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差异与跨国公司组织文化选择
[论文关键词〕地域差异组织文化方式
〔论文摘要〕 成熟的组织文化作为大型的典型标志,在其全球化的过程中,出于自主或者非自主的因素,都会受到东道国的文化影响。而当东道国是各地区存在地域文化差异的中国时,这一问题变得尤为明显。论文探讨组织文化所受到的地域文化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于跨国公司调整其管理方式的启示。
跨国公司以完善的价值体系和成熟的管理观念以及模式化的行为制度,在一个又一个的开放体中着其所坚持的商业文化。这种商业文化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的规则形成,更影响了新兴市场商业理念的标准确立。那么,商业文明太过强大,会否将东道国的吞噬呢?其实,那些成功的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分支机构的跨国公司,其组织文化也受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化的新兴市场,是研究地域文化和组织文化相互影响的良好样本。更重要的是,由于自然以及人文历史因素等原因,中国内部各城市之间的地域文化具有显著的差异。本文以北京和上海作为地域文化的样本,对同一跨国公司在两地的分支机构的组织文化体现出的差异进行比较,以此判定地域文化特征如何对组织文化产生影响,并就跨国公司的商业行为、管理工作如何进行相应的调整提出一些建议。
一、文化的度量标准和组织文化的层次
(一)文化的度量标准
文化,指的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而在行为理论里面,一般公认的观念是:文化,或说人类体系(human sys-terns),是对于相抵触的价值观念的一种权衡系统。在这一观念的基础上,Reed·E·Nelson和Suresh Gopalan在2003年的研究中,通过整理前人的文献,提出了一个对文化进行测量的系统。为了将地域文化因素和组织文化进行对应分析,他们将文化分为四个大的维度,即工作(Work or Task)、关系(Relations)、控制(Control)以及思维(Thought)。工作(Work or Task)又分成四个子维度:工作的努力程度(Effort)、工作时间(Time)、工作的完成程度(Finish Job)以及工作质量(Quality);关系(Rela-tions)同样被分为四个子维度:影响(Affect)、移情(Empathy)、社交性(Sociability)以及忠诚度(Loy-alty);控制(Control)分为两个子维度:权力(Pow-er)和(Politics);思维(Thought)分为四个子维度:抽象思维(Abstract thought)、计划(Planning)展示程度(Exposition)、灵活性(Flexibility) "
(二)组织文化的层次
在管界,人们对组织文化的定义基本达成了共识:组织文化是由一个特定的组织在从事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体系”理念,是该组织全体成员共同认可与奉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文化理念的集合体。
埃德加·沙因(Edgar H·Schein)将组织文化分为了四个层次,即精神层、制度层、行为层和层。具体来说,精神层即组织文化的核心层次,包括了企业的愿景、使命和价值理念体系。而制度层是组织文化的中间层,包括了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员工对制度的认可程度,更详细来说,包括了一个公司的组织结构、奖惩制度、会议方式(会议频率、进行方式)以及公司决策方式和沟通方式。第三个层次,即行为层是表象层,包括一个企业的公司外观,员工行为、典型人物形象和公司内部故事。第四个层次社会层即对外传播层,反应的是组织和社会的交往情况。
二、北京、上海的地域文化特征
(一)地域文化的形成
在《史记》中对中国的地域文化就有一句准确的描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一句古话生动的表现了中国各地文化的差异。而论及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复旦大学的葛剑雄教授提出了四个被广为接受的解释: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无论是在古代不发达的时代,还是现今交通已经极其方便的时候,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都会导致各地区人民物质生活基础的差别,从而带来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移民对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次了大迁徙,移民对一地文化的形成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论及这一影响,上海是最为鲜明的例子,其在1900前后开 埠 的过程中,受到三股移民力量的影响,第一是苏州与浙江的移民,他们本身代表了中国当时最先进的文化,其次是大量的犹太移民,再次就是其他的外籍移民。
政治权力与区划的影响:在形成中央集权之前,分封割据的政权影响了各区域文化的形成,各诸侯国君主的个人意志对一个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民族分布的影响:各民族在迁移和融合的过程中,也会影响到一地文化的形成。
(二)北京的地域文化特征
北京,作为五朝帝都(辽、金、元、明、清),以及新中国的首都,是中国城市中都城文化的最佳代表。对北京文化特征研究的文献,大都把北京的地域文化特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且长期作为政治中心)的居民,北京人养成了强烈政治参与意识,不仅如此,北京人也养成了敢说、勇于且乐于批评时政的性格特点。
高素质的市民: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中心,北京云集了一大批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大量受过良好的人员留在北京工作成为新一代北京市民;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的不断进行的市民教育,从而提高了整个城市的文化素质。
官派作风:同样由于长期作为一国政治中心的居民,北京人也体现出了明显的轻商鄙利、述而不作的官派作风。
总体而言,北京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农耕文化特征,居民性格上有闲散庸碌的倾向,带有一定的封闭文化心态。
(三)上海的地域特征
上海,作为中国受外来文化影响最深的城市,是中国移民城市文化的最佳代表。上海形成城市仅仅一百余年,且形成城市的过程中受到租界文化的深刻影响,表现为以下地域文化特征。
多元性:上海作为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具有明显的文化多元性特征。这一特点在其和饮食习惯上有着明显的体现。
包容性:由于上海文化在其城市形成的初期,本身在中华文化中处于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地带,从而上海的本土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即具有了极大的包容性。
现代性(殖民性):在世界范围来看,所有曾经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或者地区,都在和周边地区的文化比较中,体现出了明显的现代性,即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市民意识(包括意识和秩序意识)。但同时,由于原有自身文化和殖民文化的对峙,也使得殖民地的市民在上具有一种远离的态度,以及在政治观点上的“主体暖昧”特点。
商业性:所谓商业性,指的是在中国农耕文化为主流的中,较完善的养成了契约精神和公平交易的理念。
(四)地域文化的测量
对北京而言,由于官派作风的影响,北京人相对更闲适,更适应比较官僚化的做事风格,因而在工作(Work or Task)维度中的努力(Effort)和时间(Time)以及工作完成程度(Finish job)较低,而工作质量(Quality)由于较高的市民素质,仍然是得到了保证的。
和上海相比,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使得北京人更为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这使得他们在关系(Re-lations)的各个子维度上,有着更高的水平。而由于长期的政治文化熏陶,北京人也更注重团队的力量,更重视对领导者的需求以及对权力有着更大服从程度,因而在控制(Control)的各个维度上,也是更高的。
而从思维方式(Thought)上来说,上海人由于受到更多元化的文化熏陶,并且较早的建立了商业文化,因而在思维方式(Thought)的各个子维度上,特别是抽象思维(Abstract thought)和灵活性(Flexibility)维度上,有着更好的表现(信息详见表1所示)。
通过对于北京、上海两地地域文化因素的比较测量,不难看出两地文化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源自个人的思维方式层面,继而影响行事风格与沟通方式,最终对的组织文化产生影响。
爱德华·T"霍尔(Edward T " Hall)提出过文化存在语境性(Context ),并划分了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和低语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两种文化具有几乎完全相反的特征,高语境文化表现为依赖人们思想预设的程序沟通交流;而低语境文化则强调理性和,推导结论。北京的地域文化呈现出了高语境文化的特征,因而在沟通方式上表现得较为随意或者说具有“人情味”;而上海的地域文化呈现出了低语境文化特征,在沟通方式上强调程序化。这些都直接反映到两地公司机构的组织文化中:即我们直观所能感受到的对于人和人之间“关系”以及企业规则的不同程度的重视。
三、的组织比较:以埃森哲、普华永道公司为例
(一)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标准化组织文化
跨国公司在母国之外的地域建立分支机构的时候,除了充分尊重东道国的文化风俗习惯,更重要的是推行自己的组织文化。通过组织文化的推行,可以尽量在不同地区的分支机构中建立起一种标准化,这种标准化,除了在本质上能建立一种忠诚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能使得内部的沟通交流变得更加便利。
这种标准化的组织文化,最为明显的存在于组织文化结构中的精神层和层。作为核心的精神层,代表的是公司的愿景和价值理念体系,这是一个公司的精神图腾,是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的。而作为对外的社会层,就其本质而言,也往往不会发生变化。如果一个公司致力于表现出其对于社会责任感的承担,那么无论是在母国或是在东道国,该公司都会积极的表现出社会友好的一面。
笔者对埃森哲、普华永道两公司进行了调研。埃森哲公司是致力于咨询、信息技术和外包服务的跨国咨询公司,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包括有:传承卓越、最优人才、创造客户价值、全球化公司、尊重个人以及烙守诚信。同时,强调做一名合格企业公民的埃森哲中国分公司的各个分支机构都积极和当地的慈善机构合作,进行慈善活动。普华永道公司所表现出来的情况也是非常类似的。
(二)跨国公司不同分公司的组织文化特征
尽管跨国公司极力保证其组织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一致性,但是地域文化对一个公司组织文化的影响仍然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时候,由于不同地区的法规或风俗、宗教等原因,跨国公司必须对其组织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主动调整,以此适应当地的。这种主动的调整不是本文试图研究的对象,本文更关注的是那些为地域文化所潜移默化而产生改变的因素。
在对埃森哲以及普华永道两个跨国公司员工的访谈中,可以发现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显著的存在于制度层和行为层,更具体的说来,受到不同地区文化差别的影响,各个分公司中的沟通方式和员工行为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这两个公司内部,普遍认为上海公司的员工有着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为专业的商业精神,而相对来说,北京的员工之间有着更为亲密的内部关系以及更随意化的沟通方式。在会议上,上海公司的员工也往往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参与性,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相反,北京的员工则更多的选择倾听。
具体到埃森哲公司而言,其没有为经理层配备私人,而是在各个分公司建立统一的商务中心,由商务中心在经理有需求时指配秘书(ExecutiveAssistant)为其服务。而年终分公司进行工作评价的方式,是将电脑系统中EA的工作量值(客观标准)和经理层的问卷结果(主观标准)相结合。在2010的年会上,通过对上海和北京两地商务中心的2009年度工作评价的发现,以客观标准来说,上海商务中心的工作量和工作完成情况都要优于北京商务中心,而主观标准中,北京商务中心的评价则明显要优于上海商务中心。依据其内部分析,这样的结果就是由于北京商务中心的EA更擅长于和其客户(经理)建立良好而亲密的互动关系。
对于员工活动的设计上,也可以看出两地机构的差别。北京分公司一般将家庭日(family day)作为传统项目,而上海分公司则以仅限员工参与的派对作为选择。
由于两地公司直接面向的外部客户有着区别,在对外的交流的方式上,两地同样有着差别。北京分公司多以大型国有企业作为客户,因而在开展工作时,更重视人际网络的搭建;而上海分公司面向的客户则更多的是外资企业或者私有企业,这使得他们的'工作更多的具有程序化的特征。
普华永道公司每年开展一次针对员工的全球调查(Global people survey),这一调查主要从对公司的满意程度、员工士气、凝聚力、员工发展机会(Per-formance of Coaching & Development)等方面展开。在最新一次调查的分地区分析中可以看到,北京地区员工的满意程度、士气以及凝聚力方面普遍高于上海地区员工,而对于发展机会的评价则较低。通过对两地工作方式的观察,对一结果的解读是,在同等的薪酬水平下,北京地区员工的工作压力较小。而压力较小的源头被认为是,由于北京地区员工的自我意识更为强烈,普遍倾向拒绝高强度加班工作。这也是对于其“官派”作风的一种良好写照。
结合之前对北京和上海两地地域文化的分析,可以认为,跨国公司的组织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当地文化的影响。
(三)基于不同地域文化差别的公司管理方式调整
跨国公司在中国扩张版图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中国所体现出来的地域文化差别问题,更重要的是,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所带来的各个分公司工作效率上的差异,如何取长补短,整体提升中国公司的表现,成为了很多跨国公司思考的问题。
就埃森哲和普华永道而言,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同一种解决方案,即超越地域构架,以项目为导向。在同一个项目中,结合不同地区分公司的员工,进行分工和协调,从而完成一个项目。这的确是一种良好的尝试,虽然目前这种尝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磨合等。
除了项目化之外,更多跨国公司选择了管理人才的本土化,即不再派驻母国工作人员担任管理职位,更多的启用东道国国籍的管理人员。相关调查显示,这些东道国国籍的管理人员一般是有海外学习背景的青年管理人,他们被认为更加具有国际化视野,专业化背景,以及更好的能力和海外生活经历,这些资历能保证他们更好的和母公司沟通。
但是,这类新兴的管理群体同样遇到了沟通中的障碍。其中一个鲜明的趋势是:不少青年经理人过于迎合母国的文化沟通方式,而遭到了本国同事的垢病,造成了工作中的矛盾。其实,文化融合讲求的是不固执本国文化,不盲从外国文化。诚然,西方国家是现代管思想的发祥地,跨国公司也的确具有更为高效的组织文化和管理方式,然而真正想要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成功,更多的研究东道国的地域文化,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去适应潜移默化中的改变是更好的一种选择。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上海文化由于其具有的包容性等特点,一般而言,跨国公司的组织文化在上海会比较少的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上海员工一般能较为完整的接受跨国公司的原有文化,而与之相反,北京由于文化的相对封闭性,会相对多的对跨国公司的文化进行改造。
文化上的差异带给组织文化的影响,应当是跨国公司调整他们各地的商业行为时的注意点,唯有积极调整管理战略,才能适应文化的差异。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组织文化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姓名:尹波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指导教师:鲁若愚20090315摘要摘要组织文化联系组织行为和技术创新等组织绩效,是组织科学中的重要概念,涉及组织层面、文化层次、研究方法和哲学思想等方面,其中组织文化分析方法对组织文化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是组织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在讨论组织文化分析方法现状和不足的基础上,围绕定性分析方法、定量测量方法、统计模型方法和数理模型方法及应用进行了重点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讨论组织文化定性分析方法及其应用。新兴技术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市场呈现“赢者通吃”局面,对新兴技术企业文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选择新兴技术企业文化管理作为组织文化定性分析方法应用的平台,基于组织层次模型和组织文化动态模型构建了组织文化创新机制概念模型,结合新兴技术产业特点,通过归纳推演、案例分析等方法,给出新兴技术企业文化特征和文化创新方式,并说明定性分析方法的内容和特点。接着,介绍组织文化定量测量方法,归纳出组织文化定量测量分析框架。主成分抽取数量确定方法是组织文化定量测量分析框架中的重要一环,回顾现有确定方法的特点和不足,提出了基于原始样本数据和再抽样样本数据联立解确定主成分抽取数量的启发式R.R方法;应用定量测量分析框架及R-R方法,对一酒店文化进行了定量测量实例应用,验证了组织文化定量测量分析框架及R.R方法的有效性,并得出了酒店基层员工文化分布状态。随后,研究组织文化一致性单元确定方法和组织文化维度集结计量方法。基于组织文化“共享群体概念’’的计量属性,要求组织文化概念的理论层面和统计层面相一致,提出了基于个体问卷确定组织文化一致性单元的Pseudo—F统计方法。考虑组织文化问卷调查过程中答卷人员评分主观性导致组织文化维度集结计量的不确定性,提出通过Choquet模糊积分来集结中间变量值,并采用Yager模糊熵来表示测度模糊性的集结方法;并分别应用于实例研究中进行说明和验证。最后,研究数理模型方法的应用问题。建立了组织文化认同人数的Logistic方程,首先推导出组织文化学习速度模型,结合组织文化学习理论,构建了组织文化学习阶段概念模型及进行了案例验证;其次推导出组织文化与组织制度的交互摘要模型,通过模型参数描述组织文化状态及其所支持的制度创新方式,讨论了模型参数的实证估算方法及一般表示式。通过两个模型来说明数理模型方法及其与定性分析、定量测量方法等的综合应用。关键词:组织文化,分析方法及应用,定性分析法,定量测量法,数理模型法
浅谈如何塑造企业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建设是市场经济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基石,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有力保障。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如何塑造企业文化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是企业的灵魂,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最根本标志。优秀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是企业常胜不衰的营养源泉,同时可以促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要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首先要突出自身特点,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文化,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保持时代先进性;同时不要操之过急,要水到渠成;要摒弃错误观念,完善文化内涵。本文论述了企业文化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了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误区,对塑造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企业文化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要通过企业领导的大力倡导、身体力行,企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逐步塑造而成的。
关键词: 企业文化;塑造;误区
引言
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日、美间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对生活及工作的意义有了不同的认识。此时企业管理者面临主要以下变化:
① 人们的物质满足程度已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金钱与物质刺激不能有效的激励员工;
② 高科技人才的竞争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焦点,知识“精英”的稀缺性远远大于资本的稀缺性;
③ 企业边界的无限扩大,世界上任何角落可能都有你企业的员工,他们可能在任何时间段工作,固定的作息时间可能被打破。空间上的有形厂房、办公楼可能不复存在,信息的传送与作业控制可通过现代化通讯与联络手段完成;
