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讲述了旧上海的几对年轻人的爱恨情仇,他们曾经都是有缘人,最后却各奔东西。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讲述了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战胜利、国民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
沈世钧本于顾曼桢相爱,可家里却催促他和表妹石翠芝结婚,曼桢的姐姐顾曼璐为维持一家生活开支辍学当交际花,最后在万般无奈之下与有妇有子的祝鸿才结婚。
面对世钧家人,曼桢深感自卑,而世钧却误以为曼桢爱上了曾是曼璐男友的张豫瑾,而家中老父临危将家业托付给他,他只得回到南京,与曼桢两地相隔,而曼璐为了讨好祝鸿才,不惜牺牲妹妹的幸福,令她替祝鸿才产下一子,并阻止世钧寻找曼桢,曼桢终于逃离曼璐和鸿才的魔掌后再找世钧时,世钧已和翠芝结婚。不久之后,曼璐去世,曼桢为照顾儿子回到祝家,最后和祝鸿才结了婚。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缘》。
该小说通过年轻人的婚姻的悲欢离合,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方方面面。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部分结尾剧情,改名为《半生缘》。
《半生缘》讲述了旧上海的几对年轻人的爱恨情仇,他们曾经都是有缘人,最后却各奔东西。
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讲述了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
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战胜利、国民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
沈世钧本于顾曼桢相爱,可家里却催促他和表妹石翠芝结婚,曼桢的姐姐顾曼璐为维持一家生活开支辍学当交际花,最后在万般无奈之下与有妇有子的祝鸿才结婚。
面对世钧家人,曼桢深感自卑,而世钧却误以为曼桢爱上了曾是曼璐男友的张豫瑾,而家中老父临危将家业托付给他,他只得回到南京,与曼桢两地相隔。
而曼璐为了讨好祝鸿才,不惜牺牲妹妹的幸福,令她替祝鸿才产下一子,并阻止世钧寻找曼桢,曼桢终于逃离曼璐和鸿才的魔掌后再找世钧时,世钧已和翠芝结婚。不久之后,曼璐去世,曼桢为照顾儿子回到祝家,最后和祝鸿才结了婚。
这篇故事的发展,顾曼璐和顾曼桢俩人的关系为读者们透露一个当代女性主义理论所关注的问题:即女性在男性文化中,往往同时具备两种身份,是男性主流的破坏者,亦是同谋者。在《半生缘》中,这讯息就充分表现在曼桢、曼璐的姐妹互动关系里。
由于丧失生育能力,曼璐生活在随时被丈夫踢出家门的恐惧之中。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父权训示下,这种因为生育或者不能生养男孩,而害怕被丈夫抛弃的恐惧感,正是构成女性传统恐惧的其中一个主因。就在曼璐害怕丧失地位的传统恐惧中,最后竟把自己的亲妹妹视为可以成全她保有身份的贡品。
曼璐虽然对糟蹋她身心的男性社会——她舞女的身份充分说明了此点——表达了不满,但同时却又没能逃离压抑现场,她非但不能反制,反而成为儒家宗法父权的串谋者,让祝鸿才对自己的妹妹逼奸成孕。
因此,在贡品和符号的意义之外,曼桢也成为曼璐讨好丈夫的一种中介者。在主流文化下的闺阁政治叙述中,这故事表现了女性与父权体制复杂的联系:即女性同时是主导文化的颠覆者,兼服从者。
三十年代的上海,中国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战胜利、国民党接管、上海解放,不断追寻爱情与生活的故事。
沈世钧本与顾曼桢相爱,可家里却催促他和表妹石翠芝结婚,曼桢的姐姐顾曼璐为维持一家生活开支忍痛辍学当交际花,最后在万般无奈之下与有妇有子的祝鸿才结婚。
面对世钧家人,曼桢深感自卑,而世钧却误以为曼桢爱上了曾是曼璐男友的张豫瑾,此时家中老父临危将家业托付给他,他只得回到南京,与曼桢分别。
祝鸿才对曼璐逐渐失去兴趣,曼璐为了讨好祝鸿才,不惜牺牲妹妹的幸福,设计令二人发生夫妻之实,让曼桢替祝鸿才产下一子,并阻止世钧寻找曼桢。
曼桢费尽心思终于逃离曼璐和鸿才的魔掌后再找世钧时,世钧已和翠芝结婚。不久之后,曼璐去世,曼桢为照顾儿子回到祝家,最后和祝鸿才结了婚。
翠芝曼祯,叔惠世均,对对错错,兜兜转转这些年,孩子也这样大了,恍惚着就到了再提爱情,都浑身不对劲的年纪,这一生都这样过了。
谁也没法弥补,谁也无能为力。
写作过程
张爱玲在发表这部作品之前,刚从香港大学回到上海,之前创作的《倾城之恋》等作品也为她带来了知名度。可是由于于胡兰成的爱情,使得张爱玲备受打击,再加上当时社会对她的小说抨击。
于是张爱玲第一次没有用自己的真名,而是化用笔名“梁京”。而当初最早发表的时候,这部小说也不叫《半生缘》,而被命名为《十八春》。
《十八春》里,男女主人公们离离合合、聚聚散散,最后在第十八章里因为爱国,为了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来到中国东北,以庸俗喜剧般的大团圆结局收场。
