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日两国传统婚礼对比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中日两国传统婚礼对比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前进,中西方两种文化开始了更广泛的碰撞和交融,而对婚礼习俗的研究能反映出国家之间文化的异同, 有利于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本文旨在通过对比中国与西方(以英国为例)在婚礼习俗上的不同来研究中西婚礼习俗的差异与文化融合,以此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西方的婚俗文化,达到开阔视野的目的。中式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西式: 这个传统始于15世纪,当时奥地利大公麦西米伦以钻戒向玛丽许下海誓山盟。当时,他的亲信呈文献言:“殿下,在订婚时,您必须送一枚有钻石的戒指。”麦西米伦纳言。这个仪式从此流传至今,已有数世纪之久。

首先,是在传统结婚仪式上面。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而“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谋,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 「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而在这之间更有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有着大量的禁忌和礼俗,比如新娘嫁妆中要有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丰衣足食)等物,每样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义。同时,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礼车( 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之后盖「竹筛」以象征繁荣。)、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摸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或苹果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三朝回门(在婚后第三天,新妇由夫婿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 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后再随夫婿回家。)。有此可以见到我国文化的繁琐,但不要以为繁琐是我国婚礼的特有特征,其实,不同国家虽然有不同的婚俗,但从繁复的细节与用品的喻意,都可见对婚姻的尊重和期许无分国界。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Something Old)、新(Something New)、借(Something Borrowed)、蓝(Something Blue)等习俗。旧是指母亲传下来之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而在进行婚礼时,西方亦有大量的习俗。比如,在结婚时新娘总要带着一方手帕,西方人认为白手帕象征好运。根据民俗说法,农夫认为新娘在磨擦婚当天所流下的泪能使天降甘露,滋润家作物。后来,新娘在新婚汉天流泪,就变成她将有幸福婚姻的好兆头。而在婚礼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据说,古时候,盎格鲁撒克逊的新郎必须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挥出配带于右边的剑,吓退敌人。在进行结婚晚宴时,要特别定制结婚蛋糕,根据历史记载,自罗马时代开始,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条面包的材料----小麦象征生育能力,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新人必须以糖霜,就形成今天的结婚蛋糕了。由此可见,西方的婚俗并不比中方简洁。 其次是在服装方面。在进行婚礼不只是有仪式习俗需要遵守,在穿着方面也有讲究。中国传统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具着红色的礼服,象征的吉祥如意,预示在结婚后日子红红火火。而西方的新娘则穿白色的礼服。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1850年到1900年之间,白色亦是富贵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远超其他。西方认为白色与童贞有关。古罗马的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蒙着鲜橙黄色的面纱,象征着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白色代表着快乐;其他一些地区,白色在他们的婚礼和葬礼里指示各种各样的通路典礼和意义。例如,在安达曼群岛(Andaman Islanders),白色代表一种地位的变化。“传统”的白色结婚礼服,在早期是贵族的特权。在多利亚女王时代,大多数的新娘只能穿传统的国家服装,只有上层阶级才能穿代表权力和身份的白色婚纱。一直到近代,贵族阶级的特权消失以后,白色的婚纱才成为普通新娘的礼服。而相对于西方白色婚纱的历史,中国婚礼中的大红色的凤袍的历史则较简单。龙凤在中国的神话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龙主阳凤主阴,而阳则代表男子,阴就表示女子。因此新娘就用凤表示。所以在红色的礼服上绣着凤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还有就是在一些小的习惯上面,中西方的婚俗有相似的地方。例如,中国古代有抛绣球迎亲的习俗;而西方的新郎新娘在教堂举行婚礼后,会把手中的鲜花抛向空中,如果有人接到的话就预示着他将很快结婚。 中西方在婚俗上面有以上种种的差异,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维的差异有直接的联系。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直到近代西方的文化传入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开始向西方转化,但在很大的程度上任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礼仪。而中国人爱热闹的性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除了中西方都有的结婚晚宴以外,在中国的传统婚俗中,还有一个为新娘饯行的结婚午宴。其次在婚宴结束以后,新人的亲朋好友会去新房中闹洞房。认为在新房中越热闹,新人在婚后的生活越幸福。因此闹新房的成员们无不用所其极,用种种方法刁难新郎新娘。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他们婚礼的高潮则是在教堂中: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娇美的新娘手挽着父亲捧玫瑰慢慢向新郎走去,新娘的父亲将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你,所有人的目光注视着这对新人,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她是今天最美的新娘。 在神圣的教堂上空,他们的誓言在回荡,带上永结同心的婚戒,只到神父说:“你可以亲吻你的新娘了…… 结婚是一生的盟约,你是要为之坚守一辈子的誓言。 主耶稣说:上帝所配合的人便不可分开。 这一生一世的爱情,因为今天而完美。”然后新郎新娘或是去晚宴地点或是去渡蜜月,并没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种种礼节。另一个造成中西方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中国是以佛教为主,而西方则是基督教为主的。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而主婚人则是神甫。中方的传统婚俗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拜了天地以后就算是礼成了。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到充满了浪漫气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使整个婚礼显的庄重严肃.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她的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中国的婚礼就不同于西方,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这也就使婚礼变的喜气洋洋.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头戴凤冠,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新娘乘着大红花轿在后,新郎骑着马在前,随着红娘和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拜堂.双方家长坐在上堂,而新郎新娘在下堂成婚.整个婚礼由司仪主持,在他的指挥下,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下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送入洞房.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新娘先回洞房等待新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来到洞房.众人就开始闹洞房了,新郎新娘在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游戏……这样整个婚礼就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