④ 员工自由度加大,文化背景、社会经历和生活习惯各不相同,跨文化的管理成为必然。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制度管理的局限性暴露无遗,企业文化的研究应运而生。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界定
企业文化的真正含义
1、企业文化从形式上看是属于思想范畴的概念 我们在治理社会时,首先要依法治国,但是再完善的法律都有失效的时候,法律失效了靠社会道德去约束。所以既要以法治国,又要以德治国。管理企业也一样,企业文化是和社会道德属于同一范畴,是指人的价值理念,是指人们在思想理念上的自我约束,是对企业制度失效的一种补充。
2、企业文化从内容上看是反映企业行为的价值理念 企业文化的内容,是对企业现实运行过程的反映,具体讲,就是企业制度、战略在人的价值理念上的反映。
3、企业文化从性质上看是属于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 企业文化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约束企业的运行过程,是在现实中真正起作用的价值理念。
4、企业文化从属性上看是属于企业性质的价值理念 这一点区别于民族的价值理念、社会的价值理念。
5、企业文化从作用上看是属于规范企业行为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对企业的行为以及员工的行为起到非常好的规范作用。它不是一种包装性的价值理念,而是要真正解决企业问题的价值理念。
企业文化的特征
突出的个性化特征。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文化作为竞争的手段,必须突出自己企业的优势,注重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个性化特征。然而,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兴起的时间并不长,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开始的,处在起步阶段。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个性,照搬其他企业的口号,存在着雷同化的现象。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总结自己经验教训的结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法宝,是企业家个人奋斗经历的真实写照。由于企业主导产品不同,经营范围不同,人员素质和技术含量不同,不同企业的发展道路是不一样的,企业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应是不同的。
.能够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企业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而反作用于生产力。判断改革和各项工作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一个国家来讲是这样,同样对一个企业来讲也是这样。先进的企业文化一定是能够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
经过长期营造,而且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具有递延性和稳定性。企业文化的建设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一批批、一代代的企业家和员工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去营造、培养和发展。文化是要有底蕴的、有根基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创业和发展的轨迹,由此而形成不同的企业文化特色。一个企业优秀与否,不仅要看昌盛期,更要看困难期;不仅要看发展期,还要看它的创业期。如果企业在遇到困难和受挫折时,全体员工还能保持同一的思想,同舟共济,知难而进,百折不挠,这个企业的优秀文化就真正形成了。
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双赢战略。优秀的企业从优秀企业文化中受益,员工价值也得到充分体现。优秀文化要充分尊重人、充分体现人的价值,员工可以从中得到无限享受。让一个员工去爱他的企业,必须有其自身的道理。要想使员工关心企业,能够与企业同心同德、尽职尽责,主要在于员工能够分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好处。只有在双赢战略的企业文化下,员工才能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才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才能体会出人格的被尊重,也才能表现出敬业敬职的精神,公司才真正被员工所热爱。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研究组织文化首先要研究民族文化。据有关研究表明,民族文化对员工的影响比组织文化对员工的影响大。在考虑员工行为的影响因素时,更应考虑到民族文化的作用。但是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要研究文化的国际性。文化的差异来源于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文化差异是区别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重要标志。文化差异的客观现实性会多方面影响着跨国公司的商务活动,因而理解和重视文化差异是很重要的。为了成功跨越文化界限,公司必须尽其所能地了解其商务工作所在地重要的文化准则、价值观、宗教信仰、文化理念,以及学会识别一种文化的重要象征、价值观和礼仪。这有助于跨国公司理解其顾客、工人和公司竞争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减少其在海外市场操作上的盲目性和风险性。
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创新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为主要的资本,成为促进生产力进步和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决定性因素。成功企业的秘诀就在于不断创新。
塑造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是以人与人的组合为基础的经营劳动主体,其经营行为必然最终都要人格化,企业的所有活动最终都要靠人来执行。企业的制度安排,企业的经营战略的选择,必然体现在人的价值理念中,以企业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企业文化是一个涉及到企业能否高效发展的极其重要的问题。
1、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任何一个企业所倡导的企业文化就是这个企业在制度安排以及经营战略选择上对人的价值理念的要求,即人们在价值理念上能够认同企业制度安排及企业战略选择,并以符合企业制度安排及战略选择的价值理念指导自己的行动,因此,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灵魂。
2、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制度与经营战略的重要思想保障。企业对人的约束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约束,如企业规章制度;另一种是内在约束,如作为价值理念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能使员工自觉主动地执行企业制度,贯彻企业经营战略。
3、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创新与经营战略创新的理念基础。企业文化的创新,不仅带来员工价值理念的创新,而且还会推动企业制度的创新和经营战略的创新。例如,海尔之所以能在制度安排及战略选择上有创新,是因为有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因而,海尔案例是以企业文化为题目进入哈佛案例库的。
4、企业文化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企业活力最终来自于人,也就是来自于人的积极性,只有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企业文化作为员工所信奉的价值理念,必然会
直接涉及到企业的活力,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
企业文化是企业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员工行为应该规范,即要求员工能很好地遵守和贯彻企业的制度及企业的经营战略,有自我约束的内在要求。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思想是人的内在约束,这种内在约束就是企业文化。只有在这种内在约束起作用的条件下,才能保证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效实行。
6、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还可以凝聚企业员工共同奋斗,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我们从美国惠普公司的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与尊严的企业文化,从美国IBM公司的尊重员工、用户至上、追求卓越的管理理念,从日本松下公司的产业报国,亲和一致,感恩报恩的企业精神,从中国企业大庆油田的铁人精神都不难发现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企业文化的力量。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
积极影响
1、优秀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竞争力,走向国际化。而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其突出的主文化,主文化又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它可以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进而凝聚成核心竞争力。没有文化的企业是不成熟的企业,没有先进文化的企业称不上世界级的企业。试想,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如果没有先进的管理哲学和经营理念如何去统帅企业的千军万马,如何将个人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保持一致,实现最大化的经营合力?综观国际大公司的经营理念,已不完全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是股东权益最大化,而大多是透过企业生态论,为顾客、职工、股东和其他全体关系人创造整体价值。只有为顾客创造价值,才能积极有效地开发和创造市场;只有为职工创造价值,才能保证职工与企业价值同步增长,最终保证企业价值的实现。因此,决定竞争优势的根本力量,是如何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去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去创办世界最优秀的企业。
2、优秀的文化可以使企业常胜不衰。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有效保证,可以在无声无息中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说每一个成功的公司,都必须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后盾。先进的企业之所以能够战胜落后的企业,就是因为先进企业的文化比落后企业的文化更能适应竞争的要求、更具有生命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一个企业的动力及凝聚力都来自于企业的文化,技术只是一个平台。没有一套较成功的文化的企业,生命力是有限的。
3、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总体来讲,优秀的企业文化凝聚着许多民族的、人类的共同的优秀品质,包括和谐、诚信、和平等良好的人文特征。优秀的企业文化在给企业、员工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其客户、消费者乃至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进而推动人类文化进步。
消极影响
1、多数企业塑造企业文化的目的是打造公司形象和品牌形象。这些企业一般在进行企业文化工作之前就会让人们知道他要做企业文化了, 并且其企业文化工作本身也大都是为了公司宣传所需要。
2、部分企业塑造企业文化的目的是灌输企业领导或上级的指示。这些企业中, 企业文化工作主要就是宣传领导本人和领导的指示, 甚至把吹捧领导作为企业文化塑造的主要工作。
3、部分企业塑造企业文化是为了跟风。因为大家都在做, 且还是美国、日本传过来的理论, 多少应有些好处吧, 凭什么我们不做, 至于目的作用什么的, 以后再去考虑。
4、部分企业塑造的企业文化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这些企业的立意都比较高, 也按照塑造的程序走, 可以说中国企业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 在企业文化塑造方面作了较多的有意义的探索, 但在企业文化塑造的成功案例却不多, 有的企业在兴旺的时候把企业文化当作口头禅, 而一旦遭遇危机, 却又发现, 企业最缺乏的仍是企业文化。
三、塑造企业文化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WTO,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许多企业都在积极地建设企业文化,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却不知不觉地出现了一些误区。
形式主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思维系统 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思维系统,因而把企业文化分为企业理念、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思维系统的差别构成不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文化活动 持这种观点的人,把企业文化简单理解成员工的各种文化活动,如:卡拉OK比赛、体育比赛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形象设计,好多企业把企业形象设计称之为企业文化,这与企业制度及企业战略根本不着边。企业文化是企业产品的文化品位 这种观点把所有有
关企业产品的文化品位内容,都统称为企业文化,这混淆了企业文化与产品文化。
老板主义
在带领企业的过程中,领导人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下面的眼睛都会看着。领导人经常要亲历亲为,率先垂范,这样既可以起到榜样作用,也可以真正了解下属的真实想法。
要走出单边灌输的误区。有的企业老总发展企业文化,仅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志,只是“教”员工如何如何,殊不知企业负责人和管理层是企业员工的表率。企业文化是人们意识的能动产物,不是客观环境的消极反映。在客观上出现对某种文化的需要,往往交织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利益之中,羁绊于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之内。因而,一开始总是只有少数人首先觉悟,他们提出反映客观需要的文化主张,倡导改变旧的观念及行为方式,成为企业文化的先驱者。正是由于少数领袖人物和先进分子的示范,启发和带动了企业的其他人,形成了企业新的文化模式。
因此,要建立有特色的企业文化,首先要从企业领导人的“领导人文化”抓起。
认识片面
简单理解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识别系统 这是指把企业文化理解成仅仅是一个企业与另外一个企业有哪些不同的识别标准。一般包括视觉识别、行为识别以及理念识别。片面认为企业文化是包装企业的方法。在现实中,人们运用各种非常好的形容词及名言、警句,把企业进行包装,把这些包装企业的词语当做企业文化,例如,“顾客就是上帝”“服务社会”“争创一流”等。
四、企业文化的提升措施
规范管理层,确定主导企业文化
1、企业文化创新化,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 企业文化的创新首先是企业必须遵循市场特有的规律,找准市场定位,根据时代特征确定不断创新的价值观,向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良好的服务;其次,是企业制度的创新,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的管理模式将由知识管理所替代,从而将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连接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完成信息与知识的共享,并运用群体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最后是企业形象的创新,必须不断扩大企业形象在企业发展中的功能,激励员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性,增强企业凝聚力。
2、将企业文化制度化,第一层含义是指企业文化必须要充分体现在企业的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企业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的能动作用。第二层含义,是指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倡导的价值理念,必须通过制度的方式来统帅员工的思想,任何员工都必须在思想上接受企业文化,忠于它,企业文化作为员工在思想上的制度而存在。
3、企业文化实践化,企业文化不仅是一种企业倡导、信奉的价值理念,而是必须要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即,企业文化要指导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战略选择。企业文化不仅仅表现在各种文件中,而是更多地表现在员工的行动中。
4、企业文化教育化,必须要通过灌输的方式将企业所信奉和必须实现的价值理念,渗透到员工的头脑中去,因此,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
5、企业文化奖惩化,企业文化的塑造需要强制和激励去引导,对遵守企业文化的人要重奖,对违背企业文化的则严厉惩罚。这是将企业文化植根于员工头脑之中的重要手段。
6、企业文化系统化,在塑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将企业文化的内容从可长期存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盈利的角度去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一个系统性的企业文化。这种系统性的企业文化将会对员工产生很大的约束力。国外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白皮书竟然有十几万字之多,这么多的企业文化内容不是一年两年形成的,而是长时期积累的结果,是坚持企业文化系统性的结果。
宣传教育,加大企业文化力度
将企业培养成“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模式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宏观的管理理论。其构成要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机制;第二,建有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第三,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第四,具有实现共同愿望的不断增长的学习力;第五,工作学习化使成员活出生命意义;第六,学习工作化使组织不断创新发展。
将“学习型组织”确定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模式,有利于树立“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的理念,充分发挥智力资源的作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此,我国的企业需要建设一支高理论素质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队伍,以此来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模式。倡导行为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落实到行为之中。我们常说,看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社会公众对一个企业的认识也是如此。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家要积极倡导优秀的行为文化,并且身体力行。
积极开展企业文体活动的精神文明建设:(1)要利用舆论宣传阵地,通过电视、报刊、网络、形势任务教育、报告、演讲、座谈等方式宣传和传播企业精神,使之深入人心。(2)通过树立典型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培育企业精神,制定反映企业精神和促进企业精神成长的规章制度。企业精神不具有强制性,但可以通过制度的强制性来保障。(3)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塑造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无形、抽象的,但可以通过企业发展史展览、文艺汇演等让员工切身感受体会企业精神的含义,对员工进行熏陶和教育。(4)可以举办企业文化培训班,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知识、企业精神的理论教育,让员工对企业精神有认同感,在工作中自觉实践企业精神。
