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他是外星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他是外星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外星人是对地球以外智慧生命的统称 古今中外一直有关于“外星人”的假想 在各国史书中也有不少疑似“外星人”的奇异记载 但现今人类还无法确定是否有外星生命 甚至是“外星人”的存在 1977年9月5日发射的旅行者1号太空探测器 是人类第一次以科学的方法尝试联系“外星智慧” 虽然科学家鉴于星球间存在着巨大的距离 认为即使有外星人 也不可能飞抵地球 但他们并未否定外太空存在智慧生命的可能 外星人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 很多人声称见过飞碟 甚至见过外星人 同时他们也拍到了各种各样的有关飞碟的照片 这一切到底是真是假 外星人真的存在么 据自称见过外星人的人们描述 他们所见到的外星人大多是一些个子矮小 脑袋圆大、嘴巴窄长如裂缝、身穿紧身衣的类人生物 另一些人则热心于寻找外星人在古代留下的痕迹 他们认为撒哈拉沙漠壁画上人物的圆形面具、复活节岛和南美的巨石建筑以及金字塔等种种无法解释的史前奇迹都与外星人有关 还有的学者提出人类是外星人的后裔 或人类中一些民族(如玛雅人)是外星人与地球人交配的后裔等种种观点 但这些也只能作为猜测和假说 其中大多数仍缺少足够的证据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指出 在整个银河系中差不多有二千亿颗恒星 这些恒星中有相当一部分带有行星 在这些行星中 与地球环境近似的 估计可能多达一百万颗 既然生命能够在地球上产生和演化 那也就可能同样在这些行星上产生和演化 并发展出智慧生物 而其中必定有一部分 要经现在的人类文明更为先进 因此 这些天文学家们认为 在地球以外的别的星球上出现智慧生命 完全是可能的 但萨根却对世界各地常常有人遭遇外星人的消息嗤之以鼻 他认为 这些 都是把一些人类掌握的科技加到所谓外星人身上 所描述的外星人形象也大多是人类的变形 而在别的星球 生命进化过程千差万别 外星智慧生命的演化形态很可能与人类完全不同 其掌握的科学技术也会与人类完全两样 而且这些可能产生智慧生命的星球 离地球的距离都在几千或几万光年 因此以为每年甚至每天都有外星人来访的说法 更是完全不现实的 萨根的看法 大致可以代表严肃的科学家们的意见 这就是说 外星智慧生命的存在 从理论上讲是完全可能的 但各种发现外星人的消息 却大都不足为信 然而仍有一些被认为可靠而目前科学界尚无法解释的事件 以至某些不可理解的史前奇迹 又是否与外星智慧生命有关呢 这一切仍然是个谜 对于目前外星人的存在情况 科学家们提出了种种可能的设想 这些设想很大胆 现在看来也很离奇 但是谁又能责怪人类的想象力呢 也许这些幻想有一天会变成可观的存在

对于“是否有外星人”存在这个问题,宇航员们似乎因为曾经进入太空,比我们普通人更有机会与外星人“ 亲密接触”,因此他们多了一些发言权。

宇航员们相信“外星人”存在吗?

最近,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亲述曾在太空遇到神秘的敲击声:“这个声音也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不知什么时候就响几声。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而仿佛是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无法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是更像拿一个木头锤子敲铁桶,咚 咚 咚 咚”。

这是否是外星人造访我们的飞船?

2014年,笔者曾组织举办第27届太空探索者协会年会的社会活动日(北师大分会场),航天员刘旺和部分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的宇航员都应邀参加了这个活动。

会议交流期间,刘旺曾经告诉我,他相信有外星人的存在,但是没有说为什么。而最近航天员杨利伟的爆料,让我明白了背后可能的原因。此外,一些美国航天员也相信外星人的存在。

图注: 第27届太空探索者协会年会(北师大分会场)

本文将首先介绍国际和国内搜寻地外文明的历史及现状,再从天体物理角度对杨利伟爆料的神秘敲击声给出可能的解释。

漫长的地外文明搜寻之路

在如此深邃的宇宙里,

人类是唯一的智慧生命吗?

地球是宇宙中最特殊的星球吗?

在宇宙中是否还有其他的生命?

这些生命会以怎样的形式进行演化?

人类是如此渴望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以至于从未停止过对地外文明的搜寻。

从最早试图在地球上建造巨大的结构来引起外星人的注意,被动得等待外星人发现人类,到一百多年前,尼古拉·特斯拉认为他的无线电传输系统可以用来联系火星上的生物(参考文献【1】),人们搜寻外星人的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经历着一系列深刻重大的变化。

1931年,美国的无线电工程师卡尔·央斯基接收到了来自银河系中的射电辐射,打开了射电天文学这一新窗口,为人们探索宇宙增加了一条重要途径。

1959年,物理学家莫里森和科可尼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参考文献【2】) ,他们认为如果宇宙中存在其他智慧生命,并且他们的科技发展水平与人类相当,或许人类能够从众多的射电信号中,找到外星人发出的信号。他们认为这个信号的波长很可能是525px(),这一波长正是宇宙中最常见的中性氢发出的辐射。

图注: 中性氢原子的21 厘米谱线产生机制示意图

这篇文章的发表一时间激起千层浪,从此人们对于外星人的搜寻不再是盲目的,可谓是为现代搜寻地外智慧生命奠定了科学基础。

笔者的师大物理宇宙学团队也基于2014年发表在PRL上的文章,计划使用我国FAST望远镜,观测宇宙深处中性氢的21 厘米射电谱线测量宇宙膨胀的加速度。

1.搜寻地外智慧生命(SETI)实验

1960年,康奈尔大学的射电天文学家、被称为“SETI之父”的弗兰克·德雷克(Frank Drake)开启了第一个现代搜寻地外智慧生命(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以下简称SETI)的实验,该实验被称为“奥慈玛计划(Project Ozma)”。基于莫里森和科可尼的文章,他利用绿岸射电望远镜(Green Bank Telescope)的85英尺射电望远镜,观测天仓五和天苑四这两颗恒星在这一频率的射电信号。当然,现在我们都知道在这次实验中,德雷克并没有找到他想找到的信号。然而德雷克并没有放弃,第二年,他发表了著名的德雷克公式,从统计上揭示了银河系中能够与外界交流的文明的数量。

图注: 笔者与德雷克的合影

1971年,NASA支持了德雷克等人进行SETI研究,他们设计了由多达1500个小型射电望远镜组成的地基射电望远镜阵列。然而由于造价过高,并没有实际建成,但是他们所做的研究工作为之后大量的SETI工作奠定了基础(参考文献【3】)。

1972年,美国先驱者10号探测器发射时携带了德雷克与康奈尔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卡尔·萨根共同设计的人类发往太空中的第一条物理信息(参考文献【4】)。这块镀金铝板上标记出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如果先驱者10号探测器能够遇到地外生命,那么他们就有望通过这条信息与我们取得联系。

然而地外生命也许并不是友好的,我们是否应该主动发送地球以及人类的信息给可能的地外生命,也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德雷克目前是SETI研究所(参考文献【5】)的成员之一。SETI研究所是一个非盈利性组织,它成立于1984年,所需资金大部分来自于私人捐赠,他们所用的艾伦射电望远镜阵列以微软的共同创始人保罗·艾伦的名字命名,保罗·艾伦为这个望远镜阵列提供了一半的经费支持。

图注: 笔者访问SETI研究所

然而,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的艾伦射电望远镜阵列并没有搜寻到外星人的蛛丝马迹,随着2011年美国政府资金支持的停止,艾伦射电望远镜阵列陷入了停工的局面。

图注:艾伦射电望远镜阵列(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SETI研究所隔着旧金山湾相望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SETI研究中心(参考文献【6】),他们负责的SERENDIP(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Radio Emissions from Nearby Developed Intelligent Populations:搜寻临近地球的地外智慧生命发出的射电信号)项目是世界上运行时间最长的SETI项目。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伯克利SETI研究中心也展开了SETI@home的项目(参考文献【7】),利用全球900万志愿者联网的计算机共同搜寻地外文明。SERENDIP最初是依附于其他观测项目之上的,从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拿到观测数据之后,他们将这些数据分段,分别发给SETI@home的各个志愿者,利用每个志愿者电脑待机休息的时间对数据进行处理,找出非自然产生的射电信号以及潜在的目标信号,再反馈给SETI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这种模式的优势是进行SETI研究的科学家们不需要单独申请望远镜的观测时间,能与其他项目实现双赢。

图注: SETI@home分布式计算项目

2.突破创新计划 (Breakthrough initiatives)

突破创新计划(参考文献【8】)是俄罗斯富翁尤里·米尔纳于2015年创立的探索宇宙、搜寻地外智慧生命,鼓励公众从行星的角度进行辩论的项目。其董事会成员包括著名的科学家史蒂芬·霍金以及Facebook的CEO马克·扎克伯格。尤里·米尔纳在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突破创新计划的成立, 当时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英国皇家天文学家马丁.瑞斯(Martin Rees)[据说他非常相信地外文明的存在]、“SETI之父”的弗兰克·德雷克、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文系席教授高尔夫·摩西(Geoff Marcy)[他曾经发现了上千颗系外行星,是诺贝尔奖的热门候选者;但是不相信地外文明的存在,曾经和突破聆听计划的PI,同时也是伯克利SETI@home的首席科学家Dan Werthimer教授进行过关于是否有地外文明的辩论;目前他已经从天文系辞职]、 突破聆听的主要负责人Andrew Siemion以及基金会主席Peter Worden参加了成立仪式。

图注: 突破创新计划新闻发布会

突破创新计划由突破聆听(Breakthrough Lisen)、突破摄星(Breakthrough Strashot)以及突破信息(Breakthrough Message)三个项目组成。

(1)突破聆听

突破聆听计划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搜寻地外智慧生命的项目。

史蒂芬·霍金与尤里·米尔纳于2015年7月共同启动了突破聆听项目。尽管霍金本人认为向太空主动暴露人类的信息并不是明智之举,但是他对于人类主动搜寻地外智慧生命的项目仍然持积极态度。

突破聆听计划将在十年内投入1亿美元的资金,支持SETI研究。其中一部分经费用于购买望远镜的观测时间,另一大笔经费将会用来升级望远镜的后端设备。有了更多的望远镜观测时间以及更好的设备,突破聆听计划将会得到优于以往近百倍的观测结果。鉴于NASA已经决定今后不再给SETI研究任何的经费支持,对于SETI研究的科学家们来说,突破聆听项目的启动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

2015年,伯克利SETI研究中心幸运的得到了俄罗斯富翁尤里·米尔纳10年内共计1亿美元的资金支持,继续搜寻地外文明。突破聆听计划的PI,同时也是伯克利SETI@home的首席科学家丹·沃斯莫(Dan Werthimer)教授,将与突破聆听的主要负责人安德鲁·西蒙(Andrew Siemion)一起[曾经是Dan Werthimer的博士后],带领伯克利的SETI研究团队一同聆听天外来音。

