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课改文章

发布时间:

课改文章

享受数学,快乐学习进入高中,很多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负担加重了,难度也增大了,学习数学感到力不从心,且经常是事半功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更加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要求更加严谨,与生活及学科间联系也更加广泛.另一方面,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但学生仍用传统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数学,从而适应不了高中新课程的变化,大大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激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创立新的学习方式,以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的需要是现代数学教学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们要在教学中探讨“如何教”及“如何学”,如何 “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教学模式.改善目前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贯彻课程目标,达到课程预期效果,促进学生良性发展.并且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培养信息素养与文化;培养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培养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享受数学,快乐学习”. 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今天,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使“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成为了共识.在这种形势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从单一地被动接受转变为多种学习方式.而信息技术使得数学教学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成为了可能,并加快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深深影响着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随着投影仪、计算器、计算机等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走进课堂,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与应用为我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从中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参加课题《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一年来,本人从教学实践、自我反思、学生反馈、成果评价中总结经验,感悟得失,已觉受益菲浅,心情愉悦,与学生一起享受着数学,快乐的学习.现将点滴感受总结如下,与大家共享. 一、 享受数学,体验数学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进入高中,学生学习还是基本处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自主学习性不强,“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方面较差.究其原因是学生难以从数学学习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缺乏学习数学的原动力,有学生说:“数学太难,太枯燥,学得真没劲”.而现代教育是要培养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的“四学学生”.因此自从成立课题小组以后,我们便在课题组长带领下改变了以往各自上课、各自备课,一个教师一个班级的自我封闭式教学模式.而是全体课题组成员每周定时(周三、周六下午两节课后的课外活动时间)集中学习资料、集中电子备课、集体制作课件.要求每位教师作信息技术、教法、学法和教材研究等方面的发言,教材研讨常细化到每一节课,每一个课件.每位老师提出相应的教学问题,或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总结前段成绩,研究后段教学,学习信息技术,交流教学体会,调整教学进度,优化教学过程.通过课题组会议要使老师们的教案成为既凝聚集体智慧,又体现个体活力,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注重情感教学和快乐教学.制作直观、生动的电子课件,提供让师生愉悦的课堂教学素材和教学策略.教学思想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于教师的精心准备,课堂组织形式多样,让学生去动手在计算所上做数学实验,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多媒体课件活泼生动,直观性强,将数学的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创新美、统一美、突变美很好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数学美的能力,减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也不断增强.就连以往教学中学生(特别是部分女生)怕学的立体几何现在也变成了学生喜欢学习的对象.如通过几何画板制作旋转的正方体、几何体可增强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几何画板由椭圆的定义可快速、准确、动态的画出椭圆,降低了以往此处教具难制作,图难画,动感不强的教学难度,提高了学生对椭圆定义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椭圆的印象;通过几何画板可直观便捷的给学生展示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以上很多课例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向自主型、享受型、兴趣型转变. 二、 我思考、我聪明、我快乐----变“记录型”为“思考型” 传统数学课堂上学生总是忙着记笔记(有些学生甚至是在抄黑板)而影响了听课效果,也制约学生的思考空间.学生更多是被动的去记、去抄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课后再去化很多时间去整理、去理解.这样不仅学生学得很累,而且常是事倍功半,学生的学习总是滞后于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及时的训练.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课题组教师常在一起集中备课,从而大大提高了备课效果和备课质量,同时将备课笔记复印好发放给学生,或制成电子教案,上课时将电子教案通过计算机共享发放给学生,或发入学生邮箱.并将它挂在校园网上供学生随时查阅.免去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学生课堂上能全身心的投入理解、思考与讨论中.这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因而有学生说:“现在课堂上我的手不再为抄笔记而受累,更多的是参与到实验数学、探索数学之中,我的大脑也更活跃了,对数学的理解更好了,课堂讨论参与更多了,自己的想法也能与别人及时分享,自己的错误也会及时被发现,真是太好了.不像以前,课堂上总是忙着记,课后再花大量的时间去想,去理解,学习总是很紧张,很累.时间长了就应付不了了,有时就有点‘糊’了”.另外,我们教师之间还会经常相互听课,相互学习教学艺术,相互监督,相互取长补短,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并在课后互相帮助,共同讨论,互提意见,使得全组教师教学技巧性大有改善,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学生课堂有了更多的讨论,更多的思考和更多的练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愉悦了学生的身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与教学信心. 三、 参与数学实验,体现自我价值----变“听数学”为“做数学、看数学”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内容的教学,而不太考虑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从根本上去理解一个知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计算器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利用FLASH、POWERPOINT、AOTHWER等制作课件,动态直观的让学生去感受其中的数学原理,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主要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和观察,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看数学、做数学”.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三角函数 图象的变换;并从中得出一般的结论,通过几何画板实验、FLASH动画演示,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图象变换的理解与掌握已活泼的印在脑海中,反而比传统教学要轻松得多,深刻得多.又如在讲到函数 的图象与性质时,利用几何画板学生不仅能快速准确的画出函数 的图象,而且在连续对 的变化中,学生一下就能看出 和 两种情况下图象的区别,图象的性质(特殊点、单调性、定义域、值域)也不言自明.学生成了问题的解决者,课堂的主导者.从单纯的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看数学.我们的课堂教学“标准”是:45分钟的教学时间里,至少有40%的时间去让学生“动”;学生“动”的面是应在90%左右;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80%以上的新授内容. 四、 知识充实生活,我学我快乐----变“作业型”为“知识型” 很多学生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是做作业,最后的一件事也是做作业,似乎学习的一切就是完成作业,家长关心子女学习也常是一句话“作业做完了没有”,完成了当天的作业,就完成了当天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常辛苦而片面,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为了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我们教师为学生精选作业,减少作业量,在训练学生注重知识基础,注重方法,注重应用的前提下,尽量简化繁锁运算.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全面理解当天的学习内容.另外,我们经常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丰富有益的课外活动,如:学写数学小论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将好的论文挂到校园网供全体学生阅读,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数学学法经验交流,介绍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解题技巧;开展数学专题讲座,介绍数学的历史,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活动,极大丰富了学生的业余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学习数学更加理性,更加主动,更加全面.从作业型过渡到知识型、方法型和发展型. 五、能力提高了,信心增强了,心情当然也愉快了----变“应试型”为“能力型、应用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再完全依赖学校课堂这一单一的渠道.信息技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数学的渠道和方式.基于这一实际,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环境下,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的去学习数学,体会数学知识的意义;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性.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和服务社会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重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知识的应用.为将来的自我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环境下,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教学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让学生学习数学不再仅仅依靠课堂,数学信息获取途径不再唯一来自教师.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将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解决者.自主学习、快乐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教学设计要尽量利用信息技术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由重教学结果向重教学过程转变,由考试型向能力型、应用型转变.

新课改的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校广大师生都以饱满的热情拥抱新课改,新课程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改主要体现在创设情景、生成问题、合作探究、产生新疑。它让同学们对学习更有兴趣,发言更积极。同学们在课堂上大显风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习热情高涨,使学习成为充满快乐的趣事。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互动,同学们学习过程中,要用自己的亲身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同学的学习过程,我们才能无拘无束地置身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课改实现了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学习过程与后果并重,同学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课堂上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我认为课改让同学们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同学们学得主动了,大胆了,变得主动而灵活,大家都抢着发言。学习由苦变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变成了课堂上的主旋律。虽然课改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好成绩,课堂、学生和教师都产生了变化,但是在课改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问题。如:知道学校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实际课堂教学中却以教师为中心。老师应该还要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让学生向社会生活开放,多一次勇敢实践开拓;多一点探究创新体验;多一些同伴互助协作。多给我们一些权利,让我们自己去选择;多给我们一次机会,让我们自己去体验;多给我们一点困难,让我们自己去解决;多给我们一个问题,让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多给我们一片空间,让我们自己勇敢地向前走。