从婚礼的细节

差异:一、婚礼形式 1.中国式婚礼形式及流程 ①纳采:即男方请媒人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方家求亲; ②向名:男方在求婚后托媒人问女方的出生年月,准备合婚的仪式; ③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礼仪,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礼仪形式。古代的风俗要用大雁作为订婚的信物,说明双方已经订婚。后来就发展成送首饰,绸缎,甚至是羊猪; ④纳征:是纳吉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方,是成婚阶段的礼仪,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义,数目取双忌单; ⑤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方家,征得同意; ⑥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式往往被看作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 2.西方婚礼形式 ①来宾入席; ②奏结婚进行曲,亲友点上蜡烛,牧师领唱诗班进场,宣布婚礼开始,伴郎伴娘和新郎陆续进场,女方家长陪新娘进场全体起立; ③女方家长入席,新娘挽着父亲的手,步入大堂,伴娘和花童一同进入会场,全体来宾起立,父亲郑重的把女儿交给新郎,女方家长就坐,全体来宾就坐; ④牧师证婚,新人进行结婚宣誓,宣告愿意结为夫妻; ⑤新郎新娘互戴婚戒,宣誓; ⑥献诗,来宾在唱诗班的带领下,唱祝福歌; ⑦礼成,奏乐,新郎站右边,新娘站左边,两人一起走出教堂,伴郎伴娘随后,家属以及来宾随后退场; ⑧茶会或晚宴。但是整个婚礼过程却有着让人不可亵渎的神圣与庄重 。二、婚礼服饰 1.中国式服装 中国服饰强调统一而不突出个性,在中国红色象征喜庆、幸福,吉祥如意。在传统的婚礼仪式上,新郎新娘都要穿着红色的礼服,是祝愿夫妻婚后的生活能够红红火火的意思。而且衣服上的龙凤图案也是必不可少的,按照中国传统龙象征男性,风象征女性都预示着吉祥。家里到处贴着红色的喜字,门两边也要贴上红色的对联,新房里的物品也大都是红色为主的。尽管现在受到西方的影响,也会穿婚纱,但在迎娶和婚宴开始后,还是要换上红色的衣服。 2.西方服饰 西方服饰强调浪漫纯洁而有个性,因白色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吉利、平安、善意,富贵和童贞。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代表着对新郎的忠贞和自身的圣洁,新郎则是一声笔挺的西装。新娘的捧花和周围环境的装饰都是以白色为基调的。 三、结婚礼俗 1.中国结婚礼仪 传统新娘嫁妆中要有剪刀象征蝴蝶双飞,痰盂,即子孙桶,是多子多 福的意思,铜盆及鞋意为同携到老,银包 2.西方结婚礼仪 在古代的西方社会,新娘还需准备一些“旧、新、借、蓝”的东西。“旧”是指新娘头上的白纱必须是母亲用过的旧纱,表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新”指新娘的白色礼服必须是新的,它是纯洁童贞的象征;“借”是指新娘手里拿的手帕必须是从女朋友那借来的,表示不忘朋友的友谊之情;“蓝”是指新娘身上披的缎带必须是蓝色的,表示新娘对爱情的忠贞之情。融合 : 1.中西方婚俗融合的方面 中式的婚礼在世界上越来越受欢迎。一些外国人举行婚礼仪式都按照中国婚礼的风格。虽然婚礼饰物比如说婚车的装饰是西式的,但他们中的一些人表示在他们的婚礼上有很多的中国元素,例如,中国结、大红灯笼、红蜡烛、对联,这样会对整体气氛做到提升,增加喜庆气氛,还有就是婚礼请柬在西方婚礼中的应用。 在中国,现在的新娘通常有两组在婚礼当天的穿的礼服。婚礼仪式上新娘会穿着白色的婚纱,可以给新娘纯洁典雅的形象,更适合神圣的婚礼。当婚宴开始时,新婚夫妇向来宾祝酒时,新娘就会换上红色的旗袍作为婚宴礼服。从此也可以看出,中西方婚礼习俗在婚礼服饰方面的融合。 2.中西方婚俗融合的原因 中国的快速发展。新世纪的中国,经济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也逐渐成为焦点。中国婚礼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比如,中式婚礼礼服。因此,许多西方人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婚礼仪式就选择中国婚礼习俗。全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的跨文化交流,人们可以更加轻松方便地了解各国不同的文化。婚礼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地进行融合,比如中国的西式婚礼、西方的中式婚礼等。它们丰富了婚礼习俗的形式和婚礼文化。中西方婚礼习俗的融合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了解文化差异的原因,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中日两国姓名对比研究日语论文

日本名字可以与英语直译,而中文却不可以。日本人说话含糊、模棱两可、不确切的表达方式,是日语显著的语言特点之一。日本人说话常常含糊其辞,很多话只说一半,甚至有时候连前半句都没有讲清楚,却能理解对方的意思,而且在对话中容易随声附和。而在日语中又有汉字假名混写,不像中国名字只有姓名两部分。但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岂能是日语所能比拟的?虽然日本的语言是从中国传入,但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还是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化。