Dan Werthimer教授与中国也有一段不解之缘,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在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问交流,与北师大的师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2014年笔者访问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文系和劳伦兹国家实验室(LBNL)时,与Dan建立了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2015年,在笔者邀请下,Werthimer教授对北师大进行了学术访问,并做了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报告,报告介绍了SETI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在此良机下,笔者带领的北师大SETI研究团队也积极得加入到了SETI的研究中,并且已经开始处理绿岸射电望远镜(Green Bank Telescope)的数据。

图注: 笔者与DAN的合影以及DAN在北师大的海报

突破聆听计划主要利用位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100米口径的绿岸射电望远镜(Green Bank Telescope)和位于澳大利亚的64米口径的Parkes射电望远镜,监听来自外星文明传来的信号。绿岸射电望远镜是世界上最大的全方位可移动望远镜,Parkes射电望远镜是南半球第二大的射电望远镜。在突破聆听项目开启之前,做SETI研究的科学家们通常一年之内只能得到一两天的观测时间,而现在,他们得到了望远镜每年20%-25%的观测时间。

图注:国台和SETI签订协议

2016年10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也与突破基金会签订战略性合作协议,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和突破奖基金会主席及“突破计划”执行主任Pete Worden代表双方分别签字。根据合作意向,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将加入“突破聆听”(Breakthrough Listen)项目,与位于美国的绿岸望远镜及位于澳大利亚的Parkes天文台共同合作,寻找地球以外智慧生命的线索。双方将有可能交换观测计划、探测方法和数据,并快速进行跟踪观测及数据分析。

未来,位于三个国家的三个世界一流的望远镜将一起交换观测计划,共享观测数据。

图注: 笔者参观绿岸射电望远镜

图注:Parkes射电望远镜

除了射电波段的研究,突破聆听还有一部分资金用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利克天文台的米光学望远镜,进行光学波段的研究,旨在探测地外文明发出指向地球的激光信号。

图注:笔者访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利克天文台

突破聆听计划主要观测的频率范围是1-10GHz,在这个范围内的射电信号不受宇宙源或地球大气的影响,可以用地面望远镜进行观测。大型望远镜的观测时间是十分宝贵的,因此科学家们总是期望从一批观测数据中可以得到多项科研成果。SETI研究得到的观测数据,还可以用于研究脉冲星、恒星日冕物质抛射等研究领域。这些数据将会公开发表,可能是历史上公开发表的数量最多的数据。

(2)突破摄星计划

突破摄星项目计划建成一个依靠光压驱动的纳米级宇宙飞船,其速度高达到光速的15%,这样的飞船能够在发射后20年到达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α星,又称为比邻星——为我们传来最近发现的比邻星的行星 Proxima b的图像。据此,可以帮助我们探测该恒星系统是否还有其他行星,我们还可以分析它们的磁场等一系列的性质。

(3)突破信息计划

如果说突破聆听计划是被动的接收外星人的信号,那么突破信息计划则是人类主动、有意识地给地外文明发送信息的项目。

突破信息计划的研究还包括将信息发送到宇宙深空的伦理学。同时,它还发起了高达一百万美元奖金的竞赛,竞赛的内容是设计一个可能会发送到地外文明手中的来自地球的数字化信息。这条信息应该是代表整个人类的文明程度和我们地球的特征。在是否应该主动向外界发送关于地球和人类信息的高水平深层次辩论结果出来之前,该项目暂时不会向外界发送任何信息。

突破计划的三个项目相辅相成,期待它能为我们带来振奋人心的发现。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之间,人们或许有望找到外星人发出的蛛丝马迹。另一方面,不论是否真的有外星人存在,突破创新计划都将在天文特别是射电天文学方面,极大的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3.突破聆听计划研讨会

2016年10月5-6日,在绿岸天文台召开了突破聆听计划研讨会,笔者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并且作了SETI in China 的学术报告。

会议由突破聆听计划项目主办,绿岸天文台承办。突破聆听基金的负责人Jamie Drew、突破聆听项目的PI Dan Werthimer教授、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Andrew Siemion以及现代SETI项目的奠基人Frank Drake教授均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图注:笔者与Dan Werthimer和Andrew Siemion

研讨会上探讨了突破聆听计划的研究目标、策略,并且广泛探讨了现代搜寻地外智慧生命的方法。从SETI实验所需的射电望远镜后端接收机以及数据储存、传输等硬件设备,到数据处理的方法,特别是对与其他研究项目一起进行联合观测研究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此外,还有部分利用开普勒卫星进行光学波段研究的学者到场做了精彩的报告,主要是有关系外行星的搜寻工作。随着系外行星样本的不断增加,将会增加我们对于系外行星的认识,对于宜居行星分布情况也将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智慧生物,虽然短时间内可能不会有结果,但是学者们大多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

即使最终不是专门研究SETI的科学家发现了地外智慧生命的,就像历史上许多重大天文观测发现一样(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仍将是令人激动的结果。

与会者还参观了绿岸望远镜的观测室以及后端设备室(非美国公民需要登记批准后才能进入)。在这里,观测人员可以同时控制天文台中的多架望远镜进行观测,后端设备室有两排插满了5TB硬盘的架子,存储了突破聆听计划的观测数据并对其进行了预处理。当找到了研究人员所感兴趣的信号之后,会把这部分数据发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空间科学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由于每天观测都会产生大量数据,剩下的没有发现感兴趣信号的数据就会被删除掉。德雷克教授感慨道,他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最早做SETI实验的时候,是不敢想象今天的海量数据的。

杨利伟在太空是遇到外星人了吗?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这个问题,杨利伟在太空是遇到外星人了吗?

笔者的看法是,杨利伟遇到外星人的可能性很小。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接收到来自外星人的信号,并且也没有外星人造访地球的确切事实。以目前我们所知的科学技术水平,银河系内的外星人即使乘坐以光速飞行的飞船在短时间内都无法到达我们地球。从理论上讲,一种可能可以使我们从一个区域在短时间内到达另一个区域,那就是《星际穿越》电影里面描述的虫洞,这也是我的博士导师沈有根先生研究了一辈子的天体物理领域。

图注:虫洞示意图

如上图所示,外星人可以通过虫洞在短时间内从宇宙一个遥远的区域到达我们这里,而不需要经过漫长的路程。2015年初,来自意大利和美国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声称,基于对银河系的最新研究和理论,在我们的银河系可能存在可以通往遥远时空的巨大门户-虫洞,像热映电影《星际穿越》中所展现的那样,其大小足以让一艘宇宙飞船经过。相关论文发表在《物理学报》杂志上。这项研究表明人类将有可能通过虫洞穿越时空到达及其遥远的地方。因此,如果杨利伟遇到的确实是外星人,那么这些外星人所行走的路线只有一条:虫洞。这条虫洞连接我们地球附近区域和银河系内某个遥远的地方或者河外星系的某处区域,而且这个虫洞的入口或许在马航MH370飞机失事区域。

一个美好的愿望是马航MH370飞机仍然在这条虫洞中穿越。虽然我们感觉两年过去了,而MH370飞机由于在虫洞中穿行,其时间变慢,机上的乘客一直活着,他们感觉只是过去了几个小时,不久的将来他们或许通过其他的虫洞返回到我们的地球。

参考文献

[1] Seifer, Marc J. (1996). "Martian Fever (1895–1896)". Wizard : the life and times of Nikola Tesla: biography of a genius. Secaucus, New Jersey: Carol Pub. p. 157. ISBN 33865102.

[2] Cocconi, Giuseppe & Philip Morrison (1959). "Searching for interstellar communications"(4690):844~.

[3] "Project Cyclops: A Design Study of a System for Detecting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t Life"  NASA. 1971.

[4] Carl Sagan; Linda Salzman Sagan & Frank Drake (1972-02-25). “A Message from Earth”. Science. 175 (4024) : 881-884

[5]

[6]

[7]

[8]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 宇宙之美科普团队  张同杰 李时雨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众所周知,NASA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简称,这个机构在探索外太空的事业上远远走在了世界的前面。上世纪就载人登月成功,而且发射了许多著名的探测器,如旅行者1号、2号,先驱者10号、11号,新地平线号、卡西尼惠更斯号、帕克号太阳探测器等等,因此人们认为NASA对于外太空或者地外文明是最有发言权的。

现在有人在网上发文,NASA的科学家宣称外星人早已来过地球,而且不是碳基生命。这下似乎外星人来过地球的事就坐实了,千真万确的了。那么时空通讯过去发的许多文章,认为迄今为止,人类尚没有找到任何外星人来过地球、也没有找到任何地外文明存在的证据,这话错了?

既然如此,有错必改,这才是科学的态度。所以时空通讯就查阅了许多资料,想弄清这个事,如果科学家说的有根有据,就早点纠正自己的认知错误。

结果虚惊一场,原来此说法就像许多诸如此类的流言一样,完全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空穴来风,只不过冠之于NASA科学家似乎就更硬气了些,实际上与NASA本身没有什么牵扯。

NASA下面有一个研究机构叫爱姆斯研究中心,其中有一位叫科伦巴诺的计算机科学家,他在一篇论文中写道:“我只是想指出一个事实,即我们可能会找到的、或者可能会选择找到我们的外星生命,或许根本就不像我们这样的碳基生物体。”

同时他表示,外星人很可能找到了人类无法理解的技术,从而可以轻而易举的进行星际穿越,或许这些外星人很可能已经到访过地球。

请大家注意科伦巴诺的用词:可能,可能,可能!一切皆有可能而已。时空通讯虽然自诩完全没有与科学家类比的资格,但观点还是英雄所见略同的。

事实上,科伦巴诺并没有提出外星人到过地球的任何蛛丝马迹,更没有什么证据,只是猜测,就像时空通讯过去发表过的很多文章一样。

时空通讯也认为这个宇宙中很可能存在着地外文明,这些地外文明体很可能不是我们想象的地球类生命形式,甚至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是一种完全出乎我们意料的智慧体。

它们或像一块石头,或像一根铁丝,或像一团火,或像一缕电波,或根本不是我们想象过的任何样子,一切皆有可能。

对于一个太阳系外恒星系统的地外文明体,最不靠谱的猜测就是充斥科幻影视中的“外星人”的”人“形象。

但不管怎样,迄今为止,人类都还没有任何外星人(更准确地说是地外文明)存在的证据,更别说它们到过地球的证据了。

我很多次的说过,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本身的存在形式很可能都要改变,甚至以意识或能量的方式存在。

这绝非空穴来风,现在很多科研机构已经在研究意识的深层次本质,并着手解决意识保存和转移问题、人机结合问题,尽管这才仅仅开始,要真正的实现意识永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很可能这是解决人类向高等级文明发展的终极课题。

人类还处于很低级文明阶段,有记载的历史才几千年,进入现代科学发展轨道才几百年,但宇宙已经诞生亿年。

如果这个宇宙真的存在地外文明,有些地外文明先于人类文明1亿年甚至几十亿年是完全有可能的,什么事情没有可能发生呢?什么碳基生命、硅基生命、硫基生命、有机无机智慧都还是一种处于低级文明阶段的存在,这些“基”和“机”都不过只是文明智慧暂时的载体,最终都将被抛弃,所有文明智慧都将升级为意识或能量体的形式存在,只有这样,文明才能永续。

所有文明发展所需的终极资源就是纯能量,什么空气、水、食物等都是能量的低级替代品。

所谓外星人来和人类争地球资源的臆想,都是处于低等级文明状态人类,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意淫出的所谓“黑暗森林猜疑链”程式的解而已。

这个宇宙起始于能量,最终也归结于能量,当高等级文明以意识或者能量的方式存在时,所需要的所有资源就只有纯净的能量,有了能量就能够创造一切。

而宇宙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就是能量。生命也好,意识也好,智慧也好,需要的就只有恒星能量,一旦到了高等级状态,智慧体将共享共赢,自由的翱翔于浩瀚的星系之间,尽情享受宇宙赋予的快乐,并与之共存亡。

这些都是期待,也是幻想,不能等同于外星人已经到过地球诸如此类的臆断,那位科伦巴诺先生抒发的也是这样一种猜想,这些猜想不能因为他在NASA供职就会变成真的存在,而且也与NASA的研究没有什么关系。

与苦命外星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说起外星人,我们总是会好奇,世界上是不是真的会有外星人开着UFO降落在地球,在同一个宇宙又会不会还有其他的外星人没有被发现,以及什么时候能够发现他们?