这是张爱玲的第一部完整小说,于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缘》。
[张爱玲小说《半生缘》读后感]生命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张爱玲小说《半生缘》读后感。缘却又是对相爱的人的极大讽刺与愚弄。——引子张爱玲,这个文坛小女子用她一贯的冷色调勾画出3对男女的爱“缘”,是孽缘。还是无缘。顾曼桢与沈世均的缘=时间的沉淀曼桢是一个表面柔弱却又坚强的女人,清贫的环境造就了她那倔强、坚忍、执着的性格,在姐姐出嫁后的日子,她担起了赡养家人的责任,与世均平淡而又真实的爱中,她在忙碌中找到一丝慰藉,为了家人,她作出了感情方面的牺牲,在世均的体谅中这个“弱女子”感到了幸福与快乐。在默默中,她撑起了一个家,然而曼璐在祝鸿才身边的日渐失宠,在她的私心与母亲和用人合谋草草将妹妹送入自己丈夫的怀中,在被实施暴行之后的曼璐被囚禁了,无颜面对自己深爱着的他。在坚忍的她终于又一次挺了过来,在病友帮助下,成功逃脱,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她离开了一切,包括深爱着的他,她淡淡地平静;而世均则在曼璐的误导下单纯地以为她变心,仓皇地与一个自己不爱并且不爱自己的人——翠芝结了婚。14年后的她为了自己的儿子又回到了祝的身边,但此时的她已心如止水,14年后的当再见他时已是物是人非,只有一句“回不去了”冷冷地收场,读后感《张爱玲小说《半生缘》读后感》。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这沉默也就成为一种答复了,因道:“只要幸福。”两人默然,深沉的爱在时间这慢慢沉淀,任由缘尽……留下的只有痛……石翠芝与许叔惠的缘=无声的报复缘,妙不可言。用在身上在适合不过了。她,一个千金小姐、大家闺秀而他一介寒儒,清贫却很知趣,在南京的邂逅,让一见钟情,然而家人的阻挠,彼此的沉默,将爱掩藏得那么滴水不漏。她与世均草草结婚了,他赌气留学美国。这段爱在尘封了14年之后被打开,那时的他已离婚,而她膝下有一双儿女,但却不幸福。只有在那一片彼此的笑声中,她才感到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却永远无法回到从前……顾曼璐与张豫谨的缘=黯然的离开顾曼璐是个令人痛恨却又让人同情的人物。从一个单纯少女到妖媚舞女,最后沦落为无耻毒妇。悲剧的开始源于为了家庭的生计开始的舞女生涯。然而她最爱的还是那个与她从小结亲的张豫谨,最不能辜负的最后还是辜负的张豫谨,她选择了离开,默然地离开,钻进了灯红酒绿。一个舞女被后辈抢饭碗的哀怨,一个年华渐逝的女人拼命想抓住一点东西的急切,让她抓住了祝鸿才——这根救命的稻草,原以为会就此平静可不曾想一段畸形的孽缘开始了,面对情变,她变得愈加的泼辣,甚至残忍,面对未能添丁而失宠的境地她顿生毒计,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妹妹葬送给祝鸿才这头“禽兽”,而张豫谨在此时选择了死心,明智地找了个女人过上平静的生活。曼璐走了,张豫谨的女人也在六安沦陷时丧生。当初的有情人,一个堕落、离世,一个则选择离开故土……是解脱。是逃避。张爱玲用她那细腻的笔法,冷淡的字句,将骨子里的苍凉贯穿整部小说,以一贯的悲剧结束了这一切的爱恨情愁。有缘相见,无缘结果,有情人在时间的海洋内未曾冲淡彼此的爱,而是选择了尘封这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生命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也许,生命本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
没有问题的,那号
熊秋菊. 一曲美丽而苍凉的哀歌——论《半生缘》的审美风格[J]. 沧桑, 2006,(02) . 秦军,王旭.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人生[J]. 黑河学刊, 2006,(01) . 陈坤. 母爱的缺失——张爱玲小说世界的“审母”情结[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胡晓虹. 谈《半生缘》的自然主义色彩[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 徐娜. 浅析《金锁记》中女性的命运[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5) . 尹正纯. 张爱玲小说中男性人物形象分析[J]. 保山师专学报, 2008,(06) . 张英. 浅析张爱玲读者接受心理特点[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闫云霄,马芳. 电影《半生缘》改编的遗憾[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04) . 高园园. 谈《半生缘》的舞台表现手法[J].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05,(03) .