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应具有针对性,使被强化者能从中体会到更深更广的意义,例如,合理行为被肯定,也就是得到了企业的承认,被强化者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激励他行为的再生。2、注意强化的时效性,要选准时机、及时强化,同时应考虑反馈的获得,这样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3、强化手段的选择要因人而异。要把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起来,要考虑被强化者的需求,这样才能效用最佳。行为得到不断强化而稳定下来,人们就会自然地接受指导这种行为的价值观念,从而使企业的价值观念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
因此,塑造企业文化可以紧密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通过文化、教育手段和寓教于乐,渗透,激励等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引导、熏陶、潜移默化地塑造员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形成企业内部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结合力,推动企业发展。
结束语
企业文化建设是市场经济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基石,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有力保障。文化推动和促进企业发展,企业的发展催生更优秀、更先进的企业文化。因此,我们应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再造,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增添后劲。企业文化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和艰巨的工作, 必须把企业文化当成企业每时每刻的工作, 确保在企业文化塑造的关键环节上不出现的偏差, 否则就极有可能影响到整个企业文化系统, 从而影响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同时企业还要确立正确的思路, 采取专业的方法。只有这样, 企业文化塑造才能落到实处,也才能对企业经营产生真正的长期贡献。
参考文献
1] 宋亚菲.国际企业管理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 魏杰.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3] 邢以群、张大亮: 企业文化建设: 重塑企业精神支柱.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
[4] 孙秋柏,唐志丹,孙耀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经济管理文摘,2002(13).
[5] 世界企业文化网.
[6] 李华,王正斌.地缘文化差异下我国企业的跨国商务.经济管理文摘,2002(15).
初中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导语: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班级文化建设论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摘 要: 班级的文化建设,将会影响学生的兴趣、 爱好、 审美情趣、 人生价值观以及对事业的追求。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班级文化;教育功能; 建设
"班级"作为组成学校教育的最基本单位, 是学生学习成长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场所。初中阶段是学生认识、发现、评价"自我"的重要时期, 是道德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 它为学生今后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奠定基础。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是非辨别能力差、效仿能力强, 尤其需要教师的悉心关爱和持久耐心的教育。
文化由人创造,人的意识是多元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所以文化也就是多元的,自然班级文化也是多元的。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价值观,是班内所有同学共同思想、 作风、 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可以说,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课程, 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
一、初中班级文化的特点
(一)时代性
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说:"一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发展的,同样,一个抛弃传统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我们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而丰富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沃土中民族文化同样突出。校园文化又决定了班级文化基本特征。我们建设优良的班级文化就是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培养和造就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开放性
学生往往是在学生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或在学生与成人的交往中形成文化的社会价值和思维方式的。这是一种以群体活动的方式来选择、传递、积淀文化传统的。离开了群体之间的活动就失去了文化自上而下发展的土壤,因此,许多有经验的班主任总是在班级制度建设上,在班委会的组建中,尽可能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全员参与。在灵感与灵感的碰撞中,有激发火花,也有相互熄灭的可能。而此时此刻,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结合,矛盾产生后的解决,都能体现一定的文化底蕴,是构建特色班级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艺术性
从中小学硬件建设来说,班级的物理环境和物质环境都应讲究艺术性。班级环境整齐有致的规划、别具匠心的造型、舒心怡人的绿化等都可以发挥环境课程的功效,产生不同凡响的"以美育人"的效果。本着实用美观的原则,力求做到让"四壁说话"、让"每堵墙"都成为"无声的导师",对环境的精心的策划和包装,使教室本身具备良好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从中小学的精神文化活动来说,康乐型的班级活动,能够使学生不仅得到艺术熏陶和舒展艺术的才能,而且可以调剂精神,愉悦身心,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发挥"以乐育人"的作用。
二、初中班级文化的功能和建构
我们提出建设班级文化就是建设积极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则可定义为班级成员在教师的指导和影响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与自身发展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一)班级文化的功能
(1)教育功能。这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 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集体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旨在培养学生个人与集体同甘共苦的荣誉感。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富有相当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它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舆论等法则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对学生心理素质具有引导、平衡、充实、提高的作用。通过班级内的布置、美化教室的宿舍环境,可使学生受到感染,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美德鉴赏力。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也是其区别与其他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特征。
(2)激励功能。班级成员在参与班级活动, 感受班级文化的同时使个体成员的兴趣、理想和信念得以实现和升华, 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个体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以奋发进取的精神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班级文化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了一个平台: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其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让每个班级成员的兴趣、理想和信念在此得以实现。班级文化在建设中使学生的个人才华得以展示发扬,成绩得以肯定,为集体建设做贡献,使学生在建设中找到集体归属感,这就能激励学生更加努力。
(3)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集体利益、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其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产生认同感,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成员的荣辱与班级荣辱捆绑在一起,班级因学生而荣,学生也因班级而荣,就是所谓"荣辱与共"。对班级文化的认同是形成班级凝聚力的文化基础。
(二)班级文化的建构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及师生的仪表等各个方面, 这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另一方面, 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要注意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标等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布置和设计充分表现出来, 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2)搞好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和健全班级规章制度,塑造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 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 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抓好制度的制定与完善。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好坏, 是否科学、合理, 是衡量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制定制度时, 应注意班级规章制度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 必须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班级活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当规章制度出现不适应本班实际时, 应及时进行修改。二是抓好制度的实施。在抓制度实施的过程中, 要对学生宣传实施班级制度的意义, 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 使制度得到学生的认可, 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3)提高精神文化水平。班级精神文化, 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 是班级精神风貌的体现。班级精神文化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 它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
三、建设班级精神文化的对策
建设班级精神文化,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班级内部的密切交流与合作, 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 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 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感, 培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培养健康的班集舆论
班集体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 是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班主任作为班级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对班级舆论应予以启发和引导, 以确保集体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班级舆论的导向作用。
(三)养成优良的班风学风
班风是指班级的作风和风气, 是班级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和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 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优良班风对形成和发展班级文化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可以在百度学术中找到。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规范格式一、参考文献的类型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1.期刊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举例][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专著类[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报纸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举例][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4.论文集[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学位论文[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研究报告[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条例[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8.译著[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三、注释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四、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标号在标点符号内。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浅谈如何塑造企业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建设是市场经济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基石,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有力保障。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如何塑造企业文化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是企业的灵魂,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最根本标志。优秀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是企业常胜不衰的营养源泉,同时可以促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要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首先要突出自身特点,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文化,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保持时代先进性;同时不要操之过急,要水到渠成;要摒弃错误观念,完善文化内涵。本文论述了企业文化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了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误区,对塑造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企业文化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要通过企业领导的大力倡导、身体力行,企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逐步塑造而成的。
关键词: 企业文化;塑造;误区
引言
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日、美间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对生活及工作的意义有了不同的认识。此时企业管理者面临主要以下变化:
① 人们的物质满足程度已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金钱与物质刺激不能有效的激励员工;
② 高科技人才的竞争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焦点,知识“精英”的稀缺性远远大于资本的稀缺性;
③ 企业边界的无限扩大,世界上任何角落可能都有你企业的员工,他们可能在任何时间段工作,固定的作息时间可能被打破。空间上的有形厂房、办公楼可能不复存在,信息的传送与作业控制可通过现代化通讯与联络手段完成;
④ 员工自由度加大,文化背景、社会经历和生活习惯各不相同,跨文化的管理成为必然。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制度管理的局限性暴露无遗,企业文化的研究应运而生。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界定
企业文化的真正含义
1、企业文化从形式上看是属于思想范畴的概念 我们在治理社会时,首先要依法治国,但是再完善的法律都有失效的时候,法律失效了靠社会道德去约束。所以既要以法治国,又要以德治国。管理企业也一样,企业文化是和社会道德属于同一范畴,是指人的价值理念,是指人们在思想理念上的自我约束,是对企业制度失效的一种补充。
2、企业文化从内容上看是反映企业行为的价值理念 企业文化的内容,是对企业现实运行过程的反映,具体讲,就是企业制度、战略在人的价值理念上的反映。
3、企业文化从性质上看是属于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 企业文化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约束企业的运行过程,是在现实中真正起作用的价值理念。
4、企业文化从属性上看是属于企业性质的价值理念 这一点区别于民族的价值理念、社会的价值理念。
5、企业文化从作用上看是属于规范企业行为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对企业的行为以及员工的行为起到非常好的规范作用。它不是一种包装性的价值理念,而是要真正解决企业问题的价值理念。
企业文化的特征
突出的个性化特征。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文化作为竞争的手段,必须突出自己企业的优势,注重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个性化特征。然而,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兴起的时间并不长,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开始的,处在起步阶段。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个性,照搬其他企业的口号,存在着雷同化的现象。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总结自己经验教训的结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法宝,是企业家个人奋斗经历的真实写照。由于企业主导产品不同,经营范围不同,人员素质和技术含量不同,不同企业的发展道路是不一样的,企业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应是不同的。
.能够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企业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而反作用于生产力。判断改革和各项工作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一个国家来讲是这样,同样对一个企业来讲也是这样。先进的企业文化一定是能够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
