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对联的研究小论文

发布时间:

对联的研究小论文

我对春联的研究春节,是中华民族“百节之首”。在我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贴春联和贴门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最初是用桃木雕刻出“神荼”、“郁垒”这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用来镇妖避邪。到时了宋代,“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的。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宋代以后,宜春帖多用联语,且用粉红笺写出。桃符改称为“春联”和用红纸写春联,都是开始于明代。因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欢春联,所以朱元璋大力提倡,及后春节贴春联便成为一种风俗,流传至今。据《宋史•蜀世家》载:蜀后主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明代朱元漳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春联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的展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如: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有的描绘了美丽的春光,如:腊尽千门暖,春归万物苏;更多的表达了大家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如:三阳开泰 四喜临门。春联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讲究对仗,就拿“上上下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添一岁 ,家家户户说说笑笑欢欢喜喜同过新年”来说,“上上下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对“家家户户说说笑笑欢欢喜喜”,“都”对“同”,“添一岁”对“过新年”。贴春联这一习俗可流传至今,还有一个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原来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

春联的来历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 但是,到时了宋代,“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的。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宋代以后,宜春帖多用联语,且把粉红笺写出。有些人集诗经古语,有的集唐宋诗句。相传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阁立春联:“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这是春联中挂人齿颊的。 “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

到论文网索取吧。

春联(the couplets of the Spring Festival ),读作chūn lián,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幅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门联早240年。“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世界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朱元璋大力提倡贴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在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穿便装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有出售。

对联文化研究小论文

南阳府衙大门前檐下柱子上挂有一联: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鹃啼鹊噪恐有冤民大门两侧挂一联为:春雨无私进衙先拜清风二字青筠有节出府再留正气一身两幅对联悬挂在府衙门前,庄重了衙门,同时也文化了衙门。细究此两幅对联,不禁对古时官员们有一种钦佩。读此联即觉得那时的官员一身凛然正气。成语:父母官出自南阳。汉代曾出现了两个非常有政绩的地方官:西汉的召信臣、东汉的杜诗。据《后汉书》载杜诗为南阳太守,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将之与前代的召信臣相比,于是就有了“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之说,这时“父母”一词已经有了地方官的含义。宋初王禹偁《谪居感事》诗:“万家呼父母。”其自注:“民间呼令为父母官”,这便是将地方官比作父母官的最早出处。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于是,南阳府产生了一个人们常挂在嘴边的成语。细读这幅联: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鹃啼鹊噪恐有冤民。可想象着,知府坐在衙内,看院里阶前草绿了,苔青了,甚至花红柳绿,猛然听见墙外面鹃啼鹊噪,猛然一惊,起身向堂外走去。因疑是冤民到来惊了鹃鹊鸟儿。故,前联用无非生意四字,给人以轻松之感,而后联四字则是恐有冤民,这四字很凝重,很深沉。而读第二联则让人对衙门冲满了庄重和敬畏,因为,它是正气和公理的象征。春雨无私进衙先拜清风二字,青筠有节出府再留正气一身。边无私的春雨进来,都要先拜清风,有节的青筠出得府去,都要带一身生气,何况官吏乎。(转摘)

【对联的定义】对联起源桃符,是一种对偶文学,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传统的对联小类相对,对仗比所谓诗对联工整。随着唐朝诗对联兴起,散文对联,排斥在外,称非主流对联。(对联又称作楹联)非主流对联指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的对联。【对联之格律】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一人千古;千古一人。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 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等等。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题湖南岳阳楼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对联又称,对子凯莲是东汉末年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分类】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哀挽联、名胜联、格言题赠联和杂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格式】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禁忌】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作。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