新课改的文章

享受数学,快乐学习进入高中,很多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负担加重了,难度也增大了,学习数学感到力不从心,且经常是事半功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更加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要求更加严谨,与生活及学科间联系也更加广泛.另一方面,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但学生仍用传统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数学,从而适应不了高中新课程的变化,大大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激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创立新的学习方式,以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的需要是现代数学教学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们要在教学中探讨“如何教”及“如何学”,如何 “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教学模式.改善目前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贯彻课程目标,达到课程预期效果,促进学生良性发展.并且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培养信息素养与文化;培养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培养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享受数学,快乐学习”. 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今天,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使“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成为了共识.在这种形势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从单一地被动接受转变为多种学习方式.而信息技术使得数学教学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成为了可能,并加快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深深影响着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随着投影仪、计算器、计算机等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走进课堂,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与应用为我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从中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参加课题《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一年来,本人从教学实践、自我反思、学生反馈、成果评价中总结经验,感悟得失,已觉受益菲浅,心情愉悦,与学生一起享受着数学,快乐的学习.现将点滴感受总结如下,与大家共享. 一、 享受数学,体验数学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进入高中,学生学习还是基本处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自主学习性不强,“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方面较差.究其原因是学生难以从数学学习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缺乏学习数学的原动力,有学生说:“数学太难,太枯燥,学得真没劲”.而现代教育是要培养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的“四学学生”.因此自从成立课题小组以后,我们便在课题组长带领下改变了以往各自上课、各自备课,一个教师一个班级的自我封闭式教学模式.而是全体课题组成员每周定时(周三、周六下午两节课后的课外活动时间)集中学习资料、集中电子备课、集体制作课件.要求每位教师作信息技术、教法、学法和教材研究等方面的发言,教材研讨常细化到每一节课,每一个课件.每位老师提出相应的教学问题,或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总结前段成绩,研究后段教学,学习信息技术,交流教学体会,调整教学进度,优化教学过程.通过课题组会议要使老师们的教案成为既凝聚集体智慧,又体现个体活力,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注重情感教学和快乐教学.制作直观、生动的电子课件,提供让师生愉悦的课堂教学素材和教学策略.教学思想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于教师的精心准备,课堂组织形式多样,让学生去动手在计算所上做数学实验,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多媒体课件活泼生动,直观性强,将数学的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创新美、统一美、突变美很好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数学美的能力,减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也不断增强.就连以往教学中学生(特别是部分女生)怕学的立体几何现在也变成了学生喜欢学习的对象.如通过几何画板制作旋转的正方体、几何体可增强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几何画板由椭圆的定义可快速、准确、动态的画出椭圆,降低了以往此处教具难制作,图难画,动感不强的教学难度,提高了学生对椭圆定义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椭圆的印象;通过几何画板可直观便捷的给学生展示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以上很多课例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向自主型、享受型、兴趣型转变. 二、 我思考、我聪明、我快乐----变“记录型”为“思考型” 传统数学课堂上学生总是忙着记笔记(有些学生甚至是在抄黑板)而影响了听课效果,也制约学生的思考空间.学生更多是被动的去记、去抄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课后再去化很多时间去整理、去理解.这样不仅学生学得很累,而且常是事倍功半,学生的学习总是滞后于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及时的训练.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课题组教师常在一起集中备课,从而大大提高了备课效果和备课质量,同时将备课笔记复印好发放给学生,或制成电子教案,上课时将电子教案通过计算机共享发放给学生,或发入学生邮箱.并将它挂在校园网上供学生随时查阅.免去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学生课堂上能全身心的投入理解、思考与讨论中.这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因而有学生说:“现在课堂上我的手不再为抄笔记而受累,更多的是参与到实验数学、探索数学之中,我的大脑也更活跃了,对数学的理解更好了,课堂讨论参与更多了,自己的想法也能与别人及时分享,自己的错误也会及时被发现,真是太好了.不像以前,课堂上总是忙着记,课后再花大量的时间去想,去理解,学习总是很紧张,很累.时间长了就应付不了了,有时就有点‘糊’了”.另外,我们教师之间还会经常相互听课,相互学习教学艺术,相互监督,相互取长补短,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并在课后互相帮助,共同讨论,互提意见,使得全组教师教学技巧性大有改善,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学生课堂有了更多的讨论,更多的思考和更多的练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愉悦了学生的身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与教学信心. 三、 参与数学实验,体现自我价值----变“听数学”为“做数学、看数学”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内容的教学,而不太考虑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从根本上去理解一个知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计算器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利用FLASH、POWERPOINT、AOTHWER等制作课件,动态直观的让学生去感受其中的数学原理,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主要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和观察,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看数学、做数学”.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三角函数 图象的变换;并从中得出一般的结论,通过几何画板实验、FLASH动画演示,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图象变换的理解与掌握已活泼的印在脑海中,反而比传统教学要轻松得多,深刻得多.又如在讲到函数 的图象与性质时,利用几何画板学生不仅能快速准确的画出函数 的图象,而且在连续对 的变化中,学生一下就能看出 和 两种情况下图象的区别,图象的性质(特殊点、单调性、定义域、值域)也不言自明.学生成了问题的解决者,课堂的主导者.从单纯的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看数学.我们的课堂教学“标准”是:45分钟的教学时间里,至少有40%的时间去让学生“动”;学生“动”的面是应在90%左右;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80%以上的新授内容. 四、 知识充实生活,我学我快乐----变“作业型”为“知识型” 很多学生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是做作业,最后的一件事也是做作业,似乎学习的一切就是完成作业,家长关心子女学习也常是一句话“作业做完了没有”,完成了当天的作业,就完成了当天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常辛苦而片面,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为了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我们教师为学生精选作业,减少作业量,在训练学生注重知识基础,注重方法,注重应用的前提下,尽量简化繁锁运算.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全面理解当天的学习内容.另外,我们经常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丰富有益的课外活动,如:学写数学小论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将好的论文挂到校园网供全体学生阅读,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数学学法经验交流,介绍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解题技巧;开展数学专题讲座,介绍数学的历史,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活动,极大丰富了学生的业余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学习数学更加理性,更加主动,更加全面.从作业型过渡到知识型、方法型和发展型. 五、能力提高了,信心增强了,心情当然也愉快了----变“应试型”为“能力型、应用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再完全依赖学校课堂这一单一的渠道.信息技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数学的渠道和方式.基于这一实际,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环境下,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的去学习数学,体会数学知识的意义;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性.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和服务社会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重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知识的应用.为将来的自我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环境下,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教学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让学生学习数学不再仅仅依靠课堂,数学信息获取途径不再唯一来自教师.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将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解决者.自主学习、快乐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教学设计要尽量利用信息技术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由重教学结果向重教学过程转变,由考试型向能力型、应用型转变.

新课改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春天,活跃的课堂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但是笔者认为任何改革都要理智对待。新课程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到底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模式。笔者认为语文改革,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忽视教学目标的要求、不能忽视语文教学的本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要辩证看待,进而扬长避短,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尽力具备,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要坚持。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对于小学生而言,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时刻重视小学生各种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论人格上还是学习方法都要严格要求,从各个方面进行引导,点点滴滴不能放松。新课程改革倡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地去学习,这是必要的。但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仅需要正面引导,还需要带有一些强制性。教育心理学就此专门提到:“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有一种倾向,认为只要出现强制字眼,就应该遭到批判。这种倾向恰恰说明了现在改革存在一些盲区。

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没有完全被激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需要教师意志进行左右。教育以人为本,并不是处处顺从和迁就学生,在尊重学生和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教师也要有“强制”的意识,只要是切实来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的都应该得到认可。

笔者认为,小学生有八个方面的习惯需要教师着重培养:1.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2.认真谨慎的学习习惯;3.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习惯;4.说话规范的习惯;5.爱惜书本的习惯;6.勤于发问的习惯;7.互助合作的习惯;8.写字规范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不仅仅要求学生有培养好习惯的意识,还需要教师能为学生做好示范,严格要求学生养成习惯。比如要求学生写好字,就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更不能过于迁就学生,写字只有苦练才能出成果。就这个方面来说,如果一味地迁就学生快乐教学,好习惯就存在养不成的危险。

二、学习热情

现在的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远远超过学习语文的热情,一方面是家长和社会要求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正确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非常重要,要有学习热情。现在新课程改革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确实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但是有时候恰恰因为过于开放、过于随意导致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笔者赞同某位教育专家所说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这从深层次点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无论何种教学方式的改革,都应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实现。

三、掌握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读书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读死书,但是新课程改革如果走了极端就会导致学生不会读书。到底哪些是读书的基本技能呢?首先,学生要懂得读书要有感情,能够动情地去读书;其次,学生会默读,能够不动声地抓住文章的核心;第三,能具备快速阅读和略读的技能;第四,读书的同时能够思考,能概括能质疑。课程标准专门规定了课外阅读量,这是一个很好的进步,如果教师能让学生确实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阅读量,那么学生一定会掌握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通过阅读要培养学生语感,这是非常重要的。就新课程改革而言,如果学生并没有完成所规定的课外阅读量,课上也没有很好地去进行语文阅读,那么语感的培养就很难形成,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能学好语文。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能真切感受到祖国文字之美,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感情。语感的培养最主要就是读,学生必须下工夫来完成阅读量。但是教师也要给予引导,此时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一些方法是可以借鉴的,比如重点段落分析,抓关键词等。

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前面几个内容,归结到最根本,无论什么教学方式都需要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是所有教师所期望的。所以不论怎么改革,教师都要把学习方法的传授放在第一位。对于语文课程而言,会读会写会说,能读能写能说都需要一定的方法支持,不是教师讲几节课就能实现的,还需要学生在课下自己下工夫。