我就写几点,你自己扩充发音不太相同文字不太相同语法不同

中国人喜欢作者吃饭,日本人喜欢跪着吃饭生活习惯差异对比性研究一、前言日本是我国的近邻,和我们的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两国在各个方面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为双方带来巨大利益。我们常说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中国和日本是亚洲最大的两个国家,是亚洲发展的两个火车头。中国和韩国及东盟即将建成共同市场,日本也和韩国及东盟签署了建立共同市场的协议,两国政府最近也在研究探讨建立包括中国和日本的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可能性。同时,两国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加。日本是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技术来源国,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场。在中国制造的产品中包含很多日本的技术和关键设备,在日本制造的产品中也包含大量的我国零部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个互惠互利的局面。平均每天有上万人在两国之间往来。日本外务省在调查报告中认为,本世纪对日本影响最大和最重要的国家是中国。相对而言,对中国影响最大和最重要的国家中,日本肯定也能排到前三位。研究探讨中日两国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十分必要。二、中日两国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研究(一)电视节目和新闻报道方面的差异1.日本方面的情况日本全国各地的普通电视频道很少,基本上都是7个。被称为国际大都市的首都东京,其普通电视频道也不例外,只有7个,实在少的可怜。但是,每个电视频道的节目内容都有自己的特色,节目经过精雕细琢,很有自己的风格,没有雷同感。很少有电视台大量播出电视连续剧。电视剧往往最多才十多集,每周才播放一集。几乎没有人通过电视从头至尾看完一部电视连续剧。日本的新闻报道以吸引人为标准,经常报道奇人异事,甚至不厌其烦播放奇谈怪论,极端言行,不停地刺激人们的神经。每天24小时新闻不断,但从第一条新闻看到最后一条新闻,也看不到有日本首相和中央政府官员接见外国首脑、大臣的画面。本地台也极少报道县知事及县议员,市长及市议员接见外宾、参加会议、发表讲话、出席庆典等活动。重大事故发生时,新闻媒体会进行不间断的追踪报道。详细报道事故死伤的具体人数、姓名、生前主要活动、亲人的悲伤及吊唁活动。肇事一方的详细资料、对事故的反映、不停的进行道歉谢罪。各界人士的反映也是报道的重要内容,并不厌其烦的追究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让人看后伤心不已。2.中国方面的情况在我国,每个地区都有几十个,有的大城市甚至有上百个电视频道,让外国人感到难以置信,但个个频道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模仿。缺乏创新型,看完节目感觉都很雷同,没有新鲜感。电视连续剧大多两集连放,甚至一天放三四集。内容也是你刚播完我开播,反反复复无数次。新闻报道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前提,是党和国家的喉舌。决不会报道奇谈怪论、歪理邪说。最前面几条重大新闻必定是时政要闻。如中国首脑和政府官员依次接见外国代表团或参加重要活动的报道。地方台也是首先报道地方政府领导人的主持会议、讲话及重要活动的报道。重大事故发生时,原则上避免报道死伤的具体人数,而是集中精力报道事故发生后各级领导的重要指示,各界人士救死扶伤的过程和抢救者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体现人道主义的各种慰问。把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宣传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后深受鼓舞。不过,一场令人伤心的不幸事故,被写成以救死扶伤的英雄事迹为题材的报道文学,实在让日本人难以理解。(二)时事政治方面的差异1.日本方面的情况青年人把自己挣钱和个人生活看得很重,多数人对政治漠不关心,认为那是政治家的事。上至全国大选,众参两院议员补选,下至县知事、县议员、市长及市议员选举,青年人的投票率都很低。全国平均投票率约百分之三十到五十,年轻人仅百分之二十到三十。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二的年轻人不参加任何投票。2.中国方面的情况年轻人热心政治,把政治看的比生命都重要。有关政治方面的活动,一般都乐于参加。政治上追求进步,是当代青年人的首要选择。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政治抱负不惜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三)公事和私事方面的差异1. 日本方面的情况公私分明。不能用公车办私事,不能在工作时间办个人的事。包括单位的领导人在内,不能用单位的电话和朋友及家人聊天,不允许用办公室的电脑发送与单位无关的电子邮件,不允许在上班时间浏览因特网、打游戏、看报纸等。违规违纪现象十分罕见。汽车工业发达,人均收入高,一个月的收入可以买一辆普通汽车。一家四口人有2-3辆私人汽车已很正常。但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建筑拥挤,停车场少,而且很贵,每小时300-600日元,一个月下来需5万-10万日元,占年轻人月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用这笔钱可以买一辆二手汽车。所以有车者平时上班一般不开车,而是坐公交车,地铁,电车或骑自行车。星期六,星期天,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外出游玩购物时才开自己的私车。2.中国方面的情况虽然也要求不能用公车办私事,但顶风违纪的现象屡禁不止。用公车接送自己的孩子,开公车办自己的私事还相当普遍。领导人打单位的电话办私事,上班时间玩电脑,上网聊天,打游戏,看报纸也屡见不鲜。月收入是日本的十分之一,但汽车价格却比日本还贵得多,各种费用也比日本多。普通人买不起,或者买起用不起。有车者多是有钱人或单位的领导。因为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平时上班必开,管他道路是否拥挤或堵塞。星期六,星期天及其他节假日外出旅游,到外地的多不开自己的车,而是坐公交车或出租车。出租车生意比日本红火得多。(四)乘坐交通工具时的差异1.日本方面的情况乘坐地铁时,坐车的人提前买好电子车票,进站时投入验票机,然后等车、上车、下车。出站都不用检票。车来后下车的人全部下完,准备乘车的人才有序上车。绝对没有一拥而上的情况发生。车上也是井然有序,里面有老弱病残孕专座。即使空着,站在一旁的乘客也不会去坐。乘坐火车时的情况也和中国不同。火车速度快,但费用高,所以乘坐火车,特别乘坐新干线的,多是些有钱的富人或外出出差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一般人则选择速度慢,但费用只有火车三分之一的长途公共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乘坐飞机时我们看到,司乘人员,特别是国际航班的司乘人员,总是面带笑容。和人讲话,首先微笑。进出机舱先鞠躬。乘客等飞机停稳后才先后起身拿行李架上的行李,走出飞机之后才开始打手机。日本的交通规则是:车辆和行人靠左边走,司机坐位在右边。车辆无条件为行人和自行车让位。日本人遵守交通规则,无论是繁华的东京、大阪,还是古老的京都,大街上看不到一个交警,汽车、人流严格按红绿灯指示行动,一丝不苟。2.中国方面的情况坐车的人买票进站,经工作人员检票后进入。只要地铁的门一开,不管下车的又没有下完,乘车的人早已蜂拥而上。下车的和上车的往往是在拥挤和摩擦中进进出出。车上你挤我扛,老弱病残孕专座多被普通人占据。 有钱的富人及外出出差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长途出差经常坐飞机,短途则开着自己的汽车。所以乘坐火车的多是些穷人,学生和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坐飞机时,经常看到司乘人员总是面无表情或表情严肃。开始时鞠躬,但坚持时间不长。飞机一落地乘客就急着起身拿行李架上的行李,后面的人挤着往前赶。飞机一落地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打手机和外界联系。速度上总比日本人超前一大步。中国的交通规则是:车辆和行人靠右边走,司机坐位在右边。车辆和行人经常抢道。中国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很多,大街上、十字路口交警成群,汽车和人流抢道。五)请客吃饭及饮食习惯方面的差异研究1.日本方面的情况招待客人往往实行分餐制,谁吃饭谁掏钱。一般是提前说好价位,吃饭前交到主人手里。饭菜也是人手一份,各吃各的,很卫生。宴席上所点的菜肴要全部吃干净。桌上一点不剩,主人会很高兴,觉得脸上有光。如果剩很多,则主人会以为饭菜不合口味,没有照顾好客人。餐桌上的牙签也很讲究,每一个包装纸袋中只放一根牙签,使用一个牙签将破费一个包装纸袋。日本是岛国,常吃鲜鱼等海味食品。尤其多生吃,讲究食品的种类、形状、新鲜度等。日本人喝低度酒,还经常掺水喝,并以喝醉为荣。2.中国方面的情况除婚丧嫁娶等大型宴会外,招待客人往往是主人一家掏钱。即使是同事们一起吃饭,也是今天你掏钱,下次我掏钱。很少是兑钱吃饭。宴席后如果不留下满满一桌的酒菜,主人会觉得没有照顾好客人,没有让大家尽兴,吃好喝好,脸上无光。餐桌上每一个包装纸袋中总放两根牙签,使用一个牙签将破费一个牙签再加上一个包装纸袋。中国大部分地方远离大海,一般吃熟食。喝的酒度数很高,但一般不以喝醉为美。(六)优质产品方面的差异研究1.日本方面的情况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工业大国,工业原料和农产品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产品也主要出口到国外市场。贸易立国,技术立国是日本基本国策。最高质量的商品往往只在国内市场上销售,不允许轻易出口,以免失去技术领先地位。被标为国产的商品,价格最贵,最受国民喜爱。出口商品的质量,式样往往都是国内淘汰或即将淘汰的二流货。2.中国方面的情况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生产全球百分之七十的玩具、百分之六十的自行车、百分之五十的鞋袜、百分之五十的电饭锅、百分之三十三的电视机和空调机、百分之二十五的洗衣机、百分之二十的冰箱。最高质量的商品往往廉价出口到国际市场,让给外国人使用。从外国进口的商品,价格贵得惊人,但越贵越受国人欢迎。(七)购物方面的差异研究1.日本方面的情况在店中购物只看样品不看实物。如果看上某一商品的样品,就会和商店里的服务员交涉价格,售后服务等条款,然后提取库存货就走。从来没有日本人在店里当面开箱检查自己购买的商品在性能,型号及附属品方面是否和样品一致。如果碰到外国人要求开箱检查,他们会非常反感,认为自己的诚信受到无端的怀疑。服务员对本国人比对外国人服务态度更亲切,更客气,服务更佳。2.中国方面的情况在店里看中自己想要的商品,进行一系列讨价还价后决定要买,必定在店里当众开箱检查自己购买的实物。不检查就不足以放心。服务员也乐意让顾客开箱检查,经双方当面确定无误后交货。不然售出后容易和顾客产生不必要的摩擦。对外国人,其服务要比对本国人更卖力,更殷勤,服务更到位。(八)问路方面的差异研究1.日本方面的情况有关人员会耐心地、详细地告诉你具体的路线,生怕你听不明白耽误你的正事。有时或许你听得有点不耐烦。即使是路人,也会全力帮助你的。热情得让你下次不好意思再问。2.中国方面的情况有关人员基本上不使用语言,而是用头往谁也搞不懂的方向那么一晃,然后再也不想理人,让人感到很失望。有的路人甚至故意说错,让你兜一大圈再回来。(九)垃圾分类方面的差异研究1.日本方面的情况在路口、商店、学校、工厂、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垃圾箱上都清楚地写着瓶罐类垃圾投放处、报刊类垃圾投放处、其他类垃圾投放处。家庭垃圾投放,更是细到厨房垃圾、碎纸、贝壳、木棍、塑料瓶、手帕、碎玻璃、化妆瓶、灯泡等规定。对文盲为零的日本人来说,这种垃圾的识别方法或许有点太简单,好像是大学生在做加减法。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你看不到垃圾,无论是走到拥挤的地铁,还是人头攒动的商场,地面都光洁如新,地铁的墙壁上也看不到乱写乱画的现象;日本人很少在公共场所抽烟和吃零食,更没有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的习惯;2.中国方面的情况公共场所一般都有垃圾箱,上面却用高深的化学专用术语清楚地写着有机类、无机类。在基础教育还没有完全普及的中国,不知道有多少人能道清楚什么是有机类、什么又是无机类。这好像是小学生在做微积分。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你随处可以看到垃圾。墙壁上乱写乱画的现象普遍;公共场所抽烟和吃零食习以为常,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十)海关出入境方面的差异研究1.日本方面的情况护照上整整齐齐的盖着出国一个章,入国一个章。通常是一一对应,非常工整,圆章日期清晰可辨。一页用完用下一页。2.中国方面的情况没有使用过几次的崭新护照,海关人员就喜欢往最后一页盖章,而且没有规律,圆章日期模糊难辨。(十一)语言文字方面的差异研究1.日本方面的情况古代中国比日本强盛,日本人不断来华学习、取经,把中国的汉字直接拿过来使用。还发明了平假名为汉字注音、片假名对所写部分进行强调。近代日本人又发明了一些中国没有的汉字。明治维新以后向西方学习,从荷兰、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引进大量外来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美军占领,日本全盘西化,从美国引进大量外来词,其意义不明就连日本人也不明白。2.中国方面的情况古代中国文明进步,很多文人毫无保留地向日本传授文化与技术。日本人是中国人的门生,而中国人奉其为上宾。到了近代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国贫民弱,不断有人东渡日本学习东洋文明,开始将那些近代日本人发明的、中国没有的汉字拿过来新规使用。如人气、写真、刺身、料理、干部、革命等等,不胜枚举。到了现在,两国均成为东亚强国,在语言文字方面互学习吸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三、结束语日本是个经济先进、百姓富足、社会公平、吏治良好、教育优秀、家庭稳定、环境优美的国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中日两国虽然同属东方文化,但日本又是西方七国集团成员,受西方生活习惯影响巨大,加上日本特有的传统和文化的影响,很多地方和我们存在差异。只有认识到差异的存在,做到求同存异,才能和日本人交往时加深理解、消除误解、友好相处、互利合作。这也是写作本文的意图所在。

