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高中生齐鲁文化研究的论文

发布时间:

高中生齐鲁文化研究的论文

齐鲁文化指古代齐鲁地区,也即今山东一带地区之文化。春秋时代,泰山以北地区为齐,是周朝功臣吕尚封侯之地,泰山以南为鲁,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封侯之地。齐鲁地区依泰山而濒大海,向称海岱地区。远在石器时代,就创造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是多源的中华文化主要发源地之一。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在春秋时代即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一些古代文化巨子,如孔丘、孟轲、管仲、墨翟、孙武、邹衍等都诞生在这里,不仅对齐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且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也有巨大贡献,尤其是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的设立,使儒、道、法、墨、名、兵、阴阳、纵横诸家争鸣于此地,融通荟萃于一堂,从而使得齐鲁文化具有博大、丰富、尚礼、崇儒的特点,齐鲁民风以“好文学”(《史记·儒林列传》),“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国语·齐语》)而闻名天下。 齐鲁文化旅游 齐鲁文化旅游,系指与齐鲁文化遗存(包括文化遗址、文物、遗迹、遗风、遗俗等)有直接关联的文化旅游活动。齐鲁最初是西周时期周武王分封的两处诸侯国,分别建都于营丘(今山东淄博)和奄(山东曲阜)。先秦时期,鲁是小国,辖地以今曲阜地区为中心;齐是大国,其疆域最大时,以临淄为中心,南至泰沂山区,北到渤海平原,西依黄河古道,东括山东半岛,包括今胶东、鲁中、鲁西北的大部。广义的齐鲁文化,包括先秦及秦汉以后山东以及河北中部、南部大行山以东地区、苏北部分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狭义的齐鲁文化,则指先秦时期齐国和鲁国共同创造的文化。关于齐、鲁两地的风俗民情,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写道:“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临淄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国之风也。其中具五民。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颇有麻桑之业,无林泽之饶,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及其衰,好贾趋利,甚于周人。”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鲁与齐较其他诸候国都更接近于周王室,因此受到周代礼制和文化的影响也更深。这种嫡系关系,应是后人把齐、鲁并称的最主要原因。当然,齐鲁还同时承继了夏商与东夷的文化传统。鲁祖周公旦封于商旧都奄地,得宝器、典籍,同时奏天子礼乐八佾,把周代的礼仪、典章、制度完整地转移到鲁国,并保有仅次于周天子的礼器法物和典册史籍。因此,鲁文化格外注重礼乐教化,其结果是诞生了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推出《论语》、《春秋》、《诗经》等代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典籍。齐祖姜太公,与周公旦同为周朝勋戚,享有“武力征伐”的特权,除推行周王室的法律、典章、文化制度之外,重“举贤而上功”,其直接结果是承继周初王霸之威,鼎故革新,及至管仲为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后又为战国七雄之一,诞生了诸如管仲、鲍叔牙、晏婴、孙膑等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管子》一书,综论天下治理方略,则成为先秦时期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齐鲁文化的兼融与合流,在先秦第二代思想家孟轲(鲁)和晏婴(齐)身上得到体现,那就是王权思想与礼乐政治并重以及仁爱民本的哲学。可以说,先秦时期的齐鲁文化,基本上代表了中华民族早期文化的成就,除孔孟管晏外,这一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化著述,还有孙武与《孙子兵法》、墨翟与《墨子》、荀况与《荀子》、孙膑与《孙膑兵法》以及曾参、子思、扁鹊与《大学》、《中庸》等等,他们既是齐鲁文化又是华夏文化的杰出代表。总的来说,弘扬王道、平治天下的鲁文化理想与力兴霸业、一匡天下的齐文化,其追求是相贯通的,二者之间虽有凝重肃穆与功利通变的微别,而在总体上趋于融合,并在此后的发展演变中广泛包容百家,对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形成与构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齐鲁文化的重要旅游地,有山东淄博市,这里有临淄齐国故城、桓公台、管仲墓、晏婴墓等;山东曲阜市,这里有少昊陵、孔府、孔庙、孔林、周公庙、鲁国故城等;山东邹县,这里有孟庙、孟府、孟林等;山东临沂市,这里有银雀山与金雀山汉墓群、沂南汉画像石墓等;山东莒县,这里有荀子墓、莒国故城等;山东泰安市,这里有大汶口文化遗址、泰山岱庙等;山东青岛市,这里有道教名山崂山、海滨浴场、北朝石造像、海产博物馆等,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山东烟台市,这里有明代抗倭遗址,是著名的避暑城市;山东蓬莱县,这里因“蓬莱仙境”、“海市蜃楼”而闻名,始自先秦,历史悠久;山东济南市,这里有山东省博物馆、千佛山、七十二泉、大明湖、李清照纪念堂、辛稼轩纪念祠等。此外,齐鲁文化还反映在淳朴的民风民俗上,山东各地大都保存着典型的中华民族风俗传统。反映在歌舞传统上,仪式隆重的孔府乐舞带有先秦时代典雅的艺术风尚,以中、和、祗、庸、孝、友六德标准为舞蹈语言基础,以歌诗的字形字义赋予象征型的舞蹈语汇,使用的乐器有镈钟、特磬、编钟、编磬、古琴、古瑟、笙、排箫、洞箫、龙笛、篪、蘧、陶埙、梧、柷以及各类鼓等,集金、石、丝、竹、革、木、匏、土等古代八音之器;反映在戏曲艺术上,流传在山东境内的当代戏曲品种有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八仙戏、山东梆子、莱芜梆子、平调、东路梆子、枣梆、河北梆子、河南梆子、柳琴戏、茂腔、柳腔、五音戏、东路肘鼓子、灯腔、两夹弦、北词两夹弦、一勾勾、哈哈腔、乱弹、吕剧、四平调、化装坠子、山东八角鼓、渔鼓戏、蓝关戏、王皮戏、京剧、评剧、皮影戏、傀儡戏等30多类,约占全国戏曲总数的1/10;反映在饮食上,鲁菜是各地方菜系中形成较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在明清时代即自成体系,影响了整个黄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已被容纳、吸收到北京菜、天津菜、东北菜和华北菜中,成为这些菜系的基础和主要风味。齐鲁之地,还一向以生产名酒而著称,兰陵白酒、烟台葡萄酒、青岛啤酒以及近年来新开发的曲阜孔府家酒,均闻名世界,烟台和青岛都举办过国际性的大型酒节。齐鲁文化旅游,包括访古旅游、仿古旅游、艺术文化旅游、民间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专项活动。且均以现存齐鲁文化遗存为旅游重要景点。