语文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关系,一虚一实,紧密相连。不论虚实都得抓,而且两手都得硬。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熏陶,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美好的人格;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为他们的长远发展,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两者千万不能割裂开来,如果只是突出工具性,就陷入传统教学模式中没有走出来,如果一味地突出人文性,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作为小学生,基础是根本,全面是发展方向,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发展着眼。

摘要: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字:语文教学 新课改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奠基了他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课程改革的感悟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有了自己的点滴感受。

(1)师生的关系融洽了,教学就能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在教学中都能放下以往的架子,走下讲台,同学生打成一片,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因而课堂的氛围宽松而活跃,学生的种种顾虑打消了,回答问题的胆子大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从这一点上看,我的学生观正在改变,能够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看待,而不是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本身充当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即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单纯的“接受性学习”减少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始受到了重视。在教学中,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分析、讲解,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比如在教学新课时能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惑的问题,然后再通过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来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3)教学不再局限于课本,应开始注意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学中都我会不同程度地由过去的“教教材”转为“用教材教”,教学中能够从教材本身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之中,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到课外更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例如教识字的时候,我会让学生自读课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以后,然后问学生:“你们都很聪明,能够在生活中学到这么多字,能不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学到这些字的?”学生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教的,有的说是看电视学会的,有的说是看报纸学会的,有的说是查字典学会的,等等。这样,就把学生引到生活中、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学语文,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后学生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会找机会学习汉字。这也是体现了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教学在课本的基础上又有了延伸,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体现魅力,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只要我们对语文教改充满着信念和热情,我们一定会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语文中的探究式学习宁香月中小学电教(下)

【2】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陈艳丽学周刊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基础 教育 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话题,关于高中语文课改 反思 如何写。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课改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课改反思篇一

经过三年的教学磨合,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已由浮浅的理解、机械的践行阶段逐渐转入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思考、科学求实的操作阶段。随着06年以来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三省一区等“新课标 高考试题”的陆续推出,大家对新课标和新高考的关系也逐渐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我省07年秋季实施新课改,至2010年高考一轮教学结束。结合2010年黑龙江新高考卷,进一步反思、 总结 新课程教学,使之走上科学、高效、理想的轨道更为必要。

课改现状: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2004年国家颁布高中课程标准 ,课改陆续展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亮点和主要目标是,重新界定了语文学科性质,提出了四条基本理念,设计了新的课程思路和课程结构。意在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1、转变语文教育的观念,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能力、过程和 方法 ,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2、改革课程结构,设置选修和必修两大板块,实行学分制。3、改变教学方式 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对话式教学观,提倡个性化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转变评价观,实现以评价促进 语文学习 的转变。

这种美好的理想和现实的撞击,产生了怎样的结果呢?三年课改的实践来看,目标部分实现,有的做得很好,有的做得不够,有的地方做得有点“过”。

1、观念的转变基本得以实现,对保守教师的思想产生了冲击。但部分学校、个别老师理解机械,过犹不及,放任课堂,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教师的点拨、主导、引领缺失,美其名曰“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动起来了,气氛活起来了,交流热闹起来了,但学生学到什么了却没能很好的关注。高中三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素养没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感觉和没学语文一样。较之课改前,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明显提高。教学实施层面出现不少问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非常突出。

2、选修课 程设置是本次课改的最大亮点,能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必修立足于共同基础,选修是必修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但实际上各地做得普遍不好,选修已经陷入困境,学分制名存实亡。

当前条件下,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选修课的开设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据了解,几乎所有学校的语文选修都没有实行走班制,还是原来的教师、原来的学生,大家统一的教材、统一进度,同一时间内全年级均是如此。并且,绝大多数学校的选修课程惊人的一致,基本上都是《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 欣赏》等。根本就没有选修这回事,更遑论个性化发展了。甚至有的学校必修五个模块上完后,只上《中国现代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两个选修模块就转入复习了,整个教学时间不到两个学年。相对于课改前,应试化倾向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更是落空,令人担忧。

其次,大部分学校选修课的教学方式和必修无异,基本上都是按照必修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另外,必修模块教学的基础性强,高度不够,要求较低,而选修的要求又较高,两者有机结合的可操作性借鉴没有。

3、教学评价观,根深蒂固难转变。日常教学中,评价仍是衡量学生的一把重要尺子;高考杠杆没有实质的变化。

新高考新在何处?不外乎两点:指导思想和命题立意方面——将更加强调基础性、时代性、综合性,强调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考查,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强调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时代性,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考查,鼓励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试卷结构和形式方面——设必做和选做题,调整试卷板块顺序。当然,各省市不尽相同,以利于平稳过渡。

命题指导思想和立意方面的调整是毋庸置疑的。但试卷结构、内容和形式方面就值得商榷了。设选做题是否真的能实现检测目标,学生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是否真的有时间选择,所选之题的难度、信度是否相当等都是问题。“选修课程的评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又如何体现?

新课标卷人文性强,“生活化”命题,重视思维力,这都提醒考生关注现实,关注人文,扎扎实实学好课本,高度重视综合素养的提升。试卷引导高中语文教学重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警示教师要扩大学生阅读面,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剔除课程实施过程中 “虚”“闹”“杂”“偏”的因素,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是一种境界;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更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高中语文课改反思篇二

我们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已经有两年了,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各个学科都已经较好地完成了从旧课程向新课程的平稳过渡,全校教师在学校的领导下都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理念,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没有任何理由不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别有洞天。如何在课改新形势下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我觉得必须在总结成功 经验 的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应引起我们冷静的思考和探索。

语文是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充满魅力,就在于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以及解读语文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 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给别人的印象就是老师在不断地对每一篇 文章 的字词句进行不厌其烦的讲解,而学生就是大量地背诵,花的时间多,但成效似乎不大.学生普遍对学习语文兴趣不大,觉得学的东西与考的东西不一样,没有能意识到学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所以,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内修外治

学无止境。见贤思齐。一位语文教师要想很好的进行新课改,就必须注重修养和才学的提高,于内要提高 文化 修养,于外要勤奋治学,要做专家型老师,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控课堂。高瞻才能远瞩,深入才能浅出。

对当今的教改教研动态,要入乎其内,也能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是指作为一个课改参与者的身份积极融入其中去亲身践行;“出乎其外”是指作为一个评判者的身份对我们付出的劳动和成果进行冷静的审视和探讨。有了深厚的学识和才干,研究深入了,思想深刻了,对“课标”以及一些新思潮新流派就不会出现全盘照搬的情形,而是会采取“拿来主义”。点滴的积累成不了海洋,也能成为小溪甚至是江河。

二、自主·合作·探究应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课程标准》提到,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学生自主学习,学案是关键

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是学案,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教学的主要途径,因此编写学案的关键核心是问题,问题的设置是需要我们教师集体备课完成的,要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问题,问题要有梯度化。

万丈高楼平地起。高一的同学基础还比较薄弱,所以我们在编写学案时要重基础知识,学案上的内容让大家通过预习课解决百分之五十,通过小组讨论课解决百分之七八十,剩余的百分之二十属于课外拓展,开阔大家的眼界,训练大家的能力,充分发挥同学们的 想象力 。

2、讨论·交流是课堂的重点

课堂上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和合作研究的习惯。正所谓“取他人之长,补一己之短”“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每个学习小组中都有语文程度较好的同学,他们在小组学习讨论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可以促进本小组成绩的提高。

三、注重课堂教师“导”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自主”不是“放任自流”,“合作”不等同于“几个人围坐在一起”;不能由过去的“填鸭子”变为“放羊”,不能把学生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立起来。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这里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法,二是学生的学法,丝毫没有贬低或削弱教师“导”的意思。学生如何能学会学习?主要是依靠教师的导:诱导、引导、指导。离开教师的科学指导,则势必如一盘散沙,学习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因此,在用课改新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做到民主而不迁就,自由而不放任,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1、口头的赞扬和鼓励

很多同学在课堂上不敢站立起来独自发言,害怕回答错了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因此我们要给大家以口头的赞扬和鼓励,让他们多些自信敢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爱默生曾说:“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只有大家敢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才能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

2、 适当的分数奖励更能让学生有自我肯定的价值。

我在课堂给学生制定了一个标准,比如课堂展示讨论成果可得1分,若答案百分之八十正确就可得2分,课堂上提出质疑即可的1分,回答质疑可得1分,有了分数的奖励同学们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只是慢慢我发现学案上的难题被遗留了下来,一了解才知道,大家为了让自己小组分数增加更快都不愿意做难题,这样一些语文程度好的同学优势体现不出来,长此以往大家的答题水平和能力可能会降低的,于是我改变了一下策略,既然在意分数我就在分数上做文章。我就把分值直接标在导学案上且对分数进行了区分,根据提的难易程度,分值设在2分至5分之间。分值有区别了,同学们就可以根据自己小组的实际情况来自主选择展示的题目,同学们开始积极挑战有难度的题目,这样不仅学案上的问题都解决了,而且学生的探究能力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只有在质疑释疑过程中,只是才得以巩固。