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和儒教文化圈,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历史,各自使用汉语和日语。但是在语言表现和对汉字文化的认知上存在着语言构造、思维等的不同。这种不同也体现出了中日文化的差异。汉语体现了自我本位,日语体现了自我抑制。对具体场景的语言表现体现了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深刻体会中日文化差异有助于汉语学习者和日语学习者更好地把握汉语和日语。语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影响,这一点从中日两国语言现象中已经得到佐证,正如美国华盛顿大学罗杰瑞教授所著《汉语概说》一书中指出的那样,汉语中,大家所熟悉的一些现代汉语,诸如“社会”、“文化”、“科学”、“系统”等很多哲学、科学术语,以及官制、军制术语从日语中转义而来,身边常见的一些“青年”、“青春”、“便当”、“派出所”等词汇也来自日语。语言是历史的见证,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一个复杂符号系统,当今世界的各种流行语,都代表着其本国语言的表达特色,界定一种语言的文化属性,判断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存续性,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语言表述中,带有其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所以翻译一种语言,尤其需要注重其语言表述习惯,尊重其文化习俗,才能更好地交流和发展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

韩国婚礼传统服饰研究论文

是这样,中国人传统的喜庆色是红色但是韩国人在结婚时绝不会整体采用在结婚韩服上,就是一身大红是不可能的,红色的裙子加上彩袖短衣比较多见。婚礼上新娘一般会穿着比日常韩服更加浓艳华丽的韩服,不是纯色的,黄色,粉色,翠绿色等等都可以。如果去韩服店会有专门的结婚韩服目录可选购。但是有趣的是,韩国人一般采用的是西式婚礼和传统婚礼融合的方式,就是新娘先穿白纱新郎穿礼服在神父面前盟誓,然后再换上传统服装向父母叩拜,新娘脸上有红色的妆容,这时候穿的韩服十分沉重和繁琐,有十几斤中,都是婚礼场地提供的,是很华丽的宝蓝色和红色,有大量的金线刺绣。这个仪式结束后新郎一般穿西服,新娘穿订做的韩服向来宾敬酒和打招呼,由于高档结婚韩服极其昂贵,一般都要上万,很多女生也会选用深色很高贵雅致的颜色,我就见过深藏青配深红色,但是我很惊讶,觉得太暗了,其实这样是为了今后也能穿,如同婚纱一样,如果不是很夸张的款式婚礼结束后也能当小礼服穿穿。至于新郎,过去韩国新郎新娘结婚回门的时候必须穿和新娘同色系的夫妻韩国,一般是粉红色啊,哈哈,不过因为使用率很低,现在一般结婚时候租赁,不会专门购买男子韩服。韩剧中一般表现的结婚都是很讲究的。至于婚礼现场无论是西式还是传统的都由婚礼场负责,不会有错,自己也不用操心。

婚姻婚姻对韩国人来说是人生中的一大重要仪式。虽然有统计显示近代韩国的离婚率激增,但离婚对当事人及双方各自的家人来说还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韩国现在的婚礼方式同以往有所不同: 身着白色婚纱和新娘和身着燕尾服的新郎在婚礼厅或教堂按西方仪式举办典礼后,再转移到名为“币帛室”的房间,换上华丽的传统婚礼服饰进行传统的结婚典礼。 (币帛,可理解为韩国的一种传统,指婚礼时新郎新娘向男方家长及亲戚长辈行礼的风俗,是新娘首次正式地拜见男方亲属的仪式)