齐鲁文化的特点。齐鲁文化也是齐国与鲁国合并而成的文化代表。本期地区文化简述齐鲁文化的特点。齐鲁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其基本精神。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大体归纳如下几点: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这些,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四种文化学说既各有区别,又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有着内在联系,形成一种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一般来说在战国晚期鲁文里奇,有以下的特点。其一,多元性。齐国、鲁国在初建国时,既有西周文化,又注意吸收当地文化,所以从文化的渊源和基础来看,既有周人的传统文化,又融合了当地土着文化和部分殷文化,所以齐鲁文化的基础是多元的。在以后的长期发展中,齐鲁文化不断吸收和融合各种文化成分,继续沿着多元化的方向。战国时形成的诸子百家中,许多学派与齐鲁文化都有渊源关系。其二,自由开放。西周时期,齐鲁是东方大国,远离成周,有相对的独立性,文化形成各自的特色,其发展有较大的自由。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周天子失去权威,思想文化的载体士人知识群体正式形成,这些拉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更广泛的基础。尤其是士人阶层在这个时期有相对的独立人格和自由认识自然与社会的权力,形成各自的价值判断。他们可以把一切客体作为认识对象,自由地研究和解释,形成不同的学说理论。下学宫建立后更是如齐国孟荀列传此。正如《史记》所说:“自邹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果淳于髡,沈岛,前年底,当时的儿子,片田,邹家华,信徒锡,各着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鲁国文化以儒学为主,以厚重着称,但儒学本身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孔子、孟子、荀子诸位儒学大师一方面吸收各种思想学说的有益成分,一方面又到各国游历,宣扬和传播儒家学说,使鲁文化在保持其特色的同时,机会跨越,文化和其他领域,施肥相互影响,促进了鲁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其三,驳杂宏富。先秦时期由于交通不发达,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落后,形成许多特色的地域文化,各地域文化往往在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中发展,因而使一些地区的文化形成保守、内容单一的特点,而齐鲁则不同。如,在平原位于原流量的不同文化又长期具有自由开放的特点,因此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驳杂宏富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齐鲁区文化内容的多样性上。儒家、黄老道家、法家、阴阳家、兵家、墨家等都在此地形成,有深厚的基础,在各自的流传发展中,又互相融合吸收,更显示出驳杂宏富、内容充实的特点。

齐鲁文化,地域文化名称,确切地说,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合称。东临滨海的齐国产生了以姜太公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学说又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中文名齐鲁文化鲁国孔子1982年夏沂河、沭河流域创造土著居民东夷人快速导航方言魅力 风俗文化 齐道家影响 泰山 儒学影响 基本精神 产业发展 地位形成融合1982年夏,考古工作者在沂河、沭河流域发现了若干组细石器埋藏点,并命名为“沂沭细石器文化”,据考古研究,可能就是北辛文化的源头。这一关键环节的发现,使沂沭的旧石 器文化与北辛文化之间找到了联结点,并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谱系连接起来,组成了鲁南地区的中国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而这一山东的史前文化,就是山东的土著居民东夷人创造的,土生土长的东夷文化。其中大汶口文化是以泰安的大汶口遗址命名的,分布范围广泛,距今约6000年;龙山文化首先发现于章丘龙山镇,分布范围与大汶口文化大体一致,距今约3900~4400年前。这两种文化(大汶口、龙山)的发展时期被认为是东夷文化的鼎盛时期。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于齐,以治理夷人;周公被封于鲁,以拱卫周室。分封齐、鲁,标志着东夷文化向齐文化演变,宗周文化则在鲁国完整地保存下来。齐鲁文化姜太公到了封地以后,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因其俗,简其礼”促成了东夷文化向齐文化的转变。与之相反,周公之子伯禽到鲁地后,变其俗,革其礼,推行重农抑商的周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使齐国和鲁国的人文经济趋于不同的发展方向:齐国的社会风尚带有明显的工商业氛围,崇功利,轻伦理,文化风气开放,注重实用;鲁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农业社会的文化特征,文化风气保守,因循周礼,不思变通。 共4张齐鲁文化战国时期,以稷下黄老道家、孟子二度游学于齐为契机,齐文化与鲁文化开始融合。孟子在齐国居住时间长达十几年,他的学术思想受到了稷下道家的熏陶。荀子在齐、鲁文化合流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荀子兼顾齐学,因而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儒学思想,同时又通过学术交流,把他的儒学思想在齐国文士阶层传播开来。在诸如此类的背景下,齐文化和鲁文化走向融合,共同构筑了山东人的齐鲁文化。方言魅力语言崇拜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社会现象之一,许多风俗习惯的形式与民俗故事的流传是与语言崇拜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到了胶东,宴席一般要备“吉祥菜”——鱼和炖豆腐。宴席到了最后,如果端上一盘整条的鱼,便表示酒宴结束,即使再贪杯的客人也应该知趣地干完杯中酒准备吃饭。以“鱼”谐“余”,表达幸福欢快的生活没有完结,余福长久。长岛等地过年少不了“炖豆腐”,也是取其谐音:“炖”音近粮囤的“囤”,“豆腐”谐音“都富”,还有“幸福”的寓指,可见,这道菜所包含的社会意义远远超过它自身作为菜肴的价值,已经成为渔民心中美好祝愿的载体。 不仅如此,在山东方言中,人们有时会觉得某种说法不文雅,或是不合乎讨吉利的心理,便避而不用,用一些文雅或是吉利的说法来替代。比如,烟台、威海等地过年蒸饽饽时,经常会由于火猛而致饽饽裂开口子,当地人叫“饽饽笑了”,不说“饽饽裂口子了”。笑是人的动作,赋予物体,将其拟人化,饱含了人民群众烘托祥和气氛的感情色彩。山东方言图胶东地区称水饺为“姑扎”,水饺煮破了、碎了一般叫“挣了”。其实,饺子“破了、碎了、挣了”都是一件大家不情愿的事实,但一句“姑扎挣了”则使这件不愉快的事情平添了不少喜庆的气氛。在当地人看来,饺子“挣”得多就是预兆将来能挣好多钱。由这一方言民俗还演绎出一个生动的小故事《挣与赔》: 有个做生意的,家里雇了个上锅的(方言词,厨师),姓裴。商人有个讨口彩的脾气,凡事儿都想讨个吉利,逢年过节就更不例外了。这年腊月三十晚上,商人和孩子老婆一大家子坐在炕上喜气洋洋地喝酒吃菜,上锅的伙计就在地上煮饺子,酒喝到差不多的时候,商人又上来了讨口彩的毛病,他高声问上锅的:“伙计,姑扎怎么样了? 挣了多少?”商人问这话的目的是希望上锅的回答挣得很多很多,哪怕一个没挣也要这样说。在商人的脑子里就有这样的迷信,说饺子挣得多就预示着主人来年会挣更多的钱,发更大的财。可是这位耿直但有点不开窍的上锅的偏偏就不明白主人的这层意思,况且他煮的饺子确实一个也没有破碎的,于是他高兴而且坚定地回答说:“一个也没挣!你放心吧,有我老裴(赔)在,一个儿也挣不了。”