最近北京师范大学的天文学家根据一项名为“与外星智慧文明交流”(CETIs)的新研究得出结论,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40 万年内人类找不到外星人。

相关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个研究有哪些科学依据:

一、根据《天体物理学杂志》中的相关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科学依据的方法论是预测银河系内能进行外星文明交流CETI的文明数量。

作为地球上唯一的高级智能文明,人类最困惑的问题之一是我们的存在是否是独一无二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许多关于地外文明的研究。现代寻找地外智能(SETI)的时代始于 1960 年,当时德雷克(1961 年)开始了第一个无线电波段的 SETI 项目,即奥兹玛项目。此外,德雷克后来提出了一个公式来估计银河系中交流文明的数量,命名为德雷克方程(Drake 1965)。

在数十年以来,我们一直想知道以下问题的答案。首先,银河系中存在多少个 CETI?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只能从一个已知的数据点来学习,而不知道样本的平均值或标准偏差。

因为不知道样本的平均值或标准偏差,所以测试了三个不同的系数,设定重要的系数,最终通过公式来求得任意星球收到信号的平均时间间隔的间隔下界是40万年。

二、人类使用火星探测器、宇宙探索计划等各种探索外星文明的方式,都毫无结果。

从上个世纪以来,人类使用火星探测器、无线电波、宇宙探索计划等各种探索外星文明的方式,都没有发现其他星球有生命迹象。

在一篇发表在《天体生物学》上的研究中,科学家认为地外行星在形成初期环境很不稳定,原始的外星生物难逃灭绝的宿命。天体生物学家乔普拉和林尼韦弗认为:在行星诞生初期,环境十分恶劣,火山喷发,毒气蔓延,大量陨石的频繁撞击,导致生命很难有机会萌发。

同时科学家提出了“盖亚瓶颈”模型,即行星要保持宜居环境需要有持续的生物活动。即使原始生命可能会普遍出现于行星形成初期,但这些早期生命太过脆弱而不能长期存活。

宇宙中是有过生命的,不过全都灭绝了。这样的结论可能让人大失所望,但你信或者不信,宇宙就在那里,有生有灭。外星生命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进化成人类这样的智能生物,所以不要想着有一天会有太空船光顾地球。而人类主观的宇宙哲学也并不能保证地外文明的存在。

人类对于浩瀚的宇宙充满好奇,尽管研究称40万年内人类找不到外星人,但是我们依然对外星人生命的探索上面对着一片迷雾,等待时间和科学揭开真相。

先说结论:研究本身只是在一些设定参数下的模拟,并没有新的重要发现,咱们又被标题党了。

看到这个标题,作为一个对天文有好奇心的人,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去看看原文是怎么写的。通过关键词 Galaxy 和 作者名字,我很容易就找到了原论文,标题是 The Number of Possible CETIs within Our Galaxy and the Communication Probability among These CETIs 。如果我没有猜错,这应该是北师大天文系的 高鹤教授 带着他的研究生 WENJIE SONG 写的。

这篇文章主要是在讲什么呢?我粗粗瞄了一眼,总体来说文章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概括地说,方法是:

我们生存在地球上,会对其他星球有些好奇,很多人说见过飞碟,甚至见过外星人,我们会问地球之外的其他星球上有没有外星人呢?外星人是真的存在吗?下面为你介绍世界上深得有外星人吗?事实证明是有的。

也就是地心,我们的地球直径有6000多公里厚,而我们只生活在地表往下2000多公里的土地上,在往下什么样子,谁都不知道。也许会有神奇的外星人,也许不会有任何生命。

全世界现在最厉害的钻的最深的钻机在俄罗斯,它也只能钻20---30多公里深,与上千公里比,简直不值一提。有人会问,地下是岩浆,是水,是土,这样幼稚的回答望止步。

我们都知道人类起源于海洋,但是他们会不会有分支呢?一部分来陆地,一部分还在海里。答案是否定的。像这样的事情是有可能的。因为很多在海上工作人员包括各国海军,他们都曾发现海里有USO(它指海里不明生物),如脚印,不明船只,不明潜艇,不明建筑物,不明发光体等。

1946年美军上校拜尔德博士曾座飞机从北极进入地下,发现了飞碟基地,那里很多动植物在陆地上都消失了,后来他回来后报告了当时杜鲁门总统。

我们都知道月亮自始至终有一面背向我们,显得尤为神秘。记得当年的美国登月吗?有人说是,答案是错的,确实登过。他们在上面就发现了UFO。

点击浏览下一页,内容更精彩

很多人都认为火星最应该有生命,但最近此消息被土卫6和木卫2吸引去了。虽然火星的表面气候无法生存,可能源于一场核战。以前应该和地球一样。但火星地下呢?在地下修建城市在我们这个时代以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了。

也有人猜想外星人可能会出现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非洲的好望角,南极洲,美国51号区域,沙漠,丛林等地方。

,一组科学家团队根据研究估测到在45亿年前,海洋占据了火星表面超过五分之一的区域,并且海水深度超过450英尺。而曾在火星海洋中存在过的生物极有可能在火星土壤中留下生命迹象。

在地球出现生命时,火星表面仍存有若干湖泊。水是生命之源,但仅仅有水是不够的,生命的演化还需要足够的时间。而火星巧妙的具备了这两个条件。8月的研究发现液态水在火星上的存在时间比之前预计的还要长2亿年。并且在地球出现生命时,火星表面仍存有若干湖泊。

目前火星上仍然存有液态水,尽管其含量远远小于45亿年前。9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了一则石破天惊的消息--目前火星上仍然存有液态水,尽管其含量远远小于45亿年前。这项发现表明火星表面很可能有微生物的存在,这显然比研究几十亿年前火星上的化石更有吸引力。

点击浏览下一页,内容更精彩

一直以来,小行星与彗星都被科学家视为地球上生命形成的关键因素。8月的一份报告显示彗星撞击地球极有可能是引发氨基酸聚集合成,构成生命的关键因素。从目前我们对于太阳系的了解的信息分析,其它的星系很可能也在进行类似的生命演化过程。

除了火星外,土卫二也极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本月科学家研究发现土卫二的冰冻表层下有一片广阔的海洋包裹着整个卫星。与木卫二类似,土卫二的海洋也是除地球外生命存在的绝佳场所。

初出版的两篇学术论文为木卫二存在生命提供了更令人信服的证据。论文指出,木卫二的海底存在深海热液喷口,这样的热液喷口与地球上孕育生命的喷口极为类似。所以绝大多数人认为木卫二上有外星人。

本文已完,阅读推荐:

百慕大三角之谜真相,百慕大三角揭开神秘面纱(天然气泄漏惹的祸)

世界上有美人鱼吗?美人鱼照片曝光(想象都是美好的)

世界上最大的珍珠,菲律宾珍珠重34公斤(渔民不识货雪藏10年)

地球上的远古十大怪兽,让人毛骨悚然

十大最美几何植物

对于“是否有外星人”存在这个问题,宇航员们似乎因为曾经进入太空,比我们普通人更有机会与外星人“ 亲密接触”,因此他们多了一些发言权。

宇航员们相信“外星人”存在吗?

最近,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亲述曾在太空遇到神秘的敲击声:“这个声音也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不知什么时候就响几声。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而仿佛是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无法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是更像拿一个木头锤子敲铁桶,咚 咚 咚 咚”。

这是否是外星人造访我们的飞船?

2014年,笔者曾组织举办第27届太空探索者协会年会的社会活动日(北师大分会场),航天员刘旺和部分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的宇航员都应邀参加了这个活动。

会议交流期间,刘旺曾经告诉我,他相信有外星人的存在,但是没有说为什么。而最近航天员杨利伟的爆料,让我明白了背后可能的原因。此外,一些美国航天员也相信外星人的存在。

图注: 第27届太空探索者协会年会(北师大分会场)

本文将首先介绍国际和国内搜寻地外文明的历史及现状,再从天体物理角度对杨利伟爆料的神秘敲击声给出可能的解释。

漫长的地外文明搜寻之路

在如此深邃的宇宙里,

人类是唯一的智慧生命吗?

地球是宇宙中最特殊的星球吗?

在宇宙中是否还有其他的生命?

这些生命会以怎样的形式进行演化?

人类是如此渴望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以至于从未停止过对地外文明的搜寻。

从最早试图在地球上建造巨大的结构来引起外星人的注意,被动得等待外星人发现人类,到一百多年前,尼古拉·特斯拉认为他的无线电传输系统可以用来联系火星上的生物(参考文献【1】),人们搜寻外星人的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经历着一系列深刻重大的变化。

1931年,美国的无线电工程师卡尔·央斯基接收到了来自银河系中的射电辐射,打开了射电天文学这一新窗口,为人们探索宇宙增加了一条重要途径。

1959年,物理学家莫里森和科可尼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参考文献【2】) ,他们认为如果宇宙中存在其他智慧生命,并且他们的科技发展水平与人类相当,或许人类能够从众多的射电信号中,找到外星人发出的信号。他们认为这个信号的波长很可能是525px(),这一波长正是宇宙中最常见的中性氢发出的辐射。

图注: 中性氢原子的21 厘米谱线产生机制示意图

这篇文章的发表一时间激起千层浪,从此人们对于外星人的搜寻不再是盲目的,可谓是为现代搜寻地外智慧生命奠定了科学基础。

笔者的师大物理宇宙学团队也基于2014年发表在PRL上的文章,计划使用我国FAST望远镜,观测宇宙深处中性氢的21 厘米射电谱线测量宇宙膨胀的加速度。

1.搜寻地外智慧生命(SETI)实验

1960年,康奈尔大学的射电天文学家、被称为“SETI之父”的弗兰克·德雷克(Frank Drake)开启了第一个现代搜寻地外智慧生命(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以下简称SETI)的实验,该实验被称为“奥慈玛计划(Project Ozma)”。基于莫里森和科可尼的文章,他利用绿岸射电望远镜(Green Bank Telescope)的85英尺射电望远镜,观测天仓五和天苑四这两颗恒星在这一频率的射电信号。当然,现在我们都知道在这次实验中,德雷克并没有找到他想找到的信号。然而德雷克并没有放弃,第二年,他发表了著名的德雷克公式,从统计上揭示了银河系中能够与外界交流的文明的数量。