韩国的传统家庭通常是一家3~4代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大家族,因为喜欢家族人丁旺盛是当时韩国的风俗习惯。 但伴随着20世纪6、70年代产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及人口控制政策的确立,大家族式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到1980年,平均每户人家的子女数减少为1人或2人。但重男轻女的思想至今仍有迹可寻,如长男为重、儿子为重。为了破除这种思想,政府立法规定男女在遗产继承上享有平等的权利。 如今的韩国年轻人几乎都从大家族的制度下解放出来,单独建立自己的小家庭。现在韩国的家庭形态主要是以夫妇为中心的小家庭。 姓名韩国人的姓氏以金(21%)、李(14%)、朴(8%)、崔、郑、张、韩、林为最,姓名多由姓氏及双音节名字构成。韩国妇女婚后并不随夫姓,但子女须随父姓。婚姻 婚姻对韩国人来说是人生中的一大重要仪式。虽然有统计显示近代韩国的离婚率激增,但离婚对当事人及双方各自的家人来说还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韩国现在的婚礼方式同以往有所不同: 身着白色婚纱和新娘和身着燕尾服的新郎在婚礼厅或教堂按西方仪式举办典礼后,再转移到名为“币帛室”的房间,换上华丽的传统婚礼服饰进行传统的结婚典礼。(币帛,可理解为韩国的一种传统,指婚礼时新郎新娘向男方家长及亲戚长辈行礼的风俗,是新娘首次正式地拜见男方亲属的仪式) 祭祖(拜祭先祖) 在韩国人的传统信仰里,人死后是有灵魂存在的。因此,除先祖的忌辰外,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节庆日,子孙后代都会通过祭拜来召唤先祖的灵魂。韩国人相信凭借这种特殊的仪式能和逝去的亲人再次相聚,并借此祈愿得到先祖在天之灵的庇佑。 暖炕(ondol) 韩国住宅设计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是[Ondol]式的暖炕。原本是利用厨房或屋外设置的灶坑烧柴产生的热气通过房屋面下的管道而烘暖整个房间。[Ondol]式的暖,冬暖夏凉,有益于健康。因此现代化城市的高级公寓区或建筑中,依然使用现代化暖气设备传热的[Ondol]式的暖 韩国传统服装 韩服是从古代演变到现代的韩民族的传统服装。韩服的线条兼具曲线与直线之美,尤其是女式韩服的短上衣和长裙上薄下厚,端庄闲雅。如今,大部分国民是以习惯穿着洋装西服,但是在春节秋夕(中秋节)等节庆日,或行婚礼时,仍有许多人喜爱穿传统的民族服装。女性的韩服是短上衣(jeogori)搭配优雅的长裙(chima);男性则是短褂搭配长裤,而以细带(daenim)缚住宽大的裤脚。上衣,长裙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的甚至加刺明艳华丽的锦绣。韩国传统住房 传统韩式住宅从三国时期(公元前57年~668年)到朝鲜王朝(1392~1910年)后期一直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在某些方面略加改进,以适应北部寒冷和南部温暖的不同气候。建造传统风格住宅的主要材料是泥土和木头。泥土将室内同室外的热气隔开。房顶所用黑色瓦片是用泥土做的。通常是红色。而且,韩式住宅的框架不用钉子而只靠木桩支撑而成。简单的传统住宅里有一块长方形地板,一间厨房,有一边是卧室从而形成一个 'L'形,后来又形成了‘U'形或中间有一个院子的方形。上层社会的住宅由几个独立建筑物构成,一处供妇女和孩子住,一处供家庭中的男子和他们的客人使用,称作“厢房”,还有一处是给佣人们的。所有这些都在一座围墙内。韩国民俗 韩国传统风俗习惯方面, 像其他许多国家一样, 拜年元月一日是新年开始。韩国自古以来使用阴历, 然而自十九世纪末叶以来, 由於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迄今已演变成任由百姓选定过阳历的新年或旧历的新年。阳历一月一日起连续三天休假, 阴历一月一日, 也被定为休假日, 连休两天。每逢新年, 家家户户都准备隹肴, 换上新衣, 全家团聚在一起, 行新年祭祖之礼, 这是拜年。阴历正月十四日, 韩国每家都做很多混合各种杂粮的「五谷饭」及菜肴, 以招待访客及邻里乡人, 以增进村里人之间彼此友谊, 加强团结, 以祈求另一个丰收年。阴历四月初八是佛教释迦如来佛的诞生日, 因此, 这一天称为佛诞日或佛浴日, 许多佛教信徒们在全国各地寺庙中, 厌祝、祈求,同时信徒们悬挂许多灯笼。阴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 这天除了摔角的活动外, 尚有专为女子而办的荡秋千活动。而阳历五月五日是儿童节, 为了鼓励儿童们成长强健, 这一天通常举办运动会或游艺节目。 阴历六月十五日称为流头日, 人们在从东方流来的清澈的河水中洗头发, 以除去暑热, 洗去一年的恶运。在这一段暑期中人民可以暂时休假, 在流头日的宴会上, 吟诗作乐, 在酷热的三伏中必须吃人浍、糯米和鸡做成的浍鸡汤, 抑止酷暑热天, 此种风俗已流传迄今, 风行全国许多地方。阴历七月七日称为七夕, 有些家庭, 在这一天也向着北斗七星祭拜, 为不孕的妇女求子。阴历八月十五是秋夕(即中秋节)。自古以来韩 国人就非常重视秋夕, 在丰盛的秋收后, 准备很多隹肴祭祀其祖先。冬至是表示冬季 以到, 其特色是在一年中昼短夜长最明显的一日, 而和冬至刚好相反的是夏至, 夏至 在这一年中白昼最长, 夜最短。在冬至这一天, 韩国人家家户户都吃红豆汤圆粥, 按 照韩国传统习俗, 相传鬼魅恨红色, 因而用红豆汤圆粥来祭祀,驱除和防止漫长夜里 鬼魅的侵扰。 阴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是除夕, 这一天, 家中年青人须向长者行跪拜大礼, 以表示对长辈们的祝福, 这种风俗礼节称「旧岁拜」。这一天, 为了守岁驱除鬼魅的接近, 厨房的灶内彻夜都要保持薪火不断。此外, 全家都要大扫除, 以迎接明日的新年纳福希望能够给你帮助

전통 결혼식은 한복을 평소보다 화려한 한복. 결혼식, 신랑,短衣조끼, 매듭을 가진 재킷을 입고 바지를 입고 모자를 착용하고 Shamao, 나무 신발을 착용합니다. 신부红裙, 밥, 용을 그리고 매달려 리본에 접두사를 입고 비녀短衣셔츠에 노란 동그라미를 입고있다.

中日社交礼仪对比研究论文

网页里面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日本与中国风俗习惯礼节的不同有很多,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日本人爱喝酒,常常也同中国一样"无酒不成席"。但日本人的敬酒方式却同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是相互碰杯,而且敬酒的一方要先干为敬。日本人则不同,敬酒的一方手持酒瓶,不断地为对方斟满酒,他却不喝。而且为了表示诚意,往往要跪在被敬者面前,低头鞠躬表示敬意,直到对方被他灌醉。日本人见面多以鞠躬为礼。一般人们相互之间是行3O度和45度的鞠躬礼,鞠躬弯腰的深浅不同,表示的含义也不同,弯腰最低、也最有礼貌的鞠躬称为“最敬礼”。男性鞠躬时,两手自然下垂放在衣裤两侧;对对方表示恭敬时,多以左手搭在右手上,放在身前行鞠躬礼,女性尤其如此。在国际交往中,日本人也习惯握手礼,尤其是年轻人或和欧美人接触较多的人,也开始有见面握手的习惯。名片交换是以地位低或者年轻的一方先给对方,这种做法被认为是一种礼节。递交名片时,要将名片正对着对方。名片在日语中写为“名刺”,女性大多使用比男性名片要小的名片。在社交活动中,日本人爱用自谦语言,如“请多关照”、“粗茶淡饭、照顾不周”等,谈话时也常使用谦语。在与日本人交谈时,不要边说边指手划脚,别人讲话时切忌插话打断。在交谈中,不要打听日本人的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等私事。对年事高的男子和妇女不要用“年迈”、“老人”等字样,年事越高的人越忌讳。日本人姓名一般是三至六个汉字,姓在前,名在后。通常对人只称姓,不呼名。日本人在节庆日和某些重要场合爱穿传统服装——和服,配以木屐。日本人给老人祝寿,是选一些有特定意义的年岁。如61岁为“还历”,意思是过了6O为1岁,返老还童;7O岁为“古稀”;77岁为“喜寿”;88岁为“米寿”,因汉字“米”拆开可变成八十八;99岁为“白寿”,因为“白”字上面加一横为“百”。日本人大多数信奉神道和佛教,他们不喜欢紫色,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最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还忌讳3人一起“合影”,他们认为中间被左右两人夹着,这是不幸的预兆。