我真的是太难了。

齐鲁文化研究论文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齐鲁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思辨 【关键词】精神,和谐,传统文化,孔子,文化,论语,思想,孟子,天道,强齐鲁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孕育了孔子、孟子、墨子、管子、孙子等伟大思想家,容纳了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等诸子之学,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基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齐鲁文化传统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可提供重要的借鉴和丰富的滋养. 一 在齐鲁文化传统中,显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影响最为深远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和”,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一致的境界,孔子提倡的伦理行为规范等都是为了达到和谐.孟子基于性善论,认为人人都有先天的仁义礼智之心,道德履践的可能性都是完满、平等的,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鉴于统治者和民众在道德上是平等性,认为统治者应该推己及人实行仁政,而且这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 “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如孔子指出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孟子则对“和”作了进一步发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儒家所讲的“和”并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是基于对周文化天道观的继承与发展之上.周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敬天保民,形成了天命靡常、天人感应、天人相通的观念.周人所理解的“天”并非抽象实体或超时空的主宰,而是天地万物生命的源泉、统一的基础,是决定宇宙、社会、人生变动的根本力量.周人对天道怀有无比的尊崇与敬仰之情,强调对天命的体察与顺应,认为只有效法上天的生生之道,才称之为善政,才能保证国家的强盛与民生的安乐,提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尚书·大禹谟》)因此周朝效法天地之道,把“六府三事”即“金、木、水、火、土、谷”和“正德、利用、厚生”作为治国方略,以实现长治久安,“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尚书·大禹谟》).“和”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一致的境界,孔子所提倡的伦理行为规范等都是为了达到和谐,消除社会的纷乱与争斗.但孔子的“和”不是千篇一律,毫无差别,而是“君子和而不同”,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在保持差别和个性的前提下的和谐一致,和谐以共生共存. 周文化是先秦诸子思想的直接源泉,中国古代思想家成为道统与学统的传承者,基于对周文化理解的不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儒家和道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孔子更是以周文化的正统继承者和维护者自居,他有“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的自信,以克己复礼、维系和复兴周文化的礼乐政制为己任,并把周文化提升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微妙境地.孔子对于天道盈虚与时势变化有着极其丰富和深刻的感触,因而能够生存于天人相通的原初境域中,与时偕行,如他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因此孔子对“仁”、“礼”、“和”的理解都基于天人合一的背景之下,他指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凸显了天道生成万物与不言而信的至诚本性,作为他的思想核心观念的“仁”也是天道生生道的体现,孔子强调“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珍视包括动物在内的一切生命,如《论语》记载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他反对一切戕害、漠视人的生命的行为,天道按其本来面目呈现自己,无需任何掩饰,自然而然,无私无欲,孕育生成万物,即是后儒阐发的“不诚无物”,“(《中庸》)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日生”,(《系辞》)因此仁者效法天道,同时也能做到文、行、忠、信,刚毅木讷,至诚无私,生生与诚明之道是天人相通的必然途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道”(《中庸》).在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自然等诸关系时,孔子提出“中庸”的思想并把其视为最高的美德,“中庸”的本质含义是:“不偏之谓之中,不易之谓之庸”,无过无及,不偏不倚,主张在对立的两极之间保持某种平衡,“中庸之道”是齐鲁文化的逻辑思维方法. 儒家把统治者效法天道形成的仁德看作政治清明、国家安定的前提,孔子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政治思想以礼治为核心,而礼是由内在的“仁”所决定的,是仁心的体现,如果缺乏仁德的修养,是不可能真正贯彻礼法的规范的,如孔子所说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他强调仁与礼互为表里,内在的道德价值决定制度性的外在行为规范,形成以德教为礼治基础的为政思想,“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纲领和原则,要求统治者以发自内心的自觉道德意识和自身的严格履践引导人民,因此他强调:“政者,正也”(《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只有统治者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顺利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孔子还提出了治理政事的一些具体原则即“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论语·尧日》)所谓“五美”即五种基本的政治美德,“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它们都是以富民、教民、公正对待百姓为目的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论语·尧日》)所谓“四恶”是“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尧日》)强调避免不教而杀、不戒视成的暴虐之政,统治要以教化人民为目的. 孟子作为战国时期齐鲁文化的最著名代表,在孔子思想基础上发展出系统的仁政学说.孟子强调了人所具有的道德自觉心,在外在行为上则表现为自觉地“由仁义行”.“仁爱”体现了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要求每个人从人性出发,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强调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才能自觉地“由仁义行”,才能实现充满爱心的温情社会.孟子指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之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齐鲁文化调研报告2000字,齐鲁文化调研报告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每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各个高校都开展得热火朝天。

2、2006年这个火热的夏季,2006年7月在如同火炉的重庆,炎热的天气却未能抵挡西政法学院学子关注革命老区、服务新农村的热情。

3、冒着酷暑炎热,法学院社会实践队奔赴齐鲁大地,深入沂蒙老区挥洒辛勤汗水,践行荣辱观、服务新农村、弘扬革命精神! 2006年7月11日上午9时,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2006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红色之旅——齐鲁沂蒙志愿行”系列实践活动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孟良崮战役革命纪念馆拉开了序幕。

4、 在“深入沂蒙老区,弘扬革命传统”主题活动中,除了在孟良崮革命纪念馆深入学习革命前辈英勇事迹之外,我们社会实践队还驱车前往蒙阴县烟庄看望当年乳汁救伤员的“沂蒙六姐妹”(目前仅四位老人在世)。

5、 7月13日上午,我们一行深入蒙山农村,宣讲新农村政策并进行了相关社会调查。

6、法学院“新农村政策”宣讲实践服务团主要通过组织大学生通过座谈会、宣传板报、图片展、传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摆事实,讲道理,着力宣传党和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等重大决策部署和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7、 7月14日,法学院社会实践队前往曲阜市开展“宣讲社会主义荣辱观,秉承中华传统美德”主题实践活动,将弘扬光辉的革命传统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起来;通过对孔儒文化的领悟和感受,将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起来;将老区人民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起来。