图注: 笔者与德雷克的合影

1971年,NASA支持了德雷克等人进行SETI研究,他们设计了由多达1500个小型射电望远镜组成的地基射电望远镜阵列。然而由于造价过高,并没有实际建成,但是他们所做的研究工作为之后大量的SETI工作奠定了基础(参考文献【3】)。

1972年,美国先驱者10号探测器发射时携带了德雷克与康奈尔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卡尔·萨根共同设计的人类发往太空中的第一条物理信息(参考文献【4】)。这块镀金铝板上标记出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如果先驱者10号探测器能够遇到地外生命,那么他们就有望通过这条信息与我们取得联系。

然而地外生命也许并不是友好的,我们是否应该主动发送地球以及人类的信息给可能的地外生命,也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德雷克目前是SETI研究所(参考文献【5】)的成员之一。SETI研究所是一个非盈利性组织,它成立于1984年,所需资金大部分来自于私人捐赠,他们所用的艾伦射电望远镜阵列以微软的共同创始人保罗·艾伦的名字命名,保罗·艾伦为这个望远镜阵列提供了一半的经费支持。

图注: 笔者访问SETI研究所

然而,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的艾伦射电望远镜阵列并没有搜寻到外星人的蛛丝马迹,随着2011年美国政府资金支持的停止,艾伦射电望远镜阵列陷入了停工的局面。

图注:艾伦射电望远镜阵列(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SETI研究所隔着旧金山湾相望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SETI研究中心(参考文献【6】),他们负责的SERENDIP(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Radio Emissions from Nearby Developed Intelligent Populations:搜寻临近地球的地外智慧生命发出的射电信号)项目是世界上运行时间最长的SETI项目。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伯克利SETI研究中心也展开了SETI@home的项目(参考文献【7】),利用全球900万志愿者联网的计算机共同搜寻地外文明。SERENDIP最初是依附于其他观测项目之上的,从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拿到观测数据之后,他们将这些数据分段,分别发给SETI@home的各个志愿者,利用每个志愿者电脑待机休息的时间对数据进行处理,找出非自然产生的射电信号以及潜在的目标信号,再反馈给SETI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这种模式的优势是进行SETI研究的科学家们不需要单独申请望远镜的观测时间,能与其他项目实现双赢。

图注: SETI@home分布式计算项目

2.突破创新计划 (Breakthrough initiatives)

突破创新计划(参考文献【8】)是俄罗斯富翁尤里·米尔纳于2015年创立的探索宇宙、搜寻地外智慧生命,鼓励公众从行星的角度进行辩论的项目。其董事会成员包括著名的科学家史蒂芬·霍金以及Facebook的CEO马克·扎克伯格。尤里·米尔纳在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突破创新计划的成立, 当时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英国皇家天文学家马丁.瑞斯(Martin Rees)[据说他非常相信地外文明的存在]、“SETI之父”的弗兰克·德雷克、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文系席教授高尔夫·摩西(Geoff Marcy)[他曾经发现了上千颗系外行星,是诺贝尔奖的热门候选者;但是不相信地外文明的存在,曾经和突破聆听计划的PI,同时也是伯克利SETI@home的首席科学家Dan Werthimer教授进行过关于是否有地外文明的辩论;目前他已经从天文系辞职]、 突破聆听的主要负责人Andrew Siemion以及基金会主席Peter Worden参加了成立仪式。

图注: 突破创新计划新闻发布会

突破创新计划由突破聆听(Breakthrough Lisen)、突破摄星(Breakthrough Strashot)以及突破信息(Breakthrough Message)三个项目组成。

(1)突破聆听

突破聆听计划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搜寻地外智慧生命的项目。

史蒂芬·霍金与尤里·米尔纳于2015年7月共同启动了突破聆听项目。尽管霍金本人认为向太空主动暴露人类的信息并不是明智之举,但是他对于人类主动搜寻地外智慧生命的项目仍然持积极态度。

突破聆听计划将在十年内投入1亿美元的资金,支持SETI研究。其中一部分经费用于购买望远镜的观测时间,另一大笔经费将会用来升级望远镜的后端设备。有了更多的望远镜观测时间以及更好的设备,突破聆听计划将会得到优于以往近百倍的观测结果。鉴于NASA已经决定今后不再给SETI研究任何的经费支持,对于SETI研究的科学家们来说,突破聆听项目的启动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

2015年,伯克利SETI研究中心幸运的得到了俄罗斯富翁尤里·米尔纳10年内共计1亿美元的资金支持,继续搜寻地外文明。突破聆听计划的PI,同时也是伯克利SETI@home的首席科学家丹·沃斯莫(Dan Werthimer)教授,将与突破聆听的主要负责人安德鲁·西蒙(Andrew Siemion)一起[曾经是Dan Werthimer的博士后],带领伯克利的SETI研究团队一同聆听天外来音。

Dan Werthimer教授与中国也有一段不解之缘,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在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问交流,与北师大的师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2014年笔者访问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文系和劳伦兹国家实验室(LBNL)时,与Dan建立了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2015年,在笔者邀请下,Werthimer教授对北师大进行了学术访问,并做了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报告,报告介绍了SETI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在此良机下,笔者带领的北师大SETI研究团队也积极得加入到了SETI的研究中,并且已经开始处理绿岸射电望远镜(Green Bank Telescope)的数据。

图注: 笔者与DAN的合影以及DAN在北师大的海报

突破聆听计划主要利用位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100米口径的绿岸射电望远镜(Green Bank Telescope)和位于澳大利亚的64米口径的Parkes射电望远镜,监听来自外星文明传来的信号。绿岸射电望远镜是世界上最大的全方位可移动望远镜,Parkes射电望远镜是南半球第二大的射电望远镜。在突破聆听项目开启之前,做SETI研究的科学家们通常一年之内只能得到一两天的观测时间,而现在,他们得到了望远镜每年20%-25%的观测时间。

图注:国台和SETI签订协议

2016年10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也与突破基金会签订战略性合作协议,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和突破奖基金会主席及“突破计划”执行主任Pete Worden代表双方分别签字。根据合作意向,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将加入“突破聆听”(Breakthrough Listen)项目,与位于美国的绿岸望远镜及位于澳大利亚的Parkes天文台共同合作,寻找地球以外智慧生命的线索。双方将有可能交换观测计划、探测方法和数据,并快速进行跟踪观测及数据分析。

未来,位于三个国家的三个世界一流的望远镜将一起交换观测计划,共享观测数据。

图注: 笔者参观绿岸射电望远镜

图注:Parkes射电望远镜

除了射电波段的研究,突破聆听还有一部分资金用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利克天文台的米光学望远镜,进行光学波段的研究,旨在探测地外文明发出指向地球的激光信号。

图注:笔者访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利克天文台

突破聆听计划主要观测的频率范围是1-10GHz,在这个范围内的射电信号不受宇宙源或地球大气的影响,可以用地面望远镜进行观测。大型望远镜的观测时间是十分宝贵的,因此科学家们总是期望从一批观测数据中可以得到多项科研成果。SETI研究得到的观测数据,还可以用于研究脉冲星、恒星日冕物质抛射等研究领域。这些数据将会公开发表,可能是历史上公开发表的数量最多的数据。

(2)突破摄星计划

突破摄星项目计划建成一个依靠光压驱动的纳米级宇宙飞船,其速度高达到光速的15%,这样的飞船能够在发射后20年到达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α星,又称为比邻星——为我们传来最近发现的比邻星的行星 Proxima b的图像。据此,可以帮助我们探测该恒星系统是否还有其他行星,我们还可以分析它们的磁场等一系列的性质。

(3)突破信息计划

如果说突破聆听计划是被动的接收外星人的信号,那么突破信息计划则是人类主动、有意识地给地外文明发送信息的项目。

突破信息计划的研究还包括将信息发送到宇宙深空的伦理学。同时,它还发起了高达一百万美元奖金的竞赛,竞赛的内容是设计一个可能会发送到地外文明手中的来自地球的数字化信息。这条信息应该是代表整个人类的文明程度和我们地球的特征。在是否应该主动向外界发送关于地球和人类信息的高水平深层次辩论结果出来之前,该项目暂时不会向外界发送任何信息。

突破计划的三个项目相辅相成,期待它能为我们带来振奋人心的发现。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之间,人们或许有望找到外星人发出的蛛丝马迹。另一方面,不论是否真的有外星人存在,突破创新计划都将在天文特别是射电天文学方面,极大的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3.突破聆听计划研讨会

2016年10月5-6日,在绿岸天文台召开了突破聆听计划研讨会,笔者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并且作了SETI in China 的学术报告。

会议由突破聆听计划项目主办,绿岸天文台承办。突破聆听基金的负责人Jamie Drew、突破聆听项目的PI Dan Werthimer教授、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Andrew Siemion以及现代SETI项目的奠基人Frank Drake教授均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图注:笔者与Dan Werthimer和Andrew Siemion

研讨会上探讨了突破聆听计划的研究目标、策略,并且广泛探讨了现代搜寻地外智慧生命的方法。从SETI实验所需的射电望远镜后端接收机以及数据储存、传输等硬件设备,到数据处理的方法,特别是对与其他研究项目一起进行联合观测研究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此外,还有部分利用开普勒卫星进行光学波段研究的学者到场做了精彩的报告,主要是有关系外行星的搜寻工作。随着系外行星样本的不断增加,将会增加我们对于系外行星的认识,对于宜居行星分布情况也将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智慧生物,虽然短时间内可能不会有结果,但是学者们大多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

即使最终不是专门研究SETI的科学家发现了地外智慧生命的,就像历史上许多重大天文观测发现一样(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仍将是令人激动的结果。

与会者还参观了绿岸望远镜的观测室以及后端设备室(非美国公民需要登记批准后才能进入)。在这里,观测人员可以同时控制天文台中的多架望远镜进行观测,后端设备室有两排插满了5TB硬盘的架子,存储了突破聆听计划的观测数据并对其进行了预处理。当找到了研究人员所感兴趣的信号之后,会把这部分数据发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空间科学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由于每天观测都会产生大量数据,剩下的没有发现感兴趣信号的数据就会被删除掉。德雷克教授感慨道,他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最早做SETI实验的时候,是不敢想象今天的海量数据的。

杨利伟在太空是遇到外星人了吗?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这个问题,杨利伟在太空是遇到外星人了吗?