经过长期营造,而且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具有递延性和稳定性。企业文化的建设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一批批、一代代的企业家和员工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去营造、培养和发展。文化是要有底蕴的、有根基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创业和发展的轨迹,由此而形成不同的企业文化特色。一个企业优秀与否,不仅要看昌盛期,更要看困难期;不仅要看发展期,还要看它的创业期。如果企业在遇到困难和受挫折时,全体员工还能保持同一的思想,同舟共济,知难而进,百折不挠,这个企业的优秀文化就真正形成了。
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双赢战略。优秀的企业从优秀企业文化中受益,员工价值也得到充分体现。优秀文化要充分尊重人、充分体现人的价值,员工可以从中得到无限享受。让一个员工去爱他的企业,必须有其自身的道理。要想使员工关心企业,能够与企业同心同德、尽职尽责,主要在于员工能够分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好处。只有在双赢战略的企业文化下,员工才能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才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才能体会出人格的被尊重,也才能表现出敬业敬职的精神,公司才真正被员工所热爱。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研究组织文化首先要研究民族文化。据有关研究表明,民族文化对员工的影响比组织文化对员工的影响大。在考虑员工行为的影响因素时,更应考虑到民族文化的作用。但是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要研究文化的国际性。文化的差异来源于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文化差异是区别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重要标志。文化差异的客观现实性会多方面影响着跨国公司的商务活动,因而理解和重视文化差异是很重要的。为了成功跨越文化界限,公司必须尽其所能地了解其商务工作所在地重要的文化准则、价值观、宗教信仰、文化理念,以及学会识别一种文化的重要象征、价值观和礼仪。这有助于跨国公司理解其顾客、工人和公司竞争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减少其在海外市场操作上的盲目性和风险性。
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创新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为主要的资本,成为促进生产力进步和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决定性因素。成功企业的秘诀就在于不断创新。
塑造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是以人与人的组合为基础的经营劳动主体,其经营行为必然最终都要人格化,企业的所有活动最终都要靠人来执行。企业的制度安排,企业的经营战略的选择,必然体现在人的价值理念中,以企业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企业文化是一个涉及到企业能否高效发展的极其重要的问题。
1、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任何一个企业所倡导的企业文化就是这个企业在制度安排以及经营战略选择上对人的价值理念的要求,即人们在价值理念上能够认同企业制度安排及企业战略选择,并以符合企业制度安排及战略选择的价值理念指导自己的行动,因此,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灵魂。
2、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制度与经营战略的重要思想保障。企业对人的约束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约束,如企业规章制度;另一种是内在约束,如作为价值理念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能使员工自觉主动地执行企业制度,贯彻企业经营战略。
3、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创新与经营战略创新的理念基础。企业文化的创新,不仅带来员工价值理念的创新,而且还会推动企业制度的创新和经营战略的创新。例如,海尔之所以能在制度安排及战略选择上有创新,是因为有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因而,海尔案例是以企业文化为题目进入哈佛案例库的。
4、企业文化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企业活力最终来自于人,也就是来自于人的积极性,只有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企业文化作为员工所信奉的价值理念,必然会
直接涉及到企业的活力,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
企业文化是企业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员工行为应该规范,即要求员工能很好地遵守和贯彻企业的制度及企业的经营战略,有自我约束的内在要求。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思想是人的内在约束,这种内在约束就是企业文化。只有在这种内在约束起作用的条件下,才能保证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效实行。
6、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还可以凝聚企业员工共同奋斗,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我们从美国惠普公司的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与尊严的企业文化,从美国IBM公司的尊重员工、用户至上、追求卓越的管理理念,从日本松下公司的产业报国,亲和一致,感恩报恩的企业精神,从中国企业大庆油田的铁人精神都不难发现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企业文化的力量。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
积极影响
1、优秀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竞争力,走向国际化。而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其突出的主文化,主文化又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它可以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进而凝聚成核心竞争力。没有文化的企业是不成熟的企业,没有先进文化的企业称不上世界级的企业。试想,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如果没有先进的管理哲学和经营理念如何去统帅企业的千军万马,如何将个人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保持一致,实现最大化的经营合力?综观国际大公司的经营理念,已不完全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是股东权益最大化,而大多是透过企业生态论,为顾客、职工、股东和其他全体关系人创造整体价值。只有为顾客创造价值,才能积极有效地开发和创造市场;只有为职工创造价值,才能保证职工与企业价值同步增长,最终保证企业价值的实现。因此,决定竞争优势的根本力量,是如何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去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去创办世界最优秀的企业。
2、优秀的文化可以使企业常胜不衰。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有效保证,可以在无声无息中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说每一个成功的公司,都必须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后盾。先进的企业之所以能够战胜落后的企业,就是因为先进企业的文化比落后企业的文化更能适应竞争的要求、更具有生命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一个企业的动力及凝聚力都来自于企业的文化,技术只是一个平台。没有一套较成功的文化的企业,生命力是有限的。
3、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总体来讲,优秀的企业文化凝聚着许多民族的、人类的共同的优秀品质,包括和谐、诚信、和平等良好的人文特征。优秀的企业文化在给企业、员工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其客户、消费者乃至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进而推动人类文化进步。
消极影响
1、多数企业塑造企业文化的目的是打造公司形象和品牌形象。这些企业一般在进行企业文化工作之前就会让人们知道他要做企业文化了, 并且其企业文化工作本身也大都是为了公司宣传所需要。
2、部分企业塑造企业文化的目的是灌输企业领导或上级的指示。这些企业中, 企业文化工作主要就是宣传领导本人和领导的指示, 甚至把吹捧领导作为企业文化塑造的主要工作。
3、部分企业塑造企业文化是为了跟风。因为大家都在做, 且还是美国、日本传过来的理论, 多少应有些好处吧, 凭什么我们不做, 至于目的作用什么的, 以后再去考虑。
4、部分企业塑造的企业文化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这些企业的立意都比较高, 也按照塑造的程序走, 可以说中国企业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 在企业文化塑造方面作了较多的有意义的探索, 但在企业文化塑造的成功案例却不多, 有的企业在兴旺的时候把企业文化当作口头禅, 而一旦遭遇危机, 却又发现, 企业最缺乏的仍是企业文化。
三、塑造企业文化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WTO,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许多企业都在积极地建设企业文化,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却不知不觉地出现了一些误区。
形式主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思维系统 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思维系统,因而把企业文化分为企业理念、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思维系统的差别构成不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文化活动 持这种观点的人,把企业文化简单理解成员工的各种文化活动,如:卡拉OK比赛、体育比赛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形象设计,好多企业把企业形象设计称之为企业文化,这与企业制度及企业战略根本不着边。企业文化是企业产品的文化品位 这种观点把所有有
关企业产品的文化品位内容,都统称为企业文化,这混淆了企业文化与产品文化。
老板主义
在带领企业的过程中,领导人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下面的眼睛都会看着。领导人经常要亲历亲为,率先垂范,这样既可以起到榜样作用,也可以真正了解下属的真实想法。
要走出单边灌输的误区。有的企业老总发展企业文化,仅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志,只是“教”员工如何如何,殊不知企业负责人和管理层是企业员工的表率。企业文化是人们意识的能动产物,不是客观环境的消极反映。在客观上出现对某种文化的需要,往往交织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利益之中,羁绊于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之内。因而,一开始总是只有少数人首先觉悟,他们提出反映客观需要的文化主张,倡导改变旧的观念及行为方式,成为企业文化的先驱者。正是由于少数领袖人物和先进分子的示范,启发和带动了企业的其他人,形成了企业新的文化模式。
因此,要建立有特色的企业文化,首先要从企业领导人的“领导人文化”抓起。
认识片面
简单理解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识别系统 这是指把企业文化理解成仅仅是一个企业与另外一个企业有哪些不同的识别标准。一般包括视觉识别、行为识别以及理念识别。片面认为企业文化是包装企业的方法。在现实中,人们运用各种非常好的形容词及名言、警句,把企业进行包装,把这些包装企业的词语当做企业文化,例如,“顾客就是上帝”“服务社会”“争创一流”等。
四、企业文化的提升措施
规范管理层,确定主导企业文化
1、企业文化创新化,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 企业文化的创新首先是企业必须遵循市场特有的规律,找准市场定位,根据时代特征确定不断创新的价值观,向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良好的服务;其次,是企业制度的创新,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的管理模式将由知识管理所替代,从而将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连接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完成信息与知识的共享,并运用群体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最后是企业形象的创新,必须不断扩大企业形象在企业发展中的功能,激励员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性,增强企业凝聚力。
2、将企业文化制度化,第一层含义是指企业文化必须要充分体现在企业的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企业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的能动作用。第二层含义,是指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倡导的价值理念,必须通过制度的方式来统帅员工的思想,任何员工都必须在思想上接受企业文化,忠于它,企业文化作为员工在思想上的制度而存在。
3、企业文化实践化,企业文化不仅是一种企业倡导、信奉的价值理念,而是必须要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即,企业文化要指导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战略选择。企业文化不仅仅表现在各种文件中,而是更多地表现在员工的行动中。
4、企业文化教育化,必须要通过灌输的方式将企业所信奉和必须实现的价值理念,渗透到员工的头脑中去,因此,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
5、企业文化奖惩化,企业文化的塑造需要强制和激励去引导,对遵守企业文化的人要重奖,对违背企业文化的则严厉惩罚。这是将企业文化植根于员工头脑之中的重要手段。
6、企业文化系统化,在塑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将企业文化的内容从可长期存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盈利的角度去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一个系统性的企业文化。这种系统性的企业文化将会对员工产生很大的约束力。国外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白皮书竟然有十几万字之多,这么多的企业文化内容不是一年两年形成的,而是长时期积累的结果,是坚持企业文化系统性的结果。
宣传教育,加大企业文化力度
将企业培养成“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模式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宏观的管理理论。其构成要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机制;第二,建有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第三,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第四,具有实现共同愿望的不断增长的学习力;第五,工作学习化使成员活出生命意义;第六,学习工作化使组织不断创新发展。
将“学习型组织”确定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模式,有利于树立“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的理念,充分发挥智力资源的作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此,我国的企业需要建设一支高理论素质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队伍,以此来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模式。倡导行为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落实到行为之中。我们常说,看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社会公众对一个企业的认识也是如此。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家要积极倡导优秀的行为文化,并且身体力行。
积极开展企业文体活动的精神文明建设:(1)要利用舆论宣传阵地,通过电视、报刊、网络、形势任务教育、报告、演讲、座谈等方式宣传和传播企业精神,使之深入人心。(2)通过树立典型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培育企业精神,制定反映企业精神和促进企业精神成长的规章制度。企业精神不具有强制性,但可以通过制度的强制性来保障。(3)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塑造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无形、抽象的,但可以通过企业发展史展览、文艺汇演等让员工切身感受体会企业精神的含义,对员工进行熏陶和教育。(4)可以举办企业文化培训班,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知识、企业精神的理论教育,让员工对企业精神有认同感,在工作中自觉实践企业精神。
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应具有针对性,使被强化者能从中体会到更深更广的意义,例如,合理行为被肯定,也就是得到了企业的承认,被强化者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激励他行为的再生。2、注意强化的时效性,要选准时机、及时强化,同时应考虑反馈的获得,这样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3、强化手段的选择要因人而异。要把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起来,要考虑被强化者的需求,这样才能效用最佳。行为得到不断强化而稳定下来,人们就会自然地接受指导这种行为的价值观念,从而使企业的价值观念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
因此,塑造企业文化可以紧密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通过文化、教育手段和寓教于乐,渗透,激励等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引导、熏陶、潜移默化地塑造员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形成企业内部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结合力,推动企业发展。
结束语
企业文化建设是市场经济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基石,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有力保障。文化推动和促进企业发展,企业的发展催生更优秀、更先进的企业文化。因此,我们应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再造,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增添后劲。企业文化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和艰巨的工作, 必须把企业文化当成企业每时每刻的工作, 确保在企业文化塑造的关键环节上不出现的偏差, 否则就极有可能影响到整个企业文化系统, 从而影响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同时企业还要确立正确的思路, 采取专业的方法。只有这样, 企业文化塑造才能落到实处,也才能对企业经营产生真正的长期贡献。
参考文献
1] 宋亚菲.国际企业管理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 魏杰.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3] 邢以群、张大亮: 企业文化建设: 重塑企业精神支柱.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
[4] 孙秋柏,唐志丹,孙耀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经济管理文摘,2002(13).
[5] 世界企业文化网.
[6] 李华,王正斌.地缘文化差异下我国企业的跨国商务.经济管理文摘,2002(15).