8、 7月15日,在临沂市人民广场,我们开展了“红色之旅”系列 活动之四“厚德重法,学以致用,传播法治理念 提供法律服务”的大型普法宣传活动。

9、 本次“红色之旅”系列活动以“践行荣辱观、服务新农村、弘扬革命精神”为主题,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精髓有机结合;深入农村,开展新农村政策宣讲活动,此外,还切实结合法学专业知识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以及社会调查,服务新农村。

齐鲁文化指古代齐鲁地区,也即今山东一带地区之文化。春秋时代,泰山以北地区为齐,是周朝功臣吕尚封侯之地,泰山以南为鲁,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封侯之地。齐鲁地区依泰山而濒大海,向称海岱地区。远在石器时代,就创造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是多源的中华文化主要发源地之一。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在春秋时代即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一些古代文化巨子,如孔丘、孟轲、管仲、墨翟、孙武、邹衍等都诞生在这里,不仅对齐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且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也有巨大贡献,尤其是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的设立,使儒、道、法、墨、名、兵、阴阳、纵横诸家争鸣于此地,融通荟萃于一堂,从而使得齐鲁文化具有博大、丰富、尚礼、崇儒的特点,齐鲁民风以“好文学”(《史记·儒林列传》),“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国语·齐语》)而闻名天下。 齐鲁文化旅游 齐鲁文化旅游,系指与齐鲁文化遗存(包括文化遗址、文物、遗迹、遗风、遗俗等)有直接关联的文化旅游活动。齐鲁最初是西周时期周武王分封的两处诸侯国,分别建都于营丘(今山东淄博)和奄(山东曲阜)。先秦时期,鲁是小国,辖地以今曲阜地区为中心;齐是大国,其疆域最大时,以临淄为中心,南至泰沂山区,北到渤海平原,西依黄河古道,东括山东半岛,包括今胶东、鲁中、鲁西北的大部。广义的齐鲁文化,包括先秦及秦汉以后山东以及河北中部、南部大行山以东地区、苏北部分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狭义的齐鲁文化,则指先秦时期齐国和鲁国共同创造的文化。关于齐、鲁两地的风俗民情,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写道:“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临淄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国之风也。其中具五民。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颇有麻桑之业,无林泽之饶,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及其衰,好贾趋利,甚于周人。”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鲁与齐较其他诸候国都更接近于周王室,因此受到周代礼制和文化的影响也更深。这种嫡系关系,应是后人把齐、鲁并称的最主要原因。当然,齐鲁还同时承继了夏商与东夷的文化传统。鲁祖周公旦封于商旧都奄地,得宝器、典籍,同时奏天子礼乐八佾,把周代的礼仪、典章、制度完整地转移到鲁国,并保有仅次于周天子的礼器法物和典册史籍。因此,鲁文化格外注重礼乐教化,其结果是诞生了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推出《论语》、《春秋》、《诗经》等代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典籍。齐祖姜太公,与周公旦同为周朝勋戚,享有“武力征伐”的特权,除推行周王室的法律、典章、文化制度之外,重“举贤而上功”,其直接结果是承继周初王霸之威,鼎故革新,及至管仲为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后又为战国七雄之一,诞生了诸如管仲、鲍叔牙、晏婴、孙膑等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管子》一书,综论天下治理方略,则成为先秦时期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齐鲁文化的兼融与合流,在先秦第二代思想家孟轲(鲁)和晏婴(齐)身上得到体现,那就是王权思想与礼乐政治并重以及仁爱民本的哲学。可以说,先秦时期的齐鲁文化,基本上代表了中华民族早期文化的成就,除孔孟管晏外,这一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化著述,还有孙武与《孙子兵法》、墨翟与《墨子》、荀况与《荀子》、孙膑与《孙膑兵法》以及曾参、子思、扁鹊与《大学》、《中庸》等等,他们既是齐鲁文化又是华夏文化的杰出代表。总的来说,弘扬王道、平治天下的鲁文化理想与力兴霸业、一匡天下的齐文化,其追求是相贯通的,二者之间虽有凝重肃穆与功利通变的微别,而在总体上趋于融合,并在此后的发展演变中广泛包容百家,对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形成与构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齐鲁文化的重要旅游地,有山东淄博市,这里有临淄齐国故城、桓公台、管仲墓、晏婴墓等;山东曲阜市,这里有少昊陵、孔府、孔庙、孔林、周公庙、鲁国故城等;山东邹县,这里有孟庙、孟府、孟林等;山东临沂市,这里有银雀山与金雀山汉墓群、沂南汉画像石墓等;山东莒县,这里有荀子墓、莒国故城等;山东泰安市,这里有大汶口文化遗址、泰山岱庙等;山东青岛市,这里有道教名山崂山、海滨浴场、北朝石造像、海产博物馆等,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山东烟台市,这里有明代抗倭遗址,是著名的避暑城市;山东蓬莱县,这里因“蓬莱仙境”、“海市蜃楼”而闻名,始自先秦,历史悠久;山东济南市,这里有山东省博物馆、千佛山、七十二泉、大明湖、李清照纪念堂、辛稼轩纪念祠等。此外,齐鲁文化还反映在淳朴的民风民俗上,山东各地大都保存着典型的中华民族风俗传统。反映在歌舞传统上,仪式隆重的孔府乐舞带有先秦时代典雅的艺术风尚,以中、和、祗、庸、孝、友六德标准为舞蹈语言基础,以歌诗的字形字义赋予象征型的舞蹈语汇,使用的乐器有镈钟、特磬、编钟、编磬、古琴、古瑟、笙、排箫、洞箫、龙笛、篪、蘧、陶埙、梧、柷以及各类鼓等,集金、石、丝、竹、革、木、匏、土等古代八音之器;反映在戏曲艺术上,流传在山东境内的当代戏曲品种有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八仙戏、山东梆子、莱芜梆子、平调、东路梆子、枣梆、河北梆子、河南梆子、柳琴戏、茂腔、柳腔、五音戏、东路肘鼓子、灯腔、两夹弦、北词两夹弦、一勾勾、哈哈腔、乱弹、吕剧、四平调、化装坠子、山东八角鼓、渔鼓戏、蓝关戏、王皮戏、京剧、评剧、皮影戏、傀儡戏等30多类,约占全国戏曲总数的1/10;反映在饮食上,鲁菜是各地方菜系中形成较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在明清时代即自成体系,影响了整个黄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已被容纳、吸收到北京菜、天津菜、东北菜和华北菜中,成为这些菜系的基础和主要风味。齐鲁之地,还一向以生产名酒而著称,兰陵白酒、烟台葡萄酒、青岛啤酒以及近年来新开发的曲阜孔府家酒,均闻名世界,烟台和青岛都举办过国际性的大型酒节。齐鲁文化旅游,包括访古旅游、仿古旅游、艺术文化旅游、民间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专项活动。且均以现存齐鲁文化遗存为旅游重要景点。