笔者的看法是,杨利伟遇到外星人的可能性很小。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接收到来自外星人的信号,并且也没有外星人造访地球的确切事实。以目前我们所知的科学技术水平,银河系内的外星人即使乘坐以光速飞行的飞船在短时间内都无法到达我们地球。从理论上讲,一种可能可以使我们从一个区域在短时间内到达另一个区域,那就是《星际穿越》电影里面描述的虫洞,这也是我的博士导师沈有根先生研究了一辈子的天体物理领域。

图注:虫洞示意图

如上图所示,外星人可以通过虫洞在短时间内从宇宙一个遥远的区域到达我们这里,而不需要经过漫长的路程。2015年初,来自意大利和美国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声称,基于对银河系的最新研究和理论,在我们的银河系可能存在可以通往遥远时空的巨大门户-虫洞,像热映电影《星际穿越》中所展现的那样,其大小足以让一艘宇宙飞船经过。相关论文发表在《物理学报》杂志上。这项研究表明人类将有可能通过虫洞穿越时空到达及其遥远的地方。因此,如果杨利伟遇到的确实是外星人,那么这些外星人所行走的路线只有一条:虫洞。这条虫洞连接我们地球附近区域和银河系内某个遥远的地方或者河外星系的某处区域,而且这个虫洞的入口或许在马航MH370飞机失事区域。

一个美好的愿望是马航MH370飞机仍然在这条虫洞中穿越。虽然我们感觉两年过去了,而MH370飞机由于在虫洞中穿行,其时间变慢,机上的乘客一直活着,他们感觉只是过去了几个小时,不久的将来他们或许通过其他的虫洞返回到我们的地球。

参考文献

[1] Seifer, Marc J. (1996). "Martian Fever (1895–1896)". Wizard : the life and times of Nikola Tesla: biography of a genius. Secaucus, New Jersey: Carol Pub. p. 157. ISBN 33865102.

[2] Cocconi, Giuseppe & Philip Morrison (1959). "Searching for interstellar communications"(4690):844~.

[3] "Project Cyclops: A Design Study of a System for Detecting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t Life"  NASA. 1971.

[4] Carl Sagan; Linda Salzman Sagan & Frank Drake (1972-02-25). “A Message from Earth”. Science. 175 (4024) : 881-884

[5]

[6]

[7]

[8]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 宇宙之美科普团队  张同杰 李时雨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与他们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最近在写论文,调了几篇word的格式,感觉可以发个干货系列~以 word2010 为例。今天就先讲讲关于参考文献的那些事: 很多同学可能会不明白页下注与尾注是什么意思。 这里是 页下注 ,就是每页的下方 而尾注呢,就是插入尾注的尾注, 它就是在全文的最后。 一般在参考文献之后还会有致谢等,所以如果要用这个功能的话,要把尾注插好之后,再写致谢等内容。 这个很简单。 点击这个 然后会出现这个界面:点一下编号,把 连续 改成 每页重新编号 即可。 有些学校论文会要求不要页下注,要尾注 不要页下注就意味着 不能用 插入脚注。 然后呢,就有两种方法,一种相对比较简单,就是把数字上标,但是参考文献需要手动排序。还有一种相对复杂,就是插入尾注,但是参考文献会自动排序。 先让大家明白 上标 插入脚注  插入尾注 有什么区别。 上标 是这样的: 插入脚注是这样的: 插入尾注是这样的: 如果要求最终的参考文献是这样的,那只能用上标的方法。 上标是这样完成的,选中你要上标的[1],然后点这个, 出现这个界面 在上标处打勾即可。 这是比较简单的。难一点的话,是用尾注。 用尾注会出现一条横线。怎么才能把这条横线去掉呢?找到选项。进入到自定义功能区: 新建选项卡之后,再新建组 然后把这里改成 所有命令 找到 查看尾注分隔符 加好之后,回到界面,就会出现 然后点 查看尾注分隔符 ,就会出现这个,把那条细一点的黑线删除,尾注的黑线就不在了。(粗一点的黑线不用管它~)把尾注的黑线删除之后,它就会出现一个无法删除的空白。 然后还是点查看尾注分隔符,在空白处右击,点开字体,然后把字号换成最小的1,然后确定。 然后空白就没有了。如图所示: 那么,先选中这个参考文献, 右击,选择段落把中文格式里的这个打勾即可。然后就好了OK!暂时也想不到其他关于参考文献的补充了~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对于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是不可缺少的。归纳起来,参考文献著录的目的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都有继承性,现时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今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前人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的继续和发展;因此,在论文中涉及研究的背景、理由、目的等的阐述,必然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评价,著录参考文献即能表明言之有据,并明白交待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论文审阅者、编者和读者评估论文的价值和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 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论文报道的研究成果虽然是论文作者自己的,但在阐述和论证过程中免不了要引用前人的成果,包括观点、方法、数据和其他资料,若对引用部分加以标注,则他人的成果将表示得十分清楚。这不仅表明了论文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而且也免除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嫌疑。 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读者通过著录的参考文献,可方便地检索和查找有关图书资料,以对该论文中的引文有更详尽的了解。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论文中需要表述的某些内容,凡已有文献所载者不必详述,只在相应之处注明见何文献即可。这不仅精练了语言,节省了篇幅,而且避免了一般性表述和资料堆积,使论文容易达到篇幅短、内容精的要求。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问题一:word2013怎么插入和引用参考文献 1 输入一段正文:(论文最好通过插入多级列表的方式生成) 注:文档的参考文献上标是教程做完后生成的,而不是输入的时候就有; 2 在文档最后添加引用的文献并编号: 注意:先添加编号再输内容!!!! ① 打开Word2013文档页面,在“开始”--“段落”中单击“编号”下三角按钮;如下图2-1: 3 ② 在列表中选择符合我们要求的编号类型就能将第一个编号插入到文档中。 ③ 在第一个编号后面输入文本内容,按回车键将自动生成第二个编号;如下图2-2: 4 以同样的方法可以添加多个用到的参考文献; 注意,此时参考文献只是添加并未插入!如下图2-3: 5 插入文献: 1、在正文需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点击 “插入”―“交叉引用”--- 引用类型“编号项”---选择要插入的文献; 2、点击“插入”后关闭;插入后 3、将正文中的插入文献编号选中,按组合键“ctrl”+“ shift” +“+”将编号变为上标,如下图3所示: 4、按相同方法依次插入多个文献, 附加:引用文献的整理:在正文中插入新引用的参考文献 例如:要求在引用文献【1】和【2】之间的正文中插入新的参考文献(假设参考文献名为: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⑴在结尾的参考文献中相应位置(由要求知插入在文献【1】和【2】之间)插入此文献,由于设置了编号,原文献【2】以后的参考文献编号会自动更改; ⑵ 在正文中按第三步的办法同样插入新的参考文献【2】;(注意:此时正文中参考文献编号并未自动更改) ⑶先ctrl+S保存下文件,然后ctrl+A选中全文,右键“更新域”(可能需选择“更新整个目录”); ⑷ 回到正文可发现参考文献编号已经自动更改; 【注】参考文献格式获取: 从中国知网之类的数据库获取参考文献格式的方法:(以参考文献【3】--夏开全.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输电杆塔及其应用进展---为例) 1、进入中国知网数据库,输入查询“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输电杆塔及其应用进展”,选中正确的文献,点击“导出/参考文献” 2、在新窗口选中后点击 “导出/参考文献” 3、点击复制到剪切板,然后到Word中粘贴即可! 问题二:写论文时,参考文献的引用规范是什么? 参考文献加标注一般是在引用文字的末尾点击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选择尾注就可以了,参考文献应该属于尾注,在菜单里选“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脚注是在文章的某一页下面的注解,而尾注就是在文章最后了,打开后就可以选编码,即角码。可以自己设定类型、格式。双击编码就可以在文章和参考文献间转换。 在英文输入法状态下输入[1],选中[1].按ctrl+shift++号键 把光标放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在菜单栏上选“插入|脚注和尾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点击“选项”按钮修改编号格式为 *** 数字,位置为“文档结尾”,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地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入参考文献的说明,在这里按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至今我也没找到让Word自动加中括号的方法,需要手动添加中括号。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不要以为已经搞定了,我们离成功还差一步。论文格式要求参考文献在正文之后,参考文献后还有发表论文情况说明、附录和致谢,而Word的尾注要么在文档的结尾,要么在“节”的结尾,这两种都不符合我们的要求。 解决的方法似乎有点笨拙。首先删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需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注文本(参考文献说明文本),点“插入|书签”,命名为“参考文献文本”,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文献文本做成了书签。在正文后新建一页,标题为“参考文献”,并设置好格式。光标移到标题下,选“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为“书签”,点“参考文献文本”后插入,这样就把参考文献文本复制了一份。选中刚刚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用项目编号进行自动编号。 到这里,我们离完美还差一点点。打印文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印出来,而这几页是我们不需要的。当然,可以通过设置打印页码范围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几页。这里有另外一种方法,如果你想多学一点东西,请接着往下看。选中所有的尾注文本,点“格式|字体”,改为“隐藏文字”,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视图|脚注”,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在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尾注分割符”,将默认的横线删除。同样的方法删除“尾注延续分割符”和“尾注延续标记”。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首先删除文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的“页面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点“边框”,在“页面边框”选项卡,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本节”;“边框”选项卡的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段落”。切换到“页脚”,删除页码。选择“工具|选项”,在“打印”选项卡里确认不打印隐藏文字(Word默认)。 参考文献格式: 作者.题名[D].所在城市:保存单位,发布年份. 李琳.住院烧伤患者综合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09. 其他的: 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沈平,彭湘粤,黎晓静,等.临床路径应用于婴幼儿呼吸道异物手术后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930-932. 作者.书名[M]. 版次.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胡雁.护理研究[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8. 作者.题名[N].报......>> 问题三:论文后面参考文献在文章中怎么引用 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2、 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3、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6、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7、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①期刊〔J〕②专著〔M〕③论文集〔C〕④学位论文〔D〕⑤专利〔P〕⑥标准〔S〕⑦报纸〔N〕⑧技术报告〔R〕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①磁带〔MT〕②磁盘〔DK〕③光盘〔CD〕④联机网络〔OL〕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②磁带数据库〔DB/MT〕③光盘图书〔M/CD〕④磁盘软件〔CP/DK〕 问题四:论文中引用多个参考文献如何标注? 看你是什么论文,要发表什么期刊了,不同期刊对参考文献的标注办法有差别的,你可以向58论文网问问,哪个期刊什么论文什么要求,他们都知道。 问题五:word2013怎么插入和引用参考文献 工具/原料 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 Microsoft Office 2007/2010/2013 方法/步骤 在word引用处,进入“引用”项中,点开“脚注”右下角的箭头,然后选择“插入”即可。这时,光标定位到文档结尾处,你能看到一个带虚线框的编号,即参考文献的编号,将该参考文献内容写完。 注意,双击该编号则光标定位到引用处;双击引用处编号则光标定位到参考文献内容处。 因此,推荐一边写论文一边写参考文献。 往后的参考文献引用,只需要直接使用“引用”项中“插入尾注”即可,编号自动,不需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多处引用同一篇参考文献时,不能采用“插入尾注”的方法,采用的是“插入”(或者是“引用”)项中的“交叉引用”。 对于交叉引用的编号,需要人为添加中括号,并设置为上标形式(“shift”+“ctrl”+“=”)。如果有新的参考文献引用插入或删除,需要“更新域”,确保交叉引用的编号也随之修改(尾注编号自动修改)。 当整篇论文写完,参考文献引用也完成后,需要在编号上添加中括号,这将使用“开始”项中的“替换”功能。 对 于尾注,将“^e”替换为“[^&]”(如果是脚注,则将“^f”替换为“[^&]”),但是替换时“不限定格式”要处于灰色状态。替换时,最好将光标定位在文档最前,然后选择“全部替换”。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后来有新的参考文献插入引用时,最好是先将光标定位到该插入的引用 前,然后“查找下一处”,最后选择“替换”,切记不要直接“全部替换”! 参考文献不是论文的最后部分,但尾注只能是节的结尾或者文档的结尾。解决方法是,将文档结尾的参考文献中的所有编号都删除,然后选中这些内容,选择“插 入”项中的“书签”,将其添加到书签中,书签名如“参考文献内容”等。这部分工作推荐放在论文已修改无误后进行。 在文档中新建参考文献的页上,选择“交叉引用”,将之前添加的书签插入,并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自动编号。 问题六:参考文献的引用的格式 参考文献及注释 凡有直接引用他人成果(文字、数据、事实以及转述他人的观点)之处的均应列于参考文献中或加以注释,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的顺序列出。论文分章节的,每章结束后都应该注明本章参考文献,不分章节的在文后统一注明。注释统一按分页下注的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应符合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各类引用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如下: (1)学术期刊文献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2)学术著作 [序号]作者.书名[M].版次(首次免注).翻译者.出版地:出版社, 出版年: 起-止页码 (3)有ISBN号的论文集 [序号]作者.题名[A].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5)专利文献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6)技术标准 [序号]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7)报纸文章 [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报告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9)电子文献 [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文献网址或出处,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问题七:如何用word撰写和引用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问题八: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 引用别人的毕业论文怎么标注 ? 参考文献规范格式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C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埂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 *** 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 ***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 问题九: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如何写 50分 参考文献规范格式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C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 *** 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 ***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