“我要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会永远等着你。无论是在什么时候,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会有这样一个人。”这段文字出现在《半生缘》里唯一的一封信里。可是。即使知道了又如何?我们常常走在喧嚷的街上,有许许多多的人走过我们身旁,而缘分也引领着那个人向我们走来。但往往就是一刹那间的擦肩而过,当我们惊觉转身时,那人已然消逝在茫茫人海之中……“世钧走到她写字台前面,搭讪着就一弯腰,看看她在那里写什么东西。她仿佛很秘密似的,两边都用别的纸张盖上了,只留下中间两行。他这一注意,她索性完全盖没了,但是他已经看出来这是写给他的一封信。” 这封信再出现,大概十五六年之后吧!就一转身的时间,汹涌的人海已将对方淹没。十年的光阴,翻手便过,世事苍桑,情何以堪?一封信贮藏了十五年,一段感情也延续了十五年,一次等待已经有了十五年。十五年,已经足够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尘埃落定。十几年后再相逢,他们在小馆子板壁隔成的小间里,泅渡着十几年光阴汇成的河,吃力,心酸,谨慎,荡气回肠。“她终于是往后让了让,好看得见他,看了一会儿又吻他的脸,吻他耳底下那点暖意,再退后望着他。”“世钧。”她的声音也在颤抖。世钧没有做声,等着她说下去,自己根本哽住了没法开口。曼桢半晌方道:“世钧,我们回不去了。”缘分依旧,而情已不再。这是失散了十几年的恋人顾曼桢与沈世钧,别后重逢时说的最动人最素朴,也最凄艳的一句话!人世的苍凉,全括在了其中。这也该张爱玲小说个性的极致处:一句话,几个字,足以引出世间的万千苦辣,肝肠寸断却仍不能言说的酸楚。是的,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因为我们之间隔着涛涛不尽的似水光阴。涛涛不尽的似水光阴。可是,这十几年里,我仍旧想着你,念着你,从来没变过。在人潮汹涌的路口,曼桢拉着儿子静静地看着世钧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从她的视线中逐渐远去,真正的从她的生命中完全退出。再见了,曾经的爱人,真的要再见了……因为来不及了,一切都已经来不及 !“隔着悠悠的岁月,还可以听见她的声音,他觉得从来也没停止想念她,就是自己以为忘记的时候,她也还是在那里的,在他一切思想的背后”悠悠的话语,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悲剧的时代和故事中,眼泪也会情不自禁的掉下来。用了18年的时间才知道对方当时都是深爱着的,我总在想,他们是不是也缺少一种执着呢?如果当时不管是世均还是曼桢,他们如果对爱情再执着一点那又会怎样,是否还会到了这许多年以后,再相逢知道真相时却又这般的无奈呢?缺憾虽然是一种美,可是一定要有生命的一半去等待和付出吗?
张爱玲与杜拉斯爱情观的比较.