乌鲁木齐企业管理研究生论文

我们有,还可以选择,,但不能发出来.可以联系,需要收费

企业管理的核心——实行财务标准化 财务标准化,是指将公司财务的整个过程进行规范,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前提下,对企业业务流程、部门设置、岗位分工及权限划分进行分析,本着服务业务、理顺流程、查错防弊、强化管理的目的,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标准财务管理系统。通过财务标准化,可以强化内部控制,优化财务环境,理顺财务流程,规范和细化财务手续,进而提高管理效率,控制税费支出。实行财务标准化,要求企业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必须以财务为中心,强调各部门和人员的岗位职责与财务流程设计,通过财务标准化,使各部门乃至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与财务活动有机的结合,使各级领导能够清晰地了解本部门的经营业务活动与财务流程,准确把握本部门的关键控制点与控制环节,做到心中有数,手续透明,职责明确,权利适当。财务标准化的目标是解决企业管理瓶颈问题,既要提高管理效率,又要获得管理效益。 一、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得到空前的发展,上市公司、跨国公司、大型企业集团大量涌现。众多中小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多样,企业内部管理手段、内部控制、财务标准化等方面,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其内部控制措施不完善,企业领导的管理水平不高,财务制度也不健全,重生产,重经营,轻管理,轻法规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1.由于企业规模不大,人数不多,业务简单,所以,企业无力配备合适的管理人员,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财务制度、财务流程也不规范,财务收支审批手续不全,造成管理混乱、账目不清,不同程度地存在影响生产经营、偷漏税款的现象; 2.企业重生产经营,轻管理。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领导者把全部精力放在业务的开展上,夯实老业务,开拓新市场,无暇顾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出现不同程度的管理混乱现象。管理混乱又反过来对业务的开展和企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在企业有大的发展,拓展业务,扩大经营规模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管理瓶颈问题。这时,制度不全,流程不畅,人才缺乏,财务混乱等许多内部管理问题都会凸现出来,这些被认为可有可无,管理者常常忽略的问题往往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3.一些家族制企业,老板成为企业的中枢,企业的大小事务全部是老板说了算,老板每天处理很多事务,却难以把所有事情都处理好。因为太多的琐事缠绕着他,占据了他每天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一些重要的业务和关乎企业未来发展的大事,却常因力不从心而一拖再拖。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会上一言堂,签字一支笔,万事等一人的现象,虽然业务亲自抓,支出亲自批,财务亲自管,但最终仍然抱怨事情太多,下属太笨。由于要经常处理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许多突发问题,使企业管理者和决策层经常扮演救火者的角色。 4.为了最大限度地偷漏税款,企业负责人想尽了办法和手段,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做假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隐匿或者故意销毁应该保存的会计凭证、账册资料,为多列支出而凑票,为少列收入而尽量少开票甚至不开票,为多开进项抵扣发票打时间差,账外设账,偷梁换柱,关联交易等。 二、解决措施 以上问题在中小企业中带有普遍性,较为突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顽症之所在。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业务简单,收支不多,企业负责人有能力兼顾业务和管理。虽然没有建立明文的财务管理制度,但其日常收支审批手续、业务开展的流程很严格很明确,能够做到守法经营,依法纳税,企业可以维持正常的运营。对于普遍存在的偷税漏税的现象,国家财税部门通过一系列的税制改革与完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也一定会有针对性地打击不法分子,遏制偷税漏税行为的发生。企业采用偷税漏税的办法谋取不法之财,既是国家法律所不容,也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可以说是取一时之利,毁一世之名,是与法治社会、诚信社会的道德规范背道而驰的,也与市场经济所提倡的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相悖。虽然能够赢得短期小利,但也冒着极大的税务风险和信誉风险,影响的是企业长远大利,属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的行为。明智的企业家不会这样做。