1、尊重别人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是对前人学术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我们在论文中引用了别人的学术观点、材料、数据等。没有标注出处,会被认为是抄袭,剽窃行为。

我们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都需要参阅和利用大量的文献资料,只要我们引用了的资料,都需要列出来,这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也避免了自己抄袭,剽窃别人成果的嫌疑。

2、节约篇幅

我们在论文中借鉴别人的方法和论点,如果把涉及的内容全部写下来的话。会导致论文内不精简,看上去比较乱。所以我们只需要标注参考文献即可。这样不仅精炼文字,节约篇幅,也增加了论文的信息量和学术价值。

3、论文的真实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反映了论文的真实科学依据。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借鉴、参考、应用他人的学术成果,这是很正常的。我们应该如实标注参考文献,这表明我们尊重科学,尊重他人的科学态度和品质。没有参考文献的论文,应视为论文写作者忽略了科学工作的继承性,也反映了作者态度的欠缺和科学学风。

4、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可以反映出论文的真实性和研究依据,也反映出改论文的起点。我们论文中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表明了自己论文中的研究是有价值水平和依据的。

5、研究区别

标注参考文献,也是为了把前人的成果区分开来。这能表明论文的研究成果是自己写的,虽然引用了前人的观点、数据或其他资料。 但是标注出参考文献,这样不仅能体现出自己的研究能力,也能体现自己的创新和价值。

6、方便检索

在论文中添加参考文献,这样给读者很审稿人提供了与论文相关的文献题录,方便查阅,找到信息资源共享。

与捉星星孩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展与深入,与现代文学文献的整理和挖掘息息相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现代文学研究本科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现代文学 教育 文本细读的地位与 方法 》

【摘要】文本细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学术能力,是克服现代文学教育中片面注重文学史弊端的重要手段。高校现代文学教育应该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阅读的直觉 经验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批评相结合,提升学生直觉阅读经验后的理论深度;从外部创新课堂形式,树立学生课题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题形式中培养自觉阅读的习惯。

【关键词】文本细读;高校;现代文学教育;地位与方法

自1929年春,朱自清在清华开设“中国新文学研究”至今,现代文学教育走过了近90个春秋,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文学史为中心的学术体制和教学体系。文学史教育在建构学生的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史的意识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轻视文本细读,以至于学生文本解读能力下降,文学审美趣味减弱,进而影响到学术研究风气:“对于‘宏大阐释’和‘宏观把握’的热衷”,“喜欢制造宏大课题”,其害大焉。因此,我们必须 反思 文学史中心论教学体制的弊端,重视文本细读在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一、文本细读在中国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对于文本与文学史之间的关系,陈思和先生曾有这样生动的比喻:二者“类似于星星和天空之间的关系。构成文学史的最基本元素是文学作品,是文学的审美……构成天幕下一幅壮丽的星空图”。2试想,我们如果天空没有星星,只有几个符号,说这是月亮、这是太阳,那么估计我们都没有看星空的兴致了。因此,文本是文学史的内核,在以文学史为核心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兴趣是如果我们的课堂,一开始就是大谈文学史关于某段时期的基本概况,谈某位作家的基本特色,举几个老调重弹的例子,那么学生如听天书,不知所云,甚至会轻视现代文学,以为现代文学不过就是反封建,追求自由平之类的枯燥名词。如《狂人 日记 》,按传统讲法,先分析鲁迅生平,揭示其思想是讲“礼教吃人”,艺术成绩,简单枯燥,理论先行。但是,如果我们带着学生去读《狂人日记》让学生去体会,提出问题。如“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学生也许会问:为何见了月光,就爽快,觉得以前全是发昏?引发思考。接着就是“我怕得有理!”为何?既有对过去的害怕,三十年来一直吃人和被人吃,也有对未来的恐惧,梦醒了,不知路在何方。这恰是一个刚觉醒者的心理写真。接着引导学生读吃人的意象演变,辩证吃人与封建意识形态的关系,将抽象的吃人变为丰富的审美的存在,从而引发阅读兴趣,调动他们课后阅读的积极性。其次,文本细读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学术修养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大学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高雅的趣味、理性的精神是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基本功能,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审美趣味和理性精神呢?阅读是重要手段。陈思和先生曾说:“在大学本科生阶段,甚至是硕士研究生阶段,能够指导学生细读文学名著,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通过文学名著的阅读提高他们对文学史的基本理解,要比言目的理论鼓吹或者死记硬背一些文学史知识有益得多。”现代文学是既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也有其特殊性,即现代性,既是语言的现代性,也是“人学”的现代性。如读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夜》。将自我瞬间的感觉融入宇宙中。看似物我相融,其实早不是古典的意境,而是现代人的情怀,人不是自然的附庸,而是理性的存在。情绪的瞬间变化,就在“星”与“宇宙”的意象的关系中得到转化,节奏虽情感而起伏跌宕。如果我们带着学生朗诵体味,一字一句地分析,慢慢地欣赏,在这种体味到人的渺小与伟大,对于我们理性地看待自己,理性地看待社会,不是善莫大焉吗?亦能让他们分辨出诗歌的美学,提高欣赏的趣味,或许可以对网络语言起到净化作用。

二、文本细读的方法

首先,以人为本,注重直觉体验,不断设问,追寻问题进行思考,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文学即是人学。文学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汇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读文学作品时,应该直面作品,注重直觉体现。特别是现代文学,写的是现代人的境遇,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心灵的碰撞,碰撞之后,我们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阅读的起点,也就逐步找到进入作品的切口,进而一步步观照作品,反观自身。譬如说,读鲁迅的《过客》,我们现代读者第一印象就觉得这个人“在路上”,而且坚持“在路上”,那么他为什么要一直在路上。我们也一直在路上,我们会是为鲜花而活吗?抑或是看到坟墓就不走呢?我们是否思考自己是谁?这些直觉体验后的思考,让我们一步步解开他所拒绝的事物的喻指,进一步思考“过客”的生命状态和人生哲学,鲜花是希望,放弃,坟墓是绝望,亦放逐,就连我是谁都不思考,只为“我还得走”的绝对命令而活着,这恰恰是最强大的意志力,在反复的疑问和解疑过程中,我们一步步切近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其次,坚持文史结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文本细读,要坚持论从史出,文史相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切记陷入“新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的窠臼。具体方法,我比较赞成王卓慈所言的“教师通过文木细读的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上升到理论思考,再运用相应的文学理论对作品进行剖析和评论”,“从而使其能够对接触到的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具体说来,即先直觉体验,再结合文学史、作者生平及相关的文学理论使学生的阅读理论化,最后再回来文本,加深印象, 总结 方法,积累经验,指导今后的阅读。如徐志摩的诗歌,我们先通过直觉读出《雪花的快乐》的欢快,《再别康桥》中淡淡的哀愁,《火车擒住轨》中发愤,我们在结合徐志摩的生平、思想,联系中国现代诗歌史,加深理解,会发现,这是徐志摩爱情、人生和思想一步步发展的写照,更是徐志摩诗歌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嬗变的轨迹,然后我们再结合这些理论、知识读徐志摩诗歌,理解即更深刻。最后,打破老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通过引导,使学生成为作品阅读的主体。老师先示范,带领学生进入阅读的情景,引导学生设问,逐步深入思考,负责解释难点。例如,我们在讲解小说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体悟,将小说改编成剧本,并进行排演,改编的过程既是阅读深入以至再创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无论是对思想内蕴,艺术手法,都会作深入的思考,应用到实践中去;排演的过程,既是加深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又是陶冶学生人格、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来主导课堂,设计问题,分组研讨,集中评点,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实现课堂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从外部培养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结语

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为了更好地开展现代文学教育,纠正文学史中心主义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重视文本细读中学生的直觉作用,在直接中设疑,建立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需要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文本细读中的思辨能力和理论深度;需要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打破老师的中心地位,引导学生成为文本细读的主体,自觉地在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中培养文本细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克瑜.当前文本研究中的文本细读问题[J].文艺争鸣,2009(03).

[2]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J].河北学刊,2004(02).

[3]王卓慈.文木细读与名著选木的叠交汇通[J].黑河学刊,2005(05).