目拟什么比较好呢 求给意见需要我帮的
亲 发表论文吗
没有问题的,那号
不论是投稿专题还是其他报刊杂志,被拒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不符合专题主旨要求、文采不好等,但也极有可能是因为你误把私密写作当公开写作了,前者属于写作方法不对,稍加练习便可改进,而后者属于主体认知偏差,这种情况下,自身很难发现,还常常认为自我作品感情充沛,甚至怀疑编辑是不是眼瞎,其实问题就在于感情太充沛以至于有失偏颇沦为单纯的个人情感宣泄了。 1、公开写作与私密写作目的不同 公开写作目的性强,着重于告诉读者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些事从而阐述某一个道理,要么引起共鸣,要么令人醍醐灌顶。 私密写作更倾向于自我情感的表达,受众只有自己或者极少数几个好友。 以我被拒的《半生缘:谢谢你出现在我的青春里》为例,我写的是和自己喜欢的人错过的事,通篇个人代入感太强,一看就是作者在矫情,为写作而强说忧愁了,这种文章价值不高,充其量算是日记。 而如果是文学水平稍高的人,则会把这件事写成一个校园故事,让读者自己去领悟那种爱而不得的遗憾,那样,文章的可读性将得到极大的加强,不再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毕竟谁的青春里没出现过一个两个遗憾呢?这就是共鸣点。 2、公开写作与私密写作方式不同 公开写作方式多元化,可以是论文,散文,杂文,小说等,私密写作大部分是杂文,没有什么格式,想到哪写到哪,不要求内容的完整性,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 公开写作则要求内容和结构的完整性,同时对遣词造句要求也颇高。 仍以《半生缘:谢谢你出现在我的青春里》为例,通篇下来,从对半生缘中世均与曼桢的遗憾引笔到自己的遗憾,接下来开始回忆,最后则跳到当下准备开始另一个的故事,很明显,文章三个部分三个意思,和标题联系并不大,且没回到主题,属于典型的想到哪写到哪,内容不连贯,结构不完整。 3、那么如何把私密作品公开化? 写作是一个输出的过程,我们写人记事,一般情况下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将身边的人或者事加以增加删减文学化,简单的说就是使一些私密事件公开化,为我们所用。 有很多名家坦诚,其创作的人物形象,很多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比如,金庸笔下很多女神都是以夏梦为原型。 但很多时候,特别是开始写作的新人,最常犯的错误是,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的日记式创作,而一般情况下,个人日记,人们是没兴趣知晓的,所以哪怕你对大家赤诚相待,但仍会遭遇大伙并不买单的尴尬,如何避免尴尬呢? 一是明确写作目的,也就是文章读者能从你的故事中学到什么?然后围绕能让读者学到什么去写。当然你也可以任性的单纯分享,但是普通大众建议你还是算了,因为没有人对你的经历感兴趣,而如果你已经有了一定的人气,或者你的故事本身就非常精彩,那你写个自传都完全有看点。 二是以个人为原型,写一个夸张且能引起共鸣的故事,让读者自己去领悟道理。 三是少表达自己的态度,客观的讲述,避免情绪化,毕竟人在情绪化的时候,难免三观偏颇。 经验不足,欢迎补充~
我们描写月亮时说“朦胧”“皎洁”。张爱玲说:“阳台上看见毛毛的黄月亮。”我们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歌颂生命。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我们都很谦虚,惟恐别人说自己狂妄自大。张爱玲说:“我从小就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我们描写夏天炎热说“像下了火”,描写苦夏的感受说“日子真难熬”。张爱玲说:“夏天的日子一连串烧下去,雪亮,绝细的一根线,烧得要断了,又给细细的蝉声连了起来。”我们渴望出名,渴望出人头地,但谁也不好意思明说。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我们把对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不可知的未来,说“明天会更好。”张爱玲说:“将来的平安,来的时候已经不是我们的了。我们只能各人就近求得自己的平安。”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颇多,在她们身上隐射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独有的个性以及她们的悲惨的命运。初读《半生缘》总觉得曼桢的不幸是曼潞和祝鸿才害的,质问曼璐怎么可以这样设计害自己的妹妹。其实,曼路也是很可怜的,为了家里的生计沦落为舞女,但却不被家人理解,结婚后又无法生育,才会想让自己的妹妹做自己丈夫的姨太太。