研究对联论文

南阳府衙大门前檐下柱子上挂有一联: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鹃啼鹊噪恐有冤民大门两侧挂一联为:春雨无私进衙先拜清风二字青筠有节出府再留正气一身两幅对联悬挂在府衙门前,庄重了衙门,同时也文化了衙门。细究此两幅对联,不禁对古时官员们有一种钦佩。读此联即觉得那时的官员一身凛然正气。成语:父母官出自南阳。汉代曾出现了两个非常有政绩的地方官:西汉的召信臣、东汉的杜诗。据《后汉书》载杜诗为南阳太守,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将之与前代的召信臣相比,于是就有了“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之说,这时“父母”一词已经有了地方官的含义。宋初王禹偁《谪居感事》诗:“万家呼父母。”其自注:“民间呼令为父母官”,这便是将地方官比作父母官的最早出处。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于是,南阳府产生了一个人们常挂在嘴边的成语。细读这幅联: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鹃啼鹊噪恐有冤民。可想象着,知府坐在衙内,看院里阶前草绿了,苔青了,甚至花红柳绿,猛然听见墙外面鹃啼鹊噪,猛然一惊,起身向堂外走去。因疑是冤民到来惊了鹃鹊鸟儿。故,前联用无非生意四字,给人以轻松之感,而后联四字则是恐有冤民,这四字很凝重,很深沉。而读第二联则让人对衙门冲满了庄重和敬畏,因为,它是正气和公理的象征。春雨无私进衙先拜清风二字,青筠有节出府再留正气一身。边无私的春雨进来,都要先拜清风,有节的青筠出得府去,都要带一身生气,何况官吏乎。(转摘)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分类】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哀挽联、名胜联、格言题赠联和杂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格式】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禁忌】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作。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

对联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行。特点:一,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二,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上联韵脚应为仄声,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四,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春联,对于正在过年的我们并不陌生。两排火红的对联加上横批,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数不尽的好运。同时,也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和写春联的兴趣。春联,起源于桃符.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春联俗称“门对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的文学形式的一种。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春联多是寄情抒怀,希望一年吉祥如意,含有迎新春、颂盛世之意。春联用语一般轻松欢快,喜气洋溢,切情切景,大红色彩配上吉祥话语,为春节平添了欢乐气氛。在古时,人们撰贴春联主要是突出其喜庆气氛,多用一些吉祥词句,而不过分追求其内容。新中国成立以后,时代赋予大地以新的生机,春联也相应有了新的变化,人们在突出其喜庆气氛的同时,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在以歌颂祖国、自由、劳动、团结等为主题的春联大量涌现,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它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就是说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的词性,就是说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对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对。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第四,切忌合掌。 所谓“合掌”,语义重复,浪费笔墨第五,选好对联的横披。 横披,又叫横批,横额,横联。横披除挽联、寿联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横披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披,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披,就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横披在写作手法上,常见的可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对联写意,横披题名,如“欢度春节”、“新春大吉”等,直接点名贴春联的目的; 二是对联写意,横额点睛,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的横披是“吉星高照”,则是揭示出实现对联内容的关键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属于点睛之笔;三是联披互补、相辅相成,横披多为四字,过去写横披是从右往左横写,现今多从左往右写,从右自左写当属正式写法。贴横披应贴在门楣的正中间,其字体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上下呼应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象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领略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春联俗称“门对对联”“对子”。它以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的文学形式的一种。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春联多是寄情抒怀,希望一年吉祥如意,含有迎新春、颂盛世之意。春联用语一般轻松欢快,喜气洋溢,切情切景,大红色彩配上吉祥话语,为春节平添了欢乐气氛。在古时,人们撰贴春联主要是突出其喜庆气氛,多用一些吉祥词句,而不过分追求其内容。新中国成立以后,时代赋予大地以新的生机,春联也相应有了新的变化,人们在突出其喜庆气氛的同时,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在以歌颂祖国、自由、劳动、团结等为主题的春联大量涌现,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它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就是说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的词性,就是说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对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对。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第四,切忌合掌。 所谓“合掌”,重复,浪费笔墨第五,选好对联的横披。 横披,又叫横批,横额,横联。横披除挽联、寿联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横披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披,可起到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披,就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横披在写作手法上,常见的可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对联写意,横披题名,如“欢度春节”、“新春大吉”等,直接点名贴春联的目的; 二是对联写意,横额点睛,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的横披是“吉星高照”,则是揭示出实现对联内容的关键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属于点睛之笔;三是联披互补、相辅相成,横披多为四字,过去写横披是从右往左横写,现今多从左往右写,从右自左写当属正式写法。贴横披应贴在的正中间,其字体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上下呼应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象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领略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关于对联课题研究的论文

春联(the couplets of the Spring Festival ),读作chūn lián,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幅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门联早240年。“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世界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朱元璋大力提倡贴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在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穿便装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有出售。

对联,就像律诗里的“对仗”,是文学形式之一,很高档的,讲究也多一点儿。1,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2,词性: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3,意境:崇尚朴实无华,避免矫揉造作;4,字数:字数越少,创作越难;字数很多尤难;5,功底:要有足够的文学修养,丰富的生活阅历,正常的心理素质;6,酝酿: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7,用典:典故意思绵长,活波生动,信手拈来,事半功倍;8,俗套:低俗庸劣的对联俯拾皆是,浸满铜臭,味同嚼蜡,令人作呕;9,错别字:很常见;电脑打字太多了,错别字泛滥成灾;10,上下联颠倒:最常见。有的贴在当街,字大如斗,脸上不红不白的,丢人现眼;一滴水能够反射出太阳的七色光芒,一副简简单单的对联,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全部人格。