《 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

摘要:在现代文学现代性的大局环境下,众多文学家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参与到现代文学现代性内涵的逐步完善当中。他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希望通过文明的重塑来提升民族的精神境界,进而逐步丰富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关键词:现代文学;现代性内涵;民族精神;人性解放

中国近现代文学有着一定的优越性,它对我国文学事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充分体现了现代政治、经济、 文化 等多层面的矛盾与冲突。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精神核心是启蒙,是对封建制度和传统思想的重新审视,它呼吁人性解放、主张张扬个性,同时也主导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发展潮流。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周树人先生一生从事于国民思想和国民性的探索,他的《祝福》一文充分反映现代文学的启蒙潮流。该文以年关之夜匆匆由外地赶回家中的“我”为引线叙述了整个 故事 ,作为一个“现代化”、拥有全新精神世界及语言体系的“外来者”,面对一个封建守旧的鲁镇,“我”所接受的思想教育完全不能融入其中,甚至会对鲁镇腐朽的思想观念感到无比沉痛和悲哀,而“我”也被长期遵循封建礼教和思想的鲁四老爷所排斥,见面就寒暄“大骂其新党”。从鲁四老爷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沉浸于 传统文化 不能自拔的老者形象,他们对新生事物充满敌对心理。

从勤快迂腐的祥林嫂身上“我”看到一个备受传统礼教和封建宗法所迫害的女性形象,祥林嫂认为“我”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因此,神神秘秘的来问“我”人死后是否有魂灵,“我”诧异、吃惊、疑惑,为什么一个温饱都不能解决的人关心的不是自身问题,反而是自己死后的情况,可见封建礼教制度对其迫害的程度之深。“我”所看到的有悲哀、失望,对于一个善良朴实的人死后亦然被骂“谬种”时,所发出的各种感叹。从现代文明的视角来看,无论是鲁四老爷还是卫老婆子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其长期受封建礼教浸淫的本性表露无遗。

精神文化才是治疗疾病的良方,沈从文认为西方文化腐蚀着人们的德行,造成民众精神和人格上的病弱,让民族缺乏生机和活力,传统的民族德行和品质仅存在于不受现代文明浸染的人性之中,只有那里供奉着“人性”和“希望”,《丈夫》就是这样一首人性之歌。青年丈夫让自己的妻子卖身养家在湘西是一项极为寻常的风俗,而它却是现代文明所不能容忍的。通过讲述青年进城看望妻子的见闻,展现其麻木、愚昧,进而觉醒的过程。丈夫进城不仅受到老鸨的款待,就是见到妻子的嫖客水保后,也没有现代人眼中的对立和尴尬,两人相处较为平静,最后丈夫带妻子回到乡下。如果硬性将其归于阶级冲突,还不如将其作为风俗旧习上人性感召的转化。在妻子与别人交易时偷偷压抑喘息,他感到羞愧、懊悔,因水保嘱咐而心中不再平静,在经过一系列心理斗争和挣扎,最终下定决心带妻子返回乡下,这是人性的最终醒悟。在那艘船上他们没有自由、没有尊严,他甚至无法拥有与妻子的片刻温存,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梦的破碎让他幡然醒悟,在船上受到的不仅仅是人身体上的侮辱和侵犯,同时出卖的还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践踏的是基本的权利,这也是年轻夫妻最终鼓起勇气反抗命运和习俗的主要原因。

无论是水保、老七,还是丈夫中的任何一个人,他们活得都是那么自然、不做作,尽管这个社会存在着种种违背人道主义的陈规旧俗,但是人性会引导其从命运的捉弄和陋习中摆脱出来,会让人们最终步上正轨。正因如此,沈从文认定这样远离现代文明、符合人性的文化方式才是治愈中国民族的良药,这样人们才不会被现代文明中的各种不幸恶果所侵害。无论鲁迅或是沈从文他们自身所接受的文化熏陶极大影响着其文化取向,正因为鲁迅幼年时期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鲁迅对西方国家价值体系产生了认同感,他认为只要是西方的,就是文明且理性的,是值得中国模仿的。而古老的中国封建文化给人们带来的是颓废腐朽,需要摒弃。我们不能否认封建思想、制度当中确实存在着不良因素,但是也不能完全否认其中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发扬、去传承。

“中国的现代性起源于民族国家的救亡图存运动,中国人对社会现代化渴望,大于现代化境遇中人对存在本身的探寻,更缺乏对现代性本身的质疑和批判。”因此,周树人以在铁屋中进行呐喊的方式,意图唤醒正在沉睡中的中国人,冀图实现人的现代化发展,从而使我国免于流落到沦丧的地步。然而,沈从文却是背道而驰,他放弃了当时绝大多数读者希冀的视野,反而以超越性的眼光去触摸历史的暗流,并且运用敏锐的洞悉力,去理性的分解文明。所以,沈从文以构筑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形式来反思和质疑现代文明,他孜孜以求的诊断“国民毛病”、修正“现实”的文学理想。也正因如此,我们也能从沈从文对现代性的自反特质之中了解到其对人性本体的态度。通过以上解析,现代性这个观念在世界史范畴内的品质、特性、作用等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现代性观念在西方文化里生长出来,它起初是属于西方的,后来变成属于世界的。在各种文化中,西方文化发展出了此时此地的观念,并把这种观念在漫长的文化行程里发展成一种普遍的信仰。__文化与继起的人道主义文化之间存在着正题———反题这样的形式逻辑关系。在基督__,构成普遍理解活动之诠释基础的是“彼地彼时”这样一种观念。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人道主义世界正好是此前历史的反题,它把基督__诠释成人的自我异化,它主张人要活在当下,一种全新的观念便激发出来。从此,摆脱了自然主义态度下经验主义思想的束缚,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超越性观念。笔者从现代文明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审视,需要以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进行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从人性的角度进行民族精神塑造,并不是西方的就都是好的,只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才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之道,才能够使我国文化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张丽,李季.试论《西厢记》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现代性特征[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2):41.

[2]贾晶晶.茅盾“为人生”文艺观溯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16-18.

[3]刘勇刚.云间派文学研究[C]//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2010.

《 中国现代文学传媒发展思路 》

摘要:这些年以来,笔者对我国现代文学进行了深入性研究,也将相关的文学现象开展了理论性的探索,通过当代传播媒体层面来分析我国现代文学,不单单将报纸书籍当作研究载体,同时也将文学本体拿来探索。为此,此研究能够推动现代文学探究模式、现代文学理念等方面的发展与完善,构建一个新型的探究局面,以此能够增加我们对现代文学的理解深度,基于文学史研究模式总结了现代“大文学”的探索思路,同时开展实践研究,并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现代传媒;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研究我国当代文学的过程中,其探索深度也在不断增加。如果人们对社会学的“外在探索”产生了疲倦感,那么西方的一些结构主义、语义理论等“内在探索”也随之出现,文体探索也慢慢代替了那些以政治经济尤其是以阶级斗争为基础的文学探索。不过通过现代文学的探索历史能够看出,方法并非是全能且唯一的。各类探索方式介绍的系列作品,假如被整合到现代文学的整体框架中,那么就会产生新问题。也可以说,当现代传媒和中国现代文学探索的理论范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探索模式,以此会全面地论述我国历代文学的理论特征,以此可以增强对理论问题的理解程度。

一、现代传媒和现代文学的常规关系

(一)媒体即为载体

对于信现代传媒而言,它属于古代传媒与传媒模式的创新发展成果,能够为我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化明确完善的传媒模式及媒体。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媒体即为载体,现代传媒也就是现代文学之载体。无论哪一个文学作品都需要物质载体,比如古时候的竹筒、纸扇、墙壁等,均通过特定物质形式得以展现。现代文学的出现即为现代传媒的出现,没有现代报纸媒体就没有现代文学,此为学术界已达到一致的认同。不过,传播媒体的变化也会带来现代文学的变化,如马拉印刷机时期的期刊与设备印刷机的报纸,它们的出版效率与质量等有明显的差距,文学创作可否随着印刷效率与质量的增强而发生对应的改变呢?不过,此两者并非是正比例关系,文学创作的审美理念与艺术成就的大小不会受到媒体改变而出现明显的变化。

(二)媒体即为中介

现代传媒属于文字载体,也就是说,报纸期刊属于文学创作的传媒工具,相关作品是利用特点的媒体得以发展的,即,媒体也就是所谓的中介。现代传媒能够将作者与读者的内在联系展现出来,同时也离不开对文学创作的引导及其创 作文 学的整体倾向。其实,读者也不是被动性地受影响或者被指引,如果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报刊或书籍的话,读者其实属于此“共同体”构成一部分,同时根据个人想法改变这个“共同体”。但是,由于作家力量及文学创作的不断增强,作家与报刊之间的影响力会减弱,个别报刊邀请有威望的学者撰稿并未是为了发行需要,大部分是为了能够点缀门面而已。反之,编辑部在明确选题、方针方面,也需要体现出高尚品格,通过获得大众称赞的方式得到有识人士的认同。29]

(三)媒体即为语境

现代报刊而已,不单单属于载体,也属于创作作品,属于文化形态的展现内容,报刊的发展能够为文学的出现提供特点的文化氛围,明确话语模式,甚至当作文学素材融入到作品内容中来。其实,对于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而言,其语境的内联包括两点内容,其一是现代传媒具有的时尚特征,能够指导大众生活、艺术理念的改变,对全社会审美观带来一定的影响。梁启超兴建的《新小说》与《新民丛报》和其“新民”理念、《申报》等明确了不同的建报理念,均展现了报刊面对普通市民的启蒙主义思想,在此氛围中出现的现代文学,通过启蒙为关键引导方向,现代文学具有凝重感,其实这和现代报刊更注重社会、政治有一定的联系。其二现代报刊对应的传播手段,能够为现代文学的创作语境的出现构建相应的文体模式。现代报刊大多数是稳定连续出版,考虑到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完善,能够让读者第一时间看到,由于此迅速交流的模式与固定持续出版的特征,能够为作家连载文学的发展奠定基础,也能够为作家实现一次性创作奠定基础,这和基于手抄与说唱的古典文学相比,此传播手段更能体现出明显的优势。

二、现代传媒视野里的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文化传播视野里我国现代文化史的构建,必须研究“现代性”和我国文学之间的联系,分析我国文学“现代性”的形成、发展与其规律。我国现代文学和我国古典文学的关键准则的一个特殊标注即为传播手段与媒体的不同。也就是,文学出现系统的实质改革,是造成文学现代性变化的关键诱因。

(一)重读“现代性”

“现代性”属于分析我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关键定义,不过对此定义的了解,学术界的看法不一。通常来看,学术界普遍提到的“现代性”定义是由西方国家演变过来的。在西方,“现代性”可以理解为“当下”,大部分是被社会学家引用,属于“当代社会或文明发展的缩略语”。不过对于国内学术界而言,它重点是阐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状况,并且也体现出民族观念的现代化状况,体现出理想化、未来化的特点。这些年以来,个别研究学家也慢慢重视文学史变化过程中的现代性问题,并对此过程的现代性开展了深入性探索,并形成了一个较为活跃的现象。杨春时总结出“二十世纪我国文学的近代性”,此观念其实说明了“我国现代文学”的特性,是通过“现代文学”还是“近代性文学”来阐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不单单属于材料凭证的文学,也属于理论研究模式的问题。奕梅健编撰了《前工业文明和中国文学》一书,其通过我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原理与社会变化特征的层面,总结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对我国文化带来影响的相关论点。所以,分析我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化问题,不单单要重视现代文学的根本特性,同时也要重视其传媒媒体与传播手段,站在时间角度来分析我国现代文学,可以发现它比我国古典文学或西方文学更具有“现代性”特点。在我们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现代文学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时,就要重视现代传播媒体对我国文学造成的影响。就拿报刊是载体的现代传统媒体来说,我国现代文学也属于我国古典文学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异变的一部分,也就是,随着现代传播媒体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我国文学在发展阶段也出现了“断层”,一个新的文化理念与审美意识也在缓慢地形成。