应该说这是整个社会形态所迫,社会的腐朽黑暗,人的思想昏庸无能,当然曼桢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的个性也是导致这样一个悲剧结尾的重要原因。曼潞和祝鸿才对她的所作所为只是一个开始,但把她推向深渊的却是她自己,并且由于她的认命她的妥协不仅害了她自己更害了深爱她的世均,也间接的害了翠之害了叔惠。她不只是让自己不幸福更加让三个家庭都不幸福了。如果她不委曲求全,直接去向世均坦白一切,如果他可以接受那固然是美满的结局。如果他觉得难已接受她的失贞,那至少以后可以坦然的生活,而不活是活在回忆或假象如果当年如果向爱人坦白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情形。活着不是为了后悔,曼桢最后对世均说的那一句:“世均,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这句话包含着多少悔恨,多少无奈。她自己也知道原本这幸福是属于她,但现在她失去了这个资格并且是永远的失去了,人世间最痛苦的莫过于此啊。没有死去活来的告白,也没有山盟海誓的轰烈,一切就如同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当爱情静悄悄地到来,又被人生的起落所折磨,被岁月的洪荒所沉淀,被生活的重担所压迫,那份坚持与无奈,到最后竟然只是留下一句平淡得让人几乎心碎的道白。张爱玲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不一部悲剧小说,其实也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缩影。很多人到老的时候还在后悔“早知当年如何如何”,岂知这个后悔也将成为后悔,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后悔。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却《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尾巴。《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张爱玲用她的传奇故事不显山不露水地表现着人性,尤其是人性的鄙俗与狭隘,描写了家庭的黑暗,世人的虚伪,所谓爱情自私的本质,对女性奴性思想的提示也毫不留情。故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离婚后寄住母家,钱财,又为兄嫂不容,只得寻求再嫁,苦无姻缘,便抢异母妹妹的对象范柳原,范是个老尖精滑的留学生。一个不诚娶,一个但求嫁。两个人都不愚钝,很有些小聪明,可谓真正的凡人,凡心热炽。张爱玲站在白流苏的背后,让两个人的灵魂跃上纸面,斗来斗去。白流苏大家闺秀般的矜持,不时挑逗,范柳原穷形尽相,甚至挪用诗经里:“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来做假。满篇你来我往的小技巧。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以一个城市的陷落为代价而换取一段感情的最终结果看似壮观但其实又如何呢?也许张爱玲从来不认为爱情是可靠的,爱情在她心里只是平凡生活中的一些点缀本无什么大不了,两个人因为城市的陷落突然失去了原有的安全感和固有的洒脱,突然间发现两个人在一起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温暖,于是就有了倾城之恋。他们最终结合在一起了,可是张爱玲却不说是爱情发展到婚姻的自然结果,反而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这其中充满了悲剧意味。那时女人的地位太低了,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悲剧性地依靠男人。所以,白流苏虽然自私,小家子气,但是也还情有可原。其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也是另一种世事动乱吧,爱情也像《倾城之恋》里面的男女主角样,苟合着。
“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回不去了,你不明白吗?”这是曼桢说过的最引人深思的话。 顾曼桢原本可以拥有美好的人生,如果她和沈世钧真的走到一起的话,那她至少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情,等着她的会是美好的生活。可事情哪能全部如意呢?曼桢和沈世钧还是错过了,她的前半辈子有很多的苦难,但幸好她还可以选择下半辈子过怎样的生活。曼桢经历了很多的磨难,她是个可怜人。《半生缘》中顾曼桢很多的话都非常的经典,下面就来盘点一下。我要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会永远地等着你,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会有这样一个人。