五、学案落实要到位。

在经历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后,同学们应该把自己的答案整理到学案上,学案上的重点内容一定要画出来,并写好课堂反思。这个步骤需要我们教师好好检查,督促同学们把学案完成,教师需要对学案进行批改。

课改之路注定是充满荆棘的,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世界上所有的桂冠不都是用荆棘 编织 而成的吗?所以我们要做好应对各种问题的准备,披荆斩棘赢得属于自己的桂冠。

高中语文课改反思篇三

一路上充满着思考的语文课改已经在实践中走过了一年,面对课改新形势,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没有任何理由不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更何况“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是最大的受害者。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今年我担任一五、一六的语文教学工作,一个普通班,一个实验班,两类学生,两套方案,使我感觉重任在肩。在课改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 广告 牌;买东西,附带的 说明书 。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一位学者言“学好语文一是有读课外书的 爱好 ,二是有写 日记 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 作文 部分,阅读和作文几乎平分秋色,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课改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课改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一个理念、坚守两块阵地、关注三种习惯。这就是我对语文教学的反思。行胜于言,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决心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坚决落实到底。

高中语文课改反思优秀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 中学语文课改总结

★ 2019年秋季最全高中新教材改版内容

★ 高三语文学科工作总结

★ 二年级语文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关于课改的文章

自从我来到这个学校,学校就已经实行了课改,我也从那时开始认识了课改。课改使我更完美、更勇敢、更自信! 在刚接触的一个月,我对课改简直像老鼠见到猫一样,一上课,我就想逃避,因为在这种课堂上,我根本就没有听讲,听不懂同学们到底在讲什么。然而,现在的我,对课改充满了信心,爱上了这种课堂。 一切的改变还得缘于一节公开课。那天,老师说,我们班要上一节公开课。听到这句话,我感到非常害怕,因为我不想在其他老师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上课了,文艺委员发了歌,很快,课堂就完全交给了我们。我一直都在认真地倾听,展示组讲的非常精彩,可是有时也会有一些小错误。我发现了错误,可我并没有站起来质疑,而是让我旁边的同学去纠错,他却说:“既然你知道了他的错误,为什么不自己点评呢?”我听了他的话,想了想,的确是这么回事,可我又不敢站起来点评。后来,我终于鼓足了勇气,因为妈妈对我说过,不能害怕困难,要战胜困难。想起了这句话,我才信心十足地站了起来,我点评了他们组的错处,他们组很客气地对我说:“谢谢。”听见这两个字,我心里简直是高兴得都快要飞上天的感觉了,从那时起,课改在我心中留下了好印象,因为那次的尝试,使得以后的我也是如此的活跃,如此的积极。那时,课改让我飞翔,让我真正成为了在天空中翱翔的雄鹰! 课改,是你让我学会了独立自主,让我学会了机智勇敢,让我更加坚强,让我对未来不再迷茫,是你让我掀起了起航的帆船!课改,我将永远伴随着你成长!

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 学习态度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0新课改心得及感悟5篇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2020新课改心得及感悟大全1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 让每一位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具有健壮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能力,更为适应国人轰轰烈烈的课改运动,我校特制定了具体的 实施方案 。本人作为课改运动中的一员,在通过学习、讲授课程等过程中,有以下体会。

第一,教学行为中的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旧的教育体制完全以注重知识的传授为导向,习惯于将一些难懂的知识用机械的“填鸭式“灌输给只会张嘴的学生。新的课程改革正好于此相反,它强调重视人的发展,尤其是身心的发展,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同时也由原来的知识本位向学生的智能本位发展、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更注重了国家提出的”以德制国,以人为本“的宗旨;使原来的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向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转变,在实验实施阶段,我作为第一战线的直接参与者,尽自己所能改变旧的传统教育模式,结合课改的具体要求将一整套新的教学模式辅助于课堂,让学生先动起来,仍然起指导者的作用。

学生的学在教师的教育下一定要改变原有的、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而且要掌握相对应的 学习 方法 、学习习惯,转变学习方式并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弘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并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课堂教

课改 工作心得 体会(2) 学中尽可能把它变成一个学生发现、探究等的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这即就是所谓的由原来的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如果仍用以往的教学老师模式,即始终高高在上而学生俯首贴耳,对教师毕恭毕敬,那么这对课改有很大的妨碍。因此,我们作为课改中的一员首先要放下架子,对学生尊重,达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即互 相学 习和促进;其次,要改变过去的师生人际关系普遍存在的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影响师生关系,要相互补充,要达到共识、共事、共进。

另外,不管是何种科目不追求惟一答案,让学生即在乱哄的课堂中去活跃,同时也在不同的说法中自己去综合自认为完美的答案,这些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学生的发展,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由模式化向培养学生的个性转变的目的,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踊跃,既使是学习上的优差生,在此种教育形式下,将会有一种“鲜花和小草一样得到阳光照耀”的感觉。

第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为了更好地贴近生活,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双重关系,我拟订了自己的课时教学计划,并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不同特长,依据各自不同兴趣让他们进行选择性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展自己的个性。

总之,课改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作为一项新的内容,本人又作为课改实验员中的一位,肩负着十分重大的责任。通过近半学期的摸索实践,自己才知课改的重要,尤其应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应尽自己全部的精力,努力在这方面做出一些成效。

2020新课改心得及感悟大全2

这次学校组织的新课改学习当中,作为一名年轻的英语我学到很多知识。下面是我的一点 心得体会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精辟地阐述了新一轮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 爱好 、家庭背景及个性差异。彻底改变“精英”,“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在课堂上要尽力创设一种友好的、积极的、宽松的课堂气氛,以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耐心倾听并理解学生的不连贯、甚至不达意的英文 句子 ,就像母亲倾听婴儿牙牙学语一样;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这样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培养。有学者在谈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时说,要:

1、创设一种气氛,使每个学生感觉到他们被尊重。

2、使学生个个感到自尊,并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使每个学生获得学习的勇气和自信心。

4、使每个学生有利用和体验其他能力和环境的自由。

5、 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并学会选择。

6、避免使学生感到害怕、有压力,因为害怕会禁锢学生的智力发挥。

下面几点是我学完新课改后的几点 反思

1、教师情感投入等的差异,会产生高低有别的课改效果,新课程改革需要拥有新的教育理念和一定 文化 积淀的研究型教师,所以广大教师要关注自己知识的更新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2、相对滞后,新的课程改革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3、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有待加强。

4、适应新课程的校园文化有待建立。

下面是我 学习英语 课改的几点感想

教师要树立以下新的理念:

1、新教学观念、通过学习和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我们逐渐认识到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它不再是教师单向的讲解。课堂教学关注的应是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2、新课程观念、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认识到课程是体验和感受,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的整合,教材不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而是教学内容的代表与示范,我们认识到要开发教材以外的教学内容。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载体,课堂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教师更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指导者,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新学生观念、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有独立的,是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承认不同学生具有独特性,并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师要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相信学生,热爱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都有进步的愿望,都可以获得成功。

4、新教师观念

通过新课改的探索,全体教师认识到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者,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

5、新评价观念

通过新课改,我们逐渐认识到评价的目的不是对学生进行选拔甄别,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与提高。我们在学生的评价方面作了大量的尝试:检测做到两杜绝、五体现,即杜绝偏题、怪题,杜绝内容简单、罗列;试题形式体现多样化、试题内容体现生活化,试题难易度体现层次化,试题答案体现多元化,试题结构体现综合化。

总之,通过新课改实践,经我们的体会是:教师培训是关键,教育理念是基础,教育方法改革是重点,评价改革是动力。我要和大家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新课改赋予我们广大教师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020新课改心得及感悟大全3

现在很多地区都将教材版本换成了新课标教材,这次课改的主要目的就是细化学习目标,并且真正地将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参与课堂,体味学习的乐趣。课堂效率是学生成绩提高的关键,学生真正地喜欢课堂,才能在课堂上高效学习,这次课改就贯彻了这一思想。以下是对初中语文课改的一些 总结 和心得体会。

一、知识多元化

在课改后的初中 语文教材 里,更重视对学生语文阅读、口语、写作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再像原来只看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而且课本知识也变得多元化,为学生增加了很多课外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能力,学生要想在以后的道路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具备较强的能力和素养才能去应对来自社会上的各种考验。在课改后,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重视和提升,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开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还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以后的成长。