(二)媒体属性和雅俗问题

对于现代文化传统媒体来说,其引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缠绕着我国文学数百年的理论问题,即为“雅”“俗”与我国文学的高端化与普及化的问题。这数百年来,新文学和“通俗文学”也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内在联系,为此产生了不一样的文学理念。“通俗文学”代表着中性含义,不过对于我国现代文学的批驳者而言,却体现出贬义意义,此为“五四”文学特别是文学探讨会的批驳方向,也是之后被文学史家丢弃的一角。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人们也慢慢将目光转向了“被丢弃的一角”,一些探索文献也说明了现代文学发展的缺陷。即①,文学作品具有“通俗文学”内容;②个别学者认为,“文学母体包括两类,即‘纯’与‘俗’。由此可以看出,“通俗文学”属于我国现代文学的关键组成内容,其获得了成果即为我国现代文学的成果。不过,怎么研究我国现代文学的“雅”和“俗”,也是缠绕人们的一个难题。

(三)工具理性和科学理性

通常而言,我国现代文学的理性意识属于我国文学成为现代化的一个关键标识,也属于我国现代文学启蒙思维特点与显著的思想影响力的根本体现。在我们分析现代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的文化理念的时候,必须重视现代理性和文学的内在联系。但是,对于支持现代理性的科学形态来说,它和现代传播媒体也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通过文化角度来看,基于现代文学与工业社会代表的印刷媒体,由物质理念至语言创作,再至传播的实质形态与消费模式,均展现出现代文学里显著的理性意识。和古典物质文化氛围中的理性对比来看,现代传播媒体支撑下形成的理性即为基于技术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理性。

三、结语

总之,随着现代传播媒体与传播模式的不断改变,也慢慢扩大了人们的视野,让人们从一个狭小的范围里得以释放,具备了和“世界”直接互动的特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工业文明也慢慢影响着人类形成的文化形态,它属于一种要击垮传统文化的冲击力,以此不断地影响现代文学的社会地位。同时,现代物质文明带来的欲望与引导也不断地影响着现代文学,不过新的现代理念也在不断地形成,人们在此也慢慢能够看出自身存在的价值。即便我们基于西方国家的“现代性”来衡量我国现代文学的时候,也无法真正地认识我国现代文学的“现代”理念。为此,现代传播媒体从本质上不断地影响现代文学,同时也对现代文学的变化提供了空间与机会。

参考文献:

[1]王平.传媒文化视野中的近代文学变革——评蒋晓丽的《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J].当代文坛,2008(01).

[2]徐萍.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J].齐鲁学刊,2008(06).

[3]崔文斐.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J].青年记者,2008(33).

[4]管宁,谭雪芳.大众传媒视野下的现代文学——以现代通俗小说与 散文 文体变革为考察中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有关现代文学研究本科论文范文推荐:

1. 人文素养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2. 浅谈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 浅谈汉语言文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4. 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5.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6. 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1、在我们的生活里,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与普通孩子有些许不同,他们虽然生活在我们身边,却又与周围人格格不入,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仿佛星空一样遥远,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有着明亮清澈的双眼,你却无法捕捉他们的目光;他们会发出稚嫩的咿呀声,你却难以与他们进行对话;要让他们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需要经过成千上万次反复教育和鼓励…… 2、他们就像夜空中的星星,漂亮、灿烂,却又遥远、神秘,人们对他们的一些行为无从解释,只好把他们叫作“星星的孩子”——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世界,独自闪烁。他们就是自闭症儿童。 3、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先天性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迄今人们还没有找到预防的方法和从根本上治愈的药物,但是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在语言和智商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自闭症是精神残疾。自闭症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常在3岁前起病。临床表现为三大核心症状: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和沟通能力障碍、局限刻板的兴趣与行为。患儿与家人、同龄人不能进行正常交流。 4、要先认识自闭症的症状,要随时注意观察,当孩子有自闭症的症状时尽早带孩子去就医。 5、作为”星星的孩子“的他们,也许无法注视你的双眼,但是渴望你的关注;可能无法适当的表达自己,但是他们同样需要交流。误解、排斥和歧视至今还存在,人们对自闭症孩童也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但是他们需要你们的关注,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起他们,他们只是需要有人的陪伴。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将要谢下帷幕,毕业生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写毕业论文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纪明莉.寓教于乐--提高幼儿园学前教育活动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9(31):158-159.

[2]穆彦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J].文学教育(下),2019(10):188.

[3]刘雨燕.基于音乐审美的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改革探究[J/OL].黄河之声,2019(18):89-90[2019-10-22].

[4]黄亚.简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基础教学改革[J/OL].黄河之声,2019(18):130[2019-10-22].

[5]路树萍.基于民族文化传承视域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0):222-223.

[6]史妙芬.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路径的实践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0):133-134.

[7]刘昶智,韩骞赓."全面二胎"政策下甘肃省学前教育发展预测[J/OL].中国经贸导刊(中),2019(10):120-122[2019-10-22].

[8]田媚娜.技能大赛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230.

[9]陈静.学前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9,21(17):191.

[10]贾芸.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歌弹唱能力的培养[J/OL].黄河之声,2019(16):98[2019-10-22].

[11]王阳娟.学前教育专业乐理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OL].黄河之声,2019(17):82[2019-10-22].

[12]陶冶.学前教育中的音乐课程的.教学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28):163.

[13]祝晓萌.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表演规范动作的探究[J].当代音乐,2019(10):138-139.

[14]许配.发展性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27-28.

[15]王金花.学前教育中童话故事的作用及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132.

[16]李冕.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现状分析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218.

[17]李天顺.亲历学前教育的一次跨越式发展[J].基础教育课程,2019(19):14-19.

[18]杨眉.中国和德国学前教育制度比较[J].现代交际,2019(18):150+149.

[19]贾福梅.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交际,2019(18):157-158.

[20]鲍继艳.学前教育专业装饰画基础课程设计探讨[J].现代交际,2019(18):215-216.

[21]谈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音乐,2019,39(18):115-116.

[22]刘莉梅.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的创新思考[J].北方音乐,2019,39(18):141-142.

[23]林梓.中职院校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现状及改进建议[J].北方音乐,2019,39(18):179-180.

[24]祁瑞.基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对学生音乐能力培养研究[J].北方音乐,2019,39(18):217+221.

[25]阮思蓉.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思路创新[J].北方音乐,2019,39(18):194+197.

[26]王冬霞.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多维内涵构建的思考[J].艺术评鉴,2019(18):117-118.

[27]张丽娟.体育游戏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决策探索(下),2019(09):83.

[28]陈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素养课程教学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05):46-48.

[29]周新悦.试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9(27):210.

[30]孟庆莲.提高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视唱能力浅见[J].青海教育,2019(09):39.

[31].青海省学前教育阶段推广普通话工作方案[J].青海教育,2019(09):16-17.

[32]王瑞婷.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222.

[33]郑莉.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8):54-55.

[34]刘颖,刘先强.学前教育专业融合教育课程编制与实施的行动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09):57-69.

[35]莫睿.领悟社会支持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焦虑状况的影响--以贵阳市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9):145.

[36]王丽.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演唱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黑河学刊,2019(05):139-140.

[37]贾少慧.学前教育"小学化"成因分析及其对策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6):8-9.

[38]张承宇.试论多彩光谱方案在学前教育专业学业评价中的应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9):97-99.

[39]叶明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审美教育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27):233-234.

[40]邓广峰.基于"课岗证融合"背景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基础文化学科教学实践研究[J].北极光,2019(09):170-171.

[41]张珊珊.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改革的反思探索[J].北极光,2019(09):141-142.

[42]刘静.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创造性应用研究[J].北极光,2019(09):132-133.

[43]朱廷美.基于Moodle平台的学前教育手工课程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探讨[J].科技风,2019(27):29-31.

[44]王旭,刘霖芳.情感心理学与学前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索[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2(05):125-131+144.

[45]周师虹.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中的互动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9):141-142.

[46]刘洋.传统陶瓷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程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9(30):157-158.

[47]张现睿.浅析现代化幼儿学前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9(28):152-153.

[48]肖鑫鑫.信息化时代背景下APP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创新与应用探析[J].微型电脑应用,2019,35(09):132-135+139.

[49]宁灵芝.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9):159-160.

[50]叶晓红,邱心雨.学前教育师范生TPACK现状调查及教学改革建议[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9):93-98.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指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刘占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朱家雄.幼儿园课程(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9][美]戴维·A·温尼特,罗伯特·A·威廉姆斯等著.刘占兰等译.科学发现——幼儿的探究活动之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美]戴维·A·温尼特,罗伯特·A·威廉姆斯等著.刘占兰等译.科学发现——幼儿的探究活动之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朱宗顺主编.学前教育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12]王微丽主编.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与活动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13]袁爱玲何秀英著.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4]蔡春美洪福财等著.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5]刘占兰编.有趣的幼儿科学小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6]王攀峰著.行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7]胡惠闵郭良菁编著.幼儿园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8]霍力岩、孙冬梅等著.幼儿园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比较研究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3

[19]霍力岩.学前教育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0][美]著.李雅静等译.幼儿数学与科学教育(第4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1]尼古拉斯凯奇等著,张军红等译.孩子的一百种语言.[M].台北光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2][美]贾珀尔等主编.黄瑾等译.学前教育课程(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11

[23]秦元东、陈芳等著.如何有效实施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4]董旭花、韩冰川等著.小区域大学问—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5]秦元东、王春燕.幼儿园区域活动新论:一种生态学的视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6]何艳萍,主编.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7]董旭花,主编.幼儿园科学区(室):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28]陈帼眉,刘焱主编.学期教育新论.[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9]王海英著,学前教育社会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0]刘晓东、卢乐珍等著,学前教育学(第二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1]蔡迎旗著,学前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2]董旭花、刘霞等编著,幼儿园自主性学习区域活动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33]杨娟.大班幼儿戏剧工坊的行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4]王和琴.幼儿园个性化美术活动的行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5]欧晓燕.幼儿园性教育实施的行动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6]黄海燕.少数民族服饰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行动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7]刘彤.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指导语运用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8]史孚.幼儿园探究性学习活动及其指导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9]李槐青.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0]朱金玲.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教师指导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参考他人论文算参考文献吗

这个恐怕不好,首先参考文献你指论文最后[1]...,那些吧,这个都是在论文中你参考了哪些文章,然后写在最后并在文章中进行标注,证明为引用,这种在论文检测中会归为引用,而不是抄袭,但是引用过度也会认为是抄袭,所以要注意,无论是维普检测还是知网检测都是这样的。至于你说的结论是什么?是整个论文的结论么,这个最好是自己写,整个文章的总结,不应该很难的。

可以,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点:1、一定要注明出处,即引用文献的作者、文献名称、出版社、年限等信息;引用的章节也最好给予注明;引用文献一般放在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加以列示;2、引用论文内容时,一定要注意不可以大段大段地抄袭下来,最好只引用作者的观点、或者有论证的论据,以及图表、研究数据等;3、除非是学校有特殊要求外,一般不建议引用本年段或者未经发表的本校的其他的师生的论文,因为无法公开查询,会导致“抄袭”嫌疑。

可以的,参考文献主要包括原著,专著,论文,硕士毕业论,博士毕业论文,报纸等几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