社交礼仪的论文

社交礼仪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配合上层建筑与其他意识形态共同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保持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的发展。下面是我整理的社交礼仪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摘要:

社交礼仪课程是对人在社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及规范的学习并应用的过程。社交礼仪课程知识点相对容易,实用性强,对课程教学操作却提出较高要求。情境教学法是基于情境构设,结合礼仪课程知识点来搭建相应的演示与答疑环境,引导学生从中来获得具体的礼仪能力。

关键词:

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情境模拟;应用研究礼仪是社会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应遵守的共同行为规范。从表现形式来看,礼仪主要有礼节、仪式、仪表、礼制等内容。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社会交往的发展,对社交礼仪的学习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礼仪课程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组成,是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岗位就业的必修课。由于社交礼仪课程自身实践性较强,同时与理论与应用结合较为紧密,传统的礼仪课程教学多从知识上进行灌输,缺乏实操性,导致学生对礼仪课程学习热情不足,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从社交礼仪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问题中来融入情境教学法,关注大学生从模拟真实的应用环境中来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学习环境是构成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课程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从课程的组织、教学内容的衔接、师生互动中来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情境教学法是利用具体的课程情境,将学生、会话、环境、协作作为激发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有效动力,最终实现学生从知识、意义的建构中提升学习效果。情境教学法在构建中需要架设生动、具体的知识情境,并从问题的导入、分析、解决中,依托具体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贴近学生实际,便于学生从中来学以致用。可见,情境教学法将“教”与“学”、“学”与“练”、“练”与“用”进行了统合,克服了传统课堂学习的被动性,推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二、情境教学法课程设计

根据情境教学法的要求,在课程组织上需要把握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第二步是课前准备;第三步是课堂演示与答疑;第四步是总结归纳。

(一)创设情境

情境的构设是基于社交礼仪课程教学知识点,在课堂组织上要注重三点要求。一是要贴近知识点,特别是礼仪知识要与学生需求相结合,适应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要贴近学生就业实际,特别是增强学生的临场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二是要注重简洁,对于情境的设置要便于操作,要能够在课堂时间完成,并能够通过课程演示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要适当引入一些疑难性强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营造多层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多元化情境;三是要注重知识的不完整性,对于情境本身并非是课堂的主体,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来增进知识与能力。

(二)课前准备

情境的构建需要进行前期准备,该项工作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师侧重于明确情境教学的知识重点、目标,分析学生实际和课程组织现状问题,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如角色分工、情境实施、设备操作等。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头脑预演或实际演练来模拟各环节的实施情况,并对不足和问题进行优化处理。学生主要工作是模拟分组,各组在组长的领导下进行角色扮演,推进师生协同;另外,对情境教学重点各项具体工作进行细化,如明确小剧本内容。

(三)课堂演示与答疑

从情境教学现场来看,课堂演示是主体,各小组在预先安排下参与到情境中,并在教师的组织中实现对具体礼仪知识的学习与演练,梳理其中的问题。演示结束后针对问题展开答疑,各小组、各成员充分发表各自的观点及想法,由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师主要从三个方面给予引导:一是鼓励各成员积极发言,尽量避免干扰演示过程,防范对学生思路的破坏;二是在演示过程中不评论,避免对其他小组带来影响;三是在答疑环节要控制场面,既要发挥学生的热情,还要避免跑题,影响教学实效。

(四)总结归纳

对于情境教学演示完成后,要进行全面分析与总结,特别是对各组的演练效果进行点评,梳理各组的演练问题,指出优缺点,便于各组学生进行相互学习;教师要对模拟情境进行分析,对各小组的演练方案及演示过程进行评判,那些是值得肯定的,那些是不足的,对于闪光点、创新点要给予表扬,也要对问题的出现进行查找根源,启迪学生。

三、情境教学法在社交礼仪课程中的实施

本节以求职礼仪教学为例,将求职过程进行分解,招聘现场设计、应聘现场设计,以及各参与角色的扮演与分工,组建由师生共同参与的评委组进行各组演练成绩考核。在具体实施上,第一步,对进行前期准备,设计4家企业,明确各自的单位、地址、电话、经营产品、规模、社会影响力及企业文化、宗旨等内容;明确各自公司的招聘信息,包括岗位需求、应聘条件、岗位待遇、面试主要问题等。第二步,明确招聘、应聘环节中的社交礼仪知识点,以及相关注意问题,并从分组扮演中,根据角色不同来进行情境参与。如由学生搭建招聘模拟环境,并承担招聘职责;由师生共同组建礼仪知识评审团,负责对学生的礼仪行为进行全程跟踪、认真记录,并为演练结束后的课程评价做准备。第三步,招聘应聘环节实施,根据学生对各自角色的扮演,从中来梳理问题,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对于模拟演练中学生的优点进行肯定,对于不足进行指出并告诫学生如何克服和改进。第四步,总结,通过对招聘应聘活动的模拟演练,以具体情境为基础,从礼仪知识的渗透中,让学生能够从自我服饰、言行、眼神、坐、立、行等环节进行体验,并得到有效的规范,增强了课堂教学氛围,也让学生能够从直观的礼仪实践中获得预期效果。

四、结语

针对情境教学法在礼仪课程中的实施,还需要注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对“领导”岗位的人员设置,由于模拟演练中人数限额,很多学生无法从中获得亲身体验,可以通过课程角色分配,以分项替换等方式来进行轮值,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情境演练中。二是对情境教学的现场指导,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发挥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衔接,特别是对于学生的仪表仪态、语言表达,以及随机应变等能力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能。

参考文献

[1]阎芳.高职院校“社交礼仪”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及实效性探讨[J].职教通讯,2012(15).

[2]赵莉.高职“社交礼仪”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1):2400.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习惯是一个人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个人的终身财富。高校要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很多又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受到现行教育制度弊端的影响,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升学上,家长和老师代办了学习以外的事,造成了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缺失。进入大学后,学习的压力得到了释放,脱离了父母和管教和包办,当学习和生活中的诸多事务需要独立面对时,很多大学生无法适从,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经常打架斗殴;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厌学逃学;沉迷于网络,上网成瘾;不爱护环境,随处乱扔垃圾;不懂节简,生活铺张浪费;缺乏诚信意识等等。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学与育人效果,高校加强大学生的礼仪养成教育刻不容缓。礼仪教育是从人类基本的行为入手,教导人们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它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社交礼仪课程的开设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实践。