浅析中小企业的经营战略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而经营战略是实现中小企业的远景和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和基础。文章通过对中小企业目前在经营战略现状的分析,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特征及现实情况,具体介绍和分析了虚拟经营、战略联盟和跨国经营等三种中小企业可以采用的经营战略,试图通过中小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方面的分析和探讨,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小企业;经营战略;虚拟经营;战略联盟;跨国经营 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经济学分析 (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在中国,支持和发展中小企业是一项长期、稳定的基本政策。中小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公有制经济制度下对市场有力而灵活的补充,起到了促进市场竞争、企业及商品的多元化等必不可少的作用。如果大企业是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砖头石料”,那么中小企业的发展则是代表一个国家体制活力的“水泥砂浆”。国家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大企业,同时也体现在中小企业身上,两者功能互补,缺一不可。发展与大企业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是提升大企业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大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帮助。大中型骨干企业体现国家实力,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则为经济注入活力。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抓大”和“放小”缺一不可。 (二)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经济学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为什么作用如此重要呢?基本的经济学分析告诉我们:企业是有边界的,不是越大越好;比较优势和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社会分工原则。正是在这些基本的经济学道理所揭示的经济规律的驱使下,企业才必须是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布的企业群,才必须保持其自身的经济生态平衡。因此,中小企业的存在对于维持经济生态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经营战略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现状 (一)中小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不同以往的经营环境。特别是随着“入世”大门的打开,我国中小企业还要面对进口商品的强烈冲击,市场形势将更加严峻。 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中小企业必须制定、实施适合自身条件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并兼顾各时期社会各因素的短、中、长期的经营战略,以形成其独特的竞争能力。经营战略分析企业的内外环境和企业的能力,并建立理想的企业经营计划,因为经营战略是实现企业的前景和目标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和基础。 只有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的经营战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起到正确指导企业利用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等,随时适应市场在各个时期的需要,不被市场所淘汰掉。 (二)中小企业经营战略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战略定位上的现状令人担忧。 首先,从严格意义上讲,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还谈不上有真正的企业经营战略。这部分中小企业成立、运行的现状,有的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及时利用,有的源于短期的市场需求,它们所制定的一些规划,没有从客观的角度着眼,也未从发展的趋势考察,因此有相当的局限性、短期性和盲目性。 其次,即便有些企业已经或者说开始着手经营战略定位的研究,从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和实施上,都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主导体制的窠臼,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以此定位的经营战略,根本无法适应激烈的、甚至残酷的市场竞争,有的不可避免地成为泡沫经济的畸形儿。 另外,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刚刚发育健全,与之配套的法规政策尚待进一步完善。 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我们的中小企业竭尽全力的是如何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的吃饭问题,因此无暇顾及系统的企业经营战略性研究和实施。 三、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采取的经营战略 大企业战略管理通常是一个明确、正式的过程,企业经理通过战略管理过程来组织企业运作,并对复杂、动态的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由于企业规模不同,许多大企业使用的战略管理技术不一定适合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战略一般很少是正式的,有时甚至可能是隐性的、非明确的。因此,中小企业制定经营战略时首先要力争在方向上、类型上做出最佳选择。在战略选择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企业未来产品经营方向与生存发展战略一致原则;企业具体环境与经营战略一致原则;企业潜在核心能力与经营战略一致原则;多种类型最优化选择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战略定位上的现状和特点,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种经营战略: (一)虚拟经营 虚拟经营实质上是借用、整合外部资源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资源配置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可获得诸如生产、设计、营销等功能,但却不一定要拥有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实体组织。虚拟经营注重对资源的利用,而不是控制资源,它追求的是尽量弱化实体组织结构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达到全方位“借力造势”的目的,其显著特点之一是相关企业仍保持独立法人地位。所以,虚拟经营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杠杆作用,其结果是使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其内向配置的核心业务与外向配置的业务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关系网络,即虚拟经济组织。企业的运作和管理也将由“控制导向”转为“利用导向”。 虚拟经营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其意义无疑是相当深远的。因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专业化分工是中小企业虚拟经营组织的主要联系纽带,也是其实施虚拟经营的现实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中小企业的虚拟经营战略成功实施成为可能,信息技术为中小企业铸造了一个与虚拟经营战略对接的全新平台;制度创新其实是虚拟经营的雏形,是由中小企业创造出来的一种能够变大变小的技术先进的组织形态,是一种典型的虚拟经营方式;技术创新优势与大型企业等级结构复杂及低效率投入相比,它的驱动机制更为有效,创新要求更为迫切,创新成本较低。因此,凭借这些优势,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虚拟经营的有利条件,积极进行虚拟经营。 (二)战略联盟 所谓战略联盟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或实现战略目标,抓住和利用迅速变化的市场机遇,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是自发的,联盟各方保持着原有企业的经营独立性,具有边界模糊、运作高效、机动灵活等特点。对于每个成员企业来讲,实质上就是一种借势的策略,借助外力,对外力和企业外部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实现聚变,创造出超常的竞争优势。因此,战略联盟使企业能够以“系统的力量”对付“个体的力量”,容易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已经形成资金、技术、规模等优势的大型企业的强大的竞争,中小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不局限于眼前的短期利益,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与手段,连横合纵,发挥每个企业自身的优势,用整体的竞争力面对大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 (三)跨国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不同程度地走上跨国经营的道路。然而,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多为国内大型企业或集团,中小企业在此领域虽有涉足,却为数不多。跨国经营涉及企业经营网络的国外延伸,迥异的经营环境可能导致巨大风险。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人才吸引力不大、品牌形象较弱、资金缺乏等导致其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更为不易。一般来说,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率和利润率均低于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然而,就发达国家跨国经营的经验来看,从大型企业跨国经营为主转向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是一个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经阶段。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不仅顺应了市场国际化的时代潮流,同时大大化解了其在国内市场的不利因素,这对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约99%的我国来说,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中小企业实施经营战略时应关注的问题 (一)分析、掌握政府宏观政策和法规动态 要分析、掌握政府对这个行业在宏观政策和法规等方向性的动态。不但要了解今天的政策,更要了解政府对这个行业在3年或5年以后在政策上有哪些取向。 (二)尊重市场,以市场作为检验企业经营战略的标尺 市场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客观的实体,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受到各时期政策、市场的供需矛盾、消费者风俗习惯、消费水平等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企业和经营者来说,是具有一定的风险的,应该随时把握住市场的脉搏,根据各时期市场中所出现的新变化及时做出响应,不断调整各时期企业经营的战略方针,尽可能的将市场不稳定因素所造成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 (三)借助品牌效应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一个企业应该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企业的品牌。品牌,狭义上是指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区别于同类产品的标识,也就是商标;而广义上上来说,品牌则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中为自己树立的形象,企业借助品牌,提高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度,并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逐渐提高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赖程度,从而逐步地占据在消费者进行消费过程中的市场份额,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四)加强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中小企业普遍起步晚,大多实行家族式管理,企业中存在着家族文化、家长制作风以及与之相应的伦理观念。尽管在创业初期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消极因素也日渐明显,如管理模式的不规范、随意性强、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企业市场竞争力减弱等。企业管理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内陆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瓶颈。加强管理创新,首先必须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实现内部整合,强化内部管理。 (五)重视和培养人才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方面企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稳定现有的各类人才,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采取优厚条件积极引进急需的高科技拔尖人才,发挥其独特优势。在用人上要不拘一格,大胆录用有识之士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还要积极储备人才。 五、结语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而经营战略是实现中小企业的前景和目标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和基础。 本文在规范的理论分析基础上,首先指出和分析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通过对中小企业目前在经营战略方面的现状分析,并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特征及现实情况,具体介绍和分析了虚拟经营、战略联盟和跨国经营等三种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采用的经营战略,最后给出中小企业实施经营战略时应该关注的六个问题,以保证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本文试图通过中小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方面的分析和探讨,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颜光华,林明.外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9). 2、石军伟.虚拟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新趋势[J].经济纵横,2002(7). 3、刘冀生,刘伊伟.中小企业经营战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以上是一份相关资料,您可以参考一下!