组织文化 对人力资源管理,作用还有提纲,我知道怎么用
企业项目管理组织模式的研究论文
一、企业项目管理组织模式的意义
在企业的项目管理的过程中,组织模式以及组织结构是整个项目管理的主要部分,在项目管理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组织结构也被植入到了项目管理之中,从而使项目管理的过程成为了大多数的组织中最为核心的一部分。项目是一个企业运作的重要部分,项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效益,因为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大多都是来自项目的,由此可见企业建立项目管理组织模式对整个项目来说十分重要。项目管理组织模式的根本就是从项目的角度出发,进而在保证传统的组织的模式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改进,将管理流程以及组织结构改进的更为完善,使之始终朝着对项目有利的方向发展。控制企业项目管理组织模式的主要部门是企业的决策层、项目部以及企业职能部门。
二、企业项目管理组织模式的内容
为了保证企业项目管理的成绩,项目管理组织监理了纵向的项目管理的链条,首先将项目决策委员会作为项目管理组织模式的首要部分,项目决策委员会做出决定后交由项目审批以及变更控制委员会进行审查,之后下发给项目管理办公室,由办公室进行分析和改进,最后交由项目部执行。这样的项目管理组织模式中设立了特定的部门对项目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大事项以及专业环节进行处理和完善。举例分析:如果项目在运行的过程中,处于立项审批的阶段,项目的成本有所改动或者涉及比较大的变更时,项目立项审批就可以对这些冲突进行调节,从而宏观指导并服务于整个项目。纵向的项目管理链条的建立能够更好地提高整个项目中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直观地对项目进行指导和监控,在项目运行期间能够分享在项目中所得到的教训,共同吸取经验,尽可能地使项目顺利进行保证项目的整体效益。我们将分别对这些部门的责任及职能进行分析。
(一)项目决策委员会的责任
顾名思义“项目决策委员会”就是整个企业项目管理组织机构中的最高的决策机构,企业的战略性的决策工作都要通过项目决策委员会进行决策,项目决策委员会的主要负责的内容有项目的立项批准、审批修订的《项目管理手册》、任命和罢免项目经理、处理项目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听取变更委员会、项目评审以及PMO汇报工作。如果企业的规模比较小,或者企业的项目比较少,能够将项目评审、变更控制委员会和项目决策委员会进行合并,或者选择只设立PMO不设立层次更高的委员会。
(二)项目评审和变更控制委员会的责任
项目评审和变更控制委员会主要负责项目的评审、项目的变更以及处理冲突三方面问题。项目评审,主要是在项目初期评分项目的范围内,项目部会根据相关规定制定好项目计划的集中,将之作为公司考核项目部门的基本准则。变更审批主要是应用与项目的执行阶段,主要负责对项目的变更请求进行处理,如果项目的变更的范围得到了该部门的批准,那么该项目就相当于从公司的上层部门获得了项目变更后的资源授权和项目目标,然后项目部再将此目标作为更新项目疾患的基本准则。处理冲突主要是由项目评审部门和变更控制委员会对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项目进行的问题进行处理,其处理的问题主要是冲突双方的上级以及PMO进行协商后无法解决的问题,以此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三)项目管理办公室的责任
项目管理办公室是支持所有决策执行的部门,项目的开发及运作会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风险,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市场信息变化莫测的时代,如果想要保证项目顺利的实行,如果仅仅依靠智能部门的支持以及公司的管理者的关怀,那么项目是无法立足于激烈发展的市场竞争中来的,想要更好的保证项目的运营就必须给项目经理更合适的平台,方便其管理和执行,因此,企业在进行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就建立了项目管理办公室。项目管理办公室的责任主要有四方面:开发、支持、协调和控制。开发主要是在公司内部对员工进行组织项目管理的有关培训,以此来营造一个良好的项目管理的气氛,从而形成企业内部的项目管理的语言环境,进而增强项目管理人员的各方面能力。支持主要是在开发并建立了持续改进的项目管理流程之后,建立好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标准,在任命项目经理之前,主要负责对项目的开发进度进行管理和督促,同时组织并协调各个部门对项目的各个阶段的成果进行评审,维护好之后即将任命的项目经理的权利。项目管理办公室还应该建立好项目管理的平台,保证项目经理能够更好地使用权利来控制并管理整个部门协调运作,从而推动管理过程的信息化,最大程度上帮助项目经理提高决策的效率和质量。在进行整个项目管理组织的控制中,办公室还可以分析项目中所出现的问题,积累经验,以便于以后更好地发展。协调主要是指项目收尾之后的间歇期间,帮助相关人员处理好临时滞留地的问题,处理好人员的住宿问题。多项目的管理和协调,主要是保证人力资源的平衡和调配。其次还应该协调各个项目部门的`关系,以及项目部门和职能部门间的冲突问题,如果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项目办公室就应该通知项目评审和变更控制委员会对问题进行解决。项目办公室的控制责任,主要是帮助项目经理进行工作,给项目经理设定好一个明确的项目管理的目标,之后对项目经理进行平等职权的授予,同时进行过程考核及最终考核。另一方面,项目办公室还应该要求并督促和检查项目部门对项目计划的完成情况,确定其有没有将计划落实到行动上来。在项目进行的过程期间内,项目管理办公室应该让项目本门定期地向其提交项目的绩效信息和完成内容,便于方便项目办公室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指导,从而更好地监督项目部门进行工作。项目办公室还应该采用一些方式,如净值法对项目的“进度、费用”进行分析和预测,将预测的结果向项目的有关人员提交,共同商议相关决定。与此同时项目办公室还应该对项目的安全流程以及质量优劣进行检查和控制,经常和相关人员联系,尽可能保证工程的质量,避免在工程中发生事故。最后,做好收尾的工作,对整个项目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积累经验,为以后的精细化管理以及改进的过程积累一些有效的数据,以此来提高项目管理的质量及效率。
(四)项目部的责任
在整个企业项目管理组织的过程中,项目部门是整个项目管理中的执行部门,主要对项目经理分配的任务进行执行,并对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经理主要负责对项目部的管理,包括成本的管理、质量的管理、时间的管理、人力资源的管理、沟通管理、集成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等。项目部应该严格的执行上级部门下发的命令,主要是决策委员会所批准的项目变更及项目计划的审批流程,同时项目部还应该保证在已经批准的预算内和周期内,保证好项目质量以及项目完成的期限。
三、关于完善企业项目管理组织模式的意见
虽然企业项目管理组织模式的应用对企业项目的稳定发展十分重要,但是还有一些方面需要对其进行管理和完善。
(一)协调好项目管理和项目经理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项目的集中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协调好项目管理和项目经理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合适的尺度,对集权和分权做出最优的控制,保证在集中控制关键因素的前提下,给项目经理最大的职权和平台,便于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潜力,完善项目质量。
(二)加强对项目计划的管理
在整个企业项目管理组织模式中很难控制好项目计划的弹性和准确性、灵活性和稳定性间的关系。这是整个模式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进行整个项目管理组织模式的编制过程中应该更好地确定项目的目标及原则,选择合适的方式对项目进行管理
(三)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
项目管理组织模式中,如何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各个部门协调稳定的进行十分重要,因此在整个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控制好各个部门的职责,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明确项目计划和项目目标,确保各个部门之间协调工作。结束语企业的项目管理组织模式的应用十分广泛,对控制好企业项目的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在整个项目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使整个项目管理组织模式能够良好运行,从而保证企业的整体效益,使之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为什么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的纵向控制大于为什么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的纵向控制为什么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的纵向控制大于横向协调大于横向协调横向协调为什么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的纵向控制大于横向协调
2005年5月,伴随着泉林纸业的改制工作完成,相应的管理运行诊断和管理变革随之启动,作为承担此次管理变革中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重建的人力资源部,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变革工作,担任人力资源部部长的我及我的团队,从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情况诊断、分析入手,策划和组织实施了涉及组织优化设计、薪酬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和用人机制等方面的方案设计、导入实施工作,也为本次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现实的素材和实践积累的宝贵机遇。 本次论文从泉林纸业的经营现状、战略定位、人员素质、内外部环境识别入手,对泉林纸业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诊断和优化设计。本文较为详细的分析了组织设计的权变因素构成及组织设计权变因素对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本文在对公司组织结构优化设计时,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理论研究,结合公司相关设计因素,确定公司的组织结构形式---直线职能式结构; 二是按照职能设计的方式方法和组织优化设计流程分别优化设计了公司的治理结构、运行部门和部门内岗位设置; 三是健全完善职能部门职责、岗位职责和编制; 四是针对直线职能式结构中横向协调的薄弱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和设计了横向协调控制机制; 五是对组织结构导入的阻力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相关应对措施。
这个问题很深
摘要:组织行为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与管理心理学都属于边缘学科;它们都有涉及心理方面的知识,都是通过心理分析来把握规律从而实施管理,但这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人本管理从组织行为学角度来讲,人本管理着眼于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的目标。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 管理心理学 区别 人本管理 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及基本原理 组织行为学的名字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组织行为学的观点,即组织和社会都将从劳动分工中获得经济优势。它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在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它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相关的知识,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以及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在调动组织中个体员工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二、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一)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1.概念和研究对象的差异“组织行为学”主要体现出的是“行为”,而“管理心理学”所要呈现的是“心理”。行为是泛指有机体外现的活动、动作、运动、反应或行动。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意志、注意、需要、动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称。这是两者在名称上的差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组织中论文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但其侧重点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它虽然也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但这不是它的主要任务,它更多地是借用心理学研究成果来分析组织中人的行为,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过程中各层次人员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以及由心理活动诱发出来的行为规律。”这表明其侧重点是管理过程中各层次人员的心理。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是管理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2.学科性质和理论基础的差异学科性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组织行为学属于行为科学的范畴,而管理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科的范畴。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组织环境中的具体化,是专门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特征和规律。而管理心理学是心理科学在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学科。组织行为立足点事行为,管理心理学立足点事心理,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 理论基础方面的差异又表现在管理心理学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理论基础或者说理论源泉也是丰厚的,但是没有组织行为学那样宽泛。它主要立足于心理科学之上;另外,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生理学等,也是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行为科学产生后亦为管理心理学输送营养。可见,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不完全等同,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来源更为广泛。 (二)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1.行为与心理、理论基础的联系两者都把心理与行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必然需要去探索行为的心理机制、揭示心理的奥秘,否则组织行为学将难于立足。同样的,人的心理是个内隐变量,不能像研究自然科学那样利用一些科技方法手段直接进行定量分析。为了能了解人的心理,就得需要通过人的行为来进行间接的分析。所以,管理心理学在研究过程中就必须得关注人的行为表现。 它们之间的理论基础有相联系。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势必是以心理学为基础,这毋庸置疑;而组织行为学倘若离开了心理学这一基础,它就不可能面世。除此之外,在其它有关学科,如社会学、管理学等,也是二者共同的理论基础。这因为如此,所以它们相互之间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2.研究内容、目的的联系研究内容方面,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都是个体问题、躯体问题、激励问题、领导问题、组织问题等等。也就是说它们在研究的内容上大同小异,这就造成了有人以为它们之间是可以划等号的。通过前面的论述,其实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于同样一个问题研究,一个从心理角度出发、从心理到行为,一个从行为角度出发、从行为到心理,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换句话说它们其实是殊途同归。 研究目的方面,他们有相同的研究目的,这就是:通过对组织管理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揭示其规律,据此规律来提高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从而提高工作绩效,圆满地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 三、组织行为学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 人本管理其精髓在于树立尊重人、依靠人、激励人、解放人的理念,其实质是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从组织行为学角度来讲,人本管理着眼于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的目标,通过激发人的潜能和塑造高素质的队伍,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理念和范式上廓清了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和价值内涵。 (一)个体层面主要表现为通过对个体的激励促使其发展,从而达到组织的目标人本管理关注人的动机、需要、素质、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性、能动性。人本管理不同于以往的管理方法只将管理看做是一种制度行为,更将管理看做是一种人文活动,不单单只关注工作的效率和贡献,而且还重视人的行为和态度。 洞悉人性、把握人性,通过激励每个组织成员实现组织目标,是管理者的必备素质和技能。这涉及到管理中的人性假设,即为管理中的人性观。人性假设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实施管理的依据、管理原则、方法和手段。通过人性假设,关注个体的需要、个体的动机、个体的素质、个体的价值、个体的幸福,管理者就可以对个体实施激励。通过激励使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得到满足,使个体对工作满意度得到提高,使个体的价值在为组织做贡献的过程中得到实现,从而致使组织的目标得到实现。 (二)群体层面表现为以形成群体规范来协调群体各方面,促进既定目标的实现无论正式还是非正式群体,每个群体都会形成自己的规范。 群体规范是指在某一群体内存在着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行为准则。 规范一旦形成,便成为指导和制约群体内成员行为的强大外力,来制约、同化成员。群体规范通过建立明确的是非判断标准来影响群体成员行为。了解某个群体规范可以帮助了解及解释其成员的行为,形成稳定有效的群体规范可以使群体具有强凝聚力,为群体带来高绩效。 当个体在群体中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时候,群体的凝聚力和绩效就会有好的成绩,同时群体各个方面会得到协调发展。群体代写论文内部的协调与沟通,不仅有利于个体相互之间了解和满足各自需要,促进人际关系一致性因素增多,更为重要的是协调与沟通有利于成员行为的相互补充,促进既定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组织层面表现为通过建设组织文化来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组织文化是 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是组织特有的,它是引导和塑造成员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有力工具。组织文化能简析组织行为学及其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王鸿1刘涛2(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教育理论使组织赢得成员的共识和支持,调动并整合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强有力的组织文化催生内聚力、忠诚感和组织承诺,决定着组织发展的核心“游戏规则”。人本管理重视培养组织文化来规范成员,使得成员能够围绕组织目标来完成组织目标、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组织层面来说,它很重视组织文化的建设。