一、高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可以说,人们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日常习惯的外在表现,习惯通过日积月累的养成,它便融会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习惯往往渗透于一个人的思维、语言、行为等各种活动之中,主宰着个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大学阶段是塑造自身形象和铺垫人生发展轨迹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习惯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然而,在高校,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来的“习惯”,很让人担忧,一些学生文明意识淡薄,礼仪知识缺乏,知书但不达礼;一些学生不注重个人形象,经常衣冠不整,行为不端,张口便是粗话,上课随意迟到甚至旷课,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自修室里手机铃声大作,无视他人的存在,吃饭、上车不排队等等。这些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但更让人担忧的是他们不以为耻,反认为理所当然,这不得不引人深思。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总结高校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现象和原因,思考加强高校礼仪养成教育的必要性。不要让辛苦完成大学学业的学子们满怀期待地走向社会时发现自身礼仪素质有多么的欠缺,不要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一人有知识没文化、受教育没教养的人,应该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加强礼仪养成教育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礼仪素养不足的现象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损人利己,友善意识缺乏

一些学生蔑视社会道德,无视校纪校规,漠视他人的感受,一切从个人的愿望出发,对别人缺乏理解和宽恕。对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些事务,不是从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意愿出发,冷静分析,积极沟通,而是头脑发热,夸大事情,稍不如意就妄加评论或牢骚满腹,而对自己的草率行为带来的消极影响满不在乎。

2、重利轻义,拜金主义盛行

孔子主张“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孟的“重义轻利”观,旨在要求人们不可过度妄求物质利益,对“利”的追求应以“义”为前提。然而今天,很多人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完全不顾道德理想和法律法规。正是由于在义利观问题上陷入了误区,一部分学生不再追求远大的理想和人格的塑造,而是“一切向钱看”。在校期间,有些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和其他评优奖项,不惜诋毁同学;毕业时,有些学生主要着眼于寻找挣钱多的工作,急功近利,讲求实惠,从而丧失了积极向上的热情和朝气。在这样的道德价值取向的指引下,学生的人格必然会扭曲,自身的发展也会受限。

3、唯我独尊,尊重意识淡薄

一些学生唯我独尊,自我感觉良好,不尊重长辈,不敬重师长,不尊重同学,待人总缺少些友善平和,较难建立和谐人际关系,难以融入集体。大学礼仪素养教育的缺失,不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且也影响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深化。

二、社交礼仪课程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礼仪是人生的必修课,社交礼仪是现代人通向成功之路的通行证。礼仪教育是高校学生健康成才不可缺少的要素,其独特作用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品德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的集中表现。根据所处的时代,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及社会对它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核心,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同时它也是一个人重要的社交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力量,而且它也是人们进行社交的一个基本准则,它是获得对方的尊重和信赖的'基础,也是使社交得以持续开展并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个人参加社交活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基石,它对任何人都有强大的吸引力,它能给人以信任和安全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包括多方面的元素,比如诚信、宽容、善良、谦虚。通过社交礼仪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们逐渐养成举止文明,谈吐风趣,待人友善,尊重他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人文素质培养是指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通过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学科的学习,可以获取系统的理论知识,培养多方面的文化艺术素养,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反之,通过社交礼仪课程的学习,能促进和加深对人文学科的理解,因为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参与社交活动要求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会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会涉及各式各样的问题。社交就是一种信息交流,如果知识欠缺或知识结构不合理,在社交中就会张口结舌、捉襟见肘、举步维艰,自己既不能引起别人的关注,也很难融入与别人的交流中,自然成为“局外人”,在复杂的竞争与合作中,就很难拥有一席之地。因此,学习文化艺术知识,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实在大有必要。

3、增强心理的承受能力

青春期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渴望与人交流,渴望真诚、友谊、爱情。面对大学校园这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群,加上紧张的学习生活,有些学生的心理矛盾就会加剧。他们虽不缺少交流的环境和对象,但内心常被孤独寂寞的情绪所折磨,因为他们普遍缺乏社交技巧,既不善于表达自己,也不理解别人。有些学生性格孤僻,自以为是,心胸狭隘,容易产生焦虑、易怒、悲观、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这些压力往往又不能以正确的方式及时缓解。长此以往,这不仅会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阻碍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甚至可能导致有的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社交礼仪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诚信待人、言行适度,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在独生子女将成为社会主体的当下,对大学生进行礼仪修养教育尤为重要,在高校开设社交礼仪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已经势在必行。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人,能应付交际活动中的各种突发情况,始终保持冷静和稳定的心态,遇事不慌,善于沟通,能够采取最适当的行为,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在交际活动中,往往会结结巴巴,惊慌失措。这样的学生毕业后,不敢出去找工作,不敢面试,甚至不敢见人,整天窝在家里,成为“啃老族”,这样的人就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4、增强学生自信心

整洁优美的仪容仪表可以体现出个人的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社交礼仪课程中关于仪容仪表的教育就会给予学生细致的指导,让学生得到系统训练,比如在社交场合,它指导人们要注意自己的服饰礼仪,遵守TPO①原则,即你的穿着打扮应当与相应的时间、场合、身份、职业等相一致。比如言谈举止方面,在工作和社交场合,当和别人谈话时,要讲文明,讲礼貌,有修养,还要讲究语言艺术,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和好感,给人以绅士、淑女的良好形象。久而久之,这就会让学生们不断获得精神的鼓励,更加注重整洁的仪容仪表和优雅的谈吐举止,自觉地使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从而让自卑和害羞的心态逐渐消失,自信心逐渐增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都仪表整洁、仪态端庄、举止文雅、言语文明,就会产生良好的“人际气候”,使交往双方互相吸引,建立和发展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愉快,充满激情,增强信心。

三、小结

高校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礼仪修养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标尺,它不仅是形成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教育。高校开设社交礼仪课程并规定为必修,这既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又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信心,使他们成为知书达礼的高素质人才,让高校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培养目标。