齐鲁文化精神论文格式

齐鲁文化指古代齐鲁地区,也即今山东一带地区之文化。春秋时代,泰山以北地区为齐,是周朝功臣吕尚封侯之地,泰山以南为鲁,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封侯之地。齐鲁地区依泰山而濒大海,向称海岱地区。远在石器时代,就创造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是多源的中华文化主要发源地之一。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在春秋时代即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一些古代文化巨子,如孔丘、孟轲、管仲、墨翟、孙武、邹衍等都诞生在这里,不仅对齐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且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也有巨大贡献,尤其是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的设立,使儒、道、法、墨、名、兵、阴阳、纵横诸家争鸣于此地,融通荟萃于一堂,从而使得齐鲁文化具有博大、丰富、尚礼、崇儒的特点,齐鲁民风以“好文学”(《史记·儒林列传》),“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国语·齐语》)而闻名天下。 齐鲁文化旅游 齐鲁文化旅游,系指与齐鲁文化遗存(包括文化遗址、文物、遗迹、遗风、遗俗等)有直接关联的文化旅游活动。齐鲁最初是西周时期周武王分封的两处诸侯国,分别建都于营丘(今山东淄博)和奄(山东曲阜)。先秦时期,鲁是小国,辖地以今曲阜地区为中心;齐是大国,其疆域最大时,以临淄为中心,南至泰沂山区,北到渤海平原,西依黄河古道,东括山东半岛,包括今胶东、鲁中、鲁西北的大部。广义的齐鲁文化,包括先秦及秦汉以后山东以及河北中部、南部大行山以东地区、苏北部分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狭义的齐鲁文化,则指先秦时期齐国和鲁国共同创造的文化。关于齐、鲁两地的风俗民情,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写道:“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临淄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国之风也。其中具五民。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颇有麻桑之业,无林泽之饶,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及其衰,好贾趋利,甚于周人。”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鲁与齐较其他诸候国都更接近于周王室,因此受到周代礼制和文化的影响也更深。这种嫡系关系,应是后人把齐、鲁并称的最主要原因。当然,齐鲁还同时承继了夏商与东夷的文化传统。鲁祖周公旦封于商旧都奄地,得宝器、典籍,同时奏天子礼乐八佾,把周代的礼仪、典章、制度完整地转移到鲁国,并保有仅次于周天子的礼器法物和典册史籍。因此,鲁文化格外注重礼乐教化,其结果是诞生了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推出《论语》、《春秋》、《诗经》等代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典籍。齐祖姜太公,与周公旦同为周朝勋戚,享有“武力征伐”的特权,除推行周王室的法律、典章、文化制度之外,重“举贤而上功”,其直接结果是承继周初王霸之威,鼎故革新,及至管仲为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后又为战国七雄之一,诞生了诸如管仲、鲍叔牙、晏婴、孙膑等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管子》一书,综论天下治理方略,则成为先秦时期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齐鲁文化的兼融与合流,在先秦第二代思想家孟轲(鲁)和晏婴(齐)身上得到体现,那就是王权思想与礼乐政治并重以及仁爱民本的哲学。可以说,先秦时期的齐鲁文化,基本上代表了中华民族早期文化的成就,除孔孟管晏外,这一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化著述,还有孙武与《孙子兵法》、墨翟与《墨子》、荀况与《荀子》、孙膑与《孙膑兵法》以及曾参、子思、扁鹊与《大学》、《中庸》等等,他们既是齐鲁文化又是华夏文化的杰出代表。总的来说,弘扬王道、平治天下的鲁文化理想与力兴霸业、一匡天下的齐文化,其追求是相贯通的,二者之间虽有凝重肃穆与功利通变的微别,而在总体上趋于融合,并在此后的发展演变中广泛包容百家,对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形成与构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齐鲁文化的重要旅游地,有山东淄博市,这里有临淄齐国故城、桓公台、管仲墓、晏婴墓等;山东曲阜市,这里有少昊陵、孔府、孔庙、孔林、周公庙、鲁国故城等;山东邹县,这里有孟庙、孟府、孟林等;山东临沂市,这里有银雀山与金雀山汉墓群、沂南汉画像石墓等;山东莒县,这里有荀子墓、莒国故城等;山东泰安市,这里有大汶口文化遗址、泰山岱庙等;山东青岛市,这里有道教名山崂山、海滨浴场、北朝石造像、海产博物馆等,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山东烟台市,这里有明代抗倭遗址,是著名的避暑城市;山东蓬莱县,这里因“蓬莱仙境”、“海市蜃楼”而闻名,始自先秦,历史悠久;山东济南市,这里有山东省博物馆、千佛山、七十二泉、大明湖、李清照纪念堂、辛稼轩纪念祠等。此外,齐鲁文化还反映在淳朴的民风民俗上,山东各地大都保存着典型的中华民族风俗传统。反映在歌舞传统上,仪式隆重的孔府乐舞带有先秦时代典雅的艺术风尚,以中、和、祗、庸、孝、友六德标准为舞蹈语言基础,以歌诗的字形字义赋予象征型的舞蹈语汇,使用的乐器有镈钟、特磬、编钟、编磬、古琴、古瑟、笙、排箫、洞箫、龙笛、篪、蘧、陶埙、梧、柷以及各类鼓等,集金、石、丝、竹、革、木、匏、土等古代八音之器;反映在戏曲艺术上,流传在山东境内的当代戏曲品种有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八仙戏、山东梆子、莱芜梆子、平调、东路梆子、枣梆、河北梆子、河南梆子、柳琴戏、茂腔、柳腔、五音戏、东路肘鼓子、灯腔、两夹弦、北词两夹弦、一勾勾、哈哈腔、乱弹、吕剧、四平调、化装坠子、山东八角鼓、渔鼓戏、蓝关戏、王皮戏、京剧、评剧、皮影戏、傀儡戏等30多类,约占全国戏曲总数的1/10;反映在饮食上,鲁菜是各地方菜系中形成较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在明清时代即自成体系,影响了整个黄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已被容纳、吸收到北京菜、天津菜、东北菜和华北菜中,成为这些菜系的基础和主要风味。齐鲁之地,还一向以生产名酒而著称,兰陵白酒、烟台葡萄酒、青岛啤酒以及近年来新开发的曲阜孔府家酒,均闻名世界,烟台和青岛都举办过国际性的大型酒节。齐鲁文化旅游,包括访古旅游、仿古旅游、艺术文化旅游、民间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专项活动。且均以现存齐鲁文化遗存为旅游重要景点。

