配备人大秘书或专干。人大干部不兼任行政职责和从事行政事务性工作,专司其职。依法召开代表大会、主席团会议、小组会议,努力提高会议质量,充分行使各项职权。闭会期间,围绕大局,组织代表开展走访、调查、评议等各种有益活动。要想有地位,必须有作为。六、加强人大作风建设。作风是人大代表的政治生命。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必须密切联系选民群众,倾听人民意见,代表人民利益,反映人民心声,畅通民主渠道。七、创新选举制度。把选举权真正交给人民群众,扩大人大代表和政府候选人比例,引入竞争机制,逐步推进“海选”代表和“直选”乡镇长。八、创新组织制度。总结地方立法经验,明确乡镇人大主席团在大会期间职权和闭会期间职权,及行使职权程序。确保人大主席团主席、副主席一正两副,并设秘书或专职干部。九、创新会议会期制度。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改为一年至少两次,在春季秋季召开,每次1至2天;主席团会议至少3个月一次,小组会议至少1个月一次;给代表充分发言机会。十、完善人大法律规范机制。有行为模式,更要有行为后果;有权必有责;实体与程序并重,增强法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人大组织制度、会议制度、经费保障等制度不落实的,区别情况给予党纪、政纪、法律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一、依法制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完善乡镇人大法律体系,使乡镇人大权力具体化、规范化、程序化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大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的文件作出了5个方面的重要决定,把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为当前及今后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为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深入推进农村新一轮的改革发展中,乡镇人大应扮演什么角色,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呢?笔者认为: 一、要紧紧围绕土地制度改革,做好依法监督工作。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改革征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 新一轮的土地制度改革任重道远,我们乡镇人大很多代表都来自农村,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熟悉基层,了解情况,群众基础好的优势,积极反馈和帮助解决农民群众在土地承包、经营、流转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认真贯彻落实《监督法》,做好依法监督,使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切实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他们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二、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其中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要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渐缩小城乡差距。乡镇人大应在这一进程中发挥出自己重要的作用,力促户籍制度改革,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创新;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利益,不断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扩大农民在县乡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密切人大代表同农民的联系,切实代表好和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大力促进农村教育、文化、医疗保障等多方面发展 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表明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关系广大农民幸福安康,必须尽快惠及全体农民。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在农村广泛存在着 “上学难”“看病难”的情况,它们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很多家庭因病返贫,因孩子上学陷入困境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除了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外,还应该不断建立健全农村的各项保障制度,要让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惠及亿万农民兄弟。就我们乡镇人大来说,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要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力促相关法律法规的早日出台,同时还要加大依法监督力度,使更多的好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惠农政策能得到真正的落实,使农民兄弟能享受到更多的实惠。(万泉明、蒋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