中俄传统婚俗文化对比论文答辩

从婚礼的细节

钻石戒指第一次被用作婚约是在1477年,由奥地利的马克西米连一世献给法国勃良地的玛丽公主作为订婚礼物。钻石不是为嫁妆而生的,西方人没有嫁妆的概念(倒是经常看见男方把祖传首饰送给女方代表求婚),在西方文化里最被普遍认同的是权力的象征和婚姻的见证。选择母女:如果你讲究的是代代相传和实际效用,那么钻石是永不落伍的选择,不会过时。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Marriage Custom and Western Marriage Custom 中西方婚俗的差异AbstractThere are many procedures in Chinese marriage custom. The book propriety and ceremony, which records earliest wedding ceremony, says that marriage includes six etiquettes, namely, proposing, asking the name, asking for fortune, sending betrothal presents to the girl's family, discussing the date of marriage and meeting the bride. In western marriage, there are four procedures. They are proposal, changing surnames, choosing the day and holding the wedding. As the different religions, cultural origins, marriage concepts and geographie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existing in the two kinds of marriage customs. In Chinese marriage custom, the matchmaker functions almost all the time and youths have no right to choose and women are not on an equal footing with men. By contrast, in western marriage custom, the priest functions and the youths have legal right to choose whom they want to marry and men and women are equal. There also exist common things in the two sides. They have been maintain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But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after the founding of modern China), people have tended to discard some of the details and advocate simplified marriage procedures and wedding WordsMarriage custom; differences; reasons摘 要中国婚俗有着许多的仪式。最早记载婚礼习俗的《仪礼》云:“婚有六礼,纳采、问名、 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而在西方国家主要有4个程序,即建议,改姓,选期和举行婚礼。由于宗教、文化根源、婚姻观念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西方婚俗的不同。在中国婚俗中,媒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作为婚姻当事人的青年男女却没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力,而且男女在婚姻中的不平等现象也屡有出现。 在西方,是牧师在婚姻中起作用,并且青年男女有合法的权力去选择自己的夫婿或妻子。当然中西方的婚俗也存在相同的地方。它们存在了上千年之久。近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西结合的婚姻屡有出现。关键词婚俗;差异;原因IntroductionMarriage is formed in a long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marriage custom in a nation. It is the regularity of the activities that restrains people's awareness of marriage and marriage. Marriage custom’s binding does not depend on the law, and it can not rely on science tests neither, but on the force of habi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national psychology.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the institution of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has experienced different processes of development. Human have experienced group marriage, the dual system of marriage and individual marriage system (monogamy).As a union of a man and a woman and a family formation stage, marriage includes not only marriage, but also the preparation phase for the marriage and the performance stage after the festivities. It 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life. These customs, as a national symbo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ethnic studies and the history of is a country with an ancient civilization and a long history, and many customs. Among so many customs, there is a particular marriage custom. This custom goes through various and long stages of development from ancient simple wedding ceremony to later complex ceremony, from feudal marriage custom to the modern free marriage custom. During these courses, people’s ideas are progressing, though we can not say that their ideas are up to the top of mankind’s ideas in all over the world at all over the time because there are still backward ideas existing in many places, in many people’s mind and they maybe will still exist for a long time. However, they are up to the top of mankind’s ideas in a certain stage of the uninterrupted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is the base of western culture. Brita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western history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of course marriage with each other, they are different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in right aspect and in freedom aspect and there are many reasons that result in these differences such as cultural reason and geographical reason. I. Chinese Marriage CustomLike other folk, marriage custom has the same development and evolving process. In the early days of humanity, the human relationship in a very long period of time still carried the irregular relations like the animal world. There was no marriage at all, if suggest some, the only "arbitrary marriage." In China, marriage has gone through for a long time. As a most grand etiquette, it has always been a high degree of attention. To control the marriage, the family and the whole society, since the beginning of Zhou Dynasty, Chinese marriage should comply with six procedures, which is the so-called "six etiquettes." And Later in Tang and Ming Dynasty in China, marriage also complied with the "six etiquettes". As time goes by, although many wedding customs experienced various changes "Six etiquettes" as the basic pattern has not changed much. It is still essential and core in marriage has changed much today, but in many places, there still remains traditional marriage feudal society, a marriage would be decided not by the youths’ love, but by their parents' desires. Only after a matchmaker's introduction and when parents considered the two family conditions were similar and could be matched, would the marriage procedures went forward. Conditions that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cluded wealth and social status. If a boy's family was well-off or an official family, his parents would never permit him to marry a girl from a poor family. Essential to the marriage process were the commonly recognized 'three Letters and six etiquettes'. The three letters were the betrothal letter, the gift letter with a gifts list and the wedding letter used on the day the bridegroom met his bride at her home. The book propriety and ceremony, which records earliest wedding ceremony, says that marriage, usually, involves six necessary procedures, namely, proposing, asking the name, asking for fortune, sending betrothal present to girl's family, discussing date of marriage and meeting the . Proposing:Proposing is the first etiquette in marriage and is the first meet between the members in the two families. Thus, it is very important. Using a common expression, it is making an offer of marriage to another family on behalf of the son or the parents thought that the girl could be the daughter-in-law in old times, they would ask a matchmaker for sending the gifts and bring the son and the girl together. If the girl’s parents also agreed on the marriage, they would accept the gifts. People usually used a wild goose when sending the gifts. Because the wild gooses could fly to the south or the north according to the seasons and they would never change it which implied the woman would be punctual and also because when the wild gooses flied they were in a row and when they stopped they were in a line which implied that woman should comply with the marriage rules and arrange in order that one should not breach . Asking the NameIt aims to ask for girl’s name and ancient times the girl’s name would not be known by other people until the girl was in an age of marriage. First, one must have the matchmaker and inform of the man’s family through a card. And the man’s family would lastly receipt for postal remittance. Thus it can be seen that “asking the name” not only meant that the man’s family wanted to know the girl’s name, but also wrote down the woman’s birthday and Eight-characters (in four pairs denoting the time, date, month and year of a person’s birth, each pair consisting of one Heavenly Stem and one Earthly Branch, used in fortune-telling). If the birthday and Eight-characters were not harm the man, the man’s family would lastly receipt for postal remittance. Sometimes the woman’s parents also wrote down the official position of the woman’s great-grandpa, grandpa and father and the dowry that could be supplied. What’s interesting is that during this progress it was the matchmaker that functioned, not the man’s family or the woman’s family. Matchmaker was also important in the other procedur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arriage, people believed “behest of the parents and proposal of a matchmaker”. That’s why many marriages in the past were arranged by parents and matchmakers. Matchmaker’s proposal was the marriage’s valid basis in Tang has been simplified today. Many marriage does not need this . Asking for Fortune After asking the name, the bridegroom’s side had got the woman’s birthday and Eight-Characters and they went to consult a fortune-teller then which was called “asking for fortune”. It included two aspects of contents. One was consult the female virtues. Ancient people regarded female virtues a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n the gospel of three obedience that were obedience to one’s father before marriage, to one’s husband after marriage, and to one’s son after one’s husband’s death and four virtues that was morality, proper speech, modest manner, and diligent work for a woman according to Confucian lichun, Zhuge Liang’s wife (Zhuge Liang was a statesman and strategist in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s, now a symbol of wisdom in Chinese folklore) was famous for her ugliness, wisdom and high female virtues. A man in old times always had many wives. In order to solidifying and stead in the family, peopl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female virtues. Hence there was the saw “Marry wife is marrying virtues and take a concubine is marrying appearance”.The other one was consult good or bad luck. If they were not fit for each other in Eight-Characters according to the birthday and what’s more, the woman would harm the man, the result was that this marriage would not be held and would be cancelled. If the result was fit for each other and moreover the woman would make the man prosperous, the man’s side would inform the woman’s side through the matchmaker and send the betrothal gifts and exchange cards. Thus the marriage was actually decided to be . Sending Betrothal Presents to the Girl’s FamilyThe book propriety and ceremony wrote by the scholars in Han dynasty regards it as sending money. If there is no receipt of gifts, there is no marriage. Hence whether receipt the gifts or not is the implication of the agreement of the marriage by the woman’s significance of it includes two aspects of meaning. One is the thanks for the woman’s parents because the parents feed up her. The other is help the woman’s family prepare for . Discussing the Date of MarriageIn the past, the bridegroom’s side decided the lucky day and sent the matchmaker to inform of the woman’s family. Peopl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e marriage time. They usually had a person looked at the almanac or asked for fortune. They liked having marriage in spring or autumn because spring was the time that everything comes back to life and time when spring was changing into summer and was favor to pregnant with new life; autumn was the season of harvest. After the labor for a year, people had enough money to hold the ,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event. People pay many attentions to . Meeting the BrideThe marriage is finally held after the five procedures. In the past, the bridegroom wore wedding suit, riding on a horse, and guided the bridal sedan chair to marry the bride on the day. And the bride wore a red cheongsam waiting for the bridegroom. Now, the bridegroom wares western suit, and the bride wares wedding dress and usually in a car.待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