论不确定条件下金融市场群体认知行为偏差效应 日期:2007-03-14 12:50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摘 要 从金融市场的信息不确定性出发,通过运用行为金融学中对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论述,分析群体非理性行为及其对市场价格不稳定性的影响,对金融市场的健康与稳定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不确定条件 群体 认知行为 偏差 1 群体认知行为偏差的内涵提出 1970年Fama在其关于有效市场假说的论文《有效资本市场:实证研究回顾》中,把有效的金融市场定义为一个资产价格完全反映可得信息的市场。有效市场假说的成立依赖于投资者“理性”假设,一个在完全理性基础上的完全竞争市场模型。这与实际情况是存在矛盾的,是存在一定缺陷的。针对有效市场假说,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可归纳为有限理性个体,群体行为和非有效市场三个层次。基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市场交易者可分为知情交易者和非知情交易者。Kahneman 和Riepe(1998)认为人们会在很多方面偏离标准的决策模型,经济学家将非理性投资者称为“噪音交易者”。在行为金融学中,金融市场中的认知行为偏差包括过度自信、信息反应偏差、损失厌恶、后悔厌恶、心理帐户、证实偏差、时间偏好、羊群行为和反馈机制。由于投资者群体行为效应具有显著性和相互影响性,这里主要从金融市场中具有交互作用并带来显著效应的羊群行为和反馈机制来探讨群体认知行为偏差的影响。 2 群体认知行为偏差的定价模型分析 2.1 正反馈交易策略模型 正反馈交易策略模型结构见表1。 表中α和β分别为被动投资者和正反馈投资者的需求曲线的斜率,pj(j=0,1,2,3)为各个时期的价格。 结论: (1)信息无噪音时。当信息为正时,即Φ=?准,有p1=p2(μ>0)及p1=0(μ=0)成立,根据时期1和时期2的市场均衡条件,可以解得:当μ>0,p1= p2=α ?准/(α-β);当μ=0,p1=0, p2=?准。当β>α/2时,套利者的加入使得任何时期的价格都比其不存在时更偏离真实价值。因此,在无噪音信息的条件下,套利者的存在促使价格偏离真实价值。 2.2 从众行为模型 (1)信息层叠与从众行为。基于信息的从众行为模型最初是Banerjee(1992)提出。而当第m位投资者进行投资选择时(m>2),他的行为选择见表2。 可以看出模型中达到均衡的决策规则的特征位从众行为的外部性。当投资者决策时无法确定其他人的选择正确与否,依然忽视自己的信息而跟随其他人。在此模型中,从众行为表现出了正反馈性,给资产价格带来了波动性和易变性。 (2)模仿传染与从众行为。在没有获得基本价值信息的条件下,交易者只能依靠在市场上观察到的行为来作为决策基础,通过模仿其他人的行为来选择自己的投资决策,由此引起的从众行为导致了资产价格的变动。根据lux(1995)模型,有2N个投机交易者,他们对市场预期持乐观或悲观态度,假定不存在中间态度的投资者,投机者平均观念指标x∈[-1,1],x=0乐观态度与悲观态度持平,x>0则乐观态度投资者占优,x<0则悲观态度投资者占优。态度传染是指当持乐观态度投资者数量占优时,持悲观态度的投资者将买入股票;当持悲观态度投资者数量占优时,持乐观态度的投资者将卖出股票,即态度发生了转移。 根据传染机制: dx/dt=2υ[tanh(ax)-x]cosh(ax) 其中a为从众行为或传染力度的系数,v为变化速度。a≤1,x=0时有唯一稳定均衡。a>1,均衡不稳定,存在x+>0或x-<0,即a≤1,从众效应较弱,价格偏离将逐渐消失,受到某一干扰后系统将恢复均衡;a>1,从众效应较强,一旦发生偏离,通过互相传染导致均衡不稳定。 包含传染和价格动力: x=2υ[tanh(a1p/υ+a2x)-x]cosh(a1p/υ+a2x) p=β[xTN+TF(pf-p)] 投资行为依赖于价格动力,增强了传染效果。a2(从其他人行为获得的信息的权重) ≤1,存在唯一均衡,a2>1存在乐观市场E+和悲观市场E-两个均衡。存在这两个均衡时,E0不稳定。唯一均衡E0可以稳定或不稳定,稳定条件由2[α1βTN+v(a2-1)]- βTF<0给出。TN表示投机者交易量,TF表示相对的基本面交易者交易量。 考虑a0(衡量市场占优情绪)变量: x=2υ[tanh(a0+a2x)-x]cosh(a0+a2x) a0=τ{[r+τ-1(TN/ TF)x]/[pf+(TN/ TF)x]-R} 总存在唯一均衡E=(0,0)。当且仅当a2-1+(TN/ TF)/pf<(>)0,均衡稳定(不稳定)。当一随机事件促使价格上升,a0上升,当传染使投机交易者占大多数,潜在购买者减少,价格增加消失,情绪发生转移。价格趋势减缓后,a0下降,被传染的投机者数量短期依然增加。交易者发现收益减少,则悲观情绪增加,引起价格下降,情绪传染增强,直到悲观态度占优,随即价格下降减弱,收益恢复则态度倾向发生反向转移。 3 群体认知行为偏差的因子效应分析 信息的不确定性 根据前面正反馈交易策略模型及从众行为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们都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市场交易者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不完全的,存在不对称性。因此,市场交易者中存在知情交易者和非知情交易者,知情交易者往往掌握更多更全面的市场信息和交易信息,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加准确的作出正确的预期和决策。而非知情交易者则了解信息情况较少,因此常常作为噪音交易者存在,他们所作的反应和投资选择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他们常常根据市场价格反映的信息和其他交易者的行为来进行判断和预测。一旦获得信息成本较大,信息传递有误,而且知情交易者为了获得投机利润故意采取与正确信息相悖的行为,非知情交易者就会发生行为偏差,那么噪音交易者的群体行为就会如模型所述推动价格愈加偏离真实价值,加重市场的不稳定性。因此,在金融市场上应该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信息透明度,减少各种信息成本,交易成本的限制,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而针对我国实际,改变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中主体结构的非均衡状态,引入竞争机制,是改善信息偏差的重要方式。 套利者的投机性 由正反馈交易模型的分析来看因为知情的套利者的存在,使得噪音交易者的群体效应进一步推动价格偏离程度,形成价格泡沫,破坏了金融市场的稳定。这与之前一些研究说明理性投资者的知情套利行为对噪音交易者的行为偏差有抵消作用,并使价格趋向均衡不同,套利者的知情行为刺激了更多的噪音交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套利者出于投机的目的,没有根据市场基本面的准确估计,而是依靠对未来群体行为预期来行动的。所以这种投机活动造成的群体效应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波动。由此看来,对市场中的投机行为的监管和控制是不能掉以轻心的,一旦忽视,即使是知情的理性投资者的投机行为都可以带动噪音交易群体效应,甚至可能发展成为不可预计的金融动荡。 群体行为的效应放大性 噪音交易者的存在 参考文献 1 饶育蕾,刘达锋.行为金融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5) 2 杨大楷,杜新乐,肖烨等.资产定价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3) 3 单树峰.行为金融理论中的投资者行为[J].国际金融研究,2004(3) 4 李心丹.行为金融理论:研究体系及展望[J].金融研究,2005(1) 5 王擎. 再析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J]. 金融研究,2004(5) 6 段进东,陈海明. 我国新股发行定价的信息效率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4(2)
写 Motivation in the workplaceIntroduction部分 :1,先介绍一下Motivation 在日常 和工作中的运用,一段即可2。写这篇文章的PURPOSE,例如:The purpose of this assignment is to find out the major role of motivation in the ,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outline, 例如说 The discussion of the topic section is almost similar to research format, it contains the definition of motivation and why we need motivation in the workplace. My opin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work motivation will be analyzed in analysis section. The final conclusion will be written down in conclusion section.接着写Discussion of the Topic (这个部分需要去找一些资料,以及相关的实例)1,What is Motivation?2,Why we need motivation in the workplace?(这个部分再细分几个小部分)①A quality performance caused by motivation②Motivation effects company’s production capacity③Motivation leads to job satisfaction④(再添一个,我实在想不出了)接着是ANALYSIS这个部分就是把上面的Discussion of the Topic(相当于research部分)总结一下,可以用些自己的opinion,最后的Conclusion 是全篇essay的conclusion可以写 In the discussion of topic section, assignment paper, motivation has been defined in the first subsection. The second subsection has been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o explain the functions of motivation in the workplace. It can be highly concludes that motivation is a positive attitude that can have an effect on the output of business and concerns both quality and quantity. Furthermore, motivation not only be applied on workplace, but also affect our everyday life.
一个企业的成功并不仅取决于严格的制度管理,而在于充分地发挥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与自主管理水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企业组织与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 在合资企业组织公正感与管理承诺 》
摘 要:讨论在合资企业中管理的组织承诺的低效性,是否可以用分配、程序和互动公正来解释,特别指出公正感的各维度与组织承诺有紧密的联系。认为,上层主管应该及时投入额外的注意,通过对决策的周密合理的解释以及对管理者决策的尊重进行公正的、明确的内部交流。管理者对公平起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它传达了积极的相关信号。
关键词:合资企业组织;公正感;管理承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编号:1673-291X(2012)05-0031-02
因为全球化、技术革新和反常规现象,通过现有公司联合的手段,合并被用来寻找竞争优势[1],成功与失败的程度常常被限定在股东的价值、财政计划、转售、与专业决断等条款。然而,这种合并有很高的失败率。在传统上,合并失败被认为是由于客观的经济原因,然而最近的后期分析研究了合并的绩效,发现在金融变量的普遍研究和战略著作中并没有提供有意义的合并成果说明[2],因此,人力因素越来越多地被认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士气缺乏和生产效率低下成为了两类合资合并公司的典型特征。
当前,研究领域主要针对低组织承诺。管理者具有特殊的“三明治身份”他们同时被领导又领导别人,从而影响他们用个人承诺水平直接 报告 。研究显示员工经常对一个组织的合并持否定的反应 [3]。在合并公司管理者的承诺可能激发他们自己和他们的手下发展出对合并的积极态度,并克服他们的不适应。这样就能有更好的绩效。
管理者的组织承诺可以通过决策结果的公平获得分配的公正、程序的公正、互动公正。Citera和Rentsch强调,对于综合素质高的管理者来说获得公正极其重要。例如,即使公司管理者过去有很好的表现,但合并后裁员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留住他们的工作或者当前的职位。那些决定很可能导致管理者感到不公平,消极结果产生众多变化会加剧这种不公平性。
将组织公正应用到合并企业中,当前的组织公正的研究通常围绕三个方面;分配公正、程序公正、互动公正。分配的公正涉及到结果的注意,这个结果与分配的隐含标准是一致的。根据公平理论,个体应该接纳获得与付出的一致。这个比较应该有参照物。在合并公司,雇员经常面对减少收入甚至增加付出当他们被期望去维持以前的投入水平[4]。当原有的管理者比较他们当前的付出收入率与先前获得的公平率或者在即将工作的公司对应的公平率时,他们可能感到不公平。
意识到分配的不公平产生不安的情绪。例如,在实验室条件下,人们无论得到过多还是过少都证明了生理痛苦的信号反应的存在(Markovsky,1988)。因此,证实了公平理论的预测:人们会感到愤怒当他们注意到没有获得公平的收获。在合并的环境下,如果他们知道与其他公司来的人相比他们获得超出了自己应得的,可以证明从其他公司来的管理者会否定的评估组织。然而,一些研究者( Mannix et al.,1995)阐明,只有从属变量是生产率时公平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当研究的焦点在社会关系上时,其他分配规则可能是主要的原(Deutsch,1975)。Meyer 指出特别是综合水平高的合并企业,培养团体的和谐与组织的承诺是极其重要的。作者建议在合并环境下的平等既可以参考比例原则,该团体的比例直接表现了成员数量的比例。或者参考“团体之间的平等”原则,即资源被两个团体分配,这两个团体是作为一个整体单元(Meyer,2001)。
程序的公平涉及到对程序公平的感知,通过这个程序成果就被决定了。Thibaut and Walker (1975)介绍了程序控制。研究证明了当被影响的人即能影响决策的过程或者参与其中时,那么程序被视为是公平的。然而,在合并中,买进的管理部门经常倾向于通过集权的方式做决定(Blake and Mouton,1983)。过渡期两个组织的成员对合并的问题共同做出决定,这是一种途径,通过这个途径雇员的观点可以表达出来。然而,在合并期间,有许多决定必须快速地制定。有些时候,在组织政策确定之前情况经常发生变化,这可能导致决策的制定有不一致的标准。在实力和规模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主导的管理部门经常单方面的做出决定。这个决定可能被其他“组织”的员工所怀疑。同样,典型的我们与他们的冲突促使两个公司的成员视对方为“敌人”,持着那些敌对的观点可能导致决策者有偏见。建立在社会识别理论的“小集团偏见”观念(Tajfel et al,1986),实际上可以认为高层的管理部门有时做出了有偏见的决定来支持他们原有组织的成员[5]。
组织公正的第三个维度是互动公正。它与组织程序的人的方面有关。也就是说,管理部门或者决策者会直接面对被影响到的员工。互动公平与资源和公平的接受者的交流过程有关,并且强调礼貌、诚实、尊敬的重要性(Bies et al,1986)。高层管理部门应该以一种礼貌的方式对待已有员工,因为他们的其他方式可能暗示员工的地位低。换句话说,这样可能导致对组织的消极态度。这种互动的处理应具有决策的及时性、合理性、公平性、特殊性以及详细的说明性(Colquitt,2001)。在合并公司,最常见的挑战之一就是互动交流 [6]。缺乏交流的典型特征是产生了不明确的信息即雇员通过小道消息来获得。如果没有(诚实)对决定提供理由,雇员经常会构建自己的解释,主要聚焦在对管理部门的否定态度和错误的事实脚本(Schweiger et al,1991)。及时的信息给雇员时间去做好准备。一些 经验 研究显示了在改组的环境下对雇员反应的公正的注意具有积极的作用[7]。然而,那些研究都有其局限,由于他们主要关注的是在裁员时留下的员工,或者没有测量所有组织的公正的所有维度和它们的各个层面[8]。在企业合并的环境下互动公正与情感承诺相对于分配和程序公正有更紧密的关系,这是一项在应用于中有前途的新发现。它说明如果内部交流的执行以一种有效和公平的方式,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管理者给相当高的情感承诺给合并公司——除非个体的收入和决定的制定程序及其的不公平。互动公平的实现与分配和程序公正相比被认为更可行并且需要更少的成本。在早期阶段,公平的人性对待应该创造出一个整体稳定的公平判断。为了与现存的常规的正性公平评估一致,任何随后关于个人的收入和决定制定过程的信息都可能被重新解释和使之被同化。因此,在合并企业内部交流的应急行动进程是十分必要的,即刻诚实地防止信任和承诺的流失。重要的是要记住雇佣者需要确信高层管理者的真诚——战略性的操控目的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Adams,.(1965),“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in Berkowitz,L.(Ed.),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 King,D.,Dalton,D.,Daily, Covin J.(2004),“Meta-analyses of post-acquisition performance: indications of unidentified
moderator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3] King,D.,Dalton,D.,Daily, Covin,J.(2004),“Meta-analyses of post-acquisition performance: indications of unidentified
moderator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4] Citera, Rentsch,J.(1993),“Is there justice in organizational acquisitions? The role of distributive and procedural fairness in
corporate acquisitions”,in Cropanzano,R.(Ed.),Justice in the Workplace: Approaching Fairness i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NJ,.