(曼桢写给世钧的信里面的话。)要永远爱一个人和永远恨一个人原来是同样困难的。当一个女人被求婚的时候,无论答应与否都是开心的。因为这是她们可以自己做决定的时候,可决定了之后,就很难再改变什么了。人老的时候,总有两三件事情拿出来说的,如果我和世均在一起了,生了孩子,那就没有故事了。十年八年,对于中年人来说,就是弹指一挥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来说,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知道这首歌的契机是因为花花,因为demo是他在不认识莫姐姐的时候就为莫姐姐写的。然后又因为b站的评论,对这首歌很好奇,就听了视频版本的。初见,惊艳!再听,已泪流满面!
生命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缘却又是对相爱的人的极大讽刺与愚弄。 ——引子张爱玲,这个文坛小女子用她一贯的冷色调勾画出3对男女的爱“缘”,是孽缘?还是无缘?顾曼桢与沈世均的缘=时间的沉淀曼桢是一个表面柔弱却又坚强的女人,清贫的环境造就了她那倔强、坚忍、执着的性格,在姐姐出嫁后的日子,她担起了赡养家人的责任,与世均平淡而又真实的爱中,她在忙碌中找到一丝慰藉,为了家人,她作出了感情方面的牺牲,在世均的体谅中这个“弱女子”感到了幸福与快乐。在默默中,她撑起了一个家,然而曼璐在祝鸿才身边的日渐失宠,在她的私心与母亲和用人合谋草草将妹妹送入自己丈夫的怀中,在被实施暴行之后的曼璐被囚禁了,无颜面对自己深爱着的他。在坚忍的她终于又一次挺了过来,在病友帮助下,成功逃脱,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她离开了一切,包括深爱着的他,她淡淡地平静;而世均则在曼璐的误导下单纯地以为她变心,仓皇地与一个自己不爱并且不爱自己的人——翠芝结了婚。14年后的她为了自己的儿子又回到了祝的身边,但此时的她已心如止水,14年后的当再见他时已是物是人非,只有一句“他们回不去了”冷冷地收场。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这沉默也就成为一种答复了,因道:“我只要你幸福。”两人默然,深沉的爱在时间这慢慢沉淀,任由缘尽……留下的只有痛……石翠芝与许叔惠的缘=无声的报复缘,妙不可言。用在他们身上在适合不过了。她,一个千金小姐、大家闺秀而他一介寒儒,清贫却很知趣,在南京的邂逅,让他们一见钟情,然而家人的阻挠,彼此的沉默,将爱掩藏得那么滴水不漏。她与世均草草结婚了,他赌气留学美国。这段爱在尘封了14年之后被打开,那时的他已离婚,而她膝下有一双儿女,但却不幸福。只有在那一片彼此的笑声中,她才感到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却永远无法回到从前……顾曼璐与张豫谨的缘=黯然的离开顾曼璐是个令人痛恨却又让人同情的人物。从一个单纯少女到妖媚舞女,最后沦落为无耻毒妇。悲剧的开始源于为了家庭的生计开始的舞女生涯。然而她最爱的还是那个与她从小结亲的张豫谨,最不能辜负的最后还是辜负的张豫谨,她选择了离开,默然地离开,钻进了灯红酒绿。一个舞女被后辈抢饭碗的哀怨,一个年华渐逝的女人拼命想抓住一点东西的急切,让她抓住了祝鸿才——这根救命的稻草,原以为会就此平静可不曾想一段畸形的孽缘开始了,面对情变,她变得愈加的泼辣,甚至残忍,面对未能添丁而失宠的境地她顿生毒计,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妹妹葬送给祝鸿才这头“禽兽”,而张豫谨在此时选择了死心,明智地找了个女人过上平静的生活。曼璐走了,张豫谨的女人也在六安沦陷时丧生。当初的有情人,一个堕落、离世,一个则选择离开故土……是解脱?是逃避?张爱玲用她那细腻的笔法,冷淡的字句,将骨子里的苍凉贯穿整部小说,以一贯的悲剧结束了这一切的爱恨情愁。有缘相见,无缘结果,有情人在时间的海洋内未曾冲淡彼此的爱,而是选择了尘封这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生命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也许,生命本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吧。