二、教师备课方式改变

原来的课堂是教师占主导,教师在讲台上讲课而学生只负责知识的接受;课改后,学生要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要求教师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东西。针对这一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也要改变,教师不能再像原来一样单纯地将自己懂得的知识写成教案,教给学生,而是要想办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在初中语文这门课程的备课环节,教师要在课堂开始为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进行中,对于 文章 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教师也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正确的理解,让学生在讨论中弄懂文章的思路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分组讨论中能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同伴互助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在自主学习中提升自己。随着课改的进行,教师的备课方式在改变着,学生的能力和成绩也随着课改的进行在进一步提高。

2020新课改心得及感悟大全4

经过多次的新课程培训及自己在实际教学的实践,结合最近对新课标的重新学习和认真总结,本人感触颇深,体会如下: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生物学的基础性重要性。生物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生物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生物新课程的内容要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生物课程应具有开放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课程三维目标。具体心得总结如下。

第一、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刻领会其精髓,更新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

生物课的教学要注重初中学生与生俱来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要注意把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周围世界的关注。要进行科学探究方面的训练,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原理、方法、要点,认识科学探究的性质及在科学中的核心作用等。同时还要给他们补充必要的生物基础知识,所以生物教师必须具有精深而广泛的基础知识,必须了解主要的生物学基本事实、理解其基本概念,通晓和弄懂某些辅助性的实验知识和理论知识。此外,教师还要对基础内容、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学生情况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了解,并把这些知识应用于生物教学。而且生物教师还应该具有指导学生所提问题而进行的探究活动所需要的种.种技能,以及改进教学、评价和课程设置等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古人讲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思考和总结,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

第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生物学教学要求大胆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和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加强生物学实验教学,积极采用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生物学和信息技术整合,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互动起来。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新课标和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上述的精神。

第三、大力倡导“开放式”教学

教育信息化,使得教育资源共享变成现实,计算机网络作为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应用,未来的经济将转变为网络经济,知识经济的产业发展日益全球化和网络化。知识经济的这些特点呼唤“开放式”教育,以培养一大批具有广博知识,有较强摄取知识能力和具有开放思想的人才。新课标和新教材就是适当引进了合作式教学,加大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力度,实现了生物学课堂的开放性。例如,探究“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实验,课前教师布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后,学生回家调查自己的家族、亲人的性状特征。课堂上就会相互协作,分小组学习,学生们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热烈地议论,相互鼓励和帮助,课堂的知识信息多向传递,学生学得轻松、活泼、愉快。在这种开放式课堂中,学生学会了相互协作,学会了在和他人交流中获得信息的方法,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开放思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四、强烈要求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标要求学生由过去被动、机械、僵化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课堂是否能真正交给主体的学生,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演讲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例如:《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因素》一节进行到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因素时,一名学生问到:"老师,我认为种子的萌发一定要土壤,因为我见过农民种小麦、玉米、黄豆等种子时,都是把种子埋入土壤里,种子才能萌发出来?"我认为种子萌发不一定需要土壤,因为我妈妈生黄豆菜时,是把种子捂在被子下的潮湿的脸盆里。"另一名学生紧接着辩解到。需要探究的问题在学生的疑问中产生了。经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解决了有争议的问题。在新课程课堂上象上述这种针锋相对的提问情况经常出现,老师趁机发动全体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这样开始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激烈的争论分析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学到了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新课标要求把实验到落到实处

实验要求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光重视实验的结果,更要重视实验的过程,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也是新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实验材料、用具等发动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准备的过程就是学习思考的过程,分析辨别的过程。如:"植物的开花"一节,学生从田野、路边、山上采集的各种花朵,汇集在课堂上,极大的丰富了课程资源,各小组之间分工合作,互相观察、解剖,做到资源共享。各种花的形态结构、颜色、气味等学生直观形象生动的掌握了,比老师用语言描述学生静坐听讲效果要好的多,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学生养植家蚕、搜集鼠妇、蚯蚓、捕捉蝈蝈、蝗虫等,不再一一列举。这种实验方式,注重了实验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整个实验活动过程中学会了分工合作,主动参与,学会了观察分析,老师的负担减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增强了。

第六、课堂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

传统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获得,而对于知识的获得过程和获得知识后的应用重视不够,因此造成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状况,学到的知识是死知识,不能付诸于实践。现在的课堂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老师和学生合作学习,都离不开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至用吗,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中体会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比如:在播种.种子之前为什么要浇地、翻地?为什么每个品种都有它固定的播种季节?为什么在小麦的"扬花期"遇到阴雨天会减产?移栽树苗时为什么要多带些土坨?为什么在小麦即将成熟时下一场雨也会造成减产?贮藏粮食时,为什么要晒干?为什么新疆的哈蜜瓜格外香甜等等问题,学生平时经常遇到的困惑问题,在课堂上经过讨论、争论、在老师帮助解决了,学生的那种成就感溢于言表。

第七、课堂教学的过程评价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传统教学只注重期末考试、升学考试这些终结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这样造成学生轻视学习过程,只重视学习结果,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差,课改后的评价落实到每节课上,无论学生的提问,回答问题,搜集资料,做实验的过程等,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把课上课下的每一节环节都做的很认真、很投入,从而强化了学习过程,间接影响了学习结果,使学生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得到广泛培养和提高。

总之,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新课程将以创新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勇于创新。新课改教师要先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充电,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修养,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成熟的生物教师。

2020新课改心得及感悟大全5

学校践行语文的教学模式,已经三年有余了。在这三年里,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改实践中,有了一些收获,也有了一些体会。

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扩大学生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拓宽学习和运用知识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我努力实现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2、我还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备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难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经过一番阅读分析,我总结出二年级教材主要是以识字为主,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于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识记生字词。在教学语文时,我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先把握教材内容,然后来设计教学方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利用多种形式来读,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我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采用了游戏、 唱歌 、猜 谜语 等方式,引进课堂教学,还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4、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的课堂呈现状态。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的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在布置讨论的时候我明确要求,设置一至两个问题,让每个学生知道这个主题,必须围绕主题进行讨论,让他们有准备的时间。在实践工作中,我不断总结反思,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平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有时,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并非他们的思维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避免置身于课堂学习之外的“看客”出现。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还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

5、评价探究结果,具有共享学习成果,激励后继学习的意义。由于学生在探究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对探究的成果也进行了小范围交流讨论,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质疑,对来自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探究的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我们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善于表演的同学,可将文中的精彩片断改编成课本剧;心思细腻,不善言辞的同学可写写心得体会;善于辞令的同学可以进行 辩论 ,以展示思想……

6、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我们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我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教导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启发他们的想像与创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细细体味,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本学期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改进了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顺利地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今后还要取长补短,学习新的教学 经验 ,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为更好地完 成语 文教学任务而努力奋斗。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基础 教育 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话题,关于高中语文课改 反思 如何写。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课改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课改反思篇一

经过三年的教学磨合,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已由浮浅的理解、机械的践行阶段逐渐转入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思考、科学求实的操作阶段。随着06年以来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三省一区等“新课标 高考试题”的陆续推出,大家对新课标和新高考的关系也逐渐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我省07年秋季实施新课改,至2010年高考一轮教学结束。结合2010年黑龙江新高考卷,进一步反思、 总结 新课程教学,使之走上科学、高效、理想的轨道更为必要。

课改现状: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2004年国家颁布高中课程标准 ,课改陆续展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亮点和主要目标是,重新界定了语文学科性质,提出了四条基本理念,设计了新的课程思路和课程结构。意在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1、转变语文教育的观念,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能力、过程和 方法 ,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2、改革课程结构,设置选修和必修两大板块,实行学分制。3、改变教学方式 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对话式教学观,提倡个性化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转变评价观,实现以评价促进 语文学习 的转变。

这种美好的理想和现实的撞击,产生了怎样的结果呢?三年课改的实践来看,目标部分实现,有的做得很好,有的做得不够,有的地方做得有点“过”。

1、观念的转变基本得以实现,对保守教师的思想产生了冲击。但部分学校、个别老师理解机械,过犹不及,放任课堂,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教师的点拨、主导、引领缺失,美其名曰“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动起来了,气氛活起来了,交流热闹起来了,但学生学到什么了却没能很好的关注。高中三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素养没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感觉和没学语文一样。较之课改前,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明显提高。教学实施层面出现不少问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非常突出。

2、选修课 程设置是本次课改的最大亮点,能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必修立足于共同基础,选修是必修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但实际上各地做得普遍不好,选修已经陷入困境,学分制名存实亡。

当前条件下,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选修课的开设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据了解,几乎所有学校的语文选修都没有实行走班制,还是原来的教师、原来的学生,大家统一的教材、统一进度,同一时间内全年级均是如此。并且,绝大多数学校的选修课程惊人的一致,基本上都是《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 欣赏》等。根本就没有选修这回事,更遑论个性化发展了。甚至有的学校必修五个模块上完后,只上《中国现代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两个选修模块就转入复习了,整个教学时间不到两个学年。相对于课改前,应试化倾向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更是落空,令人担忧。

其次,大部分学校选修课的教学方式和必修无异,基本上都是按照必修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另外,必修模块教学的基础性强,高度不够,要求较低,而选修的要求又较高,两者有机结合的可操作性借鉴没有。

3、教学评价观,根深蒂固难转变。日常教学中,评价仍是衡量学生的一把重要尺子;高考杠杆没有实质的变化。

新高考新在何处?不外乎两点:指导思想和命题立意方面——将更加强调基础性、时代性、综合性,强调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考查,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强调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时代性,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考查,鼓励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试卷结构和形式方面——设必做和选做题,调整试卷板块顺序。当然,各省市不尽相同,以利于平稳过渡。

命题指导思想和立意方面的调整是毋庸置疑的。但试卷结构、内容和形式方面就值得商榷了。设选做题是否真的能实现检测目标,学生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是否真的有时间选择,所选之题的难度、信度是否相当等都是问题。“选修课程的评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又如何体现?