在齐鲁文化传统中,显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影响最为深远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和”,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一致的境界,孔子提倡的伦理行为规范等都是为了达到和谐。孟子基于性善论,认为人人都有先天的仁义礼智之心,道德履践的可能性都是完满、平等的,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鉴于统治者和民众在道德上是平等性,认为统治者应该推己及人实行仁政,而且这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如孔子指出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孟子则对“和”作了进一步发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儒家所讲的“和”并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是基于对周文化天道观的继承与发展之上。周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敬天保民,形成了天命靡常、天人感应、天人相通的观念。周人所理解的“天”并非抽象实体或超时空的主宰,而是天地万物生命的源泉、统一的基础,是决定宇宙、社会、人生变动的根本力量。周人对天道怀有无比的尊崇与敬仰之情,强调对天命的体察与顺应,认为只有效法上天的生生之道,才称之为善政,才能保证国家的强盛与民生的安乐,提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尚书·大禹谟》)因此周朝效法天地之道,把“六府三事”即“金、木、水、火、土、谷”和“正德、利用、厚生”作为治国方略,以实现长治久安,“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尚书·大禹谟》)。“和”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一致的境界,孔子所提倡的伦理行为规范等都是为了达到和谐,消除社会的纷乱与争斗。但孔子的“和”不是千篇一律,毫无差别,而是“君子和而不同”,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在保持差别和个性的前提下的和谐一致,和谐以共生共存。周文化是先秦诸子思想的直接源泉,中国古代思想家成为道统与学统的传承者,基于对周文化理解的不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儒家和道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孔子更是以周文化的正统继承者和维护者自居,他有“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的自信,以克己复礼、维系和复兴周文化的礼乐政制为己任,并把周文化提升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微妙境地。孔子对于天道盈虚与时势变化有着极其丰富和深刻的感触,因而能够生存于天人相通的原初境域中,与时偕行,如他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因此孔子对“仁”、“礼”、“和”的理解都基于天人合一的背景之下,他指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凸显了天道生成万物与不言而信的至诚本性,作为他的思想核心观念的“仁”也是天道生生道的体现,孔子强调“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珍视包括动物在内的一切生命,如《论语》记载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他反对一切戕害、漠视人的生命的行为,天道按其本来面目呈现自己,无需任何掩饰,自然而然,无私无欲,孕育生成万物,即是后儒阐发的“不诚无物”,“(《中庸》)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日生”,(《系辞》)因此仁者效法天道,同时也能做到文、行、忠、信,刚毅木讷,至诚无私,生生与诚明之道是天人相通的必然途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道”(《中庸》)。在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自然等诸关系时,孔子提出“中庸”的思想并把其视为最高的美德,“中庸”的本质含义是:“不偏之谓之中,不易之谓之庸”,无过无及,不偏不倚,主张在对立的两极之间保持某种平衡,“中庸之道”是齐鲁文化的逻辑思维方法。 儒家把统治者效法天道形成的仁德看作政治清明、国家安定的前提,孔子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政治思想以礼治为核心,而礼是由内在的“仁”所决定的,是仁心的体现,如果缺乏仁德的修养,是不可能真正贯彻礼法的规范的,如孔子所说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他强调仁与礼互为表里,内在的道德价值决定制度性的外在行为规范,形成以德教为礼治基础的为政思想,“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纲领和原则,要求统治者以发自内心的自觉道德意识和自身的严格履践引导人民,因此他强调:“政者,正也”(《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只有统治者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顺利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孔子还提出了治理政事的一些具体原则即“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论语·尧日》)所谓“五美”即五种基本的政治美德,“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它们都是以富民、教民、公正对待百姓为目的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论语·尧日》)所谓“四恶”是“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尧日》)强调避免不教而杀、不戒视成的暴虐之政,统治要以教化人民为目的。孟子作为战国时期齐鲁文化的最著名代表,在孔子思想基础上发展出系统的仁政学说。孟子强调了人所具有的道德自觉心,在外在行为上则表现为自觉地“由仁义行”。“仁爱”体现了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要求每个人从人性出发,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强调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才能自觉地“由仁义行”,才能实现充满爱心的温情社会。孟子指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之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

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山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沂源猿人化石证明,早在四五十万年前,这里就是古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摇篮。山东境内考古发现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证明,距今7000年至4000年之间,生活在这里的东夷族就实现了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乃至阶级社会的转变,有了比较发达的农牧业和手工业。在山东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龙山陶书";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龙山古城";最早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古"齐长城";和被列为中国"2000年考古十大发现"的洛庄汉墓等。山东还是中国陶瓷和丝绸的发源地之一。 名人辈出,人杰地灵 山东素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山东省历史上出现过一大批至今仍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被称为 "文圣" 的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二千五百多年前就诞生在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曲阜市,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至今在世界上产生着重大影响,被誉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如果说鲁人文质彬彬的话,那么齐人给人们的印象则是粗犷刚烈,他们可杀而不可辱,面对挑战,置生死于度外,全力施为,一决雌雄。在中国历史上,粗犷刚烈的典型事例,大多发生在齐地,或由齐地人唱主角。 被称为 "兵圣"的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也诞生于黄河三角洲一带,他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至今仍然是中外军界和商界推崇的经典。山东历史上还出现过儒学代表人物孟子、曾子,墨派学说创始人墨子,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发明和手工艺家鲁班,神医扁鹊,齐国名相、著名经济学家管子,战国时期著名天文学家甘德,以<<齐民要术>>闻名的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古代科学家汜胜之,以<<孙膑兵法>>著名的古代军事家孙膑,被中国人尊为智慧化身的三国名相诸葛亮,以<<文心雕龙>>闻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代表辛弃疾和婉约派词人代表李清照,清代著名文学家、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被称为"书圣"的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宋代著名画家、<<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等一大批著名历史人物,都以其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卓越贡献而载入史册。 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特殊生活环境的熏陶,山东人具有勤俭努力、吃苦耐劳、不苦落后、不怕困难的美德,以其勤劳质朴、豪爽热情、诚实守信的性格,形成了被世人称道的地方风格。在当今中国的政界、军界、经济界、科技教育界、文化艺术界等,都活跃着一批山东籍的知名人士。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出现过一批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模范人物,如青年人的榜样张海迪,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

齐鲁医院程玉峰研究论文

程玉峰,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并保送为本校硕士研究生,1991年起在齐鲁医院工作至今。现为放疗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放疗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放疗分会委员、山东医学会放疗分会副主任委员。1997~1998年赴美国进修学习,参加了全美放疗年会和新英格兰地区放疗年会并做大会发言。从事肿瘤放疗专业,擅长头颈部肿瘤、肺癌、食管癌的综合治疗,获齐鲁医院新技术一等奖。主持承担国家“863”子课题、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山东省科技攻关课题。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近五年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主编《实用抗肿瘤药物治疗学》,副主编《临床肿瘤放射治疗学》等4部著作。获齐鲁医院首届“十佳医师”称号。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