[5] Terry, O’Brien,.(2001),“Status,legitimacy,and ingroup bias in the context of an organizational merger”,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
[6] Cartwright,S.,“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 update and appraisal”,in Hodgkinson, Ford,K.(Ed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 Neves, Caetano,A.(2006),“Social exchange processes in organizational change: the roles of trust and control”,Journal of
Change Management,,.
[8] Grubb,.(2006),“Procedural justice and layoff survivors’ commitment: a quantitative review”,Psychological Reports,,pp.
515-30.
《 我国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的管理与引导 》
摘要:非正式组织在我国企业中广泛存在。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完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进行了分类及利弊分析,最后针对如何管理我国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 管理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人们的 思维方式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需求的个性化特征也越来越显著。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中以个性化需求为特征的非正式组织类型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些非正式组织对企业的运作效率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有时甚至影响到 企业管理 决策的成败。因此了解并正确引导和管理非正式组织对企业管理工作的效果而言意义重大。
一、非正式组织的涵义
1、非正式组织概念的提出
“非正式组织”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行为学家梅约(Elton Mayo)于20世纪30年代在其所著的《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最先提出的。经过历时8年(1924~1932年)的霍桑实验,梅约认为,企业中既存在正式组织,又存在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是企业成员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具有共同的社会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非正式组织成员拥有的相同的价值观和合作理念对实现组织目标和使员工感到心理满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认为,非正式组织是一种存在于正式组织中,产生于同工作有关的联系并形成一定的看法、习惯和准则的无形的组织。
2、非正式组织产生的原因
正式组织是指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经过人为筹划和设计,并且具有明确而具体的规范、规则和制度的组织。在满足员工需求时,正式组织以效率逻辑为行为规范,在为其成员提供物质需求(属于物质范畴)、权力与地位需求等方面有较强的优势。但是,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物质需求只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通过正式组织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而安全、社交或爱情、自尊或受人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需求更大程度上属于精神需求领域,具有刚性结构特征的正式组织往往满足不了每个成员这些方面的需求。正是为了弥补这些方面的需要,人们便会自发地去寻找在价值观、情趣、 爱好 、性格等方 面相 同或相近的人进行交流,并结合成具有一定紧密性的团体,由此而产生了以情感逻辑为行为规范的非正式组织。因此,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一样,都是组织的天然属性,其产生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观必然性。正如松下幸之助先生认为的那样,制造派系是人的本能,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派系”,并且这种派系是很难消除的。
3、非正式组织的种类
罗宾斯认为,非正式组织可以分为友谊型和利益型两类。但对于我国企业来说,由于深受中华民族 传统 文化 的影响,人们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追求一种归属感(或依附感),其中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加入某个能够产生共识的非正式组织。因此,我国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更为普遍、复杂。主要类型如表1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企业里经常会出现不同类型交叉重叠的情况,如一些人既可能属于地缘型的老乡关系,这些人也可能具有相同的经历、共同的爱好、彼此又有一定的利益关系而又属于经历相同型、爱好相同型、利益型非正式组织等。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事物将不断出现,以新生事物为纽带的、新的类型也必将会不断产生。如“网友”的出现便是典型:在因特网问世之前,人们自然不知道“网友”为何物;但伴随着网络聊天的出现,“网友”这种非正式组织形式已广为人们所接受。
3、非正式组织的特点
非正式组织的特点主要有:非正式组织在企业中大量存在,具有广泛性的特点;非正式组织是出自某种共同需要自发形成的,因此人员组成上有自发性和同质性的特点;其结构相对于正式组织而言较为松散,组成人员不固定,呈现出了动态性和一定程度的隐蔽性:有明确而具体的规范和制度,但多数是不成文的口头约定(抑或是不明言的“潜规则”)等特点。
二、非正式组织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由于非正式组织是为成员提供正式组织无法满足的某些需求,因而其组织目标与正式组织目标存在着不一致性。因此,非正式组织如同一把双刃剑,当其行为在超出合理限度时、或以行政权力强行压制取缔时,就会遭到非正式组织的抵抗,从而对正式组织产生一定的“离心力”(即消极影响);如果正确引导并在合理限度范围内利用它,则会对正式组织产生一定的“向心力”(积极影响)。
(一)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
1、制造并传播谣言,影响企业安:之团结
与正式组织的“指令链”传递模式相比,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多属于非正式 渠道 ,其传播途径具有隐蔽性和多变性(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可控性)。由于大多是在非正式场合传播信息,传播的内容多为“小道消息”,其内容往往会经过人为加工,真实性有时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捕风捉影、以讹传讹、造谣中伤的情况。在真伪难辨的情况下,其他成员往往会信以为真,给管理工作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这种情况在我国企业中(尤其是成立时间长、人数多的大中型企业中)广泛存在。
2、妨碍企业目标的实现
当正式组织目标与非正式组织的利益不一致时,往往会遭到非正式组织的反对。在很多时候,非正式组织成员往往会牺牲正式组织的利益去维护他们所在的非正式组织的利益,给企业的正常运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尤其是一个组织中存在多个非正式组织时,很容易产生派系和派系争斗,使企业正常工作陷入低效率状态。实践证明,当企业进行某项改革触及一些非正式组织的利益时,就会遭到非正式组织成员或明或暗的“顽强抵抗”。如我国某知名上市公司异地并购后遇到了严重的管理问题,总公司制定的相关 措施 在新企业很难落实,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被并购企业中非正式组织(尤其是利益型非正式组织)的阻挠。
3、抑制企业其他成员的积极性,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损失
非正式组织内部遵循的是不成文的、但又被各成员接受的“潜规则”,通常都要求内部成员在立场、观点、目标、行为方式上趋于一致,因而对其内部成员具有潜在的约束力和控制力。若成员不顺从,轻则受其他成员孤立,重则有可能被清除出该非正式组织。如在我国一些企业中,那些素质较高、技术能力较强的人才,工作中表现如果过于积极,非正式组织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会对他施加压力,有时会采取名誉攻击甚至是人身攻击。这样一来,优秀人才为了免遭孤立和冷落,要么选择离开(这时就产生了“人才逆淘汰”现象);要么向非正式组织屈服,不得不降低工作
效率、保留自己的能力或者按非正式组织成员的意图行事。上述两种方式无论哪一种都会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损失。
(二)非正式组织对企业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企业组织成员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
正式组织常以保证组织目标(经济或物质目标为主)的完成为制定“规则”和行为导向的准则。因此在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和“大众性”精神需求方面有其巨大优势,但在满足员工个性化需求方面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而具有积极意义的非正式组织(如事业型、兴趣型非正式组织)可以增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从而弥补正式组织在这方面的不足,使员工能够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工作,最终使其提高了工作热情和效率,达到为正式组织服务的目的。
2、有利于缓解员工的精神压力
非正式组织能为其成员提供一种友好、认同和相互支持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其成员会产生一种归属感或依附感,并进一步演化为心理安全感。在现代社会,由于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工作、生活压力,久而久之会产生焦躁不安等情绪,影响了工作效率,甚至影响员工的心理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适当的渠道缓解员工的精神压力。非正式组织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泄压装置”的作用。通过与非正式组织内成员的深入交流,员工的精神压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3、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
正式组织成员之间在探讨工作问题时由于存在利害关系而有所顾忌等原因,经常出现会而不议、议而不决的情况。而某些非正式组织(如爱好型团体、事业追求型团体等)成员之间由于具有共同语言和非正式的、不受过多约束的沟通渠道,其氛围比较融洽,其成员没有太大的思想压力,会发自内心地进行交流并收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效果,有利于思想上的升华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我国一些企业中,正式组织实施“头脑风暴法”效果不很理想的原因,也恰恰是缺乏一种能够开诚布公地进行交流的和谐氛围。
4、培育并强化 企业文化
一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非正式组织(如兴趣协会、各种比赛等)可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员工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对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集体主义精神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如果加以适当引导会起到培育并强化企业文化的作用。实际上,这也是我国很多企业培育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
从上述分析可知,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中突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组织文化的冲突,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影响较多地体现在凝聚力、活力、士气等企业文化方面,最终影响到了企业的整体效率。
三、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和利用
从上述分析可知,企业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只有合理引导、管理,才能使非正式组织更好地为正式组织服务。本文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主观上要承认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事实并弄清楚类别及形成机理
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因此,管理者首先要正视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事实,辨别出属于哪种非正式组织,针对其特点和影响力采取不同的对策,即实施柔性化和精细化管理。如对待利益型非正式组织要严密观察和控制,谨防其对企业的破坏作用;对待事业型非正式组织应采取激励措施,为其多提供一些便利条件。
2、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非正式组织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正式组织对其活动如果采用行政手段硬性干预往往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此时,企业主管人员应实施人性化管理,从人的合理需求出发,做到善于发现员工需求的差异性,在不违背组织的目标和原则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如在正式组织的结构设计上不仅要考虑到员工的能力,还要将员工的性格、爱好、兴趣、志向等因素考虑在内。
其次,要重视非正式组织中核心人物(通常称之为“领头羊”)的作用。非正式组织中一般都存在核心人物,他们由于才能出众或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等原因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其言行、态度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笔者在某石油化工企业中曾接触过这样的核心人物,其号召力很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他非正式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因此,在企业管理中要识别出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人物,做好这些核心人物的工作,合理利用其影响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企业管理人员可以适当参加一些非正式组织成员举行的内部活动,一方面可以使非正式组织成员产生一种认同感和受尊重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掌握更详尽的信息,为日常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最后,正式组织可以结合企业目标和非正式组织人员的特点举办一些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另一方面通过培育、形成、强化、宣传适合本企业的组织文化来引导非正式组织,努力使正式组织的价值观得到其成员的认可和赞同,淡化某些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影响,组织的凝聚力就会相对增强。
3、抑制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因素
如上所述,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超出合理边界时就会对正式组织产生消极影响。例如,当企业进行革新或推进新的措施时,非正式组织成员如果认为与其利益不一致,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有时甚至会采取一些破坏性行为抵制这种变革,给正式组织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管理人员要善于发现非正式组织中的不良倾向,及时处理,防止不良倾向在组织内蔓延。其成员如有违反组织纪律的行为,轻的可以及时指出并讲明危害,严重的要适当惩戒。对于那些造谣滋事、煽风点火、蛊惑民心的“害群之马”,要坚决予以清理。
4、要密切注意非正式组织的演化趋势
最后,要注意观察非正式组织的演化趋势。笔者认为,在企业中,危害较为严重的非正式组织是利益型非正式组织,并且其他类型的非正式组织具有潜在的利益动机。换句话说,普通的非正式组织往往会因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演化为利益型等危害较为严重的非正式组织。管理人员应注意其演化趋势,以便采取合适的对策。
有关浅谈企业组织与管理论文推荐:
1. 浅谈企业组织结构管理论文
2. 浅谈企业团队管理论文
3. 浅谈公司管理论文范文
4. 浅谈企业文化管理研究论文
5. 浅谈企业经营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6. 浅议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高盛公司卓越的企业文化吸引并保留了最佳的雇员和客户。在Marcus Goldman先生于1869年创立高盛公司起,客户至上、团队合作、诚信守法、追求完美和开拓进取的企业精神就一直植根于高盛文化之中。对客户作出的承诺是公司一切业务的核心。高盛在招聘员工以及对雇员进行业绩评估的过程中,以商业原则为准绳。为维护本公司的竞争优势,满足公司客户较高的期望值,高盛的企业文化在不断发展演进,致力于创造一种领导素质和多元化并重的企业环境,并推动实现企业内部的融合。此外,高盛的员工对工作和生活所在的社区具有强烈的责任感。通过全球各地的组织网络积极参与多种慈善活动是高盛长期保持的企业传统之一。
浅谈如何塑造企业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建设是市场经济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基石,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有力保障。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如何塑造企业文化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是企业的灵魂,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最根本标志。优秀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是企业常胜不衰的营养源泉,同时可以促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要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首先要突出自身特点,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文化,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保持时代先进性;同时不要操之过急,要水到渠成;要摒弃错误观念,完善文化内涵。本文论述了企业文化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了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误区,对塑造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企业文化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要通过企业领导的大力倡导、身体力行,企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逐步塑造而成的。
关键词: 企业文化;塑造;误区
引言
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日、美间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对生活及工作的意义有了不同的认识。此时企业管理者面临主要以下变化:
① 人们的物质满足程度已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金钱与物质刺激不能有效的激励员工;
② 高科技人才的竞争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焦点,知识“精英”的稀缺性远远大于资本的稀缺性;
③ 企业边界的无限扩大,世界上任何角落可能都有你企业的员工,他们可能在任何时间段工作,固定的作息时间可能被打破。空间上的有形厂房、办公楼可能不复存在,信息的传送与作业控制可通过现代化通讯与联络手段完成;
④ 员工自由度加大,文化背景、社会经历和生活习惯各不相同,跨文化的管理成为必然。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制度管理的局限性暴露无遗,企业文化的研究应运而生。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界定
企业文化的真正含义
1、企业文化从形式上看是属于思想范畴的概念 我们在治理社会时,首先要依法治国,但是再完善的法律都有失效的时候,法律失效了靠社会道德去约束。所以既要以法治国,又要以德治国。管理企业也一样,企业文化是和社会道德属于同一范畴,是指人的价值理念,是指人们在思想理念上的自我约束,是对企业制度失效的一种补充。
2、企业文化从内容上看是反映企业行为的价值理念 企业文化的内容,是对企业现实运行过程的反映,具体讲,就是企业制度、战略在人的价值理念上的反映。
3、企业文化从性质上看是属于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 企业文化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约束企业的运行过程,是在现实中真正起作用的价值理念。
4、企业文化从属性上看是属于企业性质的价值理念 这一点区别于民族的价值理念、社会的价值理念。
5、企业文化从作用上看是属于规范企业行为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对企业的行为以及员工的行为起到非常好的规范作用。它不是一种包装性的价值理念,而是要真正解决企业问题的价值理念。
企业文化的特征