新课标卷人文性强,“生活化”命题,重视思维力,这都提醒考生关注现实,关注人文,扎扎实实学好课本,高度重视综合素养的提升。试卷引导高中语文教学重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警示教师要扩大学生阅读面,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剔除课程实施过程中 “虚”“闹”“杂”“偏”的因素,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是一种境界;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更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高中语文课改反思篇二

我们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已经有两年了,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各个学科都已经较好地完成了从旧课程向新课程的平稳过渡,全校教师在学校的领导下都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理念,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没有任何理由不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别有洞天。如何在课改新形势下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我觉得必须在总结成功 经验 的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应引起我们冷静的思考和探索。

语文是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充满魅力,就在于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以及解读语文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 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给别人的印象就是老师在不断地对每一篇 文章 的字词句进行不厌其烦的讲解,而学生就是大量地背诵,花的时间多,但成效似乎不大.学生普遍对学习语文兴趣不大,觉得学的东西与考的东西不一样,没有能意识到学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所以,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内修外治

学无止境。见贤思齐。一位语文教师要想很好的进行新课改,就必须注重修养和才学的提高,于内要提高 文化 修养,于外要勤奋治学,要做专家型老师,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控课堂。高瞻才能远瞩,深入才能浅出。

对当今的教改教研动态,要入乎其内,也能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是指作为一个课改参与者的身份积极融入其中去亲身践行;“出乎其外”是指作为一个评判者的身份对我们付出的劳动和成果进行冷静的审视和探讨。有了深厚的学识和才干,研究深入了,思想深刻了,对“课标”以及一些新思潮新流派就不会出现全盘照搬的情形,而是会采取“拿来主义”。点滴的积累成不了海洋,也能成为小溪甚至是江河。

二、自主·合作·探究应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课程标准》提到,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学生自主学习,学案是关键

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是学案,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教学的主要途径,因此编写学案的关键核心是问题,问题的设置是需要我们教师集体备课完成的,要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问题,问题要有梯度化。

万丈高楼平地起。高一的同学基础还比较薄弱,所以我们在编写学案时要重基础知识,学案上的内容让大家通过预习课解决百分之五十,通过小组讨论课解决百分之七八十,剩余的百分之二十属于课外拓展,开阔大家的眼界,训练大家的能力,充分发挥同学们的 想象力 。

2、讨论·交流是课堂的重点

课堂上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和合作研究的习惯。正所谓“取他人之长,补一己之短”“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每个学习小组中都有语文程度较好的同学,他们在小组学习讨论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可以促进本小组成绩的提高。

三、注重课堂教师“导”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自主”不是“放任自流”,“合作”不等同于“几个人围坐在一起”;不能由过去的“填鸭子”变为“放羊”,不能把学生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立起来。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这里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法,二是学生的学法,丝毫没有贬低或削弱教师“导”的意思。学生如何能学会学习?主要是依靠教师的导:诱导、引导、指导。离开教师的科学指导,则势必如一盘散沙,学习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因此,在用课改新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做到民主而不迁就,自由而不放任,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1、口头的赞扬和鼓励

很多同学在课堂上不敢站立起来独自发言,害怕回答错了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因此我们要给大家以口头的赞扬和鼓励,让他们多些自信敢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爱默生曾说:“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只有大家敢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才能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

2、 适当的分数奖励更能让学生有自我肯定的价值。

我在课堂给学生制定了一个标准,比如课堂展示讨论成果可得1分,若答案百分之八十正确就可得2分,课堂上提出质疑即可的1分,回答质疑可得1分,有了分数的奖励同学们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只是慢慢我发现学案上的难题被遗留了下来,一了解才知道,大家为了让自己小组分数增加更快都不愿意做难题,这样一些语文程度好的同学优势体现不出来,长此以往大家的答题水平和能力可能会降低的,于是我改变了一下策略,既然在意分数我就在分数上做文章。我就把分值直接标在导学案上且对分数进行了区分,根据提的难易程度,分值设在2分至5分之间。分值有区别了,同学们就可以根据自己小组的实际情况来自主选择展示的题目,同学们开始积极挑战有难度的题目,这样不仅学案上的问题都解决了,而且学生的探究能力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只有在质疑释疑过程中,只是才得以巩固。

五、学案落实要到位。

在经历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后,同学们应该把自己的答案整理到学案上,学案上的重点内容一定要画出来,并写好课堂反思。这个步骤需要我们教师好好检查,督促同学们把学案完成,教师需要对学案进行批改。

课改之路注定是充满荆棘的,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世界上所有的桂冠不都是用荆棘 编织 而成的吗?所以我们要做好应对各种问题的准备,披荆斩棘赢得属于自己的桂冠。

高中语文课改反思篇三

一路上充满着思考的语文课改已经在实践中走过了一年,面对课改新形势,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没有任何理由不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更何况“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是最大的受害者。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今年我担任一五、一六的语文教学工作,一个普通班,一个实验班,两类学生,两套方案,使我感觉重任在肩。在课改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 广告 牌;买东西,附带的 说明书 。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一位学者言“学好语文一是有读课外书的 爱好 ,二是有写 日记 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 作文 部分,阅读和作文几乎平分秋色,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课改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课改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一个理念、坚守两块阵地、关注三种习惯。这就是我对语文教学的反思。行胜于言,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决心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坚决落实到底。

高中语文课改反思优秀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 中学语文课改总结

★ 2019年秋季最全高中新教材改版内容

★ 高三语文学科工作总结

★ 二年级语文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小学语文课改增减文章

,hjkhjkkjhkjhkjh

新课改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春天,活跃的课堂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但是笔者认为任何改革都要理智对待。新课程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到底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模式。笔者认为语文改革,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忽视教学目标的要求、不能忽视语文教学的本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要辩证看待,进而扬长避短,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尽力具备,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要坚持。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对于小学生而言,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时刻重视小学生各种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论人格上还是学习方法都要严格要求,从各个方面进行引导,点点滴滴不能放松。新课程改革倡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地去学习,这是必要的。但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仅需要正面引导,还需要带有一些强制性。教育心理学就此专门提到:“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有一种倾向,认为只要出现强制字眼,就应该遭到批判。这种倾向恰恰说明了现在改革存在一些盲区。

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没有完全被激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需要教师意志进行左右。教育以人为本,并不是处处顺从和迁就学生,在尊重学生和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教师也要有“强制”的意识,只要是切实来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的都应该得到认可。

笔者认为,小学生有八个方面的习惯需要教师着重培养:1.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2.认真谨慎的学习习惯;3.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习惯;4.说话规范的习惯;5.爱惜书本的习惯;6.勤于发问的习惯;7.互助合作的习惯;8.写字规范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不仅仅要求学生有培养好习惯的意识,还需要教师能为学生做好示范,严格要求学生养成习惯。比如要求学生写好字,就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更不能过于迁就学生,写字只有苦练才能出成果。就这个方面来说,如果一味地迁就学生快乐教学,好习惯就存在养不成的危险。

二、学习热情

现在的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远远超过学习语文的热情,一方面是家长和社会要求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正确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非常重要,要有学习热情。现在新课程改革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确实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但是有时候恰恰因为过于开放、过于随意导致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笔者赞同某位教育专家所说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这从深层次点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无论何种教学方式的改革,都应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实现。