半生缘了多少恨,倾城之恋相见欢。 老实说,我不懂张爱玲,她的作品我才是初读。但,看着封面,一个个张爱玲的小说名字,突然奇想,拼凑成两句,感觉还可以。封面上,张一袭旗袍,紧抿嘴唇,双眼生辉,顾盼婉转,头微微上扬,自有种绝世独立的傲气。拈朵微笑的花,看一段人世风光。 早就听不止一个人说,张爱玲的作品值得一看。暑假有空读了一些,果然是大家。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拗口的典故,满眼所见,只是毫不煽情的文字,一直读下去,感觉却很舒服,。偶尔,有些句子入了眼就直达心底,让人心隐隐的痛。 昨天上午,在办公室,众人喧哗中,我默然不语,翻看着《半生缘》的结局,聊天费时间,看书也是费时间,捎带着费眼。当然,若是遇到感兴趣的话题,也会合上书本,东拉西扯一番,有时候也能唬人一番,冒充渊博,心情好时,会耐心作答,仅凭记忆,有时候对有时候也会错。心情不好时,就扔出一句:自己百度去。 以悲剧结尾的故事,开头或是平淡,或是有喜感。然后就急转直下,一步错步步错,步步皆殇,高开低走,直到最好把美好东西毁灭,让我们这些旁观者动容唏嘘。 《半生缘》开头平平淡淡,没什么看头,倒是结尾的悲凉让我深有感触,这是昨天的事了。 虽隔了一天,今儿上午再看,自又是一番滋味了。 十四年后,当世钧再次见到曼桢时,吓了一跳。十四年,弹指一挥间。当初的三年两年,仿佛就是他们的一生一世,而人到中年,十年八年却如同指缝。 不是吗,春又暖花又开,夏又雨滂沱,而如今又秋意飒飒,凉意尚未入骨,却侵入了肌肤,这不算什么,怕就怕的是心寒,就是分手,也不该选在秋季吧。一年一年又一年,四季轮回的频率也加速度了。当初,爱情让他们忘记了时间,如今,时间让他们又淡忘了爱情。 也许,爱不是热情,不是怀念,只是岁月,年长日久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张爱玲如是注解道。 十四年后,再次相遇,想起过往却相对无言。沉默良久后,曼桢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是的,多年后,尽管再次相遇,尽管还是可以互相拥抱着,尽管心里还是留恋,那些情话,那些甜言蜜语却说不口了。 时光带走了你,也改变了我,还带走了我们之间的故事。。睹物思人之后,往往物是人非,虽悲戚戚却再平常不过。 曼桢 你问,世钧你幸福吗?他却只能抱有沉默。说什么呢?像对普通朋友一样说马马虎虎,可站在眼前的不是别人,而是她,如果对她也不能说,那又能对谁说呢?说不幸福,当初要不是自己负气争吵,哪能有今日之事,还是不愿意认错,或者说不幸福,是否就是对身边人的贬低,还是护短一些吧,她再不好,也是自己的老婆。 我和你。 我和你,是否也曾有过如此无语的时刻?有些话,你若不听,我只能闭嘴沉默到底,山月哪知心底事?纵有万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我们只是怕,怕自己也怕对方。我们爱,却都是最爱自己,爱自己,本来就没错,谁也不能去指责谁?如果我陷进去了,你能离婚吗?你问,不能。我说。错错错,一切都是错。一起沉沦,飞蛾扑火,想想就罢了,谁敢说到手后,还会如此这般的珍惜。人啊,又贪心又懦弱,居然还如鸵鸟般逃避,这是如何不可理喻和荒谬????? 我只要你幸福,是世钧给曼桢说的,这也是我要对你说的。幸福,究竟什么是个什么东西。你说,幸福是求仁得仁。是呀,求仁得仁尚何语,该知足惜福。可,人终究是贪心的动物。贪字染骨无苍生,还是情字染骨误苍生? 曼桢。 还是你开了口,讲起了你的经历。多少次,你想象,有那么一天,你要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世钧听,在梦中你已屡次的讲过,每次都是哭着醒来。如今,这一天就在今天,你却平淡说起了它,仿佛那是别人的故事,和你无关无干。 我和你。 总是如此,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期盼的美好没那么美好,担忧的伤心也没那么伤心,现实不可怕,可怕的是猜忌和想象。面对,不一定难过。过去了就过去了,时间真是霸道的良药,试想,今日的痛,总有一天,你会减轻淡忘,这是好事,但,请你记得,这个人吧,他曾千里迢迢为你一路向南。 曼桢。 你悠悠说着,他却不能平静,恨不得粉身碎骨不顾一切,一念执着,又何须惜我躯,恨不得穿越到那个时间那座阁楼,救你出来。只是当时毫不知情,如果。。。。。,这个世界应有尽有,偏偏就是没有如果。早早遇见,却偏偏失之交臂,都曾彼此苦苦寻找,却总是运气不够好,要么是地点不对,要么是时间不对。 如何,叫我遇见你,不在错误的地点,更不要在错误的时间。在此地,而不是在彼地。不要太晚不要太早,时间要足够恰恰好。 世钧:也许,也许,也许。还有法子来挽救。只要我做,一定能做到。 曼桢:不,能见上一面,就已经。。。。不知道多么的痛快。 当初,耳鬓厮磨,以为能陪钧漫漫一程路,最后,却昨夜黄花尽,咫尺陌路散落在天涯。初遇,相见欢。最后,多少恨。 多少恨,自古多情空余恨。 心中无怨,心中有憾。恨 应当如是观。 PS:黎明 半生缘 歌词: 别来还无恙那年少轻狂,却让岁月背叛。流转的时光照一脸苍凉,再也来不及遗忘。两个人闹哄一场,一个人地老天荒。聚少离多的纠缠,迷惘是唯一的答案 叶落可以知秋,而人生未到半坎,尚未读懂人世,又怎么可以轻易去回首《半生缘》,信笔胡涂,博君一笑耳,欢迎张迷来拍砖。 -