突出的个性化特征。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文化作为竞争的手段,必须突出自己企业的优势,注重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个性化特征。然而,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兴起的时间并不长,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开始的,处在起步阶段。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个性,照搬其他企业的口号,存在着雷同化的现象。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总结自己经验教训的结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法宝,是企业家个人奋斗经历的真实写照。由于企业主导产品不同,经营范围不同,人员素质和技术含量不同,不同企业的发展道路是不一样的,企业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应是不同的。
.能够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企业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而反作用于生产力。判断改革和各项工作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一个国家来讲是这样,同样对一个企业来讲也是这样。先进的企业文化一定是能够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
经过长期营造,而且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具有递延性和稳定性。企业文化的建设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一批批、一代代的企业家和员工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去营造、培养和发展。文化是要有底蕴的、有根基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创业和发展的轨迹,由此而形成不同的企业文化特色。一个企业优秀与否,不仅要看昌盛期,更要看困难期;不仅要看发展期,还要看它的创业期。如果企业在遇到困难和受挫折时,全体员工还能保持同一的思想,同舟共济,知难而进,百折不挠,这个企业的优秀文化就真正形成了。
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双赢战略。优秀的企业从优秀企业文化中受益,员工价值也得到充分体现。优秀文化要充分尊重人、充分体现人的价值,员工可以从中得到无限享受。让一个员工去爱他的企业,必须有其自身的道理。要想使员工关心企业,能够与企业同心同德、尽职尽责,主要在于员工能够分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好处。只有在双赢战略的企业文化下,员工才能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才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才能体会出人格的被尊重,也才能表现出敬业敬职的精神,公司才真正被员工所热爱。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研究组织文化首先要研究民族文化。据有关研究表明,民族文化对员工的影响比组织文化对员工的影响大。在考虑员工行为的影响因素时,更应考虑到民族文化的作用。但是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要研究文化的国际性。文化的差异来源于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文化差异是区别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重要标志。文化差异的客观现实性会多方面影响着跨国公司的商务活动,因而理解和重视文化差异是很重要的。为了成功跨越文化界限,公司必须尽其所能地了解其商务工作所在地重要的文化准则、价值观、宗教信仰、文化理念,以及学会识别一种文化的重要象征、价值观和礼仪。这有助于跨国公司理解其顾客、工人和公司竞争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减少其在海外市场操作上的盲目性和风险性。
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创新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为主要的资本,成为促进生产力进步和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决定性因素。成功企业的秘诀就在于不断创新。
塑造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是以人与人的组合为基础的经营劳动主体,其经营行为必然最终都要人格化,企业的所有活动最终都要靠人来执行。企业的制度安排,企业的经营战略的选择,必然体现在人的价值理念中,以企业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企业文化是一个涉及到企业能否高效发展的极其重要的问题。
1、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任何一个企业所倡导的企业文化就是这个企业在制度安排以及经营战略选择上对人的价值理念的要求,即人们在价值理念上能够认同企业制度安排及企业战略选择,并以符合企业制度安排及战略选择的价值理念指导自己的行动,因此,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灵魂。
2、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制度与经营战略的重要思想保障。企业对人的约束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约束,如企业规章制度;另一种是内在约束,如作为价值理念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能使员工自觉主动地执行企业制度,贯彻企业经营战略。
3、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创新与经营战略创新的理念基础。企业文化的创新,不仅带来员工价值理念的创新,而且还会推动企业制度的创新和经营战略的创新。例如,海尔之所以能在制度安排及战略选择上有创新,是因为有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因而,海尔案例是以企业文化为题目进入哈佛案例库的。
4、企业文化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企业活力最终来自于人,也就是来自于人的积极性,只有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企业文化作为员工所信奉的价值理念,必然会
直接涉及到企业的活力,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
企业文化是企业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员工行为应该规范,即要求员工能很好地遵守和贯彻企业的制度及企业的经营战略,有自我约束的内在要求。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思想是人的内在约束,这种内在约束就是企业文化。只有在这种内在约束起作用的条件下,才能保证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效实行。
6、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还可以凝聚企业员工共同奋斗,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我们从美国惠普公司的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与尊严的企业文化,从美国IBM公司的尊重员工、用户至上、追求卓越的管理理念,从日本松下公司的产业报国,亲和一致,感恩报恩的企业精神,从中国企业大庆油田的铁人精神都不难发现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企业文化的力量。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
积极影响
1、优秀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竞争力,走向国际化。而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其突出的主文化,主文化又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它可以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进而凝聚成核心竞争力。没有文化的企业是不成熟的企业,没有先进文化的企业称不上世界级的企业。试想,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如果没有先进的管理哲学和经营理念如何去统帅企业的千军万马,如何将个人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保持一致,实现最大化的经营合力?综观国际大公司的经营理念,已不完全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是股东权益最大化,而大多是透过企业生态论,为顾客、职工、股东和其他全体关系人创造整体价值。只有为顾客创造价值,才能积极有效地开发和创造市场;只有为职工创造价值,才能保证职工与企业价值同步增长,最终保证企业价值的实现。因此,决定竞争优势的根本力量,是如何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去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去创办世界最优秀的企业。
2、优秀的文化可以使企业常胜不衰。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有效保证,可以在无声无息中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说每一个成功的公司,都必须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后盾。先进的企业之所以能够战胜落后的企业,就是因为先进企业的文化比落后企业的文化更能适应竞争的要求、更具有生命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一个企业的动力及凝聚力都来自于企业的文化,技术只是一个平台。没有一套较成功的文化的企业,生命力是有限的。
3、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总体来讲,优秀的企业文化凝聚着许多民族的、人类的共同的优秀品质,包括和谐、诚信、和平等良好的人文特征。优秀的企业文化在给企业、员工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其客户、消费者乃至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进而推动人类文化进步。
消极影响
1、多数企业塑造企业文化的目的是打造公司形象和品牌形象。这些企业一般在进行企业文化工作之前就会让人们知道他要做企业文化了, 并且其企业文化工作本身也大都是为了公司宣传所需要。
2、部分企业塑造企业文化的目的是灌输企业领导或上级的指示。这些企业中, 企业文化工作主要就是宣传领导本人和领导的指示, 甚至把吹捧领导作为企业文化塑造的主要工作。
3、部分企业塑造企业文化是为了跟风。因为大家都在做, 且还是美国、日本传过来的理论, 多少应有些好处吧, 凭什么我们不做, 至于目的作用什么的, 以后再去考虑。
4、部分企业塑造的企业文化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这些企业的立意都比较高, 也按照塑造的程序走, 可以说中国企业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 在企业文化塑造方面作了较多的有意义的探索, 但在企业文化塑造的成功案例却不多, 有的企业在兴旺的时候把企业文化当作口头禅, 而一旦遭遇危机, 却又发现, 企业最缺乏的仍是企业文化。
三、塑造企业文化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WTO,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许多企业都在积极地建设企业文化,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却不知不觉地出现了一些误区。
形式主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思维系统 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思维系统,因而把企业文化分为企业理念、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思维系统的差别构成不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文化活动 持这种观点的人,把企业文化简单理解成员工的各种文化活动,如:卡拉OK比赛、体育比赛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形象设计,好多企业把企业形象设计称之为企业文化,这与企业制度及企业战略根本不着边。企业文化是企业产品的文化品位 这种观点把所有有
关企业产品的文化品位内容,都统称为企业文化,这混淆了企业文化与产品文化。
老板主义
在带领企业的过程中,领导人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下面的眼睛都会看着。领导人经常要亲历亲为,率先垂范,这样既可以起到榜样作用,也可以真正了解下属的真实想法。
要走出单边灌输的误区。有的企业老总发展企业文化,仅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志,只是“教”员工如何如何,殊不知企业负责人和管理层是企业员工的表率。企业文化是人们意识的能动产物,不是客观环境的消极反映。在客观上出现对某种文化的需要,往往交织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利益之中,羁绊于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之内。因而,一开始总是只有少数人首先觉悟,他们提出反映客观需要的文化主张,倡导改变旧的观念及行为方式,成为企业文化的先驱者。正是由于少数领袖人物和先进分子的示范,启发和带动了企业的其他人,形成了企业新的文化模式。
因此,要建立有特色的企业文化,首先要从企业领导人的“领导人文化”抓起。
认识片面
简单理解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识别系统 这是指把企业文化理解成仅仅是一个企业与另外一个企业有哪些不同的识别标准。一般包括视觉识别、行为识别以及理念识别。片面认为企业文化是包装企业的方法。在现实中,人们运用各种非常好的形容词及名言、警句,把企业进行包装,把这些包装企业的词语当做企业文化,例如,“顾客就是上帝”“服务社会”“争创一流”等。
四、企业文化的提升措施
规范管理层,确定主导企业文化
1、企业文化创新化,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 企业文化的创新首先是企业必须遵循市场特有的规律,找准市场定位,根据时代特征确定不断创新的价值观,向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良好的服务;其次,是企业制度的创新,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的管理模式将由知识管理所替代,从而将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连接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完成信息与知识的共享,并运用群体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最后是企业形象的创新,必须不断扩大企业形象在企业发展中的功能,激励员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性,增强企业凝聚力。
2、将企业文化制度化,第一层含义是指企业文化必须要充分体现在企业的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企业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的能动作用。第二层含义,是指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倡导的价值理念,必须通过制度的方式来统帅员工的思想,任何员工都必须在思想上接受企业文化,忠于它,企业文化作为员工在思想上的制度而存在。
3、企业文化实践化,企业文化不仅是一种企业倡导、信奉的价值理念,而是必须要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即,企业文化要指导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战略选择。企业文化不仅仅表现在各种文件中,而是更多地表现在员工的行动中。
4、企业文化教育化,必须要通过灌输的方式将企业所信奉和必须实现的价值理念,渗透到员工的头脑中去,因此,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
5、企业文化奖惩化,企业文化的塑造需要强制和激励去引导,对遵守企业文化的人要重奖,对违背企业文化的则严厉惩罚。这是将企业文化植根于员工头脑之中的重要手段。
6、企业文化系统化,在塑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将企业文化的内容从可长期存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盈利的角度去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一个系统性的企业文化。这种系统性的企业文化将会对员工产生很大的约束力。国外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白皮书竟然有十几万字之多,这么多的企业文化内容不是一年两年形成的,而是长时期积累的结果,是坚持企业文化系统性的结果。
宣传教育,加大企业文化力度
将企业培养成“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模式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宏观的管理理论。其构成要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机制;第二,建有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第三,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第四,具有实现共同愿望的不断增长的学习力;第五,工作学习化使成员活出生命意义;第六,学习工作化使组织不断创新发展。
将“学习型组织”确定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模式,有利于树立“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的理念,充分发挥智力资源的作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此,我国的企业需要建设一支高理论素质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队伍,以此来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模式。倡导行为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落实到行为之中。我们常说,看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社会公众对一个企业的认识也是如此。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家要积极倡导优秀的行为文化,并且身体力行。
积极开展企业文体活动的精神文明建设:(1)要利用舆论宣传阵地,通过电视、报刊、网络、形势任务教育、报告、演讲、座谈等方式宣传和传播企业精神,使之深入人心。(2)通过树立典型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培育企业精神,制定反映企业精神和促进企业精神成长的规章制度。企业精神不具有强制性,但可以通过制度的强制性来保障。(3)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塑造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无形、抽象的,但可以通过企业发展史展览、文艺汇演等让员工切身感受体会企业精神的含义,对员工进行熏陶和教育。(4)可以举办企业文化培训班,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知识、企业精神的理论教育,让员工对企业精神有认同感,在工作中自觉实践企业精神。
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应具有针对性,使被强化者能从中体会到更深更广的意义,例如,合理行为被肯定,也就是得到了企业的承认,被强化者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激励他行为的再生。2、注意强化的时效性,要选准时机、及时强化,同时应考虑反馈的获得,这样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3、强化手段的选择要因人而异。要把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起来,要考虑被强化者的需求,这样才能效用最佳。行为得到不断强化而稳定下来,人们就会自然地接受指导这种行为的价值观念,从而使企业的价值观念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
因此,塑造企业文化可以紧密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通过文化、教育手段和寓教于乐,渗透,激励等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引导、熏陶、潜移默化地塑造员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形成企业内部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结合力,推动企业发展。
结束语
企业文化建设是市场经济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基石,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有力保障。文化推动和促进企业发展,企业的发展催生更优秀、更先进的企业文化。因此,我们应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再造,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增添后劲。企业文化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和艰巨的工作, 必须把企业文化当成企业每时每刻的工作, 确保在企业文化塑造的关键环节上不出现的偏差, 否则就极有可能影响到整个企业文化系统, 从而影响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同时企业还要确立正确的思路, 采取专业的方法。只有这样, 企业文化塑造才能落到实处,也才能对企业经营产生真正的长期贡献。
参考文献
1] 宋亚菲.国际企业管理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 魏杰.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3] 邢以群、张大亮: 企业文化建设: 重塑企业精神支柱.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
[4] 孙秋柏,唐志丹,孙耀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经济管理文摘,2002(13).
[5] 世界企业文化网.
[6] 李华,王正斌.地缘文化差异下我国企业的跨国商务.经济管理文摘,2002(15).