三、掌握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读书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读死书,但是新课程改革如果走了极端就会导致学生不会读书。到底哪些是读书的基本技能呢?首先,学生要懂得读书要有感情,能够动情地去读书;其次,学生会默读,能够不动声地抓住文章的核心;第三,能具备快速阅读和略读的技能;第四,读书的同时能够思考,能概括能质疑。课程标准专门规定了课外阅读量,这是一个很好的进步,如果教师能让学生确实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阅读量,那么学生一定会掌握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通过阅读要培养学生语感,这是非常重要的。就新课程改革而言,如果学生并没有完成所规定的课外阅读量,课上也没有很好地去进行语文阅读,那么语感的培养就很难形成,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能学好语文。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能真切感受到祖国文字之美,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感情。语感的培养最主要就是读,学生必须下工夫来完成阅读量。但是教师也要给予引导,此时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一些方法是可以借鉴的,比如重点段落分析,抓关键词等。

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前面几个内容,归结到最根本,无论什么教学方式都需要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是所有教师所期望的。所以不论怎么改革,教师都要把学习方法的传授放在第一位。对于语文课程而言,会读会写会说,能读能写能说都需要一定的方法支持,不是教师讲几节课就能实现的,还需要学生在课下自己下工夫。

语文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关系,一虚一实,紧密相连。不论虚实都得抓,而且两手都得硬。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熏陶,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美好的人格;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为他们的长远发展,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两者千万不能割裂开来,如果只是突出工具性,就陷入传统教学模式中没有走出来,如果一味地突出人文性,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作为小学生,基础是根本,全面是发展方向,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发展着眼。

摘要: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字:语文教学 新课改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奠基了他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课程改革的感悟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有了自己的点滴感受。

(1)师生的关系融洽了,教学就能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在教学中都能放下以往的架子,走下讲台,同学生打成一片,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因而课堂的氛围宽松而活跃,学生的种种顾虑打消了,回答问题的胆子大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从这一点上看,我的学生观正在改变,能够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看待,而不是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本身充当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即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单纯的“接受性学习”减少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始受到了重视。在教学中,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分析、讲解,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比如在教学新课时能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惑的问题,然后再通过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来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3)教学不再局限于课本,应开始注意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学中都我会不同程度地由过去的“教教材”转为“用教材教”,教学中能够从教材本身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之中,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到课外更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例如教识字的时候,我会让学生自读课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以后,然后问学生:“你们都很聪明,能够在生活中学到这么多字,能不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学到这些字的?”学生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教的,有的说是看电视学会的,有的说是看报纸学会的,有的说是查字典学会的,等等。这样,就把学生引到生活中、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学语文,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后学生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会找机会学习汉字。这也是体现了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教学在课本的基础上又有了延伸,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体现魅力,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只要我们对语文教改充满着信念和热情,我们一定会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语文中的探究式学习宁香月中小学电教(下)

【2】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陈艳丽学周刊

鲁迅的出身、经历、文章和亲日倾向证明其汉奸的可能性非常大。他留学日本,然后回果后就弃医从文,拿著国府的春禄,专写批判和贬斥国府、国民和国家文化的文章,而对当时侵华的日本人极力赞赏和褒扬,并在日本人的保护下,生活在动乱的上海滩。1936年,日本全面侵华前,这个汉奸因未明疾发作而死去,很显然是日本人下毒害死,因为他已经失去利用价值。毛主席曾经夸奖过他,那只是利用他来反对蒋介石而已,后来又批评他的。所以,现在这个汉奸,享受那么多年超国民待遇后,终到清算时候了。

鲁迅在文学史上的成就是伟大的,他的文章在当时的社会境况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持续的影响了几代人。可以说他的文章唤醒了沉睡的国人,推动了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人感觉鲁迅的文章有点过时了,有点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这或许是现代人们的社会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了变化,鲁迅的思想和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某些思潮发生了冲击。因而,语文教材中鲁迅的文章慢慢的从教材中淡出。

医改文章

有,比如:《人民日报:深入推进医改,要把握好改革的节奏》《人民日报:深入推进医改,要落实好改革的内容》《人民日报:深入推进医改,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人民日报:深入推进医改,要把握好改革的节奏》《人民日报:深入推进医改,要确保改革的质量》《人民日报:深入推进医改,要把握好改革的步调》《人民日报:深入推进医改,要把握好改革的力度》《人民日报:深入推进医改,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人民日报:深入推进医改,要把握好改革的节奏》《人民日报:深入推进医改,要把握好改革的步调》《人民日报:深入推进医改,要解决好改革中的矛盾》《人民日报:深入推进医改,要确保改革的质量》《人民日报:深入推进医改,要把握好改革的力度》《人民日报:深入推进医改,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人民日报:深入推进医改,要把握好改革的节奏》《人民日报:深入推进医改,要确保改革的质量》《人民日报:深入推进医改,要把握好改革的步调》《人民日报:深入推进医改,要解决好改革中的

《人民日报》社论《深入推进医改,不断改善民生》(2012年2月17日)痛批了在医改过程中出现的部分问题:“一些医院把患者当做‘财神爷’,治疗服务质量堪忧,医患矛盾频发,患者维权难,医疗费用不透明,药品价格过高,药品流通环节存在着垄断等等。”

新医改方案凸现了很多亮点,其中主要包括“全民医保”“管办分开”和“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这三大亮点。 一、全民医保。新医改方案提出“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在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顾昕认为,走向全民医保是新医改的突破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由医保机构分摊医疗风险,有利于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同时,配套进行医保付费机制改革,可以逐步解决看病难问题。 二、管办分开。为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执行机制,新医改方案要求对公立医院“实行管办分开”,并阐述了“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的法人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机制”的原则。对此,顾昕认为,管办分开有助于强化医疗卫生、医疗保障、药品等监管体系的建设,让卫生行政部门当好中立的裁判员,而非医院执行的参与者,从而严格而有效地发挥其对全行业的监管作用。 三、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新医改方案提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和“鼓励社会资金依法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顾昕认为,“鼓励”一词的运用,充分表明了 *** 部门对“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这一发展方向的肯定,为民营医疗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观点]新医改方案留下三大模糊点 1、基本药物制度。新医改方案主张“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由中央统一制定和释出基本药物目录。余晖说,设立基本药物制度的原则是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等。基本药物制度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取决于医院使用的环节上。在目前公立医院药价实行“顺做加价15%”的大背景下,医院更倾向于采购和使用比基本药物价格高的非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制度形同虚设,老百姓看病越来越贵。 2、收支两条线。新医改方案要求城市社群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余晖认为,在探索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同时实行管办分开,这两条道路只能越走分歧越大。管办分开是要让卫生行政部门承担行业管理者的职能,并非所有者的职能。而试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肯定还是卫生部门来做这件事儿,如此一来,就又把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职能合而为一了,难以达到医改的目的。 转来的

没,具体的实施方案还没出来。。 但各个地方都会自己出台一些政策,然后找些医院试点自己的地方医改政策。

卫生部部长解读新医改 文章来自:3156. 最近,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新医改方案中社群卫生发展的亮点做出了解读。 基本药物制度筑起生命保障线 国家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将对常见病的一些首选药物提供高质量的、足够数量的保障,并能实现公平享有,而且基本药物的报销比例会比其它非基本药物的报销比例要高。 比方说,将胰岛素列到基本药物目录里,这就意味着我国上百万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都能公平地得到这种药物。实际上,基本药物并不仅仅是对付小病,一些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药物也包含在这个目录里面。所以,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以及不断调整,会给百姓就医带来极大的实惠。再加上基本目录里的药品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将全部配备,而且零差率地销售,可以说是高质量、价格又合理的药物保障体系。 公共卫生服务人人享有的阳光 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特别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标是逐步实现均等化服务。其中包括了经常性的服务,如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预防接种、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等。 另外,还有公共卫生的若干重大专项,比方说疫苗接种,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等疾病的诊治都有安排。此外,还有妇女和儿童的健康问题,也是关注的热点。 培训住院医生提升基层医疗水平 这几年,社群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量在明显增加,而大医院的门诊量也在增加,虽然社群卫生服务中心的增幅更大,但按照百姓的就医习惯,大家还是比较认同大医院,主要是大医院的诊疗水平高。 因此,在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单位硬体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提升其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素质。对于在岗人员,要加强培训,同时,也应该吸收更多的新鲜血液,在新医改方案中,特别强调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即住院医生培训制度的建立。这个目标的实现要依靠大医院、教学医院,培养更多的住院医生,但这些住院医生不是为大医院自身培养,而是为社会培养。经过大概三年左右的住院医生培养后,其中大部分的人都能够到基层去,到社群去,到县乡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去。这样的话,百姓就会增加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感,这是当前要加大力气去做的一项工作。