“我要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会永远等着你。无论是在什么时候,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会有这样一个人。”这段文字出现在《半生缘》里唯一的一封信里。可是。即使知道了又如何?我们常常走在喧嚷的街上,有许许多多的人走过我们身旁,而缘分也引领着那个人向我们走来。但往往就是一刹那间的擦肩而过,当我们惊觉转身时,那人已然消逝在茫茫人海之中……“世钧走到她写字台前面,搭讪着就一弯腰,看看她在那里写什么东西。她仿佛很秘密似的,两边都用别的纸张盖上了,只留下中间两行。他这一注意,她索性完全盖没了,但是他已经看出来这是写给他的一封信。” 这封信再出现,大概十五六年之后吧!就一转身的时间,汹涌的人海已将对方淹没。十年的光阴,翻手便过,世事苍桑,情何以堪?一封信贮藏了十五年,一段感情也延续了十五年,一次等待已经有了十五年。十五年,已经足够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尘埃落定。十几年后再相逢,他们在小馆子板壁隔成的小间里,泅渡着十几年光阴汇成的河,吃力,心酸,谨慎,荡气回肠。“她终于是往后让了让,好看得见他,看了一会儿又吻他的脸,吻他耳底下那点暖意,再退后望着他。”“世钧。”她的声音也在颤抖。世钧没有做声,等着她说下去,自己根本哽住了没法开口。曼桢半晌方道:“世钧,我们回不去了。”缘分依旧,而情已不再。这是失散了十几年的恋人顾曼桢与沈世钧,别后重逢时说的最动人最素朴,也最凄艳的一句话!人世的苍凉,全括在了其中。这也该张爱玲小说个性的极致处:一句话,几个字,足以引出世间的万千苦辣,肝肠寸断却仍不能言说的酸楚。是的,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因为我们之间隔着涛涛不尽的似水光阴。涛涛不尽的似水光阴。可是,这十几年里,我仍旧想着你,念着你,从来没变过。在人潮汹涌的路口,曼桢拉着儿子静静地看着世钧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从她的视线中逐渐远去,真正的从她的生命中完全退出。再见了,曾经的爱人,真的要再见了……因为来不及了,一切都已经来不及 !“隔着悠悠的岁月,还可以听见她的声音,他觉得从来也没停止想念她,就是自己以为忘记的时候,她也还是在那里的,在他一切思想的背后”悠悠的话语,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悲剧的时代和故事中,眼泪也会情不自禁的掉下来。用了18年的时间才知道对方当时都是深爱着的,我总在想,他们是不是也缺少一种执着呢?如果当时不管是世均还是曼桢,他们如果对爱情再执着一点那又会怎样,是否还会到了这许多年以后,再相逢知道真相时却又这般的无奈呢?缺憾虽然是一种美,可是一定要有生命的一半去等待和付出吗?
那时永恒 终成空梦 ---读《半生缘》有感 我们......回不去了。 ------张爱玲就是这样一个时代,仿佛整天生活在灰蒙蒙的、如何也翻不出去的网里。那一笔动乱的底色,何时退去,无人知晓。只有那一点点的痴,一丝丝的怨,一缕缕的痛,彼此间的情窦初开,才让人晓得是真实生活着的。早就听闻张爱玲的传奇人生,于是她的作品便散漫着一股股的神秘感,让我为之止步,欲一探究竟。偶然机会下得到了她的这一本小说《半生缘》。其实在早些时候,我就看过这部电视剧,但是记忆中的片段断断续续,理不出个头绪,所以,读一本原著吧,也许比影视作品更加具有魅力。封皮只是油彩的绿色拼凑而成,没有其他涂鸦,别无任何装饰,就是这样一片素色,或浓或淡,只有自己去品读,自己去赏。那淡淡的绿色,仿佛是指顾曼桢与沈世钧的初见,相恋的前奏。曼桢是一个生活在动乱的年代却毅然决然的坚守着女性自尊的青年,大方善良,在爿厂里做打字员,家境不好,父亲早逝,母亲平素软弱,所以整个家只能靠她姐姐曼璐当舞女赚钱养着。窘迫的生活下是一颗永不停止拼搏的心;然而在这种境况下,她又结识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富少爷—沈世均,他同是新时代的男性,有着自己的追求与梦想,在好朋友淑惠的作用下,他们便结识了并陷入情海。 然而一切都在意料之外,曼贞掉进了姐姐曼璐和姐夫祝鸿才所设的陷阱中,她被孤立了,远离了周遭的一切,远离了他。这一段的忧郁时光何尝不是浓浓的绿色,愁苦与无奈,又或是满满的不甘心。直至她生下了姐夫的孩子,才幸运的逃出了魔爪。但是,物是人非。十八年后的重逢,即使心存对方又能如何,又能作何抉择,终究回不去了。在宿命这颗棋子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无能为力。女人如瓷,即便曼贞是一位坚贞善良的女性,心中是多么的不屈与顽强。可是毕竟是女人。在那个时代,破碎的瓷太多,即便那些看起来风光幸福的,当你扯开纸箱掏尽纸屑拽断布条,才发现瓷面虽完好,瓷心已裂矣,曼璐便是典型的例子,她为了家人,甚至放弃了自己最爱的人去做了舞女,可是宿命造就了她的悲剧,她又亲手造就了妹妹的悲剧。如此的悲剧,重复上演。最终悲剧出自谁手,留给我们思考的余地。一个世纪过去了,顾曼贞的破碎瓷片与沈世均的满腹情愁依旧在上海上空那轮铜钱大小的、发出红黄暗晕的血月下发出冷光,让人久久难以抹去......那些声音从远方传来,越发清晰与空灵:我要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会永远的等着你, 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 总会有这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