对艾草研究的小论文

……

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等作用。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艾草泡脚

方法:

艾草泡脚的方法和生姜泡脚的方法相近,一般取30~50克(一小把)干艾草煮水泡脚即可。

注意:

身体寒湿重的病人,每周可以用艾草泡一次脚。还可在用艾草水泡脚的同时,喝上一杯生姜红枣水(10粒干红枣加两片生姜,加十碗水煮两个小时)作为辅助。

用艾草泡脚期间应当注意,同时多喝温开水,少吃寒凉的食物,注意休息。虚热、实火引起的头面部、咽喉部的不适、慢性支气管炎等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发烧和患有低血压、糖尿病的人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艾草泡脚。用艾草泡脚每周2~3次即可,不宜过于频繁。因为用艾草泡脚能引火下行,有时会引起头面部的气血不足,容易引起头晕、头痛,还会引起情绪上的变化。

但有些人身体非常虚弱,吃了一些补益身体的食物就会牙痛、口腔溃疡等,像这样的情况,可以等上火了再用艾叶水泡脚,没火时可继续食补,并每天坚持用温水泡脚,注意误食寒凉食物,防止寒湿侵入,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再吃补益的食物身体也不容易上火了,而且体质会慢慢地增强。

艾草蚊驱

“一些中草药和植物,是天然的驱蚊材料。”其中最典型的就属艾草了,它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能够有效驱蚊。每天晚上将艾草或艾条点燃,散发出来的烟雾可以迅速将蚊子熏跑;或者将艾草、菖蒲加水浸泡,用来拖地,也可将其煮成温水,涂抹到身上,可以起到驱蚊水的作用;在房间里挂一根阴干的艾条,同样也能起到驱除蚊子、飞蛾、虫子。

做法:因为白兰花、黄樟、柑皮、七里香、芸香、小茴香、薄荷、白菖蒲、八角茴香、香茅、山羌等中药材均有驱蚊效果,驱蚊时间最高达到9小时。所以可以把苍术、白芷、丁香、佩兰、艾叶、冰片、藿香、樟脑、陈皮、薄荷放在一起,做成香袋,挂于室内,10-15天定期更换一次,也能有效驱蚊。这些药在药店都能买到,价钱也不贵。”也可以买一些樟脑油、薰衣草等精油。实验表明,将樟脑油涂在皮肤上,驱蚊保护时长可达6小时以上。也可以将橘子皮或橙子皮晒干后点燃,原理和作用跟蚊香大同小异。“如果有哮喘、鼻炎等过敏性疾病的人,最好远离香袋和烟熏剂,也不要用它来擦身。”

艾草的吃法

艾草青团

材料:

艾叶适量,糯米粉200克,粘米粉100克,花生适量,白芝麻适量,芝麻适量,猪油(炼)适量,白糖适量。

做法:

(1)新鲜艾草叶,留叶去柄,开水中汆烫后捞起;

(2)切成小段,加入适量的水料理机打成糊;

(3)准备好糯米粉、粘米粉置入大盆中,加入艾草糊和适量的白糖水(白糖加水煮溶后待凉),搓成光滑面团,搓成长条;

(4)用小刀切成均等的小剂子,取一个捏成圆形,包入馅料;

(5)收口捏圆做成生胚;

(6)放于荷叶片;

(7)面上蘸水,点上炒香的黑芝麻;

(8)置于出汽的蒸锅15分钟即可。

艾草清明果

材料:

米粉,糯米粉,艾叶。

做法:

(1)把咸馅料切成丁调好味用油炒熟。

(2)艾叶用热水焯, 压出苦汁, 放凉水冲洗。以上过程重复两遍。

(3)加一点碱,沸水煮烂艾,连同汁倒入米粉里拌,拌匀。

(4)加入糯米粉,再次揉匀。

(5)揉成碧绿的面团(用湿巾覆盖)。

(6)搓成条。

(7)分成小团。

(8)捏成形。

(9)圆的是甜馅,饺子形的是咸馅.我包的难免模样丑!把包好的清明果用旺火猛蒸6至8分钟即可。

艾叶炒饭

材料:

艾叶50g,剩饭一碗,青椒适量,洋葱适量,精盐适量,黑胡椒适量。

做法:

(1)准备好嫩艾叶和辅料。剩饭一碗。

(2)洋葱、青椒洗净切小块;香肠切小粒备用。

(3)锅中烧开水,加入一点小苏打,下艾叶焯一会;捞起,切碎。

(4)锅中油热,下洋葱、青椒、香肠炒匀。

(5)倒入米饭,炒散;再倒入艾叶碎,加入盐、胡椒,炒匀;调好味即可盛入碗中。

艾草煮鸡蛋

材料:

艾叶100g,天然谷物调和油适量,精盐适量,小农鸡蛋3个

做法

(1)艾叶拣去杂质,去梗,泡水。

(2)洗净的艾叶,小盆里打入3个鸡蛋。

(3)艾叶切碎,鸡蛋打散。

(4)锅里烧开水。

(5)水煮开后倒入艾叶煮开。

(6)倒入鸡蛋液煮开。

(7)煮开后转中小火。

(8)下适量盐、油煮开即可。

艾草饺子

材料:

生粉,猪肉,小农鸡蛋,酱油,艾叶,精盐,元贞糖

做法:

(1)艾叶洗净、烫水、切碎

(2)猪肉挑半肥瘦的,洗净,剁碎,拌上生粉、酱油、鸡蛋、汤、盐、糖

(3)然后把艾叶也拌均匀

(4)用买来现成的饺子比,一按一捏,一只饺子就做好了

(5)在蒸盘抹上油之后,大火蒸2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艾草禁忌

大醉大怒大惊大恐过劳过饱情形下禁忌。

皮肤过敏者不宜用艾草灸。

施灸时,认真操作,防止灼伤皮肤;孕妇施灸遵医嘱。干燥存放,防止受潮。

艾草可祛湿防感冒

孟子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说七年之病很顽固的,然而三年以上的陈艾却有可能治愈它。由此可见,人们对艾草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是给予了充分肯定的。

中医认为艾草味苦,性温,具有袪湿散寒、温经止血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艾草对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病毒等多种细菌、病毒和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南方的春季雨水较多,较为潮湿,且气温波动较大,如果不慎受凉或淋雨,极易引起感冒。而此时正是艾草生长的季节,如果能够合理使用艾草,不仅能够让您远离潮湿的困扰,而且能很好地防治感冒。

第一,饮用艾草汤或食用艾草制成的食品 。如果在潮湿的春季不慎与风寒感冒“狭路相逢”了,您不妨取新鲜艾草15克,加水适量,煎服,然后盖上被子美美地睡上一觉,待身体出汗后,鼻塞、头痛等种种不适也就随之减轻或消失了。在潮湿的季节,经常食用艾草做的食品,对感冒等多种因寒湿引起的疾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如可将新鲜艾草洗净,然后撒入适量面粉,掺匀拌散,使艾草表面全部沾有面粉,铺入笼屉蒸煮,约30分钟后出锅,盛在碗里,调以香油、葱、蒜泥等即成美味可口的蒸饼。此外,用上汤白灼或炒等做法来烹饪艾草也是不错的选择。

第二,用艾草洗浴 。如果不慎着凉或淋雨了,回到家后立即来一个艾草浴,可以起到理气血、逐寒湿、预防感冒的作用。具体做法为,取新鲜艾草50-100克,在浴缸中用沸水冲泡5-10分钟,然后取出艾草加水调至适宜水温即可洗浴。艾草浴不仅有利于防治感冒,对湿疹、毛囊炎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此外,经常进行艾草浴还有很好的美容作用,这是因为艾草可以促进气血流通,改善皮肤新陈代谢。慈禧御医研究的美白大浴中就有艾草。

第三,用艾草烟熏居室 。现代研究表明艾草燃烧的烟对引起流行性疾病的多种致病细菌、真菌和病毒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在感冒等传染性疾病多发的季节,可将艾草晒干,点燃,烟熏居室,这样不仅可以在人体周围空气中形成天然消毒气幕,而且还能杀灭蓄积于人体鼻窦腔与咽喉中的细菌、病毒,从而起到预防流感的作用。

小贴士 :

艾草虽好,但不宜长期食用,在潮湿的春季,7-8天吃1次即可。因其性味辛温,风热感冒患者不宜食用,以防“火上加油”。

艾草的药理研究进展论文最后总结写药理研究的进展即可。通过案例说明,艾草的药理具有止痛作用、抗菌抗病毒作用、治疗肺癌、胰腺癌等作用,并有科学依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