医改要成功,关键是 *** 该负责的负责,该放手的放手。 说检查公益性,可是怎么坚持?说一句口号有用吗?具体措施呢?没看到。真正的公益性与谁开医院没关系,与谁为看病买单有关系。要么是全民医保,如英国模式,要么以商业保险为主体,如美国模式。把医疗服务的供给市场化,把医疗服务的享有社会主义化,这才有效率和公平。依照现在的模式,公立医院是权力机构捞钱的工具,哪里会有公益性可言。 实际 *** 没有拿多少钱,说有8500亿但中央只负担三分之一,其他让地方拿,地方能拿出来吗?不能。中国有多少病人,每年看病要花多少钱?相比之下8500亿只是杯水车薪。不要以为 *** 要掏钱给你看病。这里有个提供给供给方还是需求方的问题。如果 *** 掏钱只是多建一堆豪华医院,老百姓是感受不到任何实惠的。 还全民医保,20年后都不会有真正的全民医保。报销的比例加大了,但医药费用上去了,你实际拿的钱还是比以前多了。 基本药物制度,你会发现去医院看病医生不会开基本药物的,真正疗效好价钱贵需要报销的进口药物很难进基本药物目录,因为进这个目录要给相关行政部门多少好处,外企从来不搞这一套。 医药分开,不知道谁提出来的,根本无益于现状,分开就少掏钱了吗?分开药价就下来了吗?医药代表和医院领导不是傻子! 管办分开,这个是最应该的也是很好的,可是新医改方案中对这方面的表达含糊不清,有的语句说分开,有些语句却又是在不分开的情况下表达的,估计分开很困难,院长和卫生局领导的利益要撬动还是阻力很大的。 多点执业,现在执业医师法还是明确规定不准多点执业,法律这么规定了,有意见有什么用,等这个法律改了再说吧。 总之这次新医改方案并没有触动当前中国医疗的根本问题,所以成功的希望小,老百姓的体验可能跟原来差不多,难,贵。

新医改一般由卫生部门和社保部门承担,监督也是他们负责 进行了改革的多数放在当地的社会保险处的新农合管理机构 没有改革的多在卫生局或 *** 下设的新农合管理办公室

新医改是2009年3月17日 *** 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

新医改引发“十大钜变”:

1、“两票制”要推行。

2、分级诊疗试点范围扩大。

3、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

4、去编制推动医生“自由执业”。

5、医药电商放开解禁。

6、阳光自主采购。

7、医疗反腐升级风险大增。

8、医保支付制度改革。

9、社会办医 *** 掀起。

10、薪酬制度改革提速。

主要是我国长期以来进行多次医改,都以失败告终。最近的医改是2009-2011的新方案。

新医改在公立医院改革方面为规范诊疗行为、减少过度医疗,要求实行临床路径管理,并按医院级别规定实行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数量。同时,从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出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求医院对部分病种实行单病种最高限价,超额部分由医院承担。基层医疗机构实行综合改革以后,已经将挂号费、诊疗费、注射费和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每人次按10元收取,其中由医保报销8元。目前,在公立医院药事管理和三甲复评等方面没有相关的规定。

1、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2、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报销目录。 3、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 4、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思路: 新医改是 *** 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 实现途径: 基本路线图:三年确定五项重点 1、实现全民医保 3年内使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 2、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和供应保障体系。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 3、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从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居民健康档案。增加公共卫生服务专案,提高经费标准。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4、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从今年起,中国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标准今年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 5、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今年开始试点,2011年逐步推开。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执行、监管机制,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的不足和完善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的不足和完善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得到了深入展开,在新医改的背景下,社会和人民对医院的档案管理问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加大管理力度,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来提升整个医院的档案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的发展。本文针对现阶段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存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新医改;医院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是资源和信息的高效整合,是一种对过去曾发生过的行为、信息的记录活动,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档案作为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保存内容,其记载了医院的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对医院领导进行科学合理地决策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是医院的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本篇文章将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医院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一)医院管理工作的基础

管理阶层对于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是医院管理工作的基本保证,想要做好医院管理工作就必须先取得相关领导的支持。档案管理部门是医院整体管理工作的辅助部门,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原因也是医院的管理阶层没有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1]。如今,国家已经确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各类档案的管理也有了相应的制度,但是一旦落实到工作中,没有领导的重视,一切管理工作都无法顺利开展。

(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基础

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是其他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也为整个医院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在医院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加强业务能力之外,也要将档案管理制度融入到各个部门的管理之中。其中,由于档案管理工作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基础,其服从于医疗工作这个核心,所以为了保障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一定要加强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2]。

(三)医院工作质量的证明

医院的工作重点就是救死扶伤,而医院的档案记录内容就包含着医院救治伤病患者的具体信息,是医院工作质量的最主要的证明。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涉及医院的各个部门,每一个业务环节,其中病历档案更是医院档案管理的核心,病历档案是一个病人从进入医院挂号开始,一直到他痊愈出院这一整个过程的详细数据资料。这些档案充分记录了病患在医院接受的诊断、用药、治疗等内容,更是医院的治疗水平以及设备是否先进的有力证明。

(四)医院发展史的证明

医院档案记录着该医院从建立到发展的全过程,档案的类型和数量都丰富多样,所以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多加重视,以服务医院为基础,围绕着医院的工作重心开展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的管理工作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对档案内容的编研工作,一定要在档案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信息化技术,编制简单便捷的检索工具,方便医院内部甚至整个社会的查询和利用[3]。

二、新医改下医院档案管理的问题

(一)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

在医院的实际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工作和临床管理工作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不像一线管理工作那样会直接为医院带来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相比之下档案管理比较偏向辅助功能,也正是因为如此,不管是医院的管理层还是临床的一线部门都没有充分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伴随着医疗体制的深入改革,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已经从内部发生了变化,然而针对档案的管理工作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这也就导致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边缘化的问题[4]。

(二)档案管理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针对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还没有确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各个医院内部也存在着很多管理上的问题,虽然每家医院都设立了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日常从事着对医院的一切档案资料收集、分类的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也将工作与绩效结合在了一起,但是现有的档案管理制度却仍然需要改进和完善。医院的档案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且具体难度无法量化的工作,所以已经出台的相关考核政策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医院管理的工作效果也不够理想。

(三)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

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对其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除了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和能力之外,还需要他们对临床医学具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是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医院的管理层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在档案管理岗位工作的人员一般都是从其他部门临时调任或者是无法从事临床工作的相关医护工作者,这类人员往往不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文化程度和理论水平也不高,所以他们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不仅无法利用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管理工作,对于现代的信息技术掌握也不够,这就导致其工作效率不高,更没有依法归档的自觉性,导致管理工作缺乏创新性和推进力度。

(四)档案管理手段比较落后

大型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具备更多的资金、人员,还需要有场地的支持。然而在新医改背景下,很多医院都处在快速扩张的阶段,这就导致医院的各种人力物力资源都无法过多地应用于档案管理工作中,但是大型医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其积累的档案数量绝对不在少数,所以这些有限的'资源是无法满足实际的档案管理需求的。

三、新医改下医院档案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档案管理相关制度

健全医院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对于管理工作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立科学合理的医院档案管理机制能够有效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高速发展。具体的要求就是医院一定要落实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结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本医院的实际管理工作情况,制定出完善的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定和具体的档案分类大纲,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制度上的统一,为医院的档案管理发展提供保障,使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能有专门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循。

(二)加强档案管理意识

要想进一步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进程,对于医院内部上下所有员工的观念一定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更新,提高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档案管理规划融入到整个医院的工作进程中去,保证医院的所有工作共同发展。其中加强档案管理意识的主要手段就是进行相关的宣传培训工作,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工作人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进而达到增强档案管理工作力度的目的,同时,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宣传也可以有效提高领导阶层对于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档案管理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对于医院的整体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更能够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使人们对于档案管理的态度发生改变,不再轻视,能够更好地配合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从而促进整个医院管理工作的发展。

(三)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管理人员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所以其综合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工作的进程和效果,也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加大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水平以及工作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才能让档案管理工作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想要有效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要做的就是在人才的选择上严格把控,在选择档案管理人员时一定要对人才的专业素养严格关注,提高相关的准入门槛,这样才能把素质高、有责任心的人才选入到档案管理部门。另外,对于已经在岗的档案管理人员也要加强专业素养的培训力度,定期开展专业知识的相关宣传和培训,有效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很好地提高医院档案管理部门的人才素质,也就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档案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在新医改下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一定要及时进行创新和改革,相关部门和员工更要明确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下,要将信息化、数字化的手段运用到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去,改进管理方式,加强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医院的综合管理能力。

四、参考文献

[1]张旭,浅析新医改下医院档案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卷宗,2019,009(001):121.

[2]凌仁海,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档案,2015,000(004):92.

[3]李国琳,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对策分析[J],办公室业,2019,000(017):111.

[4]陈程,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的改进对策分析[J],神州印象,2018,000(004):472.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